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专区一二三,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播放,久久精品国产二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第一页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

    時間:2024-06-28 12:03:23 讀后感 投訴 投稿

    (精)《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15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15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1

      一個淡定友愛的母親和一個熱情開朗的父親,會給孩子最好的家庭氛圍。(題記)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是英國心理學(xué)家羅伯特戴博德寫的一部心理案例的合輯,看過這本書,就會明白,在人生長河里沒有誰是你的擺渡人,除了你自己!

      該書主要講述了蛤蟆先生曾經(jīng)一向愛笑愛鬧,后來卻一反常態(tài)地郁郁寡歡。它一個人躲在屋子里,連起床梳洗的力氣都沒有。動物朋友們非常擔心它,建議他去做心理咨詢。通過十次心理咨詢,蛤蟆先生在蒼鷺的帶領(lǐng)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也逐漸找回了信心與希望。

      文中有一段話引起了我的注意:人生的坐標有四個象限,分別是“我好,你也好”;“我不好,你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也不好”。蛤蟆先生在咨詢之初,處于“我不好,你好”的狀態(tài),對自己十分不自信。如果發(fā)生了問題,都會認為是自己的`問題,認為自己十分差勁,認為別人都比自己好。后來,蛤蟆先生探索了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認識了自己,開始慢慢變得自信、友善,終于來到了“你好,我也好”的坐標上,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人生。

      記得我曾經(jīng)也有過蛤蟆先生這樣的感受,如果出了什么問題,總會認為是由自己引起的,然后就陷入無盡的自責中而郁郁寡歡。

      羅伯特戴博德曾將人生比作一條河流,看似靜靜流淌,風平浪靜,實則波濤洶涌,危機重重。每個人的人生都會遇到?jīng)坝康陌盗,如何才可以跨過人生的暗流,成功通向彼岸?正如蒼鷺說的;心理咨詢必須是一個自發(fā)的過程,雙方都必須處于自愿,為咨詢負責的只可以是自己,而不是其他的任何人。

      人生苦樂無常,我們總會受傷,也總會有許多迷茫。請不要灰心,更不要沮喪。只要能沉得住氣,扛得住難,你自己就是那股最強大的力量。當你在自我治愈的路上,主動邁出第一步時,新世界的大門,已隨之為你悄然打開。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2

      在這個寒假我可能不像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孩子一樣,看了一本又一本的書,早早地就把寒假作業(yè)寫完了。我是放了假每天十點半才起床,到處去玩。至于寒假作業(yè)嘛肯定是明日復(fù)明日了,只得最后幾天趕工,說來還是有些慚愧。不過唯一值得慶幸的是,我精讀了一本書——《蛤蟆先生去看心里醫(yī)生》。

      這本書是關(guān)于心里咨詢的書,通俗易懂,讀起來溫暖且治愈。他的作者是英國的羅伯特·戴博德。故事的開始是蛤蟆先生因為原生家庭的影響,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遇到了一些挫折和考驗結(jié)果卻讓自己迷失了方向從而得了抑郁癥。從以前那個活潑開朗助人為樂,愿意在公眾場合表現(xiàn)自己的蛤蟆先生,變成了一個邋里邋遢整日郁郁寡歡還不修邊幅的“人”。它的朋友河鼠去找它時發(fā)現(xiàn)了現(xiàn)在這個抑郁的蛤蟆先生,回家后他它把這事告訴了鼴鼠和獾子大叔,不久它的朋友都知道了也非常擔心它,不想讓自己的好朋友被心理疾病折磨就給它找了一個心理醫(yī)生——蒼鷺。朋友的好意它不好推辭只好給個面子去了。

      這天蛤蟆先生和蒼鷺醫(yī)生第一次見面,剛見面蛤蟆就擺出我是看在朋友面子上才來的,你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的敷衍態(tài)度,這時蒼鷺說心理咨詢的前提是自己自愿而不是為了應(yīng)付朋友,只有自己想,我們才能成為合作關(guān)系。幸運的是第一次咨詢的蛤蟆先生就和蒼鷺達成了合作關(guān)系。在咨詢的最后蛤蟆還是沒忍住說出了自己的懷疑,但蒼鷺卻說:“蛤蟆先生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但最終都取決于你”。就這樣蛤蟆先生的第一次咨詢就完了。

      在接下來的咨詢中蒼鷺分別問了抑郁的原因,成長的寓意、探索童年、憤怒的表現(xiàn)、秘密協(xié)議、蛤蟆先生的.選擇、說出人生的故事、人生坐標于心理游戲、贏了游戲卻輸了自己、最后一次面談。

      在第四次的面談中蛤蟆先生回憶起了自己的童年雖然有些記憶早已模糊但其中的感受仍然記憶深刻。父親的嚴厲和把它當小孩的軟弱的母親陪伴下,蛤蟆先生必須先處理父母的矛盾和憤怒,比如人一生氣它就不分對錯的道歉,順從父母甚至掏討他們歡心這和它現(xiàn)在與人相處的模式很像。使它不可察覺的養(yǎng)成了依賴習(xí)慣,從而變成了適應(yīng)性兒童。

      接下來的咨詢中蛤蟆先生越來越好很快就到了最后一咨詢,蛤蟆先生從依賴——抵抗依賴——獨立在咨詢師的引導(dǎo)下,它進入了成人狀態(tài),我好你好的生存模式研究,相信自己,相信他人。最后一次咨詢蒼鷺醫(yī)生讓蛤蟆先生給現(xiàn)在的自己打分,他給自己打了九分剩下的一分是給未來的自己留些余地,或許事情會變的更好。

      看完這本書讓我的內(nèi)心加更強大了,讓我對抑郁癥有了不同的看法,如果這段時間情緒不好的你可以看看這本書哦。

      看書不一定要看很多,但一定要看好書,一本好書真的可以影響一個人。這個寒假我雖然只讀了一本書,但我學(xué)到了許多對我有用的知識。心情不好時可以看書來緩解放松。最后讓我們以書中的話共勉吧:“今天的不開心就止于此吧,明天依舊光芒萬丈啊,寶貝”。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3

      不裝了,我是蛤蟆,我攤牌了......

      首先要告訴大家的這是一本心理輔導(dǎo)書,通過童話故事把晦澀難懂的心理學(xué)知識向我們展示出來。主人公是只蛤蟆,你沒聽錯,是一只蛤蟆,此書帶入感極強,誰讀此書誰就變成了蛤蟆。雖然是一本故事書,但是卻描寫出了我們成年人面對焦慮和抑郁時最真實的感受,蛤蟆先生通過十次心理治療成功從困境走了出來,同時也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原來,我很重要!

      先來看一下蛤蟆先生抑郁時的狀態(tài):

      “我感覺自己好像沒什么價值,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糟!

      “很長時間里,我時不時都會這么想。當然,確實有些時候一切似乎都好起來了,好像我可以真正去干點什么?呻S后我的興致就低落下來,沒了做事情的勁頭,接著就跌入了我所熟悉的悲傷情緒里!

      在第一次治療時蒼鷺咨詢師給了我們一個知識點——兒童自我狀態(tài):

      兒童自我狀態(tài):是由我們童年殘留的遺跡搭建而成,包含我們小時候體驗過的所有情感。在我們出生時只具備幾種最基本的情感,幼年時,這些基本情感逐漸發(fā)展演變成更微妙、更復(fù)雜的行為模式,這些行為模式成為自我的核心,融為我們自身的一部分,定義了我們一生的行為。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場景會激發(fā)我們的基本行為模式,讓我們自動做出反應(yīng),所以我們會和小時候一樣去行動和感受。

      在第二次治療時蒼鷺咨詢師以情緒做媒介分析了蛤蟆先生的童年:

      “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緒做聯(lián)結(jié),并理解這些情緒。”

      順從行為:如果你被迫順從某個人,就意味著你不與他爭辯。你照他們說的去做,而且同意他們的想法。

      依賴父母: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成長的本質(zhì)就是減少并最終打破依賴關(guān)系,這樣才能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很少人能完全達成,而很多人會依賴一輩子。順從行為可能導(dǎo)致有些人學(xué)會了把依賴當成生活方式。換句話說,這些人永遠都沒有真正長大成人。

      在第三次治療時蒼鷺咨詢師解釋了蛤蟆先生的憤怒方式:

      釋放憤怒:所有這些行為策略實際上都是從我們童年發(fā)展而來的防御機制,用來保護我們免于受到傷害,是孩子在權(quán)威之下無法隨心所欲才做出的反應(yīng)。

      在第四次治療時蒼鷺咨詢師給了我們一個知識點——父母自我狀態(tài):

      父母自我狀態(tài):包含了自出生起,我們從父母那里學(xué)到的所有價值觀和道德觀,還包含了對生活的評判標準,讓我們借此判斷是非對錯。

      在第五次治療時蒼鷺咨詢師給了我們一個知識點——成人自我狀態(tài):

      成人自我狀態(tài):指我們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它讓我們能應(yīng)對此時此地正在發(fā)生的現(xiàn)實狀況。在這種狀態(tài)下,我們能計劃、考慮、決定、行動,我們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兒童、成人、父母三種狀態(tài)就形成了自我狀態(tài)的三位一體。

      在第八次治療時蒼鷺咨詢師給了我們一個知識點——人生坐標:

      人生坐標:一旦我們在童年決定用哪種態(tài)度和觀點,我們就會在隨后的人生里始終堅持自己的選擇。這些態(tài)度和觀點,變成我們存在的底層架構(gòu)。從那以后,我們便建構(gòu)出一個世界,不斷確認和支持這些信念和預(yù)期。換一個詞來說,我們把自己的人生變成了一個“自證預(yù)言”。

      在第九次治療時蒼鷺咨詢師給了我們一個知識點——心理游戲:

      心理游戲:這類游戲的發(fā)起基本上都不是出于真誠,不像正常游戲那樣只是讓人覺得興奮好玩,而是會產(chǎn)生非常戲劇化的結(jié)果。表面看起來實事求是,其實真正的意圖卻并不正大光明。游戲體現(xiàn)在兩個層面上:在社交層面上,似乎一切都是公開誠實的`。而游戲玩家的真正動機卻隱藏在心理層面,同時也隱藏著欺騙。至于游戲的必然后果呢,全都是讓人產(chǎn)生負面情緒。

      舉例1:“我抓到你了,你個壞蛋”

      這是人們經(jīng)常在工作場合玩的游戲,這種游戲能讓憤怒的人找到看似正當?shù)睦碛蓙戆l(fā)火,借此證實“我好,你不好”的人生坐標。他們會證實別人根本上都是無能而不可信的,接下來,他們會把斥責和懲罰別人視為己任。

      舉例2:“你為什么總讓我失望”

      這種游戲能讓你自卑或者自責,從而證實——你一無是處,他高人一等。這會加強他的道德優(yōu)越感。

      舉例3:“我真不幸”

      這種游戲能讓低自尊的人常常覺得生活對他們不好,卻更善待別人。概括的說,處在“你好,我不好”人生坐標的人,認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玩這個游戲的人確信他們是不幸的,會隨時給你報出一長串遭遇過的不幸事件。

      在第十次治療時蒼鷺咨詢師給了我們一個知識點——情感智力:

      情感智力:也就是情商的世界,意思是理解你內(nèi)心的情感世界,并且還能掌控它。概括而言,高情商的人都有強大的自我意識,了解自己的情感。他們能管理情緒,能從悲傷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許最重要的是,他們能控制沖動,也懂得延遲滿足,從而避免輕率的決定和不妥的行為。情商和理解別人有關(guān),一個高情商的人能辨識他人的感受,這種技能稱為“共情”。情感智力能讓你在自我成長和完善的路上走的更遠,因為它能帶你從獨立的個體走向共生的關(guān)系。

      從開始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到不愿意面對,覺得丟臉恐懼,再到了解自己的成長中原生家庭的羈絆,童年中的虧欠,成年后憤怒背后的故事,最后說出“我好,你也好”。蛤蟆先生被治愈了,同時也治愈了你我。

      為什么讀完這本書后我感到非常震撼?是因為我發(fā)現(xiàn)自己前段時間也處于抑郁階段,通過蛤蟆先生我想起自己的原生家庭情況,我很慶幸此時讀了這本書,它帶給我很多正能量。我也堅信很多人都會感到焦慮和抑郁而且無法擺脫困境,那么這本書推薦給你。我是貧僧,謝謝您花時間觀看。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4

      前幾天剛剛讀完了我11月的第一本書《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這本書是由英國的一位心理咨詢師羅伯特·戴博德所寫的。他借用經(jīng)典童話故事《柳林風聲》中的角色,講述了原本熱情、時尚又愛冒險蛤蟆先生抑郁之后,在朋友的督促下去見了心理咨詢師,在十次心理咨詢的過程中,逐漸走出抑郁找回自我的故事。作者通過故事和寓言的形式,將看上去深奧晦澀的心理學(xué)理論、心理咨詢療程的標準模板,通俗詼諧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簡而言之,《蛤蟆先生》是一本不錯的心理咨詢?nèi)腴T書。

      其實網(wǎng)絡(luò)上對于這本書的評價實在兩極化,有很多人覺得讀完之后實在是沒什么感覺。我倒是覺得可以理解,這本書的體量本就不大,想在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中插入大量深刻的思想與深奧的心理學(xué)理論,本就不太現(xiàn)實。不過也有相當多的人覺得,在閱讀的過程中,在蛤蟆先生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整本書讀完之后,收獲了不少知識,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態(tài)度,讓自己走出來陰郁。從這個角度看,我還蠻羨慕那些覺得讀完之后沒有感覺的朋友,因為他們大概率沒有經(jīng)歷過這樣的童年與煩惱。就我自己而言,我倒是在很多方面都能與蛤蟆先生共情,所有讀完之后我個人是覺得獲益匪淺的,包括如何認識自己的情緒、如何選擇積極向上的世界觀……

      下面就是我在閱讀過程中所做的一些片段摘抄和隨手記下的小感悟:

      認識內(nèi)心的情緒

      探尋性格形成的原因

      01.改變在于自己

      心理咨詢向來是一個自發(fā)的過程,咨詢師和來訪者雙方都得處于自愿。

      第三章《初見咨詢師》

      在蛤蟆先生第一次與咨詢師蒼鷺面談的時候,作者就向讀者闡述了心理咨詢的一個基本原則——自愿原則。只有當來訪者完全是出于自愿、而非為了取悅他人(比如為了讓家人朋友不擔心)的時候,心理咨詢才能得以有效地開展。必須要面對的事情,只有靠你自己心甘情愿地自發(fā)去做才能完成。這也為后面蒼鷺引導(dǎo)著蛤蟆先生去探尋自我的內(nèi)心,從而讓蛤蟆先生做出自己的人生選擇定下了基調(diào)。你的人生,也只有你自己才能做選擇和決定。

      02.性格養(yǎng)成的內(nèi)因

      “兒童自我狀態(tài)”,是由我們童年殘留的遺跡搭建而成,包含我們小時候體驗過的所有情感。你一定知道在剛出生時,我們只具備幾種最基本的情感。幼年時,這些基本情感逐漸發(fā)展演變成更微妙、更復(fù)雜的行為模式,這些行為模式成為自我的核心,融為我們自身的'一部分,定義了我們的一生。正因為這樣,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場景會激發(fā)我們的基本行為模式,讓我們自動作出反應(yīng),所以我們會和小時候一樣去行動和感受。

      第五章《抑郁的原因》

      “大多數(shù)的父母會盡最大的努力來養(yǎng)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傷害自己的孩子?墒牵改敢彩侨,會不可避免地把他們的觀念和行為傳遞給后代,正如他們一定會把自己的基因傳給下一代一樣。所以孩子們要學(xué)會的是,如何應(yīng)對和防御因此而產(chǎn)生的后果!边@句話,代表了貫穿整本書的脈絡(luò)。

      《蛤蟆先生》其實想要討論的核心問題就在于童年對于人生影響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讓自己防御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傷害。這與阿德勒在他的《自卑與超越》中的理論幾乎一致(這是11月閱讀計劃的第二本書)。不同的點在于,戴博德將行為模式之前的原因進一步細化到了基本情感。

      在書里,戴博德將一個兒童的基本情感分為:快樂和深情、憤怒、悲傷、恐懼四種。因為這四種情感是一個兒童不需要通過后天的學(xué)習(xí)就具備的、與生俱來的情感。當我們處于這幾種基本情感中時,我們就是處于“自然型兒童自我狀態(tài)”中了。

      然而每個人童年成長的經(jīng)歷和環(huán)境都是不一樣的,為了應(yīng)對不同的生活場景,在童年的時候,這幾種基本情緒逐漸演化出了我們每個人的行為模式,就像通過最基礎(chǔ)的三原色就能調(diào)出所有的色彩一樣。正如阿德勒所說:

      在生命開始的第五個年頭,兒童已經(jīng)發(fā)展出一套獨特而固定的行為模式,這就是他對待問題和工作的模式。

      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在我們之后的人生中,面對特定的場景時,當我們處于這幾種基本情緒之中時,我們都總是會做出與童年時期應(yīng)對這些情緒時所作的同樣的反應(yīng),這就是我們每個人的行為模式。而當我們處于這些由基本情感演化來的復(fù)雜情感中時,我們正處于“適應(yīng)型兒童自我狀態(tài)”中。

      作者以憤怒為例,為我們講述了這一過程是如何發(fā)生的。憤怒是一種基本情感,而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每個人的家庭環(huán)境各不相同:有些家庭環(huán)境充滿了愛與包容,孩子在面對憤怒情緒的時候,只需要直接表達出來,便會得到家長的正面回應(yīng);而有些家庭過于溺愛孩子,對于孩子的各種要求(不管是否合理)都盡力去滿足,一旦有哪次無法滿足孩子的需求時,在面對憤怒的時候,表達憤怒的方式就會變成任性、撒潑、慪氣;當然,也有許多家長非常強勢的家庭,孩子們在面對憤怒這種情緒的時候,便只能通過郁悶、拖延等這種無聲的方式來進行表達了。

      這些不同的行為策略,正是我們每個人從各自不同的童年經(jīng)歷發(fā)展而來的防御機制,用來保護我們免于受到傷害。當我們成年之后,我們在表達憤怒的時候,也總是在無意識或者無法控制地重演童年的行為模式。

      在理解了這些基本理論之后,咨詢師蒼鷺開始引導(dǎo)著蛤蟆先生去探尋自己的童年,試圖從蛤蟆先生的童年經(jīng)歷中找到蛤蟆先生不開心的原因。這時,我們才明白,原來蛤蟆先生的童年過得并不算快樂。蛤蟆先生的父親從小就對他非常嚴厲和強勢,為了適應(yīng)這樣的童年家庭環(huán)境,蛤蟆先生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找到了一套適合自己的行為模式——順從。

      或者,換一個更為流行的用詞——討好型人格。在我們不具備獨立生活能力的童年,父母便是我們唯一的生活支柱。即便遇上了暴躁易怒的挑剔型父母,我們也無法在童年時期逃離他們而獨自過活。因此,我們自然而然地就發(fā)展出了一套讓我們用來抵御父母的憤怒和攻擊的行為模式。

      可這也給我們的性格養(yǎng)成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不懂拒絕,擔心因為自己的拒絕會給對方造成困擾(同意),喜歡表現(xiàn)、炫耀自己來博取他人的關(guān)注(取悅),卑微低自尊(道歉),以及不夠獨立,社交依賴度很高(依賴)……

      對于大多數(shù)人而言,成長的本質(zhì)就是要減少并最終打破這樣的依賴關(guān)系,這樣才能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5

      這本書和我有緣。

      當天的早上,由于自己看通知把10點集合看成9點,我也不知道當時腦子在哪里了。早到的我就是想去買杯咖啡喝喝,去到店里才知道12點才開門。就是這樣沒有喝上咖啡。這個種子就在這時候埋在滋潤的土壤里。

      任務(wù)完成后,剛好來了一場雨,濕潤了土壤,種子要發(fā)芽了,我要去找點肥料給它,咖啡我要來了,來到咖啡店沒有顧客,只有一個女店員。

      來咖啡店的我很少會主動和店員打招呼,害怕打擾這份安靜。找上一個舒服的座位,用手機查看沒有回復(fù)的信息,看看自己右手邊的角落放著幾本書,基本是一些很紅的書(銷量名列前茅的)或者是制作咖啡的書。我就看了一眼,心想我對這些書沒有興趣。

      不知道哪只手的想法,在那個角落里拿上了一本書。這書很軟摸上去很舒服。它成功地吸引了我。

      鼴鼠去看望蛤蟆的時候,發(fā)現(xiàn)蛤蟆抑郁了。蛤蟆在鼴鼠、田鼠、獾的鼓勵下去接受蒼鷺心理咨詢。自那開始到結(jié)束,共和蒼鷺有十次談話記錄。

      蛤蟆從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悲傷到解剖自己的狀態(tài),到理解身邊的人為什么不一樣和原諒已經(jīng)過世的父母的事件。

      可以說《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是小說也是工具書。它使用外國童話故事《柳林風聲》的`引用,把蛤蟆先生心情變好的過程細化了。

      作者真的很聰明,書名取的很直白,讓想去看心理醫(yī)生的人特想先看看這本書。用蛤蟆先生的典故做引子又會讓人感到輕松。使用動物做角色更容易讓讀者記住書里各個的角色。如果取人名的話,容易讀者代入之前所了解人名,影響書籍閱讀。

      在蛤蟆和蒼鷺之前的談話中不斷使用了心理學(xué)的知識,這時候就更像一本工具書,從蛤蟆抑郁這件事延伸出來咨詢心理學(xué)的概念。用獨有的溝通方式讓蛤蟆對自己不同情緒自我解讀。咨詢心理并不是告訴你這個情緒應(yīng)該怎么做,不應(yīng)該怎么做,而是引導(dǎo)你去理解自己所發(fā)出來的情緒,比如生悶氣是一種不想立即表現(xiàn),慢慢泄氣的憤怒。

      蛤蟆在蒼鷺的協(xié)助下把不同情緒的表現(xiàn)分成“自然兒童型”、“適應(yīng)兒童型”、“父母自我狀態(tài)型”、“挑剔父母型”、“成人狀態(tài)型”。

      因為在出生的時候嬰兒根本就沒有學(xué)會表達,當他肚子餓的時候會感到身體不舒服,他用了不同的動作去表達自己,不斷的嘗試后發(fā)現(xiàn)哭這個動作是可以被知道的,自然后面餓了也會哭。

      小時候當你在一個陌生的地方,你發(fā)現(xiàn)你唯一可以依靠的是兩個體重比你重10多倍的龐然大物,又沒有辦法逃脫,你只能去服軟,適應(yīng)他們所頒發(fā)的任務(wù),例如父母會告訴你,這樣子不聽話父母是會不高興的。你會知道不能不聽話。

      父母就是第一模仿的對象,身邊就只有這兩個生物同一類物種的,沒有可能去模仿一只狗吧(但是事實證明沒有選擇的時候也會模仿一只狗),在中國有可能也會模仿爺爺奶奶。會有很多處事方面方式很像自己的父母,進入父母自我狀態(tài)。

      從兒童到成年,應(yīng)該會接受到很多父母的教育,當你在教育別人的時候你也會發(fā)現(xiàn),口吻和父母相似,連挑剔也是一樣的。

      假如你說,你和父母一點都不像,我是和父母完全相反的,我絕不成為父母的樣子。那這樣的你應(yīng)該是用父母的方式批判自己吧。

      成人狀態(tài)型,是屬于自己獨有的,這時候的你是不停成長和進步,把自己不斷完善。也不是說其他狀態(tài)是不好的,那些是最原始的,是建立自己的基礎(chǔ)。

      最后我看到到蛤蟆先生好起來了,忍不住對著書在笑。當一本書我覺得寫得好的時候會愛屋及烏,現(xiàn)在有點喜歡蛤蟆了,就像我會因為《小王子》喜歡玫瑰一樣。

      為第一次用三小時看完一本書,特此紀念。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6

      最近幾天看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這本書,這是一本心理學(xué)咨詢?nèi)腴T的暢銷書籍,講述了一只抑郁的蛤蟆先生通過去做心理咨詢,重新發(fā)現(xiàn)自我,了解自我,最終找到自我、重獲快樂的故事。

      書里的蛤蟆先生在外界看來是一個令人羨慕的成功人士,家世顯赫,生活富裕。以前的他是大家眼中的開心果,但現(xiàn)在的蛤蟆先生卻神色黯淡,變了一副模樣。朋友們十分擔心他,決定送他去蒼鷺先生那里做心理咨詢。在開始咨詢的時候,蛤蟆先生坐在那里等著接受指導(dǎo),希望聽到蒼鷺先生告訴他應(yīng)該怎么做。但是蒼鷺卻拒絕了他,蒼鷺先生對他說:“心理咨詢是一個自發(fā)的`過程,咨詢師和來訪者雙方都處于自愿。所以,這就意味著,只有當你來咨詢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取悅朋友們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的合作……為咨詢負責的只能是你,而不能是其他任何人。”對于蛤蟆先生來說,“合作”是個新鮮詞,第一次他不再被人當做命令或是說教的對象,這些年來,不論做任何決定,他總是習(xí)慣性地問問別人,不管是嚴肅的獾還是明智的河鼠,仿佛這一問,責任就從他自己的肩頭卸下了,不管事情的好壞,都和他無關(guān)。

      在后續(xù)的咨詢過程中,蒼鷺先生問了蛤蟆先生很多問題,這些問題都是蛤蟆先生以前從未思考過的,因為以前的蛤蟆先生總是讓周圍的人告訴他答案,他也會努力地讓大家對他感到滿意,為他驕傲,甚至壓制自己的情感和情緒,久而久之他都忘了自己內(nèi)心真實的想法。經(jīng)過每次和蒼鷺的聊天,蛤蟆先生開始重新尋找自己,思考那些往往會勾起痛苦的回憶,但在這個過程中蛤蟆先生也在不斷地找尋自己,接納自己。

      蛤蟆先生和蒼鷺在最后一次面談中討論了“高情商”的含義!八椭巧掏耆皇且换厥,情商真正的意思是理解你內(nèi)心的情感世界,并且還能掌控它。高情商的人都有強大的自我意識,了解自己的情感。他們能管理情緒,能從悲傷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許最重要的是,他們能控制沖動,也懂得延遲滿足,從而避免輕率的決定和不妥的行為!背赡暌院蟆案咔樯獭笔俏覀冃枰囵B(yǎng)的,情緒穩(wěn)定能幫助我們減少焦慮,提高生活幸福感。

      作為一個做過心理咨詢的人,我在這本書中更能找到共鳴,同時也讓我回憶起之前做心理咨詢的經(jīng)歷。心理咨詢是一個能夠幫助自己進一步了解自我的方式,我非常慶幸當時去嘗試了這種方式,并從中獲得了成長,走出了當時的焦慮,并且現(xiàn)在也能夠主動地探索自己、調(diào)整自己,讓自己處于平和快樂的狀態(tài)。

      了解自己是一生都值得探索的命題,在探索內(nèi)心的過程中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甚至驚喜地發(fā)現(xiàn)一個不一樣的自己,從而接納自己、順從內(nèi)心,幫助我們變得更加平和幸福。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7

      青春是一場華麗的狂歡,在歲月的激情中我們的內(nèi)心也難免會受到挫折,在寂靜的夜晚,我一聲不響地讀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這本書。

      這本書中的蛤蟆本是一個熱情、時尚、又愛冒險的家伙,惹出過不少麻煩和笑話?墒撬麉s漸漸陷入了抑郁不能自拔。他熱心善良的朋友們都出手相助,其中有智慧威嚴的獾、關(guān)心朋友卻嘮嘮叨叨的河鼠和體貼善良的鼴鼠,他們都出手幫助了蛤蟆先生,例如在“蛤蟆一向是大家的開心果,一點兒小事就容易興奮,如今怎么就把自己弄成這番模樣了。鼴鼠心里亂糟糟的!边@句話中我被善良的鼴鼠因為蛤蟆先生的抑郁而擔憂的這種情感所感動,或許就是擁有如此的朋友蛤蟆先生才得以康復(fù)的吧!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此書中最讓我心怡的'動物莫過于智慧又威嚴的獾了。在動物們都對問題一籌莫展時,他總能一針見血的說出問題的根本。在《憤怒的表現(xiàn)》中“又高又壯的獾,很多年前就想阻止蛤蟆先生沉迷汽車,還把蛤蟆先生聲色俱厲地的訓(xùn)了一頓,讓蛤蟆先生當場悔恨落淚,發(fā)誓要改過自新!边@里的獾讓我體會到了它的威嚴,在“嚴厲的獾變回了和顏悅色的慈父模樣”中。在這里我體會到了獾的慈祥與真心待人,希望他人好的性格特點。

      當然了文中的主角是換了抑郁的蛤蟆先生,其實我認為在書本上的蛤蟆先生是現(xiàn)實生活中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們,或許在他們的內(nèi)心深深的陷入低谷,臨近絕望時他們需要的不正式朋友的關(guān)懷嗎?在《成長的寓言》中,蛤蟆先生面見咨詢師,文章寫道“蛤蟆先生發(fā)現(xiàn)這發(fā)現(xiàn)這輩子從來沒有人對他這么全神貫注過”文中的這句話,不正是寫出了一個心理疾病的人的心聲嗎?他們不過是想要一個可以傾訴的人罷了!

      讀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我想告訴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們:或許世界沒有變,是你變了。重新擦亮眼睛,你眼前的一切會變得更加美好。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8

      書中的人物設(shè)定采用的是《柳林風聲》人物形象,不過沒看過《柳林風聲》也不影響看這本書。

      本書講的是主人公蛤蟆是一個有錢、樂觀的`家伙,但現(xiàn)在卻陷入了抑郁,在朋友們的幫助下去接受心理咨詢,經(jīng)過十次的面談,最后治愈的故事。

      這是一本很薄,很淺,讀起來很快,但干貨卻很多的書。

      我們每個人都是從小受父母的影響形成的個性。如果你很幸運,有一對個性很好的父母,那你長大之后很有可能是個自信,樂觀的人;但如果你很不幸,有一對個性很差的父母,那你長大之后很有可能自卑,甚至抑郁。

      但這不是絕對的,雖然我們沒有辦法選擇父母,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后天的學(xué)習(xí),讓自己變得更好。

      我們可以試著通過書上提出的問題,一步一步地深入內(nèi)心深處,找到自己的問題所在,然后改變。

      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上“人生坐標”這個知識點,僅僅是知道了這個知識點,我就獲得了改變,整個人瞬間輕松了。有些知識就是這么神奇,知道就能改變。

      書的結(jié)尾,蛤蟆先生被治愈了,但在現(xiàn)實中,我們不會那么快治愈,需要長時間不斷地學(xué)習(xí),實踐才可以。

      如果你也想要讓自己變得更好,這本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9

      簡單有趣的心理學(xué)方面的書,利用可愛的動物們做主角通過對話的方式帶入心理學(xué)中。這樣的敘述方式和《被討厭的勇氣》一樣容易讓人讀懂并理解。

      主人公蛤蟆抑郁了,他的朋友獾,河鼠,鼴鼠一起帶他咨詢心理醫(yī)生蒼鷺。蒼鷺通過引導(dǎo)蛤蟆自己的訴說而展開。

      我們生下來就有的基本情感是什么??我在看書的時候也在考慮是什么:開心,憤怒,生氣。最簡單最基本的就是喜怒哀樂,非常直接。孩子們就只有這些情感,高興就笑,不開心就哭。當我們察覺內(nèi)心悲傷的情緒時,要允許它存在,并理解這些情緒。想哭就哭出來,要讓自己的情緒發(fā)泄出來。

      想起蛤蟆先生他小時候父親根本不允許他哭,突然想起我對福寶的行為?催@些書你總是能帶入情緒,聯(lián)想到自己的種種。福寶哭的時候我也會很煩惱,直接懟他,讓他忍著別哭。孩子也會順應(yīng)我的情緒停止哭泣,我想這就是“適應(yīng)性的兒童”。如果我能合理的理解孩子的哭鬧,能讓他發(fā)泄了他的情緒,開心就笑,難過就哭,這應(yīng)該就是“自然型兒童”。可是做不到,或者能做到真的還挺難的。孩子很會察言觀色,他們可以馬上調(diào)整自己來適應(yīng)家長的情緒反應(yīng)。蛤蟆先生和蒼鷺探討的關(guān)于適應(yīng)型兒童的行為特點有:順從,取悅,道歉,依賴。當孩子感到憤怒的時候,同時他們又很無助,因為那個讓他生氣的大人,孩子沒辦法用暴力或者帶有攻擊性的行為去回應(yīng),所以他能做的就是撒潑,躺在地上大喊大叫?吹竭@里好像能理解為什么一些孩子會在公共場合躺地上哭嚎。

      “慪氣”也是適應(yīng)性兒童的`表現(xiàn)憤怒的一種方式。確實有趣,發(fā)現(xiàn)很多福寶身上出現(xiàn)的問題我都能對號入座。雖然也懂得他生氣的點,但是在我煩躁的時候不愿意去理會他的情緒反應(yīng)。我想看書的好處就是在我想要逃避這些問題,沒有耐心的時候給我當頭一棒,讓我更加清醒,去學(xué)會控制自己的脾氣。我是成年人,在與孩子抗衡的時候他是弱者,不能用不對等的方式或者以我本人碾壓式能力來讓他屈服,聽我的。最終逐漸變成順從型的!

      處于“父母自我狀態(tài)”的人我們現(xiàn)在的表現(xiàn)正如當初自己的父母一樣。人會變得挑剔,嚴厲。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身邊的某個人的行為模式會讓我們想起自己的父母,或者自己長輩。

      自我狀態(tài)的三位一體:父母,成人,兒童。當我們處在“兒童狀態(tài)”時,更多的是感受體會童年的情形,讓你一直處在過去的時光里,沒辦法成長。而處于“父母狀態(tài)”會讓我們重復(fù)父母的行為,從而沒辦法自我思考自我成長。

      要繼續(xù)成長和完善就得有目標,而要實現(xiàn)目標就必須好好工作!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10

      最近幾天在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作者用繪本《柳林風聲》里的人物們來講述了蛤蟆先生的心理咨詢故事。

      隨著時間的推移,蛤蟆先生越來越好了。很快,他就迎來了最后一次面談。

      在這期間,蛤蟆先生一改昨日的頹廢,好像雨過天晴了!他的心情在變好的同時,運氣也好了起來。比如說上周他參加的板球大會上,大家都再次舉薦他擔任大會主席!所有人都特別為他高興!同時大家見到他的精氣神在變好,都發(fā)自內(nèi)心地為蛤蟆先生喝彩!

      所以,這也證明:當人的內(nèi)心世界往好的方向發(fā)展時,人生的軌跡也會改變。好事會接二連三找上門,正可謂心態(tài)變好,人也會變得光芒四射!

      蛤蟆先生感受到了在自己生病前的被愛意包圍的感受。他終于找到了原來的狀態(tài),重新做回了那個鮮活的蛤蟆。他夾雜著這些幸福的喜悅,暗自決定了要開始創(chuàng)業(yè)了。

      在最后一次訪談途中,蒼鷺依舊問了蛤蟆先生覺得怎么樣。與以往不同,蛤蟆先生的雙眼不再黯然失色,而是炯炯有神了。西裝革履的他告訴蒼鷺自己已經(jīng)非常好了,不論是睡眠質(zhì)量還是食欲都正常了,臉上還掛著燦爛的笑容。

      所以,我覺得人如果開始打扮自己,變得開朗了,那他們的心理就健康了。

      蛤蟆先生對現(xiàn)在的生活非常適應(yīng),一點兒都不消沉,更別提有什么自殺的念頭了。他對于蒼鷺對他一如既往的指點和盤問也不再覺得是在貶低自己了,而是知道蒼鷺是在給出建議,是為了讓自己做出好的改變,這就是一種質(zhì)的飛躍和進步!

      人與人之間的好的交談會給人一種傳遞正能量,很陽光很舒服,如果有一方極其敏感,覺得對方講的都是在批評自己,那只能說明這個人是自卑的,易怒的,心態(tài)不穩(wěn)定的。所以,識別自己內(nèi)心感受變化尤為關(guān)鍵,對與人交往和處事都很重要。

      故事的末尾,蛤蟆先生和他的朋友們高聲歌唱并慶祝了他的“新生”。

      其實這些朋友們對于蛤蟆先生來說是除了蒼鷺之外的一味良藥,若不是朋友們在最初推薦他去蒼鷺那里做咨詢,或許蛤蟆的一生都暗淡了。并且,在蛤蟆先生低谷期,他的`朋友也都不離不棄,盡管他的朋友們有很多毛病,但誰又是十全十美的呢?大家都在接納他人的缺點罷了。

      蛤蟆先生的朋友們一直對他很好,在他高光的時刻陪伴他,在他低谷的時刻也陪伴他,好的朋友是我們一生的寶貴財富!而改變自己的內(nèi)心狀態(tài)更是我們的一生之課。

      最后,恭喜蛤蟆先生做回了更好的自己!也祝我們自己能夠多認識自我,多交一些知心的朋友,在人生路上,健康快樂的生活!

      本書的閱讀到此結(jié)束了,感謝各位朋友的陪伴和支持!讀好書,交好友,一路成長!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11

      最近花了幾天時間看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一書,本書沿用了《柳林風聲》這本在英國家喻戶曉的故事書里的人物,以蛤蟆先生為來訪者,蒼鷺為心理咨詢師,展開了一段為期十次的心理咨詢。隨著咨詢的不斷深入,蛤蟆也從第一次咨詢的情緒溫度計的最低點(1—2),上升到了第十次咨詢中的情緒溫度計的最高點(9—10)。

      為什么僅僅通過十次面談,蛤蟆竟從悲觀厭世轉(zhuǎn)變?yōu)橐郧暗撵陟谏x,甚至產(chǎn)生了新的人生規(guī)劃,也許這就是心理咨詢的神奇作用吧!我認為蒼鷺心理咨詢師主要運用了人本主義和精神分析學(xué)派的一些方法理論,并一步步引導(dǎo)蛤蟆通過不斷自省,認識問題,轉(zhuǎn)變對自己、對他人的態(tài)度。在這個咨詢過程中,蒼鷺真的是把啟發(fā)式教育運用到了如火純青的地步,正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讓蛤蟆在不知不覺中自己發(fā)現(xiàn)、提出問題,自己回答,當蛤蟆領(lǐng)悟到那一步的時候,蒼鷺再上升到心理學(xué)的理論框架,幫助蛤蟆理解自己的情緒、行為后面隱藏的深層動機。

      首先,我們來看下這本書里的人物關(guān)系。蛤蟆先生出生在一個社會地位很高的家庭,家里擁有釀酒廠和大莊園,父親給他的印象是嚴苛,總是用責備的語氣訓(xùn)斥他,母親則把他當小寶寶,認為他是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沒錯,這就是蛤蟆出生和成長的原生家庭,在這樣的家庭影響下,蛤蟆從小養(yǎng)成了順從、道歉和依賴的行為模式,蛤蟆也經(jīng)常處于本書中提到的“兒童自我狀態(tài)”。

      蒼鷺心理咨詢師把人的心理狀態(tài)分為三類:兒童自我狀態(tài)、父母自我狀態(tài)和成人自我狀態(tài)。每個人都有可能在這三種狀態(tài)中進行切換。這三種狀態(tài)根植于人生坐標的不同象限。

      如果人從小形成的觀念是“我不好,你好”,正如書中的蛤蟆,從小受到父親的苛責,形成了低自尊,容易受困于“悲傷的兒童狀態(tài)”,經(jīng)常玩“PLOM”心理游戲,“PLOM”是“Poor Little Old Me”(可憐弱小的我)的縮寫。雖然雙親已經(jīng)去世,但是蛤蟆總是認為朋友們在不斷地指責自己,這也是蛤蟆在本書開始抑郁、焦慮的主要原因,特別是朋友老獾,總是拿嚴厲的'目光審視批評自己,讓蛤蟆想到了自己的父親。

      這本書里另一個比較典型的人物就是獾啦,他是蛤蟆父親的朋友,總是喜歡對蛤蟆先生的生活指手畫腳,獾的人生坐標是“我好,你不好”,對蛤蟆時刻處于“挑剔型父母狀態(tài)”,我相信大家在生活里也遇到過獾這樣的人物,也許是你的父母,亦或曾經(jīng)的老師、領(lǐng)導(dǎo)。這類人經(jīng)常玩的心理游戲是“NIGYYSOB”,“NIGYYSOB”是“Now I’ve Got You,You son of Bitch”(我抓到你了,你個壞蛋),他們常常會占據(jù)權(quán)利和權(quán)威的制高點對別人評頭論足。說實在的,有個獾這樣的朋友的人,還真需要具備強大的心理素質(zhì)。

      當然最健康的人生坐標就是“我好,你也好”啦,處在這個人生坐標的人對應(yīng)的是“成人自我狀態(tài)”!俺扇俗晕覡顟B(tài)”指人們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不被父母過去的聲音所驅(qū)使,不被童年的情緒所圍困,思考當下的情況,基于事實決定要怎么做。

      蒼鷺心理咨詢師通過十次心理咨詢,逐步引導(dǎo)蛤蟆先生從“兒童自我狀態(tài)”過度到“成人自我狀態(tài)”,幫助蛤蟆先生擺脫原生家庭的消極影響,當然這個過程離不開蛤蟆先生自己的積極思考和領(lǐng)悟。

      書里詳細介紹了“兒童自我狀態(tài)”的概念,并提到了精神分析學(xué)派提出的“移情”,以及人本主義學(xué)派重視的“共情”,感興趣的小伙伴可以讀下原文。

      本書提到了另外一本廣受歡迎的心理學(xué)著作《人間游戲》,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心理學(xué)家艾瑞克。伯恩。可惜目前只有臺灣翻譯的繁體字版本,希望簡體翻譯版盡快面世吧。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12

      這是一本可以代入自己去看的書,越看越上癮,會引發(fā)思考,同時越看越覺得自己有病。

      那種感覺大概就叫做:蛤蟆竟是我自己。

      在看書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圍繞在蛤蟆先生身邊的人,都能在現(xiàn)實中找到例子,會不自覺地聯(lián)想到某人。

      突然就理解了蛤蟆的心境,閱讀的過程就像是拿著手術(shù)刀,向自己下手。

      原本以為能夠像是童話般輕松讀完的,沒想到能讀得那么深,看一遍還不夠。

      但是總的來說,是一本讓人看過后會進行思考,對比自己的情況去想象,并且感覺像是被撕開了一道口子的`書。

      雖然最后部分蛤蟆先生完全走出來了,感到豁然開朗,但是我自己讀完后卻覺得沒那么簡單,結(jié)尾部分的轉(zhuǎn)折有點大,被蛤蟆甩下了,轉(zhuǎn)不過彎來。

      但是總的來說,還是一本能給予人勇氣和鼓勵的書。即使沒有學(xué)過心理學(xué),讀起來也毫不費力。

      跟著蛤蟆先生的腳步,經(jīng)歷探索和成長,是一場有趣的體驗,盡管沒有他那樣跌宕的人生經(jīng)歷,還是能從中找到自己和身邊人的影子。

      閱讀過后,對人際關(guān)系和一些煩惱,看得更透徹了些。

      如果你正在經(jīng)歷低谷,或者曾有過那么一段黑暗的時光,或者僅僅是迷茫、常常覺得不在狀態(tài),這本書可能會幫你走出來。

      希望大家都能振作起來,重新變得開心,勇敢面對生活,越來越好。

      下一本計劃要看的是《被討厭的勇氣》,還是立個flag,一周讀完。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13

      英國資深心理咨詢師羅伯特·戴博德通過《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一書,以童話的形式將基礎(chǔ)卻核心的心理學(xué)理論貫穿其中,深入淺出地引導(dǎo)讀者了解深奧的心理咨詢,掌握心理疏導(dǎo)的基本方法。

      隨著故事里“蛤蟆”在與心理咨詢師“蒼鷺”的咨詢交流中逐漸走出抑郁、重拾快樂積極的精神狀態(tài),在讀者這里,一些變化也在消無聲息發(fā)生……

      作者告訴讀者,每個人的人格都是由“父母自我狀態(tài)”、“兒童自我狀態(tài)”、“成人自我狀態(tài)”三位一體構(gòu)成的。在人生里,這三種狀態(tài)都是必需的,不會缺少也不能缺少,因為每一種狀態(tài)都對生存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

      作者畫出“人生坐標”圖,分別說明“兒童自我狀態(tài)”“父母自我狀態(tài)”如何影響人的感受,從而導(dǎo)致“下意識”的選擇并造成的必然后果。

      籍此引導(dǎo)著讀者勇敢地面對自我、剖析自我,通過強化“成人自我狀態(tài)”來改變現(xiàn)狀,走出“不快樂”的情緒。

      下圖就是心理學(xué)上經(jīng)典的“人生坐標”。

      我們從“人生坐標”的原點開始成長,坐標的四個象限,就是基由我們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給予的基本評價,而產(chǎn)生這些“感受”的關(guān)鍵就是三種“自我狀態(tài)”對“我”的支配。

      1、我好;你也好。——處于“成人自我狀態(tài)”的感受

      2、我好;你不好!幱凇案改缸晕覡顟B(tài)”的感受

      3、我不好;你好。——處于“兒童自我狀態(tài)”的感受

      4、我不好;你也不好!幱凇皟和晕覡顟B(tài)”和“父母自我狀態(tài)”交織下產(chǎn)生的極端感受,通常會表現(xiàn)為抑郁、叛逆或傷害等極端糟糕的形式。

      為什么這樣說呢?

      首先,我們來看“兒童自我狀態(tài)”。這是每個人從出生起就具有的狀態(tài),并且對其整個人生都將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皟和晕覡顟B(tài)”包括“自然型兒童”和“適應(yīng)型兒童”兩種類型。兒童的基本情感包括快樂、深情、委屈、憤怒、悲傷、恐懼,所有這些情感加在一起,就構(gòu)成了“自然型兒童”。兒童釋放委屈憤怒悲傷等負面情緒的方式由弱到強分別表現(xiàn)為退縮、厭煩、拖延、郁悶、任性、慪氣、撒潑、叛逆,通過不同程度的釋放,最終表現(xiàn)為“適應(yīng)型兒童”。

      其次,關(guān)于“父母自我狀態(tài)”。每個人都有“父母自我狀態(tài)”!案改笭顟B(tài)”包含了自出生起,人們從父母那里學(xué)到的所有價值觀和道德觀,還包括了對生活的評判標準,借此判斷是非對錯。但每個人自身的獨特性又確保了我們不是父母的復(fù)制品,而是獨立的個體,從而表現(xiàn)為“父母自我狀態(tài)”。包括“挑剔型父母狀態(tài)”和“養(yǎng)育型父母狀態(tài)”,表現(xiàn)為責怪、批評、挑剔、教育、指導(dǎo)、關(guān)心、照顧、包容等等。

      而“成人自我狀態(tài)”是人們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它讓人們能夠應(yīng)對此時此刻正在發(fā)生的現(xiàn)實狀態(tài)。處于這個狀態(tài)時,我們所有的知識和技能都能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腦子里父母過去的聲音所驅(qū)使,也不會被童年的情緒所困擾。相反,我們能思考當下的狀況,基于事實來決定怎么做。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兒童自我狀態(tài)”和“父母自我狀態(tài)”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因為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一般道德標準基本都來源于父母對我們的影響和塑造。一旦我們在童年決定用哪種態(tài)度和觀點,我們就會在隨后的人生里始終堅持自己的選擇。

      這些態(tài)度和觀點,變成我們存在的底層架構(gòu)。從那以后,我們便建構(gòu)出一個世界,不斷確認和支持這些信念和預(yù)期。換句話說,我們把自己的人生變成了一個“自證預(yù)言”:我們下意識地控制著事件的發(fā)生,從而確保預(yù)言會成真,換句話說,是確保自己的世界和自己預(yù)期的一樣。長期以往、反復(fù)印證,導(dǎo)致人陷入這種“自證預(yù)言”的“必然后果”——或開心,或悲觀,或沮喪的“感受”。

      故事里的“蛤蟆”就是陷入“自證預(yù)言”的典型例子。“蛤蟆”一直認為,他的“不快樂”是來自父母給他的影響,父親的專橫和母親的哭泣伴隨著他成長,他委曲求全的適應(yīng)著父母的要求成長,甚至包括朋友“獾”同樣帶給他壓力,因為他覺得對方總是在挑剔和教育自己,而自己總是無法達到對方的要求。他生氣想要抗議,卻又總是“憤怒和狂躁只是在他的心里翻江倒海,沒有一點外露”,等到憤怒平息,他又像往常一樣心緒不佳,感覺自己十分“悲慘”。

      心理咨詢師“蒼鷺”看著悶悶不樂、無精打采的“蛤蟆”問道:“蛤蟆,你這段時間的不快樂,該去怪誰?是誰讓你情緒那么壞?”

      “蛤蟆”爆發(fā)了。他生氣而辛酸,聲淚俱下地控訴父母、朋友“每一個人都是怎樣可怕地對待”自己、抱怨“不公平,一點兒都不公平”!

      咨詢故事發(fā)展到這里,“蒼鷺”語重心長的一句輕輕詢問,卻如當頭棒喝,讓作為讀者的我猛然驚起:

      “你還要為自己的不快樂責怪別人多久?”

      “蒼鷺”嚴肅地指出,責怪和批評是人處在“兒童自我狀態(tài)”和“父母自我狀態(tài)”里做的事情。

      作者在這個時候提出本書最為核心的心理學(xué)觀點: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沒有人能“讓”我們產(chǎn)生什么感受,除非他們用蠻力脅迫(我的理解是外界直接的刺激,比如被割傷、鞭打等讓身體產(chǎn)生直接的物理刺激反應(yīng))。

      別人或許會影響或說服“你”,但說到底,是“你”“選擇”了自己的感受,是“你”自己在決定要選擇什么樣的感受。而“你”做這些選擇時,其實是無意識的',更像一種條件反射,因為以往的經(jīng)歷教會“你”在相似情景下不經(jīng)大腦就能自動做出反應(yīng)。

      當人們處在“父母自我狀態(tài)”和“兒童自我狀態(tài)”時,人們幾乎不需要去思考,因為知道父母要做什么、說什么,而自己就好像在演戲一樣,重復(fù)著父母希望看見的行為,即便自己如何不喜歡,卻是一種“習(xí)慣成自然”的依賴,一直以來的生活經(jīng)歷中許多“無意識”行為實際上是“下意識”的選擇,從而造就了現(xiàn)在的“自己”。

      而只有在“成人自我狀態(tài)”里,人們才能思考當下的事情,評估自己的行為,或者傾聽別人對“你”的看法而不馬上駁斥或接受。

      只有在這種狀態(tài)下,人不會站在“父母”或“兒童”的角度,而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客觀看待事物,才能學(xué)習(xí)到關(guān)于“自我”的新知識,意識到自己對自己是擁有自主權(quán)的,思考“自己”是否要按照以前的人生“設(shè)定”去生活?思考為“自己”重新設(shè)計一個“人生劇本”,知道自己是否有力量來改變處境,更重要的是,是否有力量改變自己?

      “蛤蟆”不知道一個處于“成人自我狀態(tài)”的人,會有怎樣恰當?shù)淖龇兀?/p>

      “蒼鷺”告訴他,相比責怪別人,對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

      換句話說,就是改變自己。

      的確,相對于改變別人,改變自己更加容易。

      “你已經(jīng)走到十字路口,沒法兒再回頭了。你要選那條路?”

      在我們自己的人生坐標上,我們都應(yīng)該認真思考,做出自己的選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14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是英國暢銷20多年的國民級心理咨詢?nèi)腴T書。作者是一位資深心理咨詢師,Robert de Board,他巧妙的將自我心理探索的一些實用方法和技巧在一個小故事里緩慢發(fā)酵并推演出來,深入淺出。故事里患了嚴重心理疾病的蛤蟆先生,在與咨詢師蒼鷺的十次面談之后,慢慢跳出了童年傷痛帶來的困擾,并對未來有了清晰的方向和規(guī)劃,他身邊的朋友們也相繼產(chǎn)生了對新生活的憧憬和期待,是個不折不扣的happy ending。

      當然,我們不要去探討現(xiàn)實生活中十次咨詢能不能解決一個困擾人生非常嚴重的心理疾病這樣的問題,傷痛的治愈可長可短,有些人用一生來修復(fù)傷痛,還有些人一生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傷痛是什么。一句老話——幸福大抵相同,不幸則各有各的不幸。這本書其實旨在幫助人們找到各自的傷痛,以及背后相似的原因——那個源頭,換句話說就是引領(lǐng)我們發(fā)現(xiàn)問題并尋求背后的答案,而尋找答案的過程我們很大程度上實現(xiàn)了自我療愈。

      蛤蟆從最開始那個想要依賴蒼鷺“給出”答案的`“孩子”,成長為一個愿意主動配合和探索的“成人”,他在整個過程中沒有“得到”過現(xiàn)成的答案。咨詢師蒼鷺大多時候扮演“傾聽”的角色,引導(dǎo)蛤蟆“說出”自己的故事,而“說”的過程其實就是蛤蟆與自我生命鏈接的過程——他一邊說,一邊發(fā)現(xiàn),一邊產(chǎn)生疑問,這時蒼鷺又適時扮演起另一個角色:“講解”,幫助蛤蟆找到正確的方向。

      在剝繭抽絲的過程中,蛤蟆多年來的諸多困惑得到了開解,心態(tài)也逐漸變得積極爽朗起來,而作為看客的我們都感同身受吧:是否也曾為自己的不快樂責怪他人?又為他人的眼光嚴苛自己?情緒沒來由的失控?還有深陷“心理游戲”的泥沼直至贏了游戲輸了自己……人生似乎總有解不開的小疙瘩,擰巴成了情緒,其中有一種叫“憤怒”的情緒,蒼鷺用兩個例子來說明它的兩種表現(xiàn)形式——一種是強烈的,如同煤氣罐的爆炸,威力很大,殺傷性也很強,我們可以理解為雷霆震怒;還有一種是不帶攻擊性的緩慢釋放,這種方式可以持續(xù)很久,幾小時甚至好幾天,便是慪氣,這種情緒我很熟悉,為了抵抗父母老師的嚴苛,向外順從討好,向內(nèi)用利劍傷害自己。而這些從童年發(fā)展而來,用來自我保護免于受到傷害的防御機制,會幻化為成年人一些不當?shù)男袨椴呗,雖無關(guān)“道德”對錯,但看到一個成年人撒潑慪氣,實在是件有點讓人尷尬的事,而更尷尬的,是鮮有人意識到這一點。

      《成長的寓言》那一章,蛤蟆若有所思的說道:“我之前從沒意識到父母其實擁有巨大的權(quán)力,可以對子女擁有絕對的控制權(quán)。他們可以愛孩子也可以拋棄孩子,可以寵愛他們也可以虐待他們,你擁有怎樣的父母,就像買彩票一樣,得看走不走運!鄙n鷺說:“你說的很對,蛤蟆。大多數(shù)的父母會盡最大的努力來養(yǎng)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傷害孩子?墒,父母也是人,會不可避地把他們的觀念和行為傳遞給后代,正如他們一定會把自己的基因傳給下代一樣。所以孩子們要學(xué)會的是,如何應(yīng)對和防御因此而產(chǎn)生的后果!

      所以,我不斷學(xué)習(xí),覺察,接納和自我療愈。沒有傷痛的童年鮮有發(fā)生,看到傷痛卻慣于指責也無濟于事,只有嘗試諒解并和過往妥協(xié),積極的做出改變,才能撥云見日,看到新世界。

      今晚和一個友人聊天說起,我心里有一股勁兒,這股勁兒一直在推動我四處沖撞,像個充了氣但沒收口的氣球,漫無目的的飛,我想,這可能是一股想要“找到答案”的勁兒,始終不滿現(xiàn)狀,始終不信擺在眼前的答案,始終想要追尋真相。而現(xiàn)實中的答案并不會像故事里那么完美自洽,可能是遙遠的一個點,可能是近前的模糊一團,需要漫長的時間使之變得澄明清澈。

      但只要在找尋的路上,終歸我會無限接近想要到達的地方。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15

      蛤蟆本是一個熱情、時尚又愛冒險的家伙,惹出過不少麻煩和笑話。可他因原生家庭的原因陷入抑郁,不能自拔。他的朋友帶他去接受心理咨詢,通過和咨詢師蒼鷺的十次面談,蛤蟆走出了心理陰影,擁抱新生活。

      這個故事看似很簡單,事實上它包括了太多案例和典型心理活動。首先,我想談?wù)劯蝮槭裁磿钟簟T诘谌聲r,獾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蛤蟆連我的忠告都聽不進去,他的健康狀況一定十分糟糕的了!边@樣一句話不僅可以看出獾性格上有些自大,這幅場景也更像是一個大人在批評孩子。相處模式,朋友影響,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

      在第四章中,在蛤蟆的回憶中,父親曾對他說過一句話:“他是個好孩子,可生性輕浮善變!”這也反應(yīng)了蛤蟆原生家庭中父親的嚴厲,與對他“輕視”的評價。原生家庭,挑剔型的父母,為蛤蟆埋下了一顆抑郁的種子,使蛤蟆處處順從,處處迎合他人,下意識地以父母行為去左右自己,去判斷是非對錯。蛤蟆,完全成為父母的翻版。

      第三,蛤蟆本身原因。從整本書來看,蛤蟆前期一直是小孩子的狀態(tài),我們將之稱為“兒童自我狀態(tài)!边@種狀態(tài)使他的一些感受和客觀事實發(fā)生了偏差。這也導(dǎo)致在朋友生氣時,蛤蟆會下意識討好,且那可能并不是他的錯。當然,狀態(tài)沒有好壞,只看場景,就像情緒和性格一樣。

      也就是說,因為原生家庭父母的挑剔,因為朋友指責,因為自身情緒化,蛤蟆怎會不抑郁?當然,我認為自身原因最重要,畢竟心態(tài)決定一切嘛!

      很慶幸,蛤蟆經(jīng)歷成人自我狀態(tài),成為自己人生的主角。

      接下來,我想談?wù),咨詢過程中我的想法和感受。蒼鷺,我們暫且將他稱之為智者。智者與蛤蟆的第一次談話讓我記憶猶深。他們只是坐著沒有說話,照常理,做為心理咨詢師不應(yīng)該先入為主,說點什么嗎?為什么不呢?我認為,他是想讓蛤蟆知道,心理咨詢是個自發(fā)的過程,想要變好也得是自愿。

      第二次談話,蒼鷺幫助蛤蟆打開心中的怨念,蛤蟆說出了那一段不想回憶的'往事。其實,抑郁的過程不過就是:壞情緒,壓制。壞情緒,壓制……這樣反復(fù)下去,總有一天會抑郁。而智者便是要蛤蟆自己把壞情緒放出來,像氣球一樣,把氣放出。經(jīng)過第十次談話后,蛤蟆獲得新生,幸福地規(guī)劃未來。蛤蟆走出來了!蛤蟆終于走出來了!蛤蟆心里充滿陽光,哪里還有黑夜呢?

      最后,我想說,讀完這本書,我的內(nèi)心五味雜陳。因為我也有那么一段時間像蛤蟆一樣悶悶不樂,可即便如此,我也和蛤蟆一樣走了出來。其中,我認為十分關(guān)鍵的一點——自身強大的信念!要相信:我可以,我可以,我一定能走出去!記。嚎v使世界再黑暗,心中再痛苦,也要選擇微笑,選擇快樂,選擇自信,好好照顧自己,好好愛自己。真正能治愈你的,還得是你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11-21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12-30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精選6篇】04-09

    (經(jīng)典)《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15篇05-24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精選15篇】05-18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書心得范文推薦09-05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通用(15篇)05-20

    (通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15篇05-27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合集【15篇】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