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秦帝國》讀后感 推薦度:
- 《大秦帝國》讀后感 推薦度:
- 大秦帝國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讀《大秦帝國》有感
讀《大秦帝國》有感1
今年三月有幸到西北大學學習了《周秦漢唐文明》,對自己生活的這片土地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作為現(xiàn)在的秦人,了解自己祖先奮斗的歷史、生活的足跡、經(jīng)過的苦難、輝煌的成績等,都是件理所應(yīng)當?shù)氖虑,而就這理所應(yīng)當?shù)氖略谥烀臅r候才想到,是不是有點不敬祖先了,是不是有點忘本了,無論怎樣,我還是想到了,并且行動了,還來得及。借局機關(guān)開展的讀書活動,我選擇了由孫皓暉先生歷經(jīng)十六年創(chuàng)作的長篇歷史小說《大秦帝國》。
《大秦帝國》從公元前362年開始到公元前207年,歷時156年,經(jīng)過七位秦王的不懈努力,于公元前221年統(tǒng)一了中國,建立了秦朝,開創(chuàng)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先河。雖然秦朝只存在了十五年,但對中國文明的貢獻,對中國社會的發(fā)展都具有積極的、不可質(zhì)疑的意義。
看《大秦帝國》,前五部給人的感覺是心潮澎湃、起伏跌宕、扣人心弦,無意中對祖先的奮斗史抱以無比的崇敬和驕傲,戰(zhàn)國時期七國,唯有秦國統(tǒng)一了天下,就是用現(xiàn)在的歷史價值觀來評判,也是件了不起的事情,誰愿自己的祖國四分五裂,誰不愿自己的祖國領(lǐng)土完整,同屬中華民族,長期的內(nèi)斗,只能是國弱民窮,那有幸福生活可言,所以民族的統(tǒng)一、領(lǐng)土的完整、國強民富,無論什么時候,都是每個中華民族兒女的心愿。但看到第六部時,就使人心里滴血了,秦人用無數(shù)生命和鮮血造就的帝國,在秦二世短短的三年中就毀滅了,在秦法森嚴的國度里,一個太監(jiān)趙高、一個白癡的胡亥皇帝,就將泱泱的大秦帝國葬送了,怎能不令人惋惜呢?雖然從以前的歷史知識中已經(jīng)知道了結(jié)果,但還是忍不住可惜的心情,看到最后真的有點看不下去,那種氣憤、惋惜、鄙視、無可奈何的心情,很是折磨人,但還是想看下去,也許是替古人擔憂吧。
可以說《大秦帝國》是一部歷史巨著,作者孫皓暉先生搜集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用必要的情節(jié)將事件連慣起來,使枯燥的歷史知識有了靈性,更難能可貴的是敢于挑戰(zhàn)已成為歷史定論的"暴秦"論,并對秦帝國滅亡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將歷史問題的爭論能融入自己的作品中,這是需要勇氣的?傊,這部作品是值得讀的,特別是生活在這片土地的秦人,需要了解五千年中華文明歷史正源的人們。
關(guān)于秦政,我在上學的時候也看過有關(guān)的書籍,總之感覺秦政是殘酷的,苛捐雜稅太多,人民生活太苦等等,都是說些不好的,特別是焚書坑儒事件,更將秦始皇描寫成殘暴的皇帝。今天看了《大秦帝國》后,好像將原來的記憶推翻了,原來商鞅變法的意義那么偉大,它開創(chuàng)中國歷史上依法治國的先河,一切以法律為依據(jù),而不是依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通過變法,使弱小的秦國在戰(zhàn)國七國中居于強國。戰(zhàn)國時,列國對秦國的看法是:民風是三代同居,男女同室,寒食惡飲,好逸惡勞;民治是悍勇好斗,不通禮法;民智是鈍蠻憨愚,不知詩書。這就是秦孝公與商鞅變法的背景,弱小貧窮就要挨打,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這就是"求變圖存",不變就要滅國,可以說是逼出來。通過變法,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不但雪恥,而且還擴充了疆土,最終一統(tǒng)天下。對秦政無論有何種看法,但有一個基本的事實就是:其一商鞅變法在秦國實行了141年,國家強大,人民生活富裕,成為其它列國眼中的"虎狼";其二秦政在中國延續(xù)了二千多年。
這里就有一個問題是:為什么繼承了秦政,反而又要批判它呢?特別是西漢時期,基本上延用了秦政,作者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歷史的實踐與歷史意識的最初分裂",并作了詳細的分析研究,這里就不再累贅。一個政權(quán)要推翻另一個政權(quán),必須要找出其推翻的正當理由,那么秦政就成了這個理由的犧牲品,而大多數(shù)攻訐秦政的著作出自儒家之手,儒家與秦國的矛盾眾所周知,儒家在中國歷史上地位是顯赫的,也是公眾對其言可信度很高的,明白了這點,也就不難理解歷史上對秦政的攻訐之詞了。
商鞅變法的思想原則,對我們現(xiàn)在也是很有啟發(fā)的。像"法以愛民"的立法思想;"去強弱民"的立法目標原則;"使法必行"的司法原則;反對"濫仁"的司法原則;"刑無等級"的公平執(zhí)法理念;"使民明知而用之"的普法思想。與"王道"形成鮮明的對比,那種"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民"的法則,在古老的秦帝國就已經(jīng)拋棄了,但這個問題至今我們還在討論著,現(xiàn)實生活中仍然存在法治還是人治爭論,這個問題兩千多年前,我們的先人已經(jīng)解決了,面對如此問題,我們不覺得臉紅嗎?依法治國,關(guān)鍵是執(zhí)法,而執(zhí)法的關(guān)鍵是國家的權(quán)力機關(guān),是不是依法辦事,其一是示范引領(lǐng)作用,對太子贏駟犯法的處理;其二是取信于民,徙木立信。只要做到"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法就會為老百姓認可和接受的。用商鞅變法的思想和原則來反思我們現(xiàn)在依法治國中存在問題,不難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界真正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我國歷史上的許多學派都是在這個時代產(chǎn)生的,像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有些成為一門學派可能要晚些,但其基本思想已經(jīng)在春秋戰(zhàn)國時產(chǎn)生了,有這么多的學派,為什么秦國變法只用法家呢?秦孝公時,秦國處在戰(zhàn)國時代,天下大勢是齊、楚、燕、趙、韓、魏、秦七國并列,東周的王朝在洛陽,但對其它七個諸候國已經(jīng)失去了約束力,每個諸候國只有靠自己國家實力而生存,如果你弱小,隨時都有亡國的可能,而此時秦國是七國中最弱小的國家,經(jīng)常受到來自魏國、楚國的侵犯,就關(guān)中華山以東的大片土地,被魏國長期霸占,在這樣的大爭之勢下,怎樣使秦國立足于戰(zhàn)國之列,是擺在秦孝公前面必須面對的問題,唯有一條路"求變圖存",因為魏國、韓國的變法在前,已經(jīng)指引了明確的方向,而且都用法家進行變法,這為秦孝公選擇商鞅變法提供了參考;其二,每一種思想的運用都要與所處的時代相符,在戰(zhàn)國時的大爭之勢下,怎樣能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使國家達到國強民富,立于不敗之地,這是統(tǒng)治者優(yōu)先的選擇;谝陨蟽牲c,我們就不難理解秦孝公選擇商鞅變法。
當然,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思想,都是自成體系的,都閃耀著燦爛的中華民族文明成果,就拿儒家思想來說,歷朝歷代的統(tǒng)治階級對孔子的尊重是前所未有的,因為當統(tǒng)治階級奪取天下后,需要的是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yè),而此背景正適合于儒家的思想治理天下,因為儒家是盛世安邦之學,是修身齊家之學,是克已正身之學,要求天下庶民遵紀守法,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同樣在這樣的天下大勢下,也推崇道家思想,道家思想講求的是個體的修煉,與儒家的治國理念相近。所以講,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批判的繼承,就是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真正做到"古為今用"也是需要講求方法的,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在治國理念上更需要創(chuàng)新,這是政治家的事情了。
戰(zhàn)國時期,有三對人物也想說說。第一對是龐涓與孫臏,同師同門,學的都是兵法,同效力于魏國,到頭來卻成為死敵;第二對是李斯與韓非子,也是同師同門,在韓非子還沒來得及將自己的理論付諸實踐的時候,就為李斯所害,小說中對韓非子的死歸于本人的愚腐,寧可將自己的著作奉獻于秦始皇,而不愿效力于秦國,以表示對自己國家的忠誠,但歷史真的是這樣嗎?在我看來,還是李斯所害,就是按照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推理,李斯還是有可能救下韓非子的。歸根結(jié)底還是應(yīng)了洵子所說的"人性本惡"論,人一旦自私起來,什么事情都能干出來,而這種自私隨著個人欲望的大小不斷升級,最后達到毀滅人性的地步,從這個意義上說,每一個人人生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是自己的自私,是自己的欲望,那么能否既可成全自己的理想而不去傷害與自己有同樣理想的人呢?答案是肯定的,就是第三對蘇秦與張儀,也是同師同門,都是縱橫家,蘇秦效力于六國,合縱對抗秦國,張儀效力于秦國,連橫破解六國的合縱,服務(wù)的主子不同,但并未影響兩人的個人感情,這就是個人的品德,以才服人,以德服人,尊重對方的選擇,而不影響各自才能的發(fā)揮,這何樂而不為呢?前人的教訓應(yīng)該為后世人吸取。
讀《大秦帝國》有感2
商鞅變法廢除封地,從根本上取消了國中之國,最大限度的中央集權(quán),從此將一個結(jié)構(gòu)松散的氏族聯(lián)盟變成了一個以王權(quán)為中心的結(jié)構(gòu)緊密的國家機構(gòu)。設(shè)置郡縣,由中央直接領(lǐng)導地方,這樣如臂使指,政令統(tǒng)一,在最大程度上團結(jié)了整個國家的力量。
商鞅變法廢除井田、均分田地,變革了生產(chǎn)資料的從屬關(guān)系,使耕者有其田,使勞者享其實。生產(chǎn)關(guān)系的變革徹底的激發(fā)了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這一重大變革致使原本疲民流竄、私斗成風的老秦人將全部的精力用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上。商鞅第一次變法僅僅兩年的時間秦國就徹底改變了餓殍遍地的慘狀,能做到戶有余糧,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
商鞅變法廢除隸籍,數(shù)以百萬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奴隸得以解放,從此奴隸可以分得土地,可以參軍立功。這一變革讓數(shù)以百萬計的奴隸由社會動亂的隱憂變成了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強大動力,更變成了秦國軍事上源源不斷的兵力來源。
讀《大秦帝國》有感3
《商君書》十萬余言,商君的法條數(shù)以千計,僅從以上三條便可以窺見商鞅的雄才偉略,在那個社會大紛亂、大變革的時期,商鞅以其灼灼慧眼洞悉到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以恢弘的氣魄整合了國家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重新分配了生產(chǎn)資料,徹底變革了生產(chǎn)關(guān)系。
從而使原來積貧積弱的秦國華麗轉(zhuǎn)身變成了新興的封建王國,國家權(quán)力運轉(zhuǎn)流暢,人民生產(chǎn)積極性空前高漲,生產(chǎn)力得到了空前發(fā)展,為最終掃蕩六國、一統(tǒng)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讀《大秦帝國》有感4
剛剛終于把《大秦帝國》看完了,于是趁著情緒還在,趕緊寫下這篇我原本就打算要寫的讀后感,我大概耗時了兩個月的時間讀完這部書,總共六部,十一本,出現(xiàn)最多的成語是“刻舟求劍”、“泥牛入!保涣钊苏鸷车膽(zhàn)事是“圍魏救趙”、“長平之戰(zhàn)、以及后來的橫掃六國;令人震撼的人物是:秦國這邊是商鞅、嬴渠梁、張儀、白起、呂不韋、嬴政、李斯、王翦、王賁、趙高……其他六國則是:蘇秦、樂毅、韓非、李牧。
總體來說,這本書,在敘事方面我覺得還是很好的,作者以寫秦來寫六國的滅亡,而且這本書整體去讀的話很熱血,只是這本書它歸根到底就是一部歷史型小說,沒必要當成正史去看,但是這部書在歷史大事件上全都依據(jù)史實,算是人物描寫上潤色了些吧。 以及作者從提詮釋的大秦精神,倒真的是從始至終一直都在。
只不過在讀有些故事的時候,不知是懷疑精神作祟,還是好奇心作祟,我總是在想著,作者的敘述是不是真的,作者描寫的這個人物是不是真的就是這樣的性格?因此,我看完一個感興趣的人物之后,總是翻翻《史記》,想看看太史公是怎么說的',在看商鞅的時候,發(fā)現(xiàn)兩個不同的觀點。哈哈……在看白起的時候,覺得差不離,《史記》中,白起最后的一句話,大意是:“我何罪于天以至于此?長平之戰(zhàn),數(shù)十萬投降之人,我全都坑殺,是該死!”、…在這部書中,白起的最后一句話是:“老夫原本想死在郿縣山塬,魂歸故里,咫尺之差,上天不容,誠可謂死生有命也!趙軍降卒,老夫還命來也!”…這樣一個不諳朝政的人,一心卻只在戰(zhàn)場之上,正如太史公所言:“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至于王翦,我之前說過了,他對于朝政之事的把握,要比白起敏銳的多,單單就起用李信為將這件事上,不僅嬴政在權(quán)衡,王翦也在權(quán)衡。這個老頭子很是厲害……再后來他的兒子,人稱小白起的王賁,比起他的父親,這個少將軍更加的實在,尤其是在臨死前對嬴政說的那四件事情,件件直戳嬴政內(nèi)心。于是后來王賁死后,嬴政對自己做了一次反思,那段反思,讓人感覺為何嬴政如此的痛苦王賁死去?我認為這應(yīng)該不是友情,而是嬴政的害怕!……所以我們在讀到這段的時候就會想如若王賁能遲嬴政一步去世,或許朝政不會亂,王賁可以干凈利落的除去不合皇帝的勢力,將扶蘇扶上皇位,可是呢,這些都是后話了!
還有李牧,太史公太不給面子了,竟然混在廉頗藺相如列傳里頭了!我只是覺得這個大將,死的真憋屈!好不容易遇到了王翦這樣的戰(zhàn)斗級數(shù)高的對手,想著要死也是將軍沙場化白骨,怎地竟被同朝人陷害致死。戰(zhàn)國四大名將之一,大破匈奴,后又在對燕、秦的戰(zhàn)事中有勝利,結(jié)果太史公就來了一句:“李牧者,趙之北邊良將也”!囧啊…
其實從一開始讀這部書的時候,我就在等待著嬴政的出現(xiàn)。嬴政有個特點,就是但凡他出場,你總會把注意力集中到他的身上來,即便那個時候有李斯、有王翦、有蒙恬、有王綰,這點嬴渠梁和贏駟都不及。這應(yīng)該就是魅力吧。哈哈…你會發(fā)現(xiàn),從贏柱的出場再到嬴政登上王位,這一段時間中,算是秦國的低谷時期,但是反倒是這樣的低谷讓人覺得就是在等待著嬴政的出現(xiàn),連那個王位也似乎在等待著嬴政。我眼里,嬴政這個人高傲孤獨,而且是個勤于政事的工作狂,雄才大略,個性中充滿著鐵腕色彩。但是他性子急,容易煩躁!太史公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寫的很敘事,沒什么起伏甚至。所以我大多都是通過一些事而憑感覺去想嬴政這個人,多少都會帶有自己的個人偏向在里頭。他冷酷,冷酷到你有時覺得他冷血;但是有時候就覺得他可憐。應(yīng)該是受到他的童年和他母親的影響,導致他的報復心比較強吧。尉繚初見嬴政時說他少恩而虎狼心。賈誼說他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等等……哈哈——還真不知道是啥樣啊…
但是在滅掉六國之后,我覺得真正的嬴政才出現(xiàn),有幾次他說的話都能讓我熱淚盈眶!我就在想,這么一個皇帝,他的眼里只有天下啊!起初是秦王,他想著如何治理好秦國,如何一統(tǒng)天下!后來滅掉六國之后,他有一些懷疑自己,畢竟這是天下,這是整個大秦的天下,
他嬴政面對六個國家不同的民眾,是否就能太平而治?他嬴政的肩是否能扛得住這華夏的大旗?在他統(tǒng)一天下后的一些政策上來看,我最佩服的就是統(tǒng)一文字,這點實在是太厲害了!但是我具體說不出怎么個厲害法,可就是打心眼里覺得這把文字統(tǒng)一實在是太厲害了!
從秦孝公開始到嬴政,秦國幾乎代代是野心勃勃的現(xiàn)實主義之雄主!從一開始的獨立爭霸,到后來的一統(tǒng)天下,秦國的強大,反映出另一面六
讀《大秦帝國》有感5
花了幾個月時間,終于讀完孫皓暉先生16年時間創(chuàng)作的500萬字巨作《大秦帝國》,本書重現(xiàn)了秦帝國崛起于鐵血列強之林的歷史,重塑了那個時代的剛健質(zhì)樸、創(chuàng)新求實的精神。閱讀中一次次地被感染、被觸動,不禁與書中人物同呼吸、共命運,不禁神往那個百家爭鳴、諸子爭鋒的精彩時代,不禁感嘆以秦帝國為代表的偉大的中華精神和原生文明。通讀下來,最深刻的印象有兩點:
法制是秦帝國的立國之本。商鞅變法后的秦國,首先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法治國家,完善的'法制是秦國的立國之本,除了立法精準、全面,秦國執(zhí)法之嚴格,令人震驚,其嚴格程度比之當前的法治國家,又過之而無不及,且貴賤不論,一視同仁。
聯(lián)系當前中國的種種執(zhí)法不嚴,可能源于漢武帝之后推行兩千年之久的獨尊的儒家思想,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中國人尊重法治的同時可能也會同時縱容很多例外情況。
讀《大秦帝國》有感6
《大秦帝國》六部十一卷正式全部看完了。在看的過程中,有許許多多的感觸,感想。秦國,能夠從一個窮苦偏僻小國,最終能夠一統(tǒng)山東六雄。期間有商鞅變法,有張儀的連橫之計,有白起的輝煌戰(zhàn)績,有秦皇嬴政的一統(tǒng)天下。通過總結(jié)秦國的成功,其中有太多震撼我的人和事跡。雖然秦國距今已經(jīng)20xx多年了,但是所帶來的啟示依然值得我學習受用。
堅守承諾,威武不屈——商鞅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是商鞅的變法指導思想,為了取信于民,在變法令下達后,商鞅以三丈之木置于國都南門,募民有能徙木于北門者賞十金,但無人響應(yīng),最后他將賞金增至一百金,有一人應(yīng)募,即獲得一百金,以此來取信于民。"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是古人高風亮節(jié)的人格,在這部書中的商鞅為了變法的實施,不畏同貴族、權(quán)勢展開針鋒相對的斗爭,他也知道這樣會得罪他們,但為了秦國的強大,為了自己的奮斗目標,在他們的威逼恐嚇、甚至暗殺面前絲毫沒有退縮。他所體現(xiàn)的對事業(yè)的忠誠,對承諾的堅守是使他的法能夠最終在秦國實施并且深入人心的關(guān)鍵保證。我們在做事情上也要堅守自己的原則,不能在困難和大部分人反對的情況下就退縮。要有自己的觀點立場,并且敢于擔當。
不拘一格,廣納賢良——秦國歷任君主
古人常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秦國自秦孝公的招賢令開始秦國就像大海一樣的吸納天下人才。秦國丞相商鞅、呂不韋來自衛(wèi)國,張儀、范雎、李斯來自楚國,大將蒙驁來自齊國。這些人在自己國家被排擠壓迫但到了秦國卻都能大顯身手一展胸中之志。秦國對人才的重視也得到了人才們的'回報,是這些外來人才成就了大秦帝國,而這些人才得以青史永存,離不開秦國歷任君主的招賢納士。沒有他們的不拘一格,廣納賢良,也就沒有秦始皇的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所以秦國得以強大不是一時之功,秦國統(tǒng)一六國也不是秦始皇一人的功勞。對一個國家是這樣,對一個單位,對一個人更是如此。作為領(lǐng)導,要有大氣度,大胸襟,要懂得洞察他人的才華,任人唯賢。作為員工,要懂得展現(xiàn)自己,這樣才能使自己的才華得以證明,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秦國的成功同樣告訴我們,成功絕不是"三分鐘熱血"就可以得到了,要有長遠眼光,以及堅持不懈的決心和毅力。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山東六國
總結(jié)秦國的成攻,就不免想到山東六國的失敗,君王的昏庸無為,大臣的迂腐無能,連年的征戰(zhàn)使得民不聊生,而此時的秦國卻在悄無聲息的改革軍事,農(nóng)業(yè),法制最終得以一統(tǒng)六國。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要懂得憂患意識。碌碌無為,也許就會給競爭對手以可乘之機,對于國家,對于企業(yè),對于個人都是這樣,唯有不斷創(chuàng)新,提高自身水平,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讀《大秦帝國》有感7
可能在未翻開《大秦帝國I》之前,我對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印象將永遠是百家爭鳴、禮崩樂壞、諸侯紛爭與井田盡毀,諸子也將永遠只是課本上的諸子,我的腦子里也只裝下他們干枯的主張思想,儒法道墨的基礎(chǔ)觀點。沒有血肉,只有骨架。但翻開這本書之后,才豁然發(fā)現(xiàn),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輝煌遍及政治、經(jīng)濟與文化,這個時期的巨大社會變革,包羅萬象,不是我僅僅在課本上所淺嘗的那些。
那時,即使沒有核武器,可戰(zhàn)場上的硝煙依然可以血洗三千城池,令生靈涂炭。即使沒有先進的納米、提煉技術(shù),可制造出來的兵器可軟如水,硬如鋼,更是出現(xiàn)了莫邪、干將、泰阿、湛盧、魚腸等十大名劍,各劍皆不同,削鐵如泥,威力非凡。即使軍事思想不像如今系統(tǒng)化、整體化,但卻仍能引領(lǐng)一國軍事沖上高峰……擁有著飛機、高鐵、輕軌等現(xiàn)代交通的我們,可能覺得5、6個小時的路程已經(jīng)是可以劃出很遠的路線,但在古代,就連從南至北也要花上幾天的輾轉(zhuǎn),想要傳送消息就更不像我們今天在屏幕上劃一劃就好,他們想傳送緊急消息,也只能是十里加急,快馬騎飛,驛站換騎,一路上都在飛奔,可就是在這么一個不方便的時代,人也活得同樣精彩。
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個微妙而又布滿血腥的時期,大國爭雄、小國尋主。而這無盡頭的爭奪中,秦集萬千矚目眼光,制六合,履至尊,所以帝國到了,秦完成了他的第一個使命——大秦帝國。
記得曾經(jīng)的課本告訴我,秦之所以可大一統(tǒng)在于治者明,臣者能,資之盛,法之嚴。對,這些都高度概括了林林總總的原因,可當一部文學巨著歷史著作擺在眼前,你從會更加細微地去發(fā)現(xiàn),當秦處在當時那個絕境,生死存亡之際,不思強、不思變,則國亡矣。
召公曾將堵住百姓之嘴與塞住河道相比,他說當?shù)竭_一定的程度,那小小的堤壩是攔不住洶洶的大水的,這正如不公正的命令是堵不住百姓的嘴的。我也想將秦在當時所面臨的壓力比作被攔截的江流,當終有一天攔無可攔,便暴發(fā)了。而秦也爆發(fā)了,比洪水來得更洶,比火山來得更猛。
而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而至萬乘之國,著實令人難以思解。
但卻又似冥冥中自有安排,因為,有秦孝公,因為,恰巧,商鞅來了。
他是衛(wèi)國人,卻從魏國而來,要在秦國故終。
僅僅幾十年的時間,他的變法令秦走上封建國家的道路,令“法”深入秦國的山山壑壑,深入每一個子民心中,軍隊一同,上下一心,最終收復河西,使魏敗退大梁,令山東六國望而卻步。
當然,這是好的一面,另一面,如此鐵腕的變法也暗藏危機。他的變法將世世代代自以為高貴的`上層階級變?yōu)榕c庶民同等的地位,嚴重觸犯了貴族的利益,激化了矛盾。好在,商鞅有百年知己——秦孝公,嬴渠梁愿意信他任他,那些擋在前方的豺狼虎豹又何足懼哉!于是商鞅一心變法,直到矛盾上升到不能化解的地步。
秦孝公到了,秦惠公來了。
新君交際之際,注定了要有一場腥風血雨。
這時,商鞅被推了出來。他卻沒有為自己的生作任何解釋,別人道他傻,可只有他知道矛盾激烈之境,又想保全新法,就必然要有一個人站出來,否則,國基不穩(wěn)。上層階級見他沉默,陰險的嘴角再次揚起了詭異的笑,他們請書以極刑——車裂。秦惠王以為商鞅能反駁,以他的聰明才智為自己求得一個痛快的死法,輕而易舉?伤雮字沒有吐出來。秦惠王終于無奈地垂下了眼皮,連手勢也變得無力,可說出的字全讓全國上下為之沸騰:“準!”
商鞅,初來秦,一位抱負,二為秦孝公知遇之恩。來之時,他無所帶,除了滿腦的理論;離開時,他亦無所帶,卻留下了秦統(tǒng)一中國的根基。
雖然說《大秦帝國I》是一部文學史書,卻讓我讀到了有血有肉的人與他們的故事,有別于枯燥的故事陳述,他給我呈現(xiàn)的是另一個世界!
讀《大秦帝國》有感8
雄主、文才和武將是秦帝國的力量源泉。秦國一統(tǒng)天下自有其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之時代大環(huán)境,但是戰(zhàn)國七雄為什么最后勝出的是秦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秦國擁有英明的`君主,如秦穆公、孝公、秦始皇等;
高水平的謀臣,如商鞅、張儀、李斯等;智勇雙全的武將,如司馬錯、白起、王翦等。成就大業(yè)非一日之功,成就秦始皇之大業(yè),更非一代之功。更重要的是,有一個良好的體制,讓這些偉人都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才華,取得最大的成功。
讀《大秦帝國》有感9
秦孝公即位之時,秦國面臨亡國之患,如何生存下去,如何由弱變強成了秦孝公面臨的最大問題。走父輩的老路亡國無疑,不走老路,只有求變。所以秦孝公發(fā)求賢詔以明志,借周國之財以招賢。舉國委任,析心刨肝以用才。正是這種痛徹骨髓的憂患意識和堅持變法的.堅定決心才成就了秦國,成就了商鞅。
國家之爭,企業(yè)之爭,就是人才之爭,由古到今,得人才者得天下。如果秦孝公只看見商鞅從衛(wèi)國到了魏國,又從魏國到了秦國,心存芥蒂,棄而不用;又或者經(jīng)過詢問得知商鞅只做過中庶子而不敢用,何來后來的強秦。所以,作為一個開明的領(lǐng)導,應(yīng)該唯才是舉,而不是論資歷,論職位。也只有這樣,才能得到人才,興國興企。
【讀《大秦帝國》有感】相關(guān)文章:
讀《大秦帝國I》有感10-05
大秦帝國讀后感09-20
大秦帝國讀后感10-05
《大秦帝國》讀后感10-06
小說大秦帝國讀后感10-07
大秦帝國讀后感11篇03-07
《大秦帝國》讀后感6篇10-07
《大秦帝國之黑色裂變》讀后感05-27
小說大秦帝國讀后感(精選18篇)10-21
《大秦帝國》觀后感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