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五柳先生傳》的教學設計優(yōu)秀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zhì)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么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五柳先生傳》的教學設計優(yōu)秀,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五柳先生傳》的教學設計優(yōu)秀1
教學目標:
1、檢查背誦
2、體會本文個性鮮明的寫人方法。
3、學習多用否定句的寫作特點。
教學重點:
1、體會個性鮮明的寫人方法。
2、學習多用否定句的寫作特點。
教學難點:
1、理解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是一種讀書方法,即讀書不死摳字句,而要求真諦。
2、“短褐穿結(jié),簟瓢屢空,晏如也”的含義。
教學步驟:
一、檢查背誦
二、分析課文,討論下列問題
1、第一句話講了什么?
——講述了“五柳先生”這個名號的來歷!安恢卧S人”把這位先生排除在名門望族之外;“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隨便起了一個字號,與當時講究門第的世風背道而馳,表現(xiàn)了他卓爾不群、不隨世俗的品性。
2、文中哪些語句表現(xiàn)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生活?刻畫了怎樣的人物形象?
——性格:“閑靜少言,不慕榮利”點出了五柳先生的隱者心境。志趣:一是讀書,“好讀書,不求甚解”,展現(xiàn)了一個在讀書中的精神愉悅的五柳先生;二是飲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個率真放達的五柳先生;三是寫文章,“常著文章自娛”、“忘懷得失”描述了一個自得其樂、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生活:“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jié),簟瓢屢空,晏如也”描繪了一個安貧樂道的五柳先生。通過種種敘述,把一個雖處于貧困之中卻悠閑自適的隱士形象活靈活現(xiàn)地刻畫出來,贊美了他安貧樂道的精神。
3、怎樣理解“好讀書,不求甚解”這句話?
——這是一種讀書方法,即讀書不死摳字句,而要求真諦。也說明陶淵明讀書的目的,是一種求知的滿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他不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4、怎樣理解“短褐穿結(jié),簟瓢屢空,晏如也”的含義?
——不僅寫出陶淵明安于貧困,而且含蓄地說明作者以古賢顏回自況,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可謂含而不露,有弦外之音,非常含蓄。
5、“贊”語中哪句話和傳文中“不慕榮利”相照應?談談你對五柳先生“不慕榮利”的看法。
——相照應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貴”。對“不慕榮利”的看法,學生可各抒己見,言之成理即可。
6、“贊”語與前文有什么聯(lián)系?
——文后的“贊語”是作者仿照史學筆法加的品論性的文字。贊語的實質(zhì)是兩句話:“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這正好與前面寫到的“不慕榮利”相照應,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點。傳贊一體,互為補充,使人物個性更加鮮明。
三、總結(jié)全文
1、歸納中心
本文借五柳先生給自己寫自傳,從思想性格、愛好、生活狀況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獨立于世俗之外的隱士形象,贊美了他安貧樂道的精神。
2、寫作特點
、僬Z言樸素洗練,內(nèi)容看似平淡卻寓意深刻。
②多用否定句。
思考:找出文中否定句,想想有什么作用?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不慕榮利”,“不求甚解”,“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風日”,“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正因為世人有種種追名逐利,矯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與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對高潔志趣和人格的堅持。不僅讓讀者對他的與眾不同擊節(jié)嘆賞,也使文章筆墨精粹而筆調(diào)詼諧,讀來生動活潑,引人入勝。
、垠w會課文個性鮮明的寫人方法。
四、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并默寫
2、口頭作文:向他人介紹自己的性格特點作者郵箱:
《五柳先生傳》的教學設計優(yōu)秀2
教學目的
1、培養(yǎng)學生迅速、準確地抓住文中的關(guān)鍵信息的能力。(基礎)
2、在老師的點撥下進行探究,啟發(fā)思維。(重點)
3、遷移訓練,激發(fā)學生超越作品的感悟。(難點)
教學理念
當今社會正處于一種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中學生的閱讀能力,說到底也是一種信息的理解、辨別、篩選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礎的就是迅速、準確地抓住文中關(guān)鍵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題眼”、 “文眼”、 “字眼”、“詞眼”、 “句眼”、 “段眼”等。而任何一種能力的形成都是訓練的結(jié)果。抓取關(guān)鍵信息的能力也是需要訓練的。一方面要有老師的指導(訓),另一方面要有學生的自主學習(練)。但訓練方式不是大搞題海戰(zhàn)術(shù),而是要集中體現(xiàn)在三兩個精煉的課堂提問中,通過師生互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新課標”試行以后,語文教學中增加了對學生綜合性學習的要求,而且提出了初中生要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目前,打開學生的思維,已經(jīng)成為語文教師的共識。要打開學生的思維,就必須啟發(fā)學生,引導探究。落實到課堂教學上,就是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活動中的主體,發(fā)現(xiàn)質(zhì)疑,積極思維。最后結(jié)果是否與教師的預想吻合,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啟發(fā)思維探究的過程,答案可以豐富多彩。
回歸“人文”是“新課標”的另一面重要旗幟。值得指出的是,人是社會的人,也是歷史的人,人文除了橫向的相通,還有縱向的傳承。而“文學即人學”,要深層探究一文章中人物的感情與風貌,就離不開從縱、橫兩方面進行印證。具體而言,就是在教學中要以教材為觸發(fā)點,比較,遷移,打開一道口子,讓神秘的天光照進來,激發(fā)出學生超越教材的感悟,從而領悟文學作品的人文內(nèi)涵,實現(xiàn)人格與情感的升華。
教學時間
兩課時
實施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陶淵明是東晉著名詩人。東晉末年,風氣污濁,很多人不擇手段地追名逐利,社會上充斥著虛偽與欺詐。陶淵明做過幾任小官,因?qū)y(tǒng)治階級不滿,“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歸隱,寫出了許多歌頌優(yōu)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樸的農(nóng)村生活的優(yōu)秀詩。
二、檢查預習情況。
解釋下列詞語:晏如 蕭然 汲汲 戚戚
三、尋讀探究。
教師引導:閱讀能力說到底是一種信息的理解、辨別、篩選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礎的就是迅速、準確地抓住文中關(guān)鍵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題眼”、 “文眼”、 “字眼”、“詞眼”、 “句眼”、 “段眼”等。下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尋找文中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字眼”,并思考這個字與“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風貌有何關(guān)系?
課堂設想:通過朗讀和討論,明確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是“不”字。接著以填空的形式逐句分析。
1、讀“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氏”,我們看到一個自別于名門望族、不慕榮利的五柳先生。
2、讀“閑靜少言,不慕榮利”,我們看到一個五柳先生。
3、讀“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我們看到一個在讀書中得到愉悅的五柳先生。
4、讀“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即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我們看到一個率真放達的五柳先生。
5、讀“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晏如也”,我們看到一個安貧樂道的五柳先生。
6、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我們看到一個卓爾不群、不隨世俗的五柳先生。
。阂驗槭廊擞蟹N種追名逐利、矯揉造作之事,所以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與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對高潔志趣和人格的'堅持。不僅讓讀者對他的與眾不同擊節(jié)贊賞,也使文章筆墨精粹而筆調(diào)詼諧,讀來生動活潑,引人入勝。
相關(guān)資料:①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現(xiàn)象,是士族門閥制度的存在。士族,又稱世族、高門大族,其對立的稱呼是庶族、寒門。世族豪門形成了對政治權(quán)力的壟斷。他們之間的區(qū)別不是基于官職的高下或財富的多寡,而是基于宗族的血統(tǒng)。一代雄豪曹操也未能擺脫對豪門的依賴。②魏晉時期,統(tǒng)治階級的高壓政策與讀書人的自由個性產(chǎn)生了尖銳的矛盾,正直之士深受壓迫,往往借酒澆愁,在醉鄉(xiāng)中使波瀾的心靈獲平靜。這是他們在那種環(huán)境里使自己得到解脫的一種方法。
四、悟讀升華。
教師設問:①伴聲自讀課文,思考陶淵明是怎樣自己的?(在否定中肯定;自賞自嘲)②假如同學們也來一下自己,從中可以得到哪些啟示?③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應該向哪些現(xiàn)象說“不”,向哪些現(xiàn)象說“好”?
課堂設想:通過學生們的自由朗讀,積極發(fā)言,從而領悟文章的內(nèi)涵,升華情感,培養(yǎng)健康個性、健全人格。
。簩τ诤芏嗍挛镂覀円靡环譃槎难酃馊タ创。無論別人還是自己都應如此。特別是自己,一方面要“人貴有自知之明”,看到自己的缺點,另一方面,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自信。陶淵明在否定中肯定、自賞自嘲式的自我便是很好的例子。而對于社會生活中的是是非非,我們應該做到心明眼亮。
第二課時
五、比較閱讀:
老舍自傳(有改動)
舒舍予,字老舍,現(xiàn)年四十歲。面黃無須。兩歲失怙,可謂無父;志學之年,帝王不存,可謂無君。特別孝愛老母。幼讀三百,不求甚解,繼學師范,遂奠教書匠之基。及壯,糊口四方,教書為業(yè)。每購獎券,以得末彩為榮。二十七歲發(fā)憤著書,科學哲學無所懂,故寫小說,博大家一笑,沒什么了不起。三十四歲結(jié)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笑。閑時養(yǎng)花,不甚得法,每每有葉無花亦不忍棄。書無所不讀,全無收獲,并不著急。教書做事均甚認真,往往吃虧,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許能有點出息。
思考題:
1、“三百”指的是我國古代哪一本典籍?本學期所學的那一句詩曾提到過它?
2、東晉以后,許多文人很欣賞陶淵明的人生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以陶淵明自況,這正是文人張揚個性、自我欣賞的“風骨”。比較閱讀,想一想兩傳記在個性、語言風格上有什么相似點?
3、《論語》上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上有老人需要照顧,下有小孩需要培養(yǎng),中有沉重的工作壓力,所以有人把四十歲的人比喻成挑著雞蛋進城的鄉(xiāng)巴佬,東躲西閃,戰(zhàn)戰(zhàn)兢兢,生怕打翻擔子。仔細觀察你的一些長輩,看看他們在四十歲時的感情、狀態(tài)是怎樣的?(課后思考,并認真觀察,選擇其中的一位,結(jié)合年齡特征,把他或她寫入你的。)
六、模仿遷移:
抓住特點,體現(xiàn)個性,抒發(fā)感情,以一種在否定中肯定、自賞自嘲的方式,寫一左右的自傳 。要求把“不戚戚于 ,不汲汲于 !边@個句子補充完整后,加入你的自傳中。
【《五柳先生傳》的教學設計優(yōu)秀】相關(guān)文章:
《五柳先生傳》優(yōu)秀教案09-05
《五柳先生傳》的教案02-27
《五柳先生傳》教案02-25
《五柳先生傳》優(yōu)秀教案13篇02-16
《五柳先生傳》教案14篇03-04
五柳先生傳教學反思04-06
五柳先生傳教案02-25
五柳先生傳教案12-16
五柳先生傳教案(15篇)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