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末代皇帝》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末代皇帝》觀后感(通用14篇)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從中我們收獲新的思想,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后感。那么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末代皇帝》觀后感(通用14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末代皇帝》觀后感 篇1
不知道為什么對這部經(jīng)典感興趣,但卻是很精彩震撼,像是一部自傳,把一個傳奇的人生娓娓道來。最喜歡溥儀接受改造后,買票回故宮看的時候,那份安靜平和。以及他面對紅衛(wèi)兵小將,也愿意勇敢站出來說句公道話,已經(jīng)很不易。
不可能都能經(jīng)歷這樣起伏的人生,但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光照進生活中,在平穩(wěn)的色調(diào)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影片幾乎全部采用自然光,大量運用廣角拍攝。任何一個想學習攝影或者攝像的人,都應該好好看看這部電影,看看如何運用光線表達人物的`心情。貝托魯奇說:在紫禁城,溥儀從未獲得過陽光的直照,他總是處在陰影中。在這段生活中,他在思想上始終同外界隔絕的,稍后,當他從老師莊斯敦那兒學到的東西愈多,我們就愈來愈多地感到陽光照著他了。光與影的博斗也就逐漸展開了,就像意識和無意識在你身上展開了搏斗一樣。在滿洲國那部分故事中,當他被日本人充當傀儡皇帝,而他自己也夢想著重返自己的帝國時,陰影幾乎又籠罩了整個畫面,就像又回到了他童年時代一樣,后來,在監(jiān)獄中,他回想自己的一生。愈是他懂得許多事情時,光和影也愈來愈趨向平衡,他應該在光和影完美無缺的平衡中,在平穩(wěn)的色調(diào)中了結(jié)你的一生。我只希望能夠?qū)崿F(xiàn)這一設想。在這里,光象征著開放、歡樂,而影象征著封閉、憂郁。
《末代皇帝》觀后感 篇2
我想說,看完這部電影后,最大的感覺就是恍如隔世,我仿佛就像溥儀那樣經(jīng)歷了60余載的人生,從清末登基,到偽滿登基,再到建國后的思想改造,60年仿佛白駒過隙,回顧起來歷歷在目,然而,都像是一場夢。
終其前半生,溥儀都在皇權(quán)籠罩下不得逃脫。小時候被困在紫禁城,長大后被困在新京長春,皇帝這個名號就像是一條麻繩,把他捆綁得緊緊的。
我又想起溥儀小時候,周圍的太監(jiān)都是這么教育他的:你是皇帝,你想要什么就有什么。那是一個皇權(quán)達到頂峰的時代,整個紫禁城都被一片昏黃的封建氣息所禁錮。在這種近乎變態(tài)的教育下,小皇帝自然就會生出一副極度自尊自大的性格。然而,他做了大半輩子的皇帝,卻幾乎沒有掌握到什么實權(quán),終究只是個傀儡,先替清朝背黑鍋,再替日本人背黑鍋。他做著那個主宰者的夢想,卻終究無法企及。
電影中的那個蟈蟈是個喻示,在一開始的時候,它滿身青綠。在電影的`最后,溥儀拿出了他曾經(jīng)藏在龍椅下面的小籠子,小紅領巾打開籠子,蟈蟈爬了出來,早已變成了一身枯黃(先不談什么科學不科學)。蟈蟈被關在籠子里一生,得不到自由,當它重見天日的時候,那位曾經(jīng)做了大半生皇帝夢的人,早已化身成蟈蟈了。
《末代皇帝》觀后感 篇3
亡國之君總需要一個人去扮演,幸與不幸,歷史選擇了他。從生到死,是歷史的犧牲品,命運之神的玩物。
三歲登基,六歲退位,十二歲復辟,十二歲退位,十九歲被逼離宮,二十六歲成為傀儡皇帝,三十九歲被蘇聯(lián)紅軍俘虜,五十三歲被特赦,六十一歲逝世。一直想要改變斗爭,卻從未改變的了什么。整部影片,從頭到尾,深深感受到他被歷史驅(qū)趕的無奈。想要的從未擁有,想實現(xiàn)的只是幻夢。
有些人評論說他不如早早死了的好,對于這樣一個身份的人,似乎只能說死了的好,對于一個身患絕癥的小孩,我們也許會想著不如多活幾天,或許會有什么奇跡發(fā)生。但對于溥儀,從他三歲登基的那刻始,他就被強行推到了一條灰暗的歷史軌道上,軍權(quán)勢力下,他的個人特征盡數(shù)淹沒,從那刻始,真的不如早早死了好。但他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有他不同年齡段的特質(zhì),有他的欲望,一個人不到他所有欲望都實現(xiàn)或都幻滅的時候,總是想活著看看的。
是否人在出生伊始所處的時空已定義了其生命的原點,終生不得解脫?以此為原點,在往后的歲月與空間中不斷擴張著自己的.世界,卻也始終只能在原點所限定的時空附近徘徊,并由此定義個體生命的價值。是否個體價值衡量的標準可定義為在其所延伸的時空中其在每一點所注入的能量的積分?
《末代皇帝》觀后感 篇4
電影的第一幕,是溥儀在候車站割腕的情景。
畫面切到晚清時期,慈禧太后臨近駕崩時,年幼的溥儀被從家中帶至皇宮。至此,他便被封為皇帝,萬歷皇帝。他走到父親身邊:“阿瑪,回家吧。”可他父親只是對他重重地磕了個頭。
登基儀式上,紫禁城內(nèi)滿是大臣、太監(jiān)和宮女。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而他只聽到了蟈蟈的叫聲,他穿越人群,循聲來到一個太監(jiān)面前。太監(jiān)滿臉諂媚,遞過裝了蟈蟈的罐子:“若皇上喜歡,這就是皇上的了!边@時,他三歲,眼中只有一只蟈蟈,江山在他心中只是一個不明所以的名詞。
六歲,與皇弟練字時,皇弟不小心說出口:“你已經(jīng)不是皇帝了!痹阡邇x的追問下,皇弟帶他爬上皇城的屋頂,只見一群衛(wèi)兵護送著辛亥革命成功后的民國大總統(tǒng)登上城階!拔疫是皇上嗎?我不明白,我一點兒也不明白。”少年,聽到城外學生因割讓土地而起義的呼聲。學生們很氣憤,他也很氣憤,可他不被允許踏出城墻外一步,即使是他親生母親過世也不能過去。
青年,立志于改革朝廷,沒想到第二天就被太監(jiān)燒了賬本。
之后,他以為自己是大清江山的主人,卻做了日本人的傀儡。
解放后,他坐上了從俄國回來的火車,猜測自己難逃一死,便躲在狹小的衛(wèi)生間里割脈自殺?尚Φ腵是,他沒有死在火車上,還有更多的屈辱等待著他。
所有他愛的人他都追不上,所有的門都對他緊閉。
兒時的乳娘被送走,他苦苦追趕,未果,只得落寞:“她不是我的乳娘,她是我的蝴蝶。”母親去世,他騎自行車想出城探望卻被哨兵攔在城門。他氣憤,卻又無可奈何。婉容皇后離開,他起身追去,卻只看得轎車的背影漸漸遠去,大門慢慢閉上。不論友情、親情或是愛情,剛嘗到擁有的滋味,便很快被剝奪。他寂寞,他實在是太寂寞了。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電影結(jié)尾時,故宮管理員的孩子問:“你是誰?”“我是中國的皇帝!焙⒆訜o邪:“如何證明?”年近花甲的他慢慢地越過欄桿,從皇座下摸索出一個竹罐,像孩子一樣笑著遞給了小童。小童詫異,打開破舊的竹罐,竟有蟈蟈從里頭爬出,唱著當年一般的歡快的歌;仡^溥儀早已不見人影。
魔幻現(xiàn)實的手法,把時間拉回他三歲時,從太監(jiān)手中接過竹罐的那一刻?蛇@之間,不知已經(jīng)過了多少韶光,好像這一切都如一場幻夢。那是他與那個王朝的小秘密,人生短短十幾年,也不過如螻蟻。
他就是這竹罐里的蟈蟈,從他登基那一刻起,就永久地被囚禁在了這皇宮之內(nèi)。最后蟈蟈爬出,獲得自由的那一刻,也是他生命終結(jié)的那一刻。
縱然貴如天子,他也只得像浮萍一般順著歷史的江流而游,在命運面前顯得那么無力:他什么也不能改變?赐赀@部電影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一個回家都需要買門票的人,如何不讓人感慨。
《末代皇帝》觀后感 篇5
電影《末代皇帝》,史詩影片,獲得1987年奧斯卡金獎。
聽嘰里咕嚕的英語述說泛黃的中國故事,有種古怪的感覺?赐昴┐实,心生凄涼。當然,游魚沒有資格去憐憫末代皇帝。游魚只是從一個皇帝的身上聽到歷史的長嘆,看到命運的惡作劇。
有些評論說為什么中國拍不出這樣史詩影片?游魚認為,在講究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中國,所有的導演都是不敢拍末代皇帝的。即使拍出來,也成為政治的解讀,而不是人性的解剖。
欣賞電影,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導演對溥儀充滿同情,導演的同情是藝術(shù)化的,是基于對人性的深刻了解,導演曾經(jīng)說:“這些人物雖是可憎的,但他們也是世界的一部分。我并不諒解他,可他們也是命運之神的玩物。所以,任何人都不過是歷史的犧牲品!
溥儀充滿悲劇感的,僅僅末代一詞足以讓人唏噓不止。面對歷史的車輪,即使是皇帝也無法抵制其前進,無法把握歷史奔跑的方向;实勖菜仆䞍x天下,手握天下人的生死大權(quán),卻掌控不了自己的命運。他和我們一樣,只不過是歷史馬車上的一名可憐乘客。
童年時候,溥儀想做個快樂的孩子,人們卻強迫他坐在皇位上。少年時候,他想做個真正的皇帝,卻被告知自己只是一個符號象征。青年時候,他想創(chuàng)立一個國家,卻成為民族的罪人。中年之后,他以為自己是個罪犯,卻被賦予平民的身份。一次又一次,他被命運戲弄,由不得自己。
命運是不公平的,生旦凈丑,每個人扮演的角色不同。命運又是絕對公平的,每個人扮演角色時候都是被動的`。
后人評價溥儀時候,用得最多的一詞就是“傀儡”。不過,游魚覺得,溥儀更象是個“囚徒”!他是最尊貴的囚徒。
溥儀曾經(jīng)講過一句話,我這一生啊就是高墻,在宮內(nèi),一生下來是王府,三歲就進宮當皇帝,一眼看到的就是高墻,紫禁城的高墻。
但是紫禁城的高墻,僅僅束縛了溥儀的身體自由,可是腐朽的不合時宜的皇權(quán)意識卻筑起圍困他一生的高墻。正是這種自我圍困,使得溥儀答應日本人去做滿洲國的傀儡皇帝,成為民族罪人。這樣的自我圍困,不僅沒有滿足溥儀做皇帝的意淫,更摧毀了溥儀作為普通人的幸福生活。溥儀的一生,是自我囚徒的一生。
電影最后,溥儀獨自登上太和殿,告訴在故宮門衛(wèi)的兒子說:“我是中國的皇帝”。為了證明這一點,他從寶座的座墊下掏出了50年前從陳寶琛那里取來的蟈蟈籠子。在紅紅的夕照下,一只蟈蟈從籠子里爬了出來。
游魚看到這里,突然覺得,溥儀就是那只蟈蟈,本該在原野里,卻被圈養(yǎng)在籠子里。蟈蟈是人的玩物,而溥儀是歷史的玩物。
在電影中,溥儀不是好人,也不是壞人,他是難以詮釋的符號,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是命運的傀儡,歷史的玩物。
《末代皇帝》觀后感 篇6
他的一生一直在經(jīng)歷被迫的離別,唯一從沒有離開過他的只有謊言。他不斷接受著單邊的表面信息,永遠找不到立場與之辯駁,最終只能帶著懷疑死去。這是一個萬人之上的傀儡的故事——中國最后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
離別和欺騙,是我認為溥儀人生中的兩個關鍵詞。離別是可以感知得到的,盡管每次都趕不上;但欺騙卻只在暗地里貫穿著他的一生。溥儀在兒時就被困在一個對他來說是真實存在過的烏托邦,眾人都愿做圍墻里的表演者,滿足小皇帝的一切要求。他們?yōu)榱死^續(xù)活在大清王朝的世界里,或是為了留在宮里謀取貪污利潤,而對溥儀隱瞞外面的世界。直到溥儀終于發(fā)現(xiàn)墻外的異樣,又同時經(jīng)歷了奶媽的離開,他第一次感受到自己處于一個巨大的謊言里,被困在自己原本引以為傲的虛假王國,但那時他還太小,沒法認識到這意味著什么。
溥儀在長大后意識到自己所處的世界和自己萬人之上的地位帶來的責任,他想改革或者逃離,做能配得上皇帝稱號的人?伤m不昏庸,但確實無能。無能使他再一次落入日本人真誠表象的陷阱,身在局中還自以為可以利用別人重建自己的帝國。我能理解他的行為,如果你沒有價值,就不會被利用。二者似乎是共生共存關系,可我依然不想被利用,也不想成為一個沒有價值的人。作為處于當時社會中的最高地位的人,能接收到的信息面極其狹窄。那些狡詐的人總是帶著一副真誠外表,在獵物已經(jīng)陷于牢籠中才露出真實面目。
溥儀作為戰(zhàn)犯被關進監(jiān)獄里后,前半生的經(jīng)歷激起了他對世界的懷疑。他不相信同監(jiān)房里的那些人會悔改,他們的服從只是為了避免懲罰;他認為曾經(jīng)的仆人是被獄長派來監(jiān)視他的,自己正在被軟禁。他拒絕招供或是悔改,因為認為自己唯一的錯誤就是被人欺騙而開始了長達半生的傀儡生活。他只不過是又落入了新一個當權(quán)者的手里,這次他決定要保持懷疑,絕不再像自己的前半生一樣輕信別人的一面之詞。但直到在幕布前看到二戰(zhàn)的紀錄片時,溥儀才剛看到完整的世界,然后悔過,獄長成了他尊敬的人。他有了新的`世界觀。
只要曾被欺騙過,身后就會跟著欺騙的影子!俺砸粔q長一智”對于敏感多疑的人來說并不是一件好事,你害怕再次遭受欺騙,然后開始猜忌一切值得猜忌的事,患得患失,忽略真正的重點和他人埋好的陷阱,然后再次被人欺騙,循環(huán)往復,直到變得極端偏執(zhí)。我似乎就已經(jīng)在這條路上走遠了,看到溥儀說想要利用日本人時、看到他質(zhì)問獄長時,我就像看到了自己。當人恐懼周圍的一切時,別人的真誠也被我懷疑,別人的惡意也被我忽略。
常人又何時不被人欺騙,我們每個人活在社會中,就是活在謊言中?赐觌娪爸螅彝蝗桓械阶鳛橐涣C煨〉纳车[或許也有些好處,平凡人的一生可能會經(jīng)受到的最大謊言也不過是關于情感與金錢。溥儀經(jīng)受的那些欺騙關乎國家與社會,當謊言的泡沫破裂后,他需要承受的的是一次次內(nèi)心的崩塌、重建、再崩塌。我甚至覺得溥儀的無能是片面的,他能夠頂住壓力活過漫長的一生就已經(jīng)足夠偉大。
《末代皇帝》觀后感 篇7
早聽說了這個電影,但一直沒有看。其實是一直存在著偏見,一個外國導演能有多了解中國歷史,就算有所了解又能有多深刻。昨晚帶著一點好奇和一點質(zhì)疑開始看此片。僅看了十幾分鐘就被電影獨特的拍攝視角震撼住了。
電影并沒有太多反映那個時代的社會面貌的畫面,沒有明顯的歷史立場,敘事平和而從容。電影將重點放在了溥儀的人生經(jīng)歷,將整個時代的悲哀濃縮在了溥儀身上。
溥儀的一生可以說相當?shù)膫髌,甚至是匪夷所思的。從古代九五之尊的皇帝到近代政治傀儡再到現(xiàn)代共和戰(zhàn)犯。我想沒有哪個皇帝會經(jīng)歷如此戲劇性的人生。
溥儀還是一個不諧世事的三歲小孩時就被選作皇帝。他完全不懂作為皇帝的至高無上和尊貴奢華,當然也不懂作為一個飄搖欲墜的末代皇朝的皇帝將面臨的波折命運。有的只是作為孩童的天真不邪。一開始,我便對他懷著同情心。
慈禧臨死的那段讓我感到恐怖。整個宮殿顯得陰森詭異,衰老蒼白的慈禧躺在高高的床上,喝著“神龜湯”。那鍋湯讓我感到惡心。神龜是長壽的象征,但正如同行將就木的慈禧,清王朝即將滅亡,那鍋湯實則諷刺。面對森嚴的宮廷和高高在上的.慈禧,三歲的溥儀沒有一絲恐懼,而是用兒童好奇的眼光打量著周圍的一切。慈禧口含黑珍珠死去,溥儀被宣告成為皇帝,那一刻我感到一點點痛惜,一個如此天真爛漫的小孩就此被推向歷史的浪潮。溥儀登基那天,身著短小華麗的龍袍,他完全不知道那天的意義,不知道皇帝的意義,更不知道那套龍袍的意義。龍袍象征著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和無人可比的尊貴,但穿在只要三歲的溥儀身上,我也只覺得那是一套可愛的童裝,本質(zhì)上他僅是兒童,面對文武百官的跪拜和萬歲萬歲萬萬歲的呼告,他眼里只有那只蟋蟀。
即使是三歲的小孩,也會在制度和環(huán)境中慢慢明白權(quán)力的意義。剛登上王位的時他經(jīng)常問身邊的太監(jiān)是不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得到肯定的答案后變得狂妄。但他的狂妄也只能是對身邊的太監(jiān)宮女的恣肆妄為。他的童年有著最充裕的物質(zhì)享受,但也是最蒼白最孤獨的。沒有家庭沒有玩伴。紫禁城是只華麗的牢籠。雖然身邊是一群唯唯諾諾的大臣、太監(jiān)、宮女,但他終究是一個傀儡。對國家對時代,他做不了任何決定和改變,反而被歷史操縱著。
少年的溥儀和他弟弟趴在圍墻上看到袁世凱登基的場面才意識到紫禁城竟成了歷史的一個廢棄的舞臺,沒有了觀眾,演員卻還在繼續(xù)演戲。十三歲的溥儀深感喪母之痛,想要走出皇宮看母親最后一面。被侍衛(wèi)攔住時大喊道:“Open the door!”這句話在電影中出現(xiàn)了兩次,第二次是在滿洲國的總督府里,當染上毒癮的婉容在黯然被日本人送出總督府的時候,溥儀絕望地看著那扇門,那句憤怒悲痛的吶喊“Openthedoor!”如同第一次那樣無情地拒絕。溥儀的一生都被一道門禁錮著,既想掙脫又充滿了依賴。那些牢籠既是束縛他的圍城也是給他保護的外殼。正如他透過宮門看到紫禁城外面的老百姓的真實生活情景,貧民、乞丐、雜亂、骯臟,他自知無法適應那種生活,但又想擺脫被那種被囚禁的生活。溥儀自從當上了皇帝就不再自由,甚至是成了傀儡囚犯,后來住進監(jiān)獄里只是讓他看起來更像是囚犯而已。他的精神世界早就被一點一點的侵蝕著,從無知到狂妄,再從狂妄再到無知。正如他的老師莊斯頓說的:圍繞皇帝而設的這種高度失真的生活一定會有害于他的健康、體魄、智能和精神世界。對于溥儀,我是懷著極大的同情心的,一個從童年開始便走向孤獨、囚禁的生活的人,即使有坐擁金山銀山,又有何真正的快樂和幸福呢?
當?shù)弥褥牧昴贡涣髅ボ婇y孫殿英所盜,慈禧太后的尸首被肢解成幾塊,身上戴的黑珍珠項鏈成了蔣介石的結(jié)婚禮物時,溥儀滿懷憤恨。帶著復仇的心愿和對君王生活的貪戀,溥儀在日本的扶持下在東北建立“滿洲國”,企圖分裂中國。他說:中國背叛了我。但他不曾識破日本的狼子野心,他終究還是一個傀儡,一直被日本人玩弄于鼓掌之中,充當日本侵華的工具,連出“帝”宮等權(quán)力都沒有,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掌握在監(jiān)視他的日本中將吉岡安直的掌控之中。如果說之前的帝皇生活是一種被動,但這次是他自己選擇的道路,可以說是罪大惡極。
最后的戰(zhàn)犯生活,可以說是溥儀的覺悟期。從一個高高在上的皇帝變成了受人棒喝的囚犯,不僅對生理對心理也是一個極大的挑戰(zhàn)。囚犯生活也算是徹底改造了他。最后他成為一名花匠,過著平靜的生活。褪去君王的虛幻浮華,重獲精神之自由,扯斷木偶線,做回真自我。真是人生的美好收關。當看到溥儀侍弄花草的畫面時,我極感動,那正我向往的生活,閑適自由,與世無爭。
《末代皇帝》觀后感 篇8
歷史長河里波瀾不驚的一朵水花,在風雨欲來的昏暗天光里,搖曳出一片巨浪。
愛新覺羅·溥儀的一生,恍若南柯一夢,夢里時空交匯,撕扯著他的靈魂游離在一個被牛鬼蛇神占據(jù)著的光怪陸離的世界。
從無到有,從有到無。
看過太多的觀后感,都是在分析《末代皇帝》這部傳記電影和歷史映射出來的社會背景的關系,我本身不是一個深通歷史的人,所以我僅僅想說一說溥儀本身的故事。
看完影片后我最感嘆的,莫過于溥儀豐富而充沛的一生。
是的,我愿意將這兩個向上的形容詞,用在他的身上。
我知道很多人在為溥儀悲哀的一生而感嘆,大概是用了“悲哀”這個詞吧,我忘記了,總歸是略顯悲劇的一生,一生都在拼命逃離,一生都在被迫接受,一生都在求而不得的境遇里徘徊游蕩,最終歸于平寂。這樣看來,也確實難以逃得過“悲哀”二字吧。
我從悲哀中,重新賦予了他兩個詞——豐富,充沛。
就像我之前看到過的一句評論:“他的人生光是憑我貧瘠的想象都可以預見的跌宕起伏”。誰也不能否認,時光和歷史賦予他的印記,是我們所有人都無法通過親身經(jīng)歷而獲得的。
從封建時代,殖民時代,到日本侵略,最后到新中國覺醒的社會主義時代,時代在變遷,而他所處的地位,決定了他的一生注定要隨著時代的變遷而充滿豐富的變化,當然這種豐富變化的好壞自是另當別論了。
在時代變革的操控下,不管是為了成為真正的皇帝,亦或是能夠獲得心靈的自由,他都在人們看得見或者看不見的角落里,默默盤算著,像一只困獸般,將蓄謀已久的充沛精力,都用在時時為了沖破牢籠而躍躍欲試上面。
從最初懵懂無知的孩童,到最后遲暮白發(fā)的花農(nóng),從被迫接受到試圖改變,在我讀過太多的人物傳記里,沒有比他更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了。
懵懂無知時成為時代的掌權(quán)者,禁錮在紫禁城中成為那個時代中看似權(quán)力最大但是卻被束縛最緊的人,接受西方新式教育后想要獲得自由想要變革卻無力沖破紫禁城的渺小無力,偽滿洲國時內(nèi)心放大的'野心推動著他最終成為傀儡皇帝,在接受改造的時候選擇在廁所自殺時內(nèi)心的惶恐和不適,文革時期看到幫助過自己的監(jiān)獄長被弄而惶恐不安,最終買了一張票,回了自己家的平靜。
他所有的精力和力量,都化作時代的潤滑劑,時代推著他踽踽前行,而他也在不斷掙扎中,推著時代向前發(fā)展。
或許仍然是悲哀的一生,但是始終是普通人難以企及的豐富和充沛,吸引著無數(shù)人為他的經(jīng)歷而感嘆,這大概就是末代皇帝最后的榮耀吧。
我用小四的一段話來結(jié)束這篇雜亂的小記。
“我們活在浩瀚的宇宙里,漫天漂浮的宇宙塵埃和星河光塵,我們是比這些還要渺小的存在。你并不知道生活在什么時候突然改變方向,陷入墨水一般濃稠的黑暗里去。你被失望拖進深淵,你被疾病拉近墳墓,你被挫折踐踏的體無完膚,你被嘲笑、被諷刺、被討厭、被怨恨、被放棄。但是我們卻總在內(nèi)心里保留著希望保留著不甘心放棄跳動的心。我們依然在大大的絕望里小小的努力著。這種不想放棄的心情,它們變成無邊黑暗的小小星辰。我們都是小小的星辰!
看過很久的一部電影,一直都執(zhí)著于一句話,哪怕人生是一場悲劇,也要活得熱烈而豐富。
于是有了溥儀悲哀而又豐富充沛的一生,也有幾分“好風光不如夢一場”的意思吧。
《末代皇帝》觀后感 篇9
徐濤老師推薦過來看的,估計會有不少人也是徐濤老師推薦看的一年之前和媽媽一起看了電影《末代皇帝》,感覺拍的還蠻好的,就對這本書更加產(chǎn)生了興趣。沒想到讀起來并沒有那么順暢,中間不想看了,停過一周之后再又讀了起來。
很好奇皇上會寫些什么,皇上是怎么生活的呢?但是總體看下來,和平時看的傳記有些不一樣,像是一份報告一樣,盡可能詳細地交代著自己和身邊人的一言一行。全書看下來感到溥儀過得很焦慮,很壓抑,也沒有活力,不敢憤怒也沒有喜樂甚至有些懦弱。歷史上的'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
這本書作為研究和了解歷史有一定的價值,對于讀者來說,感謝作者不辭辛苦地著書立傳,給我們一個了解他的機會,但同時也對因為康德皇帝而無辜受苦受難地仆人,家人和百姓們有很多同情。溥儀、載灃、蘇完瓜爾佳氏、婉容、文秀等等人都是那個時代和制度下的犧牲品。沒有人再是“君權(quán)神受”了,努爾哈赤也是半生戎馬打下來的清朝,而康雍乾更是“職業(yè)皇帝”,再把慈禧、溥儀的所做所為和先輩們比起來,清代的滅亡,不僅僅是時代發(fā)展,也有個人的雄才偉略。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若奈何?”這樣的深情與雄姿更能讓人覺得動容。
《末代皇帝》觀后感 篇10
他的身份是皇帝,可他沒有他的祖先那樣英勇,也沒有像同時期的其他國家的君主一樣去四處謀求國家的擴張與發(fā)展。他只能守著他那小小的紫禁城、那群代表封建禁錮的太監(jiān)和老臣老妃和羈絆他的女人們。他曾試圖反抗但沒有用他甚至連他自己都改變不了。他始終是那么孤獨。
這是在說一個悲劇的朝代的沒落,一個悲劇的人物,一樁悲劇的婚姻,一個歷時幾百年的朝代在最后的年頭已是滿目瘡痍,被腐蝕得千瘡百孔。他在外頭天翻地覆的年代里,在紅色的高墻內(nèi)苦苦支撐,自我欺騙,自我沉醉。溥儀對這一群人他們的欺騙,在趕走了他的心愛他之前,對他們的情緒并不太抵觸?傻侨喝艘辉俚娜┧λ,使他無法忍受,他開始反抗,想去掀掉那一切,所以他對外國洋師傅很感興趣。他知道列寧,他會對富蘭克林感興趣。但他是亡國之君,他無能為力,他希望改變他那小小的宮廷,可當他失去那小小的宮廷時他開始墮落,最后淪為傀儡。
影片在視聽語言的方面可謂是十分精彩。其影片的的主色調(diào)隨著劇情的發(fā)展開始變化,房子是紅的連整個畫面都是篇紅的,而到了后面莊士敦來后溥儀也長大了畫面開始出現(xiàn)一些諸如綠色、藍色,畫面也沒有開始那么顯得偏紅。無論是皇宮和人物都不是如開始那樣大紅大紫的。著裝連作為皇上的溥儀都是一身藍色的素裝出境,那些個老妃也是身著黑衣,只有在那極具中國特色的選妃儀式上才又用上了大紅作為組色調(diào),而后在太監(jiān)們放了大火燒了庫房后,就沒有很艷麗的的顏色了。而灰色負責劃分現(xiàn)實與回憶,但最主要的是劃分的是溥儀人生中不同的各個階段。其中最為明顯的是在甘粕告訴他他的妻子外甘粕遇后·當起身時窗外的夕陽慢慢的黑了下去,這是對人物內(nèi)心的一種外化,他內(nèi)心世界對外界的最后的一絲殘陽也熄滅了,劇情下面他做出的事都顯得合理,這是人物內(nèi)心的真實寫照。
在人物刻畫上影片也是運用得很好。在溥儀受審時進門椅子上有一支粉筆主審,那位極為臉譜化的人物叫他把他的名字寫出來,那么溥儀就不得不彎下腰在地上如同臣服一般,本來還板著的臉馬上顯露出了一種小人得志的笑容,加上他那極為可笑的臺詞“我們不強迫你坦白,我們對你的事一清二楚”。這句讓人感到可笑的臺詞將當時的人們內(nèi)心的問題敗露出來。一是:“我們對你的事一清二楚”既然一清二楚又何必來坦白?第二點又是在這一句的人稱上一句我們將當時黨內(nèi)人治色彩極為濃厚的.特點敗露出來一句話可以解讀出那么多信息導演也是煞費苦心。而后在溥儀割掉辮子后將其拋在地下,皇后和貴妃將其拾起,貴妃驚呼好重,這其中所蘊含著不僅僅只是辮子的重量,還蘊含這沉重的封建禮教和老舊的迂腐的封建思想,溥儀通過割辮子的這一動作來完成與之的決裂。
《末代皇帝》在回憶與現(xiàn)實的轉(zhuǎn)場方面運用了鏡頭語言的相似性來轉(zhuǎn)場有語言的相似性,例如開場的溥儀自殺時敲門聲勾起了他的回憶畫面就切到了1905年這是通過相似動作來轉(zhuǎn)場。還有一種是通過臺詞來轉(zhuǎn)場如在在他第一次受審是他說;想改變所有的事。鏡頭緊接著切到他要斷發(fā)的那場戲。而其中有一段也是僅有的一段轉(zhuǎn)場不是以溥儀來轉(zhuǎn)場,而是以典獄長讀書來實現(xiàn)轉(zhuǎn)場的。
皇帝這個稱謂是一種身份,這種身份代表一種榮耀,也是一種地位。一旦被確定也就意味著被限制,有無數(shù)的條條框框去告訴他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還有你以后應該或者必須成為什么樣的人,他從一出生就要擔負起許多人的責任來甚至都不能做一個正常的人,因為你本身就要和其他人不一樣?赡芤婚_始的身不由己就是許多繼承人的悲哀。
《末代皇帝》觀后感 篇11
神思者的《故宮》,是一首我很喜歡的曲子。
每次聽到這首曲子,一種大氣磅礴又不失空靈的感覺油然而生,讓人仿佛在黃昏時刻置身于紫禁城,緩緩漫步在故宮中。
從明朝皇帝朱棣打造這個巨大的皇城以來,在中國的土地上,故宮已經(jīng)風風雨雨經(jīng)歷了數(shù)百年的光陰。
帝王將相猶如過眼云煙,而故宮依舊默默在那里,守候著來來往往的黃色臉孔。
個體于歷史洪流之中,不過都是卑微的存在。
只是,沉迷于權(quán)力之中的人,往往像是中毒一樣,罔顧常識,自想著自嗨。結(jié)果歷史洪流一來,根本毫無招架之力。
溥儀,作為清朝的末代皇帝,盡管在封建皇朝里是一言九鼎的君王,但在時代的波濤中,也不過是身不由己的恒河粒沙。
溥儀的權(quán)力來源就是生殖器,而不是自己從無到有建立起來的,來去都由不得他說話。
所有的封建帝王,都沒有辦法逃脫權(quán)力更迭的難題:第一代的君王開疆擴土,后來的二代、三代,大部分都是在君王的庇佑之下成長起來的,沒有辦法了解建立一個體系的復雜性。就好像一個創(chuàng)業(yè)的老板,經(jīng)歷過企業(yè)成長過程中的風風雨雨才能獲得成功,并獲得下屬對其權(quán)力的充分認可。但到了第二代、第三代,根本都沒有經(jīng)歷過市場上的洗禮,如果接班的話,往往敗掉家業(yè)的概率大一些。
但從溥儀的經(jīng)歷來看,他不像是一個敗家子,反而更像是一個傀儡。
電影《末代皇帝》里,行將就木的慈禧,把溥儀指定為接班人,讓他遠離親生父母和兄弟,作為這個風雨飄搖帝國的接班人,根本沒有考慮他愿不愿意,也不會考慮這個合理還是不合理。只要是皇室人員下的蛋,滿足她畸形的繼位條件即可。
此后,溥儀的親生父母和兄弟看到他都要下跪。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除了他的外國老師莊士敦還把他當成一個人看之外,在大部分宮廷里的太監(jiān)奴婢和官員嚴重,溥儀就成為了“非人”,一個高高在上的、空洞的人。
莊士敦除了教會溥儀一些知識技能外,還給他弄了輛自行車,也會挖掘他的一些天性,將一些西方的現(xiàn)代觀念和社會運行機制告訴他。然而,在這個巍巍皇城中,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和封建朝代的運行機制,又怎么可能是一個老師所能左右的?即便溥儀想改,也是積重難返,更何況,那時候年輕的溥儀,又何曾懂得莊士敦復雜的`心情。
在電影中,溥儀還非常重視和莊士敦的關系的。在老師去天津看他的時候,送別莊士敦之際,他還特意叫上樂隊,奏樂歡送他。莊士敦后來也寫了一部書叫《紫禁城的黃昏》,成為了《末代皇帝》電影的重要資料。
然而,歷史宏大的敘事下,個人的情感顯得如此的無關緊要。
從辛亥革命到袁世凱登基、張勛復辟,再到1949年故宮城墻上換了新面孔,在這個歷史進程中,溥儀是參與者,也是見證者。
短短數(shù)十年期間,風云變化的中國大地上,溥儀沉沉浮浮,反復被人利用,但卻最終幸存了下來,成為電影《末代皇帝》的主題。
辛亥革命的槍聲在紫禁城上空響起,溥儀和他的家人不得不離開從小到大生活的地方。那些依附于封建皇朝的奴仆們,如喪考妣,人生沒有了方向,四處逃散。
紙醉金迷的生活過久了,在日本人的慫恿之下,溥儀又做起了昔日的皇帝夢,在滿洲國成為了日本人的傀儡。
偽滿洲國成為歷史問題后,本想在車站廁所里自殺的溥儀,仍舊未能如愿,最后被關進了東北的監(jiān)獄里,一直到后來的大赦。
電影的結(jié)尾,在某個黃昏的日子,溥儀走進故宮,從椅子的座位下掏出一只盒子,盒子里裝著一只蟋蟀。
這個盒子,就是當年還是小孩子的溥儀,舉行登基儀式的時候哭鬧,從一個大臣那里拿來的。
也許電影導演在告訴影迷,在他的眼中,溥儀的一生也許就像那只蟋蟀那樣,身不由己。
然而,在歷史的進程中,又有多少人的命運,能夠真正由自己操盤呢?
正如孫中山先生所說,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在歷史老人面前,沒有任何人能夠逆勢而為,溥儀并不是個例。只是所有沉迷于權(quán)力毒藥中的人,不愿意去相信罷了。
《末代皇帝》觀后感 篇12
溥儀這個人,我相信很多人都有爭議,有些人覺得他很無能,有些人覺得他很可憐,也有些人很羨慕他能做皇帝,每個人對他的看法都不一樣。前幾天看了一部有關溥儀的一部電影《末代皇帝》,讓我對中國封建社會的制度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也讓我對他的人生有了新的看法。
這部電影是外國人所拍攝,當我開始看的時候,就很佩服導演能對中國的文化如此的了解。這部電影講述了溥儀的一生,讓我們看見了一個人的大起大落和他的絕望與無奈。溥儀從三歲的時候就當選為皇帝,當時的他根本不知道皇帝這一次意味著什么,也不懂一個末代皇帝將要面臨的曲折,只有他那份天真和對世間事物的好奇,這讓我一開始就對他懷有同情心。
雖然溥儀做了皇帝,有了充裕的物質(zhì)享受,但是也是最孤獨的,他沒有家庭沒有朋友,有點只是紫禁城那華麗的牢籠,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對于國家和天下他也做不了任何決定。當他弟弟和他說外面還有個皇帝的時候;當他母親去世的時候,他想跑出去卻被攔下的時候;當他看到紫禁城外面?zhèn)鱽黻囮嚨暮艚新暤臅r候,他明白了自己只是一個被軟禁的皇帝。電影中溥儀幾次絕望的看著城門,大聲叫著:“Open the door!“卻被無情的攔下,。溥儀的一生都被一道門禁錮著,既想掙脫又充滿了依賴。那些牢籠既是束縛他的圍城也是給他保護的'外殼,正如他透過宮門看到紫禁城外面的老百姓的真實生活情景,貧民、乞丐、學生,他自知無法適應那種生活,但又想擺脫被那種被囚禁的生活。讓人覺得實在可悲。
溥儀青年的時候給他的老師說過,他想改變這一切,改變這里的規(guī)矩,但是他卻無能為力,成年后的他,另一個牢籠關住了他,那就是滿洲國。他被日本人所利用著,他也明知自己被利用著,他卻想反利用他們,重新建立自己的國家,但是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老年的時候,他被監(jiān)獄所關押著,關押了10年,直到最后他才被放出來,但是監(jiān)獄的生活也可以說是他的覺醒期。從一個高高在上的皇帝島一個被人唾罵的囚犯,讓他經(jīng)歷大起大落,囚犯的生活徹底改變了他,最后他成為了一名花匠,過著平靜的生活。
電影的結(jié)尾是他一個人去了自已以前生活的地方,還告訴了門衛(wèi)的兒子,自己是中國的皇帝,并且從龍椅下拿出他一直藏著的蟈蟈,看到電影的最后,讓人會有種莫名的悲傷,溥儀就像這蟈蟈,本來屬于大自然的,卻被關在籠子里,蟈蟈是人的玩物,溥儀卻成為歷史的玩物。
《末代皇帝》觀后感 篇13
在同學家作客,我在上網(wǎng),朋友則拿著遙控器不停地換著電視頻道。剎那間,我停止了上網(wǎng),回過頭去,叫朋友倒退二個頻道。那肯定是在放電影《末代皇帝》。因為只有這部電影的配樂,讓我能在短短一至二秒種內(nèi)聽出來。它是我個人認為的所有電影中最好的配樂。自從《末代皇帝》誕生以來。其配樂的主旋律似乎已經(jīng)成為了西方人心目中標準的中國聲音。至少在近年來的很多描寫中國的西方影視和音樂作品、乃至是電子游戲配樂。都不約而同的使用了相同感覺的音樂。而這種類似的旋律其根源來自于《末代皇帝》。其影響力可見一斑。
其實幾年前我已經(jīng)看過這部電影?墒钱斘以陔娨暀C里再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的心情仍然是很激動的。因為這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電影。不只因為那完美的配樂,還有那真實的場景,真實的人物,以及那一段讓人久久不能平靜的歷史?赡苁且驗殇邇x前半生住的.北京的皇宮和東北的“皇宮”我都去看過吧,我似乎更能理解溥儀的命運是一段什么樣的命運。當溥儀站在講臺上高呼“滿洲國與日本應該是平等的!”的時候,我被感動了。應為我也曾經(jīng)坐在那個會議廳的椅子上面對著空空的講臺。我們似乎是一對從未相逢的老朋友,曾經(jīng)擦肩而過。而今天相遇了。
我們總應該對歷史抱以一些敬畏,不管那是段什么樣的歷史。很多人我們不應該忘記。當我們津津樂道的談論慈禧鳳冠上的珍珠鑲嵌在蔣夫人的鞋子上的時候,我們同樣應該知道,正因為如此,溥儀才投靠了日本人。當我們談論溥儀投靠了日本人時候,我們還應該知道,他居然有勇氣大聲告訴日本人:滿洲國與日本應該是平等的!他是一個人,我們不能把他縮為一個符號。他是一個有著我們一樣的情仇愛恨的普通人。他生存在一個無奈的世界。他和光緒一樣,生來就已經(jīng)注定了自己的命運,拼命想做點什么。卻發(fā)現(xiàn)什么也做不了?蓱z的皇帝!
其實我們遠沒有資格去同情晚清的皇帝。他們承受著常人受不了的壓力和苦難。清庭的腐敗其實和他們個人沒有關系,他們也是受害者。而同治中興,戊戌變法,也有他們的重要的功勞。他們并不懦弱。他們沒有放棄。他們每天零晨兩點起來批奏章。沒有一天休息。他們熱愛他的國家、他的民族?墒撬麄儫o能為力,真的無能為力。但歷史卻不能給他們一個起碼的坐位。太不公平了!
說些題外話,為什么西方人對我們中國的歷史把握地要比中國人還要深?真的是因為有些人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嗎?不是。在歷史前面,不管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其實都是旁觀者。記得在《戊戌變法史事考》一書中,作者茅海建在前言中感嘆道,中國第一檔案管中有大量的清宮檔案,都是研究清史的好材料。館中條件優(yōu)越,查檔免費,還有空調(diào)。但是在案前埋頭苦讀的都是日本人,西方人。很少有中國人。也許這就能說明問題所在了吧。
《末代皇帝》觀后感 篇14
最近有了解到清末的最后一任皇帝溥儀。找來了《末代皇帝》這部電影來看。溥儀是中國的最后一任皇帝,按理說這部電影應該是由中國人來拍攝的。可因為很多原因,這部電影的拍攝和發(fā)行是有意大利人完成的。并且這部《末代皇帝》曾榮獲1987年奧斯卡金像獎等眾多獎項。
溥儀全名愛新覺羅溥儀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皇帝,也稱清廢帝或宣統(tǒng)帝。這部電影將溥儀的一生娓娓道來。自從三歲起登基就從未理解江山之中,在他心里當皇帝可以看見大臣身上的蟈蟈、可以隨意使喚宮里上上下下的人;長大了,他以為可以變革,通過戊戌變法實現(xiàn)救過救民的理想,卻被太監(jiān)一把燒了朝廷賬本;辛亥革命爆發(fā)后推翻清朝,他被迫退位統(tǒng)治。他以為自己是大清江山的主人卻在九一八事變之后被日本人以復位的借口控制,做了滿洲國的傀儡皇帝;日本投降后,準備逃亡的溥儀又被蘇聯(lián)紅軍俘虜帶到了蘇聯(lián)。新中國解放后他被押送回中國。在從俄國回來的火車他猜測自己必死無疑,便在火車狹小的衛(wèi)生間里自殺,但又被解救;貒笤趽犴槕(zhàn)犯管理所學習、改造。后來又收到毛澤東主席的特赦令并成為全國政協(xié)委員。1967年10月17日,溥儀因腎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歲。先葬于八寶山,后遷于清西陵內(nèi)崇陵(光緒陵)附近的華龍皇家陵園。
溥儀這個人很復雜。不能簡單的用好壞去評判他。他自幼便擁有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上,自以為以自己的力量可以改變眾生的命運,可實際上他的能力還不足夠撼動整個時代,改寫歷史。面對新政府和日本侵略者,他做出了極其盲目愚蠢的決定,他無法看清接近他的日本人只是想利用他實現(xiàn)侵略目的的真實面目,他放棄支持新政府而是依靠日本侵略者成為了偽滿洲國的傀儡皇帝。這部電影告訴我們其實我們中國封建帝制一直以來景仰的皇帝其實也會盲目,也是一個善良的無知的平庸凡人。這部電影以一種平靜冷淡的鏡頭,向觀眾展示了溥儀這一不凡而又平凡的一生,展示了一個不凡而又平凡的人物性格,這也是這部電影值得稱贊的地方。
【《末代皇帝》觀后感】相關文章:
末代皇帝的觀后感05-12
《末代皇帝》電影觀后感11-16
(推薦)《末代皇帝》電影觀后感01-15
《末代皇帝》電影觀后感(精選18篇)07-22
跨年晚會觀后感及心得 觀后感04-18
虎年春晚觀后感最新 觀后感03-04
無問西東觀后感-觀后感02-19
地球上的星星電影觀后感-觀后感07-06
舞出我人生觀后感 觀后感03-05
小學生《奪冠》觀后感-觀后感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