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蘇澈《六國論》讀后感
讀完一本書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蘇澈《六國論》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蘇澈《六國論》讀后感1
蘇軾的《六國論》,針對六國久存而秦速亡的對比分析,突出強調了“士”的作用。蘇軾認為,六國諸侯卿相皆爭養(yǎng)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養(yǎng)起來,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帶頭人了,國家就可以安定了。
蘇轍的《六國論》則是針對六國不免于滅亡的史實,指出他們相繼滅亡的原因是不能團結一致,共同抗戰(zhàn),滅國是咎由自取。
古時的秦國最早也和其它戰(zhàn)國列強一樣,都是周武王滅商以后分封的諸侯,只不過當時遠不如其它諸侯的'封地大,并且又西臨戎秋,立國條件非常惡劣,可以說危機感從分封之日起就一直伴隨在秦國國君身邊,以后秦國西滅戎秋,南并隴蜀,擴充國土,休養(yǎng)生息,變法圖強,致使國力大增,秦穆公更是做到了春秋五霸之首,只不過秦穆公其時稱霸僅僅是替天行道,代周朝討伐不義,攘諸侯以安王室,不曾想到要去問一問周朝九鼎有多重。
當時天下大勢,周朝已是積貧積弱,諸侯實力卻是各有千秋不相上下,問鼎中原統一中國之大事任誰也不敢去想更不用說去做了,只是由于在后來的漫長歲月中,中原諸侯之間或安于現狀不思發(fā)展,或因蠅頭小利兵戈相見,或淫穢奢侈之風盛行,最終導致各國國力漸弱積重難返,而此時天下人心思定,連年征戰(zhàn)百姓顛沛流離苦不堪言,都向往著能夠遠離戰(zhàn)爭,安居樂業(yè)。
而此時的秦國卻由于百年來的招賢納士輕徭薄賦,已是內有富足倉廩,外有勇將良相,秦國當時情狀:一是人才濟濟,百余年間,前有流落楚國云楚被秦人用五張羊皮換回遂得名為五羊大夫的百里奚,后有因《過秦論》一文被秦人追回成為千古第一相的李斯,中有商鞅、張儀等可用之才,這些人都為秦國的強大提供了必需的智力支持。
二是軍力強盛,當時的秦國軍隊被稱做虎狼之師實不為過,據秦兵馬俑研究來看,秦軍排兵布陣進退攻守井然有序,前有能連續(xù)射擊的三排勁弩手,后有手持兩米長槍能殺人于遠處的五排步兵,輔以戰(zhàn)車沖陷敵陣堪稱所向無敵,況且當時秦國的政策得力獎懲嚴厲,軍士殺敵原為奴隸的可以入籍為民,戰(zhàn)功卓著的可以迅速升遷并獲五金重獎,而臨陣動搖擅自退后者不但自己會被處,而且會禍及全家,以此軍隊對付已識書禮的中原諸強,實在是勢如破竹。
三是國力大增,由于秦國當時地處西南,蜀中漢中平原因為都江堰鄭國渠等水利工程的竣工并投入運營,已成為當時的富庶之地,再加上各國強國富民的政策,國力強盛便成為必然。
從歷史情況看,六國滅亡的原因并不是“賂秦”。六國的失敗,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舊,不重視改革,不能堅持“合縱”政策去對付秦國的“連橫”政策,被秦國遠交近攻的手段各個擊破。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力大增,具備了統一中國的實力。加上戰(zhàn)國長期的戰(zhàn)亂,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統一,符合人們的愿望。秦國統一中國,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蘇澈《六國論》讀后感2
今讀二蘇《六國論》頗感新奇,曾不想這舊事之中還有這么多道道。不過,依我之見,二蘇文章看似行文舒暢,合情合理,但考慮到當時的政治因素,就不難看出其中包涵了作者的政治思想。這也就影響了作者看待六國破亡事實的眼光,其文恐怕未點到實質。
蘇澈的《六國論》認為,六國滅亡在于不能聯合魏韓,使力量未被團結。我說非也非也。
.在《過秦論》中就有提到六國曾在孟嘗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的合縱下“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這時的秦國又是怎樣的呢?秦國“開關延敵”,這就不得了了。嚇得諸侯“逡巡而不敢進”,于是“從散約敗”。試想,十萬之地,百萬之師,這是必爭的戰(zhàn)斗,可諸侯卻不能將“叩關而攻秦”堅持下去,這說明什么?這說明諸侯畏秦之勢。六國雖然合縱,但各國都有本身利益的考慮,所以就造成了他們徘徊不定,導致對秦之勢的.懼怕,從而敗北。諸侯畏秦之勢,在史記中也有記載。說,秦圍趙,平原君赴楚魏求援。結果楚王和魏王都有疑慮,不敢出兵。魏國的十萬大軍其實已壓趙境,只秦國一句“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者,以拔趙,必移兵先擊之”,使十萬大軍不敢越趙境一步。幸有信陵君假傳魏王軍令,毛遂拔劍威脅楚王,才得以救趙。
那么蘇洵的六國論又是怎么說的呢?蘇洵說“六國破亡,弊在賂秦”。六國的滅亡在于用土地賄賂秦國。他的理由是賄賂秦國不僅使自己失去了強大的依靠,還使“暴秦之欲無厭”,從而走上了滅亡的道路。我說非也非也,這“六國破亡,弊在賂秦”的觀點看似很有道理,但我們應該看深一些,問一句“為什么六國要賂秦?”當年秦攻趙,說,信陵君和春申君帥軍擊退了秦軍,但還有后話。后話是趙向秦求和,趙國割地?矗剀娨驯粨敉,困乏不已,按常理來講趙國即使無力追擊秦軍,最次也應該是退守城池。他完全沒有必要去賂秦,但趙國卻向秦割地求和。以求一時之安寧。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秦國之勢在當時以達到了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程度。故六國滅亡不在于賂秦,而在于懼怕秦國之勢。
秦以其勢統一了天下,其實縱觀當時之局,可得勢者并非只有秦國。在當時可與秦較力者,還有齊、楚二國。此三國實力其實難分伯仲,只是秦國更懂得如何使自己在氣勢上壓倒對手。在此,秦國的連橫策略,便起到了削弱他國氣勢的作用。楚王因張儀一句笑言而破除了同齊國的聯盟,又經過與秦魏齊之戰(zhàn),使之銳氣大減,即而滅亡,起因受蘇秦讒言,廣樹外敵,連年征戰(zhàn),致使其國力削弱,孤立無援,結果導致齊國氣勢銳減。此后,秦國以其無以可敵之氣勢占盡天時,地利,從而一統天下。
由此,我們知道其實統一天下,并不一定要有過于強大的軍隊,有的應該是氣勢。商湯憑七百里的地方,統治了天下;周文王以百里之地,號令諸侯。憑的是什么?是氣勢!秦國有強大的氣勢,而諸侯畏懼它的氣勢,這就是六國滅亡的真正原因。
【蘇澈《六國論》讀后感】相關文章:
六國論教案07-24
《六國論》教案06-23
蘇設計教案03-27
六國論讀后感02-16
六國論教案優(yōu)秀范文07-22
六國論教案15篇04-01
奇人嚴格蘇的作文10-08
帶有蘇字的網名07-20
蘇園行的作文10-06
蘇寧實習報告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