- 相關推薦
歸園田居
印象中新世紀初,鄙人眼所能及的土地里還多是戴著斗笠、背向青天面朝黃土的身影,干的是持鐮荷鋤、改造地球的營生,F(xiàn)如今“園地”已代替“農田”,土地大小不變,涵蓋的范圍卻變得寬泛得多。種果蔬也罷、種藥材也罷、種玫瑰薔薇也罷,但凡不讓那土地終年毫無遮掩地暴露在風吹日曬下,土地的主人就算負起了職責。
造成這種變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懵懵懂懂地,鄙人將其淺顯地歸功于農業(yè)稅的取消,各類工種的進一步拓展開放。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誕生在中國的一批人呵,尤指農村男子,普遍有著被各類體力勞動催生出來的強健體魄,以及后輩對其表現(xiàn)得懵懂的閱歷。
去年寒假鄙人歸園田居,瞧見鄰家伯孔武有力地揮動著鋤頭,早個二三十年前,人們寄期望于靠“研究七寸筆頭”,來擺脫七尺鋤頭的束縛。好在和平年代沒有多少七尺長槍的用武之地……當時由于筆頭是“物以稀為貴”,才獲得民眾如此青睞,隨著教育的普及,大學的擴招,筆頭也作為常態(tài)而被理解;鋤頭也早已不再純粹是貧窮生產生活的代表,在基本溫飽問題得以解決的前提下,它更像是一種釋放工具。而他們或許是最后一批會在自留地上滴下汗水的生產兵。
新中國成立后不久,湖南長沙縣就出了個“李四喜”問題。當年迫于革命思想的壓力,興起一場針對農民自私狹隘思想的批判運動,媒體造勢+群眾呼應,最終聲稱對當事人完成了思想改造……事件真?zhèn)螜嗲也蛔h,但它也確實地展現(xiàn)了以農民為代表的普通群眾的生活期望,再過半個多世紀后看待當時的問題,其實他的目的很明確,無非是想安穩(wěn)地擁有自我的園地。無奈當時是革命主調,此刻是經濟主調,對于同樣的事件,社會評價截然不一樣。
時過境遷,園地!單是字面意思就變得豐富而浪漫得多。它不再是土壤的專屬名詞,而多了匠人們在各自領域的私人屬地。
周作人先生聲稱自我的屬地是文藝,這范圍著實有些大了。畢竟多數(shù)人不具備他那廣博甚至晦澀的學識。不妨細分:潑墨點染的丹青師、雕梁畫棟木匠、和泥燒土的陶藝師、坐足十年冷板凳的作家學者……既能干好本職工作的也不耽誤陶冶情操。
從土地勞作直到其他生產生活,貫穿悠然自我的境界能夠概括為——眼前兩碗米飯,心中一粒飛鴻。
【歸園田居】相關文章:
歸園田居教案06-23
歸園田居簡單版教案08-25
《歸園田居》公開課教學設計10-06
《歸園田居》教學設計范文(通用13篇)05-17
歸田園居美文10-06
以俠居之美文10-05
《明湖居聽書》教案09-02
鄉(xiāng)村田居作文10-06
覓春歸?春歸何處?散文10-05
歸雁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