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专区一二三,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播放,久久精品国产二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第一页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

    時間:2022-10-07 02:50:25 專題 投訴 投稿
    • 相關推薦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一):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幾個方面安排了那些材料。

      2、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15個詞語的意思;能用“唯一”“深情厚誼”造句。

      3、明白反問句又加強語氣的作用,能改寫成陳述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從中受到國際主義教育。

      教學重、難點:

      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要理解資料,概括中心思想的基礎上,了解作者是怎樣表達中心思想的。

      教學方法:自學輔導法

      教具:錄音機、錄相帶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2。學習課文1--3自然段,完成課后題1(l)、2(l)、(2)、(3),并口頭用“暫時”“雪中送炭”造句。

      教學過程:

      一、揭題、解題。

      1、“親人”是指有血緣關系的人。如父母、兄弟、姐妹等。那么課文中的“親人”是指誰?“再見了,親人”這句話又是誰講的呢?(提出這樣的問題,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順利地把他們帶入到學習課文的氛圍中。)

      2、創(chuàng)設情境,用音樂烘托氣氛。

      用假設把學生帶入志愿軍戰(zhàn)士的行列中,讓學生透過“我們”去體驗和表達志愿軍的情感。

      (雄壯的《中國人民志愿軍軍歌》錄音起)好像此刻我們就是雄糾糾、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去抗美援朝、保家為國的志愿軍戰(zhàn)士了。

      二、引讀、導讀、朗讀,學習第一自然段

      1、感情引讀,了解段意。

      教師引語:在漫長的八年中,在血與火的戰(zhàn)場上,我們與朝鮮人民并肩作戰(zhàn)、生死與共。當我們打敗了侵略者,當我們完成了歷史使命,當離別的日子最后不顧人們深重的感情而來臨時,有多少朝鮮親人趕來為我們送行啊!在送行的人流中,匆匆走來一位頭發(fā)花白的大娘,我們趕緊迎上去,緊緊握住大娘的手,動情地說:……

      2、學生讀第一自然段并思考:這一段敘述了什么?表達了什么?贊頌了什么?

      3、感情導讀,理解資料。

     。1)出示導讀問題:

      為什么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這位朝鮮大娘?

      哪些事情說明大娘像慈母一樣為我們花心血,給我們送溫暖?

      為什么說大娘給我們送打糕是“雪中送炭"?

      大娘為什么要“丟下自我的小孫孫,把傷員背進了防空洞?"

     。2)帶著問題默讀課文,理解:

      為什么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這位朝鮮大娘?(啟發(fā)學生透過讀書,找出課文中的一句話來回答,并投影出示這句話。)

      八年來,您為我們花了多少心血,給了我們多少慈母般的溫暖!

      聯系上下文理解“多少"和“慈母般"的意思。

      指導朗讀這句話,在朗讀中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強調“多少"讀重音,體會連用兩個“多少"對表達感情和加強語氣的作用。

      哪些事情說明大娘像慈母般為我們花心血,給我們送溫暖?

      板書:洗補衣,幾夜不眠;

      送打糕,昏倒路旁;

      救傷員,失去孫孫。

      (3)為什么說大娘給我們送打糕是“雪中送炭"?

      理解“雪中送炭":本義??比喻義??在課文中的意思:在我們空著肚子,跟敵人拼了三天三夜,處于困境,最需要幫忙的時候,朝鮮親人給我們送來了打糕,送來了關心、幫忙、支持,送來了慈母般的溫暖、戰(zhàn)勝敵人的力量和勝利的期望。

      大娘為什么要“丟下自我的孫孫,把傷員背進了防空洞"?

      透過理解“唯一",來理解大娘對志愿軍的愛實際上是對自我祖國的崇高的愛,具體感受偉大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大娘失去了唯一的親人,然而,她還有更多的親人。誰說我們不是大娘的親人呢?誰又能忘記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呢?

      比較反問和陳述的語氣,體會反問句在表達情感上的作用,指導朗讀反問句的語調,采取不一樣形式反復有感情地朗讀這個反問句。

      3、感情朗讀,填表小結。

      導語激情,體會感情。

      導語:當我們想到大娘為我們洗衣服幾夜沒合眼時,當我們想到大娘為給我們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時,當我們想到大娘為我們失去了唯一的親人時,我們再也忍不住了,噙著淚,動情地對大娘說。。。。。

      明確表內要求,根據資料填表。

      自然段人物事情所付出的(代價)表達了什么贊頌了什么

     。贝竽锵匆路䦷滓共幻呶覀儗Τr中朝人民

      2送打糕昏倒路旁親人的感激之間偉大

     。尘葌麊T失去孫孫和不舍之情的友誼

      小結學法,指導自學第二、三自然段

      三、小結第一自然段的學法。(投影)

      初讀課文,思考問題,了解段意:(問題:敘述了什么?表達了什么?贊頌了什么?)

      再讀課文,品析詞句,理解資料:(抓重點詞句)

      感情朗讀,體會感情,填表小結。(了解本段資料與表達中心的關系)

      運用學法,自學第二、三自然段。

      檢查自學,及時反饋矯正。

      注意聽導語(只說一遍),根據導語讀出課文中相應的句子。

      小金花是在什么時候聽到媽媽犧牲的噩耗的?

      聽到噩耗后,同志們和小金花有什么反應?

      在這分別的日子里,我們看著滿臉淚水的小金花,想到她說要為媽媽報仇時的情景,禁不住感嘆道:……

      當我們應對架著雙拐、背著孩子走過崎嶇的山路送了我們幾十里的大嫂時,我們深情地告訴大嫂:……

      當我們回憶起大嫂為我們倒在血泊里的情景時,我們充滿感激地對大嫂說:……

      分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如此剛強的小金花這天怎樣哭了?這眼淚說明了什么?聯系上下文理解“噩耗”和“同歸于盡”。

      從哪些地方能夠看出大嫂對志愿軍的深情厚誼?聯系課文理解“深情厚誼”和“代價”,再理解“這樣高的代價”。

      檢查填表狀況并小結。

      看表思考:這三個自然段除寫法相同外,這三個朝鮮人民的代表人物都為志愿軍付出了數不清的日日夜夜、說不盡的關心幫忙,付出了鮮血甚至生命“這樣高的代價”,他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這三個自然段雖資料有別,但卻表達了同一個中心??表達了我們對朝鮮親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贊頌了中朝人民之間的偉大友誼。注意學習作者是如何緊緊圍繞中心來寫的。

      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反復誦讀,學習課文第二部分

      引讀激情,體會感情

      教師引語,我們在與朝鮮親人告別時,回憶了許多令人難忘的往事,這一件件一樁樁令人感動的事,無不凝聚著朝鮮人民對我們的深情厚誼,所以我們稱朝鮮人民為“親人”;在這片土地上,不僅僅居住著許許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樣的親人,而且還滲透著我們與親人們并肩戰(zhàn)斗而灑下的鮮血,還留下了許許多多我們浴血奮戰(zhàn)的故事,所以我們把這塊土地叫做“親愛的土地”。在與親人告別的時候,誰心中沒有千言萬語呢?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l。學習課文4--6自然段,完成課后題1(2)、2(4);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完成課后題3。聽寫詞語,指導背誦。

      教學過程:

      一、學生朗讀第一、二、三自然段。

      二、聽寫詞語。

      三、學生朗讀第四、五、六自然段。

      1、導讀激情,表達感情

      引導思考:“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在那里表達了我們的什么情緒?

      從理解“再”入手,理解句中表現的眷戀、依戀、留戀之情。似乎列車再停留片刻,讓我們再看一眼朝鮮親人,也能夠慰藉我們充滿離愁的心。

      導語:當離別的抽泣聲與長鳴的汽笛交織在一齊時,當我們從車窗伸出手、探出頭跟朝鮮親人再見時,當列車的轟鳴一聲緊似一聲時,你的情緒是怎樣呢?不要說出來,在朗讀中表現出你的情緒。

      2、分人輪讀第四、五、六自然段。要求:

      朗讀者讀出感情(邊讀邊具體指導);

      聽者認真聽,聽后交流從朗讀中聽出了什么樣的情緒。

      3、感情范讀,內化感情

      伴隨播放的列車汽笛聲、轟鳴聲范讀,要求:閉眼傾聽,感受情境,品味詞句,內化感情。

      4、思考:第二部分寫了什么?是怎樣寫的?

      5、總結全文,回讀課題

      回顧全文,歸納中心:本文以志愿軍的口吻,生動地記敘了中朝兩國軍民依依惜別的情景,贊頌了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聯系寫作,掌握寫法:

      明白中心確定之后,要緊緊圍繞中心來寫。

      回憶本文是如何圍繞中心來寫的。

      6、回讀課題,回應感情:

      每當我們想到朝鮮親人對我們的深情厚誼,每當我們想到那些離情深重的日子,我們都會想到慈祥的大娘,可愛的小金花和頑強的大嫂,讓我們再深情地喊一聲吧:“再見了,親人!”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二):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幾個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

      2.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16個詞語的意思,并能用“唯一”、“深情厚誼”造句。

      3.明白反問句有加強語氣的作用,能把反問句改為陳述句。

      4.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感受中朝兩國人民的深厚友誼。

      教學時光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初讀課文,學會“供、唯、謠、噩、耗”5個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同歸于盡、代價”等詞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試背第二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我們都已經明白了抗美援朝這一偉大的歷史事件,中國人民志愿軍幫忙朝鮮人民三年抗戰(zhàn),五年建設,1958年,他們要回國了,朝鮮人民依依不舍,紛紛前來送行,他們握著志愿軍的手,激動的淚水不往地流:志愿軍握著朝鮮人民的手,干言萬語涌上心頭,他們發(fā)出深情地呼喊:親人,再見了!再見了,親人!(板書:再見了,親人)(齊讀課題)

      這篇課文是著名作家魏巍寫的。

      問:“親人,再見了”與“再見,親人”有什么區(qū)別呢?等課上完了咱們再來討論、解答。

      二、自讀課文,完成作業(yè)。

      1.把這篇課文分為兩大段,想一想為什么要這樣分。

      2.學會五個生字:供、唯、謠、噩、耗。

      3.說說這幾個詞的意思:雪中送炭、唯—、同歸于盡、代價。

      三、檢查討論作業(yè)。

      第1題:課文按主要敘事和主要抒情分為兩段,第—大段三個自然段的結構形式差不多。分段的依據是自然段歸并法。

      第2題:帶給多音字,讀g6ng;謠(yáo)隨口唱出的沒有伴奏的歌:噩耗èhào),親近或敬愛的人死亡的消息,

      第3題:釋文見“資料拾闕”部分。具體檢查步驟為:在哪里出現(讀一讀帶有這個詞語的句子),字、詞典上是怎樣說的,課文中的具體意思。(這4個詞語為第一大段的重點詞語,透過4個詞語的檢查討論.使學生了解這3個自然段的資料。)。

      四、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五、指讀、齊讀、試背第二自然段,指導背誦的方法——按結構線索記憶:請求——回憶——安慰。

      六、作業(yè)。

      1、完成課后練習4。

      2、看拼音寫詞語。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采用“舉一反三”法學習第—大段,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幾個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學會3個生字“跺、萊、挎”;明白反問句有加強語氣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

      課題是“再見了,親人”,那么,“親人”指誰呢?課文寫到了哪些親人?(板書:志愿軍、大娘、小金花、大嫂)、

      二、舉“—”學第一自然段。

      1.指讀(讀出親切、勸慰和感謝的語氣)。

      2.梳理,給這一自然段分為3個層次。并說說每個層次各對大娘說了什么。(第一層中“勸”,勸大娘停住送別的腳步,勸大娘別擔心,“我們”不會忘記朝鮮媽媽;第二層是“憶”,回憶大娘為志愿軍做的事,具體說了兩件事,送打糕昏倒路旁;救傷員,失去孫子:第三層是“頌”,贊頌大娘的情誼比山高比海深。)

      3.理解。

      (1)這一自然段有一個詞語“雪中送炭”,詞面我們都明白是下雪的時候送來了炭。那么在這一段中,“雪”“炭”“送”分別指什么?(雪:供應困難、空著肚子三天三夜;炭:打糕,更重要的鼓勵、關懷與愛:送:帶、頂、冒、穿、送)(板書送打糕昏倒路旁)

      (2)這一自然段還有一個詞語,“唯一”。為什么用“唯一”這個詞?(兒子、兒媳和家里的其他人都戰(zhàn)死了,只剩下這么一個親人)。大娘為什么為救傷員而不顧自我唯一的親人?(板書:救傷員,失去孫子)

      4、感受反問句的作用。

      這位老大娘是志愿軍的親屬嗎?但是為了志愿軍戰(zhàn)士,她卻付出了這樣大的代價,在大娘的心中,志愿軍戰(zhàn)士不是親人卻一一勝似親人。志愿軍戰(zhàn)士在心里深情地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是不會忘記的。課文是這樣說的嗎?(比較:您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樣會忘記?(板書:比山高,比海深)

      三、齊讀第二自然段.

      1.自讀。比較與第—自然段在結構上有何相同,在話別對象上有何不一樣,該用怎樣的朗讀語氣(親切、關懷、鼓勵的語氣)。

      2.你能根據第一自然段的板書,補上這一自然段的板書嗎?

      3.根掘板書,說一說這一段的資料。

      (提要:小金花為救偵察員老王,不顧生命危險,失去媽媽沒有落淚,和志愿軍分別的這天卻落淚了,她把志愿軍看作是比媽媽還親的親人,即不是親人卻一一勝似親人。)

      4.小結本段寫法:勸憶頌。

      四、放手自讀第三自然段。

      1.補充板書。

      2.指導朗讀:用關切、敬重的語氣。

      3.檢查3個生字:跺、萊、挎。

      五、依據板書,總結升華,明白中朝人民的友誼是鮮血凝成的。

      附:板書

      再見了,親人

      送打糕昏倒路旁比山高

      大娘

      志愿軍救傷員失去孫孫比海深

      金花救老王失去媽媽剛強流淚

      大嫂挖野菜失去雙腳代價

      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永垂不朽

      六、作業(yè)。閱讀第3自然段,做以下作業(yè):

      1.選取加點字正確的注音,打√。

      深情厚誼(ylyì)挎著籃子(kuākuà)

      血泊(p6b6)嫌(xiányán)架著(jiájià)

      2.將第三自然段劃分為3層。

      3.按“起因、經過、結果”分別用6個字概括事例:

      上山去挖野菜——(——(。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第二段,進一步感受中朝兩國人民的深厚友誼:能用“唯—”、“深情厚誼”造句:能把反問句改為陳述句。

      教學過程

      一、如果說前面3個自然段主要是敘事的話,那么接下來的3個自然段是什么?抒情。如果說前面3個自然段是在車站與朝鮮親人話別,那么后面這3個自然段的抒情又是在什么地方呢?———列車上。

      二、借助配樂(火車啟動,緩慢離站),教師引讀:朝鮮人民為志愿軍付出了血的代價,志愿軍為朝鮮人民的抗美救國流血犧牲,在朝鮮的三千里江山,有多少優(yōu)秀中華兒女鮮血灑落,黃繼光、邱少云,其中也有包括我們偉大領袖毛主席的大兒子毛岸英烈士。因此,在志愿軍眼里,朝鮮人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在朝鮮人民眼里志愿軍也是——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列車徐徐出站,中朝入民依依惜別。隔著鴨綠江,從心底里高聲呼喚——(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愛的土地!)列車隆隆向前,戰(zhàn)士們還在訴說著自我的;心愿——(列車呀,請開得慢一點兒,讓我們再看一眼朝鮮的親人,讓我們在這以前灑過鮮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列車越駛越遠,戰(zhàn)士們從心底發(fā)出呼喚——(再見了,親人!我們的心永遠跟你們在一齊。)

      三、討論:為什么課題“再見了”放前?(突出特定的難以忘懷的場面)

      四、分主角或輪讀全文。

      五、作業(yè)。

      1.將文中有關的反問句改為陳述句。

      2.用“唯一”、“雪中送炭”造句。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三):

      教學要求:

      1。了解課文寫了有代表性的人和事,抒發(fā)了志愿軍對朝鮮人民的深厚情誼,能有層次地讀出課文中的感情變化,正確地表達志愿軍與朝鮮人民惜別的依依深情。

      2。學會“役、暫、糕”14個生字,掌握“難、累、盡強”等多音字,會讀寫“硝煙、噩耗,崎嶇”等詞語,理解它們的意思,能聯系上下文說說“雪中送炭、同歸于盡、深情厚誼”的意思。

      3。能透過朗讀體會反問句的作用,并能把反問句改寫為陳述句。

      教學重點難點:

      1.抓住關鍵詞句,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深厚情誼。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表達志愿軍與朝鮮人民的依依深情。

      教學時光: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出示課題,范讀課文,導入新課

     、卑鍟骸5再見了,親人】齊讀課題。

      ⒉簡介課文特定的時代背景及中國人民志愿軍回國的情景。

      中國人民志愿軍于1950年10月組成,由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同年10月乃日開赴朝鮮,和朝鮮人民軍并肩作戰(zhàn)。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打敗了美國侵略軍及其幫兇,迫使美國于1953年7月刀日在《朝鮮停戰(zhàn)協定)上簽了字。停戰(zhàn)以后,中國人民志愿軍參加了朝鮮的戰(zhàn)后恢復和建設工作。在完成了祖國人民賦予的光榮任務后,于1958年10月全部撤離朝鮮。

      范讀課文,并請同學們思考問題。文中是誰對誰說“再見了,親人”?

     。ㄊ侵袊嗣裰驹杠姇r朝鮮人民說“再見了,親人”。)

      二、自學課文

     、背鍪咀詫W要求:

     、抛x通課文。

     、仆瓿烧n后練習3,然后同桌交流。

     、钦n題中的“親人”是指誰?

     、沧宰x課文(10分鐘)

     、辰涣髯詫W:

      回答問題:課題中的“親人”是指朝鮮人民,大娘、金花、大嫂是其中的代表。

      三、導學

      ⒈指名讀1-3節(jié),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大娘、金花、大嫂為志愿軍戰(zhàn)士作出的犧牲,付出的代價。

      出示填空:

      大娘:為送打糕昏倒在路旁

      金花:__________________

      大嫂:__________________

     、矊W習第一節(jié),按“勸慰——回憶——抒情”把第一節(jié)分為三層,并指導朗讀,體會志愿軍戰(zhàn)士和朝鮮人民的深情。

      ⒊用學習第一節(jié)的方法,學習第二、三節(jié):

      學習方法:⑴默讀分層;

      ⑵朗讀體會;

      ⑶小組交流。

      全班交流。

     、捶中〗M自學4-6節(jié),討論該怎樣朗讀。

      四、總結

     、庇懈星榈乩首x全文。

      ⒉課文抒發(fā)了怎樣一種感情?

      板書出示: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抒發(fā)了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用比山還高比海還深深厚情誼

      鮮血凝成的

      五、完成課后習題

      六、布置作業(yè)

     、背瓕懺~語;

      ⒉熟讀課文。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四):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12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封鎖、暫時、打糕、情誼、混進、爭吵、大嫂、阻擊戰(zhàn)、搗米謠、偵察員、雪中送炭。

      2.透過讀課文,初步感悟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能說出朝鮮人民為志愿軍做了哪些事,志愿軍為朝鮮人民做了哪些事。

      教學重點:讀懂全文,理清文章的結構。

      教學難點:感受文章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導入

      齊讀課題,說說課文中誰稱誰為“親人”?

      板書:大娘小金花大嫂

      為什么稱他們?yōu)橛H人呢?帶著問題聽老師范讀課文,讀后讓學生說說初步感知的狀況。

     。ǘz查預習

      1.介紹有關抗美援朝的資料

      2.讀本課的生字詞:封鎖、暫時、打糕、情誼、混進、爭吵、大嫂、阻擊戰(zhàn)、搗米謠、偵察員、雪中送炭。(自讀、指名讀、齊讀、兩人賽讀)

      3.學生互相提示易讀錯、易寫錯的字

      暫時:zàn

      友誼:yì

      血泊:pō

      “搗”和“謠”的字形

      4.解釋不懂的詞

      打糕:朝鮮人民喜歡吃的一種食物,用糯米做成,與我國的年糕相似。

      噩耗:指親人或敬愛的人死亡的消息。

      搗米謠:朝鮮人民搗米時唱的一種歌謠。

      雪中送炭:比喻在別人急需的時候給以幫忙。

     。ㄈ┩ㄗx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1.默讀課文,給文章分段。

      2.提問:為什么朝鮮人民和志愿軍互稱“親人”?說說朝鮮人民為志愿軍做了哪些事,志愿軍為朝鮮人民做了哪些事?

      3.提出不懂的問題。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的資料,懂得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我喜歡的段落。

      3.了解課文重點語句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教學重難點:

      1.了解課文重點語句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2.體會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

      教學過程:

      課前兩分鐘,用多媒體播放配有當年抗美援朝畫面的《志愿軍戰(zhàn)歌》

     。ㄒ唬﹦(chuàng)設情境導入

      同學們,你們明白嗎?1950年10月25日,志愿軍就是唱著同學們剛聽到的雄壯的《志愿軍戰(zhàn)歌》出國參戰(zhàn)的,今年剛好是志愿軍赴朝參戰(zhàn)52周年。他們回國時與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感人情景仿佛歷歷在目。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與志愿軍老戰(zhàn)士一齊追憶那動人的告別場面,去聽一聽離別時他們對朝鮮親人都說了些什么?請同學們齊讀課題。

     。ǘ┳x書思考

      默讀課文,思考:課文寫了哪幾位親人?志愿軍回憶了哪些往事?

      板書:大娘縫補衣服送打糕救傷員

      小金花救老王

      大嫂挖野菜

     。ㄈ┲攸c學習第一自然段,學生用同樣的方法自學后兩自然段。

      1.默讀思考: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來說明中朝兩國人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學生邊讀邊思考邊畫批)

      2.然后交流,教師點撥。

      板書:幾夜不眠昏倒路旁失去孫孫

      犧牲媽媽

      失去雙腿

      3.這些事情為什么讓志愿軍難以忘懷呢?從這些事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默讀3分鐘后,學生在小組里討論。抓住“幾夜沒合眼、冒著炮火、唯一、同歸于盡、噩耗、代價”等詞語體會。

      點撥:“雪中送炭”是誰在什么狀況下送去什么?

      小結:是在別人最困難、最需要幫忙時給與幫忙。體會大娘確實像慈母一樣,關心幫忙志愿軍,想志愿軍所想,急志愿軍所急,這真是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4.用相同的方法理解體會2、3自然段。同時加強感情朗讀的指導。

      5.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教師注意指導。體會這三個自然段的開頭和結尾在表達上的特點。(個人讀、師生對讀等形式)

      (1)朗讀時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調:對大娘如對長輩慈母,應懷著敬重的情感朗讀;對金花,如對下輩女兒,應懷著親切的情感朗讀;對大嫂,如對同輩親屬,應懷著關切的情感朗讀。

     。2)學生自我選讀喜歡的段落,并試著背一背。

      (四)飽含激情學習第二部分(以讀代講)

      列車將要載著志愿軍回到祖國,此時此刻,志愿軍會說些什么?(齊讀第二部分)

      再讀課題,齊讀,指名讀。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五):

      一、教學資料: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十冊第6課

      二、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1——3自然段,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噩耗、同歸于盡”等詞的意思。

      2、能有感情的朗讀1、2、3自然段。

      3、明白反問句有加強語氣的作用,能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

      4、感受朝鮮人民對志愿軍的深情厚誼。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難點:朝鮮人民與志愿軍在戰(zhàn)斗中建立的深情厚誼。

      四、教學過程:

      (一)簡介背景,揭題釋題。

      1、(放《志愿軍軍歌》)同學們,你們聽,這是《志愿軍軍歌》,1950年10月25日,我中國人民志愿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與朝鮮人民并肩作戰(zhàn),共同抗擊美國侵略者,在戰(zhàn)斗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1958年3月15日那天,朝鮮人民去車站含淚送志愿軍踏上回國的列車,志愿軍也含淚告別,彼此的嘴里深情地說著:再見了,親人(板書課題)

      2、有感情地朗讀課題,讀出依依不舍的感情。

      3、“親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透過預習你明白文中的親人指誰?課文具體寫了哪幾位朝鮮親人?

      板書:大娘小金花大嫂

      4、小結:她們和志愿軍沒有血緣關系,為什么彼此稱為親人?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來學習課文。

     。ǘ⿲W習第一自然段。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思考:課文中的哪句話最能看出志愿軍與大娘的深情厚誼?用“——”劃出來。(板書:深情厚誼)

      2、出示:您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樣忘記?

      ⑴“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說明了什么?

      ⑵這是什么句?把它改成陳述句。(出示)

      ⑶兩句話比較,那一個句子好,好在哪里?

      ⑷指導有感情朗讀。(指名讀、齊讀)

      3、為什么這么說,課文回憶了大娘的哪幾件事?

      板書:送打糕昏倒救傷員失孫

      4、課文中把大娘的“送打糕”比作什么?為什么這樣比喻?結合理解“雪中送炭”。

      5、(出示投影)是您帶著全村婦女,頂著打糕,冒著炮火,穿過硝煙,送到陣地上給我們吃,真是雪中送炭呀!

     、琵R讀這句話,讀懂了什么?從哪些詞中讀懂的?

     。ù竽锩爸kU送打糕,可見她對志愿軍的深情厚誼,從“冒、穿”等詞看出。)

      ⑵指導有感情朗讀。

      6、自由讀“救傷員失孫”這一部分,讀懂了什么?從哪些關鍵詞中體會出來的?

     。▉G——丟掉的是自我唯一的小孫孫的生命)(結合理解:唯一)

     。ū——背回的是志愿軍傷員,一背一丟反映了大娘對志愿軍的深情厚誼。)

      7、這兩件事都是圍繞哪一句話寫的?緊緊抓住這句話中的哪個關鍵詞寫的?

      此刻你明白了為什么稱大娘為親人了吧。是啊,大娘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8、看課文插圖我們的戰(zhàn)士握著大娘的手會說些什么?(想象說話)

      帶著尊敬、感激、勸慰的感情朗讀書上的有關句子

      9、按“勸慰——回憶——抒情”分層,用“|”表示。

      10小結學法。

      剛才,我們用什么方法學懂第一自然段的?(投影出示)

     、抛x課文,找出最能反映志愿軍深情厚誼的句子……改陳述句

      ⑵尋找事例,抓住重點詞……體會思想感情

     、歉星槔首x,加深理解……分層

      (三)按第一自然段的學習方法自學第二三自然段。

      1、按要求自學。

      2、分四人小組討論。

      3、全班反饋討論。

     、鍣z查第二自然段

     、牛ǔ鍪就队埃┑沁@天,跟志愿軍叔叔分別的這天,你怎樣落淚了呢?

      A、改陳述句

      B、比較體會反問句的作用

     、茝哪募驴煽闯鲞@件事是圍繞這句話寫的?

      板書:救老王失母

     、悄男┰~語最能表現小金花的剛強?(結合理解“噩耗、同歸于盡”的意思)

     、确謱印

     、筛星槔首x,體會小金花落淚的原因是她對志愿軍的那份依依惜別的深情。

     、鏅z查第三自然段

     、牛ㄍ队俺鍪荆┠鸀槲覀兏冻鲞@么高的代價,難道還嫌它不夠表達您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A、改陳述句。

      B、體會反問句的作用。

     、拼笊└冻龅拇鷥r是什么?

      板書:挖野菜致殘

      ⑶分層引讀。

      (四)小結。

      1、有感情朗讀123自然段

      2、志愿軍與大娘、小金花、大嫂道別,來送行的人成千上萬,志愿軍戰(zhàn)士多么想一一道別呀,可列車已啟動,千言萬語只能匯成一句話——再見了,親人(齊讀課題)

      (五)作業(yè)。

      1、有感情朗讀課文

      2、模仿課文寫法寫一段你與親人道別的情景的話

      附:板書

      6、再見了,親人

      送打糕昏倒

      大娘

      救傷員失孫

      深情厚誼

      小金花:救老王失母

      大嫂:挖野萊致殘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六):

      [設計理念]

      基于新課程理念下,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發(fā)展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再見了,親人》一文,無論是從課文主題,人物形象,寫作手法,語言風格看是實施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極好范例。

      [設計特色]

      注重學生在讀中感悟,體驗,拓展。

      (一),貼近生活,巧妙引題目

      師:導入體驗生活中與親人離別時的感受引出課題。

      生:初步理解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資料

      師:問:生活中誰是你最親的人?板書:親人

      師:當你最親的人離開你時你的情緒怎樣?

      師:朗讀最后三個自然段,提問為什么中朝兩國軍民要互稱親人?

      生:聯系生活中的體驗回答。

      生:根據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聯系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資料回答。

     。ㄍ高^聯系生活實際引出課題,并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起了學生探究的興趣。)

     。ǘ┳灾髯x議,感悟探究。

      師:指名朗讀課文。

      生:初步了解課文資料。

      師:深入領會理解課文資料,透過大娘、小金花、大嫂為志愿軍所付出的血的代價,來理解志愿軍為什么要稱朝鮮人民為親人。同時透過志愿軍為朝鮮人民所做的事來理解朝鮮人民為什么稱志愿軍為親人。

      師:教師指導朗讀。提問:文中共寫了哪幾件事情?

      生:朗讀課文。

      師:讓學生從文中尋找一件最令自我感動的事,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朗讀,教師及時指導朗讀。指導點撥學生合作學習。

      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討論,交流。根據學生匯報狀況調控,點撥啟發(fā)

      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生:學生討論。自主讀議,邊讀邊畫。用心,思考并在朗讀中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分小組合作學習,進行小組交流,相互質疑、解疑。

     。ㄕ{動學生朗讀的用心性,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朗讀令自我最喜歡的事,注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充分體現了《語文標準》中關于閱讀的要求。

      用心創(chuàng)設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給每個學生表現自我的機會,獲得成功的體驗,關注了每個人的發(fā)展,體現了新課改的核心理念。)

     。ㄈ,拓展升華,完善個性。

      生:朗讀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理解重點語句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師: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提問:在分別時朝鮮人民會對志愿軍說什么?為什么把朝鮮土地稱為親愛的土地?

      生:用心思考,討論交流,在讀中創(chuàng)新展開想象,體驗情感。

     。ぐl(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讓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使個性飛揚。

      板書設計

      再見了,親人

      36萬大娘

      志愿軍金花代價!

      偉大友誼大嫂

      課評

      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緊緊圍繞《課標》,體現新的教學理念,具體體此刻以下幾個特點:

      一、引-學。

      巧設情境、感悟體驗、激發(fā)興趣是學習語文的關鍵,學生語文的學習是多元的,教材是生活的濃縮,也是社會生活的一個折射點,因此,“引”要引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息息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巧妙引導能為全課的學習帶給情感的輔墊,著樣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用心性。為主體的自主發(fā)展奠定基礎。

      二、導-學。

      學生語文潛力主要是透過學生自我的語文實踐習得的,良好學習方式是學習語文的關鍵,“導”體此刻:導讀、導練、導方法,為小學生的閱讀學習帶給基本思路。在閱讀實踐中逐步構成良好的學習方式。教師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是參與者、組織者,學生自主體驗,自主探究,自主感悟,自主完善,這樣的課堂對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將是受益無窮的。

      三、展-學。

      新課標要求課堂教學要充分利用好課程資源,拓展學生的視野,教材為學生的語文學習帶給了范例,以此為憑借,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讀寫結合,應用與實際中才是語文學習的根本目的同時也是創(chuàng)新的教育所要求的“展”體此刻教材資料的延伸;課外信息的搜集、積累;教材資料與學生生活實際的結合;學生已有經驗與個性思維的和諧發(fā)展,這樣才能為學生學習語文帶給更廣闊的活動空間和實踐機會。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七):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2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的資料,懂得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課文重點語句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教學重難點

      1.從課文資料中體會中朝兩國人民的偉大友誼。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具準備:有關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相關文字、圖像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課題

      1.我們每個同學都是在愛的海洋里成長,誰能說說最關心你、與你最親的人是誰?他們是怎樣關心愛護你的?

      2.出示圖片,志愿軍赴朝鮮圖

      同學們,嘹亮的《中國人民志愿軍軍歌》在響起。1950年10月25日,我中國人民志愿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與朝鮮人民并肩作戰(zhàn),抗擊美國侵略者,在戰(zhàn)斗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出示圖片,火車站分別圖

      1958年3月15日那天,在最后一批志愿軍勝利回到祖國的前一刻,千萬朝鮮人民噙著淚花前來送行,志愿軍們也含淚告別,大家都深情地說著這樣一句話──出示課題圖片,板書課題:再見了親人(不打標點)

      3.讀課題

     、僦该x課題:再見了親人

     、诩訕它c(板書:,)再讀:再見了,親人

     、垠w會:哪一句的感情更強烈些?(齊讀)

      4.提問:

     、”親人”一般指哪些人?

     、”再見了,親人”這句話是誰對誰說的?

      板書:志愿軍

     、壅n文中的“親人”指的是哪些人?

      板書:朝鮮人民

     、芩麄兪怯H人嗎?不是。板書:不是親人

      T:但是……(出示課題:再見了,親人)

      二、介紹背景,導入新課

      1.詩配樂朗誦,激起學生學習用心性。

      那是一個此刻看來十分久遠的年代……有一天,戰(zhàn)火燒到了鴨綠江邊,

      年輕的人們拿起了槍奔赴戰(zhàn)場,只為能有寧靜的生活,無情的戰(zhàn)爭讓人們倒下,但沒有人退縮,哪怕是偉人的兒子……平靜的生活又回到了我們身邊,但14萬年輕的生命消失在滔滔江水邊……

      2.同學們課前也查找了相關的資料,對這段歷史,你們還了解到些什么?(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是什么讓不是親人的人卻比親人還親呢?帶著這個問題學習最使你感動的小故事,選取你喜歡的讀書的方式,想一想,什么地方最讓你感動?為什么?能用朗讀來表達你的情感嗎?能夠和同桌或學習小組的同學交流討論一下,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

      2.學生自學,討論。

      3.匯報交流。

      出示人物圖片

      你最喜歡哪個小故事?(點擊人物圖片)哪些地方最讓你感動?為什么?你能讀讀嗎?初讀課文,

      五、評讀課文,加深理解

      在文中找出“親人”具體指的是哪些人?(用自我喜歡的線條勾劃)你最想交流的是哪個故事?

      根據學生的順序,來安排三個故事的教學順序。

      1.重點理解第一自然段。

     、俅竽锩髅魉腿サ氖谴蚋猓瑫袨槭裁凑f是“雪中送炭”呢?為什么這樣比喻?(因為大娘想戰(zhàn)士之所想,急戰(zhàn)士之所急,若不是他們比親人還親,能冒著硝煙冒著炮火雪中送炭嗎?)

     、趹(zhàn)斗異常激烈,戰(zhàn)士們已經幾天幾夜沒合眼了,這時,大娘……(導讀,盡情讓學生去感受文章感染人的語句)

      ③”救助傷員,失去孫孫”這一部分,你讀懂了什么?從哪個詞體會出來?(唯一)指導學生飽含深情的讀。

      小孫孫是大娘唯一的后代,唯一的期望。但是為了救志愿軍,大娘卻失去了他。這種情誼豈止是親人,這真是(比山還高比海還深。。┥x。

     、“您說,這比山好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樣能忘懷?誰能把這個反問句換個說法?哪種說法好些?為什么?(這句話是多么的親切,又是多么的熱烈。。

      八年來,大娘一次次地把慈母般的愛給了志愿軍,難怪志愿軍們舍不得讓大娘拖著疲憊的身體送了他們一程又一程,于是他們懇切地對大娘說──(學生齊讀)“大娘,停住您送別的腳步吧!”志愿軍對朝鮮的關心體貼都盡在這一聲聲懇求之中了。

      過渡:還有哪個故事讓你感動呢?

      2.第二、三自然段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學的潛力,去挖掘文中感染人的詞句。

      六、小結

      1.我們在與朝鮮親人告別時,回憶了許多令人難忘的往事,這一件件一樁樁令人感動的事,無不凝聚著朝鮮人民對我們的深情厚誼,所以我們稱朝鮮人民為“親人”;對于他們,你還有哪些感興趣的或不明白的問題?(學生交流)

      2.師生共同解決提出的問題。

      3.對于比較復雜的問題留到下節(jié)課解決。

      第二課時

      一、賞讀課文,體會作者的寫作方法

      1.仔細默讀課文想想文章里大娘、小金花、大嫂三個人的故事都催人淚下,凝聚著他們對我們的深厚情誼。那是不是朝鮮人民就只是這三個人有這樣感人的事呢?(那為什么只寫這三個人的事呢?(因為要寫的事太多了,不可能一一記下,只能選取重點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老、中、。,作者用概括的手法寫全體,這是一種經常用得到的選材組材方法,你們以后寫一次活動,寫景就能夠用這種方法)

      2.快讀課文想想這三個故事在表達上共同的特點?(開頭親切稱呼親人,中間回憶感人事情,結尾贊頌雙方的深情厚意。)

      二、精讀課文最后三段,體會文章感情的升華

      1.在這片土地上,不僅僅居住著許許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樣的親人,而且還滲透著我們與親人們并肩戰(zhàn)斗而灑下的鮮血,還留下了許許多多我們共同浴血奮戰(zhàn)的故事。那一件件催人淚下的事情,無不凝聚著朝鮮人民對我們的深情厚誼。而另一個個讓人泣不成聲的故事,更讓我們看到了志愿軍對朝鮮人民的一片赤誠。(投影:英雄圖)

      2.但此時此刻,列車的汽笛長鳴,車輪已經啟動。這是一個激動人心,充滿留戀之情的場面,兩國人民是在捧著一顆顆赤誠的心向最親最愛的人告別呀!同學們,讓我們一齊飽含深情地讀讀這三段吧。R讀)

      3.師引讀(投影句子)

      戰(zhàn)士們登上回國的列車,望著這些可敬可愛的人,望著這片以前灑過鮮血的土地,志愿軍從心底里喊了聲──投影第一句。

      汽笛響了,列車徐徐開動了,戰(zhàn)士們多鄉(xiāng)再看親人們一眼!于是,他們只好請求隆隆前進的列車──投影第二句。

      然而,列車飛快地向前駛去,親人們離戰(zhàn)士們越來越遠了。他們只好揮動手,大聲喊著──投影第三句。

      4.小結:他們的確不是有血緣關系的親人,可他們是比親人還親的人吶!

      板書:(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他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他們之間的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這是人世間最崇高、最珍貴的友誼。戰(zhàn)爭雖然離我們遠去了,但我們彼此的心中切有一個共同的愿望──愿中朝兩國友誼永存。ò鍟

      三、回顧全文,歸納總結

      1.本文作者魏巍以志愿軍戰(zhàn)士的口吻,生動的記述了中朝兩國軍民依依惜別的情景,贊頌了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2.文章的寫作方式回顧。

      四、課外拓展

      1.關于抗美援朝的資料。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八):

      教材解讀:

      本篇課文為敘事抒情散文,描述了1958年中國人民志愿軍最后一批官兵離朝回國時,在車站上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動人情景,表現了志愿軍和朝鮮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摯情誼,贊揚了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課文感情真摯強烈,敘事抒情相互交織,語言親切感人,構思精巧別致。作者是以志愿軍對前來送別的朝鮮人民談話的口氣寫的,前3個自然段,都是用滿含懇求意愿的祈使句開頭,志愿軍對朝鮮人民的關心體貼之情都飽含在這一聲聲的懇求中,表達了志愿軍戰(zhàn)士與朝鮮人民密不可分的親情。同時,這3個自然段還以具有充分肯定語意的反問句結尾,這樣的表達避免了平鋪直敘,將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課文的最后3個自然段以呼喚的方式,抒發(fā)了志愿軍戰(zhàn)士的心聲,表達了志愿軍戰(zhàn)士與朝鮮人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感情。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從朝鮮人民與志愿軍送別的情景中,體會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受到深刻、生動的國際主義教育;二是讓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表達思想感情的。

      學習目標:

      1。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我喜歡的段落。

      2。學習文章透過具體事例來表達中心的寫作方法,理解志愿軍戰(zhàn)士與朝鮮人民之間那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的感情。

      3。會認8個字,會寫12個字。聯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戰(zhàn)役、雪中送炭、同歸于盡、深情厚誼”等詞語的意思及課文重點句子的含義。

      學習重點、難點:

      學習課文用具體事例來表達中心的寫作方法,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深厚友誼。

      課時安排:2課時

      課前準備:

      了解抗美援朝戰(zhàn)爭,搜集志愿軍戰(zhàn)士與朝鮮人民之間發(fā)生的故事。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題引入,激發(fā)探究興趣:

      1。出示題目:“親人”是什么意思?(有血緣關系的,關系親密的人)誰是我們的親人?

      2。課文中的“親人”指誰?(指大娘、小金花、大嫂,指朝鮮人民)這句話離別的話是誰說的?

      3。介紹時代背景: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浩浩蕩蕩地踏過鴨綠江,開赴朝鮮,和朝鮮人民軍并肩作戰(zhàn),抵抗美帝國主義者的侵略。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中朝兩國人民最后打敗了美國侵略軍。1958年10月撤離朝鮮。在漫長的八年中,在血與火的戰(zhàn)場上,我們與朝鮮人民并肩作戰(zhàn)、生死與共。當我們打敗了侵略者,當我們完成了歷史使命,當離別的日子最后不顧人們深重的感情而來臨時,志愿軍戰(zhàn)士深情地說──引讀課題:再見了,親人

      4。課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與志愿軍戰(zhàn)士并沒有真正的血緣關系,那為什么把他們也稱為“親人”呢?──激發(fā)學生讀課文的興趣。

      二、深入研讀,展示探究過程: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哪些事例說明朝鮮人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

     。1)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救傷員,失去小孫孫。

     。2)小金花,為救老王,媽媽與敵人同歸于盡。

     。3)大嫂,為挖野菜,炸傷了腿。

      2。走進情境,感受體驗。

     。1)自由讀第一自然段,哪里看出大娘像親人一樣對待志愿軍戰(zhàn)士?劃出相關句子,抓住重點詞句體會。

     、俳涣。學生說句子,自由談體會。

      ②重點出示:

      ◇是您帶著全村婦女,頂著打糕,冒著炮火,穿過硝煙,送到陣地上來給我們吃。這真是雪中送炭!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哪里寫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難和危險?大娘她們僅僅是為我們送來打糕嗎?還為我們送來了什么?(鼓勵、期望、信心……)抓住動詞,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

      ◇“八年來,您為我們花了多少心血,給了我們多少慈母般的溫暖!”想象一下,說說大娘還會為我們做哪些事?

      也許大娘做的事還有更多更多,這一切,怎樣不使我們感動和敬佩呢?一齊有感情地朗讀這一句。

      ③引讀:是啊,素不相識的大娘雖然不是我們的母親,但卻像母親一樣,甚至勝似母親。因此,在離別的一刻,我們志愿軍戰(zhàn)士動情地說──(生讀)“您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樣能忘懷?”──師引,大娘,您就是我們的“親人”,就是我們的母親!

     。2)小組合作學習第二自然段。

     、僮杂勺x第二自然段,找出最感動人的句子,抓住重點詞句體會。隨機理解詞語:同歸于盡、噩耗。

     、谥攸c指導:小金花的媽媽與敵人同歸于盡,她的死重于泰山。但小金花為什么沒有哭呢?出示句子:“同志們悲哀地痛哭起來,你卻把腳一跺,嘴角抽動著狠狠地說:‘媽媽,這個仇我必須要報!’”

      失去媽媽的痛,對敵人的恨,這兩種情感是多么真切,比較又如此強烈。有感情地朗讀。

     、垡x:剛強的小金花,在失去媽媽的一刻,她沒有哭,但當與志愿軍叔叔離別時,她卻哭了,她與志愿軍戰(zhàn)士真是“不是親人勝似親人”!所以,當志愿軍叔叔與小金花離別時,關心地說──(生讀)“但是這天,跟志愿軍叔叔分別的這天,你怎樣落淚了呢?”

      (3)小組合作學習第三自然段。

     、僦该x第三自然段:找出最令你感動的句子,抓住重點詞句小組交流體會。

      ②重點交流,出示句子:“您明白我們缺少蔬菜,就挎著籃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陣地去挖。

      到前沿陣地上挖野菜,會有哪些危險?那大嫂為什么還要去挖呢?這說明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讀這一自然段。

      ③引讀:為了給戰(zhàn)士們挖蔬菜,大嫂卻為此付出了雙腿殘疾的代價,所以在志愿軍心目中,這位大嫂雖然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所以,在離別的一刻,戰(zhàn)士們滿懷真情地說──(生讀)“您為我們付出了這樣高的代價,難道還不足以表達您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三、再讀課文,加深體驗:

      1。在這些感人的故事中,最打動你的是哪個人的事跡呢?有感情地讀一讀。

      2。讀了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學生自由說。

      3。是的,八年的血雨腥風一齊渡過,八年的崢嶸歲月共同走過,血與肉凝成的深情厚誼怎能不感天動地?怎能不牽腸掛肚。∽屛覀凖R聲讀──再見了,親人!

      第二課時

      一、朗讀課文,領悟寫法:

      1。選取你最感動的一個人物的事跡,有感情地朗讀。

      2。學生分別讀不一樣的故事。

      3。這三個自然段,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這三個自然段雖資料有別,但寫法相似,這三個朝鮮人民的代表人物都為志愿軍付出了數不清的日日夜夜、說不盡的關心幫忙,付出了鮮血甚至生命“這樣高的代價”,他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每一段最后的一個反問句,都強烈地表達了我們對朝鮮親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

      二、刨根究底,再讀再悟:

      1?捎H可敬的朝鮮人民,為什么要像親人一樣對待我們志愿軍戰(zhàn)士呢?再讀課文,找出句子體會。

      2。交流:

      ◇五次戰(zhàn)役的時候,由于敵機的封鎖,造成了暫時的供應困難。我們空著肚子,在陣地上跟敵人拼了三天三夜。

      ◇偵察員老王到敵占區(qū)去偵察,被敵人抓住了,關在一所小房子里,有一個班的鬼子看守著。

      ◇1952年的春天,金達萊花開滿山野的時候,我們缺少野菜……

      這些描述說明了什么?

      3。志愿軍戰(zhàn)士踏上異國他鄉(xiāng),與朝鮮人民共同浴血奮戰(zhàn);朝鮮人民關心志愿軍戰(zhàn)士,軍民一家人,同甘共苦,都是為了什么?(為了共同的敵人,為了共同的心愿──和平,這就是愛國主義,這就是國際主義精神。)

      三、創(chuàng)設情境,體驗朗讀:

      1。當離別的抽泣聲與長鳴的汽笛交織在一齊時,當我們從車窗伸出手、探出頭跟朝鮮親人再見時,當列車的轟鳴一聲緊似一聲時,你的情緒是怎樣呢?請透過第四、五、六自然段的朗讀來表現出你的情緒。

      2。指名讀──互評──齊讀。

      3。讀了這幾自然段,你覺得當時的場景能夠用哪幾個詞來形容?(難舍難分、依依不舍……)

      4。正是因為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兩國人民生死相依,患難與共。所以說這種友誼是偉大的友誼,這種感情是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感情。

      四、總結全文,回歸整體:

      1。齊聲朗讀課文。

      2。這篇課文是以志愿軍的口吻來說的,但是在依依惜別的時候,朝鮮人民肯定也有千言萬語要表達。想一想,朝鮮人民會說些什么?請選取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以主角,以他們的口氣,寫一個片斷,題目也是《再見了親人》。

      五、作業(yè):

      1。背誦喜歡的段落。

      2。摘錄使自我感動的句子。

      附:板書設計

      再見了,親人

      大娘

      小金花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志愿軍

      大嫂

      課后反思:

      教學中體現較突出的幾點:

     。薄胫械那榫皠(chuàng)設把學生帶入到了課文中,為學習課文作了很好的鋪墊。兩分鐘預備透過錄音機為學生放了《志愿軍戰(zhàn)歌》,伴隨著雄壯的樂曲聲,學生的情感被激活,很快的進入到情境當中。

     。、從對語言的品位中,理解雪中送炭,從而進一步體會大娘對志愿軍的深情厚誼。設計的三個層次,即第一層次用讀讀出大娘是怎樣把打糕送來的;第二個層次體會大娘不顧自我的生命為戰(zhàn)士們送來打糕,讀出感受。第三個層次讓學生理解雪指什么炭指什么,透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體會出大娘對戰(zhàn)士們的深情、對戰(zhàn)士們的愛,以及戰(zhàn)士們把大娘對他們的愛化作一種精神,在這種精神的鼓舞下戰(zhàn)士們打勝了仗。課堂教學中,層層深入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對大娘與志愿軍戰(zhàn)士之間的深情厚誼以及為什么大娘把戰(zhàn)士稱作親人的情感體會的很到位,學生情感也被調動。因此學生對這一段的朗讀,讀的有感情,學生的情感很到位。

     。、重視了學生的朗讀及教師對學生讀的指導:

      在學習小金花及大嫂一段時,注重了對學生的朗讀指導。例如:學生在朗讀描述小金花的剛強的語句時,學生對小金花為媽媽報仇的決心讀的還不夠堅決,因此委婉的指出學生讀的不足及推薦,透過比讀的方式激勵學生再讀。

      不足:

     。、對重點段的體會沒有充分體現出學生的自讀自悟,而是透過教師的導語引著學生體會出來的。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自主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教師要珍視學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教學結構安排的欠妥,大部分時光是指導學生學習大娘為志愿軍戰(zhàn)士送打糕和救助傷員的事情,對小金花和大嫂的學習只是以讀帶講,沒有給學生朗讀感悟的時光。學生對志愿軍與朝鮮人民之間的情感是一點一點的積聚起來的,不是只透過對一個段落的學習,感情就能體會出來的。因此對后兩個自然段的學習,也要讓學生充分的學習體會。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九):

      在當今的教育改革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已成為大家的共識。這節(jié)語文課以學生提出的問題為主線,力圖在互評互議、發(fā)散練說方面有所創(chuàng)新,努力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yǎng)語言感悟潛力上做些有益的嘗試,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中朝人民的友誼是鮮血凝成的,比山還高,比海還深,從中受到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精神的感染。

      2、概括課文的主要資料和中心思想。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比較準確地表達課文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比較準確地表達課文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資料,體會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導語入課。

      同學們,今年抗美援朝50周年,全國各大媒體進行了超多宣傳報道,同學們搜集了許多珍貴資料,哪位同學愿意向大家介紹抗美援朝及志愿軍歸國的狀況?(教師準備資料:50年前的6月25日,美帝國主義發(fā)動了侵朝戰(zhàn)爭,并把戰(zhàn)火燒到了中國邊境。1950年10月,我中國人民志愿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與朝鮮人民并肩作戰(zhàn),1953年,美帝國主義被迫在朝鮮停戰(zhàn)協定上簽字。志愿軍分批撤出朝鮮回國。1958年是最后一批。)課文寫的就是1958年志愿軍回國時,和朝鮮人民話別的動人情景。聽火車的聲聲汽笛提醒著人們分別的時刻即將來臨,告別的話語好象說也說不完。(放錄音)

      我班有不少男孩子對歷史、軍事知識十分感興趣。課前學生收集了超多資料,有朝鮮戰(zhàn)爭的起因、雙方力量比較,有五次戰(zhàn)役的經過,還有志愿軍入朝作戰(zhàn)的英雄事跡。學生透過查閱書籍、網上下載,較好地做到了課內外結合。上課一開始由學生自我介紹時代背景,他們的用心性很高,體驗到了收集、整理資料的樂趣。

      二、整理課文思路。

      課文寫了志愿軍和哪些人告別?(師板書:大娘,小金花,大嫂)

      課文寫了哪些事?默讀,劃出。(師板書:洗補衣幾夜不眠

      送打糕昏倒路旁

      救傷員失去孫孫

      救老王媽媽犧牲

      挖野菜身受重傷)

      三、學習第一自然段。

      同學們在預習時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問題,其中比較集中的是:為什么中朝人民的友誼比山還高比海還深?志愿軍戰(zhàn)士為什么稱朝鮮人民為親人?下方我們就帶著問題學習第一自然段。

      1、同學們,(出示課件:75歲的朝鮮李大娘懷著激動的情緒,與志愿軍戰(zhàn)士張喜武擁抱辭別。資料來源:《中國青年報》。)就是這么一位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老大娘,不顧年邁,不怕路遠,到車站為志愿軍送行,志愿軍戰(zhàn)士怎能不激動萬分?假如你是志愿軍戰(zhàn)士,應對這樣一位可親可敬的朝鮮大娘,你想怎樣向大娘道別?

      2、自由練讀。

      3、指名讀。評議。

      那里的評議不是簡單的朗讀技巧的評議,而是引導學生評議同學的朗讀是否體現了文章所要表達的感情。從上課狀況看,這樣做的效果十分好。比如:一個同學說:"我覺得'這真是雪中送炭呀!'讀得太平淡了。戰(zhàn)士們空著肚子跟敵人拼了三天三夜。大娘帶著全村婦女冒著炮火,穿過硝煙送打糕。'這真是雪中送炭呀!'就應這樣讀……"教師適時點撥:大娘送來的僅僅是食物嗎?引導學生體會到大娘還送來了精神鼓勵和戰(zhàn)勝敵人的決心。又比如:一個同學發(fā)言:"'當您再回去搶救小孫孫的時候,房子已經炸平了。'這句讀得好。這句中間雖然是逗號,但是他停頓時光長,讓我們好像親眼目睹了那慘烈的一幕。"學生的發(fā)言得到聽課老師的贊許。

      事實證明,學生讀不好的地方,正是他們理解不到位的地方,也是需要評一評議一議的地方。這樣上課是學生自主地學,屏棄了教師的串講串問。

      四、學習第二、三自然段。

      1、在送別的人群中,還有一位和我們同學年齡相仿的小金花,身背孩子、架著雙拐的大嫂。她們和志愿軍叔叔難舍難分,小金花難過得哭了,志愿軍對她們說了一段話。大家看看,怎樣讀才能讓小金花止住眼淚,讓大嫂早些回家呢?小組練習朗讀。練讀之前,看看有什么不懂的,同學解疑。小組匯報時先匯報怎樣解疑的,再讀?茨男┬〗M讀的好,解疑水平高。

      2、剛才大家讀得很認真,哪個組來讀?讀得能讓小金花止住眼淚?

      3、這一段里有一個詞"噩耗",讀懂了嗎?

      4、你從"你把腳一跺,嘴角抽動兩下"一句話中看出了什么?(嘴角抽動兩下,說明她很難過,但是她忍住了,那里有恨有愛,對敵人的恨和對親人的愛交織在一齊。)誰再把這句話讀一下?

      5、哪個組讀志愿軍對大嫂說的話?

      6、"代價"什么意思?(指為到達一個目的而付出的物力、精力。課文指大嫂為了給志愿軍挖野菜,雙腿殘廢了)再找一組讀。

      這一部分的3、4、6的提問如果學生質疑沒涉及,教師相機提出。

      小組合作學習是提高學生參與度,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有效形式。把第二、三自然段放手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討論學習,在時光上給予保障,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真正主人。

      五、發(fā)散。

      1、同學們剛才讀得很有感情,表達了志愿軍的心愿。既然是話別,就應是雙方的,但是,課文只寫了志愿軍的話,此時此刻,朝鮮人民會說些什么呢?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聽了志愿軍的話,會說些什么呢?以小組為單位,任選身份,練說,派代表匯報。

      2、此刻,咱們看看志愿軍是怎樣對大娘說的,也就是說,第一段是怎樣寫的。讀讀第一段,看看分幾層。

      3、志愿軍向大娘話別時,分三層意思說的。首先是話別,再回憶兩件往事,最后贊揚了中朝人民之間的友誼。咱們也能夠分三層來說。第一層應怎樣說?讀讀志愿軍對大娘說的最后一句話,大娘的話要順著往下說。誰愿意先試試?

      第二層是回憶往事,你明白哪些志愿軍英雄的事跡?(黃繼光羅盛教邱少云……)出示課件:志愿軍冒著炮火搶救老鄉(xiāng)、作戰(zhàn)的資料。第三層是用反問的形式贊美中朝人民的友誼。

      4、小組練說。

      5、選代表說。

      6、讀說結合。

      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各組代表思維活躍,發(fā)言用心,有必須水平。這項訓練既訓練了學生的想象力,也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潛力,同時也為學生后面理解文章中心做了鋪墊,可謂一舉多得。

      六、預習時,有的同學提出為什么稱朝鮮人民為親人?此刻懂了嗎?誰來講講?(不是親人,勝似親人,中朝人民的友誼是鮮血凝成的,是偉大的。板書:偉大友誼鮮血凝成。

      七、列車就要開動了,志愿軍戰(zhàn)士不能和送行的人們一一道別了,這時,他們把手伸出車窗外,向親人揮手告別,這場面感人至深。讓我們一齊讀第四段。

      八、預習時,有的同學提出,再見了,親人,我懂。但是為什么說"再見了,親愛的土地。""土地"為什么稱它為親愛的?誰能解答?(這土地我們曾灑過鮮血,曾流過汗水,我們的無數戰(zhàn)友就長眠在這大地上)配樂讀。

      九、結束語:是呀!中朝人民的心永遠在一齊,中朝人民這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友誼猶如奔騰不息的鴨綠江水世代相傳。

      引導學生自讀自悟、互評互議,發(fā)揮小組討論的作用,仿照課文練說,提高語文潛力,是本課的特點,效果較好。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十):

      教學目標:

      1、透過朗讀,討論,理解課資料,體會志愿軍戰(zhàn)士與朝鮮人民之間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2、能抓住重點句子進行有感情朗讀課文。選取自我喜歡的段落背誦。

      3、深刻領會并學習作者圍繞中心選取典型材料進行表達的方法。

      4、結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含義,能用“雪中送炭”造句。

      教學重點:

      學習作者圍繞中心選取典型材料進行表達的方法。

      教學準備:

      投影片(分別場面圖)、磁帶(二胡曲《還鄉(xiāng)行》)、火車汽笛聲錄音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提示訓練點。

      1、學生讀書思考: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ò鍟褐谐颜x鮮血凝成)

      2、快讀全文思考:作者圍繞這個中心選取了哪些材料?

     。ò鍟捍竽、小金花、大嫂)

      3、學生討論,作者為什么只選取了這幾個材料來寫?

     。ò鍟簢@選取典型材料)

      二、研讀課文,體會訓練點。

      1、引導學第一段,體會學習方法。

      指讀課文,出示思考題(投影)

      聽讀要求:

      A、用簡潔的話,說這段寫了幾件事?

      B、認真思考,作者為什么要選取這幾件事來寫?

      C、邊聽邊劃,把自我不理解的地方標出來。

      學生聽讀后討論,教師啟發(fā)生回答問題。

      (板書:洗補衣服送打糕救傷員)

     。ńY合思考題引導學生認識到大娘與志愿軍戰(zhàn)士之間結下的深厚情誼,進而領會作者選取材料的用意)

      齊讀本段的最后一句(這比山還高比海深的情誼我們怎樣會忘懷?)進行句式的變換(變成陳述句)體會反問句的表達作用。

      結合句子讓學生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意思,練習用“雪中送炭”造句。

      置疑問難。

      指導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配樂范讀----學生練讀----個別讀文)

      2、結合學第一段的思考題,遵循學習第一段的思路,分組自學第二、第三段。

      讓學生透過自學討論,體會出小金花和大嫂與志愿軍之間結下的深厚情誼進而領會作者選材上的特點。

      (板書:救老王挖野菜)

      抓住表現人物性格和品質的語句,體會人物當時的情緒,進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教師在前三段學習的基礎上,運用激情語言,放錄音,投影,創(chuàng)設情境,和學生一齊齊讀第四段。透過感情誦讀,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加深學生對文章的深入理解。

      4、針對全文進行置疑問難。

      三、概括學習過程,深悟訓練點。

      讓學生從理性上認識作者圍繞中心選取典型材料進行表達的方法,認識這一寫作方法的好處。(板書:突出中心)

      四、課外延伸,指導背誦。片段練習,運用訓練點。

      1、向學生介紹《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書,選讀精彩段落,激發(fā)學生的背誦興趣,讓學生自由選取背誦。

      2、結合課后的練筆資料,讓學生進行構思。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10-01

    課文《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優(yōu)秀09-02

    語文教案《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優(yōu)秀09-09

    《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_教學反思05-19

    再見了,親人10-09

    《再見了親人》主導自學式教案設計08-25

    《再塑生命》教學設計11-25

    再見了親人反思總結10-27

    《再塑生命的人》教學設計05-10

    《再塑生命》教學設計范文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