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专区一二三,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播放,久久精品国产二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第一页

    《論語》教學設計

    時間:2023-01-01 17:36:50 教學資源 投訴 投稿

    《論語》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運用系統(tǒng)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你知道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論語》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論語》教學設計

    《論語》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啟發(fā)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并用以指導自己的言行。

      2.了解《論語》一書和孔子及其思想。

      3.積累成語、格言、警句等。

      重點:

      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

      教法與學法

      教法:朗讀教學法 探究法 歸納法

      學法:自主、合作、探究:通過熟讀,明白其內涵,通過討論,掌握其寫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孔子及《論語》簡介

     。1)《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為主,涵蓋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比較完整地體現(xiàn)了孔子及其弟子們的人格修養(yǎng)、治學態(tài)度和處世方法!墩撜Z》在中國的地位就相當于西方社會的《圣經》一書,所以也有人把《論語》譽為中國人的《圣經》。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被尊稱為“圣人”。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三、課文內容提要及問題設計

     。ㄒ唬﹥热萏嵋

      本課所選內容主要涉及這么幾個方面:一是關于讀書做學問的,二是修身養(yǎng)性的,三是關于立志與自我人格完善的。

     。ǘ﹩栴}設計

      1.為什么每一則前面都有“子曰”呢?

      提示:子,指先生,因為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所記,用“子”是表示對老師的尊敬。因為《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言行的書。所以《論語》中的“子曰”就是指孔子說的話。

      2.《論語》篇名的由來

      提示:《論語》這本書形式上的一個特點:分章記述孔子的言行。這種形式有一個專門的名稱,叫做語錄體,若干章為一篇,其篇名大多是選取每一篇文章開頭第一句話的頭兩三個字來命名的,如《學而》、《為政》等,都是篇名!墩撜Z》一共20篇,篇名有些是孔子弟子的名字,有些并沒有什么實際的含義。

      3. “三省吾身”真的是反省三次嗎?

      提示:古代人對“三”、“六”、“九”有一種數(shù)字崇拜,“三”一般是泛指多數(shù),而不是一個確切的數(shù)字。

      4.孔子關于讀書的論述對我們有何啟發(fā)?

      提示:關于讀書,孔子提出了“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獨到見解,并以“吾嘗終日不食,終日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來進行論證。這些對于我們科學的求知和事半功倍地學習都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5.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什么樣的人?

      提示:“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一詞在《論語》中的“出鏡”率最高,約一百多次。孔子認為君子除了是一個善良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與人和睦相處的人,還有一個重要的說話和做事的標準,他應該是“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喻于義”。

     。ㄈ┍菊n中出現(xiàn)的成語、格言和警句等。

      成語:溫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guī)?見賢思齊 擇善而從

      格言警句

      1.談學習態(tài)度的:三人行,必有我?guī)?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2.談學習方法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溫故而知新

      3.談修身做人的: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ㄋ模┱_認識和評價《論語》

      一個時期以來,孔子及其《論語》似乎被人神化,其實《論語》是一部內容很平實、很富于人情味兒的充滿了人生智慧的書,一部可以用審美鑒賞的眼光去讀的書。只要善于讀,我們不僅可以從中得到一種美的愉悅,而且可以得到很多的人生智慧的啟迪和人格的感染。因而,在諸子百家中,以孔子為第一人,諸子之書以《論語》為第一部。但這并不等于說,《論語》就是中國文化,孔子就是真正的圣人。

      教學反思

    《論語》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學會2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文言文的讀法。

      3.仔細體會四則語錄的深刻含義。

      教學重點

      理解四則語錄的含義,感受文言文獨有的語言精煉的特點。

      教學準備

      課前可閱讀《論語》。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故事激趣,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宋朝的開國宰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嗎?誰愿意給大家講講?(初步了解孔子及《論語》,導入課文。)

      二、初讀課文,正確流利

      1.根據(jù)課后注音輕聲讀文,達到讀音準確。

      2.指名讀課文。

      3.學生互相訂正,達到“正確”這一目標。

      4.學生再練習朗讀,不僅要求讀音正確,還要注意文言文語言簡練的特點,掌握好句子停頓,可以同桌進行討論,在書上做標記,并相互指導。

      5.指名讀課文,全班評價

      6.出示課文范例,再引導學生練習朗讀。

      7.不同形式引導學生朗讀。

      三、深入讀文,理解內容。

      1.《論語》四則講的都是為學的內容,談了哪些關于學習的問題呢?同學們先根據(jù)課后注釋理順文章大意,再來思考這個問題。

      2.引導學生逐句理解課文,注意讀講結合,主要依前面的'關于本文的譯文進行講解。

      3.現(xiàn)在我們來想想,課文中談到了哪些關于學習的問題呢?你有哪些自己的想法或感受?

      4.請大家?guī)е约旱捏w會再讀文章。

      5.嘗試著背誦。

      四、延伸

      1.你還了解哪些先哲語錄呢?

      2.回憶一下有關自己學習的事,并聯(lián)系這篇課文談談今后自己將如何學習。

      五、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積累一些有益的先哲語錄。

      板書設計

      《論語》四則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教學設計3

      教學目的

      一、教育學生懂得溫故知新、學而不厭等道理。

      二、初步學習“而”字的兩種基本用法:順接和轉接。

      三、背誦課文。

      教學設想

      一、本文的教學特點和重點是:理解每一則的大體意思和內中蘊涵的道理;掌握一些文言實詞的意思;弄清課文中哪些是講學習態(tài)度的,哪些是講學習方法的。

      二、本文的教學難點是掌握“而”字的兩種基本用法,順接和轉接。

      三、當堂完成課文背誦。

      四、學生初讀文言文,注意避免在虛詞上糾纏,以免枯燥乏味,喪失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

      五、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引人:

      同學們已經懂得了不少有關學習的道理。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也有不少言論是談學習的。今天,我們讀了《論語》十則,一定會有新的收獲。(板書課題)《論語》,讀作l*n y(,“十則”,十條。

      二、布置自讀課文。

      要求:

      1.查字典,弄清下列各字的正確讀音:慍、罔、殆、謂、哉、焉。

      2.思考:《論語》是怎樣的一部書?作者是怎樣的一個人?

      3.查詞典,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加粗詞語的含義。

      溫而知新 人不知而不 學而不 誨人不 擇其者而從之

      三、學生自讀課文,回答上述問題。

      明確:

      1.慍y)n 罔w3ng 殆d4i 謂w8I 哉z1i 焉y1n

      2.據(jù)“閱讀提示”和課文注釋回答。(略)

      3.“故”,舊知識!皯C”,怨恨!皡挕,滿足。“倦”,疲倦!吧啤保瑑(yōu)點,好的方面。

      四、討論重點內容。

      1.課文里哪些話是談學習態(tài)度的,哪些話是談學習方法的?

      明確:談學習態(tài)度的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傻取?/p>

      談學習方法的有: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默而識之等。

      2.在新知與舊知、知識與實踐的關系上,在學與思、學與問的關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確:在新知與舊知的關系上,孔子認為“溫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溫故”“知新”的人才能當老師。這里,孔子強調的是“新知”,是那種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

      在知識與實踐的關系上,孔子認為“學而時習之”。學,指禮、樂、射、御四門課;習,指實習。學了知識要按時去實習,把所學的東西運用到行動上,在實踐中提高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在學與思的關系上,孔子認為學習與思考必須結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讀書而不通過自己的頭腦加以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憊。

      在學與問的關系上,孔子主張既學又問,不僅問知識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識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們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長、一得之見,就應該虛心向他們求教,不以為羞恥。

      3.“而”字是個連詞,它的基本用法有兩種,順接和轉接。課文中哪些是表順接的,哪些是表轉接的?

      提示:表順接的有: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敏而好學、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轉接的.有:人不知而不慍、學而不思、思而不學、學而不厭。

      五、學生先背誦課文,然后完成課堂練習。

      1.給下列加粗字注音。

      不樂乎 不亦乎 人不知而不 學而不思則 默而之 思而不學則殆

      2.解釋下列加粗詞的意思。

      而好學 學而不 人不倦 學而時

      之 人不知而不

      3.根據(jù)“而”字的兩種基本用法歸類。

      (1)敏而好學

     。2)擇其善者而從之

     。3)人不知而不慍

      (4)溫故而知新

     。5)學而不思則罔

      表順接的有:

      表轉接的有:

      4.用現(xiàn)代漢語準確的表述下列語句的意思。

     。1)不恥下問 (2)默而識之 (3)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何有于我哉

      5.簡答題

      在從師這個問題上,孔子的意見怎樣?

      參考答案

      1.y@ yu8 y)n w3ng zh@ d4i

      2.敏(資質),聰慧靈敏;厭,滿足;誨,教誨,教導;習,實習;慍,怨恨,惱恨。

      3.表順接(1)(2)(4)表轉接(3)(5)

      4.(1)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2)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里。(3)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4)哪一樣我能有呢!

      5.孔子認為,幾個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自己老師的人。這樣的人卻不必是十全十美的人。他的優(yōu)點,吸取過來;他的缺點,如果自己身上有,就加以克服。實際上,在孔子看來,任何有可取之處的人都是自己的老師,自己都應當向他們學習。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背誦前六則或前四則,講大意,說體會。

      二、研習新課

      1.學生自習后四則。

      2.查字典、詞典,弄清下列詞兒的讀音:誨、逝、好、夫。

      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以上四個詞兒的讀音和意義。

      誨hu@ 教導 教誨

      逝sh@ 流過 過去

      好h4o 愛好

      夫f& 吧,語氣助詞。

      三、自讀,翻譯

      孔子說:“仲由,教誨你知道它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啊!

      孔子說:“知道這個的不及愛好這個的,愛好這個的不及以這個為快樂的!

      孔子在河流上說:“流過去的東西也許像這個水吧,日夜不停止!

      孔子說:“我曾經一天到晚不吃飯,通宵不睡覺,因為在思考。但沒有效果,不如學習呀。”

      四、討論重點內容

      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為什么是真知?

      明確:強不知以為知,不是嚴肅的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是諱疾忌醫(yī),也是自我欺騙,很多人因此造成損失,乃至形成惡果。我們一定要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2.“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這是為什么?你有這種體會么?

      明確:這是學習心理的三個階段:“知之”只是一般的“知”,并未養(yǎng)成強烈的欲望,未必能堅持學習,取得效果;“好之”便大有主動性,便有了感情和興趣,便不以為苦;“樂之”則以此為樂,刻意追求,亦即由愛好成為志趣,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達到最終目的不可,這才是學習生活上非智力因素的最高境界。

      (同學們可以談談自己在學習上處于哪種境界,如何努力;也可以談談別人。厭學是學習的大敵。)

      3.看到流水就發(fā)出感嘆,為什么?

      明確:一方面,宇宙萬物是時時刻刻毫無休止地運動發(fā)展,在催人奮發(fā);另一方面,流水一去不復返猶如人的年歲,應當及時努力,創(chuàng)造業(yè)績。(這種警句格言應當念念不忘。)

      4.為什么“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明確:實踐才能出真知。書本知識有直接的,也有間接的,需要我們去學習,去研究。但是,單單學習書本知識還遠遠不夠。這里說的學習,既指社會實踐,也指書本知識,當然,對待書本知識也要具體分析,不能照單全收。

      五、練習

      1.學生背誦課文并抄寫。

      2.積累以下詞語:

      誨 逝 晝 寢 是 為 夫 嘗

      3.就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寫一篇短文(200字)。

    《論語》教學設計4

      【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教學內容是《論語》第七章《述爾》中的第二章,即: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這一章,既是孔子自道自話,也是孔子一生的寫照,正因為孔子有這樣的態(tài)度和境界,才成就了他為至圣先師,成為最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所以,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卻蘊含深厚,包容寬廣,對人生會有深刻的啟迪,所以應該很好地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受益終生。

      【教學分析】

      教學內容分析:本章教學雖是一句話,看似簡單實意深刻,如何使簡單變豐富,化深刻為淺顯,這是我教學設計中的思考。為此,我教學中采取了這樣幾種做法:一是用《論語》學《論語》,即:有時引用已經學過的《論語》句子,來理解新句子,使學生溫故而知新,這樣學生會覺得很輕松;有時擴展《論語》中其他與本章相關聯(lián)的新句子,來豐富對本章的理解,學生會覺得很新奇刺激,富有挑戰(zhàn),所以,表面重點是學一個句子,其實同時也學習了解了一些其他的句子,大大豐富了教學內容,拓展了思維空間。二是多處采用故事教學的方式,寓教于樂,化難為易,學生會很喜歡,會在身心愉悅中有所感悟和收獲。三是采用古今結合、教材與學生生活相結合的方式,深入淺出,難點迎刃而解,如:理解“靜定”的一種境界,我就結合了孩子們非常喜歡的《功夫熊貓》的一些情節(jié)來詮釋和引領,學生非常喜歡,理解也變得輕松愉悅。四是采用多媒體教學,形象、直觀、印象深刻。

      教學對象分析:學生一二年級曾學過《弟子規(guī)》,目前已經學過一些《論語》內容,對孔子及《論語》有了一定的了解,對古文也已有了一些感悟理解能力。而句中的“學而不厭”和“誨人不倦”又是現(xiàn)在我們常用的成語,有的學生可能不陌生,所以學起來,同學們應該是很喜歡。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論語》第七篇《述爾》中的第二章,了解孔子一生的學習和治學態(tài)度方法風格及謙虛好學的品格;

      2、進行國學知識積累,學習感悟理解古文的能力,豐厚底蘊,為學生將來對中華國學的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

      3、學習孔子的情懷及品格,培養(yǎng)學生快樂學習的品質,為學生的可持續(xù)學習和終身學習培養(yǎng)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積累知識,學習品格,培養(yǎng)態(tài)度和品質。

      難點:如何化難為易使學生輕松理解句子含義及其思想品質,并潛移默化受到熏陶,學習孔子的品格,形成自己的品質。

      【教學準備】

      視頻電影課件、視頻動畫課件,文字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自然入課

      1、背誦已學過的章句。

      2、自然引入:同學們真了不起,已經記住了這么多《論語》章句!相信孔老夫子對你們的努力一定會非常感謝和欣慰的。本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穿越,回到孔子的課堂,聆聽孔夫子的教誨。

      (設計意圖:這樣開課,簡單直接,讓同學們帶著一點成功和自豪去學習新知識,學生會充滿信心和激情。)

      二、新授

      1、師板書,請學生仔細看,在心里默讀。

      板書: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指讀,強調“識”的讀法為(zhì)及字意(記。娬{“誨”和“倦”的讀音。

      3、理解“默而識之”的意思。

     。1)“默而識之”的意思。

      (2)為什么孔子說要“默”而識之呢?(而不是“讀”而識之或“學”而識之等等呢?)

     。3)深入體會“默”字。

     。◣煾鶕(jù)學生回答后引領:表面理解是告訴我們靜靜的默不作聲的學習并記住所學的知識,實際上是在告訴我們要靜下心來,沉下心來,這樣你就會全神貫注,調動你你內心所有的能量,那么,你原來記不住的你現(xiàn)在就會記住,你原來迷惑不解的你現(xiàn)在就會豁然開朗,你原來覺得很困難的事也許現(xiàn)在就會迎刃而解……

      此處觀看電影《功夫熊貓2》中片段,結合其中的兩段,即浣熊師父教育熊貓如何靜下心來,調動內心巨大的潛能,來使自己達到武功的最高境界,以及最后功夫熊貓如何悟透了師父的教誨,面對孔雀沈老爺最強大的攻勢,如何使自己靜下心來用武術的最高境界徹底摧毀他們的'情節(jié)來談。)

      教師總結:所以說,“靜下心來”不光是一種態(tài)度,一種方法,更是一種境界,這種境界會是你的內心無比強大,這種內心的力量發(fā)乎于外會使你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

     。3)先來“默而知之”記住這四個字。(其實這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你也可以擴展開來用于其他方面。)

     。ㄔO計意圖:上述環(huán)節(jié),由字義到句子字面義,再到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再到聯(lián)系學生最喜歡的動畫電影,深入顯出,寓教于樂,學生會在自身的體驗中,在觀看劇情的愉悅中,理解文意,參悟道理。然后老師給予總結升華,水到渠成,激發(fā)能量。)

      師過渡:孔子為什么能做到“默而知之”呢,這其實體現(xiàn)了孔子的一種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更體現(xiàn)了他的一種學習情趣,學習境界,這種境界,就是快樂的學習境界,他學習的時候總是樂在其中,即陶陶然,其樂無窮也,從來不會厭倦。

      那么他的這種態(tài)度在這句話當中也說得很明白,那么哪個詞說的就是我剛才說的這個意思呢?

      4、理解“學而不厭”

     。1)指生說詞語意思。

     。2)結合以前學過的句子:“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體會。

     。3)師講“葉公問子路”的故事。(教師結合這段話,即: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眮碇v解孔子快樂學習的態(tài)度。)

      (4) 視頻播放孔子的故事《韋編三絕》,看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記這個成語。

     。5)教師結合『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薄贿@句繼續(xù)體會。

     。ㄔO計意圖:這段環(huán)節(jié)主要結合有關孔子的故事,通過學生已有知識、教師講解和看視頻的方式,進一步引導學生品味學習孔子快樂學習的品質,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快樂學習,快樂人生的教育。)

      師過渡:易中天說:孔子一生的學習可以概括成這樣幾個特點:博學、好學、活學、樂學?鬃硬还獍炎约簩W習當作是無比快樂快樂的事,而且,他還把“教書育人”當作是無比快樂的事,他樂淘淘的做了一輩子教書先生,

      5、 學習“誨人不倦”。

     。1)理解詞語意思。

     。2)教師渲染:(從孔子弟子之多,年齡性格之異,教學內容之廣,孔子皆循循善誘,因材施教這些方面來渲染。)

      (3) 故事:朽木難雕(孔子罵宰予)

      A、課件出示: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朽,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之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B、理解這段話的意思。

      C、了解成語,課件出示:朽木難雕、朽木不雕、朽木不可雕、朽木糞土。

      D、擴展孔子的教學風格:孔子的教學有時很嚴肅,像這樣批評宰予;有時又是十分風趣和快樂的,此處引用《論語》中第十一·《先進》篇中關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章,了解孔子教學課堂的和諧愉悅民主人性率真……

      (設計意圖:此部分教學主要結合孔子罵宰予的這段故事和孔子平時教學的一些特點,通過教師講解和學生嘗試思考的方式來理解孔子的教學風格,進一步感悟大師的風范。文字課件的出示,使之作為豐富教學的內容,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古文的特點及趣味,了解成語的源頭,激發(fā)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為將來的可持續(xù)學習和快樂學習培養(yǎng)態(tài)度和品質。)

      6、學習:“何有于我哉?”

      (1) 學生根據(jù)上述學習評價孔子。

     。2) 理解“何有于我哉?”的意思。

     。3) 從這句話中理解孔子的謙遜與反思,學習他在反思中學習,在學習中反思的精神。強調反思對于我們修身養(yǎng)性方面的重要意義。(如,教師在課后的反思,會有利于今后更好的教學等等,也可以結合曾子的《吾日三省乎吾身》等)

     。ㄔO計意圖:此部分教學作為次要內容,旨在了解孔子做學問的一種謙遜和精進,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教育。)

      三、 回顧全句,總結。

      1、說說全句的意思。

      2、朗讀全句,背誦全句。

      3、激勵教育:師:把此句話送給學生當做“座右銘”,按此去做,將來一定會成為優(yōu)

      秀的學者,也許會成為了不起的偉人,也許會成為流芳千古的圣人。但也許你不會成為什么什么重要的人,但我相信你今后學習一定是快樂的,做人做事一定是快樂的,那么你的人生一定是快樂的。最后,讓我們一起牢牢記住這兩成語,出示: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吟誦三遍)

     。ㄔO計意圖:此處這樣設計旨在讓學生強化記憶,背誦在心,然后老師強化激勵,使學生有個認識的高度和銘記,終生受益。)

      四、布置作業(yè):

      請學生自己閱讀《論語》找一找書中記錄有關孔子學習和教學的章句,選擇一兩句你喜歡的背下來。

     。ㄔO計意圖:教是為了對學生有個引領,督促學生主動閱讀,進而形成愛閱讀愛思考愛積累的學習品質,這非常重要。此環(huán)節(jié)設計,目的正在于此。)

      【板書設計】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好學 zhì 厭煩 厭倦

      樂教 記住

      謙遜

    《論語》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借助工具書解讀課文內容,積累常用文言語匯,培養(yǎng)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2、通過教師提供閱讀書目或參考資料,學生自主閱讀、自主分析判斷相結合的方式,使學生把握選言含義;通過自主與探究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深入理解問題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思考為學與修身的相關問題,體驗并追求理想的學習境界和高尚的人格品性。

      教學重點

      形成理解課文內容后的個性化表達。

      教學難點

      參照權威資料獨立思考課文內容。

      課時安排

      2課時。(課前布置預習,了解孔子其人、《論語》其書)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讀圣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相信這能成為同學們的共同理想。有一部書可以隨時在這方面幫助我們,它就是儒家經典著作——《論語》。今天開始我們來試一試,更多地發(fā)揮自己的學習能量,從這本書中獲得更多的人格力量。

      “論語”意為語言的論纂,是對我國春秋時期的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記錄,主要記錄了孔子的言論。通過這些言論我們可以真切捕捉到孔子傳道授業(yè)的音容笑貌。但是,這畢竟是兩千多年前的話語了,要做到盡量準確地解讀,還需費一番工夫,幸好我們可以借助資料和注釋,并且可以相互幫助,共同完成這一學習歷程。這節(jié)課我們來研讀課文的前半部分,大家按照課上摸索的解讀方式在課后獨立完成對后四則的解讀。

     。娮踊脽粽宫F(xiàn)課文內容,集中到前四則)(學生準備《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二、默讀初解

      1、給學生十分鐘時間,結合工具書和書下注釋默讀課文前四則。要求學生絕對安靜。

      2、提醒學生在筆記本上記下詞句理解方面的疑問。

      3、教師巡視教室一周,隨時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

      三、討論細解

      1、學生提出教師未來得及回答的問題,尋求大家?guī)椭?/p>

      2、將全體同學分為八個小組,每小組再重點負責一則,確保每兩個小組研究同一內容。

      3、小組內交流對這則課文內容的理解。

      4、小組推選出一名代表為同學們講解本組負責的課文內容,要求先朗讀、再領讀、后講解。任務相同的小組互相切磋交流,其他同學傾聽思考并穿插發(fā)表意見。

      四、引導精解

      1、教師在學生發(fā)言時及時予以點評,明確可否。

      2、教師準備如下問題,推動探究爭論,引導深入理解。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中的“習”有人認為應理解為“溫習”,有人認為應理解為“實踐”,書下注釋折中地處理,將兩種解釋并列出來。查閱工具書,掌握“習”的原意,之后再思考哪一種理解更恰當。

      “習”的原意是鳥屢次拍打翅膀練習飛翔,從原意看,理解為實踐或練習更為恰當,學習的樂趣也應該是學了就去實施。溫故知新當然可喜,但還是沒有實踐的樂趣更為明確。

     。2)書下注釋標明“朋”指“志同道合者”,按照你對孔子的了解,孔子的“志”“道”可以如何理解?

      孔子志于“克己復禮、愛眾求仁”思想的傳播和施行。

      (3)分別查明“君”和“子”在稱呼他人時表達的感情色彩,再結合起來理解“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深刻含義。

      “君”單獨使用是對對方的尊稱,相當于現(xiàn)在的“您”!白印眴为毷褂猛旁谛帐虾,也表達對對方的尊重。別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卻能不怨怒,有這種胸襟氣度的確值得人崇敬,的確是在追求完善人格。

     。4)聯(lián)系下列觀點,深入理解課文第二則。

      《中論治學篇》:孔子曰:弗學,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以為師矣。

      《禮記中庸篇》: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此則與“溫故知新”一則互為表里。溫故而不能知新者,學而不思也;不溫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學也。

      學思結合才能讓學習的過程充滿了智慧的光芒。有知識,但沒有疑問,沒有對于疑問的深思,沒有深思后的頓悟,知識永遠是知識,不是學識,學習也變得索然無味。相反,有思想火花者耽于空想,一切想當然,不能踏實為學,沒有豐盈的積累和有益的參照,就只能處于虛無縹緲中!皩W”是求乎外,在于知物;“思”是求乎內,在于明理。兩者是生命開發(fā)中相輔相成的事,如果偏廢就會勞而無功,甚至危及身心。

      (5)孔子對子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教導與屏幕打出的這段描述有關,仔細研讀這一則和所給資料,思考孔子想讓子路“知之”的是什么。

     。ㄆ聊淮虺鋈缦聝热荩骸盾髯幼拥榔吩唬河桑∽勇肥⒎娍鬃,孔子曰:“由!是裾裾何也?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濫觴。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風,則不可涉也。非維下流水多邪?今女衣服既盛,顏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諫女矣。”子路趨而出,改服而入,蓋猶若也?鬃釉唬骸坝桑≈局!吾語女。奮于言者華,奮于行者伐,色知而有能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則知,行至則仁。既知且仁,夫惡有不足矣!保

      子路出身微賤,從小就參加勞動,性格果敢爽直,時有莽撞之舉,但十分敬愛孔子,聞過則喜。因此也時常得到孔子語重心長的教誨!盾髯印分杏涊d,當時子路穿著華美的衣服來見孔子,孔子見狀教導他為人應謹慎,不可以這樣張揚的形象處世。子路馬上出去換了一身衣服進來,但神情舉止還很自負,孔子就說了課文中的話來警示他,不要不懂裝懂,做表面文章,要真正理解嚴謹處世的道理。

     。6)“知之”“好之”“樂之”這三種學習境界的根本區(qū)別是什么?

      “知之”是初級境界,客觀知曉而已,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可能知之不多,也可能知之不少,但都沒有投入,是理智的學習!昂弥笔侵屑壘辰纾辛伺d趣,自然想知之甚多,在興趣的引導下會不斷獲得新知,是愉快的學習!皹分笔歉呒壘辰,把學習視為人生的享受,心靈的寓所,在其中悠然自得,物我兩忘,是陶醉的學習。

      (7)我們今天研讀探討的這四則都與為學有關,哪一點讓你反觀了自己的為學狀況?你的最大收獲是什么?

     。▽W生自由表達,教師適當點評。)

      五、誦讀深解

      1、學生放聲朗讀前四則。

      2、學生分別背誦前四則。

      3、全體背誦前四則。

      六、課后作業(yè)

      1、默寫課文前四則。

      2、按照課上摸索的解讀方式在課后獨立完成對后四則的解讀,選擇感受最深的一方面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讀書筆記,題目自擬。

      七、板書設計

      習之——談之——恕之——思之——知之——好之——樂之——學之——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不動筆墨不讀書。寫讀書筆記是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極好方式,可謂一舉雙得。今天我們就來展示交流同學們就課文后半部分寫的讀書筆記。同學們選擇自己讀書筆記中自認為最精彩的部分朗讀,可側重于詞句理解方面的收獲,也可側重于思想感悟方面的收獲。傾聽同學發(fā)言時,大家要注意隨時吸納,及時補充自己的不足。

      二、學生展示

      1、學生分小組展示。

      2、教師及時點評,鼓勵學生形成個性理解,并提醒其他學生整理補充。

      三、教師補充

      1、視學生展示情況而定。

      2、教師參照《教師教學用書》做如下準備: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別人謀劃事情是否盡心竭力了?與朋友交往是否誠實相待呢?老師傳授的學業(yè)是否認真復習了?”

      自知者明?陀^評價自己,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斷自我完善。做事盡心竭力、盡職盡責是謂“忠”,交友一諾千金、光明磊落是謂“信”,從師孜孜以求、反復實踐是謂“習”。人生在世,都是身兼數(shù)職,全身心地扮演好每一個角色,實非易事。每日做多次多方面的自我反省,也難做到。但每日做一次一方面的自我反省,的確可行。此時,可以拷問自己主要社會角色的分數(shù)如何,是否活得明明白白。

     。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擔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別人!

      知人者智。及時了解他人,知道他人的好惡,才能和諧相處。所以,不必去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要隨時提醒自己去主動了解別人。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是高尚的人生態(tài)度,更何況,這樣做了,不管別人如何,主動權都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才是擁有人生智慧的賢者,也只有這樣的智者賢者,才能寵辱不驚,悠然自得。

      (3)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孔子說:“見到賢人就想要和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類似的問題!保ǹ鬃诱f:“幾個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值得我學習的人。我選取那些優(yōu)點而學習,看到那些缺點而(反思自己)改正。”

      學人者強。見到賢者,心生敬意,通常如此。見到賢者,渴望比肩,鮮有聞之。與賢者看齊,需要勇氣和膽識,也需要恒心和意志。能向普通人學習,則需要有謙遜的美德。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就會從同行者那里學到很多。杰出者是學習的對象,普通人也是學習的對象,學眾人之長,為自己所用,這才真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愛人者仁。有賢者就有不賢者,有善者就有不善者,萬事萬物都是辯證統(tǒng)一的?吹讲毁t之人和不善之處,不可生厭惡之心,而應當做一面鏡子,借以作自我反思。既然不欣賞這樣的人和這樣的事,就要避免自己成為這樣的人和做出這樣的事,以謙遜的態(tài)度和悲憫的情懷面對,這就是愛人不惡人的仁者境界。

     。4)舊時鄉(xiāng)間有這樣的俗語:“天大,地大,我大。月亮下面看影子,越看自己越偉大。”這與孔子人生觀的本質區(qū)別是什么?

      這種傲慢心理,是人類天生的劣根性,孔子之所以成為圣賢之人,就是因為他能放棄與生俱來的傲慢,看到自己的不足和他人之所長。

      四、誦讀感悟

      1、學生放聲朗讀后四則。

      2、學生分別背誦后四則。

      3、全體背誦后四則。

      五、課后作業(yè)

      1、默寫課文后四則。

      2、在課后“積累”的第二項和第三項中任選一項完成,有精力的同學可完成兩項。

      六、板書設計

      律己省身——謀事而忠 愛人學人——不知不慍

      ——交友而信 ——見賢思齊

      ——學而時習 ——必有我?guī)?/p>

      ——患不知人 ——擇善而

    《論語》教學設計6

      一、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yǎng)

      1、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孔子及《論語》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張。

      2、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課文,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并背誦課文。

      3、提升思想品德修養(yǎng)水平,在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提高為人處世的思想修養(yǎng)。

      二、教學重難點

      2、教學難點

      領悟《論語》十二章的深刻含義,體會孔子所倡導的“為學之道”。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們從小就接受著孔子學說和言論的教誨,從牙牙學語到經天緯地,我們以古典文化為土壤,不斷的成長前行。今天,讓我們繼續(xù)走近孔子,一起學習《論語十二章》。

      2、寫作背景

      《論語》基本上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著作,主要記載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記載孔門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漢書藝文志》云:《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睗h初所傳的《論語》,有古論、齊論、魯論之分,古論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寫成,孔安國曾為之作訓解,但已失傳。齊論為齊人所學,魯論為魯人所傳。東漢鄭玄就魯論篇章,參考齊論,為之作注,今亦殘佚。魏時的何晏集漢儒以來的各家之說,成《論語集解》,這就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最早的《論語》注本。

      3、作者介紹

      《論語》是孔門弟子集體智慧的結晶。其編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貢,他們憂慮師道失傳,首先商量起草以紀念老師。然后和少數(shù)留在魯國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完成。

      4、題目解說

      《論語》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集錄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資料。本課節(jié)選的是《論語》中的經典篇目,一共十二章,稱之為“《論語》十二章”。

      5、層次結構

      全文可分為十二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章):孔子認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盡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對德行的追求上。

      第二部分(第2章):孔子把禮、樂與仁緊緊聯(lián)系起來,認為沒有仁愛之心的人,根本談不上禮、樂的問題。

      第三部分(第3章):孔子認為人可以為“道”而死,強調了“道”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第4章):孔子提出君子和小人在義利上的不同態(tài)度。

      第五部分(第5章):孔子強調在修身養(yǎng)德的過程中見賢思齊的重要性。

      第六部分(第6章):孔子強調人的修養(yǎng)中質樸的本質和文化修養(yǎng)要配合適當

      第七部分(第7章):孔子表達了士人要有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堅定信心和決絕勇氣。

      第八部分(第8章):孔子闡釋功虧一簣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第九部分(第9章):孔子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具備智、仁、勇這三種品質,成為真正的君子。

      第十部分(第10章):孔子強調“克己復禮”是達到仁的境界的方法。

      第十一部分(第11章):闡釋孔子對“恕”的理解。

      第十二部分(第12章):多角度具體闡釋《詩》在“興”“觀”“鮮”“怨”等多方面的作用。

      6、全文分析

      1、在《〈論語〉十二章》的《雍也》篇中,孔子論及了“文”與“質”的關系,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文”與“質”的關系?

      孔子這里說的“文”,指合乎禮的外在表現(xiàn);“質”,指內在的仁德。只有具備“仁”的內在品質,同時又合乎“禮”并表現(xiàn)出來,方能成為“君子”!拔摹迸c“質”的關系,亦即“禮”與“仁”的關系。這一方面體現(xiàn)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貫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張偏勝于文,亦不主張偏勝于質,而主張不偏不倚,執(zhí)兩用中。從個人修養(yǎng)的角度來理解“質”是指質樸的品質,“文”則是指文化的修養(yǎng)。那么,“質勝文則野”就是指一個人沒有文化修養(yǎng)就會顯得很粗俗;“文勝質則史”就是指一個人過于文雅就會顯得像個“酸秀才”“書呆子”,注重繁文縟節(jié)而不切實際。所謂“百無一用是書生”,就是典型的“文勝質則史”。所以孔子提倡“文質彬彬”,既要有文化修養(yǎng),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這樣,才能夠稱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2、難點如何理解孔子的理欲觀?

      在以往對孔子的研究中,人們往往忽略了對孔子理欲觀的研究,通常認為孔子主張只要仁、義,不要利、欲。然而事實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會甘愿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都希望能夠富貴安逸。因此,孔子并不反對人們去獲取財富,只是孔子認為獲取財富必須通過正當?shù)姆绞。這就是孔子在《論語里仁》中傳達的正確思想,通過對比的手法,揭示了君子和小人對待“利”的不同態(tài)度,從而告訴人們無論致富達貴還是擺脫貧賤,雖然都是人的正常欲求,但是均不能采取不正當?shù)氖侄,這是孔子對義利關系的基本看法。在義利關系面前,是見利思義、見義勇為還是見利忘義、唯利是圖,確實可以檢驗出一個人境界的高低,孔子以“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來表達這種判斷。

      3、通過學習《論語十二章》,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孔子非?粗貙Α对姟返.學習,那么《詩》真的是一個人提高修養(yǎng)所必須研讀的嗎?

      觀點一:是必須研讀的?鬃诱J為,不學習《詩》,就沒有辦法說話,學《詩》能知言善語,可以激發(fā)人的情感,可以觀察政治、風俗的盛衰得失,可以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可以在禮的準則下怨刺時政。

      觀點二:不是必須研讀的?鬃又皇窃诋敃r的社會背景下,提出要學習《詩》的建議,孔子看重《詩》,其本質是對教化和德行的重視。如果一個人通過其他途徑能夠獲得相關的教育,不一定必須研讀這部書。

      7、寫作特點

      1、簡潔明了的語錄體形式。

      本文采用簡潔明了的語錄體形式,通過師徒的對話來傳達人物的思想主張,表明人物的觀點,體現(xiàn)人物之間的情感活動。

      2、豐富多變的手法。

      文中多采用比喻、對偶等修辭手法,言簡義豐。文中還多次運用反問句,言語之間跳躍較大,含意豐富。

    《論語》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了解《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

      2、掌握重點字詞的讀音、含義、能熟練背誦、默寫全文。

      3、理解、運用其中關于學習的名言警句,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文翻譯能力。 教學過程

      第一階段:學情診斷

      1、導入

      有人說,若中國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論語》,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鞍氩俊墩撜Z》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這部儒家經典對后世的卓越貢獻。今天,就讓我們走近孔子,隨著這位“萬世師表”一起去探討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初讀課文,掃除語言障礙。特別注意加點字的音、形、義。

      人不知而不慍(yùn) 學而不思則罔(wǎng) ..

      思而不學則殆(dài) 不亦說(yuè)乎 ..

      傳(chuán)不習乎 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 ..

      第二階段:自主探究

      1、教師泛讀課文,然后學生自主朗讀。

      2、根據(jù)課下注釋,翻譯課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譯文:學習了,然后時常復習它,不也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人們不了解我,我卻不生氣,不也是君子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譯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譯文: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于世,四十歲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會超出規(guī)矩。

    《論語》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查字典,看注釋,讀準每個字的音,掌握重點詞語。

      2、理清文章脈絡,把握文章內容。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學習本文抓住特征運用語言、行動、外貌描寫刻畫人物性格的寫法,敘述詳略得當。

      教學重點:

      理清文章脈絡,把握文章內容,學習運用語言、行動、外貌描寫人物性格的寫法。

      課前準備:

      查字典,看注釋,熟讀課文;查找福樓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莫泊桑的有關資料,了解他們的代表作分別是什么?

      第一課時

      一、整體感知

      1、導入

      星期天是忙碌了一天的人們休息的日子,這一天,人們或者讀書睡覺,或者逛街游游玩,或者走親訪友……你在家里都做些什么?今天讓我們一起到法國大作家福樓拜家中,感受以下《福樓拜家的星期天》。

      2、師生共同讀課文,老師正字正音。

      3、學生帶著下列問題自由讀課文。

      a.說明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

      b.核心人物是誰?依次出場的是誰?出場的標志性詞語是那些?

      c.簡要概括本文內容。

      學生四人小組合作探究,討論明確:

      a. 時間--星期天;地點--福樓拜家,六層樓的一個單身宿舍。

      b. 核心人物是福樓拜。依次出場的是--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出場的標志性詞語是--第一個,過了一會兒,接著,漸漸地(學生在書上標記出)

      c. 福樓拜家的星期天客人們都會到這里來聚會。課文著重寫了四位著名作家相會時的言語、行動,展現(xiàn)了每個人的性格特點。

      屠格涅夫--睿智、深沉、平和、不乏激情蕩漾。

      都德--機智、善談、舉止活躍、性情活潑。

      左拉--樸實、固執(zhí)、聰慧、堅強、沉默寡言。

      二、研讀與賞析

      1、福樓拜家每到星期天從中午一點到下午七點,一直都有客人來。以至與新來的人只好到餐廳里去。是什么原因吸引著眾多的客人前往呢?找出原句讀一讀,并說說那些詞語用得好。

      全班討論明確:

      1)好客:表現(xiàn)在--一…就…;總是親自去開門;他分別送到前庭;單獨講一會兒話;緊緊握住對方的手;再熱情地大笑著用手拍打幾下對方的肩頭。

      2)博學:第九自然段;…他可以用一句很明了很深刻的話結束一場辯論…;…就像兩塊同樣的石頭碰到一起一樣,一束啟蒙的火花從他的話語里迸發(fā)出來。

      正因為主人熱情好客,所以客人們愿意來,更因為主人公博學睿智,“與君一席談,勝讀十年書”,客人們怎會失去這汲取精神食糧的絕好機會呢?

      作者是怎樣描寫其他三位作家的呢?這些描寫又分別表現(xiàn)了他們什么樣的性格特征?你知道他們有那些作品嗎?

      3、學生在書上勾畫出刻畫這些作家的'語言、行動、外貌描寫的句子,讀一讀,并總結初步其性格特征。

      全班討論總結明確:

      屠格涅夫:俄國作家,懷有狂熱的理想,醉心文學事業(yè),博學多才。作品有《長夜》、《父與子》等。

      都德:生性活潑,健談。作品有《最后一課》等。

      左拉:沉默寡言,性格溫和,聰明而堅強。作品有《萌芽》、《娜娜》等。

      三、體驗與反思

      1、作者莫泊桑的文學導師是福樓拜,莫泊桑以其《羊脂球》聞名于世。假設在這個星期天里,四位文學巨匠都在,這時莫泊桑來了,四人會談些什么?表情如何?莫泊桑又會說什么?他會有什么表情?

      2、延伸作業(yè):

      將上文整理在作業(yè)本上,識記“讀一讀,寫一寫”的內容。

      課外閱讀五位作家的一篇文章或者一本書,下節(jié)課交流。課后記:本文重點在于引導學生通過分析各種描寫人物的方法感悟人物性格,同時學習作者的人物描寫手法。

    《論語》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認讀字詞。

     。、理解各則語錄。

     。场⒄、積累語言材料。

      4、學習和繼承中國古代先進的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初步了解中國古代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和輝煌成就。

      【教學思路】

      板塊式教學思路,全課的教學主要分為三個板塊。

      【教學重點】

      誦讀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習慣用語,以養(yǎng)成語感。

      【教學難點】

      讀懂《論語》,掌握其中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tài)度,并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深入感受《論語》精髓。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宋臣趙普曾經告訴宋太宗說:臣有論語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確,我國兩千年來,不論立身處世以及政治社會,皆以儒家思想為中心,而論語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書,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便是這個意思。宋代大儒朱熹,把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子書,并分別為大學、中庸做章句;為論語、孟子做集注。朱注四書,后來歷代朝廷都定為官書,是科舉考試的標準本,所以流傳極廣,影響也最大。我們課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注。(第45頁)

      二、認讀課文(15分鐘左右)

     。、同學們自讀課文的閱讀提示。

     。、各自大聲地朗讀課文。

      3、聽讀課文,注意校正讀音,體會語調。

     。、分則朗讀課文,每讀一則,都要求對應著點讀課文注釋。

     。、分學習小組,讀課文,說注釋,說譯文。

     。丁⑷嗤瑢W大聲、流利、快速地朗讀全文。

      三、析讀課文(12分鐘左右)

     。、同學們雙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詞句。

     。、同學們試作批注,概括每一則的內容大意。

     。场⒔處熤笇瑢W們運用 與學習 有關這個句式說話。如學而時習之與學習方法有關,與學習習慣有關,又如不恥下問與學習態(tài)度有關等。

     。、教師指導同學們就課文中喜歡的成語或短語說話,要說說為什么喜歡它。

      四、理讀課文(20分鐘左右)

      老師下發(fā)印有分類式學習筆記的練習紙,請同學們根據(jù)紙上安排好了的類別整理課堂筆記(或者老師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學們在筆記本上進行整理)。

     。薄⒃谧骷易髌奉愑浵拢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xiàn)山東省曲阜市東南)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在成語類記下: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溫故知新 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guī)?/p>

     。、在名言警句類記下:

     、 用于學習態(tài)度:

      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guī)?學而不厭 敏而好學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⑵ 用于學習方法:

      學而時習之 溫故而知新 默而識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 用于思想修養(yǎng):

      人不知而不慍 三人行必有我?guī)?/p>

      ⑷ 用于思想方法: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用于人生感悟: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 用于日常生活: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難句翻譯類練習:

     、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p>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⑸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下課之前,同座同學互相交換檢查分類式學習筆記。

      五、作業(yè)

      1、背誦《論語》十則。

     。、課外收集其他關于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的格言警句。

      【創(chuàng)意說明】

      此教學設計的亮點在于分類式學習筆記。

      這是一種整理性的課堂學習活動,也稱作理讀。而同時這也是一種帶有理性色彩的課堂學習活動,它所養(yǎng)成的是一種分類整理的能力及習慣。這種:能力及習慣訓練得越早,學生對語言材料歸類的意識就越強。而歸類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用分類式學習筆記,是在向傳統(tǒng)的做法挑戰(zhàn):平時課堂上,學生花大量時間記錄的、知識零散的課堂筆記,包括對教師苦心設計的大量板書的筆記,在知識積累、能力培養(yǎng)、習慣養(yǎng)成和提高教學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用分類式學習筆記,同時也是在依循新修訂的初中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設計立意高遠的課堂實踐活動。

      學生實踐活動的問題,是新大綱最為著重強調的內容之一。大綱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中這樣陳述道: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重視創(chuàng)設語文學習的環(huán)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lián)系,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這是在告訴我們,學生應在我們的語文課上進行充分有效的語文實踐活動。這一點,現(xiàn)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論語》教學設計10

      [學習目標]

      1、背誦l。6、5。26兩章。

      2、掌握“病”、“伐”、“趨”、“微”、“其”、“經”在文中的意思,并重點掌握“立”、“達”、“盍”、“諸”的意義和用法。

      3、理解并默寫下列語句、就近取譬;被發(fā)左衽;一匡天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4、朗讀并標注本課句式特殊的句子。

      5、明確“忠恕”內涵。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論語》的核心部分是“仁”!墩撜Z》共21,469個字,其中“仁”字出現(xiàn),有人統(tǒng)計有109次,這也就是說,《論語》中,平均十幾個字中就出現(xiàn)一個“仁”。密度之大、頻率之高,實屬罕見。這位孔圣人是事事講“仁”、處處講“仁”,為政講仁政,做人講仁人,他以其言行向人們昭示、仁愛同情是人間正道,做人的基本準則是、仁者愛人。

      二、分析前四則

      讀四則,思考、

      A重點字。

      B“仁”的思想內容包括哪一些?

      重點字

      1、入則孝。

      2、出則弟。

      3、吾道一以貫之。

      4、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5、何事于仁。

      6、堯舜其猶病諸。

      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8、能近取譬。

      從這幾節(jié)看,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內容是什么?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忠(積極為人)

      但有了忠就是不是仁了呢?看下面這一則內容、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痹、“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5。19)

      可見,有了忠不是就是仁,那么還需要什么呢?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ㄍ埔鸭叭耍

      三、小結、作業(yè)布置。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二、分析后七則

      前幾則我們分析了“仁“的概念,那么對于“仁”要怎樣實踐呢?

      (一)讀后七則,注意重點字。

      1、盍各言爾志。

      2、敝之以無憾。

      3、愿無伐善。

      4、無施勞。

      5、老者安之。

      6、固相師之道也。

      7、過之,必趨。

      8、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

      9、霸諸侯。

      10、一匡天下。

      11、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

      12、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

      13、子見齊衰者、免衣裳者與瞽者。

     。ǘ┲攸c句式、

      1、子食于有喪者之側。

      2、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

      3、師冕見,及階……

      4、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

     。ㄈ┻@幾則講仁的實踐,我們一起看從幾個方面來加以說明的。

      1、言志

      讀“言志”這一則,體會三人的不同點。

      引用朱熹的話、夫子安人,顏淵不違仁,子路求仁。

      2、問人、重人不重財。

      3、導盲、無微不至的關心。

      分析其語言的平實與淺易,理解運用具體細微的記述,真切地反映孔子對盲人的關心。

      4、與有喪者側、尊崇禮。

      三、探討

      從這些內容可以看出,孔子仁的基本點是兩個字、愛人。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其具體內容體現(xiàn)為忠”“恕”,即一方面要竭力為人,一方面要推已及人。具體的表現(xiàn)即“愛人”。

      分析最后一節(jié)。思考、為什么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仁,一方面卻肯定其為仁者?

      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3。22)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痹、“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譯文】子路說、“齊桓公殺了公子糾,召忽自殺以殉,但管仲卻沒有自殺。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說、“桓公多次召集各諸侯國的盟會,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這就是他的仁德,這就是他的仁德!

      孔子“仁”的標準是看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看他能否維護王權,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講求小諒小信。關心民生疾苦,始終是孔子的仁愛觀。

      四、總結、

      《論語》中關于“仁”的闡述有很多,比如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人由已,而由人乎哉?”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我們要好好去閱讀鑒賞,才能體會孔子思想的深遂。

      第三課時

      一、導入

      在滄海橫流的亂世中,孔子的思想和實踐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在他身上,隨時隨地自然流露的仁愛之心,體現(xiàn)著社會的良心和天地間的正氣。

      他并刻意不鼓勵學生去尋找那些驚天動地的大事去做,而是諄諄教導學生做人的基準——“仁者愛人”,有此仁愛之心,便能成就一個有高尚道德的人。

      二、分角色朗讀

      1、教師讀“子曰”內容。

      2、男聲讀敘述語言。

      3、女生讀其他對話語言。

      三、解題、初步感知

      “仁者愛人”,為主謂短語。何為“仁者”?何為“愛人”?

      四、研習

      那么什么樣的人能稱為仁者?“愛人”又是如何表現(xiàn)的呢?

      現(xiàn)在就請同學們在原文中找一找,讀一讀。

      (一)探究、在文中“仁者”的內涵是什么?

      1、仁之本

     。1)對內,孝。

     。2)對外,悌。

      2、仁的主要內容。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忠(積極為人)。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ㄍ埔鸭叭耍

     。ǘ┨骄、在文中“愛人”有哪些具體表現(xiàn)?

      仁的實踐、愛人

      1、“言志”,體會三人的不同點。

      引用朱熹的話、夫子安人,顏淵不違仁,子路求仁。

      2、問人、重人不重財細節(jié)描寫拓展。

      3、導盲、無微不至的關心。

      分析其語言的平實與淺易,理解運用具體細微的記述,真切地反映孔子對盲人的關心。

      4、與有喪者側、尊崇禮。

      5、大仁、孔子“仁”的標準是看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看他能否維護王權,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講求小諒小信。關心民生疾苦,始終是孔子的仁愛觀。

      小結、仁者必愛人,愛人是仁者的活動,愛人者必能達到仁。

      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孔子。

     。ㄈ叭收摺比绾巍皭廴恕薄

      孔子以“仁”為核心提出一整套道德價值體系。

      “仁”延伸到父母是“孝”。

      “仁”延伸到兄弟是“悌”。

      “仁”延伸到子女是“慈”。

      “仁”延伸到夫妻是“義”。

      “仁”延伸到朋友是“信”。

      “仁”延伸到國家是“忠”。

      “仁”延伸到人類是“仁民”。

      “仁”延伸到自然是“愛物”。

      五、拓展

     。ㄒ唬叭省边@一思想在古今中外的影響及意義。

      古、◇微子、比干——“仁人”。獻身國家,取義成仁。

      ◇文天祥——“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愛國就是為大多數(shù)人而死。

      ◇譚嗣同、“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弊T嗣同的代表作《仁學》,就是追奉了孔子的“殺身成仁”。

      今、李大釗、抗洪(畫面)!叭嗜酥臼俊薄叭柿x之師”“仁愛之心”

      意義、“仁”是愛人類,愛一切的“人道主義”境界。“四海之內皆兄弟”——世界意識的形成(地球村)。

      ◎解放大量被壓迫、被奴役的行動都是“仁”——人道主義。

      ◎由于人類的破壞,自然環(huán)境越來越惡劣,我們生存的地球正在經受前所未有的考驗,這就越來越需要“仁”的思想。這也是為什么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會提出“巴黎宣言”的重要原因。

      意義、“仁”是愛人類,愛一切的“人道主義”境界。“四海之內皆兄弟”——世界意識的形成(地球村)。

      ◎解放大量被壓迫、被奴役的行動都是“仁”——人道主義。

      ◎由于人類的破壞,自然環(huán)境越來越惡劣,我們生存的地球正在經受前所未有的考驗,這就越來越需要“仁”的思想。這也是為什么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會提出“巴黎宣言”的重要原因。

     。ǘ┤嗜酥臼恐。

      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鬃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堇^光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苤

      六、布置作業(yè)

      寫作、寫一篇關于當代仁人志士的人物短評。

      字數(shù)、150字左右。

     。ǹ蓞⒄铡案袆又袊鳖C獎詞寫法)

      第四課時

      一、導入

      二、知識總結

      重點提領,歸類突破。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寫出本字來。

      句子通假字本字解釋

      ⑴與師言之道與?

     、乒苤俜侨收吲c?

     、堑茏尤雱t孝,出則弟。

     、任崞浔话l(fā)左衽矣。

      重點提領,歸類突破。

      二、寫出下列各句中加點字的活用類型(填代碼)并寫出活用后的意思。

      A、名作動。B、名作狀。C、名作使動。D、名作意動。

      E、形作名。F、形作動。G、形作使動。H、形作意動。

      I、動詞作名詞J.動詞作使動。

      句子類。

      型活用后。

      意思句子類。

      型活用后。

      意思

      ⑴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⑸堯舜其猶病諸。

     、萍河⒍⑷。⑹己欲達而達人。

      ⑶敝之而無憾。⑺老者安之。

     、壬僬邞阎。⑻愿無伐善。

      三、寫出下列各句的句式類型,并作口頭翻譯

      句子類型句子類型。

     、盼岬酪灰载炛e前⑷門人問曰、“何謂也?”疑賓前。

     、菩杏杏嗔Γ瑒t以(之)學文省略⑸固相師之道也判斷。

      ⑶子食于有喪者之側狀后⑹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否賓前。

      四、補充閱讀

      無言的震撼、當代中國的`仁者。

      2004年度感動中國人物、畢生夢想消除饑餓的袁隆平。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xiāng)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的人遠離饑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

      無言的震撼、當代中國的仁者。

      2004年度感動中國人物、大山深處孤身支教的徐本禹。

      如果眼淚是一種財富,徐本禹就是一個富有的人,在過去的一年里,他讓我們淚流滿面。從繁華的城市,他走進大山深處,用一個剛剛畢業(yè)的大學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傾頹的教室,扛住了貧窮和孤獨,扛起了本來不屬于他的責任。也許一個人的力量還不能讓孩子眼睛鋪滿陽光,愛,被期待著。徐本禹點亮了火把,刺痛了我們的眼睛。

      無言的震撼、當代中國的仁者。

      感動中國2005年度人物獲獎者“叢飛”。

      從看到失學兒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顧之前,他把所有的時間都給了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沒有絲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貸,他曾經用舞臺構筑課堂,用歌聲點亮希望。今天他的歌喉也許不如往昔嘹亮,卻贏得了最飽含敬意的喝彩。

      無言的震撼、當代中國的仁者。

      感動中國2005年度人物獲獎者“李春燕”。

      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腳醫(yī)生,提著籃子在田壟里行醫(yī),一間四壁透風的竹樓,成了天下最溫暖的醫(yī)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擔負起十里八鄉(xiāng)的健康,她是遷徙的侯鳥,她是照亮苗鄉(xiāng)的月亮。

      無言的震撼、當代中國的仁者。

      感動中國2006年度人物獲獎者——人民的好軍醫(yī)“華益慰”。

      不拿一分錢,不出一個錯,這種極限境界,非有神圣信仰不能達到。他是醫(yī)術高超與人格高尚的完美結合。他用盡心血,不負生命的囑托。

      無言的震撼、當代中國的仁者。

      感動中國2006年度人物獲獎者——霍英東(聚財有道,散財亦有道)。

      生于憂患,以自強不息成就人生傳奇。逝于安樂,用赤誠贏得生前身后名。他有這樣的財富觀、民族大義高于金錢,赤子之心勝于財富。他有這樣的境界、達則兼濟天下。

      無言的震撼、當代中國的仁者。

      感動中國2006年度人物獲獎者——林秀貞(30年來贍養(yǎng)了6位孤寡老人)。

      用30載愛心讓一村之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富人做這等事是慈善,窮人做這等事是圣賢,官員做這等事是本分,農民做這等事是偉人。這位農婦讓九州動容。

      無言的震撼、當代中國的仁者。

      感動中國2006年度人物獲獎者——“微塵”。

      〖主要事跡〗“微塵”起初是青島一位數(shù)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來,擴散成一個愛心群體,再后來,擴展成一個關愛他人的愛心符號。以“微塵”命名的募捐箱、徽章,走進青島的大街小巷,成為青島一個體現(xiàn)愛心的公益品牌。

      青島市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在翻閱了捐款記錄后驚訝地發(fā)現(xiàn),早在2004年,一位神秘女士就已經使用“微塵”的名字多次大額捐款、非典時期捐款2萬元,新疆喀什地震捐款5萬元,為白血病兒童捐款1萬元,湖南災區(qū)捐款5萬元……當人們正在努力尋找“微塵”時,一個又一個“微塵”出現(xiàn)了。截至目前,青島市紅十字會收到的上千筆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塵”。每一雙充滿善意的援手,每一張不同模樣的面孔,都記錄下一個共同的名字——“微塵”。

      〖頒獎詞〗他來自人群,像一粒塵土,微薄、微細、微乎其微,尋找不到,又隨處可見。他自認渺小,卻塑造了偉大,這不是一個人的名字,這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沈老師寄言。

      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

      大音稀聲,大象無形,大愛無邊!

      愿我們都能成為一個人敬人愛的仁者!

      五、作業(yè)。

    《論語》教學設計11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抓住色彩、形狀的變化進行景物描寫的特點。

      2、了解作者通過對日出景象的描繪所表達的獨特感受和看法。

      3、理解日出的象征意義。

      教學重點:

      抓住色彩、形狀的變化進行景物描寫。

      教學難點:

      日出的象征意義。

      教學時數(shù):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大家看過日出嗎?我們一起來看看劉白羽眼中的日出是怎么樣的。

      二、簡介作者:

      劉白羽,現(xiàn)代著名作家。1916年生,北京人。解放戰(zhàn)爭期間曾任新華社隨軍記者?姑涝瘧(zhàn)爭期間,他兩次奔赴朝鮮戰(zhàn)場。解放后從事黨的文化領導工作,歷任中國作協(xié)黨組書記、作協(xié)副主席、作協(xié)書記處書記、國務院文化部副部長等職。主要作品有:《五臺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員》、《紅瑪瑙集》、《紅色的十月》、《芳草集》、《劉白羽散文集》等。

      三、學生自讀課文,理清課文思路。

      全文共8段,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幼時盼望看日出。

      第二部分(5-7)痛失兩次看日出的機會。

      第三部分(8)不經意在飛機上看到日出。

      四、再次默讀課文,完成讀寫訓練一

      日出圖 觀察角度 日出時節(jié) 描寫景物色彩、形狀變化的句子 景物特點

      海涅描寫的 俯視 冬季 那緋紅的.……只有山尖分明突出… 云霧繚繞

      屠格涅夫 平視 秋季 朝陽初升時,……那種暗紫色…… 柔和明麗

      描寫的 露了露面,……一輪朝日。

      日出前:上空游動……暗紅色長帶。

      劉白羽描寫的 平視 冬季 日出時:紅帶在……閃著金光。 雄偉瑰麗

      日出后:晶光耀眼,……照明了。

      五、分析課文第一部分:

      提問:“我”為什么愛登高看日出?

      明確:日出富有魅力

      日落雖妙,不免有蕭瑟之感

      看日出--看火、熱、生命、光明的誕生

      提問:作者無緣看日出,就怎么辦?

      明確:只好讀日出:

      1、海涅:冬季、云霧繚繞中的日出。

      2、屠格涅夫:秋季柔和明麗中的日出。

      齊讀兩幅日出圖。

      六、分析第二部分:

      提問:作者特意到什么地方去看日出?有沒有看到?

      明確:兩個看日出的勝地

      1、在印度的科摩林海角

      由于云霧遮住了東方,沒看成

      2、在黃山獅子林

      由于下雨,只得作罷

      七、分析文章的主體部分:

      提問:作者的宿愿實現(xiàn)了嗎?

      明確:作者終于“看到了一次最雄偉、最瑰麗的日出景象”。

      提問:作者對這次的日出是怎樣描寫的?

      明確:分三層來描寫:

      日出前--上空游動微明,如同一條狹窄的暗紅色長帶,帶子的上面露出了一片清冷的淡藍色的晨曦。

      日出時--那條紅帶,卻慢慢在擴大,像一片紅云了,像一片紅海岸了。(突出了景物的動態(tài)變化)色彩也由“暗紅”變成“發(fā)亮”,“一個奇跡就在這時誕生了”,“紅得透亮”,“閃著金光”,作者連用兩個比喻:“如同沸騰的溶液一下拋濺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沖。”

      日出后--“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鮮紅,火一般強烈”,它照亮了一切,照紅了一切。

      齊讀有關日出的描寫。

      八、歸納寫作特色:

      1、映襯、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海涅描寫的、屠格涅夫描寫的日出圖的引用,不管是在色彩上還是在動態(tài)描繪上,都為劉白羽描寫的日出圖作了襯托。

      2、描寫、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的運用,揭示出日出的象征意義。

      日出的象征意義,熱情地贊美了我們偉大的祖國正如朝陽東升,光彩奪目,雄偉瑰麗,正像朝陽那樣年輕,富有巨大的生命力,并進而祝愿我們偉大的祖國有著欣欣向榮、無限美好、如花似錦的今天和明天。

      九、布置作業(yè):

      讀寫訓練一、二

      板書設計:

      日出

      劉白羽

      第一部分(1-4)幼時盼望看日出。

      第二部分(5-7)痛失兩次看日出的機會。

      第三部分(8)不經意在飛機上看到日出。

      幼時盼望看日出:日出富有魅力

      日落雖妙,不免有蕭瑟之感

      看日出--看火、熱、生命、光明的誕生

      無緣看日出,只好讀日出

      1、海涅:冬季、云霧繚繞中的日出。

      2、屠格涅夫:秋季柔和明麗中的日出。

      痛失兩次看日出的機會:

      1、在印度的科摩林海角(看日出勝地)

      由于云霧遮住了東方,沒看成

      2、在黃山獅子林(看日出優(yōu)勝之地)

      由于下雨,只得作罷

      不經意在飛機上看到日出:

      日出前--上空游動微明,如同一條狹窄的暗紅色長帶

      日出時--紅帶擴大成紅云、紅海

      暗紅--發(fā)亮

      紅得透亮閃著金光

      如溶液拋濺,像火箭上沖

      日出后--晶光耀眼,火一般鮮紅

      照亮一切,印紅一切

    《論語》教學設計12

      一、 教學目標:

      1、熟讀成誦。

      2、學會閱讀方法:

      讀選文的方法:強調重點實義詞;

      養(yǎng)成質疑的學習習慣;

      聯(lián)系生活實際理解選文含義,并能古為今用;

      對比閱讀,群文閱讀方法的滲透。

      3、激發(fā)誦讀《論語》的興趣。

      二、 教學重點:重點討論理解《論語》中的“勇”,以此為點進行導讀教學。

      三、 教學過程:

     。ㄒ唬 導入:

      1、 我們偉大的祖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燦爛的傳統(tǒng)文化,這些優(yōu)秀而寶貴的文化資源,千百年來,像乳汁一樣滋潤著咱們中華兒女。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和學習。揭題:第六課,《論語》節(jié)選二。

      2、 《論語》知多少:大家還記得《論語》是一部怎樣的書嗎?

      3、 PPT復習。老師補充中外名人對《論語》的評價。

      4、 聽到這些評價,你有什么感想?

     。ǘ 書讀百遍

      1、學習古文,我們最基礎的.方法是什么?

      自由讀節(jié)選第三條,老師提示三條標準。

      2、個人朗讀展示,生生評價,師評價。引導發(fā)現(xiàn)朗讀訣竅:重讀重點詞。

      3、齊讀,賽讀,師生合作讀,配樂讀。

      4、填空讀。

      5、引導背誦。

     。ㄈ┢淞x自見

      1、質疑不理解的詞語。

      2、結合讀本中的“導讀驛站”大致理解含義。

      3、 師考查:

      子路和孔子談論的是()和()。

      孔子認為()是()的基礎,有()更要有()!

      4、 師小結板書:有勇有義

      5、 討論:在平時生活中,你做過哪些有勇氣的事?或者見過別人做過哪些有勇氣的事情呢?談一談。

      6、師小結。引出《論語》中其他對“勇”的言論。

      子曰:見義不為,無勇也。

      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子曰: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

      7、生討論含義,師小結。

      (四)拓展對比:

      1、 古今中外,對于“勇”,大家都有不同的描述,你們知道哪些關于勇敢或勇氣的名言警句呢?交流。

      2、 介紹美國作家伯納德.韋伯的繪本《勇氣》,課堂閱讀一部分。

     。ㄎ澹┳宰x選文前兩條。

     。┱n堂總結:

      1、今天這節(jié)課,大家在讀書方法上或者做人道理上有什么發(fā)現(xiàn)與收獲呢?

      2、簡介《論語》其他方面內容:孝、悌、忠、信、智、(勇)、恕。

     。ㄆ撸┳鳂I(yè):

      1、繼續(xù)誦讀《論語》節(jié)選,背誦第六課。

      2、對比閱讀美國作家伯納德.韋伯的繪本《勇氣》,想想你心中的勇敢是怎樣的?

    《論語》教學設計13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識和方法

      2.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前部)。

      3.理解課文詞語和句子的含義(前一部分)。

      教學重點:目標3

      教學難點:目標3

      預習指導: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慍 罔 殆 謂 哉 焉 誨

      2.看課文注釋或查字典,試翻譯課文。

      3.熟讀。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演講

      二、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請同學自由發(fā)言,說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關學習的格言或諺語來,以此調動學生的情緒。由此導入孔子關于學習的論述。

      三、文言文入門:

      教師講解:

     。保难晕牡姆g方法:直譯和意譯

     。玻难晕牡墓沤窳x和一詞多義

      3.通假字

     。矗首x與背誦

     。担姆N特殊句式:

      四、朗讀指導

     。保處煼蹲x課文。

     。玻畬W生自由朗讀課文一次,教師糾正學生朗讀過程中語音和停頓方面的錯誤,學生齊讀課文。

     。常槎䝼學生朗讀,眾評。

      注意:引導學生注意文言文朗讀的停頓和重音。

      五、指導文言句子翻譯。

      因為是第一次接觸文言文,要與學生講清以下幾點:

      (l)弄懂每個字的含義。

     。2)把古代的單音字換成現(xiàn)代雙音詞。

     。3)弄清虛詞的用法。

      (4)補充適當?shù)脑~語。

      (5)調整句子的語序。

     。6)揣摩句子的語氣。

      (7)注意古今義的不同。(8)注意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9)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導翻譯第1--5則:

      處理方法:

      1.第一則由老師示范性翻譯:

      由個別的詞義,到句意的直譯和意譯。

     。玻恳粍t由教師講解幾個普遍性難字詞,然后學生自己試譯,不明白的舉手發(fā)問,由會的同學或老師答疑。

     。常謩e請四位同學展示翻譯的結果。

     。矗畮熒餐u價,糾正。

      七、指導背誦

      八、小結

      由學生談談學習了這五則明白了什么是學習方面的道理。

      自由發(fā)言,不拘對錯。

      九、作業(yè)。

      l.課后練習一、二題。A類。

      2.背誦全文。B類。

      3.默寫全文。C類。

      [說課精要]本節(jié)是入門課,準備活動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貪快,只求穩(wěn).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

      2.理解課文詞語句子的'含義(后半部分)。

      3.朗讀與背誦.

      教學重點:目標2

      教學難點:辨別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的句子。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演講

      二、檢查復習

      朗讀全文。

      三、導入

      上一節(jié)課,我們已經學習理解、翻譯幾段文言句子。這一節(jié)課,請同學們自己來試翻譯余下的課文。

      四、翻譯課文6-10則

      1.教師講解下列難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學生嘗試自己翻譯,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講座,由明白的學生或老師答.

      3.抽查二個學生翻譯,其他同學進行評價糾正補充。

      五、獨立思考:

    本課所選各則都是談學習的,有的談學習態(tài)度,有的談學習方法,請各舉例說明。

      獨立思考后抽查發(fā)言,學生互相補充:

     。1)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識之。

      (2)學習態(tài)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p>

      六、片斷寫作:

      當堂完成學習本文的體會,要求結合自己的學習應該怎樣去做。100字左右。寫完后班內交流。(有關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的問題)

      七、小結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許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積極意義。我們在學習中應進行借鑒、參考。

      八、背誦指導:

    抓關鍵詞的背誦法

      九、作業(yè)

     。粒n后練習三、四題。

     。拢瑢懻n文

      [說課精要]學以致用,本課注意引導學生注意這一點

    《論語》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論語>十二章》是文言語錄體?鬃蛹捌涞茏訛槲覀冴U釋了對今天的學生仍有指導作用的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還有道德修養(yǎng)和為人處世之道!墩Z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語文教學的總目標之一。而這一目標的達成主要依靠對文言文的學習。本課涉及的《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古籍,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倡導。

      課文中所選的《<論語>十二章》,著重敘述了求知態(tài)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內容。這三方面內容均歸屬于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范疇。著名教育學家葉圣陶說過:“教育就是養(yǎng)成好習慣。”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也曾說過:“在語文教學上主要的任務應該是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習慣!币虼,本文旨在讓學生深刻理解語言含義,并聯(lián)系生活實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深入養(yǎng)成教育。

      【教學目標】

      1.學習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式,正確理解課文內容,背誦課文,積累語言。

      2.品味語言,感受《論語》的魅力,體會其中倡導的修身和為學之道。

      【教學重點】

      1.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課文。

      2.理解課文的內容,掌握關于學習方法和學習態(tài)度的名言警句。

      【教學難點】

      領悟《論語》的深刻內涵。品味語言,感受《論語》的魅力,體會其中倡導的修身和為學之道。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1課時

      【課時目標】

      1.學習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式。

      2.理解疏通文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了解作品

      師:人們常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不僅作為一種導向,更作為一種精神,融入了世代中國人的血脈,隨著時代跳動的脈搏,流淌不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論語》十二章。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孔子和《論語》。

      課件出示: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與戰(zhàn)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并稱“孔孟”,被后世尊為“圣人”。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者七十二人?鬃又R淵博,是私人講學之風的開創(chuàng)者,為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萬世師表”,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更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人物。

     。2)《論語》共20篇,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寫,以語錄體和對話體為主,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經典著作。

      《論語》以語錄體為主,只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說的話,不寫出說話的環(huán)境和說話的對象;也有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的問題所做的回答;還有敘事體,其中有一點情節(jié),但也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

      《論語》首創(chuàng)語錄體寫法,格言警句,美不勝收。我們耳熟能詳?shù)某烧Z“不恥下問”“溫故知新”“學而不厭”“舉一反三”“見義勇為”“當仁不讓”“盡善盡美”“舍己為人”等都出自其中。

      師:我們今天學習的《〈論語〉十二章》也是格言警句的薈萃,大體可以分為“修身”“治學”兩大類。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要完成兩個目標:熟讀成誦,理解文意。我們分三步進行:朗讀,解讀,吟誦。

      【設計意圖】介紹孔子及《論語》的相關知識,讓學生初步感受《論語》魅力,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為課文學習做準備。

      二、朗讀課文,理解文意

      1.借助資料,讀準字音

      2.范讀學讀,讀準節(jié)奏

      師播放課文朗讀錄音,課件出示課文朗讀節(jié)奏劃分。

      課件出示: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保ā稙檎罚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保ā稙檎罚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保ā队阂病罚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保ā妒龆罚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保ā蹲雍薄罚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保ā蹲訌垺罚

      3.自由練讀

      朗讀提示:

     。1)字正腔圓。“字正”就是字音準確,“腔圓”就是發(fā)音飽滿。

      (2)抑揚頓挫。讀準節(jié)奏,注意語速語調。

      4.指名朗讀

      教師指名學生朗讀,并點評。

      【設計意圖】理解文言文,首先要讀準文言文。從朗讀開始進入課文學習,通過朗讀,感受《論語》語錄體的特點,培養(yǎng)文言語感,初步感知文章內容。

      三、借助注釋,疏通文意

      1.理解重點詞語

      課件出示:

     。1)通假字

     、俨灰嗾f乎(同“悅”,愉快)

     、谖崾形澹ㄍ坝帧,用于整數(shù)和零數(shù)之間)

      (2)詞類活用

     、賹W而時習之(名詞作狀語,按時)

     、谖崛杖∥嵘恚ㄐ稳菰~作狀語,每天)

     、蹨毓识拢ㄐ稳菰~用作名詞,“學過的知識”“新的理解和體會”)

      ④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快樂)

     、蒿埵枋,飲水(名詞用作動詞,吃)

     。3)古今異義

     、倏梢詾閹熞樱ü帕x:可以憑借。今義:表示允許或能夠。)

      ②飯疏食,飲水(古義:粗糙。今義:事物之間距離遠,事物的部分之間空隙大。)

     。4)一詞多義

      不亦樂乎(形容詞,高興)

      樂

      回也不改其樂(名詞,樂趣)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快樂)

      學而時習之(代詞,指學習的內容)

      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詞,指學問和事業(yè))

      曲肱而枕之(代詞,指胳膊)

      擇其善者而從之(代詞,指優(yōu)點)

      2.理解重點句子

      課件出示:

     、儆信笞赃h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愉快嗎?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惱怒,不也是君子嗎?

     、趯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只是讀書卻不認真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yún)s不讀書,就會疑惑。

     、廴诵校赜形?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譯文: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選取他們的優(yōu)點而學習,如果也有他們的缺點就加以改正。

     、茏釉诖ㄉ显唬骸笆耪呷缢狗,不舍晝夜。”

      譯文: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

      ⑤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譯文:廣泛學習且能堅定自己的志向,懇切地發(fā)問,思考當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3.針對性精講

      4.翻譯全文,貫通文意

      5.齊讀課文

      師:同學們,《論語》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對后世影響深遠。下面,讓我們懷著一種自豪的心情再一次誦讀本課。(生齊讀課文)

      【設計意圖】指導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進行默讀,圈出難以理解的字詞,再借助文下注釋、工具書和老師提供的重點詞語、句子的解釋,自主譯讀課文。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引導學生貫通文意,達到準確理解全文意思的學習目標。

      四、布置作業(yè),課外鞏固

      熟練背誦本文。

      第2課時

      【課時目標】

      品味語言,感受《論語》的魅力,體會其中倡導的修身之法和治學之道。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檢查課文背誦

      2.導入

      師:上節(jié)課我們初步理解了本文的大意,今天讓我們繼續(xù)探究這十二章內容中所蘊含的修身之法和治學之道。

      二、分章概括,整體感知

      師:通讀全文,用自己的話概括每一章論述的問題是什么。

      預設

      課件出示:

      第一章:第一句講學習方法,第二、三句講修身做人。

      第二章:闡述自省以提高自我修養(yǎng)的觀點。

      第三章:講的是不同年齡階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討論學習方法,說明了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

      第五章: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

      第六章:贊揚顏回安貧樂道的高尚品質。

      第七章:講興趣對于學習的重要性。

      第八章:講的是當“富”與“義”發(fā)生矛盾時,寧愿貧賤而堅守“義”。

      第九章:前兩句講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要虛心求教,取長補短,彌補不足。后兩句講的是要學習別人的優(yōu)點,對照別人的缺點修正自己的缺點。

      第十章:對時間流逝、生命短暫的嘆息,說明要學會珍惜時間。

      第十一章:講的是要堅守自己的志向。

      第十二章:說明一個人要有大志,還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較大的收獲。

      三、分類品析,探究哲理

      師:《〈論語〉十二章》章章精粹,有教我們修身的,有教我們治學的,我們把它理一理,請同學們在書上批注標示,將文中的哲理句子分類歸納到“治學”“修身”兩類里。

      預設

      課件出示:

      治學篇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方法)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習方法)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方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態(tài)度)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學習態(tài)度)

      修身篇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為人處事)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道德修養(yǎng))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自我修養(yǎng))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個人修養(yǎng))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ǖ赖滦摒B(yǎng))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道德修養(yǎng))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道德修養(yǎng))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道德修養(yǎng))

      【設計意圖】將零散的“語錄”分類歸納,既整理了思維,啟迪了思考,也為進一步體會文中倡導的修身和為學之道做了準備。

      1.品讀“治學篇”

     。ㄉ鶕(jù)課件,一齊吟誦“治學篇”)

     。1)思考:在新知與舊知、知識與實踐的關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預設

      在新知與舊知的關系上,孔子認為“溫故”可以“知新”,“溫故”“知新”的人可以當老師。這里,孔子強調的是“知新”,是一種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

      在知識與實踐的關系上,孔子認為要“學而時習之”。學了知識要按時去復習,把所學的東西運用到行動上,在實踐中加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2)在學與思、學與問的關系上,孔子是怎樣認為的?

      預設

      在學與思的關系上,孔子認為學習與思考必須結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讀書而不通過自己的頭腦加以思考,就會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疑惑。

      在學與問的關系上,孔子主張既學又問,不僅問知識比自己多、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識比自己少、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們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長、一得之見,就應該虛心向他們求教。

      (3)結合自身談一談:你最欣賞的“學習之道”是哪一句?它給了你怎樣的啟示?

      預設

      示例一:我最欣賞“溫故而知新”。溫習舊知識,能有新的發(fā)現(xiàn),這需要在溫習的時候有所思考,有所領悟。所以,我們在復習的時候,要獨立思考,從舊知識里獲得新的體會。

      示例二:我最欣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一味空想而不去踏實學習就會疑惑不解。所以,學習和思考要結合起來,才能深入理解,有所領悟。

      示例三:我最欣賞“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樂之”才能全身心地置身其中,才能有真知灼見,才能有所成就。所以要提高學習興趣,全神貫注投入學習。

      示例四:我最欣賞“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個人都有缺點和優(yōu)點,我們要虛心向他人學習,時刻關注身邊的人與事,從中汲取經驗教訓。

      【設計意圖】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整理、思考、交流,逐步消除學生與經典的隔閡,拉近典籍和現(xiàn)實的距離,帶領學生深入領會“學習之道”,吸取其中的有益營養(yǎng),古為今用。

      2.品讀“修身篇”

     。ㄉ鶕(jù)課件,一齊吟誦“修身篇”)

      師:在“修身篇”里,有孔子及其弟子自述的修身進德之法。我們來品析一下這幾句話的意思。

      課件出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孔子的進德修業(yè)可以分為哪幾個階段?曾子的自我修養(yǎng)的.方法是什么?子夏的求“仁”途徑又是什么呢?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ㄉ涣髅鞔_)

      預設

      孔子的進德修業(yè)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十五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階段,五十到六十歲是安心立命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guī)則融合為一的階段。

      曾子的自我修養(yǎng)的方法是加強自我反省。

      子夏求“仁”的途徑是“博學”“篤志”“切問”“近思”,就是廣泛學習,堅定志向,提出疑惑,聯(lián)系實際思考自我。

     。2)從孔子及其弟子的“修身之道”里,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生交流明確)

      預設

      進德修身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道德的修煉需要自我學習,自我反省。自我反省能把外在的道德約束內化為對自己的自覺要求。當思想與言行統(tǒng)一,能自覺遵守道德規(guī)范時,就達到了極高的道德境界。

     。3)“品德是最高的學位。”明白了這些道理,你準備怎樣開啟自己的修身之路呢?

     。ㄉ(lián)系自身實際,各抒己見)

      預設

      堅定志向,加強學習,加強自我反省,等等。

      【設計意圖】這一教學板塊,精心整合了教學內容,細致地安排了學生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以吟誦、品議的方式逐步理解經典的思想核心,讓學生成為課堂有序學習活動的主體,使其在活動中啟迪思維,涵養(yǎng)心靈,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我運用了板塊式教學思路,第一節(jié)課分三步(“朗讀—解讀—吟誦”)落實第一個教學目標“學習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式,正確理解課文內容,背誦課文,積累語言”;第二課時通過分類品讀落實第二個教學目標“品味語言,感受《論語》的魅力,體會其中倡導的修身和為學之道”。

      【疑難探究】

      《論語》里的“為學之道”有哪些?

     、訇P于學習的態(tài)度?鬃诱J為,追求學問首先在于愛學、樂學,這是關鍵?鬃釉唬骸爸卟蝗绾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保ā队阂病罚┢浯,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述而》)。第三,專心致志,知難而進?鬃釉唬骸笆恐居诘,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保ā独锶省罚┩瑫r,他還認為追求學問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要敢于知難而進,“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保ā队阂病罚┛鬃用銊钊角笠y而進,只有這樣才能得道。事實上孔子自己就是“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述而》)的人。第四,要虛心求教,不恥下問。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同時,孔子提倡和贊揚“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公冶長》)的學習精神。

     、陉P于學習的方法?鬃釉诤偷茏拥慕徽勚卸嗵幪峒皩W習方法問題,最著名的莫過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與此同時,孔子還特別強調學思結合,勇于實踐。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保ā稙檎罚┝硗猓鬃舆非常重視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學而》),反對一知半解,淺嘗輒止。

     、坳P于學習的內容。孔子主張學習要博,要廣,不能偏頗、單一。他提出要用四種東西作為自己的學習綱要,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識、品德修養(yǎng)、忠誠篤厚、堅守信約。這四項內容對于自己和別人都具有重要意義?鬃釉谥匾暡⿲W的同時,也強調學習要抓根本的東西。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衛(wèi)靈公》)這里孔子在回答子貢的問題時,說明自己的“多學”是相對的,在多學的基礎上,是用一個道理來貫穿自己的學說的,這個道理就是學習的根本,學習重在抓住根本。

     、荜P于學習的目的?鬃诱J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于“學以致用”。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子路》)又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保ā妒龆罚┯纱丝梢,讀書的目的,不在于死記書本,而在于應用,在于實踐,在于“舉一反三”地靈活運用知識。關于這一思想,在孔子的學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現(xiàn)出來。子夏曰:“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保ā蹲訌垺罚┮簿褪钦f當官時有余力就應該學習,學習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這一思想實質上也體現(xiàn)了學與用的關系,也體現(xiàn)了孔子辦私學的目的,即通過教育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娜瞬,讓他們直接登上政治舞臺或做教師培養(yǎng)政治人才。當然,在孔子看來,學習的目的也在于對道義、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更值得注意的是,孔子還提出了“為己之學”的學習目的,所謂“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憲問》)。

    《論語》教學設計15

      一、教材解析:

      第十板塊即:先哲語錄,這一板塊包括《論語四則》、《舍生取義》兩篇課文和一個表達.《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論語四則》是從《論語》中挑選出的四句名言警句,它從不同角度體現(xiàn)了孔子的治學態(tài)度和精神,含義豐富,對于學生的學習、教育、思想很有啟迪作用。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談的是學習態(tài)度,勸誡人們對學習要誠實等。四則語錄,各有側重又互相關聯(lián),語言凝練,千古流傳,值得我們學習。選編這篇課文的主要意圖,一是讓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特點,激發(fā)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二是引領學生體會先哲語錄的深刻含義。

      二、教學理念:

      小學學習文言文體現(xiàn)了小學向初中的一個過渡。所以在人教版、長春版等教材為了體現(xiàn)小學和初中的這種銜接,都安排了少量的文言文。小學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談到: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古詩文閱讀評價中指出: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在于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察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而不應考察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這就表明通過本組課文的學習重在,引領學生感受文言文獨有的語言特點,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讀出理解,同時領略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先哲思想的無限魅力。

      三、教學目標:

      根據(jù)新課標提出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再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身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等要求,結合課文自身的特點,我對本篇文言文設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學會4個生字,會寫2個生字。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

      通過收集資料和多種形式的誦讀,仔細體會四則語錄的深刻含義。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激勵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去領略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先哲思想的無限魅力。

      四、教學重點:

      采用不同的方式熟讀成誦,感受文言文獨有的語言特點。

      五、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中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聯(lián)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

      六、教法選擇:

      羅素說過:被動地接受老師的智慧,這種習慣對一個人的未來生活是一種災難。新課標指出“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思考!币虼,根據(jù)本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心里特征,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有:課前收集資料交流法、各種形式的誦讀法、小組合作討論交流法、提問法、體驗法。[

      七、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已經進入高段,通過四年循序漸進的學習積累了一定的學習經驗。而且上冊剛剛學了三則文言文寓言和一篇《荔枝圖序》,所以學生對于文言文并不陌生。尤其是本冊的這兩篇孔孟的先哲語錄中的經典名句和道理對一部分學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觸,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借助多種方式進行指導,定會使學生學出趣味,學出感悟。

      八、教學時間: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講讀課文,內容雖少卻很充實,語句雖短卻很具體,而且對于《論語》、孔子有關的文學常識也要有所了解,需要掌握的東西比較多。因此我在教學上安排二課時的時間:

      九、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生本對話,了解論語。

      1、課件出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薄叭诵,必有我?guī)熝!?/p>

      2、關于孔子和《論語》的`簡介。(課件演示)

      3、今天的語文課,讓我們走近孔子,走進《論語》,去聆聽先哲的教誨。(《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明確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編者之間對話的過程。預習是文言文教學的第一要義。課前的閱讀文本和收集資料就是讓學生與文本首次對話,掃清文字障礙,初步了解文章內容。同時,愿意把自己對孔子的了解與大家分享。在師生資料的整合中,激發(fā)學習課文的興趣,學生有強烈的了解《論語》,學習佳句的愿望。

      (二)、師生對話,指導誦讀。

      1.學生逐句自由讀文,適時糾正字音。

      2、指名讀,全班糾正字音。

      3.教師范讀,學生認真聽。

      4.學生根據(jù)老師的朗讀輕聲練習,畫出節(jié)奏。

      4.指名讀,規(guī)范節(jié)奏,語調。

      5.學生個性讀,師生評價。

      6.小組同學比賽讀。

      (學習文言文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一個字:讀。讀準字音、讀準節(jié)奏、讀出韻味、讀出智慧,在讀中質疑思辨是關鍵的過程。相信文言文是讀懂的,決不是老師講懂的,更不是老師分析詞法句法而懂的。在反復的吟誦中,品味語言,感知每一句的大意,加深對每一則內容的理解。)

      (三)、生生對話,理解文本內容。

      1、小組內通過注釋和資料說說你對這四句話的理解和疑惑。

      2、小組匯報。重點理解患、誨故自省等詞的意思,進而理解課文內容。

      (四)、生本對話,讀出韻味。

      自由選擇你喜歡的句子,讀出你的理解。

      五、書寫患、賢兩字,重點指導賢字.

      六、作業(yè)。朗讀課文。查找論語中有關的成語。

      第二課時:

      教學設想:

      (一)、生本對話,復習引入。

      1、(放古箏曲子,課件演示進入文本。)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弊釉唬骸坝,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古人云:“文以載道”。《論語》就是這樣一部經典。

      2、教師復習提問“患、誨、汝、故、自省”詞的意思。

      (此環(huán)節(jié)以《論語》這部經典的寓理佳句引入新課,主要是指導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要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其蘊含的道理,再通過復習字詞的意思讓學生再次理解課文的含義。)

      (二)、與孔子對話

      教師講述孔子《兩小兒辯日》逸事,鼓勵學生談體會。你還聽說過那些有關孔子的故事,說一說你的感受。

      (三)、與自己對話,

      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經驗,說說你的體會。(課件演示)

      (這樣設計以故事的情節(jié)促進學生理解句子意思,升華學生對深刻哲理的認識。)

      (四)、生本對話,濃縮成語

      學生自由讀文,提煉出成語。“溫故知新”、“見賢思齊”等

      (五)背誦

      1.在上面的學習中,學生的思想得到了深化,教師要乘勝追擊,同學們能夠從古文中想到經典,學習古文還非常注重積累,鼓勵學生背誦。

      2.背誦也要采用多種形式。

      (此環(huán)節(jié)很好的達成了教學目標中的熟讀成誦,激勵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讓學生自覺地去閱讀更多的先哲語錄,去領略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先哲思想的無限魅力。同時也突破了難點。)

      (六)用文言文表演一遍

      (七)、作業(yè)。背誦課文。

    【《論語》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論語》教學設計15篇05-12

    《論語》教學設計(精選21篇)03-23

    《論語》教學反思(精選7篇)08-31

    《論語十二章》教學反思08-04

    論語經典名言02-22

    《論語》名言02-22

    論語的名言02-20

    《論語十二章》教學反思(精選10篇)05-14

    《論語》教案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