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专区一二三,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播放,久久精品国产二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第一页

    四年級《乘法分配律》的教學反思

    時間:2022-10-07 13:50:06 教學資源 投訴 投稿

    四年級《乘法分配律》的教學反思范文(通用6篇)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fā)現自己的講課缺點,優(yōu)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四年級《乘法分配律》的教學反思范文(通用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四年級《乘法分配律》的教學反思范文(通用6篇)

      四年級《乘法分配律》的教學反思1

      乘法分配律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及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的基礎上教學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學生較難理解與敘述的定律。如何教學能使學生較好的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內涵,并能正確的運用定律進行簡便運算呢?我做了一下幾點嘗試。

      一、創(chuàng)設師生競賽,激發(fā)學習欲望。

      上課教師先出示:(1)8×(125+11)(2)(100+1)×23

     。3)648×5+352×5

      老師和同學們做一個比賽,王老師口算,你們用計算器算,看看誰能獲。

      結果教師又快又對,學生都很奇怪,教師順勢導入:同學們都特別想知道在比賽過程中,學生用計算器都沒有老師口算得快的原因嗎?是因為老師又運用了乘法的一個法寶,知道了乘法的又一個定律可以使運算簡便,你們想知道嗎?今天我們就來探究其中的奧秘。

      這樣的導入讓學生充滿了求知的欲望,激發(fā)了學習的熱情。

      二、設計思考問題,學生自主探究。

      出示例題后,學生獨立解答,然后教師出示思考問題,學生自主探究。

      討論:

      1、這兩種方法有什么不同?兩個算式的結果如何?用什么符號連接?

      2、那么等號連接的這兩個算式有什么特點和聯系呢?請同學們帶著老師給出的三個問題展開討論。(課件出示問題)生A:我發(fā)現左邊括號外的那個數,寫到右邊都要乘兩次。

      生B:兩個數的和同一個數相乘,可以把兩個加數分別同這個數相乘,再把兩個積相加,結果不變。

      整個教學過程通過學生觀察、比較、分析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義,教師引導學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內容。

      三、練習有坡度,前后有呼應。

      在本課的練習設計上,我力求有針對性,有坡度,同時也注意知識的延伸。練習的形式多樣,課本上的填空題解決以后,設計了判斷題和練習題,把學生易出錯的問題提前預設好,而且通過練習讓學生明白乘法分配律也可以兩個數的差,也可以是三個數的和,使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內容得到進一步完整,也為后面利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算打下伏筆。為了讓學生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計算簡便,我特意把開始和老師比賽的題目讓學生運用今天所學知識進行計算,學生非常有興趣,在練習中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推理、概括的思維能力。

      總之,在本堂課中新的教學理念有所體現,是一節(jié)本色的數學課堂。但在具體的操作中還缺乏成熟的思考,自主探究環(huán)節(jié)對問題的設計不夠簡潔,還可以再做斟酌。實際分配律的揭示過程與教案設計順序有些出入,感覺效果沒有預想的好,上課時對于教案的熟悉程度還有待加強。

      四年級《乘法分配律》的教學反思2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最后一節(jié)的教學內容。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掌握了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并能初步應用這些定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單元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本單元內容的難點,教材是按照發(fā)現問題--提出假設--舉例驗證--歸納結論等層次進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單一的乘法運算,還涉及到加法的運算,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因此本節(jié)課不僅使學生學會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讓學生經歷探索規(guī)律的過程,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維能力。

      1、上課一開始,我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創(chuàng)設了訂校服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解決非常熟悉的生活問題、

      2、在此基礎上,我并沒有急于讓學生說出規(guī)律,而是繼續(xù)為學生提供具有挑戰(zhàn)性的研究機會:“請你再舉出一些符合自己心中規(guī)律的等式”,繼續(xù)讓學生觀察、思考、猜想,然后交流、分析、探討,感悟到等式的特點,驗證其內在的規(guī)律,從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3、本節(jié)課有一定的亮點,但其中出現了不少問題: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沒有預想中那么高。可能與我相對缺乏激勵性語言有關。也有可能今天的題材學生不太感興趣。

      4、以后注意,學生不感興趣的材料,教師應該想辦法使呈現的這個材料變得能讓學生感興趣

      教學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第三單元的一個難點。在理解、掌握和運用上都有一定難度。因此如何上好這一課,讓學生真正地理解乘法分配律,并在理解的基礎上運用好它?我覺得要注重形式上的認識,更要注重意義上的理解。因為單從形式上去記住乘法分配律是有局限性的,以后在運用乘法分配律的時候,遇到一些變式如:99×24+24會變得難以解決。注重意義的理解,能讓學生從更高的層面上去理解乘法分配律,那么將來無論形式上怎么變化,學生都能輕松運用乘法分配律。

      北師大版的教材注重學生的探索活動,在探索中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的規(guī)律,才能讓他們真正地理解。本課是“探索與發(fā)現”的第三節(jié)課了,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探索能力。因此本課的設計完全圍繞著學生的`自主活動在進行。

      總體上我的教學思路是由具體——抽象——具體。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一起來研究抽象的算式,尋找它們各自的特點,從而概括它們的規(guī)律。在學習中大膽放手,把學生放在主動探索知識規(guī)律的主體位置上,讓學生能自由地利用自己的知識經驗、思維方式去發(fā)現規(guī)律,驗證規(guī)律,表示規(guī)律,歸納規(guī)律,應用規(guī)律。

      在教學過程中,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如雖然本節(jié)課在感知乘法分配律上下了不少工夫,但在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上還不夠,因此在歸納乘法分配律的內容時,學生難以完整地總結出乘法分配律,另外還有部分學困生對乘法分配律不太理解,運用時問題較多等。

      四年級《乘法分配律》的教學反思3

      乘法分配律是小學四年級學生比較難理解與敘述的定律。如何使學生掌握得更好,記得更牢?我想學生自己獲得的知識要比灌輸得來的記得更牢。因此我在一開始設計了一個購物的情境,讓學生在一個寬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走進生活,開始學習新知。

      教學內容:教材第54~55頁例題,完成“做一做”。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發(fā)現乘法分配律;通過計算說理,理解乘法分配律。

      2、讓學生在發(fā)現規(guī)律的過程中,發(fā)展比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強用符號表達數學規(guī)律的意識,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3、培養(yǎng)學生聯系現實問題主動參與探索、發(fā)現和概括規(guī)律的學習態(tài)度,感受數學規(guī)律的確定性和普遍適用性,獲得發(fā)現數學規(guī)律的愉悅感和成功感,增強學習的興趣和自信。

      教學重、難點:

      發(fā)現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一套。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談話:這學期,我們學校鼓號隊又增加了新成員,輔導員柳老師正在為他們準備服裝呢。ㄕn件出示商店場景)

      二、展開探索過程

      1、初步感知。

      提問:仔細觀察,從圖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學生列式后交流反饋解題思路,并借助圖形加深學生對兩種解題思路的體會。

      提問:猜一猜,這兩種方法的`計算結果會怎么樣?

      計算驗證:算一算,來證明你的猜想是正確的。

      板書等式:(30+25)x4=30x4+25x4

      2、類比展開。

     。1)出示圖形,讓學生說說你想到了什么?你能用兩種方法求出6套衣服一共要付多少元嗎?板書:(30+25)x6=30x6+25x6

      (2)除了把長方形看成上衣,梯形看成褲子,把它們看成6套衣服,還可以看成什么?

      要求6套課桌椅多少元,你準備怎么解決?

      板書:(100+60)x6=100x6+60x6

      3、體驗感悟。

     。1)類似這樣的等式還有嗎?你能寫出第4組嗎?

      學生舉例后,挑3組板書。

     。2)提問:這3組算式相等嗎?怎么證明?(計算、乘法的意義)

      同桌互相檢查剛才寫的算式是否相等。

     。3)交流:介紹你寫成功的經驗

      引導:你是怎么根據左邊的算式寫出右邊的算式的?

      4、提示規(guī)律。

     。1)提問:像這樣的等式能寫完嗎?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所發(fā)現的規(guī)律,在小組里交流。展示。

      板書:(a+b)xc=axc+bxc

     。3)板書:乘法分配律

      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說這個字母式子表示什么,師小結。

      三、鞏固內化

      1、在□里填上合適的數,在○里填上運算符號。

     。42+35)×2=42×□+35×□

      27×12+43×12=(27+□)×□

      15×26+15×14=□○(□○□)

      學生獨立填寫,指名報答案,全班共同校對。指出后兩題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應用。

      出示:72x(30+6)=齊說答案。

      出示:(25-12)x4=可能等于什么?怎樣才能確認?你能聯想到什么?小結

      2、橫著看,在得數相同的兩個算式后面畫“√”。

      (48+52)×1348×13+52×13□

      40×5+2×55×(40+2)□

      75×(19+1)75×19+75□

      40×50+50×9040×(50+90)□

      27×(16+30)27×16+30□

      獨立完成,小組討論為什么有的是相同的,有的是不相同的。指名報答案,說說第三組兩道算式為什么是相等的?第四組的兩道算式為什么不相等?怎樣改一下能使它們相等?

      出示打“√”的算式,如果讓你計算的話,你更愿意計算哪邊的式子呢?為什么?小結:有時應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計算簡便。

      四、總結回顧

      通過今天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五、布置作業(yè)

      1、必做題:想想做做第5題。

      2、選做題:如果把乘法分配律中“兩個數的和”換成“3個數的和”、“4個數的和”或“更多個數的和”,結果還會不會不變?用合適的方試著進行驗證。

      四年級《乘法分配律》的教學反思4

      核心提示:

      乘法分配律的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及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的基礎上教學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學生在這幾個定律中的難點。新課標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

      乘法分配律的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及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的`基礎上教學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學生在這幾個定律中的難點。

      新課標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和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方面得到進步和發(fā)展。

      初步的教學設想是這樣的:

      首先舉一些學生身邊的例題求長方形的周長,然后讓學生觀察這兩組算式有什么樣的關系。學生通過計算發(fā)現每組兩個算式相等。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完成長方形周長計算這樣的例子并在黑板上列出,再出示例題,讓學生分組討論并解答。然后分組討論這些算式有什么規(guī)律,引導學生發(fā)現乘法分配律并總結出這一規(guī)律。最后做一些練習鞏固、拓展對乘法分配律的認識。

      在教學之后發(fā)現有一些問題。孩子對于乘法分配律的作用及意義沒有理解透徹,應用不夠靈活,而且在口頭上感覺很好,但是落筆后就發(fā)現很多類型題孩子根本就不會做,而且錯誤很多。所以對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進行了一些調整。讓一名學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學生在本子上做,最后總結不同方法,看哪種方法簡便。進一步體會乘法分配律的作用。

      教學目標定位是

      (1)通過學生觀察、比較、分析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義,教師引導學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內容。

      (2)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計算簡便。

     。3)培養(yǎng)學生分析、推理、概括的思維能力。

      四年級《乘法分配律》的教學反思5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境

      1、直接出示:師口述:張阿姨買5件夾克和5條褲子,一共要付多少元?你們能用兩種方法解答嗎?(獨立)指名板演

      2、組織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比較:最后結果,你發(fā)現什么?

      說明:這樣的兩個算式可寫成一個等式

      3、出示課題運算律

      今天,我們就來仔細研究這兩個算式,找出其中隱藏的秘密。

      二、探究:

      1、仔細觀察此算式,比較等號的兩邊有什么聯系?

      2、明確:左邊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右邊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根據觀察,你有什么猜想?是不是所有這樣的兩道算式間都有這樣聯系呢?

      列舉指名口答算式齊計算感受結果相等

      4、發(fā)現規(guī)律

      5、出示公式

      三、應用深化

      1、完成1,填一填

      2、完成2

      3、完成4

      老師出一道算式,請同學們根據乘法分配律,說出算式,比比誰反應最快。

      4、完成3:你能用兩種不同方法計算長方形菜地周長嗎?

      5、完成5

      四、回顧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五、作業(yè)

      對自主探究與有效生成幾點嘗試

      ——《乘法分配律》教學案例與反思

      一、回顧

      本課對乘法分配律的教學,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兩種算法之間的聯系與區(qū)別,即先算出一套的和再乘5套,與先分別算5件及服和5條褲子的總價再相加,它們的結果相等;再通過例舉驗證,觀察比較,歸納出乘法分配律;最后進行多層次的練習,進一步提升孩子們對乘法分配律理解與應用。

      二、反思

      新課程如春風化雨,走進了師生的`生活。倡導自主探究,關注有效生成,成為新課程改革永恒的主題。在追求有效的教學中我作出了以下幾點的嘗試:

      1、從具體的問題情境出發(fā),有利于學生的自主探索

      對于5套運動服一共多少元,這樣的問題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是駕輕就熟的。結合熟悉的問題情境,便于學生理解兩種算法間的聯系與區(qū)別,

      為后敘對乘法分配律的成功探究理好伏筆。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告訴我們,只有找準了學生的知識起點,才能有效的教學,熟悉的問題情境面向全體學生,只有全面參與的探究,才是真正的自主有效的探究。

      2、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在驗證過程中形成共識。

      數學的猜想是在一系列的實驗、觀察、歸納、類比的基礎上獲得的,數學活動脫離了猜想就會顯得沒有意義。本課教學乘法分配律的探究過程分為幾個層次:

     。1)啟發(fā)猜想。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基礎上通過比較,引導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提出猜想。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激起創(chuàng)新的火花。

     。2)例舉驗證。讓學生圍繞猜想,以小組探究為主要形式,以獨立思考例舉算式與合作學習有機結合,算出得數發(fā)現兩種算式結果相等,在相互交流中,形成對乘法分配律的共識。在交流、合作中,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設計多層次練習,在層層深入中啟迪學生的智慧

      在形成對乘法分配律的認識后,分幾個層次運用知識訓練,首先是基礎訓練,書本55頁第1、2、3題練習從正的兩個角度進行,使學生明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從而達到靈活運用真正理解并掌握的目標。其次變式練習,我將書本55頁第4題組練習設計成游戲的形式呈現,讓學生在國松的氛圍中,發(fā)現用乘法分配律可使計算方便。最后拓展延伸啟迪智慧。練習中再次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通過觀察與比較體會到乘法分配律不僅適用于一個數兩個數的和,也適用于一個數乘兩個數的差。在這層層深入的練習中面向了全體學生,使每個孩子有所進步,有所發(fā)現,有所啟迪,有所收獲。

      新課改的腳步在前行,新課扆的理念在深入。作為教師只有不斷內化新課程理念,才能使自己的教學面向全體,促使學生真正的自主探究,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年級《乘法分配律》的教學反思6

      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級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之一。它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及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的基礎上教學的,是一節(jié)比較抽象的概念課,教學是我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為學生提供多種探究方法,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意識。

      一、在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上,我定位在:

      (1)通過學生比賽列式計算解決情景問題后,觀察、比較、分析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義,教師引導學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內容。

     。2)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計算簡便。

      (3)培養(yǎng)學生分析、推理、概括的思維能力。

      二、結合自己所教案例,對本節(jié)課教學策略進行以下幾點簡要分析:

      1、總體上我的教學思路是由具體——抽象——具體。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一起來研究抽象的算式,尋找它們各自的特點,從而概括它們的規(guī)律。在尋找規(guī)律的過程中,有同學是橫向觀察,也有同學是縱向觀察,老師都予以肯定和表揚,目的是讓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現實出發(fā),去嘗試解決問題,又能使不同思維水平的學生得到相應的滿足,獲得相應的成功體驗。

      2、從學生已有知識出發(fā)。

      教師要深入了解各層次學生思維實際,提供充分的信息,為各層次學生參與探索學習活動創(chuàng)造條件,沒有學生主體的主動參與,不會有學生主體的主動發(fā)展,教師若不了解學生實際,一下子把學習目標定得很高,勢必會造成部分學生高不可攀而坐等觀望,失去信心浪費寶貴的學習時間。以往教學該課時都是以計算引入,有復習舊知,也有比一比誰的計算能力強開場。我想是不是可以拋開計算,帶著愉快的心情進課堂,因此,我在一開始設計了一個植樹的情境,讓學生在一個寬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走進生活,開始學習新知。這樣所設的起點較低,學生比較容易接受。

      3、鼓勵學生大膽猜想。

      猜想是科學發(fā)現的前奏。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同樣不能沒有猜想,否則,主體性探究活動便缺少了內在的動力,自主學習的過程也成了失去目標的無意義操作。學生看到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從直觀上產生了關于乘法運算定律的猜想。于是,接下來的舉例就成了驗證猜想的必需,無論猜想的結論是“是”還是“非”,學生的思維一直是活躍著的,對學生都是有意義的。這個過程是教會學生學習與掌握探索方法的過程,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品格的過程。

      4、師生平等交流。

      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創(chuàng)共生的過程,新課程確定的培養(yǎng)目標和所倡導的學習方式要求教師必須轉換角色。改變已有的教學行為,教師必須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與學生平等地參與教學,成為共同建構學習的.參與者。在以上教學片斷中,教師讓學生充分經歷學習過程,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猜想——傾聽——舉例——驗證,在欣賞學生的“閃光”處給學生“點撥”。教師沒有過多的講授,也沒有花大量的時間去刻意的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只是做喚醒學生主體意識的工作,引導學生大膽猜想,大膽表達。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自主解決新問題,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體現。

      5、將學生放在主體位置。

      把學生放在主動探索知識規(guī)律的主體位置上,讓學生能自由地利用自己的知識經驗、思維方式去嘗試解決問題。在探究這一系列的等式有什么共同點的活動中,學生涌現出的各種說法,說明學生的智力潛能是巨大的。所以我在這里花了較多的時間,讓學生多說,談談各自不同的看法,說說自己的新發(fā)現,教師盡可能少說,為的就是要還給學生自由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從而能使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三、教學中的不足和改進之處:

      在教學過程中,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如雖然本節(jié)課在感知乘法分配律上下了不少工夫,但在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上還不夠,因此在歸納乘法分配律的內容時,學生難以完整地總結出乘法分配律,另外還有部分學困生對乘法分配律不太理解,運用時問題較多等,今后的工作中,要多向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多聽課,多學習。尤其是優(yōu)秀教師的課,學習他們的新思想、新方法,改善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藝術和課堂效率。

      2、加強同科組教師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3、認真鉆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點、難點、關鍵點、易混點,上課時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游刃有余。

    【四年級《乘法分配律》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01-15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04-13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10-06

    人教版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10-06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范文10-05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15篇04-21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15篇)04-21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精選3篇)10-07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精選13篇)02-24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精選6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