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有關漢字的來歷
有關漢字的來歷(一):
漢字的來歷
說起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記載,如“圖畫”、“八卦”、“結繩”和“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tǒng)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chuàng)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就應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fā)現,歷代中國學者一向致力于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后發(fā)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此刻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能夠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帶給了新的依據。
透過系統(tǒng)考察、比較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此刻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yè)工作者,他試圖透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fā)生、發(fā)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狀況并不那么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后發(fā)現10余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能夠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huán)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鑄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fā)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時期所反映出來的商代文字不僅僅表此刻字的數量多,材料豐富,還突出地表此刻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經構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guī)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結體特征可分為四大類:取人體和人的某一部分形體特征為構字的基礎;以勞動創(chuàng)造物和勞動對象為構字的基礎;取禽獸和家畜類形象為構字的基礎;取自然物象為構字的基礎。從構形的文化內涵上來考察,這些成熟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對象與當初先民們的社會生活相當貼近,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的特征。同時,這些字形所描述的資料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個層面,因而還具有構形來源廣泛性的特征。
漢字體系正式構成于中原地區(qū)
王蘊智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構成就應是在中原地區(qū)。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符號系統(tǒng),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悉,從考古發(fā)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以前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fā)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于早期文字系統(tǒng)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有關漢字的來歷(二):
漢字的來歷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fā)現,歷代中國學者一向致力于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于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tǒng)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chuàng)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就應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后發(fā)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此刻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能夠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帶給了新的依據。
透過系統(tǒng)考察、比較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此刻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yè)工作者,他試圖透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fā)生、發(fā)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狀況并不那么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后發(fā)現10余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能夠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huán)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
漢字體系正式構成于中原地區(qū)
王蘊智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構成就應是在中原地區(qū)。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符號系統(tǒng),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悉,從考古發(fā)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以前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fā)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于早期文字系統(tǒng)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鑄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fā)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時期所反映出來的商代文字不僅僅表此刻字的數量多,材料豐富,還突出地表此刻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經構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guī)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結體特征可分為四大類:取人體和人的某一部分形體特征為構字的基礎;以勞動創(chuàng)造物和勞動對象為構字的基礎;取禽獸和家畜類形象為構字的基礎;取自然物象為構字的基礎。從構形的文化內涵上來考察,這些成熟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對象與當初先民們的社會生活相當貼近,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的特征。同時,這些字形所描述的資料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個層面,因而還具有構形來源廣泛性的特征。
有關漢字的來歷(三):
中國漢字的來歷資料
文字的使用,是人類禮貌一大進步。漢字以象形文字為特征而在人類語林中獨樹一幟,它在文字、語言上的優(yōu)點,也正在為使用表音文字的人們所認識和理解。漢字起源于何時,又是誰創(chuàng)造的,至今并沒有一致的說法。
《世本》、《荀子》、《呂氏春秋》、《韓非子》等古文獻,都說漢字是在黃帝時代由倉頡、沮誦兩人創(chuàng)造的。許慎《說文解字》試圖作出比較圓通的解釋,認為伏羲作八卦“以垂憲象”,啟發(fā)人們根據不同事物去作不同的符號。神農氏時代“結繩而治”,但庶事繁多,最后不能滿足。在黃帝時代就出現了倉頡,,“見鳥獸蹄選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并說倉頡初造書契時,“依類象形”謂之文,之后形聲相益謂之字。經過長期演迸發(fā)展,總結成構成漢字的六種方法,稱為“六書”,即“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元命苞》則說,倉頡仰觀星象圓曲之勢,俯察龜紋、鳥羽、山川,甚至手掌紋路等,都是他據以創(chuàng)作文字的基礎。在近代文字學建立以前,《說文解字》有關漢字起源的學說,無疑是最權威的。’
然而,《尚書孔傳》和《拾遺記》則說伏羲造書契以代結繩,文籍也在他那個時代興起,這顯然要比黃帝時代早得多了。·
在疑古思潮的影響下,《經學六變記》提出另一種看法,認為漢字實際上是孔子親手制定的。幸好此書流傳不廣,而且用—骨文的發(fā)現迅速粉碎了這種神化孔子的說法;甲骨文韻設現也動搖了《說文解字》有關文字起源酌傳說:對傳說的“六書”理論也提出了各種質疑。
隨著仰韶文化陶器記事符號的發(fā)現,不少專家認為那是具有漢字性質的符號。根據考古發(fā)現,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和二里頭文化中出土了一大批帶有記事符號的陶器,有些確實十分接近于文字,個性是大汶口文化陶符等圖形被釋讀為斤、戌、炅、炅山或斧、錛、旦等,于是人們認為中國文字起源于陶器刻符。然而,平心而論,現有陶符接近漢字的還不多,而且能釋讀的更少,漢字起源于陶刻符號的結論似乎過早,但是陶刻符號的發(fā)現和釋讀,畢竟使人們看到了解決漢字起源問題的曙光,人們寄期望于有更多的出土資料和更多的研究成果。
100多年前,一撮龍骨中發(fā)現了甲骨文,這就是已經發(fā)展成熟的三千多年前的漢字。與漢字并稱為世界三大古文字的埃及圣書字和蘇美爾楔形文字早在公元前4世紀就已經消亡,唯獨中國漢字生生不息延續(xù)至今。漢字傳承了數千年,從古代漢字到現代漢字,在不斷的演變中也實現著其生命的超越。如今,應對我們已經熟悉的漢字究竟有何秘可探
要想破解漢字,就要明白漢字的始意,也就務必找到識別最早的字形。如“自”的現代字形仿佛和眼睛有關系。有人說“自”像眼睛加上一撇眉毛。但“自”的甲骨文是鼻子的象形,鼻子是呼吸的外在器官,我們先人認為氣是生命之本。而氣息一旦受阻,人的生命就會有危險。就是這天,人們試探某個人死沒死,還沿襲古老的方式,手放他鼻孔處,看是否有出氣。所以,像呼吸一樣正常的狀態(tài)就是“自然”的本意。而“自然”所引發(fā)出的多么高深的哲學思想,都是在追求人的一種正常舒服的狀態(tài),這也是自己的生命狀態(tài),他人無法模仿替代。“自從”、“自由”、“自己”、“自然”的來歷及與“自”相關的字。
破解漢字對重讀漢文經典的好處,比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對于王勃這聯詩我們都通曉:“只要四海之內還有一個知己朋友,雖然遠隔天涯,也好似近在鄰居。”你如果明白其中一個字“存”的全部,再讀此聯詩,其意境就和原先不同。“存”此刻發(fā)現最早的字形由“才”和“了”構成。“才”指草木初生,“子”指人的初生。人見幼小總生愛憐之心,所以“存”本義是“牽掛、相念、思戀、恤問”等意思。再看這聯詩,“存知己”,“有”知己和“思念”知己,詩的意境有天壤之別。正因為相互思念,雙方可洞穿時間和空間的無限距離,心神相通,“若比鄰”。
從上面例證能夠看出,重識漢字,能使經典重讀出“新”意。其實是原有的舊意,只是因為我們對漢字識得不全面,不深刻。而要全面深刻地識別漢字,離不開分析研究漢字最早的字形。
那也就是說其他90%多不是象形文字,但是它盡管那90%多不是象形字它都是以這個百分之不到十的象形字為基礎的,所以說,人們要概括漢字,基本上都說是象形字。那么我們此刻就來看一下剛才我說的這個字,自己的“自”它像個什么,有人會說了它像目,上面帶一撇,這一撇有人說了可能指的眉毛,那么如果是個目又帶一個撇,這個字形和我剛才說的那幾個字義,自然、自己、自由、自從它有什么關系?到底它有什么關系,實際上作為漢朝的一個文字學家許慎,這是一個十分偉大的漢字學家,他也解釋不清楚,為什么,因為就是這個字形它離我們老祖宗所創(chuàng)造的最早的字形怎樣樣呢,有變異了、有改觀了。那么,如果我們要想找到最早的字形,那就得怎樣樣呢,去找古字,這個現象十分搞笑,在上個世紀初,我們明白,甲骨文挖掘出來了,在河南殷墟。
我們回到剛才這個主題,我們說了,這個是“自”,那么最早的字形是什么樣貌的呢,甲骨文是這樣的,我們說它是象形字,按照此刻說是目,目指眼睛,這一撇,仿佛是眉毛,實際上我們明白了古字形以后再看這個,根本不搭界。我估計有點生活經歷,觀察敏銳的人會發(fā)現,它實際上像的是什么,像的是人的鼻子,我們看,自己的“自”它為什么用鼻子來象形,這有什么道理,實際上我們古人在造這個字的時候,已經隱含了很多的思想在那里頭,比如說,我們先人明白,最根本的人是什么呢,是氣,而鼻子是什么呢,是呼吸的器官,實際上呼吸器官還包括肺、還包括氣管,但是在外在顯示出來的是鼻子。我們此刻有人看電影、看電視還明白,當這個人生死不明的時候,把手放在他的鼻孔上探探他是否有氣息,于是乎,我們能夠推想,當古人用鼻子來象征自己的時候,我們看,直到這天還有人誰呀,我,指自己的鼻子,那么他但是象征的就是說我有氣,我是活著的,我是有生命狀態(tài)的?梢,就是甲骨文的發(fā)掘,就是古文字的發(fā)掘,確實為我們今人跟古人怎樣樣,搭了一個橋,使我們能夠走向古人的內心,去探秘他們到底想的是什么。
我們再看這個字,這個是“打”,打人的“打”,目前發(fā)現,最早的字形就是小篆,小篆跟此刻的楷書差不多,一個手一個丁,一個手加一個丁它組合起來,表示什么意思呢?我們明白,這天關于“打”,意思《現代漢語詞典》是26種意思,《漢語大字典》是29種意思,有一個語言學家叫陳原,他寫了一篇文章叫《神奇的“打”》,為什么神奇呢這個“打”,我們看,當我遇到我的仇人,我給他一拳,這是跟他有矛盾,但是,我們說打他,但是,我們還這么用打,我和老李打成一片,這個打成一片,不是指我跟他打架打成一片,而是指我跟他關系太好了,這也是打。還有,我們此刻出門,這天有很多朋友就是這么來的,舉手干嘛呢,打的,我們也沒去打這個汽車,為什么叫打的,再有我們在座的有很多女同志,此刻一般人不玩這個了,但是,過去女同志這個都是自己織,當時不叫織毛衣,叫什么“打毛衣”。我們拿起電話叫打電話,再有我們回憶我們小的時候,我們去買醬油、買醋、買酒叫“打酒”,等等這些意思它跟這個字形有什么關系呢,一個手一個丁,所以陳原說了這么一句話“漢字神奇,就打這么一個字形包含那么多的意思,但是里面卻不見得統(tǒng)一。”那么我們要研究古人他造這個字,他到底憑什么,而且他憑什么又能引申出這么多意
思來,當然我們能夠說,漢字這個字形造出來以后,就像一個載重汽車,它隨著往我們這兒越來越靠近,它載的重量越來越多,但是我們不能否認,它在剛剛造出來的時候,它已經要承載著一些貨物,也就是信息,這個是最根本的,最原始的。那么為了解“打”這個字,我下了很大工夫,原先我對這字也沒太看重,只是我有一個朋友在人民大學教書,他當時是給外國人,加拿大人,印度人,英國人,講漢語,他說這些外國朋友想不明白這“打”,而且想不明白為什么這一個字形能有那么多很沖突的意思,說讓我講講,這我才對它進行了研究,那么我研究漢字其中有一個方法,就是還原,這個字形它是兩個部件構成一個手一個丁,還原到最遠古的時候,我們想像我們的先人拿這個象征什么,當然,這得有必須的狀態(tài),那么進入狀態(tài)以后,我想到了,也就是說,我們先人是拿著一個東西把一個釘子,當然過去的釘子,也不必須是金屬的,有可能木制的,也有可能石制的,揳進去一個物體里頭,比如說樹木、比如說土,那么這樣的話,剛才說了所有的意思,都能夠透過這個動作還原出來,我們能夠看,我們按此刻的動作來看,假如你拿個錘子打這個釘子,第一個動作是什么,是舉,第二個是揮,第三個是擊,第四個是進入。那么我們想想一個打字但是
是人四個動作,給它概括出來了這樣的字形,如果你不還原你不明白有這四個動作,當然得分解出來了,你怎樣可能明白這個“打”能分解這么多的意思呢。那么此刻我們看吧,剛才我們說“打”所有的意思都能夠被分解為這四個動作,打毛衣是指什么呢,進入;打酒、打醋,此刻是液壓的,當然此刻連液壓都不用是桶裝的,進入了;和誰打成一片,是進入;最開始打電話是跟打電報過來,打電報等于手要敲擊,也就是說我們解了這個漢字,最早的字形和最早的字義我們怎樣樣呢,也就明白了,那29種意思,或者說《現代漢語詞典》,所說的26種意思都有根據了。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這個字是而且的“而”,這個而且的“而”,我們明白,此刻至少有四種語義,但有兩種是最重要的,第一種是什么呢,是遞進,比如說,孔子《論語》第一句話在座的可能都明白,叫什么呢?“學而時習之”,那么這個“而”它是起一個遞進的作用,第二個是轉折,那么這個遞進和轉折當然在現代漢語里頭它不是實詞,是指虛詞,但這個虛詞這個語義怎樣來的呢,跟這個字形也有關系,那么也是經過前人的考證,在殷墟挖掘了甲骨片上發(fā)現了這樣一個字形,完了再跟許慎說文解字對照覺得這個就是我們這天的“而”。這是什么象形呢,是人的胡子的象形,我們看是不是挺像的,當然這個字形有很多種。我們看一下,這個字我就不寫了,漢字有一個“耍”,“耍”上面是而底下是女,那么過去古代男人是要留胡子的,而且這個字里面它體現出了一種對女性的不尊重,用胡子挑逗女性,叫耍。還有一個字一個而這邊是一個寸,也有的是個立刀,為什么呢,因為過去中國古代如果你犯的錯不是個性大,就把你胡子給剃了,這是能夠承受的,所以叫“耐”。但是這個“而”和遞進和轉折它有什么關系呢?為這個字我也想了好長時間,怎樣也想不明白,當然你能夠簡單地比附,胡子軟,好轉折,那么遞進呢?往往遇到這種狀況我就不
硬想了,把這個放一放,去看別的書,有一天突然我在王夫之也叫王船山的《說文廣義》里頭發(fā)現他解這個“而”,這段記錄太珍貴了,因為除了他記錄別的地方我沒有發(fā)現,也就是說,我們先人除了管人的胡子叫“而”,也管魚的鰭叫“而”。魚,我們明白有腹鰭、有背鰭,有胸鰭有尾鰭,像小翅膀似的,這個確實個性像胡子,那么我們先人也把魚的這個東西叫“而”,但是很多字典很多辭書沒有這個解釋了,那么此刻我們就能想明白了,當魚要奮進的時候要怎樣樣呢,使勁撥剌一下它的鰭,當魚拐彎的時候怎樣樣呢,尾鰭撥剌一下,這樣“而”的轉折和遞進的意思就想得明白了,它原先是跟魚的鰭是有關系的。
我們再看一個字這個字我們都明白,是音樂的“樂”,那么這個字形它和我們這天聽的音樂有什么關系,這個字還有個讀音,叫什么呢,叫樂,它和我們這天的快樂又有什么關系,我們看到了最古的字形就明白了。這個是甲骨文的字形它是個象形字,像的是什么呢?像的是個樂器,有的說是架子上架的各種鼓,有說是木架子上崩的絲弦,這都無所謂,但肯定一點它像的是什么,像的是樂器,那么此刻我就明白了,那么原先這個樂器的“樂”這個字最早它就是什么呢?樂器的象形,那么它這出了聲叫什么呢?叫樂,它出了聲給我們帶來什么呢?快樂,怎樣樣,這一個字形它包含著三個意思,全有了,當你不明白字形光看這個,想不明白。
那么此刻,我估計大家會有一個問題,你這么做是什么目的呢?你這么琢磨漢字是什么目的呢?當然能夠說一個最簡單的目的是滿足我的好奇心,因為我對漢字始終有一種神秘感,好奇,但光這個夠不夠,如果光是好奇,光是滿足自己對漢字的這種神秘感,遠遠不能構成我對漢字研究的動力,那里頭有一個根本的目的,就是我想解讀中國的古典文化,在我看來我們中國的文化昆侖,真正的文化昆侖是在先秦時代,那個時候是我們國家文化最燦爛的時代。
有人可能又問了,很多人老人,我們的先人,早把這些字給注解了,你按照他的注解去讀古書不就完了嗎,但根據我的研究,我發(fā)現,往往一個著作,一個詞語,它有不同的解釋,而且有些解釋怎樣樣呢,還是對立著的,那你說你聽誰的,那我這個時候,就干脆誰的都不聽,我聽古人的,我去尋找古人的足音,看看他們當時造這個字是怎樣想的,比如說,我剛才說了孔子《論語》的第一句話,叫“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第二句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第三句話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三句話我們先看第一句話,第一句話,我最早明白的時候,我的老師告訴我,你們是做學生的嘛,“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要經常復習功課是很快樂的,所以我覺得孔子這句話個性地平常,因為我同時也研究老子,我覺得老子太棒了,老子《道德經》第一句話在座的肯定都明白,“道,可道,十分道”那多懸,孔子這句話太平常了。那么當我對古文字有了研究以后,我再重新看這段話,我發(fā)現過去我把孔子看低了,比如說,我們先找一個字“學而時習之”的“習”字,個性簡單,這是最早的字形,甲骨文,跟這天的繁體字個性像,這個“習”字上面是羽毛,下面是日,它表示什么意思呢,它最先表示的是老鷹的小孩,也就是小鷹在干嘛呢,在學飛
,每一天在學飛,那么也就是說,他所引申出的第一個意思,不是復習功課是做事、是實踐,那么此刻我們再看孔子這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學”我們都明白,或者模仿,或者理解,我學了我理解了,剛才我們說了,這個“而”是遞進的意思,更要什么呢,習之,更要去做,它講的是什么呢,講的恰好是中國哲學最重要的命題,知行合一,你只有學了你去做你才是快樂的。
我們由先秦來跳到初唐,初唐有個詩人叫王勃,王勃有一首詩在座的肯定明白,我只說兩句,這是送杜少尉去四川當官去,有這么一句話,“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我估計像我這種年齡的人對這些話會更熟悉,因為在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有一首歌,那時候談我們中國跟阿爾巴尼亞的關系,叫“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講這個,因為阿爾巴尼亞離我們很遙遠。這首詩,我們先解一個字,存,這個“存”字,這個海內存知己,在《唐詩百話》里面,《唐詩的百話》的作者是施蜇存,有點歲數的人明白這個人,活了90多歲,他是鴛鴦蝴蝶派的作家之一,又是一個小說家,又是一個詩人又是一個批評家,在華東師范大學教書,他《唐詩百話》里面解這個海內存知己,說什么呢,海內有我的知己,就像街坊鄰居這么一樣近,我為什么取施蜇存的解釋呢,因為他的名字里面有一個“存”字,但是這個老先生對“存”字卻沒有解透,這個存最早的字形這邊是個才,這是個子,才表示小樹苗,小花小草,剛剛長出來,子表示小孩,那么當人看到了小樹苗,小花小草,又看到了小孩,人首先產生的是一種什么感覺呢,是愛戀的感覺,憐惜的感覺,那么這個實際上才是存的最本的意思,最根本的意思,最早的意思。之后引申出什么呢,由愛引申出思念,
那么我們再看這首詩,還是這一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海內我思念我的知己,他就像街坊這么近,正是這個思念才使得這個空間怎樣樣,一下縮短了,就像街坊一樣這么近。我們看看由于對這字解釋不同,一個是有,一個是思念,那么這聯詩的語境怎樣樣呢,也是天壤之別。
我們又由唐朝再折回到先秦時代,先秦時代有一個大哲學家也是一個大文學家,在座的肯定明白,莊子,一般把他跟老子擱在一塊,說老莊哲學!肚f子》里面在《養(yǎng)生主》有一個寓言,講的是《庖丁解!,《庖丁解牛》前面怎樣復雜,我不說了,我只說跟這個字有關的,叫“奏刀”,有印象嗎,叫“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我們先有個印象,對莊子這段話。我們拋開莊子這段話,我們想這個字“奏”有什么語義,最近電視里面,播皇帝的戲比較多,常用的字,“奏折”。好我們擺脫掉皇帝,我們看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比如說我們去看音樂會,音樂會有一個人在彈鋼琴,我們叫什么呢?叫鋼琴獨奏,但最準確的動詞就應是什么呢,就應是彈,為什么不叫“鋼琴獨彈”呢?還有一個人拉小提琴,最準確的動詞就應叫拉,最準確的動詞就應是拉,就應叫什么呢?“小提琴獨拉”,但如果在音樂會一個主持人這么報幕的話,底下會怎樣樣,笑場。小提琴獨奏,五個銅管樂器在一塊吹,準確的動詞叫什么呢,“木管五重吹”,你要這么報幕也是,人笑翻了,得叫什么?木管五重奏,可見“奏”這個字不一般,人們寧可舍去跟它最準確的這些動詞,吹、拉、彈、唱,而用“奏”這個字,說明它里面有東西,有什么東西呢
,我們先人創(chuàng)造的這個字形是這樣的,這是甲骨文,經過前一代人破譯,它表示的什么呢,這是手的意思,兩個手,這是一個人或者一群人,它象征性的,頭上戴著飾,比如說孔雀毛什么的,底下也帶著飾,比如說孔雀尾,在干嘛呢?在唱歌跳舞,載歌載舞,如果大家熟悉中國歷史的話,可能會看到這樣一個文物,青海出土一個陶盆,盆里面有畫,畫里面一些人手拉手,在跳舞,個性像這天的芭蕾舞,就一堆人,或一群人在一塊,載歌載舞,載歌載舞干嘛呢,祭天、祭地、祭祖宗、祭豐收,也就是說,這個“奏”我們先人用這個字形它表示的人在一塊進行的一種儀式,這個儀式要唱歌要跳舞,有的時候還要朗誦,還要奏樂器。那我們明白了這個字形表達的是這個意思,我們再去理解,比如說,奏折,就好理解了,因為奏這個行為方式是怎樣樣呢,是朝上的,當然,也有平視的,比如說,我們剛才說在音樂會,它這個“奏”字它體現了什么呢?體現了臺上的演出者,和臺下我們欣賞者,構成了一個循環(huán)圈,這是欣賞音樂,欣賞藝術,一個十分重要的氛圍。我們此刻回到莊子的《庖丁解!,莊子的《庖丁解牛》這“奏”很多人的解釋叫進刀或者到運刀,但是,我在查了所有的字典,關于奏的語義其中一個意思就是什么?就是進刀或運刀,而據的例
子就是莊子的《庖丁解!,奏刀運刀的意思只有莊子用,之后的人全都沒有用過,什么道理,是人們不明白這個字有什么意思嗎,不是,我以為,是很多人對奏這個字在《莊子》那里的用法沒有理解透。那里頭就務必得還原,還原到“奏”最原始的好處,那么此刻我們想吧,庖丁奏刀,“騞然”,它這個刀在怎樣樣呢,牛的筋骨之間的游動出現的聲音,而不是牛的叫聲,最后是怎樣樣,牛都不明白自己它就死了,然后,文惠君說什么呢,技藝太棒了,就這天的話“蓋了帽了”。那我們想一想,一個進刀,和一個奏刀,把這個解牛當做一個儀式,當做一個藝術品,當做一個藝術活動,我們來去解牛的話,它才能夠進入到一種審美狀態(tài),實際上莊子拿它當寓言,不是真正的講宰牛的事,因為他的總標題叫什么呢,《養(yǎng)生主》,是說人怎樣在人世間活下去,正好,如果你們說我這臆想的話,但是,莊子后面幾句話,為我做注了,他后面說的什么呢?這個“莫不中音”,這個“音”不是音響的意思,是音樂的意思,一句話是“合于桑林之舞”,“桑林”是什么?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樂曲的名字,后一句什么呢,“乃中經首之會”,“經首”是什么呢?也是中國古代的曲名和舞名,這兩合在一塊,我們看看莊子他用的這個奏什么,既有前面又有后面的結果
,結起來多么的吻合。那么也正是對這個“奏”字的解釋不同,使得我們能區(qū)別出一個是什么呢,一個是屠夫,一個是審美大師。
我們再看一個字,這個字是毅力的“毅”,這邊是最早的字形是個金文,孔子《論語》里面有句話,叫做“士不能夠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這個“毅”怎樣理解呢?按照這天的字形,底下我們都明白這個字念豕,豕是什么?是豬的意思,這個字形是我們這天的辛,辛辣的“辛”,辛是什么東西?辛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刑具,這個刑具很細,很鋒利,又能夠剌人,能夠把人耳朵割掉,又能夠在人臉上刺字,不是有這么一個刑嗎?叫“黥首”,就在你臉上刺字,辛就是這個刑具。那么我們想一想,“毅”這個字,豬加上這個辛,我們先不看這半邊,它表示什么呢?過去的豬,有兩種,一種是什么,圈養(yǎng)的家豬,還有一種是什么?野豬,也有叫豪豬,野豬怎樣樣呢?后脊梁上的毛或者叫鬃,個性鋒利,很尖、很硬,當然如果我們養(yǎng)家豬,尤其是像公的種豬的話,這個毛也很鋒利,能把人手給扎透了,那么它表示什么?什么叫毅力?而且最早的字形沒有這個,它是指豬的毛,尤其是后脊梁的毛立起來了,豬在什么狀況下毛才立起來呢?想一想很明白,很順當的時候,不會的,肯定是遇到了危險,比如說遇到了比它更強大的野獸,或者說遇到了它的同類要爭奪一個異性,它立毛的目的是什么呢?第一是自衛(wèi),第二是進攻?梢,這個“毅”我們這么看就能夠
感到它的內涵了,內涵是什么,是在困境當中振作起來,之后又加一個,這個是一回事,這個是手拿棍子在敲打、在趕這個豬,它指什么呢?就是指有外在的因素來逼迫這個豬,讓這個豬毛立起來,讓這個豬奮進,這是毅的本義。我們回頭再看看,孔子這句話,“士不能夠不弘毅”,那就是作為一個士就是屬于高等的人了,你務必要有毅力,此刻我們講毅力,你務必怎樣樣呢?要經常把自己放在什么呢?困境當中,也可能你是順境,但你得想到自己在困境當中,為什么?因為任重而道遠,你沒有毅力你是堅持不下去的。
我們看,我剛才解了孔子,還有莊子,只是因為對這幾個字,解釋不同,注意,這個不同不是我故意的要跟現代人的注解不一樣,而是我要尋找我們先人他挖掘這個字、他創(chuàng)造這個字,到底是什么意思,然后我們發(fā)現我們先人的著作,里面包含著那么多的東西,也就是說我們此刻是理解不到的,這就是我剛才說的,我研究漢字目的是什么,目的是為了讀通我們的經典。
有關漢字的來歷(四):
有關漢字的故事
在一叢茂密的綠蔭之下,兩位聰明的學者席地而坐,相互打著手勢,似在熱情地探討著什么。左首是蒼頡,右邊是沮誦。相傳他倆就是中國古代文字畫的創(chuàng)造者。
蒼頡,是黃帝的史官,也稱作史皇。據說他長有四只眼睛,能夠洞察世間的纖毫,預知歷史發(fā)展的脈絡。他在童年時代就聰敏超群,喜歡在地上寫寫劃劃,但總感到遺憾,人間尚無文字阿!青年時代,他愛動腦筋,思考各種問題,尤其對人們使用的語言應如何記錄下來十分熱心,他總想有對人們使用的語言應如何記錄下來十分熱心,他總想有一天要造出文字來。他還善于窮究天地星辰的變化,考察山川水流多姿多變的形態(tài)構造,鳥獸植物的生長習性,這些,為他之后創(chuàng)造文字奠定了基礎。
沮誦,也是黃帝的近臣,思想敏捷富有創(chuàng)造精神。長期以來與蒼頡朝夕切磋,研究治國方略,情投意合,結下了深厚友誼。
這個時候,黃帝剛剛打敗蚩尤,開始建設昔日的破碎山河,他讓妻子嫘祖種桑養(yǎng)蠶,紡織各種漂亮的衣裳;讓伶?zhèn)惤刂褡鞯,使民間能聽到音樂;還讓巫彭研究醫(yī)術,為百姓治病除疫。黃帝又召開了多國的首領會議,共同商討事情,很類似一種結盟會,后人就說這是“萬國盛會”。他想以文治武功統(tǒng)治神州,并號召子孫們?yōu)楦火埖狞S土大地奉獻一點力量?稍谶@一系列的活動和日益擴大的交流中,都靠的是結繩記事,結果造成極大的困難。
應對神州大地的開發(fā)需求,蒼頡和沮誦決心制造急需的文字。他們進行了超多的調查,仔細研究了前人以繩記事的原理,思考了創(chuàng)造文字的所有條件。他們發(fā)現,如馬、車、魚。鳥的形狀,比較簡單直觀,就可按形造字;而世界上許多物質的不同造形,也都能夠用一種形象的圖案來表示。當他們望見鳥留下的足跡后,又得到啟發(fā),便照鳥足模擬了一個“爪”字。之后,他們又收集前人的一些記事符號,分門別類,修改剪裁,造出了記事類的最初文字胚胎;他們把動物和一些物體的形狀進行抽象概括,描繪成了象形文字;把河流江海的流勢和波濤的起伏,匯融成水流的文字;把天地之間,日月之變、四季交替的這些自然現象,也都轉成了各種天文的形象;又把禽鳥虎豹蟲蛇的各種形態(tài),造成有靜有動、奔騰豪放的形態(tài)文字;把表達人們思想活動的一些資料,用抽象的文字來表示,如把山字描述得三山并立,把水字寫成了橫向流動的水紋。這樣,他們就使我國產生了古老的圖畫文字,使人們能夠用圖畫記載歷史、法律,下達詔書,頒布政令,統(tǒng)一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活動。
據說,蒼頡的偉大創(chuàng)舉引起了天地鬼神的巨大震驚。天空上突然下起粟米雨來,鬼也嚇得夜間啼哭。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是因為天怕人們拋棄農耕去追求用錐刀刻寫文字的小利,將來會鬧糧荒,就先降點備荒的糧米;而鬼向來作惡多端,怕有了文字會被彈劾,而遭受淪入地獄的熬煎之苦。因此,這蒼頡的發(fā)明就成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同時,也標志著人們走向了有文化的古典禮貌的時代。
整個畫幅帷慢遮掩,紋飾精細,有著鮮明的裝飾效果。畫中的人物手勢傳神,衣紋滑動流暢;景物樹木枝葉繁茂,花蕊碩碩,很自然,也很有韻味。
有關漢字的來歷(五):
關于漢字由來的傳說
共有六種傳說:
一、文字始于結繩說
結繩是一種原始的記事方法.《周易·系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
許慎《說文解字·敘》也有“接繩而治”的說法.鄭玄《周易》注:“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解放前,我國西南邊陲云南還有結繩記事的狀況存在.顯然,結繩還不是文字,它并沒有記錄語言.
二、文字來源于契刻說
這是與結繩說相提并論的傳說.在竹、木等材料上刻上各種痕跡、記號來記事,即是契棵刻.這也是古代廣泛地使用過的方法.
《尚書、序》:“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
其中“書”又當別論,“契”是指刻劃和經刻劃物.
三、文字始于八卦說
八卦是上古巫人用作吉兇占卜的一種特殊符號.
宋·鄭樵《通志·六書略·論便從(縱)》:“文字便從不便衡(橫).坎、離、坤,衡卦也,以之為字則必從.故¦|¦從而后成‘水’,|¦|必從而后成‘火’,¦¦¦必從而后成‘<<<(川)’.”按鄭樵的說法,由于八卦符號的縱橫變化,便構成了各種各樣的漢字.這種看法很難令人相信.有限的卦爻符號,不管是八卦,還是八八六十四卦,是難以演化出眾多的原始漢字的.但是,我們不能排除漢字構形與八卦爻象在文化方面的某些聯系.
【八卦,《易經》中的八種基本圖形,由整線“—”(代表陽)和中斷線“--”(代表陰)組成.每兩卦相互對立,其中,陰陽的對立是根本.陰陽兩種氣體結合交感產生萬物.正反,變化,發(fā)展,矛盾,辯證法因素.科學和迷信,本來是水火不相容的,但有的時候,二者會奇妙地糾纏在一齊,僅僅只有一步之遙.
。,乾,天;¦¦¦,坤,地;¦¦|,震,雷;||¦,巽,風;
¦|¦,坎,水;|¦|,離,火;|¦¦,艮,山;¦||,兌,澤.】
四、倉頡造字說
倉頡造字:這種說法影響很大,古代典籍多有記載.《呂氏春秋·審分覽·君守》:“奚仲作車,倉頡作書,后稷作稼,昆吾作陶,夏鯀作城,此六人者,所作當矣,然而非主道者.《韓非子·五蠹》:“古者倉頡之作書也,自環(huán)者謂之厶,背厶謂之公,公厶之相背也,乃倉頡固以知之矣.”漢代,倉頡被神話.《淮南子·本經訓》:“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論衡·骨相》:“倉頡四目,為黃帝史.”其實,文字并不是一人所獨創(chuàng).正如《荀子·解弊》所說:“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作為記錄語言符號系統(tǒng)的文字,是先民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不斷創(chuàng)造,逐漸積累而構成的.各朝代都有新字,后一朝代的字數比前一朝代的字數逐漸有所增多,就足能夠證明這一點.比如“氫、氧、氟、氮、鎢、硅”等字,就是近代才產生的.
五、漢字神賜的“河圖洛書”說
文字是上帝的恩賜,這可能是獨立發(fā)展的文字所共有的說法.漢字的傳說中也保留著一點神賜的影子.河出圖、洛出書只是初民的神話,它可能反映文字或先于文字的某種符號最先發(fā)生在河洛一帶,并不反映文字的真實起源.后世宣揚的文字神賜說,則是為了增加文字的神秘性.
六、漢字的“起一成文”說
創(chuàng)造這種淺說法的人是宋代的鄭樵,他認為所有的漢字都是由“一”字演變來的,他的唯一根據是許慎的《說文解字》中五百四十個部首“始一終亥”的排列順序,即第一個部首是“一”字,第個五百四十個部首是“亥”字.因此,鄭樵在《通志—六書略》中提出“一”字可做五種變化,用以概括漢字形體的各種結構.
有關漢字的來歷(六):
關于漢字的由來
人類有了語言,就能夠積累知識,構成文化。有了文字,就能夠記錄語言、交流信息。語言把人和動物區(qū)分開來,文字把人類社禒的原始階段和禮貌階段區(qū)分開來。文字更打破了語言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限制,將語言傳送到遠方,擴大了語言的交際功用。
現存最早的漢字甲骨文產生在殷商時代,距今大約有三千四百年的歷史。它已是一種有著比較嚴密體系的文字。小屯的殷墟文化,僅從它相當發(fā)達的冶煉技術和銅器、陶器、玉器上的藝術紋飾看,便能夠確定它已是高度發(fā)達的禮貌.我們完全能夠推測,甲骨文產生的時代,恐怕不會處在中華民族由蒙昧走向禮貌的路口。
漢字在進入甲骨文之前,必定還有一段相當長的歷程。但是,沿著甲骨文再向前追溯,我們所能看到的有關漢字起源的文獻記載,最早來自周秦的典籍,而且大都是傳說,有的還帶有神話色彩。雖然神話與傳說有它產生的歷史背景和根源,是某些歷史現實的折射反映。但這些傳說并非漢字起源歷史面貌的詳盡寫實,它們只能推斷漢字起源前后的狀況和漢字起源的大體時間。能夠證實漢字歷史面貌的文物與文獻還不夠系統(tǒng)和充分,因此,對漢字的起源,只能以不連貫的歷史證據和依照發(fā)展邏輯的推測為基礎,建立科學的假說。
漢字亦稱中文字、中國字,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是目前世界上僅存仍被廣泛使用的高度發(fā)展語素文字[1]。
廣義的漢字指從甲骨文、籀文、金文(前三者泛稱大篆)、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以及衍生的行書)等的文字,狹義指以正楷作為標準寫法的漢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現代漢字。漢字在古文中只稱“字”,少數民族為區(qū)別而稱“漢字”,指漢人使用的文字。
漢字為上古時代的華夏族人所發(fā)明創(chuàng)制并作改善,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fā)展至漢朝隸變,至唐代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準——正楷。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xù)使用時間最長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期間東亞諸國都有必須程度地自行創(chuàng)制漢字。相較而言,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文字都早已消亡,所以有學者認為漢字是維系中國南北長期處于統(tǒng)一狀態(tài)的關鍵元素之一,亦有學者將漢字列為中國第五大發(fā)明。
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現時中國定為國家規(guī)范用字。漢字在古代已發(fā)展至高度完備的水平,不單中國使用,在很長時期內還充當東亞地區(qū)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二十世紀前都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國家官方的書面規(guī)范文字。
現代漢字,在中文體系大致分成繁體中文與簡體中文兩個體系。前者主要用于香港、澳門以及臺灣,而后者主要用于中國大陸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一般來講,繁簡兩個體系的使用者都能在短期內適應并能看懂另一體系的文字,并無太大的溝通障礙。日本和韓國則是另行各自制定了官方的漢字使用規(guī)范,而漢字在越南、朝鮮和蒙古國已不再具有官方規(guī)范地位。
“漢字”語源
在元朝之前的古代中國,因為沒有與他國區(qū)分的必要,多稱呼為“字”或“文字”。“漢字”一詞早出自元朝《金史》卷九本紀第九,“章宗一”:“十八年,封金源郡王。始習本朝語言小字,及漢字經書,以進士完顏匡、司經徐孝美等侍讀”!督鹗贰芬渤霈F多次,如:“女真初無文字,及破遼,獲契丹、漢人,始通契丹、漢字,于是諸子皆學之”。“長子布輝,識女真、契丹、漢字,善騎射”。
在清朝前期,政府官方文字是滿文,當時已用漢字一詞稱呼中國傳統(tǒng)的文字。另外,日本人也稱呼為“漢字”,以別于由漢字衍生的假名。在南韓,漢字則與訓民正音(諺文)相區(qū)別。
漢字的歷史
甲骨文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統(tǒng)(包括漢字、古埃及的圣書字和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中唯一沿用至今的文字。
傳說漢字起源于倉頡造字。黃帝的史官倉頡根據日月形狀、鳥獸足印創(chuàng)造了文字,使而“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從歷史的角度看,復雜的漢字系統(tǒng)不可能由一個人發(fā)明。倉頡就應是在漢字的搜集、整理、統(tǒng)一上做出了突出貢獻,所以《荀子解蔽》中記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
【漢字的來歷】相關文章:
除夕的來歷10-07
餃子的來歷10-28
座右銘的來歷11-16
玉帝的來歷10-06
鞭炮的來歷01-12
月餅的來歷10-08
名字的來歷作文10-05
除夕的來歷作文10-07
元宵的來歷美文10-06
年的來歷作文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