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中生物教案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中生物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生物教案1
教學目標
。ㄒ唬┲R方面
1、描述人體消化系統(tǒng)的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過程。
3、分析小腸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說出小腸的結構與吸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二)能力方面
1、運用實驗法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并得出合理的結論。
2、嘗試解讀營養(yǎng)物質在消化道內被吸收的曲線圖。
。ㄈ┣楦小B(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
1、認同小腸的形態(tài)結構是與它承擔的功能相適應的。
2、認同消化系統(tǒng)對食物的消化和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是保證身體健康的重要條件。
3、積極參加探究方案的.制定,在與小組成員共同完成實驗的過程中,及時相互交流經驗,體驗與人合作完成探究活動。
學情分析
重點難點
。ㄒ唬┙虒W重點
1、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過程。
3、分析小腸的結構與吸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二)教學難點
1、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2、舉例說出消化系統(tǒng)與其消化功能相適應的結構特點。
3、描述小腸的結構特點,說明為什么小腸是吸收的主要器官。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教師活動:播放視頻(展示一消瘦患腸胃病人和一胖子的對話)導入新課
學生活動:觀看視頻,胖和瘦與消化和吸收有關
二、探究活動——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
教師活動:播放口腔內部結構示意圖
學生活動:觀看視頻,明了口腔結構和唾液怎樣流入口腔
教師活動:布置學生讀課本內容,制定探究計劃與探究步驟。屏幕展示注意事項。
學生活動: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制定探究方案(完成《同步學習》自主探究(1)(2)(3)部分)。
教師活動:參入討論,點撥指導。選取兩小組的探究方案,引導學生進行評析。對共性問題予以強調,指導各小組對方案不妥之處加以糾正
學生活動:各小組對方案不妥之處加以糾正,完善實驗方案。分組進行實驗操作。
教師活動:巡視指導
教師活動:學生實驗操作完畢后,師屏幕展示
根據下表列出的實驗方法步驟,填寫實驗現(xiàn)象,再根據實驗現(xiàn)象分析原因。
學生總結本節(jié)課的收獲
初中生物教案2
知識目標:
1、說出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概念。
2、、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概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組成。
3、嘗 試解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各組成部分的作用及相互聯(lián)系。
4、認同生物與環(huán)境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
能力目標:
收集、交流不同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資料
能根據文字、圖片等資料進行 觀察或分析有關問題;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積極參與科學探究的過程,加強對生物與環(huán)境關 系的認識,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意義,提高環(huán)境保 護意識,形成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重難點
重點: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概念,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不同組成成分的作用。
難點: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各種組成成分的作用。
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
。úシ艃(yōu)美的錄象)同學們。再上課之前先讓我們來放松一下。
看了剛才的錄象, 假如你現(xiàn)在正置身于這些優(yōu)美的環(huán)境中,這時你會看到什么呢?你會聽到什么呢?你會想到什么呢?
學生回答自己的看法。
通過課題的導入,使學生認 識到我們周圍的 環(huán)境中存在著很多的生物,生物和環(huán)境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認識到生物和環(huán)境是統(tǒng)一的整體。
2、授課:
。1)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概念
通過導入新課,我們可以知道生物和環(huán)境是個統(tǒng)一的整體。像這樣,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所形成的統(tǒng)一的整體叫做生態(tài)系統(tǒng)。
大家能舉一些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例子嗎?一片樹林,一塊農田,一個湖泊,一塊山地、一個池塘、一個小花園等等,都可以看做一個個生態(tài)系統(tǒng)。
師:那么一堆魚、一瓶礦泉水是不是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呢?
生:不是
師:怎樣才能被稱為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呢?
學生通過討論回答可以知道生態(tài)系統(tǒng)必須是生物和環(huán)境所形成的統(tǒng)一的整體。
師:生態(tài)系統(tǒng)與地域大小有關系嗎?
生:沒有。
學生通過舉例說明,進一步理解生態(tài)系統(tǒng)。使學生認識到生態(tài)系統(tǒng)有大有小,一個池塘是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一個水滴也可以是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
那么地球上最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是什么呢?
學生回答:生物圈。
(2)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成分
那么,生態(tài)系統(tǒng)是由哪些部分構成的呢?這時教師出示幾張圖片讓同學們分組觀察??分析??討論??交流。
師:他們包括哪些生物?
生:植物、動物、微生物
師:這些生物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分別具有怎樣的作用呢?扮演怎樣的角色呢?
生:討論回答各生物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
有不全面的地方,其他組同學進行補充。
師:誰是最關鍵的組 成成分?消費者根據食性不同可以分為哪幾種?
學生回答。
師:現(xiàn)在我們再觀察這些圖片,圖中除了生物以外還有沒有其他的成分?
學生回答。
師:他們又具有怎樣的作用?
生:為生物的生 存提供能量、營養(yǎng)物質和生存空間。
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組成除了有生物外,還有陽光、空氣、水和土壤等非生物部分。
通過上面的學習,請同學們總結以下生態(tài)系統(tǒng)是由哪些成分來構成 的?
生物部分: 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生態(tài)系統(tǒng)
非生物部分:陽光、空氣、水、土壤等
學生討論之后,展示成果。
教師在大屏幕上出示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的關系圖解,請大家思考:如果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沒有分解者,可能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沒有消費者或生產者呢?
從圖上你們可以看出無論是生產者還是消費者最終都要被分解者分解,而分解以后的物質又被生產 者利用,這說明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是一個什么樣的關系?
生: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存的關系。
通過剛才的觀察和前面的分析討論,我們已經掌握了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一些知識,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課后練習。請同學們分組討論,看哪組完成的最快。
課本P42:思考與練習
師:下面我們討論這樣一個問題:
農民朋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辛勤勞作,收獲著豐收的果實,那么他們是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生產者嗎?為什么?
生:不是。因為在地球上,只有綠色植物能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它們才是 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生產者。
師:可以這樣理解,人是社會意義上的生產者,植物才是生物學意義上的生產者。
我們應當怎樣做才能保證生態(tài)環(huán)境不被破壞呢?
生:我們每個人必須愛護生物,保護環(huán)境。
師:既然同學們都認識到了這一點,那么為了我們的生存,為了地球的生存,讓我們行動起來,保護我們的生存環(huán)境吧!
3、知識小結
經過我們的學習,你覺得本節(jié)課學到了哪些內容?請同學概述我們本節(jié)所學習的主要內容。通過本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總結能力和全面掌握教材的能力。
學生分組交流回答。
初中生物教案3
第一節(jié)生物的特性
教學目標:
、儆^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qū)別。
、趯W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發(fā)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茉鰪姛釔鄞笞匀、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難點和重點
重點:①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谠鰪姛釔鄞笞匀唬Wo大自然的情感。
難點: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方法:討論法
鞏固練習
1.我們留意了這么多生命現(xiàn)象,相信你們一定會利用這些生物的特征去判斷一個物體是否是生物了吧。我們來練習一下。教師打出圖片,讓學生指出圖中鐘乳石、珊瑚和珊瑚蟲,哪個是生物,為什么?
2.今天我們接觸到這么多的小生命,看到它們的生命現(xiàn)象,你還認為路旁的一棵樹,道邊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嗎?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去對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體呢?
教學反思:
第二節(jié)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
教學目標
、僬f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并將你所知道的生物進行歸類。②嘗試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huán)境。
、鄢醪脚囵B(yǎng)學生的調查能力以及和同學分工合作的能力。
、芡ㄟ^本課的學習引起學生關注周圍生物的生存狀況,從而加強保護生物資源的意識。
難點和重點
重點:①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
②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調查能力以及和同學分工合作的能力。
難點:①試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存狀態(tài)。
②能引起學生關注周圍生物的生存狀況,從而注意保護生物資源。
課時分配
2課時
教學方法:調查法
教學設計
教學反思: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新授課
第一節(jié)生物圈
教學目標
、倜枋錾锶Φ姆秶。
、谡f出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
、蹏L試收集和分析資料。
、苷J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我們應當了解和愛護這個家。
難點和重點
重點:
、偕锶樯锷嫣峁┗緱l件。
、谏锶κ撬猩锕餐募覉@,我們應當了解和愛護這個家。
難點:
收集和分析資料(因為收集和分析資料是科學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學生開展探究活動,需要對圖片、文字和數字資料進行分析)。
教學方法:討論法
教學設計
初中生物教案4
一、說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jié)內容包括:植物系統(tǒng)進化樹,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的形態(tài)、結構特征、生活方式以及他們對生物圈中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系。通過"植物系統(tǒng)進化樹","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引導學生初識不同的植物類群。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初步認識植物系統(tǒng)進化樹,了解不同植物類型之間的親緣關系,通過"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以及對植物類群的各種學習活動,認識不同的植物類群的形態(tài)、結構特征、生活方式,與人類的關系,并通過對不同植物類群的比較,進一步理解植物進化樹。
通過"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提高觀察能力、比較分析能力;通過對不同植物類群的學習,增強分析問題及語言表達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實驗觀察、比較、討論和講述藻類、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植物種類的多樣性,強化生物進化的觀點,增強生物科學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關注和保護生物圈中多種多樣的綠色植物情感。
三、說學習者特征分析:
本校地處偏遠農村,該校生都是來自大山的孩子,對常見的植物即陌生又熟悉,說熟悉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與常見的植物有密切接觸,有深刻的感性認識;說陌生是因為他們缺乏相應的理論知識,學生學習興趣高,通過實踐和理論相結合幫助他們認識植物系統(tǒng)進化樹和掌握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的特征及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從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來看,八年級學生已開始從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喜歡接受新鮮事物,有一定的生物學經驗基礎。
四、說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根據以上分析,我設計為2課時,此節(jié)為第一課時,本節(jié)課應從學生的主體性出發(fā),創(chuàng)造充分機會讓學生擁有成功的喜悅,在和諧的氛圍中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主動學習,學有所獲,從內心深處產生保護環(huán)境,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欲望。對此我做了大量的課前準備工作,提前一周通知學生利用周末采集樣本,同時,還利用學生中午休息時間,帶領大隊長一個班12人上后山采集樣本,回到學校后,由大隊長隨意分配樣本到各位小組中。這樣,學生課前對學習的內容就有了充分的心理準備。課中:一、通過以上創(chuàng)設的情景,引入新課,二、通過"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以及對植物類群的各種學習活動,認識不同的植物類群的形態(tài)、結構特征、生活方式,與人類的關系,進一步理解植物進化樹,三、通過對不同植物類群的比較,認識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的特征及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五、說教學準備:
1、準備植物系統(tǒng)進化樹圖片,學生采集藻類、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的實物、標本、掛圖。
2、實物材料及用具:學生采集新鮮的水綿,葫蘆蘚、墻蘚、鐵錢蕨、海金沙、石斛,芒萁、帶球果的杉枝、帶花及果實的白菜植株等大量植物實物、放大鏡、鑷子。
六、說教學過程:
。ㄒ唬(chuàng)設情景,引入新課
通過學生采集活動和生活中對植物的感性認識,結合農村孩子的生活實際,貼近生活,讓學生感受到好奇,直揭新課,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進一步學習的欲望。
。ǘ、植物系統(tǒng)進化樹和活動: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
運用課本植物系統(tǒng)進化樹的認識,幫助學生對植物的分類有了初步的了解,接著進行觀察比較不同植物的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幫助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強化生物進化的觀點,增強生物科學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關注和保護生物圈中多種多樣的綠色植物情感。
。ㄈ、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
采用提問式、啟發(fā)引導式教學方法,逐一分析藻類植物的
1、結構:藻類植物是多種多樣的,有單細胞的,有多細胞的;有生活在淡水中的,有生活在海洋中的,還有少數種類生活在陸地上的。
2、特征:大多數生活在水中,沒有根莖葉的'分化,都能進行光合作用
3、分類:據藻類植物呈現(xiàn)的顏色的不同可以將藻類植物分為綠藻、褐藻和紅藻等。
4、對生物圈中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系:為水生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氣。與人類的關系是有些可食用,可藥用,如海帶、紫菜等可食用,褐藻膠、瓊脂、碘酒在醫(yī)藥上有廣泛的用途。
利用對比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學習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結構、特征、分類。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方法的能力幫助學生分析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的特征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系。
。ㄋ模⒈菊n總結
及時反饋與總結,有利于學生學習知識的掌握
。ㄎ澹、作業(yè)設計
七、說教學評價設計:
本節(jié)課內容的教學效果可以從課堂回答、反饋練習、鞏固練習和課后作業(yè)四個方面進行評價。課堂回答通過不斷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課中練習鞏固反饋是一般的知識性練習題,目的是檢驗學生當堂課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在此基礎上,理論聯(lián)系實際,注重知識的深化和應用。
八、說總結與反思: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是直接把知識教給學生,而是著眼于知識獲取的過程、學習方法和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自己觀察、思考、分析和總結,親身經歷知識的獲取過程,從中學到知識和方法,發(fā)展多種能力。教師要多聯(lián)系生產實際,讓學生邊聯(lián)想、邊思考,從中發(fā)現(xiàn)新知識,并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運用能力。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科學素質。
初中生物教案5
一、教學目標設計:
1、通過學習,要求學生懂得細胞是生物結構的基本單位。
2、要求學生懂得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3、要求學生熟悉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4、通過實驗觀察動植物細胞的結構、草履蟲的生命活動,培養(yǎng)學生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以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
就像磚瓦是房屋建筑的基本單位一樣,引入細胞是生物體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這一主題。
(二)、細胞是生物結構的基本單位
1、、學生觀察衣澡結構模式圖和草履蟲結構模式圖,思考:它們是單細胞生物,還是多細胞生物?
2、學生例舉出周圍的生物,哪些是單細胞生物?哪些是多細胞生物?
3、小結:幾乎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4、資料閱讀:細胞的發(fā)現(xiàn)和細胞學說。總結出主要內容: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5、實驗:觀察動植物細胞的結構。
學生分組:甲組和乙組。
分工:甲組觀察洋蔥表皮細胞。乙組觀察人體口腔上皮細胞。
方法步驟:
第一步:制作臨時裝片
第二步:觀察細胞結構
小組討論:
。1)、制作臨時裝片大致分為幾個步驟?
。2)、人體口腔上皮細胞與洋蔥表皮細胞的基本結構是什么?比較它們的異同。
6、通過實驗得出結論:動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包括: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植物細胞還有細胞壁、液泡等結構。
。ㄈ、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1、實驗:觀察草履蟲的生命活動
小組討論:實驗步驟2、3中草履蟲是怎樣運動的'?這些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問題?
2、小結:對于單細胞生物來說,一個細胞就是一個生命體,全部生命活動在一個細胞內完成,這說明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3、學生觀察圖中:胡蘿卜細胞培養(yǎng)成的植株。
說明多細胞生物的生命活動:細胞中的各種結構都擔任著一定的功能,它們相互緊密聯(lián)系,協(xié)調一致,使細胞成為一個有機的統(tǒng)一整體,能夠正常地完成各項生命活動。
4、學生觀察植物細胞結構模式圖
小組討論:植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是怎樣的?
三、思考與練習
1、連線表示細胞結構與功能的對應關系。
2、制作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正確順序是:
3、如何判斷顯微鏡視野中的細胞圖像是動物細胞還是植物細胞?還存在一個數量龐大的生物群體,它們是用肉眼無法看到的微生物,那么要借助什么儀器才能看得見呢?
四、應用與實踐觀察紫鴨跖草的細胞質流動
課后反思:
1、通過學習,使學生懂得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懂得細胞的結構和功能,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的異同。
2、通過實驗活動,加深對細胞結構、細胞生命活動的直觀認識,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
3、通過實驗、討論等多種形式的實踐和探究過程,不斷鞏固所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相互合作,以及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過,這次教學實踐活動由于實驗器材不足,平時開展實驗較少,實驗準備不夠充分,學生親自動手能力不強,對知識的掌握還不夠牢固。
初中生物教案6
一、細菌的發(fā)現(xiàn)
1、列文?虎克:發(fā)現(xiàn)細菌
2、巴斯德(微生物學之父):證明細菌不是自然發(fā)生的,而是原來已經存在的細菌產生的
二、細菌和形態(tài)和結構
1、形態(tài):桿狀、球狀、螺旋狀2、結構:基本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DNA集中區(qū)
特殊結構:莢膜(保護)、鞭毛(運動)3、營養(yǎng)方式:異養(yǎng)(寄生、腐生、共生)
三、細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芽孢:細菌的休眠體
開花和結果
知識與技能:
1、概述花的主要結構2、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說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培養(yǎng)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認同花、果實、種子,對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養(yǎng)成愛花習慣重點:概述花的主要結構,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系。
難點: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系
單細胞生物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描述觀察到的草履蟲的形態(tài)結構,說明草履蟲整個身體只由一個細胞構成。
(2)識別草履蟲的細部特征,依據觀察到的影像,把握草履蟲的結構與生命活動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認同單細胞生物可以獨立完成生命活動。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實驗現(xiàn)象和資料分析,提高解決問題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以草履蟲為例認同生物(除病毒外)都是由細胞構成,并初步形成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與其生活相適應。
(2)通過學習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系,激發(fā)熱愛生物學的情感,增強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單細胞生物(草履蟲)的結構和功能難點:樹立細胞構成生物體的觀點
植株的生長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描述根的生長。2.鍛煉觀察、測量、解讀實驗數據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關注一種植物的根的生長的過程,體驗科學的研究方法,初步學會記錄數據、解讀數據的方法;
2.學習收集信息、篩選信息、交流及表達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1.在探究實驗的`過程中體驗實驗的艱辛與快樂,樹立持之以恒的科學意志,領悟科學方法;
2.學會傾聽與感受,提高人文素養(yǎng);3.通過不同程度的成功體驗,增強自信心。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會觀察實驗現(xiàn)象、收集、記錄實驗數據的方法。
難點:在探究實驗中,耐心、細致、求實地完成測量和解讀實驗數據的工作。
三、課前準備
1.學生課前準備:以小組為單位參照課本自己設計方案觀察根尖伸長最快的部位,做好觀察記錄以備交流。
2.教學課件:根尖生長過程的各部分細胞動態(tài)變化的多媒體課件、根尖的結構圖。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賀知章《詠柳》詩歌,引出課題:展示古詩“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闭f明這個詠春風綠柳的詩句中蘊含著生物學知識,引出萬千枝條及綠葉都是芽發(fā)育成的,從而導出本節(jié)課的學習。
(二)新課教學
實驗探究。
五、板書設計
植株的生長
一、幼根的生長
1.分生區(qū)細胞分裂增加細胞的數目2.伸長區(qū)的細胞增長,增加細胞體積
流動的組織——血液
教學重點: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血液在心臟和血管組成的密閉的管道系統(tǒng)里循環(huán)流動,帶動著物質的運輸,保障各項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掌握這部分內容是為學習“血液循環(huán)”奠定基礎。
教學難點: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圖片,嘗試識別紅細胞和白細胞,血紅蛋白的特性
借助顯微鏡來觀察人血的涂片,可以讓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血液,加深學生的理解,同時加強對學生進行技能訓練。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A、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B、使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嘗試識別紅細胞和白細胞;C、了解有關人造血液、造血干細胞的知識。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運用顯微鏡觀察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實驗態(tài)度;激勵學生將來從事醫(yī)學研究,解決醫(yī)學難題,造福人類。
初中生物教案7
學習目標
1、了解環(huán)境對生物的影響。
2、說明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關系。
重點
非生物因素,環(huán)境對生物的影響,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
難點
探究溫度對霉菌生活的'影響。
測量不同植被環(huán)境的空氣溫度和濕度。
學習方法
講述法,探究法,分析法。
學習過程
引入新課
環(huán)境:生物的生存空間
生態(tài)因素:環(huán)境中影響生物形態(tài)、生理、分布的因素。
生態(tài)因素: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
自主學習
活動1、探究溫度對霉菌生活的影響
討論:探究活動的一般步驟是:
結論: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
互助:企鵝孵卵競爭:梅花鹿在xx時捕食:獅捕與班馬
共棲:?c蟹寄生:蛔蟲與人
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
保護色:壁虎、北極熊
擬態(tài):竹節(jié)蟲警戒色:胡蜂、河豚、夾竹桃
活動2:測量不同植被環(huán)境的空氣溫度和濕度
討論:
1、為什么實測不同地點的溫度和濕度時干濕計放置的位置不同?
2、為什么每個實測地點要記錄3個數據的平均值?
上述實測地點中,獲得的哪組數據起著對照作用?
初中生物教案8
一、教材分析
。ㄒ唬┙滩牡牡匚慌c作用
《細胞通過分裂而增殖》選自《生物學》(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三章第三節(jié)。本節(jié)內容講述細胞增殖是一種生命現(xiàn)象,體現(xiàn)了微觀生物學知識。在學生掌握了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的基礎上,本節(jié)課主要圍繞“細胞體積為什么這么?”這個問題展開教學,使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理解細胞不能無限增大的原因,并為第二課時的教學提供平臺,埋下伏筆。
。ǘ┙虒W目標
根據初中生物課程的指導思想和新課程標準的的四項要求:
、偬岣呱锟茖W素養(yǎng);
、诿嫦蛉w學生;
、鄢珜骄啃詫W習;
、茏⒅嘏c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
制定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1)解釋細胞保持較小體積的主要原因;
。2)通過模型方法進行生物學的研究。
2、能力目標:
。1)嘗試利用數學方法探究細胞生長極限的問題;
。2)運用數學方法分析、歸納、推理、處理實驗數據,得出細胞表面積與體積關系的規(guī)律。
3、情感與價值目標:
。1)讓學生體驗模型實驗法對獲得知識和理解知識的重要作用;
。2)讓學生認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學會用批判性思維方法解決問題。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通過兩個活動來研究“細胞的體積為什么這么。俊钡膯栴}。
難點:活動“研究細胞體積與細胞表面積的關系”中學生提出預測、處理數據、得出結論。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剛步入中學,思維活躍,敢于質疑和討論,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但還不能完全離開實物的'支持,且以往學習中較少涉及到細胞知識,同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觀察、操作和分析能力的差異會產生不同層次的學習效果。而且七年級學生對“細胞大小與外界物質擴散的關系”的理解有一定難度,因此本節(jié)課設想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活動,來提高課堂效率。
三、教學策略
。ㄒ唬┙虒W用具
教具形式:制作教學課件;準備實驗材料:酚酞瓊脂塊、氫氧化鈉溶液、毫米尺。
使用方式:教師展示課件,指導學生用實驗材料按活動二的目的要求探究細胞大小與物質擴散的關系。
效果預測:引起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使他們由生動形象的感性知識逐步過渡到對抽象知識的理解。
。ǘ┙谭
依據: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做中求學,引導探究型學習)
(直觀教學法、比較歸納法、反饋法等)
、僦庇^教學法: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啟發(fā)性,使學生更好地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趯嶒炋骄糠ǎ褐笇W生主動參與兩項探究活動,鍛煉學生的實驗探究技能。
、弁ㄟ^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對所獲得數據和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討論、交流、處理,共同得出結論。
、苷n堂習題檢測使教師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補充,進行教學反饋。
(三)學法
。ㄓ^察法、討論法、歸納分析法等)
本節(jié)內容理論性強、抽象復雜,所以課前要指導學生做好預習,課堂上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使學生在動手操作,動腦思考中解決問題。
、僦笇W生以“細胞體積為什么這么小?”這一問題為主線,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
、谥笇W生運用邏輯思維的方法處理分析實驗數據,理解細胞體積與細胞表面積的關系。
、壑笇W生采用發(fā)散性思維的方法,聯(lián)想的方法將模擬實驗結果遷移到真實細胞,從而得出結論。
。ㄋ模┲仉y點突破策略
重點的落實方案:教學中通過設置情景,引出問題“細胞的體積為什么這么小”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展示課件進行直觀教學,組織學生參與探究活動,在實際操作中理解較小的細胞與其物質代謝的關系。
難點突破策略:教師逐步質疑和引導,通過學生動手實驗,動腦思考,參與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得出結論。
初中生物教案9
一、教學目標
1、概述肺與外界氣體交換的過程。
2、通過小組討論,提高動手能力及合作能力。
3、體驗發(fā)現(xiàn)的樂趣,增強熱愛科學的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過程。
【難點】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過程。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讓學生將手放在胸前,深深的吸氣和呼氣,感受胸部的運動。提問:呼氣和吸氣時胸部是怎樣運動的?(吸氣胸部向外擴;呼氣胸部向里縮。)
提問:我們能夠感受到呼吸時胸部的變化,那么呼吸到底是怎樣的過程呢?導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
1、多媒體展示肺部圖片,提問:肺的位置、形態(tài)特點及生理功能?
。ㄋ挥谛厍粌,左右各一個,左肺有兩葉,右肺有三葉。在你不知不覺中,你的肺在有節(jié)奏地呼氣和吸氣,一分鐘大約呼吸16次。)明確肺是呼吸系統(tǒng)的主要器官。
2、播放呼吸時胸廓和肋骨變化的Flash動畫,組織學生觀察肋骨和胸廓的變化。提問:在吸氣和呼氣時肋骨是怎樣運動的呢?胸廓是如何變化的呢?
(吸氣時,肋骨向上向外運動,胸廓增大;呼氣時肋骨向下向內運動,胸廓縮小。)
3、提問:是什么導致胸廓容積的擴張和收縮呢?學生無法解釋,教師講解原因:胸廓的`擴張和收縮,是肋骨間的肌肉收縮和舒張的結果,還與膈的運動有關。順勢介紹膈的位置及組成。
4、再次播放視頻,提問:呼氣和吸氣時,膈肌怎么運動的,胸廓容積又有怎樣變化的?同時組織學生填寫表格。
。ㄔ谖鼩鈺r,膈肌收縮,膈頂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徑增大;呼氣時正好相反,膈肌舒張,膈頂部回升,胸廓的上下徑縮小。)
5、過渡:胸廓的變化與呼吸有什么關系呢?是由于胸廓擴大導致吸氣,還是因為吸氣后使胸廓擴大?(學生疑惑。)
6、教師進行演示實驗,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并討論:氣球在什么情況下脹大?在什么情況下回縮?分別模擬胸腔內部的哪些變化?如果氣球破損漏氣,或者罩口密封不嚴,結果會怎樣?
(放松橡皮膜時,氣球脹大;橡皮膜向上運動時,氣球回縮;放松橡皮膜模擬的是膈肌舒張,胸廓變小,胸腔內氣壓變大,肺變小,呼氣。橡皮膜向上運動時,模擬的是膈肌收縮,胸廓變大,胸腔內氣壓變小,肺變大,吸氣;氣球沒有變化。)
7、教師組織學生討論:肺與外界如何進行氣體交換的呢?
。ǚ胃挥袕椥裕斃吖情g的肌肉和隔肌收縮使得胸腔容積擴大時。肺便擴張,肺內的氣體壓力相應降低,于是外界氣體就被吸入。當肋骨間的肌肉和膈肌舒張使得胸腔容積縮小時,肺便收縮,肺內的氣體壓力相應増大,于是氣體就被呼出。這就是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
(三)鞏固提升
出示放松橡皮膜、氣球脹大狀況示意圖,學生判斷是吸氣還是呼氣。
(四)課堂小結
學生分享本節(jié)課的收獲。
(五)布置作業(yè)
查資料了解呼氣、吸氣成分的變化。
初中生物教案10
一、教學目標
1、說明腎單位的組成及作用,概述尿液形成的過程。
2、通過動手探索的形式,提高綜合運用知識和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3、初步形成人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腎單位,尿的形成過程。
難點:尿的形成過程。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生活實例:病人看病,醫(yī)生有時會要求病人做尿常規(guī)化驗。提問:這項檢査反映人體什么系統(tǒng)的健康狀況?
(泌尿系統(tǒng))
追問:泌尿系統(tǒng)中腎臟是最重要的器官,尿液在腎臟中是怎么形成的呢?進而導入新課——尿的形成。
。ǘ┬抡n教學
1、腎的微觀結構——腎單位
。1)觀察腎臟的模型,結合教材相關內容。感知腎的顏色、性狀、大小,腎臟中的什么結構起重要作用?
(腎外形如蠶豆,紫紅色,腎單位是腎的結構和功能基本單位。每個腎臟包括大約100萬個腎單位。)
(2)觀察腎單位結構圖,小組討論思考如下問題:
腎單位由什么構成?各部分分別有什么樣的特點?
學生觀察、討論,教師巡視點撥,在黑板前板畫并標注出各部位結構的名稱。
學生回答問題,教師總結
。總腎單位由腎小球、腎小囊和腎小管等部分組成。腎小球是血管球,由入球小動脈分出的許多毛細血管相互纏繞而成。腎小囊套在腎小球的外面,下接腎小管。腎小囊壁和腎小管壁為單層細胞。)
2、尿的形成
過渡:血液在流經一個腎單位的'過程中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呢?
。1)組織模擬活動:篩糧食
出示一包帶雜質的糧食(有花生米、大豆、黑米,也有石子、沙粒),啟發(fā)學生:怎么有效去除雜質呢?
。ㄓ煤Y子篩去雜質。)
請兩名學生到講臺參與實踐活動,動手將含有雜質的糧食篩干凈。
教師引導:篩出去的雜質能否直接丟掉呢?
。ú荒埽驗殡s質中還有一些小粒的糧食)
教師繼續(xù)引導:應該把漏掉的小粒的糧食從雜質中重新?lián)旎貋。那么我們回顧下,剛才“篩糧食”的情境中,都包含了哪些過程?
。êY出去和撿回來。)
。2)課件展示尿的形成動畫。提問:篩糧食與尿的形成有什么關系?
師生共同總結:“篩出去”的過程發(fā)生在腎小球,即將血液中的某些成分篩出去;“撿回來”的過程發(fā)生在腎小管,即把篩出去的某些小分子物質重新?lián)旎貋怼?/p>
。ㄈ╈柟烫岣
嘗試尿的形成的示意圖并標出腎單位各部分名稱。
(四)小結作業(yè)
1、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
2、作業(yè):血液流經腎小球時哪些物質被過濾出去了?原尿流經腎小管又有哪些物質被重吸收回來了呢?
四、板書設計
初中生物教案11
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fā)育
項城付集一中:
教材分析:
兩棲動物是從水生開始向陸生過度的一個類群,具有初步適應陸生生活的結構特征,但受精和幼體發(fā)育在水中進行,幼體經變態(tài)而上陸生活。教材對該部分內容的處理是以蛙為例,著重從生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來反映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fā)育過程和特點。有關兩棲動物的生殖與環(huán)境的關系,可引導學生通過資料 分析來獲得結論,從而使學生培養(yǎng)保護環(huán)境、關注環(huán)境變化的意識。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描述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fā)育過程及特點;
通過調查和查閱資料,培養(yǎng)學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資料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比較分析蝌蚪與魚的相似之處,認識兩棲動物生殖發(fā)育過程受到水的束縛;比較蝌蚪和成蛙的不同之處,認識青蛙的變態(tài)發(fā)育;通過調查實踐活動和資料分析,關注生物的生殖和發(fā)育與環(huán)境的相互關系。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生調查身邊的兩棲動物數量的變化,以及導致這一變化的原因,培養(yǎng)學生保護環(huán)境,關注環(huán)境變化的意識,增加保護我國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青蛙的生殖過程和發(fā)育特點
2、難點:早期蝌蚪與成蛙在外部形態(tài)上的不同點。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青蛙發(fā)育的過程錄像片或標本,其他兩棲動物的圖片或錄像帶。學生:調查身邊的兩棲動物數量的變化及其原因。
教學策略:創(chuàng)設情景---觀察思考----分析討論---歸納總結----得出結論板書設計:、兩棲動物的生殖
1.雄蛙的鳴叫及其意義:
2.雌雄蛙的抱對及其意義:
3.青蛙的生殖特點:雌雄異體,體外受精,生殖活動離不開水。
兩棲動物的發(fā)育過程
1.蛙的發(fā)育的四個階段: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2.蝌蚪與成蛙在形態(tài)結構、生活環(huán)境、內部結構等方面的區(qū)別。
外部結構 呼吸器官 生活環(huán)境
蝌蚪 有尾,無四肢 用鰓呼吸 只能生活在水中
成蛙 無尾,有四肢 用肺呼吸,并用皮膚輔助呼吸 可生活在水中,也可生活在陸地上
3.變態(tài)發(fā)育:
4.兩棲動物:象青蛙這樣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陸地上,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膚輔助呼吸,這樣的動物叫兩棲動物。
5.代表 動物 :青蛙、蟾蜍、大鯢、蠑螈等
6.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fā)育特點:體外受精,變態(tài)發(fā)育
7.關注兩棲動物的生殖發(fā)育和水環(huán)境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學期我們學過了有關兩棲動物的'知識,請同學們思考什么是兩棲動物? 兩棲動物中我們最熟悉的是青蛙和蟾蜍,兩棲動物還有很多種類,還有大鯢、蠑螈,它們也都是兩棲動物。教師著重介紹蟾蜍的蟾酥以及娃娃魚名稱的來歷。這些兩棲動物在生殖和發(fā)育上有許多共同點,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這方面初中生物教案的問題。
二、新授、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fā)育
1.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你是否曾經在電視或通過其他途徑看到過青蛙的生殖過程?
2.學生描述之后,教師對學生描述的這個過程進行補充、訂正,給學生介紹青蛙生殖的過程。
青蛙的生殖和發(fā)育都是在水中進行的。春季,在池塘邊你會發(fā)現(xiàn)雄蛙的鳴囊一鼓一鼓的鳴叫,鳴囊其實就是蛙的共鳴器。如果你有耐性,你還會很幸運的看到雌雄蛙的抱對現(xiàn)象,之后,雌蛙將卵細胞排到水中,雄蛙將精子排到水中,你仔細觀察可能會看到水面漂浮著一片片膠狀的東西,這就是雌蛙產生的卵塊。課本中的卵細胞之外有一層角質膜,在水中起保護作用,接著卵細胞和精子在水中相遇而受精形成受精卵。我們看到的卵塊內既有受精的卵也有未受精的卵。
3.請同學們思考青蛙的受精卵能直接發(fā)育成青蛙嗎?是否有細心的同學觀察過青蛙的發(fā)育過程?
4.學生描述之后,教師進行歸納總結。
青蛙的受精卵在水中首先發(fā)育成小蝌蚪,蝌蚪具有羽狀外鰓,用腮呼吸,之后蝌蚪的外鰓逐漸消失,慢慢長出了后肢,接著又長出前肢,具有了四肢的蝌蚪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尾巴不斷縮短,長成了青蛙的樣子,最后尾巴完全消失,成為了幼蛙,漸漸成為成蛙,這時它用肺呼吸,皮膚輔助呼吸,營水陸兩棲生活。、兩棲動物的發(fā)育特點
1、在上學期我們學過,兩棲動物的發(fā)育具有自身的特點,是什么特點? 像青蛙一樣其他兩棲動物的發(fā)育也有變態(tài)發(fā)育的特點。
2、同學們想一想兩棲動物的分布范圍廣嗎?
兩棲動物在生物圈中存在的范圍十分狹小,因為兩棲動物生殖和發(fā)育都必須在水中進行,幼體要經過變態(tài)發(fā)育才能在陸地上生活,現(xiàn)在你應該知道兩棲動物為什么分布范圍越來越狹小了。
兩棲動物是一類生殖和發(fā)育都離不開水環(huán)境的限制的動物,幼體必須生活在水中經變態(tài)在陸地上生活。所以我們必須從我做起保護兩棲動物的生活環(huán)境。
兩棲動物的發(fā)育過程
受精卵→有外鰓的蝌蚪→外鰓消失的蝌蚪→長出后肢的蝌蚪
→長出四肢的蝌蚪→尾沒有完全消失的幼蛙→幼蛙→成蛙
三、總結:
青蛙的生殖和發(fā)育都離不開水,體外受精,變態(tài)發(fā)育。青蛙 是我們人類的朋友,那么就讓我們大家一起來愛護我們寶貴的水資源,來保護青蛙吧!
四、作業(yè):
1、什么是兩棲動物?你知道哪些動物屬于兩棲動物?
2、請你描述兩棲動物的生殖過程。
3、請你描述兩棲動物的發(fā)育過程,說說它們的發(fā)育過程有什么特點?
4、我們應當怎樣做才能真正保護兩棲動物?
五、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的設計注意了對學生觀察方法的培養(yǎng)。在每一次觀察時,教師為學生提供了觀察的線索。這既是觀察的內容,又隱含著觀察的順序,無意識的對觀察的科學方法進行了訓練。為以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在教學中,教師從學生看到的表面問題入手,引導學生深層思考,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有利于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的養(yǎng)成。
初中生物教案1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根據有關示意圖準確描述花粉粒萌發(fā)和受精過程,說明在果實和種子形成過程中子房各部分結構發(fā)育的結果;
2、通過分析植物體的結構,以及維管束在各器官里的分布,使學生了解植物體在結構上的整體性。通過分析植物體內營養(yǎng)生長和生殖生長的關系及各器官的主要功能使學生從功能上了解植物體是一個整體。
能力目標
1、結合花粉粒萌發(fā)和受精,以及果實和種子形成等知識,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
2、通過學習受精和雙受精過程,以及果實和種子的形成,使學生繼續(xù)樹立事物是發(fā)展變化的觀點。
情感目標
1、通過對果實與種子形成的過程的學習,進一步認同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2、結合果實和種子的形成,向學生介紹我國農業(yè)科學工作者,在培育新品種方面的貢獻,進行生物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3、通過學習植物體是一個整體的基礎知識,樹立整體性的辯證觀點;通過了解營養(yǎng)生長和生殖生長的相互關系,樹立矛盾對立統(tǒng)一的觀點。
教學建議
知識體系圖解
教材分析
1、雙受精的概念和過程及受精后子房的發(fā)育是本節(jié)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半p受精”是果實和種子形成的前提。只有徹底弄清楚“雙受精”的概念及過程,才能更好地理解果實和種子的形成。不論是雙受精過程,還是子房發(fā)育的過程,都是動態(tài)的、變化的,而且內容又都較為抽象,學生不能觀察到。學生接受起來確有難度,教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要盡量配合一些教具(如:投影片、動畫片,或自制移動教具、自畫板書等)輔助講解,使學生把這部分知識理解透徹。
2、學生對“受精”“極核”“胚囊”“胚孔”等這些名詞很陌生,要馬上記住,而且還要知道它們的發(fā)育變化情況,對初一學生來說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所以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要注意反復鞏固才能達到掌握的要求。
3、通過前面七章的教學,學生已經學習了植物六種器官的基礎知識,但是,這六種器官之間有什么內在的聯(lián)系?它們是如何組成一個植物整體的?這就是本節(jié)中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本章教材從結構和功能兩個方面分析和歸納出植物體是一個整體。以細胞、組織、器官和植物體為線索,用胞間連絲和維管束來說明植物體結構上的整體性;以植物體六種器官的主要生理功能的聯(lián)系,以及營養(yǎng)生長和生殖生長的相互依存關系來說明植物體功能上的整體性。
教法建議
花粉粒萌發(fā)和雙受精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而且內容抽象,不能直接進行觀察,因此,教學時應盡量選用有關活動模型或現(xiàn)代教學手段;ǚ郯l(fā)育的標志是伸出花粉管和產生精子,其發(fā)育結果是花粉管將精子送入胚囊。受精過程是細胞融合,在講述果實的形成時,為了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和興趣,可以展示給學生幼小的頂花帶刺的黃瓜,從而形象地說明子房在受精之后繼續(xù)發(fā)育,最終成為果實。這里要說明的是,黃瓜的果實屬于瓠果,它不是單純由子房發(fā)育而成的,而是由子房與花托共同發(fā)育而成的。
在講述種子形成的時候,應該注意呼應前面講過的關于種子結構的知識,前面曾經講過的種皮、胚、胚乳都要在這節(jié)課里找到來源。到這里為止,關于綠色開花植物由種子萌發(fā)到種子形成這一整個生活周期的知識就完備了,植物體各個器官的來源也就都交代清楚了。
在了解了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后,可讓學生嘗試用連接線將子房與果實、胚珠與種子的結構聯(lián)系表示出來。然后,通過思考和討論胚珠與種子的數量關系,回答出果實里種子有多有少的原因。
關于植物體是一個整體的知識,可以參照課本中的圖,繪制一張幻燈片,將根尖、葉片、木本莖的結構圖分別繪在圖中根尖、葉片和莖的附近。利用幻燈片進行講解,使學生認清植物體中的各個器官確實是由維管束聯(lián)系到一起的(根尖中開始出現(xiàn)導管,尚未形成維管束,成熟區(qū)以上的部分才逐漸出現(xiàn)維管束,這一點應該向學生講清楚)。通過復習維管束的運輸功能,還能夠把植物體各個器官的生理功能聯(lián)系起來。
初中生物教案13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減數分裂》這一課題是在高中生物必修2第2章章第一節(jié)的第1部分。這部分內容不僅是第2章的重點內容,也是整本書《遺傳與進化》的重點內容之一。它以學過的細胞學知識、染色體知識、有絲分裂知識、遺傳定律知識為基礎。通過學習,使學生全面認識細胞分裂的種類、實質和意義,為后面學習遺傳和變異,生物的進化奠定細胞學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減數分裂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過程;理解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義。
2、能力目標:通過觀察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培養(yǎng)學生識圖、繪圖能力以及比較分析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3、德育目標:通過學習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義,加深對事物自身變化規(guī)律性的認識,培養(yǎng)對立統(tǒng)一和發(fā)展變化的觀點。
三、教學重點、難點以及確定的依據
1、教學重點:減數分裂概念和過程。這是生殖細胞形成的基礎,又是遺傳和變異de細胞學基礎。
2、教學難點:同源染色體、四分體的概念以及染色體行為的變化規(guī)律,其中染色體行為的變化規(guī)律既是難點又是重點。初學者對此缺乏感性認識,較難抓住本質。
四、教材處理
根據教材的重難點、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多媒體課件傳遞信息量有的特點,這部分內容我安排2個課時。第一課時學習減數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過程,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義。第二課時學習卵細胞的形成過程,減數分裂和有絲分裂異同點的比較。這里主要說明第一課時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
五、教學方法和手段 利用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形象生動的教學氛圍,同時應用講述法、談話法、比較法、指導讀書法等,設疑導入,引導學生思考一系列問題,使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和總結的能力。
六、具體的教學過程
分為二部分
第一部分:導言
首先以問題引入,引發(fā)思考:
。1)什么是有性生殖?
。2)其主要方式是什么?回答之后,演示卵式生殖過程即受精作用,提醒學生注意受精卵中的染色體組成,為進一步觀察受精卵中染色體的特點,又設計動畫模擬精卵的結合過程。這樣,學生從畫面上能清楚看出,受精卵中的染色體一半來自精子,一半來自卵細胞,并且每兩條染色體大小、形態(tài)相似,由此引出同源染色體概念。為進一步說明同源染色體特點,插人類體細胞的染色體圖,最后得出完整概念。同源染色體是本課題的關鍵點和切入點,在教學安排上,將同源染色體概念提前講述,為的是分散難點,為后面講述聯(lián)會和四分體奠定基礎。
由于精子、卵細胞的染色體都只有受精卵即體細胞一半,自然引出問題:精子和卵細胞怎樣產生?先請學生討論,能否以有絲分裂方式產生?之后引出減數分裂概念。并展示學習這一概念應注意的幾個問題,包括:減數分裂自然想了解減數分裂的具體發(fā)生過程,進入第二部分,以精子的形成過程為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過程。
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過程
首先以指導讀書法,讓學生帶著幾個思考題進行讀書學習。思考內容包括:“精子在哪里形成?精子形成過程中各階段細胞名稱是什么?什么是聯(lián)會、四分體?‘減數’發(fā)生在什么時期?”為講述方便,也為了后面能說明染色體分離的隨機性,細胞中的染色體以4條表示.同時,為防止學生眼花繚亂,分散了注意力,整個分裂過程先逐圖出現(xiàn)。
講述精原細胞時,除指出它來自精巢,還應點明它的染色體數就是體細胞的染色體數。精原細胞形成初級精母細胞時,強調染色體在這一時期復制,也就是要說明,聯(lián)會時期,每條染色體已含有兩條染色單體,只是由于這一時期染色體呈染色質狀態(tài),所以看不出來,這樣可以避免學生錯誤以為復制是在四分體時期進行。四分體時期,除強調概念wai,為避免個別學生錯誤地將整個細胞中的4條染色體當作一個四分體,先提問:圖中有幾個四分體?再將其中一個四分體作閃爍處理以加深印象最后還要對四分體作個總結,指出:四分體個數就是同源染色體對數。這樣處理,較好地突破了“四分體”這一教學難點。分裂后期,先顯示一種同源染色體分離情況,形成兩個子細胞,接著讓學生討論同源染色體能否有另一種的分離情況?討論之后在后期又出現(xiàn)另一種分離圖,由此說明:染色體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同源染色體移向哪一極是隨機的即不同對染色體之間可能自由組合。為后面學習遺傳學的“分離規(guī)律和自由組合規(guī)律”奠定細胞學基礎。減數第二次分裂過程與有絲分裂相似,學生容易掌握,但也要強調兩點:“分裂”和“等數”!胺至选奔粗z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等數”即染色體數目不再減半。至于減數第二次分裂的過程,尤其突出有絲分裂后期與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圖的比較,使學生通過畫面,清楚地看出二者的不同,即“是否含有同源染色體”的問題,進一步說明了減數分裂的本質。接著,全屏展示減數分裂的全過程,目的有兩個,
一是總結減數分裂的實質,
二是利用板書復習各分裂時期細胞的名稱。板書如下:
精子的形成:
精原細胞>>>>初級精母細胞>>>>次級精母細胞>>>>精子細胞>>>>精子
。◤椭疲
。p數第一次分裂)(減數第二次分裂)(變形)
......2n......2n......n......n......n
在上面學習的基礎上,為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染色體行為變化,播放精子形成的'連續(xù)動畫過程。使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獲得完整印象。
最后,總結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義,先讓學生討論,教師再作補充,這樣既使學生理解其意義,而且培養(yǎng)了歸納總結,梳理知識的能力。最后指出這些也正是有性生殖的意義,從而既聯(lián)系了上節(jié)課內容,又使本節(jié)課內容前后呼應。
練習與鞏固:為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培養(yǎng)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設計了兩道課堂練習題,第一道題考查學生對染色體數目變化規(guī)律性的掌握情況,第二道題考查學生對同源染色體、四分體概念的掌握情況,通過兩道練習題,及時反饋教學效果。
實踐證明,在教學中能否引導學生進入一種最佳的學習情境是教學成敗的關鍵。
Fansi:講授減數分裂這部分內容,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而應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可以把復雜的問題具體化,把抽象的問題形象化,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從而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益。
采用比較教學法,使學生在學習簡述分裂過程中也同樣復習了有絲分裂的過程,避免出現(xiàn)兩個知識點的混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克服了知識抽象帶來的理解上的困難,收到良好的效果。
初中生物教案14
教學目標
目標
1、通過實驗觀察,掌握木本植物、草本植物莖的結構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理解年輪形成的道理。
目標
通過用顯微鏡觀察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莖的橫切裝片,進一步鞏固使用顯微鏡的技能和在顯微鏡下識別體結構的觀察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分析“木本莖年輪的形成”,使樹立生命物質的發(fā)展變化觀點和內、外因辯證觀點。
2、通過介紹我國科學者在“抗倒伏”方面做出的貢獻,弘揚他們獻身科學的精神。
教學建議
知識體系圖解
教材分析
1、本節(jié)教學內容的重點是木本植物莖的結構。木本植物莖的結構,可作為其它植物莖結構的代表,弄清了木本莖的結構,可以更好解莖的功能和年輪形成的原因,并為了解其它植物的莖奠定基礎。
2、對維管束概念的理解和年輪概念的理解是本節(jié)教學內容的難點。
。1)維管束是對莖結構整體而言,是莖的立體結構。是由韌皮部、形成層、木質部三部分合起來構成的結構(木本植物莖)。課本上維管束的圖和莖的橫切裝片,都是一個平面的結構。如何使學生對維管束的理解形成立體概念,可自制維管束教具或利用多媒體制作三維立體圖像加以說明,避免學生對維管束的理解形成片面性。
。2)年輪的形成是多年生木本植物莖的形成層在外界環(huán)境條件影響下進行周期性活動的結果。學生能夠理解年輪是植物的生長線,但容易把年輪的概念與年輪線的概念混淆,造成理解上的誤差。為了避免這種誤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結合掛圖、模型或自畫板圖配合相應的文字進行說明。準確地把握年輪的概念及年輪線的概念。
3、組織學生觀察木本植物莖和草本植物莖結構的橫切、縱切裝片,也是教學內容的難點。因為:學生對莖結構的認識還只停留在書本和教師的掛圖上,從顯微鏡下觀察到的莖結構在認識上存在差距,需要有一個“重新認識&rdquo 初中地理;和“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過程。教師在指導學生實驗中,要耐心引導學生一步步地把觀察到的結構特點與教科書中的掛圖相結合,進一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教法建議
《莖的結構》一節(jié),由于名詞較多,可以用兩課時講授。本節(jié)是這一章帶有關鍵性內容的一節(jié)。
關于木本植物莖的結構,教師可以利用楊樹或柳樹的'枝條或木本植物莖的立體結構模型進行教學。教學時,可以按層次觀察。使立體感增強,形象清楚,學生容易理解。而韌皮纖維,可以準備一些麻的纖維(剪幾段麻繩,搓開后備用),讓學生體會到韌皮纖維的柔韌性。
關于草本植物莖的結構,要指出它在結構上的特點,一是要指出它在表皮以內有幾層機械組織;二是要指出它的維管束分散排列,而且它的維管束里沒有形成層。在指出這些特點的時候,還應該與木本植物莖的結構相比較,以便使學生獲得鮮明的印象。
由于要求學生用肉眼觀察木本植物的莖,課前應該采集1~3年生的新鮮的椴樹莖,切成長約5厘米的莖段,供學生觀察。如果沒有椴樹,楊樹、柳樹、木槿、泡桐、臭椿、月季等都可以代用。楊樹、柳樹的樹皮易于剝開,便于觀察形成層。泡桐、臭椿、月季等顏色較深。認清三部分結構以后,可以讓學生剝下一部分樹皮,看到木質部表面粘滑的一薄層,這就是形成層。因為形成層只有幾層細胞厚,所以用肉眼在橫斷面上看不到。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將樹皮內層和木質部從上到下撕下一些纖維狀細絲,從而為講述韌皮纖維和木纖維打下基礎。
初中生物教案15
一、教學目標
1、細菌的發(fā)現(xiàn)史;
2、細菌的形態(tài)結構;
3、細菌的生殖方式。
二、教學重點
細菌的形態(tài)結構,細菌的生殖。
三、教學難點
細菌的形態(tài)結構,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細菌分布廣泛的原因。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1、細菌的發(fā)現(xiàn)
。1)荷蘭人列文虎克用顯微鏡發(fā)現(xiàn)了細菌,但認為細菌是自然發(fā)生的。
(2)法國科學家巴斯德用實驗證實了細菌的存在,認為細菌是現(xiàn)有的細菌產生的。
2、細菌的形態(tài)結構
。1)細菌個體微小,有球狀、桿狀、螺旋狀。
。2)細菌的.結構包括基本結構和附屬結構;窘Y構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以及沒有成形的細胞核。附屬結構包括莢膜和鞭毛,并不是所有的細菌都有,莢膜對細菌有保護作用,鞭毛可以使細菌在水中運動。
。3)細菌的結構中沒有葉綠體,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因此細菌的營養(yǎng)方式是異養(yǎng)。
3、細菌的生殖
。1)細菌通過分裂生殖進行繁殖,也就是一個細菌分成兩個。
。2)當環(huán)境不好時,細菌會變成芽孢,芽孢是細菌的休眠體,當度過不良環(huán)境時,芽孢又萌發(fā)成細菌。
六、課后反思
為什么細菌能夠在生物圈中廣泛分布?
【初中生物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生物考試總結04-28
初中生物教學總結07-01
初中生物教學設計04-04
初中生物教學總結07-01
初中生物教學反思02-17
初中生物教學總結范文05-16
初中生物教研總結范文06-07
初中生物學習總結11-14
初中生物期末教學總結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