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歷史神話故事
歷史神話故事精選(一):
神筆馬良
聽人家說,從前,有個孩子名字叫馬良。
父親母親早就死了,靠他自己打柴、割草過日子。他從小喜歡學(xué)畫,但是,他連一支筆也沒有!
一天,他走過一個學(xué)館門口,看見學(xué)館里的教師,拿著一支筆,正在畫畫。他不自覺地走了進去,對教師說:“我很想學(xué)畫,借給我一支筆能夠嗎?”教師瞪了他一眼,“呸!”一口唾沫啐在他臉上,罵道:“窮娃子想拿筆,還想學(xué)畫?做夢啦!”說完,就將他攆出大門來。馬良是個有志氣的孩子,他說:“偏不相信,怎樣窮孩子連畫也不能學(xué)了!”
從此,他下決心學(xué)畫,每一天用心苦練。他到山上打柴時,就折一根樹枝,在沙地上學(xué)著描飛鳥。他到河邊割草時,就用草根蘸蘸河水,在岸石上學(xué)著描游魚。晚上,回到家里,拿了一塊木炭,在窯洞的壁上,又把白天描過的東西,一件一件再畫一遍。沒有筆,他照樣學(xué)畫畫。
一年一年地過去,馬良學(xué)畫從沒有一天間斷過。他的窯洞四壁,畫上疊畫,麻麻花花全是畫了。當(dāng)然,進步也很快,真是畫起的鳥就差不會叫了,畫起的魚就差不會游了。一回,他在村口畫了只小母雞,村口的上空就成天有老鷹打轉(zhuǎn)。一回,他在山后畫了只黑毛狼,嚇得牛羊不敢在山后吃有一個晚上,馬良躺在窯洞里,因為他整天地干活、學(xué)畫,已經(jīng)很疲倦,一躺下來,就迷迷糊糊地睡著了。
不明白什么時候,窯洞里亮起了一陣五彩的光芒,來了個白胡子的老人,把一支筆送給他:“這是一支神筆,要好好用它!”馬良接過來一看,那筆金光燦燦的;拿在手上,沉甸甸的。他喜得蹦起來:“謝謝你,老爺爺,……”馬良的話沒有說完,白胡子老人已經(jīng)不見了。
馬良一驚,就醒過來,揉揉眼睛,原先是個夢呢!可又不是夢啊!那支筆不是很好地在自己的手里嗎!
他十分高興,就奔了出來,挨家挨戶去敲門,把伙伴都叫醒,告訴他們:“我有支筆啦!”這時才半夜哩!他用筆畫了一只鳥,鳥撲撲翅膀,飛到天上去,對他喊喊喳喳地唱起歌來。他用筆畫了一條魚,魚彎彎尾巴,游進水里去,對他一搖一擺地跳起舞來。他樂極了,說:“這神筆,多好呀!”馬良有了這支神筆,天天替村里的窮人畫畫:誰家沒有犁耙,他就給他畫犁耙;誰家沒有耕牛,他就給他畫耕牛;誰家沒有水車,他就給他畫水車;誰家沒有石磨,他就給他畫石磨……
天下沒有不透風(fēng)的墻,消息很快地傳進了鄰近村里一個大財主的耳朵。這財主,就派兩個家了來把他抓去,逼他畫畫。
馬良年紀雖小,卻生來是個硬性子。他看透有錢人的壞心腸,任憑財主怎樣哄他、嚇他,要他畫個金元寶,他就是不肯畫。財主就把他關(guān)在一間馬廄里,也不給他飯吃。
傍晚,雪紛紛揚揚地落著,地上已經(jīng)積起了厚厚一層。財主想,馬良這一下不是餓死,也準凍死了。他走過馬廄門口,只見門縫里透出紅紅的亮光,還聞到一股香噴噴的味道。他覺得奇怪,湊近眼去,往門縫里一張,!馬良不但沒有死,而且還燒起了一個大火爐,一面烤著火,一面正吃著熱烘烘的餅子呢!財主明白,這火爐和餅子,必須是馬良用神筆畫的,就氣呼呼地去叫家丁來,要他們把馬良殺死,奪下那支神筆。十多個兇猛的家丁,沖進了馬廄,卻不見馬良,只見東面墻壁上,靠著一架梯子。馬良趁著天黑,攀上這梯子,翻墻走了。財主急忙攀上梯子去追,沒爬上三步,就摔下來了。原先,這梯是馬良用神筆畫的。
歷史神話故事精選(二):
“年”的傳說故事
在太古時期,有一只兇猛的野獸,它居住在深山密林之中,人們管它叫“年”。
“年”長得碩大無比,而且生性兇殘。只要誰惹惱了它,它必須會張開那張血盆大口,一口把他給吃掉。同時,“年”也很懶,它喜歡睡大覺,一睡就是三百六十五天,當(dāng)它從睡夢中醒來的時候,總是感覺肚子咕嚕咕嚕地叫個不停。這時候,它就下山來到村子里,見到什么就吃什么,就連那些住在村子里的老人和孩子都不放過,等肚子填飽以后,它才會滿意地一搖一擺地走回家去繼續(xù)睡大覺,然后在下一個三百六十五天后醒來,繼續(xù)下山找東西吃。
就這樣,這只“年”獸,年復(fù)一年地來到村子里吃人,弄得大家人心惶惶。
阿寶住的村子年年都被“年”獸襲擊,他的爸爸、媽媽和妹妹就在上一次“年”下山的時候全被吃掉了,所以阿寶個性痛恨這只兇殘的野獸。
這年除夕,阿寶村里的人們扶老攜幼上山躲避“年”獸。這時,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他手拄拐杖,肩搭袋囊,銀白色的胡須一向拖到了地上。這個時候,大家都忙著封窗鎖門,收拾行裝,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的景象,誰還有心思去關(guān)照這位可憐的乞討老人呢?人們只是匆忙地看那老人一眼,就趕緊離開了。
當(dāng)老人走到阿寶家的時候,阿寶從屋子里走出來,給了這位可憐的乞討老人一些食物,并勸他快跟隨大家上山躲避“年”獸。沒想到乞討老人聽后,捋著他的胡須,笑瞇瞇地說:“小兄弟,你能讓我這個孤苦無依的老人借宿一晚嗎?”
阿寶吃驚地望著這位乞討老人,說:“老人家,難道你不明白這天晚上可怕的‘年’獸要來嗎?此刻大家都攜老帶小,打點好行裝到深山里避難去了,你也就應(yīng)跟著他們一齊去。”
那位乞討的老人聽后,只是微笑,什么也不說。
“好吧,既然如此,那你就進來吧。”阿寶對老人說道。
“謝謝你,好心的年輕人,有我在,今晚你什么都不用怕了。”說著,老人從肩上放下袋囊,又從里邊抽出兩張長長的紅紙,“來,你把這兩張紅紙貼在門上。”
阿寶不明白這兩張紅紙有什么用,于是就問:“貼這兩張紅紙做什么呀?”
乞討老人捏著胡子,微微笑了一笑,回答說:“你只管貼上去就行了,照我說的話去做吧。”
阿寶按照老人的吩咐將兩張紅紙對稱地貼在了門的兩邊,然后攙扶著那位乞討老人進了屋子。
“我那里還有兩支蠟燭,一會兒天黑了你就把它們點燃吧。”老人遞給阿寶的是兩支紅色的蠟燭。
阿寶接過那兩支紅色的蠟燭,又問:“我家里也有蠟燭,可不是紅色的,為什么你要我今晚點它們呢?”
乞討老人微笑著又指了指院子里堆放的那些竹子:“好心的年輕人,我感覺有些冷,不如把那些竹子燒起來給我取個暖吧。”
老實的阿寶這次并沒有多想,他立刻就動手生起火來。
天色漸漸黑下來,“年”從深山里躥了出來,它大搖大擺地走進村子,東看看,西瞧瞧,只見家家戶戶宅門緊閉,門前只堆著一些芝麻稈,街上一個人影兒也沒有。
“怎樣今年這村子連一個人也沒有?”“年”皺起了眉頭。
在村子里轉(zhuǎn)悠了大半個晚上,“年”一無所獲,于是只好去啃那些芝麻稈充饑。它大口地嚼著那些干巴巴的芝麻稈,心里一點也不高興。這時,它突然聞到了風(fēng)中夾雜著的一股鮮美的人肉味:“哇,真香!嘿嘿,看來今晚我還能夠嘗嘗鮮,此刻我要找到這個人,然后好好地飽餐一頓。”想著那些鮮美的人肉,“年”的口水就滴答滴答地流個不停,人肉可比那些芝麻稈可口多了。
饞嘴的“年”在村子里東聞聞、西嗅嗅,最后,它驚喜地發(fā)現(xiàn)味道是從阿寶家里飄出來的。于是它飛奔著朝阿寶家撲去,但它才剛躥到門口,就突然停了下來。
“這戶人家可真奇怪,他家門上貼的那兩張紅紅的東西是什么呀,看得我頭暈暈的。”“年”向后倒退了一步。
之后,它透過院墻看見屋子里閃爍著兩點紅光,那紅光一跳一跳的,就像一只怪獸的眼睛,“年”渾身一顫,發(fā)出一聲怪叫:“哎呀,那是什么怪物呀!眼睛發(fā)著紅光一眨一眨的,個頭比我還大呢!”原先“年”錯把點著紅蠟燭的房子看成了比它還大的怪獸。
就在這個時候,院內(nèi)又傳來了“噼噼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zhàn)栗起來,再也不敢往前湊了。它轉(zhuǎn)身撒腿就跑,邊跑邊喊:“媽呀,怪獸發(fā)怒了,太可怕了!怪獸來啦,怪獸來啦!”不一會兒,“年”就跑得無影無蹤了。
乞討老人和阿寶看見“年”驚慌失色逃跑的模樣,頓時哈哈大笑起來。
“沒想到這只吃人的野獸竟然會害怕紅色和炸響聲。但是,老人家,你是怎樣明白它的這個弱點的呢?”阿寶問乞討老人。
“年輕人,”老人樂呵呵地笑著,“我是天上的神仙,這次我是專門下凡來幫忙你們對付‘年’的。此刻這只野獸已經(jīng)被嚇跑了,你們以后每年都用這個方法來驅(qū)趕它,然后開開心心地過個快樂除夕吧!”說完,老人化做一股青煙,不見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阿寶從自己的家里走出來,向大家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話。大家一齊擁向阿寶家,只見他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噼啪”炸響,屋內(nèi)兩支紅蠟燭還發(fā)著余光……
欣喜若狂的鄉(xiāng)親們?yōu)閼c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明白了驅(qū)趕“年”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lián),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fēng)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歷史神話故事精選(三):
神農(nóng)嘗百草
上古時候,五谷和雜草長在一齊,藥物和百花開在一齊,哪些糧食能夠吃,哪些草藥能夠治病,誰也分不清。黎民百姓靠打獵過日子,天上的飛禽越打越少,地下的走獸越打越稀,人們就只好餓肚子。誰要生瘡害病,無醫(yī)無藥,不死也要脫層皮!
老百姓的疾苦,神農(nóng)氏瞧在眼里,疼在心頭。怎樣給百姓充饑?怎樣為百姓治?神農(nóng)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最后想出了一個辦法。
第四天,他帶著一批臣民,從家鄉(xiāng)隨州歷山出發(fā),向西北大山走去。他們走哇,走哇,腿走腫了,腳起繭了,還是不停地走,整整走了七七四十九天,來到一個地方。只見高山一峰接一峰,峽谷一條連一條,山上長滿奇花異草,大老遠就聞到了香氣。神農(nóng)他們正往前走,突然從峽谷竄出來一群狼蟲虎豹,把他們團團圍住。神農(nóng)立刻讓臣民們揮舞神鞭,向野獸們打去。打走一批,又擁上來一批,一向打了七天七夜,才把野獸都趕跑了。那些虎豹蟒蛇身上被神鞭抽出一條條一塊塊傷痕,之后變成了皮上的斑紋。
這時,臣民們說那里太險惡,勸神農(nóng)回去。神農(nóng)搖搖頭說:“不能回!黎民百姓餓了沒吃的,病了沒醫(yī)的,我們怎樣能回去呢!”他說著領(lǐng)頭進了峽谷,來到一座茫茫大山腳下。
這山半截插在云彩里,四面是刀切崖,崖上掛著瀑布,長著青苔,溜光水滑,看來沒有登天的梯子是上不走的。臣民們又勸他算了吧,還是趁早回去。神農(nóng)搖搖頭:“不能回!黎民百姓餓了沒吃的,病了沒醫(yī)的,我們怎樣能回去呢!”他站在一個小石山上,對著高山,上望望,下看看,左瞅瞅,右瞄瞄,打主意,想辦法。之后,人們就把他站的這座小山峰叫“望農(nóng)亭”。然后,他看見幾只金絲猴,順著高懸的古藤和橫倒在崖腰的朽木,爬過來。神農(nóng)靈機一動,有了!他當(dāng)下把臣民們喊來,叫他們砍木桿,割藤條,靠著山崖搭成架子,一天搭上一層,從春天搭到夏天,從秋天搭到冬天,不管刮風(fēng)下雨,還是飛雪結(jié)冰,從來不停工。整整搭了一年,搭了三百六十層,才搭到山頂。傳說,之后人們蓋樓房用的腳手架,就是學(xué)習(xí)神農(nóng)的辦法。
神農(nóng)帶著臣民,攀登木架,上了山頂了,嘿呀!山上真是花草的世界,紅的、綠的、白的、黃的,各色各樣,密密叢叢。神農(nóng)喜歡極了,他叫臣民們防著狼蟲虎豹,他親自采摘花草,放到嘴里嘗。為了在那里嘗百草,為老百姓找吃的,找醫(yī)藥,神農(nóng)就叫臣民在山上栽了幾排冷杉,當(dāng)做城墻防野獸,在墻內(nèi)蓋茅屋居住。之后,人們就把神農(nóng)住的地方叫“木城”。
白天,他領(lǐng)著臣民到山上嘗百草,晚上,他叫臣民生起篝火,他就著火光把它詳細記載下來:哪些草是苦的,哪些熱,哪些涼,哪些能充饑,哪些能醫(yī)病,都寫得清清楚楚。
有一次,他把一棵草放到嘴里一嘗,霎時天旋地轉(zhuǎn),一頭栽倒。臣民們慌忙扶他坐起,他明白自己中了毒,但是已經(jīng)不會說話了,只好用最后一點力氣,指著面前一棵紅亮亮的靈芝草,又指指自己的嘴巴。臣民們慌忙把那紅靈芝放到嘴里嚼嚼,喂到他嘴里。神農(nóng)吃了靈芝草,毒氣解了,頭不昏了,會說話了。從此,人們都說靈芝草能起死回生。臣民們擔(dān)心他這樣嘗草,太危險了,都勸他還是下山回去。他又搖搖頭說:“不能回!黎民百姓餓了沒吃的,病了沒醫(yī)的,我們怎樣能回去呢!”說罷,他又之后嘗百草。
他嘗完一山花草,又到另一山去嘗,還是用木桿搭架的辦法,攀登上去。一向嘗了七七四十九天,踏遍了那里的山山嶺嶺。他嘗出了麥、稻、谷子、高粱能充饑,就叫臣民把種子帶回去,讓黎民百姓種植,這就是之后的五谷。他嘗出了三百六十五種草藥,寫成《神農(nóng)本草》,叫臣民帶回去,為天下百姓治病。
神農(nóng)嘗完百草,為黎民百姓找到了充饑的五谷,醫(yī)病的草藥,來到回生寨,準備下山回去。他放眼一望,遍山搭的木架不見了。原先,那些搭架的木桿,落地生根,淋雨吐芽,年深月久,竟然長成了一片茫茫林海。神農(nóng)正在為難,突然天空飛來一群白鶴,把他和護身的幾位臣民,接上天廷去了。從此,回生寨一年四季,香氣彌漫。
為了紀念神農(nóng)嘗百草、造福人間的功績,老百姓就把這一片茫茫林海,取名為“神農(nóng)架”。把神農(nóng)升天的回生寨,改名為“留香寨”。
歷史神話故事精選(四):
女媧的故事
自從盤古開天地,揭開了人類歷史,便開始了無休止的爭斗。歷史是由男人寫的,也有不少女人涌此刻其中,媧皇,也就是女媧氏可說是我們中國千古第一的英雌。
她生在承注山(現(xiàn)山東濟寧縣四十里),雖然是個女子,但也是個極奇怪的人,她的相貌尤為難看,牛首蛇身赤發(fā),本領(lǐng)又極大,一日之中,能夠有七十種變化。她是伏義氏的妹子,又叫女希氏。她在伏義氏的時候,就已做了一件極重要的事,制定嫁娶之禮。
太古時,男女之間不但交際公開,自由戀愛,甚至是隨意匹配,女子遇到男子,沒有一個不可使他為人之夫,男子遇到女子,沒有一個不可使她為人的妻子,即人盡可夫,人盡可妻。到之后,生出的孩子,問他的父親究竟是誰,連他母親自己也莫名其妙。于是女媧氏提出男女兩個配做一對夫妻,有必須的住所,永不離開,假定男子得到女子,叫做寶;女子得到男子,叫做家;這“家寶”兩字,就是一對夫妻的永遠往所了。在男女的結(jié)合中,務(wù)必是女子到男子那里去。因為要能夠謀衣食,要能夠抵抗仇敵,將男子和女子的體力比較起來,當(dāng)然是男子強,女子弱,再加上女子生理上的緣故,有時不但不能夠供給男子,保護男子,反而務(wù)必受男子的供給和保護,既然如此,女子就就應(yīng)服從男子,住到男子那邊去。女子務(wù)必住到男子那邊去,但嫁娶的時候,還有三個條件:第一個是正姓氏,因為夫妻的配合,是要他生兒育女,傳種接代,但是同一個祖宗的男女卻配不得夫妻,因為配了夫妻之后,生出來的子女,不是聾,就是啞,或者肢體不全,或者成白癡,即使一個時候沒有,到兩三代之后終究要出現(xiàn),“男婦同姓,其生不蕃”,是血份太熱造成的。第二個條件是通媒的,這是鄭重嫁娶的意思,此刻男女的結(jié)合太隨便,能夠說全是由于情欲的沖動,而沒
有另外的心思。男女的情欲,本來是極易沖動的,青年男女的情欲,尤其容易沖動,凡是情欲沖動結(jié)合的,一旦情欲沖動的熱度低落,就不免冷淡起來,結(jié)合得太容易,分散也必須極容易,而夫妻的結(jié)合應(yīng)享受永遠的幸福,透過媒妁,靠自己的親眷朋友,或者鄰里年高德劭,靠得住的人從中牽線,反復(fù)思考,既免了男女情欲的刺激,又免了奸詐鬼蜮的行為,減少夫妻的離異。第三個條件是要男子先行聘禮,這是專為男子設(shè)的,大凡天下世界,女子對不住男子的少,男子對不住女子的多,女子住到男子那邊去,又服從男子,就會有些不明道理的男子,驕傲起來,凌辱女子,欺侮女子,或者竟以女子為供我娛樂的玩物,行聘就證明一種誠心求懇的意思,也證明一種尊重禮貌的意思,這個婚姻才算確定,男子就應(yīng)明白,夫妻的“妻”字是“齊”的意思,是同心合意,相敬如賓。
女媧氏是和他的哥哥伏羲氏商定這婚嫁之禮的,當(dāng)時伏羲氏就笑道:“只怕你這幾個方法定得太兇,剝奪人家的自由,制止人家的戀愛,只怕幾千年以后的青年男女,也要大大地不依,罵你是罪魁禍首。”女媧氏相當(dāng)看得開,笑道:“隨便什么方法,斷沒有歷久不衰的。果然那個時候,另有一個還要好的方法來改變我的方法,那也是大大的好事,況且我的方法能推行幾千年,還有什么要說的呢?”
自此有了固定的婚姻制度,于是有了緊密結(jié)合的家庭關(guān)系,有了相互依靠的宗族體系,構(gòu)成了互助合作的社會結(jié)構(gòu),并逐漸擴大為民族團結(jié)與國家生存發(fā)展的膠合劑。所謂“建功立業(yè),固然可使一世之人享受其福貴,建立一項可大可久的良好制度,則可使萬世子孫受惠無窮。”神話中講女媧氏捏土造人大概就是寓指此事。
詩書禮樂是人類由愚昧進入禮貌的明顯標志,遠古時期似乎還談不上詩書創(chuàng)作及吟詠,但是女媧氏創(chuàng)造了婚姻制度,也就是制定了禮德的原始面貌,開始了有禮法的概念,可分出人類與禽獸的不同之處,使得人類在宇宙萬物之中驀然間躍到領(lǐng)導(dǎo)的地位,后世尊女媧氏為帝,為皇,都是出自對她的德澤的一片感激之情。
女媧氏為了美化人類的精神生活,還發(fā)明了笙簧樂器,能把風(fēng)嘶鳥語,蟲鳴溪唱,絲絲入扣地吹奏出來;男貪女愛的喁喁情話,水乳交融的心靈戀歌,也能曲曲傳神地表達得淋漓盡致,于是人與人之間增添了無限的祥和氣氛,個性是男女之間,由于音樂的滋潤,許許多多幸?鞓返膽偾椋急粌(yōu)美的音樂旋律激蕩起來。
之后伏羲氏死了,女媧氏代立,沒有兒女,因為年紀漸老,便退休到美麗的地方,即現(xiàn)陜西藍田縣女媧谷。那知來了一個康回,專用水害人,女媧氏老大不忍,于是再出來與康回斗爭。
歷史神話故事精選(五):
精衛(wèi)填海的神話故事
據(jù)說中原北邊,有一座發(fā)鳩山,它在山西省東南部的長治市長子縣,漳河就是從發(fā)鳩山流出來的。
發(fā)鳩山上有一種柘樹,樣貌像桑。柘樹林里生活著一種小鳥,叫“精衛(wèi)”。
精衛(wèi)填海的神話故事
精衛(wèi)鳥的身子黑黑的,有點像小烏鴉。但是它的嘴白白的,爪子紅紅的,腦袋上還有花紋。它常常叫著自己的名字:“精衛(wèi)!”聲音很凄厲,所以人們叫它“精衛(wèi)鳥”。
發(fā)鳩山在長子縣的西面,精衛(wèi)鳥經(jīng)常叼著西山的石子、樹枝往東飛,飛到東海,就把石子、樹枝扔到海里,然后再回來叼。
它為什么要這么做呢?那里有一個悲慘的故事。
精衛(wèi)本來是太陽神“炎帝”的女兒,是個沒成年的小姑娘。中原人把孩子叫做“娃”,這個小姑娘,大伙兒都叫她“女娃”。
炎帝不但管太陽,還管五谷和藥材,因此,他的另外一個名字叫“神農(nóng)”。有時候,人們把他的兩個名字連起來,叫他“神農(nóng)炎帝”。神農(nóng)炎帝的事情很多,每一天一大早,他就要到東海去指揮太陽升起,一向到太陽落山才回家。
女娃是個懂事的好孩子,爸爸不在家,她就自己玩。她常常穿著一雙小紅鞋跑到田野里,把很多花插在自己頭上,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她在田野里看著火紅的太陽從東方升起,高高興興地沐浴著陽光,欣賞著周圍的一片生機。萬物在陽光下生長,鳥獸在陽光下歡騰,她感到很自豪,因為大地的光明和溫暖是她爸爸帶來的。
有時候,她跑到東海邊上去看日出,當(dāng)她看到霞光萬道、光芒四射,一輪紅日從海面上跳出來的時候,她喜歡極了。因此很想去看看東海以外太陽升起的地方。
但是,女娃太小,炎帝不能帶她去。因為太陽升起的地方在東海以外幾億萬里的“歸墟”,那地方很熱很熱,小孩子受不了。
女娃老是因為這件事生氣。神秘的歸墟太吸引人了。有一次,她不聽話,等爸爸走了以后,自己跳到東海里向歸墟游去。
游啊,游啊,起先她很快活,游得很起勁。之后越游越遠,不料,一陣風(fēng)浪襲來,把女娃吞沒了。
女娃沉入了東海,再也沒有回來。
但是,女娃的精魂沒有死,她恨海中的惡浪,她的精靈化作小鳥,頭上的野花化作腦門的花紋,腳上的小紅鞋變成了紅爪,她發(fā)誓要填沒東海!
為了壯大自己的力量,精衛(wèi)就和海燕結(jié)成配偶,繁衍后代,讓自己的精神世世代代流傳下去,以繼續(xù)填海的事業(yè),直到把大海填平為止。精衛(wèi)和海燕生下的孩子,雌的就像精衛(wèi),雄的就像海燕。
精衛(wèi)鳥一刻不停地從西山銜來石子和樹枝,往東海扔。早也扔,晚上扔,這天也扔,明天也扔,即使遇到狂風(fēng)暴雨,它也在風(fēng)雨中穿行。有時候,它離水面太近了,海上的惡浪又一次把它吞沒,但是,它仍然不罷休,還有新的精衛(wèi)鳥繼續(xù)來填海。
精衛(wèi)填海的事驚動了天神。水神共工很佩服精衛(wèi)的精神,于是就降下洪水,把高原上的泥沙沖進大海,把海水都攪黃了。于是,人們把東海北部發(fā)黃的海域叫做“黃海”。
當(dāng)大海發(fā)覺自己真有被填平的危險時,趕緊采取措施,把那些泥沙用潮汐推向岸邊,泥沙在岸邊沉淀下來,就構(gòu)成了海涂。海涂厚了、大了,人們就把它匡圍起來,改造成良田。
人們忘不了這片土地是精衛(wèi)填海而來的,就教育自己的子子孫孫,世世代代都要愛鳥、護鳥,學(xué)習(xí)精衛(wèi)精神,矢志不渝地朝著既定的目標去奮力拼搏。
歷史神話故事精選(六):
孟姜女哭長城
孟姜女哭長城是中國古代家喻戶曉的傳說故事,也是中國四大傳說故事之一。
下面介紹孟姜女哭長城這個故事的詳細情節(jié):
相傳在秦朝,有戶姓姜的人家,種了一棵瓜,瓜秧順著墻爬到姜家結(jié)了瓜。瓜熟了,一瓜跨兩院得分啊!打開一看,里面有個又白又胖的小姑娘,于是就給她起了名字叫孟姜女。孟姜女長大成人,方圓十里的老鄉(xiāng)親,誰都明白她是個人好、活好、聰明伶俐,又能彈琴、作詩、寫文章的好閨女。老倆口更是把她當(dāng)成掌上明珠。
這時候,秦始皇開始到處抓夫修長城。有一個叫范喜良的公子,是個書生,嚇得從家里跑了出來。他跑得口干舌燥,剛想歇腳,找點水喝,忽聽見一陣人喊馬叫和咚咚的亂跑聲。原先那里也正在抓人哩!他來不及跑了,就跳過了旁邊一堵垣墻。原先這垣墻里是孟家的后花園。這功夫,恰巧趕上孟姜女跟著丫環(huán)出來逛花園。孟姜女冷不丁地看見絲瓜架下藏著一個人,她和丫環(huán)剛喊,范喜良就趕忙鉆了出來,上前打躬施禮哀告說:“小姐,小姐,別喊,別喊,我是逃難的,快救我一命吧!”
孟姜女一看,“范喜良是個白面書生模樣,長得挺俊秀,就和丫環(huán)回去報告員外去了。老員外在后花園盤問范喜良的家鄉(xiāng)住處,姓甚名誰,何以跳墻入院。范喜良一五一十地作了口答。員外見他挺老實,知書達禮、就答應(yīng)把他暫時藏在家中。范喜良在孟家藏了些日子,老倆口見他一表人材,舉止大方,就商量著招他為婿。跟女兒一商量,女兒也同意。給范喜良一提,范公子也樂意,這門親事就這樣定了。
那年月,兵慌馬亂,三天兩頭抓民要夫,定了的親事,誰家也不總撂著。老倆口一商量,擇了個吉日良辰,請來了親戚朋友。擺了兩桌酒席,歡歡喜喜地鬧了一天,倆人就拜堂成親了。常言說:“人有旦夕禍福,天有不測風(fēng)云”。小倆口成親還不到三天,突然闖來了一伙衙役,沒容分說,就生拉硬扯地把范公子給抓走了!
這一去明明是兇多吉少,孟姜女成天哭啊,盼啊!但是眼巴巴地盼了一年,不光人沒有盼到,信兒也沒有盼來。盂姜女實實地放心不下,就一連幾夜為丈夫趕做寒衣,要親自去長城尋找丈夫。她爹媽看她那執(zhí)拗的樣貌,攔也攔不住,就答應(yīng)了。孟姜女打整了行裝,辭別了二老,踏上了行程,孟姜女一向奔正北走,穿過一道道的山、越過一道道的水。
孟姜女打整了行裝,辭別了二老,踏上了尋失的行程。餓了,啃口涼餑餑;渴了,喝口涼水;累了,坐在路邊歇歇腳兒。有一天,她問一位打柴的白發(fā)老伯伯:“這兒離長城還有多遠?”老伯伯說:“在很遠很遠的地方是幽州,長城還在幽州的北面。”孟姜女心想:“就是長城遠在天邊,我也要走到天邊找我的丈夫!”
孟姜女刮著鳳也走,下著雨也走。一天,她走到了一個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荒郊野外,天也黑了,人也乏了,就奔破廟去了。破廟挺大,只有半人深的荒草和齜牙咧嘴的神像。她孤零零的一個年輕女子,伯得不得了。但是她也顧不上這些了,找了個旮旯就睡了。夜里她夢見了正在桌前跟著丈夫?qū)W書,忽聽一陣砸門聲,闖進來一幫抓人的衙役。她一下驚醒了,原先是鳳吹得破廟的門窗在響。她嘆了口氣,看看天色將明,又背起包裹上路了。
一天,她走得精疲力盡,又覺得渾身發(fā)冷。她剛想歇歇腳兒,咕咚一下子就昏倒了。她蘇醒過來,才發(fā)覺自己是躺在老鄉(xiāng)家的熱炕頭上。房東大娘給她搟湯下面,沏紅糖姜水,她千恩萬謝,感激不盡。她出了點汗,覺得身子輕了一點,就掙扎著起來繼續(xù)趕路。房東大娘含著淚花拉著她說:“您大嫂,我明白您找丈夫心切,可您身上熱得象火炭一樣,我能忍心讓您走嗎!您大嫂,您再看看您那腳,都成了血疙瘩了,哪還是腳呀!”孟姜女一看自己的腳,可不是成了血疙瘩了。她在老大娘家又住了兩天,病沒好利索就又動身了。老大娘一邊掉淚,一邊嘴里念道:“這是多好的媳婦呀!老天爺呀,你行行好,讓天下的夫妻團聚吧!”孟姜女最后到了修長城的地方。她打問修長城的民工:您明白范喜良在哪里嗎?打問一個,人家說不明白。再打問一個,人家搖搖頭,她不知打向了多少人;才打聽到了鄰村修長城的民工。鄰村的民工熱情地領(lǐng)著她找和范喜良一塊修長城的民工。
孟姜女問:“各位大哥,你們是和范喜良一塊修長城的嗎?”
大伙說:“是!”
“范喜良呢”大伙你瞅瞅我,我瞅瞅你。含著淚花誰也不吭聲。盂姜女一見這情景,嗡的一聲,頭發(fā)根一乍。她瞪大眼睛急追問:“俺丈夫范喜良呢?”大伙見瞞但是,吞吞吐吐地說:“范喜良上個月就——就——累累-累餓而死了!”
“尸首呢?”
“大伙說:“死的人太多,埋但是來,監(jiān)工的都叫填到長城里頭了!”
大伙話音未落,孟姜女手拍著長城,就失聲痛哭起來。她哭哇,哭哇。只哭得成千上萬的民工,個個低頭掉淚,只哭得日月無光,天昏地暗,只哭得秋風(fēng)悲號,海水揚波。正哭,忽然“嘩啦啦”一聲巨響,長城象天崩地裂似地一下倒塌了一大段,露出了一堆堆人骨頭。那么多的自骨,哪一個是自己的丈夫呢?她忽地記起了小時聽母親講過的故事:親人的骨頭能滲進親人的鮮血。她咬破中指,滴血認尸。她又仔細辨認破爛的衣扣,認出了丈夫的尸骨。盂姜女守著丈關(guān)的尸骨,哭得死去活。
正哭著,秦始皇帶著大隊人馬,巡察邊墻,從那里飄過。
秦始皇聽說孟姜女哭倒了城墻,立刻火冒三丈,暴跳如雷。他率領(lǐng)三軍來到角山之下,要親自處置孟姜女。但是他一見孟姜女年輕漂亮,眉清目秀,如花似玉,就要霸占孟姜女。孟姜女哪里肯依呢!秦始皇派了幾個老婆婆去勸說,又派中書令趙高帶著鳳冠霞帔去勸說,蓋姜女死也不從。最后,秦始皇親自出面。孟姜女一見秦始皇,恨不得一頭撞死在這個無道的暴君面。但她轉(zhuǎn)念一想,丈夫的怨仇未報,黎民的怨仇沒伸,怎能白白地死去呢!她強忍著憤怒聽秦始皇胡言亂語。秦始皇見她不吭聲,以為她是愿意了,就更加眉飛色舞地說上勁了:“你開口吧!只要依從了我,你要什么我給你什么,金山銀山都行!”
孟姜女說:“金山銀山我不要,要我依從,只要你答應(yīng)三件事!”
秦始皇說:“慢說三件,就是三十件也依你。你說,這頭一件!”
孟姜女說:“頭一件,得給我丈夫立碑、修墳,用檀木棺槨裝。”
秦始皇一聽說:“好說,好說,應(yīng)你這一件?煺f第二件!”
“這第二件,要你給我丈夫披麻戴孝,打幡抱罐,跟在靈車后面,率領(lǐng)著文武百官哭著送葬。”、
秦始皇一聽,這怎樣能行!我堂堂一個皇帝,豈能給一個小民送葬呀!“這件不行,你說第三件吧!”
盂姜女說:“第二件不行,就沒有第三件!”
秦始皇一看這架式,不答應(yīng)吧,眼看著到嘴的肥肉摸不著吃;答應(yīng)吧,豈不讓天下的人恥笑。又一想:管它恥笑不恥笑,再說誰敢恥笑我,就宰了他。想到這兒他說:“好!我答應(yīng)你第二件。快說第三件吧!”
孟姜女說:“第三件,我要逛三天大海。”
秦始皇說:“這個容易!好,這三件都依你!”
秦始皇立刻派人給范喜良立碑、修墳,采購棺槨,準備孝服和招魄的白幡。出殯那天,范喜良的靈車在前,秦始皇緊跟在后,披著麻,戴著孝,真當(dāng)了孝子了。趕到發(fā)喪完了,孟姜女跟秦始皇說:“咱們游海去吧,游完好成親。”秦始皇可真樂壞了。正美得不知如何是好,忽聽“撲通”一聲,孟姜女縱身跳海了!
秦始皇一見急了:“決,快,趕快給我下海打撈。”
打撈的人剛一下海,大海就嘩——嘩——地掀起了滔天大浪。打撈的人見勢不妙,急忙上船。這大浪怎樣來得這么巧呢?,原先,龍王爺和龍女都同情孟姜女,一見她跳海,就趕緊把她接到龍宮。隨后,命令蝦兵蟹將,掀起了狂風(fēng)巨浪。秦始皇幸虧逃得快,要不就被卷到大海里去了。
歷史神話故事精選(七):
十二生肖的神話故事
據(jù)說,古時候,人們是沒有生肖的。十二生肖是之后玉帝給排定的。
玉帝為了給人們排定生肖,決定在天廷里召開一個上肖大會。他給各種動物發(fā)了道開會的圣旨。
那時候,貓和老鼠是很要好的朋友。它們生活在一齊,像兄弟一樣。開上肖大會的圣旨送到了貓和老鼠那里,它們都很高興,決定一齊去參加。貓很會打瞌睡,它自己也明白這一點,所以在開會前一天,就預(yù)先和老鼠打了招呼。
“鼠弟!你明白我是很會打瞌睡的。”貓大爺客氣地說,“明天去上肖的時候,倘使我睡著了,你叫我一下好不好?”
老鼠拍著胸脯說:“你放心睡好啦!到時候我會叫醒你的!”
貓大爺說了聲“謝謝你。”就抹抹胡子,放心睡著了。但是,第二天早晨,老鼠很早起來,吃過早飯,獨個兒上天廷去了。對正在熟睡的貓,它一聲也沒有叫。
住在清水潭里的龍哥哥,這天也得到了開上肖大會的通知。龍是生得很威武的:渾身有亮晶晶的鱗甲,加上一個大鼻子和一把又粗又長的大胡子。它想:這一次選生肖,自己非被選上不可。但是龍哥哥有個美中不足的地方,那就是頭上光禿禿的,缺少一對美麗的角。它想:如果我再有一對美麗的角,那該有多好。∠胙较氲,它就打定主意,決心要借一對角來戴上。
正巧!它從清水潭里鉆出來一看,就看見一只大公雞,挺著胸脯,在岸邊踱方步。那時候,公雞頭上是有一對大角的。龍哥哥一見,高興極了,連忙游過去,向公雞掃呼:“雞公公!明天我要上肖去,把你的角借我戴一戴好嗎?”
雞公公回答說:“啊呀,龍哥哥!真對不起,明天我也要上肖去呢!”
龍哥哥說:“雞公公,你的頭太小了,戴上這么一對大角,實在很不相稱,還是借給我戴吧!你看我這個光頭,多么需要一對像你一樣的角。”
就在這時候,從石頭縫里鉆出來一條蜈蚣。蜈蚣是很愛管閑事的。它聽了龍哥哥的話,插嘴說:“雞公公!你就把角借給龍哥哥用一回吧。如果你不放心,我來做保人,怎樣樣?”
雞公公想了一想,自己就是沒有這一對角,也夠漂亮了,就答應(yīng)由蜈蚣做保人,把角借給龍哥哥。
第二天,天廷里就開了一個盛大的上肖大會,各種動物都到齊了。玉帝在動物中選出了牛、馬羊、狗、豬、兔子、老虎、龍、蛇、猴子、雞、老鼠等十二種動物,作為人的生肖。玉帝為什么只挑這幾種動物呢?譬如:挑了雞,為什么不要鴨子?挑了老虎,為什么不要獅子?他到底是根據(jù)什么挑選的?這些,我們一點也不明白。
挑選出十二種動物以后,還有一個麻煩的問題,就是排定先后的次序。
當(dāng)時,在這件事情上有了爭執(zhí)。個性是由誰領(lǐng)頭的問題,議論紛紛。玉帝說:“你們中間牛最大,就讓牛領(lǐng)頭做第一肖吧!”
大家都滿意,連老虎也贊成。不料小小的老鼠卻翹起大拇指說:“就應(yīng)說,我比牛還要大!每次,我在人們面前一出現(xiàn),他們就叫起來說:‘啊呀!這個老鼠真大!’卻從來也沒有聽見人說過:‘啊呀,這頭牛真大!’可見在人們的心目中,我實在比牛大!”
老鼠這一番話,簡直把玉帝弄糊涂了。玉帝說:“難道真有這樣的事嗎?我看不見得吧?”
猴子和馬都說老鼠胡吹。但是老鼠理直氣壯地說:“你們要是不相信,能夠試一試!”
雞、狗、兔、羊等都同意試一試,玉帝也同意了,他就帶了十二種動物到人間去。
事情真如老鼠所說的一樣,當(dāng)大水牛在人們面前走過的時候,人們紛紛議論說:這頭牛真大。這時,狡猾的老鼠突然爬到牛背上去,用兩腳直立起來。人們一見牛背上的老鼠,果然立即就驚呼起來:“啊呀,這只老鼠真大!”
玉帝親耳聽見了人們的驚呼。他皺皺眉頭,無可奈何地說:“好吧,既然人們都說老鼠大,我就讓老鼠做第一肖。至于牛,就屈尊第二吧!”
這樣就算確定下來了。此刻的十二生肖就這是樣:老鼠是第一肖,牛是第二肖。
老鼠做了第一肖,得意洋洋地回來了。睡眼蒙朧的貓看見了,奇怪地問道:“鼠弟,怎樣啦?這天沒有開上肖大會嗎?”
老鼠神氣活現(xiàn)地回答道:“你還在做夢呢!上肖大會早已開過了,有十二種動物上了肖,我是第一名!”
貓大爺著實吃了一驚,圓睜著兩眼,問道:“那你為什么沒叫我一道去?”
老鼠輕描淡寫地回答道:“忘記了!”
貓大爺氣得胡子根根翹起,大聲嚷道:“小東西,你不講信用!你不是親口答應(yīng)叫醒我的嗎?要不然,我也不會放膽睡著。你害我誤了一件大事,我要跟你算賬!”
老鼠一點也不肯認錯。它滿不在乎地說:“哼,有什么賬可算呢?叫你,是情分,不叫你,是本分。我又不是你的跟班!”
這一下可把貓大爺氣壞了。它“呼哧呼哧”地喘著氣,突然把牙齒一磨,“呼”的撲上去,咬住老鼠的頭頸。老鼠只把后腿彈了兩下,“唧唧”叫了兩聲,就斷了氣。
從此,貓和老鼠就成了死對頭,直到此刻還是這樣。
再說雞公公開了上肖大會回來,一肚子不高興。它想:玉帝把龍哥哥排在自己前面,很可能和那對角有關(guān)系。它決定把那對角討回來。
雞公公走到清水潭邊,看見龍哥哥正在興高采烈地在那里游水,它就很有禮貌地說:“龍哥哥,請你把角還給我吧!”
龍哥哥一聽,吃了驚,不知所措地說:“啊呀,雞公公!你要角做什么呢?說實在的,你沒有角,看起來比長著角更美麗。但是對我說來,一對角是多么需要!”
雞公公聽了,很不高興地說:“龍哥哥,不管你多么需要角,但是借了人家的東西,總是要還的呀!”
龍哥哥一時答不上來。它沉吟了一下,忽然很有禮貌地對雞公公鞠了一個躬,說:“對不起,雞公公!此刻我要休息去了。這件事,我們以后再談吧!”說完,不等雞公公回話,就一個悶子,鉆到水底下去了。
雞公公又氣又恨,拍著翅膀,在清水潭邊拚命地叫喊:“龍哥哥,角還我!龍哥哥,角還我!……”但是龍哥哥躲在潭底睡大覺,理也不理。
雞公公叫喊了半天,喉嚨也叫啞了,力也乏了。它無法可想,決定去找保人蜈蚣說話。
雞公公在亂石堆里找到蜈蚣,把龍哥哥不肯還角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訴了一遍,最后說:“蜈蚣叔叔,你是保人,這件事你不能不管。”
蜈蚣昂著頭想了半天,慢吞吞地說:“我想龍哥哥會把角還給你的。如果,它真的不肯還,那么,我也沒有辦法可想。雞公公,你是明白的,它躲在水里,叫我怎樣去找它呢?”
雞公公氣得滿面通紅,說:“但是當(dāng)時你是自愿做保人的呀!難道有這種保人嗎?出了事情就不負職責(zé)了!”
蜈蚣也發(fā)急說:“雞公公,那可不能這樣說。當(dāng)初你借角給它,完全出于自愿。我插上來,但是做個太平保人罷了。再說,我當(dāng)初做保的時候,也想不到龍哥哥會不講信用的。要是我能預(yù)料到這一點,也就不會給它做保了。”
“那你說怎樣辦呢?”雞公公壓住火氣問。
“我說嗎?我說它要是真不肯還,你就只好自認晦氣了。這也只怪你自己當(dāng)初沒有三思而行,太魯莽了些。”蜈蚣說。
“怪我自己?”雞公公瞪著眼睛逼進了一步問。
“當(dāng)然,首先就應(yīng)怪你自己沒有三思而行。”不知死活的蜈蚣回答說。
雞公公氣得滿臉通紅了。它伸長了頸,一下子就啄住蜈蚣的腦像,甩了幾下,吞到肚子里去了。
從那時起,每到夏天,我們就常?匆姽u在院子里啄蜈蚣吃。并且每一天天一亮,雞公公就想起了它失去的角,總要放開喉嚨大叫幾聲:“龍哥哥,角還我……”
歷史神話故事精選(八):
嫦娥奔月
嫦娥原先是一個美麗善良的村姑,她勤勞樸實活潑可愛,尤其有著一顆金子般閃亮的心,她總是千方百計地為百姓做好事。嫦娥有個戀人叫后羿,是個神箭手,也是個好后生。
有一天,嫦娥與幾個要好的女伴在村邊小河旁洗衣。不料,無所事事、心術(shù)不正的河神河伯正閑逛到此。他見到嫦娥的沉魚落雁之容,頓時驚為天人,便一抹臉變成一個英俊的小伙子,觍著臉走過去跟嫦娥搭話。嫦娥見他不懷好意便急忙躲開,但是河伯露出了猙獰的真面目,要強搶嫦娥入水。正在這危急關(guān)頭,后羿來到了,他一看,頓時氣得劍眉倒豎,怒發(fā)沖冠。他拈弓搭箭,“嗖”地一聲,射瞎了河伯的一只眼睛。河伯疼痛難忍,大叫一聲,便跳下河去。
經(jīng)過這件事,嫦娥和后羿恐怕夜長夢多,便提早成婚;楹,二人過得十分幸福。當(dāng)然,他們并沒完全沉浸在小家庭的美滿快樂之中,兩顆善良的心總想為鄉(xiāng)親們我做些好事。
有一年,天空出現(xiàn)了十個太陽,大地都快要著火了。人們無法耕種,無法生活,處于被滅絕的災(zāi)難之中。后羿便決心要射掉那剩余的九個太陽,拯救百姓于火海之中。他天天揮汗如雨,苦苦練習(xí)射術(shù)。但是,河伯對他恨之入骨,不斷地前來騷擾,他發(fā)誓要報一箭之仇,更要搶到他一向貪戀著的美女嫦娥。為此,后羿十分煩躁分心。
有一天,一位大仙給了后羿一丸仙藥,好心告訴他,河伯報仇心切,他將要面臨一場大禍,如若吃了這丸藥,便可擺脫人間的一切磨難和煩惱,升入月宮中;但是,首先得能耐住孤獨寂寞的煎熬。后羿聽后,心緒不寧地回到家中,將仙的話如實地告知了嫦娥,便疲倦地睡著了。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嫦娥坐立不安了,她在房中走來走去,看著一天比一天消瘦的丈夫,她心里十分痛苦。她深愛著后羿,絕不愿他遭受任何磨難的折磨,但是,她又想到丈夫身上還肩負著射掉九個太陽的重任,正受著燒烤之災(zāi)的鄉(xiāng)親們需要他去拯救。嫦娥心中十分明白,河伯對于丈夫的威脅,都源于自己。河伯對她仍沒有死心,為了得到她,什么壞事都做得出來,怎樣辦呢?嫦娥想著,想著,突然,她心中閃過一個念頭:為了讓河伯對她死了心,為了讓丈夫排除一切雜念和干擾,全心全意地去射掉九個太陽為民服務(wù),她決心犧牲自己。主意打定,她就急忙找出仙藥,吞了下去。
過了一會兒,后羿醒了,他發(fā)現(xiàn)嫦娥心神不定,臉上泛著神奇的紅光,很是詫異,又覺不祥。嫦娥深情地望著丈夫,她明白與丈夫在一齊的時間不多了,便眼含淚水囑咐丈夫要好好珍重自己,請求丈夫原諒她不能再盡到做妻子的義務(wù)了。話猶未盡,嫦娥只覺得心中恍惚,身子突然變輕了,之后,雙腳離地竟飛了起來,她邊往天上飛邊回頭高聲叫著:“后羿,我的好夫君,永別了!要珍重!”
嫦娥冉冉上升,飛進了月亮中那寂寞、冷清的廣寒宮,做了月中仙女。然而,那里沒有親人,沒有歡笑,只有一只惹人憐愛的玉兔相偎依,只有那總在砍著桂樹卻總也砍不倒的吳剛相陪伴。
自從嫦娥犧牲自己,飛上月宮后,后羿把痛苦、惆悵化作了力量。后羿明白妻子的作為是替自己和百姓著想的緣故,他深深地被感動和激勵著,日夜苦練著射箭的本領(lǐng),最后戰(zhàn)勝了河伯的挑戰(zhàn),射掉了九個危害生靈的太陽,拯救了人類。人間有了歡樂,鄉(xiāng)親們過上安寧祥和的日子。
天帝也被嫦娥和后羿這種為了鄉(xiāng)親們的幸福而犧牲自己的精神感動了,之后,便封后羿為天將,于中秋佳節(jié)日使二人重逢團圓。從此,嫦娥和后羿在天上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同時,天帝還規(guī)定月亮每月十五一圓,以祝愿花好月圓夜,天下有情人成眷屬。
歷史神話故事精選(九):
天狗食月的神話傳說
中國的民間傳說中,有很多關(guān)于月亮的傳說,比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等,記得小時候有些小伙伴耳朵后面會長裂口,傳說中是因為他們用手指月亮被月亮割耳朵,所以小時候家里老人是不允許小孩子用食指指月亮的。而古代出現(xiàn)月食的時候,就是傳說中天狗吃月亮,很多地方救會敲鑼打鼓的方式來驚嚇天狗,讓它把月亮“吐出來”,那么天狗吃月亮的傳說是怎樣來的呢?
神箭手后羿為民除害,射落了九個太陽,普天下的人都感謝他的恩德;王母娘娘為了獎賞他,便帶著眾仙女前往后羿打獵的山頭來見他。
當(dāng)時后羿正帶著他的獵犬黑耳,在深山里打獵,王母娘娘把后羿喊到跟前,命令一名仙女捧出一個光彩奪目的小匣兒子,取出兩顆芳香異常的凡藥,囑咐后羿說:「回去時將凡藥煮熟吞服即能夠成仙!购篝嘟恿遂`藥謝過王母娘娘便歡天喜地帶著黑耳回家去。
后羿十分的愛他的的妻子,於是決定與妻子嫦娥有福同享,一齊升仙;回家時他便把事情向嫦娥交代一番,留下獵犬黑耳,前往鄉(xiāng)親父老處,準備向他們道別。
嫦娥遵照后羿的囑托,把凡藥放在水里煮熟,等后羿回來一齊吃。但饞嘴的她聞到仙藥煮熟的香味,便忍不住用勺兒搯吃一粒,吃后只覺渾身舒泰,美味十分,不禁把最后一粒仙丹都給吃下。
天黑了,嫦娥見丈夫還未回來,就出來看看。誰知剛出門,身體便隨風(fēng)飄動,門外的獵犬黑耳眼見嫦娥偷吃仙丹,獨自升天,就吠叫著撲進屋內(nèi),牠聞到香味,便一爪抓翻了鍋,把剩下的人蔘湯舔盡,然后朝天上的嫦娥追去。嫦娥聽見黑耳的吠聲,又驚又怕,慌忙躲進月亮里。而黑耳毛發(fā)直豎,身體不斷變大,一下子便撲了上去,一口把嫦娥連著月亮吞了下去。
當(dāng)時玉帝及王母娘娘正在天宮賞月,忽見天色昏暗,連忙派夜游神一探究竟。夜游神回來報告說月亮被一條黑狗吞吃了,是以才會天昏地暗;玉帝一聽,便生氣的下令天兵天將去捉拿那只黑狗;當(dāng)黑狗捉來的時刻后,王母娘娘認得牠是后羿的獵犬黑耳,於是一問,得知了事情原由,就心生憐憫,封牠為天狗,讓牠守護南天門。黑耳受到恩封,便吐出了月亮和嫦娥,而嫦娥則被罰永遠的居於月亮的廣寒宮上。
歷史神話故事精選(十):
財神的故事
每逢春節(jié),廣大的漢族民眾在紛繁的民俗活動中,有一項必不可少:迎財神,祭財神。人們在按著世代傳承的民俗程式操作的同時,也完成了心靈的期盼與精神的歸屬。財神已經(jīng)成為民眾祈求招財進寶、生活富足的一個符號被善良的民眾崇拜著、供奉著。
英勇武財神
武財神有趙公明、關(guān)帝。趙公明即趙玄壇,又稱“趙公元帥”,最早出現(xiàn)于晉人干寶的《搜神記》,稱其為取人性命的冥神,稍后陶弘景《真誥》則稱其為致人疾病的瘟神。元無名氏《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則說其“欽奉玉帝旨召為神霄副元帥”,司職“驅(qū)雷役電,喚雨呼風(fēng),除瘟剪瘧,保病禳災(zāi)”等。
趙公明之所以成為財神,得益于明人小說《封神演義》,姜太公奉元始天尊之命按玉符金冊封神,冊封趙公明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統(tǒng)領(lǐng)招寶、納珍、招財、利市四路神靈,此時的趙公明才從“惡神”轉(zhuǎn)型為“財神”。其后,小說戲曲恒演不輟,推波助瀾,趙公明最終成了家喻戶曉的財神。在民間,趙公元帥多以騎黑虎、頂盔貫甲、左手托金元寶、右手持銀鞭、身邊有奇珍異寶裝飾的形象出現(xiàn)。
關(guān)帝即關(guān)公,史有其人。據(jù)晉陳壽《三國志》記述,關(guān)羽,字云長,生于山西,儀表威武,武藝超群。東漢末年,與劉備、張飛“桃園三結(jié)義”,起兵爭雄,輔佐劉備建立蜀漢帝國,后大意失荊州,被孫權(quán)部將所殺。因曾有恩于曹操,所以曹操刻沉香木為軀,厚葬于洛陽。小說《三國演義》將關(guān)羽的這段故事演繹得淋漓盡致。其勇猛、重義、忠貞的形象家喻戶曉。
據(jù)記載,對關(guān)公的信仰始于南北朝,公元567年,當(dāng)陽縣玉泉山首建關(guān)公廟。其后的封建君主為鞏固其統(tǒng)治所需,大肆宣揚關(guān)公的忠孝節(jié)義,使關(guān)公信仰在相對較短的歷史時段內(nèi)迅速發(fā)展。從隋唐至明代,關(guān)公廟宇激增,封號不斷。到了清代,清統(tǒng)治者認為自己能夠入主中原得益于關(guān)公的護佑,稱其為“關(guān)圣大帝”。關(guān)帝信仰涉及各行各業(yè)。
智慧文財神
文財神指文昌帝君。文昌帝君即文曲星,也稱梓潼帝君,他是掌管文昌府事及人間祿籍的神,民間奉其為文財神。從信仰根源上看,文昌帝君信仰源于我國的星宿崇拜,《楚辭·遠游》有“后文昌使掌行兮”句,洪興祖補注:“《晉(書)一天文志》云:‘文昌六星在北斗魁前,一曰上將,二曰次將,三曰貴相,四曰司錄,五曰司命,六曰司寇’。”由于儒家崇尚“學(xué)而優(yōu)則仕”,所以自漢朝以來,對文昌帝君的信仰逐漸得到了強化。
文昌帝君名叫張亞子,東晉時四川人,后打仗身亡,人們便立祠紀念他,唐朝時追封其為“英顯王”。道教將其吸納入神譜,安排在文昌府中主司祿籍,并將地名(梓潼)尊作神名。至此,星宿具象為張亞子。隨著宋代科舉的盛行,張亞子名聲大振,讀書人篤信張亞子的靈性。明朝時天下學(xué)館都立文昌祠。清朝規(guī)定,每年陰歷二月初三為文昌誕辰日,朝廷派員參加祭祀活動。此刻,我們所稱的文昌帝君實際上是文昌(星名)與梓潼(地方名)的結(jié)合體。歷史上文昌的形象是雍容慧顏,頭戴飾玉官帽,騎白驢,有兩小童陪伴。中國傳統(tǒng)年畫中則表現(xiàn)其為面帶笑容,手執(zhí)“如意”,身攜“聚寶盆”,常有“招財”、“進寶”相隨。文昌帝君就應(yīng)是出現(xiàn)年代最早、供奉者最多的財神形象了。
除此之外,民間還有說法稱商紂王的叔叔比干、春秋戰(zhàn)國時越國重臣范蠡為“文財神”,五代時人劉海蟾為“偏財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