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八年級上《鳥》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tǒng)設計并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yōu)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fā)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八年級上《鳥》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八年級上《鳥》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闡明鳥類適于空中飛行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
2、概述鳥類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標:
嘗試獨立完成“鳥適于飛行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的探究活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樹立愛護鳥類、熱愛大自然的意識。
教學重點:
1、鳥類適于空中飛行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
2、鳥類的主要特征。
教學難點:鳥適于飛行的特點”的探究活動。
教學流程:
新課導入
分別講述明朝萬鵬的故事和清朝徐正明的故事,引出人類一直有想翱翔天空的夢想,有些鳥能在南、北半球之間遷飛往返,有些鳥竟能飛越珠穆朗瑪峰!它們?yōu)槭裁淳哂羞@么強的飛行能力呢?如果給人安上翅膀,人能像鳥一樣自由自在地飛翔嗎?那么鳥類又是如何能夠自由自在的飛翔的?引發(fā)學生思考嘗試性回答,教師總結帶入新課。
教學活動一:多種多樣的鳥
環(huán)節(jié)一:比賽看看哪組說出鳥類的名稱最多,并要求說出他們的居住環(huán)境。教師點撥總結引入課本內容。
環(huán)節(jié)二:自主閱讀教材第30-31頁內容,并完成教材中的討論。學生思考填答,教師總結。
(1)、
征與鳥的生活環(huán)境有什么聯(lián)系?
提示:鳥的喙形狀不同,都與其食性相適應。鳥的足特征不同也與其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
。3)鳥在外部形態(tài)上有什么共同特點?
提示:體表覆羽,前肢變成翼;有喙無齒。
環(huán)節(jié)三:教師可以補充課外知識:
早成鳥出殼后的雛鳥,眼睛已經睜開,全身有稠密的絨羽,腿足有力,立刻就能跟隨親鳥自行覓食。這樣的雛鳥,叫做早成鳥。雞、鴨、鵝、雁等的雛鳥是早成鳥。
晚成鳥在出雛后到能飛行前近段時間里一直靠雙親喂養(yǎng),大多數晚成鳥在離巢的時候體重已接近成鳥的體重。
晚成鳥的成活率明顯高于早成鳥,鳥巢的作用是功不可沒的。最常見的,早成鳥有雞、鴨、大雁、天鵝,晚成鳥有燕子、麻雀、老鷹等等
教學活動二:鳥的主要特征
環(huán)節(jié)一:不看課本的前提下,請每個同學在紙上寫出自己認為鳥類可以飛行的原因,教師巡視督導指導并給予適當評價。
環(huán)節(jié)二:請寫的最全面的學生上黑板畫出自己心目中的鳥,并將自己描述的鳥的特征體現在繪畫中。教師評價并引導出外形、羽毛、胸肌、骨骼等方面的特征,以便學生后面的自主探究方向可以更加準確到位。
環(huán)節(jié)三: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完成書中探究,并回答以下問題:
外觀
先從外部形態(tài)開始觀察。
1:你們觀察鳥的形態(tài)是怎樣的?這與他們的飛行生活有什么關系?流線型,減少飛行時空氣產生的阻力。
2:鳥類的體表被覆蓋著什么?有何意義?
被覆羽毛,起到保溫保護,而且前肢變成了翼,可以扇動空氣,使鳥類可以飛行。
3:將鳥的翅膀展開,你們能識別出與飛行有關的羽毛嗎?他們在結構上和排列上有何特點?
內部
由此看出鳥的外部形態(tài)是與空中飛行生活相適應的。鳥類的內部結構如何呢?請大家根據家鴿的內部結構彩圖來進行探究。
4:請大家回憶一下,吃雞肉時哪部分雞肉最發(fā)達?推測一下原因。觀看家鴿的骨骼模型,特別是胸部的.骨骼有何特點?
胸肌最發(fā)達,可以牽動兩翼完成飛行動作。
鳥的胸肌重量是體重的五分之一,人的胸肌是體重的120分之一。這么多的胸肌需要一個可以附著的結構---龍骨突。
胸部的骨骼突出來,成為龍骨突,有利于增加胸肌的附著面積。除此之外,鳥的骨骼占體重的5%~6%,人的骨骼占體重的18%,可見骨骼的特點是:骨骼輕、薄、堅固、長骨中空——減輕體重
5:鳥類在空中飛行是劇烈的運動,需要消耗大量的能力,你們認為能量從食物中獲取,那么鳥類在食量和消化方面有哪些特點?食量大,消化能力強———滿足飛行時巨大的耗能需求
一只小烏鴉每天要吃下超過它體重的食物;一只體重約二公斤的肉食鳥類在一天內能把二公斤的魚吃得精光!杜鵑幼鳥的食量更是大得驚人,它竟能在一天中吃掉18條小蜥蜴、39只蚱蜢、3只鳳蝶蛹、43只甘藍蛆、5條金龜子幼蟲、4只圓蛛、50只黃粉蟲及大量螞蟻卵。
有喙無齒,直腸短,隨時排便———減輕體重
完成探究,總結鳥類適合飛行的特點:身體呈流線型,體表被覆羽毛,前肢變成翼,骨骼輕、薄、堅固,長骨中空,有龍骨突,胸肌發(fā)達,附著在胸骨上,牽動兩翼完成飛行。
環(huán)節(jié)四:繼續(xù)探究鳥類的其他與飛行有關的特點。
鳥類在空中飛行時需要的氧氣量很大,大約是靜止時的20多倍,那么它的呼吸系統(tǒng)有怎樣的特點才能滿足這么多氧氣的需求量呢?鳥的身體里有發(fā)達的氣囊。這些氣囊與肺相通,分布在內臟器官之間,有的還突入到骨的空腔里
觀察鳥體內的氣囊分布示意圖。
雙重呼吸:呼吸一次,氧氣兩次經過肺,進行兩次氣體交換。(鳥類獨一無二)
氣囊作用大
輔助肺進行呼吸,提高了氣體交換的效率,滿足飛行時對氧氣的需要
減輕身體比重
減少內臟器官間的磨擦
散發(fā)體內熱量
除此以外,鳥的心跳頻率快,循環(huán)系統(tǒng)結構完善,運輸營養(yǎng)物質和氧氣的功能強,可快速產能以補充飛行時能量消耗。
小結:鳥的主要特征:(1)體表覆羽;(2)前肢變成翼;(3)有喙無齒;(4)有氣囊輔助肺呼吸。
八年級上《鳥》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內容,把握鳥的形象,體會作者對鳥的感情
2、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品讀文中精彩語句,感受梁實秋散文的語言風格
3、把握作者希望建立自由、平等、幸福的社會的愿望
重點: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品讀文中精彩語句,感受梁實秋散文的語言風格
難點:文章主旨的把握
教學時間:1課時
二、導入新課
古詩詞中有哪些描寫鳥的詩句?說出來(生說詩句)……大自然鳥語花香,充滿歡樂,充滿靈氣,充滿生機。而梁實秋筆下的鳥卻給人悲苦,為什么?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梁實秋的作品,去品味一下吧!
三、預習交流
1、說作者
梁實秋(1903—1987),原名梁治華,出生于北京,浙江杭縣(今杭州)人。筆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國著名的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國內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曾與魯迅等左翼作家筆戰(zhàn)不斷。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創(chuàng)造了中國現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紀錄。代表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譯著《莎士比亞全集》等
2、識字詞
羽翮(hé)呱呱(gū)嘹亮(liáo)曳(yè)長喙(huì)豐腴(yú)臃腫(yōng)
倏(shū)迷惘(wǎng)佇立(zhù)鳶(yuān)魁梧(kuíwǔ)驀然(mò)
料峭(qiào)戰(zhàn)栗(lì)抖擻(sǒu)戟(jǐ)蓑衣(suō)襤褸(lánlǚ)伶仃língdīng)窗欞(líng)鴟梟(chīxiāo)干癟(biě)煙囪(cōng)
3、找出本文的中心句。表明作者對鳥的情感。
四、整體把握--------讀鳥
作者在本文的一開頭便點出自己喜愛鳥,“我愛鳥”。
通讀全文:
小組合作一:劃出文中描寫鳥的句子,說說作者愛鳥的原因。
請用“作者愛鳥的…………,你看(聽),……..”的句式回答。
預設
(1)“作者”愛鳥的聲音。你聽:那一片聲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聲長叫,包括著六七個音階,有的只是一個聲音,圓潤而不覺其單調,有時是獨奏,有時是合唱,簡直是一派和諧的交響樂。這聲音,如交響樂,如哀樂,讓我的心情為之沉醉;
(2)“作者”也愛鳥的形體。你看:鳥的身軀都是玲瓏飽滿的,細瘦而不干癟,豐腴而不臃腫,真是減一分則太瘦,增一分則太肥那樣的秾纖合度,跳蕩得那樣輕靈,腳上像是有彈簧。鳥的形體較之世界其他生物,更俊俏,就是盤旋著的鳶鷹亦有一種令人喜悅的雄姿。生動地寫出了鳥美妙的形體,仿佛是一位風華絕代的美女,無限的.賞析和贊嘆滲透在字里行間,可見作者對鳥是何等的喜愛。
(3)其實文中作者鳥給“我”的悲楚也是讓“我”喜愛鳥的原因之一。
例如:忽然看見枝頭有一只麻雀,戰(zhàn)栗的跳動抖擻著,在啄食一塊干枯的葉子。但是我發(fā)見那麻雀的羽毛特別的長,而且是蓬松戟張著的;像是披著一件蓑衣,立刻使人聯(lián)想到那垃圾堆上的大群襤褸而臃腫的人,那形容是一模一樣的。那孤苦伶仃的麻雀,也就不暇令人哀了。
胳膊上架著的鷹,有時頭上蒙著一塊皮子,羽翮不整的蜷伏著不動,哪里有半點瞵視昂藏的神氣?籠子里的鳥更不用說,常年的關在柵欄里,飲啄倒是方便,冬天還有遮風的棉罩,十分的“優(yōu)待”,但是如果想要“搏扶搖而直上”,便要撞頭碰壁。見到籠中鳥,羽翮不振,蜷伏不動,我感到苦悶
五、課文精讀-------品“鳥”
合作學習二:
選擇自己喜歡的語句或字詞,有感情地朗讀,說說你的理由(修辭、句式、字詞)
預設:
(1)有的一聲長叫,包括著六七個音階;有的只是一個聲音,圓潤而不覺其單調;有時是獨奏,有時是合唱:簡直是一派和諧的交響樂。
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鳥鳴聲比作“和諧的交響樂”,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其悅耳的效果。
(2)一直等到夜晚,才又聽到杜鵑叫,由遠叫到近,由近叫到遠,一聲急似一聲,竟是凄絕的哀樂。
用短句寫出了杜鵑叫聲的凄絕。
(3)鳥的身軀都是玲瓏飽滿的,細瘦而不干癟,豐腴而不臃腫,真是減一分則太瘦,增一分則太肥,那樣的秾纖合度。
作者化用宋玉“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的語句,用語典雅,描畫了鳥優(yōu)美的體態(tài),表現出對鳥的喜愛之情。
(4)看它高踞枝頭,臨風顧盼——好銳利的喜悅刺上我的心頭。
一個“刺”字,生動地刻畫出“我”見到鳥兒的喜悅之情。
(5)有時候稻田里佇立著一只白鷺,拳著一條腿,縮著頸子;有時候“一行白鷺上青天”,背后還襯著黛青的山色和釉綠的梯田。
“拳”“縮”形象地寫出了白鷺立在稻田的樣子,襯著山色和梯田的背景,好一幅“青天白鷺圖”!
(6)但是我發(fā)現那麻雀的羽毛特別地長,而且是蓬松戟張著的,像是披著一件蓑衣,立刻使人聯(lián)想到那垃圾堆上的大群襤褸而臃腫的人,那形容是一模一樣的。
運用比喻和聯(lián)想,由鳥及人,寫在貧困中掙扎的鳥與人,表達了作者對貧苦人民的同情。
六、主旨探究----------悟“鳥”
跳讀全文,思考,除了愛鳥,作者對鳥還有哪些情感?
梁實秋先生在文中,寫鳥的喜,鳥的悲,鳥的生,鳥的死,無不牽動著他的情思。作者這種對鳥的生存和命運的情思也寄托著他對社會人生的思考。
外部資料::作者的背景,他當時在新月文人圈里與徐志摩不甚相諧,主張“文學無階級”,不主張把文學當作政治斗爭的工具,反對思想統(tǒng)一,要求思想自由。
小結:課文的主旨,向往自由與美好
七、拓展提高---------鳥“說”
假如你是鳥,你想說什么?
預設:
別束住我的手腳,穿破云層,我是一只自由的鳥,讓我飛吧,給我一點做鳥的自豪,我已經厭倦了這籠,這水,這吃不完的食物,這溫暖的巢。這夢想,這渴望,鉆進我的心,讓我不安,讓我急躁,生命無花,自殘便是解脫的方式,我啄調自己的羽毛,我是那樣的無用,眼看,花謝了,草枯了,春去了,秋又來了,我只能無謂的鳴叫。我應該是放縱的,在枝頭,在花間,在溪畔,展示飛翔的驕傲,慢慢衰老,慢慢衰老,葬在草叢,葬在花間,葬在河水濤濤。如果一生注定在籠子中生活,死亡比活著更好。
八年級上《鳥》教學設計3
本課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初中《生物》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章第三節(jié)。教材的編排是按照生物圈的環(huán)境特點來探究各類動物與各自環(huán)境相適應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沒有像原教材那樣按進化順序逐門逐綱地講述各類群動物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從生物這門學科的角度來看,按照進化的歷程來進行比較適合一些。我對本章教材進行了簡單的處理,經過調整,這節(jié)課是在學生學習魚類之后、哺乳動物之前進行的。
學情分析:
初二年級的學生思維靈活,感情豐富,有較強的合作意識,動手操作能力;初二年級的學生具備一定的生物學習基礎,一定的分析綜合能力,有一定的自我學習能力,能夠將理論與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能夠對現有的材料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和概括;初二年級的學生雖對空中飛行的動物比較熟悉,但對它們有哪些結構特點是于空中飛行的知識還不甚明確。所以教師要注意多從生活實際出發(fā),加強感性認識,使學生便于理解、掌握。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對鳥的形態(tài)結構、生理行為的觀察與探究,使學生能理解鳥類適于空中飛行的特點。
能力目標:
1、通過對“鳥適于飛行的特點”的探究,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鳥的資料”的閱讀和學習,培養(yǎng)學生形成和具有善于搜集和積累課外知識的能力和習慣。
情感目標:
1、通過觀看有關鳥類行為的錄像資料,引發(fā)學生確立熱愛自然的美好情感。
2、通過小組活動培養(yǎng)學生相互合作的協(xié)作精神。
教學重點
探究和觀察“鳥類適于飛行的特點”,使學生能闡明鳥類適于飛行的形態(tài)結構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教學難點
探究過程及鳥類的雙重呼吸。
教學方法
情境導入法、小組重點討論法和探究總結法等。
教具準備
幾種鳥的模型,家鴿骨骼的標本,雞腿骨實物,兩張大小相同的紙,教學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過程:
教學
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圖片及短片來導入新課,陶冶情操。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想像鳥一樣高飛嗎?
欣賞各種鳥的憨態(tài)和飛行的英姿,興奮和向往狀態(tài)
較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習欲望。
折紙飛機,引出探究。
教師先完成一個演示,扔出紙和書,體現出鳥適于飛行輕的特點。
指導學生做游戲:
將紙折成飛機與紙張同時扔出,比較兩種情況下紙飛出去的距離長短,與飛行時的形狀,體現出體重輕及提供動力的特點。
自己動手折紙飛機,鳥的飛行可能與形狀、重量、動力有關,體現出能夠飛行的物體形狀及提供動力的特點。
在第二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同樣需要用一定的方式繼續(xù)保持學生的興奮狀態(tài)。學生不會覺得學習內容枯燥,很難理解,遠離生活。
自主學習,歸納總結。
引導學生詳閱教材探究實驗的內容,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本組的實驗實施計劃,并討論該計劃的合理性,再開始探究實驗。
提供實物及模型,輔助講解與說明。
屏幕顯示相關內容。
引導學生從家鴿的身體形狀和四肢的變異、肌肉、骨骼、消化、循環(huán)、呼吸系統(tǒng)等圖片及資料,教師巡回參與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融入到學生中去。出示鳥的引導學生探究。
教師播放錄像
學生分組討論本組的實驗實施計劃并討論該計劃的合理性。
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討論問題,讓學生在小組中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交流碰撞自己的想法,
模擬鳥飛行時的狀態(tài),正確地扇動自己的胳膊體會鳥的飛行,總結歸納。
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激發(fā)學生挑戰(zhàn)與競爭的欲望,活躍他們的思維,培養(yǎng)表達、交流和綜合等能力。由部分帶動全體,以點帶面,為學生理解生物體形態(tài)結構和功能的統(tǒng)一性和整體性提供了有力的幫助。達到學生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共同進步提高。
填空反饋,提升主題。
引導學生全面闡述鳥類適于飛行的特點,出示相關的填空內容,激勵學生。
表達交流
填空練習
使得所學知識規(guī)范化,整體化,讓學生能夠形成更直觀、更生動的印象,再次系統(tǒng)地理解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相統(tǒng)一的科學觀。
板書設計
空中飛行的動物——鳥
體形骨肌肉
形狀體表輕消化動力消化
骨呼吸循環(huán)
呼吸
課后反思:
本節(jié)課的教學對象是初中二年級的學生,在學習本課之前,他們對于鳥的飛行已有許多感性認識,也有不少相關的.生活經驗做鋪墊,具備進行自主學習和歸納的條件,所以對本節(jié)課,我的設計是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進行探究實驗、分析閱讀已有的資料,并進行分析、合作討論和交流,從而讓學生自己歸納總結出鳥類適于飛行的特點。通過探究使學生明確動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除了有外部形態(tài)、內部結構的適應外,還有生理方面和行為方面的適應,引導學生用辯證的觀點來看待動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同時概括鳥類適于飛行的主要特征。
優(yōu)勢:
1、教學內容設計比較合理。我將鳥類適于飛行特點劃分三大板塊,分別是輕、形狀和動力,引導學生通過鳥類的外部形態(tài)和內部結構逐個探究之后,再放到一起進行小結,最后進行填空練習鞏固。整節(jié)課過渡自然流暢,條理清晰明了,避免了因知識多而零亂造成學生的記憶困難,大大提高了知識的系統(tǒng)性及整體性。
2、教學資源的利用比較好。從實物到模型到圖片到多媒體,盡可能的多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激發(fā)興趣,激活思維。這些教學資源從一開始就吸引了學生,為學生積極熱情的投入到學習探索中去奠定了情感基礎,課堂緊張而愉快,對本課重難點的突破起到很大作用。
3、教學方法符合新課標的理念。整個教學過程通過讓學生觀察、討論、分析和探究活動去發(fā)現知識,在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習慣、分析問題的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也較好的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4、教學效果方面:通過一系列的探究,學生能夠在感性認知的基礎上,分析、概括、深化生物知識并較為系統(tǒng)總結出鳥類適于飛行的特點,并且反饋情況非常好,讓學生體會到了學習生物知識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劣勢:
1、折飛機時應事先讓學生準備好紙張,學生的參與就會更積極一些。
2、在小組分析討論時,教師再多提供一些材料和指導,讓學生的思考分析等能力進一步提高。
3、結尾的部分再貼近生活一些,再多給學生一些鼓勵,學生的學習激情會更高。
【八年級上《鳥》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鳥》教學設計09-27
《鳥》教學設計03-19
搭船的鳥教學設計01-18
《鳥的天堂》教學設計08-20
《搭船的鳥》教學設計11-02
《鳥島》教學設計02-17
鳥島教學設計02-17
鳥的天堂教學設計03-25
《鳥天堂》教學設計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