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名著《三國演義》有感 推薦度:
- 名著三國演義的讀后感 推薦度:
- 讀名著《三國演義》有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讀名著《三國演義》有感
讀完一本經(jīng)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名著《三國演義》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名著《三國演義》有感1
昨天下午課程結(jié)束后天空陰云密布,滿希望會天降甘霖,消減暑熱,但雨終于沒有落下。天氣依然酷熱無比。
上午依然是譚邦和教授的課,講古典小說和高中語文教學,仍然主要講古典小說研究,很少涉及高中語文教學的話題。譚教授用三句話概括自己的治學路徑:研究古典文學,反思傳統(tǒng)文化,建設(shè)現(xiàn)代文明。上午的古典小說主要講了自己對《三國演義》的解讀,下午主要講了《金瓶梅》的深層意蘊。
劉再復先生曾專著論述《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從文化的視角認為《三國演義》是一部中國權(quán)術(shù)陰謀大全,《水滸傳》則在快意恩仇中宣揚血腥和暴力,所以,從價值觀的角度來說,這兩部書則可能引導人性向惡發(fā)展,所以他認為,《三國演義》、《水滸傳》正是中國的兩大地獄之門。我兩年前再讀《三國演義》,對里面充斥的權(quán)謀和智術(shù)也時時生厭惡之感,對魯迅先生對《三國演義》“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論斷擊節(jié)贊賞,真是一語中的,見血封喉。
今天譚教授的解讀,再次深化了我對《三國演義》的認識。中國民間把諸葛亮視為智勝的傳統(tǒng)由來已久,研究者批評諸葛亮為“愚忠”的說法也并不鮮見。譚教授認為,諸葛亮這個文化偶像是以“忠誠、服從”為特征的專制文化的意識形態(tài)的反映。某種程度上是統(tǒng)治階級用來愚民的道具。
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的段落已經(jīng)使我們認識到劉備的“偽”,那么三顧茅廬中我們能看到什么呢?三顧茅廬的故事歷來被人們視為劉備禮賢下士、求才若渴的賢君形象的典型故事,但是認真閱讀三顧茅廬我們知道,劉備三顧茅廬是在走投無路,無處立足之時的無奈之舉,諸葛亮是劉備企圖抓住的一根救命稻草。當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的時候,諸葛亮正在睡午覺,劉備耐心的等待。張飛等得不耐煩,說自己要去房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來。此時劉備說了一句話:“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也。”也就是說,那正是他所要設(shè)計的效果,一顧即遇,反非所盼。近有李國文評點《三國演義》,于此評劉備之言曰:“這話說出口來,便是小人嘴臉!闭媸且会樢娧VT葛亮甫一出山就在隆中決對中為劉備規(guī)劃了天下三分的格局,其實質(zhì)是把紛亂的天下更長久地拖入了戰(zhàn)爭分裂的深淵。
再來看劉備白帝城托孤后所造成的荒謬畫面,一個天下最聰明的人跪倒在一個天下最愚蠢的人——劉阿斗面前,俯首稱臣。但是這個最聰明的人絕對不;,絕對服從這個最愚蠢的人。后世多少文人學者指著這幅畫告誡后人,“這就是中國道德的最高境界,或者說這就是最高境界的中國道德”。
這樣的智慧之人,在這樣的“道德”蹂躪之下會有怎樣的結(jié)局?
諸葛亮為了完成先主的遺愿,開始“六出祁山”,這六次北伐,是在完全沒有勝利希望的情況下展開的,就是為了表現(xiàn)對先主的忠誠,“知其不可而為之”,結(jié)果在歷盡艱辛,即將功成的時候,司馬懿使反間計在成都散布流言,說諸葛亮將反,蠢蛋劉禪即刻詔令諸葛亮班師回朝。正是這紙詔令把諸葛亮置于道德和智慧不能兼顧的兩難困境:奉命回朝,就將功虧一簣,前功盡棄;不回去,即是抗命不忠。諸葛亮選擇了服從,選擇了對君王的忠誠。這是歷朝歷代君主推崇諸葛亮的一個首要原因,所以武侯祠在全國遍地開花——這背后是君主專制的背景下主流意識形態(tài)對諸葛亮的“忠誠”的宣揚。
可堪哀憐的是,諸葛亮還是“星落秋風五丈原”,他選擇了姜維繼續(xù)他未竟的事業(yè),姜維穿起了諸葛亮的“紅舞鞋”繼續(xù)在劉禪身邊狂舞,但相同的命運又落在姜維身上,他又遭曹軍離間而被劉禪召回。羅貫中在該章末尾的結(jié)詩中寫道:“樂毅伐齊遭間阻,岳飛破敵被讒回!边@兩個看似重復的故事,實際上道破了歷朝歷代的君主和將領(lǐng)關(guān)系的本質(zhì)。
這些中國古典小說中所傳達的遺毒還在今天的意識形態(tài)領(lǐng)域繼續(xù)占據(jù)主流,繼續(xù)箝制著今天對“諸葛之忠”津津樂道的人們的'頭腦。可惜的是,今天的人們對此尚沒有清醒的自覺。我們由此得出結(jié)論,反思精神是一切清醒而智慧的大腦所必須具有的精神。后現(xiàn)代主義代表人物、法國思想家?抡f:“反思,就是對熟悉的事物再次陌生化!倍@種陌生化的過程必然伴隨著認識的飛躍和精神的歷險,當然更多的還是發(fā)現(xiàn)的神奇,以及思想靈光洞燭幽微后而豁然開朗的欣悅與滿足。
《三國志通俗演義》卷八《定三分亮出茅廬》中,劉備三顧茅廬,前兩次造訪,沒有見到,第三次正好諸葛亮在午睡,幾個時辰以后,睡足了的諸葛亮醒來便吟出一首詩:“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睂τ谌松牡览恚钟袔讉人能夠?qū)⑵鋮⒌猛笍,看得明白呢。諸葛亮說“我自知”,不知九泉之下的諸葛先生是否大夢已醒,更不知今天閱讀古典小說的讀者諸君是否有這樣的清醒認識和文化自覺。
晚飯后東邊天上又有烏云席卷而來,回到賓館,終于鋪天蓋地降下一場大雨來。十余天了,終于看到一場甘霖播灑暑熱的江城,一洗酷暑和郁熱。
讀名著《三國演義》有感2
《三國演義》,為我們塑造了性格各異的歷史人物:非常勇猛無比的趙云,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狡詐多心的曹操,粗中有細的'張飛,情深義重的關(guān)羽,以及謙虛恭謹親民的劉備。諸葛亮是我在《三國演義》中最喜歡的獨自一…
《三國演義》,為我們塑造了性格各異的歷史人物:非常勇猛無比的趙云,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狡詐多心的曹操,粗中有細的張飛,情深義重的關(guān)羽,以及謙虛恭謹親民的劉備。
諸葛亮是我在《三國演義》中最喜歡的獨自一個人物。他足智多謀,神機妙算,上知天體,下知地理,前曉歷史,后占未知。空城計、草船借箭等,讓人觀止。特別是,他身后,還用計下退了司徒懿,正所說的“死諸葛亮嚇退活司徒懿”。曹操,我卻不太喜歡。特別是他為了自個兒的體面殺了楊修、孔融、華佗。特別是華佗的被殺,使我國錯過了十分珍貴的醫(yī)術(shù)。我也不太喜歡張飛,雖然他很重義氣,并且還粗中有細,但他性格爆燥、喜歡酗酒,并且還常常打罵軍人,最終也因為這個腦袋瓜子遷居。
稱霸的一些人紛爭,逐鹿中原,飽含氣魄大,也造就了英雄。但百姓卻因戰(zhàn)爭生存危在旦夕,使我更加愛惜我們?nèi)缃竦暮推礁l淼纳妗?/p>
讀名著《三國演義》有感3
今天,我讀了《三國演義》一書,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是一部斷代體古典名著小說,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tǒng)一之間發(fā)生的一系列故事。它寫的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shù)、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五虎猛將、許楮、典韋,下至因行間而貽笑千古的蔣干,無不個極其態(tài)。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五關(guān)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后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戰(zhàn)敗降敵而約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后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度龂萘x》表現(xiàn)關(guān)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后來加上“赤兔馬”,又讀過《春秋》,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他的所做所為值得我們學習。
……他血戰(zhàn)長坂坡,力敵萬人,左挑右刺、回馬槍,從響午殺到黃昏,終于救出小主人“阿斗”忠勇雙全的他幾乎每個人都知道。一身的'帥氣、一身的武藝和智慧,使人心中久久不能平蕩——趙云。他奮戰(zhàn)一生,老年時蜀國敗兵,但只有他一人未損一兵一卒。他死后,諸葛亮哭說:“我主又失去一條左膀右臂呀…”……
封建統(tǒng)治時期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他的所做所為給后人很深的印象。
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后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讀名著《三國演義》有感4
這本書是我以前看的,非常精彩,名著《三國演義》讀后感。雖然說是以前看的,但里面的人物、內(nèi)容在我腦海里還記憶猶新。后面我就講里面的內(nèi)容和人物了。
先講人物。三國有三大角色,分別是劉備、曹操、孫權(quán),劉備有五虎將:關(guān)羽、張飛、趙云、黃忠、馬超,個個身懷高強的武藝,關(guān)羽有著“美須公”的稱號。張飛性情魯莽,喜好喝酒。趙云有勇有謀,曾救了阿斗,黃忠箭術(shù)精妙,曾殺了夏候惇。馬超有“先呂布,后馬超。”的.美譽。
不用說,曹操的將領(lǐng)也非常棒,分別是張遼、夏侯惇、許褚、夏侯淵。張遼槍法精奇,深得曹操的器重。夏侯惇跟隨曹操多年,立了許多大功。許褚武藝超群,有勇無謀。夏侯淵跟夏侯惇是兄弟,屢建奇功。小
孫權(quán)的將領(lǐng)也很不錯,有周瑜、魯肅、周泰、甘寧。周瑜足智多謀,有“周郎”的稱號。魯肅有卓越的領(lǐng)導才能。周泰武藝高超。甘寧勇猛異常。
內(nèi)容有:赤壁之戰(zhàn),曹操敗走華容道,黃巾之戰(zhàn)等等。我就講曹操敗走華容道吧。曹操被逼到小路,小路由關(guān)羽守著,曹操讓關(guān)羽放了他,關(guān)羽說不可,讀后感《名著《三國演義》讀后感》。曹操說:“當年我也救過你一命,還請你吃飯呢!标P(guān)羽說:“斬顏良、文丑已經(jīng)報答過你了!辈懿儆终f:“過關(guān)斬將你今天不用還了,但是你得讓路。關(guān)羽只好乖乖地讓路。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希望你們也去看。
讀名著《三國演義》有感5
看完三國演義,才感覺到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寫作能力,羅貫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關(guān)羽的義、張飛的直、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讓讀者都與故事的劇情融合為一體,隨著故事劇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國演義》因為屬于章回小說,故事具有連續(xù)性,讓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會覺得枯燥乏味,故事編排得宜,緊張刺激,使人有一種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處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jù)的亂世之中,《三國演義》不僅是在當時有一種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種體制的創(chuàng)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說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國演義》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書,每閱讀一次,就感覺多了一次不同的體驗,文學素養(yǎng)也提升了許多。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jié)義至三國歸晉共經(jīng)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jù)(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jié)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后,東漢政府的反擊,出現(xiàn)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quán)也快滅亡了。
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zhàn)到少帝逃出京城,結(jié)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后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quán)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群雄聯(lián)軍伐董卓,雖然后來聯(lián)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呂布所殺。
群雄割據(jù)是講董卓死后,中原諸侯群龍無首,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互相廝殺,最主要分為三個戰(zhàn)區(qū),即北方的袁紹與公孫瓚,江東地區(qū)孫策的崛起,中原地區(qū)曹操,劉備,呂布,袁術(shù)之間的戰(zhàn)爭。
再后來的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我就不一一細說了,最主要的我想談?wù)勛约簩θ龂萘x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讀名著《三國演義》有感6
讀完一本三國演義,只覺心中仍濤濤回蕩著萬軍陣前絕世武將拼斗時兵器的鏗鏘聲和吶喊的廝殺聲,還有立于大殿之上侃談治國治軍大道的軍師平靜的語音語調(diào)。但是,我最敬佩的是那些以獨有魅力使文武群臣皆心悅臣服的諸侯王者,以從容的姿態(tài)坐在針氈寶座上,他們之中無一不是雄才大略者。
袁紹出身在有四世三公之稱的名門望族,他可謂是東漢末年群雄割據(jù)初期最有名氣最有聲望的一路諸侯,無論是軍隊還是將領(lǐng)數(shù)量都領(lǐng)先于群雄。他二十歲就已經(jīng)做官,后來假意隱居洛陽,暗地里卻結(jié)交了如張邈、許攸,曹操等有才謀的人。那時的東漢是一個宦官當權(quán)的時期,宦官集團迫害官僚,欺壓百姓,使朝內(nèi)外皆風聲鶴唳。袁紹的目的就是為了組成一個政治集團打到宦官們的專權(quán)行為。在宦官集團的警告下和叔父袁隗的責罵下,袁紹依舊沒有放棄內(nèi)心的報負,暗中等待時機。
上天只給有準備的人機遇,黃巾起義如同一柄巨錘打破東漢王朝這搖搖欲墜的銹鼎。時任大將軍何進召門第顯赫的袁紹就任校尉。何進與袁紹皆有意打壓宦官,只可惜何進志大才疏,關(guān)鍵時刻不聽袁紹的建議,最終導致身死。袁紹后來有抓住時機與同黨領(lǐng)兵入宮假稱奉詔殺死一干宦官,導致少帝被心懷不軌的人挾持外逃。袁紹欲快刀斬亂麻誅殺宦官,遇見不長胡須者不論老幼一律誅殺,故許多無辜的人被處死。一件本來的'好事都變得更加糟糕,天下亂成一團,給了董卓這類野心家有可乘之機。袁紹這位后來的討董盟主負有罪責。
袁紹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個無比莽撞的將領(lǐng),但是到后來好像又轉(zhuǎn)了性子,膽子是越來越“小”了。找董卓進京勤王的昏庸主意就是袁紹和何進出的,估計年輕莽撞的袁紹也沒料到董卓會帶這么多兵馬,到了幾乎人人都知董卓居心叵測。有人建議袁紹帶兵襲擊董卓,史書上記載袁紹在董卓強悍的軍事實力下害怕了,到后來董卓廢皇帝時袁紹始終敢怒不敢言,后來因恐懼而外逃。其實我認為袁紹此舉實在叫做“識時務(wù)者為俊杰”。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袁紹如果是身死當時,后也就不會有一個聲名能震懾群雄的盟主帶兵反董給董卓四面受敵的困境。袁紹如果真的害怕董卓,完全可以逃出去隱居,他為何還要冒這么大風險率領(lǐng)諸侯集體反董呢?況且當時袁紹還被董卓受了官職完全可以不理政事做個富家翁,可是袁紹沒有這么做。他忍辱負重放棄了偷襲董卓大軍這么一個成功率極小的計策,背上了膽小怕事的罵名,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召集諸侯討伐董卓。在一代盟主的風頭背后,又藏了多大的風險!若失敗,袁紹幾乎必死無疑。于是袁紹的外逃避免了董卓的瘋狂報復和加大搜刮力度以擴充軍備的可能,給以后的盟軍減少了阻力。袁紹做了一個他一生中最正確的決定,他知道他自己的身份的重要性,四世三公!足以統(tǒng)帥諸侯,足以給大軍一個正義的理由:“興復漢室,討伐董卓!迸c其說袁紹膽小了,不如說他成長了。
袁紹后來果然煽動起了各地興兵的諸侯并被推為盟主。事與愿違,袁紹雖然貴為盟主,卻怎么也指揮不動這支大軍。各路諸侯其心各異,誰都要為自己謀劃后路。打敗董卓之后誰為主,誰又愿意將基業(yè)奉送而臣服?不僅這樣,還有可能被人吞并,被誅殺。于是袁紹的聯(lián)盟軍空耗兵糧,最后這幫諸侯們一個個作鳥獸散,討伐大業(yè)有始無終。這怪不得袁紹,就算是軍神面對這樣一支軍心不穩(wěn)的雜牌混合部隊也要為難。然而袁紹自己都沒想到這次討伐造了個亂世梟雄劉備。
相信大家都看過這樣一個電視畫面:外有一探子來報,說華雄帶兵來攻。這時候有諸侯亮出自己的將領(lǐng)對敵,但是不過半柱香的功夫盟軍將領(lǐng)就被斬了。這時候關(guān)羽非常神勇的站出來,劉備當然也站出來了,意思是說我二弟可以斬殺華雄。這時袁紹惱羞成怒,意思是我軍中大將上去都不成,你個小兵還能翻了天?然后大罵爾等大膽之類的話語,然后曹操跑出來當和事老……
為何袁紹會如此大怒呢?對劉備天生有好感的三國迷們每每跳出來大罵袁紹嫉妒賢才、治軍昏庸和自大自滿等等。我只是覺得我們把問題想簡單了些,一代盟主在青年時期為了打壓宦官都能夠召集賢才形成政治集團的人會嫉妒賢才嗎?在華雄難求一敗時一個人甘愿一戰(zhàn)難道就進行諷刺?作為一個梟雄是不會有這樣的毛病的。我們再看關(guān)羽那形象,面如重棗、濃眉大眼、胡須飄飄,還手持一特重的青龍偃月刀。何人不覺得一股英雄氣息逼面而來?只要是個正常人都會想結(jié)交或招納這樣一個人而不是對其加以鄙視。但是劉備的自我介紹就要好好琢磨一下,他仗著自己姓劉就說是中山靖王之后,當世皇叔,帝室之胄!袁紹能夠當上盟主顯貴于群雄的資本就是他“四世三公”的身世,劉備在諸侯前說他是帝室之胄簡直是踢場子,意思不就是他劉備更有資格當這個興漢的聯(lián)盟盟主嗎?于是袁紹害怕了,看這摸樣這關(guān)羽是有點本事,若其一戰(zhàn)功成而劉備依仗這大將的聲威和他自己的身世不還得爬到自己頭上?所以袁紹破口大罵其狂傲并之后一直想把劉備軟禁起來。劉備這個人殺也殺不得,放也放不得!
讀名著《三國演義》有感7
在這個暑假媽媽給我買了很多的書。其中就有我最愛的《三國演義》。
在《三國演義》里,我看到了很多英雄俊杰,比方說:智勇雙全的趙云、俠肝義膽的關(guān)羽、莽撞的張飛、仁慈的劉備、冰雪聰明的諸葛亮等等。
在這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趙云,由于他英勇善戰(zhàn)。沒有張飛的莽撞,沒有關(guān)羽的大意。在趙云英勇救阿斗的場景中,更是觸目驚心。看著趙云的貪生怕死,似乎就是現(xiàn)代的舍己為人。趙子龍就像一棵剛強、生命力旺盛的大白楊樹。
我最看不慣的就是劉備了。雖然他是一國之君,可我還是不喜歡他。他為了本人所謂的仁慈,讓幾人喪失了性命。在荊州時,龐統(tǒng)勸他奪荊州,可他卻在乎他人的目光,以為這是名不正言不順的事。遲遲不肯下手。以為需求一個臺階上。就這樣龐統(tǒng)給了他這個臺階,用性命為他換來了這個臺階。
諸葛亮真的是一個聰明機智的'軍師,最讓我難忘的就是,他大擺空城陣,嚇跑了司馬懿近二十萬的大軍,真讓我敬仰。
各位同窗,有時機一定要看看《三國演義》,這真的是一本令人耐人尋味的書。
讀名著《三國演義》有感8
又一次讀完了《三國演義》這本名著。我已記不清讀過多少遍了,但每次讀完后,都回味無窮。
在《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描寫了從鎮(zhèn)壓黃巾起義時出來的各位英雄,然后成就了十八路諸侯,最后斗來斗去只剩下了三大股勢力。即:魏,蜀,吳。
在三國中,我了解了曹操的雄才大略,官渡之戰(zhàn)以七萬大軍敗袁紹七十萬大軍,諸葛亮的鞠躬盡瘁一生為蜀國立下汗馬功勞,關(guān)云長的義薄云天,華容道義釋曹操。
要說在三國中我最喜歡的人物,那非趙云莫屬。雖然他沒有關(guān)羽的壯麗,張飛的驍勇,馬超的傲氣,也沒有太多的戰(zhàn)功,更少有領(lǐng)兵出戰(zhàn)。但我們從那不多的.幾次中可已看出一個有膽略,穩(wěn)重的大將,這也是我喜歡他的一個重要原因,例如空寨退曹操時,配合天時地利人和,大開寨門,偃旗息鼓,單槍匹馬,立于寨外,殺退曹操大軍,又占了曹寨奪了糧草。從這一仗中我們就可以看到一個穩(wěn)重,膽略都超過常人的大將。不光如此,常山趙子龍還是一員勇將,少年之時抗河北名將文丑五十余合,長阪一戰(zhàn)獨抗曹操百萬大軍,漢水河邊救黃忠,晚年之時力斬五將,英勇無比,誰與爭鋒!
當曹操劉備先后稱王時,他們都走了下坡路,劉備欲抱關(guān)張之仇,起兩川之兵。最后差點被陸遜一把火燒死,不久去世。后主劉禪溺于酒色,聽信讒言,最終導致蜀國滅亡。曹操得病,不信華佗,最后病死。魏國國權(quán)最后落在司馬懿父子手中。如果劉備保持冷靜,采取“聯(lián)吳伐魏”的策略,結(jié)果會是如何?如果曹操相信華佗,治好重病,結(jié)果又是如何?如果······可是歷史沒有如果,誰也無法將歷史改寫。
魏,蜀,吳三個末代皇帝:曹奐,劉禪,孫皓跪在司馬炎面前,三呼:萬歲,萬歲,萬萬歲,時。人們沒有忘記,這個人的爺爺司馬懿,當初在曹操的手下,只是個不起眼的小官,這就是歷史!。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讀名著《三國演義》有感9
關(guān)羽,他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涂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勇武過人,忠肝義膽,在麥城被孫權(quán)所擒獲后,死不投降,最終被殺害了。
他,武藝是多么地高強。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guān),斬六將,大敵當前無所畏懼。
他,又是多么地忠義。當他被曹操所俘獲,勉強才答應留下。曹操送他新戰(zhàn)袍,他卻仍用大哥劉備送他的舊戰(zhàn)袍;曹操又送他綾羅綢緞、金銀器皿,他一概不受;曹操與他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他的`心卻還在大哥那兒;曹操送他日行千里的赤兔馬,他雖然收下了,但想的卻是如果有大哥的消息,就能立刻與大哥見面。當有了大哥的消息,他過五關(guān),斬六將,曹操怎么也留不住他。在華容道時,他念及舊情,對曹操網(wǎng)開一面,放他走了。
他,又是多么地勇敢。當他中了箭毒時,請華佗刮骨療傷。他不用綁在柱子上,不用蒙住眼睛,而與馬良下棋。華佗用刀割開皮肉,然后,將骨上的箭毒刮去。只見血一滴滴地往下流,而他卻仍與馬良談笑風生地下棋,臉上沒有一點痛苦之色。
可惜,這樣一個武藝高強、義薄云天、有萬夫不當之勇的關(guān)羽,在麥城被害
讀名著《三國演義》有感10
上學期,我們學了《草船借箭》這篇課文,之后,我就對《三國演義》非常感興趣。所以,暑假里,我去圖書館借了一本《三國演義》,認真地看了起來。
書中的故事發(fā)生在東漢末年。當時,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其中,有三支隊伍從大戰(zhàn)中脫穎而出,他們分別是魏、蜀、吳。曹操帶領(lǐng)魏軍,劉備帶領(lǐng)蜀軍,孫權(quán)帶領(lǐng)吳軍。他們大戰(zhàn)了許多年,這期間發(fā)生了許多或感人或悲慘的事。其中,最讓我難忘的`是劉備托孤的故事。劉備臨死前,對諸葛亮說:“如果我的兒子阿斗爭氣的話,你就輔佐他;如果他不爭氣,你就代替他稱王!苯Y(jié)果阿斗很不爭氣,但是諸葛亮并沒有稱王,只一心輔佐阿斗。
和諸葛亮想比,司馬懿就差多了,他沒有衷心輔佐曹氏家族,而是選擇了篡權(quán)。后來,他的孫子司馬炎還逼迫魏帝退位,自己當王。
這個故事啟示我們:在結(jié)交朋友的時候,要結(jié)交像諸葛亮這樣仁義的朋友,而不是像司馬懿這樣的奸詐小人。當年曹操還提醒過曹丕,讓他不要相信司馬懿,遺憾的是,曹丕沒有聽曹操的話,最終導致國破家亡。
這本書中,發(fā)人深省的故事還有很多,推薦你也讀一下。
讀名著《三國演義》有感11
寒假里,我和爸爸一起讀書——名著《三國演義》。當我讀到“草船借箭”這一回時,不覺心生疑惑:“咦,諸葛亮這樣真的可以借到箭嗎?”
我和爸爸討論起來。首先古代航行,用的多是木船,一旦遇到火攻,便火光沖天,化為灰燼。而諸葛亮用的是更易起火的草船。曹操在赤壁之戰(zhàn)中,就因被火攻遭受了慘重的損失。以曹操之智,難道想不到用火箭一舉擊退敵軍嗎?
其次,十萬支箭一齊射出,那是多么大的量呀!怎么可能每支箭都插入草船,卻沒射穿船只呢?如果諸葛亮真的采用這種借箭的'方法,那草船早就被射成了馬蜂窩,可能在河中央就已經(jīng)解體沉船了。
最后,這十萬支的數(shù)量又是怎么得出來的呢?難不成這些士兵冒著“槍林彈雨”,九死一生地擠到船邊,一支一支清理出來?或者他們早與曹兵勾結(jié),讓曹兵射出十萬支箭,一支不多,一支不少?
爸爸笑笑,告訴我《三國演義》里很多都是作者的文學創(chuàng)作,并非真實的歷史情況。爸爸還鼓勵我,讀書時有自己的思考,是把書讀懂、讀通的第一步。
爸爸看著我,感慨道:“你不像我們小時候,只會讀死書。時代可真是變了呀!”爸爸說的時代改變,現(xiàn)在的我一知半解。但我知道,他永遠是我的英雄老爸。讀書的快樂,思考的快樂,就在和爸爸的相談中,充盈在我的心間!
讀名著《三國演義》有感12
自從我看了《三國演義》,一直都很敬佩一個人,那就是神機妙算的《諸葛孔明》——諸葛亮。歷史上有很多對他的記載,有的說他聰明過人,有的說他機智聰明,甚至還有人評論他是智慧的化身;而且歷史上與他有關(guān)的故事數(shù)不勝數(shù),例如草船借箭、火燒赤壁和空城計等。下面就讓我們深入歷史,來詳細了解一下這位人物吧。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今沂南人氏。漢族。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謀略家、軍事理論家。歸于劉豫洲之下,為軍師。
諸葛亮他氣語非凡,儀表堂堂,一頭烏黑的長發(fā),濃郁的彎眉,隆出的鼻子,能說會道的嘴巴,如果少少綻放笑容,便可看見那一對自然的酒窩,十分從容,無比清秀。
諸葛亮性格十分冷靜,確切的說,是眼觀泰山倒,而面不改色,心不懼。而他的性格冷靜在著名的《空城計》中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
話說孔明帶五千兵退去西城縣搬運連草,忽然探子來報,魏國統(tǒng)帥司馬懿大將軍率精兵十五萬,與西城蜂擁而至。當時孔明只有一班文官和沒有去運糧草的二千五百軍,當即,他思索過后,下令:將“旌旗”全部隱之,諸侯各守城鋪,不得妄行出入,不得大聲喧嘩,否則一律嶄之!城門大開,每門分五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如敵將至,不可亂,我自會有計。
說罷,披上用鳥羽編織的衣服,登上閣樓,因而小童攜琴一張,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卻說司馬懿大軍哨到城下,見此,接不敢進,急報與他司馬懿聽后,大笑不信。只得飛馬遠遠望之。果見孔明坐于閣樓之中,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司馬懿大疑,便速回軍中,前軍調(diào)后,后軍調(diào)前,向北山速退。司馬昭曰:“為何父親退兵?”懿曰:“大開城門,必有埋伏,宜退卻!庇谑,大軍退去。
諸葛亮不但有計謀,還算準司馬懿,所以才會逢兇化吉,真是神機妙算、聰明絕頂啊!
讀名著《三國演義》有感13
讀完《三國演義》后,腦海里就一直回放著書里的點點滴滴。
這本演繹了三國時代的風風雨雨的名著不僅刻畫了200多名人物形象,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給了我們很多為人處事的啟示。
劉備就是第一個讓我敬佩的一個人,桃園三結(jié)義后,我就最這個人物產(chǎn)生了極大的興趣,感想頗多,這個重情重義的人每次遇到事都會站在全局上。
比如請諸葛亮出山的典故《三顧茅廬》,為了廣納賢才,劉備不惜三次前來真誠請諸葛先生,這不僅僅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亂世的統(tǒng)一。
他的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讓我十分敬佩他。但劉備也有一個缺點,就是受到打擊不能控制自己,關(guān)羽、張飛被殺害后,他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聽諸葛亮的話,一定要攻打吳國,導致失去了一員戰(zhàn)將,如果他當時聽從諸葛亮的話,就一定能聯(lián)吳抗曹。
然后是關(guān)羽,他一生獲得了許多的戰(zhàn)功,比如說:千里走單騎、過五關(guān)斬六將、華容道義釋曹操等等,他為了與劉備會合,便不遠千里來找劉備,斬顏良,誅文丑,結(jié)果魯莽的張飛以為他背叛了劉備,準備要殺他,然后又看見他跟敵方打仗,這才明白。
于是關(guān)羽和張飛準備一起去找劉備,最后終于與劉備會合,想象著那令人激動的.場面,真為他們而高興!在書中描寫關(guān)羽的一句話是: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手拿青龍偃月刀,還有赤兔馬。這樣搭配,簡直是無人能敵!
最后是曹操,曹操是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在與劉備煮酒論英雄時說:當今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劉備嚇的把筷子掉在了地上,又裝作害怕打雷,這才蒙混過關(guān)。他在統(tǒng)一魏國時,可以說是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他的策略,無不可以統(tǒng)一天下。
但曹操生性多疑,在赤壁大戰(zhàn)中,只是因為周瑜的一個小計策,而失去了蔡瑁、張允那么好的將軍,也導致了他們沒有好的水軍將領(lǐng),也沒能識破龐統(tǒng)為他提供的連環(huán)計,結(jié)果大敗而歸,全軍覆沒。
通過這本書,讓我學到了很多:劉備教我們什么事情都要冷靜對待;關(guān)羽教我們忠誠就能得到別人的信任;曹操教我們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多疑。我們只要取長補短,就能戰(zhàn)勝一切困難。
讀名著《三國演義》有感14
《三國演義》是一部杰出的古典小說,文中講述了三國時期發(fā)生的事。
我最愛看《三國演義》中的“三絕”。關(guān)羽是“三絕”中的“義絕”,桃園三結(jié)義中,他與劉備、張飛拜為兄弟,從此生死與共。敵人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他依然視死不歸。我想,他們生死與共,而在平時,我和同學為了一點小事就爭吵起來,破壞了我們的友誼,豈不可惜?關(guān)羽溫酒斬華雄、斬顏良文丑、過五關(guān)斬六將、刮骨療傷、單刀赴會這些事例讓我十分敬佩,但他十分驕傲,這也是他致命的弱點,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不要為取得一點成功而自滿,而驕傲。
曹操是“三絕”中的“奸絕”,記得古人有一句話是這樣評他的,“治國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記得有一次曹操領(lǐng)軍走入田地時,他下了一道死命令:誰踏到糧田就將誰斬首,走著走著,他與馬一起踏入糧田,他為了保命,而對將士說:膚發(fā)乃父母所賜,不能絲毫損傷,他以發(fā)代首。曹操這個人多疑、狡詐,可以從“寧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這句話看出。其實曹操本是英雄,可他所處的環(huán)境,與他所作的事,使大家對他有了看法。
諸葛亮占“三絕”中的“智絕”,他善用兵將,巧用計謀,在危急的情況下依然沉著、冷靜,是個少有的人才。我想,我一定要做一個像關(guān)羽、諸葛亮那樣,做一個有情有義,有計有謀的人。
《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我從中懂得了很多道理,每一次讀都會有不同的想法,值得一看。
讀名著《三國演義》有感15
最近金牌導演高希希力作《新版三國》刮起了一陣“三國熱”,使無數(shù)人重溫《三國演義》,我也不例外,重溫三國,重溫一位位亂世英雄……
遙想當年,你曹操,有膽有識,謀董卓假獻刀,假借天子詔書結(jié)盟十七諸侯討伐董卓,東進平黃巾,西進接獻帝,遷都于許昌,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稱霸之路;降張繡,誅呂布,破劉備,夜襲烏巢,官渡之戰(zhàn)大敗兵力十數(shù)倍的袁紹,揮軍南下取荊襄,后遭赤壁重創(chuàng),敗走華容道,退往中原,退馬超,韓遂的西涼鐵騎,平定西涼,統(tǒng)一中國北方。發(fā)展黃河流域的農(nóng)業(yè),興建水利工程,建立了三國鼎立中國力最為強盛的——魏。
多少人曾罵你奸雄,漢賊,在我看來,你結(jié)束了中國北方近三十年的軍閥割據(jù),使中國北方人民得以安定,歷史為你寫下了光輝的一筆!
遙想當年,你孫權(quán),選賢與能,承父兄基業(yè),十八歲執(zhí)掌江東,內(nèi)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曹操揮師南下,欲一統(tǒng)天下,你拒絕求和,任用周瑜,魯肅以幾萬精兵火燒赤壁,大敗曹軍數(shù)十萬,后承周瑜遺志,任用呂蒙暗襲荊州,又在危難之時重用陸遜,彝陵之戰(zhàn)火燒劉備的復仇大軍。在長江中下游發(fā)展農(nóng)業(yè),發(fā)展造船業(yè),派衛(wèi)溫到達寶島,促進了海峽兩岸的交往,建立了三國鼎立中造船航海業(yè)最為發(fā)達的——吳。
曹操在赤壁鏖戰(zhàn)時曾贊揚你:“生子當如孫仲謀。”你任用賢才,歷史也為你寫下了光輝的一筆!
遙想當年,你諸葛亮,蓋世奇謀,三顧茅廬請出山,博望一火初立功,舌戰(zhàn)群儒無人辯,火燒赤壁用奇謀。計取荊州獻主公,三氣周郎迎吳妹,揮師西進取成都,大敗曹軍占漢中。擁立玄德繼大統(tǒng),受重任于白帝城,五月渡瀘南平叛,七擒六縱從未聞。巧設(shè)空城退仲達,六出祁山北伐魏,上方谷燒司馬軍,五丈原上臥龍殞。你大力發(fā)展絲綢織業(yè),使蜀錦暢銷天下,開發(fā)中國大西南,加強和西南少數(shù)民族的.交往,建立了三國鼎立中絲織業(yè)最為發(fā)達的——蜀。
《出師表》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你一生真實的寫照,《出師表》兩篇正如陸游稱贊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蹦愕某嗄懼倚,你的神機妙算,歷史更為你寫下了光輝的一筆!
讀經(jīng)典,講三國,無數(shù)的亂世英雄為我們留下了不朽的傳奇故事……
【讀名著《三國演義》有感】相關(guān)文章:
讀名著《三國演義》有感范文10-06
讀名著《三國演義》有感800字10-06
讀名著《三國演義》有感700字10-06
讀名著《三國演義》有感五篇10-07
讀名著《三國演義》有感350字10-06
讀名著《三國演義》有感500字10-06
讀名著《三國演義》有感范文550字10-06
讀名著《三國演義》有感范文3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