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為真學而教讀書心得
我們有一些啟發(fā)后,通常就可以寫一篇心得體會將其記下來,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那么好的心得體會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為真學而教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為真學而教讀書心得1
在拜讀了《為真學而教》這本書后,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課前做好xx,以學定教。
做到以下三個不教:
學生已經會的不教;
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不教;
孩子怎么學也學不會的不教。只有做到了這三個不教,才能讓學生真正的喜歡上學習,才能在課堂上真正做到多學。
二、把講授變?yōu)樘剿鳎寣W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課堂上,學生不再只是通過教師的講授來獲得知識。在現在課堂里,教師要通過循循善誘,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已有的知識的基礎上經過自己的摸索、體會去理解新知。因為只有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獲得的才是真正的'牢靠的知識。因此在我們的課堂上,我們摒棄“滿堂灌”,盡可能多的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合作交流,讓他們自己去體會、自己去探索、老師只是適時的點撥、引導和總結深化。
三、學會等待,關注學生思考的過程。
在自己的課堂上一定要學會等待。往往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卡住,這可能正是他們思維效率最高的時刻,這種思維結果會留下最深刻印象,如果老師啟發(fā)得當,全班同學也會進入一個高度集中的思維過程。所以,老師要做“有心人”,要在無意識的情境中給學生創(chuàng)設有意識的思考環(huán)境。等待是對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一種尊重。在學xx,過程和答案同等重要。
四、變教師總結為學生梳理。
以往的課堂,我們只是讓學生做好“聽”的角色就行了,認為你聽好了自然就學會了,但現實與愿望總是有差距,總有那么多的學生看似一個很好的聽眾,卻學不會老師所教的知識。經過“少教多學”的課堂實踐,我們發(fā)現,在做好上面幾點的基礎上,如果能讓學生自己梳理學過的知識,對所學內容進行歸納整理,鞏固深化,要比老師去總結效果好的多。
因此,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自學、討論,開展自主合作學習,實現為真學而教,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學的愉快,讓老師教的輕松。
為真學而教讀書心得2
讀了xxx的《為“真學”而教》就有一種得到指導,得到開化的感覺,而這些都是從未被覺察到的,很佩服,有一種頓悟,也有一種耳目一新,但更多的是對教學也有了一種更清朗的認識。
我很接受馮老師所說的“真學”與“假學”的評說和界定,否則,同樣的學習環(huán)境,同樣的授課老師,為什么有的學生學得好,有的學生卻收獲甚小,這里除卻先天因素而外,定是真學利于成長和發(fā)展,而假學既不利智也不增能。特別是馮老師把“學習到底是怎樣發(fā)生的?”這一問題的視角切換到“教”,切換到“教師是如何引導和促成學生學習的真正發(fā)生的?”尤其感興趣。由此共鳴,便牽引著我非常感興趣地去“悅”讀他的十八條建議。
由此忽而警覺,閱讀也有真閱讀和假閱讀罷,因此沉下心來慢慢看,細細地品。都說書非借不能讀也,同理,因數量有限,這本《為“真學”而教》老師們需要分批次閱讀,我屬前期拿到書的,因而有了閱讀的緊迫感。每天幾十頁,邊讀邊記筆記。原想只按學校要求,只做五次筆記便可,但讀著讀著有很多東西都感覺很新穎,對自己非常有點醒和提示作用,因而忘記了筆記的次數,只管記下,唯恐書不在手邊時,那些好的東西被忘卻。
粗略讀完,合上書本的時候,有些東西確乎是被忘記了,但也有很多東西沉淀下來,不必記憶,已然留存于心了。因為這些才是最寶貴的。也許是“曾經”被提起,是過往被點醒,是問題被矯正,更是突然的給予我們以不同的視角和完全不同的方向感,使我猛然頓悟:是哈,確實是這樣的。于是這種收獲和共鳴便成了順暢閱讀的動力。下面隨手采擷記憶之果,算是對閱讀的一種梳理吧!
一、要效率更要講質量
馮老師在“建議二”中說,效率和質量不是一回事,這真是行家里手的見地,于我有一種被點醒的作用,有些想法漸漸從朦朧與迷糊中清晰起來。使我感覺到,教學中我們往往追求高效的課堂,高效的活動,常常奔著數量、速度的目標使勁了,但是質量如何就沒太在關注之中。比如,常常催著趕畫一幅畫,趕制一個手工作品,總想著當堂完成比較好,結果只能粗枝大葉匆匆收尾。而很多藝術創(chuàng)作更可能需要的是慢工出細活,需要慢慢地去琢磨去建構。
二、“多多”并非“益善”
一度很崇尚觸類旁通,多多益善,以為課堂中給學生的越多越好。以為,給了,學生便能得到,實則是不然。于今,在這個信息迅捷的時代,訊息的取得已經變得唾手可得,而選擇才變得更加重要。如果教學還沉浸在貪多求全中,課堂時間就會被淹沒在過多相似的聯接中,使知識體系碎片化,使教學總在像急急地趕路,而忘了趕路的目的是細細地、慢慢地看一路的風景,而不是匆匆到達下一個再下一個驛站。這樣,何異于小猴子掰玉米,再見到下一個好吃的,手中的便馬上丟棄了。忙了半天,其實所握少得可憐。正如馮老師所說:“教得過多,必然是出多入少,予多而得少,學多而化少,學多而終少,因多而致少;還會沖淡乃至湮沒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啊,教學只能如蜻蜓點水,學生不入心學習也就沒有知識的真正生成。因而,教學就更加需要藝術性和科學性,也更需要教師以少勝多地教。馮老師給我們的有力指導便是“少是濃縮的少,少是有力的少,少是引人的少,教其實不是交給,而是引出,就像過去農村抽水泵灌溉,先往水泵里倒一桶水,是為了引出一川水。一桶水很少,一川水很多,理想的教學亦如此!
三、“行云流水”般的課堂教學
以前,很羨慕和欣賞“行云流水”般的課堂,課上得順,學生學得順,沒有冷場,沒有滯澀,順風順水,師生皆輕松快樂。但馮老師告訴我們,這樣的課堂很可能是多次預演的偽課堂,很有可能是教師一己才情的盡情展現,更可能是只有部分優(yōu)秀學生展示的課堂,而大多數孩子是被忽略了的。想一想還真是。記得某次市里的.老師送教到縣,幾位女教師都上得順風順水,可圈可點。只有一名男教師的課上得像拔河,時不時地需要師生費些力氣才能“過關”,這樣,課堂節(jié)奏當然就有停滯現象,在思考、等待和點撥中才得以順利進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有磕絆,有停頓,原以為是預設失誤,是課堂不順,但現在想一想,這樣的課不正是建立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并正能給學生以幫助的課堂嗎?!那些一提出問題,學生都能答得上來,一做練習都會的課,可不就被比照得成為了復習課了唄!這樣想來,跳一跳才能夠得到果子,吃起來其品質和味道一定更好吧!
能給我以點醒和指導的如上述三點的例子還有很多,書中馮老師的教育理論是在他的實踐與思考中升華,現在,又復走進閱讀者、實踐者的心中和行動中,這便是馮老師的成功,便成為我悅讀的快樂,因為欣悅于有收獲。比如:上述幾點,比如自己還沒有提到的“真學,從兒童立場出發(fā)” “大成若缺” “碎問”、“傾聽”、“‘玩——動’走向樂學”……等等,它們隨著鍵盤的敲打很自然地從頭腦中流出,只是“變”成了我自己的“顏色”和“味道”,變成了我自己的感覺和感悟。那么,它便必將會流存在我教學的理念與行動中。欣慰此收獲,期望后有踐行。
【為真學而教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讀書心得09-19
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讀書心得05-19
學與教的心理學讀書心得10-05
先學后教心得體會09-29
先學后教心得體會11-19
先學后教的心得體會11-10
學棋教后反思10-06
《學弈》教后反思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