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綠》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綠》教學設計1
看了三個版本《囚綠記》的教學設計,最大的感觸是要真正解讀好一篇文章,設計一個相對完美的教案真是不易。與前兩次的教學設計相比,這一次的設計在構思上更別致,教學內容上更細致,語言品析也更精致。學生在豐富的教學活動中不僅得到了思維上的訓練,更獲得了散文閱讀方法的指導。
從教學構思上看,《囚綠記》這篇文章的教學切入點可以從“我”的行為表現(xiàn)切入,可以從“我”的情感角度切入,也可以從“囚綠”這一主要事件切入,但無論哪一種切入總有點兒顧此失彼之感。而這份設計以“我”對綠的稱呼作為一個小小的切入口不僅理清文章的行文脈絡,而且理清了“我”的情感脈絡,在兩者之間找到可一個很好的平衡點。站在這條主線上再進行散文語言的品讀活動,既有利于學生獲得整體上的理解,又有利于學生對細節(jié)的品讀。
從教學內容上看,這份設計對綠的稱呼只是一個小小的切入口,而作為重點教學內容呈現(xiàn)的是隨著稱呼的變化“我”的情感的變化以及文本所表達的主題思想。在重點內容的突破上采用品讀的方式。1.學生通過圈畫批注、增刪比較、品味重點字詞的方式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在文本中所流露出的.對“綠”的炙熱的愛。2.抓住文本的重點句、難點句進行細節(jié)品讀,探究這些細節(jié)與文本整體即作者所要表達主旨的聯(lián)系。3.在品的基礎上重讀,品讀結合。讀出散文的語言美、結構美甚至思想美。如讀出排比句和感嘆句的特點,朗讀類比的語句,讀出我對綠的喜愛之深,讀出對綠的頑強,不自由毋寧死品質的敬重等。
從語言品味上看,這份設計非常注重對文本語言的品析。王榮生在《散文教學教什么》指出,散文閱讀要領之一就是體味精準的言語表達,體味必須是細讀,必須是細細體會。怎么細讀呢,按南帆先生的說法就是沉入詞語。真正的文學大師的語言,是具有生命的靈性的,它有聲,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與質感,是應該細細地去體味、沉吟、把玩,并從中感受到一種語言的趣味。這份教學設計語言品味隨處可見,如在抓“我”的行為舉止表現(xiàn)愛時,引導學生品析“天天望,看它,看它,細細觀賞”這幾個動作雖都有看的意思,但有何不同。如在引導學生感悟常春藤形象特征時引導學生抓住“總、甚至于、都”等關鍵詞,體會它的變化與特點。更甚的是能夠抓住平常不太引人重視的虛詞去品味“我”對綠的復雜情感,感受“我”對綠的贊美之情。相較而言,很多時候我們在教學散文時除了關注思想感情,除了關注手法,特別是修辭手法,基本沒有特別的方式方法,在品析語言時也常常帶有一種“貼標簽”、“概念化”的嫌疑,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除了得到一些概念化的修辭手法、表現(xiàn)手法之外,其他似乎別無所獲。何為品析語言,散文的語言到底如何品,這份設計其實做了一個很好的示范。
最后,提一些個人的想法。意見不一定成熟,供宋老師參考。
1.文本中對“綠”的第一個稱呼應該出現(xiàn)在第4段“綠影”,這是在“擇綠”時對常春藤的一種稱呼。后面生四的內容可以提到這里。
2.對于情感的解讀,文中的“我”對綠的愛意應該是逐層加深的。文中在“擇綠”階段對綠的感情應該是一種需要式的歡喜!熬G友”階段應該是真正意義上的愛。情感思路我覺得應該是:歡喜——深愛——惱怒(愛之深、愛之切)——敬重——懷念。
3.文中哪些地方還能體現(xiàn)“我”對綠的愛,這幾句是不是也能體現(xiàn)呢?
(1)我懷念著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等著雨水,我急不暇擇……
Ps:我懷念著綠色,如同魚兒盼著雨水……
(2)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過了一個月,兩個月……
Ps: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過了一兩個月……
4.后面的一個提問:改成請你站在常春藤的角度為它寫一段內心獨白,以表明它的心志。
5.最后一句的覺得那個“著”字更能表現(xiàn)一種期待之情。建議改句為:
我懷念我的原窗綠友。有一天,得重和它們見面的時候,會和我面生吧。
《綠》教學設計2
課題:綠課型:新授課時:一二課時執(zhí)筆:丁月云
審核:審批:班級:姓名:
教學目標:
1、欣賞文章語言準確、形象、富于情感、有表現(xiàn)力的特點;
2、了解并初步掌握圈點批注的讀書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欣賞文章語言準確、形象、富于情感、有表現(xiàn)力的特
教學過程:
一、預習導習:
1、簡介作者:
名: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華,字佩弦,號秋實。
地:原籍浙江紹興,自稱是江蘇揚州人。
時:現(xiàn)代
評:著名的散文家、學者、民主戰(zhàn)士,毛澤東稱頌他是“表現(xiàn)我國民族的英雄氣概的愛國知識分子。
作:《綠》、《春》、《背影》、《荷塘月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
2、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鑲()踞()薄陰()幾綹()
穹()倏()皺纈()塵滓()
挹()掬()什剎()蘊蓄()
棱角()明眸善睞()
3、熟讀課文,完成以下任務
。1)劃出你認為文中重要的字詞。
。2)作者寫景的立足點有哪幾個?每個立足點的觀察角度是什么,分別寫了什么景物?
4、預習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
三、理解研讀:
1.作者寫景的立足點有哪幾個?每個立足點的觀察角度是什么,分別寫了什么景物?
2.問題探究一:這篇散文的文眼是什么?
3.問題探究二:文章開頭就直抒胸臆:“我驚詫于梅雨潭之綠了”,但卻沒有直接寫梅雨潭之綠,而是先寫了梅雨瀑等梅雨潭周圍的環(huán)境,到了第三段才濃墨重彩的寫梅雨潭的綠,這是一種什么寫法?
過渡:這種襯托手法我們以前還在不少課文中學過,比較典型的是《愛蓮說》中,用菊、牡丹從正反兩方面來襯托蓮。
作者又是如何寫出梅雨潭的綠令人驚詫的。(教師可以穿插對“招引”改為“吸引”的詞語妙用的賞析)
4.學生自由朗讀第三段,思考作者對綠的總的感受是什么?(提示學生從第三段中找出兩個形容詞)
5.作者怎樣對“奇異”“醉人”的綠展開描寫的?
6.學生自由朗讀這些比喻句,假如讓我們來賞析這些比喻句,你如何回答?試舉例說明。
7.作者把梅雨潭的.綠與哪些景物進行對比來突出表現(xiàn)梅雨潭的綠的招人喜愛的?對比的作用是什么?
8.作者由梅雨潭的綠聯(lián)想到了什么,找出相關語句。
教師:作者由“綠”的輕盈、嫵媚聯(lián)想到輕盈、嫵媚的舞女,如果輕盈的舞女再配上“綠”裁制的帶子,便會“臨風飄舉”了。由“綠”的明澈,更想象出這明徹回使盲妹的眼睛復明,“明眸善睞”了。這新奇的想象和聯(lián)想,又使“綠”展現(xiàn)出新的意境。
9.請以“我若能……”的句式仿寫一個句子。
教師追問:結合課文內容,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你能想象出一幅怎樣的畫面?
明確:舞女翩翩起舞,綠帶隨風飄動;盲妹雙目復明,顧盼神采飛揚。這綠真是太神奇了。
10.文中作者還聯(lián)想到了什么?
11.作者滿懷深情地為潭水起了一個名字—‘女兒綠’,是仿造玉石‘祖母綠’而成的一個名字,將‘女兒綠’換成‘祖母綠’,如何?
12.同學們再看看課文這里和前面在人稱上有什么變化?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樣的變化?
13.本文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教師補問:“綠”一般是什么的顏色,
教師:這篇短小的游記散文,通過對梅雨潭生機勃勃、綠意盎然的自然景觀的描繪,表現(xiàn)了作者對生命的熱愛,對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三、鞏固拓展:
。ㄒ唬、按拼音寫出漢字組詞:
⑴(jù)在⑵(bó)陰⑶幾(liǔ)
、龋╭ióng)門⑸(léng)角⑹塵(zǐ)
⑺皺(xié)⑻(shíchà)⑼(yì)你為眼
、危╦ū)你入口⑾明(móu)善(lài)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題。
盡管百花百色,綠才是春色。天公一支筆,在大地上涂抹,涂一次綠一分,直到初夏綠得透不過氣來為止。中國的山水畫不是清綠,就是赭,施法的是自然。樹林越來越密,樹陰越來越濃,樹上的裘越厚,人身上的衣服越薄,樹枝露出的地方越少,人身上露出的地方越多。早有人打赤膊了,走上高岡俯看,但見綠成一片,也分出幾等深淺,有帶黃的淺翠,有帶黑的濃綠。附近的樹上還有夾了深絳、淺紫、灰白等等的雜色,深淺相間,織成奇錦。
春天有味道,你可以聞到,不用說芬芳的群花了,就是青草也有樸實的香味,可以嗅個夠。瞎子也知道春在哪里,春天可以接觸到。腳下是軟軟的草。風吹在身上再也不刺痛肌肉,恰像溫柔的手撫過,你只要出了門或者打開窗戶,就知道季候。尋春最容易,處處都是。
誰都知道春天的音樂最中聽。天不亮枝頭的鳥已經(jīng)像青草一般等得不耐煩了。這些小音樂家組成樂隊,一齊和鳴。也有獨自高歌的,旁若無人。這些免費娛人的歌手悶了一冬,現(xiàn)在要痛痛快快施展一下本領,給春送來降臨的口信。你要早起,要到樹林時,要細心聽。城市中人不免錯過了聽鳥,也錯過了賞春——城里只有雪才是最顯著的季節(jié)變化,因為灰色的水泥掩蓋了一切。(節(jié)選自思果《春至》)
1、朱自清的《綠》從不同側面表現(xiàn)'綠'的可愛,本文則是從不同側面來表現(xiàn)春的可愛。它是從哪些側面表現(xiàn)春的可愛的?
答:這三個側面。
2、朱自清描寫的是'定格'的綠,本文首節(jié)寫的是變化的綠。這主要是因為本文的寫作重點是。
3、本文寫“綠”觀察點有變化,交代變化的語句是:
①
、
4、文中已有一句表達'尋春最容易'的意思,這一句是:
5、“鳥已經(jīng)像青草一般等得不耐煩了”一句所用的修辭方法有,它要表達的意思是。(可用文中語句略加組織作答)
四、學習反思
《綠》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及其組成的詞語,并能美觀地書寫生字。
2.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老奶奶培育純白金盞花的經(jīng)過,體會她做事滿懷信心、堅持不懈的美好品質。
3. 學習聯(lián)系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理解詞句,領會從不沮喪從不懷疑滿懷信心等詞語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教材簡析
這篇課文按照事情發(fā)展順序,講述了一位老奶奶二十年如一日,滿懷信心地培育純白色的金盞花的故事。故事的起因是園藝所重金懸賞純白的金盞花,老奶奶盡管覺得有些不可思議,但很想試一試;經(jīng)過一年又一年,老奶奶收集種子,栽種花兒;最后經(jīng)過驗證,老奶奶培育出了純白的金盞花,她又有了新的渴望培育出黑色的金盞花。故事表面在寫培育純白金盞花的故事,但作者的真正意圖,是通過這個故事塑造一個充滿理想、滿懷信心、堅持不懈的老園丁形象。
本課的.語言描寫樸實無華,淺顯易懂,對老奶奶美好品質的贊美暗藏在字里行間,讀課文時引導學生抓住描寫老奶奶語言、行動的詞句,體會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感受她為了理想,二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地追求、探索的美好情懷。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明白:綠手指不僅是指園丁技藝出眾,更是指精神的可嘉。
《綠》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
1、掌握圈點批注等讀書動筆的基本方法,養(yǎng)成讀書動筆的習慣。
2、品味課文的語言風格,反復揣摩句子的深刻含義。
3、積累一些詞語和詩句,感受文章所表達的感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品味課文的語言風格,反復揣摩句子的深刻含義。
三、教學安排:
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ㄒ唬⿲耄
1、大千世界,五彩繽紛,同學們心目中一定有自己喜歡的顏色,你們喜歡什么顏色,為什么喜歡它?能說幾帶“綠”的成語來嗎?(燈紅酒綠綠草如茵綠林好漢桃紅柳綠青山綠水青枝綠葉綠肥紅瘦花花綠綠綠葉成蔭粉白黛綠橙黃橘綠穿紅著綠綠林大盜花紅柳綠紅情綠意……)
2、綠色是大家喜歡的顏色,因為它是生命的象征,但大家聽說過“女兒綠”,觀賞過它嗎?如果沒有,就請隨我一同走進朱自清的《綠》,從中去尋找答案。
。ǘ┖喗樽髡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原籍浙江紹興。他是現(xiàn)代著名的作家和學者。有著作27種,共約190萬言,包括詩歌、散文、文藝批評、學術研究等。著有《朱自清文集》。代表作品有《背影》、《綠》、《春》、《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
。ㄈz查預習:掌握下列生字詞
踞(jù)薄(bó)陰綹(liǔ)棱(léng)角穹(qióng)塵滓(zǐ)皺纈(xié)
什剎(shíchà)明眸(móu)善睞(lài)挹(yì)掬(jū)
。ㄋ模┏踝x感知,梳理文路。
1、用3分鐘略讀全文,完成下列問題:
(1)標示出第一、四自然段的關鍵詞。(用△符號)
。2)第二、三自然段分別主要寫了哪個景點?(寫旁批)
。3)四個自然段中哪個是重點段?(寫旁批)
。4)第二、三自然段所寫的景物有什么關系?(寫旁批)
明確:
。1)關鍵詞:第一段,“第二次”“驚詫”“梅雨潭的綠”;第四段,“不禁”。
預設問題:“驚詫”于梅雨潭的綠,是因為綠得“奇異”;第一次來仙巖游是春天,春水綠波,難道綠得不“奇異”嗎?
體會:作者兩次來仙巖景同色異,綠——是作者驚異的原因。開門見山,點題,留下懸念。結尾“不禁”二字,與首段呼應。
(2)梅雨潭梅雨亭梅雨潭的綠
。3)第三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段,著重描繪了梅雨潭的綠
。4)梅雨潭和梅雨亭是梅雨潭綠色的所在地,描繪梅雨潭和梅雨亭就及好地為梅雨潭的綠色作了鋪墊和襯托。
。ㄎ澹┥钊胙凶x,品味語言。
讓我們看看朱自清先生當年在溫州游仙巖梅雨瀑時寫下的散文佳作《綠》,是怎樣將一潭綠水寫得生動逼真、活靈活現(xiàn)的。第三段作者是運用什么方法摹寫綠的?對綠的總感受:醉人、奇異
一、比喻:
她松松地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
她滑滑地明亮著,像涂了……那樣嫩。
她又不雜些塵滓,宛然一塊……猜不透她。
潭水的特征:連設六喻:“荷葉”、“裙幅”、“明油”、“雞蛋清”“碧玉”、“藍天”。從不同角度刻畫同一形象梅雨潭的綠:厚積、細膩、柔美、明亮、嬌嫩、溫潤、清純等特點。
預設問題:
1、“像少婦拖著的裙幅”,作者為什么不說“像一條裙幅”或“像少女的裙幅”呢?請大家思考。
【少女天真活潑,明朗爽快;少婦沉靜寡言,脈脈含情!俊旧倥棺右话愣;少婦的裙幅長而皺纈,要“拖”!
2、那么“像少婦拖著的裙幅”一句,除了描繪了潭水波紋的形態(tài)的“細柔”外,還傳達了哪些神韻?(沉靜羞澀,脈脈含情……)
小結:我們眼前好象出現(xiàn)了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婦,略施粉黛,長裙拖地,腳步輕盈,款款而來,多美!
二、比較
1、為了突現(xiàn)這綠的“奇異”、“醉人”——,又將哪些地方有名的綠與梅雨潭的綠進行對比的?
什剎海的綠楊“太淡”
虎跑寺的綠壁“太濃”
西湖的波“太明”
秦淮河的“太暗”
2、小結:梅雨潭的綠是——濃淡相宜、明暗適中,梅雨潭的綠美得恰到好處,可說是“增之一分則太濃,減之一分則太淡,著光則太明,去色則太暗”。沒有任何一個地方的綠是能和梅雨潭的綠相媲美的。蘇軾曾有一首詩來描繪西湖的波——《飲湖上初晴后雨》,會背嗎?
3、詩句: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三、聯(lián)想擬人
1、按理說,文章到此應該結束了。但作者這時卻說:“可愛的,我將什么來比擬你呢?我怎么比擬得出呢?”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作者仍然是意猶未盡,這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可能是作者實在是太喜愛梅雨潭的綠了,正是這種熾熱的情感,點燃了他想象的火花。那么作者由此生發(fā)了哪些奇妙的聯(lián)想和想象哪?
聯(lián)想是——“大約潭是很深的,故能蘊蓄著這樣奇異的綠;仿佛蔚藍的天融了一塊在里面似的,這才這般的鮮潤呀!
這一聯(lián)想寫出了綠的——奇異、鮮潤的特點。
想象和擬人是——“我若能裁你以為帶,我將贈給那輕盈的舞女;她必能臨風飄舉了”;“我若能挹你以為眼,我將贈給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睞了”。
這兩句寫出了綠的輕盈、清澈、含情特點。
2、“……若……”什么句式。俊僭O。
請大家模仿這種假設的.句型,抓住“綠”的特點,運用大膽的想象,寫一兩句贊美綠的話。
預設問題的答案:
生1:那醉人的綠呀,我若能釀你以為酒;我將贈給那吟詩的高手,他必能詩興大發(fā)了。
生2:那醉人的綠呀,我若用你以為種;我將贈給那善良的農夫,他必能稼穡滿園了。
生3:那醉人的綠呀,我若能制你以為裙,我將贈給那善良的山妹,她必能光彩照人。
生4:那醉人的綠呀,我若能治你以為墨,我將送給那善繪的丹青,他必能妙手天成了。
3、作者滿懷深情地為潭水起了一個名字—“女兒綠”,是仿造玉石“祖母綠”而成的一個名字,將“‘女兒綠”換成“祖母綠”,如何?
預設答案:
“祖母綠”給人一種老氣橫秋的感覺,如同一個歷經(jīng)滄桑、面目枯槁的老夫人;而“女兒綠”清純、鮮活、靈動,如同以為二八少女立在你的眼前,美貌可人、神韻悠長。
4、作者怎么會想到這個名字呢?
參考:
既然以十二三的小姑娘相比,那就意味著梅雨潭的綠有著“女兒”相似的特征。“十二三的小姑娘”在品貌上有哪些特征?猶如含苞欲放的花朵,體態(tài)輕盈,膚色亮潤,品貌清純,愛唱愛跳,充滿活力,愛逗愛鬧,洋溢青春氣息。
有一首歌曲《九九女兒紅》,歌詞意思是:南方米酒之鄉(xiāng),父母生下女兒,便在地下深埋一壇米酒,女兒長到十八歲,蒙上紅蓋頭出嫁時,父母取出淳厚芳香的米酒,招待四方親朋,送女出嫁,因此這酒就叫“女兒紅”。“女兒綠”大概由“女兒紅”而來。
小結:
像朱先生這樣用比喻、比較、聯(lián)想和擬人來描繪色彩的,在詩詞中屢見不鮮,請大家聯(lián)想舊知,舉出一些例句來。
預設答案:“霜葉紅于二月花”、“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唐朝孟浩然《過故人莊》!扒Ю嵇L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杜枚《江南春》!按猴L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北宋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熬G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宋朝宋祁的《玉樓春》!白類酆䱷|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敖犹焐徣~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宋朝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綠》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欣賞《綠袖子》,從管弦樂中感受英國田園特有的風味。 問題解決與思考
明白民歌經(jīng)過改編能散發(fā)出新的活力,從而更喜愛民族音樂。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激發(fā)學生的對民族音樂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點
欣賞《綠袖子》,從管弦樂中感受英國田園特有的風味。 教學難點
明白民歌經(jīng)過改編能散發(fā)出新的`活力,從而更喜愛民族音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師生問好!
二、新課導入
(師播放英國民謠《綠袖子》)
師:有同學聽過這首歌嗎?知道這首歌叫什么名字嗎? (生回答)
師:是的,這首歌就是著名的英國民謠——《綠袖子》。
三、新課教學
1、初聽歌曲。
《綠》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體會富有情趣的語言和判斷多種說明方法。
2、能力目標:了解以人為本的現(xiàn)代城市建設理念和人生感悟。
3、情感目標:建立一種開放的現(xiàn)代城市建設理念,培養(yǎng)對社會的責任感。
教學重點及其教學難點
1、教學重點:
“綠墻”的創(chuàng)意和價值。
2、教學難點:
精當嚴密又不乏情趣的語言和多種說明方法的綜合運用。
教學手段及其教學方法
1、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2、教學方法:誦讀、圈點、討論
課前準備
熟悉文本,收集資料。
教學時數(shù)
1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及其過程
一、激情導入
同學們,我們在前面學了兩篇談“綠”的散文。“綠”是一種顏色,“綠”是種向往……下面請同學們說說下列詞語中的“綠”字的具體含義:
綠色食品、綠色通道、綠色奧運、綠墻
什么是綠墻呢?墻隨處可見,不同時期不同式樣的墻所起的作用也不盡相同,遠古的柵欄,抵御了野獸的襲擊;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抵住了敵人的入侵;蘇州園林那隔而不隔的花墻,則增添了景致的深度……那么我們今天所說的“綠墻”究竟是什么?有何價值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宋淑遠的《環(huán)球城市風行綠墻》,希望大家從中找到答案,受到啟發(fā)。
二、初讀感知
1、用圈點批注的方法讀第1、2自然段,重點研究數(shù)據(jù)的意義。
明確:在科技發(fā)達的今天,圍墻的安全功能也基本消失,不再具有存在的價值。
2、用圈點批注的.方法閱讀3、4自然段,體會外國圍墻與中國圍墻的不同之處。
3、用圈點批注的方法閱讀5—13段,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弄清下列問題:
(1)這幾段與3、4是什么關系?
(2)作者以哪幾個國家為例介紹外國圍墻的特征的?
(3)這些國家的圍墻各具有怎樣的特征的?
(4)這些“綠墻”有什么樣的共同特點?在環(huán)境保護方面有什么樣的價值?
明確:節(jié)約用地,節(jié)約建筑造價,增加綠化面積,擴大視野,改善景觀,美化、凈化城市環(huán)境,減噪防塵,凈代空氣,調節(jié)溫度。
4、為什么首先介紹巴西的“植物墻”(首推)?小組討論后質疑、師生答疑。
(1)巴西首都巴西利亞人均綠地近百平方米,雄踞世界第一。(2)用法律確定了綠化的地位。(3)巴西城市綠化的成果顯著:人類文化遺產(chǎn),生態(tài)之都。
5、小結性提問:造成中外圍墻差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作者認為現(xiàn)代中國城市應該提倡建筑怎樣的圍墻?
我國以綠墻代替磚墻,是時代的要求,也是環(huán)保的需要。中國建造綠圍墻勢在必行。國務院早就出臺了城市綠化條例,把城市綠化建設納入了城市總體規(guī)劃。
三、精讀深思
1、通過剛剛的學習,我們已經(jīng)初步了解了綠墻,而各國的綠墻也的確各有千秋,請你選出你最感興趣的一種,評價一下這種現(xiàn)象,說說你為什么對他感興趣(可從創(chuàng)意、造型、價值等方面考慮)
2、這是一篇說明文,文中運用多種說明方法,請在課文中畫出幾處典型的例子,并分析其作用。
四、賞讀延展
1、學完本文,你覺得在發(fā)展城市的同時,應如何來進行環(huán)境保護?
2、中國的圍墻要不要拆?
五、總結升華
圍墻不僅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象征,更是一個民族精神與胸懷的象征。近代歷史上的恥辱,使我們不敢與世界進行大膽的交流,使我們缺乏海納百川的。昔日的長城為我們贏得了世人贊嘆,今天的圍墻能為我們留下什么呢?
六、完成補充習題
1、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錯別字,然后在下表中作相應的訂正
(1)市府下令拆除十多個單位擅自修建的磚石圍墻,使今日的阿布賈磚石圍墻決跡。
(2)只見樹木蔥籠,芳草如蔭,根本找不到圍墻樣的建筑。
(3)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人均綠地近百平方米,雄居世界第一。
錯別字
決
籠
蔭
居
訂正
絕
蘢
茵
踞
2、選詞填空
(1)建筑物在“圍墻”內若隱若現(xiàn),既不損壞城市的環(huán)境整體美,也不D (A、妨害B、損害C、阻礙D、妨礙)
(2)別墅區(qū)則以矮喬木和灌木叢為籬,以不D (A、阻擋B、遮蓋C、覆蓋D、遮擋)建筑物為準。
3、閱讀下面的文句,按句后括號內的要求答題
(1)世界上最具特色的城市綠色圍墻建筑,首推巴西的“植物墻”。(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作者認為巴西的“植物墻”是世界上最有特色的城市綠色圍墻建筑的依據(jù))
因為巴西的“植物墻”制作特殊,審美價值和實用價值大,首都巴西利亞人均綠地面積又為世界第一。
(2)中國筑圍墻已有幾千年歷史。圍墻雖有安全、分界的功能,但在科技發(fā)達的今天已沒有多大作用。(結合語境,說說作者為什么這樣說)
因為以綠墻代替磚墻,既可節(jié)約用地與建筑造價,又能美化家園、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改善居住條件。
4、閱讀課文,用簡明的語言概述“綠色圍墻”的主要特點。
美化環(huán)境,改善人居條件,生態(tài)環(huán)保,經(jīng)濟實用。
5、恰當?shù)剡\用說明方法能更好地展示事物的特征。請你從課文中任選一例,具體說說作者運用了某種說明方法后語言表達方面的特點。
【示例】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我國公共單位的圍墻總長500多萬千米,可繞地球125圈,占地面積1100平方千米,加上兩側墻腳不能利用的死角,共達3350平方千米。
【分析】運用了列舉數(shù)字的說明方法,從觸目驚心的具體數(shù)據(jù)中,我們清晰地看到了我國舊式圍墻造成的土地資源的驚人浪費。
6、課文是一篇說明文,可課文中有些地方將說明和描寫融合在一起。請闡述這樣寫的作用并具體舉例分析。
【作用】這樣寫可以增強說明的效果和文章的可讀性。
【舉例】砌墻壘門的材料是填滿泥土的塑料磚,磚的孔洞向外,里面種植花草蔬菜。苗木出土后,伸出洞外,彎曲向上吸收陽光,怒放各色花朵,結出苞米棒、向日葵、辣椒等,長短不一地垂掛著絲瓜、葫蘆等,真是一墻青菜,滿門鮮花。
【分析】這兩句讀來生動活潑,充滿情趣,既是準確的說明,又是形象的描繪。如“伸出”一詞具有很強的動態(tài)感,“彎曲向上”既說明了具體形態(tài)和彎曲的方向,又是逼真的描繪,“怒放”表現(xiàn)了花朵的數(shù)量多,也寫出了花的情態(tài),“長短不一”側重于準確說明,“垂掛”側重于形態(tài)的描寫。
7、研讀課文最后兩段,回答問題
“近年來,我國的上海、天津……改善居住條件的需要!
(1)第一段是怎樣說明我國以綠墻代替磚墻不僅可行而且也有很好的效果的?
第一段介紹了我國近年來一些城市所建綠墻的效果,舉了我國上海、天津、廣州、大連等地拆圍墻,建綠墻的例子,說明可行、效果好。
(2)第二段是怎樣闡述以綠墻代替磚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
第二段通過引用、對比,說明圍墻的功能隨著時代的變遷發(fā)生了變化,以綠墻代替磚墻實在好處太多,此舉十分重要且有必要。
8、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探究題
“如果你是個‘小氣鬼’……補貼預算達160億日元!
如果說“綠墻”是生態(tài)、環(huán)保且有利于改善人類居住、生存和發(fā)展條件的建筑,那么人類居住的房屋也同樣有綠色的。上文中作者就將“太陽能”住宅稱之為“綠色住宅”。請你認真閱讀這段選文,結合你所掌握的知識,簡要說說作者為什么會將太陽能住宅歸為“綠色住宅”一類。
這里的綠色主要說的是環(huán)保。太陽能住宅能夠實現(xiàn)節(jié)約能源、減少污染、減少事故等。
布置作業(yè)
完成補充習題3、4、5題
教學一得
《綠》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通過自主合作的學習過程,賞析“綠友”這一具有人格內涵的景物,并生成解析方法。
2、通過學習發(fā)問,提升質疑探究的.思維品質。
3、通過人、文對話,感悟文中蘊含的中華民族堅貞不屈的浩然正氣。
教學重難點
學習依據(jù)文本語言,解析具有象征意義的景物內涵的方法。
設計原則
1、創(chuàng)造性挖掘教材三維生長點的原則
2、整合推進并融匯達成三維目標的原則
3、學習活動過程中動態(tài)生成方法的原則
4、倡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原則
教學過程
一、翻檢生活體驗,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營造學習氛圍,撩撥閱讀期待
二、自主散讀文本,整體感知全文
三、設置發(fā)問平臺,啟動自主探究
四、整合師生問題,組織學習活動
1、理清文本情節(jié)
2、賞析“綠友”形象
3、總結學習方法
五、物我合一,探究主旨
六、課下拓展,深度鏈接
《綠》教學設計8
教材分析:
本課以詩歌的形式,描寫了兒童在田野間發(fā)現(xiàn)春天已經(jīng)到來的種種景象,抒發(fā)了作者發(fā)現(xiàn)春天來了的喜悅之情,表達了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4個字,會寫8個生字,掌握多音字“散”。
2、引導學生正確、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并理解課題的含義。
3、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使學生讀中感悟作者對春天的向往、熱愛之情,并懂得要細心觀察周圍事物。
教學重點:
激發(fā)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秘的意識,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并懂得要細心觀察周圍事物。
教學難點:
理解“冬天已經(jīng)過去,我的'夢已被染綠”。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音樂談話,導入新課。
1、播放音樂《春天在哪里》,你聽出這是什么歌了嗎?
2、你從哪里發(fā)現(xiàn)春天已經(jīng)來了?
3、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與春天的詩歌。(師板書課題,生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
1、自由讀課文,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認識本文中的生字詞。
2、分小節(jié)指名讀詩歌,檢測文中生字的認識情況。
3、指導學生學習多音字“散”,并口頭擴詞。
三、品讀詩句,體會心情。
1、學生自由讀課文,說說,你從那些語句知道詩歌描寫的是春天的景色?
2、指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朗讀,讀出“我”發(fā)現(xiàn)田野秘密的那種喜悅、自豪的語氣。
3、讀最后一句話,說說你是如何理解的?
四、激發(fā)想像,擴展延伸。
1、連爸爸、媽媽都不知道春天已經(jīng)悄悄地來了“我”為什么卻能發(fā)現(xiàn)?
2、仿編詩歌,仿照詩歌的模式寫一首詩歌。
五、布置作業(yè),鞏固新知。
1、背誦兒歌。
2、收集描寫春天的詞語、詩歌、短文。
第二課時
一、回顧詩歌,談談心得。
1、背誦兒歌。
2、學習了這首詩歌,你發(fā)現(xiàn)“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我們應該像他學習些什么?
二、交流資料,豐富知識。
1、交流收集描寫春天的詞語、詩歌、短文。
2、談體會。
三、讀背古詩,延伸課堂。
出示古詩《村居》。
1、圖文結合,說說你是怎樣理解的?
2、讀一讀,背一背。
四、小組合作,學習生字。
1、組合作自學生字。(提醒學生細心觀察易錯生字的筆順、筆畫。)
2、出示“殘、融、囑、散”,討論在寫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
3、給生字擴詞,造句。
4、摘抄詩中好詞、好句。
五、布置作業(yè),鞏固知識。
1、背誦收集描寫春天的詞語、詩歌、短文。
2、抄寫詞語3遍。
《綠》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欣賞文章語言準確、形象、富于情感、有表現(xiàn)力的特點;
了解并初步掌握圈點批注的讀書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學會賞析文章的語言特色。
教學課時:三課時
教學步驟:
一、簡介作者,導入新課。
1、由《背影》中父子間的愛引出對大自然的愛
2、觀看朱自清的生平介紹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生于光緒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紹興。因三代人定居揚州,自己又畢業(yè)于當時設在揚州的江蘇第八中學高中,且在揚州做過教師,故自稱“揚州人”。他是現(xiàn)代著名的作家和學者。朱自清祖父朱則余,號菊坡,本姓余,因承繼朱氏,遂改姓。為人謹慎,清光緒年間在江蘇東海縣任承審官10多年。父親名鴻鈞,字小坡,娶妻周氏,是個讀書人。光緒二十七年(1901)朱鴻鈞由東海赴揚州府屬邵伯鎮(zhèn)上任。兩年后,全家遷移揚州城,從此定居揚州。
朱自清有著作27種,共約190萬言,包括詩歌、散文、文藝批評、學術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開明書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蘇教育出版社對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冊《朱自清全集》。朱自清雖在五四運動后開始新詩創(chuàng)作,但是,1923年發(fā)表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卻顯示出他的散文創(chuàng)作方面的才能。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敘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題材可分為三個系列:一是以寫社會生活抨擊黑暗現(xiàn)實為主要內容的一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價格--七毛錢》、《白種人--上帝的驕子》和《執(zhí)政府大屠殺記》。二是以《背影》、《兒女》、《悼亡婦》為代表的一組散文,主要描寫個人和家庭生活,表現(xiàn)父子、夫妻、朋友間的人倫之情,具有濃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寫自然景物為主的一組借景抒情的小品,《綠》、《春》、《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兩類散文,是朱自清寫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樸縝密、清雋沉郁,以語言洗煉,文筆清麗著稱,極富有真情實感。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課文錄音后
2、掌握下列生字詞
踞(jù)
。╞ó)陰
綹(liǔ)
棱(léng)角
穹(qióng)
塵滓(zǐ)
皺纈(xié)
什剎(shí
chà)
明眸(móu)善睞(lài)
挹(yì)
掬(jū)
3、思考問題:
文章以哪個詞為文眼,點題?
明確: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
三、合作學習,理解課文
1.第二自然段寫梅雨潭,主要立足哪兩個觀察點,作者觀察到了什么?
2.為什么作者在第二段沒有直接寫梅雨潭的綠,卻寫梅雨瀑和梅雨潭周圍的環(huán)境?
3.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于哪個觀察點,看到了哪些景致,運用了什么手法,把對梅雨潭水綠的審美感受描寫得淋漓盡致。
4.文章在結構上有何特點?結尾比開頭多“不禁”一詞,有何表達效果?
明確:
1、第一觀察點:山邊;觀察到了梅雨瀑;
第二觀察點:梅雨亭邊;觀察到了梅雨潭的環(huán)境;
2、描寫梅雨潭周圍的環(huán)境,交代梅雨潭的綠的成因,寫“梅雨瀑”是用來作陪襯,以顯出“梅雨潭的綠”尤其令人驚詫。
3、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點是梅雨潭邊。觀察到了梅雨潭的綠。
對綠的總感受:醉人、奇異、似近似遠
擬人
踞、透、扯、送、鉆、招引、擺弄
仿佛一張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厚積著的綠;(形色、深度)
她松松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漣漪)
比喻
她輕輕的擺弄著,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蕩漾)
她滑滑的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波光、軟嫩)
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清澈)
北京什剎海拂地綠楊
。ㄌ
對比
杭州虎跑寺的綠壁
。ㄌ珴猓
西湖的波
。ㄌ鳎
秦淮河的波
(太暗)
裁你為帶贈給那輕盈的舞女
聯(lián)想
挹你為眼,贈給那善歌的盲妹
4、文章在結構上首尾呼應!安唤痹俅伪磉_了作者對梅雨潭的綠的贊美之情,抒發(fā)了作者對她的無比喜愛之情。文章從博喻到比較映襯到聯(lián)想再到轉換人稱、直接呼告,感情逐漸轉濃,直到不能自已。
四、探究學習,拓展思維
參照課文讀書動筆示例,結合課堂教學的內容,把你認為最為精彩的語句用適當?shù)姆枠耸境鰜怼?/p>
五、全班配樂朗讀。
六、布置作業(yè)
反復朗讀本文,模仿《散文家談散文》寫一篇鑒賞小短文。
《綠》教學設計10
教材分析:
本課以詩歌的形式,描寫了兒童在田野間發(fā)現(xiàn)春天已經(jīng)到來的種種景象,抒發(fā)了作者發(fā)現(xiàn)春天來了的喜悅之情,表達了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8個生字,會組詞。
2、學寫本課的8個生字,要求用鋼筆字寫的正確、工整。
3、有感情的朗讀兒歌,引導學生理解課題的含義。
4、激發(fā)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秘的意識,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
教學重點:
1、會寫本課的8個生字,要求用鋼筆字寫的正確、工整。
2、有感情的朗讀兒歌,引導學生理解課題的含義。
3、激發(fā)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秘的意識,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
教學準備:錄音機
第一課時
學習內容:
1、學習兒歌,理解課題的含義,在此基礎上進行有感情的朗讀。
2、學寫生字。
教學過程:
一、音樂談話,導入新課
1、播放音樂,你聽出這是什么歌了嗎?(生回答《春天在那里》)
2、請你想一想,除了歌中唱到的,你還知道春天在哪里?(生自由回答)
3、同學們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在郊外、校園、上學路上我們都找到了春天,下面讓我們來看一看小作者在哪找到了春天。(生齊讀課題)
二、學習兒歌,有感情的朗讀
1、自由讀課文,找出易讀錯的字,仔細讀一讀。(學生自由讀)
2、指名讀兒歌。
3、出示生字(學生開火車讀字,組詞)
4、默讀課文,找一找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學生讀。在書上做出標記)
5、誰來說一說有疑問的地方,我們一起來解決?
。▽W生交流:詞語、不明白的句子。生提出田野里有什么秘密引導學生說出嫩草吐綠,春天的腳步進了理解夢已經(jīng)被染綠的含義)
6、你想像一下,田野里還會藏著有關春天的什么秘密?(學生根據(jù)經(jīng)驗說一說,蛇冬眠結束了,樹發(fā)芽了)
7、小作者發(fā)現(xiàn)這些秘密時,心里會怎樣想?(指名讀14節(jié),讀出喜悅的感情)
8、他會以怎樣的心情把這個秘密告訴媽媽、老師呢?(指名讀5、6小節(jié))
9、老師給大家?guī)硪皇變?yōu)美的樂曲,請你伴著音樂,把這首兒歌讀給你的好朋友聽一聽?(可以讀給同位、好朋友聽)
三、學寫生字
1、出示殘、融、囑、散,討論在寫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學生說,老師用紅筆標注)
2、(學生組詞)
3、生書寫,教師巡視。
四、課外延伸
回家收集資料,尋找描寫春天的詞語、詩歌、短文。
五、作業(yè)
1、背誦兒歌。
2、收集描寫春天的詞語、詩歌、短文.
六、板書設計:
夢已經(jīng)被染綠
殘、融、囑、散
七、課后記:
第二課時
學習內容:
1、檢查兒歌的背誦
2、交流收集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檢查兒歌
1、背誦兒歌(齊背、指名背)
2、小組內檢查生字(學生運用生字卡片讀字,組詞)
二、《春天的腳步》展示會
1、上節(jié)課布置找資料,下面誰來說一說你都找了哪些描寫春天的詞語?(學生說,老師板書,然后進行補充,完成語文天地4,對于容易理解的詞語,讓學生明白意思,并且試著說句話。)
2、除了描寫春天的詞語外,有很多古詩也描寫了春天的景色,比如: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誰還能背一些你知道的描寫春天的古詩?(學生背,老師給予評價、鼓勵)
3、這些同學真了不起,積累了那么多的詩句,真棒!書上為大家推薦了一篇優(yōu)美的文章,讓我們來聽一聽雨點在唱什么歌?(生自由讀短文)
4、你都知道雨點在唱什么歌?誰聽懂了它的歌,他都做了些什么?
5、多么有趣的文章,寫出了生機勃勃的春天,你都找了那些文章給大家讀一讀,好嗎?(學生介紹,老師評價)
三、課外延伸
同學們收集了這么多的好詞、好句、好篇,收獲可真不少!回家后請你們把這些好詞、好句、好段摘抄下來,好嗎?
四、課后記:
《綠》教學設計11
一、朗讀全文,導入新課
1、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初步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跟著小朋友們去植樹,去感受一下詩中含著的情韻。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讀全文,你們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ɑハ嘟涣鳎
3、把重要的詞句劃下來,再讀一讀。
二、品讀句段,感受變化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教師、學生共同評價,教師點拔。
。1)從“荒山野嶺”到“青山碧嶺”,這僅僅是文字上的不同嗎?你能用自己的話描述這兩個詞語的意思嗎?
。2)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3)哪些詞語體現(xiàn)了植樹勞動的熱烈場面和同學們的歡欣喜悅。(學生合作學習找出叮叮當當、滋潤等詞語)
。4)哪些詞語寫出了植樹造林的.深遠意義呢?(學生獨立思考,師生共同交流)
(5)出示有關的詩句,讀一讀,在讀中體味詞語的意蘊。
。6)讓學生比賽讀,大家評價。
2、哪些場景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小組合作,結合自己的理解,說一說。
3、學生講述,師生共同評價。
。1)從課文哪里看出“煎熬”?怎樣來訴說這種痛苦?
(2)理解“林濤”,讀一讀,想象一下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通過讀來體現(xiàn)出來。
。3)詩中是怎樣描寫小動物們的?(劃出描寫小動物的句子,交流一下該怎么讀)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小鳥飛來了,搭窩筑巢,松鼠、小兔、小猴更是在綠色的大傘下,在茂密的樹叢中玩耍。再次朗讀描寫小動物的句子。
。4)用什么手法來寫的呢?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呢?學生交流。
。5)出示:“渾濁——碧波”“咆哮——輕撫”這對詞語,讀后交流你怎樣理解這兩對詞語。
(6)植樹后有什么變化?
在學生回答后,老師出示課文中的句子,引導學生朗讀,體會植樹后的變化。
(7)植樹造林還有哪些好處呢?(在交流中讓學生了解森林在保護環(huán)境方面的作用,感悟到建設綠色家園的重大意義)
。8)這一切變化是誰的功勞呢?
讀后交流,教師引導,讓孩子感悟造林的歡快場面,感受植樹造林的好處。
。9)再讀,讀后寫一段反映荒山植樹后美好景象的話。
4、齊讀全文,教師小結。
三、拓展延伸
1、讓學生讀課文的第一小節(jié)和最后一小節(jié)。
2、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這兩小節(jié)的聯(lián)系。
3、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談一談如何保護環(huán)境。
4、作業(yè):
學生描紅、臨寫生字。
。1)抄寫詞語。
。2)誦讀課文。
(3)搜集資料:森林的作用。植樹的好處。板書設計
春光染綠我們雙腳
荒山野嶺 植樹造林 青山碧嶺
(裸露、煎熬) (大家的樂園)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通過深入地學習,抓住植樹前后的變化,引導學生通過對比,想象等方法,感受自然的和諧。
3、能運用文中的詞語寫一段反映荒山植樹后美好景象的話。
教學重難點:抓住植樹前后的巨大變化,引導學生感受自然的和諧。
教學反思:
我所設計的《春光染綠我們雙腳》這一課,我讓學生在讀中展開想象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然后師生共同交流,合作探究。在合作中讓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以讀為主,在讀中讓學生感悟,在教學中始終以讀來引領學生展開遐想,在讀中想象中理解詞語的意思。感悟詩句的意蘊,讀出同學們對美好自然環(huán)境的向往。讓學生在讀中去獲取知識,教師適當點撥,在平等開放的氣氛中,學生愉快地學習。在輕松的課堂氣氛中學到了知識,真正做到在課堂中讓學生喜學,樂學。
《綠》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九個生字,兩條綠線中的兩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聯(lián)系課文內容,理解“春光染綠我們雙腳”的意思。
4、通過朗讀、想象,感受植樹前后的巨大變化,體會到植樹帶來的好處,和詩歌中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植樹的快樂。
教學重點:
抓住植樹前后的巨大變化,引導學生通過對比、想象等方法,感受到自然的和諧。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學習生字;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
一、導入:
1、春天來了,我們久封的心門也隨著這暖暖的春光被打開,總是希望能夠出去走走、看看。大家能不能告訴我,如果出游,你會選擇哪里?
2、大家說的地方不少,可是我們都可以用幾個詞語來概括它們的特點。(春色滿院、桃紅柳綠、姹紫嫣紅、春意盎然……)去這樣的地方游玩,我們的心也醉了,那里的風是那樣的柔、水是那樣的清,那里的春光也格外明媚。讓我們和一群植樹的孩子一起出發(fā)吧!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春光染綠我們雙腳》。
二、初讀課文:
1、這又是一首詩歌,讀詩歌的要求是什么?(除了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外,還要把詩歌的節(jié)奏讀出來。)
2、自由讀,教師巡視。
3、開火車讀教師出示的詞語,教師注意幫助學有困難的學生。
歌謠綠袍裸露煎熬寂寞松鼠嘰嘰支撐锨鎬
4、齊讀詞語,注意讀準字音,讀好“裸露”(邊音)“撐”(后鼻音)
5、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注意糾正錯誤。教育學生在同學讀書的時候不要打斷,有問題先用鉛筆在書上輕輕地畫上記號。
6、學生點評。
7、聽了大家的讀,我們把許多隱藏的“地雷”挖了出來。請大家再朗讀課文,在讀之前,想一想剛才的哪些問題是需要我們注意的。想好了再讀,希望能夠比剛才有一個提高。
8、有進步嗎?把自己的進步告訴大家。由于時間關系,選擇一個自然段,向大家展示。
9、指名讀,評價。
三、初步學習第一、第八自然段。
1、請一、二兩組的同學讀第一自然段,三、四兩組的同學讀第八自然段,我來讀課題。讀完,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第一、第八自然段結構相似,前后呼應,有點題的`作用)
2、想一想上學期學的《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再讀一讀,想想有不同的地方嗎?
3、從“荒山野嶺”到“青山碧嶺”,這僅僅是文字上的不同嗎?下節(jié)課我們接著學習。
四、學習生字。
1、“謠、袍、裸、寞、嘰”想一想他們有沒有同胞兄弟?他們和他們的兄弟區(qū)別在哪里?把他們的特征記牢。
2、和學生共同書寫“鼠”,幫助學生擺好間架結構。
3、描紅。
4、寫《習字冊》
第二課時
一、整體感知:
1、上節(jié)課,我們找出了兩個關鍵詞,一個是——“荒山野嶺”,一個是——“青山碧嶺”,你們說老師應該分別用什么樣的粉筆來書寫這兩個詞呢?
2、看到“荒山野嶺”,你的腦海中出現(xiàn)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3、那“青山碧嶺”呢?
4、讓我們打開書本,看看詩人用他手中的筆為我們描繪出一幅怎樣的“青山碧嶺”畫面吧!
二、學習三-七自然段:
1、自由讀。告訴大家,我們都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2、哪些場景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能不能通過你的朗讀來告訴大家,或者是你的感動、或者是你的快樂!
3、學生朗讀,教師、學生共同評價,教師點撥。
、佟凹灏尽
什么是煎熬?如果你是裸露的山巖,你來訴說自己的痛苦吧。
、凇傲譂
什么像波濤一樣上下翻涌?你的腦海中出現(xiàn)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把你感受到的通過你的朗讀表現(xiàn)出來。心中有圖畫,腦中放電影,你就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了。
、坌▲B、松鼠、小兔、小猴
我來問問你:“小鳥,你為什么到這里搭窩筑巢?”“小松鼠,你快活得叫什么呢?”“小兔、小猴你們呢?”誰來讀讀,把這種快樂、安全、衣食無憂的感覺讀出來,你們現(xiàn)在就是小鳥、松鼠、小兔、小猴的代言人。
、堋皽啙帷薄氨滩ā,“咆哮”—“輕撫”
讀一讀這兩對詞語,給你怎樣的感受?
4、詩人給我們描述的畫面是多么美好呀!齊讀。
三、學習第二自然段:
1、從“荒山野嶺”到“青山碧嶺”,是誰的功勞?一起讀第二自然段。
2、锨、鎬的聲音是多么單調,可是為什么是“歌謠”?
3、齊讀。
四、再次學習首尾自然段:
1、“我們”因為什么而快樂?
2、春光特別喜歡“我們”,染綠了“我們”的雙腳,“我們”以自己的行動讓春光更加美麗!
五、朗讀全詩:
1、齊讀。
2、嘗試背誦。
板書:
春光染綠我們雙腳
荒山野嶺———————————青山碧嶺
裸露、煎熬 林濤、動物的家
《綠》教學設計13
【設計意圖】
《耳朵上的綠星》這一內容情節(jié)有趣,形象鮮明突出,語言詼諧有趣,容易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又可以拓展孩子的詞匯量;其二是現(xiàn)在的孩子由于受生活環(huán)境限制,缺乏與周圍人相處的經(jīng)驗,普遍存在對周圍事物缺乏感情的行為,所以這一內容既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又符合孩子的現(xiàn)實需要。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感知故事情節(jié)。
2、感受故事中小松鼠善良,美好的角色形象。
3、懂得同伴間應該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做事要替別人著想。
【活動準備】故事課件、森里背景圖一幅、螢火蟲圖片粘紙若干。
【活動過程】
。ㄒ唬┰O疑激趣,引出故事。
。◣煟┬∨笥押茫〗裉炖蠋熃o大家請來了一位小客人,猜猜看,它會是誰呢?“身子真靈巧,穿件灰皮襖,尾巴當棉被,樹上睡大覺!保ㄋ墒螅┯變翰鲁龊螅鍪拘∷墒螽嬅!班!大家好,我是小松鼠,今天晚上,森林里要舉行一個音樂會,我要到臺上表演唱歌,請小朋友快幫我想想,怎樣打扮才最漂亮呢?”引導幼兒自由討論各種打扮的方法。(引導幼兒從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為小松鼠出主意,對積極發(fā)言與有創(chuàng)意的孩子進行鼓勵與肯定。)小朋友想的辦法可真多,我們一起來看看小松鼠是怎么做的?
。ǘ┙Y合課件,分段講述故事,邊講邊議,初步理解故事內容。
1、講述故事從開始至……小松鼠沒有摘小草,走開了后提問:
。1)小松鼠來到花園里想怎樣打扮自己?
。2)小松鼠想用小草編一頂帽子,它摘小草了嗎?小草是怎么說的?
。3)請幼兒學一學小松鼠美滋滋的樣子。
2、幫助幼兒梳理故事內容,接著繼續(xù)播放故事至……一定也很美。
。1)小松鼠又看到一朵紅紅的玫瑰花,它想怎么打扮自己?請幼兒一起做一做涂紅嘴唇的動作
。2)紅紅的玫瑰花真漂亮,你覺得小松鼠會摘嗎?為什么?
。3)誰來說說玫瑰花會怎么說?
3、在幼兒猜測的基礎上繼續(xù)播放故事至……又走開了。
。1)小草、玫瑰花是怎樣說的?
。2)小松鼠為什么不摘花草,用小草和玫瑰花來打扮自己?
。3)“小松鼠懂得愛護小草、小花,小朋友喜不喜歡它呢?”
。4)小松鼠愛護花草,值得我們學習,我們一起給它送顆愛心好嗎?(教師帶領幼兒一邊做動作邊利用課件畫面展示效果)小朋友喜歡小松鼠,許多小動物也非常喜歡它,看,誰又來了4、繼續(xù)播放故事至……悄悄地跟著小松鼠。
(1)這件事被誰看到了?誰知道螢火蟲有什么本領?
(2)請幼兒站起來邊做相應動作邊學說故事對話。
。3)引導幼兒思考“螢火蟲會幫助小松鼠嗎?怎么幫呢?”鼓勵幼兒對故事的結尾進行大膽地猜測。在幼兒自由講述的基礎上,教師帶領幼兒一起觀察,故事最后究竟發(fā)生了什么奇特的事情?
5、繼續(xù)播放故事至……故事結尾。
。1)小松鼠去參加音樂會了嗎?
。2)當小松鼠輕盈地跳上舞臺時,為什么所有的觀眾都驚呆了?
。3)小松鼠耳朵上的綠星是從哪兒來的.呢?
。ㄈ┰俅斡^看課件,完整欣賞故事,進一步理解故事內容。
。1)小松鼠變漂亮了嗎?是誰幫助它的?
。2)同伴間互相幫助真開心呀!如果你是螢火蟲你會怎樣讓小松鼠變得更漂亮呢?(引導幼兒自由討論與想象)
(四)經(jīng)驗拓展活動,進一步發(fā)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引導幼兒用螢火蟲貼紙自由為小松鼠打扮,并說說自己的創(chuàng)意,比如把螢火蟲變成了:項鏈、手表、蝴蝶結等等最后把所有作品展示在森林背景圖上,大家一起分享、交流!澳闶窃趺创虬缧∷墒蟮?”
【活動延伸】
1、在科學區(qū)與同伴一起了解螢火蟲發(fā)光的秘密。
2、請幼兒挑選自己喜愛的角色在表演區(qū)進行表演。
《綠》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3、理解課文內容,了解西湖“綠”的特點,體會作者對西湖的獨特感受。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多層次地深入體驗西湖的“綠”。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多層次地深入體驗西湖的“綠”。
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指導感悟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西湖的綠》。誰能說一說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游覽西湖的。(靈隱、蘇堤、花港)好!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尋著作者的足跡再次走進這美麗的人間天堂,一同飽覽西湖的綠色之美。
二、自主探究:
(一)學習課文的第一自然段
請同學們仔細閱讀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通過哪些景物的描寫來體現(xiàn)靈隱的綠的,畫出相關的句子,然后說說你感受到了什么,和同桌交流一下,如果能抓住重點詞語來感悟就更精彩了。
匯報:
1、雨中去訪靈隱,一下車,只覺得綠意撲眼而來。(語速慢,看都看不過來)
滿眼都是綠色,放眼望去到處都是綠的。)你從哪個詞體會到的?(撲眼而來)
2、古木參天,蒼翠欲滴,似乎飄著的雨絲兒也是綠的。(輕輕地、柔柔地、落到臉上涼絲絲的)
“古木參天”:古老的樹木枝繁葉茂異常高大。
“蒼翠欲滴”樹木長得茁壯,枝葉深青碧綠,水靈靈的都要滴落下來似的。
在古老樹木的映襯下,就連空中飄落的雨絲兒都是綠的,)
是呀!樹木長得那樣茂盛,那樣高大挺拔,直插云霄。你能讀一讀嗎?
3、飛來峰上層層疊疊的樹木,有的綠得發(fā)黑,深極了,濃極了;有的綠得發(fā)藍,淺極了,亮極了。層層疊疊說明飛來峰上樹很多,很茂密,有深的,郁郁蔥蔥,也有的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fā)亮,呈現(xiàn)出淺綠色。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這里的綠,那就是-------多彩。板書:多彩
(由于樹木種類繁多,由于陽光的照射,所以飛來峰上的綠的可真是有層次,不單調,那深淺不一的顏色可真美呀!誰來讀一讀把這種美展現(xiàn)出來。
4、峰下蜿蜒的小徑,布滿青苔,直綠到石頭縫里。(布滿、直綠要重一些)
。ㄇ嗵Χ奸L到石頭的縫里了,可見處處都是綠的',可能掀開石頭你會看見石頭縫下面也長滿了青苔)
你把這句讀讀,讓大家體會一下這種隨處可見的綠。
5、亭旁溪水淙淙,說是溪水,其實表達不出那奔流的氣勢。平穩(wěn)處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飛濺,如飛珠滾玉一般,在這一片綠色的影中顯得分外好看。(讀出變化)▼碧澄澄的,寫出了溪水綠得清澈透明的感覺
作者在描寫溪水時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生:比喻。把水花比喻成飛滾的珠玉。
樹木是綠的,小徑是綠的,在“綠”的映襯下,連溪水也是碧澄澄的,這真是綠滿西湖。作者每走一步,綠色都在變化著。所以作者坐在冷泉亭上的感受是——心曠神怡。
“心曠神怡”是什么樣的感覺?(心情舒暢,精神愉快。)
6、那么誰能通過朗讀來體會作者的這種感受,讓同學們也心曠神怡。其他同學閉上眼睛看看能否看到作者所描繪的景物。
看到了嗎?其實我們不是在看,而是在——想象
對!太重要了!我們讀書時一定要一邊讀一邊想象,想象語言文字所描繪的情景,這樣就讀懂了。
現(xiàn)在同學一起來回憶一下我們是怎樣學習第一自然段的?
首先認真讀一讀課文
然后想一想作者是通過哪些景物來表現(xiàn)景點的綠的
畫出相關的句子
和同桌說一說你的感受
你們已經(jīng)能總結學習方法了,老師相信你們也能運用這種方法自學。(3分鐘)
過渡語:靈隱綠意濃濃,撲眼而來,直往你的眼睛里鉆呢!同學們,西湖勝景很多,各處有不同的好處,即便一個綠色也各有不同呢!那么漫步蘇堤,作者又感受到了怎樣的綠呢?誰來匯報一下
。ǘ⿲W習課文的第二自然段
1、走著走著,忽見路旁的樹十分古怪,一棵棵樹身雖然離得較遠,卻給人一種莽莽蒼蒼的感覺,似乎是從樹梢一直綠到了地下。
。ā懊n蒼”是什么樣的感覺?深綠色的草木茂盛的樣子。)
為什么說十分古怪呢?(因為樹干應該是深褐色的,而文中說從樹梢一直綠到了地下。)
2、走近一看,原來是樹身上布滿了綠茸茸的青苔,那樣鮮嫩,那樣可愛,使得綠油油的蘇堤,更加綠了幾分。
綠茸茸:形容碧綠而稠密。就像小動物身上的毛又細又密,那樣可愛。
當作者發(fā)現(xiàn)是樹上長滿了青苔時,她的心情怎樣?(驚喜)讀一讀
3、有的青苔,形狀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樹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來,布局宛然一幅青綠山水。
“宛然” 一詞換一個詞是 —— 仿佛,好像。
這句話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比喻、排比)
比喻:(作者把青苔的形狀作了比喻,有的-------排比:這說明青苔的形很多,
這些形狀不一的青苔,能用一個詞來形容它嗎?(形狀各異、千姿百態(tài)、千奇百怪、多姿)板書:多姿
4、這么美的綠苔給作者的印象是?(堅忍不拔:意志堅強,不可動搖。)
5、作者在寫蘇堤的綠時,主要寫了什么?(青苔。)
6、作者在寫青苔時是按著怎樣的順序來寫的?(由遠及近。)
總結寫法:同學們,我們以后習作時描寫景物可以由遠及近地寫,這樣更有順序。此外,在這一段中,作者對蘇堤的綠的描寫是詳細的叫——詳寫,作者略寫了那幾處勝景呢?
填空:(黃龍洞綠得幽,屏風山綠得野,九溪十八澗綠得閑。)
蘇堤的綠,綠得多姿,綠得堅忍不拔,你能讀出這種感受嗎?
過渡:靈隱的綠和蘇堤的綠各有千秋,在花港觀魚作者又看到了怎樣的一種綠?誰能來繼續(xù)匯報
。ㄈ⿲W習課文的第三自然段
1、那是滿池的新荷,圓圓的綠葉,或亭亭玉立與水上,或宛轉靠在水面,直覺得一種蓬勃的生機,跳躍滿池。
(“亭亭玉立”:形容女子身材細長。在這里形容荷葉形體挺拔。)這句也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寫出了荷葉的美。
請同學們想象一下,除了你看到的畫面,你還能想到哪些畫面?
。ㄎL一吹,滿池的荷葉都在舞蹈,還有蜻蜓落在上面呢。
評價:你們的想象力真豐富,想得可真美,這讓我想起了宋朝詩人楊萬里寫的一首古詩:(《小池》楊萬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誰想讀,讀出這種蓬勃的生機。
2、綠色,本來是生命的顏色,我最愛看初春的楊柳的嫩枝,那樣鮮,那樣亮,柳枝兒一擺,似乎蹬著腳告訴你,春天來了。
。δ菢涌蓯郏字,向人們報春,這句也是擬人的手法)
2、荷葉則要持重一些,初夏,則更成熟一些,但那透過活潑的綠色表現(xiàn)出的茁壯的生命力,是一樣的。在加上葉面上的水珠滴溜溜滾著,簡直好像滿池荷葉都要裙袂飛揚,翩然起舞了。
。1):與初春的柳枝相比,作者更愛這初夏的荷葉,因為在作者的眼里,這荷葉怎樣?(成熟,穩(wěn)重一些)
。ā叭柜秋w揚”:裙擺被風吹起的樣子!棒嫒弧毙稳輨幼骱茌p快。)
。2)“裙袂飛揚,翩然起舞”一般都是用來形容人的,在這里卻用來形容荷葉,這又是擬人的手法,這說明荷葉在作者的眼里怎樣?(充滿活力,表現(xiàn)出茁壯的生命力)
看!那滿池的新荷在微風的吹拂下已經(jīng)裙袂飛揚,翩然起舞了,她在抒發(fā)著自己內心的情感,所以說花港的綠是綠得——多情(充滿活力,生機勃勃)板書:多情
3、:你能把這種活力讀出來嗎?
讀到這,文章就要結束了,但作者卻意猶未盡,甚至在歸來的路上仍舊在回味西湖的“綠”,請同學們齊讀課文的最后一段,體會作者那意猶未盡的感覺。
三、總結全文
同學們,從靈隱到蘇堤再到花港,作者帶領我們一路欣賞了這些景物,感受到靈隱綠得多彩、蘇堤綠得多姿、花港綠得多情,我們也體會到了作者對西湖的——喜愛與贊美之情。西湖自古以來就是人們心目中美的象征,多少人說過寫過。作者選取的許多作家詩人反復用過的題材,但在她的筆下,依然那樣新鮮動人,這是為什么呢?
是因為作者選取一個獨到的角度,又以自己細膩的筆觸盡力渲染。所以我們學習本文就是要學習作者選取獨到角度,寫出景物獨特美的做法。
四、拓展延伸師總結:西湖的美是多面的,不同人去游覽西湖都會有不同的感受,課下請同學們搜集有關描寫西湖的詩文讀一讀,我想你的收益會更多。
板書設計:
靈隱 :樹木 小徑 溪水綠得多彩
西湖的綠 蘇堤 :青苔 綠得多姿喜愛 贊美
花港 :新荷 綠得多情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游記,節(jié)選自《西湖漫筆》。作者選取一個自己獨特的視角,又以自己細膩的筆觸,讓我們領略了西湖的“綠”。文中用了近20個“綠”字,酣暢淋漓地揭示了西湖山水的青春與活力,使讀者通過“綠”領略到西湖的美麗,從而激發(fā)起對祖國壯美河山喜愛之情。
一、運用多媒體,形象直觀教學
在導課時,課件展示西湖的美景圖片,引出課題——《西湖的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品味語言匯報時,相機出示各景點的圖片,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并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達到身臨其境的目的。
二、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索,感悟語言之美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擁有學習的自主權。我們要把自主權還給學生,讓他們自主地努力去探索,去感悟。在本課教學中,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景點,細讀品味,找出認為美的句子并說說美在哪里?只有細心去欣賞、體會,才能說出美在何處。
三、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讀中悟情
這是一篇語言精美的散文,應該在學生感悟景物特點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情感,培養(yǎng)語感。學生選擇景點并體驗那兒的“綠”的特點,再通過朗讀表現(xiàn)這種“綠’。指導學生在朗讀中理解、感悟、積累,讓他們讀得明白,讀得清楚,讀得帶勁,讀得入情。從而,把文章讀美了。
《綠》教學設計15
【設計說明】
《囚綠記》是人教版高中必修二第一單元的略讀課文。單元導讀指出所選作品“表達了作者對自然、人生的豐富感受和深刻思考。這些作品……引領我們領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彩多姿”。必修二的“表達交流”部分設計了《親近自然寫景要抓住特征》的內容,并在其“話題探討”中指出“人類對于自然,也就是我們的生存環(huán)境,有著天然的依賴,不僅要從自然中獲得物質的滿足,還要從中得到精神的慰藉”,“人類是自然萬物的一種,自然界到處是人類的兄弟。人在接觸自然的過程中,由于相互間的某種聯(lián)系,常常會產(chǎn)生一定的感悟和聯(lián)想”。繼爾,又在“寫法借鑒”中指出“景物因人的主觀色彩而異,同樣的景物,在不同人的眼里,會有不同的反映。這跟觀景人的修養(yǎng)、心境和審美情趣有關”。
綜合上述因素,結合學生和課文的實際情況,本設計將《囚綠記》定位為:《囚綠記》是一篇優(yōu)美的寫景抒情散文,全文以“囚綠”為核心“事件”,以“我”與常春藤的關系為主要線索,“講述了‘我’與常春藤綠枝條的一段‘交往’經(jīng)歷,描繪了綠枝條的生命狀態(tài)和‘性格特點’,也寫出了作者的生存狀態(tài)和真摯心愿”(人教版配套教參語),從而在特定條件下形象揭示了從屬于社會的“人性”與從屬于自然界的“物性”所具有和呈現(xiàn)出的特定關系和狀態(tài),展現(xiàn)了人性的真實和復雜,表現(xiàn)了人性的迷失與回歸。
【教學策略】
原則:緊扣文本,以物揆情,以事度理。方法:問題引領,梯次設問,分層推進;自讀為主,點撥相輔。
【教學目標】
1、學習緊扣文章的具體內容把握文章主旨、探究作者情感和思想的方法;
2、學習寫景狀物散文中常見的借物抒情(本文中沒有所謂“托物言志”)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教學目標”之第1項。
【教學難點】對文章主旨的把握。
【教學時數(shù)】1課時。
【教學準備】
一、提供預習材料和問題
1、作者生平、創(chuàng)作及被評價情況。
2、設問:①本文核心“事件”是什么?②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些句、段?③作品的情感基調是什么,有沒有變化?如果和所寫的“事件”聯(lián)系起來,請試著用一組詞把這種變化的內容概括或形容一下。④你認為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二、布置預習任務
1、通讀課文至少3遍,第1遍借助工具書查錄自己不會、不熟的生字詞,疏通語句;第二遍有聲朗讀,進一步熟悉課文內容;第三遍帶著設問問題朗讀,思考并嘗試解答。
2、提出自己的問題,寫在課堂記錄本上。
【教學過程】
一、進入新課,導學引思
人類關注的一切事物概括起來只有二樣:一是人自身——尤其人的本性;一是自然界——尤其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們對這二者的關注誕生了無窮無盡的話題,產(chǎn)生了大量的文學作品。中國古代先哲提出的“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道理,其重要的指向是探求人與自然的關系。在一篇散文中整合人類關注的二大方面重大話題的佳作不多,《囚綠記》就是其中的典范。
二、教師范讀,溫故求新
學生邊聽教師范讀邊默讀,重溫預習時的讀文感受,回顧預習任務完成的內容。
三、緣事設疑,揆情度理
第一組問題:
1、圍繞“擇居”,作品寫了哪些內容?
思路提示(以下均簡稱“提示”):寫了寓所的特點,選擇的理由。公寓的特點是狹小、潮濕、朝向不佳、夏季炎熱、窗戶破損。我被一抺綠影打動而即刻決定。
2、全文僅14段文字,卻用了4段文字才引出常春藤,這樣寫是否太拖沓?
提示:并非如此。這4段文字通過寫居室之簡陋、狹小、不宜人居而“我”卻“毫不猶疑地決定下來”,反襯出“我”對綠色(哪怕一片“綠影”)的極度喜愛。這對后文是一個豐滿的鋪墊。更重要的,這些文字自然而然地帶給讀者一個疑惑:作者為什么如此熱愛綠色呢?這恰恰引起下文,第5段直接就回答了這個疑問,行文的暢順使內容的轉換如凝脂般細膩潤滑。
第二組問題:
1、第5段整散結合,詩性表達了作者的感情,請依次找出表達作者感情的詞語,疏理抒情的脈絡。
提示:本題重在使學生注意緊扣原文的某類詞語推想、探究作者的感情、觀念、思想的方法,視野范圍亦不僅限于此處。如,找出描寫心理的詞語,描寫動作的詞語等。具體答案略。
2、第5段和第6段是大段的借景抒情的文字,它們和后文對綠藤枝條的描寫構成了全篇的核心內容,這二段最能體現(xiàn)這篇美文的特質,請談談它們美在何處。
提示:①抒情濃烈,震撼心靈。作者毫不掩飾自己的天性——熱愛綠色,熱愛自然,開頭直呼“綠色是多寶貴的!”,段尾坦承“我了解自然無聲的語言”,把綠色定義為自然的“代言人”。但他仍覺得不夠,又用直接評論的語言說“人是在自然中生長的,綠是自然的顏色”,似乎生怕讀者不明了綠和自然就占據(jù)著他心靈最重要的位置。段中使用了比喻、夸張、擬人等修辭方法,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把前4段“遇綠”之歡所喚起意識中始終“潛伏”的“覓綠”之切,以及“得綠”而安的狂喜之情一傾而出。時而熱情迸發(fā)地大喊“它是生命……它是快樂”,時而忘情地呢喃“我懷念著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時而急切地表白,時而深情地呼告,時而癡情地對語。在綠的面前,“我”表現(xiàn)出了赤裸的人的天性,“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忘乎所以,難以自持。
、诰Z佳句,滿紙煙霞。此二段文字共16句,除生活動作敘述的2個句子外,余者皆是描寫作者情緒、心理等精神活動的佳句,言簡而意深。如,“它是生命……它是快樂”一句,在行文結構上是總說,在內容上則是對綠色的本質性概括,揭示出人的天性對于自然的依賴。“我懷念著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則用極度的夸張寫出了綠色對于我精神生命的重要,綠色可以滋潤我的心田,可以使我的心靈恢復生機和活力!拔壹辈幌緭竦男那榧词挂恢χG也視同至寶”,表明作者反復強調、確認的事實就是人在天性里是向往自然、依賴自然的,社會中的這種“人性”是離不開自然界這種凝聚和體現(xiàn)自然力量的某種“物性”的!叭耸窃谧匀恢猩L的,綠是自然的顏色”則是進一步深化的“我”與“綠”之間存在的既簡單又復雜的特定關系的表達,使讀者領悟“人性”與“物性”原為一體,共存共生,永難分離的道理。這是5、6段文字中僅有的一句議論,可見作者覃思所在。
、刍玫涔剩擅顭o形。化用莊子涸轍之鮒的典故,表現(xiàn)自己的盼綠之切。化用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的典故,讓人感到有一種物我相知、人與自然極其和諧的情與境。
、苌朴妙惐,搖曳生姿!拔议_始了解……莖葉的歡喜。”作者運用類比的思維寫綠之于已的作用,呼應了第5段的關鍵句“它是生命……它是快樂”,深化了頌綠的情感,角度新穎,行文多姿。
第三組問題:
1、“囚綠”部分跨越了8至12段,“囚綠”是這篇散文的核心事件,也是讀者領悟文章主旨的關鍵部分!扒艟G”部分“我”的心理變化是什么,試結合這種變化推想一下文章表達出來的意思。
提示:“囚之初”(第8、9段),我的心理是“忽然有一種自私的念頭觸動了我”,說明“囚綠”的行為具有偶然性,但從上文看,這種思想的出現(xiàn)又是有緣由、有基礎、有歷程的,某種意義上講具有必然性!拔摇睘槭裁匆扒艟G”呢?因為“我”想“讓綠色和我更接近,更親密……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郁的年華”,“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歡唱”。從“我”的“自白”看,綠色之于“我”,具有非凡的意義,可以說,綠是“我”生命價值的詮釋,是“我”心靈的依靠,是“我”精神的寄托,是“我”生活的旅伴,是“我”人生的歡樂。
第9段是“囚之初”很特殊的一段,它寫“我”的心理變化有二層意思:一是綠的枝條“依舊伸長……比在外邊長得更快”這件事鼓舞了“我”,使“我……超過了任何種的喜悅”,重點講“我”“囚綠”的行為得到被囚者的表現(xiàn)所“肯定”后的喜悅心理。二是插敘了一段往事。對于這段往事的寫作目的和意義,后世的分析評論者大多采用回避之策,偶或有言,則簡單地說,這是“外加一個聯(lián)想,從前鄉(xiāng)下的事情,行文生出必要的‘歧路’,跌宕生姿”(見配套“教參”),至于這“外加”的“歧路”“必要”在何處,如何就“跌宕生姿”了,并未明言。這段看似游離的“歧路”文字,其實自有根由,它緊承上文的心理描寫而來,是受眼前自己剛剛“發(fā)現(xiàn)了一種‘生的歡喜’,超過了任何種的喜悅”激發(fā)而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插敘的事件中透露出“我”與綠色的關系具有某種歷程,“不忍”“心里還引為可惜”“怪他多事”是了解這個歷程的關鍵詞,因此,這一段是帶有印證和呼應性質的心理描寫。
“囚之中”(第10段)首先寫“我”視被囚之綠為“綠友”,一廂情愿的喜悅之情,溢于紙上;再寫“綠友”的“固執(zhí)”帶給“我”的心理變化,“我”先是對“綠友”生疑,認為“它不了解我對它的愛撫,我對它的善意”,繼而生忿,感到“不快”,最后強調“它損害了我的自尊心”。這一系列的心理變化導致“我”囚綠行為進一步發(fā)展,而“我”此時的偏執(zhí)、孤獨心理也暴露無疑。
“囚之末”(第11、12段),“綠友”的劇烈變化刺激了“我”的內心,使“我”產(chǎn)生了“漸漸不能原諒我自己的過失”的心理,我開始“可憐”“綠友”,但“我”仍舊“惱怒”,偏執(zhí)心理有所松動。但我囚禁“綠友”的行為受制于“我”的計劃,“我”理性地決定讓“綠友”“恢復自由”。
循著這種心理變化,我們可以推想一下文章表達出的意思!扒艟G”的行為應是源于人的天性,它是人與自然關系的一種特殊形態(tài),是人對自身與自然關系的畸形表達。“囚綠”重在表達人性的迷失。
在“囚綠”之初,文章對“我”“自私的念頭”的具體描寫展現(xiàn)了人性深處的貪欲和自私。占有是外在的表現(xiàn),而“囚”則是占有的高級表達方式。作者用生動的語言展現(xiàn)了這種有情的冷漠,合理的殘忍。寫“我”曾對綠的生命“不忍”,為朋友熱情的“除綠”之舉感到不解,為被除去的綠感到“可惜”(第9段)。這在邏輯上是對“我”“好像發(fā)現(xiàn)了一種‘生的歡喜’”的注釋和補充,也是對后文“釋綠、悟綠、念綠”的鋪墊和交待,同時,還是對人性本質的一種詮釋,即人性是復雜的、矛盾的。
“囚之中”通過寫人性與“物性”的斗爭繼續(xù)展現(xiàn)人與自然的復雜關系,人希望(不如說“需要”)自然是遂順的、親附的,對自然的“固執(zhí)”不接受,對自然的“不領情”難以容忍。這里重點表達人性在矛盾中的迷茫。
“囚之末”的景物與心理描寫則生動表達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與狀態(tài):“物性”是永不屈服的,它不隨人的意愿而改變,人與自然爭斗顯然只能是失敗,“人性”最終戰(zhàn)勝不了“物性”;人性是有理智的,雖則“魔念”生長,蠻橫與霸道輕易不去,但理智提醒人性,要反省自身的“過失”。一旦反省開始,人性中陰暗的貪欲、自私和冷漠因素此時雖在占據(jù)主導,但善良和同情已開始復蘇,這里重點表達了人性在迷失中開始回歸。
2、“釋綠”部分(第13段)的主旨是什么?
提示:“釋”緊接之前的“囚”,讓讀者清楚地看到“囚”是一種變態(tài)的熱愛,“囚綠”是對生命的誤讀,而“釋綠”是對生命的尊重!扒簟迸c“釋”之間,是一個“悟”的過程,一“囚”一“釋”,是“我”對生命的感悟、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感悟,表現(xiàn)了人性中仁善與良知天性的回歸。
3、文章末段有何作用?
提示:末段與文首構成呼應,收束全文,是全篇的邏輯終點。本段流露出的歉疚感、補償欲望和懷想、惦念之情,豐富和完善了文章的主題表達。
四、布置作業(yè),探疑問難
1、有一種觀點認為,本文使用了象征、暗示的手法,“含蓄地揭示了華北地區(qū)人民面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苦難命運,象征著作者和廣大人民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囚綠”“暗示著艱難的國運家運”。(人教版配套教參語)。你是否同意這種看法,為什么?(必做題)
2、你有過“囚綠”似的心理和行為嗎?試仿照本文寫一篇散文。(選做題)
板書設計:
文章雙線結構
行為線索:遇綠得綠觀綠囚綠釋綠記綠
心理線索:覓綠喜綠頌綠怒綠悟綠念綠
【《綠》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綠教學設計03-31
《綠》教學設計09-15
《西湖的綠》教學設計04-09
《囚綠記》教學設計03-05
【熱門】《西湖的綠》教學設計10-26
綠教學設計15篇05-25
囚綠記教學設計10-04
《綠》名師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模板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