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項羽是個什么樣的人
閱讀精選(1):
綜觀項羽一生,能夠發(fā)現(xiàn)他是—有勇無謀的人,他的一生中幾乎設有用過心機,忠是直來直往,快言快語,速戰(zhàn)速決,但這樣的項羽一碰上善于掩飾自己情緒的劉邦,注定是要倒大霉的。俗話說:“大丈夫喜起不形于色。”項羽直豐的個性不斷地支配著他的行為,所以項羽給人的感覺是一眼就能看透,很容易陷自己于危險的境地中。因此,楚漢相爭的結局,就在我們的意料之中,一個將自己弱點完全暴露在敵人眼前的人注定是失敗的。
一、出身名門,胸懷大志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以其偉大的失敗而被稱之為英雄的異類,從他去世之后,他的名字就定位了人類生存的某種狀態(tài),或許能夠說,因為有了他才彌補了人性卑鄙自私的先天缺陷。
后人出了許多書來談論他,有記實的、有杜撰的、有褒義的、有貶義的,但無論何種版本,都不約而同地在表現(xiàn)一種精神一一大氣蓬勃。
他就是項羽,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項羽(前232一前202),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蘇宿遷)人。他身高六尺,力大如牛,能輕易地舉起幾百斤重的銅鼎。由于項家世世為楚將,被封于項地(今河南沈丘),所以姓項。項羽的祖父是楚將項燕,在秦滅楚之戰(zhàn)中,被秦將王翦所殺。他是由叔叔項梁養(yǎng)大的,他從小便立志為國家報仇雪恥。于是,他的叔叔項梁教他書法,他不用功:讓他去學習劍術,他也不肯努力。項梁很生氣就罵他沒有出息。項羽說:“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史記項羽本記》)意思是說,學寫字只夠記個姓名罷了,學劍術也只能對付一個人,不值得學,我要學能對抗上萬人的本事!”于是項梁就教他學習兵法。項羽大喜,但略略明白一點大意后,又不肯學完。項梁因為殺了人,和項羽一齊到旲中(即今江蘇吳縣)躲避仇人。吳中的賢士大夫才能都在項梁之下,每當吳中地方有大的徭役和喪事,項梁常替他們主辦,暗地用兵法部署訓練參加的賓客及青壯年,借此了解他們的才能,培養(yǎng)骨干。充滿活力的項羽,不肯靜下心來學習的個性,使得項梁漸感不安。項梁心想這種個性如何能承擔復國的重任,完成滅秦的夙愿呢?
雖然如此,項羽卻胸懷大志。在吳城看到始皇帝,是項羽一生的重大轉機。
他平常以自己的腕力自豪,常常和附近的年輕人較量:所以,石到
始皇帝的英姿,潛伏于體內的意識,立刻極大地震動了他。脫口出說:“彼可取而代也。”(《史記項羽本記)項梁連忙掩住他的嘴,說:“毋妄言,族矣!”(《史記項羽本記》)
這是項羽脫口而出的叫聲,也正是所有楚國人的心聲。
項羽突然變得嚴肅的眼神,就像下定決心要闖出一番事業(yè)一般,使得項梁既恐慌又期盼。然而,應對如此豪華的場面劉邦卻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更多的反映出是羨慕之心和欽慕之心。但是,項羽的話,更多反映出他的豪情壯志和對秦王朝的野心,這為他日后推翻秦朝,成為“西楚霸王”做了鋪墊,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項羽率直和不屈的性格。同時,這句話也充分的表現(xiàn)出他那勢不可擋的決心。果然,項羽在秦末大革命中,順應形勢,很快成為一名杰出的領袖。項羽的成功一半靠的是他的出身,因為他顯赫的家世給了他強烈的號召力,這種號召力很快就轉化為了實實在在的戰(zhàn)斗力。各方的推崇和尊重,讓項羽這星星之火很快燒成了燎原之勢。
二、破釜沉舟,大展雄風
從以上文中,我們了解到了項羽的出身和其的胸懷大志,那么他在之后又是怎樣展示自己“力拔山兮”的才能呢?以下讓我們來這節(jié)故事——破釜沉舟,大展雄風!
這是一個救援趙國,在巨鹿消滅秦軍主力的故事。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鉅鹿。戰(zhàn)少利,陳余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諸侯割據,軍閥混戰(zhàn)。公元前208年9月,當項梁引兵進至定陶西北時,遭到章邯優(yōu)勢兵力的襲擊。項梁戰(zhàn)死,起義軍失利。
定陶戰(zhàn)后,章邯認為楚軍無足輕重,乘勝渡過黃河進攻趙地。趙王歇和相國張耳、將軍陳余,自知不是章邯的敵手,退守巨鹿(今河北省平鄉(xiāng)西南),被秦將王離、涉間用重兵圍困起來,狀況危急。趙王歇向楚懷王求救。這時楚懷王已遷都彭城,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領兵北上救趙。
宋義率領大軍由彭城出發(fā)時,將士們已經休整了幾個月,聽說要去和秦軍主力拼殺,個個擦拳摩掌,斗志旺盛。但是宋義卻是個極端自私卑劣的人。他一面用甜言蜜語,獲得了楚懷王的信任,騙取了兵權,一面和齊國勾搭,尋求自己的外援。如今他兵權在手,卻根本不想到巨鹿城下和秦軍拼命。當他帶領的大軍到了安陽(今河南安陽東南),聽說秦軍聲勢浩大,就命令楚軍停了下來,想等秦軍和趙軍打上一陣,讓秦軍消耗掉一部分兵力,再進攻過去。宋義按兵不動,在安陽一停就是四十六天,每一天只是在大帳中飲酒作樂,從不提出兵援趙之事。項羽耐不住性子,去跟宋義說:“吾聞秦軍圍趙王鉅鹿,疾引兵渡河,楚擊其外,趙應其內,破秦軍必矣。”(《史記項羽本紀》)意思就是說秦軍包圍了巨鹿,形勢這樣緊急,咱們趕快渡河過去,跟趙軍里外夾擊,必須能夠打敗秦軍。
宋義斜著眼瞥了項羽一下,輕蔑地說:“你哪里懂得兵法的妙用。讓我告訴你吧,如今秦兵攻趙,要是勝了,就會疲憊不堪,那時我就出兵乘其疲憊而攻之,如若秦兵敗了,我們正好一鼓作氣,西人關中。所以我的主意是先讓秦趙拼個你死我活,我們能夠坐收漁翁之利。”他又對項羽說:“上陣跟敵人交鋒,我比不上你:要說坐在帳篷里出個計策,你就比不上我了。”
項羽走后,宋義沖著他的背影冷笑,他還下了一道命令:“將士中如有不服從指揮的,就得按軍法砍頭!”這道命令,顯然是針對項羽的,這一點,軍中的人誰心里都明白,項羽更是氣得要命。
宋義把楚懷玉的命令束之髙閣,卻加緊了和齊國的勾搭。齊王田榮見他手握重兵,正想拉攏他,就請他的兒子宋襄到齊國去做相國。宋義得知這個信兒,高興萬分,親自把兒子送到無鹽(今山東東平東),并在那里舉行了盛大的告別宴會。
這時正是三九嚴寒,冷風剌骨。戰(zhàn)士們饑寒交迫,怨聲連天。可宋義照舊擁爐飲酒,談笑風生。項羽對救趙的事心急如焚,氣憤地對將士們說道:“當此之時,我們本應齊心協(xié)力,攻秦救趙,但是宋將軍卻不引兵渡河,整日飲酒。還說什么讓秦趙相拼,然后坐收漁翁之利。一個新建的小小趙國,怎能抵擋得住虎狼之秦呢?秦趙之戰(zhàn),勝敗昭然,有什么漁利可收?宋將軍手握重兵,身負重命,卻心懷不軌,我看他是不效忠國家的臣子!”戰(zhàn)士們也十分氣憤。
第二天,項羽趁朝會的時候,拔出劍來把宋義殺了。他提了宋義的頭,對將士說:“宋義背叛大王(指楚懷王),我奉大王的命令,已經把他處死了。”
將士們大多是項梁的老部下,宋義在將士中本來沒有什么威望。大伙見項羽把他殺了,都表示愿意聽項羽指揮。項羽把宋義被處死的事,派人報告了楚懷王。楚懷王雖然很不滿,也只好封項羽為上將軍。
項羽應對這么多的敵人毫無懼色,他首先派遣手下大將英布等率領兩萬多人渡過漳水去救援巨鹿。英布等人早就憋了一肚子氣,見到有機會打仗都嗷嗷叫著撲向敵軍,頓時將秦軍布防在對岸的警戒部隊擊潰。因此,當項羽殺了宋義以后,先派部將英布、蒲將軍率領兩萬人做先鋒,渡過漳水,切斷秦軍運糧的道路,把章邯和王離的軍隊分割開來。然后,項羽率領主力渡河。之后,項羽下令立刻埋鍋做飯,準備渡河船只,吃完飯立刻渡河。忽然趙國使者又來告急道:“齊、燕等國援兵雖然已到了巨鹿,因為見秦軍人多勢眾,兇桿異常,只是遠遠扎營觀望,不敢出戰(zhàn)。趙國的安危存亡,全系在將軍身上了!”
原先章邯命大將王離、涉間、蘇角圍攻巨鹿,自己駐兵巨鹿南邊的棘原,專門截攔諸路救趙援兵,同時筑道至巨鹿城下,運送糧秣,布陣嚴密,無懈可擊。項羽探知了秦軍的部署,明白要解圍救趙并非容易,但他卻把手一揮,對趙國的使者說:“你回報趙王,項羽必須不負貴國厚望!”
之后,項羽為了得到更多的情報,讓秦軍露出破綻,先派英布、蒲將軍帶上自己的兩萬人馬渡河進攻秦軍甬道。英布、蒲將軍不負所望,擊敗了看守甬道的秦軍。從這場小勝利中,項羽看到秦軍的問題所在一一甬道虛弱,而章邯軍疲憊不堪,決定抓住時機全軍進攻秦軍,這個時候陳余又派人向項羽請戰(zhàn),項羽同意了。正好讓陳余做出救趙的姿態(tài)吸引王離軍的注意。
隨后,項羽命令將士,每人帶三天的干糧,把軍隊里做飯的鍋子全砸了,把渡河的船只全鑿沉了(文言叫做“破釜沉舟”,釜就是鍋子),對將士說:“咱們這次打仗,有進無退,三天之內,必須要把秦兵打退。”項羽破釜沉舟的決心和勇氣,極大地鼓舞了將士們的士氣。楚軍個個士氣振奮,以一當十,奮勇死戰(zhàn),九戰(zhàn)九捷,大敗秦軍。同時也充分體現(xiàn)了項羽的戰(zhàn)略眼光和權謀手段以及大無畏的決斷力,首先項羽帶著一只雜牌軍,軍隊派系多,戰(zhàn)斗力參差不齊,而項羽又是第一次指揮他們,很難得心應手。在這樣的狀況下項羽充分運用了“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把一只向心力不足的軍隊栓成一根繩,只有一齊向前沖打敗秦軍才有活路。在項羽的鼓舞下,楚兵的求戰(zhàn)欲望高漲!其實,這場戰(zhàn)爭打的也是一場潛力戰(zhàn)。每個人的潛能是無限的,只要全部發(fā)揮出來就會發(fā)揮無限大的力量。而潛能的發(fā)揮一般都是在十分緊急關頭。或許項羽那個時候并不懂得什么是潛能,更不懂得怎樣激發(fā)潛能,但是他的決定和信念使他記得了這場戰(zhàn)役。
渡過漳河,項羽率領大軍直插章邯和王離這兩軍之間的空隙。一面阻攔章邯的援軍,一面切斷甬道,斷絕糧運,這就使得巨鹿城下的王離大軍失去了后援和糧草供應。秦將王離見楚軍如此勇猛,急忙指揮兵馬攔截。項羽的軍隊拼死作戰(zhàn),銳不可當,殺得秦軍死傷無數。王離三進三退,才算逃回了本營。
在東阿之戰(zhàn)中,章邯就領教過項羽的勇猛,這次前鋒敗北,王離失利,他更不敢大意了,立即重新排兵布陣,想誘項軍深人,聚而殲之。章邯引楚兵深入陣中,以為楚兵中計,卻不料楚軍由于斷了后路,三五成群,各自為戰(zhàn),以一當十,兩天之內,秦車就吃了9次敗仗。項羽見秦軍已經潰不成軍,就派英布、蒲將軍奪取秦軍甬道,殺秦將蘇角,活捉王離,涉間葬身火海。章邯見大勢已去,被迫率領20萬秦軍投降項羽,這就是著名的巨鹿之戰(zhàn)。這次戰(zhàn)役基本上消滅了秦軍主力,對于推翻殘暴的秦王朝統(tǒng)治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在這次戰(zhàn)役中,項羽也廉得了威名,為他以后當上“西楚霸王”打下了基礎。“破釜沉舟”也被傳為千古佳話。這是一次具有決定性好處的大戰(zhàn),它不僅僅一下?lián)艨辶饲剀姷闹髁,也扭轉了整個戰(zhàn)爭的格局,奠定了秦朝滅亡的基礎:而且,此戰(zhàn)過后,項羽被一致推舉為“諸侯上將軍”,一舉成為反秦陣營中叱咤風云的英雄和領袖。
一場巨鹿之戰(zhàn),能夠說是項羽與章邯等人的一次賭性戰(zhàn)爭,項羽的賭注是自己與5萬壯士們的性命,如果賭輸了,項羽將永無出頭之日,甚至是死。反之,如果賭贏了,那么他將見到明天勝利太陽的光芒,從此他將是天上一顆耀眼的星星。如果人們沒有看到結果,只看到了前景,那么大多數人都會覺得項羽輸,原因是:
其一:雙方懸殊太大。
項羽只有5萬兵馬,而章邯卻有20萬兵馬,足足是項羽的四倍,即使項羽的軍隊再強大也不可能會打贏。俗話說:“三個臭皮匠,抵過一個諸葛亮。”這樣項羽一個兵需要敵章邯4個兵,更何況項羽的兵馬也并不是很強大。項羽的軍隊組成要上溯到項梁時代,項梁和項羽早年在江東培養(yǎng)了一只精銳項家軍。項羽曾帶著這只8千人的子弟軍渡淮攻秦。之后項梁收義軍陳嬰幾萬起義軍,又合并秦嘉軍,收編各路雜牌義軍,組成楚軍。這當中各個勢力都有自己的軍隊。而項羽則帶少量子弟兵和劉邦軍一齊合為一偏師,在別處進攻秦軍。然而,之后經過一些事情,軍隊中只剩下項羽一些烏合之眾。
相反的,秦軍所帶領的軍隊卻是久經沙場的強兵強將。還是由秦之名將蒙恬打造的邊防軍,他曾擊敗北方匈奴,立下赫赫戰(zhàn)功,帶領他們的是當年蒙恬的副手之后統(tǒng)領邊防軍的大將王離,曾被封為武城侯,多次跟秦始皇東巡,功名赫赫。這只大軍負責圍巨鹿,兵力大約20多萬。因此,從戰(zhàn)斗力上講項羽不可能戰(zhàn)勝秦軍。
其二,盟友的畏戰(zhàn),保存實力
上面已經說過項羽的兵馬無論是數量,還是戰(zhàn)斗力都比但是秦軍,這決定了項羽處于弱勢。再者,雖然各路諸侯答應援兵,但是他們的兵力也是一些沒有戰(zhàn)斗力軍隊,再加上每個人都畏懼秦軍的數量,要想讓他們在自己沒有任何戰(zhàn)果的狀況下幫忙簡直是天方夜譚。因此,再一次證明項羽這場戰(zhàn)爭注定贏的機率很小。
然而,項羽卻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創(chuàng)造了不可能的奇跡。其實,與其說這是項羽制造的奇跡不如說是項羽的謀略比較高。
項羽清楚地明白想要取得巨鹿之戰(zhàn)的勝利,惟一的辦法就是速戰(zhàn)速決,否則就是死路一條。而原本就很少的楚軍要想速戰(zhàn)速決是十分困難的,除非把軍隊的所有力量全部指向敵軍最脆弱的部分一舉攻破。而如今王離派兵圍攻巨鹿,防諸侯,這種陣勢有利于自己。但是秦軍也不傻,章邯軍就等著你攻王離時再來個兩面夾擊,讓你死無葬身之地。但也并不是章邯的援軍沒有一點縫隙可鉆,派兵保護甬道就有兵力的分散。如果能夠充分的利用兩軍之犄角的空隙,大膽在槍口上舞上一曲,在秦軍眼皮底下火中取栗,就要快,快到讓秦軍主帥完全沒有感覺,快到不留任何時間給秦軍部署,快到秦軍來不及配合,快到秦軍有感覺時他們已經敗了,如雷聲、閃電一樣在瞬間即過,又在瞬間即失。但是,要做到雷聲、閃電一般快,談何容易,然而項羽卻做到了,他抱著破釜沉舟的心態(tài)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跡!
三、巧設鴻門,借失良機
從上文中,我們看到的是項羽豪氣沖天的霸氣,但為什么項羽最終沒有能夠打敗劉邦,自立為帝呢?以下我們從鴻門宴中向您講解項羽的為人,包括他失敗的原因。
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然不自意能先人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卻。”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鄉(xiāng)坐。亞父南鄉(xiāng)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鄉(xiāng)坐,張良西鄉(xiāng)侍。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
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于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張良“謹諾。”當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但是二十里耳。度我至軍中,公乃人。”沛公已去,間至軍中,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項王曰:“沛公安在?”良曰:“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項羽的大軍到了函谷關,瞧見關上有兵守著,不讓進去。守關的將士說:“我們是奉沛公的命令,不論哪一路軍隊,都不準進關。”
項羽這一氣非同小可,命令將士猛攻函谷關。劉邦兵力少,不須多大工夫,項羽就打進了關。大軍之后往前走,一向到了新豐、鴻門(今陜西臨潼東北),駐扎下來。
劉邦手下有個將官曹無傷,想投靠項羽,偷偷地派人到項羽那兒去密告,說:“這次沛公進入咸陽,是想在關中做王。”
項羽聽了,氣得瞪著眼直罵劉邦。沒過多久,又聽曹無傷報告說:“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史記項羽本紀》),項羽更為大怒,于是命令英布攻破函谷關,準備討伐劉邦。此時項羽擁兵40萬,號稱百萬,駐扎新豐鴻門(今陜西臨潼東的項王營)。劉邦有兵10萬,號稱20萬,安營霸上。謀士范增勸說項羽立即攻擊劉邦。
項羽的叔父項伯是張良的老朋友,張良以前救過他的命。項伯怕仗一打起來,張良會陪著劉邦遭難,就連夜騎著快馬到灞上去找張良,勸張良逃走。
張良心向劉邦,認為此刻事有急難,自己就這樣偷偷逃走是不義氣的,于是便把項伯的話細細地告訴了劉邦。劉邦請張良陪同,會見項伯,再三辯解自己沒有反對項羽的意思,請項伯幫忙在項羽面前說句好話。項伯答應了,并且叮囑劉邦親自到項羽那邊去賠禮。
第二天一清早,劉邦帶著張良、樊噲和一百多個隨從,到了鴻門拜見項羽。劉邦說:“我和將軍合力攻秦,將軍在黃河北作戰(zhàn),我在黃河南作戰(zhàn),卻沒有料到自己能先人關破秦,能在那里再次見到您。此刻由于小人的讒言,使您我之間產生了隔閡……”
項羽見劉邦低聲下氣向他說話,滿肚子氣都消了。于是就歉意地說:“這是您的左司馬曹無傷說的,否則,我怎樣會這樣呢?”當天,項羽就留劉邦在軍營喝酒,還請范增、項伯、張良作陪。
酒席上,范增一再向項羽使眼色,并且舉起他身上佩帶的玉玦(音jue,古代一種佩帶用的玉器),要項羽下決心,趁機把劉邦殺掉。但是項羽只當沒看見。
范增看項羽不忍心下手,就借改走出營門,范增站起來,到外面召來項莊,對他說:“君王為人心慈手軟,你進去,上前給他們祝酒,祝過酒,請求舞劍,借機將沛公擊倒在座位上,殺掉他。不這么做,你們這些人將來都會成為他的俘虜!”
項莊于是進去祝酒,祝過酒,說:“君王跟沛公一塊喝酒,軍中沒有什么娛樂的,讓我來舞劍吧。”項王說:“好。”
項伯見此狀況,也拔劍起舞,舞著舞著,慢慢舞到劉邦面前來了。張良一看形勢十分緊張,也向項羽告辭,離開酒席,走到營門外找樊噲。樊噲連忙上前問:“怎樣樣了?”
張良說:“狀況十分危急,此刻項莊正在舞劍,看來他們要對沛公下手了。”
樊噲?zhí)似饋碚f:“要死死在一齊。”他右手提著劍,左手抱著盾牌,直往軍門沖去。衛(wèi)士們想攔住他。樊噲拿盾牌一頂,就把衛(wèi)士撞倒在地上。他拉開帳幕,闖了進去,氣呼呼地望著項羽,頭發(fā)像要往上直豎起來,眼睛瞪得大大的,連眼角都要裂開了。
項羽十分吃驚,按著劍問這是什么人,到這兒干什么?”
張良已經跟了進來,替他回答說:“這是替沛公駕車的樊噲。”
項羽說:“好一個壯士!賜給他一杯酒。”樊噲下拜稱謝后,起身,站著一飲而盡。項王說:“賜給他豬腿。”樊噲把盾牌扣在地上,放在它上面,拔出劍來切著吃。項王說:“壯士!能再喝酒嗎?”樊噲說:“我連死都不畏避,一杯酒哪里用得著推辭,秦王有虎狼一般的心腸,殺人唯恐不能殺光,對人用刑唯恐不能用盡酷刑,普天下的人都起來反抗他。楚懷王曾跟各路將軍約定:‘首先攻破秦國進入咸陽的就封他做關中王。’如今沛公最先攻破秦國進入咸陽,一絲一毫都不敢去碰一碰,把皇宮封閉起來,將部隊帶回霸上,等待大王到來。所以派遣將官把守關門,為的是防備其他盜賊進出和意外事故。沛公這么辛苦,功勞這么大,您沒有給他封侯獎賞,反而聽信小人的讒言,要殺掉有功的人,這是在走秦王的老路呀,我倒替將軍擔心啊。”
項羽聽了,沒話能夠回答,只說:“坐吧。”樊噲就挨著張良身邊坐下了。
過了一會,劉邦起來上廁所,張良和樊噲也跟了出來。劉邦留下一些禮物,交給張良,要張良向項羽告別,自己帶著樊噲從小道跑回灞上去了。
劉邦走了好一會,張良才進去向項羽說:“沛公酒量小,剛才喝醉了酒先回去了。叫我奉上白璧一雙,獻給將軍;玉斗一對,送給亞父(“亞父”原是項羽對范增的尊稱)。”
項羽接過白璧,放在座席上。范增卻十分生氣,把玉斗摔在地上,拔出劍來,砸得粉碎,說唉!將來奪取天下的,必須是劉邦,我們等著做俘虜就是了。”
一場劍拔弩張的宴會,終算暫時緩和了下來。
“鴻門宴”是歷史上一個有名的宴會,項羽如果能聽范增所言殺了劉
可惜,他卻錯過了殺劉邦的良好時機!從這個故事中,我們能夠看出項羽的性格中存在著極大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卻目光短淺;愛慕虛榮,不乏自滿自得的小農意識I凡事勇在先,智在后,殘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從諫如流、寬宏超多的國君氣質。這就決定了他的一生,只適合做一名叱咤風云的將軍,卻不具備一種雄才大略的帝王。他真正的失誤不在于沒殺劉邦,而是誤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點上,就算他于鴻門宴上殺了劉邦,以后也一樣會敗于張邦、王邦、李邦。以下就讓我們看看,項羽在鴻門宴中犯有那些錯誤:
1、暴躁易怒,有勇無謀,愛慕虛榮。
當他聽說劉邦已經人居關中時,想的不是如何對付劉邦,讓劉邦從中讓出,而是大怒,立即下令犒勞士卒,要去破劉邦的軍隊。這充分表現(xiàn)了其暴躁易怒的性格。而當他聽說劉邦所占據的關中有許多金銀財寶時,更是憤怒之極,也充分說明了他是一個愛慕虛榮、貪圖享樂之人。
2、目光短淺、自滿自得,缺乏從諫如流、足勇少智
應對項伯的泄密他卻無動于衷,絲毫不懷疑。甚至聽信項伯的片面之詞,就高傲地等待劉邦的道歉,反而不聽范增的忠告,就已經注定他杯具英雄的下場了,也充分證明了他那目光短淺、自滿自得,缺乏從諫如流、足勇少智的領導性格,反而襯托出劉邦圓滑柔韌,張良的沉著冷靜,樊噲的忠誠勇敢。
就因為項羽的這些性格的合成,造成了錯殺劉邦的機會,從主動變?yōu)楸粍。而劉邦卻由于多謀奸詐,虛心下問,一步步由被動變?yōu)橹鲃印?ldquo;鴻門宴”拉開了長達5年的“楚漢爭霸”的序幕。鴻門宴在表面上看來只是一個普通宴會,實際上卻是一場“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斗智、斗勇、斗謀的一場宴會。劉邦以“先君子后小人”的手段取得了勝利,突出表現(xiàn)了項羽的憨直、婦人之仁和粗疏寡謀。
四、悲情英雄,烏江自刎
項羽,一個情感豐富、愛恨憎明、直率憨厚的柔情豪邁漢子。他是一代英雄,不是梟雄。項羽有著英雄的氣概和豪情,很遺憾他卻沒有身為梟雄的收斂、心機和心計。而正是這樣的性格注定他的人生從開始縱橫馳騁沙場之后,惟有終結自己的燦爛。因為干大事的人要具備有勇有謀、韜光養(yǎng)晦、能屈能伸的個性,然而這些卻都不是項羽所具備的,所以任憑他再輝煌戰(zhàn)績,都不能成為入主天下的帝王,這是他杯具色彩不可避免的宿命。
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庚,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于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直夜?jié)铣,馳走。
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様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zhàn)。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余創(chuàng)。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
公元前202年,韓信布置十面埋伏,把項羽圍困在垓下(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項羽的人馬少,糧食也快完了。他想帶領一支人馬沖殺出去。但是漢軍和諸侯的人馬把楚軍包圍得重重疊疊。項羽打退一批,又來一批;殺出一層,還有一層;這兒還沒殺出去,那兒的漢兵又圍了上來。
項羽沒法突圍,只好仍回到垓下大營,吩咐將士留意防守。但是,士兵越來越少,糧食也吃沒了,劉邦的漢軍和韓信、彭越的軍隊又層層包圍上來。
到了夜晚的時候,只聽得一陣陣西風吹得呼呼直響,風聲里還夾著唱歌的聲音。項羽仔細一聽,歌聲是由漢營里傳出來的,唱的凈是楚人的歌子,唱的人還真不少。項羽大驚失色地說:“漢軍把楚地都占領了嗎?不然,為什么漢軍中楚人這么多呢?”項羽連夜起來,到軍帳中喝酒;叵脒^去,有美麗的虞姬受寵愛,常陪在身邊,有寶馬騅,常騎在胯下。而今……于是項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詩道:“力能拔山啊豪氣壓倒一世,天時不利啊騅馬不馳。騅馬不馳啊怎樣辦,虞姬啊虞姬你怎樣辦!”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起唱。項羽淚流數行,身邊侍衛(wèi)也都哭了,誰也不能抬頭看項羽了。當夜,項羽跨上烏騅馬,帶了八百個子弟兵沖過漢營,馬不停蹄地往前跑去。到了天剛亮,漢軍才發(fā)現(xiàn)項羽已經突圍,連忙派了五千騎兵緊緊追趕。項羽一路奔跑,趕到他渡過淮河,跟著他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又跑了一程,到陰陵時,迷路了,向一農夫問路,老農騙他說:“往左拐。”
項羽和一百多個人往左跑下去,越跑越不對頭,跑到之后,只見前面是一片沼澤地帶,連道兒都沒有了。項羽這才明白是受了騙,趕快拉轉馬頭,再繞出這個沼澤地,漢兵已經追上了。
項羽又率兵向東走,到了東城的時候,只剩下二十八個騎兵了,而追擊的漢軍騎兵有幾千人。項羽估計這回不能逃脫了,對手下騎兵說:“我起兵到此刻已經八年,經歷過七十多次戰(zhàn)斗,從來沒打過一次敗仗,才當上了天下霸王。這天在那里被圍,這是天叫我滅亡,并不是我打但是他們!我這天當然是要決一死戰(zhàn),愿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勝三次,為各位突出重圍,斬殺漢將,砍倒帥旗,讓各位明白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錯誤。”于是就把他的隨從分為四隊,朝著四個方向。漢軍層層包圍他們,項羽對他的騎兵說:“我再為你們斬他一將。”命令四隊騎兵一齊向下沖擊,約定在山的東面分三處集合。于是項羽大聲呼喊向下直沖,漢軍都潰敗逃散,果然斬殺了漢軍一員大將。
項羽到了東山下,那四隊人馬也到齊了。項羽又把他們分成三隊,分三處把守。漢軍也分兵三路,把楚軍圍住。項羽來往沖殺,又殺了漢軍一名都尉和幾百名兵士。最后,他又把三處人馬會合在一齊,點了一下人數,二十八名騎兵只損失了兩名。
項羽對部下說:“你們看怎樣樣?”
部下都說:“大王說的一點不錯。”
項羽殺出漢兵的包圍,帶著二十六個人一向往南跑去,到了烏江(在今安徽和縣東北)。恰巧烏江的亭長有一條小船停在岸邊。
亭長勸項羽立刻渡江,說:“江東雖然小,可還有一千多里土地,幾十萬人口。大王過了江,還能夠在那邊稱王,
項羽苦笑了一下說:“上天要亡我,我還渡江干什么?我在會稽郡起兵后,帶了八千子弟渡江。到這天他們沒有一個能回去,只有我一個人回到江東。即使江東父老同情我,立我為王,我還有什么臉再見他們呢。”之后對亭長說:“我明白您是忠厚的長者,我騎這匹馬五年了,所向無敵,常常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殺掉它,把它賞給你吧!”于是命令騎馬的都下馬步行,手拿短小輕便的刀劍交戰(zhàn)。僅項羽一人就殺死漢軍幾百人。項羽自己也負傷十多處。忽然回頭看見了漢軍騎兵司馬呂馬童,說:“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嗎?”馬童面向項羽,指項羽給王翳看,說道這個人就是項羽。”項羽便說道:“我聽說漢王懸賞千兩黃金要買我的腦袋,并封為萬戶侯,我就送你這點好處吧!”說完就自殺了。
垵下一戰(zhàn),項羽的人生之路走到了盡頭,而他的命運的杯具性的顯露也就到達了頂點。
項羽是一位超群的軍事統(tǒng)帥。他能征善戰(zhàn),戰(zhàn)場上豪氣蓋世,叱咤風云。巨鹿之戰(zhàn),項羽破釜沉舟,以寡擊眾,全殲秦軍主力,客觀上為漢高祖進人咸陽,推翻秦朝創(chuàng)造了條件。楚漢戰(zhàn)爭中,破田榮,救彭成,救滎陽,奪成皋,一生大戰(zhàn)數十次,多獲勝利。所以,古人稱他“有百戰(zhàn)百勝之才”。
然而,這位有著“百戰(zhàn)百勝之才”之稱的項羽終以在烏江自殺了。雖然劉邦勝利地登上了帝位,但失敗的項羽仍然能夠當之無愧稱為英雄。在整部《史記》中,司馬遷寫得最為動情的,大概就是這一段。從四面楚歌,到烏江渡口,中間經過了霸王別姬的柔腸百轉,誤入大澤的掙挫不前,斬將奪旗的叱咤生風,而終歸于無面目見江東父老的羞容慚顏。司馬遷之所以用“本紀”為其立傳,因為他敗的有尊嚴,有志氣,不失男兒本色和英雄之名,這點從在烏江邊上他與亭長對話中就可看得出。
當項羽在忠心部署的保護下逃到烏江口時,許多人都認為,只要越過烏江,對岸就是自己的地盤,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認為項羽只要忍一時就能夠成霸業(yè)。試想,如果項羽聽從了亭長的安排坐船渡江,回江東繼續(xù)稱王,誰明白哪天能卷土重來,奪回帝位呢?即使他能夠重新站起來,但也早已經失去對他英雄的評價。
當庚姬在亥下自刎的那一刻,項羽的心就跟著一塊死了。試想,一個人的心都死了,怎樣還可能重新振作,卷土重來?青山已經失去了生命力,留給人們的只是一片焦土,又怎樣會有柴來燒呢?以項羽心中的那股霸氣和自尊,是不容許自己像過街老鼠的丑態(tài)被對他寄予厚望的江東父老所看到的,再加上,今生惟一的紅顏知己虞姬已經為他死了,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什么值得他留戀的了,于是他選取了最有尊嚴的死去,以保自己寧死不屈的形象。
臧克家說過:“有的人死了重若泰山,而有的人死了卻輕若鴻毛。”毋庸置疑地是,項羽的死是重若泰山的。他的死,不但沒有使他蒙羞,反而使他的事跡流傳千古,永垂不朽!他的博大胸襟、婦人之仁、豪邁霸氣……使得他在自殺的那一刻還能顧慮到讓他從前的部署得到他的首級的話就能加官進爵,這份氣度怎樣能不令人嘆息。±钋逭赵Q贊氣其節(jié)說:“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而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閱讀精選(2):
項羽是個什么樣的的人
項羽整個人從外表來看身材高大,他不僅僅知書達理,還懂得兵法。在著名的陳勝吳廣戰(zhàn)役中,項羽由于英勇抗戰(zhàn),從而確立了他的諸侯的統(tǒng)治地位,關于項羽的事跡還有很多,如鴻門宴,巨鹿之戰(zhàn)與烏江自刎等事跡已經成為歷代相傳的故事。
項羽生平事跡
少年英雄
項羽舉鼎--力拔山兮氣蓋世
公元前224年,秦將王翦大破楚軍。次年,秦軍攻到蘄南(今安徽宿州市),項羽的祖父項燕兵敗被殺(一說自殺)。
楚國滅亡之后,項羽隨叔父項梁流亡到吳縣(今蘇州)。羽年少時,項梁曾教他讀書,項羽學了沒多久便厭倦了;后梁又教他武藝,沒多久又不學了;梁大怒!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于是項梁便教授他兵法。但其學了一段時間后又不愿意學了,梁只好順著他不再管他。
項羽身高八尺有余,力能扛鼎,氣壓萬夫,年青時志向便極為遠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時,項羽見其車馬儀仗威風凜凜,便對項梁說:“彼可取而代也。”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xiāng)振臂一呼,揭竿而起,項羽隨叔父項梁在吳中刺殺太守殷通舉兵響應,此役項羽獨自斬殺殷通的衛(wèi)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現(xiàn)了他無雙的武藝!23歲的項羽,就這樣帶領八千吳中男兒反秦起義軍,登上了歷史舞臺。
秦二世二年六月,項梁采納范增之策,立楚懷王之孫熊心,仍稱楚懷王。項梁自號武信君。之后,項梁率義軍大破秦軍于東阿、定陶。
項羽、劉邦率楚軍別部攻城陽,屠之;西破秦軍于濮陽東,秦兵退守濮陽;劉項二人乃引兵南攻定陶,未下;西略地至雍丘(今河南杞縣),與秦三川郡(今洛陽市)守李由激戰(zhàn),大敗秦軍后,秦將李由為楚將曹參斬殺
項羽簡介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與孫武、韓信等人齊名的頂級名將之一。是中國五千年歷史上的最強武將,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公元前209年從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項梁陣亡后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巨鹿之戰(zhàn)摧毀章邯的秦軍主力。秦亡后稱西楚霸王,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
后與劉邦爭奪天下,進行了四年的楚漢戰(zhàn)爭。公元前202年兵敗垓下(今安徽靈壁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zhèn))邊自刎。
項羽是個什么樣的的人專家談觀點
以上為你介紹了項羽生平事跡以及項羽簡介。項羽出身于名門,他知書達理,并且為人十分的熱血,但他一旦發(fā)起脾氣會十分的暴躁,但項羽也有紳士的一面,懂得禮讓長輩,厚重自己的同伴,項羽的英雄氣概與才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的,他是一個值得我們敬仰的英雄。
閱讀精選(3):
歷史上真實的項羽是個什么樣的人
項羽是一個怎樣樣的人?“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這就是項羽。項羽,項梁的侄子。自小項梁便教他書法、劍法和兵法,但他只淺學,他認為“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
少年項羽
項羽從小就擁有一身神力,“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這就是人們當時對他的評價,而且項羽從小就有一個偉大的抱負,秦始皇是能夠取而代之的,就因為項羽敢想敢做,最終在巨鹿之戰(zhàn)時,以破釜沉舟大破秦軍,推翻了秦朝的統(tǒng)治,自稱為西楚霸王,可見項羽的英勇、果敢和足智多謀。但項羽最終在與漢王劉邦的楚漢之爭中大敗,落得個烏江自刎的下場。可能項羽自己都沒有想到自己居然輸給了劉邦,歷時四年的楚漢之戰(zhàn),項羽幾乎屢戰(zhàn)屢勝,這也不難看出項羽的驕傲自大,從不把劉邦放在眼里,他一向認為自己已經天下無敵了,殊不知劉邦也在一點點變強大。項羽還有一些匹夫之勇和優(yōu)柔寡斷,比如鴻門宴時,不聽亞夫范增之言,卻聽信小人讒言,最終放虎歸山,沒有殺了劉邦。最后自己卻自刎在烏江邊上,他認為自己已經愧對江東父老,無顏應對他們了。這就是項羽,英勇善戰(zhàn),才氣過人,最終因為自己的優(yōu)柔寡斷,白白把江山送給了劉邦。
項羽的馬
項羽的馬是十分有名的駿馬,《西漢演義》中稱其為烏騅馬,是項羽時期的天下第一駿馬。相傳烏騅是一匹黑色的馬,皮毛光滑如黑絲緞,油光泛亮,但是他的四個蹄子卻是雪白的,烏騅背長腰短,而且十分的平直,四肢關節(jié)發(fā)育的十分完整壯健,關于這樣的馬據說是有講究的,他們的名字是“踏云烏騅”。
項羽和烏騅兩者之間是有一個故事的。傳說烏騅剛被捉到的時候,野性難馴,傷了很多的馴馬師,同時也摔下了很多想要駕馭它的人。當時年輕氣盛的項羽聽說了這件事,便有了試一試的想法。據說項羽也算是馴馬有術,當時他剛騎上烏騅,就揚鞭奔跑,烏騅也很給面子的帶著他跑了很遠的地方,并沒有把他摔下來,反倒是馬匹自己汗如雨下,身疲力竭。這時項羽才不慌不忙的騎在立刻,然后抱緊一旁的樹干,想要壓制住烏騅,當然作為一匹有個性的馬,烏騅也不甘示弱,一人一馬,兩者你來我往,誰也不甘示弱,最終烏騅還是被項羽的毅力給折服了。心甘情愿的被項羽驅使了一生,陪伴著他東征西戰(zhàn)。
當然項羽兵敗垓下,心疼自己的寶馬,便將他送人了,但是有的說法是,在項羽自刎之后,烏騅因為思念自己的主人,長鳴不已,并且翻滾自戕,馬鞍落地便化作了一座山,這也就是馬鞍山的由來,同時馬鞍山也有著“江東第一山”的美譽。當然,烏騅馬戀主而自殺只是一個傳說,根據科學的考證,真正的原因就應是打仗時間太久而導致它虛脫,同時還有暈船這才跌入江中致死。
樊噲和項羽
樊噲和項羽一生的交集,就是在項羽為劉備所設的鴻門宴上。讀過《鴻門宴》的人恐怕都明白,范增因為夜觀天象,發(fā)現(xiàn)代表劉邦的星象隱隱有成龍的跡象,這就證明劉邦將會是這江山的帝王。但是作為項羽陣營里的謀士,范增肯定是不愿意看見這一情形的發(fā)生,所以他勸誡項羽,必須要殺了劉邦。
當時的項羽有的確對劉邦起了殺心,所以才會設宴宴請劉邦。同時因為張良與項伯的關系,劉邦提前明白了項羽的殺機。樊噲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會出此刻鴻門宴上。
劉邦赴宴之后迅速的證明了自己的忠心,這本就打消了項羽殺他的念頭,但是因為范增多次對項羽的示意,所以張良對劉邦的安全還是不放心,他借口出去,然后找到了樊噲,讓他進去保護劉邦。樊噲也是一大英雄,他進去之后,絲毫不畏懼項羽的威嚴,這也迎來了項羽對他的賞識。
當時項羽將桌上的豬腿賜給樊噲吃,樊噲也不客氣的拿起來就吃,而且并沒有絲毫的做作,同時也沒有用其他的任何作料,這使得項羽十分的驚奇。所謂英雄惜英雄恐怕就是這樣,總之項羽是十分的贊賞樊噲的,在他吃肉的時候,還問他能喝酒嗎,在得到肯定的答復后,又將自己的酒賜給樊噲引用,當然樊噲依舊沒有推辭,而是直接拿起來就喝。這樣的豪爽是十分對項羽的胃口的,所以項羽是十分賞識樊噲,也就沒有為難他對自己的大不敬。
這就是樊噲和項羽之間的聯(lián)系,能夠說項羽之所以最后沒有殺劉邦,和他欣賞樊噲脫離不了關系。
項羽活了多少歲
在歷史上,項羽與劉邦之間發(fā)動了長達3年的楚漢爭霸戰(zhàn)爭,最終以項羽拔劍自刎為終點。關于項羽活了多少歲這個問題,在歷史上是有著明確的記載的。從公元前232年至公元前202年,項羽總共是活了30歲,在壯年時刻戰(zhàn)死。
據歷史的記載,公元前232年,項羽出生,作為項燕的孫子,他出生于將門世家,代表了楚國的勢力。公元前209年之前,也就是項羽23歲之前,他是默默無聞的。直到這一年的九月,項羽殺死殷通之后,這個英雄才開始名聲大噪,之后經歷了無數個大大小小的戰(zhàn)役之后,在公元前202年,七年的戰(zhàn)爭生活,使得項羽變得更加的成熟,但是由于天生的的謀略不足,后天又不加以努力,被漢軍所圍困,兵敗垓下,不幸身死。
在項羽短短的30年的人生中,有23年的時間在鄉(xiāng)野不斷地鍛煉自己,盡管并沒有什么大的事情發(fā)生在這個青年的身上,能夠依靠的僅僅是自己的叔父。在叔父的教導下,項羽并沒有成為空有蠻力的莽夫,漸漸學得了一點軍事方面的學問,雖然不精,但是亂世保命足以。
在歷史上明確的記錄了項羽活了多少歲,而且也詳細的記錄了項羽在短短的30年的生活中,做了哪些讓人感到震驚的事情,在哪些戰(zhàn)爭中贏得了勝利與尊重,是怎樣一步步的從手無寸鐵的草民,變?yōu)槿巳司次返拇髮④姷摹?/p>
項羽有多厲害
項羽有多厲害?項羽是楚國有名的將領項燕的孫子,是一個亂世武將。項羽在歷史上的評價很高,尤其是他的力大無窮。有人以前稱贊項羽稱“羽之神勇,千古無二”,足以說明項羽有多厲害。他的厲害不僅僅僅表此刻武力方面,更有軍事才能方面。
從武力方面來講,他是歷史上唯一的百人斬紀錄的持續(xù)者。“力拔山兮氣蓋世”其實說的就是項羽的勇猛。在項羽年少的時候,劍術、謀略都有所涉及,但是最重要的是,他力氣很大。項羽的一生中,許多場戰(zhàn)爭都是勝利的,這些勝利的戰(zhàn)爭得益于這個人的勇武。除了這個,他的謀略也是戰(zhàn)爭勝利的重要因素。
“破釜沉舟”講的就是項羽帶領的軍隊的一場戰(zhàn)爭,在這場戰(zhàn)爭中,項羽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謀略,他將戰(zhàn)船鑿洞,鼓勵戰(zhàn)士們奮勇殺敵,在斷絕了一切退路的狀況下,這場戰(zhàn)爭贏得毫無懸念。在巨鹿之戰(zhàn)中,項羽殺宋義表現(xiàn)出來的強勢與計謀使得楚軍上下對其敬畏,在巨鹿之戰(zhàn)中,項羽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軍事才能,生擒王離,大破秦軍。這在必須好處上證明了項羽的軍事才能。
在歷史上,有不少的人認為項羽是勇而無謀的,其實這并不準確。項羽的厲害不僅僅僅體此刻神勇,更是與其軍事才能所分不開的。項羽有多厲害?在戰(zhàn)爭中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尤其是在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中,項羽所表現(xiàn)出來的智謀,讓許多的軍事家都感到敬佩。
項羽亞父
每個帝王身邊,必有一個出謀劃策的謀士。西楚霸王項羽也不例外,有一個從他起兵之初便一向相伴左右的亞夫,可能很多人好奇項羽的亞夫是誰,那就是范增。項羽從小便沒有父母,范增待他就如自己的親生兒子,從項羽起兵反秦之時開始,范增便相伴左右。
范增,說起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都不明白,如果說鴻門宴,那便無人不知了。項羽與劉邦的楚漢之戰(zhàn)時期的鴻門宴,就是亞夫范增所設。宴前,項羽與范增便計劃好一切,找準機會便殺了劉邦。宴上,亞夫范增再三舉起玉玦,示意項羽應當立刻殺了劉邦,項羽卻猶豫不決,便錯過了時機。隨后范增就設法讓項莊舞劍助興的同時,趁機殺了劉邦,最終居然被張良識破,招來樊噲,便說“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最終救出了劉邦。因為項羽的優(yōu)柔寡斷,放走了劉邦,范增心里很清楚,這等同于放虎歸山。
宴后,亞夫范增便就對項羽說:“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可見范增句句所言屬實,雖然范增有很多雄才大略,但都不曾被項羽所采納。劉邦曾說:“項羽有一范增而不用。”這也能夠看出劉邦對范增懷才不遇的遭遇而感惋惜。亞夫范增最終因為受到項羽的猜疑,便請求回鄉(xiāng),最后卻在路上郁悶成疾而死。
劉邦項羽誰贏了
楚漢之爭中,劉邦項羽誰贏了呢?這件事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中國的文化里,大多有英雄情結,英雄情結就讓很多人覺得項羽贏了。
項羽是一位君子,他信守諾言,他在劉邦比較弱的時候并沒有欺負劉邦,而且雙方對峙時候,還約好一齊回去調整一下再戰(zhàn)斗,可惜劉邦鉆了空子,并沒有信守諾言,就導致了最后項羽兵敗。中國講究信守諾言,項羽心氣又高,最后烏江自刎,打死也不肯茍且偷生,試想一下如果是劉邦在江邊,估計瞬間就過江了。
亂世很難出英雄,所謂兵不厭詐,亂世只能出梟雄。而劉邦之所以最后能夠贏了,是因為他一向在養(yǎng)精蓄銳,他能有所取舍,他沒那么多仁義道德,只明白要活下去才是硬道理,活到最后的人才算贏,像項羽那脾氣,肯定沒辦法贏得天下了。劉邦在某些方面的確是個小人,而且這人還小氣,一點過節(jié)都能記你一輩子,對自己家的哥哥嫂子都是這樣。但是劉邦抓住了屬于他的機會,每一次都沒放過,所以他贏了天下,雖然很多人根本看不上劉邦,但是人家是確確實實坐穩(wěn)了天下。
項羽生來就是做悲情英雄的命,他英勇善戰(zhàn),他善良正義,大氣,可惜有些品質在亂世中并不適用,在那樣你死我亡的年代里,他對劉邦的手軟,對自己就是姑息養(yǎng)奸。那么,劉邦項羽誰贏了呢,我想大概都贏了,一個贏得天下,一個贏得聲譽,這就是他們贏的點。
【項羽是個什么樣的人】相關文章:
找一個什么樣的人結婚才靠譜美文10-06
一個什么樣的夢作文06-05
項羽的作文10-05
項羽的故事10-07
我心中的項羽10-11
《項羽之死》教案08-25
項羽之死教案12-21
項羽有后代嗎10-06
項羽之死優(yōu)秀教案08-26
喜歡上一個人是什么樣的體驗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