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专区一二三,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播放,久久精品国产二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第一页

    五代史伶官傳序教案

    時間:2023-08-29 11:15:31 路燕 教案 投訴 投稿

    五代史伶官傳序教案(精選14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xué)能力。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五代史伶官傳序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五代史伶官傳序教案(精選14篇)

      五代史伶官傳序教案 1

      教學(xué)目標

      1、學(xué)習(xí)掌握詞類活用的文言語法現(xiàn)象。

      2、體會正反說理突出中心的寫法。

      3、理解“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語的深刻含義,及其對人生的啟示。

      核心素養(yǎng)

      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掌握文中的相關(guān)文言知識: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和特殊句式等。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學(xué)習(xí)本文通過對比論證來論證文章中心論點的寫作手法。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通過反復(fù)誦讀,鉤玄提要,把握文章的論證結(jié)構(gòu)和論證特點。

      文化傳承與理解:了解“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觀點,培養(yǎng)憂患意識。

      教學(xué)重難點

      重點:理解作者以史為鑒的作序初衷。

      難點:學(xué)習(xí)正反說理突出中心論點的寫作方法。

      課前準備

      1、指導(dǎo)學(xué)生完成預(yù)習(xí)

      2、制作課件

      教學(xué)過程

      一、導(dǎo)入新課

      英國培根在《培根隨筆》中說:讀史使人明智。杜牧讀六國之史,明白了驕奢暴虐可以亡國;蘇洵讀六國之史,看到了勇于抗敵才可以興國。那么歐陽修讀五代之史,又告訴我們什么呢?今天就一起去學(xué)習(xí)《五代史伶官傳序》,去回到歷史現(xiàn)場,鑒往知來。

      二、寫作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后,隨著土地和財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統(tǒng)治集團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不斷進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銳。面對這種形勢,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恥辱,每年都要靠納幣輸絹以求茍安。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歐陽修想通過后唐莊宗李存勖的興亡史進行諷諫。

      三、作者介紹

      歐陽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xué)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官至翰林學(xué)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后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被世人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

      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xué)史上最早開創(chuàng)一代文風的文壇領(lǐng)袖。領(lǐng)導(dǎo)了北宋詩文的革新運動,繼承并發(fā)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他的散文創(chuàng)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chuàng)了一代文風。歐陽修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詞風進行了革新。在史學(xué)方面,也有較高成就。

      四、題目解讀

      伶:封建時代的樂工,演戲的人。

      伶官:授有官職的樂工或演戲的人。

      伶官傳:選自歐陽修《新五代史》。

      序:為一種文體,相當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編者的“按語”,它的內(nèi)容或是提綱挈領(lǐng)地評價該書內(nèi)容,或者敘述著書作文的緣由,以便有助于讀者理解下面有關(guān)書或文的內(nèi)容。

      五、層次結(jié)構(gòu)

      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論點,并舉出后唐莊宗的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為立論的根據(jù)。

      第二部分:(第2段),詳細敘述了莊宗接受并執(zhí)行晉王遺命的經(jīng)過。這一段敘事的語勢比較平緩,沒有直接的議論,但是作者寓論點于敘述之中,與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應(yīng),為下文張本。

      第三部分:(第3段),轉(zhuǎn)入議論,評論莊宗的“盛衰之理”,闡明中心論點。

      第四部分:(第4段),引出教訓(xùn),總結(jié)全文。

      六、全文分析

      1、找出觀點句(論點)

      明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2、依據(jù)(論據(jù))

      明確:莊宗得天下與失天下。

      3、第一段有何作用?

      明確:

     、匍_篇直接提出中心論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引發(fā)思考;

     、诳傤I(lǐng)式點出拿莊宗興亡的歷史進行說理,引起下文,為下文的敘事說理做鋪墊。

      4、文章第二、三段講的是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具體經(jīng)過,請用第三段中的一句話概括出得、失天下的原因。

      明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5、第二、第三段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試具體說明。

      (常用論證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明確:正反對比。二段正面敘說得天下(盛),三段反面敘說失天下(衰)。

      6、全文是如何圍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展開的?

      明確:

      文章開頭提出“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這個論點,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緊接著舉出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來證明這一論點。

      第二段敘述莊宗接受并執(zhí)行其父遺命的事例。

      第三段從莊宗極盛和極衰兩種情形的對比中,得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jié)論。這就對“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進行了有力的論證,揭示了所謂“人事”的內(nèi)涵。

      第四段承接上文進一步議論,總結(jié)出“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歷史教訓(xùn),強調(diào)可以使人逸豫亡身的絕不僅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們對“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的理解。

      7、本文第四段是否只是對前面闡述的觀點的重復(fù)?為什么?

      明確:不是。作者在文章的第三段,通過正反對比,已經(jīng)得出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點明了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根本原因,這與文章開始提出的論點相照應(yīng)。至此,文章似乎已經(jīng)有了一個完整的結(jié)構(gòu)。但是,作者沒有收筆,而是繼續(xù)展開議論。在前面對比闡述的基礎(chǔ)上,總結(jié)出“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于所溺”的經(jīng)驗教訓(xùn),強調(diào)使人國破家亡的不僅僅限于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聲色犬馬的逸樂中,忘記憂勞興國的至理,同樣會落得身死國滅的下場。作者在這里含蓄地批評了朝政,諷讀北宋統(tǒng)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xùn)。這就使得文章闡述的事理更具普遍性,更具現(xiàn)實針對性。因此,可以說,第四段是對伶官亡國一事的現(xiàn)實意義的進一步開掘,并不只是簡單的重復(fù)。

      8、怎樣理解本文文與題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明確:作者為《新五代史伶官傳》作序,卻很少直接寫伶官的事,表面看來文不對題,實際上兩者有內(nèi)在聯(lián)系。因為伶官的事跡在傳內(nèi)已進行了詳細敘述,序中不必重復(fù)。莊宗的衰敗正是由伶官引起的,作者以史為鑒,就伶官亂政誤國之事論述國家興亡盛疾之理,內(nèi)容聯(lián)系緊密,重點落在莊宗盛衰的史實和對其進行的評論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數(shù)十伶人困之”的事實,使伶人的作亂和后唐的衰敗直接聯(lián)系起來,這樣就扣住了文題,突出了中心。

      9、結(jié)合文本,簡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使用事實論證的。

      明確:第一段,以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實為論據(jù)。在具體選材上,文章以“晉王三矢”為事例,充分體現(xiàn)了莊宗的“憂勞",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輔之以莊宗盛衰時所涉及的點滴史實,就使人們對于莊宗由“盛”而“衰”,由“憂勞”到“逸豫”的轉(zhuǎn)變了然于胸,達到了以材料論證觀點的目的。

      10、“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三句話是怎樣提挈全文的?請結(jié)合文本的具體內(nèi)容簡要分析。

      明確:

      ①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為說明“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一論點提供歷史根據(jù)。②第二段敘述莊宗執(zhí)行其父遺命的事例,第三段在莊宗極盛和極衰兩種情形的對比中,得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jié)論。這就對“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進行了有力論證,揭示了所謂“人事”的內(nèi)涵。③第四段承上文進一步議論,引出“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歷史教訓(xùn),強調(diào)能使人“逸豫亡身”的決不僅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們對“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的理解。

      七、中心思想

      本文總結(jié)了后唐莊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歷史教訓(xùn),闡明了國家盛衰取決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諷諫北宋統(tǒng)治者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

      八、寫作特點

     、倨揭鬃匀,簡約凝練。

      文章沒有信屈聲牙的措辭,也不堆砌辭藻,而用平實的語言生動地敘說事例,深入地說明道理,平易近人,自然曉暢。敘事不蔓不枝,議論簡明扼要。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對稱語句,如“恍勞可以興國,逸療可以亡身”,“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因于所溺”,句式整齊,言簡意豐,發(fā)人深省。

     、谖墓P酣暢,波瀾起伏。

      文章開篇發(fā)出嗟嘆,提出論點,語勢突兀而起;隨后敘莊宗成敗之事,語勢猛升陡降;繼而步步緊逼,設(shè)疑問、引古語而得出“自然之理”;最后評論莊宗盛衰,語勢再升再降,于大起大落之中引出教訓(xùn),文章于此戛然而止。

      九、補充資料

      序

      序為一種文體,相當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編者的“按語”,它的內(nèi)容或是提綱契領(lǐng)地評價該書內(nèi)容,或者敘述著書作文的緣由,以便有助于讀者理解下面有關(guān)書或文的內(nèi)容。

      布置作業(yè)

      文章題目是“五代史伶官傳序”,但文章很少直接提到伶官的事情,這是不是文不對題?結(jié)合文本說說你的理由。

      課后訓(xùn)練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祝

      先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使學(xué)為詩。以至?xí)円雇鼘嬍,惟讀書是務(wù)。及舉進士時,學(xué)者方為四六,號時文,公已獨步其間。天圣七年,補國子監(jiān)生。是秋取解,明年省試,皆為第一人,由是名重當世。先公平生文章擅天下,未嘗以矜人。初奉敕撰《唐書》,而《列傳》則宋公祁所撰。書成奏御,舊制惟列官最高者一人,公官高,當書。公曰:“宋公于傳,功深而日久,豈可掩其名,奪其功?”于是《列傳》書宋公。先公平生以獎進賢材為己任。今湖州正言孫覺為合肥主簿,未與公相識?な嘏,欲捃拾以罪。時胡侍講在太學(xué)以屬公,公為作手書與其寮佐,令保全之,遂獲免。福州處士陳烈,素不與公相識。公聞其名,知其行義,屢薦于朝,乞賜召用,朝廷即召烈為國子監(jiān)直講。先公天性正,不顧仇怨。雖以此屢被讒謗,至于貶逐。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顧惜,尤務(wù)直道而行。橫身當事,不恤浮議。是時,今司徒韓魏公當國,每諸公聚議,事有未可,公未嘗不力爭,或奏事上前,眾議未合,公亦往返折難,無所顧避。

     。ㄟx自《文忠集附錄二先公事跡》,有刪改)

      (乙)

      嗚呼哀哉!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民有父母,國有蓍龜;斯文有傳,學(xué)者有師;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為。譬如大川喬岳,不見其運動,而功利之及于物者,蓋不可以數(shù)計而周知。今公之沒也,赤子無所仰芘,朝廷無所稽疑。昔我先君懷寶遁世非公則莫能致而不肖無狀因緣出入受教于門下聞公之喪義當匍匐往吊而懷祿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緘詞千里,以寓一哀而已矣!蓋上以為天下慟,而下以哭其私。嗚呼哀哉!尚享!

     。ㄟx自蘇軾《祭歐陽文忠公文》,有刪改)

      1、下列對文中畫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昔我先君懷寶遁世/非公則莫能致/而不肖無狀/因緣出入/受教于門下/聞公之喪/義當匍匐往吊/而懷祿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B、昔我先君懷寶遁/世非公則莫能致/而不肖無狀/因緣出入/受教于門下/聞公之喪/義當匍匐往吊/而懷祿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C、昔我先君懷寶遁世/非公則莫能致/而不肖無狀/因緣出入/受教于門下/聞公之喪/義當匍匐/往吊而懷祿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D、昔我先君懷寶遁/世非公則莫能致/而不肖無狀/因緣出入/受教于門下/聞公之喪/義當匍匐/往吊而懷祿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2、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國子監(jiān),我國封建時代國家設(shè)立的最高學(xué)府和教育管理機構(gòu),又稱“國子學(xué)”“國學(xué)”。

      B、省試,指唐宋時各州縣貢士到京師、由尚書省禮部主持的考試,明清時稱會試。從文中可知,歐陽修在省試中奪得省元。

      C、文忠,是歐陽修的謚號。古代很多文學(xué)家的作品集都以謚號命名,例如《歐陽文忠公文集》《昌黎先生集》《范文正公集》。

      D、尚享,也作“尚饗”,是舊時祭文結(jié)語,表示希望死者來享用祭品,表達對逝者的悼念。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歐陽修文冠天下。四六文盛行時他就獨步其間;《唐書》修撰完成后,皇帝贊其為修史第一人。

      B、歐陽修舉賢好土。湖州孫覺與歐陽修還未相識時,郡守欲加罪于孫覺,歐陽修親寫書信使其獲免;陳烈、蘇洵等亦曾得其相助。

      C、歐陽修性情耿直。韓琦主持國政時,公卿聚集議事,歐陽修都會據(jù)理力爭;上朝奏事,眾議不合時,他也會反復(fù)爭辯,無所顧忌。

      D、歐陽修德高望重。蘇軾贊其具有“大川喬岳”般的地位。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先公平生文章擅天下,未嘗以矜人。

      (2)雖以此屢被讒謗,至于貶逐。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顧惜,尤務(wù)直道而行。

      5、從表達方式和語言風格的角度比較甲文和乙文的不同。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A;2、C;3、A

      4、(1)歐陽修平生寫文章勝過他人,(卻)從不向別人夸耀自己。

     。2)(歐陽修)雖然因為這多次被讒毀誹謗,到了被貶謫放逐的地步。等到他官居高位,仍然堅定而不稍微顧全愛惜自己,尤其追求行正直之道。

      5、甲文多記敘,語言平實自然,情感真摯;乙文多議論、抒情,語言典雅莊重,情感濃烈。

      解析:

      1、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岸菔馈笔枪潭ù钆洌g為“脫離世俗”,不能分開,據(jù)此排除B、D兩項!百橘搿笔恰巴钡臓钫Z,中間不能分開,后句“而”表轉(zhuǎn)折,“懷祿不去”指身有公務(wù)不能前往,排除C項。

      2、本題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的能力。C項,“昌黎”不是謚號,是地名。

      3、本題考查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項,“皇帝贊其為修史第一人”錯誤。歐陽修是當時修史的人中官職最高的一人,并非“修史第一人”。

      4、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擅:獨攬,勝過。矜人:向人夸耀。(2)讒謗:讒毀誹謗。務(wù):追求。

      5、本題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現(xiàn)手法的能力。首先從表達方式上看,甲文多記敘歐陽修生平的事跡,采用的是記敘手法;乙文多發(fā)表對歐陽修的評論,采用的是議論手法。從語言風格上看,甲文敘述故事,語言平實自然,主要交代事情的經(jīng)過,情感真摯;乙文以議論、抒情為主,語言的感情色彩比較濃厚。

      【參考譯文】

     。祝

      歐陽修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可供他讀書)。他母親用蘆葦稈在地上畫寫,教給他寫字。還教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讓他學(xué)習(xí)寫詩。以至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于讀書。等到考中進士時,求學(xué)的人才開始寫四六文,號稱時文,歐陽修此時已獨步其中了。天圣七年,歐陽修補任為國子監(jiān)生。這一年秋天考鄉(xiāng)試,第二年考省試,都是第一名,因此在當時名聲很響亮。歐陽修平生寫文章勝過他人,(卻)從不向別人夸耀自己。當初歐陽修奉詔撰寫《唐書》,而《列傳》則由宋祁所撰寫。書寫完之后歐陽修上奏皇帝,當時的規(guī)定是只有編寫者當中官職最高的一個人才能列上名字,歐陽修的官職高,應(yīng)當寫上。歐陽修說:“宋祁對于撰書,功勞很高而且耗時很久,怎么能掩蓋掉他的名字,奪取他的功勞呢?”于是《列傳》附上了宋祁的名字。歐陽修平生把獎勵、推薦賢才當作自己的責任,F(xiàn)在的湖州正言孫覺(當時)擔任合肥主簿,和歐陽修并不相識。郡守對他非常憤恨,想搜集證據(jù)治他的罪。當時胡侍講在太學(xué)把這件事告訴了歐陽修,歐陽修為此親手寫信交給他的下屬,(讓下屬)保全孫覺,于是孫覺得以免罪。福州處士陳烈,平葉和歐陽修并不認識。歐陽修聽說了他的名字,知道了他的道義,多次向朝廷舉薦他,請求皇上任用他,朝廷于是任命陳烈為國子監(jiān)直講。歐陽修天性正直,不在乎仇恨埋怨。雖然因為這多次被讒毀誹謗,到了被貶謫放逐的地步。等到他官居高位,仍然堅定而不稍微顧全愛惜自己,尤其追求行正直之道。親自料理事情,不在乎沒有根據(jù)的議論。這個時候,現(xiàn)在司徒韓魏公把持朝政,每當諸位大臣聚會議事時,有沒有定論的事情,歐陽修不曾不據(jù)理力爭,有時上奏到皇上面前,眾人的議論不一致,歐陽修也會反復(fù)爭辯,沒有顧忌逃避的地方。

     。ㄒ遥

      悲痛!先生到這世上來,已經(jīng)有六十六年了。(因為有了先生,)百姓有了父母官,國家有了可以像蓍草和龜甲一樣解決疑問的人;文化因而得到傳授,求學(xué)的人有了老師;有德行的人有所依仗因此不會害怕,小人有所畏懼所以還有不敢做的事情。先生就像高山大川,看不到他運動,但受他恩惠的事物,不能夠用數(shù)字來衡量、不能全部地被知曉,F(xiàn)在先生逝世了,有抱負的人沒有了仰仗庇護的人,朝廷沒有了考察疑事的人。以前我的父親胸懷大略隱居于世,不是先生就不能夠招致到他;而那時沒有才能的我,因為這樣才得以跟隨先生,在先生的門下受到教育。聽說先生逝世的消息,按情理應(yīng)當盡力前去憑吊,但是身有公務(wù)不能前往,我也因未能仿效古人(棄官奔師喪)而感到羞愧。只能從千里之外寫信,來抒發(fā)心中的悲哀而已!這樣做是為天下蒼生感到悲痛,也是我自己對先生的痛哭。悲痛!請享用祭品吧!

      五代史伶官傳序教案 2

      教學(xué)目標

      1、掌握“原、所以、恨、函、抑、本”等文言詞語,判斷句、被動句等特殊句式,疏通文意,理解作者觀點。

      2、品味語言,感受本文行文抑揚頓挫的特點,體會作者對后唐莊宗的嘆惋之情和借史諷喻的苦心。

      3、了解史論文以史帶論、以史論證的特點,深入理解、體會“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等文中警策句的內(nèi)涵和人生啟示。

      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掌握文中的相關(guān)文言知識: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和特殊句式等。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學(xué)習(xí)本文通過對比論證來論證文章中心論點的寫作手法。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通過反復(fù)誦讀,鉤玄提要,把握文章的論證結(jié)構(gòu)和論證特點。

      文化傳承與理解:了解“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觀點,培養(yǎng)憂患意識。

      教學(xué)重難點

      重點:理清論證思路,探究莊宗成敗的原因。

      難點:理解作者以史為鑒的作序初衷。

      課前準備

      1、指導(dǎo)學(xué)生完成預(yù)習(xí)

      2、制作課件

      教學(xué)過程

      一、導(dǎo)入新課

      唐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六國論》中蘇洵警告當權(quán)者“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過秦論》中賈誼以秦警醒,“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那么歐陽修的《五代史伶官傳序》又有何深意呢?今天我們就來一探究竟。

      二、寫作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后,隨著土地和財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統(tǒng)治集團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不斷進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銳。面對這種形勢,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恥辱,每年都要靠納幣輸絹以求茍安。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歐陽修想通過后唐莊宗李存勖的興亡史進行諷諫。

      三、作者介紹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謚號文忠。著名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北宋中葉的文壇領(lǐng)袖,詩文創(chuàng)新運動的倡導(dǎo)者!疤扑伟舜蠹摇敝兴未奈逦惶K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都是他的學(xué)生。他在詩、文、書法、文論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在史學(xué)方面,與宋祁合著《新唐書》,又單獨編纂了《新五代史》。

      四、題目解說

      伶:封建時代的樂工,演戲的人。

      伶官:授有官職的樂工或演戲的人。

      伶官傳:選自歐陽修《新五代史》。

      序:為一種文體,相當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編者的“按語”,它的內(nèi)容或是提綱挈領(lǐng)地評價該書內(nèi)容,或者敘述著書作文的緣由,以便有助于讀者理解下面有關(guān)書或文的內(nèi)容。

      五、層次結(jié)構(gòu)

      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論點,并舉出后唐莊宗的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為立論的根據(jù)。

      第二部分:(第2段),詳細敘述了莊宗接受并執(zhí)行晉王遺命的經(jīng)過。這一段敘事的語勢比較平緩,沒有直接的議論,但是作者寓論點于敘述之中,與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應(yīng),為下文張本。

      第三部分:(第3段),轉(zhuǎn)入議論,評論莊宗的“盛衰之理”,闡明中心論點。

      第四部分:(第4段),引出教訓(xùn),總結(jié)全文。

      六、全文分析

      1、第一段有何作用?

      明確:

      ①開篇直接提出中心論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引發(fā)思考;

     、诳傤I(lǐng)式點出拿莊宗興亡的歷史進行說理,引起下文,為下文的敘事說理做鋪墊。

      2、“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及凱旋而納之”這幾句話中哪些動詞用得好?

      明確:

      “受”“藏”“遣”“告”“請”“盛”“負”“納”等動詞,描繪出莊宗一心執(zhí)行父命的形象,以及其全盛時期的征戰(zhàn)情況,體現(xiàn)了莊宗的“憂勞”及“人事”的作用,為下文的議論做準備。

      3、全文是如何圍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展開的?

      明確:

      文章開頭提出“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這個論點,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緊接著舉出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來證明這一論點。

      第二段敘述莊宗接受并執(zhí)行其父遺命的事例。

      第三段從莊宗極盛和極衰兩種情形的對比中,得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jié)論。這就對“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進行了有力的論證,揭示了所謂“人事”的內(nèi)涵。

      第四段承接上文進一步議論,總結(jié)出“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歷史教訓(xùn),強調(diào)可以使人逸豫亡身的絕不僅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們對“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的理解。

      4、本文第四段是否只是對前面闡述的觀點的重復(fù)?為什么?

      明確:

      不是。作者在文章的第三段,通過正反對比,已經(jīng)得出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點明了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根本原因,這與文章開始提出的論點相照應(yīng)。至此,文章似乎已經(jīng)有了一個完整的結(jié)構(gòu)。但是,作者沒有收筆,而是繼續(xù)展開議論。在前面對比闡述的基礎(chǔ)上,總結(jié)出“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于所溺”的經(jīng)驗教訓(xùn),強調(diào)使人國破家亡的不僅僅限于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聲色犬馬的'逸樂中,忘記憂勞興國的至理,同樣會落得身死國滅的下場。作者在這里含蓄地批評了朝政,諷讀北宋統(tǒng)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xùn)。這就使得文章闡述的事理更具普遍性,更具現(xiàn)實針對性。因此,可以說,第四段是對伶官亡國一事的現(xiàn)實意義的進一步開掘,并不只是簡單的重復(fù)。

      5、結(jié)合文本,簡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使用事實論證的。

      明確:

      第一段,以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實為論據(jù)。在具體選材上,文章以“晉王三矢”為事例,充分體現(xiàn)了莊宗的“憂勞”,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輔之以莊宗盛衰時所涉及的點滴史實,就使人們對于莊宗由“盛”而“衰”,由“憂勞”到“逸豫”的轉(zhuǎn)變了然于胸,達到了以材料論證觀點的目的。

      6、結(jié)合文本,簡要分析文章是如何圍繞“盛衰”進行對比論證的。

      明確:

      文本從“盛”“衰”兩個方面,圍繞“人事”進行層層深入的對比論證,著眼于“盛”“衰”與“憂勞”“逸豫”的因果關(guān)系,從中心論點到論據(jù),從論證過程到結(jié)論,不論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實,還是作者抒發(fā)的感慨或議論,都是具有對比性的。文章通過正反兩方面的鮮明對比,既突出了中心論點,使說理深刻、透徹,也使文章一氣貫通,前后呼應(yīng),脈絡(luò)清晰,結(jié)構(gòu)嚴謹。

      7、“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三句話是怎樣提挈全文的?請結(jié)合文本的具體內(nèi)容簡要分析。

      明確:

     、偾f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為說明“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一論點提供歷史根據(jù)。②第二段敘述莊宗執(zhí)行其父遺命的事例,第三段在莊宗極盛和極衰兩種情形的對比中,得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jié)論。這就對“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進行了有力論證,揭示了所謂“人事”的內(nèi)涵。③第四段承上文進一步議論,引出“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歷史教訓(xùn),強調(diào)能使人“逸豫亡身”的決不僅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們對“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的理解。

      8、文章題目是“五代史伶官傳序”,但文章很少直接提到伶官的事情,這是不是文不對題?結(jié)合文本說說你的理由。

      明確:

      觀點一:沒有文不對題。歐陽修寫作《五代史伶官傳序》的主要目的是:總結(jié)莊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歷史教訓(xùn),闡明國家盛衰取決于“人事”,諷諫北宋統(tǒng)治者。而有關(guān)伶官的事情在《伶官傳》中已經(jīng)有了詳細的敘述,本文不需要重復(fù)。

      觀點二:有點文不對題。莊宗的衰敗是由伶官引起的,作者以史為鑒,就伶官亂政誤國來評述國家興盛衰敗的道理,雖然《伶官傳》中詳細地敘述了有關(guān)伶官的內(nèi)容,但在這篇文章中,也應(yīng)該簡要地敘述一些有關(guān)伶官的事情,讓讀者更明確地把握文章主旨。

      七、中心思想

      文章總結(jié)了后唐莊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歷史教訓(xùn),闡明了國家之盛衰取決于“人事”,“優(yōu)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諷諫比宋統(tǒng)治者應(yīng)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

      八、寫作特點

     、僬Z言委婉,氣勢旺盛。

      全文從“嗚呼”起筆,到“豈獨伶人也哉”收尾,一嘆再嘆,以嘆始,以嘆終。于反復(fù)詠嘆中顯示委婉的韻致。在議論的文字中,多用反問句、疑問句,使說理委婉而引人深思;多采用對仗工整的駢句,造成鮮明的對比氣勢和節(jié)奏感;適當運用長句,調(diào)節(jié)語勢,有張有弛。

      ②文筆酣暢,波瀾起伏。

      文章開篇發(fā)出嗟嘆,提出論點,語勢突兀而起;隨后敘莊宗成敗之事,語勢猛升陡降;繼而步步緊逼,設(shè)疑問、引古語而得出“自然之理”;最后評論莊宗盛衰,語勢再升再降,于大起大落之中引出教訓(xùn),文章于此戛然而止。

      九、補充資料

      書序

      “書序”作為古代序文的一種,或由作者自己撰寫,或出自他人之手。相當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編者的“按語”,它的內(nèi)容或是提綱挈領(lǐng)地評價該書內(nèi)容,或者敘述著書作文的緣由,以便讀者理解下面有關(guān)書或文的內(nèi)容。

      伶人

      伶人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黃帝時期。史載,黃帝時伶?zhèn)愒煲魳泛蠓Q樂官為伶官,后來也將以演戲為生的藝人包括進來,將他們統(tǒng)稱為伶人。伶人的社會地位卑下,我國自古就有“樂戶”制度,也就是說伶人都必須列入專門的戶籍,且他們的后代世世代代不得為良。清朝的時候,還有專門的規(guī)定禁止伶人參加科舉。

      十、總結(jié)全文

      本文總結(jié)了后唐莊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歷史教訓(xùn),闡明了國家盛衰取決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諷諫北宋統(tǒng)治者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

      布置作業(yè)

      從下面四句話中選取一句,說說它對你的啟發(fā)。

      1、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2、滿招損,謙受益

      3、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4、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五代史伶官傳序教案 3

      【學(xué)習(xí)目標】

      1.積累常見文言實詞的含義、文言虛詞的意義及用法,掌握詞類活用和文言句式;

      2.學(xué)習(xí)本文嚴謹?shù)恼撟C結(jié)構(gòu)和論證特點;

      3.明白“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的道理,在反復(fù)誦讀中理歐陽修對國家強烈的責任意識及文中警句對人生的啟示。

      【重點難點】

      1、掌握文中詞類活用,以及“其”“盛”“而”等多義詞的意義;

      2、理解文本中的史實及其關(guān)系,以及本文的例證和對比論證方。

      預(yù)習(xí)案教材助讀—臺前幕后,先睹為快

      導(dǎo)入: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有一首詩《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首詩贊嘆項羽是個英雄,寧死也不愿茍且偷生。項羽這個人,由西楚霸王到烏江自刎,他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許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這樣一句話總結(jié)自己的慘敗----“天亡我也”。那么項羽由盛而衰,由興而亡,是天亡他么?今天我們就來學(xué)習(xí)一篇探討“盛衰興亡之理”是在人還是在天的文章----《伶官傳序》。

      【知識鏈接】

      1.走近作者歐陽修(1007~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和詩人。與唐韓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是北宋中葉詩xx新運動的倡導(dǎo)人,著名的古文學(xué)家三蘇父子、曾鞏和王安石等都出于他門下。

      2.解題《伶官傳序》是歐陽修為《新五代史伶官傳》作的短序!读婀賯鳌肥且黄蟼,寫了敬新磨、景進、史彥瓊、郭從謙四個伶人,記敘了五代時期后唐莊宗李存勖寵幸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人亂政誤國的史實。伶官,指古代宮廷樂官。本文是指供奉內(nèi)廷,授及官職的伶人。后唐莊宗李存勖喜好音樂戲曲,寵幸伶人,讓許多伶人做了官,這些伶人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仗其勢,擅權(quán)亂政,使唐朝廷上下離心,互相猜忌,禍亂不息,終成叛逆。歐陽修寫《伶官傳》并冠以短序,是為了告誡當時北宋王朝執(zhí)政者,以莊宗寵幸伶人,身死國滅的歷史事實為教訓(xùn),居安思危,防微杜漸,并闡明了國家盛衰成敗由于人事的深刻道理。

      3.關(guān)于序:序,是文體的`一種,有文序和贈序之分,序也稱敘、引、導(dǎo)言、前言之類,它的內(nèi)容或是提綱契領(lǐng)地評價該書內(nèi)容,或者敘述著書作文的緣由,以便有助于讀者理解下面有關(guān)書或文的內(nèi)容,可以放在詩文前面,也可放在書的后面。贈序是臨別贈言,內(nèi)容多推重、勉勵之辭,如《送東陽馬生序》。

      4.了解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間的五個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是我國歷史上的動蕩時期。在這53年間,先后換過四姓十四個國君,篡位、弒君現(xiàn)象屢見不鮮,戰(zhàn)亂頻仍,后唐莊宗就是被殺的一個。莊宗稱帝后,迷戀優(yōu)伶,“常身與俳優(yōu)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所惑,使其得以重權(quán)在握。莊宗同光四年(926年),貝州將領(lǐng)皇甫暉兵變,叛亂四起,擁有兵權(quán)的史彥瓊拒不發(fā)兵,后又單人獨騎逃走。莊宗親征敗北,眾叛親離,郭從謙又乘危作亂,亂箭射死莊宗。100多年后歐陽修就此事發(fā)表感慨,借事論理,指出王朝興亡不在“天命”而主要在于“人事”。

      北宋王朝建立后,隨著土地和財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統(tǒng)治集團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不斷進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銳。面對這種形勢,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恥辱,每年都要靠納幣輸絹以求茍安。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歐陽修通過后唐莊宗李存勖的興亡史進行諷諫。

      預(yù)習(xí)檢測——給加粗字正音

      李存勖xù盛衰之理shèng盛以錦囊chéng三矢shǐ及仇讎已滅chóu方其系(xì)燕父子以組歟(yú)

      挖空練習(xí)答案

      1、人事(人的作為)2、原(作動詞,推其根本) 3、所以(……的原因)4、世言(世人說)5、與(給)6、其(副詞,表示祈使語氣,相當于“應(yīng)當”“一定”)7、乃(你的)8、從事(官名,這里泛指一般屬官)

      9、驅(qū)(奔馳,快跑)10、納(收進,收藏)11、方(當) 12、系(縛) 13、組(絲帶、絲繩,這里泛指繩索)14、函(匣子,這里用作動詞,用匣子裝)15、仇讎(仇人)16、一夫(一個人)17、應(yīng)(響應(yīng))18、抑(或者,還是)19、本(考察,探究)20、跡(事跡)21、舉(全,整個)

      翻譯答案

     、賾n慮辛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閑享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得分點:興、逸、豫、亡)

      ②人生的禍患常常是由極小的事情積累起來的,而有才智勇氣的人也多為他所溺愛的人或物困擾。(得分點:忽微、獨,被動句)

      【整體感知】——理清文章脈絡(luò)

      本文共四段,可以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論點,并提出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這一立論的根據(jù)。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論證中心論點。第二段承上敘事,詳述莊宗接受并執(zhí)行晉王遺命的事例。第三段轉(zhuǎn)而議論,評論莊宗的盛衰,闡明中心論點。

      第三部分(第四段)進一步議論,引出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教訓(xùn),總結(jié)全文。

      探究案學(xué)始于疑—質(zhì)疑解疑,合作探究

      【基礎(chǔ)知識探究】

      1.翻譯下列句子:(1)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國家盛衰的道理,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是由于人為的嗎?

      2.翻譯下列句子:

     。1)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給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記你父親的愿望。

     。2)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qū),及凱旋而納之。

      此后出兵,就派隨從官員用豬、羊各一頭到祖廟去祭告,請下那三枝箭,用錦囊盛著,背著它走在前面,等到凱旋時再把箭藏入祖廟。

      3.翻譯:(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憂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

     。2)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難道是取得天下難而失去天下容易嗎?或者推究他成功失敗的軌跡,都是由于人事呢?

      4.翻譯: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禍患常常是從極細微的錯誤積累而成的,有謀略有勇氣的人,(往往)被他溺愛的事物困擾,難道只是(溺愛)伶人伶人才如此嗎?

      【文本探究】

      1.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論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2.為了證明中心論點,作者采用了什么論據(jù)?怎樣過渡到分析中去的?

      論據(jù):莊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實。

      過渡:文中“原莊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這一句。

      3.作者認為莊宗得失天下原因是什么?

      結(jié)論:“盛”——“憂勞可以興國”“衰”——“逸豫可以亡身”

      4.讀二、三段,從論證角度上考慮,作者采取了什么論證方法?

      (1)例證法。本文屬于史論。寫史論使用例證法,可以以論帶史,以史論證。運用這種方法,關(guān)鍵在于準確地選擇典型事件。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以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實為論據(jù),在具體選材上,卻以“晉王三矢”這一不能確定為史實的傳說為事例,并加以詳述,體現(xiàn)了選材的匠心。

      (2)正反對比論證

      A.正面,憂勞可以興國憂勞有具體表現(xiàn)嗎?“憂”:“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背負著父親的遺恨三把箭?用三支箭激勵自己,表明其復(fù)報的決心和意志“勞”:其后用兵……及凱旋而納之。一系列動詞表明:身先士卒。征戰(zhàn)16年,幾乎年年用兵,31字,既顯示了作者的筆力,也讓我們感受到得天下的艱難、辛勞,愈是艱難愈是顯示出“人事”的重要性。

      B.反面,逸豫可以亡身盛衰對比,突出其衰敗之速

      5.作者從莊宗得失天下的史實中得到了怎樣了結(jié)論?

      A“皆自于人!盉“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C“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6.對“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句話,你怎樣理解?這句話是怎樣提挈全文的?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是轉(zhuǎn)折關(guān)系的反問句,強調(diào)人事的作用,意思是盛衰之理,不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這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論點:盛衰之理,由于人事。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句話,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即全文都圍繞它進行論證:

     。1)緊接著這句話點出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說明提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一認識的歷史根據(jù)。

      (2)第二段敘述莊宗和執(zhí)行其父遺命的事例,第三段從莊宗極盛和極衰兩種情形的對比中,得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jié)論。這就對“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進行了有力的論證,揭示了所謂“人事”的內(nèi)涵。

     。3)第四段承上文進一步議論,引出“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歷史教訓(xùn),強調(diào)可以能使人逸豫亡身的絕不僅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們對“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的理解。

      7.在文章結(jié)尾,作者為什么強調(diào)“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因為本文是為《伶官傳》所寫的序,這樣強調(diào)既可以扣住題目,又可以使事理推而廣之,更具有現(xiàn)實的針對性,更具有普遍性: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僅限于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聲色犬馬的逸樂之中,忘記憂勞興國的至理,同樣會導(dǎo)致身死國滅的下場。作者在這里含蓄地批評朝政,諷諫北宋統(tǒng)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xùn),意味十分深長。

      五代史伶官傳序教案 4

      教學(xué)目標:

      1、掌握“原、所以、恨、函、抑、本”等文言詞語,判斷句、被動句等特殊句式,疏通文意,理解作者觀點。

      2、品味語言,感受本文行文抑揚頓挫的特點,體會作者對后唐莊宗的嘆惋之情和借史諷喻的苦心。(重點)

      3、了解史論文以史帶論、以史論證的特點,深入理解、體會“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等文中警策句的內(nèi)涵和人生啟示。(難點)

      教學(xué)課時:

      一課時

      教學(xué)過程:

      一、情景導(dǎo)入

      唐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六國論》中蘇洵警告當權(quán)者“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過秦論》中賈誼以秦警醒,“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那么歐陽修的《五代史伶官傳序》又有何深意呢?今天我們就來一探究竟。

      二、目標展示

      三、預(yù)習(xí)反饋

      四、教學(xué)過程

     。ㄒ唬┨嵋^玄尋挈領(lǐng)

      師: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文本,學(xué)習(xí)文言文讀必不可少,下面請同學(xué)們大聲地讀課文,找一找文章的核心句在哪里呢?

      生:讀課文

      師:蘇洵的《六國論》以六國滅亡為事例,開頭便提出了“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中心觀點,同樣作為史論文,你找到《伶官傳序》的中心論點在哪里了嗎?他又是以誰的史事展開論證的呢?

      生1:明確——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莊宗。

      無怪乎——《古文觀止》的編者認為本文“起手一提,包括全篇之意”。不僅如此,嗚呼2字,還為全文籠上了特有的情感色彩呢?

      師:“嗚呼”是什么意思——。“!文章開篇便言嗚呼,你覺得這“嗚呼”二字,包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呢?

      生:悲涼、痛心、痛惜、嘆息、感慨、惋惜、慨嘆……

      師點撥:嘆惋,作者是用慨嘆語氣起筆的.,內(nèi)心是相當沉重的,應(yīng)該是沉重的切入,些讀得沉重些,語重心長些。同時,還要注意反問句,語氣強烈,突出“人事”的重要。還要注意“哉”字的感嘆語調(diào)。)你能用自己的聲音傳達一下這種嘆惋嗎?

      生1、2,齊

      (二)盛衰得失析人事

      第二段——

      師:怎樣的盛衰引得作者如此嘆惋呢?那我們就跟著作者的步子且看莊宗如何得天下,請同學(xué)們自由誦讀第二段,并思考這一段主要寫了什么內(nèi)容?

      明確:晉王三矢——遺恨、期盼

      莊宗受矢——遺志、使命

      師:你能感受到晉王的遺言當中飽含著怎樣的情感嗎?——滿腔仇恨,抱恨終身,滿腹期待。

      假設(shè)你就是晉王,你會怎樣說出這幾句話?——生1嘗試。師點撥,生齊讀。

      想象當時莊宗聽了后是怎樣的表情與感受?——含淚從命,堅定復(fù)仇信念,立志發(fā)奮圖強。

      他又是怎么做的呢?生1。(譯)

      我們把其中的動詞一起圈出來吧——“受,藏,遣,告,請,盛,納”。

      由此可見唐莊宗做了什么一目了然——受三矢、銘父志、勤克勉、身行之——盡人事

      一面是恨之深,一面是行之切,我們分開來讀,再感受一下吧。(生1+同學(xué)讀)

      第三段——

      師:事波動,情波動,我們的聲也會隨之波動,清人沈德潛評本文“抑揚頓挫,得《史記》神髓。”而前面的敘述尚算平緩,真正的波瀾已在第三段興起,請同學(xué)們自由的誦讀第三段,初步感受一下這抑揚頓吧!

      生讀。

      師:我覺得這一段只兩個字而已,——盛衰,這是一段怎樣的歷史呢,我們就先細剖一下曾經(jīng)的過往。

      請男生讀課文內(nèi)容,女生讀評注內(nèi)容。

     。ɑ谜故荆┓狡湎笛喔缸右越M,[908年,李存勖受父三矢,912年,李存勖破幽州,綁燕父子,俘燕王至雁門,于墳前祭先父。]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923年,李存勖破大梁,梁末帝為避羞辱,命部將皇甫麟殺己;部將皇甫鱗悲痛之至,隨后刎頸自殺。李存勖用匣子裝梁君臣首級,漆封匣子,藏之太廟,以告亡靈。]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系燕父子,函梁君臣,報仇雪恨,成就功業(yè),還矢先王,告慰祖先,聲威壯盛,驚天動地!]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仇敵滅,天下定;寵伶人笑開懷,失社稷哭無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yīng),[926年,皇甫暉作亂起兵變,史彥瓊按兵不平定;戍卒叫,亂軍起;四面楚歌,八方受敵。]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李存勖倉皇出征,李嗣源已占汴京,急忙之中往西返,二萬五淺名隨軍多已逃散。家已無家,國將不國!]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李存勖置酒悲啼,問計部下;百余將斷發(fā)示忠,君臣相泣。]

      師:你覺得這一部分主要用了什么手法?——對比。試分析。

      (1)兩組感嘆句——,將和進行對比。

     。2)一系列動詞——將和進行對比。

     。3)一系列的時間——將和進行對比。

      點撥:為什么這么短的時間內(nèi)就會發(fā)生這樣翻天覆地的變化呢?

      生結(jié)合《五代史》中的相關(guān)記敘,談?wù)勛约旱目捶ā#ɑ谜故荆?/p>

      莊宗既好俳優(yōu),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晉之俗,往往能歌其聲,謂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亞子,當時人或謂之亞次。又別為優(yōu)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為王,至于為天子,常身與俳優(yōu)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ê筇疲┣f宗既喜好滑稽戲,又通曉音樂,還能譜曲,到現(xiàn)在,汾州、晉州一帶,很多人能唱他唱的歌,稱為“皇帝親自制作”的歌到處都是。他的小名叫亞子,當時有人叫他亞次。另外他又給自己取了個藝名,叫李天下。從他做王,到做天子,他常常與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雜戲,伶人因此而當權(quán),最終導(dǎo)致滅亡。……

      ——忘父志、好俳優(yōu)、寵伶人、身溺之——失人事(師板書)

      (4)抑揚的情感,將作者對莊宗盛時的贊賞和對衰時的嘆惋進行對比。

      師:這一對比,現(xiàn)在我們似乎更能理解開篇歐陽修的嘆惋了,什么來?一起來——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莊宗是盛也人事,衰也人事啊。這一盛一衰,一抑一揚,不讀都不對不起歐陽修,小組共讀,選出代表展示。

      生活動

      師點撥:盛的部分我們讀的時候聲音要——揚,高亢、昂揚、讀出贊嘆之情。衰的部分呢?——降,低沉、沉重、讀出嘆惋之情。齊讀。

      師:盛衰之差還在人事啊,用本段最后一句話說也就是——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師板書:憂勞、逸豫)

      師:寫到這兒歷史也有了,道理也說了,看來最后一段也沒啥用嘍。

      那有什么用?——大聲讀,一會兒告訴我答案。

      生活動。明確——交代 寫作目的。

     。ㄈ┮允窞殍b知興替

      師:當時的北宋王朝又是怎樣的局面呢?補充歷史背景。

     。ɑ谜故荆┊敃r的北宋王朝,表面上雖稱“盛世”,但其實已危機四伏。隨著土地和財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統(tǒng)治集團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不斷進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銳。面對這種形勢,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恥辱,每年都要靠納幣輸絹以求茍安。

      師點撥:“豈獨伶人也哉”!歐陽修以沉重的心情、哀婉的語氣向北宋統(tǒng)治者發(fā)出了的警醒的告誡。歐陽修通過后唐莊宗李存勖的興亡史,來呼吁“憂勞興國”,警告“逸豫亡身”,要防禍患于忽微,切勿沉浸于所溺,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借古諷今,借古鑒今!

      師:我又想起課堂導(dǎo)入時的那幾句話了,我們一起再來一遍:

      唐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六國論》中蘇洵警告當權(quán)者“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過秦論》中賈誼以秦警醒,“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伶官傳序》歐陽修用三個關(guān)鍵句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思考,哪三個關(guān)鍵句?——這不就是一部盛衰論、興亡論、得失論嗎。

      同樣作為史論文,我們把《伶官傳序》《六國論》《過秦論》做一下比較分析。

      生活動思考總結(jié):

      1、內(nèi)容聯(lián)系

      〈1〉都是史論,都是由歷史事實得出經(jīng)驗教訓(xùn),借古諷今,借古鑒今。

      〈2〉都論及國家興亡的問題。

      2、語言魅力

      《過秦論》語言:氣勢恢宏,鋪張楊厲,極富文采。

      《六國論》語言:斬釘截鐵,雄健有力,不容置疑。

      《伶官傳序》語言:抑揚頓挫,搖曳多姿,感慨搖深

      3、論證方法

      〈1〉例證〈2〉對比〈3〉……

      4、意義深遠,不限于當時,現(xiàn)實意義久遠。

      (四)讀寫內(nèi)化明啟示

      請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給我們的啟示入手,寫一篇議論文。

      五代史伶官傳序教案 5

      【學(xué)習(xí)目標】

      1.掌握文中相關(guān)文言知識,積累文言語法現(xiàn)象,理清文章脈絡(luò)。

      2.學(xué)習(xí)本文通過對比論證來論證文章中心論點的寫作手法。

      3.明白“憂勞興國,逸豫亡身”和“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培養(yǎng)學(xué)生的憂患意識。

      【重點難點】

      重點:疏通文章大意,體會作者運用對比手法總結(jié)歷史興衰成敗的教訓(xùn)。

      難點:理解作者“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的史學(xué)觀點,及文本以史鑒今的手法。

      【教學(xué)過程】

      一、學(xué)習(xí)導(dǎo)入

      同學(xué)們,大家好!唐朝滅亡后,我國歷史再次進入到一個大分裂大動蕩的時期——五代十國時期。這一時期,政權(quán)更迭頻繁,戰(zhàn)事不斷,人民生活困苦。在那個時期,有一位軍事天才,李存勖,驍勇善戰(zhàn),是最有可能統(tǒng)一天下之人。可是他建立后唐王朝,稱帝僅四年,便身死國滅,這又是為什么呢?北宋文宗歐陽修以史學(xué)家的深刻、政治家的敏銳、文學(xué)家的生動為我們解讀了這一歷史事件,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xué)習(xí)歐陽修的《五代史伶官傳序》。

      二、學(xué)習(xí)任務(wù)分析

     。ㄒ唬┲R要點

      1.了解文章體裁、寫作背景以及寫作目的。本文是一篇序文,作者所在時代,正是北宋由盛轉(zhuǎn)衰時期,作者很擔心五代的慘痛歷史會重演,因此撰寫《新五代史》以告誡北宋統(tǒng)治者引以為戒,本文是《新五代史伶官傳》的序文。

      2.了解本文作者開門見山提出“盛衰之理”在“人事”的觀點,并舉出莊宗事例作為立論依據(jù)。

      3.理解作者將莊宗得天下時“意氣之盛”與失天下時“泣下沾襟”進行對比,推導(dǎo)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jié)論。

      4.理解作者在總結(jié)莊宗逸豫亡身的歷史教訓(xùn)之后,擴而充之,延伸到“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從而把握作者借古諷今的寫作手法,以莊宗的亡國教訓(xùn),告誡北宋統(tǒng)治者要以史為鑒。

      5.學(xué)習(xí)本文帶來的啟示:人生的禍患常常是從細微的事情沉淀下來的,人的智慧和勇氣常常被自己所溺愛的事物所困。以此明白“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的道理,從而指導(dǎo)我們當下的生活。

     。ǘ┏袚膯卧蝿(wù)

      本課屬于史論文學(xué),從一個細微的角度切入,縱說盛衰之理,探討了后唐滅亡的歷史教訓(xùn)。學(xué)習(xí)本課要理解文章的歷史觀念、國家情懷和擔當精神,把握作者的觀點和論證方式,學(xué)習(xí)和借鑒他們思考社會現(xiàn)實問題的態(tài)度和論述方式,積累文言文的語法現(xiàn)象,學(xué)會在具體語境中分辨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本課承擔單元任務(wù)二和任務(wù)三。任務(wù)二是為歷史人物李存勖整理一份簡略的人物年表,需要借助注釋和課外資料完成。任務(wù)三培養(yǎng)學(xué)生思辨能力。結(jié)合所學(xué)的歷史知識,參考相關(guān)資料,嘗試寫一篇短文,對文章提出質(zhì)疑或進行辯駁。

      三、學(xué)習(xí)活動

     。ㄒ唬┳骷易髌芳皩懽饕鈭D介紹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自號六一居士。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政治家、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其散文說理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lǐng)袖。其實歐陽修更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史學(xué)家。他曾官至參知政事,曾與人合修《新唐書》,獨撰《新五代史》。

      本文選自《新五代史﹒伶官傳》,是歐陽修為《伶官傳》所寫的短序。本文是歐陽修通過對后唐李存勖的興亡史進行諷諫,來告誡北宋統(tǒng)治者要以史為鑒。

      (二)梳理文意,問題探究

      第一段內(nèi)容理解:文章開篇立論,提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一論點,意思是,國家盛衰興亡的道理,雖說是天命,難道不是由于人的作為嗎!作者在沒有否定天命因素的基礎(chǔ)上,更肯定了人的作用,即人的作為的作用。如何知之?作者在提出論點之后,進一步以莊宗得天下與失天下的教訓(xùn)作為論據(jù)。作為議論文,開篇即明確中心論點,并且把觀點事例也扼要概括出來,可謂言簡意賅,章法井然。

      問題探究:

      1.請同學(xué)們思考,“嗚呼”這一感嘆詞起筆,有何深意?

      文章以“嗚呼”的感嘆,突兀而起,引發(fā)對歷史的沉痛追問和感慨。五代十國時期,可以算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黑暗的時期之一,作者感慨沉痛,故作序論皆以“嗚呼”開篇。同時也為全文奠定了哀婉的感情基調(diào)。

      第二段內(nèi)容理解:這一層講晉王,即莊宗的父親——李克用的三樁遺恨,他在臨死前留給莊宗三支箭,讓其完成遺愿。相對于第一段的簡潔,第二段近乎小說家語,用“世言”二字起筆,即正史中未見記錄,彰顯了史學(xué)家的嚴謹。在“三遺恨”的故事里,提到了三個仇人,他們又是誰呢?

      一是朱溫。李克用曾與朱溫聯(lián)合剿滅黃巢軍,后朱溫多次意圖殺害李克用,二人結(jié)怨越來越深,不共戴天。此后對峙爭霸數(shù)十年。

      二是劉仁恭。文中所寫“吾所立”是指劉仁恭借李克用兵馬奪取幽州,后劉仁恭與李克用反目,歸附于朱溫,他的兒子劉守光開始稱燕王,后來稱帝。這里稱劉仁恭為燕王,是籠統(tǒng)的說法。

      三是契丹人,契丹首領(lǐng)耶律阿保機,原與李克用結(jié)盟夾擊朱溫,后來卻撕毀盟約,與朱溫結(jié)盟。

      問題探究:

      1.請同學(xué)們思考:這幾個動詞刻畫了莊宗李存勖怎樣的形象?

      首先是他對復(fù)仇極為重視:他將箭藏在供奉祖宗的宗廟之中,并且每次出兵都要以少牢祭奠,得勝后,請下箭,還要用錦囊盛起來,告慰父親。

      再者,他對復(fù)仇極為決絕:每次作戰(zhàn)都要帶著這三支箭,矢志不渝,誓死報仇。因此,這幾個動詞,描繪出莊宗一心執(zhí)行父命決絕復(fù)仇的形象。

      第二段總結(jié):第二段詳細敘述了莊宗接受并執(zhí)行晉王遺命的經(jīng)過。這一段敘事的語勢比較平緩,沒有直接的議論,但是作者寓論點于敘述之中,與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應(yīng),為下文寫衰作張本。

      第三段第一層內(nèi)容理解:莊宗用繩索幫著劉仁恭、劉守光父子。之后又寫道:莊宗用匣子裝著后梁皇帝、大臣的頭,一一復(fù)仇之后,莊宗進入太廟,把箭還給先王,向先王稟告成功。作者詳細描寫了莊宗復(fù)仇的經(jīng)過。面對著莊宗的赫赫戰(zhàn)功,作者不禁發(fā)出了“壯哉”的感慨。

      問題探究:

      1.作者為何要大費筆墨逐一描寫莊宗消滅敵人?

      寫莊宗逐個消滅仇敵,極力表現(xiàn)其聲威的壯大,一方面照應(yīng)開頭“盛衰”的“盛”,極力寫英勇殺敵的威武雄壯,也暗示了成功背后的艱辛。另一方面越寫奮勇殺敵的極盛之勢,也越能與下文的迅速敗亡形成對比,從而更好地揭示主題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道理。

      第三段第二層內(nèi)容理解:短促有力的語句,讓讀者直觀地感知到了李存勖的敗亡之“神速”。

      通過梳理有關(guān)李存勖的履歷,我們關(guān)注到后唐莊宗李存勖從接受遺命到后唐建立,經(jīng)過了十五年奮戰(zhàn),而“失天下”僅三年。

      敗亡的導(dǎo)火索,令人觸目驚心:一夫夜呼,是說公元926年,樞密使崇韜和他的女婿、莊宗的異母弟存相繼被殺,加上其他天災(zāi)人禍,一時謠言四起,人心浮動。兵士黃甫暉當時奉命戍守瓦橋關(guān),戍期已滿,卻被留下守貝州,心懷不滿,便趁機糾眾殺部將楊仁晸,裹脅裨將趙在禮為亂。這次兵變發(fā)生在夜間,故稱“夜呼”。莊宗之禍,自皇甫暉一夫夜呼而起。

      其后“亂者四應(yīng)”是說李嗣源發(fā)動兵變,郭從謙首先響應(yīng),率從馬直親兵攻皇城,縱火焚燒興教門,闖入內(nèi)宮,亂兵在宮樓上用箭射死了倉皇東出的唐莊宗。《伶官傳序》將其概括為“一夫夜呼,亂者四應(yīng)”以及“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此外,這段文字更寫出了敗亡之際的倉惶落魄,“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這“極衰”時的“泣下沾襟”又與前文“得天下”時的“意氣之盛”形成強烈對比,為下文議論張本。

      歐陽修用李存勖復(fù)仇的極盛之勢為其敗亡的神速蓄勢,功業(yè)到達頂峰之后,頃刻間,一敗涂地,“意氣之盛”蕩然無存,對比極為鮮明,不禁引發(fā)人們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qū)е吕畲孥猛鰢?行文至此,再進行議論,必然水到渠成。

      文章先讓一步,講道難道是得天下困難,失天下容易嗎?自然并非如此,文章隨即作出回答:或者考察他成敗的原因,都是因為人事吧。接著開始分析到底是怎樣的人事致其成敗,引用了《尚書》中的古訓(xùn)“滿招損,謙受益”,暗喻莊宗之前謙虛謹慎,終于成事,之后沉湎享樂,終致顛覆。由此得出結(jié)論“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皯n勞興國,逸豫亡身”是對人事的具體解讀,也是作者以史為鑒得出的結(jié)論。

      第四段內(nèi)容理解:正因為莊宗之前憂慮勞苦,竭忠盡智,所以強盛的時期,全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爭;而后安于享樂,不思戒慎,所以等到他失敗的時候,幾十個伶人圍困他,身死國滅,被天下人譏笑。最后又將此論推而廣之,禍患常常是從極小的事情積累起來的,進而得出結(jié)論:人的才智勇氣往往被他溺愛的人或物困擾,難道知識溺愛伶人才如此嗎?

      問題探究:

      1.請同學(xué)們思考:“豈獨伶人也哉”的言外之意?

      作者在敘述莊宗得失、盛衰的對比中,深化了主題,其實,讓作者深思的不僅是后唐莊宗的滅亡教訓(xùn),更讓人擔憂的是作者所處的北宋王朝。

      北宋王朝建立后,隨著土地和財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統(tǒng)治集團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不斷進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銳。面對這種內(nèi)外交困的形勢,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恥辱,每年都要靠納幣輸絹以求茍安。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歐陽修想通過后唐莊宗李存勖的興亡史進行諷諫。警告北宋統(tǒng)治者,應(yīng)該振作覺醒了,否則就會斷送自己的江山。

      因此,歐陽修寫《伶官傳》并冠以短序,目的是評述伶官受寵幸而亂政的史實,借古諷今,諷諫當時北宋王朝的執(zhí)政者要以史為鑒。

      其實,歐陽修并非危言聳聽。后來北宋王朝亡于宋徽宗之手,而宋徽宗恰是一個沉溺于歌舞與書畫的君王。李存勖寵愛優(yōu)伶,熱愛演戲,宋徽宗擅長繪畫,有著極高的藝術(shù)修養(yǎng),但歷史賦予他們的使命和責任卻是一國之君。他們都違背了自己的使命,最終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2.請同學(xué)們思考,我們還學(xué)過哪些借古諷今的文章?

      杜牧《阿房宮賦》:“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fù)哀后人也”

      蘇洵《六國論》:“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賈誼《過秦論》:“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以上所論都是在提醒后世的統(tǒng)治者,不要重蹈覆轍。歐陽修通過《伶官傳序》中敘寫莊宗的得失盛衰之變,形象直觀地告誡統(tǒng)治者,要以史為鑒,知古鑒今,體現(xiàn)了古代文士的良知與家國情懷,始終關(guān)懷民族命運前途。

      (三)總結(jié)文章論證思路與寫作特色

      論證思路:首段開門見山提出論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并且概括舉莊宗成敗事例作為論據(jù),得則接受父命報仇雪恥,系燕父子函梁君臣,失則一夫作難倉皇東出,伶人困之身死國滅。在得與失的強烈對比中,寓議于敘之中,得出結(jié)論“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并由此推論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寫作特色:

      文章運用了對比手法。寫后唐的盛衰對比,先寫莊宗極盛的史實,再寫其極衰的場面,后面總言興亡,喟嘆不已。一盛一衰,既揚又抑,交錯成文。通過盛衰對比,昭示了憂勞興國、逸豫亡身這樣一個發(fā)人深省的歷史教訓(xùn)。

      在語言方面,辭氣委婉,言語懇切

      文章作為一篇旨在以史為鑒的史論文,依據(jù)史實,娓娓道來,仿佛與預(yù)想中的讀者談古論道,辭氣委婉,言語懇切。文章敘莊宗功業(yè)輝煌,語含敬佩;述其迅疾隕落,則充滿嘆惋;論其敗因,先用反問,再以疑問呼應(yīng)觀點,使得說理委婉懇切。抑揚頓挫,錯落有致,文章以散體寫史論,間以對仗工整的駢句,駢散結(jié)合,錯落有致;適當運用長句,調(diào)節(jié)語勢,張弛有度,讀起來抑揚頓挫,感情飽滿,氣勢旺盛。

      其次,本文語言平實,言簡意豐。文章沒有華麗的辭藻,基本用平實的語言敘述事例,闡發(fā)道理,平易近人,自然曉暢。敘事不枝不蔓,概括性強;議論簡明扼要,切中肯綮。有些語句,如“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言簡義豐,發(fā)人深省。

      (四)文言現(xiàn)象總結(jié)

      總結(jié)一詞多義現(xiàn)象:盛、困、告

      總結(jié)通假字:無、讎

      總結(jié)古今異義:少牢、人事

      總結(jié)特殊句式:判斷句、狀語后置句、被動句

      四、課堂小結(jié)

      《伶官傳序》旨在知古鑒今,告誡沉溺的惡果,警示亡國的落魄。同樣,人生的禍患常常是從細微的事情沉淀下來的,人的智慧和勇氣常常被自己所溺愛的事物所困。這樣的規(guī)律于今日也能帶給我們啟示,來指導(dǎo)我們當下的生活。優(yōu)秀的文學(xué)作品就如火炬在前,一直照亮我們的漫漫人生路。

      五、課后作業(yè)

      優(yōu)秀的史傳文學(xué),往往圍繞歷史人物,選取恰切的歷史事實,既敘寫人物生平,又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同時將史家對人物的評價和對歷史的態(tài)度蘊含其中。研讀課文,為本文的歷史人物李存勖整理一份簡略的人物年表。

      提示:完整的人物年表包括以下內(nèi)容:年歲、年月、本人經(jīng)歷和活動事跡、傳主所處時代發(fā)生的重要事件、家族情況和社會交往等。

      五代史伶官傳序教案 6

      《伶官傳序》選自人教版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五單元,是歐陽修為《新五代史伶官傳》作的短序。文章總結(jié)了后唐莊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歷史教訓(xùn),闡明了國家盛衰取決于人事,以此借古諷今,警示當世。沈德潛評論本文:“抑揚頓挫,得《史記》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边@一篇史論文,無論是思想內(nèi)容,還是行文特點,都堪稱中學(xué)生學(xué)習(xí)的典范;并對學(xué)生養(yǎng)成良好習(xí)慣,提高素養(yǎng)有著深遠的現(xiàn)實影響。

      1.積累常見文言實詞的含義、文言虛詞的意義及用法,掌握詞類活用和文言句式。

      2.學(xué)習(xí)本文嚴謹?shù)恼撟C結(jié)構(gòu)和論證特點。

      3.明白“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的道理,在反復(fù)誦讀中理歐陽修對國家強烈的責任意識及文中警句對人生的啟示。

      疏通文章大意,歸納字詞句;深挖歷史興衰成敗的教訓(xùn)。

      理解作者“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的史學(xué)觀點,及文本以史鑒今、對比論證的手法。

      教學(xué)過程

      一、導(dǎo)入

      雨果在他的著名小說《笑面人》中寫道:“歷史是什么?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倍嗲镉暝凇端囆g(shù)創(chuàng)造工程》中則更為溫和地說:“歷史有自己的生命,它就像一個人,既隨和又自尊!睔v史給了我們無限的思考,指引著我們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前行。一千年前的歐陽修也用他的方式編纂了前人的歷史《新五代史》,并在千古名文《伶官傳序》中向我們發(fā)出振聾發(fā)聵的警示!他想對我們說什么呢?

      二、知人明史

      1.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謚號文忠。著名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北宋中葉的文壇領(lǐng)袖,詩文革 新運動的倡導(dǎo)者!疤扑伟舜蠹摇敝,宋代的五位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都是他的學(xué)生。他在詩、詞、文、書法、文論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

      為文主張切合實用,重內(nèi)容,反浮靡。他的散文明暢簡潔,豐滿生動,說理透徹,抒情委婉。著作有《新五代史》、《歐陽文忠公文集》,又與宋祁等合修《新唐書》。

      六一居士初謫滁山,自號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將退休于潁水之上,則又更號六一居士。客有問曰:“六一,何謂也?”居士曰:“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笨驮唬骸笆菫槲逡粻,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歐陽修《六一居士傳》)

      2.題解

     。1)伶:封建時代稱演戲的人為伶。

      (2)伶官:在宮廷中授有官職的伶人,叫做伶官。

     。3)《伶官傳》:選自歐陽修《新五代史》。

     。4)序:為一種文體,相當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編者的“按語”,它的內(nèi)容或是提綱挈領(lǐng)地評價該書內(nèi)容,或者敘述著書作文的緣由,以便有助于讀者理解下面有關(guān)書或文的內(nèi)容。(tip:書序、贈序、宴集序)

      3.歷史背景

      五代,指唐宋之間的五個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是我國歷史上的動蕩時代。在這53年間,先后換過四姓十四君,篡位、弒君現(xiàn)象屢見不鮮,戰(zhàn)亂頻仍,后唐莊宗就是被殺的一個。莊宗稱帝后,迷戀優(yōu)伶,被伶官所惑,伶官得以重權(quán)在握。當叛亂四起時,擁有兵權(quán)的伶官史彥瓊拒不發(fā)兵,莊宗親征敗北,眾叛親離,伶官郭從謙又乘危作亂,亂箭射死莊宗。100多年后歐陽修著《新五代史》。

      李亞子指的就是后唐莊宗李存勖。他是李克用(晉王)的長子。李克用是突厥后裔沙陀人,曾經(jīng)被唐朝重用又賜皇姓李。李克用因不滿朝廷調(diào)遣任命,父子曾共同反叛唐朝。當唐都長安被黃巢占領(lǐng)時,唐王赦免其反叛之罪,任命他為雁門節(jié)度使,要求其戴罪建功,領(lǐng)三萬鐵騎攻打黃巢。李克用勇猛異常,攻入長安,逼黃巢逃奔出城自殺。李唐江山傾覆后,李克用仍執(zhí)意使用唐朝年號。后來其墓就置建于代縣陽明堡鎮(zhèn)七里鋪村北。

      李亞子幼時體貌出眾,而且忠厚沉穩(wěn),喜歡獨來獨往,很受李克用的喜愛。十一歲時便跟隨父親出征作戰(zhàn),得勝后隨父親進見唐昭宗。昭宗見了他,非常驚訝:“這孩子真是長相出奇!”然后輕撫著他的背說:“小兒日后必定是國家的棟梁之才,不要忘了為我大唐盡忠盡孝!”因為昭宗對李存勖說了一句“此子可亞其父”,意思是說使他的父親成為亞軍,超過其父,因而得名“亞子”。

      后他還常常用戲子名字自稱,叫自己為李天下。從他繼承父業(yè),到統(tǒng)一天下,常常和戲子在庭院排練演戲,伶人因此掌握朝政大權(quán),正是因為莊宗的'寵幸,這些伶人做了高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出入宮廷,作威作福,致使朝政日益敗壞。

      4.本文時代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后,隨著土地和財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統(tǒng)治集團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不斷進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銳。面對這種形勢,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恥辱,每年都要靠納幣輸絹以求茍安。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歐陽修想通過后唐莊宗李存勖的興亡史諷諫當時君王。

      三、研讀文本

      1.正音正字

      盛(chéng)以錦囊故方其盛(shèng)也方其系(xì)燕父子以組

      及仇讎(chóu)已滅亂者四應(yīng)(yìng)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yú)

      智勇多困于所溺(nì)以三矢(shǐ)賜莊宗

      2.文段賞析

     。ㄒ唬┑谝欢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唉!盛衰的道理,雖然說是天命決定的,難道說不是人的作為造成的嗎?推究莊宗取得天下的原因,與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例證法:

      論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論據(jù):莊宗李存勖得天下與失天下的事例

     。ǘ┑诙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qū),及凱旋而納之。

      世人傳說晉王臨死時,把三支箭賜給莊宗,并告訴他說:“梁王朱溫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與我約為兄弟,可是后來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這三件事是我的遺恨。交給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記為你父親報仇的志向。莊宗受箭收藏在祖廟。這以后莊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隨從官員,用一豬一羊去祭告祖先,從宗廟里恭敬地取出箭來,裝在漂亮的絲織口袋里,使人背著在前面開路,等打了勝仗回來,仍舊把箭收藏(在祖廟里)。

     。ㄈ┑谌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yīng),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得益!睉n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當莊宗用繩子捆著燕王父子,用木匣裝著后梁皇帝、大臣的頭顱,進宗廟,把箭交還先王,把報仇成功的消息稟告先王的時候,他意氣之盛,可以說是豪壯啊!等仇敵已滅,天下平定,一個人夜里呼喊,叛亂的人四方響應(yīng),莊宗慌張向東逃跑,還沒等見到敵人,官兵們就離散了,只剩下君臣互相瞧著,不知投奔哪里是好,以至于截斷頭發(fā),對天發(fā)誓,眼淚流下來沾濕了衣裳,這又是多么衰敗啊!難道真是得天下難而失天下易嗎!還是推究他成功或失敗的原因,都出自人的原因嗎?《尚書》說:“自滿招致?lián)p失,謙虛得到好處。憂思與勤勞可以使國家興盛,貪圖安逸享樂可使性命喪失,這是很自然的道理。

     。ㄋ模┑谒亩

      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所以當莊宗氣勢強盛時,全天下豪杰沒有誰能同他對抗,等到衰敗時,幾十個伶人就可使他命喪國亡,被天下人恥笑?梢娙松牡溁汲3T跇O小的事上累積而成,聰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溺愛的人或事困擾,難道只是(溺愛)伶人才如此嗎?

      3.線索梳理:

      莊宗大事記

      時間年齡事件結(jié)論教訓(xùn)

      盛908年23歲受命繼志

      憂勞可以興國禍患常積于忽微

      智勇多困于所溺

      912年27歲系燕父子以組

      923年38歲函梁君臣之首

      15年衰3年逸豫可以亡身926年41歲身死國滅一夫夜呼

      4.思路梳理

      四、總結(jié)全文

      1.文章主旨:

      文章總結(jié)了后唐莊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歷史教訓(xùn),闡明了國家盛衰取決于人事的道理。諷諫北宋王朝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

      2.千古名句:

      滿招損,謙得益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3.啟示:讓歷史的悲劇不再重演!

      五代史伶官傳序教案 7

      【教學(xué)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原、賜、負、抑、遺、系6個實詞

      2.積累歸納:與、其、歸、易、告5個詞的義項和用法。

      能力目標

      1.學(xué)習(xí)掌握詞類活用的文言語法現(xiàn)象(名詞活用為動詞)。

      2.體會正反說理突出中心的寫法,并背誦課文第三節(jié)。

      德育目標

      理解“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語的深刻含義,及其對人生的啟示。

      【教學(xué)重點】

      識記11個詞語,掌握名詞活用為動詞的特征,學(xué)習(xí)正反說理突出中心論點的寫作方法。

      【教學(xué)難點】

      本文是“傳序”,所以眾多的史實都是正文的主要內(nèi)容,這里可簡約地點到即可,也正因如此,給閱讀帶來一定的困難,成為學(xué)習(xí)的難點,只要對涉及的人事有一般的了解即可。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xué)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xué)要點】

      利用注釋、工具書,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朗讀課文,掌握文章大意,理解作者意圖。

      【教學(xué)過程】

      一、導(dǎo)語設(shè)計

      蘇洵在《六國論》中論說六國滅亡的原因,以借古諷今的寫法,諷諫宋王朝要以六國為鑒,勿蹈六國覆轍。今天學(xué)習(xí)歐陽修的《伶官傳序》,也是借古諷今,總結(jié)后唐莊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歷史教訓(xùn),闡明國家盛衰取決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諷諫北宋統(tǒng)治者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F(xiàn)在聽錄音,輕聲跟著閱讀,思考莊宗李存勖17歲后發(fā)生在他身上的有什么事。

      二、解題

      同學(xué)們根據(jù)注釋,談?wù)勛髡吲c《新五代史伶官傳》,教師補正。

      明確: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北宋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謚號文忠。歐陽修提倡古文,批評宋初以來追求靡麗形式的文風,主張文章應(yīng)“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獎掖后進,著名的古文學(xué)家三蘇父子、曾鞏、王安石等都出于他的門下。他是唐宋八大家中的重要作家。《伶官傳序》就是歐陽修為《新五代史伶官傳》作的序文,目的是評述伶官受寵幸而亂政的史實,總結(jié)歷史教訓(xùn),諷諫當時的北宋統(tǒng)治者,指出,封建王朝的興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要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他的作品主要有《新五代史》。與宋祁合寫《新唐書》等。

      三、整體感知

      1.結(jié)合注釋,解釋詞句。

      (1)辨析本文中的詞類活用(學(xué)生解答,教師補充更正)

      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明確:“原”,名詞用作動詞,推原,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盛以錦囊

      明確:“盛以錦囊”是“以錦囊盛”的倒裝,用錦綾做的袋子裝著!笆ⅰ保稳菰~用作動詞,裝著。

      函梁君臣之首

      明確:“函”,名詞“匣子”,用作動詞,裝在木匣子里。

      抑本成敗之跡

      明確:“本”,名詞用作動詞,溯本,推求,跟“原”的意思相近。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明確:“興”,振興,使……興盛,動詞的使動用法;“亡”,使……亡,動詞的使動用法。

      一夫夜呼,亂者四應(yīng),倉皇東出

      明確:“夜”,在夜間,名詞用作狀語,表示時間;“東”,向東,名詞用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趨向。

      (2)被動句

     、俣硭绹鴾,為天下笑

      明確:“為天下笑”即“被天下笑”!盀椤笔墙樵~。表示被動,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

     、谥怯露嗬в谒

      明確:這句話的意思是:“人的才智勇氣往往被他溺愛的事物困擾。”“于”是介詞,表示被動、引出動作。

      2.分組討論,指定回答:

      (1)提問:“雖曰……豈非……”是一個什么句式?其作用是什么?(學(xué)生解答,教師補充)

      明確:“雖曰……豈非……”是反詰語氣的轉(zhuǎn)折復(fù)句,意在強調(diào)后者。強調(diào)“人事”的作用,即盛衰之理,不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

      點撥:凡反問句都是以疑問的語氣表達字面相反的意思,無疑而問,語意表達的比陳述句更確定、更有力、更發(fā)人深省,有更強的感情色彩。

     。2)看課文,當文章寫出盛衰、成敗兩個方面,用“方其……可謂壯哉!”“及……何其衰也!”句式,接著又用“豈……歟?”“抑……歟?”的句式,各是什么句?有何作用?

      明確:(討論后定人回答,其他同學(xué)補充)“方其……可謂壯哉!”“及……何其衰也!”這是兩個感嘆句,又是對稱句。感嘆飽含著強烈的感情色彩,前一句表示對莊宗勝利的贊賞之情,后一句表示對莊宗失敗的悲嘆之情。

      對稱句,節(jié)奏整齊,讀起來朗朗上口,特別是本文的對稱句在內(nèi)容上都是正反對照的,不僅有音樂美,而且給人鮮明的對比感,表達了作者褒貶、揚抑的立場,氣勢十分充沛,感情色彩濃郁,加強了論證的力量。

      “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是反詰語氣的選擇關(guān)系的復(fù)句,前者被否定,被舍棄,后者被肯定,說明成敗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得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jié)論,印證了開頭的論點。

      (3)請同學(xué)們再找出幾個對稱句和反問句,念給同學(xué)聽

      明確:對稱句:“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

      反問句,例:“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3.概括李存勖一生的主要經(jīng)歷。

      (1)提問:通過閱讀課文,給李存勖編一個履歷表(課文P97注釋:李存勖885~926),主人公李存勖在公元908年、912年、923年、926年的幾個年代里,年齡分別是多少歲?

      明確:908年是23歲;912年是27歲;923年是38歲;926年是4l歲。

      提問:在這幾個年頭里,在李存勖身上分別發(fā)生了什么事?(盡可能用課文的原句回答)

      明確:①李存勖23歲時的事:

      “接受三矢,繼父遺志!(齊聲朗讀:“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qū)!)

      點撥:從這鏗鏘的節(jié)奏中,可以看見一位胸懷大志,雄姿英發(fā)的年輕統(tǒng)帥形象清晰地浮現(xiàn)在我們眼前。

      ②主人公27歲時的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這是公元912年,李存勖派兵攻破幽州,俘獲劉仁恭及其家族,劉守光逃到滄州,乃被捕獲。父子都被處死,滅燕)

     、壑魅斯38歲時的事:

      “函梁君臣之首”(亡梁),然后“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建立了后唐。李存勖從受命到立國,經(jīng)過了整整15年。

     、苤魅斯4l歲時的事:

      “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2)指導(dǎo)讀文(慢節(jié)奏)

      “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yīng),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3)學(xué)生在凝重的氣氛中靜思兩分鐘,想象莊宗君臣凄然相向,淚下如雨的悲慘情景,并和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的雄武進行對照比較。

      (4)點撥,提問:在這無聲的靜寂中,學(xué)生們心潮翻卷,歷史的風云變幻掠過心頭。在這生生死死、盛盛衰衰的變化中,不正寓含著某種哲理嗎?

      請同學(xué)們思考:

     、偾f宗滅敵立國。用了15年時間;然而由盛至衰,只有短短的3年。這一盛一衰的關(guān)鍵是什么?

      明確:論點:“盛衰之理,豈非人事哉!”

      ②呼應(yīng)論點的結(jié)論是什么?

      明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厶釂枺呵f宗盛也人事衰也人事,然而作者在一百多年后的宋代中葉重提這件史實,他要人們記取什么樣的歷史教訓(xùn)呢?

      明確:“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苓@一句讓同學(xué)們共同誦讀,并翻譯此句。

      點撥:從莊宗李存勖的履歷表上,可以看出李存勖一生的主要經(jīng)歷——一盛一衰。那么一盛一衰的關(guān)鍵問題是由于“人事”和呼應(yīng)這一論點的結(jié)論,“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它揭示了“人事”的內(nèi)涵,從而得出“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深刻教訓(xùn),強調(diào)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僅限于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聲色犬馬的逸樂之中,忘記憂勞興國的至理。同樣會導(dǎo)致身死國滅的下場。在這里諷諫了北宋統(tǒng)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xùn),意味十分深長。

      四、朗讀課文。背誦第三段

      五、課堂小結(jié)

      從唐莊宗李存勖的履歷表上可以看出“國家盛衰取決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這篇文章從“盛”“衰”兩個方面,圍繞著“人事”進行層層深入的對比論述,以莊宗得失天下的史實為論據(jù),以“晉王三矢”這一不能確定為史實的傳說作為事例,以論帶史,以史論證,諷諫北宋統(tǒng)治者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

      第二課時

      【教學(xué)要點】

      討論《伶官傳序》與《六國論》在寫作上的異同,并背誦《伶官傳序》第三段。

      【教學(xué)過程】

      一、導(dǎo)語設(shè)計

      《伶官傳序》是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歐陽修為其《新五代史伶官傳》所寫的一篇序文。此文作為宋代文學(xué)的名篇佳作,與蘇洵的《六國論》都從不同的角度論述了國家興衰的道理,都總結(jié)了歷史經(jīng)驗,都有勸諫統(tǒng)治者之意。請同學(xué)們快速閱讀兩文,回答問題。

      二、提問

      1.《六國論》與《伶官傳序》兩文的中心論點各是什么?

      明確:《六國論》是一開始提出“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的中心論點。

      《伶官傳序》也是一開始采用反詰句式提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的中心論點。

      2.提問:《六國論》與《伶官傳序》在論證方法上有何相似點?

      明確:《六國論》提出論點時從反面否定,與正面肯定兩方面提出論點。反面否定是“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正面肯定是“弊在賂秦”,然后作者承題作兩方面分析,一是賂秦的國家“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一是不賂秦的國家“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所以不賂者以賂者喪,緊接著論證賂秦國家滅亡的原因與不賂秦者滅亡的原因。賂者,用引證“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不賂者,用例證,(齊人)“與贏而不助五國也!辟T者與不賂者正反對比論證了中心論點,并以議論兼抒情,假設(shè)論證反面推進,似乎在批評六國的“為國者”,實是告誡北宋“為國者”勿蹈六國滅亡的覆轍,點明了本文的主旨。

      《伶官傳序》采用正反對比推理,使讀者讀后深感道理確鑿。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文章依據(jù)史實對比推理,自然得出結(jié)論:晉王臨終授矢莊宗,告以遺恨,叮囑莊宗不忘世仇,實現(xiàn)遺愿。是時,莊宗重任在肩。兢兢業(yè)業(yè),用兵時負矢直前,惟恐有負先王。終于獲得成功;及至如愿以償,大功告成,便一改初衷,寵幸伶人。以至政綱傾頹。衰敗隨之。文章以成功時“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的情景,與失敗時“士卒離散”“泣下沾襟”的慘象進行對比,十分鮮明地導(dǎo)出成敗由人的道理。對此,作者未直陳己見,而是用反詰句式予以表達!柏M……歟?”“抑……歟?”充滿感慨之情,增強了感染力,寫到這里又用古訓(xùn)“滿招損,謙得益”,追本求源,指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照應(yīng)上文,揭示了人事的實在涵義。最后推而廣之,以“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著眼于歷史教訓(xùn),收束全文,論證中同樣用例證與對比論證方法。

      點撥:《六國論》《伶官傳序》兩文的作者都以諷喻現(xiàn)實為寫作目的。史論性的作品,往往名為論古,實為喻今。因此,透過作者對紛繁的歷史事實的評述,弄清他們諷喻現(xiàn)實的寫作目的,是理解課文的突破口。

      3.討論,提問:《伶官傳序》在寫作上有何特點?

      討論后指名回答

      明確:(1)例證法。本文屬于史論。寫史論使用例證法,可以以論帶史,以史論證。運用這種方法,關(guān)鍵在于準確地選擇典型事件。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以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實為論據(jù),在具體選材上,卻以“晉王三矢”這一不能確定為史實的傳說為事例,并加以詳述,體現(xiàn)了選材的匠心。

      (2)對比論證。本文中心論點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這一論點本身就是一個既正反對立又合而為一的命題。全文以“盛衰”二字貫穿始終,從“盛衰”兩個方面,圍繞著“人事”進行層層深入的對比論述。

      4.提問:本文在語言上有何特色呢?

      明確:(1)語言委婉,氣勢旺盛

      本文作為一篇總結(jié)歷史教訓(xùn)、為在世及后世君主提供借鑒的史論,毫無生硬的說教。而是娓娓道來,婉轉(zhuǎn)動人。

      (2)文筆酣暢,波瀾起伏

      文章開篇發(fā)出嗟嘆,提出論點,語勢突兀而起,隨后落到立論根據(jù)上,再緩緩落人“晉王三矢”的敘事;又語勢猛然一升,發(fā)出對莊宗之“盛”的贊嘆,而后語勢陡然一降,發(fā)出對莊宗之“衰”的悲嘆,繼而步步緊逼,設(shè)疑、引古語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評論莊宗的盛衰,語勢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發(fā)出發(fā)人深省的教訓(xùn),戛然而止,將全文的語勢穩(wěn)穩(wěn)地落在結(jié)尾上。篇幅雖短小,卻寫得起伏跌宕,全文一氣呵成,淋漓酣暢。

      (3)平易自然,簡約凝練

      本文用平實的語言生動地敘說事例,深入地說明道理,平易近人,自然曉暢。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對稱句,如“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齊,言簡意豐,發(fā)人深省。

      5.討論,怎樣理解文章中文與題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討論后指名回答,補充更正

      明確:作者為《伶官傳》作序,卻很少直接寫到伶官們的事,表面看來文不對題,實際上兩者有內(nèi)在聯(lián)系。因為伶官的事跡在傳內(nèi)已作了詳細的敘述,不必重復(fù)。莊宗的衰敗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歷史為鑒,就伶官亂政誤國之事評述國家興亡盛衰之理,以史論事,內(nèi)容聯(lián)系很緊密。重點落在莊宗盛衰的史實和評論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數(shù)十伶人困之”的事實,使伶人的作亂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聯(lián)系起來。這樣扣住了題意,突出了中心。

      三、課堂小結(jié)

      全文以“盛”“衰”二字為中心,先以反問指出國家盛衰與人事有關(guān),而后對莊宗用兵報父仇作了肯定敘述,也為表述其功業(yè)之盛張本。第三段就盛衰對比提出設(shè)問,最后得出論斷,亦即全文的中心論點,末段再次將盛衰對比,進而指出莊宗困于伶人具有普遍意義,這就是寫《伶官傳》的緣由!芭d亡規(guī)律”——即是“規(guī)律”,就要用事實來檢驗它看是否正確:

      莊宗:憂勞則興,逸豫則亡;

      秦:仁政則興,暴政則亡;

      六國:抗秦則興,賂秦則亡;

      項羽:重賢則興,寡謀則亡;

      學(xué)生:勤奮則興,懶惰則亡。

      可見,一個人的興亡、得失、成敗,與天命神靈無關(guān),關(guān)鍵在自己,事在人為。這也是“興亡規(guī)律”帶給我們的啟示,希望同學(xué)們用這一“規(guī)律”指導(dǎo)我們的生活和學(xué)習(x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四、布置作業(yè):繼續(xù)熟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段。

      五代史伶官傳序教案 8

      學(xué)習(xí)目標

      文化傳承與理解:培養(yǎng)學(xué)生對中國古典文化的熱愛;培養(yǎng)學(xué)生對中國歷史的興趣;教給學(xué)生做人和做事的道理。

      教學(xué)過程

      任務(wù)一:在得天下的過程中,具體寫了哪幾件事?

      908年,23歲,受命繼志。

      912年,27歲,系燕父子以組。

      923年,38歲,函梁君臣之首。

      1.寫受箭時,作者用了一系列動詞:受、藏、請、盛、負、納,從這些動詞可以看出莊宗對父親遺命的態(tài)度是:恭恭敬敬。

      2.23歲襲晉王之位,先后攻燕國,破幽州,滅梁國,何等的雄姿英發(fā)。其意氣之盛,又是何等的壯闊!以至于舉天下之豪杰,都莫能與之爭!思考:后唐莊宗為什么能夠獲得成功,建立后唐?用原文的話來回答。

      參考:后唐莊宗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有著三支箭的鞭策,他懷著一股報仇的信念,時刻恭敬地面對父親的遺愿。用原文的話來說就是“憂勞可以興國”。

      任務(wù)二:莊宗得天下,用了15年,作者寫得很詳細,可見得天下之不易和付出的艱辛。而失天下只用了3年!思考:為什么在短短三年的`時間內(nèi)就身死國滅?用原文的話來回答。

      參考:后唐莊宗獲得成功之后,沒有了奮斗的方向,于是貪圖安逸,親近伶官,導(dǎo)致身死國滅。用原文的話來說就是“逸豫可以亡身”。

      1.本文是歐陽修為《伶官傳》作的序,可為什么主人公不是伶官而是莊宗呢?

      參考:首先,伶官的事跡在傳內(nèi)已作了詳細敘述,不必重復(fù)。其次,莊宗的衰敗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借古諷今,就伶官亂政誤國之事評述國家興亡盛衰之理,希望北宋統(tǒng)治者勵精圖治。

      2.文章主旨。

      文章總結(jié)了后唐莊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歷史教訓(xùn),闡明了國家盛衰取決于人事的道理。諷諫北宋王朝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這是心憂國事的政治家機智巧妙而又委婉的勸諫藝術(shù)。

      全文的脈絡(luò)非常清楚,作者首先提出觀點,然后進一步用事例論述,最后得出了結(jié)論。

      觀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論述:得(盛)—三矢—恭敬;失(衰)—伶官—寵幸。

      結(jié)論: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不拘文本,延伸拓展

      1.探索興衰成敗的規(guī)律: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請同學(xué)們在古今歷史上尋找一些事例來加以補充說明。

      商紂王“好酒淫樂,嬖(壁音)于婦人妲己”,荒淫殘暴,最終落得個葬身火海的下場。

      楚懷王貪婪成性,閉目塞聽,棄屈子的諍言于不顧,最后落得個客死他鄉(xiāng)的結(jié)果。

      南唐后主沉迷于詩畫歌舞中,不理朝政,最后落得個亡國奴的悲慘命運。

      夫差縱情于聲色犬馬,酒池肉林中,不思國事,最后只能是自刎而死的下場。

      唐玄宗重色思傾國,三千寵愛于一身,從此君王不早朝,最后天寶危機,釀成安史之亂。

      一個個王朝如四季般不斷輪回,一幕幕悲劇如連續(xù)劇般不斷不演,讓人唏噓!歷史就像一位老者,時時警醒著我們!所以,不能讓歷史的悲劇重演!

      而唐太宗吸取前人教訓(xùn),虛心納諫,勵精圖治,迎來“貞觀之治”,名垂青史。

      齊威王廣泛采納各方面的批評意見,興利除弊,換來了諸侯“皆朝于齊”的盛世局面。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激勵自己的斗志,以圖復(fù)國,終于天不負苦心人,三千越甲竟吞吳,報仇雪恨。

      所以,興衰成敗,不在天命,而在人事。

      2.孟子在《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已經(jīng)告誡我們,要保有對安樂生活的一顆憂患之心,才能夠讓精彩歲月長存。希望同學(xué)們能夠牢記這一點,以史為鑒,止于至善。最后一起齊讀這幾個警句來共勉!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滿招損,謙受益。

      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五代史伶官傳序教案 9

      學(xué)習(xí)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提升閱讀能力。

      2、理清論證思路,探究莊宗成敗的原因。(重點)

      3、理解作者以史為鑒的作序初衷。(難點)

      教學(xué)方法:

      1.通過課前預(yù)習(xí)及課堂提問、點撥法,掌握文中重要文言知識

      2.通過合作探究,分析文章逐層遞進的論證方法;

     。.通過延伸拓展,理解作者以史為鑒的作序初衷。聯(lián)系自身實際,獲得有益啟示。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xué)過程 :

      一、導(dǎo)入新課

      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寫有一首《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眮碣潛P項羽的寧死不屈。項羽,曾經(jīng)的西楚霸王他驍勇善戰(zhàn),威震四方,不可一世,可是最后卻英雄末路,落得個烏江自刎的下場,他的大成與大敗的一生足以引發(fā)我們后人許多的感慨。他在烏江自刎前曾用這樣一句話總結(jié)自己慘敗的結(jié)局------“天之亡我也,非戰(zhàn)之罪也。”那么,項羽由盛而衰,由興而亡,真是天要亡他嗎?其實不只是項羽,很多的帝王將相,平民百姓也往往將人生的苦難失敗歸咎于命運。那么這種看法對不對呢?今天我們再來學(xué)習(xí)一篇同樣探討“盛衰興亡之理”的文章——《五代史伶官傳序》,看看文學(xué)大家歐陽修為我們闡述了一個怎樣的觀點?

      二、知識鏈接:

      1、了解作者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謚號文忠。著名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北宋中葉的文壇領(lǐng)袖倡導(dǎo)者!疤扑伟舜蠹摇敝兴未奈逦惶K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都是他的學(xué)生。他在詩、文、書法、文論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在史學(xué)方面,與宋祁合著《新唐書》,又單獨編纂了《新五代史》。

      2、五代歷史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間的五個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是我國歷史上的動蕩時期。在這短短53年間,先后換了四姓十四個國君,篡位、弒君現(xiàn)象屢見不鮮,戰(zhàn)亂頻繁,后唐莊宗就是被殺的一個。后唐莊宗李存勖稱帝后,迷戀伶人,“常身與俳優(yōu)(雜耍藝人)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敗政亂國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人所惑。后叛亂四起,擁有重兵的`伶官拒不發(fā)兵,而莊宗親征又告敗北,眾叛親離之期,伶官又乘危作亂,用亂箭射死了莊宗。

      三、預(yù)習(xí)檢測,掌握重點字詞

      1.自由朗讀課文,完善學(xué)案

      2.檢查重點字詞的解釋,課件出示。

      教師補充

      四、整體感知,明確文章論點、論據(jù)

      1、快速瀏覽課文,思考問題:

      2、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其立論的歷史依據(jù)是什么?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3.學(xué)生概括回答

      4.教師小結(jié)

      五、研讀課文,思考問題

      1、默讀2至3自然段,回到歷史現(xiàn)場,為莊宗李存勖填寫一份履歷表,并試著分析莊宗李存勖的人物形象,探究他成敗的原因。

      要求:合作交流,完成表格。提示:莊宗的父親晉王去世是在908年。

      2、繼續(xù)誦讀課文第三段,找出文中莊宗盛衰(得失天下)時的場面描寫的句子體會語言。分析莊宗得失天下的原因。

      3、在一百多年后的北宋中葉,作者重提這件史實,有何意義?

      4、文章說國家盛衰興亡之理在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末尾又意味深長地點出“豈獨伶人也哉”。請同學(xué)們在古今歷史上尋找一些事例來加以補充說明。

      5、學(xué)生細讀課文勾畫圈點

      6、同桌間討論

      7、找學(xué)生口頭語言表達并結(jié)合文本具體分析,其他同學(xué)補充說明。

      8、教師小結(jié)

      六、拓展延伸

      1、歐陽修認為莊宗的“憂勞”使他的國家興盛,“逸豫”使他的國家敗亡,在莊宗的人生里,我們還可以看到什么?(提示:命運掌握在誰手中?上天還是自己?如何正確對待興趣愛好?)

      2.學(xué)生發(fā)言

      3.教師談感悟

      七、結(jié)束語

      通過這篇文章的學(xué)習(xí),我們感受到了史學(xué)家歐陽修濃郁的愛國情懷和勇于擔當?shù)呢熑尉,也體會到了他在文章中表達的強烈的憂患意識。古人說的好: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同學(xué)們,我們要汲取前人的智慧,謹記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的道理,在生活中我們要有憂患意識,要居安思危;要牢記:滿招損,謙得益,”戒驕戒躁,虛心向他人學(xué)習(xí);更要注意細節(jié):因為細節(jié)決定成敗。只有牢牢記住這些,才能在成功的大道上不斷前進。才能讓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更遠更精彩。

      八、課后作業(yè):

      本文為一篇史論,探討了后唐滅亡的教訓(xùn),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觀點?他的論證是否有可商榷之處?結(jié)合所學(xué)歷史知識和相關(guān)資料,寫一篇短文發(fā)表你的看法。

      九、板書設(shè)計

      五代史伶官傳序

      歐陽修

      盛對比憂勞

      人事

      衰逸豫

      五代史伶官傳序教案 10

      【學(xué)習(xí)目標】

      1、積累并掌握本課中的重要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點。

      2、培養(yǎng)閱讀文言文的習(xí)慣和語感,積累文化常識

      一、選擇題

      1.下列對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頭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論點,并舉出后唐莊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為全文立論的根據(jù),也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調(diào)。

      B.第三段連用問句,并寓結(jié)論于疑問中,之后引《尚書》作答,引出古訓(xùn),點明莊宗得失天下的原因,即本源在于“天命”。

      C.篇末引出歷史教訓(xùn),含蓄地批評朝政,諷諫北宋統(tǒng)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xùn),使文章闡述的事理更具有普遍性和現(xiàn)實意義。

      D.文章既用平實的語言客觀地敘述事例,又引《尚書》論證,深入淺出地說明道理,首尾采用反問句,感嘆中包含著肯定。

      2.根據(jù)文意,下列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文章以莊宗極盛之時“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的情景,與極衰之時“士卒離散”“泣下沾襟”的慘相進行對比,鮮明地推導(dǎo)出成敗由人的道理。

      B.“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前句以反問的形式肯定得天下難失天下易,后句則強調(diào)成敗在于“人事”。

      C.“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對稱的語句與文章開頭的論斷相呼應(yīng),揭示了“人事”的具體含義,強化了文章的觀點。

      D.文章通過一個“夫”字,引出“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結(jié)論。這一結(jié)論既著眼于總結(jié)歷史教訓(xùn),又含蓄地提醒北宋王朝統(tǒng)治者,應(yīng)吸取歷史教訓(xùn),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以免重蹈莊宗的覆轍。

      3.下列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抑本其成敗之跡抑:或者

      B.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來

      C.方其系燕父子以組組:繩索

      D.及凱旋而納之納:收藏

      4.下列屬于作者認為莊宗的“盛”“衰”原因的一句是()

      A.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B.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

      C.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D.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5.從文言句式看,下列各句與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智勇多困于所溺

      A.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B.此三者,吾遺恨也

      C.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D.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6.下面詞語解釋全對的一項是( )

     、僭f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诩皠P旋而納之凱旋:取得勝利

     、蹱柶錈o忘乃父之志爾、其、乃:第二人稱代詞

      ④抑本其成敗之跡本:推究

     、菀菰タ梢酝錾硪菰ィ喊矘

     、奁抡唇笃毫鳒I

      A.①②④B.①⑤⑥C.①④⑤D.②⑤⑥

      7.下列加點詞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

      A.盛以錦囊,負而前驅(qū)而皆背晉以歸梁

      B.此三者,吾遺恨也小學(xué)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C.此制作之本意也雖逾本色不能復(fù)化

      D.請其矢,盛以錦囊請奉盆缶秦王

      8.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①與其所以失之者②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B.①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②豈獨伶人也哉

      C.①契丹與吾約為兄弟②為天下笑

      D.①自然之理也②莫能與之爭

      9.與“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一句中“乃”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

      B.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

      C.家祭無忘告乃翁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10.下列句中加點詞的用法與“一夫夜呼,亂者四應(yīng)”中的“夜”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函梁君臣之首

      B.吾得兄事之

      C.憂勞可以興國

      D.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1.下列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B.此三者,吾遺恨也恨:怨恨

      C.抑本其成敗之跡抑:或者

      D.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舉:所有的

      二、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朋黨論

      歐陽修

      臣聞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謂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祿也;所貪者,貨財也。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偽也;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雖其兄弟親戚,不能相保。故臣謂小人無朋,其暫為朋者,偽也。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jié)。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終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為人君者,但當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

      堯之時,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為一朋,君子八元、八愷十六人為一朋。舜佐堯,退四兇小人之朋,而進元、愷君子之朋,堯之天下大治。及舜自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立于朝,更相稱美,更相推讓,凡二十二人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稌吩唬骸凹q有臣億萬,惟億萬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奔q之時,億萬人各異心,可謂不為朋矣,然紂以亡國。周武王之臣,三千人為一大朋,而周用以興。后漢獻帝時,盡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為黨人,及黃巾賊起,漢室大亂,后方悔悟,盡解黨人而釋之,然已無救矣。唐之晚年,漸起朋黨之論,及昭宗時,盡殺朝之名士,或投之黃河,曰:“此輩清流,可投濁流!倍扑焱鲆。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異心不為朋,莫如紂;能禁絕善人為朋,莫如漢獻帝;能誅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亂亡其國。更相稱美推讓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誚舜為二十二人朋黨所欺,而稱舜為聰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與小人也。周武之世,舉其國之臣三千人共為一朋,自古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興者,善人雖多而不厭也。

      夫興亡治亂之跡,為人君者可以鑒矣。

      (有刪改)

      12.下列句子中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幸:希望

      B.暫相黨引以為朋者暫:暫時

      C.然而后世不誚舜為二十二人朋黨所欺誚:嘲笑

      D.夫興亡治亂之跡跡:事情

      13.對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的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俪悸勁簏h之說

      ②舜亦不疑而皆用之

     、鄞蠓簿优c君子以同道為朋

     、芤灾奚恚瑒t同道而相益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14.以下各組句子中,分別說明“小人無朋”和“君子有朋”觀點的一組是()

      A.①小人所好者,利祿也

     、谒卣叩懒x,所行者忠信

      B.①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

     、谏迫穗m多而不厭也

      C.①舜佐堯,退四兇小人之朋

     、谝灾奚,則同道而相益

      D.①及昭宗時,盡殺朝之名士

     、谥苡谐既,惟一心

      15.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項是()

      A.文章起筆不凡,鮮明地點出全文的主旨。開頭一段包含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朋黨有君子與小人之別;人君要善于辨別。

      B.第2段通過對比得出“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的結(jié)論,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同時領(lǐng)起下面的一段文字。

      C.第3段以堯之時進元、愷君子之朋,晚唐昭宗殺害名土的史實,闡明迫害殘殺君子之朋導(dǎo)致亡國的歷史教訓(xùn)。

      D.文章不諱言朋黨,引用史實來說明君子之朋有利于國,小人之朋有害于國,希望人君用君子之真朋,退小人之偽朋。

      16.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故為人君者,但當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

     。2)然而后世不誚舜為二十二人朋黨所欺,而稱舜為聰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與小人也。

      17.請簡要分析在第3段中作者是怎樣論證自己的觀點的。

      三、情景默寫

      18.根據(jù)提示默寫相關(guān)句子。

     。1)《五代史伶官傳序》的中心論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代史伶官傳序》引用《尚書》中的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結(jié)合莊宗得失天下的史實,得出結(jié)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代史伶官傳序》借莊宗困于伶人而亡國的事警誡后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語言表達

      19.下面的某報紙擬刊登的一則啟事的正文片段,其中有五處詞語使用不當,請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語意準確,語體風格一致。

      為了讓越劇更好地走上新時代的發(fā)展之中,《中國越劇》組委會決定向社會各界廣開言路,垂詢“行外人”的意見,聆聽“行外人”對越劇藝術(shù)發(fā)展新方向、新目標的展望!吨袊絼 方(jīng)過精心規(guī)劃,自當天起推出“行外人越劇與生活”主題征文活動,希望越劇愛好者能顯山露水。

      20.閱讀下面一則短文,按要求答題。

      據(jù)載,歐陽修為宰相韓琦寫了一篇《相州晝錦堂記》,交稿寄走后,他細細推敲了一下,覺得有兩句欠妥。他便派人騎快馬到韓府將文稿追回,做了修改。

      韓琦再次收到文稿后再三讀之才發(fā)現(xiàn),全文只是在“仕宦至將相,富貴歸故鄉(xiāng)”中增加了兩個“而”字。他反復(fù)吟誦“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xiāng)”后,不禁拍案叫絕。

      韓琦為什么對歐陽修增加的兩個“而”字拍案叫絕?請從語言表達效果的角度簡要分析。

      五、小作文

      21.俗話說得好:“滿招損,謙受益!睆淖置鎭砝斫饩褪亲詽M招來損失,而謙虛帶來好處。請結(jié)合現(xiàn)實談?wù)勀銓Α皾M招損,謙受益”的理解。200字左右。

      【參考答案與解析】

      1【答案】B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章內(nèi)容、手法的理解能力,屬于綜合考查題。解答此類試題,首先要審清楚題干的要求,然后瀏覽選項,把握每個選項設(shè)題的方向,再與文本進行比對。

      B項,“即本源在于‘天命’”錯誤,文中說“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由此可知,本源應(yīng)在于“人事”。

      故選B。

      2【答案】B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章內(nèi)容、手法的理解能力,屬于綜合考查題。解答此類試題,首先要審清楚題干的要求,然后瀏覽選項,把握每個選項設(shè)題的方向,再與文本進行比對。

      B項,“肯定得天下難失天下易”錯誤,“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意思是“難道說是因為取得天下難,而失去天下容易才像這樣的嗎?還是認真推究他成功失敗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前一句是反問句,反問句要表達的意思與句子本身是相反的,顯然作者并不認為取得天下難而失去天下容易。

      故選B。

      3.【答案】B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言實詞意義的把握。考生應(yīng)把選項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結(jié)合上下文的語境推測意思和用法的正誤。

      B項,“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的意思是推究莊宗取得天下的原因。其中“原”,作詞,譯為“推其根本,追究”。故選B。

      4.【答案】D

      【詳解】此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本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命題主要著眼于主要內(nèi)容、人物形象特點、相關(guān)的事件、言行、觀點、情感、技巧等。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chǔ)上,帶著選項回到原文,從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的混淆和關(guān)鍵詞語的誤譯等角度進行比較分析,作出判定。

      莊宗“興國”是“憂勞”所致,莊宗“亡身”是“逸豫”所致。A項說的是莊宗之父,排除A項。BC兩項是作者的推測,排除BC兩項。故選D。

      5.【答案】A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首先要回顧文言特殊句式的種類,然后結(jié)合這些句式的特點來分析所給的選項。文言特殊句式包括被動句、倒裝句、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又包括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

      例句“智勇多困于所溺”是被動句,“于”表被動,意思是“被”;

      A項,“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也是被動句,“為”表被動,意思是“被”;

      B項,“此三者,吾遺恨也”是判斷句,“者,……也”是標志;

      C項,“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是省略句,“告”后省略介詞“于”;

      D項,“方其系燕父子以組”是狀語后置句,“以組”是后置狀語。故選A。

      6.【答案】C

      【詳解】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時,首先應(yīng)審題,明確選擇的`要求,如本題“下面加點詞解釋全對的一項”,然后應(yīng)結(jié)合具體的語境,運用語法知識進行辨析。

     、凇凹皠P旋而納之”意思是“等打了勝仗回來,仍舊把箭收進宗廟”,“凱旋”,勝利歸來;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意思是“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親的志向”,“其”,副詞,一定;⑥“泣下沾襟”意思是“淚水流下沾濕衣襟”,“泣”是名詞,淚水。這三句都有錯誤,①④⑤正確。故選C。

      7.【答案】C

      【詳解】本題考查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思和用法。解答此類試題,首先要審清楚題干的要求,如本題“下列加點詞意義相同的一組”,然后結(jié)合具體的語境分析詞語的意思和用法。

      A項,第一個“以”,介詞,用;第二個“以”是連詞,表順承。

      B項,第一個“遺”,遺留;第二個“遺”,舍棄。

      C項,兩個“本”都指原來的。

      D項,第一個“請”,領(lǐng);第二個“請”,請允許我。故選C。

      8.【答案】B

      【詳解】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應(yīng)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然后根據(jù)虛詞在句中的位置和虛詞前后詞語的詞性來分析用法。

      A項,①中“其”是代詞,他;②中“其”,語氣副詞,一定。

      B項,兩個“豈”都表反問,難道。

      C項,①中“為”是動詞,成為;②中“為”,介詞,被。

      D項,①中“之”,結(jié)構(gòu)助詞,的;②中“之”是代詞,他。故選B。

      9.【答案】C

      【詳解】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應(yīng)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與‘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一句中‘乃’字用法相同的一項”,然后根據(jù)虛詞在句中的位置和虛詞前后詞語的詞性來分析用法。

      例句中“乃”是代詞,你的;

      C項,“乃”也是人稱代詞,你的;

      A項,“乃”,表判斷的副詞,是;

      B項,“乃”,于是;

      D項,“乃”,副詞,竟然。故選C。

      10.【答案】B

      【詳解】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時,首先應(yīng)審題,明確選擇的要求,如本題“下列句中加點詞的用法與‘一夫夜呼,亂者四應(yīng)’中的‘夜’的用法相同的一項”,者是考查詞類活用,然后應(yīng)分析詞語本來的詞性以及在句中的位置,以此確定活用的類型。

      例句中的“夜”的用法是名詞作狀語,在夜里;

      B項,“兄”也是名詞作狀語,像對待兄長一樣,與之相同。

      A項,“函”,名詞作動詞,用匣子裝。

      C項,“興”,使動用法,使……興盛。

      D項,“困”,困擾,沒有活用。故選B。

      11.【答案】B

      【詳解】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時,首先應(yīng)審題,明確選擇的要求,如本題“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然后應(yīng)結(jié)合具體的語境,運用語法知識進行辨析。

      B項,“此三者,吾遺恨也”意思是“。這三者是我遺留的仇恨”,“恨”應(yīng)為名詞,仇恨。故選B。

      二、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答案】

      12.C

      13.D

      14.A

      15.C

      16.(1)所以做君主的人,應(yīng)該斥退小人虛偽的朋黨,任用君子真正的朋黨,那么天下就能太平了。

      (2)但是后世并不責備舜被二十二人結(jié)成的朋黨蒙騙,卻贊美舜是聰慧明審的圣主,因為他能區(qū)分君子和小人。

      17.作者運用事例,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自己的觀點,還引用古代典籍中的話證明自己的觀點。

      【分析】

      12.本題考查理解重點實詞的能力。

      C項,誚:責備。故選C。

      13.本題考查理解重點虛詞的能力。

      ①結(jié)構(gòu)助詞,的。②代詞,他們。③介詞,因為。④介詞,用。故選D。

      14.本題考查理解文本觀點和論據(jù)的能力。

      B項,②說的不是君子。

      C項,①說的不是小人。

      D項,①說的不是小人,②說的也不是君子。故選A。

      15.本題考查分析和理解文本內(nèi)容的能力。

      C項,第3段以堯之時進元、愷君子之朋的史實,闡明了“用君子之真朋則國興”的道理。故選C。

      16.本題考查翻譯句子的能力。

     。1)但:只。退:斥退。偽:虛偽。治:太平。

     。2)誚:責備。為……所……表被動。稱:贊美。以:因為。

      17.本題考查分析論證思路和論證方法的能力。本題題干點明分析第3段的論證方法和思路。

      第3段講了堯、舜任用君子之朋使得天下大治,而紂、漢獻帝、唐昭宗不任用君子之朋導(dǎo)致亡國的事例,從正、反兩個方面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同時還引用了《尚書》里面的話來進行論證。

      【參考譯文】

      臣聽說關(guān)于朋黨的言論,是自古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區(qū)分他們是君子還是小人罷了。

      大體上,君子與君子因志趣一致結(jié)為朋黨,而小人與小人則因利益一致結(jié)為朋黨,這是自然的規(guī)律。但是臣以為小人并無朋黨,只有君子才有。這樣說的原因是什么呢?小人所愛的是利祿;所貪的是財物。當他們利益相同的時候,暫時互相勾結(jié)成為朋黨,那是虛假的;等到他們見到利益而爭先搶奪,或者利益已盡而交情淡漠之時,就會反過來互相殘害,即使是兄弟親戚,也不會互相保護。所以我認為小人并無朋黨,他們暫時結(jié)為朋黨,也是虛假的。君子就不是這樣,他們堅持的是道義,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節(jié)。用這些來提高自身修養(yǎng),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補益;用這些來為國家做事,那么觀點相同就能相互幫助,始終如一。這就是君子的朋黨啊。所以做君主的人,應(yīng)該斥退小人虛偽的朋黨,任用君子真正的朋黨,那么天下就能太平了。

      堯在位的時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結(jié)為朋黨,君子八元、八等十六人結(jié)為朋黨。舜輔佐堯,斥退“四兇”的小人朋黨,而進用元、愷的君子朋黨,堯的天下因此非常太平。等到舜自己做了天子,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同時列位于朝廷,他們互相贊美,互相推讓,一共二十二人結(jié)為朋黨,舜全都進用他們,天下也因此非常太平!渡袝飞险f:“商紂有億萬臣子,是億萬條心;周有三千臣子,卻是一條心!鄙碳q王在位的時候,億萬人各存異心,可以說不成朋黨了,于是紂王因此而亡國。周武王的臣下,三千人結(jié)成一個大朋黨,周朝進用他們因此而興盛。后漢獻帝的時候,抓捕天下名士并且囚禁他們,把他們視作“黨人”,等到黃巾賊興起,漢王朝大亂,然后才悔悟,解除了對黨人的禁錮,把他們都放了,可是已經(jīng)無可挽救了。唐朝的末期,逐漸生出朋黨的議論,到了昭宗時,把朝廷中的名士都殺害了,有的被投入黃河,說:“這些人自命為清流,應(yīng)當把他們投到濁流中去!碧瞥谑菧缤隽恕

      前代的君主,能使人人異心不結(jié)為朋黨的,沒有人比得上商紂王;能禁絕好人結(jié)為朋黨的,沒有人比得上漢獻帝;能殺害清流的朋黨的,沒有比得上唐昭宗之時的;但是都由此而使國家混亂以至滅亡。互相贊美推讓而不疑忌的,沒有人比得上舜的二十二位大臣,舜也毫不猜疑而進用他們;但是后世并不責備舜被二十二人結(jié)成的朋黨蒙騙,卻贊美舜是聰慧明審的圣主,因為他能區(qū)分君子和小人。周武王時,全國所有的臣子三千人結(jié)成朋黨,自古以來作為朋黨又多又大的,沒有比得上周朝的;然而周朝因此而興盛,原因就在于善良的人雖多卻不感到滿足。

      前代治亂興亡的事情,為君主的可以作為借鑒了。

      三、情景默寫

      18.根據(jù)提示默寫相關(guān)句子。

      【答案】(1)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2)滿招損,謙得益

     。3)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4)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詳解】本題考查識記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題需要注意以下容易寫錯的字:損、逸豫、溺、伶,還要注意不要丟掉虛詞:也。

      四、語言表達

      19.【答案】①“廣開言路”改為“發(fā)出倡議”;②“垂詢”改為“尋求”;③“規(guī)劃”改為“籌備”;④“當天”改為“即日”;⑤“顯山露水”改為“踴躍參加”。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語言表達得體的能力。語言表達的“得體”,是指能夠恰當?shù)厥褂谜Z言,符合語境和語體的要求!罢Z境”有“內(nèi)部語境”和“外部語境”!皟(nèi)部語境”主要指文章的上下文,如文體、句式、語言間的搭配和使用習(xí)慣等!巴獠空Z境”則指言語交際時的各種情境條件,比如說話的目的,說話的場合,需要表達的方式,發(fā)話者的身份、職業(yè)、處境,受話者的年齡、性別、經(jīng)歷、思想性格、愛好、文化水平、心理需求、職業(yè)處境等。

      “廣開言路”,指盡量給下屬和群眾創(chuàng)造發(fā)表意見的條件,這里沒有上下級之分,可改為“發(fā)出倡議”;“垂”是敬辭,“垂詢”表示別人對自己的詢問,可改為“尋求”;“規(guī)劃”意為比較全面的長遠的發(fā)展計劃,此處應(yīng)為事先準備之意,可改為“籌備”;“當天”過于口語化,可改為“即日”;“顯山露水”比喻顯露才能,表現(xiàn)自己,一般用于否定句中,可改為“踴躍參加”。

      20.【答案】修改后雖語意未改變,但是語氣由急促變?yōu)槭婢彛其纳介g流水,多了一份抑揚頓挫的音樂美。所以,韓琦對增加的這兩個“而”字拍案叫絕。

      【詳解】本題考查分析詩句表達效果的能力。

      此題要求“從語言表達效果的角度”分析,就是讓學(xué)生分析語言形式方面的作用,即說明增加虛詞“而”帶來的表達效果,應(yīng)側(cè)重賞析虛詞的表達效果!岸钡氖褂貌⒉桓淖冊涞囊饬x,但“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敵鄉(xiāng)”較之“仕宦至將相,富貴歸故鄉(xiāng)”在語氣及語言節(jié)奏上更加舒緩,更具有韻律感、音樂美,更有利于抒情。

      五、小作文

      21.【答案】《書》曰,滿招損謙受益,這歷來傳誦的名言,深刻人心。自滿易亡,謙虛則興,談古道今多少英雄偉人以自身檢驗的亙古不變的真理。古來今往多少偉人不是因滿而亡,因謙而功名流今。古有項羽,劉邦,項羽是有才有勇之人,可卻剛愎自用,不用韓信,不聽范增所勸,導(dǎo)致鴻門宴上放虎歸山。相比之下劉邦的才識不及項羽,但卻做人謙虛有度,虛心納諫,贏的張良韓信這樣的曠世奇才作文。而結(jié)果也因此而知,劉邦打敗項羽,一舉建立大漢王朝得天下。項羽的自滿使得良才不得用,而劉邦的謙虛使他贏得了天下,這難道不是滿則損而謙受益的道理嗎?

      【詳解】本題考查微寫作的能力。

      考生需要從“自滿”和“謙虛”的弊與利的角度展開論述。自滿招致?lián)p害,令人裹足不前;謙虛使人進步,不斷有所收獲?梢跃鸵环矫嬲归_論述,也可將兩者結(jié)合,亦可思考如何把握謙虛的度,字數(shù)要求較多,根據(jù)題干中“結(jié)合現(xiàn)實”的提示,可以采取例證法來證明論點。

      五代史伶官傳序教案 11

      【教學(xué)目標及重點】:

      1、引異學(xué)生樹立“興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辯證歷史唯物主義思想。

      2、引異學(xué)生誦讀品味本文抑揚頓挫的語言特色。

      【教學(xué)方法】:

      本文是一篇史論,教學(xué)時可與剛學(xué)過的《過秦論》《六國論》進行比較教學(xué),指導(dǎo)誦讀,品味語言,由淺入深,啟發(fā)誘導(dǎo)。力求學(xué)生在比較中解決問題,從啟發(fā)中有所發(fā)現(xiàn)。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xué)過程】:

      一、新課導(dǎo)入,引出文章論題

      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有一首詩《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首詩贊嘆項羽是個英雄,寧死也不愿茍且偷生。項羽這個人,由西楚霸王到烏江自刎,他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許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這樣一句話總結(jié)自己的慘敗————“天亡我也”。那么項羽由盛而衰,由興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嘆,那么今天我們就由此來學(xué)習(xí)一篇探討“盛衰興亡之理”是在人還是在天的文章————《伶官傳序》。

      二、比較標題,換成史論題目

      這篇文章單從標題上可以看出這是一篇序文,但從內(nèi)容上它卻和前面剛學(xué)過的《過秦論》《六國論》的體裁一樣,都是史論,那么就這三篇文章的標題而言,如果站在史論的角度比較一下,看它們有什么不同:

      學(xué)生討論回答。

      提示:《過秦論》《六國論》兩個標題上都有一個“論”字,這是史論文的標志,而且從這兩個題目上就可以看出文章的主旨,也就是說文章標題就是文章核心,就是文眼。而本文雖是史論,但它根本就不是站在史論的角度命的題,而是站在序文的角度命題的。

      好,那么現(xiàn)在我有個提議,如果我們也站在史論的角度為本文更換一個標題,而且也要有一“論”字,還要能反映文章主旨,大家看要怎樣改才好呢?(討論)

      提示:莊宗論、后唐論、盛衰論、興亡論。這幾個題目都是可以的,那么我們就把“興亡論”確定為本文的新標題,它即簡單又能反映文章論題。好,那么,下面我們就來認真地看一看由我們自己命名的名人的名作--《興亡論》吧。

      三、比較內(nèi)容,探討內(nèi)在聯(lián)系

      既然這三篇文章都是史論,而且我們也給他們統(tǒng)一了標題形式,那么下面就請同學(xué)們先默讀一遍課文,與前兩文比較一下,看內(nèi)容上有什么內(nèi)在的聯(lián)系。

      讀完的同學(xué)請注意比較,找出比較點,列出發(fā)言提綱,準備回答。

      提示:

      〈1〉都是史論,都是由歷史事實得出經(jīng)驗教訓(xùn)。

      〈2〉都論及國家興亡的原因。

      〈3〉再深一層,秦的興,是由于歷代君王的勵精圖治,秦的滅,是由于帝王不施仁政;六國破滅,則在六國之君爭相賂秦,它們的興亡都正如本文所講的“盛衰興亡皆在于人事”,它們都可作為本文論點的典型例證,因此本文論點有著更強的普遍性。

      由此看來,這三篇文章的關(guān)系是越來越密切了。接下來我們再比較一下它們語言上各有什么特色。

      四、比較語言,體會文章特色

      《過秦論》語言:氣勢恢宏,酣暢流利,極富文彩。

      《六國論》語言:斬釘截鐵,雄健有力,不容置疑。

      那么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色呢?咱們先不看課文,先看一位名人對本文下的評語:

      抑揚頓挫,得史記神髓,此六一公平生最得意之筆,五代史第一篇文字,后學(xué)者當百讀不厭也。

      ——清·沈德潛

      沈德潛是清朝的一位著名學(xué)者,他對本文的評價可見是相當高的,那么本文到底是怎樣的“得史記神髓”呢?我們還是認真地品味一下課文。

      首先請大家小聲地誦讀一遍課文,在讀的過程當中注意品味本文是怎樣地抑揚頓挫,何處該抑,何處該揚。請用升降符號在文中標出。

      請兩三名同學(xué),按著自己的理解給大家解說一下本文是怎樣地“抑揚頓挫”的,并作示范性誦讀。教師給予補充糾正,并根據(jù)學(xué)生解說隨手在黑板上畫出起伏曲線,以示文中的'起伏升降。

      再請一兩名同學(xué)進行分段誦讀品評,比較優(yōu)劣,矯正錯誤。

      學(xué)生集體誦讀品味,讀出文章的音韻之美。

      五、總結(jié)引申,導(dǎo)出興亡規(guī)律

      教師對著所畫的起伏曲線解說:本文鮮明的抑揚頓挫的藝術(shù)特色,體現(xiàn)在莊宗的盛衰、興亡、得失,以及作者對此感情上的抑揚、筆調(diào)上的起落之上。那么我們看一下,這些起起落落,實際上都是在圍繞著什么上下波動的呢?

      提示:“人事”,即盛衰興亡之理。教師可隨機在原起伏曲線中間劃一橫線,并在一端注上“人事”字樣,即如:

      看這一圖象像什么?

      價值規(guī)律。

      那么我們也把它稱為“規(guī)律”看行不行?叫什么呢?

      “興亡規(guī)律”。

      即是“規(guī)律”,就要用事實來檢驗它看是否正確:(教師提示學(xué)生討論回答)

      莊宗:憂勞則興,逸豫則亡;

      秦:仁政則興,暴政則亡;

      六國:抗秦則興,賂秦則亡;

      項羽:重賢則興,寡謀則亡;

      學(xué)生:勤奮則興,懶惰則亡。

      可見,一個人的興亡、得失、成敗,與天命神靈無關(guān),關(guān)鍵在自己,事在人為。這也是“興亡規(guī)律”帶給我們的啟示,希望同學(xué)們用這一“規(guī)律”指導(dǎo)我們的生活和學(xué)習(x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五代史伶官傳序教案 12

      教學(xué)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本文的字、詞、句的意義及用法。

      2、學(xué)習(xí)本文嚴謹?shù)淖h論結(jié)構(gòu)。

      3、學(xué)習(xí)本文布局謀篇的特點。

      4、本文是史論,是借古諷今之作,理解文中闡發(fā)的“盛”“衰”;“得”“失”;“成”“敗”;“損”“益”;“興”“亡”的道理。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xué)生閱讀理解能力。理解文章的思路,學(xué)習(xí)本文的論證法:例證法,正反對比論證法。

      德育目標:

      1、明白“憂勞興國,逸豫之身”的道理。

      2、理解“謙受益,滿招損”“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義的啟示。

      教學(xué)重點:

      1、文中關(guān)鍵字、詞、句。

      2、文章議論思路。

      3、如何通過正反說理突出中心論點。

      教學(xué)難點:

      理解本文內(nèi)容與題目之間的關(guān)系。

      教學(xué)方法:

      誦讀法,探究引申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xué)過程:

      一、導(dǎo)入新課。

      1、舉出所學(xué)過的歐陽修的文章。(《醉翁亭記》)。

      2、與《醉翁亭記》對比導(dǎo)出《伶官傳序》(如果說《醉翁亭記》通過寫醉翁亭的秀麗風光,通過勾勒太守與民同樂的畫面來抒發(fā)作者的政治理想的話,那《伶官傳序》則是通過寫后唐莊宗接受和執(zhí)行其父親遺命等一串故事,通過總結(jié)寵幸伶人這一教訓(xùn),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我們就來學(xué)習(xí)歐陽修的《伶官傳序》。)

      3、由學(xué)生介紹歐陽修。

      4、關(guān)于序。

      5、背景介紹。

      二、學(xué)習(xí)新課。

      1、朗讀課文:學(xué)生朗讀,教師正音。

      2、共同研討:共同翻譯全文,解釋個別詞,字義,說明特殊用法,疏通文意。

      3、再次齊讀課文,教師指導(dǎo):

     、僮x出重音,體現(xiàn)這種強調(diào)的意義來。(豈非人事哉,“得失”“人事”等)

      ②讀出節(jié)奏,體現(xiàn)出文氣的急切舒緩來。(“方其”領(lǐng)起下面分句一氣貫通,有聲勢,不可一世的氣概。)

     、圩x出對比,體現(xiàn)出文章的抑揚變化來。

     、茏x出玉器,體現(xiàn)出作者的感情傾向來。

      三、研討本文嚴謹?shù)?思維線索。

      1、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并用現(xiàn)代漢語表述。(雖由天命,豈非人事哉?——盛衰成敗,由于人事。)

      2、為了證明中心論點,作者采用了什么論據(jù)?怎樣過度到分析中去的?(論據(jù):莊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實。過度:莊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

      3、簡述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實。

      4、作者從論證角度看,采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正反對比論證)

      5、作者從莊宗得天下的史實中得到了怎樣的結(jié)論?(“皆自于人”,“憂勞興國,逸豫之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6、用現(xiàn)代漢語將作者的這些結(jié)論說說。(“謙受益,滿招損”,“防微杜漸”“以史為鑒”“力戒驕奢”“勵精圖治”“居安思危”)

      7、小結(jié):本文在論證結(jié)構(gòu)上有一條嚴謹?shù)乃季S線索,它按照“提出論點——例證分析——得出結(jié)論”的方式進行議論,中心突出,結(jié)構(gòu)嚴謹。

      8、處于北宋時期的歐陽修,為何要寫《伶官傳》呢?并冠以短序?

      9、師結(jié):以古喻今,告戒當時的統(tǒng)治者,要汲取歷史的教訓(xùn),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應(yīng)滿足于表面的繁榮。

      四、課堂延伸:

      1、思考:你學(xué)了這篇課文后,從莊宗這一史實和作者這篇文章中受到了什么樣的啟發(fā)?(小事不小,玩物喪志,事在人為,以古為鏡)

      2、總結(jié):古人說得好:以銅味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歷史的教訓(xùn)不能忘,要謹記:憂勞興國,逸豫之身的道理,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再重復(fù)古人的悲劇!

      3、課后作業(yè):

     、僬莆照n文中特殊的文言句式。

     、谡莆贞P(guān)鍵字、詞。

     、郾痴b此文。

      五代史伶官傳序教案 13

      【教材分析】

      《伶官傳序》選自選修課本《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五單元,本單元所選課文盡管風格各不相同,但都體現(xiàn)了散文“散而不亂 氣脈中貫”的特點,行文在結(jié)構(gòu)安排上都有較強的思想邏輯和情感邏輯,《伶官傳序》處于本單元第二篇,借后唐莊宗寵愛伶人的歷史事件論述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一歷史盛衰規(guī)律論證結(jié)構(gòu)上一事一議,論證條理清晰,情感脈絡(luò)鮮明,文章平易流暢,課下注釋詳細對于已有一定文言閱讀基礎(chǔ)的高二學(xué)生難度不大可以讓學(xué)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chǔ)上把握本文清晰的深刻和思想內(nèi)涵。

      【教學(xué)目標】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對選修部分古代散文學(xué)習(xí)的要求是:借助工具書和有關(guān)資料,讀懂不太艱深的古代詩文,了解相關(guān)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豐富傳統(tǒng)文化積累并在此基礎(chǔ)上學(xué)習(xí)鑒賞古代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散文各自的藝術(shù)特性,注意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fā)現(xiàn)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理解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lǐng)悟作品的藝術(shù)魅力用歷史的眼光和現(xiàn)代的觀念審視古代詩文的思想內(nèi)容,并給予恰當?shù)脑u價。

      【教學(xué)目標】

      知識和能力

      1、通過學(xué)習(xí)掌握本文重要文言詞語的含義,翻譯本文重要文言句子。

      2、理清文章的論證結(jié)構(gòu),把握本文“散而不亂”的特點。

      過程和方法

      學(xué)生自主學(xué)習(xí)為主,教師點撥為輔,把握本文論證思路。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理解"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xué)重點】

      疏通文意,掌握重要詞語

      【教學(xué)難點】

      把握文章脈絡(luò)

      【教學(xué)安排】

      一課時

      【教學(xué)過程】

      一、導(dǎo)入新課(以課文注釋導(dǎo)入)

      文章的題目為《伶官傳序》,被立傳的主人公是什么人?作者為何要給他們立傳?

      明確:“伶官”是封建時代在宮廷中授有官職的伶人,作者寫此文并冠以短序的目的是讓北宋統(tǒng)治者吸取后唐莊宗的歷史教訓(xùn),戒除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

      二、理清結(jié)構(gòu),把握意脈

      1、學(xué)生齊讀課文,讀準字音

      2、翻譯主要文句,理解關(guān)鍵詞語和句子

      3、把握材料和觀點關(guān)系,理清思路

      (1) 從對題目的分析可知,此文是借歷史材料來證明觀點的,迅速瀏覽課文,找出歷史事件對應(yīng)的文字?

      明確:“世言晉王……何其衰也!”

      (2) 作者由此事悟出了那些道理?

      “滿招損,謙得益”

      “有勞可以興國,抑郁可以亡身”

      (3)翻譯“豈得之難而失之抑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把握“抑”字前后選擇關(guān)系,理解“人事”含義

      (4)觀點若想讓人信服,材料必須能充分論證觀點,請認真閱讀事實材料,談?wù)勛髡呤侨绾螄@論點展開論證的.?

      重點翻譯:

      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趨,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 梁君臣之手,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5)整個二三段的議論過程,對應(yīng)的是第一段的那一句話?

      (6)文章的最后一點可否去掉,為什么?

      (7)諸多觀點,哪個才是本文的中心論點?

      板書:

      三、作業(yè)

      完成課后第三題

      【教后感和課后反思】

      1、關(guān)于學(xué)生

      此節(jié)課以學(xué)生自學(xué)為主,所以應(yīng)盡可能通過多種方式讓學(xué)生反復(fù)誦讀,學(xué)生在讀中加強對文意的疏通和理解,但實際除了一次學(xué)生齊讀和對各段理解文意時的默讀,讀得太少

      2、教學(xué)內(nèi)容和教學(xué)目標

      此課教學(xué)內(nèi)容的重點是理解文中幾個重要句子的含義,并以此為基礎(chǔ)把握文章的觀點和意脈但在重難點的解決上卻存在問題由于教學(xué)中想在理解觀點把握文脈的同時借此課第二段圍繞中心選材指導(dǎo)學(xué)生寫作,所以教學(xué)切入從第二段開始,造成學(xué)生對本文觀點理解混亂,反倒不如從第一段開始清晰,教學(xué)難點和重點發(fā)生偏離同時,也因缺少第一段“原莊宗之所以的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這句話的理解,學(xué)生在對重要文句“豈得之難而失之抑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較難理解,耽誤了太多時間,對其他文言句子翻譯落實不到位

      3、課堂提問

      以學(xué)生自學(xué)為主的文章并不是讓學(xué)生放任自流,適時到位提問點撥是非常重要的但本節(jié)課的課堂提問不是很到位,問題優(yōu)待斟酌,比如課堂提問問題(4):觀點若想讓人信服,材料必須能充分論證觀點,請認真閱讀事實材料,談?wù)勛髡呤侨绾螄@論點展開論證的?因為幾個觀點本身就是包含與被包含關(guān)系,同一材料從不同的角度說論證不同的觀點,所以學(xué)生一時之間不知如何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4、未能學(xué)生在學(xué)習(xí)中體味本文“氣脈中貫”的特點,應(yīng)加入適當?shù)淖x,感受繼續(xù)中作者所蘊含的情感。

      五代史伶官傳序教案 14

      教學(xué)目標

      1.了解史論的一般特點。

      2.學(xué)習(xí)根據(jù)史料提煉出觀點的方法。

      3.認識“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觀點的深刻含義及其對人生的啟示。

      教學(xué)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dǎo)入

      初中時我們已經(jīng)學(xué)過北宋文學(xué)家歐陽修的很多詩文,今天我們一起再來學(xué)習(xí)他的一篇史論《伶官傳序》。

      二、簡介作者及時代背景

      1.作者

      歐陽修,北宋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卒謚文忠。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

      歐陽修是北宋中葉的文壇領(lǐng)袖,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獎勵后進。著名的古文家三蘇父子、曾鞏、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門下。他在散文、詩詞創(chuàng)作和史傳編寫、詩文評論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詣最高。后人把他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著有《新五代史》、《歐陽文忠公文集》,又與宋祁等合修《新唐書》。

      2.時代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間的五個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是我國歷史上的動蕩時期。在這53年間,先后換過四姓十四君,篡弒相尋,戰(zhàn)亂頻起,后唐莊宗就是被弒的一個。莊宗稱帝后,迷戀伶人,“常身與俳優(yōu)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敗政亂國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包圍。莊宗同光四年(926)貝州將領(lǐng)皇甫暉兵變,叛亂四起,擁有兵權(quán)的史彥瓊拒不發(fā)兵,旋又單騎逃逸,導(dǎo)致亂軍大敗。莊宗親征敗回,眾叛親離,郭從謙又乘危作亂,用亂箭射死莊宗。100多年后歐陽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發(fā)出感想,借事論理,指出封建王朝的興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歐陽修寫《伶官傳》并冠以短序,是為了告誡當時北宋王朝執(zhí)政者:應(yīng)該吸取歷史的教訓(xùn),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應(yīng)滿足于表面的繁榮。

      三、整體把握

      1.學(xué)生自讀課文正音。

      2.找出文中名句。

     、贊M招損,謙得益。

     、趹n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鄣溁汲7e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找出文中觀點。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4.熟讀課文。

      四、掌握重點詞語及語言現(xiàn)象和句式特點。

      1.補充注釋

     、僭f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诤壕贾住

      函,原指木匣子,這里作動詞,用木匣子裝。

      2.詞類活用:

     、賾n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興,使……興,動詞→使動。

      亡,使……亡,動詞→使動。

      ②一夫夜呼。

      夜,在夜里,名→狀語。

     、蹅}皇東出。

      東,向東,名→狀語。

      3.句式(被動句)

     、偕硭绹鴾,為天下笑。

      “為天下笑”,即被天下人嘲笑。

     、谥怯露嗬в谒。

      人的才智、勇氣往往被他溺愛的事物困擾。

      五、布置作業(yè)

      1.課后練習(xí)四。

      2.聯(lián)系已經(jīng)學(xué)過的《六國論》,想想史記的特點是什么。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yè)。

      解答課后練習(xí)四。

      二、分析論證結(jié)構(gòu)。

      文章開篇就提出了“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的論點。之后引史論史,在敘事中融入自己的議論分析,對史實進行評論,從中總結(jié)歷史教訓(xùn),以古諷今。

      先寫晉王臨終遺囑,莊宗恪守義命,出兵報仇,終于凱旋,有“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的壯舉,從而表明“成則由人”的道理。然后寫莊宗大功告成之后不思進取,寵信伶官,國家由盛而衰,最終眾叛親離,被亂箭射死的.慘狀,證明“敗亦由人”的道理。文筆酣暢,波瀾起伏,引人深思。

      三、分析史論的特點。

      任何一種文體都會不斷發(fā)展變化,史記也是如此。最早的史論,指史家在史傳后所寫的一段評論性文學(xué),如《史記》中的“太史公曰”,《漢中》中的“贊曰”等。后來慢慢擴大到凡是就史實生發(fā)議論的,文章均稱為史論。

      從本文及以前學(xué)過的《六國論》等文可看出史論的特點:

      1.從史實中提煉觀點。

      2.介紹史實的目的是以史實做證據(jù),證明自己的觀點。

      3.敘述史實一般比較概括簡練。

      4.常采用借古諷今的寫法。

      四、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第3段

      2.積累相關(guān)詞語。

    【五代史伶官傳序教案】相關(guān)文章:

    五代史伶官傳序教案01-06

    《伶官傳序》 教案01-19

    《伶官傳序》教案01-19

    五代史伶官傳序教案(8篇)01-06

    五代史伶官傳序教案(通用8篇)01-06

    《伶官傳序》 教案15篇01-19

    《伶官傳序》教學(xué)設(shè)計05-22

    《五代史伶官傳序》導(dǎo)學(xué)案教師版統(tǒng)編版高二選擇性必修中11-17

    琵琶行并序教案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