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離思五首·其四
在平凡的學(xué)習(xí)、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一些耳熟能詳?shù)墓旁姲,古詩作為一種詩歌體裁,指的是與近體詩相對的古體詩,又稱古風(fēng)、往體詩。你知道什么樣的古詩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詩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離思五首·其四,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是出自《離思五首·其四》的名句。
【全詩如下】
《離思五首·其四》
作者:元稹(唐代)
以前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賞析】
首二句“以前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是從《孟子·盡心》篇“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變化而來的。兩處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觀于!北扔鳌坝斡谑ト酥T”,喻意顯明;而這兩句則是暗喻,喻意并不明顯。滄海無比深廣,因而使別處的水相形見絀。巫山有朝云峰,下臨長江,云蒸霞蔚。據(jù)宋玉《高唐賦序》說,其云為神女所化,上屬于天,下入于淵,茂如松榯,美若嬌姬。因而,相形之下,別處的云就黯然失色了!皽婧!、“巫山”,是世間至大至美的形象,詩人引以為喻,從字面上看是說經(jīng)歷過“滄!、“巫山”,對別處的水和云就難以看上眼了,實(shí)則是用來隱喻他們夫妻之間的感情有如滄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廣和完美是世間無與倫比的,因而除愛妻之外,再沒有能使自己動情的女子了。
“難為水”、“不是云”,情語也。這雖然是元稹對妻子的偏愛之詞,但像他們那樣的夫妻感情,也確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懷》詩中有生動描述。因而第三句說自己信步經(jīng)過“花叢”,懶于顧視,表示他對女色絕無眷戀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說明“懶回顧”的原因。既然對亡妻如此情深,那里為什么卻說“半緣修道半緣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遙篇》,心付《頭陀經(jīng)》”(白居易《和答詩十首》贊元稹語),是尊佛奉道的。另外,那里的“修道”,也能夠明白為專心于品德學(xué)問的修養(yǎng)。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學(xué)也好,對元稹來說,都但是是心失所愛、悲傷無法解脫的一種感情上的寄托!鞍刖壭薜馈焙汀鞍刖壘彼磉_(dá)的憂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說“半緣修道”更覺含意深沉。清代秦朝釪《消寒詩話》以為,悼亡而曰“半緣君”,是薄情的表現(xiàn),未免太不了解詩人的苦衷了。
元稹這首絕句,不但取譬極高,抒情強(qiáng)烈,而且用筆極妙。前兩句以極至的比喻寫懷舊悼亡之情,“滄!薄ⅰ拔咨健,詞意豪壯,有悲歌傳響、江河奔騰之勢。后面,“懶回顧”、“半緣君”,頓使語勢舒緩下來,轉(zhuǎn)為曲婉深沉的抒情。張弛自如,變化有致,構(gòu)成一種跌宕起伏的旋律。而就全詩情調(diào)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麗而不浮艷,悲壯而不低沉,創(chuàng)造了唐人悼亡絕句中的絕勝境界!耙郧皽婧!倍溆绕錇槿朔Q誦。
【相關(guān)閱讀】
離思五首·其四
元稹
以前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以前:以前歷過。曾,副詞。經(jīng),經(jīng)歷。滄海:大海。因海水呈蒼青色,故稱滄海。除卻:除了。取次:循序而進(jìn)。半緣:一半正因。修道:作者既信佛也信道,但此處指的是品德學(xué)問的修養(yǎng)。
經(jīng)歷過大海的廣闊無邊,不會再被別的水所吸引,經(jīng)歷過巫山的云雨纏綿,別處的景致就不稱之為云雨了……花叢信步,我全無心思看那百化爭艷,一半是正因篤佛修道,一半是正因忘不了你……
元稹是唐代著名的詩人,他的詩歌數(shù)量很多,他把自己的詩分為古諷、樂諷、古體、新題樂府、律詩、艷詩等十類。這首《離思》(五首之一)屬于艷詩。所謂“艷詩”,即寫男女之間感情的詩。在作者十類詩中,這類寫得比較好。而這首《離思》詩,尤其寫得一往情深,熾熱動人,具有獨(dú)到的藝術(shù)特色。在描述感情題材的古典詩詞中,亦堪稱名篇佳作.
這首詩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盡致地表達(dá)了主人公對已經(jīng)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戀情。它接連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寫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遠(yuǎn),耐人尋味。
全詩僅四句,即有三句采用比喻手法。一、二兩句,破空而來,暗喻手法絕高,幾乎令人捉摸不到作者筆意所在。
“以前滄海難為水”。是從孟子“觀于海者難為水”《孟子·盡心篇》)脫化而來。詩句表面上是說,以前觀看過茫茫的大海,對那小小的細(xì)流,是不會看在眼里的。它是用大海與河水相比。海面廣闊,滄茫無際,雄渾無比,可謂壯觀。河水,只但是是舉目即可望穿的細(xì)流,不足為觀。寫得意境雄渾深遠(yuǎn)。然而,這只是表面的意思,其中還蘊(yùn)含著深刻的思想。
第二句“除卻巫山不是云”,是使用宋玉《高唐賦》里“巫山云雨”的典故!陡咛瀑x》序說:戰(zhàn)國時(shí)代,楚襄王的“先王”(指楚懷王),曾游云夢高唐之臺,“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愿薦枕席,王因幸之”。此女即“巫山之女”。她別離楚王時(shí)說:“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背醯┏曋,果如其言,因此就為她立廟號曰“朝云”。顯而易見,宋玉所謂“巫山之云”,——“朝云”,但是是神女的化身。元稹所謂“除卻巫山不是云”,表面是說: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所有的云彩,都不足觀。其實(shí),他是巧妙地使用“朝云”的典故,把它比作心愛的女子,充分地表達(dá)了對那個(gè)女子的真摯感情。詩人證明,除此女子,縱有傾城國色、絕代佳人,也不能打動他的心,取得他的歡心和愛慕。只有那個(gè)女子,才能使他傾心相愛。寫得感情熾熱,又含蓄蘊(yùn)藉。
第三句“取次花叢懶回顧”,是用花比人。是說我即使走到盛開的花叢里,也毫不留心地過去,懶得回頭觀看。為什么他無心去觀賞迎入眼簾的盛開花朵呢?
第四句“半緣修道半緣君”便作了回答。含意是說他對世事,看破紅塵,去修道的原故,這是其一。其二,是正因他失去心愛的她,再也不想看別的“花”了。統(tǒng)觀全詩,不難看出,“取次花叢懶回顧”的原因,還是正因失去了“君”。“半緣修道”之說,只但是是遁辭罷了。
古代詩評家,以前說這首詩是作者為其以前相愛的韋叢的悼亡詩,或臆斷為詩人“與鶯鶯在閨中狎昵之游戲”(卞孝萱《元稹年譜》)的自己寫照。此等說法,皆缺乏史料根據(jù)。
作者在這首詩里采用種種比喻手法,曲折地表達(dá)對以前相愛的女伴的深情,前三句緊扣主題,層層遞進(jìn),最后一句才用畫龍點(diǎn)睛之筆,揭示主題。這種寫法構(gòu)思集中,意脈貫通,清晰可見,感情跳動性不大。并不象古典詩詞中有些作品那樣,感情跳動幅度太大,象電影的蒙太奇鏡頭那樣,令人幾乎看不到端倪。譬如。辛棄疾《念奴嬌》(野棠花落),描述對歌女的留戀和思慕的復(fù)雜情緒,感情跳躍幅度個(gè)性大。它忽而寫往昔的“輕別”;忽而寫今日“故地重游”,樓空人去。物是人非,忽而又寫幻想明朝“尊前重見,鏡里花難折”。其中省略許多銜接,思緒奔騰飛躍,令人頗費(fèi)尋覓。當(dāng)然,這并不是說,能夠用感情跳躍幅度的大小,來作為評價(jià)作品優(yōu)劣的標(biāo)準(zhǔn)。辛棄疾這首詞也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審美價(jià)值極高。
在描述感情的古典詩詞中.有不少名篇佳作,都一向?yàn)槿藗兿猜剺芬,引起人們的共鳴。譬如,王維的《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勸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它是用形象鮮明的紅豆,象征完美而堅(jiān)貞的感情。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無題》)的詩句,是用一種執(zhí)著到底的精神,表達(dá)對感情堅(jiān)貞不渝、?菔癄、永不變心的衷情。“以前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兩句,則與王、李寫感情的詩不一樣,它是用一種絕對肯定與否定的生動比喻。來表達(dá)對感情的至誠和專一。正由于它與眾不一樣,因此能引起正因種種原因而失去愛人的人們的強(qiáng)烈共鳴。有人把這兩句詩寫在文學(xué)作品里。也有人寫在書信中,用來表達(dá)對對方的癡情。這就充分說明元稹這首詩具有巨大的影響和藝術(shù)感染力。
這首詩的具體寫作年代不詳。它可能是作者自己生活的自己寫照。據(jù)說,作者先是愛過“崔鶯鶯”,之后又有新歡。因此,有人便認(rèn)為元稹在感情生活上是十分輕薄的,從而也就否定了這首《離思》詩的應(yīng)有價(jià)值。我認(rèn)為,這天我們評論古典文學(xué)的價(jià)值,并不能依據(jù)作者私人的生活如何來作為評價(jià)其文學(xué)作品的標(biāo)準(zhǔn)。文學(xué)作品往往會突破作者的思想局限,產(chǎn)生巨大的社會效果。我們評價(jià)元稹這首詩,也應(yīng)從它產(chǎn)生的用心社會效果著眼,給其藝術(shù)價(jià)值以充分的肯定。而不應(yīng)聯(lián)系作者私人生活問題,去貶低它客觀存在的審美好處。
“以前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這句話的意思:經(jīng)歷過無比深廣的滄海的人,別處的水再難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別處的云都黯然失色。
“取次花叢懶回顧“。自己信步經(jīng)過“花叢”,卻懶于顧視,表示自己對其他女色已無眷戀之心。這種心境絕不是一般的“萬花叢中過,片葉不粘身”那種瀟灑做作與虛偽,而是情到深處,萬念俱灰的真誠。為什么會這樣呢?末句“半緣修道半緣君”便體現(xiàn)了詩人亡妻之后的孤寂情懷。元稹生命精修佛學(xué),尊佛奉道!靶薜馈币部擅靼诪檠辛(xí)品行學(xué)問。詩人思妻之情深厚,無法解脫,于是寄托于修道之中。其實(shí),“半緣修道”也好,“半緣君”也罷,都表達(dá)了詩人的郁郁情緒,其憂思之情是一致的。
原詩以滄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隱喻感情之深廣篤厚,見過大海、巫山,別處的水和云就難以看上眼了,除了詩人所念、鐘愛的女子,再也沒有能使我動情的女子了。這兩句詩還簡縮為成語“以前滄!,后人引用這兩句詩,多喻指對感情的忠誠,說明非伊莫屬、愛不另與。這兩句詩還簡縮為成語“以前滄!,還可比喻以前經(jīng)歷過很大的場面,眼界開闊,見多識廣,比較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
元稹這首絕句,不但取譬極高,抒情強(qiáng)烈,而且用筆極妙。前兩句以極至的比喻寫懷舊悼亡之情,“滄!、“巫山”,詞意豪壯,有悲歌傳響、江河奔騰之勢。后面,“懶回顧”、“半緣君”,頓使語勢舒緩下來,轉(zhuǎn)為曲婉深沉的抒情。張弛自如,變化有致,構(gòu)成一種跌宕起伏的旋律。而就全詩情調(diào)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麗而不浮艷,悲壯而不低沉,創(chuàng)造了唐人悼亡絕句中的絕勝境界。
“以前滄海難為水",對我而言則是:曾讀此詩難為詩。它把人對某種生死之戀的刻骨銘心寫絕了。
滄海之后,再無水了,那該怎麼辦呢?人總不能在無水的海岸上坐以待斃吧。
或許有兩種可能。
要麼在記憶之海裏繼續(xù)沉浸,在往事裏打撈珠貝,打撈沉落的星光月光,直到那昔年的滄海也將自己漸漸淹沒。
要麼在生存之岸上重新開掘深井,以新的水源澆灌生存的荒漠,或許,當(dāng)井水映照出汲水人的倒影,也會令他想起被滄海收藏的那些日日夜夜?
性命的水域就這樣得以延續(xù)。
而記憶裏波光重疊著波光,倒影重疊著倒影,使人生有了繁復(fù)的層次和密度。
愛的體驗(yàn)是如此,人生的其他體驗(yàn)是否也是如此?
讀了一本十分感人的好書,你真的不想再讀那些沒有靈魂的輕薄之書了。
登五岳飽覽山水之勝,你內(nèi)心裏滿是奇峰深谷,你還想再看那些被眾人的鞋踩踏得不成樣貌、毫無野性和靈氣的商業(yè)之山嗎?……
感情、讀書、攬勝、交往……都會有近似的體驗(yàn)。
滄海,太浩瀚、太深邃、太苦澀;滄海,幾乎就是無限",就是性命與情感的極境。
因此,大部分人并未到過滄海,更沒有到達(dá)滄海深處。
頂多只是遠(yuǎn)遠(yuǎn)地想像過滄海:可能是很大很深吧?
或者站在海邊看了一眼大海:果然是很大很深的。
或者在退潮的海灘上拾幾枚貝殼。
沒有真正經(jīng)歷過滄海,因此,對水就不挑剔:咸水是水,淡水也是水,深水是水,淺水也是水,清水是水,濁水也是水。
以前滄海,再也見不到水,是圣者的苦愛。
未經(jīng)滄海,到處都是水,是凡人的福氣。
"以前滄海難為水",我又覺得,以前到過滄海深處,記憶裏灌滿海水的人,當(dāng)他上岸,當(dāng)他回過頭來,會不會看見那一汪不顯眼的、清清淡淡的泉水?或許清淡清澈的泉水,也能讓他領(lǐng)略到另一種仁慈,另一種福氣?使他陷於絕境的人生獲得拯救?
何況,"除卻巫山不是云",也是能夠再商量的,巫山上的云是最純潔美麗的,而且有著神話的色彩,倘若把所有的山都看做神山,那麼每一座山上升起的云都是神話的云,美麗的云,她們繚繞著孤獨(dú)的山峰,填補(bǔ)并裝飾了天空的巨大空虛,而且,借助風(fēng)和氣流的醞釀,她們會降下雨,降下雪。
雨和雪會化做天下的好水。
正是:
以前滄海仍有水,
除卻巫山也是云。
以前滄海,能深刻明白滄海其意的人,當(dāng)他上岸,當(dāng)他回過頭來,當(dāng)他看見一汪不顯眼的、清清淡淡的泉水,依然會領(lǐng)略到一種自然、一種性命、一種單純的美。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塵世間一顆小小的沙礫,自有沙礫的世界;性命中一朵淺淺的鮮花,自有鮮花的天空。鐘愛生活的人,會在沙的世界里會在花的眼光中我們看到自己看到世界。
以前滄海難為水,難的是以前滄海卻沒有把滄海裝在心中,難的是以前滄海只是以前卻無細(xì)品。以前滄海難為水,難的不是再也見不到如此浩瀚深邃的大海,難的是不能明白滴水的含義。
也許,以前滄海難為水,百年心事歸平淡。這才是人生的又一重境界!
簡介
元。779年—831年),字微之,別字威明,河南府東都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唐朝著名詩人、文學(xué)家,父元寬,母鄭氏,為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四世孫。
元稹聰明機(jī)智過人,少時(shí)即有才名,與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結(jié)為終生詩友,二人共同倡導(dǎo)新樂府運(yùn)動,世稱“元白”,詩作號為“元和體”。但是元稹在政治上并不得意,雖然一度官至宰相,卻在覬覦相位的李逢吉的策劃下被貶往外地。晚年官至武昌節(jié)度使等職。死后追贈尚書右仆射。
元稹的創(chuàng)作,以詩成就最大。其詩辭言淺意哀,極為扣人心扉,動人肺腑。其樂府詩創(chuàng)作,多受張籍、王建的影響,而其“新題樂府”則直接緣于李紳。代表作有傳奇《鶯鶯傳》《菊花》《離思五首》《遣悲懷三首》等。現(xiàn)存詩八百三十余首,收錄詩賦、詔冊、銘諫、論議等共100卷,留世有《元氏長慶集》。
家族背景
元稹,唐河南府東都洛陽(今屬河南)人,父元寬,母鄭氏,為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孫。元稹家族久居?xùn)|都洛陽世代為官,五代祖元弘,官至隋北平太守,四代祖元義端,官至唐魏州刺史,曾祖元延景,為歧州參軍,祖父元悱官至南頓縣丞,父親元寬任比部郎中、舒王府長史。
【離思·其四】相關(guān)文章:
離離原上草全詩07-18
離歌的歌詞11-21
離之曲作文07-22
黍離之悲作文05-07
大班離園活動教案10-23
斷舍離讀書筆記06-08
夏日離歌作文600字11-02
《斷舍離》讀書筆記05-27
秋月迷離照離人作文05-24
斷舍離作文(精選33篇)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