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頭戰(zhàn)象》的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最后一頭戰(zhàn)象》的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最后一頭戰(zhàn)象》的教學反思1
今天的語文課與學生們共同閱讀了沈石溪的《最后一頭戰(zhàn)象》。這是一篇悲壯、感人、發(fā)人深省的動物小說。課文記敘了曾經在抗日戰(zhàn)爭中幸存下來的最后一頭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吊戰(zhàn)場,最后在埋葬著戰(zhàn)友們的“百象!迸耘匍_一個坑,莊嚴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文章語言優(yōu)美,描寫生動,以充滿深情的筆觸歌頌了戰(zhàn)象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讀完全文,令人回味,促人深省,動物尚且有此高尚情懷,我們人類是否應該從中感悟些什么,學習些什么呢?
本課課文比較長。對于六年級的學生而言,邊讀邊思的習慣已經養(yǎng)成。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先從整體入手,幫助學生理清課文脈絡。在整體感知課文后,讓學生談談對嘎羧的印象,然后抓住重點語句重點研讀,避免逐段講解的繁瑣,以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但從實際教學來看并不理想。我抓住文中的幾處重點語句分別讓學生體會嘎羧的懷舊、英勇、善良育忠誠等,但由于課問內容與生活差距太遠,沒有圖片的輔助,使悲壯與感人之情大打折扣。因此入情入境地朗讀與想象也就無從談起。反思本課的教學,形式過于單調:扎重點語句──談感悟──有感情地朗讀。使學生本該釋放的情感遭到遏制,在教師一步步的.牽引下之體會了文中的幾句話而已,也難怪課堂上會如此沉悶。
我在深深惋惜的同時,也在不停地反思。如何進行長文短教的教學?是否應重點抓住一處(如嘎羧在打洛江畔憑吊的那動人的一幕)進行透徹的研讀,繼而輻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樣的一幕?從而體會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際它為何這樣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從而體會嘎羧的善良與忠誠……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補文中的空白。也可采用讀寫結合的方法,讓學生寫一寫。這樣既充分理解了課文,激發(fā)了情感,又使語文訓練得以有效的落實。
《最后一頭戰(zhàn)象》的教學反思2
小學高年級的課文(特別是寫人記事類課文)一般都比較長,而課時又有限,如何做到“長文短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限時快速閱讀課文”和“精選教學內容”是兩條最有效、最基本的實施策略。比如,《最后一頭戰(zhàn)象》是一篇悲壯感人、發(fā)人深省的動物小說,作者以時間為序,扣住“英雄垂暮”“披掛象鞍”“重回戰(zhàn)場”“莊嚴歸去”四個感人的片斷,用生動優(yōu)美的語言記敘了嘎羧生命歷程當中最后的輝煌與莊嚴,以充滿深情的筆觸歌頌了嘎羧的高尚情懷。教者根據單元訓練目標和課文篇幅較長的特點,指導學生用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采用抓主要事件的辦法迅速理清文章線索,使學生很快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內容,為“品細節(jié)、悟感情、習方法”奠定了良好基礎,可以說是事半功倍。
1、圍繞主線,品味細節(jié),體會思想感情
一般來說課文的特點不同,教學設計的主線(思路)就不相同,一篇課文可以設計多條教學主線。比如,《最后一頭戰(zhàn)象》的教學主線可以有這樣幾條:一是基于課文內容較難理解,便以理解課文內容為主線,教學實施時先將課文分為四個部分,然后逐段提問引導,讓學生學懂課文;二是基于課文情感性較強,便以體驗情感為主線,教學實施時可以引導學生有側重地朗讀,感受主人公的情感變化;三是基于本組教材的訓練重點,以“品味細節(jié),體會感情”作為教學主線,也就是在讓學生整體感悟的基礎上,引導他們抓住描寫嘎羧神態(tài)、動作的細節(jié),去領悟主人公的高尚情懷。在本課例中,教師以第三種主線實施教學,既抓住了課文“細節(jié)描寫逼真、細膩、感人”的'基本特點,又比較符合“課程標準”對第三學段閱讀教學的目標要求,它的最大優(yōu)勢是既能使學生“得意”(把握主旨,體會情感),又能使他們“得言”(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學習作者是怎樣通過細節(jié)描寫把人物寫具體的)。這樣教,就是“一石二鳥,言意兼得”。
2、習得方法,學會學習,增強發(fā)展后勁
按“課程標準”的要求,習得方法,既包括作者的表達方法,如遣詞造句的方法及常用句式,構段、謀篇的方法,敘述、說明描寫的方法等;也包括學生學習的方法,如讀書的方法、理解詞句的方法和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等。但方法的掌握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反復歷練,需要從課文情境中領悟。在本課例中,教師并沒有教給學生多少新的方法,而是讓學生經歷了一個由“悟”方法到“用”方法的過程,即先從一個例句入手,悟出一些基本學習方法(學生在第一、二學段可能接觸過,但并未達到熟練掌握運用的程度),然后放手讓學生找其他的句子去練、去運用。這樣教學,能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教的示范性、主導性和學的主體性、積極性,都能得到較充分地體現
《最后一頭戰(zhàn)象》的教學反思3
在語文課上與學生們共同閱讀了沈石溪的《最后一頭戰(zhàn)象》。這是一篇悲壯、感人、發(fā)人深省的動物小說。課文記敘了曾經在抗日戰(zhàn)爭中幸存下來的最后一頭大象嘎羧,自知生命期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吊戰(zhàn)場,最后在埋葬著戰(zhàn)友們的“百象冢”旁刨開一個坑,莊嚴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文章語言優(yōu)美,描寫生動,以充滿深情的筆觸歌頌了戰(zhàn)象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讀完全文,令人回味,促人深省,動物尚且有此高尚情懷,我們人類是否應該從中感悟些什么,學習些什么?本課課文比較長。對于六年級的學生而言,邊讀邊思的習慣已經養(yǎng)成。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先從整體入手,幫助學生理清課文脈絡。在整體感知課文后,讓學生談談對嘎羧的印象,然后抓住重點語句重點研讀,避免逐段講解的繁瑣,以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但從實際教學來看并不理想。我抓住文中的幾處重點語句分別讓學生體會嘎羧的懷舊、英勇、善良與忠誠等,但由于課文內容與生活差距太遠,沒有圖片的輔助,使悲壯與感人之情大打折扣。因此入情入境地朗讀與想象也就無從談起。反思本課的教學,形式過于單調:抓重點語句──談感悟──有感情地朗讀。使學生本該釋放的情感遭到遏制,在教師一步步的牽引下之體會了文中的幾句話而已,也難怪課堂上會如此沉悶。
我在深深惋惜的`同時,也在不停地反思。如何進行長文短教的教學?是否應重點抓住一處進行透徹的研讀,繼而輻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樣的一幕?從而體會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期限已至之際它為何這樣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從而體會嘎羧的善良與忠誠……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補文中的空白。也可采用讀寫結合的方法,讓學生寫一寫。這樣既充分理解了課文,激發(fā)了情感,又使語文訓練得以有效的落實。
《最后一頭戰(zhàn)象》的教學反思4
《最后一頭戰(zhàn)象》這篇課文是一篇悲壯、感人、發(fā)人深省的動物小說,文章語言優(yōu)美,描寫生動,以充滿深情的筆觸歌頌了戰(zhàn)象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
一、快速閱讀,緊扣單元訓練重點
《最后一頭戰(zhàn)象》這篇課文篇幅很長,而它作為一篇動物小說離我們學生的生活實際又太遙遠。要上好這堂課,絕非易事!我根據課文特點緊扣本單元訓練重點,引導學生快速閱讀課文,然后卻抓住幾個重點片段進行透徹的研讀,繼而輻射全文。
二、讀中感悟,尊重學生個性閱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币宰x為本,永遠是我們語文教學最有效的`手段。課堂中,我注重對學生的朗讀指導,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讀令自己感動的語句,如指導朗讀“它站在江灘的卵石上……發(fā)出震耳欲聾”這一片段時,先齊讀,然后指名讀,并引導評價,學生也說評價得很好,指出讀“歐——歐——”要大聲,中間有破折號要延長,然后又根據評價朗讀,學生一次比一次讀得好,讀出他們內心的感動,讀出他們對文本的獨特體驗,從而達到以讀代講、以讀促思、以讀促悟、以讀激情的功效。
三、品詞析句,促進生本親密對話。
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中對嘎羧行為、神態(tài)的描寫細致入微,將嘎羧的靈性刻畫得淋漓盡致,作者那深情的筆觸能感染每一位讀者。而理解描寫嘎羧動作、神態(tài)的語句是本課教學中的一大難點,我在教學中緊扣本文的理解難點,從句入手,從詞著眼,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品詞析句,從而使學生逐步體會到戰(zhàn)象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
四、引導想象,充分發(fā)散學生思維。
語文教學并不能只停留在文本的理解上,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也是其一大任務。在引導學生體會戰(zhàn)象嘎羧來到打洛江畔這一段重點語句時,我引導學生想象:嘎羧“久久凝望”它望到了什么?它可能想到了什么?它為什么在礁石上“親了又親”?為什么“發(fā)出震耳欲聾的吼叫”?讓學生用上自己的語言描述當年的場面,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能力,發(fā)散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促使學生更深一層地感受到戰(zhàn)象嘎羧的內心世界。
《最后一頭戰(zhàn)象》的教學反思5
《最后一頭戰(zhàn)象》記敘了在抗日戰(zhàn)爭中幸存的最后一頭戰(zhàn)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吊戰(zhàn)場,最后在埋葬著戰(zhàn)友的百象冢旁邊挖了一個坑,將自己莊嚴掩埋的故事。文章語言優(yōu)美,描寫生動,以充滿深情的筆觸歌頌了戰(zhàn)象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
課文篇幅較長,但對于五年級的學生而言,邊讀邊思的.習慣已經養(yǎng)成。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先從整體入手,幫助學生理清課文脈絡。在整體感知課文后,讓學生談談對嘎羧的印象,然后抓住重點語句研讀,避免逐段講解的繁瑣,以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學生在充分批注感悟下,體會到了戰(zhàn)象的善良、忠誠的高尚品質,受到了教育。
如何進行長文短教的教學?是否應重點抓住一處(如嘎羧在打洛江畔憑吊的那動人的一幕)進行透徹的研讀,繼而輻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樣的一幕?從而體會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際它為何這樣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從而體會嘎羧的善良與忠誠……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補文中的空白。
《最后一頭戰(zhàn)象》的教學反思6
《最后一頭戰(zhàn)象》是一篇情感深沉、內涵豐富、篇幅較長的動物小說,根據單元訓練目標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抓主要情節(jié)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品讀課文中的重點段落,體會嘎羧豐富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懷;學習作者具體、細致地表達方法。
采用什么方法實現教學目標呢?這是我特別頭疼的問題。因為根據我班學生的閱讀、理解和表達能力。用兩課時學懂20xx字的課文,再帶一篇很長的文章,簡直是天方夜譚。為了體現“以文帶文”課型的特點。我決定改變之前的想法,不求面面俱到,不做過多的分析。學會取舍,讓語文課堂簡單直接。
一、長文短教
由于課文篇幅較長,內容較多,如何引導學生學習才能讓他們的體會上升到一個高度而又不把文章肢解得零碎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上課前我欣賞了幾位老師的導學案,根據自己的理解,結合學生情況。決定采取“直奔中心”法,讓學生直接觸及中心正題,然后重點抓“重披象鞍”、“重返戰(zhàn)場”、“莊嚴歸去”三個感人的`片段,讓學生從中找出最感動的句段,說說體會,并引導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感悟嘎羧豐富的情感。
二、走進嘎羧
文中的嘎嗦有靈性、重感情,儼然一位頂天立地的英雄。如何讓學生也能夠體會到這些呢?我想只能通過對文章中重點字詞的品讀、感悟,反復揣摩細節(jié)描寫,引導學生大膽地聯想,才能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如學習“重披象鞍”這一部分時,讓學生抓住了“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淚光閃閃”、“久別重逢的老朋友”這些詞句,帶著感悟,讀出感動。在學習嘎羧“再回戰(zhàn)場”這部分時,有很多的空白點需要學生去思考,我并沒有通過講解讓他們體會,而是讓他們抓住描寫嘎羧動作、神態(tài)、吼聲的詞語,在音樂的帶動下,引導他們激情地朗讀、想象、感悟。真正走進嘎羧的內心,達到情感的共鳴。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還存在著許多的不足。比如:小組學習流于形式,沒有互動,沒留時間交流。學生的交流過于牽制,只是想著“走教案”對學生的關注不夠等。這次嘗試讓我體會到:只有更新理念,不斷學習,才能使自己的教學少一些遺憾。
《最后一頭戰(zhàn)象》的教學反思7
因為工作需要,我重新回到畢業(yè)班教學。感覺和去年相比,自己對課文的把握更加深入了。
《最后一頭戰(zhàn)象》是一篇關于動物的小說,情感比較深沉,內涵比較豐富、篇幅較長(全文接近20xx字)。這篇課文以時間為序,扣住“英雄垂暮”、“披掛象鞍”、“重返戰(zhàn)場”、“莊嚴歸去”四個感人的片段,用獨特的語言和視角講述了戰(zhàn)象生命歷程中最后的輝煌和尊嚴。
因此,根據我班學生的具體情況,我是這樣定下自己的教學目標的:1指導學生用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2在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重點抓住描寫戰(zhàn)象動作、神態(tài)的詞語和有感情的'朗讀來品讀課文中的重點段落。3引導學生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體會嘎羧豐富的情感,并從中領會人與動物的關系。
在教學中我設計先從整體入手,幫助學生理清課文脈絡。在整體感知課文后,讓學生談談對嘎羧的印象,然后抓住重點語句研讀,避免逐段講解的繁瑣,以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學生在充分批注感悟下,體會到了戰(zhàn)象的善良、忠誠的高尚品質,受到了教育。
因為課文內容與生活差距太遠,沒有圖片的輔助,悲壯與感人之情會大打折扣。所以我在教學中,投放了不少的圖片。但遺憾的是,因為授課形式過于單調,學生本該釋放的情感遭到遏制,在一步步的牽引下之體會了文中的幾句話而已。
我在深深惋惜的同時,也在不停地反思。如何進行長文短教的教學?是否應重點抓住一處(如嘎羧在打洛江畔憑吊的那動人的一幕)進行透徹的研讀,繼而輻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樣的一幕?從而體會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際它為何這樣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
總覺得應該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補文中的空白。課后習題中有一道題,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大家一起討論。很多時候,這種討論都會流于形式,成為走過場,少有人提,也鮮有人答。而今天,學生不但提了,而且提得很有價值,值得思考。比如:“為什么人們知道嘎羧要離開了,要給它圍上白色的紗巾,四腿綁上黑色的布塊?”“為什么嘎羧死去的時候,它的一只眼睛睜得老大,還凝望著天空?”等等。這些問題一經拋出,便引發(fā)了學生的積極討論。大家開動腦筋,大膽舉手,各顯神通。學生活了,課堂自然也就活了。
總而言之,希望以后自己對課堂資源生成后的利用能更到位一點吧。
《最后一頭戰(zhàn)象》的教學反思8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師應該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我想我這課上的不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沒有考慮孩子們思考的世界,我給了學生思考的時間,但是卻沒有考慮在他們的思考里有哪些內容。換句話說我是沒有以生為本進行教學。
這篇課文有非常深刻的內涵,展現在我們面前的不僅僅是一頭戰(zhàn)象,儼然是一個知情懂意的英雄,他懷舊,他善良,他英勇,他忠誠……他具備了完美英雄的高尚情懷。這些,孩子們是不容易懂的,但是孩子們也是容易懂的。
在我的課堂里,我的教學設計過于生硬牽強,我少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這篇課文和學生生活世界有較大的差距,因此學生難以理解。而我在設計的過程中,一直牽著學生,企圖讓學生順著我的設計一步一步地走來。因此,課堂上氣氛沉悶,學生總是欲言又止。
這篇課文較長,長文如何短教一直在探索一直在思考,但是遇見這樣的課文的時候,依然束手無策。其實主要原因就是我自己的思想還沒有轉過彎來,總是擔心學生這里沒理解,那里沒有領悟,因此,教學的時候總是小心翼翼,礙手礙腳的。而學生在教師這樣的引導下也就顯得無所適從了。
這篇課文的.教學我注重了文本的人文感悟,在學文結束的時候我讓孩子們敞開心扉談了自己學了本課后的所得。有不少的孩子談的不錯,他們談到,大象都有這樣高尚的情懷,那我們做人應該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重情誼的人,應該做一個充滿愛心的人……特別是有一個孩子這樣談到:“雖然我們這個社會有很多陰暗面,有不少的陷阱,但是我們應該自始至終做一個善良的人!只有這樣,我們的社會才會充滿溫馨,更加美好!”他的話讓我感動,一個孩子能夠有這樣的認識,應該說還是讓人欣喜的!
總之,以后的備課中真正做到關注文本,關注過程,關注學生。學生的發(fā)展是最核心的,無論什么設計,一定要以學生為中心。
《最后一頭戰(zhàn)象》的教學反思9
語文課上教師提出的問題是教學設計的一個直接體現。好的問題設計,是幫助學生打通一篇課文七經八脈的關鍵所在,可達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好的問題設計,往往在淺層解構文本的基礎上,一步步深層挖掘文本內涵,水到渠成地達到語文課人文性目標的預設效果。
觀察陳壘老師的《最后一頭戰(zhàn)象》,發(fā)現,少而精的問題在整個課堂穿針引線,不但調動了學生的活躍思維,呈現了學生為主角的課堂形式,更是在不著痕跡間,將文本條理化、深度化、細化。
如:“課文描寫了哪些感人的場面?”
大問題的提出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將文本條理化。學生讀書時指向性明確,不會迷失在大篇幅的句段中。自然,由此得出的.四個場面,讓文本結構與梗概清晰地呈現在課堂。
“讀著戰(zhàn)象拼殺的場景,你想到什么?看到什么?能用那些成語來概括?”
這個問題的結構是:文本文字——情景再現——文字再造
由理解到想象,由想象到文字再造,這是一個對文本理解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想象力與表達力得到發(fā)揮,雖不借助多媒體演示卻同樣能身臨其境——這是問題對文本深度化、深刻化的貢獻。
“戰(zhàn)象在走向黃泉前,哪些動作讓你感動?”(重點:“摩挲”、“呼呼吹去”)
由這個問題的思考,學生走進了戰(zhàn)象的內心世界。細膩的文字牽動了學生的神經,教師的點撥將學生的思考提升到更高。由感而讀,讀出了思想,讀出了深度。
“噶羧走前,在村民心中,他還僅僅是一頭戰(zhàn)象嗎?
是啊,噶羧已經不是一頭意義上的戰(zhàn)象,更多的是和村民產生深厚感情的朋友。此時對噶羧的理解又有了新一層的含義,也由此更能了解到噶羧的內心,為噶羧的形象起到烘托作用。這個問題是感性的問題,將文本更加情景化、情感化。
……
有效的問題設置成就了這堂課,也在孩子心中成就了忠肝義膽、情深意重的噶羧!
《最后一頭戰(zhàn)象》的教學反思10
《最后一頭戰(zhàn)象》這篇課文內容與生活差距太遠且篇幅較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難度。我在教學中能先從整體入手,然后抓住重點語句研讀,避免逐段講解的繁瑣,以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教學的形式也多樣,先扶后放。在教學重披象鞍時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談感悟——有感情地朗讀。使學生在充分感悟一頭英勇的戰(zhàn)象心中積淀的深沉的感情。在合作研讀“憑吊戰(zhàn)場”那動人的一幕,重點抓關鍵詞語讓學生質疑、思考、去想象,形象地感知嘎羧對戰(zhàn)友那份深沉的愛。這樣學生能充分理解了課文,進而揣摩嘎羧豐富的內心世界,又激發(fā)了情感,并能通過感情朗讀表達這種心情。接著抓住嘎羧尋找回宿讓學生談體會,有感情地朗讀,讓嘎羧的.內涵在學生心里有所提升,層層推進;使學生感受到嘎羧的忠誠與英勇。既使語文訓練得以有效的落實,又培養(yǎng)了高年級學生的自學能力。
當然,從實際教學來看還有很多不理想的地方。課文篇幅較長,課文講述的內容及蘊含的思想感情離學生產生活實際比較遠,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課前對學生的鋪墊也不夠,導至教學過程顯得沉悶,特別是教學重回戰(zhàn)場這部分內容時,我讓學生質疑、思考、想象,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感悟嘎羧對戰(zhàn)友那份深沉的情感,由于對故事發(fā)生的背景了解不夠充分,學生的表現與教學預設略有偏差,氣氛不也夠活躍?紤]到課堂容量偏大,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有限,這又是一堂公開課,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我只好順著教案走,結果學生的思維沒有充分展開,情感也沒被充分激發(fā),教學過程略嫌倉促。上完這堂課,我不斷地反思著,課堂教學中的不可預料的情況是常有發(fā)生的,這既需要在備課時做充分的準備,又要學會根據課堂的生成靈活調整自己的教學,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今后還須在此方面多探討、鉆研,才能讓課堂綻放更多光彩!
《最后一頭戰(zhàn)象》的教學反思11
《最后一頭戰(zhàn)象》是一篇情感深沉、內涵豐富、篇幅較長的動物小說,全文接近20xx字。作者以時間為序,扣住“英雄垂暮”、“披掛象鞍”、“重返戰(zhàn)場”、“莊嚴歸去”四個感人的片段,用生動優(yōu)美的語言記述了嘎羧生命歷程中最后的輝煌和尊嚴。根據單元訓練目標和課文篇幅較長的特點,指導學生用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在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重點抓住描寫嘎羧動作、神態(tài)的詞語和有感情的朗讀來品讀課文中的重點段落,從而引導學生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體會嘎羧豐富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懷。
一、如何做到長文短教。
由于課文篇幅較長,內容較多,學生在理解上肯定會有一定的難度。備課前我也去查閱了有關長篇課文的教學方法,可以采取“直奔中心”法,即從整體入手,通過整體感悟,讓學生直接觸及中心正題,抓住重點段落進行研讀,放棄逐字逐句的講解。也可以采取“抓主舍次”法,通過仔細研讀后抓住主要的教學目標組織教學,做到突出重點而不面面俱到。所以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只抓了嘎羧在臨死之前做了哪幾件重要的事而展開的,減少了一部分內容,降低了難度重點也就突出了。
二、如何走進嘎羧的內心,實現與文本對話。
當我讀完這一篇課文的時候,我也被嘎嗦有靈性、重感情的特點所吸引,更被它英武、忠誠、善良的精神所打動,它早已不是一頭戰(zhàn)象,它儼然成為了一位頂天立地的英雄。我想這是每一位閱讀了這篇課文之后的讀者都會共鳴的想法。那么如何讓學生也能夠體會到這些呢?畢竟學生的知識儲備、生活閱歷還不足以能夠憑借一次閱讀感覺到。如何讓學生走進嘎羧的內心,實現與文本的對話。這成為了我備課時的一個難點和重點。我想只有通過對文章中重點字詞的體會,作者的細節(jié)描寫等等,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才能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于是在教學“披掛象鞍”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們抓住了“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塵”、“久久地摩挲”、“淚光閃閃”、“久別重逢的老朋友”這些詞句,體會嘎羧內心對曾經輝煌地留戀和回憶。同時,也把抓事件——品細節(jié)——悟感情這一學習方法教給學生,為后面內容的學習打下基礎。
三、如何實現小組合作交流學習。
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品讀“重返戰(zhàn)場”段落時,在總結“披掛象鞍”這段學習方法的基礎上,我想讓學生自己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自學這些部分,這樣既能夠檢查學生是否學到了這種讀書的方法,也能夠給于學生一個自我發(fā)揮和展示的空間。于是在課堂上,我就先出示自學要求,請學生以學習小組自由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習,然后匯報交流。
當然在這一課的教學中還是存在著一些不足。和一節(jié)優(yōu)秀的語文課還有很大的差距。從實際教學來看還有很多不理想的`地方。如在理解“重批戰(zhàn)甲”這部分內容之后,過渡到“憑吊戰(zhàn)場”時,我的設計有些牽強、生硬;在學習最后一部分“莊嚴歸去”內容時,沒有徹底放開地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談體會,略嫌倉促。教師的引導太多,束縛了學生。學生的思維還沒有被老師積極、有效的調動起來。教師的語言還不夠凝練、準確。
總之,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讓我更深切地體會到:
1、要善思: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師應該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2、要關注:關注文本,關注過程,關注學生。學生的發(fā)展是最核心的,無論什么設計,一定要符合學生的發(fā)展。
我想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最后一頭戰(zhàn)象》的教學反思12
《最后一頭戰(zhàn)象》這是一篇悲壯、感人、發(fā)人深省的動物小說。作者以時間為序,扣住“英雄垂暮”、“披掛象鞍”、“重返戰(zhàn)場”、“莊嚴歸去”四個感人的片段,用生動優(yōu)美的語言記述了嘎羧生命歷程中最后的輝煌和尊嚴。文章語言優(yōu)美,描寫生動,以充滿深情的筆觸歌頌了戰(zhàn)象嘎羧善良、懷舊、英勇、忠誠的高尚情懷。文章感人至深,讓人久久難忘。
1、在初讀中定情
當我讀完這一篇課文的時候,我也被嘎嗦有靈性、重感情的特點所吸引,更被它英武、忠誠、善良的精神所打動,它早已不是一頭戰(zhàn)象,它儼然成為了一位頂天立地的英雄。由于這篇課文篇幅較長,對于六年級的學生而言,邊讀邊思的習慣已經養(yǎng)成。但是學生閱讀了這篇課文之后是否都能產生共鳴的想法。畢竟學生的知識儲備、生活閱歷還不足以能夠憑借一次閱讀感覺到。為此在進行本課的學習時,我主要結合單元訓練目標“訓練用較快速度閱讀課文的能力;揣摩作者如何表達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情感的。首先,從整體上理清文章的脈絡,概括出四個場景,并以此為線索,抓重點場景講析。
2、在精讀中悟“情”
本課的教學,為了實現長文短教,在教學中,,我緊緊依托文本,從整體入手,讓學生抓住嘎羧的神態(tài)、動作描寫,引導想象嘎羧的內心世界,體會嘎羧重情重義、善良、忠誠的高尚品質。通過品讀讓學生走進它的內心,感受嘎羧高尚的情懷。為了加深理解,啟發(fā)想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我先讓學生讀一讀,畫一畫,找出相關的句子,談談自己的感受。和學生探討的過程中,我不斷地引導學生走進嘎羧,了解嘎羧,體會一個英雄的高尚情懷。比如在教學“披掛象鞍”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們抓住了“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塵”、“久久地摩挲”、“淚光閃閃”、“久別重逢的老朋友”這些詞句,體會嘎羧內心對曾經輝煌地留戀和回憶。并及時總結學習方法,讓學生依托這種學習方法自學其他的內容。結合課后小練筆引導學生們思考久久的凝望里嘎羧仿佛看見了什么?在礁石上親了又親它仿佛在說什么?在震耳欲聾的呼喚里,它仿佛在呼喚什么。讓學生走進了嘎羧的內心,體會到他當時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懷。如嘎羧“凝望著清波蕩漾的江面”時,嘎羧仿佛看到了什么?學生通過交流,猜想嘎羧是在重溫二十六年前那場激烈的戰(zhàn)斗,懷念在這里犧牲的那些戰(zhàn)友們,回想自己在戰(zhàn)場上所向披靡的'英勇豪邁。于是我馬上順勢引導:“嘎羧不僅僅是一頭大象,更是一位讓人敬仰的英雄!
3、多種形式的讀促“情”
在學習本文中,我采用了讓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抓重點語段細讀,教師配樂范讀,自主挑戰(zhàn)讀,自由選擇感動的語段邀請同伴讀等多種形式,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學生在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生動、優(yōu)美、描寫的細膩的基礎上,還深深地體會到了嘎羧的善良,重情重義,忠誠情懷。我們的思想得到了凈化,人性得到了提升,動物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人呢?
4、在生活中驗“情”
大語文教學觀提倡活學語文,活用語文。本課講述的內容及蘊含的思想感情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比較遠,為了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我在上課前,先讓學生收集關于戰(zhàn)象的歷史資料。對大象作為士兵參加戰(zhàn)斗的歷史多加了解。除此之外,我努力尋找文本與學生的結合點。讓學生在生活中捕捉發(fā)生在動物身上感人的故事,上課并適當加入一些體現動物與動物之間生死離別的故事,激發(fā)學生對動物內心深情厚誼的贊嘆,對自然界中所有生靈生命的愛護和應有的社會責任感。
5.讓“情”貫穿課堂
開課時,我讓學生初讀課文,說說嘎羧給自己留下的印象。通過暢說,讓每個學生的腦子中都有一頭善良、英勇、忠誠的大象。成功的情感基調,為抓住重點詞句,進行研讀感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學生帶著這種濃濃的敬佩之情,反復朗讀細節(jié)描寫,體驗交流,力求凸顯情感主線,深挖文本蘊含的情感,尤其是教師富有激情的點撥,過渡語,結束語,至始至終為整個課堂創(chuàng)設了情景,營造了氛圍,傳遞了情意。
固然,情在本課教學中被充分的誘發(fā)出來,但仍有不少瑕疵,比如:對“情”字的放重卻削弱了對表達方法的領悟,我希望有更多的同行能了解,能聽到你們的真知灼見。因為我堅信:水本無華,相伴才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才。
弱項:在課堂中,我首先限時讀課文,讓學生從整體上了解課文內容“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讓學生在十五分鐘內讀完一遍課文。通過檢查發(fā)現,學生的讀書能力參差不齊,讀得快的十分鐘左右就讀完了,而讀得慢的在規(guī)定時間里根本就讀不完。讀完后,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課文講了什么故事?通過這種快讀思考的方式來梳理課文內容,訓練學生的閱讀速度,教給他們正確的讀書方法。但是很多學生由于讀書速度慢,課文內容不熟悉,在概括總結時造成表達的障礙。這些弱項應在今后的教學中加以彌補。
《最后一頭戰(zhàn)象》是一篇情感深沉、內涵豐富、篇幅較長的動物小說,全文接近20xx字。根據單元訓練目標和課文篇幅較長的特點,指導學生用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在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重點抓住描寫嘎羧動作、神態(tài)的詞語和有感情的朗讀來品讀課文中的重點段落,從而引導學生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體會嘎羧豐富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懷是我的教學目標。
由于這篇課文篇幅較長,在進行本課的學習時,我主要訓練用較快速度閱讀課文的能力,學習通過對嘎羧動作、神態(tài)、聲音的描寫來突出它的高尚情懷的表達方法。在課堂中,我首先限定讀書時間,讓學生在五分鐘左右默讀完一遍課文。通過檢查發(fā)現,學生由于課前預習的好,大部分學生都讀完了。這一遍讀書并非單純?yōu)榱俗x而讀,讀完后,我們馬上進行交流:課文到底講了什么故事?通過這種快讀思考的方式來梳理課文內容,訓練學生的閱讀速度,教給他們正確的讀書方法。為了實現長文短教,在教學中,我主要抓住嘎羧的神態(tài)、動作描寫,引導想象嘎羧的內心世界,體會嘎羧重情重義、善良、忠誠的高尚品質。我主要抓住這段文字進行研讀!八驹诮瓰┑穆咽,久久凝望著清波蕩漾的江面。然后,它踩著嘩嘩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塊龜形礁石上親了又親,許久,又昂起頭來,向著天邊那火紅的朝陽,發(fā)出震耳欲聾的吼叫。”我先讓學生自由讀這些句子,就這個句子我安排了三次說話訓練:1、“在嘎羧久久凝望中,它仿佛看到了什么?”學生通過交流,猜想嘎羧是在重溫二十六年前那場激烈的戰(zhàn)斗,懷念在這里犧牲的那些戰(zhàn)友們,回想自己在戰(zhàn)場上所向披靡的英勇豪邁。于是我馬上順勢引導:“嘎羧不僅僅是一頭大象,更是一位讓人敬仰的英雄!2、嘎羧走到一塊龜形礁石上親了又親,這塊親了又親的礁石也許是什么?學生通過想象,交流道:“也許是嘎羧曾經奮力殺敵的一處戰(zhàn)場;也許是曾灑滿鮮血的傷心之地!3、發(fā)出震耳欲聾的吼叫,這吼聲中你認為它也許在干什么?學生的回答也很精彩,也許是嘎羧在深情呼喚他的戰(zhàn)友;也許它在告訴戰(zhàn)友他要去陪伴它們了;也許是對曾經的敵人發(fā)出仇恨的聲音。
通過閱讀我們不難發(fā)現,其實這篇文章還有很多的空白點需要學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戰(zhàn)場時“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親了又親”,“震耳欲聾”的呼喚等等,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點。在交流時,展示的學生已經開始思考久久的凝望里嘎羧仿佛看見了什么?在礁石上親了又親它仿佛在說什么?在震耳欲聾的呼喚里,它仿佛在呼喚什么。我只是在他們準備結束這個話題時進行了追問,強化了多數同學的內心體驗。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還是存在著一些不足。比如:我在點撥學生讀好嘎羧回到戰(zhàn)場時,震耳欲聾、撕心裂肺的呼喚時有學生笑場,應該及時調整,讓小組合作從文本中去體會,而不是一味地反復地、單一地讀!
《最后一頭戰(zhàn)象》的教學反思13
《最后一頭戰(zhàn)象》是一篇關于動物的小說,情感比較深沉,內涵比較豐富、篇幅較長。這篇課文以時間為序,扣住“英雄垂暮”、“披掛象鞍”、“重返戰(zhàn)場”、“莊嚴歸去”四個感人的片段,用獨特的語言和視角講述了戰(zhàn)象生命歷程中最后的輝煌和尊嚴。
因此,根據我班學生的具體情況,我是這樣定下自己的教學目標的:
1、指導學生用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
2、在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重點抓住描寫戰(zhàn)象動作、神態(tài)的詞語和有感情的朗讀來品讀課文中的重點段落。
3、引導學生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體會嘎羧豐富的情感,并從中領會人與動物的關系。
在教學中我設計先從整體入手,幫助學生理清課文脈絡。在整體感知課文后,讓學生談談對嘎羧的印象,然后抓住重點語句研讀,避免逐段講解的繁瑣,以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學生在充分批注感悟下,體會到了戰(zhàn)象的善良、忠誠的高尚品質,受到了教育。
因為課文內容與生活差距太遠,沒有圖片的輔助,悲壯與感人之情會大打折扣。所以我在教學中,投放了不少的圖片。但遺憾的是,因為授課形式過于單調,學生本該釋放的情感遭到遏制,在一步步的牽引下體會了文中的幾句話而已。
我在深深惋惜的同時,也在不停地反思。如何進行長文短教的教學?是否應重點抓住一處(如嘎羧在打洛江畔憑吊的那動人的一幕)進行透徹的研讀,繼而輻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樣的一幕?從而體會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際它為何這樣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
總覺得應該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補文中的空白。課后習題中有一道題,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大家一起討論。很多時候,這種討論都會流于形式,成為走過場,少有人提,也鮮有人答。而今天,學生不但提了,而且提得很有價值,值得思考。比如:“為什么人們知道嘎羧要離開了,要給它圍上白色的紗巾,四腿綁上黑色的布塊?”“為什么嘎羧死去的時候,它的一只眼睛睜得老大,還凝望著天空?”等等。這些問題一經拋出,便引發(fā)了學生的積極討論。大家開動腦筋,大膽舉手,各顯神通。學生活了,課堂自然也就活了。
總之,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讓我更深切地體會到:
1、要善思: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師應該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2、要關注:關注文本,關注過程,關注學生。學生的發(fā)展是最核心的,無論什么設計,一定要符合學生的發(fā)展
《最后一頭戰(zhàn)象》的教學反思14
《最后一頭戰(zhàn)象》記敘了在抗日戰(zhàn)爭中幸存的最后一頭戰(zhàn)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吊戰(zhàn)場,最后在埋葬著戰(zhàn)友的百象冢旁邊挖了一個坑,將自己莊嚴掩埋的故事。文章語言優(yōu)美,描寫生動,以充滿深情的筆觸歌在這里開始書寫日記、心情 …頌了戰(zhàn)象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
課文篇幅較長,但對于六年級的學生而言,邊讀邊思的習慣已經養(yǎng)成。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先從整體入手,幫助學生理清課文脈絡。在整體感知課文后,讓學生談談對嘎羧的印象,然后抓住重點語句研讀,避免逐段講解的繁瑣,以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學生在充分批注感悟下,體會到了戰(zhàn)象的善良、忠誠的高尚品質,受到了教育。
但由于課文內容與生活差距太遠,沒有圖片的輔助,使悲壯與感人之情大打折扣。因此入情入境地朗讀與想象也就無從談起。反思本課的教學,形式過于單調:扎重點語句——談感悟——有感情地朗讀。使學生本該釋放的情感遭到遏制,在一步步的牽引下之體會了文中的.幾句話而已,也難怪課堂上會如此沉悶。我在深深惋惜的同時,也在不停地反思。如何進行長文短教的教學?是否應重點抓住一處(如嘎羧在打洛江畔憑吊的那動人的一幕)進行透徹的研讀,繼而輻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樣的一幕?從而體會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際它為何這樣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從而體會嘎羧的善良與忠誠……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補文中的空白。也可采用讀寫結合的方法,讓學生寫一寫。這樣既充分理解了課文,激發(fā)了情感,又使語文訓練得以有效的落實……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補文中的空白。
本節(jié)課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總體意圖是:以抓住“重披戰(zhàn)甲”時嘎羧的心情為主要線索,先引導學生找描寫嘎羧動作和神態(tài)的相關句子,再品句中關鍵詞語,進而揣摩嘎羧豐富的內心世界,然后通過感情朗讀表達這種心情。教學遵循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原則,由句而詞,由詞而意,由意而情,層層推進;合作研讀“憑吊戰(zhàn)場”,重點理解14自然段,抓關鍵詞語讓學生展開合理想象,形象感知嘎羧對戰(zhàn)友那份深沉的愛,然后通過師生合作配樂朗讀,升華情感;接著抓住“挖”字,讓學生談體會,有感情地朗讀“自掘墳墓”部分,讓嘎羧的內涵在學生心里有所提升,最后再通過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感受到嘎羧的忠誠與善良。
抓住重點語句重點研讀,避免逐段講解的繁瑣,以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整堂課下來,感覺教學任務基本完成。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尤其是在進行師生合作配樂朗讀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時,我看到很多孩子眼睛里都淚光閃閃。下課之后,一個女孩子悄悄告訴我:“老師,如果你的音樂再放下去,我的眼淚都要控制不住了!蔽蚁,這是整節(jié)課中最成功的地方吧。能夠讓學生入情入境的去感受戰(zhàn)象嘎羧的高尚情懷,這也是我所期盼的。
當然,從實際教學來看還有很多不理想的地方。如在理解“重批戰(zhàn)甲”這部分內容之后,過渡到“憑吊戰(zhàn)場”時,我的設計有些牽強、生硬;在學習最后一部分“自掘墳墓”內容時,雖然抓住了“挖”字來理解,但沒有徹底放開地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談體會,略嫌倉促。
總之,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讓我更深切地體會到:
1、要善思: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師應該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2、要關注:關注文本,關注過程,關注學生。學生的發(fā)展是最核心的,無論什么設計,一定要符合學生的發(fā)展。
《最后一頭戰(zhàn)象》的教學反思15
《最后一頭戰(zhàn)象》這是一篇悲壯、感人、發(fā)人深省的動物小說。課文記敘了曾經在抗日戰(zhàn)爭中幸存下來的最后一頭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吊戰(zhàn)場,最后在埋葬著戰(zhàn)友們的“百象!迸耘匍_一個坑,莊嚴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文章語言優(yōu)美,描寫生動,以充滿深情的筆觸歌頌了戰(zhàn)象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讀完全文,令人回味,促人深省,動物尚且有此高尚情懷,我們人類是否應該從中感悟些什么,學習些什么?這篇長文應該如何教,提高效率呢?
由于這篇課文篇幅較長,我采用了長文短教的方法。首先,讓學生快速默讀課文,要有一定速度,快速讀文,通過抓主要事件的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然后引導學生品讀文章的細節(jié)描寫,體會嘎羧的情感,感悟作者具體細致的表達方法。因為文章篇幅較長,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我沒有做到面面俱到,我確定以文章當中的細節(jié)描寫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精選出比較典型的句段讓學生品讀感悟,習得方法,加以運用。
品細節(jié),如何品?需要方法的引導。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品細節(jié)的方法,而是讓學生在學習“重披象鞍”這部分時,在學習過程中感悟,體會學習的方法。首先,讓學生找出最能體現嘎羧與象鞍有深厚情感的句子,畫畫,讀讀,體會嘎羧此時的心情。接著圈出文中的重點詞語,品讀,談自己的體會感悟,從中總結出“抓重點詞句、聯系上下文、展開想象”,是品細節(jié),悟情感的學習方法。接著讓學生運用這種方法,學習重回戰(zhàn)場這部分,讓學生經歷了一個學習方法到運用方法的過程,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教師的示范性,與學生的主體性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我想學生學會了這種方法,對他們以后的長文學習是很有幫助的。
本次課還有一個新的突破就是電子白板的運用,雖然是第一次使用,但是它的輔助教學的功能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能更好的為教學服務。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直接在文字上進行圈畫,批注,點評使教學課件更具直觀性,操作性,靈活性能夠更好地突破教學重難點,大大方便了老師。但是,這還有個熟練的過程,否則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會因操作不熟練,打亂了教學思路,反而影響了教學,成了負擔。我在第一次試講時就出現了類似情況,大大影響了我的教學情緒,打亂了教學思路。第二次,熟練后,效果就好多了。
總之,這次的教學,兩個大膽的嘗試,都讓我受益匪淺,相信,日后的教學當中只要用心,就會有更多的收獲,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最后一頭戰(zhàn)象》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最后一頭戰(zhàn)象教學反思06-02
《最后一頭戰(zhàn)象》教學反思03-26
最后一頭戰(zhàn)象教學反思02-05
《最后一頭戰(zhàn)象》教學反思01-29
語文《最后一頭戰(zhàn)象》教學反思07-23
最后一頭戰(zhàn)象教學反思15篇02-09
最后一頭戰(zhàn)象教學設計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