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計算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數學計算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數學計算教學反思1
教了四年級的乘法和除法,感覺到學生的計算能力越來越差了,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不是學生的先天素質差了,還是不是學生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不愿意學?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而導致的呢?我思考了一下,我個人覺得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教材編寫者對計算教學的淡化。
編者認為現(xiàn)在科技的日新月異,計算的教學不需要那么多強調,那些稍微復雜的計算可以讓電腦和計算器來代替,于是在編寫教材的時候,對這個方面就不夠重視。還有就是他們認為我們學生的操作能力,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外國的教育相比顯得是太薄弱了,所以現(xiàn)在得改,得向創(chuàng)新教育方向去努力。因而新教材中淡化了學生的計算能力的培養(yǎng)。
(2)教材的內容編排對學生的要求太高。
現(xiàn)在的教材內容看似不是那么太多,算起來課時也不多呀?墒,每一冊教材的單元太多,編起來又比較亂,哪是規(guī)定的課時能夠完成的了的呀,更不要說讓學生比較好的掌握了,如此情形怎么辦,只有加課時去練習。尤其是計算的單元,只編排了2、3課時,就草草收兵了,所有的計算都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口算,并有靈活運用能力,而學生這方面卻往往很缺乏,因此很多學生還根本搞不清楚是什么回事呢。怎么辦?作為一線的教師,只有花大力氣去講,練,再講,再練罷了。這難道不無形中淡化了學生的計算能力的培養(yǎng)。
導致學生計算能力的減弱,還有就是考試帶來的.。當然如今的教育制度下,不考試看來是不可能的,而且考試也是素質教育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考試的要求往往比教材的要求高。因此我想,編寫者們,能否給我們教學評價的下線和上線。也就是說一冊書學完了,哪些是每個學生必須掌握的,是考察的重點,哪些是培優(yōu)的,給我們這些一線教師一個清楚的認識,免得是就像病人一樣,久病亂投醫(yī)。
數學計算教學反思2
1、復習舊知,尋找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自然引入新識。
首先,我復習10以內的加、減法及連加、連減的計算,這些是加減混合計算的基礎。而且,加減混合計算與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和方法有相同之處。通過復習,加強了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自然引入加減混合計算;從而有效地突出新知識的重點,為突破難點做好了準備。
2、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激發(fā)和加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生動形象的電腦畫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根據年齡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一年級學生自然愛玩好動,都喜歡聽故事。所以,我在教學中設置故事情境(關于白天鵝的.故事)來貫穿例題及練習題。通過多媒體這種很好的課堂教學方式,運用動畫、聲音、色彩等展現(xiàn)故事情境,渲染課堂氣氛,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大森林里關于美麗的白天鵝的一個又一個的故事,實際上就是例題和練習題。這樣,使學生就順利地學會并鞏固了加減混合計算。
在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各種教學手段使學生盡量集中注意力,主動參與學習和開動腦筋積極思考,讓學生盡量學得輕松些,并體驗、感受獲得成功的快樂和喜悅。
數學計算教學反思3
很高興能代表學校去參加區(qū)教育局組織的公開課比賽,經過一周的緊張備課、寫教案、制作課件、磨課、評課、不斷修改,終于把我們數學組的集體勞動成果展示出來。雖然過程很辛苦但是收獲卻很大,對于我來說,無論是對教材的處理還是教學設計都有很大的提升。
《角的比較與運算》是七年級上冊第4章第三節(jié)第二小節(jié)的內容。課本在編寫時包含了角的大小比較、角的和差、角平分線三個重要板塊,其中有1個活動、1個探究、1個思考,知識多且雜。那么,如何在45分鐘里將這么多內容成功整合是我前期面臨的最重要問題。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過線段的大小比較,有兩種方法:度量法、疊合法。根據教材意圖,要利用學生已經具備的知識遷移能力,用類比思想引出角的大小比較也是這兩種方法。因此我們大膽決定,弱化角的大小比較,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和探究體驗類比和轉化的思想即可,而重點放在認識圖形中角的和差關系與角平分線并參與運算中,整堂課以課本上的一個思考圖形作線索,不斷的變化,貫穿整個課堂,使知識由零散變得集中,體現(xiàn)一題多變。引導學生觀察圖形,思考交流,逐漸掌握識圖方法。經過兩次磨課,聽取了數學教研組的各位老師的'建議,我最終確定了教學設計。
接下來就是上課,我在上課時采用的教學流程設計如下:
。1)創(chuàng)設情景。請一名學生與老師比高矮引入角的比較。我在班上找了一個目測長得很高的學生和我比高矮,當他看到自己比老師高,覺得很開心。這樣既不會因為身高而傷害某些學生的自尊心,又活躍了課堂氣氛。其他學生也從比較中歸納出線段的比較方法。
(2)動手探究。先讓同桌兩人討論角的比較,然后請代表上臺演示。演示的學生拼出了疊合法的圖形,但是表述完全是錯的,但她卻一直在說,我鑒于時間的關系,只能一等她說完,就馬上打斷,小結。
。3)利用課件。動態(tài)的演示疊合法看起來更直觀。
(4)問題探究。引導學生探索角的和差與運算。問題的設計給學生留有充分探索和交流的空間,隨著問題的步步深人,學生的思維得到深化,突出了本課時的重點,也分散了難點,最后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
。5)問題引申,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角平分線,并歸納角平分線定義,進行計算。 通過本堂課的學習,每位學生都能理解角的大小比較方法,能從簡單圖形中獲取信息,認識角的和差關系和角平分線,但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在幾何語言規(guī)范表達上還有不少學生存在問題。課堂不夠開放,其實通過開放性問題、開放性活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像力,可以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有助于靈活地學習知識。如果重新講這節(jié)課,我想應該會更流暢一些,會把課前預想不到的問題,但是在課堂上發(fā)生了的,做得更充分一些,在調動學生展示的方面會多給一些時間,盡量讓她們學會表達出相應的意思和方法,鼓勵和引導用幾何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讓他們互相糾正。
最后,我想就本次公開課談談我的感想:
1要充分預見學生的反映,做好相應的準備。因為我抽到的班級是知識層次較好的班級,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已有的知識水平,所以設置問題要具有靈活性、針對性、可操作性,給學生更多的思維想象空間。
2教學要創(chuàng)新。課本知識幾十年不變,但是由于我們的教學對象的變化、社會的變化等等需要我們與時俱進進行增添、刪減和修改,結合實際情況變化。
3講課之后的評課尤為重要。實踐、反思、學習應當是一個不間斷的循環(huán),
及時對課堂教學的設計和實施進行回顧和反思,總會有些成敗得失的感觸,如果能及時地記下經驗和教訓,作為今后完善教案、改進教學、總結經驗和探索規(guī)律的依據,對指導今后的實踐,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會有很大的幫助。只有這樣有了比較,才能知道差別所在,才能真正做到“取人之長,補己之短”。這次公開課比賽,也正是因為數學組這個專家團隊的支持和支招,我不斷改進教學設計和課堂表現(xiàn)方式,才能達到預期設想。
總之,一堂課的教學,總會有收獲和遺憾的。我要在不斷的反思和總結中提高自己。發(fā)揚優(yōu)點,克服不足,為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積累經驗。
數學計算教學反思4
《神奇的計算工具》一課是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的一課,這一課在教材上的內容很少,所以在備這節(jié)課之前,我心里的想法是“可講可不講”,或者“以學生自學為主”,但是在查閱了一些有關資料再去備課時,卻發(fā)現(xiàn)本節(jié)課卻是不可不講、而且大有講頭。那么,我是如何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呢?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主要是從如下四個環(huán)節(jié)來完成的。
1、立足學生,從學生實際出發(fā)
由于大部分學生都已經接觸過計算器,在課的開始,我仍然還是以學生自學為主,讓學生當小老師,來介紹計算器的一些基本使用方法,老師只做適當的補充。
2、體驗計算器的優(yōu)勢
介紹完了它的基本使用方法后,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迫不及待地要一顯身手了,因為他們那種滿不在乎的表情已經是溢于言表。我打算先讓他們嘗點兒甜頭,當然,也是體會一下計算器的優(yōu)勢。于是,我出示了如下三道題:17689+5874、429×203、2940÷28×84。三道題做下來,大部分學生是旗開得勝,當然也有個別同學由于動作慢或按錯鍵等原因而掉了隊。于是,我適時地教育學生“即使是用計算器,也需要我們認真、仔細”。
3、恰當、合理地使用計算器
這個環(huán)節(jié),我安排了“與計算器比賽”的游戲,學生開始不敢比,在我的鼓勵下,有幾個學生勇敢地站了起來。于是班里的同學分成了“計算器組”和“口算組”兩個小組。其實,這次我是有意想讓“口算組”贏。于是,我出示了如下四道題:72÷9、125×8×7、9870÷21、(8913+5468)×0÷458。果然,“口算組”以三比一贏了“計算器組”,輸的同學都大喊“不公平”。我安定了一下學生們的情緒后,請他們思考:比賽的輸贏是將要的,關鍵是在今后的`計算中,要注意什么。于是,得出了如下一系列的結論:“人不能被機器所限制”、“計算也要因題而異”、“靈活地選擇計算方法”、“口算、簡算和計算器算相結合”等等。
4、用計算器探索規(guī)律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先出示了一道9999999×9999998讓學生用計算器來算,可計算器卻顯示出了各種不同的答案。有的同學的計算器顯示“溢出與錯誤”標志,事實上這道題用計算器是無法求出答案的。怎么辦呢?有的同學想到了列豎式,但很顯然這種方法太麻煩。于是,我在黑板上板書出三個算式:99×98、99×998、999×98,請學生找出和剛才那道題比較“像”的一道,學生很快找出99×98,接著我又請學生按照規(guī)律再寫出兩個這樣的算式,學生也馬上就寫出了999×998、9999×9998,我請學生用計算器算出這三道題的得數,并觀察其規(guī)律,經過大家的共同研究,我們終于得出了9999999×9999998的得數,學生們真得好興奮!
當然,計算器的功能是寬泛的,計算器的使用是充滿技巧的,計算器的型號更是各不相同。在教學中,我始終本著“在尊重學生的前提下巧妙預設”,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最終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從而真正促進了學生的發(fā)展。
數學計算教學反思5
《神奇的計算工具》是學生動手操作為主,教師引導的一節(jié)課,這節(jié)課看似簡單,在上課之前到網上觀看了其他教師的現(xiàn)場觀摩視頻,發(fā)現(xiàn)自己對教材的認識還不夠深入,仍有許多可挖素材,讓學生全面掌握計算器的使用。
我根據“以學論教”的觀點,不把學生看成一張白紙,教在學生需要教的地方,上出了一節(jié)有意義、有效率的'課,學生出教室的時候是和進教室的時候不一樣的。
以往我們會教給學生怎樣開機、關機,認識數字鍵、運算符號鍵、顯示屏,會板書按鍵的程序框圖。其實,這些都不需要教。這樣教,并沒有起到教學的促進作用。筆者以為在經濟相對發(fā)達的地區(qū),需要教的,是儲存數據和提取數據的方法,以及在使用計算器過程中出現(xiàn)問題的指導上。
上完這節(jié)課,我有一個十分鮮明的感受,那就是“教是因為需要教”。
葉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為了不教!蔽矣X得葉老的這句話可以從教學的過程和終點兩個層面上來理解。我認為的“教是因為需要教”是從教學的起點和過程兩個層面上說的,對當下的課堂教學是有針對性的。
數學計算教學反思6
《計算工具的認識》一課的內容,數學課中,從一年級到三年級我們很少看到理論這樣居多的內容,但是分析四年級的教材,使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在數學課中,并不是一味、簡單的學習計算,一些理論上的東西還是有必要了解的。備課時,我也參考了相關的教學設計,總覺得這些設計偏重于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環(huán)境下,要體現(xiàn)出以學生為本,但是,這樣的教學設計面對我們學生的實際情況能行不通嗎?
通過課前調查,我了解到大部分學生對計算工具已有一些相關的知識,并且安排讓學生自己去查閱相關的資料,希望他們通過網絡能收集到更多這方面的信息,來充實我們的課堂學習。畢竟網絡的學習不僅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加大知識的容量,并且能為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求知識的能力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由被動學習轉變?yōu)橹鲃訉W習。但是,后來在課堂中發(fā)現(xiàn),學生收集到的知識是極其有限的,可以說少之又少。經過了解才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家里有電腦,可對于查取信息的能力和方法上,學生還存在一定的困難,而一部分家庭生活水平達不到有電腦配置。顯然讓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存在一定的困難,基于這樣的情況,我把教學調整為講授式學習,介紹我在網上找到的相關知識。顯然,教學效果達不到教學預設。
令人欣慰的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掌握計算器的使用方法。計算器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所以,我放手讓學生自學課文中介紹計算器的功能,然后,以搶答等形式來加以鞏固,對于學生了解的內容,學生比較感興趣。
一節(jié)課下來,我覺得像這樣類型的課,根據我們現(xiàn)有的條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該如何上才能跟得上信息技術迅速發(fā)展的今天呢?教師的教學如何做好只要“引領”,而不是死板的傳授學習呢?
數學計算教學反思7
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是“計算比賽場次”, 在課中為了找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lián)結點,我充分利用了學生喜歡體育游戲扳手腕作為切入點。讓孩子們自主探索,小組討論,借助圖示法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培養(yǎng)孩子們的探究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數學思維,培養(yǎng)學習數學的興趣。在此,學生可能會出現(xiàn)各種不同的場次,通過討論讓學生得出用算式計算比賽場次的規(guī)律,讓孩子們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而后從大家熟悉的中國女排的短片,來讓學生感悟女排的拼搏精神。當然,此時的學生在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中,由于有了第一部分的答案,此部分的解答會很自然。所以,在列表分析中,我用了自學看書的方法,讓學生仔細觀察表格,提出自己的不明白之處。這樣可以讓大部分同學帶領個別的學生,因為大多學生會看出:斜線將表格分成兩部分,其中一部分代表各隊之間的比賽,而另一部分是重復的',重復的正好是比賽場次的一倍,所以正確的計算應該是 6×5÷2=15。對于為什么要除以2,學生認識就比較深刻清晰了,從而也就深刻理解了單循環(huán)比賽場次的計算方法。這與新授時單循環(huán)的比賽制度是相呼應的。
最后的練習,我分成了兩個層次。第一:通過選擇進一步讓學生理解單循環(huán)比賽的場次計算方法。第二:通過每兩人通一次電話,是兩人之間聯(lián)系一次就可以做到的。而兩人互相寄一張賀卡,應該是你寄給我,我寄給你。需要兩張賀卡。采用對比教學,使學生體會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結合生活實際,理解題意。
反思:這堂課我注重學生自己先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經歷尋找規(guī)律的過程。充分利用了學生喜歡體育游戲扳手腕作為切入點。讓孩子們自主探索,小組討論,借助圖示法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培養(yǎng)孩子們的探究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數學思維,培養(yǎng)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討論讓學生得出用算式計算比賽場次的規(guī)律,讓孩子們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但是,在授課過程中如果三個層次的過程有坡度課堂教學可能會更好。
數學計算教學反思8
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共包括了五個定律和兩個性質:
加法交換律:a+b=b+a 加法結合律:(a+b)+c=a+(b+c)
乘法交換律:a×b=b×a 乘法結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或者a×(b+c)=a×b+a×c
連減法的性質:a-b-c=a-(b+c) 連除法的性質:a÷b÷c=a÷(b×c)
大多數學生對于加法運算定律和乘法的交換律掌握的比較好,對于乘法結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煜,針對這一現(xiàn)象,我采取對比的'方法進行練習:
1. 101 × 87=(100+1)× 87=8700+87=8787(乘法分配律拆項法)
34 × 43+34 × 56+34=34 ×(43+56+1)=34 ×100=3400(乘法分配律 添項法)
2. 在教學中,我多次次聽到學生把分配律說成結合律,在計算過程中,也多次出現(xiàn)這樣的混淆。針對這一問題,我讓學生注意觀察,乘法分配律有兩種以上運算符號,而乘法結合律只有一種運算符號。讓學生在比較中區(qū)分,在區(qū)分中比較。
3. 簡算與學生的數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教學中,我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數感,對于學生提高運算能力,大有益處。當然,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而是需要大力練習。二、設計對比練習,促進有效教學
4. 學習連加、連減的簡便計算后,往往會對加減混合產生方法的影響與方法上的障礙;同樣,學習連乘、連除的簡便計算后,也會乘除混合的計算產生影響。這種情況下,一定要加強對比練習,讓學生從混淆走到清晰,讓學生從障礙中走出來。如,463+82+18,463-82-18,9600×25×4 9600÷25÷4 9600÷25×4
5.針對逆向運用,有以下規(guī)律
加法結合律:346+(54+189)=346+54+189
乘法結合律:8×(125×982)=8×125×982
乘法分配律:89×75+89×25=89×(75+25)
減法的性質:894-(94+75)=894-94-75
連除的簡便:350÷(7×2)=350÷7÷2
逆向運用訓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逆向思維。尤其對a-(b+c)=a-b-c 和a÷(b×c)=a÷b÷c的運用在有幫助。因此逆向運用的訓練,很有必要。
數學計算教學反思9
在設計和開展本節(jié)課的過程中,始終堅持從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出發(fā),不僅考慮到數學自身的特點,同時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guī)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入手,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fā)展。能更好地實現(xiàn)目標中的要求,使學生完成基礎知識的學習,同時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獲得了更為廣闊的空間,開拓了視野,激發(fā)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從而體現(xiàn)出課程標準中“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這一基本理念。學生之間存在著差異。課堂上講授的內容,有些學生吃不飽,有些學生吃不了。在學習時,全體學生同時進行操作,當最快的學生做完全部練習時,最慢的學生還沒有做到一半。根據這種情況,可以對學有余力的學生,在他們做完基本練習和提高練習后,可以讓他們做相關的練習,他們自學新知,以滿足他們的需要.對有些吃力的學生,可以針對他們不懂的地方,再次給他們進行講解,使學生能夠獨立完成基本練習。實現(xiàn)了因人而異的個別化教學,使學生在各自的基礎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數學計算教學反思10
本節(jié)課是讓學生經歷長方形面積的探究過程,理解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會正確運用。我從老師家引入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學習,讓學生估一估,然后小組探究找出長方形的面積公式。然后,計算客廳、廚房、衛(wèi)生間、及各個長方形的面積。再算餐廳面積時,生說12平方厘米,他是邊長4,用周長公式做的。我從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引出: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而后,用小判官鞏固強調面積與周長的區(qū)別。走進生活,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在安排上,我有些前松后緊,學生探究過長,效果不佳。合作要求應具體到人,一組一圖。再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傾聽習慣培養(yǎng)。
聽取老師們的評議,我感觸很深。
數學課要有數學味,數學教學活動的設計要有利于學生理解數學。長方形面積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計算公式、會用面積公式進行計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經歷探索研究長方形與正方形面積公式的過程,通過實踐操作、討論、交流等活動,自己探索發(fā)現(xiàn)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并能感悟到長寬的算理,促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本節(jié)課中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設計了兩次不同目的的操作體驗(學生獨立操作的時間接近12分),力求通過讓學生做數學,逐步達成使學生既知道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又要在大腦中建立起為什么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是長寬和邊長邊長的表象,較好地獲得對計算方法的理解,并為估算方法的形成作鋪墊。從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及課后對學生的提問和訪談看,學生能較好地舉例解釋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教學目標達成度較好。整個學生的認知過程也較好地體現(xiàn)了布魯納表象模式理論的三個階段,即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經歷三個認知發(fā)展階段:動作式再現(xiàn)表象階段映像式再現(xiàn)表象階段符號式再現(xiàn)表象。
【數學計算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數的計算教學反思01-21
《除法計算》的教學反思04-06
時間的計算教學反思04-01
用計算機計算的教學反思01-12
《分數的簡單計算》的教學反思10-06
計算機教學反思10-06
《與圓有關的計算》教學反思10-10
小學數學計算教學設計11-08
教學數學教學反思02-12
數學教學反思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