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陳太丘與友期行聽課反思
在辦理事務(wù)和工作生活中,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反思過去,是為了以后。反思我們應(yīng)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陳太丘與友期行聽課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陳太丘與友期行聽課反思1
余老師分析《陳太丘與友期行》,余老師先朗讀了這篇短文,這是一個有趣的故事,一般用一個課時完成,看看教師是設(shè)計怎樣的板塊訓練:一塊朗讀訓練,一塊辨析訓練,一塊品評訓練。
先看朗讀訓練,請同學朗讀課文,讀出課文的兩個層次,這就不是一般的朗讀訓練,對課文內(nèi)容的全面把握,對課文人物的理解,哪兩個層次呢?一層陳太丘與友人的故事,二層友人與陳太秋兒子的故事。通過朗讀表現(xiàn)人物,用朗讀表現(xiàn)人物中的人物,這就是叫以聲傳情。一開始,友人很有禮貌,得知陳太丘已去,就發(fā)怒,元方就批評客人,友人慚,下車引之,這就是朗讀訓練。
第二塊辨析詞語,兩個意思比較難與理解的字;兩個分別表示敬與謙與美字;兩個同形而意義有區(qū)別的字;兩個字形不同而意義相近的字;兩個能夠表現(xiàn)本文要義的字。這就是學生活動,學生在課堂中進行智慧的訓練,于是就有了學生安靜的思考。完成詞語辨析的過程。接著就有師生的交流,帶出對本文文章的翻譯,這一塊就是解決字詞辨義的問題。
第三塊品評訓練,給學生話題,從文字的一個字(詞)讀出了什么?從文中的中句話讀出了什么?從這篇文章讀出了什么?于是又有了學生的思考,這樣就訓練了學生的`品析的能力,概括的能力,欣賞的能力,表達的能力。老師和學生在這樣的環(huán)節(jié)進行了有效的對話,在對話的過程中,老師順勢滲透有關(guān)的知識,增加學生的積累。
這個課,朗讀、辨析、品評,三塊,每一塊都有自己的訓練任務(wù),每一塊都有自己的活動方式,就教師而言,每一塊都有自己的教學手法。從中可以看出教師清晰的語文課堂結(jié)構(gòu)。
陳太丘與友期行聽課反思2
這篇文章是《世說新語》中關(guān)于品行的“方正”篇。作為南北朝時志人小說,內(nèi)容通俗易懂。字詞障礙不多。我是這樣授課的。
首先,還是讓學生自行朗讀文章,要求是參照課下注釋朗讀,完成后,找一位同學站起來讀,其他同學認真聽,如果認為哪個字音讀得不對,就圈點出來。學生開始朗讀了,經(jīng)過昨天的訓練,他在朗讀的過程中,注意到了課下注釋,所以把“尊君在不”得“不讀成“否””,這是讀對了,但是有的同學開始在這個字下面劃線,并且這邊一讀結(jié)束,那邊就迫不及待喊,說“不”這個字讀錯了。不待我回答,馬上有同學提醒“看注釋!”這一讀,一糾正,學生對這個字的音和解釋都了解了。
于是開始第二輪朗讀,學生齊讀。然后,我找學生開始說說知道了怎樣一個故事,韓應(yīng)愿一字不差地翻譯了出來。我就強調(diào)了幾個重要的實詞“期、去、委、去、”,學生也一一答對了。于是,我進行第三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來表演!
學生喜歡呀!爭著搶著要表演!
我就選了兩個男生上來。他們早已經(jīng)商量好了,一個當陳太丘的友人,一個當陳元方。
郭振宇有點調(diào)皮,他做了個騎馬進來的姿勢。我立馬止住他,問大家,他做的對不對?立刻有人指出:“這樣不對,因為文中說了,友人感到慚愧時,動作是‘下車引之’,所以,騎馬來肯定是不對的!
郭振宇重新進來,找到正在嬉戲的“元方”萬嘉樂,開口便問:“你爹在嗎?”我再次止住他:“這樣問對嗎?”學生回答:不對,這樣不禮貌!你看,他們注意到了文章是“尊君在不”,“尊君”是敬稱。能翻譯成“你爹”嗎?學生馬上回答,應(yīng)該翻譯成“你父親在嗎”,然后帶領(lǐng)同學們看課后的敬詞和謙詞。然后舉了著名央視主持人朱軍采訪時不當?shù)恼Z言,他稱呼對方的父親為家父,這對不對?根據(jù)這個表,學生能知道“家父”是對自己父親的謙稱,稱呼對方的父親,現(xiàn)在其實也可以敬稱對方父親令尊的,那就可以翻譯成“令尊在家嗎?”
萬嘉樂回答:“我父親等你很久,你沒有來,他已經(jīng)離開了。”
我還是問學生:這話有毛病嗎?有學生說沒毛病,有學生舉起了手,提出“君”應(yīng)該翻譯成“您”。你看,細心的學生就能不忘“敬詞”。通過兩次提醒,學生注意多了。在稱呼上沒有問題了,但是,郭振宇在表演“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時,搖晃著身體,顯得不莊重,而友人說“非人哉”的`時候,他是坐在車上的,因為后文“有下車引之”。通過表演,我們把文章的內(nèi)容,翻譯了出來,把人物性格分析出來,把元方的聰慧,據(jù)理力爭和可愛的樣子表現(xiàn)了出來,也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敬詞和謙詞”在神態(tài)和動作上的表現(xiàn)。
后來通過檢測,發(fā)現(xiàn)學生的學習印象還蠻深刻的。
陳太丘與友期行聽課反思3
最早聽說要送教下鄉(xiāng),選了又選,最后確定《陳太丘與友期行》,想一想這節(jié)的內(nèi)容比較簡單10個字,學生容易理解,沒有什么要講的?最初準備采用的是以朗讀為主的方式。最后發(fā)現(xiàn),這是部編教材七年級上冊的第二篇古,如果以朗讀為主要學習方式,雖然培養(yǎng)了學生的言語感,但是不能夠指導學生積累言實詞,分析人物形象,進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所以最終選擇還是按照常規(guī)的言教學方式。
為了這次“送教下鄉(xiāng)”活動,我試講了四次。在我們名師工作室主持人的幫助下,我們語備組幾位老師的認真指導下,名師工作室成員的努力下。我有幾點感悟:一是好是改出的。二是堂永遠是學生的天地,學生永遠是主角,教師只是執(zhí)行導演。
本單單是導入的設(shè)計,我就進行了五次。一是采用師生問話的形式,“同學們知道我國古代有哪些體現(xiàn)少年兒童聰明智慧的故事?”“曹沖稱象”“司馬光砸缸!”……事后發(fā)現(xiàn)學生回答的問題,要么是太熟悉的老掉牙,要么是學生根本沒有聽說過的。如果要學生把這個故事講下,可能導入的部分就要花去五六分鐘時間,從時間上不劃算。二是采用講故事《道旁苦李》,這就對老師語言表達有一個較高要求,而且這個故事講下也需要三四分鐘,從時間上考慮還是稍有些長。三是采用老師直接導入,“自古以,出現(xiàn)過許許多多聰穎機智的少年兒童。關(guān)于他們的美談,至今流傳。我們今天也了解這樣一位兒童陳元方!彼氖且浴皬┎涠慈∏虻墓适隆睂耄Y(jié)果發(fā)現(xiàn)我的故事還剛講一半,學生就把最終的情節(jié)說出了,搞得老師講故事有點尷尬。五是運用陳元方11歲時巧妙應(yīng)答袁公的故事,這個故事,(fsir)與本元方七歲時的故事,有種水天相接的感覺,最終敲定用《元方善對》的故事。
言教學的一個重點就是言字詞的積累,如“期,舍,去,顧,引,尊君,家君,不”,如何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達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目的,我當初設(shè)計了幾個成語讓說意思,如“不期而遇,舍近求遠,瞻前顧后,拋磚引玉”。有幾個班我是分為兩大板塊兒進行,先積累后運用,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這種模式不靈活,說成語的意思有點費時間。后干脆就是“就字論字”。另外,老師還補充了一個表尊稱與謙稱詞語的知識,“加大舍小令外人!本渥拥姆g主要就是舉一個例子說明翻譯句子的方法。
講故事環(huán)節(jié)。最初采用的是讓學生根據(jù)圖講故事,效果并不好學生,只是把這篇翻譯了一下。然后在另一個班告訴學生講故事的時候要要介紹清楚,語言要生動形象,最終效果還是不理想,究其原因還是老師指導太過于籠統(tǒng),學生思想上沒有形成清晰的認識,讓講故事語言缺乏感染力。最后在我們主持人的點撥下,告訴學生講故事的時候要交代清楚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要想使故事生動,必須加入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神態(tài)的描寫。比如說友人怒,怎么樣的.友人怎么怒,我們可以填入盛氣凌人,怒氣沖沖,氣急敗壞的友人,友人氣的直跺腳,用手指著元方大聲的罵道,用力的甩了甩衣袖,面目猙獰的用咆哮的語氣等等。然后學生根據(jù)老師的提示講故事,就比前幾次生動形象了,其他的同學也愿意聽。
這堂的主體是學生。從最初的自主學習,學生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讀出感情,小組合作疏通大意,學生質(zhì)疑,學生講故事,讀學生分析人物形象,談體會收獲……學生在知識的掌握方面由易到難,有內(nèi)到外,在能力的訓練方面,由淺入深,不動口到動手,由朗讀到講故事,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了體驗方面,有誠信、有禮到家風、國風的教育……回想起一句話“要讓堂‘亂`起!爆F(xiàn)在想想這句話真是有道理。在堂上,老師滔滔不絕的講,學生“正襟危坐”,這樣的事倍功半。
這節(jié)也有許多的不足。一是學生的精彩表演后,教師評價不到位。二是對堂上發(fā)生的意外,過早的下結(jié)論,打擊了學生的興趣。三是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過渡語還不是特別的自然。
【陳太丘與友期行聽課反思】相關(guān)文章:
陳太丘與友期教學反思04-21
陳太丘與友期教案12-30
《陳太丘與友期》教案04-04
《陳太丘與友期》的教案03-07
陳太丘與友期行教案(通用9篇)05-10
陳太丘與友期教學設(shè)計04-21
陳太丘與友期教學設(shè)計12-21
《陳太丘與友期》教學設(shè)計12-26
《陳太丘與友期》教學設(shè)計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