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反思(精選4篇)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fā)現(xiàn)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么優(yōu)秀的教學反思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反思(精選4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反思1
前幾天,舟山市語文優(yōu)質(zhì)課在我校舉行,聽了沈家門小學貝老師的《賣木雕的少年》一課,讓我眼前一亮,頓時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尤其是在教學課文字詞這一環(huán)節(jié)更讓我受益非淺。
貝老師抓住了課文第二自然段聽四字詞語,從課文句子中引出詞語,抓住“名不虛傳”這個詞語,帶領學生理解“虛”,老師提供了“虛”的四種解釋,讓學生選擇,并讓學生找了“名不虛傳”的近義詞,通過步步深入讓學生理解了這個詞語的意思,之后,老師小結(jié)學習詞語的方法:抓住重點字理解詞語的方法和找近義詞理解詞語的方法。
在理解“游人如織”時抓住了“織”,理解“如”時提供給學生同類的詞語,如“骨瘦如柴、冷若冰霜”等詞,在理解的同時教會學生理角同類詞的方法,還積累了學生的詞匯,一舉兩得。
之后,老師出示了文中所有的'四字詞語,提供重點詞的意思,并提供給學生回答的例子后,放手讓不生運用剛才學到的方法獨自去理解詞語。
老師從扶到半扶最后到放手,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巧妙地設計,不僅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理解了詞語,而且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了理解詞語的方法,妙哉!
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反思2
在《賣木雕的少年》第二課時中,我的教學重點是通過解讀兩人的“遺憾”去品味少年的友誼之舉,感受中非人民之間的深厚友誼。
在具體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里,有幾個地方我的處理欠妥:
第一、要求學生把“我即將回國,要帶的行李已經(jīng)超重了,怎么能再帶上這沉甸甸的象墩子?”改為陳述句的時候,其實只需要學生進行口頭表述,不需要給予他們進行書面寫的時間,應該把教學控制在有效的.時間內(nèi)。
第二、對于學生在課堂上出現(xiàn)的錯誤沒有及時糾正。有一名學生把“遺憾”解釋成“驚訝”,我只注意到他給予我的解釋并不是我心中滿意的答案,就粗略對待。
第三、因為后面的時間把握得不夠全面,以至于在板書的時候,體現(xiàn)全文中心的字眼“我們是朋友”沒有出現(xiàn)在板書上。
第四、在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明顯彰顯,教學的有效性有待提高。
嚴謹?shù)沫h(huán)節(jié)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學生亦步亦趨,整節(jié)課都在老師的意料之中度過,這是好事嗎?我應該如何更放開一點去迎接更多的原生態(tài)課堂狀況呢?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嚴謹會造成整節(jié)課的僵硬,欠缺了課堂的激情與活力,因為我們只考慮到預設沒有關注生成。一個有效的課堂,它應該是面向?qū)W生,讓學生多向?qū)W力發(fā)展,追求全面自育。在這節(jié)課中,盡管我實現(xiàn)了文本的深讀,可是學生的學習方式卻不夠多元化。要是在具體的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多種形式的學習,讓學生全面參與教學過程并獲得知識遷移的能力的話,我想,學生在課堂上的獲益會更大。
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反思3
通過《賣木雕的少年》這堂課的教學實踐,我對新課程理念有了更深刻的收獲,針對課堂教學也有了幾點深的體會。
1、語言是在實踐活動中獲得的。作為小學中段語文教學,課堂上,對字詞教學也不能過于輕描淡寫,浮光掠影,更不能放棄字詞教學。學生只有扎扎實實了掌握了語言文字,在學習過程中,對語言文字的運用才能得心應手,有的放矢。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讓學生用新學到的四字詞語如“名不虛傳、琳瑯滿目……”去造句,進行說話訓練。落實了語言實踐活動,學生的語言的到了訓練。
2、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規(guī)定:“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币宰x帶講,讀中感悟。這既是學生自主體驗的表現(xiàn),也是學生獲得真知的過程。在本堂課上,我引導學生抓住少年和阿姨的兩次對話,以讀為主要憑借,同時輔助朗讀小貼士,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積累和運用語言,自己勞動所得,感受更深,記得更牢。朗讀不僅要把課文的優(yōu)美句段、重點句段讀精彩,也要把詞語品讀的有滋有味,從而提高人文素養(yǎng),實現(xiàn)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
3、在本堂課上我引導學生抓住準確的字眼,抓住重點句段,從重點詞“遺憾、朋友”入手,進行探究,從而激發(fā)學生思考,探究。同時借助拓展相關的“中非友誼深厚的資料,幫助學生體會感悟。在探究中,學生或自主,或合作。學生的思維得到了訓練,感悟的更準確,體會的'更深刻。
4、不足之處,學習氣氛不夠活躍。究其原因,一是因為學生換了環(huán)境有些拘束,二是課文內(nèi)容所表達的中心三年級學生很難理解,很難感悟到,三是問題引導沒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所以,在教學中,要多考慮學生的學情。只有根據(jù)學情的設計才能產(chǎn)生最好的教學效果。
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反思4
《賣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實驗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這也是本單元關于友情關于愛的第三篇課文,講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本課的重點和難點:一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國人民的友誼;二是通過人物的動作和語言揣摩人物內(nèi)心活動;三是積累一些四字詞組,并學會恰當?shù)剡\用。
這節(jié)課,由于這節(jié)課的四字詞語較多,又是本課的'一個重點,我主要采用析詞語,抓住關鍵突破重點的方法。也就是說,抓住關鍵詞語,讀來懂課文。
我讓學生采用了分組學習的方式,也就是每個組選擇自己重點學習的部分,之后再通過尋找詞語來學習。比如有的小組在學習“挑選木雕”時候找出“構(gòu)思新奇”“栩栩如生”來幫助理解后面“我”的遺憾以及少年贈送木雕的難能可貴;通過對“語無倫次”的理解來揣摩“放棄買木雕”時候“我”的復雜心情。在比如分析“清晰可辨”“晚風吹拂”所在段落時候,學生們注意到“特意”這個詞語,由此展開討論“少年為什么要特意這樣做呢?”結(jié)合兩個“沉甸甸”——“要帶的行李已經(jīng)超重了。怎么能再帶上這沉甸甸的象墩子?”“少年將一件沉甸甸的東西送到我手里”,進一步理解少年的行為,從而也明白了中國人民的無私援助在非洲是多么深入人心。經(jīng)過這樣的環(huán)節(jié),不僅完成了對詞語的學習,也理解了課文,重點難點輕而易舉地化解了。對于較難理解的四字詞語我在教學時就引導學生結(jié)合上下文來理解,如,“游人如織”的“織”不好懂,這里是一種比喻的說法,說明游客很多,像織布機一樣穿梭往來;“琳瑯滿目”的“琳瑯”本意是“美玉”,這里比喻優(yōu)美珍貴的東西;“栩栩如生”中的“栩栩”是形容生動活潑的樣子。我覺得不能讓學生記詞語注釋,更不能把詞語分解成單字讓學生一一對應。只需要學生能在本課的語境中,大致理解詞語的意思就可以了。
【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反思10-10
《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反思04-11
賣木雕的少年教學設計10-09
賣木雕的少年教學設計06-28
《賣木雕的少年》教后反思10-06
《賣木雕的少年》教學設計模板05-24
賣木雕的少年教學設計最新12-13
《賣木雕的少年》教案09-01
賣木雕的少年教案02-28
賣木雕的少年教學設計(精選5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