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专区一二三,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播放,久久精品国产二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第一页

    《漁歌子》教案

    時間:2023-03-19 12:51:04 教案 投訴 投稿

    《漁歌子》教案15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漁歌子》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漁歌子》教案15篇

    《漁歌子》教案1

      一、導入: 欣賞唐宋名家名詞。

      二、自讀《漁歌子》理解詞意 自讀全詞,整體感知。

      讀《漁歌子》有什么感覺?這首詞寫了哪些景物?

      自讀詞,提出疑問。

      四、細讀《漁歌子》理解詞意 1、《漁歌子》的作者是誰?哪個朝代的人?

      2、自學、對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詞的意思。

      讀生字:塞箬蓑

      斜風:微風歸: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詞的.意思。

      在美麗的西塞山前,幾只白鷺飛上天空。河邊粉紅色的桃花正在盛開,清澈見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鱖魚在游動。在風景如畫的河邊,詩人頭戴青箬笠;身穿綠蓑衣,沐浴著斜風細雨,久久不愿離去。

      五、總結升華 1、請同學們自愿理解詞意。

      2、全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ù笞匀唬

      3、有感情地朗讀《詞兩首》。

      板書設計:

      白鷺飛斜風細雨

      漁歌子 桃花流水 熱愛大自然

      鱖魚肥 不須歸

    《漁歌子》教案2

      教材分析:

      這首詞是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22課《古詩詞三首》中的一首,作者是唐代詩人、畫家張志和。詞中描繪了一片畫意詩情。色彩明麗,畫面清新,加上斜風細雨,顯得寧靜而美好。全詩動靜結合,意境優(yōu)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地表現(xiàn)了漁夫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

      學生分析:

      學生初次接觸詞,對詞的特點不熟悉,這首詞內(nèi)容淺顯,指導學生先自學,引導學生在讀中想象,讀中感悟,體會詩中意境。

      教學目標:

      1.正確讀寫生字詞,有感情朗讀、背誦《漁歌子》。

      2.體會詩詞的內(nèi)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yǎng)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體會詞中有畫,詞中有情。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的感情,激發(fā)學生對古詩詞的熱愛。

      教學準備:教學課件、資料卡、彩筆。

      教學過程:

      一、班級詩詞大會

      1.詩詞比賽:老師說前一句,學生答后一句。

      2.圖中有詩:根據(jù)圖片回答詩句。

      二、初步感知

      1.出示《漁歌子》和《江雪》。學生根據(jù)課本注音讀一讀,找找它們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引出詞的特點。

      2.介紹詞和作者:詞,是一種詩的別體,詞,又叫長短句,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詞可以歌唱,每一首詞根據(jù)格律,都有一個曲調(diào)名,成為詞牌。詞牌是詞的'調(diào)子的名稱,詞調(diào)是寫詞時所依據(jù)的樂譜,有的詞牌就是詞的題目,比如今天我們學習的《漁歌子》。

      張志和:唐代詩人、畫家,今流傳《漁歌子》五首。

      3.自學

     。1)根據(jù)注音自讀兩遍,讀準字音。

      (2)同桌檢查讀。

      (3)齊讀,欣賞配樂朗讀,學生再讀。

     。4)學習生字生詞。借助圖片認識白鷺、鱖魚、箬笠、蓑衣。

     。5)對照詩詞后的注釋,想一想詩詞中每句話的大概意思,小組合作學習,不懂的可以討論可以問老師。

     。6)全班交流詩詞大意。

      (7)詞講究韻律,讓我們一起雙手擊掌,打出節(jié)拍,隨節(jié)拍讀。

      三、品味詞中畫,畫中情

      1.思考,詞中介紹了幾種景物?你能看出是什么季節(jié)的嗎?

      2.在作者的描述中,不僅有景還有人,不僅有色彩還有聲音,不僅有動態(tài)描寫還有靜態(tài)描寫,讓我們跟隨作者的腳步,展開你豐富的想象,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聽到了、聞到了或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寫一寫或畫一畫。

      3.學生獨立完成,全班交流展示。體會出詞中有畫。

      4.作者寫的這些景物給你的印象怎么樣?這色彩明麗的“畫”在表達作者一種什么樣的情感呢?哪位同學能把作者這種輕松愉快的心情讀出來呢?

      5.面對垂釣者,你有什么想問的嗎?誰能回答這個問題?指名學生回答。

      我們只有了解作者是在怎么樣的心境中寫下的這首詞,才會對詩詞所折射出的情感有更深的了解。閱讀資料,思考,指名學生說一說“不須歸”還有什么含義。

      6.作者的大哥張松齡擔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寫了一首詞《和答弟志和漁父歌》,勸弟弟回家。(課件出示張松齡的《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1)師生一起來對讀兩首詞。

     。2)志和啊,你為何不歸?指學生回答。

     。3)讓我們一起讀出張志和的心聲吧。

      四、有感情朗讀、吟唱。

      1.郁郁蔥蔥的西塞山附近,桃花盛開,白鷺飛翔,碧波粼粼,鱖魚跳躍,好一幅秀麗宜人的水鄉(xiāng)風光,頭戴青斗笠,身披綠蓑衣斜風細雨中垂釣的人兒不想回家。同學們,讓我們伴隨優(yōu)美的音樂,把作者悠閑愉悅的心情讀出來吧!

      2.一首優(yōu)美的詞也是一首優(yōu)美的歌,這首傳唱千年的詞也改編成了一首歌,我們一起唱起來吧!

      五、把這首詞畫成一幅畫,積累描寫田園風光的詩詞。

      板書設計:

      漁 歌 子

      唐 張志和

      景 美麗如畫

      不須歸

      人 悠閑自在

    《漁歌子》教案3

      教學目標:

      1.準確認讀詞中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詞。

      3.體會詩詞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培養(yǎng)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yǎng)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詞。

      2、體會詩詞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流程:

      一、回顧舊知,揭示詞題

      我們已經(jīng)學過《憶江南》這首詞。憶江南稱這首詞的詞牌名。今天,

      我們要又學習一首詞,題目是《漁歌子》。跟老師讀,漁歌子是這首詞的詞牌名。

      二、疏通詞句,感知詞意

      現(xiàn)在,請每位同學,把這首詞讀上2分鐘,注意做到兩點要求,第一

      要準字音,做到讀得字正腔圓;第二,讀通順,讀出節(jié)奏,試著讀得有板有眼。

      1、 學生自由讀詩

      2、 請個別學生讀,(其他學生聽他是否把字音讀準),再請學生讀出節(jié)奏(

      其他學生聽,他哪里作了停頓)

      3、 全體學生齊讀一遍(讀準音,讀出節(jié)奏)

      4、 這首詞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帶著這樣的印象讀一遍

      5、 這首詞在描寫什么?讓我們靜靜讀這首詞,聯(lián)系課文中的注解,結合課文的插圖,試著想想這首詞描寫了什么?

      三、解讀畫面,品味詞境

      (一)我來出個題目,了解你對這首詞的掌握。

      看到的——

      1、 你在詞中看到了哪些景物?(課件出示)

      2、 誰來讀這些景物,把景物讀進同學們的腦海中去

      3、 誰能根據(jù)這首詞,把景物的特點讀出來?

      4、 你還看到了什么?除了景物還有許多豐富的色彩呢,你看到了嗎?

      聽到的——

      1、聽到了什么?(聽,清脆的鳥鳴聲,潺潺的流水聲,還有魚兒跳躍的聲音,仿佛還能到微風,細雨的'聲音)

      聞到的——

      1、你還聞到了什么?

      2、師小結

      3、你覺得這是個怎樣的地方?(風景優(yōu)美,幽靜,秀麗,美如畫卷)

      4、你帶著這樣的感情讀(個別)

      (二)如果讓你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那里的風景,你會怎么介紹嗎?給你們兩分鐘時間準備。

      1、 生練說

      2、 交流

      3、小結:多么秀麗的江南美景呀。作者張志和僅僅用了27個字把這些美景盡收眼底,讓人浮想聯(lián)翩。真是詞中有畫,畫中有詞。不禁讓我們誦讀這首詞。(師生配合讀)

      4、 好一個不須歸(板書:不須歸)

      四、熟讀成誦,進入心境

      好一個不須歸呀。如此秀麗的水鄉(xiāng)美景,我們陶醉了,我們——不須歸,還有誰也不須歸?(漁翁,張志和)漁翁就是張志和,張志和就是漁翁

      1、他不想回家,在哪里做什么?(垂釣)

      2、創(chuàng)設情境,隨機拓展《漁歌子》三首

      他戀上了垂釣,不想回家。我們仿佛看到,在一個月明人靜的夜晚:

      青草湖中月正圓,巴陵漁父棹歌還。釣車子,橛頭船,樂在風波不用仙。

      你看到了——

      我們又看到在一個秋風瑟瑟的日子:

      松江蟹舍主人歡,菰飲莼羹亦共餐。楓葉落,荻花干,醉宿漁舟不覺寒。

      你看到了——

      我們還看到,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冬天:

      霅溪灣里釣漁翁,舴艋為家西復東。江上雪,浦邊風,笑著荷衣不嘆窮。

      你看到了——

      1、 生質(zhì)疑

      讀到這兒你有什么疑問?

      2、 了解作者及詩文的背景

      3、 生回答,師總結

      是啊,他厭惡官場上黑暗險惡,厭惡哪些阿諛奉承,看破庸擾的紅塵,他想把心放回大自然中,回歸寧靜,回歸本真。他自稱自己為“煙波釣徒”

      4、 讓我們帶著這樣的心境一起再來讀一讀這首詞。(分大組讀)

      5、 他真的是在釣魚嗎?老師查詢了資料,他釣魚從來不放魚餌,你說他

      在釣魚嗎?他釣的是美景,釣的是一份心情,釣的是悠閑自在的生活。(板書)

      6、 讓我們悠閑自在地讀一遍(男女生讀)

      7、 小結:秀麗宜人的風景,讓人不須歸,悠閑自在的生活,讓人不須歸。

      10、回讀:最后讓我們一起回味這首詞。(配樂背誦)

      五、布置作業(yè),延伸課外

      1、結合《漁歌子》作一幅秀麗宜人的水鄉(xiāng)風景畫

      2、課外閱讀《漁歌子》五首

    《漁歌子》教案4

      教學目標:

      1、理解《漁歌子》的詞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誦這首詞。

      3、想象這首詞的畫面,并描述出來。

      教學重點:學習詞的內(nèi)容,想象詞中描寫的情景。教學難點:結合詞句展開想象,并能描述出來。

      教學時間:一課時

      學生準備:查閱資料了解有關詞的知識、了解張志和、積累張松齡的詞《和答弟志和漁父歌》。

      教師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聯(lián)系舊知,導入新詞

      回憶并背誦《憶江南》。

      2.關于詞,你都有哪些了解呢?

      3、那么,今天我們學的這首詞的詞牌又叫——“漁歌子”。

      4、看老師寫課題。[一筆一劃地板書]拿出手來跟我一起寫:漁——歌——子。來,一起讀課題!

      5、指導學生把題目讀正確。

      二、指導朗讀,初步感知

      1、讀著這“漁歌子”,猜一猜這首詞在寫什么?

      2、這“漁歌子”又名“漁父”。那么今天我們要學的《漁歌子》又是怎樣描繪張志和的垂釣生活的.呢?翻開語文書110頁,我們自由地讀一讀這首詞。注意,仔仔細細讀上四遍,前兩遍要注意詞當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詞念得字正腔圓;后兩遍要注意把詞讀通順,注意詞句內(nèi)部的停頓,明白了嗎?

      3、自由練習朗讀,開始。(生自由讀《漁歌子》)

      4、(課件出示《漁歌子》。)好,誰來讀一讀《漁歌子》?其他同學注意聽,看字音讀準了沒有。生1讀

      5、讀的字正腔圓,真不錯!誰再來讀一讀?(接著請三位學生讀詞,學生互相幫助正音。)

      6、想讀的同學這么多,那好,我們一起讀,開始!生(齊讀)

      7、很好!誰再來讀一讀《漁歌子》?你來讀,其他同學仔細聽,他在讀詞時,句子中間是怎么停頓的?是不是讀得有板有眼?生8、很好,你們有沒有注意到,這位同學在讀“西塞山前白鷺飛”的時候,哪個地方停頓了一下?

      9、你還注意到?jīng)]有,他在讀“桃花流水鱖魚肥”和“斜風細雨不須歸”時,哪兒停頓了?師:你們都聽出來了嗎?

      10師:對,這就叫有板有眼。古詩詞特別講究音律和節(jié)奏,讀的時候要有板有眼,像詞人一樣讀。來,我們一起讀。

      11、有些孩子還隨著節(jié)奏搖頭晃腦的,有意思。來,我們模仿這些同學讀。生:(齊讀)

      三、想象畫面,深入感悟

      12:有那么一點詞人的感覺了!這首詞很優(yōu)美,《漁歌子》描繪的景象到底是怎樣的呢?下面,老師讀詞,請大家閉上眼睛,想象畫面。(師配樂朗誦《漁歌子》,學生靜聽想象。)

      13、同學們,你們剛才仿佛看到了什么樣的景象?誰來說一說?

      14、里邊藏著很多的景物和很多的色彩。讀一讀書,看看他為我們描畫了哪些景物?拿上筆,做上記號?梢阅x,也可以小聲地讀。

      15、不僅是這些景物啊,還有很豐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16、這樣說著,我似乎覺得這畫面中還有一些聲音、還能讓人聞到一些氣息。

      17、想不想看看現(xiàn)代版的漁歌子(課件出示) 作者是誰? 你們想不想也把這美麗的畫面寫下來啊?生:(寫話)

      18、這么美的畫面,這么美的詞,最適合美讀了。來我們一起讀一讀。

      19、能給人美的感覺,但還不夠。為什么呢?沒有請詞人來呀!詞中寫了詞人嗎?從哪兒看出來?師: “青箬笠,綠蓑衣”留給我們的只是背影而已,面對此情此景,他心情如何?

      20、是不是只有這個原因呢?我們要來了解一下張志和這個人。

      課件播放:(張志和本名張龜齡,他從小便才華過人,16歲的時候,他中了舉人,還給皇帝寫了一份折子,列了許多治國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賜名張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但后來他因事而被貶官。之后,他干脆辭官歸隱。隱居在太湖一帶,整日扁舟垂釣,過著悠閑自在的漁家生活、他的大哥張松齡擔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寫了一首詞《和答弟志和漁父歌》,勸弟弟回家。(課件出示張松齡的《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師:下面,我來當哥哥,你們當張志和,我們一起來對讀兩首詞。但他釣魚卻很奇怪,《唐書.張志和傳》中曾這樣記載:師:怎樣記載得呢?讀!生:“志和居江湖,自稱煙波釣徒,每垂釣,不設餌,志不在魚也。師:“每垂釣,不設餌”,你讀懂了嗎?生:他每次垂釣都不投魚餌。師:沒有魚餌,怎么可能有魚兒上鉤呢,是不是?可是張志和卻說他釣了很多很多。想一想,你覺得他釣了些什么?齊讀《漁歌子》,回歸主題,升華詩情。

    《漁歌子》教案5

      知識目標:

      1、 學習“塞”、“笠”、“蓑”三個生字。

      2、 朗讀課文,背誦《憶江南》。

      能力目標:

      1、 訓練學生通過查找資料,看注釋等方式讀懂兩首 詞的意思。

      2、 過詞中描繪的情景培養(yǎng)學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 維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 通過對兩首詞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2、 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化的情感。

      3、 學生感悟這兩首詞的魅力所在,培養(yǎng)學生欣賞 美、鑒賞美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了解兩首詞的意思,根據(jù)這兩首詞所描繪的景物,想像畫面,并用自己的話描述出來。

      課前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課前,同學們?yōu)槲覀冋故玖四惴e累的這么多的古詩,

      讓我們回到了古詩國度之中。詩和詞都是我國古代詩歌發(fā)展的高峰,成為我國乃至全世界的寶貴的文學遺產(chǎn),今天我們來學習唐代詞人張志和的一首詞《漁歌子》(板書)。

      我們學過詞嗎?一起背一背吧(《憶江南》)

     。、預習中同學們收集了很多資料,你對詞了解多少?你知道詞和詩的區(qū)別嗎?(課件出示詩與詞的區(qū)別)

      師小結:詩的格式整齊,每句字數(shù)相同,像我們課前背的,有五言的,有七言的,有四句的有八句的,而詞句式長短不一。詩是脫離音樂的,而詞和音樂曲調(diào)同了一爐的。

      3、太好了,我們又學習了一個新的語文知識。關于本課將要學習的詞《漁歌子》你知道多少?它的作者是誰?哪個朝代的?你還知道有關他的什么情況?(把你收集的資料展示出來)

      生展示所收集整理的資料,師相機點撥。

      二、初讀,感知韻律

      同學們收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非常強,這些都會幫助我們更深更好的學習這首詞,F(xiàn)在就讓我們來領略這首詞的風采吧,(出示課件)師讀詞(配樂)。

      1、你們喜歡這首詞嗎?

      現(xiàn)在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兩遍詞

      第一遍,希望你注意詩中的三個生字,把詞讀準(課件出示生字)。

      第二遍希望把詞讀順,讀出詞的節(jié)奏

      2、指名讀

      第一名讀,請其他同學聽他的讀音是否準確。

      第二名讀,請其它同學聽他的節(jié)奏,是否有韻律,他讀的是哪種韻律?(其他同學修正)

      師指導,首詞可以用不同的節(jié)奏來讀,多讀幾個速度和停頓時間可以不一樣,但一句話中的節(jié)奏必須一樣。還要注意斷詞時要音斷而意不絕。

      3、讓我們用自己喜歡的節(jié)奏,自由的將這首詞再讀一遍。

      師:誰愿意展示你對詞的初步掌握。

      生自愿組合讀詞。

      三、品詩,體會情感

      1、同學們讀得真好,節(jié)奏掌握得恰到好處,我們常說詩情畫意,讀詞,不但要把它詩正確讀好節(jié)奏,更重要的是讀“情”讀出詩中的“情”,作者的“情”更要讀出你的“情”你的感受。

      2、你覺得詩中哪句話最能表達出作者的情感,最能打開你情感的閘門,放飛你多姿的想象?

      3、指名答,齊讀“斜風細雨不須歸”。這一句寓情于景,也是全詞的中心句。

      4、這句話什么意思?你體會出作者的什么感受?

     。^戴青斗笠,身披綠衰衣,斜風細雨中垂釣的人兒不想回家。寫出了悠閑自得之情。)

      四、精讀,想象意境

      1、古人說:感知于外而受之于心,作者是看到了什么景物讓他如此的留連不返呢?

      (白鷺、桃花、鱖魚、微風、細雨)是呀,這是一幅多生動的自然的春天的景象,你有感受嗎?(美)是呀,此景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難怪詞人——

      齊:斜風細雨不須歸。

      除了身外景物之外,還有作者生活中的原因,使他流連不歸,請同學們結合,張志和的資料來想一想。

     。ㄒ驗樗晟倬筒饺胧送竞笥衷饷饴毐懔骼穗[居于江湖,所以他不愛官場愛自由,更愛祖國的壯麗河山。)

      這美麗的畫面,閑適的情懷你能想象嗎?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出示課件)。

      教師配合課件中的畫面和音樂有感情的加入旁白:

     。ㄔ~人張志和,隱居江湖自稱“煙波釣徒”,他對江南春景深情贊助以及淡泊功名,流連山水的人性情懷,在詞中表露無遺。你看,江鄉(xiāng)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初春的西塞山剛蒙上幾分綠色,遠遠望顯得更加柔美,從水田里飛來的白色鷺鴛在山上低徊,引來了成群的鷺鴛輕盈的飛翔于山間、江上,也輕輕落于船頭,與漁人一共蕩舟江面,淡黃的鱖魚時而躍出水面,時而潛入江中,粉紅色的桃花開得正盛,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悠閑的漁翁頭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綠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麗,畫面多么清新,氣氛寧靜又充滿活力,可有心的作者又為它染上一層斜風細雨,整個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煙雨之中,如此寧靜又美好的畫面,)難怪——齊: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這樣一幅超凡絕塵的美景,詞人張志和用他的千古絕唱將它釋懷。

      我相信現(xiàn)在很多感想一定充滿了你的不腦袋,你想怎樣來理解這一首詞中的意境呢?回憶一下,我們都用過什么方法來理解詩文呢?

      生踴躍回答,教師出示課件,(有感情的朗讀、有個性的`理解詩詞、準確的概括中心、色彩明麗的繪畫、優(yōu)美的填詞演唱、編成朗朗上口的拍手謠。)

      學生討論5秒鐘,找出喜歡的方式,要求盡量與其它組不重復。

      師:在小組活動對老師希望你一定要抓住對詩的理解,出示(課件)。那么好了,快點行動吧。

      重點抓好詞的理解,反復說透。

      匯報的順序:一讀,要求加入理解和情感;二解;三概括;四畫;五歌謠;六唱。

      師小結:這么美的圖畫,這么悅耳歌謠,這么動聽的歌曲,老師相信,對這首詞你一定有新的感受了,讓我們盡情的把你的情感讀出來吧!

      齊,老師也讀

      師總結做情感的升華:你們的詩聲讓我仿佛再一次觀看了絕美的畫面,祖國萬里山河美景不勝收,希望同學們繼續(xù)收集寫景的詩篇作為積累。

      在朗朗的詩聲中,我們即將結束今天的學習,我要祝賀每一們同學,你們不僅學習了《漁歌子》,還掌握了學習古詩詞的方法。雖然詞人已作古,但是你們讓他的情,在我們這一方小小的空間中粒粒再現(xiàn),你們繼承了他博大的情懷。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同學們,學詩吧,愛詩吧,我相信,我們中華民族的這一顆瑰寶只有在你們的身上才能盡顯光華。

    《漁歌子》教案6

      《詞兩首》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3個生字。

      2.朗讀課文。背誦《憶江南》。

      3.理解兩首詞的意思,陶冶愛美的情趣。

      4.能對兩首詞描寫的景象展開想象。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朗讀《憶江南》,理解詞的意思。

      2.能對《憶江南》描寫的景象展開想象。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以前同學們學過很多古詩,今天我們來學習兩首詞。(板書:3 詞兩首)

      2.同學們知道什么是詞嗎?(學生可根據(jù)“預習”或搜集到的有關詞的資料自由談。)

      3.讀讀這兩首詞,想想詞和學過的古詩有什么區(qū)別?

      二、學習《憶江南》

      1.介紹作者。

     。1)你知道這首詞的作者是誰嗎?以前我們曾學過他寫的詩,你還記得嗎?你能為大家介紹一下白居易嗎?(讓學生自由說,可根據(jù)以前知道的或課前搜集到的資料知道多少就說多少。)

     。2)播放視頻資料“白居易簡介”。小結:白居易是早期詞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對后世影響甚大。

      2.簡介時代背景

      3.解題: “憶江南”是詞牌名,它與音樂曲譜有關,而與詞的內(nèi)容一般沒有什么聯(lián)系,作詞者只是依譜填詞。而白居易的這首詞,內(nèi)容恰與詞牌相吻合。此時他身在洛陽,寫的又是自己對江南春色的記憶,或許這正是作者選此詞牌來抒寫自己江南情結的用意所在吧。

      4.自學

     。1)自由讀,說說這首詞主要講的是什么?

     。2)再讀這首詞,通過查找資料,借助注釋,理解詞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記號。

     。3)小組內(nèi)討論交流:你讀懂了什么?你認為這首詞的哪些地方寫得好,好在哪里?小組內(nèi)不能解決的問題記下來,待全班交流時共同解決。

     。4)全班匯報交流。 教師注意指導學生反復朗讀、仔細體會詩句,想象畫面,用自己的話描述詞的意思,然后可欣賞插圖。

     。5)有感情地朗讀并練習背誦這首詞,進一步感受詞中所描繪的優(yōu)美景色,感受作者寫法之妙。

      三、布置作業(yè) 背誦并抄寫《憶江南》。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漁歌子》中的3個生字。

      2.朗讀《漁歌子》。

      3.理解《漁歌子》的意思,陶冶愛美的情趣。

      4.能對《漁歌子》描寫的景象展開想象。

      教學過程:

      一、復習 檢查《憶江南》背誦情況。

      二、學習《漁歌子》

      1.簡介作者。(可以播放視頻)

      2.解題。漁歌子,詞牌名。

      3.自學。

     。1)自由讀,說說這首詞主要講的是什么?

     。2)再讀這首詞,通過查找資料,借助注釋理解這首詞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記號。

      (3)小組內(nèi)交流,說說你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①指名講解對這首詞的理解,其他同學可以問難質(zhì)疑,可以補充、更正,教師給予適當點撥。

     、趯W生看圖描繪這首詞所描寫的景物。

      ③教師小結:這是一幅垂釣的畫面,白色的鷺和紅色的桃花點綴其間,色彩本來極其鮮明,而由于斜風細雨的籠罩,卻又呈現(xiàn)出迷迷蒙蒙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獨釣寒江雪”的孤寂與冷峭相比,這首詞所表現(xiàn)的平和與怡悅,自然別有一番韻致。

     。5)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

      三、學習生字

      1.小組內(nèi)交流:你是怎樣讀準本課生字的字音,記住字形的。

      2.教師指導書寫,重點指導“蓑”字。

      四、布置作業(yè)

      1.朗讀全文,能夠背誦的就把兩首詞都背下來。

      2.請你為其中的一首詞配上一幅彩色畫,可以畫圖畫、水彩畫、油畫棒畫、彩筆畫,愛好畫畫的同學,請用你的畫來向人們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附:板書設計

      3 詞兩首憶江南白居易漁歌子張志和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教案點評: 使學生感悟這兩首詞的魅力所在,培養(yǎng)學生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打破串講的傳統(tǒng)古詩詞教學模式,力避逐字逐詞逐句講析的呆板做法。給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權力,充分調(diào)動其學習的積極性。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讀、議、賞、用等方式激發(fā)學習情趣,幫助學生“走近古詩詞”,調(diào)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全程參與,在參與中達到自悟自得。訓練學生通過查找資料,看注釋等方式讀懂兩首詞的意思。通過詞中描繪的情景培養(yǎng)學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通過對兩首詞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化的情感。

      探究活動

      1.自學自解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江南春》和宋代詩人蘇軾的詩《惠崇春江晚景》,也可自己選擇描寫春天的詩詞來學習。

      2.同學之間交流自學情況。

      3.讀一讀、背一背。

    《漁歌子》教案7

      設計意圖:

      在學習《漁歌子》(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第八冊23課)以前,通過《憶江南》(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第八冊1課)的教學,學生已對詞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增加拓展性內(nèi)容,讓學生進行自主而豐實的語文實踐,還原張志和這位詩詞書畫的大家“詞中有畫,畫中有詞”的意境。豐滿對此人張志和的認識,體會作者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學目標:

      1、自學生字詞,有在讀中悟情、在讀中生情,背誦《漁歌子》。

      2、訓練學生通過查找資料,看注釋等方式讀懂詞的意思。

      3、根據(jù)詞中描繪的景物,想象畫面,培養(yǎng)學生想象能力,并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1、煙雨江南,碧水藍天,詩情畫意,春意盎然(出示江南美景圖片)唐代大詩人張志和就是在這里寫下了千古流傳的《漁歌子》(板書,齊讀課題)

      2、教師簡介詞的內(nèi)容

      師:從這個題目中,你能聯(lián)想到什么?

      師:是的,“漁歌子” 又叫“漁父”, 最早出自民間的漁歌是一種詞牌名。 “我們先前還學到過哪些詞牌?”不同的詞牌每句話的字數(shù)不一樣,節(jié)奏和情境不同,所以又稱長短句。

      二、讀中渲染,理解詞意

      1、自由讀詞,練習讀正確讀流利。

      同學們,學古詩詞,首先得把古詩詞讀通順,還要讀出節(jié)奏來。自己讀兩三遍,開始吧!

      師:讀得非常好,請坐。同學們,古詩詞光讀通順還不夠,它是有節(jié)奏的,句子和句子之間也有停頓,同學們看(大屏幕呈現(xiàn)整首詞),你能夠把這首詞句子和句子之間的.停頓讀出來嗎?哪位同學試一試?

     。ㄒ簧x整首詞)

      讀通句子(生朗讀整首詞)指生讀

      師:有點味道了!我們連起來讀,我讀后三字,你們讀詞,注意那個節(jié)奏,那個味道。(師生交換)

      2、師:同學們,學古詩詞,讀通了,讀出節(jié)奏感了,那是遠遠不夠的,咱們還得讀懂它的意思。

      師:請同學輕輕地再讀讀這首詞,借助注釋,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詞的大概意思。開始——

      (學生借助注釋,自由說)

      師:哪位同學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詞的意思?(教師輕輕提示:可以借助注釋)來,你說說看——

      師:同學們,這古詩詞,懂得了它的意思,我們再來讀,就會越讀越有味。不相信我們就來試試看。

      3、師生有感情的朗讀,體會詩情

      張志和不僅詞寫得好,還是一位大畫家,顏真卿說張志和寫的詞是畫中有詞,詞中有畫,那么我們看一看,張志和的詞中,給我們畫的什么,用筆圈出來。

      師:請你說,他的詞中畫了什么?(9種景物)

      師:9種景物按順序數(shù)一數(shù),西塞山……

      4、畫景

      師: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框,誰能把這9種景物工整地寫到框里,使人看上去像一幅畫。比如說:鱖魚是游在水里的,所以我把它寫在畫面的最下方,如果在這個位置畫蓑衣、箬笠該怎么畫?(師指圖的右下方)

      師:“笠”是生字,該怎么寫?(請生上臺寫)

      請兩位同學合作把它補充完整,其他同學把它寫在自己的本子上。

      師:但是這個“鷺”字,也是一個生字?“鷺”字怎么寫,才能寫得漂亮?這個字有個訣竅,上面的“路”字要寫得小一些,寬一些,下面的“鳥”字要寫得窄一些,長一些。

      師:同學們,一起看黑板的這幅圖,看著看著,就成了一幅畫,就成了一首詞——《漁歌子》,我們一起看著板書朗誦一下。

      把你看到的這幅畫讀出來。

    《漁歌子》教案8

      一、聯(lián)系舊知,導入新詞

      師:同學們,這個學期,我們學過一首詞,叫——

      生:(齊答)《憶江南》。

      師:請大家一起背誦《憶江南》,預備起。

      生:(齊背)憶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師:這節(jié)課我們再學一首詞《漁歌子》,作者是唐代詩人張志和。(板書:漁歌子張志和)

      [評析:這是學生第二次學詞,從復習學過的詞入手,是很有必要的,既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又能喚醒學生關于詞的記憶。此時,教師不必再講長短句、詞牌名等詞的基本知識了。]

      二、指導朗讀,初步感知

      師:“漁歌子”是詞牌名,看到這個題目,你能猜一猜這首詞寫了些什么嗎?

      生1:可能寫漁夫唱歌吧?(生笑)

      生2:不對,應該講漁夫的生活。

      生3:寫釣魚的情景。

      師:詞的詞牌名與內(nèi)容一般沒有關聯(lián),但有些卻有聯(lián)系,如張志和的《漁歌子》就是描寫漁翁的生活,表現(xiàn)了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請大家打開書本,自由朗讀這首詞。注意,仔子細細讀上四遍,前兩遍要注意詞當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詞念得字正腔圓;后兩遍要注意把詞讀通順,注意詞句內(nèi)部的停頓,明白了嗎?

      生:(齊答)明白。

      [評析:詞牌名與詞的內(nèi)容的關系比較復雜,三言兩語無法說清楚。這里讓學生根據(jù)“漁歌子”詞牌名猜測詞的內(nèi)容,很有新意,設計比較巧妙。]

      師:自由練習朗讀,開始。

      (生自由讀《漁歌子》。)

      師:(課件出示《漁歌子》。)好,誰來讀一讀《漁歌子》?其他同學注意聽,看字音讀準了沒有。

      生:漁歌子,唐,張志和。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讀的字正腔圓,真不錯!“西塞山”的“塞”是多音字,念sài,“白鷺、鱖魚、箬笠、蓑衣”四個詞語中都有生字,但她讀準了。誰再來讀一讀?

      (接著請三位學生讀詞,學生互相幫助正音。)

      師:想讀的同學這么多,那好,我們一起讀,開始!

      生:(齊讀)漁歌子,唐,張志和。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很好!誰再來讀一讀《漁歌子》?你來讀,其他同學仔細聽,他在讀詞時,句子中間是怎么停頓的?是不是讀得有板有眼?

      生:(朗讀)漁歌子,唐,張志和。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很好,你們有沒有注意到,這位同學在讀“西塞山前白鷺飛”的時候,哪個地方停頓了一下?

      生:他在“西塞山前”的后面停頓了一下。

      師:你還注意到?jīng)]有,他在讀“桃花流水鱖魚肥”和“斜風細雨不須歸”時,哪兒停頓了?

      生:“桃花流水”、“斜風細雨”的后面都停頓了。

      師:你們都聽出來了嗎?

      生:(齊答)聽出來了。

      師:對,這就叫有板有眼。古詩詞特別講究音律和節(jié)奏,讀的時候要有板有眼,像詞人一樣讀。來,我們一起讀。

      生:(齊讀)漁歌子,唐,張志和。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有些孩子還隨著節(jié)奏搖頭晃腦的,有意思。來,我們模仿這些同學讀。

      生:(齊讀)漁歌子,唐,張志和。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評析:引領學生誦讀是經(jīng)典詩詞教學之根本。按照朗讀規(guī)律,一般要經(jīng)過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這三個階段。因此,朗讀指導也得體現(xiàn)這樣的層次,要體現(xiàn)學生從不會到會的認識過程,每次讀要有明確的目的。上面的讀是前兩個層次——讀正確,把詞讀得字正腔圓;讀流利,讀得抑揚頓挫,有板有眼。指導的技巧在于先讀后導,讓學生在讀中自己去體悟。如“其他同學注意聽,看字音讀準了沒有”,“你來讀,其他同學仔細聽,他在讀詞時,句子中間是怎么停頓的?是不是讀得有板有眼?”“你們有沒有注意到,這位同學在讀‘西塞山前白鷺飛’的時候,哪個地方停頓了一下?”等等。在自然的引導下,學生不僅習得了朗讀的基本技巧,而且對詞意有了初步的感知,為接下來想象畫面、理解詞意作好了鋪墊。]

      三、想象畫面,深入感悟

      師:有那么一點詞人的感覺了!這首詞很優(yōu)美,用古人的話講,“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稘O歌子》描繪的景象到底是怎樣的呢?下面,老師讀詞,請大家閉上眼睛,想象畫面。

      (師配樂朗誦《漁歌子》,學生靜聽想象。)

      師:同學們,你們剛才仿佛看到了什么樣的景象?誰來說一說?

      生1:我看到了一座山,叫西塞山,山前一行白鷺在飛翔。桃花開了,小河的流水里鱖魚長得肥美。一個人戴著箬笠,披著蓑衣,在斜風細雨中不需要回家。

      師:這人在斜風細雨中做什么?請說完整。

      生1:哦,他在斜風細雨中釣魚,不想回家。

      師:這是什么季節(jié)的景象?從什么地方看出來?

      生2:是春天,我從“桃花流水”看出來的。

      生3:桃花開的時候,一般是陽春三月。

      [評析:邊讀文章,邊想畫面,這是重要的閱讀方法。尤其對于那些景美情深的課文,更適合于采用這樣的方法!稘O歌子》語言洗練,詞人用白描的手法,寥寥數(shù)語,勾勒出了動人的江南水鄉(xiāng)圖。

      從語言形式上看十分簡單,但內(nèi)涵卻十分豐富,簡潔的語言反而給了讀者無限想象的空間。這樣邊聽邊想象畫面的做法至少有三點好處:一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把文字轉(zhuǎn)換成畫面是需要語感的;二是有助于理解詞的意思;三是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師:對。是的,是春天,春天充滿了詩情畫意。想不想用簡筆畫畫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畫。

      (師生一起畫畫,教師畫在黑板上。)

      師:畫面配有文字才好呢!跟著老師一起書寫。

      (師生一起書寫“西塞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箬笠、蓑衣、斜風細雨”,教師隨機作寫字指導。)

      師:好,請大家指著各自畫的畫,用自己的語言說說詞的意思。

      (生各自說詞意。)

      [評析:將畫畫、寫字和口語表達有機地結合起來,設計比較高明。這不是為了體現(xiàn)學科整合,而是實實在在的語文實踐活動。要畫好畫,必須對詞有準確的理解;而畫畫的過程,也是感悟詞意的過程;在相應景物旁寫詞語,對照畫面說話,這樣的訓練不僅新穎,而且有實效。]

      師:這么美的畫面,這么美的詞,最適合用美讀了。像老師剛才一樣讀。

      生:(齊讀)漁歌子,唐,張志和。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能給人美的感覺,但還不夠。為什么呢?沒有請詞人來呀!面對此情此景,詞人會說些什么?他心情如何?

      生1:他會說,“大自然真美,我被陶醉了。”

      師:好,你就是詞人,陶醉地讀。(生1讀。)

      生2:他可能會說,“這兒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簡直是世外桃源啊!”(掌聲)

      師:你詞匯豐富,知識豐富,還知道“世外桃源”哩。好,你嘗試讀出這種感覺吧!(生2讀。)

      生3:我想他的心情一定是愉悅的,就是賞心悅目。

      師:好,你賞心悅目地讀。(生3讀)

      師:除了“賞心悅目”,還可以用什么詞語形容詞人的心情?

      生4:心曠神怡。

      生5:悠閑自在。

      生6:自由自在。

      生7:悠然自得。

      師:(指剛才答問的四個學生)請你們悠然自得地讀一讀。(生4、5、6、7讀。)

      師:來,我們不看書,一起來吟誦。你就是詞人,面對青青西塞山,看那白鷺展翅飛翔,身旁桃花爛漫、流水潺潺、斜風細雨,把身心放到詞中間,讀!

      生:(齊讀)漁歌子,唐,張志和。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評析:在讀中想象,設身處地,感悟詞情,讀出詞情,是這一板塊的重點。詞情如何讀出來?先由教師范讀,閉眼遐想仿佛看到了什么樣的景象,并把這樣的景象用簡筆畫畫出來,看到這樣的美景,讀到這樣的美詞,學生心中的美感油然而生。然后,把詞人請進來,體會詞人會說什么,心情怎樣,引導學生交流真實的感受。“好,你就是詞人,陶醉地讀”,“你詞匯豐富,知識豐富,還知道‘世外桃源’哩。好,你嘗試讀出這種感覺吧!”“請你賞心悅目地讀”,“請你們悠然自得地讀一讀”等等。學生的感悟發(fā)自內(nèi)心,獨具個性,讀出來的感覺也不一樣,這是真正個性化的閱讀,完全以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為前提。]

      四、質(zhì)疑問難,提升情感

      師:《漁歌子》讀到這里,你還有什么疑問嗎?(生默讀,思考。)

      生:我不懂“青箬笠,綠蓑衣”。

      師:你可以借助書上的注釋理解。

      生;我看了,但還是不明白。

      師:我知道了,像這樣的避雨工具早已被淘汰了,所以你根本沒有看見過。但沒關系,這應該不影響你對整個詞的理解。

      [評析:學生的第一個提問很有意思,粗略一看似乎不是問題,因為書上有“青箬笠,綠蓑衣”的注釋。可學生為什么還要問呢?真的僅僅是因為沒看見過這兩樣東西嗎?其實,一實習老師上這一課時,設計了這樣的問題:箬笠、蓑衣一般是棕色的.,可是在這兒,為什么是青色、綠色的呢?我當時覺得這個問題有些牽強,所以沒采用。但是,我還是可惜沒有追問下去,因此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教學契機。]

      生:為什么漁夫在斜風細雨中“不須歸”呢?

      師:問得好!讀一讀詞,想一想為什么。

      生:因為他戴了箬笠,穿了蓑衣,不怕風雨。

      生:因為他想多釣一些鱖魚。(生笑。)

      師:詞人張志和年少得志,曾經(jīng)是朝廷命官,后來因得罪權貴被貶官,他干脆辭官不做,隱身于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以游賞為樂,以釣魚為趣,過起了天大地大四處是我家的游歷生活,以至常年不回家。他的大哥張松齡擔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寫了一首詞《和答弟志和漁父歌》,勸弟弟回家。(課件出示張松齡的《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師:下面,我來當哥哥,你們當張志和,我們一起來對讀兩首詞。

      “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齊讀)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齊讀)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齊讀)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且須還。

      生:(齊讀)不須歸。

      師:(指生)志和啊,你為何不歸?

      生1:西塞山的風景太美了,我完全沉浸在風景里,不想回家。

      生2:我愛大自然,大自然就是我的家。

      生3:春光這么好,我想多玩會兒。

      師:是啊,你們真是張志和的知音。來,知音們,讓我們讀出張志和的心聲。

      (分小組誦讀。)

      [評析:這一片段借用了實習老師的做法,覺得設計得好,能打動人,便采用了。事實上,簡介詞人的生平、性格,對于進一步體會情感很有裨益。和學生對讀一節(jié)很有感覺,我和學生一方面被親情感染,一方面又被親近大自然的灑脫包圍,讀得投入、動情,讀出了詞的韻味。至此,讀出感情的教學目標落到了實處。]

      五、作業(yè)

      師:誰能用優(yōu)美的詞語形容江南水鄉(xiāng)春雨中的景物?(課件出示習題)

      ( )的西塞山( )的白鷺( )的桃花

      ( )的流水( )的鱖魚( )的微風

      ( )的細雨( )的斗笠( )的蓑衣

      ( )的漁夫( )的江南( )的景色

    《漁歌子》教案9

      教學目標:

      1、認識詞中的生字,會寫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詞。

      3、體會詩詞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培養(yǎng)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yǎng)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體會詩詞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讀詩,走進詞的美

      我們隨著詩人那優(yōu)美而凝練的詩句一路從“接天連夜無窮碧”的夏,“霜葉紅于二月花”的秋,走進了銀裝素裹的冬,細雨霏霏的春。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將流連于江南美麗的春景,在張志和的《漁歌子》中觀景、悟情。

      二、讀詞,讀出詞的韻

      1、板書:張志和。張志和是唐代的詞人,16歲就因才華出眾而深得皇帝的賞識,賜名張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

      2、今天我們就將學習他寫的一首詞。板書:漁歌子。指名讀。漁歌子和如夢令一樣,都是詞牌名,是古人用來表示音樂的節(jié)拍和旋律,有一定的節(jié)奏和韻腳。所以這里的“子”不能讀輕聲。再讀“漁歌子”。

      3、同學們,請你拿好的書本,認認真真地讀讀這首詞。老師要求每個同學最少讀三遍,第一遍,要讀得一字不錯,第二遍,要讀得字正腔圓、有板有眼,第三遍,如果能讀出點兒詞的韻味來,那你很了不起。

      4、檢查初讀效果。(指名讀詞,齊讀。)

      A“鱖”注意讀法和寫法。

      B箬笠、蓑衣見過嗎?你知道箬笠是用什么編的?(竹子)所以,是(竹字頭)!八蛞隆笔怯貌菥幍模允牵ú葑诸^),這些都是古代勞動人民常用的避雨工具。(圖片)

      三、想象,品出詞中畫

      1、張志和不僅詞寫的美,畫也畫得好。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就這樣夸他:酒酣興起,或擊鼓,或吹笛,舞筆飛墨。詞中有畫,畫中有詞。請你閉上眼睛,用心感受這詞中畫。

      2、交流畫面。你聽出來了嗎?這首詞中還藏了一幅美麗的畫呢。你在這畫里看到了什么?

      (西塞山、白鷺,鱖魚,箬笠,蓑衣,斜風細雨、桃花流水)

      白鷺飛:快讀,帶勁地飛,慢讀,悠閑地飛,快活地飛?旎畹陌槼扇旱仄痫w了,咱們一起讀……青山、白鷺,一動一靜,這是一幅多么明麗、和諧的畫面。

      鱖魚肥:一個“肥”字道出了正是垂釣好時光。桃花紅、溪水藍,鱖魚跳,這是一幅多么艷麗、生動的畫面!

      斜風細雨:江南的春色,必定少不了“斜風細雨”,它帶給你怎樣的感覺?一個“斜”字,寫出了春風的柔,春雨的細,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連忘返。

      如果說,這就是張志和筆下的那一幅畫卷,我們應該怎樣把這些景物添在這幅畫卷中呢?

      3、描繪畫面。

      這山、這水、還有這雨中桃花,箬笠蓑衣,構成了一幅蒙蒙煙雨中的山水畫。同學們,當我們揮舞畫筆,你準備給這些畫面圖上怎樣的色彩?

      綠: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青箬笠,綠蓑衣:我們生活中所見的箬笠、蓑衣都是棕色的,為什么在張志和的筆下卻是青色的、綠色的?難道是他錯了嗎?

      這青山、綠水,這一篇綠意盎然,讓我們想起了王安石的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

      4、想象寫話。

      張志和的《漁歌子》給我們呈現(xiàn)出來的這幅畫面中,不僅有景物,還有聲音,你聽——(流水、鳥鳴)

      甚至我們還能聞到春天的氣息,你能聞到嗎?(春天泥土的氣息,雨絲拂過臉頰的氣息。)

      就讓我們再一次走進《漁歌子》里的春天,到詞中去聞一聞,用心去讀一讀吧——配樂

      5、拓展積累。

     。1)這桃花,這流水,不就是——細雨桃花水,輕鷗逆浪飛嗎?來,咱們對讀,你讀畫面,我讀詩句。(師生、男女對讀)

      (2)這斜風,不就是“吹面不寒楊柳風嗎”?出示句子,學生齊讀。這不正是“斜風細雨不須歸”嘛!

     。3)這細雨,也正是——出示句子,學生齊讀。

     。4)此景此情,讓我們情不自禁地吟起——一曲《漁歌子》,學生讀詞。

      6、走進獨釣者。

      這情、這景,讓我們沉醉其中。我們似乎還忘了什么呢?是畫中的人。青箬笠,綠蓑衣,只留給我們一個背影,此時,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樣的?(悠閑、從容、自在、快樂)

      是啊,青箬笠,綠蓑衣,藏著是一份悠閑和自在。來,讓我們靜靜地站在岸邊,任清風撫面,任細雨飄灑,任空氣的`芬芳撲鼻而來,吟起這一首《漁歌子》——

      四、拓展,品出“釣”中情。

      1、走進詞人。

      就是這樣一首《漁歌子》,詞中有畫,詞中含情。張志和自稱是“煙波釣徒”。流連于青山綠水之間,所以,他才能深情地寫下《漁歌子》,讀——

      可是張志和的哥哥張松齡怕弟弟流連忘返,隱居不再回家,就作了一首詞:《和答弟志和漁父歌》,其中有兩句是這樣的,你知道哥哥在勸弟弟什么?(這是在勸弟弟早日回家啊)

      2、和詞悟情。

      現(xiàn)在,老師來當哥哥,你們就是張志和。我用哥哥的詞來勸,你們就用弟弟的詞來答。

      一和: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二和:狂風浪起且須還。

      三和:且須還哪。

      一問:賢弟啊,你為何不歸?

      二問:據(jù)說張志和在垂釣時是直鉤垂釣,不放魚餌,你釣到了什么哪?(美麗的風景,自在的生活。)

      你真是一個富有詩意的人!這就是張志和一生的追求。(板書:心志平和)

      一讀:明白了,世人哪得識深意,此翁取適非取魚!張志和就這樣直鉤垂釣,天天在溪流邊,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鏡子。他多么希望自己能遠離世俗的爭斗,在這樣和諧秀麗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讀

      二讀:他是多么希望人們都能以自己的勤勞,換得這樣一份安寧的生活——讀

      三讀:我們恍然大悟,張志和的垂釣,釣來清閑,出世。也只有這樣清閑出世的心,才能寫出這樣的千古絕唱。讓我們再來誦讀。

      五、延伸,研究“釣”之蘊。

      垂釣,正因為具有這樣豐富的內(nèi)涵,所以,歷代古詩就有很多是寫垂釣、漁翁的生活。

      出示幾首古詩,學生齊讀。

      讓我們記住這位千古詞人——張志和。記住這首千古絕句——《漁歌子》。

    《漁歌子》教案10

      教師簡介

      1996年畢業(yè)于南平師范,小學語文高級教師。從教十余年來,多次在市、區(qū)課堂教學比武和演講賽中獲獎;一直致力于語文教學實效性的探究,注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形成自己自然質(zhì)樸又不拘一格的教學風格。

      設計說明

      古詩詞是我們民族文化寶庫里最亮麗的瑰寶,作者將自己的悲或喜、情與物,濃縮在方寸之中,讀來令人神思激蕩。《漁歌子》這首詞生動地描繪了大自然生機勃勃的優(yōu)美春色和垂釣時那種悠然自得的意境,情景交融,顯示了作者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由生活的情感。

      本節(jié)課重點抓住詞眼“不須歸”,展開教學活動;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文本,通過引導學生朗讀、思考、想象、表達等實踐活動,理解詞的內(nèi)容,感受詞的意境,欣賞詞的語言美,體會作者的情懷,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經(jīng)典文化的情感。

      教學目標

      1、讀通讀順全詞,理解大意,感受意境,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2、有感情地誦讀全詞,背誦全詞。

      3、引導學生體會古典詩詞的語言之美,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經(jīng)典文化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通過想象,體會詞的意境。

      2、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體會詞的意境之美,感受語言文字之美。

      教具準備:

      1、音樂 2、圖片 3、作者資料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學,感知詞的內(nèi)容

      1、由張志和的別號——“煙波釣徒”引入教學,板書揭題。

      2、生自由讀詞,要求讀準字音。

      3、正音,認讀“箬笠” “蓑”。指導生字書寫,掌握“塞” “鷺”的.結構特點。

      4、齊讀全詩。

      二、質(zhì)疑細學,體會詞的內(nèi)容意境

     。ㄒ唬┳h詞眼,初步體會“不須歸”的含義。

     。1)“不須歸”是什么意思?相機理解“須”的含義。

      (2)提出問題:為什么作者覺得沒有必要回去呢?

     。ǘ┮龑胂螅w會詞的景色之美

      1、一讀全詞,發(fā)現(xiàn)美景之多。

      2、二讀全詞,描繪景物色彩之美。

      引導學生將色彩與景物聯(lián)系起來,體會詞的色彩之美。

      (1)找出詞中已有的白、青、綠三種色彩。

     。2)體會隱藏在“西塞山、桃花”等字詞后面的色彩。

      3、三讀全詞,體會景物動態(tài)之美。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畫面,展開想象,學會用上排比、擬人、比喻等手法,將心中的畫面說具體,體會景物動態(tài)之美。

      4、議一議,將感受到的色彩之美、動態(tài)之美,較完整地描繪出來。

      引導生用上“我喜歡這( ),你看——”的句式

      三、品悟詞眼,感悟詞人心境

     。ㄒ唬┢纷x詞句,體驗意境之美 。

      1、重點指導朗讀一二兩句。

      (1)通過朗讀體會作者的情感。

     。2)運用個別讀、小組讀、齊讀等不同形式的朗讀,開展朗讀訓練。

      2、引讀一二兩句。

     。ǘ┙庾x詞眼,體會“不須歸”的情懷

      1、創(chuàng)設情景:遠山傳來悠悠的呼喚……面對此情此景,張志和的感受怎樣?請用詞中的句子的回答。

      2、指導學生朗讀體會“斜風細雨不須歸”意境。

      3、深入理解“不須歸”。

     。1)簡介張志和生平。

     。2)小結。

      4、齊讀全詞

      四、多種形式誦讀,演繹心中的《漁歌子》

      1、師生合作,學習多形式的朗讀

      (1)師生配合讀,引導體會詩詞一詠三嘆回環(huán)復沓的表達方法。

     。2)生生配合讀,選擇自己的伙伴一塊兒讀 。

      2、啟發(fā)學生把板書補充完整,改編成童謠。

      3、師生合作,利用童謠引讀全詞,誦讀《漁歌子》。

      五、總結全詞,布置作業(yè)。

      板書設計

      漁歌子

      西塞山前

      白鷺高飛

      桃花流水

      不須歸 鱖魚正肥 樂而不歸

      青青箬笠

      綠綠蓑衣

      斜風細雨

    《漁歌子》教案11

      教學目標:

      1、理解《漁歌子》的詞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詞。

      3、想象“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句話的畫面,并描述出來。

      教學重點:

      學習詞的`內(nèi)容,想象詞中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

      結合詞句展開想象,并能描述出來。

      教學時間:

      一課時

      課前準備:

      背誦課文查閱資料了解有關詞的知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欣賞唐宋名家名詞。

      二、自讀《漁歌子》理解詞意

      自讀全詞,整體感知。

      讀《漁歌子》有什么感覺?這首詞寫了哪些景物?

      自讀詞,提出疑問。

      四、細讀《漁歌子》理解詞意

      1、《漁歌子》的作者是誰?哪個朝代的人?

      2、自學、對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詞的意思。

      讀生字:塞箬蓑

      斜風:微風歸: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詞的意思。

      在美麗的西塞山前,幾只白鷺飛上天空。河邊粉紅色的桃花正在盛開,清澈見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鱖魚在游動。在風景如畫的河邊,詩人頭戴青箬笠;身穿綠蓑衣,沐浴著斜風細雨,久久不愿離去。

      五、總結升華

      1、請同學們自愿理解詞意。

      2、全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讀《詞兩首》。

      板書設計:

      白鷺飛斜風細雨

      漁歌子桃花流水熱愛大自然

      鱖魚肥不須歸

    《漁歌子》教案12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1、背誦《憶江南》,引入古詩詞意境。

      2、出示《漁歌子》,介紹張志和。

     。▽τ诒臼自~的作者要詳細了解,更能體會詞的內(nèi)在深意,繼而為體會詩人的人生志趣鋪墊。

      先給學生交流作者生平的時間,然后教師補充。這樣才會使學生查找資料的愿望長久保持下去。)

      3、請學生板書課題。

      二、學習新詞

      1、誰愿意把這首詞寫在黑板上,其他同學邊看邊小聲地讀,把生字的讀音讀準。

      2、讀這首詞,邊讀邊想,這首詞都描寫了哪些自然景物?

     。ㄒ龑W生關注詞中描寫的景物,為想象畫面做準備。)

      3、白鷺、套話、流水、鱖魚、微風、細雨,這使一幅多生動自然的春天的景象,能用自己的語言,來展示這一幅春的畫面嗎?

     。òl(fā)展語言是語文學習的目的之一,借助這些詞匯所展示的畫面,邊想象邊組織語言,用生動的現(xiàn)代語言描述西塞山邊的`美麗,既接受古代漢語的熏陶,有發(fā)展現(xiàn)代語言,一舉兩得。)

      4、有感情地都自己創(chuàng)作的小散文。

      5、出示圖象。

      觀看圖像,結合自己的想象,引起共鳴。

      6、再次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

      三、體會情感

      1、齊讀《漁歌子》,說說如何理解“不須歸”.

      指導學生理解不歸哪兒,體會作者不回家,棄官隱居,一去不返的原因。指導學生結合張志和自稱“煙波釣徒”來理解。

      2、帶著體會到的、作者熱愛淳樸美麗的大自然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能背下來更好。

      3、總結。

      四、課堂練習

      1、讀下面的句子,想象畫面,用自己的話描述出來。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2、背誦一首描寫春天的詩。

      五、實踐活動

      為了更好地了解張志和、白居易,請同學們查找白居易、張志和的詩詞,并有感情地誦讀,開一個古詩文朗讀會,從朗讀中賞析古詩詞。

      板書設計;

      詞兩首

      日出江花紅勝火讓人魂牽夢繞的江南春日勝景

      春來江水綠如藍

      白鷺、桃花、流水讓人流連忘返的西塞山邊美景

      鱖魚、斜風、細雨

    《漁歌子》教案13

      設計理念:

      1、把握詞眼“不須歸”,以不同層次的讀貫穿課堂,努力營造一個詩意的課堂。

      2、通過品味詞的語言,還原、豐富詞的畫面,理解古詩詞“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寫作特色。

      3、理解詩詞與擴大閱讀量相合,采用一篇帶多篇的做法,提高課堂實效。如:通過對比誦讀張松齡、蘇軾的詞,加深體會這首詞的寫作特色和詞人抒發(fā)的感情。

      教學目標:

      1、認識詞中的生字,并會寫3個生字。背誦并默寫這首詞。

      2、理解《漁歌子》的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拓展相關詩詞進行對比教學,激發(fā)學生自主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能力,養(yǎng)成課外主動積累的習慣。

      教學重點:

      學習詞的內(nèi)容,想象并描述詞中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

      體會“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句話所表現(xiàn)出來的詞人所追求的生活情趣。

      教學準備:

      1、布置學生誦讀這首詞,查閱有關詞人的資料,復習有關詞的知識。

      2、制作課件。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ㄕn前活動:背誦《鄉(xiāng)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一、話題引入。

      1、同學們,今天老師要和大家一起欣賞唐朝詞人張志和最出名的一首詞。說到詞,我們開學的時候才學過一首,它是?(請生背誦)

      2、關于詞這種文學體裁,你有哪些了解呢?(生自由答,師相機強調(diào)詞的相關常識)

    《漁歌子》教案14

      【設計理念】

      1、通過視頻品味詞的語言,豐富詞的畫面,理解古詩詞“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寫作特色。

      2、把握詞眼“不須歸”,以吟誦的方式貫穿課堂,努力營造一個詩意的課堂。

      3、理解詩詞與擴大閱讀量相合,采用一篇帶多篇的做法,提高課堂實效。如:通過對比誦讀張松齡的詞,加深體會這首詞的寫作特色和詞人抒發(fā)的感情。

      【教學目標】

      1、理解《漁歌子》的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誦這首詞。

      2、拓展相關詩詞進行對比教學,激發(fā)學生自主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能力,養(yǎng)成課外主動積累的習慣。

      【教學重點】

      學習詞的內(nèi)容,想象并描述詞中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

      體會“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句話所表現(xiàn)出來的詞人所追求的生活情趣。

      【教學過程】

      一、話題引入。

      師:同學們好,今天我們要來學習一首詞,在學習之前,我們先來欣賞一段視頻。

      師:在這段視頻中我們看到了山、桃花、流水、鱖魚和漁翁。隨著這美麗的畫面,我們還看到了一首優(yōu)美的詞,這就是千古流傳的——漁歌子(課件展示:漁歌子)

      二、介紹作者

      師:“漁歌子”是這首詞的詞牌名,它的作者是張志和(出示課件作者簡介)

      三、初讀詩詞

      師:“漁歌子”這首詞又名“漁父”或“漁父樂”,是垂釣者、打魚人唱的歌。這首詞就是張志和在西塞山前垂釣時所唱的漁歌。

      師:現(xiàn)在就來學習一下這首垂釣者所唱的漁歌吧。

      師:我們先來讀讀這首詞:(出示課件)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四、詩詞講解

      師:張志和的`這首詞輕描淡寫,全詞只有短短27個字,描繪出整個春江水暖、煙雨迷蒙的清麗景象。詩詞就是這樣,能用最少的字來表達出最多的內(nèi)容。

      這首詞開頭兩行是寫景的:“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在一片青翠的西塞山前,有雪白的鷺鷥在藍天中飛翔著。溪水兩岸夾著成片的桃花林,粉紅色的桃花隨著一絲清風翩翩落下,飄浮在水面上,無數(shù)肥美的鱖魚在水中嬉戲、追逐著!扒囿梵遥G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兩行是描寫漁翁的,漁翁頭上戴著青竹笠,身穿綠蓑衣,迎著斜風,冒著霏霏的細雨在悠閑地垂釣,遲遲不肯歸去。

      五、吟誦詩詞

      師:如此優(yōu)美的詩詞,我們又該如何去頌讀呢?

      師:在古時候詞是用來唱的,我們把這種方法叫做吟誦,它講究音律感,講究輕重變化。如果讀得太快了,詞中味道也就沒有了。下面老師請你們聽聽古時候的人是如何吟誦詩詞的。(出示聲頻課件)

      師:聽完這段吟誦,相信大家對如何讀好這首詞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們可以在課后根據(jù)自己的理解也來試著吟誦幾次。

      六、解答重、難點

      師:在吟誦完這首詞后,也許同學們會有一個疑問,既然天下起了小雨,為什么漁翁還不愿意離去呢?

      師:前面我們在介紹張志和的簡介時就曾經(jīng)說過,他喜歡隱居,他追求的是一種悠閑自由的生活,他對大自然充滿了熱愛。他認為在山水間釣魚是一件趣事,所以遲遲不愿意離開。

      師:雖然我們能理解張志和的這種心境,可是他的哥哥張松齡卻不這么認為,他怕隱居的弟弟忘記回家,于是也作了一首詞,詞名叫《和答弟志和漁父歌》這首詞是這樣說的:

      樂是風波釣是閑,

      草堂松徑已勝攀,

      太湖水,洞庭山,

      狂風浪起且須還。

      師:這首詞是哥哥回應弟弟的,他希望弟弟趕緊回家,不要再留戀這些美景,但張志和向往的就是這種悠閑的生活。他的垂釣,釣來的是清閑,是飄逸。也只有這樣清閑飄逸的心,才會寫出這首千古絕唱——漁歌子。

      師:今天我們就學到這里,希望同學們能牢牢地記住張志和的這首千古絕唱——漁歌子。

      教學反思:

      詩詞講究的是物象與情意的融和。這比較符合中國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意象與意境是中國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

      在引導學生走進張志和的“桃花流水”時,我們得品味詩人的心境了。

      1、張志和為什么會“斜風細雨不須歸”呢?(聯(lián)系詩人的生活經(jīng)歷來體會。)

      2、將張志和哥哥張松齡的《和答弟志和漁父歌》與張志和的《漁歌子》對比欣賞,強調(diào)“狂風浪起且須還”、“斜風細雨不須歸”,進一步感受詩人陶醉于山水的悠閑自在。

      3、張志和是“直鉤垂釣,不放魚餌“,你說他釣的是什么呢?

      讀到這里,我和學生們都早已身臨其境了,任清風撫面,任芬芳撲鼻,只仰望白鷺展翅,只俯看桃花帶露隨流水……哪還怕什么“斜風”,早是水中一尾鱖魚,張志和也釣起了我們心中的“清新、飄逸、悠閑自在……”

      是啊,學習我們古詩詞,第一要能通過詩歌(詞)的文字想象畫面,第二要聯(lián)系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來一同感受。這樣,我們就可以和詩人一起完成詩作的“意象”和“意境”了。

    《漁歌子》教案15

      教學目標:

      1、學會《漁歌子》中的3個生字。

      2、朗讀《漁歌子》。

      3、理解《漁歌子》的意思,陶冶愛美的情趣。

      4、能對《漁歌子》描寫的景象展開想象。

      教學課時: 1

      板書設計

      漁歌子(詞)

      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教學過程:

      一、復習

      檢查《江南春》背誦情況。

      二、學習《漁歌子》

      1、簡介作者。(可以播放視頻)

      2、解題。漁歌子,詞牌名。

      3、自學。

      (1)自由讀,說說這首詞主要講的是什么?

     。2)再讀這首詞,通過查找資料,借助注釋理解這首詞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記號。

     。3)小組內(nèi)交流,說說你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①指名講解對這首詞的理解,其他同學可以問難質(zhì)疑,可以補充、更正,教師給予適當點撥。

      ②學生看圖描繪這首詞所描寫的景物。

     、劢處熜〗Y:這是一幅垂釣的畫面,白色的鷺和紅色的桃花點綴其間,色彩本來極其鮮明,而由于斜風細雨的籠罩,卻又呈現(xiàn)出迷迷蒙蒙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獨釣寒江雪”的孤寂與冷峭相比,這首詞所表現(xiàn)的平和與怡悅,自然別有一番韻致。

      (5)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

      三、學習生字

      1、小組內(nèi)交流:你是怎樣讀準本課生字的字音,記住字形的。

      2、教師指導書寫,重點指導“蓑”字。

      四、布置作業(yè)

      1、朗讀全文,能夠背誦的就把兩首詞都背下來。

      2、請你為其中的一首詞配上一幅彩色畫,可以畫圖畫、水彩畫、油畫棒畫、彩筆畫,愛好畫畫的同學,請用你的畫來向人們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五、作業(yè)設計——探究活動

      1、自學自解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江南春》和宋代詩人蘇軾的詩《惠崇春江晚景》,也可自己選擇描寫春天的詩詞來學習。

      2、同學之間交流自學情況。

      3、讀一讀、背一背。

      《漁歌子》教學反思

      《漁歌子》是唐代詞人漁歌子,是唐代詞人張志和所作,描繪了春天秀麗的水鄉(xiāng)風光,塑造了一位漁翁形象,贊美了漁家生活情趣,抒發(fā)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教學中,我緊抓情感主線,引導學生深入感悟詞的意境,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發(fā)現(xiàn)美景,體會詩中美景

      詞中所描繪的江上漁舟,兩岸紅桃,雨中青山,天空白鷺,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寄托了作者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所以在教學時我通過圖片、錄相充分地讓學生進入到景美人愛的意境,讓學生與詩人產(chǎn)生共鳴,更深刻地體會詩人的情感。

      二、師生互動,營造輕松氣氛

      課堂是師生一起探究新知的一個領域,而學生學習的精神面貌又取決于課堂的氣氛,因此我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的課堂氛圍,將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動融于其中,不露痕跡卻不忘引導,學生也在笑聲中、沉思中、感動中一起領悟。

      三、談話交流,拓展加深體會

      以往教學詩詞有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通過逐字逐句理解意思,但這樣顯得呆板而枯燥,我先讓學生讀詞圈出景物,理解了詩歌的基本內(nèi)容,再通過想象畫面對詞入座落實了字形、詞義,整體結合起來,又把整首詩所描繪的景象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避免了單調(diào)地解釋詩意。再讓學生由畫中提到的景物想開去,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讓詞的內(nèi)容內(nèi)化為每個學生心中的畫面。通過學生的用心感受,對詞有新的認識以后,再感情朗讀就水到渠成了。而結尾的拓展,學生也能比較容易地抓住重點的.字詞進入詩中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同時通過對比也更加深對該詞的理解。

      四、悟?qū)懡Y合,拓寬想象空間

      一篇教材要盡量大的發(fā)揮它在本位上的教學價值,而該詞就可以很好地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從單調(diào)的字面表達到色彩明麗的直觀畫面,從枯燥的文獻資料到詞中對話的深刻體會,這都是學生發(fā)揮想象,讓思想深入其中的過程。為此,我在課上積極讓學生圖文結合,充分展開想象,使每幅生動的畫面內(nèi)化為語言,很好的鞏固了內(nèi)化語言的功效。

    【《漁歌子》教案】相關文章:

    漁歌子的語文教案03-02

    人教版《漁歌子》聽課反思04-10

    《漁歌子》教后反思04-07

    《漁歌子》教學反思范文(精選6篇)03-11

    漁歌子教學設計范文(精選10篇)03-24

    《漁歌子》教學設計(通用16篇)04-20

    漁歌子改寫作文400字(通用27篇)08-11

    中班安全教案:防溺水教案04-27

    小班教案 | 小班教案:好聞的氣味08-24

    大班安全教案社會安全教案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