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哲學學習心得 推薦度:
- 中國哲學學習心得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中國哲學學習心得(精選12篇)
我們有一些啟發(fā)后,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那么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國哲學學習心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中國哲學學習心得 1
老子《道德經(jīng)》是一部灰常好的中華珍寶,包含了豐厚的人生哲理。還記得小時分跟著他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時分還不曉得這是出自何處,更別說是什么意義了。時過幾載,再次看這部道家代表巨作,固然還是不能完整了解,但是至少有一些些本人的感受。
《道德經(jīng)》倡導欲壑難填、無為而治。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化史上的聰慧寶典中吸取治國安民、修身養(yǎng)性、立人處世的精華。當今社會科學興旺,社會經(jīng)濟高速開展,人們的物質(zhì)財富越來越殷實,而肉體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xiàn)象日益嚴重,我想我們更應(yīng)該從老子的《道德經(jīng)》里面找到本人的人生原則,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到達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辰堅持狂妄自大、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務(wù)實效。
人們常說:讀史而明鑒,讀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經(jīng)》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并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jīng)》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只要“不妄為”才干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說“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什么是“有為”呢?盡心扮好社會角色,干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義務(wù),就是“有作為”。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于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tài)肯定是經(jīng)常處于靜心、凈心的狀態(tài),沒有進入靜心、凈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凈心是盡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道德經(jīng)》可謂言簡意賅,一字千金,字字無動于衷,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見老子扎實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來的寫作技巧及慘絕人環(huán)的創(chuàng)新才能。實是信服信服!再加上一些經(jīng)典事例,點睛之筆,妙筆生花,意境深遠,呼應(yīng)前文,升華主題,把作者本人要表達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給人無限打動和難過,有渾然天成之感,實乃文章中之極品,古文中之絕筆!
中國哲學學習心得 2
中國哲學簡史,是中國近現(xiàn)代著名哲學家馮友蘭的傳世名作。在沒看這本書之前,我對哲學的了解大概就僅限于神秘、晦澀與深奧了——當時的我,甚至以為哲學是各門學科中最無用的一個。直到我翻開了這本《中國哲學簡史》。
有人說,好書就是會讓你在看后反思很長一段時間;有人說,好書就是會讓你在看到中途時便大徹大悟;但這本書不一樣,我在翻開它第一頁的目錄時,便醍醐灌頂了。
“我所說的哲學,就是對于人生的有系統(tǒng)的反思的思想。”的確!
哲學,其實就是一個人過完一生后,想要對自己的生活做一個總結(jié)時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總合。而由于一個人他不可能不活在生活中(或許有人會說莊子的“喪我喪耦”不活在生活中,但我認為其實那一種“人”已不再是人了,他只是大道的一種具象化的體現(xiàn)),因此,哲學離我們其實并不遠,甚至無處不在。
第一頁的醍醐灌頂讓我對這本書產(chǎn)生了巨大的興趣。很快,我便開始研究起了目錄——于是我便知道了為什么這本書被歷史學家陳來先生贊譽為“在世界上還沒有見過第二本這樣的書”。
蓋因首先,它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本,將所有的.哲學學派、理論、觀點都收集、理解、展示出來的書了,光是這點,便可以勝過其之前的任何古代哲學書;其次,它也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本,將東西方的哲學觀念進行比較、討論、融會貫通的書了,這一點也同樣使它成為了中國哲學史上一座巨大的里程碑。
翻開里頁,我又一次震撼到了!如果說上面所述兩點只能讓馮友蘭成為中國近現(xiàn)代哲學史上的一代宗師的話,那么現(xiàn)在,他可以說是開山鼻祖了。在這本書中,他不僅清楚闡述了各個哲學觀念,還對其進行了延伸探討以及比較討論,例如:在第九章介紹《老子》思想時,他不僅將《老子》所謂道解釋為了哲學家們?yōu)榱诉M一步解釋“名”而所假設(shè)帶來的結(jié)果,還與西方“形而上學”進行了比較分析,看完不禁覺受益匪淺。
中國哲學學習心得 3
“你是誰?”“你從哪里來?”“你要到哪里去?”過去聽人說這是哲學里的三大問題。然后還看過的是唯心主義,唯物主義的一些理論。而在看這本書之后,我才知道哲學的意義遠不止如此。哲學是個說太深奧不懂得也能理解皮毛,說簡單卻絕對不簡單的東西。我覺得它更像是你思想的過程中的各種深究,特別特別深刻的那種,深刻到我們這些人懶得去思考,只能留給專門思考這些的人去思考了。
這是一本深入淺出,包含知識眾多的哲學讀物。涉及古今中外、文化、思想、宗教、精神等多個方面。從古代的各種學說到西方哲學的影響,無一不說,內(nèi)容雖然多,看起來卻一點都不覺講得籠統(tǒng)。
眾多說法中總是會有許些相駁的,可是誰說的都有道理。就像孟子和荀子的說法,人性本善也好人性本惡也罷,只要我們在需要的時候懂得哪些是應(yīng)該做到的,哪些是不應(yīng)該去做的就好了。在這個基礎(chǔ)之上,你才可以努力從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向道德境界與天地境界進發(fā)。
這本書我原本就陸陸續(xù)續(xù),反反復(fù)復(fù)看了很長時間,擱置了好多一段時間,昨日突然拿起來,把后面的一部分草草的看完。雖然每一章講的是一種學說的哲學看法與理解,可章章之間是息息相關(guān)的。所以我只能承認我沒怎么用心去看,之前看過的那些,也沒記得多少。
再者我對于文言文太不感冒,大多找白話文看。好在這本書里白話文很多,文言文也有不少令我理解的`。就像看詩詞一樣,小時候?qū)W習的時候覺得特別費力,現(xiàn)在再看,有的默默一想便知道就是這個意思,想記住也不是那么難了。其實終歸是那會沒成長,不理解不懂的原因。于這本書里的一些道理,也是這樣,該懂的懂了,不懂的還是不懂,也有一些東西自己是知道的,卻還是做不到。修行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啊。修到了就得道了。
故,這樣的一本書是適合看很多遍的。要慢慢的反復(fù)的去讀,去思考,才能明白更深處的東西。
“人必須先說很多話,然后保持靜默!边@是書里的最后一句話,我理解為,人生在世,必須要去尋找一些答案,必要的不必要的,我們會在逐漸的知曉中成長,獲得一些感悟,讓自己的內(nèi)心變得更加豐富,更加強大。要經(jīng)過了這些沉淀的過程,心才算是真正的安靜平和起來了。
中國哲學學習心得 4
西哲課上我們就曾被“殘酷”的告知:沒有認真閱讀過哲學的著作就不要說自己學過哲學,只能說暫且聽過哲學課而已。捫心自問,哲學方面的書籍我確實涉獵得少,少到除了那本編得不算好的課本外就很難想到第二本了。所以,我這個聽過中國哲學課的人也就只能淺談一下認識了。我打算說一下道家。
過去,一說起道家,腦海里浮現(xiàn)出的就是青城山那幫會算命的道士,或者就是武當山上那一票靠教授慕名而來的外國人太極拳賺錢的“真人”。初嘗中國哲學智慧之后才發(fā)現(xiàn)以上說的那一套其實和哲學半毛錢關(guān)系都沒有。
翻開之前上課的筆記,凌亂的字里行間里我發(fā)現(xiàn)一個大大的“道”字,看得出我當時寫這個字的時候還是很有激情的,大概是被課堂氛圍所感染了。道家說的道即是無,是宇宙萬物的根本,之所以說道即是無,是因為再也找不到一個東西和宇宙相對立了,沒有參照物的存在當然也就很難證明其本身為何物。這是我認為道家理論體系里面最難被人所了解的地方(其實我也不知道自己有沒有真正領(lǐng)會其中的深意)。
說到這里,我突然又想到另外一件事。記得當年理論物理學的泰斗霍金在其著作《時間簡史》里面也曾有類似的表述。大概意思是這樣的,為什么我們不能準確地描述宇宙?為何我們無法精細的預(yù)測宇宙的走向而只能看到一個很混沌的狀態(tài)?那是因為我們無法找到一組完整的.公式來描述宇宙的初狀態(tài)(宇宙的開端)。這好像很奇怪,怎么就不可以呢?那是因為宇宙的開端就是一個質(zhì)量無限大的點,在此之前,沒有時間的概念,因而今天我們所秉承的那一套經(jīng)典物理學和量子物理學的東西就都不適用了,畢竟過去的一切公式定理都是建立在“時間”概念基礎(chǔ)之上的。沒有時間概念,自然科學體系也就土崩瓦解了。所以說:道即是無。這和道家的理論核心不謀而合。雖然說用自然科學的思想來揣度哲學的意境得出的結(jié)論就不純粹了,會顯得很低級,不過,對于一個理科生而言,這樣總能找到一點兒心理慰藉。時常無聊的時候也可以借此聊以道:原來我離哲學也挺近的嘛。
繼續(xù)翻筆記道家的另一個主張是無為而治。因而不知從何時起,道家思想家在我眼中也就變成一群不思進取的人了,總覺得這種主張有些消極。而后課堂上的學習糾正了我這一看法。這里的無為而治其實是無先為,指的是不要干擾民眾的生活,就像現(xiàn)在提倡政府應(yīng)該做服務(wù)型政府一樣。況且春秋時期的統(tǒng)治者大都是一些無能之輩,讓他們有所作為必定就免不了百姓受罪,所以,在這個層面上來說,道家提倡無為而治就很有現(xiàn)實意義了。接下來說一下這學期上中國哲學智慧課的感受。始終覺得中國哲學不像西方哲學那么純粹,不是單純的追求終極認知,其中的功利色彩多了些。在另一方面,這又正好印證了中國人的普遍特點—外圓內(nèi)方。內(nèi)心始終有自己的操守,但外在卻能很好地適應(yīng)這個社會。剛好回避了哲學是高貴的清醒的痛苦這一命題。所以,當個中國人其實挺幸福的。
好像還想說點兒什么,哎,還是不說了吧,畢竟道可道,非常道嘛。
中國哲學學習心得 5
剛讀完《道德經(jīng)》,我從中遭到很多啟迪。作者老子是我國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學家。這本書是老子的亂世之道和人生哲學,而非我原以為的道德教材。雖然只要20多頁,但是由于領(lǐng)悟力有限,通讀全書,能了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當時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的變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變?nèi)。指出“物極必反”的通則,簡直無論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老子認識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態(tài)度,主張貴柔、守雌,反對堅強和進取,老子的思想是無為。
如今的人普通都以為他的思想十分消極,其實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對廣闊勞動人民的酷愛。他希望經(jīng)過它的`思想來影響統(tǒng)治階級,讓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養(yǎng)生息,讓老百姓安居樂業(yè)。
我以為“無為”包含著順其自然不勉強去做的指導思想,因而能夠浸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就比方說教育理念中也能夠自創(chuàng)。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學習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學生只要主動的學習,把學習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才干夠?qū)W有所成,這就需求我們教育者在教育理論中引導學生快樂、輕松、盲目、自愿的學習。教育中的無為而治,不是不論,而是因勢利導,絕不拔苗滋長。不順應(yīng)自然規(guī)律,濫施各種生長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覺參與各種奧數(shù),學鋼琴,拉小提琴等培訓常常適得其反。
同時老子的“物極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預(yù)言今天的社會。人類所追求的所謂文化,所謂科技,現(xiàn)代化,都應(yīng)該是為人類效勞的,但是環(huán)境污染,能源耗盡,消費率進步,失業(yè)率上升,貧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謂高科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人們?yōu)榱吮W」ぷ鞫ぷ鳎瑹o暇關(guān)注本身和家庭,有時間的時分沒錢,有錢的時分沒時間。又或者說兩者都沒有。這樣的社會又怎能說是美妙的呢?在高度興旺之后,人類當有所回歸,以免到達極致走向另一面,走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國古代十分巨大的思想家,而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響力遠遠超越孔子。老子的學說“玄之又玄”,但是我卻沒有能發(fā)現(xiàn)“眾妙之門”,自古以來研討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總以為體會到“物極必反”,“無為”之類的人生哲學,對個人來說更有意義。我以為他的許多觀念值得我們?nèi)ド钌畹厮妓鳌?/p>
中國哲學學習心得 6
孟子曰:“揚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边@句話是孟子對楊朱的評價,也側(cè)面體現(xiàn)了楊朱的基本思想之一:“輕物重生”。那么,我們是否要做到輕物重生呢?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想我們得討論一下“物”與“生”。“物”即為物質(zhì)。我們?nèi)粘I钪械教幎际俏镔|(zhì)的影子,如:金錢、名利、地位、珍貴的物品等,他們都是物質(zhì)。物質(zhì)在我們生活中的地位無疑是巨大的:我們的衣食住行,我們能否得到別人的尊重,我們能否行駛更大的權(quán)力,能否滿足自我的虛榮心等這些都與物質(zhì)息息相關(guān)。假設(shè)說,物質(zhì)消失了,那么我們的生活可能會寸步難行。于是,“物”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接下來就是“生”。“生”很好理解,那就是我們的生命。生命的重要性大家都明白——沒了生命,就什么也沒有了。就仿佛是失去水源的魚,失掉了一切,自然也包括“物”。
由此可見,“生”的確比“物”更重要。那么楊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是從何而來了。只是,我對此仍有點異議。我認為,還有比“生”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義”。
《魚我所欲也》中,孟子曰:“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顧患有所不辟也”,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我還有比生命更貴重的東西,所以有些災(zāi)禍我不躲避。這里孟子所說的比生更貴重的東西,就是指“義”!傲x”的解釋繁雜多樣,每個人的心中都不盡相同,但肯定會有相同的一點——不違背自己的道德底線!假使讓一位有“義”的.人去為了生命而做一些卑微茍且,違背他們內(nèi)心的事,那么他們一定會覺得生不如死。故此,在這種情形中,“義”更重于生。
每一個人對于自己國家的熱愛,都應(yīng)該是心中的道德底線。國家的恥辱,滅亡,使得屈原縱身投入汨羅江,這也是屈原“義”的體現(xiàn)。所以,我對于楊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并不認同。
當“生”與“物”出現(xiàn)了碰撞時,“生”比“物”更加貴重,那些因錢財?shù)亩虝菏,偏激之下自殺了斷的人,死的并不值得;而當“生”與“義”擦出了火花,那么“義”要更領(lǐng)先于“生”,那些因更好的物質(zhì)生活而背叛了自己的靈魂的人,也不值得!
我們應(yīng)該做到“輕物重生”,但更應(yīng)該做到“輕生重義”!這就是我的觀點。
中國哲學學習心得 7
老子的“道”,其實并不像很多人說的那么玄乎,它是指:物質(zhì)世界及精神世界變化的原因和規(guī)律——自然規(guī)律。關(guān)于“道”是物質(zhì)還是精神之爭,是膚淺的,屬于表象范疇。
所謂自然規(guī)律:它是自然界的運行法則,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客觀運動形式。人們只能通過實踐認識它,利用它,卻無法改變它,否則,就會受到自然規(guī)律的懲罰。
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規(guī)律。醫(yī)生只能看病,不能救命,若能救命,普天下的醫(yī)生豈不都成神仙了?但有很多人并不明白這一點,或不愿相信這個簡單道理。特別是很多古代帝王,迷信江湖術(shù)士,服用什么“靈丹妙藥”,妄圖長生不老,結(jié)果中毒身亡,反而枉送性命。
“對立統(tǒng)一”,是事物存在的自然規(guī)律,也是老子反復(fù)強調(diào)和證明的觀點之一。所謂對立統(tǒng)一,不是單個事物的對立與統(tǒng)一,也不是事物簡單的一分為二,而是無數(shù)對立的事物交織在一起而相互依存、影響、變化、轉(zhuǎn)換,構(gòu)成了動態(tài)的、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因勢利導,順其自然,是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基礎(chǔ)。
“物極必反”,是事物運動的自然規(guī)律。是老子反復(fù)強調(diào)和證明的又一觀點。如:鐘擺,您說它是在左邊?右邊?中間?不好說?這是因為我們所看到的鐘擺,只是它在某一時段的.位置而已。事物如鐘擺,人們所看到的事物,只是它在某一時段運動中的表象。由于事物受自身及相關(guān)因素的制約,只能在一定范圍內(nèi)運行,所以,——物極必反。人們由此誤以為,不偏不倚,“中庸之道”才是至理,殊不知“中庸”只是事物運動過程中某一時段的短暫現(xiàn)象。試問古往今來,有何人、何事、何物,能永遠保持或停留在“中庸”之上呢?沒有!也決不可能有!
“失衡而動”是事物動因的自然規(guī)律,是宇宙的原動力。大家知道:事物都是運動的,但為什么要動?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其中原因了。近代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物質(zhì)是無限可分的,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物質(zhì),事實上是無數(shù)物質(zhì)的復(fù)合體,從某一個體,到相近物體,乃至整個宇宙,它們相互依存、制約、影響、變化,小到元素周期,大到天體運行,甚至鳥兒飛翔,人類行走,汽車行駛等等,莫不如此:失衡——平衡,再失衡——再平衡,循環(huán)往復(fù),構(gòu)成了對立統(tǒng)一、五彩繽紛的美麗世界。失衡是永恒的、持久的,平衡是局部的、暫時的。物質(zhì)世界如此,精神世界難道不是這樣嗎?放眼世界:小到人際關(guān)系,大到國家政局乃至國際形勢,概莫能外。
水往低處流,這是人們所熟知的水的一條自然規(guī)律。也是水在常態(tài)下的一種運動形式。但也有例外,如:水受熱就會變成氣體,會往高處跑;再如:水在太空可以懸浮,這是由于水脫離了地球的引力所致。上述兩種現(xiàn)象,就不是水的一般規(guī)律所能涵蓋的。由此可見:自然規(guī)律也是有條件的。同一件事物,時、空及環(huán)境改變了,規(guī)律也會隨之而改變。這就是“規(guī)律”的規(guī)律了。
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們只有通過自己的感官,全面認識和系統(tǒng)分析客觀事物,進而掌握自然規(guī)律,利用自然規(guī)律,而不違反自然規(guī)律,因勢利導,順其自然,才是人間之“正道”。
中國哲學學習心得 8
翻開這本《中國哲學簡史》,我仿佛打開了一本“天書”。什么佛家的獨尊,什么道家的復(fù)興,都是類似孔老夫子的之乎者也,我很難看懂,也不想讀懂。因為我對哲學的興趣的確說不上高漲,也許更多的應(yīng)該是漠然或不以為然,因為哲學在我看來就是太玄太妙太空,太不可捉摸,太大而無當。但是這一次為了完成任務(wù),我必須硬性要求自己把這本書讀完。然而,就是這次的“無奈之舉”改變了我對哲學的傲慢與偏見,嘲諷與調(diào)侃。它讓我重新審視了我對哲學的理解和態(tài)度。于是我不再漠視它,而是如數(shù)珍寶似的品讀著書中的每一句話,并頗有體會。
黑格爾曾把哲學喻為“廟里的神”,如果沒有哲學,“就像一座廟,其他各個方面都裝飾得富麗堂皇,卻沒有至圣的神一樣!比绻屛襾肀扔鞯脑,哲學就相當于人的靈魂,人如果沒有了整理紛亂的思緒,尋覓萌芽中的未來希望。有些人可能不會相信一本書的力量,可以改變一個人一生的命運和價值取向,但我相信:一本好書真的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至少它改變了我。以往的假期我每天都是早晨睡到八點鐘,吃口飯之后便拿起遙控器以電視為伴,直到有些困意,然后按照我的生物鐘規(guī)律我又開長達三四個小時的午睡,醒來后再拿起遙控器一天過得還算“充實”。整個假期幾乎都是被這樣復(fù)制著。等到臨近開學的時候,方有點兒浪費青春的遺憾,但一打聽同事,他們也和我大同小異,我也就很自然地不為自己的“虛度年華而悔恨了”。自從我讀了這本書之后,我也變成了一個“追星族”,變成了許多大哲學家的“粉絲”。因為他們的淵博,他們的智慧,他們的底蘊,他們的深遂,讓我無時無刻不在為之折服,為之感嘆。然而追逐過后我便深深的思索起來:為什么他們會有如此獨到的見解?為什么他們可以揭示人類和自然最深處的奧秘?為什么他們可以拋開世俗站在另一個高度來審視人生?我終于找到了答案,只有四個字,那就是“博覽群書”。因為只有在閱讀中我們才能接受寫作使人深刻!本毩曈梦淖直硎鲎约旱闹袊軐W簡史》這本書,不,應(yīng)該是無數(shù)位中外的`大哲人喚醒了我的斗智,讓我開始去重新尋找過去的影子。于是,我又開始了嘗試寫一些東西,一點心得,一種感受,一絲啟發(fā),一種疑問盡管手中的筆已有些陌生,盡管腦中的詞匯已有些匱乏,但我慶幸我又開始培養(yǎng)寫作的習慣了;我又可以用筆來傳遞我的領(lǐng)導的敦促,讓我的靈魂得到了一次洗禮和凈化。讓哲學成為了我人生的導師,至善的良友。讓我從哲學里邊獲得了從事教育工作的中國之所以有這樣的哲學和思維方式,完全是因為地理的緣故。中國地處大陸,所以農(nóng)業(yè)占主導,因為經(jīng)驗對生產(chǎn)大有幫助,于是人們迷信經(jīng)驗,因此有歷史退化觀;因為人被綁在土地上,故有家族意識;因為整天接觸都是具體的事物,所以對抽象的東西特別感興趣,于是整天討論“有”鞍無”鞍道”鞍天”的……而歐洲海洋貿(mào)易發(fā)達,商業(yè)為主導,所以對“數(shù)”和“邏輯”特別敏感,抽象思維發(fā)達,一切都建立在抽象推理上的哲學自然對確定的東西又特別渴望,所以有了實證主義……“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者壽智者動。用來描述東西兩種文化很恰當,中國人善良,歐洲人聰明!(大意)這多少有點史賓諾莎的味道,我們其實能自己自由決定的事情是沒有的,上帝在通過自然法律把我們當成傀儡……
另外一點給我深刻印象的是,其實很多哲學并不是“原教旨”的,而更多是一種闡釋和再造。或者叫做“修正”。就拿孔子來說,“原教旨”是什么已經(jīng)無關(guān)緊要了,你怎么解釋它才是重要的。孟子是一種闡釋方式,荀子又是另一種闡釋方式,但卻一個是性善論一個是性惡論相互矛盾。不論是哪一派,也都在被后世繼續(xù)闡釋繼續(xù)再造——程顥程頤都是同一個媽媽生的,生理上他們是兩兄弟,哲學上他們是拜孔孟,卻能發(fā)展出理學和心學兩種截然不同的哲學觀。哲學就是一棵大樹,從最基本的那個根部不斷分出枝椏最后形成郁郁蔥蔥的綠蔭。
而且原來截然不同的學說系統(tǒng)都被人為了功利的目的不斷糅合嫁接,產(chǎn)生種種怪胎。西方也一樣,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都被宗教人士用來為教義作支撐,于是就有了圣·奧古斯丁和圣·多瑪斯的神學……這就導致了兩種學派的沖突和矛盾,古文學派和今文學派,其實就是“原教旨主義”和“修正主義”的爭論,可見“修正”這種東西也是有利有弊,利的一方面就是“與時俱進”,弊的一方面就是一般都是曲解或附會前人的東西,以配合時代的要求,但是往往這種“時代的要求”同時也是“時代的烙穎,越是時髦的東西就越容易過時,(偉大的辯證法!)還不如什么都不解釋,一本《論語》放在那里,讓你們自個兒猜去吧!另外,古文學派和今文學派這種矛盾在西方同樣存在,文藝復(fù)興其實就是一種古文學派的突圍。
還有一個印象深刻的就是佛家的三論宗,也叫二諦義,相當好玩。佛家認為,真理有兩種,一種叫俗諦,一種比較牛逼,叫真諦,但是俗諦和真諦是會轉(zhuǎn)化的(再一次歌頌辯證法的偉大!),主要是看你是處于那個境界。在第一個level里面,第一種真理是“萬物皆有”,是個人都能理解,也就是唯物主義的論調(diào),一切都是真的,物質(zhì)第一性,不以人的意志轉(zhuǎn)移,而人的意識只是大腦的機能和產(chǎn)物;而牛逼真理是“萬物皆無”,人生如夢,都是人心的活動,類似柏克萊的觀點,意識才是第一性的。但是這些真理統(tǒng)統(tǒng)都是第一個level而已,根據(jù)黑格爾的“否定之否定”,這時候會出現(xiàn)一個boss把以上兩種觀點統(tǒng)一起來然后秒殺之,這就是“萬物非有非無”,類似于笛卡爾的二元論,意識是真的,物質(zhì)也是真的,倆人都沒錯。
但是這也只是一種俗諦,而第二個level的真諦是什么呢?非“非有非無”!很繞吧,簡單來說,就是說我們沒必要執(zhí)著于萬物是“有”還是“無”,還是“非有非無”這一點,因為萬物是不可以用“有”和“無”來描述的,因為“有”和“無”只是我們?nèi)祟愐庾R的概念,是我們意識的枷鎖,而宇宙萬物的存在形式并不能簡單用“有”“無”來描述,它已經(jīng)超越了我們能想象到的概念,就好像處于三維空間的人腦不能理解四維空間一樣,用康德的話來說,它跟“上帝”一樣,屬于一種“超驗”的東西,要想理解“萬物”的存在方式,你自己首先不能處于“萬物”之中,你必須跳脫出來,你做不到這一點,你不是上帝,所以你永遠不能理解萬物是怎么存在的。這才是第二個level的真諦。天礙…那么第三個level又是什么?對不起,沒有了,第三個境界理應(yīng)是終極的真理,但是這已經(jīng)超越了人們概念的極限,也當然超越了語言,只能靠自己的頓悟了,而且即使悟到了,也沒辦法用語言告訴別人,只能“不可說”了,只能“拈花微笑”了,用道家的話來說,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中國哲學學習心得 9
《中國哲學簡史》是馮友蘭先生“六書紀貞元,三史釋今古”哲學體系中的“三史”之一。本書是馮友蘭先生哲學與思想融鑄的結(jié)晶,講述了中國哲學的發(fā)展歷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關(guān)知識,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馮友蘭對中國哲學的理解,是史與思的結(jié)晶,充滿了人生的睿智與哲人的洞見。[1]在閱讀馮先生介紹道家代表人物莊子時,我對莊子的思想,尤其是他的逍遙自在人生態(tài)度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此我表達一下自己的拙見。
莊子,原名莊周,是道家的第三階段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思想與著述被記錄在《莊子》一書中。談及他的思想,一般人就會聯(lián)想到名篇《逍遙游》里所描繪的.那種“為我,放任,避世,空談”,其實不然,應(yīng)該是那種“忘我,順其自然,入世而超世”,并且包含著至高的人生境界。這也是莊子對“道”的高深領(lǐng)悟。
一般人如果認為莊子那種避世的心態(tài)源自于他對人間情況的不諳抑或無法應(yīng)對復(fù)雜的人世間,那就大錯特錯。因為他對人世間給予了高度關(guān)注,并對人生問題提出了以“道”為核心的非凡見解。例如,他詳細觀察了人的情緒變化,在《齊物論》中,一下子提及了十二中:喜、怒、哀、樂、慮(憂慮)、嘆(嘆息)、變(反復(fù))、慹(恐懼)、姚(輕。、佚(放縱)、啟(張狂)、態(tài)(作態(tài))。真可謂全面豐富。另外他還提醒到人不可擾亂人心,他在《莊子。在宥》中這樣描寫人心:“老聃曰:‘女慎無攖人心。人心排下而進上,上下囚殺,淖約柔乎剛彊。廉劌雕琢,其熱焦火,其寒凝冰。其疾府仰之間而再撫四海之外,其居也淵而靜,其動也縣而天。僨驕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說到人心理復(fù)雜的情況,恐怕很難找到如此貼切生動的描繪了吧!由此,可以看出莊子并非對復(fù)雜的人間情況的無知,而是研究的如此透徹。
正如莊子上面所描繪的那樣,有關(guān)人的問題是如此的復(fù)雜,那么人生還有沒有追求快樂幸福和靈魂得到安放的希望?答案是肯定的,但莊子指出必需通過身心的修煉。具體做到如他在《齊物論》中描繪的“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就是要我們排除身體的欲望與心智的執(zhí)著,做到“無我”,“忘我”的境界。以他的術(shù)語來講就是“心齋”。何為“心齋”?就如他在《人間世》講述的“回曰:‘敢問心齋!倌嵩唬骸粢恢。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边M一步講就“心齋”是指心的齋戒,而不是指宗教信仰上的飲食戒律!靶凝S”的具體作法,就是要逐漸減少來自身體感官的誘惑與欲望,以及以我為中心的觀念與成見?傊,就是要對“心”進行一番“清理”,擯棄雜念,使它進入虛靜的狀態(tài),使自己進入“忘我”,“無我”的境界。
由此,關(guān)于處世的方法,莊子強調(diào)“外化而內(nèi)不化”(《知北游》),一方面隨順外物而變化,另一方面內(nèi)心保持不變。內(nèi)心與“道”契合,圓滿無缺,在精神自由層面所保持自然本性,自然不必變化;外表和言行就要配合融入世俗,作到“順人而不失己”(《莊子·雜篇·外物》)、“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養(yǎng)生主》)。這些反映的是莊子外圓內(nèi)方的處世哲學,十分精妙。[3]“外化內(nèi)不化”,堅持并有融通,通達和堅守一并而行,有取有舍,有進有退。這方現(xiàn)了君子處世為人的大智慧。
在他處世的哲學中,最讓人神往的一句話是:“泛若不系舟”(《莊子·列御寇》),“虛而待物者也”(《人間世》)。莊子為我們描繪了一種虛己以游世,虛而待物的人生!疤摗弊钟袉渭兤降狻7褐鄄幌,隨水而漂,人若無執(zhí),則可化解于無形。這也正是莊子“心齋”所要達到的人生境界。通過“心齋”,化解自己的執(zhí)著和不得已,讓心處于虛靜狀態(tài),達到空靈層次,作到自我由忘而化,化解自我與無形。人心是復(fù)雜的,若是任由身體感官去牽引,疲于世俗的誘惑而執(zhí)著于心,進而耍弄心機,事事計較,那么心就成為煩惱和痛苦的根源活著片刻也不覺的安寧。因此,“虛而待物”,超越于“我”,達到“無我”的境界,與道合一,不但不會痛苦,不反而隨遇而安,像莊子一樣“上于造物者(道)游,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保ā肚f子·天下》)這是何其逍遙自在的人生呀!不僅令人羨慕不已。
在現(xiàn)如今的社會環(huán)境中,人們由于太過執(zhí)著于世俗之爭,喪失了內(nèi)心的清明,分不清孰輕孰重,不懂得得與失,舍與得,往往使自己在處世方面做不到“外化而內(nèi)不化”,以至于自己活得不安寧,活在痛苦之中,找不到快樂。我們周遭人們患憂郁癥的更是有增無減。有沒有預(yù)防和治療的方法呢?有時,心境就是就是一劑良藥。為何我們不學習一下莊子的那種“虛而待物”的人生態(tài)度呢?將一切無謂的不得已、不必要的執(zhí)著“相忘于江湖”,以換的像魚兒那樣遨游于大海的快樂與自由。
中國哲學學習心得 10
在讀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之前曾經(jīng)看過一些他的生平事跡,其中有一則趣事讓我記憶深刻。話說當年抗戰(zhàn)時的西南聯(lián)大,中國的精英知識份子莊輾轉(zhuǎn)撤退到四川腑地的李莊。車子路過一處城門時,司機提醒大家不要將手伸出窗外以免受傷。這么一句善意的提醒讓馮老開始思索手伸出窗外與受傷的必然性聯(lián)系。沒錯,走神是哲學家有的一種狀態(tài)。就在這種狀態(tài)下馮老的手撞到城墻上骨折了。金岳霖后來常拿這事情取笑馮友蘭。我不禁聯(lián)想到是何等的書呆子身上才會發(fā)生這樣的事情。
這本簡史是由馮老在美國的講稿整理而成,短短的二十多萬字講述了中國哲學的發(fā)展歷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關(guān)知識。作者用極流暢的語言將中國自孔子以來的哲學大家一一羅列,并溶入自己的人生睿智與洞見。雖然現(xiàn)在的語言習慣已經(jīng)與1940年代有很大的差別,但此書仍然是我閱讀的眾多哲學類書籍中文筆最洗練的佳作。實在沒有想到一個書呆子能寫出這樣的書來。
初讀此書時腦子里對中國哲學還是漿糊一團,零星淺顯的讀過一點《論語》、《道德經(jīng)》、《易經(jīng)》、《六祖壇經(jīng)》、《傳習錄》。儒家、道家、佛教、禪宗、墨家、入世出世……,這些耳熟能詳?shù)闹袊軐W經(jīng)典詞匯他們背后的歷史、涵義我是真不清楚。很艱難的讀完第一遍,花了約一個月的時間;仡^仔細一琢磨,腦子里的中國哲學地圖還是模糊一片。靜下心來又用兩個月的時間慢慢的讀第二遍,某些感興趣的章節(jié)再多讀幾遍。漸漸的這幅哲學地圖清晰起來。
那些逐漸沒落的:墨家、名家、陰陽家、法家……,那些久而彌堅的儒家、道家、禪宗……。中國哲學的各流派在幾千年的.文化長河里相互交融,取長補短,最終凝聚成了今天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雖然沒有具象化的信仰某一宗教,但5000年的儒家思想文化底蘊已經(jīng)深深的植入所有炎黃子孫的骨髓之中。
馮友蘭在書的結(jié)尾中提到哲學的任務(wù)不是增加關(guān)于實際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同時他把人生境界劃分為四個等級,從低到高依次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這個劃分和馬斯諾的需要層次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任務(wù)就是幫助人達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別是達到天地境界。
這也解了我心中的結(jié),無論是東西方哲學和宗教,大家所追求的最終目的是何等的相似!皳巢,無非妙道”、“條條大道通羅馬”。哲學無非是精神修養(yǎng)的方法之一,何必在乎是讀孔子多一些還是讀黑格爾多一些呢。
中國哲學學習心得 11
在中國,哲學是每一個受過教育的人都關(guān)切的領(lǐng)域。從前在中國,一個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收哲學方面的教育。兒童入學,首先要讀的就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書”也是宋以后道學認為最重要的文獻!度纸(jīng)》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學的基本思想。
不同的.人對哲學和宗教的理解可能就全然不同。就作者而言,哲學是對人生的系統(tǒng)的反思。一個哲學家總要進行哲學思考,他必須對人生進行反思,并把自己的思想系統(tǒng)地表述出來。思考本身就是知識,知識論就是這樣興起的。在對人生進行思考之前,我們先要對思想進行思考。任何一種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學,事實上,每一種大的宗教就是某一種哲學加上一定的上層建筑,包括迷信、教義、禮儀和體制。
人不滿足于現(xiàn)實世界,而追求超越現(xiàn)實世界,這是人類內(nèi)心深處的一種渴望。中國人不那么關(guān)切宗教,是因為他們太關(guān)切哲學了,他們在哲學里找到了超越現(xiàn)實世界的那個存在,也在哲學里表達和欣賞那個超越倫理道德的價值。在哲學生活中,他們體驗了這些超越倫理道德的價值。
根據(jù)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正面的知識,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xiàn)實世界,體驗高于道德的價值。在西方出現(xiàn)宗教與科學的沖突?茖W每前進一步,宗教便后退一步,它的權(quán)威在科學前進的歷程中不斷被消弱。維護傳統(tǒng)的人們對這個事實感到遺憾,惋惜大眾離開宗教,結(jié)果是自身的衰退,大眾拋棄了宗教,也就拋棄了更高的價值。幸好除宗教外,還有哲學能搞達到更高的價值。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須哲學化。
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主要精神,是既入世又出世,中國哲學既是理想主義的,又是現(xiàn)實主義的,既講求實際又不膚淺。出世和入世的對立的,中國哲學的使命是要在兩種極端對立中尋求它們的綜合。
中國哲學學習心得 12
近現(xiàn)代對于孩子的教育和以前不同,以前,兒童教育從私塾開始,學習《三字經(jīng)》、《千字文》、《百家姓》、《幼學瓊林》、《古文觀止》、四書五經(jīng)等,以及修身養(yǎng)性的琴棋書畫等技能。學子們寒窗苦讀十載,一朝考取功名,F(xiàn)在看來,那時人們是從哲學開始學起,通過誦讀和學習經(jīng)典,這些哲學思想深入內(nèi)心,隨著年齡增長,長大成人,在實踐中體會、驗證,從而更深的感受到哲學思想帶來的不一樣的價值呈現(xiàn),F(xiàn)在的孩子,要按照數(shù)理化、文史哲等學科、門類進行學習,學習的門類越來越精細,越來越精、專,而哲學范疇的內(nèi)容大部分放在了長大以后再學習。雖然理解能力增強了,但是遠沒有了幼小時深刻的記憶和感受體驗的細致。
在哲學方面,我們前人留給了我們巨大的財富,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各種流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到后期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到再后來的釋道儒三家鼎立,哲學,一直跟在我們?nèi)粘I钪,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我們的`方方面面。
說到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主要精神,是既入世又出世,既是理想主義又是現(xiàn)實主義,對立又融合。既有狂風暴雨般的當頭棒喝,又有柔風細雨潤物無聲的道法天然,以及潛移默化的中庸之道。
哲學,離我們很遠,又很近,有時遙不可及,有時卻又近在咫尺。在現(xiàn)在社會,我們常常把哲學單獨拿出來看,卻忘了,在古時候哲學和古人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密不可分。這部簡史,有助于我們很好的梳理下前人留給我們的哲學財富,有助于我們透過哲學,通過哲學去看待我們眼前的世界,去看待日益豐富、海量的信息,讓我們的心靈有個可以休憩的空間,讓浮躁和茫然不要那么緊緊逼迫,給心靈一個可以小憩的空間。
【中國哲學學習心得】相關(guān)文章:
中國哲學經(jīng)典學習心得04-29
中國哲學學習心得12-12
中國哲學學習心得(精選16篇)05-16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范文10-10
關(guān)于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精選13篇)09-30
中國象棋學習心得02-10
大弟的哲學10-05
哲學與生活10-07
舍得的哲學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