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第12課《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教學反思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反思過去,是為了以后。反思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第12課《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七年級歷史下冊第12課《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教學反思1
本學期教研的主題是情境教學,以初一下第12課《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為例,談一談這一課的情境設置。
1、整節(jié)課為一個大的情境。以《馬可·波羅行紀》為主線,使本課內(nèi)容成為一個整體,整節(jié)課成為一個情境,即學生跟著馬可·波羅經(jīng)歷了從蒙古族到蒙古國、再到元朝的歷史過程,除了導入使用的視頻和小結的語言涉及到馬可·波羅外,新授課過程中對于成吉思汗、忽必烈、大都的講解也引用了馬可·波羅的描述,讓學生時刻感受自己在《馬可·波羅行紀》的`引領下經(jīng)歷著這一歷史階段。
2、注意到了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與對比,“溫故而知新”!霸\河與隋運河的對比”“中國封建社會有幾次大統(tǒng)一時期”“元朝時期的民族融合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的對比”培養(yǎng)了學生縱向?qū)W習歷史的能力。
3、教學過程中注意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文天祥面對元朝的威逼利誘,堅貞不屈,他高尚的氣節(jié),萬古流芳;元朝時期,回族成為了中華民族的一份子,并一直在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貢獻自己的力量。通過這些知識的學習,學生在堅貞不屈的精神、維護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方面都有很大的收獲。
細想這節(jié)課,也有些不容易處理的地方:本課內(nèi)容多,如何做到詳略得當、重點突出;如何讓學生更多的參與課堂,真正實現(xiàn)“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是否有更好的設計能解決這些問題,這些都是在今后的教學中值得思考的。
七年級歷史下冊第12課《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教學反思2
上周三,在學校教學藝術節(jié)上,出了一節(jié)公開課《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感受頗豐:
一、大膽創(chuàng)新,重組教材。
本課內(nèi)容繁多,主要講述蒙古族的興起及元朝在我國歷史上的貢獻,涉及元朝的政治史、經(jīng)濟史和民族關系等內(nèi)容。我引導學生對本課內(nèi)容進行分析和整合,先指導學生自主學習,了解本課主要介紹了哪幾位歷史人物,他們的主要活動有哪些?再在組內(nèi)交流,最后在全班同學面前展示、交流。又讓學生以這三個人物的主要活動為主線,將這節(jié)課的知識線索梳理出來,進而讓學生圍繞這條主線進行學習,展開討論。這樣,不僅豐富了這節(jié)課的內(nèi)容,也拓展了學生的課外知識。
二、生本教育理念指導課堂。我通過研讀郭思樂教授和他的生本教育,感受頗深,我們不應給學生過多的干預,而是給他們學習上盡可能的自主,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的作用。我在課前布置學生搜集與本課相關的歷史資料,課上給學生機會展示;多次組織學生討論,解決重、難點問題;在學生探究成果展示的過程中,又通過小組之間互相質(zhì)疑來檢測學生的探究效果,等等?梢哉f,整個一節(jié)課,體現(xiàn)了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營造了一個和諧的'歷史生本課堂教學氛圍,既明確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組織者、指導者的角色,更凸顯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
三、進一步完善了小組評價機制。我們歷史組這學期側(cè)重研究的課題是“建立較為完善的小組評價機制”,為此我們將小組評價與班級量化考核有機結合起來,下課后,我看到八班學生正在忙著往班級量化考核表里添分、改分,學生積極性很高,可見小組評價機制初見成效。另外,聽課的老師們一定也都看到了這一點。就是每當討論完一個問題之后,小組之間便展開競爭,都想為自己組多爭得一些分?梢哉f,這種有效競爭激發(fā)了學生的進取心和求知欲,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四、 注重學法指導,巧記歷史知識。
我在講授這節(jié)課時,注重了教給學生巧記歷史知識的方法。如講到元朝開通的兩段新運河:通惠河和會通河時,為方便學生記憶,告訴學生用“通則會,會(惠)則通”的順口溜去記憶;在講到民族大融合的四點表現(xiàn)時,我又告訴學生按照“漢人到邊疆,邊疆遷內(nèi)地,契、女漢化,回族形成”的方法來記憶;在最后總結這節(jié)課的內(nèi)容時,讓學生按照三個時間、三個歷史人物和三個歷史事件來掌握?傊,通過巧記歷史知識,更加方便了學生對這節(jié)課的學習、理解和記憶,效果顯著。
七年級歷史下冊第12課《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教學反思3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借鑒洋思“先學后教,當堂訓練”課堂教學模式,通過出示學習目標,實現(xiàn)目標教學,讓學生的學習有的放矢,四個自學提示的設置,引導學生完成本課的自學任務,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新課授課任務完成后通過試卷測試,檢驗學生的掌握程度,實現(xiàn)當堂訓練,發(fā)現(xiàn)學生沒有掌握的內(nèi)容,使課后鞏固有針對性。
在上課之前,我先播放了一首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在優(yōu)美的旋律中本課的1271次歷史列車啟程,這樣很自然的把學生吸引到課堂教學中,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已經(jīng)置身于美麗的蒙古草原,也激起了學生求知的愿望。
針對本課涉及到的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馬可波羅等歷史任務,我主要集中于成吉思汗和文天祥兩位人物的事跡去啟發(fā)學生思考,學習他們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精神。如:通過講述成吉思汗的故事,學習他不怕困難,勇于戰(zhàn)勝困難的堅定信念和精神,從而進一步激發(fā)學生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在講到文天祥的抗元斗爭時,我通過拋出問題“文天祥抗元斗爭是否值得我們學習?”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使學生感受到文天祥不畏民族壓迫的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它與元朝統(tǒng)一并不矛盾,只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從而達到了歷史學科対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目標。
在本課教學中,我充分挖掘教學資源,如提問王漢青同學回答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誰的詩?你能解釋它的意思嗎?他的主要事跡是什么?以及父母為什么取名叫漢青?希望你成為什么樣的人?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在講到元朝民族融合的發(fā)展時,通過自學提示,啟發(fā)學生思考:我國56個民族中有一個是在元朝時形成的。你能說出這個民族的名稱嗎?你知道它是如何形成的嗎?除此以外,元朝時期的民族融合還有哪些表現(xiàn)?我讓班級里的回斌同學(回族)來回答,達到較好的課堂效果。同時也使同學們感受到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時間的推移,民族融合進一步發(fā)展。最重要的是通過大家共同學習回族的形成,不但知道回族是蒙、漢、維吾爾、波斯人、阿拉伯人長期雜居相處互相通婚的.結果,更重要的是使回斌知道自己民族的來源,知道自己很聰明,堅定了努力學習的信念。
本課也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如:關于成吉思汗和文天祥的故事,主要由教師講述,學生講述的較少,如果在課前老師布置預習任務的時候,能有針對性的布置學生收集有關歷史人物的故事,課堂效果會更好,也會更加鍛煉學生的收集材料和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在時間分配上,前邊的內(nèi)容更緊湊一些,試卷可當堂訂正,及時反饋。在教學時,語言應更精煉,尤其是過渡性的語言。
七年級歷史下冊第12課《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教學反思4
《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一課教學內(nèi)容較多,因此教學過程中我十分注意課堂教學時間的分配,將時間主要分配在本科的重難點上,本課的重點是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元朝統(tǒng)一全國。本課的難點是對元朝統(tǒng)一的進步性與文天祥抗元斗爭的正義性做辯證分析。同時,我認為這節(jié)課是對學生進行民族團結教育和反抗民族壓迫,弘揚民族氣節(jié)的好教材。因此要在傳授歷史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強化教育效果。但在教學過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以下幾點:
1、蒙古統(tǒng)一后對西夏、畏兀兒、金和南宋的戰(zhàn)爭,是我國國內(nèi)的民族戰(zhàn)爭和統(tǒng)一戰(zhàn)爭,不使用“侵略”與“反侵略”,“愛國”與“賣國”的提法,重在分清是非,反對民族壓迫;
2、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多次發(fā)動西征,并向東、向南攻擊高麗、安南、緬甸,進攻日本、爪哇,是對外國的非正義侵略戰(zhàn)爭。而且本課的教學完成后,也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但在教學過程中,仍有部分教學內(nèi)容存在問題。首先是在新課導入上,這節(jié)課我并未通過多媒體手段進行導入,而是進行了直接導入,我對《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進行了簡單的復習后,直接導入新課,學生的反應普遍比較遲鈍,甚至個別學上表現(xiàn)出了茫然的狀態(tài),而我在設計導入時盡想著不給學生增加過多負擔,本課教學內(nèi)容略多,課堂時間分配略顯緊張,如果再向?qū)W生進行課外知識的拓展,那么很可能無法完成教學任務,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時間分配都較為合理,因此我認為如果導入形式是圖片導入或歌曲導入,學生的積極性會大為提高,而對于舊課的復習可以進行適當?shù)膭h減,因此我認為在以后的教學設計上,自己應該多思考,多總結。
其次在部分教學內(nèi)容的講述上,存在著詳略不當?shù)膯栴}。比如在蒙古的`統(tǒng)一和擴張時,本課的重點是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而我將過多時間花費在了蒙古的擴張上,我利用動態(tài)地圖對蒙古擴張的進程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講解,學生也表現(xiàn)出較大的興趣,這就更加導致了教學時間的不合理分配,我認為自己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要多熟悉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對于一節(jié)課教學目標的落實也要更加具體。
再者就是沒有引導學生對歷史人物進行正確評價,在對文天祥等歷史人物進行評價時,我只是死板的告訴學生文天祥的個人品質(zhì),并未讓學生參與其中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忽略了學生的主體能動性,這是我日后的教學過程需要注意改進的。
【七年級歷史下冊第12課《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03-28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學計劃02-17
歷史教學反思02-02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學反思04-14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優(yōu)秀08-28
人教版數(shù)學三年級下冊第教學反思11-26
八年級下冊歷史教學反思04-15
七年級美術下冊教學反思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