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羅生門》觀后感(精選10篇)
看完一部經(jīng)典作品以后,這次觀看讓你有什么領悟呢?是時候寫一篇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到底應如何寫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羅生門》觀后感(精選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羅生門》觀后感 篇1
四個人物、四個角色。四種不同的講述,誰在說謊?真相到底是什么?
強盜看上了武士的女人,占有了女人,殺死了武士。兇手捉住了,女人找到了,目擊者出現(xiàn)了,甚至武士的靈魂也回來哭訴了。然而,四個人四種敘述,相互矛盾。如何得到真相?
從每個人的需求去分析,從每個人最大的利益去判斷。結果出來了。強盜的謊言是要表明自己的勇敢,抹去了自己苦苦哀求女人并不惜不做強盜,開店養(yǎng)女人的要求,抹掉對他蔑視的部分,滿足自己強盜的顏面。女人抹掉了對自己無聊的生活和喜歡熱情男人的部分,偽裝成自己對失貞的懺悔,隱瞞至兇狠的.一面。武士撒謊自己是自殺,隱掉了被女人譏諷軟弱和自私不愿意為女人去報仇的部分。砍材人隱去了自己偷走帶寶石匕首部分。
是人性的自私和貪婪,每個人都隱掉了對自己不利的部分,都站在自己的角度講述,違背事實。
但人性也有反省和悔悟。是砍材人的悔悟給了和尚的信心,讓自己和和尚完成了人性的救贖。棄惡從善,開始了新的人生。
《羅生門》觀后感 篇2
作為一個90后,我很少有機會看黑白電影,至于認認真真從頭到尾看完的更是沒有——除了《羅生門》。
《羅生門》是黑澤明在19世紀4、50年代完成的作品,這部黑白片講述了在12世紀的日本,發(fā)生了一件震驚京城的命案:武士金澤武弘在樹林中被人殺害。電影描述的就是在審判此案的法庭上,目擊證人樵夫、兇手多囊丸、金澤的妻子真砂以及借巫師之口作證的金澤分別說出了完全不同的證詞,從而此案也不了了之。
真相只有一個,然而每個證人都說出了迥然不同的證詞,使整個案件更加樸素迷離。是什么導致每個人說出不同的事實?很簡單,就是個人的利益。樵夫把作為兇器的名貴匕首歸為己有;金澤武弘為了自身武士的榮譽而撒了謊;多囊丸和真砂都是為了保住自己的名聲。每個人都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說出了與事實不符的證詞。
在這一部分中,黑澤明巧妙地表達了人為了自己的利益會不自覺的撒謊這一點。在糾察使署中,各位證人作證時,影片中沒有出現(xiàn)任何一位官員來進行提問,而是采用了各位證人自問自答的形式來敘述證詞,個人認為,這個片段表現(xiàn)的是各位證人的內心活動:沒有來自外界的提問,敘述過程由各位證人自己選擇方法敘述。我也覺得法庭辯護是這個影片中最精彩的部分,黑澤明用官員的視角來表現(xiàn)了法庭辯護的畫面,使觀眾更有代入感,看著每個證人自問自答地說著維護自己利益的假證詞,更是感覺到人心的黑暗。
而更為巧妙的是,電影是采取了當事者回憶的方式來表現(xiàn)法庭辯護部分和案件重演部分:是通過樵夫在羅生門(京城門)避雨時,和一個和尚以及路過的雜工說起的。樵夫不僅在糾察使署上撒了謊,而在和兩人聊天時也撒了謊,這更是表現(xiàn)了人在維護自己利益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丑惡以及偽善。后來雜工捉住了樵夫話中的把柄,直接道出了樵夫偷走了匕首的事實,電影進入了高潮階段,但是此時卻有一個不合時宜的新人物出場:一個棄兒。
這個棄兒的出現(xiàn)使得原本只是萍水相逢的三個人(樵夫、和尚以及雜工)的立場發(fā)生了轉變。雜工把棄兒的衣服搶走,他在影片中的地位就從一個旁聽者轉變成了電影的主旨思想:人心險惡的代表。而樵夫想阻止雜工的搶奪,卻因為被捉住了把柄而啞口無言,樵夫自己做了壞事,卻又有著一般人說應該具備的道德,他在這個片段中是象征著被夾在道德和自私中的'一般人。而作為善良以及道德的代表的和尚此時卻沒有過多的動作,這就是表現(xiàn)了和尚在聽過過案件后對人性表現(xiàn)的一種絕望。
在雜工搶走了衣服并退場后,更加巧妙的地方出現(xiàn)了,樵夫道出了自己偷匕首的原因:自己已經(jīng)有六個孩子了,養(yǎng)家有困難。而且,樵夫打算收養(yǎng)那個棄兒:已經(jīng)有六個孩子了,也不差多養(yǎng)一個。此時,之前一直沒有大動作的和尚就說出了作為影片最后的臺詞:“我想,我又可以相信人了!弊鳛樯频拇淼暮蜕性趧≈惺且恢北憩F(xiàn)著他對人性的失望的,而只有此時表現(xiàn)了對人性的希望;同時,樵夫最后還是選擇了道德,也表現(xiàn)了影片的主題:人的丑惡以及人的善良。
最后的畫面是樵夫抱著棄兒在雨后的夕陽中遠去,這個鏡頭讓人不禁思索起整部影片,更是引起觀眾對人性的思考,回味無窮。
《羅生門》觀后感 篇3
很偶然的情況下在圖書館看見了羅生門這本短篇小說合集,學影視與戲曲專業(yè)的研究生朋友說有羅生門電影,盡管自己看不懂,但他們老師極力推薦,他們老師說看懂的話,會覺得特別可怕~
獵奇心頓起,回家就先看了這部電影。雖然我沒有感到特別可怕(可能我沒看懂深層含義),但看過以后,我整個人都不好了。
概括的說影片內容就是:一起竹林殺人事件,由四個人講述出了四個不同的版本。這四個人分別是:看見了尸體后報官的樵夫、被指控為殺人者的強盜、死者(死者怎么講述?恩,影片用了怪誕手法,借助女巫招魂的方式,讓死者開口說話)、死者的妻子。大家都為了各自的目的,或多或少的隱瞞或改編了事情的真相,致使整個事件撲朔迷離。
其實還有兩個對事件不重要,但對影片來說非常關鍵的人物,一個是和死者有一面之緣的行腳僧,還有一個聽這事件的路人。導演對人性的疑問,似乎由這兩個人提出。行腳僧說:如果這世界,連人都不可信,還有什么值得相信的?他所代表的,是對人性中正面的、真實的、良善的一面的信任,他認為人性中有這些東西。而那個聽故事的路人呢,他說:人類本來就是可怕的,連住在羅生門這兒的鬼,都因為害怕人的兇殘而逃走。他的理論是,萬人皆惡,我的惡就不算惡,所以最后他搶走了嬰兒身上的衣服。
電影《羅生門》好評無數(shù),斬獲不少世界級大獎。甚至被評為世界十大最有價值的電影之一。本來么,一部藝術作品,涉及人性探討,格調立馬就高了。
就像關于性本善還是本惡,一直作為爭議,被探討了幾千年仍無定論。但其實,人性有許多面,并不是非善既惡,正如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我們都是立體的,一個作惡多端的人也會有溫情一面。而本性善良的'人也可能做一些世俗所不允之事。
回過頭看本片,強盜為了表示自己勇猛,把懦弱的武士形容成一條漢子以對手的強大烘托自己的強大~為了表示自己殺人動機的光明,把武士的妻子形容的不貞。武士呢?更惡心,為了掩蓋自己的懦弱,把責任都推到了自己妻子的身上。很顯然,強盜和武士是有隱喻的,他們分別代表了那個年代日本不同的階層,強盜和武士的對決就是一場真小人和偽君子之間的斗爭,最后他們惺惺相惜形成了一種類似革命友誼的互敬,把責任推到更弱的人身上(影片里是女人)。但是,真小人起碼還愿意承認:她們只是弱者~而偽君子呢,從頭到尾都是道貌岸然。
從結尾看,收養(yǎng)了棄嬰的樵夫本性善良,但是他因為起了一時的貪欲拿走了那把鑲有珍珠的短刀而隱瞞了真相。你看,人就是這樣,好壞只在一念之間。
武士的妻子,這是我最想說的,我想影片的背景應該是日本男權主義非常嚴重的時期。女人不僅在行動上顯得弱小,在思想上恐怕也深受荼毒。其實她是受害者無疑,遭受了重創(chuàng)以后,看清了丈夫的真面目,我以一個女孩子的角度解讀,覺得她在挑唆強盜和自己丈夫的時候,有一種玉石俱焚的心態(tài):哼,嫌棄我?那你們通通去死吧。可是在公堂上,她沒有說出真話,因為她想要把自己塑造的更貞烈一些。
或許正如路人所說,有軟弱的地方就有謊言,人都自以為老實,都把對自己合適的話當作真話,而把對自己不合適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凈,這樣才心里舒坦?刹皇菃?人們說謊,往往并非有意說謊,而是真的以為自己說的是事實;心理陷溺在需要中,就會啟動一種機制,能把自己不肯承認的事情,對自己不合適的事情,下意識地、自然而然地忘記掉,修改掉,以求得心里舒坦。
我在豆瓣看見一條短評,作為這篇文字的結尾吧:謊言的對立面應該是寬容,聽者的理解力與接受度影響著敘述者對真相還原的保留度,你若能對他的懦弱退讓和罪惡表示寬容,興許由著這份信任就能更貼近真相了。
《羅生門》觀后感 篇4
黑澤明的片子之前僅看過《影子武士》和部分的《七武士》,可是當初不習慣他的風格,并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前幾日,朋友推薦《羅生門》,看完之后,遠超過我的期望。
《羅生門》介紹的是一個殺人犯的案子,由當事者和見證人分別講述,但每一段敘述都各有出路。這都是由于人性的劣根性,為了自己利益一方,強行把真相隱藏,篡改,使得事實變得更曲折和模糊。尤其當看到真砂請求污辱了她的強盜殺了自己的丈夫道出的理由使我很吃驚,首先無法理解她的'道德標準,她的荒謬的道德標準站在了傷害過她的劫匪一邊,她既不尊重自己的合法丈夫,更沒有起碼的自尊心;其次,怎么能做出如此殘忍的決定,她到底將丈夫置于何種位置,將劫匪尤其是自己置于何種位置?或者講每個人都是卑踐的,每個人在他人眼里都是卑踐的,人與人之間奇怪的偶然的聯(lián)系在一起,然而轉瞬又恢復了冷酷、仇視的本來面貌,所以,在片首,兩個局外人總是反復道“這太可怕了,太可怕了”。黑澤明的這部成功的描述人性的片子得益于芥川龍之芥的好手筆,但是這部電影在拍攝技巧上也頗為成功。
它不拘于傳統(tǒng),四個人在衙門接受調查,并不存在審訊人及相關的府吏等等,只一個敞開的院子,四個人輪流跪在地上自問自答似的串連起一個故事,它省去許多似乎看起來很重要的布景,然而,在黑澤明的電影里明顯的可以看到,他主旨不在于怎樣的一個故事,而是人本身,是每一個人的人性本身,極近的鏡頭放大一個人的奇怪的內心世界。所以,它非傳統(tǒng)的敘事,而更類似于在自言自語一些關于哲學的問題。
總是來講,《羅生門》是一部比較完美的電影,最欣賞的一點,毫無廢話,也沒有多余的細節(jié),但是故事過于簡單,觀點也太明顯,但是遠不像《影子武士》和《七武士》看起來那么壓抑。
另外,我有點奇怪的是,真砂怎么沒有眉毛?還是那個時代女人流行把眉毛剃光?
《羅生門》觀后感 篇5
在這之前,我也曾略讀過一些芥川龍之介的書,孫老師也給我們講過一些他的書,其中,就包括他的這部《羅生門》。在孫老師的課上,也讓我們討論過這部小說,當時也是略略談了一些。記得很清楚,當時我也談到了人性的問題,但被老師扼殺了,他說范圍太廣,太大,再詳細一點。也是,人性這個問題,歷來多少騷人墨客都談論過,結果也是不了了之,沒有談出來個所以然來。想想也是,文人墨客都沒有談論出來的問題,有豈是汝等小輩所談的。
今天看了這部電影之后,張老師也讓我們寫影評,雖然影片和小說稍微有點不同,但基本意思還是差不多的。我就在人性以利己主義為中心略談一下這個問題吧,希望大家能夠涼解!
在當今社會主義下,雖然不完全是物欲橫流的,但利己主義則是遍地開花,到處都可以找到它生長的土壤。影片《羅生門》中的人物,無論是柴夫,獵人,武士,婦人,和尚。其中的三人在描述一起兇殺案的時候都在說慌,而他們的目的.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影片中似乎給我們呈現(xiàn)的都是比較自私自利的人,讓我們感到人性的丑惡,墮落的一面。但到最后作者給我們描述了一個避雨人的舉動,他說了一句話:“我家中已經(jīng)有五個孩子了,再多這一個也不多。”則給我們帶來了一絲希望,還有善良的人存在,還有拯救這個渾濁世界的人存在。
也許,這正是芥川龍之介的用意所在。雖然,利己主義的人是有的,但那畢竟是少數(shù)的,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
《羅生門》觀后感 篇6
在老師介紹《羅生門》這部電影之前,說實話,我只聽過羅志祥的那張同名專輯《羅生門》,當時大致知道"羅生門"就是每個人都有可能在說謊的意思。今天在課上觀看了這部電影之后,對于"羅生門"的理解更深刻了。
黑澤明的《羅生門》,1950年的片子。黑白,粗糙,淳樸。赤裸裸地將人性中的軟弱和謊言展示在人們面前。
強盜、武士、女人、樵夫因為各自出發(fā)點的不同,將本來簡單的一個事件解釋的十分復雜。對于四個人在同一件事情上作出的各自不同的表述我就不多加贅述了,影片結束后我就一直在思考:導致四個人各執(zhí)一詞的原因是什么?他們?yōu)槭裁炊家鲋e?
"人們太脆弱了所以才撒謊……在大多數(shù)時間里我們甚至不能對自己誠實"路人和行僧說的話句句在理。各執(zhí)一詞的真正原因,就是那句"有軟弱的地方就有謊言。"
強盜想要表現(xiàn)自己即使殺人也要有的磊落氣概,女人企圖掩飾自己并不貞烈的事實和挑唆兩個男人決斗致使自己丈夫死于非命的真相,武士即使是借巫婆的口也意圖掩蓋自己的懦弱和無能,而樵夫遲遲不愿說出真相,只是想隱瞞自己偷偷拿走了短刀。人性就是這樣陰暗而赤裸地呈現(xiàn)出來,各執(zhí)一詞不如說是各取所"需"——各自所需要掩飾的軟弱。
回過頭來,有軟弱的地方就有欺騙固然是對。然而,軟弱從何而來?再追溯回去,強盜在第一次講述他所編排的說詞時,便說了這樣一句話:"僅僅是一陣微風。如果沒有那陣微風,也許那個男人就不會死".是的,就是那陣風。撩起了馬背上女人的面紗,吹起了她輕柔的裙擺。隨即他看見了她潔白的腳踝,她面紗下純美的容顏。于是一切發(fā)生。僅僅是一陣微風,吹起了他內心最根本最原始的欲望。
武士有貪欲。如果不是有貪欲,即使強盜騙稱有很多有價值的劍和鏡子,武士也應該不為所動才對,但是他沒有,因為貪,他被設計綁起來。而后面對被奸污的妻子,他自覺沒有臉面繼續(xù)活下去,從而選擇自殺。這在日本傳統(tǒng)文化當中也是可以理解的`,這就是所謂的"士可殺,不可辱".而強盜被抓后完全交代了他殺死武士的過程,沒有一點懺悔,幾乎是出于一種炫耀的神情,這是征服所帶來的快感。本應該是局外人的樵夫,更有其完全的私欲。他完整看到了事件的經(jīng)過,但是他報官時的說法與作證時的說法完全偏離了事件的本來面目,這是為什么呢,還是因為私欲,因為他拿了那把鑲著珍珠的匕首,為了讓自己逃脫譴責,他選擇了說謊。于是就有了在狂風暴雨的破敗的羅生門下,行僧感嘆這種不信任和謊言,比疾病、饑餓、戰(zhàn)爭等更為可怕,以至于讓他幾乎喪失了對人類的希望。行僧是宗教的代表,宗教應該教人相善,如果說連宗教都無力維護人性善惡,那這個世界會有多么可怕?路人說人性本來就是惡的,這讓行僧和樵夫不能接受,但是在他們對往事的追敘中,似乎隱約印證了這個觀點。
純然是欲望,造就了每個人內心的軟弱,并且構筑了每個人利用謊言企圖展現(xiàn)的幻像。人心最深的地方,埋藏了多少陰暗而不可告人的秘密。幽暗破舊的羅生門下,鬼魂都覺得害怕的地方,卻在柔和的陽光下真相大白。
故事的結尾,羅生門下被遺棄的小孩,哭聲慘烈。路人搶奪了孩子的包裹,完全表現(xiàn)了惡的一面,樵夫出于善心予以制止,卻被路人惡言相責,在路人說出匕首被樵夫偷拿的猜想后,樵夫完全呆了,不敢再出面制止,這就是私欲造成的軟弱。不過影片的結尾還是值得我們高興的,最終樵夫還是良心發(fā)現(xiàn),決定收養(yǎng)棄嬰,此刻雨停了,太陽出來了,這說明在經(jīng)歷掙扎后,世界還是出現(xiàn)了美好的一面,是非善惡一線之隔,人性還是有可能棄惡從善的,這是一種新生,一種希望。
《羅生門》觀后感 篇7
樵夫懷抱著棄嬰走出殘破、腐朽的羅生門,僧人的影子在門框中隱約閃現(xiàn),影片嘎然而止。
一共看了黑澤明的兩部影片,第一部是他的《夢》!读_生門》是他的代表作,不可錯過。
過程是帶有折磨、不安與壓抑的,堅持看下來,印象早已經(jīng)填入心胸。純粹意義上的人性的探討,成功的作品恐怕都是壓抑的。就像是看一些先鋒小說和一些現(xiàn)代主義的小說,里面總是擁有看似乏味但是絕對功力深厚,震撼人心的白描。
愛略特說:人類承受不了太多真實。觀眾也承受不了太多的白描,《羅生門》最開始受到冷遇應該說很正常吧!真正的好東西不怕時間的洗禮,它還是得到了他應有的榮譽。
從黑澤民剛開始把鏡頭穩(wěn)定地對準破舊門檐下大雨磅礴的鏡頭我就有種預感,帶有日本罪惡感氣氛的內容又開始了。以前看過的幾部日本片,無不是這樣的氣氛。但是《羅生門》徹底地把這種罪惡感、無助感推演到了極至,感覺呼吸也有些急促。這是從偵探、懸疑片出發(fā),但是沒有懸疑片膚淺與無聊。
人物很少,一對夫婦、強盜、樵夫、和尚。衙門里的戲沒有判官的鏡頭,也許判官本身也是缺失的,那個年代,乃至整個人類的歷史,真正的.裁判是缺失的,不要提什么法官,那是他的工作,統(tǒng)治階級的工具。
衙門成了一個舞臺,這幾個人表演的舞臺,他們賣力地展示自己的演技,述說自己的無助或是氣概,每個人編織的故事都很精彩,堪比一些童話。關于真相的揭開,落差讓我們產生了震撼。婦人在衙門的表演和她在現(xiàn)實中的表現(xiàn)要遜色很多,張牙舞爪與楚楚可憐區(qū)別太大了,人們難以接受。兩個男人事后編撰的英雄氣概與樵夫看到的動物似的委瑣打斗更是制造出了可笑的落差。但是,被人們所不恥的是現(xiàn)實。
樵夫與流浪漢的爭論太說教了,也許是導演故意作出的不甘。
整個影片的格調與影片的顏色一樣,是灰色的。
千萬不要把自己置身其外,很輕松地把《羅生門》的故事作為一種特定的意外來評價。樵夫不想牽扯到內,其實也參與了這出丑劇,依然躲不掉流浪漢的尖銳指責。我想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是樵夫的角色與心態(tài),看似富于同情,其實一樣是自私而且不愿揭露自己。
正如卡夫卡說說"你如此討厭這個世界,卻發(fā)現(xiàn)自己也參與其中"
從人類的角度思考讓卡夫卡聲名雀起!读_生門》獲得世界聲譽,也正因為它也是從人類自身的角度出發(fā)。
也許是不想讓世人太過絕望,或者是導演本身的對人性的最后期盼,他安排了樵夫懷抱棄嬰離開了羅生門--象征人性墮落腐朽的門戶。
而這到底是對人性的尋找,還是終結?
《羅生門》觀后感 篇8
這是日本導演黑澤明的作品,1950年上映,黑白影像,關于世道人心的故事。
武士鬼魂附體的女巫、女人、強盜,在武士死后,公堂上,鬼魂和兩人都各執(zhí)一詞。鬼魂說是自殺,女人說是可能無意中殺死了他,強盜說是自己殺死了武士。但又都在表達自己很無奈,為各自的自私自利辯護。究竟誰是兇手,觀眾從電影上映以來一直猜到今天,可能每一位看了這部電影的觀眾,都會疑問重重,同時也深感人性的可怕之處,自私自利,人與人沒有信任可言,以及人性的多變。
樵夫、和尚、乞丐三人到羅生門避雨,樵夫與和尚很沮喪,在看到前面鬼魂和女人與強盜在公堂上的供述以后,怎么也想不通人與人之間沒有信任。是樵夫發(fā)現(xiàn)了尸體,可前面的供述里有一件物證,鑲著貴重之物的短刀不見了。乞丐說是樵夫拿走了,樵夫為自己辯護,說武士是被長刀刺死的。羅生門傳來嬰兒的哭聲,他們三人發(fā)現(xiàn)了那個棄嬰。乞丐把嬰兒的被子衣服據(jù)為己有,樵夫說他沒有愛心,乞丐也為自己的自私自利辯護。乞丐走后,和尚抱著嬰兒很是難過,樵夫說自己已有六個孩子,不多這一個棄嬰,之后,抱著孩子走了。誰相信他真的能收養(yǎng)棄嬰,也許他會為了生活所需賣掉這個孩子。和尚很少言語,只是愁上加愁,感嘆世道人心,絕非人們所能想象。
這部電影有三個場景地點,羅生門、樹林、公堂。場景簡單,大部分是自述和對話,但人物內心的自私自利,雖然有自述時語言的掩蓋,但也已經(jīng)顯露無疑。大膽的評價一句,他們?yōu)榱诉_到自私自利的目的,甚至不惜承認自殺和殺人,但卻把罪責的原因歸于他人,自己實在是被迫無奈之舉,以達到為自己所有自私自利行為辯護的目的。對于自私自利的人性,殺人與自殺都是其次的'行為了,如此的話,還有誰會被相信呢?這難道不就是人性的可怕之處嗎?
人物刻畫彰顯了演員的演技,武士鬼魂附體的女巫、女人、強盜、樵夫、和尚、乞丐、嬰兒,共七人,除嬰兒外,每個人都能稱得上是主角,形象各異。能如此清晰看出有幾個人物,又把人物形象塑造的幾近完美,缺一不可,應該是很經(jīng)典了。由人物串連出一個沒有結局的故事,又牽連出另一個接近主題的結局。由故事中的人物各執(zhí)一詞與電影結局,表達了人性自私自利的深刻內容。
這部電影的主旨,就是影片中的人物所言:世道人心,人性愚懦,對自己都不能完全坦白。當每個人都不被信任,就是地獄了。
《羅生門》觀后感 篇9
黑澤明根據(jù)芥川龍之介小說改編的電影《羅生門》廣為人知,作為對人性的思考,一向人文主義的黑澤明在大雨中對淹沒人間的洪水意象做了環(huán)境的詮釋。在芥川龍之介小說中,羅生門根據(jù)佛教故事改編,羅生門是一個死亡之門,是一種死亡的象征。在日本有許許多多這樣的鬼故事,基本上可以是一種大眾情結,日本的鬼故事極為流傳,可以說是一種傳統(tǒng)了。然《羅生門》電影表達的重點并不在于鬼故事,而是對于人性的發(fā)掘。
故事以一個樵夫發(fā)現(xiàn)一具尸體展開,攝像機對準到堂的每一個證人以及嫌疑犯,接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說法,真相當然只有一個,然而,一直到最后,黑澤明都沒有告訴我們,真相是什么。直到劇情的結尾處,孩子的哭聲驚醒了在場的每一個人,第一個沖上去的有點像《羅生門》小說里面描寫的那個強盜,他覺得世道既然如此不堪了,也不在乎再破壞,所以剝下包裹著孩子的衣服,樵夫上去阻止他,并且說他是惡鬼。這時,很經(jīng)典的一句話:“這是個人狗不如的世界,誰要不自顧自就活不成啊。”每個人都描繪了對自己最為有利的版本,誰都是自私的,都希望事情往自己的意愿去發(fā)展,然后得到最大的利益。
孩子的.哭聲沖破了這個迷蒙的人世間,連老子都說要回歸兒童最為純真的所在。孩子是最為純潔不染世俗的,那種啼哭刺破了黎明前最為冷寂的黑暗,猶如一杯清泉沁人心脾。那個和尚懷有對人世間美好的向往,希望人性能慢慢變好,希望仁慈能深入人的心間,幾乎,他就是黑澤明人性關懷的寫照,但是他也迷惘,也存懷疑,也畏首畏尾。令人感動的是和尚抱著孩子和樵夫站在屋檐下沉默那一段,我想沉默,正是人思索最為靜謐的所在,有徘徊,有掙扎,有懺悔,有煎熬,有嘆息,有恍惚,當然,也有對前途的點點希望。直到樵夫來抱孩子的時候,他還以為樵夫要剝孩子最后一層衣服,豈能想到他是想撫養(yǎng)這個孩子。
樵夫說,我自己都摸不清自己的心眼。我想多少人迷失在這里,有人說能戰(zhàn)勝自己的人才是最偉大的人,我不想說戰(zhàn)勝征服之類的字眼,這些總讓人想起該死的戰(zhàn)爭,我想用歸順這樣的字眼,找到自己豈是容易的,往往人們容易在別人的眼神中,在別人的言語中淹沒了自己,自己的形象越來越模糊,直到消失在茫茫大海之中。
結局似乎是朝著善的方向發(fā)展,黑澤明給了我們一個很大的伏筆,就是這個孩子以后是怎么發(fā)展的,他以后會成為怎么樣的一個人,是被趨于同類,還是作為仁慈而善良而道德高尚之人?我想,這是一個很大的疑問,當然,我們終歸想讓他成為一個善良而仁慈之人。就像這個世界,希望,越來越好。
《羅生門》觀后感 篇10
黑澤明作為上個世紀最杰出的世界電影大師,其一生所導電影極多,精品也很多,更重要的是,各種不同風格的電影跨度極廣。同樣是武士片,比起那些帶有強烈史詩氣質的《亂》、《影子武士》等,這部《羅生門》則體現(xiàn)出了一種敘事外的哲學困境的呈現(xiàn)。
《羅生門》講述了在羅生門下避雨的幾個旅人,講述了一個最近剛剛發(fā)生的案子。一個武士帶著妻子進入竹林中,遇到了一個浪人強盜想要霸占這個漂亮的年輕女人。最后武士被殺,強盜被抓,少婦也遭到了侮辱。但是事件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每一個證人卻都講出了完全不同的故事。誰是可信的,哪一部分是可信的,這既是一個案件的迷霧,更是一個人性的迷霧。
電影《羅生門》改編自日本著名小說家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題材內容主要是根據(jù)《竹林中》改編,題目來源于同名小說《羅生門》。不過開頭幾個人在破敗的羅生門下避雨的立意,則顯然來源于原小說的框架。
《羅生門》這部電影,突破了傳統(tǒng)的電影的敘事角度,不再按線性關系的傳統(tǒng)來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而是走上了多角度,多情節(jié)的敘述模式。雖然此時的日本并無別的意念,但是,卻在偶然中,《羅生門》成了推開現(xiàn)代電影大門的一個里程碑。
黑澤明的《羅生門》一如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一樣,表現(xiàn)了一種人性的淪喪和社會的崩潰以及虛無主義的蔓延。日本傳統(tǒng)的嚴酷的封建等級和禮教,在現(xiàn)代文明的沖擊,在戰(zhàn)爭后幾乎喪失殆盡,人們處在一種時代交疊的空虛和頹廢之中。個體的自我墮落才造成了整個社會的退步和異化。昔日威嚴的羅生門,如今成了破敗的廢墟,電影里是一群社會底層的人聚居避雨的地方,小說里是落魄武士搶走老婦衣服的場所。和尚也好,武士也好,還是淳樸的市民也好,都揭去了昔日榮耀的個人道德和追求,將自己的本性的惡和虛榮都在羅生門下袒露殆盡。
人性是善是惡,這是一個爭論了幾千年的哲學問題。人性的不可知的擴大,成了社會彌漫的一種虛無和存在感的缺失。人都是自私的,都是虛榮的。為了自己淺薄的名譽或者微薄的利益,不惜以謊言和欺騙來掩蓋事實。
竹林中究竟發(fā)生了什么,每一個參與者基于自身的利益考慮,都扭曲了真相的一部分,給出了一個最有利于自己,或者為自己開脫的'陳述。
樵夫偷走了值錢的珍珠匕首,所以故意推遲了說自己只是發(fā)現(xiàn)了尸體,其他什么都不知道。后來又才招出自己其實早就看見了這場事件的全過程,女子不忠貞于丈夫,和強盜茍且了,丈夫鄙夷這個背叛自己的女人,獲得了強盜的欽佩,強盜也開始鄙夷這個出賣自己丈夫的女子,但是為了保住名譽,女子讓兩人決斗,但是兩人的劍法都很差,扭打半天,終于強盜一劍刺穿武士的胸膛,死者是被長劍殺死的。女子趁機逃跑。
強盜為了彰顯自己的英勇武藝和開脫罪責,先是說了女子激烈反抗,非常剛烈,然后又說自己征服了這個剛烈的女子,他向女子求愛,女子讓兩人決斗,只有一人能活下來。自己高超的劍法下,武士還能招架23下,值得欽佩。殺死了武士,女子已經(jīng)不知所蹤。
女子則說,自己為了救丈夫,不惜委身于賊,但是當終于救下了丈夫的時候,武士卻極度鄙夷自己。女子在極度傷痛之下暈了過去,醒過來,丈夫已經(jīng)死了,胸前插著匕首。應該是自己暈倒的時候,手中拿著匕首,誤殺了丈夫。
女巫召回了丈夫的亡魂,他則說妻子勾引了強盜,做出茍且之事,還要強盜殺自己。強盜看穿了這個虛偽的女人,于是要替武士殺了她。武士傷心悲痛之下,還是放走了妻子。強盜也放了自己。但是,想到親密的妻子竟然如此背叛自己,他悲痛之下自盡了。
每個人都講述了不同的故事,其中都濾去了反映自己缺陷的地方。妻子不忠是事實,強盜和武士的劍法低劣也是事實。武士的軟弱是事實。樵夫的貪婪膽小也是事實。每個人為了保全自己,都扭曲了事情的真相。
社會為什么崩潰,就是因為整個道德已經(jīng)衰敗了。就連善良的和尚,一邊說不愿意相信社會就這樣黯淡下去了,他宣布自己永遠相信他人。但是,另一方面他又總是懷疑身邊幾個人說的話的真實性。武士已經(jīng)死去了,已經(jīng)脫離了這個罪惡的人世,卻依然在掩飾自己曾經(jīng)的弱點。亡魂尚且如此,何況人呢?
然而,黑澤明卻并未就此將希望徹底破滅。結局,嬰兒的哭聲,再次讓我們看到了希望,盡管又面對了和尚的質疑,樵夫依然表現(xiàn)出了自己的仁愛和寬容。這才是人性——既善且惡。雨停了,從絕望之后走出來,一個新的晴天就要開始。迎接一輪新的太陽,這就是黑澤明對這個世界的美好期望吧。
這部電影一推出,就在世界引起了轟動。在世界各地掛起了黑澤明旋風,帶來了持續(xù)的黑澤明熱。電影拿下了威尼斯電影節(jié)的金獅獎和同年奧斯卡的最佳外語片。至今,也是世界影史的一部杰作和日本電影已經(jīng)黑澤明自己的代表作和典范。
【《羅生門》觀后感】相關文章:
《羅生門》觀后感(通用15篇)10-31
羅生門的讀后感04-15
《羅生門》讀后感03-23
羅生門讀后感04-07
讀《羅生門》有感700字10-18
羅生門讀后感9篇04-25
【熱門】阿里巴巴2所羅門封印觀后感12-10
《羅小黑戰(zhàn)記》電影觀后感_看《羅小黑戰(zhàn)記》電影有感09-05
紀錄片生門觀后感(精選14篇)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