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专区一二三,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播放,久久精品国产二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第一页

    語文教案

    時間:2024-11-24 09:33:22 教案 投訴 投稿

    語文教案(精選)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教案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教案(精選)

    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我國古代偉大的醫(yī)學家和藥物學家李時珍行醫(yī)著書的事跡。

      2、理解課文內容,回答書后問題。

      3、給第4自然段分層,說說層意和自然段的段意。

      4、學習生字新詞。

      重難點:

      了解李時珍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為重點,培養(yǎng)學生分層和概括層意為難點。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

      2、看了課題,你們想知道些什么?

      二、指導預習。

      要求:

      1、自由讀課文,力求正確。

      2、讀后思考:(1)李時珍是一個怎樣的人?(2)課文寫了李時珍哪些事?

      三、檢查預習情況。

      1、指名分段讀。

      2、說說每一自然段寫了些什么。

      3、李時珍是一個怎樣的人,課文寫了李時珍的哪些事?

      四、學習課文1至3自然段。

      1、學習第1自然段。指名讀,思考、討論:這一段告訴了我們什么?(理解:明朝醫(yī)學家藥物學家)

      2、學習第2自然段。

      自由讀并思考:

      (1)、“那時候”指什么時候?李時珍的父親不愿讓兒子再當醫(yī)生,為什么用“再”字?李時珍的父親為什么不愿讓他再當醫(yī)生?

      (2)、“世代行醫(yī)”、“救死扶傷”各是什么意思?

      (3)、李時珍為什么會立下為窮人治病的志愿?

      3、學習第3自然段。

      輕聲讀,邊讀邊想:

      (1)、“處處留心”、“暗自記下了不少藥方”,李時珍為什么要這樣做?

      (2)、“對癥”是什么意思?他為什么能說出一張古方解決疑難病癥呢?

      (3)、后來他父親為什么又同意他學醫(yī)了?父親從“不愿”到“同意”說明了什么?

      五、教學生字詞:

      診 職 癥 效 湊

      六、作業(yè):

      朗讀課文,抄寫生字詞。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

      1、聽寫詞語:診費

      職業(yè)

      有效

      對癥

      疑難

      病癥

      救死扶傷

      2、辨析詞語:“志愿”“自愿”

      二、學習課文4—7自然段。

      1、學習第4自然段。

      (1)、輕聲讀,思考這節(jié)共有幾句話?每句話是什么意思?句與句是怎樣聯系的?

      (2)、引導學生分層,把聯系緊密的句子合并在一起。

      (3)、說說3層意思。

      (4)、理解重點詞句。

     、佟耙幻嫘嗅t(yī),一面研究藥物”這一句在這兒起什么作用?

     、诶顣r珍為什么要編寫一部完善的藥物書?

      ③“完善”是什么意思?怎樣的藥物書才能算是完善的藥物書?

     、苷页雒鑼懤顣r珍想法的句子,這些想法說明了什么?

      2、學習第5自然段。

      (1)指導看圖,說說圖上內容。

      (2)讀讀議議:為了重新編寫藥物書,李時珍做了哪些準備工作?(先劃出有關句子,再同桌交流。)

      (3)指導朗讀。

     、賻椭鷮W生定準1、2兩句中的重音:輕讀“在治病的時候”和重讀“親自”“采藥”形成對比,暗示后者難度之大;重讀“山高路遠”“嚴寒酷暑”,突出困難之多;重讀“走遍了”以及在讀兩個“不怕”后稍加停頓,突出李時珍不畏艱難的精神之可貴。

     、诤3句讓學生邊讀邊體味邊定重音,并說說為什么這樣讀?重讀的詞語:好幾天、餓了、干糧、天黑了、山上、親口品嘗、上萬里、千百個、書本上。

     、埤R讀這一節(jié),進一步體會李時珍的偉大精神。

      3、學習第6至7自然段。

      (1)、齊讀。

      (2)、提問:你們有誰見過《本草綱目》這本書?

      (3)、出示《本草綱目》,讓學生翻翻(厚薄),看看(圖文),掂掂(分量)。

      (4)、提問:同學們,你們認為這部書怎樣?課文中是怎樣評價它的?(著名、偉大。)它著名在哪里?為什么說它偉大?

      (5)、討論后齊讀第6、7兩段。

      (6)、介紹“出版說明”中的有關內容及第2部藥物書《本草綱目拾遺》,告訴學生這本書是清代趙學敏編寫,在李時珍著《本草綱目》后100多年,記載了900多種藥物。

      (7)、再問:現在有人正準備編寫一部更新更偉大的藥物書,同學們知道是誰嗎?遠在天邊,近在眼前。(意在將理想的種子播進幼小的心田。)

      三、作業(yè)。

      課文后思考題1、2。

      第三課時

      一、朗讀課文。

      二、總結全文。

      1、主要內容:課文記敘了我國古代偉大的.醫(yī)學家和藥物家李時珍,為了解除病人痛苦,立志學醫(yī)和編寫著名藥物書《本草綱目》的過程。

      2、認識李時珍的思想品質。(救死扶傷,為人類醫(yī)學作出了卓越貢獻。)

      3、學習課文的記敘方法,進行具體的示例教學。

      三、復述課文。

     。ㄖ貜褪隼顣r珍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

      四、教學生字詞:缺

      載 況 編 酷 拜 訪 判 綱 籍 譯

      五、辨析:

      1、藥物藥材藥方藥性藥效

      2、藥方良方古方

      3、藥物書中藥書

      六、課堂練習。

      1、抄寫生字詞。

      2、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1)、李時珍是_____朝偉大的______家和______家,他從小就立下了志愿。為了編寫《本草綱目》,他不但______還______。采藥時,他不怕______不怕______。走了______路,拜訪了_____個醫(yī)生、老農、漁民和獵人。

      (2)、李時珍花了______年時間,終于編成了《本草綱目》。這部書有______字,記載了______種藥物,是中藥書籍中一部_______。

      附:板書

      4

      李時珍

      決心

      治病立志學醫(yī)

      向父親學醫(yī)

      編寫《本草綱目》

      準備工作

      采藥

      為窮人

      志堅

      貢獻

      結果

      訪問

    語文教案 篇2

      教學要求

      1.認識11個生字,會字7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認識一些蔬菜,了解一些它們的特點。

      4.拓展延伸,學會創(chuàng)造,說說自己了解的其它蔬菜,并給它們編兒歌。

      重點難點

      1.會寫本課生字詞。

      2.了解部分蔬菜的特點。

      課時劃分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11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認識一些蔬菜,了解它們的一些特點。

      重點難點

      1.會認11個生字。

      2.認識一些蔬菜,了解它們的一些特點。

      教具準備

      菜園掛圖,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教師出示菜地掛圖:

      2.菜地里都有一些什么蔬菜呢?

      3.現在的菜園里可熱鬧了,成熟了的蔬菜都想上市場看看,到小朋友們的家里做客。(教師出示課題)

      4.指名讀課題。

      5.全班齊讀課題。

      二、摘蔬菜,認讀生字

      1.指名拿著籃子上來摘蔬菜。

      2.展示學生采摘蔬菜的情況,認識蔬菜及蔬菜的名稱。

      3.認讀相關的生字。

      (1)小朋友們,你們喜歡吃什么蔬菜呀?

      (2)指導認讀蔬菜后面的生字。

      (3)指名認讀,并教小朋友們讀。

      (4)教師出示生字詞語卡片,學生認讀生字。

      (5)開火車,鞏固生字的認讀。

      三、圖文結合,了解各種蔬菜的特點

      1.教師展示文中介紹的相關蔬菜實物,引導學生觀察,說一說這些蔬菜長什么樣?

      2.指名反饋,教師結合實物引導感知。

      3.引導學生完成課后的'練習:照樣子填一填,涂一涂,讀一讀。

      4.反饋。

      5.全班讀一讀,鞏固對茄子等蔬菜的特點的認識。

      四、誦讀兒歌

      1.教師導入:小朋友們,這些蔬菜各有各的樣,各有各的特點,多可愛呀!有人把它們編成了一首朗朗上口的兒歌。請大家快打開課本讀一讀。

      2.學生在認讀生字的基礎上,再借助拼音自由讀兒歌。

      3.同桌互相讀,互相幫助,把兒歌讀得更好。

      4.指名反饋讀,學生語文。

      5.集體一起讀一讀。

      教后感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鞏固生字,會寫7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拓展延伸,學會創(chuàng)造,說說自己了解的其它蔬菜,并給它們編兒歌。

      教學重點

      學會7個生字。

      教具準備

      有關蔬菜的資料、實物,生字詞語卡片。

      教學過程

      一、鞏固生字,檢查生字

      1.教師出示生字詞語卡片,學生認讀。

      2.指名認讀。

      3.開火車認讀,再次鞏固。

      4.說一說你們是怎樣記住這些生字的。

      5.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適當各種識記生字的辦法,教師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年齡特點,多采用形象識記。

      二、朗讀兒歌,熟讀成誦

      1.學生自由朗讀,讀通句子。

      2.小組交流讀的情況,建議學生讀的時候適當地,用自己的形體語言來表演讀。

      3.檢查:教師出示蔬菜的圖片,學生口頭表達他們的特點。

      4.教師肯定,鼓勵背誦課文。

      5.指名交流背誦的方法,教師、指導。

      6.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背誦兒歌。

      7.指名背誦兒歌。

      8.全班齊背誦。

      三、拓展延伸

      1.讓學生拿己帶來的蔬菜并進行介紹。要求說出蔬菜的主要特點。

      2.教師,全班小朋友把帶來的蔬菜放到周圍供學生參觀。

      3.創(chuàng)作兒歌

      (1)鼓勵學生給自己帶來的蔬菜編兒歌。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編兒歌。

      (3)反饋,誦讀學生自編的兒歌。

      四、指導寫字

      1.出示今天的寫字內容,并讓學生認讀、組詞。

      2.讓學生自己觀察這些字在書寫上應該注意什么?

      3.引導學生觀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集體反饋,教師強調。

      5.學生寫字,教師巡視輔導,提醒學生注意雙姿。

      6.作業(yè)點評。

      五、布置作業(yè)

      1.抄寫本課生字。

      教后感

    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2、學習編寫閱讀提綱,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和篇章結構。

      3、聯系學生實際,培養(yǎng)科學實驗精神。

      教學重點:

      1、議論文三要素在本課的體現。

      2、格物致知精神的含義。

      教學難點:

      1、編寫本文的結構提綱。

      2、對文中難句的理解。

      教時: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激發(fā)情趣。

      請一學生講《三國演義》中“馬謖失街亭”的故事。

      師小結:“馬謖失街亭”的故事告訴我們:再好的理論也不能脫離實際。下面,我們就學習華裔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的文章----《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看他告訴我們科學發(fā)明創(chuàng)造應當靠什么呢?(板書課題)

      二、走近作者:丁肇中----(點學生介紹)

      三、檢測預習:

      1、生翻開這課的《導與練》,師找四名學生上臺寫出“基點梳理)1—4的答案,鼓勵學生提出另外的生字難詞,師生共同點評糾正。

      2、師補充:根據所給內容在課文中找出相應詞語寫在括號里。(師說生答,師把詞板書在黑板上。)

      A、形容非常順利,沒有阻礙。( 一帆風順 )

      B、置身于事外,既不過問,也不協助別人。( 袖手旁觀 )

      C、不知怎么辦才好,形容受窘或發(fā)急。(不知所措 )

      D、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 )

      E、走來走去,猶豫不決,不知往哪個方向去。(彷徨 )

      四、感知文本:點生按座次朗讀課文,一人一段,要求:不能添讀、漏讀、錯讀,聲音要宏亮,吐詞要清楚;讀完后師找學生點評。

      五、鞏固鋪墊:師生一起回憶議論文的有關知識,為學習新課做準備。(同學們可結合課文后邊方框里的文字回答)

      1、議論文的三要素是什么?(論點、論據、論證)

      2、什么是論點?

      論點是作者對所論述問題的見解和主張,在形式上,一般是完整的句子。

      3、怎樣理解論據呢?

      論據是證明論點的根據,它又分為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兩種。

      4、那什么是論證呢?

      論證是運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常見的論證方法有:事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類比論證、歸納論證、演繹推理論證等,在議論文中往往綜合運用幾種論證方法說理,很少只用一種方法。

      六、活學活用:那么本課的論點是什么?你能為本文列出結構提綱嗎?利用剛才所復習的議論文知識,小組討論完成。小組可推舉一個代表把討論提綱寫在黑板上,其他人則寫在書上或者預習本上。師生共同訂正。(板書)

      全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提出問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要格物致知。(論點)

      第二部分(3---12)分析問題

      A、(3—5)分析中國教育不重視格物致知的社會根源。舉例證明王的陽明的格物是格己,這種觀點不能適用于現在的世界。

      B、(6---10)分析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C、(11---12)分析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中國學生的現狀,以“我”舉例。

      第三部分(13)解決問題:強調我們需要培養(yǎng)實驗的精神的意義并對我們這一代提出希望。

      七、師生互動:研讀課文。

      1、“格物致知“出自何處?是什么含義?

      A、“四書”中的《大學》開篇之“大學之道”

      B、含義是從探索物體而得到知識。而作者認為“格物致知”的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2、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為什么應有這種精神?

      A、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是通過接觸事物和實地實驗不斷獲得新知識。

      B、如果缺少格物致知精神,我們所學知識只能從書上獲得,一旦面臨真正的實驗,就會不知所措,就不能適應現在的世界。

      3、傳統的中國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傳統的中國教育有什么弊病?

      A、傳統中國教育的目的是為了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田地,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B、a中國學生大部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中國學生往往功課成績好,但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b我國基礎教育的優(yōu)點是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缺點是忽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個缺點使得我們的學生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影響到民族的振興和國家的前途。

      八、說古論今:為什么在中國的土壤上至今還沒有誕生諾貝爾獎?談談你的反思。你覺得一個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主動塑造自己為國爭光?可暢所欲言。

      九、走進文本:生自由讀課文,進一步走進文本。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美籍華裔科學家丁肇中先生告訴我們無論是學習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科學都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那么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探究一下他是采用什么論據和論證方法來說明道理的。

      二、默讀課文:學生默讀課文在書上找答案。(事例論據,道理論據;事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相結合)

      三、師生互動:繼續(xù)研讀課文。

      1、用文中語句回答什么是“實驗的精神”?

      實驗的精神就是積極的探測,細致具體的計劃。

      2、第8、9兩段都是論述“實驗”的內容,刪去一段可以嗎?為什么?

      不可以。因為8、9兩段分別運用了事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的方法,這樣既擺事實,又講道理,使論證嚴密,更有說服力。

      3、將第10段中的“不常有”改為“沒有”行不行,為什么?

      不行!安怀S小闭f明“基本知識上的突破”不會經常出現,但不是不可能出現,如果改為“沒有”就太絕對化了。

      4、第12段中的“這樣”指什么內容?

      “這樣”指“以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師的指導,就可以一帆風順了!

      5、作者說:“科學發(fā)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边@段話怎樣理解?你能舉出具體的實例說明嗎?

      A、 不論是研究自然科學,研究人文科學,還是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tài)度,要靠實踐來發(fā)現事物的真相。

      B、 示例:為了駁倒亞里士多德的下跌速度和物體的重量成正比的觀點,伽利略在意大利比薩斜塔同時拋下兩個物料相同、重量不同的物體,證明不同重量的物體在空氣中自由降落時,重量與下降速度無關,不同重量的物體以同樣速度落地。

      6、哥白尼為了推翻教會的“地心說”,翻閱大量文史資料,經過長期的實踐觀察,最終提出了“日心說”,除了以上這些實例,你還知道哪些能證明實驗精神在科學上重要性的實例?說出來大家聽聽。

      例:A、以前流傳人是由猴子變來的,而達爾文經過長期考察通過化石發(fā)現人是由類人猿演化而來;B、以前人們認為天圓地方,而麥哲倫通過環(huán)球航行成功,發(fā)現地球是圓的。

      四、探究語言:本文限制性修飾詞語的運用及關聯詞語的運用大大增強了議論文語言的嚴密性、連貫性,試找出文中這些詞語句子和你的同學一起探討。

      1、“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薄拔┮弧币辉~為什么不能去掉?

      “惟一”一詞指出要想尋求真理,只有對事物進行客觀的探索,別無它路,強調了實踐,探索的重要意義。

      2、“一個成功的實驗需要的是眼光、勇氣和毅力!薄把酃、勇氣和毅力”這三個詞語位置能互換嗎?為什么?

      不能!因為一個成功的實驗首先要有眼光地選擇正確的目標,當選好目標后,要想使實驗取得成功,勇氣和毅力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這三個詞位置不能調換。

      3、試比較下面兩句話的異同。

      A、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探測。

      B、實驗的過程是積極的探測。

      兩句話內容相同,但表達效果不同,A句關聯詞“不是……而是…….”列出兩種實驗態(tài)度作比,讓人們更清楚地了解到怎樣才能取得實驗的成功,強調了“積極的探測”對于實驗的重要意義。B句沒有這種表達效果。

    語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通過反復朗讀,體會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感情,體會本詩語淡而味不薄的特點。

      語文基礎知識積累目標:與孟浩然、 田園詩、 重陽日相關的文學、文化常識;具、黍、合、斜、軒、圃、桑麻等實詞解釋。

      口語交際訓練設計目標:

      在這四幅畫面中,你最喜歡哪一幅?讀一讀,告訴大家。

      閱讀需要突破的核心問題目標:

      為什么詩人臨走時要主動相約重陽再聚?

      寫作訓練的借鑒目標:

      學習借景抒情的表達手段。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從《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導入,請學生回憶并簡單介紹作者。

      二、沉浸文本,整體感知

      1、多種形式的'誦讀詩歌并正音。

      2、請學生談談這首詩歌說了什么事。注意:請學生結合具體詩句來談,將字、句的解釋穿插其中。

      詩人應邀赴約欣賞田園風光享受農家情趣再約重陽歡聚

      三、體驗文本、品味語句,理解課文

      1、為什么詩人臨走時要主動相約重陽再聚?注意:在具體分析中體會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感情,適時插入對田園詩和重陽節(jié)的簡單介紹。

      2、你喜歡這樣的聚會嗎?你喜歡作者對這次聚會的記錄即這首詩嗎?具體喜歡哪句詩?注意:在學生的談論中引導學生體會本詩語淡而味不薄的特點,學習作者借景抒情的表達手段。

    語文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生字,正確認讀生詞,正確書寫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繼續(xù)練習通過寫摘錄筆記,獨立識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課文欣賞《拾穗》|了解19世紀農民的生活和勞動,培養(yǎng)觀察和想象能力,提升審美能力。

      3、理解:“彌散、埋頭苦干、搜尋、描繪、聯想、欣賞、逼真、切身”等詞語在文中的意思。在深入閱讀、與同學交流后,對嗦摘錄的重點詞句進行補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看圖,欣賞,師介紹油畫。

      2、學生觀察,自己介紹畫面,師強調觀察的順序。

      3、說說畫面給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4、師板書課題,指導學生學習“穗”字,同時介紹作者。

      二、初讀識字

      1、自讀自己勾畫的詞句,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同桌互讀,互相評價。

      3、請同學提醒大家,哪個字的哪些筆畫容易錯,共同記憶。

      學習多音字“落”

      三、整體感知課文

      1、分組分段讀課文,其他組認真聽,看圖,想想作者是怎樣用語言描述的。

      2、引導學生概括每個段的內容,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順序描寫的?(總結寫作和觀察圖畫都應該有順序)

      3、自讀課文,提問,師引導學生怎么分類自己的問題,怎樣處理分類后的問題。

      第二課時:

      一、導入

      1、齊讀課題

      2、看圖,作品主要表現的是什么?(人物還是景物?)

      3、透過人物作者要表達什么?請默讀全文,用——勾出全文的中心句。

      4、齊讀,理解“逼真”,過渡,作者是怎樣通過畫面和描述來表達這種情感的?我們來學習1——5段

      二、細讀,感受作者的情感,學習作者的觀察和寫作方法

      1、師:拾穗是在一個什么季節(jié)?從哪里看出來是收獲的季節(jié)?收獲的季節(jié),人們的心情會怎樣?這里的監(jiān)工是干什么的?說明了什么?

      過渡:監(jiān)工為下文的三個婦女的描述打下了伏筆,這三個婦女是怎么樣拾穗的呢?讓我們走進下文

      2、自讀2-4段,用-----勾出畫面上看到的內容,用﹏勾出作者通過畫面推想的?

      3、學生回報自學情況。師板書學生的回報內容。

      4、知道學生體會。

      (1)、看第一位婦女,你覺得哪些詞是重點?用⊿勾出來,說說從這些詞中體會到什么?指導學生讀出自己的體會。

     。2)、你還能想象到什么?(師總結:又看到的事物或人想到的相應的人或事物,這種想象叫聯想。師板書:聯想。)

      5、總結2、3、4自然段的學習。

      師;看到這樣的畫面,讀著這樣的語言,你會想到哪首詩?《憫農》齊背。

      6、引讀:這就是19世紀——(學生讀相應的句子

     。1)、為什么作者畫得如此逼真?(聯系上下文)

      (2)、齊讀米勒的資料。(結合資料會讓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所以我們學習課文就是需要一些背景資料來輔助我們學習。)

     。3)、師:正因為米勒對農民的生活有著切身的體會,所以——(學生讀相應的句子)

      7、師引讀:這幅畫有——(學生讀句子),畫面本身是——(學生讀相應的句子)

      8、看板書總結。(優(yōu)秀的繪畫作品總是能引發(fā)作者的聯想與思考,在欣賞美術作品時,應認真觀察,用心思考,才能與作者產生共鳴,受美的熏陶,在描述美術作品時-描寫任何一個場景,首先要有順序,比如這篇文,先介紹畫面背景,再刻畫人物,其次,要在記敘時加入推測和想象,實際是對作品的理解。)

      并說說自己的收獲。

      三、積累句式

      由于——————因此————————

      (1)、齊讀句子,了解句子關系,以及句子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關系

      (2)、這個句子換個關聯詞,可以換成什么?

     。3)、抽說,組織學生認真聽,判斷,評價。

     。4)、寫下來

      (5)完善摘錄筆記。

      教學反思:

      本文的重點是2-5段的內容,讓學生了解19世紀農民的生活和勞動,培養(yǎng)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提升審美能力。我的教學緊緊圍繞著教學的重點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根據要求自己勾畫句子,哪些是描寫畫面的.,哪些是作者根據畫面的推測,目的是讓學生自己通過勾畫,了解作者的寫作方法。即在描寫和欣賞繪畫作品時要根據畫面內容加上自己的推想,從而實現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

      四年級的學法指導有一條是:能指導學生自己勾出重點詞句,然后品讀重點詞句,以及了解重點詞句在文中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學中設計了讓學生自己勾畫重點詞句,并引導學生體會勾畫重點詞句的方法。凡是能體現中心的詞句都是重點詞句。通過教學我發(fā)現學生對重點詞句的把握還是可以的,因而進一步讓學生抓住這些詞句,說說自己能從這些詞句當中體會到什么。其實就是培養(yǎng)學生理解詞語,并體會他在文章中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滲透了理解詞語方法的指導。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02-07

    語文教案語文教案10-14

    語文閱讀教案03-08

    語文教案(精選)09-11

    語文教案(精選)11-18

    語文教案07-22

    語文教案(經典)10-19

    【經典】語文教案11-06

    (經典)語文教案10-02

    語文教案【經典】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