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专区一二三,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播放,久久精品国产二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第一页

    小學科學《研究土壤》課堂教后反思

    時間:2022-10-06 16:26:29 教育反思 投訴 投稿
    • 相關推薦

    小學科學《研究土壤》課堂教后反思

      科學技術的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現(xiàn)實生活中的許多例子已經說明了這一點。因此,我們在科學教育的過程中滲透德育是必要的。但我們應該滲透哪些方面的德育內容?又該怎樣進行滲透?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

    小學科學《研究土壤》課堂教后反思

      一、挖掘文本的價值取向,伺機滲透德育

      《研究土壤》一課是以學生所熟悉的土壤為研究對象。土壤俗稱“土”,可以說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本源。古往今來,文學上對它的贊美數不勝數,使它具有很多的延伸意,有的稱之為“萬物之母”,有的稱之為“黑金”等等,都表達出人類對它的崇敬之情。雖然課本中寥寥數語只提到一個問題和參考一個研究方案,但是,正是因為“土壤”有其深刻的內涵,也為我們科學課堂教學帶來了滲透德育的契機,將我們的教學效果盡量最大化。因此,在情景一中,我從古詩《憫農》入手醞釀學生的情感,繼而將學生對農民、糧食的感激之情遷移到對土地的感激上來,既為學生后續(xù)研究土壤打下情感的鋪墊,又激發(fā)了學生對土地的熱愛與珍惜之情,也可謂是一箭雙雕。隨著人類經濟的發(fā)展,環(huán)境問題也日益突出,特別是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白色污染、工業(yè)污染等已經威脅到了人類自身的發(fā)展,這些問題也牽涉到了本課學生的研究對象——土壤。于是,我在情景三中順應課題滲透了環(huán)境保護教育,一方面強化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另一方面也是從一個側面讓學生感受科學技術的雙面性,逐步讓他們正確認識與理解科學。其實,科學課程的內容編排主要是以學生所熟悉的身邊事物為研究對象,這些內容本身就包含著非常廣泛的內涵,例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正確使用科學技術、與人合作、愛祖國、愛家鄉(xiāng)等德育內容,這就要我們這些在科學教學中起主導作用的教師們依據教學內容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充分挖掘文本的人文價值,并能不動神色地滲透在科學課中,使學生在學習科學的過程中品德也得以升華。

      二、科學課中滲透德育的主要渠道

      科學課并非專門德育課堂,在科學課堂中滲透德育,有其特殊的方法和途徑。我們應該把德育內容融入科學教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忌諱生搬硬套、牽強附會,努力做到教育而無痕,讓學生在學習科學的過程中情感得以熏陶,品德得以培養(yǎng)。

      1、巧用“評價”,明確導向

      評價是我們進行課堂調控的常用手段,其具有許多功能,其中就包括了導向功能。我們不僅要對學生探究成果進行評價,而且也注重對學生探究過程的評價,特別是利用評價的導向功能促進學生科學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形成與發(fā)展。情景二中所描述的情形,是我們在組織小組合作學習中會經常遇到的學生不愿合作的情況。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雖然擾亂了學生的探究,但也為我們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方面提供了機會,因為培養(yǎng)學生樂于合作的品質既是科學科學課的必然要求,也是現(xiàn)代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當時小組內學生已經出現(xiàn)頂牛的情況,采用批評手段無疑是火上澆油,效果勢必適得其反;采用說服的方法,時間又不允許。于是,我借鑒了“任務驅動法”準備讓他們小組第一個上臺展示,在此任務的驅動下轉移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摒棄前嫌重新攜手合作。上臺展示時,教師首先肯定了他們的探究成果,同時也拋出一個問題:你們成功的原因是什么?這里包含著讓學生進行自我總結、自我反思、自我評價的意圖。從學生的“合作萬歲”、“謙讓萬歲”兩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已經受到了教育。充分利用評價的導向功能,將德育目標融入其中,可以避免課堂上純粹的德育說教,激勵學生自我發(fā)展、自我教育。

      2、巧設情景,以情感人

      科學課的學習提倡從學生所熟悉的身邊事物入手,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學習科學。在教學中,我們根據需要創(chuàng)設相應情境的目的是為了引發(fā)學生一定的態(tài)度體驗,核心價值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情感,使之對學生的認知活動起積極的發(fā)動和促進作用。正是因為一定的情境能夠引起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所以也為在科學教育中滲透德育帶來了契機。本課教學伊始,教師從學生耳熟能詳的古詩《憫農》為引子,通過學生有感情的朗誦、說說自己的體會等方式調動學生對糧食、對農民的感激之情,繼而過渡到對土地感激,為學生研究土壤打下了情感的鋪墊。與此同時也自然地衍生出對學生的“感恩”教育。在這里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并非是獨立于課堂教學結構之外,而是完全融入情感鋪墊環(huán)節(jié)之中,自然而順暢。教育于無形,避免空洞的說教,也是學科滲透德育的重要原則之一。

      3、巧用語言,重在熏陶

      語言是人類重要的交際工具。教師豐富的教學語言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學生更專心地進行探究活動。特別是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更容易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課程標準中指出:要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科學,形成正確的科學態(tài)度和價值觀。這需要教師正確地引導,在此過程中,教師的語言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情景三中,教師在學生完成了對土壤的研究之后,適時出示一組關于土地被侵蝕、被污染的圖片,配上教師聲情并茂的解說,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教師解說內容的指向性非常明顯:由于人類自身原因,土壤中混入了有害物質已經威脅到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圖片的震撼力加上教師語言的感染力雙管齊下,將學生的思維從單純地研究土壤轉向對土地的關注,從更高層面引起他們對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思考。既滲透了環(huán)境教育,又促進了學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意識的形成。因此,科學教師除了要有較高的科學素養(yǎng)外,還要注意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yǎng),提高自己口頭表達能力,讓學生在優(yōu)美的語言環(huán)境中陶冶情操,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學科學《研究土壤》課堂教后反思】相關文章:

    《山谷中的謎底》教后反思08-04

    《荔枝》教后反思(精選10篇)03-08

    《烏鴉喝水》的教后反思(精選21篇)12-14

    《有趣的半圓形》教后反思03-10

    《畫垂線》的教后反思(精選11篇)11-10

    《認識人民幣》教后反思10-06

    關于《連除簡便計算》的教后反思03-31

    《保護土壤》教學反思10-06

    《肥沃的土壤》教學反思10-06

    《土壤的種類》教學反思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