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四則運算》的教后反思
四則運算是貫穿于小學數學教學全部過程。其內容占小學教學知識的主要位置,可見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yǎng),掌握運算順序,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教材要求教師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把解決問題與四則混合運算順序有機結合起來,將探求解題思路與理解運算順序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明確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計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計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計算。感受混合運算順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運算順序。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
1、對四則運算順序的理解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基本能記住四則運算的法則,即:有括號的算式,先算括號里的;沒有括號的算式,只有加減或只有乘除,要從左到右的順序計算;有乘、除法和加、減法,先乘、除后加、減法。學生雖說能記住,但在實際的練習中出現了以下的問題。
(1)對先字的理解,我發(fā)現在很多學生的練習中出現誤解現象,他們認為先算的就應該寫在前面,如計算12+(13-4)-6時,就會這樣寫12+(13-4)-6=9+12-6把先算括號的結果寫在算式的前面,還如12+56-15就會這樣寫:
45-56-15=30-45-15,打亂運算的順序,導致錯誤。
。2)在理解先乘除,后加減時,誤認為要先算乘法后算除法,先算加法后算減法,如計算1232時,寫成=126=2,計算12-3+6就寫成=12-9=3。而實際所謂先乘除后加減是指乘除哪種運算法則在前就先算哪種,加減也是。
2、關鍵字眼的理解
很多學生在解答如326與290的差去乘18與24的和,積是多少?一類問題時,對與、和兩個字的含義理解常出現誤解,特別是和的含義。在學生的練習中,我發(fā)現很多同學因不理解其含義導致出錯。和在題目中是表示連接兩個數字的關系的連詞使用,還是表示四則運算中當加法來使用,要引導學生區(qū)別,正確的理解含義并寫出正確的四則混合算式。
3、多讓學生用數學語言把算式讀出來
如計算150025-(18+8)這道題目時,有學生用三步計算,理由是在四則混合運算中,先算括號里的,再算括號外面的,初聽起來覺得很有道理。也有學生用兩步計算(同時計算除法和括號里的加法),但說不出理由。
后來在我無意讀題的過程中,我發(fā)現了解決問題的辦法。1500除以25的商,減去18加上8的和,差是多少?從結構上看,是要求差,需用商減去和,所以這道題目是同時脫算。
4、適時對知識的補充和格式的規(guī)范
這個四年級,當時我是從三年級接手的,在三年級學完筆算乘法時,人教版課本P75頁的兩道題:2004+300和2132-312大部分學生計算順序正確,都會計算,但在計算600+1204和805-2013兩道題目是,學生總是習慣先算加法,再算乘法或先算減法,再算乘法,導致計算出錯,我一直不明白原因。
本學期第二周六年級的教材分析,陳艷梅老師要求老師要多鉆研教材、分析學生、選擇教法。并對二年級下冊《兩步計算》同一內容,對比分析了《人教版》和《北師大版》編排內容,我這才恍然大悟,人教版只出現了乘加或乘減這兩種類型的算式,而北師大版同時出現了乘加、乘減、加乘和減乘四種類型綜合算式,并且對兩步計算遞等式規(guī)范了格式,在教學人教版這一內容時,如果能及時補充和規(guī)范格式,這對后續(xù)三、四年級學習遞等式計算,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運算》的教后反思】相關文章:
《荔枝》教后反思(精選10篇)03-08
《山谷中的謎底》教后反思08-04
《烏鴉喝水》的教后反思(精選21篇)12-14
《有趣的半圓形》教后反思03-10
《畫垂線》的教后反思(精選11篇)11-10
《認識人民幣》教后反思10-06
關于《連除簡便計算》的教后反思03-31
《蘇珊的帽子》教后反思(通用5篇)09-29
《積的乘方》教后反思范文(精選10篇)11-28
拼音dtnl的教后反思(通用11篇)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