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赤壁》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赤壁》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理念
本課教學設計是以《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為依據,從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出發(fā)來設計教學目標。同時本課也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的人文功能以及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fā)展的思想來指導整個教學設計。
二、教材分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三第二單元唐詩宋詞中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是鑒賞唐詩宋詞,在反復誦讀中,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本篇是此單元第八課《詞七首》中的第三首,它是承接前面兩首婉約派詞風的詞作之后,是第一篇豪放派風格的詞作,在本單元中地位十分重要,所以我們必須重視對本詞的學習。本詞運用了烘托和映襯的表現技巧,用豪邁的情調抒寫胸中塊壘,表達詞人對古代英雄的贊美和自己壯志未酬的感慨。
三、學情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中二年級的學生。此階段的學生的特征是他們的認知內驅動力和自我提高驅動力是他們學習的主要動力,高二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加強了,對新的知識具有更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需要為他們營造相對自由、活躍的課堂氣氛;從心理上看,高二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仍處于不斷的`發(fā)展變化當中,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突出對學生的人文教育,并需要老師積極引導和啟發(fā)。
四、教學目標
鑒于以上的教學理念、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我設置了以下的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誦讀詩詞,感悟本文的豪邁詞風
2、過程與方法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教學重點)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詞人豐富的思想感情和曠達豪放的意境,在詞的藝術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凈化自己的情懷,樹立愛國、報國的宏大志向。(教學難點)
五、教學法
1、誦讀感悟法
2、談論歸納法
3、合作探究法
六、教學過程
一、渲染意境,激發(fā)興趣
《滾滾長江東逝水》音樂導入,同時多媒體將展示赤壁的圖片。在課堂上渲染一種曠達豪放的情境,讓學生在影像的感染下進入新課的學習。
依據:詩歌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結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古詩教學中,以圖片和音樂相配合的教學導入可以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創(chuàng)造出生動形象的藝術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整體感知,質疑釋疑
1、聽讀
先聽錄音范讀,接著學生再齊讀三遍。同時請兩位同學分別朗讀,整體感悟全文的豪邁情懷。
依據:此環(huán)節(jié)運用了誦讀感悟法,體現了知識與能力目標即誦讀詩詞,感悟本文的豪邁詞風。詩歌是需要吟誦的。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作為中華文化瑰寶的宋詞更是需要反復誦讀,方能感悟其永久的魅力。通過誦讀,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并促進其會意、入境、動情。
2、質疑
在誦讀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并提出問題
3、釋疑
老師把大家提出的問題歸納成幾個方面,然后分組討論,并選出代表發(fā)言。最后老師點評總結。
依據:這兩個環(huán)節(jié)的設置運用了討論歸納的教學法,是為了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從無到有,從質疑到釋疑,是閱讀和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與提高。這也體現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鑒賞和審美能力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三、自學探索,交流評議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我設置了三個問題。
1、本詞的上下闋分別寫的是景和人,這樣寫的目的何在。
2、如何理解“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3、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豪邁的詞風,請你歸納。
依據:設置的三個問題由淺到深,層層遞進,符合學生的認知和接受心理。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學是交給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新知的能力,使學習成為一種活動。施教之功貴在導學。本環(huán)節(jié)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在自己先前的知識積累的條件下思考新問題,探索新知識。
四、溫故知新,布置作業(yè)
結合以前的學習以及課后收集的資料,請同學們談談“我心中的蘇軾”,文體不限,課后寫一篇隨筆。
依據:作業(yè)的設置是為了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溫故方能知新,讓學生課下搜集資料,也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體現了新課標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有利于學生的多元的個性化解讀。
《赤壁》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渴望為國效力的思想與壯志未酬的苦悶,正確理解“人生入夢”的思想情緒。
2理解《赤壁懷古》一詞中寫景、詠史、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3了解豪放宋詞的風格特點,提高古典詩詞閱讀鑒賞能力。
[難點重點分析]
1怎樣正確理解《赤壁懷古》的思想內容?
《赤壁懷古》融寫景、懷古、抒情為一體,從描繪古戰(zhàn)場的雄奇景色入手,贊一代儒將周瑜的豐功偉績,抒發(fā)作者個人的貶謫失意、功業(yè)無成的感慨。結尾處“人生入夢”的感慨是作者迅速從惆悵失意中排解出來,表達蘇軾特有的曠達灑脫情懷。
2作為豪放派代表詞人的蘇軾在寫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樣理解《赤壁懷古》的藝術特色?
蘇軾以詩為詞,使詞的內容不再拘于傳統(tǒng)的離愁別緒,反映較廣闊的社會生活,拓寬了詞的題材;使詞的形式不再為規(guī)定的宮調、身律所束縛,一掃詞的柔弱氣息,開創(chuàng)了豪放詞派。蘇詞氣勢雄偉,一瀉千里,提高了詞的意境!冻啾趹压拧肥呛婪排伤卧~的代表作,詞的主旋律感情激蕩,氣勢雄壯。全詞借古抒懷,將寫景、詠史、抒情容為一體,借詠史抒發(fā)作者積極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業(yè)無成的感慨。
[教學設想]聯(lián)系余秋雨的《東破突圍》,引導學生理解分析鑒賞《赤壁懷古》的思想內容,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發(fā)揮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積極性,加強課文背誦,通過讀課文、看注解、議特點等方法,提高學生宋詞閱讀鑒賞能力。
安排一教時
[教學步驟與內容]
一導入
介紹余秋雨的《東破突圍》,正是由于被貶職,蘇東坡突破了小人們的`包圍,使他真正審視人生的真諦,從而寫出了流傳千古的曠世杰作《前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念奴嬌赤壁懷古》歷來被稱為宋詞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蘇軾被貶到黃州期間所寫,表達了詞人對古代英雄的贊美和壯志未酬的感慨。
二指導朗讀,正音,讀出氣勢。
三研讀課文,學生整體把握全詞內容
1,大將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分析“大”“淘”---------有氣勢
淘盡風流人物,解釋風流人物---------無數出色的人才
2可懷人物那么多,為什單單懷念周瑜?捕捉有關描寫周瑜的語句,分析周瑜形象
小組討論
明確:小喬初嫁了---------英雄
雄姿英發(fā)-----------有氣魄
羽扇綸巾--------------儒將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大智大勇
是個風流人物
3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樣的背景下來寫?
明確:景色描寫中--------------亂石驚濤浪花
4這個景色有什么特點?如何描寫?
明確:氣勢磅礴
穿空-----------峻偉
卷千堆------------浩大
用了比喻、夸張、擬人的手法
千堆雪比喻巨浪
5為什么把周瑜放到這樣一個景色中去?
襯托英雄氣概、英雄風采,景和人相得益彰。
6討論:為什么單單懷周瑜?
參考:①建功年齡
蘇軾四十多歲團練副使虛職
周瑜二十多歲就被重用
、跈C遇
蘇軾遺憾沒有碰到這樣的機會
周瑜碰到了孫權這樣的明君
、鄢啾谥畱(zhàn)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苄市氏市侍K軾:“知音如周瑜!
懷古的目的是為了抒發(fā)感情
7抒發(fā)什么感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
笑什么--------------多情
多情--------------多愁善感
愁什么--------------被排擠不得志仕途不平大志難以實現
感---------------惆悵失意
8但文章如果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就不是蘇軾了。如何理解“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明確:人生如夢,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盡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應該僅僅是自己,而應該是千古不變的江月,就把這杯酒敬給了千古不變的江月。
應該說他能迅速從惆悵失意中解脫出來,表達了蘇軾特有的曠達灑脫情懷。這真叫做人生短暫,江月永恒,壯志難酬,豪情長存。
四總結歸納
主旨:全詞由江帶出,景、史、情渾然一體,它洋溢著一種緬懷英雄、追求功業(yè)、寄情自然的那種豪放激情,三維一體構成了一種心情,這就是詞的主旨所在。
五評價《赤壁懷古》的藝術價值,引導學生進一步體味豪放派詞人蘇軾詞作的整體風格
。ㄓ嗲镉辏簺]有黃州被貶,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際。)
六拓展加深,布置課后作業(yè)
課后查閱一些資料,思考比較《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和《赤壁懷古》的異同,就其思想內容或藝術特色寫一篇短評。
[板書設計]
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
赤壁奇景穿山勢險峻氣勢擬人
寫景詠赤壁拍巨浪驚險聲音對偶夸張
大江氣勢卷江水洶涌色彩比喻
年輕得意英俊瀟灑英雄風采
詠史懷周瑜儒將風度非凡膽略
抒情抒己感慨人生如夢壯志未酬
《赤壁》教學設計 篇3
有什么樣的教學思想作指導,就有什么樣的課堂生活形態(tài)。用“踐學”思想指導教學,課堂就能真正成為學生實踐學的場域。
一、“踐學”的內涵
眾所周知,體育課不能只是學生用眼看老師或一兩個學生做示范動作,自己卻始終站在原地、坐在原位“靜觀其變”。如果那樣,還叫體育課嗎?體育課是要真正地實踐起來的,要運動肢體,活動筋骨,要跑跳投擲,要流汗,要付出體力,付出能量。文化課的學習也是如此!學生要有積極緊張地“動”起來的狀態(tài)和過程,要將學習活動落實到自己的眼、手、腿、腦、心中去,要從課堂“觀摩”老師及個別尖子生說、演、算、投影儀的播放的“觀摩者”變成學習的實踐者,變成活動的承載者,變成過程的生成者,在課堂這片天地里經歷過程,承擔生成,完成成長。
同時,真正意義上的課堂學習,還在于除了知識認知這一“冰山一角”(這就是慣常所謂的“學習”),更大、更重要的部分,是潛藏在“水面下”的“實踐學習”,也就是真正地對學習進行實踐的過程,其目的之一,是為了獲得“學習力”和“創(chuàng)造力”。學生知識的組織和轉換、學習情感態(tài)度的體驗累積、學習品質的逐漸“自養(yǎng)”、學習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逐步練就以及學習的快樂與生活的幸福,都是在“踐行學習”的過程中實現的,同行共生的。
美國M·希爾伯曼的一項教育心理學研究發(fā)現并證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學生對所教內容的平均回憶率為:教師講授5%;學生閱讀10%;視聽并用20%;教師演示30%;學生討論50%;學生實踐70%;學生教別人90%!边@已經表明了怎樣的課堂結構才是最有效的,怎樣的課堂生活才是更有意義的,怎樣的課堂教學才真正關注了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
基于以上認識,我們認為舊有課堂的價值取向需要提升、結構需要調整,總體上說就是對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講——聽”、“灌——受”為主體結構的課堂進行改造重置,變?yōu)橐詫W生為中心、以學生“實踐學”為主體來組織教學結構與活動流程。
二、“踐學”的貫徹
課堂“踐學”,是科學地實踐和體驗學習。通過營造氛圍、明晰目標、指導學法、兌現行為等手段,以學知識為憑借來達到踐行學習、學“學習本身”的目的,以求懂得學習,領悟學習,駕馭學習,強大學習的本領。
。ㄒ唬┱n例呈現
我們以《念奴嬌 赤壁懷古》的教學為例。
環(huán)節(jié)一:吟誦課文,整體感知
1、個體自讀——小組誦讀——全班齊讀
個別不清楚的,小組成員互幫互助,共同解決。
2、結合誦讀感知,說說自己讀到了哪些內容?
學生在交流過程中,逐漸明晰:
。1)上片主要寫赤壁的景色。
。2)下片主要寫周瑜的豐功偉績和詞人的感慨。
師:能否用一句話概括?
生:通過對赤壁風景的描寫和歷史人物(周瑜)的緬懷,抒發(fā)了自己壯志未酬、仕途不暢、兩鬢發(fā)白、無所建樹的悲嘆和“人生如夢”的感慨。
生:作者借對古戰(zhàn)場的憑吊以及自己與英雄人物的對比,表達了自己對人生的思考,抒寫了“超然”的人生態(tài)度。
環(huán)節(jié)二:明確任務,目標導學
師:我們首先初步整體感知了詞的基本內容。但對于這首千古名詞,決不能僅僅停留在了解基本內容這個層面。我們還需要干什么呢?
生:弄明白作者是在什么情景下寫了這首詞。
生:把握作者在詞中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弄清他的態(tài)度究竟是積極還是消極。
生:探討這首詞的特點。
生:賞析作者所運用的藝術手法。
……
師:同學們談得很好。我們歸納一下(老師出示PPT):
環(huán)節(jié)三:了解作者,知人論世
師:知人論世是一種重要的詩詞鑒賞方法。結合我們對詞的內容的初次感受,對于蘇軾,你已經知道哪些信息?還想知道哪些信息?
學生各自交流自己心中的蘇軾(略)。
同學們的交流涉及蘇軾的人生經歷、仕途變遷、為官政績、文壇地位、愛情婚姻、家庭親情、處事態(tài)度、人生觀、性格、志趣、才學(文章、詩詞、書法、繪畫、教育、音樂、醫(yī)藥、數學、金石、美學、烹飪)等。
師:好,同學們對蘇軾了解不少,說得有根有據,有血有肉。結合本詞的學習,還想知道什么?
生:作者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寫了這首詞?
生:寫作意圖是什么?
生:是懷古傷今嗎?作者是不是很消極?
師:誰來說說作者是在什么情況下寫了這首詞,目的是什么?
生:蘇軾因“烏臺詩案”而被捕下獄,由于當時他的'人緣還不錯,營救的人很多,皇帝才決定不殺他,把他從京城貶到了黃州,做了一個毫無實權的團練副使。當是蘇軾已經47歲,心情極其復雜,他游赤壁時寫下了這首詞。
生:蘇軾因為“烏臺詩案”被宋神宗貶到黃州,這是他政治仕途上的一次重大打擊。這樣的厄運與不幸,他如何面對呢?從他在這里寫下的一批作品中,我們讀出了他的失意孤獨、困惑煩惱,我們更讀出了他的超脫曠達、從容淡定。
生:一切文章皆有意圖!冻啾趹压拧返哪康木褪鞘惆l(fā)自己歷經人世滄桑后對人生的感慨。
師:知道這些,很好!但還不夠。讓我們再對本詞做一些深入探討。
環(huán)節(jié)四:小組合作探究,展示學習成果
1、老師PPT出示幾個探究的問題:
這些問題,直沖學習目標,增強學習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2、各小組展開研討。用關鍵詞表述探究結果,并準備口頭分析。
3、各小組到前后黑板板演本組成果(板書關鍵詞句),并作口頭闡述。
4、異組點評。不僅點評結果,也點評概括的準確性、思考的角度、書寫、口頭表達等。老師適時點撥,提煉升華。
【僅記錄第4個問題的展示,其它問題的探究過程和展示略。】
同學們對本詞的“豪放”表現在哪些方面的探討,小組展示如下成果:
板演(關鍵詞概括):
、倜枥L壯麗之景
②刻畫豪邁之人
、凼惆l(fā)豪壯之情
、芙沂就ㄟ_之理
口頭表述,也簡潔明快:
景——體現為描繪赤壁的壯麗、雄奇、奇特、磅礴。
人——體現為刻畫周瑜的偉大、英雄、卓越、豪杰、俊賢、非凡。
情——體現為抒發(fā)自身豪邁、悲壯、超然、慷慨的感情。
理——體現為對生命、人生、生活的思考,揭示徹悟、通達、普遍的哲理。
從四個方面來分析“豪放”特色。贏得全班一片掌聲。
此時,一同學還生成一個新的問題,將小組探究活動引向深入。
生:是不是只有寫這樣的景、人、情、理才能體現出“豪放”的特點呢?
師:這個問題很有價值。大家探討探討。
師:(提示)同學們可以把蘇軾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和《定風波》進行比較閱讀。
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各小組又展開了合作學習活動。然后,板演展示,口頭陳述。
板演:
《定風波》
事——小事(途中遇雨這樣的常事)
景——常景(打葉雨聲、微寒春風、雨后放晴)
人——凡人(竹杖芒鞋的自己,雨中狼狽的同行者)
情——淡定(雨中吟嘯徐行,似覺無風無雨)
理——簡單(簡樸、尋常,豁達態(tài)度)
口述:
生:我們把《念奴嬌 赤壁懷古》和《定風波》兩相比較,雖內容不同,但同樣可以見出作者的豪放。所以,豪放取決于人的態(tài)度、人的胸襟、人的境界,自然不必受制于所寫的景物人事是否大氣磅礴。豪放,乃曠達超脫的胸襟,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態(tài)度。這是一個人的“精神底色”。
他評:(集中大家的觀點)板演簡潔,很有概括性,闡述到位,表達準確,揭示了本質,很有啟發(fā)性。
同學們靠自己的力量,拓展了認識,通透了思想。
(二)課例分析
從課例中,我們可以看出“踐學”課堂構成環(huán)節(jié)和運行特點。
1、“踐學”課堂的構成環(huán)節(jié):
(1)自學質疑,踐行“獨學”。個人自學、獨學的行為是其他學習方式存在的基礎。獨學成“力學”(全力學、盡力學),可以促進整個學程的快節(jié)奏,高品質。
。2)討論領悟,踐行“合學”。小組討論、全班交流、“對子”間的幫扶、師生間的“點”“化”,這都是“合學”“合作”的重要形式。互相作為資源,互相激發(fā)和點撥,共享學習智慧、過程與成果。
(3)展示分享,踐行“展學”。學習的策略、過程、程度、困惑、成果等,需要通過說、寫、演、述、結等行為展示出來。展示的過程是一個暴露不足、顯現疏漏、發(fā)現問題、清理錯誤的過程。經歷了“展學”實踐,知識與能力的構建會更有效,對學習本身的理解也會更深刻。
。4)檢測鞏固,踐行“活學”。學以致用,活學活用,這是治學之根本。課堂問題解決、課堂檢測、課堂展示,學生實踐著“活學”。在使用所學過程中,一邊驗證所學知識的準確性、全面性、效力性,一邊驗證自己的理解性、趣味性、靈活性和創(chuàng)新性。實踐中運用的、驗證的、創(chuàng)生的知識和能力,能融進生命,伴隨終身。比如,問題的探究與解答,這本身就是對思想方法的正確性、思維的深度精度、表述的準確性的檢測,在其中鞏固知識和技能。
。5)評價提升,踐行“評學”!霸u學”是個體或組織學習行為的一部分。跳出課堂看課堂、跳出學習看學習,跳出過程看過程,跳出自己看自己,這是教學領域的一種高境界。在自評、互評、師評過程中,明晰優(yōu)劣得失、實現提煉升華。個體在這個“登高回望”、整體審視的過程中實現醒悟、領悟、頓悟,提高學習的“元認知”能力。
2、“踐學”課堂的運行特點:
第一,教學主體過程,是由學生通過“踐學”共同生成的。學生參與了活動,承擔了任務,催生了需求,展示了成果,并從中體驗和領悟了學習的方式方法。
第二,課堂上,學生組織結構發(fā)生了變化,由個體變成了小組,由“單兵作戰(zhàn)”變成“小組行動”,學生全卷入,全裹挾,課堂“亂”(活)起來,形成“一窩蜂”般地學習態(tài)勢,打破了原有課堂的“井然有序”。
第三,學生組織結構的變化,對教學方式變化產生了“倒推力”,課堂話語權、評價權、溝通權、展示權還給了學生,學生成為自主、合作學習的真正主人,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成為本體,而不僅僅是過程中的點綴。
第四,老師“退后”,其功能不再是灌輸,不再是結論的說教,而是順勢而串,順勢而導,順勢而化,順勢而評。
第五,“關鍵詞(板演)+分析(口述)”的成果展示形式成為基本態(tài),這可以有效訓練學生的言語技能,提高規(guī)范表達能力和語文應試能力。
三、“踐學”課堂的比較優(yōu)勢
從教學的主要環(huán)節(jié)來看,“踐學”課堂與舊有課堂相比,具有一定的比較優(yōu)勢。
比如,在了解認識作家、掌握創(chuàng)作背景方面,處理方式更能體現以生為本、追求實效。
原有教學,一般采用老師出示作家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無論學生知道不知道、知道多少,都讓學生一讀(單人讀或齊讀)了之。
踐學課堂,則調動學生已知,各自分享自己原來知道的作者信息,現在還想知道哪些信息,讓學生自己與自己有一個對話,明白“新增點”。并能并根據課題所需,從資料中側重關注作者某一方面的經歷或思想,明確“觀察點”和“利用點”,把認識作者與詞作的鑒賞緊密結合。這就是一個實踐學習、學學習的過程。
再如,展示后的點評,采用異組點評方式,改變了老師掌控評判權的弊端。
某一小組板演、口述成果后,由其他小組成員來根據板演的關鍵詞核心句進行判斷、分析、點評。這樣做,一方面防止了小組只關注和討論自己組的問題,而不去管其他的問題的現象,促進各小組研究每一個問題,并要有自己的思考和結果。另一方面,促進小組與小組間、學生與學生的對話、溝通、交流。特別是存在分歧的地方,雙方可以補充陳述本組的理由和思考過程,展開辯論,其它組的同學也可參與其中,亮出自己的看法,進行思想碰撞。而最重要的還在于,通過點評、糾正、補充,形成了多生——多生之間對話,多生——教師之間的對話,多出了若干關注學習行為和結果的角度,并讓學生體驗評價,提高評價能力,教學意義和價值自然擴大了。
在其他諸多方面,“踐學”課堂都體現出與舊有課堂相比較的優(yōu)勢。
與他人不關聯(lián),錯讀誤讀自己難以分辨,得不到及時糾正。
在自讀基礎上增加小組讀(或接讀、或輪讀、或分角色讀)
互為聽眾,出現錯讀誤讀、疑難之處,組員間可以及時辨析糾正,保證實效。
面對問題
自己思考,或同桌之間做點交流
相對封閉,信息量也不豐富,往往認識不深入,不充分。
在自己思考的基礎上,小組成員間交流討論,甚至辯論爭論。
相對開放,參與面廣,多向交流,看問題的角度、方法多元。眼界會拓寬,認識能豐富。
解決問題
老師抽單個學生回答
學生被動,師生單向對話,其他學生推脫責任,容易游離。老師掌握評價權(雖有時也讓同學評價一下,但往往是點綴)。
小組先形成共識或產生分歧,推薦發(fā)言人陳述,其他成員補充。或各小組齊動,進行板演。
小組行動,比較主動;參與面廣,互相帶動;集體智慧,互學互補。
課堂展示
以單個學生口頭表達為主
展示的往往是結果、結論;生成的教學資源有限。
展示方式多種(口述、板演、小組作品呈現、小組表演、過程再現、情景模擬等)
展示的不單是結果,還有方法、過程,不同的看法,組員的爭論、分歧,行動表現、參與態(tài)度、合作狀態(tài)等?梢陨韶S富的教學資源。
課堂形態(tài)
學生以“坐學”為主,有時扭轉身子與同桌、前后有些簡單交流。
老師固守講臺,實施“講——問——評”,課堂結構僵化,氣氛沉悶,學生學得消極、辛苦。
學生全面“動”起來:或聚在一起討論,或涌到前后板演,或互相配合表演,或做“老師”拿著粉筆點評。
課堂結構“活泛”,氣氛活躍,學生動靜結合,學得積極、快樂。老師穿插于學生群體之中,隨生動而動,教與學生態(tài)化。
總之,原有課堂上,學生總跟在老師后面,被老師教導、控制、管理、要求、禁止,“等靠”“逃避”的心態(tài)很突出。課堂相對靜態(tài),思維相對封閉,更多體現為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質疑問難的可能性小,難得生成教學資源,課堂容易陷入沉悶、陷入老師一言堂的狀況!佰`學”課堂,學生走到前臺,人人能參與、人人能行動,“行動”“作為”的意識濃厚,總是學生在讀、在說、在做、在討論、在交流、在板演、在點評、在活動,學習的實踐性、活動性、合作性、體驗性比較明顯,能力、素質在模式中得到全面關注,特別是情感、態(tài)度等內隱型品質得到養(yǎng)成。正因如此,學生的思維容易激活,思維與思維、觀點與觀點之間容易產生沖突、碰撞,學生活動空間大,課堂相對開放,相對活躍,充滿生機,可以很容易地生成教學資源,出現師生、生生群言堂的景象,真正保障教學實效,充分彰顯教學價值。
《赤壁》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人文性:
體會蘇軾由樂轉悲再轉喜的情感歷程。
。、工具性:
領悟文中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體會文本怎樣表現蘇軾的情感變化。
2、領悟景、情、理三者如何相互交融。
【教學設想】
學習古代文學作品,我認為既要考慮文學作品的本質特點,又要揣摩課文的個性特征。作為一篇賦,我覺得應該把握其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點;針對本文,我又以其線索──蘇軾的情感變化為重點組織教學。再者這篇文本要求全文背誦,應把朗讀、背誦貫穿于教學過程之中。
【教學方法】
誦讀法;提問法;講解法;討論法。
【教學課時】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三課時
一、抽查背誦:
二、課文分析:
研習第四段:
。R讀)
1 、針對客人的悲情,蘇子做了什么樣的回答?如何評價作者的觀點?
。ǚ中〗M討論,全班交流。)
明確:蘇子的回答:照應文章開頭的寫景和客的笑話,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上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變;而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著羨慕長江的'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應該輕物質而重精神,執(zhí)著于自己的不朽事業(yè),保持平靜超然的心態(tài)和樂觀曠達的情懷。作者不同意看問題絕對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辯證關系。但這種觀點并非科學,因為作者沿襲了莊子的相對主義觀點,否認衡量事物的客觀標準,抹殺事物質與量的實際界限。總之,在當時的背景下,作者的觀點還是積極的。
學習第五段:
2 、思考:
、 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⑵ 這樣結尾有什么深刻含義?
、 結合全文,應如何認識文中的“主”與“客”?
明確:
、 本段感情色彩為“喜”照應了開頭超然欲仙的快樂。主要寫客人聽了蘇子的話,身心釋然,主客開懷暢飲,興盡酣睡。
、 這樣結尾是向政敵的一種暗示:我雖然遭受迫害,貶滴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并不錯,既不寂寞也不苦惱。這實際上是一種抗議。
⑶ “主”“客”實為一體,分別反映了作者內心的積極和消極的心態(tài)。
三、總結全文
課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后通過客人的洞簫吹奏極其幽怨的聲調,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問答,轉移到關于人生態(tài)度問題的論辯上,寫出歷史人物的興亡和現實苦悶的“悲”,闡明變與不變的道理,以求解脫,最后歸于豁達樂觀。表現出作者“樂──悲──樂”的感情變化。這也是課文的感情線索。文章合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寫之中,滿腔的悲憤寄寓在曠達的風貌之下。
四、藝術鑒賞
。、寫景、抒情、議論緊密結合:
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創(chuàng)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蘊涵著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第三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歷史陳跡、抒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與“不變’的哲理。
。、“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傳統(tǒng)賦體那種詩的特質和情韻,同時又吸收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韻和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勃郁頓挫,如“萬斛泉源”,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整齊對稱不同,它的書寫更為自由。如開頭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卻有整飭之致;以下直至段末,雖都押韻,但換的較快,而且換的處往往就是文義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利于誦讀,極富聲韻之美,體現出韻文文學的長處。
。、形象優(yōu)美、善于取譬的語言特色:
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婉: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聲、情,寫得具體可感,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
五、閱讀遷移
其實,作者的心情變化不僅僅體現在本文中,而是貫穿在被貶到黃州后的所有作品中。我們來共同感受一下。
課件展示兩詞:《卜算子》和《定風波》
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六、布置作業(yè)
背誦全文,完成練習。
《赤壁》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在赤壁之戰(zhàn)中,東吳獲勝的根本原因。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教學重點
使學生了解事件的經過和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寫的。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如何從戰(zhàn)役的具體過程中了解以弱勝強的原因。
課前準備
學生:搜集有關《赤壁之戰(zhàn)》背景資料,并通過預習,大致了解火攻是分哪幾步進
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
教師:掛圖、朗讀錄音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節(jié)課我們理清了文章的順序及結構,知道這是一場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典型戰(zhàn)例。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分析以少勝多根本原因,從中獲得啟發(fā)和收益。
二、抓住重點認真分析
1.指名朗讀課文。
思考:本文的重點部分是第幾部分?概括這部分的意思。
。ǖ谌糠质侨牡闹攸c。這部分的意思是:黃蓋詐降,駕船火燒曹營,大敗曹軍。)
。2)這次戰(zhàn)役是用火攻的方法取勝的,那么火攻是分哪幾步進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請同學們認真默讀課文第五至十一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段意。再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自然段合并。思考“火攻”分幾步。
3.指名說說自然段段意。
4.分組討論分析。(出示下面第五至第十一自然段段意,認真分析歸納合并。)
第五自然段:黃蓋寫詐降書給曹操。
第六自然段:趁東南風,黃蓋駕船駛向曹軍。
第七自然段:黃蓋的船中裝的全是火藥。
第八自然段:黃蓋駕船直沖曹軍,曹操毫無防備。
第九自然段:黃蓋命令士兵點火,火燒曹營。
第十自然段:曹營中火光沖天,亂成一片。
第十一自然段:曹軍大敗,曹操逃跑了。
學生匯報:
。ǖ谖遄匀欢螢橐粚樱狐S蓋寫詐降書給曹操;第六自然段至第八自然段應合在一起,是寫黃蓋趁東南風,駕著裝滿火藥的船,飛快地駛向曹軍。
第九、第十自然段應合在一起,是寫火燒曹營的情況;第十一自然段是寫曹軍大敗,曹操逃跑了。那么,火攻就是分四步進行的。)
下面我們分組朗讀火攻這四步的內容。
請大家繼續(xù)分組討論,把火攻這四步用小標題或簡明的提綱概括出來。
學生匯報或抽小組代表到黑板板書出來。
。ㄒ唬⿲懺p降書,施火攻計
。ǘM載火藥,借東南風
(三)火船沖曹,大火漫天
。ㄋ模⿴П窔,曹軍大敗
老師小結:火攻的四步,這種小標題,還有的同學編的跟這種意思相同,但表達有所不同。這沒關系。只要動腦,只要意思對,就可以了。大家的積極性非常值得肯定。
5.火攻的四步,咱們清楚了。但“火攻”之計能得以實施,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
是什么?——東南風。請找一找,畫一畫,讀讀。
。ㄎ闹腥螌憱|南風。第一次:這一天東南風很急;第二次:“江南隱隱約約有些船,趁著東南風向北岸駛來!钡谌危翰诲e,趁著東南風來的正是黃蓋的船。)
6.文中為什么多次寫東南風?假如沒有東南風,會怎樣?
(因為“東南風”是周瑜、黃蓋完成“火攻”妙計的根本條件。前邊文中講了,周瑜調兵遣將,駐在赤壁,同曹操的兵隔江相對,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只有在刮東南風之時,“火攻”計劃才能實施。正因為這樣,文中才多次提到東南風。)
。偃鐩]有東南風,黃蓋去詐降,裝滿火藥的船就不可能行得像箭一樣快。船行很慢了,容易被曹操發(fā)現情況不對;更糟糕的是,點了火的船,因沒有風,不等火船靠近,就會被曹兵發(fā)現而想法子阻止,那么,再好的妙計也無法實施了。)
7.東南風是“火攻”妙計得以圓滿實施的關鍵。那么,周瑜和黃蓋根據什么情況制定了“火攻”之計?從書中找出有關段落讀讀。再分析。
(1)敵眾我寡,不宜持久,應速戰(zhàn)速決;
。2)曹操戰(zhàn)船連接,不利行動;
(3)戰(zhàn)船及其帆篷等物都是易燃物。周瑜和黃蓋從敵我雙方的力量分析,同時他們了解到曹操戰(zhàn)船相連 的弱點,從而想到了火攻之計。
8.指名按順序復述火攻的具體步驟。
三、總結全文,提高認識
1.集體朗讀課文。
討論分析:
“赤壁之戰(zhàn)”中,周瑜為什么能以少勝多?曹操慘敗的原因是什么?
。ㄖ荑つ芨鶕䲠澄译p方的情況,認真分析,利用天時地利,巧妙地揚長避短,使弱勢轉為優(yōu)勢,因而能以少勝多,戰(zhàn)勝曹軍。曹操自恃兵多將廣,小看東吳,輕敵自傲,不可一世,認為拿下東吳如囊中之物。更致命的是采取了錯誤的措施——連船,因而得到了慘敗的下場。)
我們可以用哪三個成語來概括?誰能上來把它寫出來?引導學生板書:
知己知彼
百戰(zhàn)百勝
驕兵必敗
2.學完了這篇文章,你有什么想法和收益?
。v史上的故事,能為我們這些后人敲響警鐘。我認為“驕兵必敗”是很有道理的。以后,無論在學習上、工作中一定切記不能驕傲更不能在成績面前忘乎所以,要謙虛謹慎,不斷進步。)
。▽W習了課文,我體會到在困難面前,不能退縮,一定要開動腦筋,想方設法去克服它,戰(zhàn)勝它。)
。ㄗ鋈魏问露家朴诜治觯米钋擅畹姆椒,最小的付出,獲得最大的收益。)
教師小結:
“赤壁之戰(zhàn)”是我國歷史上一個以少勝多的典型戰(zhàn)例。它確實使人從中受益匪淺。我們無論對待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制定方案,要優(yōu)中選優(yōu),要牢記傲兵必敗的道理。讓我們永遠謙虛,不斷進步!
四、布置作業(yè)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2.摘抄自己喜歡的詞句。
五、板書設計
。ㄒ唬⿲懺p降書,施火攻計
知己知彼
(二)裝滿火藥,借東南風
赤壁之戰(zhàn)
(三)火船沖曹,大火漫天
驕兵必敗
。ㄋ模⿴П窔,曹軍大敗
資料提供者:
《赤壁》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2、培養(yǎng)學生對我國古代文化的興趣。
3、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難點: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作者簡介
三、朗讀《赤壁》。
四、詞義解釋
折戟:折,折斷。戟,古代一種兵器。
將:把,拿。
東風:春風。
五、課文探究:
1、《赤壁》開頭為什么從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提示:這一把折戟與古代戰(zhàn)爭有聯(lián)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對歷史的詠嘆。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為詩的引導,它本身也蘊含著強烈的意念。沙里沉埋著鐵戟,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發(fā)出歲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歷史上留下過蹤跡的人物、事件,常會被無情的時光銷蝕掉,也易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機會被人記起。正由于發(fā)現了這把鐵戟,使詩人無法平靜,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認一番,發(fā)現原來是“前朝”——三國赤壁之戰(zhàn)時的遺物。從而為下文作鋪墊。
2、全詩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最后兩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詩人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為他自己生不逢時,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還有另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所作為,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英氣。
六、齊讀并背誦這首詩。
七、布置作業(yè)
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赤壁》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2、培養(yǎng)學生對我國古代文化的興趣。
3、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難點: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由赤壁之戰(zhàn)的視頻片段引入課題--《赤壁》
二、解題并簡介作者
赤壁是東漢末年周瑜大敗曹操的地方,在湖北赤壁市長江南岸。但詩人所詠的赤壁是湖北黃岡的赤鼻磯,即東坡赤壁。詩人借題發(fā)揮,表明自己對歷史事件的看法。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唐代詩人,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后世傳誦。注重軍事,寫下了不少軍事論文。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
三、朗讀古詩《赤壁》。
聽音頻朗誦,老師強調生字戟(讀音:jǐ))的讀音,學生朗誦。
四、詞義和詩句的翻譯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赤壁】地名,在今湖北省!菊坳恐刚蹟嗟年
【銷】銹蝕!緦ⅰ磕闷稹!厩俺恳郧暗臅r代。
【周郎】吳國的年青將領周瑜【銅雀】即銅雀臺。
【二喬】三國時吳國的美女,大喬嫁孫策,小喬嫁周喻。
【參考譯文】折斷的'鐵戟沉沒在泥沙中尚未銷融,拾起磨洗一番,辨認出是六百年前三國時代赤壁之戰(zhàn)的遺物。倘若不是東風給周瑜方便,春色幽深的銅雀臺早就鎖著二喬了。
五、分析古詩:
1.前兩句是寫興感之由。詩篇開頭借一件古物來興起對前朝人物和事跡的慨嘆。在那一次大戰(zhàn)中遺留下來的一支折斷了的鐵戟,沉沒在水底沙中,經過了六百多年,還沒有被時光銷蝕掉,現在被人發(fā)現了。經過自己一番磨洗,鑒定了它的確是赤壁戰(zhàn)役的遺物,不禁引起了“懷古之幽情”。由這件小小的東西,詩人想到了漢末那個分裂動亂的時代,想到那次重大意義的戰(zhàn)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
2.后兩句是議論。在赤壁戰(zhàn)役中,詩人他認為周瑜之所以能取勝是因為偶然的東風,但他并不從正面來描摹東風如何幫助周郎取得了勝利,卻從反面落筆:假使這次東風不給周郎以方便,那么,勝敗雙方就要易位,歷史形勢將完全改觀。接著就寫出假想中曹軍勝利,孫、劉失敗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鋪敘政治軍事情勢的變遷,而只間接地描繪兩個東吳著名美女將要承受的命運。如果曹操成了勝利者,那么,大喬和小喬就必然要被搶去,關在銅雀臺上,以供他享受了。
3.詩人是如何評價“赤壁之戰(zhàn)”的?這樣寫有何用意?
不以成敗論英雄。認為赤壁之戰(zhàn)的勝利,不過是借助東風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則就是相反的結果。詩人熟讀兵法,但卻這樣寫,恐怕正是自負知兵,而自己的建議又不能得到朝廷的賞識,便借題發(fā)揮,抒發(fā)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心情。
六、這首詩的亮點:
1.以小見大、構思巧妙:
a.題詠歷史重大題材,卻從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銹跡斑斑的“折戟”寫起。
b、以兩個美女象征國家的命運。
2.杜牧的這首懷古詠史詩借題發(fā)揮,表現自己的政治感慨與識見。
借慨嘆周瑜因有東風之便取得成功,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的心情。
七、小結:
這首詠史吊古詩。詩的開頭二句,借物起興,慨嘆前朝人物事跡,后二句議論:赤壁大戰(zhàn),周瑜火攻,倘無東風,東吳早滅,二喬將被虜去,歷史就要改觀。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詩的構思極為精巧,點染用功。
八、作業(yè)
1.《赤壁》的詩人是-代的--,從內容上看,這是一首--詩,詩中的興由之物是--,作者由詠史而生發(fā)的感慨是------------------。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赤壁》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體會蘇軾由樂轉悲再轉喜的情感歷程。
2、領悟文中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1、體會文本怎樣表現蘇軾的情感變化。
2、領悟景、情、理三者如何相互交融。
【教學設想】
1、把握這篇賦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點。
2、以其線索──蘇軾的情感變化為重點組織教學。
3、把朗讀、背誦貫穿于教學過程之中。
【教學方法】
誦讀法;提問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聯(lián)系背景,遷移導入
步驟:譚嗣同絕命詩→蘇軾絕命詩→蘇軾《赤壁賦》。
導語:古時文人獄中常作絕命詩,大家一定很熟悉譚嗣同臨刑前的《獄中絕筆》: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蘇軾也曾作絕命詩《獄中寄弟弟子由》兩首:
《獄中寄弟子由》其一
圣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滿先償債,千口無歸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與君今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獄中寄弟子由》其二
柏臺霜氣夜凄凄,風動瑯珰月向低。
夢繞云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
額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歲神游定何處?桐鄉(xiāng)應在浙江西。
有趣的是,這兩首詩使蘇軾逢兇化吉,死里逃生。當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投獄中,絕望之余作此詩,傳到宋神宗手里,神宗看后大為感動,對他從輕發(fā)落,貶到黃州。這就有了蘇子泛舟赤壁,憶古撫今,千古佳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及前后《赤壁賦》也得以誕生。
二、聽讀全文,間接感知
1、播放《赤壁賦》的錄音帶,感受蘇軾的文風。
2、聽讀過程中注意糾正字音,劃清句讀,標注節(jié)奏,體會抑揚頓挫。
三、自讀全文,直接體驗
1、自由散讀:借助課文注釋,查閱工具書,積累文言詞匯。
注意讀準字音,讀對句讀,讀清節(jié)奏。
2、勾畫圈點:勾畫重要之處、欣賞之處及不懂之處。
板書:
情感線索:樂→悲→喜 三部分
四、細讀課文,局部強化
1、樂(第一自然段):
、 設疑:蘇子因何而樂?
(景色之美,泛舟游玩)
從哪可以看出?
(精美語句)
、 細讀:反復誦讀美言佳句,揣摩蘇子的感情,體會景與情的初步聯(lián)系。
、 互問:提問不懂之處,師生共同解答。
2、悲(第二自然段):
⑴ 讀:點名讀,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讀中品味讀中悟。
、 討論:蘇子緣何轉悲?有幾層原因?
(客人吹蕭,蕭生悲愁;主客問答,人生苦短)
、 探究:學生會很快找出兩層原因,但往往會忽略蘇子由樂轉悲的第一層心境。聯(lián)系兩次誦歌內容,引導學生理解蘇子被貶,內心是不快的。泛舟赤壁,見景而樂卻不是真樂,而是借此來排遣心中苦悶。所以吟詩也是原因。
多媒體顯示:
《詩經·陳風·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譯文:月出明皎皎,姑娘多美貌。緩步細腰扭,思她受煎熬。
扣弦而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譯文:“桂木的'啊,蘭木的槳,抽打著清澈的江水啊,穿而迎來了流動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懷,仰望著我思慕的人兒啊,她在那遙遠的地方!
3、喜(第四、五自然段):
、 自由散讀:學生可能意猶未盡,便再讓他們自讀。
、 角色定位:若自己是蘇子,會一直悲嗎?為什么?
五、小結全文
讀罷《前赤壁賦》,我們不由地將翻開同有“一洗萬古”之妙的《后赤壁賦》。古人認為:若無前篇,不見此篇之妙;若無此篇,不見前篇之佳。只“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鳴谷應,風起水涌”十六字,便似宇宙今日始開。同學們,去欣賞吧!
《赤壁》教學設計 篇9
學習目標:
1、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及特殊用法。
2、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學習古人豁達樂觀的精神。
3、熟讀并背誦課文。
學習重難點:
1、重點:理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賞析課文典雅、精美的語言。
2、難點:了解主客問答這一賦體傳統(tǒng)手法在表達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曠達的風貌之下寄寓的悲憤苦悶的復雜情感。
學法指導: 朗讀法、質疑探究法。
知識鏈接:
1、蘇軾,北宋文學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蘇詢,弟蘇轍均以文名著稱,而以蘇軾成就最大。文壇歷史上稱他們父子為“三蘇”。 人稱“一門三父子,娥眉共比高。”宋仁宗嘉佑二年,蘇軾中進士,受到當時文壇領袖歐陽修的贊賞。宋神宗熙寧年間。王安石實行變法,蘇軾因反對新法而外調杭州通判,轉任密、徐、湖州知州。元豐二年因諷刺新法的詩句,而被捕下獄,后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因筑室于東坡而自號東坡居士。哲宗繼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親政,蘇軾再一次遭貶到惠州,后又到瓊州;兆诩次缓,遇赦北還,途中在常州病逝。
2、關于“賦”: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采螭文,體物寫志”,側重于寫景,借景抒情。屈原為代表的`“騷賦”,漢代為代表的“辭賦”,魏晉以后的“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為“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稱為“文賦”。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赤壁賦》。蘇軾的《赤壁賦》擺脫了魏晉時期鋪陳浮華、羅列詞藻的文風,緊緊圍繞著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實景。這篇文章的景物描寫雖然筆墨不多,但是意境創(chuàng)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寫優(yōu)美自然,抒發(fā)情感也真摯樸實。在創(chuàng)作風格達到爐火純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3、寫作背景: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其實是諫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斷章取義地摘出他諷刺新法的詩句進行誣陷。“烏臺”即御使府)后經蘇轍等人營救才免罪釋放,被貶滿黃州團練副使。從“烏臺詩案”到流放黃州是蘇軾人生的重要轉折,政治上失意訪惶,精神上孤獨苦悶。但是生性曠達的詩人在老莊佛禪和山水之樂中求得解脫,自號“東坡居士”,并寫了千古傳唱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這樣充滿哲學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赤壁》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結合作者簡介和文本注釋,掌握基本的實詞、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了解《赤壁賦》《登泰山記》情景交融的特點,感受中國古代文人或顯或隱地將個體思考寄托于山水之景中的文學自覺。
2.以山水為代表的自然是中國古代文人的精神寄托。感受作者借山水書寫世俗困境、于山水中尋求突圍途徑,最終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實現個體自由的生命歷程。
■教學重點
1.掌握基本的實詞、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對比閱讀這兩篇寫景抒情名篇,感受中國古代文人或顯或隱地將個體思考寄予于山水之景中的文學自覺。
2.學會運用批注式鑒賞方法,文本細讀,品鑒此類散文的創(chuàng)作特點。
3.在山水之境中,感受作者借山水書寫世俗困境、于山水中尋求突圍途徑,最終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實現個體自由的生命歷程。
■教學難點
1.學會結合文體特點(如《赤壁賦》的“賦”)、文言字詞、藝術手法等,挖掘與歸納中國古時候寫景抒情類散文的創(chuàng)作特點。
2.結合中國古代文人以儒家“經世濟民”思想為世俗追求,以山川自然為精神寄托的文化傳統(tǒng),感受作者借山水書寫世俗困境、于山水中尋求突圍途徑,最終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實現個體自由的生命歷程。
■教學說明
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七單元的單元主題是“自然情懷”,入選本單元的篇目以此為《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與地壇(節(jié)選)》、《赤壁賦》、《登泰山記》五篇寫景抒情散文。學習本單元,旨在體會民族審美心理,提升文學欣賞品味,培養(yǎng)對自然的熱愛之情。本專題學習的主要學習任務是基于第七單元內容,編寫一本散文集。各階段學習任務均以前三篇現代文為一類專題學習,后兩篇文言文為一類專題學習。具體安排見下表。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任務一:讀山水以感其情
【情境】部編版第七單元的主題是“自然情懷”,共選錄了五篇名家寫景抒情的文章。如果我們要以這個單元為基礎,編寫一本散文集,我們就把這個單元“讀厚”,圍繞主題分類收錄課內外的相關文章。然后需要“讀細”,鑒賞這些名篇“名”在哪里;最后是“讀深”,在充分了解文章的基礎之上為這本散文集作序,表達出我們對這本散文集如此編排的理由。
話題導入:毛澤東主席曾在《沁園春雪》中寫到:“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竟折腰”一句,抒發(fā)了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和完成革命事業(yè)的壯志豪情。而由中國當代畫家傅抱石和關山月于1959年合作創(chuàng)作的巨幅山水畫《江山如此多嬌》,同樣給我們直觀地展現出我們神州大地的恢弘壯闊。說到祖國的山河,你馬上想到了什么?
今天讓我們共讀中國古時候寫景抒情的名篇——《赤壁賦》和《登泰山記》,穿越千百年之前,感受蘇軾和姚鼐筆下的景與情。
活動1:讀順——自由朗讀課文,注意字詞的讀音。
活動2:讀情——選出你最喜歡的一處讀一讀,注意朗讀的輕重節(jié)奏。
任務二:理字詞以通其意
活動:梳理兩篇文言文重點字詞:實詞、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
任務三:畫山水以現其貌
活動:請從《赤壁賦》《登泰山記》中任選一篇,結合文本意象,為文章繪制一副美景全貌圖。(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讓學生課前或在家繪制,鼓勵發(fā)揮特長,靈活運用多媒體技術。)
第二課時
任務一:讀山水以賞其景
導入:
余秋雨曾在散文集《文化苦旅》自序中說道:“我發(fā)現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說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長期熏染造成的,要擺脫也擺脫不了!敝苑Q“人文山水”,是因為自古在文人墨客筆下,山川自然便被賦予了豐富的意義。伯牙與鐘子期于山水之間相遇,一曲《高山流水》抒發(fā)知音之遇;“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是儒家山水比德、表達君子道德情操的最佳注腳。凡此種種,數不勝數。
今天讓我們繼續(xù)共讀中國古時候寫景抒情的名篇——《赤壁賦》和《登泰山記》,感受蘇軾和姚鼐筆下的山水之美和潛藏其中的文人情思。
活動1:如果你是編輯,要為入編散文集的這兩篇文章補充旁批,你會怎么選擇?請從描寫山水的語句中選擇一處,小組討論、分享。
活動2:精選一處,仿照例子,完成表格。
參考:
任務二:攜山水以勾情思
活動1:你從這兩篇山水散文中讀到了什么情感?
活動2:《登泰山記》只是一篇山水游記嗎?結合以下語句分析。
。1)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
引導:奔赴泰安之中的一系列動詞,乘風冒雪,跋山涉水,極寫路途之遙,登山之決心與熱切;登山途中,“少”“中”“西”“巔”等一系列方位名詞的變化,寫出山路之曲折,山勢之高峻,登頂之艱險。其中環(huán)節(jié),缺一不可。作者何以費此筆墨?
明確:明寫路途艱難,實寫人生艱難。
。2)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引導:登頂山上,豁然開朗。傍晚時分,落日余暉靜靜灑落,山水如畫,霧帶飄然,山色淡雅、祥和!巴笔翘魍c“上”呼應,此情此景,非登頂不得,心境也由苦苦攀登轉而為寧靜淡然。
明確:明寫山色淡雅,實寫心境淡然。
活動2:結合作者當下的處境,談談兩篇散文抒情方式的不同。
資料1:“烏臺詩案”獲釋后,蘇軾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官俸停發(fā),衣食無著,曾做詩句“古人不復通問訊,疾病饑寒疑死矣”表達當時的困苦之境。元豐五年秋冬,蘇軾先后兩次游覽黃州赤壁,寫下兩篇賦。此為第一篇賦。
資料2:《登泰山記》寫于姚鼐辭官歸故里的途中。姚鼐少懷大志,但仕途之路并不順暢。后被舉薦,參與纂修《四庫全書》。本來升遷有望,可他卻在《四庫全書》告成之后,借衰病或養(yǎng)親之名辭官離京。學界普遍認為,實際上是與戴震、紀昀等人不睦。他曾感慨:“夫士處世難矣!群所退而獨進,其進罪也;群所進而獨退,其退亦罪也!保ā顿洺挑~門序》)
明確:雖然兩篇散文都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但《赤壁賦》淡化寫景,更多的是抒情言志,借由行歌相答、主客對話的方式表達對個體在浩渺宇宙中如何自處的哲理性思考!兜翘┥接洝吠ㄆ蕴┥街盀楸憩F主體。從綜觀到微觀,從日暮到日出,文字細致考究,呈現出泰山或巍峨高大,或泰然祥和,或恢弘壯闊的景象。相應地,我們能從蘇軾筆下鮮明感受到他身處逆境之時內心的動搖猶疑,以及最終對人生深沉的頓悟,這種抒情方式是顯性的;但是我們幾乎無法從姚鼐的這篇散文中尋得他無奈辭官之后的心境,他落筆克制、平淡,情感隱匿在眼底丘壑中。一顯一隱,恰是兩者不同之處。
任務三:寄山水以求突圍
活動1:結合閱讀經驗和以下資料,思考:為什么中國古代文人都不約而同地在山水中尋求生命困境的突圍?
資料:
。1)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論語》6.23章
(2)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王維《終南別業(yè)》
。3)“士”作為國家根本利益的維護者、精神家園的守護者要完成其歷史任務,就只能傾盡全力于理想人格的建構,把心靈的和諧、社會的和諧、宇宙的和諧融匯起來,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潘知常《中國美學精神》
明確:在春秋時期,山水多以倫理形態(tài)呈現,借山水來進行道德教化。此外,中國古代文人歷來深受儒家“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處世觀的影響,倘若無人賞識,則“藏”到哪里?自是青山綠水處。恰如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一句極盡隱逸生活的閑適恬淡。因此,象征著隱逸、避世而居的山水便與代表著世俗生活最高追求的廟堂相對立起來。所以他們在面對人生仕途困境而不得解時,轉而投向自然。而山水的接納、包容,也讓他們深化了人與自然渾然一體、融洽自處的理念,即“天人合一”。
活動2:我們還要為這本散文集做一個腰封。閱讀以下三則名言,你認為選用哪句最能吸引讀者?為什么?
資料:
。1)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
——南朝王融《江皋曲》
。2)論山水,則循聲而得貌;言節(jié)候,則披文而見時。
。ㄕf到山水,就能使讀者仿佛可以順著聲音看到山光水色的樣子;說到節(jié)令物候,就能使讀者在閱讀時似乎可以感受到所寫時令的寒暖特點。)——南朝劉勰《文心雕龍》
。3)就人生而言,應平衡于山、水之間。水邊的哲學是不舍晝夜,山地的哲學是不知日月。
——余秋雨《仁者樂山》
課堂總結:
中國文人是有山水情結的。從謝靈運開辟山水詩之后,“山水”便成為文人筆下的?,他們借山水以抒情、言志和明心。山水名篇《赤壁賦》和《登泰山記》同樣如此。兩者抒情方式一顯一隱,共同借山水書寫自己的生命困境,借以在山水之境中審視自我、審視社會、審視宇宙,并將個體生命統(tǒng)一在自然生命之中,留下千古佳作。從此,山水也不再只是自然山水,而成為彰顯文人心跡的“人文山水”。
【作業(yè)布置】
學到這里,你是否也有萬千情思在心中激蕩?任選“赤壁”或“泰山”為創(chuàng)作對象,結合閱讀體驗和生活經歷,用一首現代詩表達你獨有的情思。我們將擇優(yōu)選編入冊。
《赤壁》教學設計 篇11
【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積累文言實詞虛詞,掌握相關的文言知識,流暢地翻譯全文。
二、過程與方法
誦讀法;總結歸納法;比較法,通過前后兩賦比較理解文章主旨。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從寫景狀物中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并與《赤壁賦》比較,理解作者被貶黃州時復雜的思想感情,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歸納積累文言知識;與《赤壁賦》比較講解,通過抓關鍵字句加深對作者人生態(tài)度的認識。
【教學難點】
蘇軾儒、佛、道思想在兩賦中的反映。
【教學時數】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時年45歲的蘇東坡所寫的赤壁二賦在我國文學史上傳為美談。文天祥《讀赤壁賦》云:“昔年仙子謫黃州,赤壁磯頭河漫游!蓖跏镭憽肚俺啾诙住贰百x是雙珠可夜明。”看來只有兩篇赤壁賦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蘇軾當年的所思所想。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感受蘇軾在《赤壁賦》中的未盡之意。
二、走近作者,說說你對蘇軾的認識。
蘇軾:與黃庭堅(詩)合稱“蘇黃”,與辛棄疾(詞)合稱“蘇辛”,與歐陽修(散文)合稱“歐蘇”,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
蘇軾出身于一個比較清寒的文人家庭,從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學熏陶,尤其是在父親蘇洵由發(fā)奮讀書而入仕的影響下,早年便“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年)蘇軾中進土,年方21歲,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廳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條顛沛坎坷的仕途生涯。宋神宗年間,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后經蘇轍等人營救才免罪釋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從“烏臺詩案”到流放黃州是蘇軾人生的重要轉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獨苦悶。但是生性曠達的詩人在老莊佛禪和山水之樂中求得解脫,自號“東坡居士”,并寫了千古傳唱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和《后赤壁賦》這樣充滿哲學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等到宋哲宗即位,新黨失勢,舊黨執(zhí)政,蘇軾被召還朝任翰林學士等職;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好處,并在實際中實施,當舊黨要廢除一切新法時,他又挺身而出主張對新法“參用所長”,因而被誣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擠。及至哲宗親政后,新黨再度上臺,又以詩人曾依附舊黨為名將年近六旬的詩人貶至嶺南惠州,再貶至海南儋州。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蘇軾終于遇赦北歸,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兩個月,詩人在《自題金山畫像》中寫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問余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頗有幾分英雄末路、美人遲暮的空漠之意和蒼涼之感。
三、寫作背景介紹
元豐三年(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出獄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為排遣內心郁悶,他泛舟赤壁,先后寫下了《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三個月后,重游赤壁,寫下了《后赤壁賦》。
四、溫故知新,熟悉課文。
1、高一時我們學過蘇軾的《赤壁賦》,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文中描繪了怎樣的景色,由此又引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感嘆?
明確:該文描繪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風、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觀,有這些景觀聯(lián)想到曾經在赤壁出現過的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揭示了人生短促而無常之悲,自己與英雄相比更顯渺小,從而感嘆“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文中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這些美景。也有“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嘆。)
2、聽錄音欣賞課文
五、朗讀并分析第一段
1、齊讀第一段
2、結合注釋串譯第一段
重點字詞提示:步:出發(fā)既:已經盡:全部
顧①:環(huán)顧已而:過了一會兒顧②:可是
諸:之于
3、思考:第一自然段寫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描寫夜游黃泥坂的時間及同行者為游赤壁做準備。
4、“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睂懗隽嗽鯓拥姆諊惺裁醋饔?
寥寥十六字,逼真地寫出初冬月夜靜謐溫馨的氣氛,烘托出主客濃厚的游興,并為下文寫登山和見鶴作了很好的鋪墊。
六、布置作業(yè)
熟讀并背誦課文,結合《第二教材》進一步理解課文。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分析課文(一)研習第二段
1、齊讀,口譯。
重點字詞提示:乃:于是。上:向上爬。履:爬過。巉:險峻。披:撥開。危:高。震動:使震動。反:通“返”。放:放任。聽:聽任。
句式:復游于赤壁之下。(狀語后置句)
2、思考:
。1)第二自然段寫了什么?
明確:對復游赤壁時所見景色做了具體的描寫。
。2)本段寫了哪些場景?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冬夜美景)
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
。3)此段抒發(fā)作者的什么情感?
月夜登山,劃然長嘯,抒泄貶謫黃州以來心中所積壓的'種種郁悶之情。
。4)如何理解:“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A、由秋入冬,江山的景色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B、歷史背景:宋與西夏交戰(zhàn)慘敗,全軍覆沒,死者約60萬,宋神宗抑郁而死,大宋王朝一蹶不振,美好河山滿目凄涼。
。ǘ┭辛暤谌
1、齊讀,口譯。
注意字詞:適:剛好東:從東面(名次作狀語)西:向西飛(名詞作動詞)
2、第三自然段寫了什么?
明確:主要寫江中見鶴,后夢見道士化鶴
(三)總結:
本文蘇軾情感的變化:由景而樂,得魚酒更樂,樂而再游赤壁,又因景物而悲,悲而長嘯,長嘯后的放任漂流,隨遇而安的平靜心情作為過渡,引出道士化鶴的夢境,最終歸之于空。(以儒為主,融合佛老)
三、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完成《第二教材》“課堂反饋”練習。
第三課時
一、檢查背誦情況(第一、二段)。
二、歸納文言知識
。ㄒ唬┱页鱿铝芯渥又械耐僮
1、以待子不時之須
2、反而登舟
3、俛而不答
。ǘ┙忉屜铝泄沤癞惲x詞
1、是歲十月之望。
2、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3、曾日月之幾何。
4、反而登舟。
5、予乃攝衣而上。
(三)詞類活用
1、顧而樂之
2、草木震動
3、掠予舟而西也
4、橫江東來
。ㄋ模┲攸c虛詞
指出下列“而”字的意義及用法
1、歸而謀諸婦
2、悄然而悲,肅然而恐
3、攝衣而上
4、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ㄎ澹┪难蕴厥饩涫
選出句式不相同的一句(C)
A、蓋二客不能從焉。(省略句,“從”后省略了“予”)
B、問其姓名,俛而不答。(省略主語“我”、“道士”)
C、復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是介賓結構后置)
三、合作探究
(一)試從寫景、抒情兩方面比較《赤壁賦》與《后赤壁賦》的不同之處。
提示:
1、找出兩篇文章中寫景的句子。
2、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分析景與情是怎樣融合起來的。
明確:
《赤壁賦》描繪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風、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觀,引發(fā)了作者和朋友對于歷史和人生的感慨;由這些景觀聯(lián)想到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哉”,揭示了人生短促而無常之悲;自己與英雄相比更顯渺小,從而感嘆“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最后以“變”與“不變”的辯證法求得精神上的解脫達到豁達超脫的境界。(樂—悲—樂)
《后赤壁賦》蘇軾情感的變化:由景而樂,得魚酒更樂,樂而再游赤壁,又因景物而悲,悲而長嘯,長嘯后的放任漂流,隨遇而安的平靜心情作為過渡,引出道士化鶴的夢境,最終歸之于空。(樂—悲—空)
。ǘ逗蟪啾谫x》的結尾描寫了孤鶴,敘述了夢境,這些內容是否有特殊的含義,請談談你的看法。(課后練習二)
提示:結合“鶴”的特性,注重“孤”的意義,言之成理即可。
參考提示:在我國傳統(tǒng)意象里,鶴具有高貴、幽雅,超凡脫俗,仙風道骨的特征。結尾借此含蓄地傳達出他企圖超脫塵世,逍遙物外的心態(tài)。
四、拓展延伸(古典詩歌中動物意象的傳統(tǒng)意義)
猿猴:它讓人感覺到哀傷,凄厲。如: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杜甫《登高》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早發(fā)白帝城》
寒蟬:秋后的蟬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蟬兒便剩下幾聲若斷若續(xù)的哀鳴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蟬就成為悲涼的同義詞。如: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駱賓王《詠蟬》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柳永《雨霖鈴》
雁:是一種候鳥,它要隨季節(jié)遷徙,它又是古人傳遞消息的一種方式,于是就象征著孤獨、思鄉(xiāng)、思親、音信、消息等意義。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李清照《一剪梅》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李清照《聲聲慢》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范仲淹《漁家傲》
馬(鐵馬):馬打上鐵掌,就意味著要上戰(zhàn)場,所以鐵馬就是戰(zhàn)爭,英雄氣概的代名詞了。如: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陸游《書憤》
(瘦馬):奔騰、追求、漂泊。如: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杜鵑:俗稱布谷,又叫子規(guī)、杜宇、望帝。古代神話中,望帝傳說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后魂化為鳥,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后來多用“杜鵑”來渲染哀怨悲凄的氣氛或思歸的心情。于是古詩中的杜鵑也就成為凄涼、哀傷的象征了。如: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李商隱《錦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白居易《琵琶行》
魚:自由、愜意。
鷹:剛勁、自由、人生的搏擊、事業(yè)的成功。如: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毛澤東《沁園春長沙》
狗、雞:生活氣息、田園生活。如: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
雞鳴桑樹巔,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陶淵明《歸園田居》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完成《第二教材》“學習效果檢測”練習。
3、預習《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六、教學后記
《赤壁》教學設計 篇12
1、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2、理清課文脈絡,給課文分段。理解掌握自不量力、計策等詞語的意思。
3、通過練習,進一步掌握課文主要意思。
4、培養(yǎng)學生認真學習的習慣。
2、教學重點
了解課文內容,改課文分段。
3、教學難點
理清課文脈絡,理解課文的相互關系。
教學過程:
1、課前談話、揭示課題。
。ò鍟3萬 >80萬)
。1)、問:哪個多,哪個少?指名學生回答。如果你手上有三萬兵,你能打敗人家的80萬大軍嗎?
。2)、在我國古代的三國時期,就有一個叫周瑜的大將軍,以自己的3萬軍隊擊潰了曹操的80萬軍隊,成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一次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板書:以少勝多)這的確是非常了不起的。那么周瑜是怎樣以自己區(qū)區(qū)的三萬兵力擊敗曹操的80萬軍隊的呢?這節(jié)課,老師就帶領大家去尋找答案。一起來學習一下(板書:19、赤壁之戰(zhàn))我們先看這個題目
題目的之是什么意思?(的)那么,課題的意思就是:發(fā)生在赤壁的戰(zhàn)爭。究竟這發(fā)生在赤壁的戰(zhàn)爭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們先來欣賞一曲蕩氣回腸的歌曲吧!領略一下1700多年前的壯觀與激烈吧?
2、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曲:
多媒體出示: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
白發(fā)魚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
師念此詞一遍,說三國,道三國,一直以來人們都為三國的故事所傾倒。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看《三國演義》的故事,更多的是一起來談三國。那么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一起談一談三國吧。大家看這首歌詞:滾滾長江東逝水,告訴我們事情發(fā)生的地點是什么?隨機板書:長江
再看第二句:浪花淘盡英雄 問:《三國演義》大家認識三國演義里面那些人物呢?(指名回答)看來大家對三國演義還真是了解不少。今天學習的《赤壁之戰(zhàn)》,請大家今天我們要熟悉那些人物?他們是不是稱得上是英雄? 1/2 1 2 下一頁 尾頁
3、自由讀課文。
要求:1、讀準音,給每個小節(jié)標上記號。
2、仔細讀每一小節(jié),看看自己究竟知道了什么?
4、檢查自讀情況
1、問:通過讀課文,那些人物在本書中出現了?他們能不能稱得上是英雄呢?(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周瑜統(tǒng)率三軍、擊潰曹軍;黃蓋獻計火攻,火燒曹營;曹操驕傲自大,落荒而逃)
2、大家談得都很有道理?下面,我們再來思考這幾個問題?纯赐瑢W們能不能回答?
。ㄍ队俺鍪荆1、黃蓋向周瑜說的計策用火攻,你認為好不好?
1、敵眾我寡、不宜久持、應速戰(zhàn)速決 2、曹操戰(zhàn)船連接,不利行動
3、戰(zhàn)船及其帆篷、繩索、木板等都是易燃之物
。ㄍ队俺鍪荆2、黃蓋假投降,曹操為什么不懷疑?)
1、曹操驕傲自大,盲目樂觀 2、曹操深信黃蓋的.話
3、黃蓋的船偽裝的好,使曹操不容易發(fā)覺其中有詐。
過渡:通過剛才的檢查,可以看出同學們讀書是比較認真的。下面,請大家再次把課文一節(jié)一節(jié)的瀏覽一下,想一想,赤壁之站發(fā)生、發(fā)展、結束的過程。
5、指導分段
1、曹操率軍欲滅東吳,周瑜調兵遣將。這應當是全文的起因部分。
2、黃蓋獻計,寫信詐降,草船沖寨、火燒敵船應是妙計殲敵的經過。
3、赤壁之戰(zhàn),曹軍慘敗,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應是結果部分。
歸納:
隨機板書:
。ㄆ鹨1--2) (經過3--10) (結果11)
大軍犯境 妙計殲敵 大獲全勝
兩軍 黃蓋 寫信 草船 火燒 上岸
相對 獻計 詐降 沖寨 敵船 追擊
過渡:赤壁之站的結果是曹軍慘敗,周瑜大獲全勝。那么在整個事件的過程中,誰起了關鍵的作用。(黃蓋)黃蓋的兩大計謀:一是火攻,二是詐降。是整個戰(zhàn)役取得成功的關鍵之處。黃蓋當時在信中提到這么一句話,非常有意思,大家看:(投影出示)
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雞蛋去跟石頭碰,哪有不失敗的!
《赤壁》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體會蘇軾豁達樂觀的情懷,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2、品味和鑒賞寫景、抒情、議論相交融的藝術特點。
【教學課時】
第二課時
【預習設置】
1、提前要求學生熟讀成誦。
2、你所了解的蘇軾。
(本文意蘊深遠,哲理與詩情高度融合,如果不了解作者的生平和當時的處境,就很難感受到他那種正直、傲岸的人格,也很難理解他矛盾痛苦、聽任自然而又樂觀曠達的復雜的思想情感。)
3、讀了《赤壁賦》后,你的初步感受是什么?文中作者的心緒有沒有變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字詞
屬客(zhǔ)窈窕(yǎo tiǎo)斗(dǒu)馮虛御風(píng)和歌(hè)愀然(qiǎo)棹(zhào)扁舟(piān)無盡藏(zàng)相藉(jiè)
二、作家作品
三、重難點探討設計
1、重點字詞(略)
2、圍繞作者情緒的變化展開剖析:
、抛髡唛_始游赤壁時,景色如何?心情如何?
、谱髡叩暮眯那槭窃鯓影l(fā)生變化的?
、堑谌胃星槿绾?寫曹操的用筆重點在哪里?客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慨?
⑷第四段感情如何?作者是如何闡發(fā)自己的觀點的?
、山Y尾段感情如何?
3、如何認識文中的“主”與“客”?
4、鑒賞本文寫景、抒情、議論的'緊密結合:
全文創(chuàng)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著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第一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也“不變”的哲理。
四、作業(yè)
《赤壁》教學設計 篇14
一、說教材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根據中國古典長篇小說《三國演義》有關章節(jié)
改寫而成,敘述了東吳都督周瑜采用部下黃蓋詐降和用火攻的計策,在赤壁以三萬兵力打敗曹操八十萬大軍的故事。赤壁之戰(zhàn)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zhàn)役。這一戰(zhàn)役不僅改變了當時雙方力量的對比,也為后來的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勢奠定了基礎。
課文按事情的發(fā)展順序分為三部分,記敘了戰(zhàn)役的經過。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點,著重敘述了火攻這一仗是怎樣打的。
這篇課文編寫的主要意圖是使學生了解戰(zhàn)事的全過程,懂得在赤壁之戰(zhàn)中,東吳獲勝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另外還要引導學生學習按一定順序寫的表達方法。
1.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在赤壁之戰(zhàn)中,東吳獲勝的根本原因。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2.教學重點
使學生了解事件的經過和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寫的。
3.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如何從戰(zhàn)役的具體過程中了解以弱勝強的原因。
二、說教學方法
1.教法
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合作學習。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適當引導、點撥及必要的歸納、小結和講解。要求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指導,圍繞重點開展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發(fā)表不同的見解,讓學生在閱讀的實踐中,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
2.學法
小組合作自學探究,通過讀、思、講、議等方法,理解課文內容。
三、說教學設計
第二課時是在第一課時理清了文章的順序及結構和理清前四個自然段課文條理的基礎上,繼續(xù)學習第五至第十一自然段。這課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第一步:導入新課。讓學生了解這節(jié)課學習的內容。
第二步:抓住重點認真分析。
1. 指名朗讀課文。問:本文的重點部分是第幾部分?要求學生概括這部分的意思。
2.讓學生默讀課文思考:這次戰(zhàn)役是用火攻的方法取勝的,那么火攻是分哪幾步進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要求學生認真讀第五自然段至第十一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段意。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自然段合并。思考“火攻”分幾步?意圖是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
3.指名說說自然段段意。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4.出示第五至第十一自然段段意,分組討論分析歸納合并。小組代表匯報。接著分組朗讀火攻這四步的內容,然后讓學生繼續(xù)討論,把火攻這四步用小標題或簡明的提綱概括出來。然后抽幾個小組代表到黑板板書出來。老師再小結。意圖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合作學習。
5.問:火攻的四步,咱們清楚了,但“火攻”之計能得以實施,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是什么?學生肯定回答的是:東南風。這時要求學生找一找,畫一畫,讀一讀。
6.文中為什么多次寫東南風?假如沒有東南風,會怎樣?啟發(fā)學生開動腦筋,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7.東南風是“火攻”妙計得以圓滿實施的關鍵。那么,周瑜和黃蓋根據什么情況制定了“火攻”之計?要求學生找出有關段落讀讀。在分析。
8.指名按順序復述火攻的具體步驟,通過復述理清課文寫作順序,從而實施由繁到簡、由簡到繁,進一步進行語言條理性的訓練。
第三步:總結全文,提高認識。
1.集體朗讀課文。然后討論分析:“赤壁之戰(zhàn)”中,周瑜為什么能以少勝多?曹操慘敗的原因是什么?接著引導學生用三個詞語概括出來,即:知己知彼 百戰(zhàn)百勝 驕兵必敗 指名上臺板書出來,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
2.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想法和收益?讓學生暢所欲言,充分發(fā)表
自己的見解,互相交流,互相啟發(fā),同時也達到了德育滲透的目的。
3.教師總結:“赤壁之戰(zhàn)”是我國歷史上一個以少勝多的典型戰(zhàn)例。它確實使人從中受益匪淺。我們無論對待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制定方案,要優(yōu)中選優(yōu),要牢記傲兵必敗的道理。讓我們永遠謙虛,不斷進步!
第四步:作業(yè)。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2.摘抄自己喜歡的詞句
四、說板書設計
。ㄒ唬 寫詐降書,施火攻計
知己知彼
。ǘM載火藥,借東南風
赤壁之戰(zhàn)
。ㄈ┗鸫瑳_曹,大火漫天
驕兵必敗
。ㄋ模 帶兵追殺,曹軍大敗
我認為這樣的板書簡潔明了,便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記憶,同時又體現文章的重點,使板書真正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我的板書主要引導學生來完成,目的是讓學生有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培養(yǎng)學生敢于上臺展示自我的勇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赤壁》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赤壁》教學設計(精選11篇)11-30
《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設計范文03-09
《赤壁賦》的教案設計05-09
赤壁賦教案設計04-13
《赤壁賦》教案設計范文05-09
《赤壁賦》教學反思06-15
赤壁賦的教學反思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