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方案[精選4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科學有序進行,就需要我們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從目的、要求、方式、方法、進度等都部署具體、周密,并有很強可操作性的計劃。那么你有了解過方案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學設計方案,歡迎大家分享。
教學設計方案1
教學目標:
識記:
1、自主識字若干,積累“骨瘦如柴”、“狼吞虎咽”、“愜意”等詞語。
2、積累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理解:
1、能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狼吞虎咽”的意思。
2、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3、學習課文,抓住描寫哈默的外貌、神態(tài)、語言的句子體會尊嚴的含義,領悟“人擁有尊嚴,就會用勞動創(chuàng)造美好的未來”的道理。
運用: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照樣子,把補充完整。
教學重點:
1、能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狼吞虎咽”的意思,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抓住描寫哈默的外貌、神態(tài)、語言的句子體會尊嚴的含義,領悟“人擁有尊嚴,就會用勞動創(chuàng)造美好的未來”的道理。
教學難點:
閱讀課文,領悟“人擁有尊嚴,就會用勞動創(chuàng)造美好的未來”的道理。
教學準備:
課前預習課文、投影、黑板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揭示課題。
1、師:前兩天,我們學習了一篇課文題目叫“膝下有黃金”,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我們從中懂得了什么?
2、學生交流
3、教師小結:對,一個人活著就要有尊嚴,尊嚴是我們的立身之本。有尊嚴的人他才會獲得別人的尊重,獲得別人的賞識。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49課尊嚴。
4、出示課題,讀課題。
二、故事引入,學習課文。
。ㄒ唬(chuàng)設情境、進入文本。
1、通過預習同學們已經(jīng)知道了這是一個真實而又感人的故事,那是一個寒冷的冬天,美國南加州沃爾遜小鎮(zhèn)上來了一群逃難的`人。他們面呈菜色,疲憊不堪。于是,善良而樸實的沃爾遜人馬上燒火做飯,款待他們。面對久違了的可口飯菜,有一個年輕人卻是那樣地與眾不同……
2、年輕人和其他人有什么不同呢?請一個同學讀課文的第一第二小節(jié),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別忘了不動筆墨不讀書)
3、指名個別讀書
4、簡單評價、糾正錯誤讀音并交流。
5、出示:
外貌描寫:只有一個人例外,這是個臉色蒼白、骨瘦如柴的年輕人。
。ㄅc眾不同饑餓不堪、身體虛弱、急需食物充饑)
盡管饑餓折磨著年輕人,可他xxxxxxxxxxxxxxxxx,因為他有xxxxxxxxxxxxxxxxxx。
6、齊讀句子
(二)、深入研讀,理解“尊嚴”。
依據(jù)學生交流,隨機落實以下詞句的理解,并指導朗讀:
語言和動作描寫:
他仰起頭問:“先生,吃您這么多東西,您有什么活兒需要我做嗎?”
這個年輕人的目光頓時灰暗了,他的喉結上下動了動,說:“先生,我不能吃您的東西,我不能不勞動,就得到這些食物!”
(失望杰克遜大叔沒有派活兒給他年輕人非常需要食物做人的尊嚴戰(zhàn)勝了饑餓)
“不,我現(xiàn)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兒,我再吃這些東西!”
盡饑餓折磨著年輕人,可他xxxxxxxxxxxxxxxxxxxxxx,因為他有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師總結:這是一個饑寒交迫但不失尊嚴的人,面對沃爾遜人的款待仍不失尊嚴的人。他時刻牢記不能不勞而獲,要用勞動去換取食物,這就是尊嚴。
。ㄈ⒗斫怅P鍵詞句。
1、教師引導:他的言行博得杰克遜大叔的贊賞和尊重。
2、指名讀課文。
3、師:所以年輕人在為杰克遜大叔捶背后,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來?墒,這和其他逃難者的那種“狼吞虎咽”地吃含意一樣嗎?你是怎樣理解的?
出示有關句子:
1)這些逃難的人,顯然很久沒有吃到這么好的食物了,他們連一句感謝的話也顧不上說,就狼吞虎咽地吃起來。
2)年輕人在為杰克遜大叔捶背后,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來。
4、先在組內交流一下
5、交流:(前者連一句感謝的話都顧不得說,說明他們實在是饑餓至極;后者同樣饑寒交迫,即使在再困難也不忘要用自己的勞動來換取食物,這樣才吃得心安理得,吃得有尊嚴,吃得坦然。)
6、教師小結:尊嚴不能簡單地理解為面子,更多地表現(xiàn)為一種自尊心,一種價值觀,一種責任感,是一種不依附于他人自立于人世的奮斗精神。它是人生至高無上的精神瑰寶,難怪杰克遜大叔說他是個富翁。(讀句子)
板書:最大的財富
7、師問:你認為哈默有尊嚴跟他后來成為石油大王有聯(lián)系嗎?為什么?
8、師小結:尊嚴是人的立身之本,他用自己的勞動去創(chuàng)造了更多的財富,這樣的人生一定會更充實更美麗。
五、小結與拓展。
1、教師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相信大家對尊嚴一定有了更深地理解,同時也被哈默的這種捍衛(wèi)尊嚴的方式而感動而欽佩,F(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收集身邊的這些和尊嚴有關的名言、捍衛(wèi)自己尊嚴而讓我們同樣感動和欽佩的人物、故事。
2、學生交流。
教學設計方案2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北菊n設計側重從搜集整理資料、潛心品析吟誦、對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讓學生在讀詩的過程中,自由地、充分地與文本進行對話,在師生互動的閱讀實踐中披文入境,“讀”占鰲頭;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體驗,讀中悟美,讀中悟情。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兩首古詩,背誦并會默寫。
3.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4.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5.激起學生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yǎng)學生課外主動誦讀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
學生:預習課文,搜集相關資料。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揭示題意
1.播放《送別》名曲,引導學生回憶讀過或學過的幾首送別詩。(力求在上課伊始就創(chuàng)設一種情境,使學生較快進入到“送別”的氛圍中,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
2.通過《贈汪倫》《別董大》等耳熟能詳?shù)乃蛣e詩,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別深情。
3.介紹時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離別容易相見難,所以送行就成了人們表達深情厚誼的一種形式,也成了詩人們爭相歌詠的題材。
4.初讀兩首古詩,大致了解其異同。
5.引導學生先學第一首詩,板書詩題。(注意“鶴”的筆順,“孟”的起筆,“陵”的讀音。)
6.讀題了解有關“送”的內容。
。1)師生交流有關黃鶴樓的資料。
。2)課件展示黃鶴樓風采,加深對這座江南名樓的認識。
。3)師生交流了解“廣陵”與“揚州”的關系。
。4)教師相機板畫長江簡圖,幫助學生明確詩中涉及到的地名的地理位置。教師邊畫邊與學生交談:“黃鶴樓也好,廣陵也罷,都位于我們祖國第一大河──長江流域。長江西起唐古拉山脈,婉蜒6300多公里后匯入東海。黃鶴樓所在的武漢就在長江與漢江的交匯處,(板書:武漢),廣陵在武漢的東邊!卑鏁簭V陵)
。5)師生交流了解李白與孟浩然的基本情況。(讓學生明確,李白雖被后世稱為“詩仙”,名氣頗大,但孟浩然比他大十幾歲,當時已詩名天下,而李白還只是二十四五歲的詩壇新秀。)
。6)請學生完整表達詩題的意思。
(7)提示學法:搜集資料是理解詩題,學習古詩的一個好辦法。
二、初知詩意,質疑解疑
1.自由練讀全詩,注意讀準字音,認清字形。
2.指讀正音。
3.自讀自悟,引導學生運用工具書或注釋等多種方式了解詩的大意,并鼓勵學生質疑。
4.集體交流。
。1)指名概述詩意。
。2)質疑。
。3)結合板畫弄懂“西辭”等較簡單的問題。
。4)師生交流,確定有研究價值的問題。
三、故事導引,入境悟惰
1.師講述李、孟真摯友誼的故事。據(jù)說李白常在黃鶴樓上與人飲酒賦詩。有一天,他聽說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隱居在附近的襄陽,便立刻前往拜見。孟浩然聽說李白來了,顧不得整理衣冠,趕忙來到堂前。李白一見孟浩然,搶上一步說:“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詩名天下,特來求教!”“哪里哪里,賢弟過獎了,過獎了!你才華橫溢,我也久仰了呀!”兩人一見如故,從此一起游山賞月,飲酒賦詩,談人生,談抱負……就這樣,好幾個月形影不離。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帶遠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選在黃鶴樓為孟浩然送行。望著帆船遠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名詩誕生了……(此處講述李、孟之間交往的生動故事,意在為學生理解后兩句埋下伏筆,奠定基礎。)
2.賞析“煙花三月”。
(1)喚起學生生活體驗,引導學生想象、感受身邊鮮花盛開的春天是怎樣一幅美景。
。2)師生共議“煙”的豐富內涵,肯定學生富有創(chuàng)意的個性化理解。如江邊水氣繚繞在繁花似錦花叢中,具有一種詩意的美感;
霧氣時聚時散,繚繞花間,也使人產(chǎn)生無限還想。
。3)師生共同在音樂中想象“煙花三月月令人神往的美景。(抓住“煙花三月”的“煙”,引發(fā)學生對春天美景的想象,聯(lián)想長江兩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遠”。教師先讓學生感受、理解,然后再表達,這樣,理解和運用就融為一體了。)
(4)拓展理解“煙花三月”!盁熁ㄈ隆辈粌H僅指黃鶴樓所在的武漢,還有揚州,乃至整個長江兩岸都是春意濃濃、一派千里鳥啼綠映紅的美好春景。當時乃盛唐時期,整個時代也如“煙花三月”般美好,更體現(xiàn)了詩人愉悅的'心境。
(5)指導朗讀前兩句。自由讀、指讀、評讀、想象畫面讀等。
。6)小結:名樓美景遙相送,詩情畫意在其中。
3.品析“碧空盡”“唯”等詞語。
。1)品析第三句,各抒己見談談對“碧空盡”的理解。
(2)抓住“遠影”,體會李白目送帆船遠去時間之長,對友人的情感之深。
。3)帶著自己的體會試讀第三、四句。
。4)指名讀,師生評讀,學生再讀。
。5)師激情引讀。
。6)從最后一句中,換詞理解品析“唯”。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摯友的一片深情,寄情于浩蕩的一江春水。體味作者佇立江邊時間之長,帆影“盡”而情“不盡”,“過盡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的深情。
。7)指導朗讀后兩句。及時板書:情深意長。
四、賞讀全詩,背誦全詩
1、自由組合練習讀。
2、展示個性指名讀。
3、師生互動背誦讀。(自由組合讀,讓學生自讀自悟,讀中悟情;教師引讀,點撥學生如何讀,使學生深入體會詩意;展示個性讀,可引發(fā)學生展示自身獨特體會。)
五、學習第二首詩
1.討論交流學習第一首詩的成功經(jīng)驗:解詩題,明背景;品詞句,悟詩境;作對比,感詩情等。
2.小組合作學習第二首詩。
3.各組匯報交流。
4.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了解安西、陽關等詩中所涉及地名的方位及相關知識;了解由于交通不便,從偏遠的安西到陽關的送別這其中的艱難;各抒己見體味“更進一杯酒”的深刻內涵。
5.比較兩首詩的異同,誦讀悟情。
6.交流這兩首送別詩共同的地方,試著思考其規(guī)律性。
六、總體回顧,歸納升華
1.學生交流本節(jié)課感受。
2.教師歸納總結:人分千里外,情在送別中!一樣的深情,別樣的故事。下節(jié)課讓我們繼續(xù)領略古代詩人的送別深情。
3.布置作業(yè)。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導入新課
二、交流課下收集到的送別詩(略)
三、小組合作,讀詩悟情
引導學生自主體會送別詩的異同,著重讓學生領悟這些詩中豐富的情感內涵,品味“人間最美是真情”這一真諦。
四、誦讀交流,暢談感受(略)
五、遷移學法,進行練筆
1.人間最美是真情,同學們,我們也曾有過與親人、朋友分別的難舍時刻,你有怎樣的感受呢?能否用抒情的話甚至是詩的語言寫一寫?
2.練筆。
3.交流。
六、拓展思路,布置作業(yè)
1.除了送別詩,你還了解什么類別的詩?(如思鄉(xiāng)詩、邊塞詩、詠春詩等等。引導學生課外讀詩時要留意詩歌間的內在聯(lián)系,使學生對詩歌的理解上到一個新的高度。)
2.布置自選作業(yè)。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維的其他詩作,朗讀、欣賞、摘抄。
(2)自主選擇文中一首詩改寫成記敘文。
。3)結合自己的感受創(chuàng)作古體詩或現(xiàn)代詩。
。4)搜集某一類詩歌如邊塞詩,比較、賞讀、摘抄或寫體會。
教學設計方案3
【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屬于空間與圖形知識的教學,是小學階段幾何知識的重難點部分,是小學學習立體圖形體積計算的飛躍,通過這部分知識的教學,可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想象能力,較深入地理解幾何體體積推導方法的新領域,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幾何知識奠定良好的基礎。
本節(jié)內容是在學生了解了圓錐的特征,掌握了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重視類比,轉化思想的滲透,直觀引導學生經(jīng)歷“猜測、類比、觀察、實驗、探究、推理、總結”的探索過程,理解掌握求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會運用公式計算圓錐的體積。這樣不僅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還能培養(yǎng)學生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
【設計理念】
數(shù)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應放手讓學生經(jīng)歷探索的過程,在觀察、操作、推理、歸納、總結過程中掌握知識、發(fā)展空間觀念,從而提高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掌握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能運用公式求圓錐的體積,并且能運用這一知識解決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通過“直覺猜想——試驗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結論——實踐運用”探索過程,獲得圓錐體積的推導過程和學習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勇于探索的求知精神,感受到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能積極參與數(shù)學活動,自覺養(yǎng)成與人合作交流與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圓錐體積公式的理解,并能運用公式求圓錐的體積。
【教學難點】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
【學情分析】
學生已學習了圓柱的體積計算,在教學中采用放手讓學生操作、小組合作探討的形式,讓學生在研討中自主探索,發(fā)現(xiàn)問題并運用學過的圓柱知識遷移到圓錐,得出結論。所以對于新的知識教學,他們一定能表現(xiàn)出極大的熱情。
【教法學法】試驗探究法小組合作學習法
【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等底等高圓柱圓錐各6個,水槽6個(裝有適量的水)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回顧舊知識
1、你能計算哪些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
2、你能說出圓錐各部分的名稱嗎?
【設計意圖】通過對舊知識的回顧,進一步為學習新知識作好鋪墊。
二、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激情
展示磚工師傅使用的鉛錘體(圓錐),你能測試出它的體積嗎?
【設計意圖】以生活中的數(shù)學的形式進行設置情景,引疑激趣遷移,激發(fā)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揭示課題:圓錐的體積)
三、試驗探究合作學習(探討圓柱與圓錐體積之間的關系)
探究一:(分組試驗)圓柱與圓錐的底和高各有什么關系?
1、猜想:猜想它們的底、高之間各有什么關系?
2、試驗驗證猜想:每組拿出圓柱、圓錐各1個,分組試驗,試驗后記錄結果;
3、小組匯報試驗結論,集體評議:(注意匯報出試驗步驟和結論)
4、教師介紹數(shù)學專用名詞:等底等高
【設計意圖】通過探究一活動,初步突破了本課的難點,為探究二活動活動開展作好了鋪墊。
探究二:(分組試驗)研討等底等高圓柱與圓錐的體積之間有什么關系?
1、大膽猜想:等底等高圓柱與圓錐體積之間的關系
2、試驗驗證猜想:每組拿出水槽(裝有適量的水),通過試驗,你發(fā)現(xiàn)了圓柱的體積和圓錐的體積有什么關系?邊試驗邊記錄試驗數(shù)據(jù)(教師巡視指導每組的試驗)
3、小組匯報試驗結論(提醒學生匯報出試驗步驟)
教學預設:
(1)圓椎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3倍;
(2)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
(3)當?shù)鹊椎雀邥r,圓柱體積是圓錐體積的3倍,或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等等。
4、通過學生匯報的試驗結論,分析歸納總結試驗結論。
5、你能用字母表示出它們的關系嗎?要求圓錐的體積必須知道什么條件呢?(學生反復朗讀公式)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分組試驗探究,在實驗過程中自主猜想、感知、驗證、得出結論的過程,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探索的意識,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突破了本課的難點,突出了教學的重點。
探究三:(伸展試驗---演示試驗)研討不等底等高圓柱與圓錐題的體積是否具有三分之一的關系。
1、觀察老師的.試驗,你發(fā)現(xiàn)了圓柱與圓錐的底和高各有什么關系?
2、觀察老師的試驗,你發(fā)現(xiàn)了不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的體積之間還有三分之一的關系嗎?
3、學生通過觀看試驗匯報結論。
4、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歸納總結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所存在的條件。
5、結合探究二和探究三,進一步引導學生掌握圓錐的體積公式。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課件演示試驗,進一步讓學生明白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所存在的條件,更進一步加強學生對圓錐體積公式理解,再次突出了本課的難點,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進一步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了理性認識。
四、實踐運用提升技能
1、判斷題:【題目內容見多媒體展示】獨立思考---抽生匯報---說明理由---師生評議
2、口答題:【題目內容見多媒體展示】獨立思考---抽生匯報---學生評議
3、拓展運用:【課本例題3】學生分析題意---小組合作解答---學生解答展示---師生評議
【設計意圖】通過判斷題、口答題題型的訓練,及時檢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鞏固了圓錐體的體積公式。而拓展題型具有開放性給學生提供思維發(fā)展的空間,讓他們有跳起來摘果子的機會,以達到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個性的目的。
五、談談收獲: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呢?
六、課堂作業(yè):
1、做在書上作業(yè):練習四第4.7題
2、坐在作業(yè)本上作業(yè):練習四第3題
【課后反思】
【板書設計】附后
教學設計方案4
一、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學會會寫生字。
2、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注意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體會句子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背誦自己喜歡的語句。
3、閱讀課文,感受春雨的美好、無私,培養(yǎng)學生熱愛春雨、熱愛春天、熱愛美好的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理解重點詞語,體會句子所表達的情感;感受春雨的精神美。
三、教學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生字;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提供展示臺,讓學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關于春雨的詞語、詩句,師歸結,出示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了解內容。
1、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
、、自學生字,看清字形,讀準字音。
、、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2、檢查自讀課文情況。
、、指名分段朗讀課文,糾正字音。
、、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么;針對課文內容質疑。
3、出示生字,認讀生字,重點檢查并糾正以下字的讀音:品嘗播種血脈
4、指導學生記住以下生字的.字形:溝蹄滑密撒播乳
三、再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課文的脈絡。
課文通過對春雨的聲音、春雨喚醒春天、催發(fā)種子的描寫,說明無私的春雨給人們帶來了美好、和諧、生機和希望,表現(xiàn)了對春雨的無比喜愛和贊美之情。
四、指導寫字。重點指導:
推:左、中、右三部分布局要合理,右邊的四畫不要寫成三畫。
密:下部的山不要寫成蟲。
五、再次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小結:
同學們,春雨到底有多美,美在哪,我們下節(jié)課再學習。
六、作業(yè):
1、抄寫生字詞。
2、練習熟讀課文,思考并試著解決提出的問題。
3、預習:聯(lián)系課文內容,展開想象,說說春天美在哪里。
【教學設計方案】相關文章:
教學的設計方案06-14
(精選)教學設計方案07-04
(精選)教學設計方案07-05
教學設計方案12-07
教學設計方案范文02-11
教學設計方案模板08-30
教學設計方案模板09-04
(精選)教學設計方案范文07-07
美術教學設計方案07-11
教學設計方案集錦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