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王之渙簡介
王之渙是盛唐時期著名的詩人,以《登鸛雀樓》這篇而經(jīng)典詩作膾炙人口,家喻戶曉。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王之渙簡介,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王之渙簡介
王之渙(688─742),是盛唐時期著名的詩人,字季凌,又字季真,漢族人,祖籍晉陽并州(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今山西絳縣。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dāng)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于描述邊塞風(fēng)光著稱,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更是千古絕唱。他的詩句感人肺腑,充滿激情,深受后者喜愛。王之渙現(xiàn)存生平資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遷居至絳州(今山西新絳縣),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縣令李滌將三女兒許配給他。因被人誣謗,乃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滅裂黃綬。夾河數(shù)千里,籍其高風(fēng);在家十五年,食其舊德。雅談圭爵,酷嗜閑放!。后復(fù)出擔(dān)任文安縣尉,在任內(nèi)期間去世。
生平經(jīng)歷
《唐才子傳》說王之渙為薊門人,或因他年時少有俠氣、從五陵年少游、擊劍悲歌的性格而臆猜,靳能墓志銘記載,之渙本家晉陽,宦徙絳郡,則晉陽(今太原)為其原籍,家居絳州(今山西新絳縣)。墓志銘說王之渙卒于天寶元年( 742年)二月,享年55歲,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688年)。
王之渙出身于太原王家,為當(dāng)時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為后魏絳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絳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請大夫、著作郎,入唐為安邑縣令。祖,唐朝散大夫、文安縣令。父王昱,鴻臚主簿、浚儀縣令。從曾祖到父親,雖然皆為官,但均為小官。王之渙出身于普通仕宦之家,排行第四,自幼聰穎好學(xué),年齡還不到 20歲,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壯,便已窮經(jīng)典之奧。王之渙從小聰明好學(xué),少年時豪俠義氣,放蕩不羈,常擊劍悲歌。到了中年,他一改前習(xí),虛心求教,專心寫詩,在十余年間,詩名大振,與王昌齡、高適等相唱和。后來,他曾一度作過冀州衡水縣主簿,時間不久就被人誣陷。于是,王之渙拂衣去官,在家居住十五年,晚年任文安縣尉,在任上死去。
王之渙是盛唐的著名詩人,他寫西北風(fēng)光的詩篇頗具特色,大氣磅礴,意境開闊,熱情洋溢,韻調(diào)優(yōu)美,朗朗上口,廣為傳頌。為盛唐邊塞詩人之一。黃河遠(yuǎn)上白云間,僅七個字,祖國壯麗山河景色躍然紙上。可惜他的詩歌散失嚴(yán)重,傳世之作僅六首,輯入《全》中。不知何故,王之渙未走科舉之途,而以門子調(diào)補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時,王之渙父母均已去世,衡水縣令李滌將三女兒許配給他。
王之渙才高氣盛,不愿為了衡水主薄的卑職而折腰,加上有人誣陷攻擊,他便憤然辭官而去,遂化游青山,滅裂黃綬。夾河數(shù)千里,籍其高風(fēng);在 家十五年,食其舊德。雅談珪爵,酷嗜閑放。在家過了15年閑散自由的生活。后來他的親朋好友覺得他這樣一直沉于下層,不是辦法,便勸他入仕。后來補文安郡文安縣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職。他在職風(fēng)清白著稱,理民以公平著稱,頗受當(dāng)?shù)匕傩辗Q道。誰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歲之壯年,卒于官舍,葬于洛陽。
如此有才華之人,可惜終不見用,天也不假其年。這也是諸多有才華的正直知識分子的常見結(jié)局。他的詩雖只流傳下六首,但這寥寥數(shù)首,確為我國古典文學(xué)寶庫的精華。
主要影響
王之渙是盛唐的邊塞詩人之一,與岑參、高適、王昌齡一同被世人稱為唐代“四大邊塞詩人”。其詩具有激越昂揚的個性風(fēng)格,用詞雖十分樸實,然造境極為深遠(yuǎn),令人裹身詩中,回味無窮。他寫西北風(fēng)光的詩篇頗具特色,大氣磅礴,意境開闊,熱情洋溢,韻調(diào)優(yōu)美,朗朗上口,廣為傳誦?上脑姼枭⑹(yán)重,傳世之作僅六首,輯入《全唐詩》中。這六首詩中,《登鸛雀樓》《涼州詞二首》和《送別》三首皆著名,又尤以前兩首膾炙人口,可謂“皤發(fā)垂髫,皆能吟誦”。其中“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和“黃河遠(yuǎn)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都是流傳千古的佳句。正是這兩首詩給王之渙贏得了百世流芳的顯著地位。
《登鸛雀樓》寥寥二十字就寫出落日山河的蒼茫壯闊景色,以及登高望遠(yuǎn)、極目騁懷的一片雄心,詩境壯闊雄渾,詩思高遠(yuǎn)深邃,富有啟示性,反映出盛唐士人開朗的胸襟。此詩“景入理勢”,把道理與景物、情事融化得天衣無縫,看似不說理,而理自在其中。它是根據(jù)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范。此詩還是一首全篇用對仗的絕句。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選錄這首詩時曾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逼淝耙宦(lián)用的是正名對,所謂“正正相對”,語句極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顯示出所寫景象的雄大;后一聯(lián)用的是流水對,雖兩句相對,而沒有對仗的痕跡。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十分成熟。《增訂唐詩摘鈔》評之曰:“兩對工整,卻又流動,五言絕,允推此為第一首!
《涼州詞二首》以“黃河遠(yuǎn)上白云間”一首尤為膾炙人口。此詩以塞外荒寒壯闊的背景,以及羌笛所吹的《折楊柳》樂曲,透露出征人久戍思家的哀怨,表現(xiàn)了對戍卒的深厚同情。詩人以一種特殊的視角描繪了黃河遠(yuǎn)眺的特殊感受,同時也展示了邊塞地區(qū)壯闊、荒涼的景色,悲壯蒼涼,深情蘊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氣,邊塞的酷寒正體現(xiàn)了戍守邊防的征人回不了故鄉(xiāng)的哀怨,這種哀怨不是消沉,而是壯烈廣闊!短圃妱e裁》云:“李于鱗推王昌齡‘秦時明月’為壓卷,王元美推王翰‘葡萄美酒’為壓卷。王漁洋則云:‘必求壓卷,王維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齡之“奉帚平明”、王之渙之“黃河遠(yuǎn)上”其庶幾乎。而終唐之世,絕句亦無出四章之右者矣!
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yuǎn)上白云間)和《登鸛雀樓》,在武漢大學(xué)教授王兆鵬編著的《唐詩排行榜》中排名高居第三位和第四位。這兩首詩還曾分別被人譽為七絕和五絕的壓卷之作。其中《涼州詞》(黃河遠(yuǎn)上白云間)一詩被譽為是“傳乎樂章,布在人口”的名作,成為“唐音”的典型代表。
主要作品
王之渙作品傳世很少,載于《全唐詩》卷二百五十六的僅有六首詩,包括《登鸛雀樓》《送別》《宴詞》《九日送別》和《涼州詞二首》。
【王之渙簡介】相關(guān)文章:
史記簡介03-24
紀(jì)曉嵐簡介10-26
許地山簡介08-23
曾國藩簡介08-09
鄭愁予簡介04-25
朱熹簡介10-14
魏征簡介07-31
巨鹿之戰(zhàn)簡介11-01
昆蟲記的簡介07-20
洞庭湖簡介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