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jīng)驗,那么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教學反思1
今天上了下學期的第一節(jié)課,感受到上課的感覺真好!有好長一段時間我們都在做著應付考試的事情,每天忙著讓學生背啊、默啊、考!哎,迫于無奈,做了太多有害于學生身心的事情了。今天終于可以從繁重的考試中掙脫出來,和學生一起享受語文帶來的樂趣:我們用心傾聽文中潺潺的流水聲,認真感受文中小動物們的歡快,真心體驗文中人們擁抱大自然的感覺,走進語文真的很好!
今天上的是《春光染綠我們雙腳》。但我感覺到學生的朗讀不行。于是自己先范讀了一下。我想讓學生感受一下,課文該怎么讀?然后讓學生想一想老師讀得好的原因。學生想后說,因為老師根據(jù)內(nèi)容的.不同,語調(diào)等都有不同的變化。我肯定了他們的想法后,讓他們按照老師的方法繼續(xù)練習朗,隨后指名學生起來讀。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于是又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先讓他說說從這句話中你體會到什么,然后讓他把體會到的讀出來,這樣學生就容易掌握了。但是沒有指導過的句子,學生依然讀不好了。這種現(xiàn)象說明學生的語感還沒有形成,對語言的感悟能力還處于一般水平。我想這是需要長期練習和積累的,決不能操之過急。
另外,從上學期的觀察中,我還感覺到學生在早讀時的狀態(tài)和上課時的狀態(tài)是完全不同的。早讀時他們無精打采,要讓他們讀得投入,讀出情趣,調(diào)動他們的積極性,真的很難,上課時相對來說好一點。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覺得這種現(xiàn)象很大程度上和學生的心理有關,F(xiàn)在的學生大部分對上學這件事不感興趣。主要原因是學生的壓力很大,負擔很重。你想,每天早上上學后,老師就有各種各樣的作業(yè)任務下來,幾乎沒有休息和玩樂的時間。每天在校的所有時間幾乎都是在教室里度過的,不是做作業(yè)就是背書,不是考試就是訂正。每天的作業(yè)任務那么多,學生怎么會喜歡讀書呢?有的時候,即使老師能夠把課上得很精彩,讓學生感到很有樂趣,但每天到學校就有那么多的作業(yè)在等著他們,他們還振奮得起來嗎?難怪每天早上到校,早讀的時候,看到的學生都是沒有生氣和活力的。哎,也真可憐!
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教學反思2
《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是一首節(jié)奏歡快、文字優(yōu)美的現(xiàn)代詩歌。主要寫的是少年兒童參加植樹活動,綠化祖國,美化家園,以及植樹造林后帶來的山嶺變化。通過學生植樹場面的描寫,讀者可以感受到孩子們植樹的豪情。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詩歌是美的語言,情的藝術,是最適合給學生練習朗讀的。讓學生盡情地去讀,通過讀來真切的感悟,通過讀去盡情的想象。所以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多次反復的誦讀詩歌,在誦讀中引導學生理解想象。
首先請學生聽課文錄音,把學生帶入詩所描寫的美好情境中。接著我讓孩子放聲朗讀詩歌,了解大意。然后,我讓學生配樂分自然段讀詩歌。在朗讀中,感悟詩歌的特點。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文章的開頭和結(jié)尾各有一個染綠,讀一讀這兩個染綠各是什么意思?
第一節(jié)的染綠,明媚的春光照在準備到荒山植樹的孩子們身上。
第二個染綠是學生綠化了荒山后的喜悅心情。學生在理解了意思后很容易體會詩歌的結(jié)構(gòu)特點:詩的第一小節(jié)和最后一小節(jié)結(jié)構(gòu)相似,就差了一個詞語,“荒山野嶺”成了“青山碧嶺”。詩人的這一呼應非常巧妙,他把植樹造林的前后不同就融進這兩個詞語里,引起孩子讀詩的興趣。接著我引導學生感悟植樹造林的`意義,朗讀課文的第2、3、4節(jié)。抓住兩個象聲詞丁丁當當、嘩嘩流淌,體會孩子們植樹的愉快心情,感受火熱的植樹場面中。在朗讀5、6、7三節(jié)時,從動物的表現(xiàn)中,明白了植樹給動物帶來快樂,給人們帶來了幸福美好的生活。學生能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踐,在對比中加深了對詩歌的理解。
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教學反思3
《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是一首現(xiàn)代詩歌,篇幅短小語言精煉,展示了少年兒童以實際行動改造荒山野嶺的決心,滲透了植樹造林的重要。教學中,我認為本節(jié)課最成功的地方,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補充課題引起閱讀期待
上課伊始,我板書“染綠”一詞,讓學生回答:我們平時會說染綠什么?學生回答染綠小草、染綠樹木等,我接著板書“我們雙腳”,讓學生讀課題。再提問:是什么“染綠我們雙腳”呢?最后添加“春光”,將課題補充完整,齊讀課題,讓學生就課題充分質(zhì)疑。
二、質(zhì)疑課題串起整篇教學
就本文的課題,學生提了不少的問題,唯獨沒有問:難道是“春光”染綠我們雙腳嗎?我拋出了自己的疑問,在“春光”二字的上方打了個“?”。當學生自讀完第二小節(jié)和第三小節(jié)后,我在“春光”下面劃上橫線,學生立刻說出了是“植樹造林”染綠我們雙腳,從而進一步理解了課文的主旨。當與整篇文本對話完畢,我又在課題下面劃了一道橫線,并啟發(fā)學生:你現(xiàn)在認為是什么染綠我們雙腳呢?學生回答是“少年兒童”。我提示貼合文本提煉總結(jié)概括,學生立即會意:是“我們”染綠我們雙腳。在不斷的引領中,學生依托文本逐步深化了中心。
三、首尾比較過渡重點內(nèi)容
本首詩歌首尾呼應,第一小節(jié)和第八小節(jié)結(jié)構(gòu)相似。我充分利用這一教學資源,精讀課文伊始,就讓學生找出其不同點,我相機板書“荒山野嶺”和“青山碧嶺”,并提問:荒山野嶺是如何變成青山碧嶺的呢?從而引起了課文二到七小節(jié)的生本對話。
四、想象寫話提高練筆能力
鉆研教材時,限于篇幅及題材的原因,我一直沒有找到練筆的著眼點,當然,課后的第四題除外,那是文本對話完畢后的寫話內(nèi)容。在我誦讀詩歌時,終于找出了生發(fā)練筆的地方:在朗讀第五小節(jié)后,我拋出問題:植樹造林讓山上枝繁葉茂綠樹成蔭,其他小動物會有什么表現(xiàn)呢?在第五小節(jié)的旁邊寫一寫。由于這樣的練筆內(nèi)容難度適中,所以學生的補充寫話比較精彩。
當然,本篇課文的'教學也存在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由于著急完成教學任務,沒有引領學生體會賞析詩歌的準確用詞,如“踏”和“撒”等字,這是本課教學最大的敗筆,在以后的教學中一定注意這個方面。
【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教案03-12
《春光染綠我們雙腳》的教案09-12
《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教案范文08-25
【精選】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教案3篇04-08
《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教案13篇03-12
關于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教案三篇04-27
【推薦】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教案四篇04-26
【精華】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教案3篇04-25
【精品】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教案3篇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