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专区一二三,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播放,久久精品国产二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第一页

    文言文知識點總結

    時間:2024-05-29 15:03:45 總結 投訴 投稿

    文言文知識點總結

      總結是把一定階段內的有關情況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導性結論的書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們發(fā)現問題的能力,讓我們來為自己寫一份總結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總結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知識點總結,歡迎大家分享。

    文言文知識點總結

    文言文知識點總結1

      一、常用實詞

      知識點總結

      實詞有實在意義,能夠單獨充當句子成分,一般能單獨回答問題。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六類。掌握常見文言實詞的用法及意義,是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的關鍵。

      積累卡片

      常見文言實詞例釋

      1.安

      (1)安逸。例:死于安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養(yǎng),奉養(yǎng)。例:衣食所安,弗敢專也(《曹劌論戰(zhàn)》)

      (3)怎么。例: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4)安穩(wěn),安定。例: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曾

      (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副詞,常與“不”連用,譯為“連……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記》)

      (3)曾經。例:相逢何必曾相識(《琵琶行》)

      (4)同“層”,重疊。例:蕩胸生曾云(《望岳》)

      3.從

      (1)跟,隨。例:戰(zhàn)則請從(《曹劌論戰(zhàn)》)/隸而從者(《小石潭記》)

      (2)學習。例:擇其善者而從之(《論語。述而》)

      (3)追尋。例:溯洄從之(《蒹葭》)

      (4)依從。例:民弗從也(《曹劌論戰(zhàn)》)

      (5)自,由。例:從口入,初極狹(《桃花源記》)

      (6)在。例: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公輸》)

      (7)堂房親屬。例:贈從弟(《贈從弟》)

      (8)向。例: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叩問(《送東陽馬生序》)

      4.得

      (1)能夠。例:余因得遍觀群書(《送東陽馬生序》)

      (2)領會。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記》)

      (3)同“德”,恩惠,感激。例: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4)實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得意。例:怡然自得(《童趣》)

      (6)得到,獲得。例:優(yōu)劣得所(《出師表》)

      5.道

      (1)(正確的)方法。例: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2)主張,思想,學說。例:益慕圣賢之道(《送東陽馬生序》)

      (3)路。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陳涉世家》)

      (4)政治的理想境界。例:大道之行也(《禮記。大道之行也》)

      (5)仁政。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說。例: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6.當

      (1)面對,對著。例:木蘭當戶織(《木蘭詩》)

      (2)在某個時候或某個地方。例:當余之從師也(《送東陽馬生序》)

      (3)應當。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7.方

      (1)指面積。例: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2)方位、方向、處所。例:有朋自遠方來(《論語。學而》)

      (3)當……時。例:方其遠出海門(《觀潮》)

      (4)將要。例:方欲行(《狼》)

      (5)正在。例:方出神(《童趣》)

      8.國

      (1)國防。例: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國家。例:夫大國,難測也(《曹劌論戰(zhàn)》)

      (3)國都,京城。例:搜于國中三日三夜(《莊子。惠子相梁》)

      (4)國事。例:死國可乎(《陳涉世家》)

      (5)地勢。例:國險而民附(《隆中對》)

      9.會

      (1)適逢。例:會天大雨,道不通(《陳涉世家》)

      (2)體會,領會。例: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傳》)

      (3)匯集。例:遷客騷人,多會于此(《岳陽樓記》)

      (4)定將。例:會挽雕弓如滿月(《江城子》)/會當凌絕頂(《望岳》)

      10.見

      (1)看見。例:清澈見底(《滿井游記》)/見漁人(《桃花源記》)

      (2)拜見。例:徐庶見先主(《隆中對》)/于是入朝見威王(《鄒忌諷齊王納諫》)

      (3)接見。例:將軍豈愿見之乎(《隆中對》)

      (4)了解。例:見往事耳(《孫權勸學》)

      (5)認識。例: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孫權勸學》)

      (6)xiàn,引見。例:胡不見我于王(《公輸》)

      11.將

      (1)將要。例:將以攻宋(《公輸》)/公將鼓之(《曹劌論戰(zhàn)》)

      (2)帶兵。例: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3)帶兵的人,將領。例:項燕為楚將(《陳涉世家》)

      (4)帶領。例:其馬將胡駿馬而歸(《塞翁失馬》)

      (5)扶持。例:出郭相扶將(《木蘭詩》)

      (6)拿。例:自將磨洗認前朝(《赤壁》)

      (7)和,與,同。例:暫伴月將影(《月下獨酌》)

      12.盡

      (1)全部取得。例:利盡南海(《隆中對》)

      (2)盡興。例:造飲輒盡(《五柳先生傳》)

      (3)盡頭,到頭。例:林盡水源(《桃花源記》)

      (4)窮盡。例: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觀潮》)

      (5)完,沒有了。例:擔中肉盡,止有剩骨(《狼》)

      (6)全,這里作動詞,“吃盡”。例: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13.文

      (1)文章。例: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2)文字。例:文曰“初平山人”(《核舟記》)

      (3)文采。例: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傷仲永》)

      (4)刺花紋,畫著文采。例:皆披發(fā)文身(《觀潮》)

      14.知

      (1)知道。例: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詩》)

      (2)同“智”,聰明,智慧。例: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3)了解。例:人不知而不慍(《論語。學而》)

      (4)明白,懂得。例:不可謂知類(《公輸》)

      必看!20xx年中考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必看!20xx年中考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

      (5)識別,認識。例: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6)覺得,感覺。例: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送東陽馬生序》)

      初中文言文知識點歸納之成語

      ·溫故知新:溫習舊的知識而得到新的認識和體會。也指重溫歷史可以認識現在。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墩撜Z十則》)

      ·不恥下問: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論語十則》)

      ·三人行必有我?guī)煟涸谝黄鹦凶叩脑S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論語十則》)

      ·諱疾忌醫(yī):有病不肯說,又怕見醫(yī)生。比喻有了錯誤、缺點,生怕別人批評指出。

      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到無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情已發(fā)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侗怡o見蔡桓公》

      ·柳暗花明:指環(huán)境或境界的驟然轉變。多指由逆境轉為充滿希望的順境。

      (柳暗花明又一村!队紊轿鞔濉)

      ·撲朔迷離:模糊不清,很難辨別是雄是雌。形容事情錯綜復雜,不易看清底細。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木蘭詩》)

      ·熟能生巧:熟練了就能找到竅門。(無他,但手熟爾!顿u油翁》)

      ·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樂而環(huán)境幽美的'世界,現在用以比喻一種空想的脫離現實斗爭的地方。(《桃花源記》)

      ·豁然開朗:一下子現出開闊明朗的境界。(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短一ㄔ从洝)

      ·無人問津:沒有人來問渡口了,比喻沒有人再來嘗試或過問。(后遂無問津者!短一ㄔ从洝)

      ·吳下阿蒙:比喻缺少學識,才干的人。(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孫權勸學》)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士別當日,即更刮目相待,——《孫權勸學》)

      ·龐然大物:形容體積大而笨重的東西,F在多用來形容外強中干的事物。

      (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黔之驢》)

      ·黔驢技窮:比喻有限的一點本領已經用完。(《黔之驢》)

      ·老驥伏櫪:老了的好馬,伏在馬房中卻還想去跑千里的遠路。比喻人雖然老了,但仍有雄心壯志。(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洱旊m壽》)

      ·源頭活水:比喻生活氣息濃厚,也指事物發(fā)展的動力和源泉。(為有源頭活水來!队^書有感》)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難。(《愚公移山》)

      ·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到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毛。比喻目光敏銳,連極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閑情記趣》)

      ·揮汗成雨:大家用手抹汗,灑出去就像下雨一樣。原來形容人多,后來也形容出汗多。

      ·比肩繼踵:肩膀靠肩膀,腳尖碰腳跟。形容人多,擁擠。

      ·張袂成陰:張開衣服袖子就能遮住陽光,形容人多。(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晏子故事兩篇》)

      ·不求甚解:原指讀書時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個大概。現在多指學習不認真,不求深入理解,或了解情況不深入。(好讀書,不求甚解!段辶壬鷤鳌)

      ·犬牙交錯:形容交界線很曲折,就像狗的牙齒那樣參差不齊。

      (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記》)

      ·畫蛇添足: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有害無益。(《寓言四則》)

      ·買櫝還珠:取舍失當,舍本逐末,是極不可取的。(《寓言四則》)

      ·濫竽充數:沒有本事的人混在有本事的人中間湊數,終會露餡。(《寓言四則》)

      ·塞翁失馬:在一定的條件下,好事可能變成壞事,壞事也可以變?yōu)楹檬隆?《寓言四則》)

      ·鴻鵠之志:比喻遠大的志向。(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披[被]堅執(zhí)銳:身披堅硬的護甲,手上拿著銳利的兵器。比喻投身戰(zhàn)斗。

      (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伐無道,誅暴秦,——《陳涉世家》)

      ·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所圖。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亭記》)

      ·水落石出——《醉翁亭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站在正義方面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幫助,違背正義則必然陷于孤立。(《孟子二章》)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憂愁患害能使人奮斗而獲得生存,安逸快樂使人沉迷于享樂,反而容易導致死亡。(《孟子二章》)

      ·百廢俱興:指任事振作有為,凡有荒廢者,皆整理興舉起來。(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氣象萬千:謂景象宏偉絢麗,非常壯觀。(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心曠神怡:心胸曠達,精神愉快。(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初中文言文及翻譯

      《論語》十二章

      孔子及其弟子〔先秦〕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薄稙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薄队阂病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薄妒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薄妒龆?/p>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薄蹲雍薄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薄蹲訌垺

      翻譯

      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復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yǎng)的人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了呢?”

      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做事才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guī)矩!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么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做老師了!

      孔子說:“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不學習就會心中充滿疑惑而無定見!

      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籃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孔子說:“我整天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也自得其樂。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說:“多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文言文知識點總結2

      一、通假字

      1、木室中繩,輮以為輪。(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彎曲.)

      2、雖有其槁暴,不復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曬干.)

      3、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同“智”,智慧)

      4、君子生非異也。(生:同“性”,天賦,資質.)

      5、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6、或師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馮:同“憑”.)

      8、山川相繆?姡和翱潯、連結,盤繞。)

      9、舉匏尊以相屬。(尊:同“樽”,酒杯.)

      10、自余為人。(: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趣:同“趨”,往,赴)

      二、詞類活用.

      (一)名詞作動詞.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2、其下圣人也亦遠矣(低于)

      3、方其破荊州,下江陵(攻占)

      4、順流而東(東進)

      5、臥而夢(做夢)

      6、故為之文以志(寫文章)

      7、外與天際(交會)

     。ǘ┟~作狀語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每天)

      2、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向上,向下)

      3、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向西,向東)

      4、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向南)

      5、日與其徒上高山(每天)

      6、四望如一(名詞用作狀語,向四面;數詞用作形容詞,相同)

     。ㄈ┬稳菰~作名詞

      1、其曲中規(guī)(彎曲的弧度)

      2、吾未見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3、絮青繚白(青山,自水)

      4、自遠而至(遠處)

      5、窮山之高而止(頂點)

     。ㄋ模┬稳菰~做動詞

      1、不知東方之既白(顯出白色)

      2、窮回溪(走到盡頭)

      3、窮山之高而止(走到盡頭)

      (五)使動用法

      1、舞幽整之潛蛟(使…··起舞)

      2、泣孤舟之嫠婦(使……哭泣).

     。┮鈩佑梅

      1、吾從而師之(以……為師.)

      2、而恥學于師(以……為恥.)

      3、孔子師郯子(以……為師。)

      4、侶魚蝦而友麋鹿(以…··為侶,以……為友.)

      5、始指異之(以……為異.)

      三、古今異義.

      1、輮以為輪

      古義:把……做成

      今義:認為

      2、金就礪則利

      古義:文中指金屬制成的刀劍等

      今義:黃金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古義:廣泛地學習

      今義:學問廣博精深

      4、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義:求學的人

      今義: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古義:不一定今義:不需要

      6、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古義:無論

      今義:沒有,常為否定副詞

      7、吾從而師之

      古義:跟隨、而且

      今義:表目的或結果的.連詞

      8、今之眾人

      古義:一般人

      今義:許多人

      9、小學而大遺

      古義:小的方面學習

      今義:指小學教育的階段

      10、徘徊于斗牛之間

      古義: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義:一種游戲方式

      11、白露橫江

      古義:白茫茫的水汽

      今義: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

      12、凌萬頃之茫然

      古義:曠遠的樣子

      今義:完全不知道的樣子

      13、于是飲酒樂甚

      古義:在這個(時候)

      今義:表示后一事緊接著前一事

      1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義:這樣之后

      今義·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著又發(fā)生另一件事情

      15、頹然就醉

      古義:倒喝,文中指身子傾倒的樣子

      今義:精神萎靡不振

      16、游于是乎始

      古義:從此

      今義·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著又發(fā)生另一件事情

      四、虛詞歸納.

     。ㄒ唬┒

      1、連詞,表轉折

     。1)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2)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3)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4)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5)惑而不從師

     。6)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7)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8)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9)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10)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

     。11)而不知其所窮

     。12)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

      (13)小學而大遺

      2、連詞,表修飾

     。1)吾嘗終日而思矣

      (2)吾嘗跂而望矣

     。3)登高而招

     。4)順風而呼

     。5)則群聚而笑之

     。6)倚歌而和之

     。7)自其不變者而觀之

      (8)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9)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3、連詞,表遞進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2)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4、連詞,表并列

      (1)蟹六跪而二螯.

     。2)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3)侶魚蝦而友麋鹿

      5、連詞,表承接

     。1)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2)人非生而知之者

     。3)吾從而師之

     。4)擇師而教之

      (5)正襟危坐,而問客曰

      (6)拔草而坐,傾壺而醉

     。7)臥而夢

      (8)覺而起,起而歸

     。9)自遠而至

      6、連詞,表因果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7、連詞,表條件

      窮山之高而止

      8、與“己”運用,表陳述語氣

      如是而已

     。ǘ┭

      1、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兼詞,于之,從這里)

      2、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兼詞,于之,從這里)

      3、積善成德,而神明白得,圣心備焉(句末語氣助詞,了)

      (三)之

      1、代詞.

      (1)青,取之于藍(代靛青)

     。2)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代“冰”)

     。3)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識、道理等)

      (4)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指代童子)

     。5)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這)

     。6)郯子之徒(代詞,這)

     。7)作師說以貽之(代詞,他,指代李蟠)

     。8)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代詞,它)

     。9)耳得之而為聲(代詞,它)

     。10)取之無禁,用之不褐(代詞,它們)

      (11)始指異之(代詞,它,指西山)

     。12)故為之文以志(代詞,它,指宴游西山這件事)

     。13)圣人之所以為圣(指代這件事)

      2、助詞.

     。1)不如須臾之所學(用于定語和中心詞間,無實義)

      (2)彼童子之師(的)

     。3)非蛇蟠之穴,無可寄托者(的)

     。4)古之學者必有師(的)

     。5)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tài)者(的)

      (6)月出于東山之上(的)

     。7)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任席之下(的)

     。9)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后置的標志)

     。10)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賓語前置的標志)

      (11)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后置的標志)

     。12)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13)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14)茍非吾之所有(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15)吾與子之所共適(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16)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1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18)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19)不知日之入(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文言文知識點總結3

      一、實詞

      言:

      感斯人言話,名詞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詞

      自言本是京城女說,動詞

      數:

      使快彈數曲幾,表不確定的數目,數詞

      一曲紅綃不知數數量,名詞

      語:

      琵琶聲停欲語遲說話,回答,動詞

      今夜聞君琵琶語曲,名詞

      為:

      因為長句寫,創(chuàng)作,動詞wéi

      初為《霓裳》后《六幺》彈奏,動詞wéi

      為君翻作《琵琶行》替、給,介詞wèi

      輕:

      輕攏慢捻輕輕,形容詞

      商人重利輕別離輕視,動詞

      泣:

      滿座重聞皆掩泣哭泣,動詞

      座中泣下誰最多眼淚,名詞

      二、古今異義詞

      因為:古:兩個詞,于是創(chuàng)作。今:表原因的連詞。

      闌干:古:參差錯雜,縱橫散亂。今:用木、石、鋼材制成的'攔擋物。

      向前:古:從前、剛才。今:介詞和方位名詞構成的兩個詞。

      老大:古:年齡大。今:兄弟排行第一。

      顏色:古:神態(tài)、臉色。今:色彩

      三、文言句式

      歌以贈之賓語前置

      嘗學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介賓短語后置;于,向

      轉徙于江湖間介賓短語后置;于,在

      本(是)長安倡女省略句,省略謂語

      使(之)快彈數曲省略句,之,琵琶女

      送客(于)湓浦口省略句,于,在

    文言文知識點總結4

      1、七年級

      七上:

      項為之強 “強”通“僵”,僵硬。(《童趣》)

      不亦說乎 “說”通“悅”,愉快。

      誨女知之乎 “女”通“汝”,你。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知”通“智”,聰明。(《《論語》十則》)

      尊君在不 “不”通“否”。(《與陳太丘友期》)

      七下:

      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 “扳”通“攀”,牽、引。(《傷仲永》)

      對鏡帖花黃 “帖”通“貼”(《木蘭詩》)

      滿坐寂然 “坐”通“座”(《口技》)

      孰為汝多知乎 “知”通“智”(《兩小兒辯日》)

      止有剩骨 “止”通“只”(《狼》)

      2、八年級

      八上:

      便要還家 “要”通“邀”,邀請。(《桃花源記》)

      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橫”

      右手攀右趾 “攀”通“扳”,往里拉。

      詘右臂支船 “詘”通“屈”,彎曲。(《核舟記》)

      選賢與能 “與(ju)”通“舉”,推舉。

      矜、寡、孤、獨、廢疾者 “矜(guan)”通“鰥”,老而無妻的人。(《大道之行也》)

      略無闕處 “闕”通“缺” (《三峽》)

      八下:

      蟬則千轉不窮 “轉”通“囀”,鳥叫聲。

      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反”通“返”(《與朱元思書》)

      食之不能盡其材 “材”通“才”,才能。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飼”,喂養(yǎng)

      才美不外見 “見”通“現”,表現。

      其真無馬邪? “邪”通“耶”,語氣詞,表疑問。(《馬說》)

      四支僵勁不能動 “支”通“肢”

      同舍生皆被綺繡 “被”通“披”,穿的意思。(《送東陽馬生序》)

      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具”通 “俱”,全。

      屬予作文以記之 “屬”通“囑”,囑咐。(《岳陽樓記》)

      3、九年級

      九上:

      發(fā)閭左適戍漁陽 “適”通“謫”,強迫去守邊。

      為天下唱 “唱”通“倡”,倡導。

      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經。

      將軍身被肩執(zhí)銳 “被”通“披”,穿著。

      卜者知其指意 “指”通“旨”,意圖。(《陳涉世家》)

      故不錯意也 “錯”通“措”,籌劃。

      輕寡人與 “與”通“歟”,表示詢問語氣,相當于“嗎”。

      倉鷹擊于殿上 “倉”通“蒼”(《唐雎不辱使命》)

      欲信大義于天下 “信”通“伸”,伸張。

      自董卓已來 “已”通“以”(《隆中對》)

      九下:

      子墨子九距之 “距”通“拒”,抵抗。

      子墨子守圉有余 “圉”通“御”,防守,抵擋。

      公輸盤詘 “詘”通“屈”,理屈。(《公輸盤》)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衡于慮 “衡”通“橫”,梗塞,不順。

      入則無法家拂士 “拂”通“弼”,輔佐!丁睹献印穬烧隆

      故患有所不辟 “辟”通“避”,躲避。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辯”通“辨”,辨別。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得”通“德”,感激。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鄉(xiāng)”通“向”,從前。(《魚我所欲也》)

      小惠未徧 “徧”通“遍”,遍及,普遍。(《曹劌論戰(zhàn)》)

      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反”通“返”,還,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聰明。河曲智叟亡以應“亡”通“無”,沒有。

      一厝朔東,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愚公移山》)

    文言文知識點總結5

      高考語文文言文復習知識點

      一、重點詞語解釋

      1、賈人夏則資皮(積蓄,儲備。這里作"準備")

      2、吊有憂(慰問)

      3、當室者死(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長子)

      4、支子死(庶子,指妾所生的兒子)

      5、踐辭曰(推辭)

      6、越四封之內(疆界)

      7、其有敢不盡力者乎(副詞,表詰問,同"豈",難道)

      8、旅進旅退(俱,共同)

      9、果行,國人皆勸(果決地)

      10、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誰)

      11、是故敗吳于囿(因此)

      12、無乃后乎("無乃……",恐怕……吧)

      二、通假字(寫出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釋)

      1、將帥二三子以蕃(帥通"率")

      2、令壯者無取老婦(取通"娶")

      3、將免者以告(免通"娩")

      4、三年釋其政(政通"征")

      5、國之孺子之游者,無不餔也(餔通"哺")

      6、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有通"又")

      7、而摩厲之于義(摩厲通"磨礪")

      三、一詞多義(解釋多義詞)

      1、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

      如寡人者,安與知恥(感到,覺得)

      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管理,主持)

      孰為汝多知乎(通"智")

      2、復:山重水復疑無路(繁復)

      其有敢不盡力者乎,請復戰(zhàn)(再)

      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恢復)

      3、既:既而兒醒,大啼(不久)

      譬如蓑笠,時雨既至,必求之(已經)

      將軍既帝室之胄(既然)

      4、勸:果行,國人皆勸(鼓勵)

      勸君更進一杯酒(勸說)

      5、遂:自殺未遂(成功)

      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于是)

      遂使之行成于吳(終于)

      遂滅吳(就)

      6、當:當室者死,三年釋其政(掌管)

      木蘭當戶織(面對)

      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到了)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阻擋,把守)

      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必定)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將)

      三、特殊句式(指出各句的句式)

      1、越王勾踐棲于會稽山上(介賓短語后置)

      2、何后之有(賓語前置)

      3、執(zhí)其手與之謀(省略)

      4、夫吳之與越也,仇讎敵戰(zhàn)之國也(判斷句)

      5、十年不收于國(介賓短語后置)

      6、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省略)

      7、國之孺子之游者,無不餔也(定語后置,判斷句)

      8、此則寡人之罪也(判斷句)

      高三高考語文文言文復習知識點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原文】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譯文】

      北風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氣八月就紛揚落雪。

      忽然間宛如一夜春風吹來,好像是千樹萬樹梨花盛開。

      雪花散入珠簾打濕了羅幕,狐裘穿不暖錦被也嫌單薄。

      將軍都護手凍得拉不開弓,鐵甲冰冷得讓人難以穿著。

      沙漠結冰百丈縱橫有裂紋,萬里長空凝聚著慘淡愁云。

      主帥帳中擺酒為歸客餞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來助興。

      傍晚轅門前大雪落個不停,紅旗凍僵了風也無法牽引。

      輪臺東門外歡送你回京去,你去時大雪蓋滿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見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馬蹄印跡。

      【注釋】

      1、錦衾。航z綢的被子(因為寒冷)都顯得單薄了。形容天氣很冷。

      2、不得控:(天太冷而凍得)拉不開(弓)。控:拉開。

      3、鐵衣:鎧甲。

      4、瀚海:沙漠。這句說大沙漠里結著很厚的冰。

      5、闌干:縱橫交錯的樣子。

      6、慘淡:昏暗無光。

      7、飲歸客:宴飲歸京的人,飲,動詞,宴飲。

      8、風掣:紅旗因雪而凍結,風都吹不動了。掣:拉,扯。

      9、凍不翻:(紅旗)被凍得怎么吹也飄不起來

      【考試范圍】

      1、描寫邊塞雪景(作者從想象角度虛寫雪景)的句子: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2、寫送別場面的句子: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3、從軍中大帳寫天氣奇寒,側面表現雪的威力的句子: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4、從人的.感覺角度寫天氣奇寒的句子: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5、從雪后沙漠、天空角度寫天氣奇寒的句子的句子: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6、從帳內餞行場面表現,表現友情濃烈與真摯,心胸的豪放與豁達: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7、表明分別時依依惜別之情的詩句: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8、本詩中寫北方邊地風狂雪早的句子是: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9、以春花比喻冬雪的千古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10、起承上啟下過度作用的詩句是: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11、寫沙漠冰封,愁云慘淡的景象的詩句是: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12、寫送別時依依不舍的心情的詩句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13、拓展:李白寫送別時依依不舍的心情的詩句:《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高三語文文言文復習知識點

      《虎丘記》

      一、掌握下列重點詞語

      1、蔀(bù)屋:指窮苦人家昏暗的房屋,這里指貧民。

      2、櫛:木梳。

      3、角:較量,競比。

      4、瓦釜:用黏土燒制的鍋,這里比喻粗俗的歌聲。

      5、竹肉:這里指簫管與歌喉。

      6、皂隸:衙門中的差役。

      7、識(zhì):記著。

      二、通假字

      1、傾城盍戶(通"合",全)

      2、不知尚識余言否耶?(通"志",記著)

      三、一詞多義

      1、以:

      ①獨以近城故(因為)

     、诟傄孕缕G相角(用)

      2、去:

      ①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動詞,距離)

     、谒杖ス(動詞,離開)

      3、之:

     、俸嵐臉谴瑹o日無之(助詞,湊音節(jié),無實義)

     、谶h而望之(代詞,代這種情形)

     、蹫跫喼畽M(助詞,的)

    文言文知識點總結6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說見臣說,通“悅”,yuè,高興。

      2.日以盡矣以,通“已”,已經。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

      5.荊軻奉樊於期頭函奉,通“捧”,捧著。

      6.圖窮而匕首見見,通“現”,出現。

      7.秦王還柱而走還,通“環(huán)”,繞。

      8.卒起不意卒惶急無以擊軻卒,通“猝”,倉促,突然。

      二、古今異義

      1.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古義:走投無路,陷于困境。今義:生活貧困,經濟困難。

      2.仰天太息流涕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古義: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將軍。今義:年長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古義:可以用它來……。今義:表可能、能夠、許可。

      5.持千金之幣物古義:禮物今義:錢幣。

      6.秦王方還柱走古義:跑今義:步行。

      7.諸郎中執(zhí)兵古義:宮廷侍衛(wèi)今義:指中醫(yī)。

      8.左右既前,斬荊軻古義:周圍侍從。今義:表方向或大約。

      三、詞類活用現象:

      名詞作狀語

      1.進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3.函封之

      4.發(fā)盡上指冠

      高一語文常用知識點

      名詞作動詞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為歌曰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左右既前,斬荊軻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設九賓

      使動用法

      1.使使以聞大王

      2.使畢使于前

      3.自引而起,絕袖

      意動用法

      1.太子遲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斷句

      1.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購之(以)金千斤

      2.欲與(之)俱

      3.見燕使者(于)咸陽宮

      4.而(群臣)卒惶急無以擊軻

      被動句

      1.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2.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介賓短語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賓短語后置)

      2、嘉為先言于秦王(介賓短語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賓短語后置)

      4、使畢使于前(介賓短語后置)

      定語后置

      1.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語文學習五種方法

      1.大量閱讀

      博覽群書是培養(yǎng)孩子語文素養(yǎng)基本功之一,甚至可以說,閱讀是語文學習的根本。

      大量的課外閱讀是提高孩子語文水平不可替代的手段。

      美國心理學家克拉森的心理實驗研究表明,學生充滿興趣的課外閱讀對提高他們寫作能力的作用,遠遠大于機械的寫作訓練。

      語文成績好的孩子幾乎都特別讀喜歡課外書。

      這些孩子往往有很多的積累:語詞的積累、素材的積累、情感的積累等。

      這樣的孩子在寫作上往往有突出的構思、神奇的用詞,在閱讀理解方面有杰出的見地,在說話方面有超出他人的見識等。

      總之,他們由于見多識廣而語文根底厚實。

      堅持閱讀是培養(yǎng)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徑。

      特別是多讀一些文辭優(yōu)美、氣魄宏大的散文,對提高理解能力很有幫助,比如《魯迅文集》,《讀者》雜志對培養(yǎng)這些能力和素養(yǎng)都很有幫助。

      博覽群書不但是孩子語文素養(yǎng)的基本功之一,而且是孩子成材的一個重要條件。

      因為豐富的知識是創(chuàng)造力必不可少的一個條件,也是見識增長,智慧來源的途徑之一。

      這里需要強調一點: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定不能遠離名著,培養(yǎng)孩子閱讀經典名著要從小引導,循序漸進。

      同時要注意不但要閱讀,而且要寫讀書筆記或者書評。

      2.背誦經典

      背誦經典文章、名言佳句也是培養(yǎng)孩子語言素養(yǎng)基本功之一。

      初中畢業(yè)生,如果能背誦150首古今詩詞,25首白話詩歌,40篇精美的文言散文(每篇三五百字),10篇精美的現代白話文(每篇800到1000多字),200多條古今中外格言警句。那么,他的語文功底應該是不錯的'。

      如果在孩子記憶的黃金時間——16歲之前,讓孩子記誦大量的語言精華,那么,這個孩子從小就奠定了堅實的語文根底。

      如果不能在孩子們閱讀背誦的“童子功”季節(jié)引導他們走向閱讀的海闊天空,讓他們在書中與歷史對話,與高尚交流,與智慧撞擊,

      從而打下沉實、厚重的文學素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的基礎,將來孩子就很難成為高尚的、文明的,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現代人。

      3.勤寫日記

      日記能培養(yǎng)孩子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辨別能力,增強孩子的自我約束力,提高孩子的文字表達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更重要的,是能磨練孩子的意志力和積累作文素材。

      寫日記的好處大大超過了教育者的想象。

      培養(yǎng)孩子寫日記的習慣要循序漸進,開始可以寫短些,每天一、兩句,到每天三、五行,慢慢提高增長。

      內容也不拘格,什么都可以寫,想象的,現實的,國內的,國外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國家大事,小到雞毛蒜皮等等,要做到有聞必記,有為必記,有見必記,有感必記。

      但一定不能出現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現象,哪怕一兩句也要寫上,寫得荒誕一點,不合常規(guī)也行,但必須要寫下去,目的是為了習慣的養(yǎng)成,終止了,就前功盡棄了。

      只要老師與家長引導得當,一定能夠大幅提升孩子的寫作水平與語文水平。

      4.開闊眼界

      要孩子懂得: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

      語文學習應該在課堂上,但絕對不是只靠課堂就能學好的,生活也是語文學習的課堂.。

      語文學習還要在廣闊的天地中,引導孩子睜開驚奇的眼睛面對世界,去直面精彩紛呈的生活場景,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

      去逛書店、旅游、看展覽、做采訪、搞調查、看焦點訪談;討論下崗分流、西部開發(fā)、腐敗現象、庸俗文化……

      讓孩子在豐富多彩的世界里,懂得我們生活在奇妙的大自然里,生活在多變的信息社會中,感受人世間的愛與恨,美與丑。

      5.寫好作文

      作文是需要靈性的,是需要創(chuàng)造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

      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能力,世界各國的學校都非常重視,例如美國從小學開始,寫作就是孩子們的必修課,到博士畢業(yè)都是如此。

      提高語文成績有哪些竅門

      可能有些同學會覺得,語文即使不聽課,在考試的時候,也不會有什么影響,所以上課的時候,經常不注意聽課,或者是利用語文課的時間去睡覺,這種做并不對,我們一定要利用好語文課的時間,然后在課下的時候,用少的時間去學習語文,其實有些時候,語文底子打下了,即使你課后的時候不怎么學習,課上認真聽講一點,你的成績也會很好的,所以利用好上課的時間,對你學習很重要。

      語文中,有很多知識是需要我們自己去感悟的,有些東西可能老師講我們也聽不懂,所以學習語文,還要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

    文言文知識點總結7

      參考譯文:

      明朝有個手藝特別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遠,(他)能夠在一寸長的木頭上,雕刻出宮殿、器具、人物,以至飛鳥、走獸、樹木、石頭,沒有一件不是就著木頭原來的樣子摹擬某些東西的形狀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態(tài)。(他)曾經送給我一個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蘇東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小船從船頭到船尾長度八分多點兒,高度約摸二分上下。中間高起而寬敞的是船艙,(刻著)用竹葉做成的船篷覆蓋著它。(船艙)旁邊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開窗戶來看,雕刻著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關上它,就見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處。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長著)濃密胡子的'人是蘇東坡,佛印坐在右邊,黃魯直坐在左邊。蘇東坡、黃魯直共同看著一軸字畫手卷。東坡的右手拿著手卷的前端,左手撫著魯直的背脊。魯直左手拿著手卷的末端,右手指著手卷,好像在說些什么。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各自略微側著身子,他們緊靠著的兩膝,都隱蔽在手卷下邊的衣褶里。佛印極像彌勒菩薩,敞胸露懷,抬頭仰望,神情跟蘇、黃不相同。(他)平放著右膝,彎著右臂支撐在船上,而豎起他的左膝,左臂掛著(一串)念珠挨著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

      船尾橫擺著一支櫓。櫓的左右兩旁各有一個船工。在右邊的船工梳著椎形發(fā)髻,仰著臉,左手靠著一根橫木,右手扳著右腳趾頭,好像在大聲喊叫的樣子。在左邊的船工右手握著蒲葵扇,左手撫著火爐,爐上有個壺,那個人的眼睛正看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燒茶的聲音。

      那只船的頂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著作者的題款名字,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字跡)像蚊子的腳一樣細小,筆畫清清楚楚,它的顏色是黑的。還刻著一個篆書的圖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顏色是紅的。

      總計(在)一條船(上),刻了五個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櫓、爐子、茶壺、手卷、念珠各一件;對聯(lián)、題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個?墒怯嬎闼拈L度竟不滿一寸。是挑選狹長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藝真是奇妙極了!

      一、字解

      器皿(mǐn) 罔(wǎng) 貽(y) 高可二黍(shǔ)許 篛(ru)篷執(zhí)(zh)

      石青糝(sǎn)之 髯(rn) 不屬(zhǔ) 詘(qū) 椎(chu)髻(j)天啟壬(rn)戌(xū)舟尾橫臥一楫(j)舟首尾長約八分有(yu)奇(jī)

      二、通假字

      詘右臂支船(詘通屈,彎曲。)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橫,橫著)

      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用在整數和零數之間)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有通又用在整數和零數之間。)

      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稱,多附與字之后)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簡通揀,挑揀)

      三、一字多義

      奇: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奇異、罕見、(手藝)奇妙,奇特。

      2.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零數,余數。

      有: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表存在的動詞,與無相對。

      2.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通又用在整數和零數之間。

      為:1.為宮室、器皿、人物雕刻。

      2.中軒敞者為艙是

      3.為人五:為,刻有。

      可:1.高可二黍許大約

      2.珠可歷歷數也可以

      端:1.東坡右手執(zhí)卷端(名詞,畫卷的右端)

      2.其人視端容寂(形容詞,端正、正)

      木:1.能以徑寸之木(木塊)

      2.以至鳥獸、木石(樹木)

      者:1.中軒敞者為艙(的部分)

      2.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

      曰: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叫作)

      2.文曰:天啟壬戌秋日(是)

      扇:1.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扇,量詞)

      2.居左者右手執(zhí)蒲葵扇(扇子)

      啟:1.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打開)

      2.天啟壬戌秋日(古代稱立春、立夏為啟)

      而:1.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連詞,并且)

      2.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轉折,但是)

      以:1.能以徑寸之木(用)

      2.以至鳥獸、木石(甚至)

    文言文知識點總結8

      陳情表原文:

      臣密言:臣以險釁(xn),夙(s)遭閔(mǐn)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xng)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憫(mǐn)臣孤弱,躬親撫養(yǎng)。臣少(sho)多疾病,九歲不行(xng),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無伯(b)叔,終鮮(xiǎn)兄弟;門衰祚(zu)薄,晚有兒息。外無期(jī)功強(qiǎng)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tng)。煢煢(qing)孑立,形影相吊。而劉夙嬰(yng)疾病,常在床蓐(r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逮(di)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ku)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yǎng)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xiǎn)馬。猥(wěi)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bū)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dǔ);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jīn)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hun)達,不矜名節(jié)。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zhu),寵命優(yōu)渥(w),豈敢盤桓(hun),有所希冀(j)!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gēng)相為命。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

      臣密今年四十有(yu)四,祖母今年九十有(yu)六,是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報養(yǎng)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愿乞終養(yǎng)。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愿陛下矜(jīn)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陳情表翻譯:

      臣子李密陳言:我因命運不好,小時候遭遇到了不幸,剛出生六個月,我慈愛的父親就不幸去世了。經過了四年,舅父逼母親改嫁。我的奶奶劉氏,憐憫我從小喪父又多病消瘦,便親自對我加以撫養(yǎng)。臣小的時候經常生病,九歲時還不會行走(柔弱)。孤獨無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沒有叔叔伯伯,又沒什么兄弟,門庭衰微而福分淺薄,很晚才有兒子。在外面沒有比較親近的親戚,在家里又沒有照應門戶的童仆。生活孤單沒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體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又早被疾病纏繞,常年臥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飯喝藥,從來就沒有停止侍奉而離開她。

      到了晉朝建立,我蒙受著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些時候太守逵,考察后推舉臣下為孝廉,后些時候刺史榮又推舉臣下為優(yōu)秀人才。臣下因為沒有人照顧我祖母,就都推辭掉了,沒有遵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詔書,任命我為郎中,不久又蒙受國家恩命,任命我為太子洗馬。像我這樣出身微賤地位卑下的人,擔當侍奉太子的職務,這實在不是我殺身捐軀所能報答朝廷的。我將以上苦衷上表報告,加以推辭不去就職。但是詔書急切嚴峻,責備我逃避命令,有意拖延,態(tài)度傲慢?たh長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門督促,比流星墜落還要急迫。我很想遵從皇上的旨意立刻為國奔走效勞,但祖母劉氏的病卻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順從自己的私情,但報告申訴不被允許。我是進退兩難,十分狼狽。

      我想晉朝是以孝道來治理天下的,凡是舊臣,尚且還受到憐惜養(yǎng)育,何況我的孤苦程度更為嚴重呢。而且我年輕的時候曾經做過偽蜀漢的官,歷任郎中和尚書郎,本來圖的就是仕途通達,并不顧惜名聲節(jié)操,F在我是一個低賤的亡國俘虜,實在卑微到不值一提,被過分提拔,恩寵優(yōu)厚,怎敢猶豫不決另有所圖呢?但是只因為祖母劉氏已是西山落日的樣子,氣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樣。臣下我如果沒有祖母,就沒有今天的'樣子;祖母如果沒有我的照料,也無法度過她的余生。我們祖孫二人,互相依靠而維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因為自己的私愛,停止侍養(yǎng)祖母而遠離。

      臣下我今年四十四歲了,祖母今年九十六歲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盡忠盡節(jié)的日子還長著呢,而在祖母劉氏面前盡孝盡心的日子已經不多了。我懷著烏鴉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夠準許我完成對祖母養(yǎng)老送終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僅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長官所親眼目睹、內心明白,連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憐憫我愚昧誠心,請允許我完成臣下一點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劉氏能夠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著應當殺身報效朝廷,死了也要結草銜環(huán)來報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懷著牛馬一樣不勝恐懼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來使陛下知道這件事。

      陳情表知識點總結:古今異義

      1、九歲不行:不能走路

      2、舉臣秀才:優(yōu)秀人才

      3、除臣洗馬:授予官職 太子隨從

      4、臣欲奉召奔馳:奔走效勞

      5、臣之辛苦:辛酸苦楚

      6、則告訴不許:申訴

      7、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拳拳,形容感情懇切。

      8 、至于成立:至于:一直到....... 成立:成人自立。

      9、急于星火:古義-流星的光,比喻急迫;今義-微小的光

    文言文知識點總結9

      1.《齊諧》者,志怪者也志:記載

      2.置杯焉則膠膠:粘,著地

      3.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決:快速的樣子;槍:碰、撞

      4.而后乃今將圖南圖:圖謀

      5.而控于地控:投,落下

      6.小知不及大知及:趕得上。

      7.窮發(fā)之北窮:荒遠的、偏僻

      發(fā):毛,指草木

      8.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待:憑借

      9.下迨蔀屋迨:至

      蔀:遮蔽光明之物

      10.置酒交衢間衢:大路

      11.櫛比如鱗櫛:木梳;比:并、排列

      12.妍媸自別妍媸:美丑

      13.恐進之亦興闌矣闌:衰落、消失

      14.遲月生公石上遲:等候

      15.不知尚識余言否耶識:記著

      16.居為奇貨居:積,儲存

      17.操童子業(yè),久不售操……業(yè):從事……行業(yè);售:考取

      18.宰嚴限追比比:追征

      19.成妻具資詣問詣:到……去

      20.唇吻翕辟翕:合;辟:開

      21.有古陵蔚起蔚:草木茂盛的.樣子,引申為高大

      22.如被冰雪被:遭受

      23.氣息然然:氣息微弱的樣子

      24.審諦之審諦:仔細

      25.徑造廬訪成造:到

      26.則蟲集冠集:止,落在

      27.俾人邑庠邑:縣;庠:學校

      28.撫軍亦厚賚成賚:賞賜

      29.獨是成氏子以蠧貧蠧:蛀蟲

      30.民日貼婦賣兒貼:抵押

    文言文知識點總結10

      《寓言四則》

      1、寓言是以勸喻或諷刺性的故事為內容的文學樣式。篇幅大多簡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擬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題多是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寓言在創(chuàng)作上常常運用夸張和擬人等表現手法。

      2、寓言最突出的特點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17世紀法國寓言詩人拉·封丹說過:“一個寓言可分為身體和靈魂兩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體,所給予人們的教訓好比是靈魂!

      3、寓言早在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代就已經盛行。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傳下來。外國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臘的《伊索寓言》,法國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國的《克雷洛夫寓言》。

      4、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傳伊索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人,善于講動物故事。公元前5世紀末,希臘寓言開始歸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臘寓言的匯編。其中大多是動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隸的思想感情。耶穌會傳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傳入中國。《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如青蛙的肚皮、驢與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貪婪的狗、愚蠢的烏鴉等.

      《赫爾墨斯和雕像者》寓意:愛慕虛榮、盲目自大的人反而不被別人重視。

      《蚊子和獅子》寓意:驕兵必敗,不要取得一點成績就驕傲自滿,要謙虛謹慎。

      《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全書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萬字!秴问洗呵铩纷鳛槭o、八覽、六論,注重博采眾家學說,以道家黃老思想為主,兼收儒、墨、法、兵、農、縱橫和陰陽各先秦諸子百家言論,所以《漢書·藝文志》等將其列入雜家。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稱之為《呂氏春秋》。

      《穿井得一人》寓意:不要道聽途說,要通過調查研究,自己判斷事情的真?zhèn)危灰嗽埔嘣,更不能以訛傳訛?/p>

      《列子》,相傳戰(zhàn)國鄭國人列御寇著!稘h書·藝文志》著錄《列子》八篇。《列子》的內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內有很多膾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如《兒童辯日》、《歧路亡羊》、《杞人憂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價值的文學遺產。

      《杞人憂天》寓意是庸人自擾,毫無根據的瞎擔心。比喻沒有根據或不必要的憂慮。

      《杞人憂天》翻譯

      杞國有個人擔憂天會塌地會陷,自己無處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覺,吃不下飯。

      另外又有個人為這個杞國人的憂愁而憂愁,就去開導他,說:“天不過是積聚的氣體罷了,沒有哪個地方沒有空氣的。你一舉一動,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動,為什么還擔心天回塌下來呢?”

      那個人說:“天果真是氣體,那日月星辰不就會掉下來嗎?”

      開導他的人說:“日月星辰也是空氣中發(fā)光的東西,即使掉下來,也不會傷害什么!

      那個人說:“如果地陷下去怎么辦?”

      開導他的人說:“地不過是堆積的土塊罷了,填滿了四處,沒有什么地方是沒有土塊的,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動,為什么擔心會陷下去呢?”

      (經過這個人一解釋)那個杞國人消除了疑慮,很高興;開導他的人也消除了疑慮,很高興。

    文言文知識點總結11

      一、文言文與白話文

      也許現在很多人都弄不懂文言文與白話文的區(qū)別到底在哪里?現在我們就分別來講講他們。

      “文言文”中的第一個“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把浴,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最后一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

      “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于“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頭語言及用書面語言來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而語言進行表述,就是“飯否?”!帮埛瘛本褪俏难晕摹N覈墓糯,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所以,現在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古白話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話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書面語。如唐代的變文,敦煌通俗文學作品,宋人話本,金元戲曲,明清小說等都是古白話的代表。古白話雖說是白話文,但不同于我們今天所說的白話文,一般都是以口頭語為基礎而夾雜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語,由于區(qū)域性和時代性的差異,今天讀起來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們稱之為“古白話”(學術界一般把從晚唐五代開始直至“五四”時期形成的古白話稱作近代漢語)。

      文言文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國內,中學語文課程中,文言文的學習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二、背誦方法指導:

      文言文要求背誦默寫的篇目較多,同學們基本上能夠背出,但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顛倒語序、不寫錯別字就沒那么容易了,更不用提對一些語句的理解性記憶了。所以把默寫功夫做到細致準確、一字不差、深刻理解、靈活運用才能達到中考要求。

      第一步:大聲誦讀。誦讀確實是背誦的好方法,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你不妨大聲誦讀古文古詩,每篇連續(xù)誦讀五遍以上,一方面通過誦讀可以強化你對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隨著誦讀遍數的增加會逐漸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即自己對文章的感悟、體會,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古人的“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另外,隨著誦讀的深入,你對每句話的意思也會更明白,有的同學讀完一句古文,這句話的意思也會馬上在他的眼前出現,這就是對古文相當熟悉的結果,這個步驟做得好,也為下面的句子翻譯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二步:出聲背誦。在前面大聲誦讀的基礎上,現在可以完全拋開書本,出聲背誦,每篇連續(xù)背誦五遍以上,你會發(fā)現在第一、二遍時你有一些生硬,到三、四遍時你已相當流利了,到五、六遍時你已完全熟練地掌握了全文,而且不會發(fā)生漏字、添字和語序顛倒的情況了,這時候讓你背錯都難了。這兩個步驟中,出聲是關鍵,因為讀出聲音來是對人的記憶功能的再重復,能起到在心里默背的雙重功效,而且出聲也使得同學能隨時發(fā)現、檢查自己的錯誤。尤其對一些背誦準確度不高的同學而言,出聲背誦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

      第三步:背熟文章之后,便是保證字的正確率。這時候,你可以再拿起書本,一行一行看下去,將容易寫錯的字多練幾遍,保證不改字,不寫錯別字,這一步驟是收尾工作,如果做不好,前面的努力將前功盡棄,所以要認真對待。

      第四步:勾畫出每一篇古文的名言警句(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揭示主題、中心的關鍵性語句(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描寫山水環(huán)境的語句(如“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等)和表現作者心情的句子(如“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等)。將這些句子重點背誦,并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以備理解性記憶之需。

      第五步:做一些理解性背誦的題目,仔細咀嚼題干的要求,抓住關鍵字來思考該回答哪些內容,注意在回答題目時有可能要作一些細微變化。

      第六步:對于某一篇古文的理解性背誦,理解起來還是較簡單的;而對于在所有學的文章中搜索符合題干要求的語句,難度就大多了。這只能要求同學多積累,多貫通,如積累一些描寫山水景色、戰(zhàn)爭殘酷、愛好和平、悠閑自得的心境、自然環(huán)境、友情等方面的句子,給它們加以歸類,有意識地逐漸擴大你收集的`范圍,在答題時可選擇最符合題干要求的句子,保證萬無一失。

      三、如何掌握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現在有不少學生為文言文閱讀而苦惱,怎樣快速提高文言文的閱讀技巧呢?這是不少學生都想知道的,其實只要多背誦,多練習文言文就能很快掌握住翻譯文言文的技巧。今天我們來就來談談翻譯文言文的方法!

      文言文翻譯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文言文翻譯的要求

      文言文翻譯第一要做到“信、達、雅”三個字。“信”就是準確,即忠實于原文意義,不添、不加、、不漏,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凡是能夠直譯的,就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對照翻譯,能夠具體落實的字詞就盡可能地在譯文中有所落實,并保持原句的特點:“達”就是通順,沒有語病,符合表達習慣,遇到古今異義、通假字、文言句式等語言現象而無法直譯時,就可以靈活地或適當地采用意譯的方法:“雅”就是譯文語句優(yōu)美,用詞造句比較講究,而且有一定的文采。要使譯文生動、形象,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

      第二,“留、補、刪、換、調”的翻譯方法:“留”指保留,凡是年號、帝號、國號、人名、地名及古今意義相同的詞語均可保留,照抄即可,不必翻譯:“補”指增補,就是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現代漢語不能省略的成分補上:“刪”指刪除,就是刪除沒有實在意義、也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換”指替換,即用現代漢語詞匯替換古代漢語詞匯:“調”,指“調整”,就是將古代漢語句子中語序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進行調整,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

      第三,由“會義”到“操作”的翻譯步驟:“會義”就是通讀全文,領會文章大意,在此基礎上明確文句寫的是什么人、什么事,或者把握文章的基本觀點和基本道理:“操作”就是進行逐字逐句的翻譯,并在翻譯之后檢查文意是否表達清楚,前后是否對應,上下文是否一致、語意是否吻合語境。

      文言文翻譯的原則

      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翻譯時,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翻譯時,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如果直譯后語意不暢,還應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使句意盡量達到完美。

    文言文知識點總結12

      (1)名詞用作動詞

      晉軍函陵(駐軍)

      趙王之子孫侯者(封侯)

      質于齊(做人質)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吃)

      樹之以桑(種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然而不王者(稱王)

      填然鼓之(擊鼓,敲起鼓)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東面而視(面對)

      履而制六合(登上)

      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稱帝,稱王)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以甕作;以繩系)

      序八州而朝同列(安排次序)

      籍吏民(登記)

      范增數目項王(以目示意)

      道芷陽間行(取道)

      刑人如恐不勝(處罰)

      (2)名詞用作狀語

      夜縋而出(在晚上,當晚)

      朝濟而夕設版焉(在早上;在晚上)

      必廟禮之(在廟堂上)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當面)

      日食飲得無衰乎(每天)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向上;向下)

      秋水時至(按季節(jié),隨著時令)

      順流而東行(向東)

      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像席子一樣;像包裹

      一樣;像口袋一樣)

      內立法度(對內)

      天下云集響應(像浮云一樣;像回聲一樣)

      贏糧而景從,(像影子一樣)

      吾得兄事之(用對待兄長的禮節(jié))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

      頭發(fā)上指(向上).

      道芷陽間行。(從小路)

      時矯首而遐觀(時時,時常)

    文言文知識點總結13

      句讀是考查文言文的傳統(tǒng)方式,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讀,要綜合運用古漢語字詞句及古代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識,因而斷句和劃分節(jié)奏能力高低,成了閱讀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墩Z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實施建議”中指出“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yǎng)語感。”“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感情!边@就要求我們在文言句讀方面要下足功夫。

      讀準句讀就是指讀準文言文句子的`節(jié)奏。讀準句讀最基本的原則是不能破句,以便讓別人聽清并聽懂句子的意思。要讀準句讀還有一些規(guī)律可循。

      命題規(guī)律探尋

      讀準句讀,是誦讀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頓有兩種:一是句間停頓,二是句中短暫停頓。從近幾年中考試題來看,考查的重點為后者,即句中停頓。

      解題技巧與方法

      不少考生畏懼文言文句讀題。那么,給文言文劃分節(jié)奏有沒有規(guī)律可循呢?其實,文言文中的節(jié)奏劃分有時是有方法可循,有關鍵可抓的。在我們遵循了一定的方法,抓住了一些關鍵,就會給文言文劃分節(jié)奏帶來方便,大家不妨用下面的方法試試:

      節(jié)奏劃分有訣竅,劃一劃二不劃三。

      主謂謂賓要停頓,謂補之間照樣分。

      遇上關聯(lián)想一想,總領詞后漫步走。

      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詞狀語須打住。

      省略成分斷沒錯,提示停頓理當然。

      專有名詞分清楚,節(jié)奏劃分顧全貌。

      這是一首文言句子劃分朗讀節(jié)奏的口訣。下面詳細解說這一口訣,以便大家靈活應用。

      節(jié)奏劃分有訣竅,劃一劃二不劃三。

      一句文言句子中,停頓一兩次是常事,停頓二次或三次以上就很少了,即使是要停頓二次或三次以上,做題時也可以省去可劃可不劃的地方。

      ②主謂謂賓要停頓,謂補之間照樣分。

      通常情況下,文言句子的結構與現代漢語的句子結構相似,都是有主語、謂語、賓語、補語等成分構成,朗讀時主謂之間、動賓之間、中心詞與補語之間要停頓。

     、塾錾详P聯(lián)想一想,總領詞后漫步走。

      遇上表示假設、轉折等的連詞,如“若”、“而”、“然則”等,或表示總結性的詞語,如“故”、“是故”等,或句首發(fā)語詞,如“夫”、“蓋”等,往往在這些詞語的后面要停頓。

      ④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詞狀語須打住。

      連在一起的兩個單音節(jié)詞,朗讀時要分開讀;在名詞活用作狀語的這個“活用詞”之前要停頓。

      ⑤省略成分斷沒錯,提示停頓理當然。

      古代漢語通常有省略句式,在省略之處停頓準保沒錯,有些語氣詞用在句子中,表示提示或舒緩語氣,在這個詞的后面停頓合情合理。

     、迣S忻~分清楚,節(jié)奏劃分顧全貌。

      古代漢語有很多表示人名、地名、年號名、官職名等的詞語,我們要加以分辨,在這些專有名詞的中間是決不能停頓的。

    文言文知識點總結14

      我會寫:

      囊:náng(行囊、囊括、錦囊妙計)

      螢:yíng(螢光、流螢、螢火蟲)

      恭:gōng(恭敬、恭維、玩世不恭)

      勤:qín(勤奮、勤勞、勤快)

      博:bó(博覽、博學、地大物博)

      貧:pín(貧困、貧窮、一貧如洗)

      焉:yān(心不在焉、罪莫大焉)

      逢:féng(相逢、每逢、狹路相逢)

      卒:zú(士卒、卒歲、卒業(yè))

      我會認:

      杵:chǔ(鐵杵、杵臼、木杵)

      形近字:

      熒(熒光)逢(重逢)碎(碎片)

      螢(螢火蟲)縫(門縫)卒(士卒)

      貧(貧窮)恭(恭敬)

      芬(芬芳)共(總共)

      多音字

      盛:shèng(茂盛)chéng(盛飯)

      磨:mó(磨煉)mò(石磨坊)

      課文解析:

      囊螢夜讀

      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字詞解釋:

      囊螢夜讀:(車胤)把螢火蟲裝在袋子里(照明),在夜里讀書。本文選自《晉書·車胤傳》。囊,用口袋裝。螢,螢火蟲。

      恭勤:肅敬勤勉。

      通:通曉,明白。

      練囊:白色薄絹做的口袋。

      課文翻譯:

      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

      晉朝人車胤謙遜有禮勤奮學習而不知疲倦,知識廣博,學問精通。

      家貧不常得油,他家境貧寒,不能經常得到香油(點燈,以便在燈下讀書)。

      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夏天的夜晚,車胤就用白絹做成透光的袋子,裝幾十個螢火蟲照著書本,夜以繼日地學習著。

      課文主題:

      《囊螢夜讀》講述了車胤家境貧困,晚上捉了螢火蟲放在袋子里照著書本讀書的故事。這則小故事告訴我們,無論在什么樣的艱苦條件下,只要我們克服困難,創(chuàng)造條件勤奮苦學,最終一定能學有所成。

      鐵杵成針:

      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碧/感其意,還卒業(yè)。

      字詞解釋:

      【鐵杵成針】鐵棒被磨成了縫衣針。本文選自宋代祝穆的《方輿勝覽·眉州》。鐵杵,用來舂米或搗衣的鐵棒。

      【是】這。

      【方】正在。

      【感其意】被她的意志感動。

      【還卒業(yè)】回去完成了學業(yè)。

      課文翻譯:

      磨針溪,在象耳山下。

      磨針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

      世世代代相傳李白在山中讀書的時候,沒有完成好自己的學業(yè),就放棄學習離開了。

      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

      他路過一條小溪,遇見一位老婦人正在磨鐵棒。

      問之,曰:“欲作針。”

      李白好奇地問老婆婆在做什么,老婆婆說:“我想把它磨成針!

      太白感其意,還卒業(yè)。

      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動,就回去完成學業(yè)。

      課文主題:

      《鐵杵成針》講述了李白小時候貪玩不愛學習,受到老婆婆鐵杵磨成針的`精神鼓舞,繼續(xù)學習,最終完成學業(yè)的故事。這則小故事告訴我們,不管做什么事,只要認真去做,堅持不懈都能成功。

      課后習題答案:

      1、借助注釋,理解課文中每句話的意思。

      《囊螢夜讀》:車胤謙遜有禮、勤奮而不知疲倦,知識廣博,學問精通。他家境貧寒,不能經常得到香油去點燈。夏天的夜晚,他就用白絹做成透光的袋子,裝幾十只螢火蟲照著書本,用夜晚接著白天學習。

      《鐵杵成針》:磨針溪在象耳山腳下。世世代代相傳李太白在山中讀書的時候,沒有完成好自己的學業(yè),就放棄學習離開了。他路過這條小溪,遇見一位老婦人在磨鐵棒。于是問她在干什么,老婦人說:“我想把它磨成針!崩畎妆凰囊庵靖袆,回去完成了學業(yè)。

      2、照樣子,根據課文內容填一填。

      貧:貧寒棄:放棄

    文言文知識點總結15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已”同“矣”)

      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給、供應。讀gōng) 秦伯說(“說”通“悅”,高興)

      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明智) 秦王必說見臣“說”,通“悅”,高興,喜歡。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來。 燕王誠振怖“振”,通“震”,害怕。 秦王還柱走“還”,通“環(huán)”,繞。

      卒起不意,盡失其度“卒”,通“猝”,突然。 距關,毋內諸侯(“距”通“拒”,“內”通“納”) 張良出,要項伯(“要”通“邀”)

      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來謝項王(“蚤”通“早”) 今者有小人言,令將軍與臣有郤(“郤”通“隙”) 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坐”通“座”)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不”通“否”,如果不這樣)

      二、解釋下列劃線詞語的古今意義

      1、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古義: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今義:請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來。

      古義:出使的人。今義:出門時所帶的包裹等。

      3、共其乏困

      古義:缺少的東西。今義:疲勞。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義:那人。今義:對已婚女子的尊稱。

      5、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古義:走投無路。今義:貧窮。

      6、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曰

      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

      古義:袒露一只臂膀。今義:袒護雙方中的某一方。

      8、持千金之資幣物

      古義:禮品。今義:貨幣。

      9、諸郎中執(zhí)兵,皆陣殿下

      古義:宮廷的侍衛(wèi)。今義:中醫(yī)醫(yī)生

      10、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

      古義:指崤山以東地區(qū)。今義:指山東省。

      11、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

      古義:意外的變故。今義:程度副詞,很不一般。

      12、將軍戰(zhàn)河北

      古義:黃河以北地區(qū)。今義:黃河北部的一個省。

      13、臣戰(zhàn)河南

      古義:黃河以南地區(qū)。今義:黃河南部的.一個省。

      14、莊則入為壽

      古義:敬酒。今義:長壽。

      15、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

      古義:小人的讒言。今義:詳細地講述。

      16、約為婚姻

      古義:兒女親家今義:結婚的事或者說因結婚而主生的_眷關系。

    【文言文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文言文語文知識點總結07-30

    文言文語文知識點總結15篇07-30

    文言文語文知識點總結(15篇)07-30

    文言文語文知識點總結合集15篇07-30

    高一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08-04

    高一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8篇06-15

    高一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集錦8篇)06-15

    高一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匯編8篇)06-29

    高一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匯編8篇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