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专区一二三,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播放,久久精品国产二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第一页

    古詩活動教學設計

    時間:2023-03-16 14:13:27 教學資源 投訴 投稿

    古詩活動教學設計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看到過許多經(jīng)典的古詩吧,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那么問題來了,到底什么樣的古詩才經(jīng)典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古詩活動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古詩活動教學設計

    古詩活動教學設計1

      一、活動目標:

      1、欣賞理解古詩,感受故事的意境美和語言美,學習有感情地朗誦。

      2、能用自己的語言大膽地表達對春天景色的感受。

      二、活動準備:

      1、材料準備:畫有古詩中的景象的圖片一幅,配樂。

      2、經(jīng)驗準備:幼兒有觀察過春天美景的經(jīng)驗,主要回顧春鳥啼鳴、春風春雨吹打、春花謝落等聲音和景象。

      三、指導要點

      1、活動重點:欣賞、理解古詩,感受古詩的意境美和語言美,有感情地朗誦。

      2、活動難點:理解古詩詩意,并學習用自己的語言表述。

      3、指導要點:通過圖片觀察、分句解讀等方式,幫助幼兒理解詩歌內(nèi)容。感受古詩《春曉》的意境美和語言美。

      四、活動過程

      1、出示教學掛圖(或多媒體課件),引導幼兒觀察圖片,結(jié)合生活經(jīng)驗,自由表達對春天景色的感受。

      提問:春天里有哪些美麗的景色?春天里你感覺怎么樣?請把你看到的景色用好聽的話說一說。(引導幼兒回顧:春天的花、樹、風雨,鳥的聲音,以及春天溫和的氣候讓人有好睡眠等。結(jié)合幼兒的回答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經(jīng)驗,豐富相關(guān)詞語,如小鳥在“啾啾”地唱歌;夜晚刮風下雨啦;有一棵棵開滿花的樹;許多花瓣落下來等。)

      小結(jié):春天是個美麗的季節(jié)。小鳥在樹上“啾啾”鳴叫,花朵都被春天的風雨吹落到地上,小朋友在春天的夜里睡覺可舒服了,早晨都不想醒來。

      2、教師示范朗誦,引導幼兒初步欣賞、理解古詩內(nèi)容。

      師:古時候有個詩人名叫孟浩然,他特別喜歡春天里的景色,還寫了一首詩歌,名字叫《春曉》,就是春天的早晨。詩人在春天的早晨里睡醒發(fā)現(xiàn)了什么呢?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詩歌。

      老師示范朗誦古詩后,提問:詩歌里講了什么?說說哪些地方你聽懂了,哪些地方?jīng)]聽懂。

      3、教師再次示范朗誦,以邊提問邊講解的方式幫助幼兒理解古詩內(nèi)容。

      第一句:春眠不覺曉。有誰知道春眠是什么意思呢?(春:指春天;眠:指睡眠;不覺:指不知覺;曉:指早晨。)

      小結(jié):“春眠不覺曉”的`意思是“春天里好睡覺,不知不覺天亮了”。

      第二句:處處聞啼鳥。詩人聽到了什么聲音呢?(處處:指到處;聞:指聽到;啼:鳥叫聲。)

      小結(jié):到處聽到鳥兒“啾啾”啼叫聲。

      第三、四句:早晨醒來,詩人看到滿地的落花,他會想到什么呢?“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是什么意思?

      小結(jié):詩人看到滿地落花,就是在想“也里傳來刮風下雨得的聲音,不知道吹落了多少花朵呢!”

      4、教師配樂朗誦古詩,引導幼兒感受故事的意境美和語言美。

      教師模仿古人,以抑揚頓挫的聲音朗誦詩歌,表達出對春天景色的喜悅之情。

      提問:聽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感覺?

      5、幼兒學習朗誦古詩。

      (1)在教師的帶領(lǐng)下跟讀古詩。

      (2)配樂學習朗誦古詩。

      6、延伸活動。

      請幼兒把古詩《春曉》帶回家與爸爸媽媽分享,一起朗誦古詩。

      五、評價要素

      1、能否感受古詩《春曉》的意境美,并喜歡朗誦。

      2、能否大膽表達對古詩的理解。

      六、活動建議

      請家長在春天的節(jié)假日里帶著幼兒去踏青,進一步感受、體驗春天。

      附:

      春曉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古詩活動教學設計2

      一、教材分析

      《贈劉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謝連那擎雨的荷葉也枯萎了,只有那開敗了菊花的花枝還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記住,那就是橙子金黃、橘子青綠的時節(jié)。這首古詩是寫秋末的景色,第一、二句以荷敗、菊殘,寫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來詩人以橙子的金黃與橘子的青綠,把深秋的景色點綴得色彩鮮明而富有生氣。詩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調(diào)子,突出了秋天是收獲的季節(jié)!扒嬗晟w’’指荷葉。第二行詩贊頌了菊花的殘枝有傲霜凌寒的氣概。

      《山行》的大意是:在石徑蜿蜒、白云繚繞的秋山深處,有人家居住。詩人被一片火紅的.楓葉吸引住了,停車觀看,不禁發(fā)出“霜葉紅于二月花”的感嘆。深秋在詩人筆下并不蕭條冷落,而是嫣紅滿目,生意盎然,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這首詩形象生動,色彩鮮明,是一篇千古傳誦的佳作。

      二、學習目標

      1、會認9個生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3、喜歡背誦古詩,有條件的,背誦課文以外的古詩。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識字、寫字

      難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四、教學方法

      教法:引導自學、小組合作

      學法:自主、小組合作討論

      五、教學準備

      卡片、相關(guān)課件

      六、教學時間

      2課時

      七、教學過程

      《贈劉景文》

      (一)看圖說話

      看圖,說一說你在圖上看到了什么?

      (二)初讀感知,了解古詩大意

      1.自己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2.自由讀,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3.小組讀,合作學習,理解詞義。

      (三)再讀感悟,想像詩歌畫面

      1.自由讀,結(jié)合圖理解詩意。

      2.小組內(nèi)討論交流,教師相機點撥想到了什么。

      3.自由組合,與學習伙伴體會讀,讀完后交流自己的體會,交流后再讀。

      4.教師范讀,學生想像詩歌所描繪的畫面。

      (四)啟發(fā)想像,感情朗讀、背誦。

      1.教師描述詩意,激發(fā)學生想像-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五)想一想,議一議

      你認為一年最好的時節(jié)是哪個季節(jié),為什么?

      第二課時

      《山行》

      (一)小組合作,討論自學

      1.根據(jù)學《贈劉景文》的經(jīng)驗,討論確定本組學習方案

      2.按自己組的方案自學。

      (二)師生合作,解決疑難

      每組提出學習中的疑難處,老師和其他組的同學與他們一起討論解決。

      (三)啟發(fā)想像。感情朗讀

      1.教師范讀.學生邊聽邊想像。

      2.學生練讀,一邊想一邊讀。

      (四)感悟詩意,熟讀成誦

      1.學生自由讀,借助插圖感悟詩意。

      2.找伙伴,練背誦。

      (五)指導寫字

      (六)朗讀、背誦古詩

      1.把自己課內(nèi)、課外學的古詩背給同組的同學聽。

      2.開古詩朗誦會,每個組出兩個節(jié)目,一個集體朗誦,一個個人朗誦。

      附板書設計

      4、古詩兩首

      于劉徑殘君菊霜寒

    古詩活動教學設計3

      【設計理念】

      吟誦,是古詩詞教學的重點,應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指導學生注意詩歌的韻律、節(jié)奏和情感。在破解文義的設計中,重點抓住描寫動作的關(guān)鍵字眼,勾起學生的生活體驗,調(diào)動多種感官體驗,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韻味,輕松地理解詩意。

      【教學建議】

      1、三首古詩詞貼近兒童生活,易于學生理解;語言生動形象,提供了極大的想象空間。教學中可安排學習小組合作探究,讓學生通過自學,體會三首古詩詞內(nèi)容上的相似之處。教師適時點撥,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獲得個性體驗,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樂;并逐步掌握詩詞學習的主要方法,提高學習能力。

      2、本課教學可重點抓住人物動作破解詩詞文義,把握人物形象,體會人物情感。采取誦讀、想象、吟唱、繪畫、改編等多種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培養(yǎng)熱愛傳統(tǒng)文化的情感。

      3、“三分文章七分讀”,古詩詞教學尤應采用多種方式訓練學生誦讀,引導學生讀出詩歌的音律美;領(lǐng)略詩詞的意境美;領(lǐng)悟詩詞的情感美,在熟讀的基礎(chǔ)上,把古詩詞正確地背誦下來。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4個生字,會寫7個認識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賴”等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詞。默寫《牧童》,能用自己的話表達詩詞的意思。

      3、想象詩詞描寫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說的基礎(chǔ)上改寫成短文。

      【教學重點】

      理解詩詞意思,體會詩詞意境,練習感情朗讀。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用詞的生動傳神,感悟詩詞中童年生活的快樂、田園生活的溫馨,受到美的熏陶。

      【課前準備】

      1、了解詩人的生平。

      2、收集有關(guān)宋詞的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激發(fā)興趣

      有人說,童年是一支支動聽的歌,是一幅幅美麗的畫,而我要說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詩,只要用心去讀,就能讀出歌,讀出畫,讀出許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來試試。

      (教師以抒情的話語,為課堂營造輕快、愉悅的學習氛圍,同時不露聲色地點明了詩歌的學習要領(lǐng),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情趣。)

      二、初讀古詩,想象畫面

      1、自由朗讀兩首古詩。注意“蓑”、“遮”的讀音和寫法。

      2、指名誦讀,讀出詩歌的節(jié)奏。全詩節(jié)奏可以這樣劃分: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通過評讀、賽讀、合作讀等多種形式,指導學生讀通詩歌,讀出節(jié)奏。)

      3、再次誦讀全詩,發(fā)揮想象,在《牧童》和《舟過安仁》兩首詩中,分別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想象是理解詩意的翅膀,通過再現(xiàn)詩歌畫面,有助于學生對詩歌意思的理解,充實詩歌的內(nèi)涵,使學生易學、樂學。)

      三、品讀古詩,領(lǐng)悟詩意

      1、師提出自學要求,生自由組合,選擇其中的一首合作學習,進行品讀理解:

      自學要求:

     、 借助課文注釋、工具書,或與組員探討,理解字詞,初步理解詩歌大意。

     、 交流自己的獨到見解,從詩中你聽到了哪些動聽的.聲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 練習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⑷ 把想象到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形象、流暢地描述出來。

      (這兩首詩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展現(xiàn)的是美好的童年,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并不遙遠,理解起來也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時間,小組合作,自主學習。)

      (學生自主學習)

      2、交流反饋:

     、 學習《牧童》:

     、 理解字詞。

     、 精讀詩句,理解詩意,領(lǐng)略詩境,領(lǐng)悟詩情:

      A、“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蹦愀惺艿搅耸裁?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閑自得、怡然而樂,感受到的是一種野趣。

      帶著自己的感受讀讀這兩句。

      B、“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闭f說詩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讀。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暢,他的生活是那么無憂無慮,非常愜意。

      C、你的腦海中出現(xiàn)了一個怎樣的牧童呢?從哪里看出來的?

      是一個可愛、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會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詩人又想借這個小牧童表達什么呢?

      (廣闊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揚的笛聲使人心動,美麗的月夜讓人陶醉。一個“橫”、“弄”、“臥”,更是充滿了隨性、自然。對于學生來說,這就是他們所期盼的無拘無束的生活。這個小牧童,就是他們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導學生置換成牧童,設身處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從而更好地領(lǐng)略詩境、領(lǐng)悟詩情。)

     、 誦讀古詩,感受意境。

      ⑵ 學習《舟過安仁》:

     、 理解字詞。

     、 品讀詩句,入情入境:

      A、“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弊x了這兩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崩斫庠娋湟馑,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兩個孩子淘氣可愛、天真頑皮。

      (從“張”、“使風”等動作中看出。)

      C、你喜歡他們嗎?詩人喜歡嗎?為什么?

      (學生放飛想象,仿佛和詩中的兩個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張傘使風,聽到了水聲、風聲、歡笑聲,想到了自己曾做過的調(diào)皮事,怎能不喜歡呢?而詩人又何嘗不是這樣的呢?)

     、 帶著自己的體驗,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讀出孩子的調(diào)皮,感受那悠閑的畫面。

      四、再讀古詩,陶冶情趣

      比較兩首詩,你有什么話想對誰說?

      (學了這兩首詩,學生一定有很多感觸,因此配上輕快的音樂,讓學生美美誦讀,然后說說自己的心里話,可對詩中的兒童說,對家人說,對老師說……既可給學生傾吐的機會,又可拓寬思維、豐富體驗。)

      五、布置作業(y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2、默寫《牧童》。

      3、選擇其中一首古詩,可自創(chuàng)一幅圖畫,也可改編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引入新知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牧童》和《舟過安仁》兩首詩,哪個孩子給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這節(jié)課,我們再來認識另外幾個男孩,走進他們的生活。

      (通過回憶,既鞏固了舊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發(fā)了學習興趣。)

      二、揭題解題,獲得知識

      1、引導學生觀察此課題與其他詩歌題目的區(qū)別。

      2、了解“詞”的有關(guān)知識。

      3、師小結(jié):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南宋著名愛國詩人辛棄疾寫的一首詞《清平樂·村居》。

      (結(jié)合課前預習,通過觀察比較,讓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詞與詩的區(qū)別,掌握詞的有關(guān)知識。)

      4、初讀全文,讀準讀通:

     、 自由讀詞,讀準字音。

      (注意:醉、媚、鋤、媼、亡賴、剝。)

     、 合作探究,理解字詞。

      (可以、看圖、聯(lián)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討論。)

      ⑶ 全班齊讀,男女生賽讀,同桌互讀,且讀且評,讀出韻律節(jié)奏。

      三、品讀全文,獲得美感

      1、邊讀邊想象畫面,談談有什么感受,試著用一個詞語概括。

      (在讀通課文的基礎(chǔ)上,讓學生想象畫面,談感受,整體把握課文的情感基調(diào),為下面準確地理解課文打下基礎(chǔ)。)

      2、課文中,什么給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⑴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感情練讀,讀出孩子們的輕松、活潑、愉快。

     、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

      他們會親熱地說些什么呢?

      這句中的哪個字生動地寫出了他們的心情?

      (“醉”。)

      難道僅僅是酒使他們醉了嗎?說說你的體會。

      (從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選擇句子研讀體會,學生興趣濃厚。三個兒子的鋪排描寫,生動傳神的動作,讀起來瑯瑯上口,理解起來形象自然。老夫婦的親密無間,配合學生的大膽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這樣,更加拉近了學生與詞中人物的距離,貼近了人物的心理,豐富了人物的內(nèi)涵,使形象更加真實、豐滿。)

     、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結(jié)合圖畫,說說感受。

      四、再讀全文,升華情感

      1、學生自由讀,邊讀邊悟情。

      2、能用自己的語言把欣賞到的畫面描繪出來嗎?

      (再讀全文,再現(xiàn)畫面,并用自己的語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來。不僅是對全文意思的鞏固,又鍛煉了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

      3、總結(jié):

      鄉(xiāng)村條件簡樸,但環(huán)境優(yōu)美,夫婦恩愛,孩子勤勞,生活溫馨,難怪令人陶醉。你能通過朗讀把詞中的情趣表現(xiàn)出來嗎?

      配樂朗讀或背誦。

      五、課外拓展,激發(fā)興趣

      1、背誦這首詞。

      2、把這首詞改編成一篇優(yōu)美的短文。

      3、改編歌曲,用自己喜歡的曲調(diào)唱《清平樂·村居》。

      4、收集、背誦其他描寫童年趣事的古詩詞。

      六、練習設計

      1、用自己的話說說下面句子的意思:

     、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2、讀了這三首古詩詞,你眼前浮現(xiàn)出怎樣的情景?體會到怎樣的樂趣?

      3、利用課余時間,讀讀宋詞等經(jīng)典文學作品,感受我國古代文學的藝術(shù)魅力。

      【補充資料】

      作者生平:

      呂巖:字洞賓,唐代京兆人。

      楊萬里: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詩以善寫田園著稱,南宋四大家之一。

      辛棄疾: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其詞藝術(shù)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與蘇軾并稱為“蘇辛”。

    古詩活動教學設計4

      【教材分析】

      《梅花》是一首五言律詩,作者是北宋詩人王安石。這首詩從神態(tài)、顏色、香味3方面描寫了梅花的特點:墻壁角落里的幾枝梅樹冒著嚴寒獨自開出了雪白的花朵,遠遠看過去就知道那不是雪,因為有淡淡的花香飄了過來。全詩雖僅有20字,卻寫出了梅花凌寒怒放、色潔如雪、幽香清遠的特點,贊美了梅花高潔、堅強的性格。此詩意境幽遠,為詠梅之佳作。大班幼兒的語言結(jié)構(gòu)敏感性有了明顯的發(fā)展,本活動引導幼兒通過朗通,感受古詩的語言節(jié)奏和韻律,體會古詩所表現(xiàn)的意境美和梅花高潔、堅強的品格。

      【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古詩的主要含義和梅花的特點,知道“凌寒獨自開”的寓意。

      2.能按照古詩的的律、節(jié)奏有感情地明通。

      3.感受古詩所表現(xiàn)的意境美和梅花高潔、堅強的品格。

      【活動準備】

      自制課件《梅花》、古等曲(漁舟唱晚)、“幼兒學習材料”一一《擁抱冬天)。

      【活動建議】

      1.結(jié)合課件,引導幼兒初步感受古詩的意境,了解古詩的作者。

      (1)引導幼兒討論畫面內(nèi)容。

      提問:畫面中是什么季節(jié)?梅花盛開在哪里?它是什么樣子的?看了這幅畫,你有什么感覺?

     。2)簡單介紹古詩的名稱、作者。

      教師:這首古詩的名字是(梅花),作者是北宋詩人王安石

      2.請動兒傾聽古詩,感受古詩特有的的律,了解古詩的主要含義。

     。1)教師有感情地朗通古詩,引導幼兒感受古詩特有的的律和節(jié)奏。

     。2)組織幼兒交流、討論,了解古詩的主要含義。

      提問:嚴寒中盛開的梅花是什么顏色的?它有沒有香味呢?你是從哪一句知道的?哪句古詩突出了梅花的特點?怎樣理解這句詩的.含義?結(jié)合幼兒的回答講解古詩的意思,幫助幼兒理解詩的意境。例如:在很冷很冷的天氣里,幾枝梅花在墻角堅強地挺立著,遠遠看去就知道那不是雪,因為有淡淡的花香飄了過來。

      3.鼓勵幼兒嘗試按節(jié)奏和的律有感情地朗誦古詩,感受古詩的的律美。

     。1)引導幼兒嘗試模仿教師朗誦通的的律、節(jié)奏,和教師一起看圖朗通古詩。

     。2)引導幼兒再次嘗試朗通,運用表情、動作等大膽表現(xiàn)古詩所表達的感情。

     。3)組織幼兒通過個人、小組、集體、配樂等形式進行朗通表演,體會古詩的意境。

     。4)組織“小詩人朗通會”,鼓勵幼兒大膽朗通古詩。

      4.引導幼兒感受梅花高潔、堅強的品格。

      請幼兒圍繞“你認為梅花是一種怎樣的花、為什么”進行討論、交流,感受梅花高潔、堅強的品格。

      【活動延伸】

      幼兒自主閱讀《擁抱冬天》第14頁,感受古詩的意境美和韻律美。

      附

      梅花

      北宋王安石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梅花小資料

      梅的生長很有特點:先開花,后長葉。它的花也很有特色,如果你仔細地數(shù)一數(shù),就會發(fā)現(xiàn)它的花是5解,或者是5的倍數(shù),散發(fā)出淡淡的清香。有的梅果,有的不結(jié)果,如果它的花只有一層,那么它有很大可能鲇果,它的果子味道酸;如果它的花有兩成兩層以上,就很少結(jié)果,只能供人觀賞了。梅花有大紅、紅、白色、黃色等多種色,植物學家們還新培育了其他順色的梅花呢。梅花在百花調(diào)本的冬天給大家?guī)砀嗝赖氖率?/p>

      中班奧爾夫音樂歌唱《小黃鴨合唱隊》優(yōu)質(zhì)課視頻+課件+教案+音樂

    古詩活動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理解三首古詩,結(jié)合注釋或查字典、詞典,了解詩句意思。

      2、多誦讀,并能展開想象,體會詩人的感情。

      3、了解詩人怎樣在寫景、敘事中抒發(fā)情感。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還記得李白嗎?哪位同學能夠起來為大家背一首他的詩呢?(第六冊《獨坐敬亭山》,第七冊《早發(fā)白帝城》、《望廬山瀑布》)

      這節(jié)課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李白的“贈汪倫”(板書題目)。要求我們能借助課文注釋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詩的內(nèi)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大家交流。

      二、學習《贈汪倫》

      1、講述詩歌寫作背景。

      汪倫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學,但不愿做官,隱居在安徽涇縣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對李白所作的詩佩服得“五體投地”,日夜吟誦。他知道李白喜歡喝酒,于是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釀成酒,并長年窖在地下。有一回他聽說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請李白前來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來,于是想出一個妙計。他修書一封,送給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寫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崩畎滓言缏犝f汪倫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應往訪。見面后,李白說:“我是來觀十里桃花,訪萬家酒店的!蓖魝愋Φ溃骸啊一ā,一潭之名也,并無桃花十里;‘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也,并無酒店萬家!贝藭r李白方知“受騙上當”,但卻哈哈大笑說:“臨桃花潭,飲萬家酒,會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倫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兩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臨別時李白即興寫下《贈汪倫》這首別具一格的七言絕句,

      2、教師范讀。

      3、指名學生試讀,教師指導。

      4、指導學生理解詩句,體會感情。

      (1)根據(jù)課文注釋、查字典自讀古詩,理解詩句的意思。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記下來。

     。2)小組討論、交流,議一議是如何理解這首詩的。

     。3)學生匯報交流自學情況。

     、僦该囍v:你是怎樣理解詩的前兩句的?

     。ㄏ冉Y(jié)合詩句理解詞語,然后再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②重點理解后兩句詩的意思并體會感情。

      師:誰來談談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句詩的?

      生:“不及”是“比不上”的意思,“情”指“情誼”,這兩句詩的意思是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送我的情誼深。

      師:汪倫對李白的情誼僅僅表現(xiàn)在“送別”上嗎?前面聽了老師對這首詩寫作背景的介紹,你們知道汪倫對李白的情誼還表現(xiàn)在哪里?

      生:表現(xiàn)在汪倫寫信熱情地邀請李白來桃花潭作客。

      生:表現(xiàn)在汪倫天天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

      師: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嗎?沒有,這是作者的假設,那么,跟下句連起來,可用上什么關(guān)聯(lián)詞來翻譯呢?

      生: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對我的情誼深。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對我的情誼深。

     。ㄟ可用“就算…也…”“縱使…也…”)

      師:同學們,汪倫先是寫信熱情邀請李白來家作客,接著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倫又帶領(lǐng)村民踏歌相送。所有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深受感動呢?大家請再想想,如果采用不同的語氣來翻譯這兩句,比如可用感嘆句或反問句的形式,能不能更好地表達李白此時的激動心情呢?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對我的情誼深哪!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怎么能比得上汪倫對我的情誼深呢?

      生: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得上汪倫對我的`情誼深嗎?不,遠遠比不上。

      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運用了比喻和夸張的手法,誰來說一說,這里用什么來比喻什么?

      生:用“桃花潭水的深”來比喻“汪倫對我的情誼深”。

      師:這里運用比喻、夸張的手法,為的是表現(xiàn)什么?

      生:表現(xiàn)汪倫和李白之間的情誼深。

      生:表現(xiàn)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師:誰能把這種感情談出來?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郯堰@首詩的意思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4)指導朗讀、背誦。

     、僦笇nD,讀中表達情感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谂錁防首x

      ③背誦這首詩。

      四、布置作業(yè)

      默寫《贈汪倫》。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指名背誦《贈汪倫》

      二、學習《回鄉(xiāng)偶書》

      1、解題:理解“偶”和“書”的意思。

      2、簡介作者及背景。

      賀知章,證圣元年進士,時年三十六歲,直到天寶三年回到久別的家鄉(xiāng),當時已是八十四歲的人了。久別歸來,對故鄉(xiāng)的深切眷戀之情,噴涌而出,隨手寫下了這不朽之作。

      3、教師范讀,學生思考:這首詩講的是什么事?

      4、學生讀熟古詩,借助課文注釋和查字典自學詩句。

      5、小組內(nèi)交流自學情況。

      6、當“小老師”,上臺講自己對詩句的理解。臺下同學可以對“小老師”發(fā)問,“小老師”答不上或答不對的,可由臺下同學回答或補充、更正。無人答對的由教師引導、幫助。

      7、教師小結(jié):詩人少小時離開家鄉(xiāng),年紀老大了才得以重返故里,雖鄉(xiāng)音未改,但兩鬢早已如霜,離開家鄉(xiāng)久了,一切都可以改變,惟有“鄉(xiāng)音無改”,這無改的鄉(xiāng)音里流露出詩人對家鄉(xiāng)的深厚情懷。

      8、指導感情朗讀并練習背誦。

      四、作業(yè)

      熟讀古詩并背誦。

    古詩活動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會認“廬”等9個生字,會寫“吳”等12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感悟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贊美之情。

      3、激發(fā)學習古詩的興趣,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教學重點難點:

      1、準確理解詩意,有感情地誦讀詩句,感悟是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贊美之情。

      2、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教學具準備:

      1、課文插圖的實物投影。

      2、課件。(瀑布映襯青山、飛流直下的情景)

      3、生字卡片。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W習《望廬山瀑布》)

      一、情境導入,理解詩題

      1、板書課題,指名拼讀生字:廬(Lú)、瀑(Pù)。

      2、簡介作者。

      這首詩是我國唐朝大詩人李白寫的。他的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具有積極的浪漫主義色彩。

      3、解題

     。1)“望”是什么意思?(遠看)

     。2)“廬山”是個山名。同學們沒有親自去過廬山,或聽別人說過,或從電影、電視里看過,誰能說說廬山的風景怎樣?(指出:瀑布是廬山的美景之一,出示課件廬山畫面。)

      二、吟誦感悟,想象畫面

      1、自由吟讀,用筆圈出生字讀一讀,注意讀準字音。自己讀完以后再讀給同桌同學聽。

      2、結(jié)合插圖思考:詩人站在哪里?看到的`是什么樣的景物?

      3、伙伴之間交流,老師隨機點撥。

      4、組織交流或提出不懂的問題,老師進行指導,結(jié)合課件的演示,幫助學生理解“紫煙”“遙看”“飛流直下”等詞語。

      5、老師小結(jié):詩人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看著這“飛流直下”的瀑布,產(chǎn)生了一種想象──這飛流直下的瀑布,真好像是銀河從天上落下來一樣!(學生齊讀后兩行詩句)

      6、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讀出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三、圖文對照,熟讀成誦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1、讓學生看圖讀文,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讀出感情。

      2、練習背誦,可同桌之間互相背。

      四、鞏固生字

      出示“廬”“瀑”“爐”“疑”,用卡片檢查學生認記情況,用組詞的方式理解字義。

      五、學寫生字

      1、出示下列要求會寫的字:爐、銀、煙、流。

      2、啟發(fā)學生交流自己的學習方法,記憶字形,老師點撥。

      3、重點指導“流”字。(提示:“流”右邊的上半部分與“云”的區(qū)別,右下部分三筆之間的間距要勻稱)

      4、學生先觀察范字,再書寫,老師巡視指導。

      板書設計:望廬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前兩行描寫看到的景物。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后兩行是作者的想象。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學習《絕句》)

      一、復習導入

      1、小組比賽背誦《望廬山瀑布》。

      2、填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3、揭示詩題“絕句”,簡要說說詩人杜甫。

      二、自讀課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借助生字表的拼音讀準字音,再讀正確、讀通這首詩。

      2、同桌互讀。

      3、指名朗讀,齊讀,注音糾正讀錯的字音。(如“行”不讀xíng;“泊”不讀pò)

      三、圖文對照,理解詩意

      1、老師范讀,要求學生邊聽邊觀察插圖,思考:畫面上有哪些景物?(柳樹,黃鸝,天上飛的白鷺,山上的積雪,江面上的船)

      老師在學生回答后板書:黃鸝、白鷺、雪船

      2、看圖思考:詩人是站在哪里看到這些景物的?(結(jié)合理解“窗含”“門泊”兩個詞語的意思)

      3、學生質(zhì)疑,師生共同釋疑。(先讓學生說說,還有哪些不理解的詞句,根據(jù)學生的提問師生一起答疑)

      4、看圖讀課文,想象詩人欣賞大自然美景時的心情。(讓學生帶著感情再讀課文)

      四、活動激趣,記誦詩句

      1、找對應的詞語,老師讀一個詞語,要求學生找出與它相對應的詞語。(如兩個—一行、黃鸝—白鷺、翠柳—青天、窗—門、西嶺—東吳、千秋雪—萬里船)

      2、師說生讀。(老師描述詩句的內(nèi)容,學生讀相對應的詩句)

      3、讀詞連詩。(老師出示詩中任意一個詞語,學生背出相對應的詩句)

      4、情境背詩。(讓學生扮演詩人,指點畫面上的景物吟詩)

      5、集體背誦。

      五、識字、寫字,完成課后練習

      1、出示要求認識的字“鷺”“含”“嶺”“泊”“吳”,引導學生交流記字方法,練習組詞語。

      2、出示要求會寫的生字:“吳”“含”“窗”“嶺”“鳴”“絕”“泊”“柳”。

      3、啟發(fā)學生說說自己記憶方法,識記字形。

      4、重點指導“窗”與“柳”的筆順。

      5、老師范寫。(注意把字寫美觀,提示易寫錯和不容易寫好的字)

      6、學生先觀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再書寫,老師巡視。

      7、完成課后“我會填”的第2道填空題。

      六、課外延伸

      回家收集有關(guān)描寫春天的古詩,試著背一背。

      七、推薦書目

      望天門山

      唐/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絕句

      唐/杜甫

      遲日江山麗,

      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

      沙暖睡鴛鴦。

    古詩活動教學設計7

      教材簡析:

      本課選的是兩首較為有名的表現(xiàn)朋友真情的古詩。

      第一首《贈汪倫》作者為唐代大詩人李白,寫的是詩人登船而走,朋友相送的動人情景,表達的是“送別情深”。這首詩單純自然,感情真摯,深為人們所贊賞,成為后人抒發(fā)朋友之間感情的千古名句。

      第二首《過故人莊》作者是唐代詩人孟浩人,寫的是詩人應邀到一位農(nóng)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經(jīng)過。在淳樸自然的田園風光之中,舉杯飲酒,閑談家常,充滿了樂趣,抒發(fā)了詩人和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這首詩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細細品味就象是一幅畫著田園風光的中國畫,將景、事、情完美地結(jié)合在一起,具有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

      理解和背誦兩首詩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7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理解詩句的意思,說說作業(yè)4中帶點詞語的意思。并初步體會詩中對仗句的特點。

      4、通過誦讀這兩首詩,感受朋友之間聚散兩依依的濃濃情誼,激發(fā)學生珍惜人間友誼的美好情感。

      教學重點:

      1、體會《贈汪倫》后兩句詩比喻、夸張運用的巧妙和詩人強烈的感嘆之意。

      2、體會《過故人莊》中的意境美、結(jié)構(gòu)美和音樂美,感受朋友間的情深意濃。

      教學準備:

      1、預習古詩,查閱相關(guān)的資料。

      2、配套光盤或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學習、理解《贈汪倫》,體會李白和汪倫間的深情厚誼。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25、古詩兩首,其中第一首古詩是唐代詩人李白寫的《贈汪倫》,這是一首送別體古詩。

      板書:贈汪倫

      李白

      2、關(guān)于這首詩的來歷,里面還有一個動聽的故事,想不想聽一聽?

     。ń處熤v關(guān)于《贈汪倫》一詩的來歷)(教參201頁)

      二、學習《贈汪倫》,理解詩意。

      1、自讀古詩,了解詩歌大意。

      學生自主讀詩,思考詩中說的是誰送誰?誰別誰?

      2、指名朗讀。

      3、說說“汪倫是怎樣送李白的?”“李白是怎樣別汪倫的?”

      4、理解詩歌意思

     。1)交流詞語的意思。

      欲:將要

      贈;送

      踏歌:一種用腳步敲打節(jié)拍唱的民歌。

      不及:比不上。

     。2)交流詩句的意思。(說出大意即可,不必字字不差)

      我坐上船兒正準備遠行,

      突然聽到岸上傳來踏歌的聲音。

      桃花潭水啊,你雖然深過千尺,

      也比不上汪倫趕來送我的情誼深。

      三、體會意境,了解修辭手法。

      1、朗讀古詩,想想當時是一幅怎樣的畫面,用自己的畫來說一說。

     。1)指導說出詩的意境。他們之間說了些什么話。

     。2)指名表演離別的情景。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边@句詩中桃花潭的水真的有千尺深嗎?

     。ㄟ\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

      作者用什么來說明汪倫和“我”的情誼?

     。ㄓ锰一ㄌ兜乃畞肀扔鳎捎昧吮扔鞯男揶o手法)

      3、從這首詩中,你感受到詩人與汪倫間的感情怎么樣?

      四、朗讀、背誦古詩。

      1、教師總結(jié)。前兩句詩敘事,后兩句抒情,全詩表達了送別情深的感情。

      指導朗讀全詩。

      2、背誦古詩。

      五、拓展練習

      1、《贈汪倫》是一首送別體詩,你知道的送別體詩還有哪些?

      2、出示《送孟浩然之廣陵》、《別董大》,輕聲讀。

      3、說說這兩首詩分別講誰送誰,誰別誰?用什么來相送?

     。ā端兔虾迫恢畯V陵》一詩作者李白是用目光送別孟浩然,《別董大》一詩作者高適是用語言送別董大)

      4、朗讀兩首古詩。

      六、布置作業(yè)。

      1、朗讀、背誦古詩。

      2、抄寫古詩。

      3、收集有關(guān)寫朋友之間友情的古詩。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學習古詩《過故人莊》,感受朋友間的情深意濃。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背誦古詩《贈汪倫》

      2、《贈汪倫》這首詩描繪了什么情景?表達了什么感情?

     。枥L了詩人登船要走,朋友踏歌相送的`動人情景,表達了送別情深。)

      二、學習古詩《過故人莊》

      1、這是一首講朋友間情誼的古詩。

      2、解題

      故人:老朋友

      莊:村落,田舍

      過故人莊:經(jīng)過老朋友的村舍

      3、簡介作者: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孟浩然。

      4、輕聲讀古詩,想想古詩意思。

      5、指名讀課文。

      6、理解詩意:

     。1)、理解第一、二行詩

      a、輕聲讀詩句,理解:

      具:準備,置辦。

      雞黍:雞和黃米。

      至:到。

      田家:農(nóng)家。

      b、意思:老朋友備辦了豐盛的飯菜,我接受邀請來到農(nóng)家探望。

     。2)、詩人來到農(nóng)家看到的是一幅什么樣的美景呢?讓我們帶著這個疑問,跟詩人一起走進農(nóng)家吧?

     。3)、理解第三、四行詩

      a、輕聲讀,思考:來到農(nóng)家,詩人看到的是一派怎樣的景色呢?

      b、結(jié)合圖理解:

      合:合攏

      斜:原指不正。這里指群山連綿起伏。

      郭:城墻。

      c、意思:只見綠樹將村舍環(huán)繞,青山在城墻外蜿蜒起伏。

      d、這里展現(xiàn)了一幅由綠樹、村舍、青山、城墻組成的畫卷。

      e、講解對仗句的特點: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綠樹”對“青山”是寫景物的,“村邊”對“郭外”都是寫地點的,“合”對“斜”都是寫事物特點的。

      (4)、理解五、六兩行詩

      a、讀詩,理解:

      軒:窗戶。

      面:向著。

      場圃:谷場和菜園。

      話:談話。

      桑麻:這里指農(nóng)家的生活。

      把酒:舉起酒杯(看圖理解)

      b、意思:打開窗戶面對著谷場和菜園,舉起酒杯閑談農(nóng)家的生活。

      c、他們可能會談些什么?

      d、這兩句詩是否也是對仗句?

      e、詩人和好友沉浸在農(nóng)家生活的恬淡、舒適里,舉杯暢飲,真是好不愜意。

      (5)、理解第七、八兩句詩

      a、讀詩,理解:

      待:等。

      重陽日: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每年的農(nóng)歷九月初九日。在這一天有登高的風俗。

      就:欣賞、觀賞。

      b、意思:等到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這一天,我還會來觀賞菊花的。

      7、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

      (老朋友備好豐盛的飯菜,邀請我到他的農(nóng)莊做客。村邊,茂密的綠樹連成一片,村外,隱隱橫斜著一抹青山。打開窗面對谷場和菜園,舉起杯飲美酒閑談桑麻。呵,朋友,等到重陽佳節(jié)那一天,我們一定會再來觀賞菊花。)

      三、總結(jié)全詩。

      1、這首詩通過詩人探望老友,主客把酒話家常的場面描寫,展現(xiàn)了一幅由綠樹、村舍、青山、城墻組成的優(yōu)美畫卷,體現(xiàn)了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農(nóng)家生活的恬淡舒適。

      2、背誦古詩。

      四、布置作業(yè)。

      1、抄寫古詩。

      2、填空。

      《過故人莊》反映的是詩人_________應邀到_________家,主客把酒話家常的感人場面。詩中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組成的一幅優(yōu)美畫卷,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先解釋帶點的詞語,再理解詩句。

      (1)、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2)、故人具雞黍,邀我至家中。

      4、組詞

      黍( ) 邀( ) 郭( ) 圃( )

      黎( ) 激( ) 諄( ) 鋪( )

    古詩活動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會認8個生字。

      2、背誦兩首詩,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話講講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學準備

      學生:收集牛郎織女(包括乞巧節(jié))和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及其它神話故事。

      教師: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神話故事的課件(展示故事主要情節(jié),并教師配說對白。見后)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讀本單元導語,了解本單元學習內(nèi)容。(板書:神話故事、民間傳說)

      二、了解“乞巧節(jié)”,學“乞”。

      1、引入課題:今天,我們學習29課古詩兩首的第一首,齊讀“乞巧”(“乞”三聲,區(qū)別乞──氣)

      2、通過課前搜集的信息,你了解“乞巧”嗎?(四人小組交流、抽說、補充。見124頁)

      三、讀詩,(學“霄”),講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1、自讀,齊讀詩。

      2、學“霄”(“霄”夜。上“雨”字頭,下“肖”)

      3、詩中講了一個什么神話故事?(板書:牛郎織女)

      4、生用課前搜集的資料講故事。

     、偎娜诵〗M交流、補充(可用圖書),教師參與交流補充。

     、诔橹v,其他學生可補充。

     、鄢鍪菊n件牛郎織女神話故事畫面,師說白。見后

     、苊课粚W生自己講講故事(再出示故事課件)

      5、出示簡筆畫天上的星星是不是真有這樣的故事?(板書:古人的豐富想象)

      四、讀詩,理解大意。

      1、根據(jù)故事和信息自讀理解詩意,小聲說話。

      2、四人小組交流,師參加。

      3、抽說,其余補充(一年一度的七夕(即乞巧節(jié))又到了,這天夜晚,家家戶戶的人們抬頭望無際的夜空,只見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見了。家家好在乞巧節(jié)時望著秋月,穿針,向織女乞取智巧。)

      4、讀詩、背詩

     、冽R讀

     、诒荣惱首x(男女生)

     、弁阑プx

     、荦R讀

     、荼常ㄌ崾荆焊鶕(jù)第1.2句意)

      a、自背

      b、互相抽背

      c、齊背

      五、拓展

      你還知道什么神話故事,講給同學聽聽。

      資料:織女是天帝的孫女,她心靈手巧,能織出五彩的云錦?椗团@山Y(jié)為夫妻后,織女再也不給天帝織云錦了,天帝用天河將她們夫妻隔開,只準每年農(nóng)歷七月七日在鵲橋相會一次。

      第二課時

      一、引入課題,講嫦娥故事,體會豐富的`想象。

      1、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第二首古詩《嫦娥》。齊讀課題。

      2、根據(jù)課前搜集的信息資料講故事,體會豐富想象。

     、偎娜诵〗M交流(出示資料)講故事,師參加。

      ②抽講,其余補充或教師補充。

     、鄢鍪炬隙鹕裨捁适抡n件(師配說白,見后。)

     、苊可约褐v講(再次出示課件)

     、輳倪@個神話故事,你體會到什么?(板書:豐富的想象)

      二、學詩及生字

      1、讀詩注意生字讀音

      2、自學生字、抽說音形義。

      “燭”(翹音,生活中見到的蠟燭,所以“火”字旁,右“蟲”。)

      “曉”(天快亮時,左“日”旁,右“堯”右上沒一點)

      3、學詩

     、俑鶕(jù)課前預習自學詩意,四人小組討論,(討論交流不懂的地方),教師參與。

     、诔檎f,師生一起根據(jù)上下詩意和信息理解詩意。(啟發(fā):“第一句”長河漸落曉星沉可知是人間。“云母屏風燭影深”屏風上映著燭影,說明是夜晚。)

      詩意:燭影映在云母屏風上,快天亮了,主人公都沒入睡。不由想到,嫦娥眼望著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獨,猜想嫦娥應該后悔吃了不死仙藥。

      ③讀詩、讀詩

      a、自讀

      b、互抽讀

      c、齊讀

      d、背

      三、拓展

      課后搜集其它神話或明間故事,準備園地八故事會講。

      資料:仙人嫦娥來到人間后怕死,丈夫羿經(jīng)過千辛萬苦到西王母那里要了一粒不死仙藥,西王母叫他們夫妻吃了長生不老,嫦娥不想當凡人想成仙,就把靈藥一人吃了,她立刻飄起來,朝窗外飛去。丈夫羿飛回急得喊起來,嫦娥身不由己越飛越高,后悔不該私自吃了藥。飛到南天門她怕嘲笑,就轉(zhuǎn)身向月亮飛去。月亮里有一只玉兔,一棵桂花樹和一只蟾蜍,她感到很冷清,很后悔,許多年后,吳剛被罰到月亮砍桂花樹,F(xiàn)在,玉兔、嫦娥、吳剛還住在月亮里。不信,你朝月亮看看。

      第三課時

      一、復習

      1、讀兩首詩

      2、說詩意

      二、講講另外的神話故事(四人小組)

      三、寫字

      1、自己分析音形義(行用學過的方法分析)

      2、抽說易錯,應注意的地方

      區(qū)別乞──氣”曉”右上角不要添一點,“霄”上扁,蓋住下。區(qū)別偷──愉

      3、寫

      4、評比。

      四、作業(yè):回家聽寫。

    【古詩活動教學設計】相關(guān)文章:

    古詩活動教學設計8篇03-16

    古詩教學設計01-28

    《古詩》教學設計范文04-07

    古詩《詠柳》教學設計04-16

    古詩《詠柳》教學設計10-27

    古詩教學設計思路03-16

    古詩教學游戲設計03-17

    古詩《小池》教學設計模板09-08

    古詩教學設計(精選23篇)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