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閣夜》教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精選閣夜教案3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jù)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tǒng)的知識。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閣夜教案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閣夜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杜甫的詩歌風格,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積累名句。
2、技能目標:把握詩歌風格,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想象、欣賞,領會詩歌內涵。
3、情感目標: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
教學重點:
1、探討杜甫的詩歌風格。
2、在反復誦讀中把握詩風,體會詩意。
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流露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教師:同學們,詩歌的鼎盛時期唐代出現(xiàn)了兩位大詩人:詩仙太白、詩圣杜甫,一個代表浪漫主要的高峰,一個代表現(xiàn)實主義的高峰。誰能分別說說代表這兩位詩人的“浪漫”與“現(xiàn)實”的經(jīng)典詩句?(學生回答)教師:杜甫的詩歌大多流露出關心民眾,同情疾苦的憂國憂民情懷。你們一定讀過許多杜甫的詩歌,你們從中了解到他的詩歌有哪些風格呢?(學生回答:悲涼、滄桑、憂國憂民)教師:是的。這是大家一貫以來所接受的杜甫的詩風。然而,杜甫的詩風不僅如此,還記得那首《江畔獨步尋花》嗎?大家一起來吟誦。(學生齊聲朗誦)這首詩歌中我們感受到凄涼、悲愴嗎?那么,在正式進入《閣夜》這篇課文之前,讓我們一起粗略地了解杜甫的不同詩風。
二、組織學生粗略探討杜甫詩歌中的兩種風格。
江畔獨步尋花
黃 四 娘 家 花 滿 蹊 ,
千 朵 萬 朵 壓 枝 低 。
留 連 戲 蝶 時 時 舞 ,
自 在 嬌 鶯 恰 恰 啼 。
水 檻 遣 心
去郭軒楹敞,無村眺望賒。
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
風格一:閑適情趣,安靜明秀境界,細膩的景物描寫,形成蕭散自然的特色。
別 贊 上 人
百川日東流,客去亦不息。
我生苦漂蕩,何時有終極。
贊公釋門老,放逐來上國。
還為世塵嬰,頗帶憔悴色。
楊枝晨在手,豆子雨已熟。
是身如浮云,安可限南北。
異縣逢舊友,初忻寫胸臆。
天長關塞寒,歲暮饑凍逼。
野風吹征衣,欲別向曛黑。
馬嘶思故櫪,歸鳥盡斂翼。
古來聚散地,宿昔長荊棘。
相看俱衰年,出處各努力。
赤 谷
天寒霜雪繁,游子有所之。
豈但歲月暮,重來未有期。
晨發(fā)赤谷亭,險艱方自茲。
亂石無改轍,我車已載脂。
山深苦多風,落日童稚饑。
悄然村墟迥,煙火何由追。
貧病轉零落,故鄉(xiāng)不可思。
?炙赖缆,永為高人嗤。
風格二:杜甫處于干戈擾攘的亂世,奔走衣食,貧病交加,但在詩歌中,抒寫的卻不局限于他個人的苦難,而是更多地想到國家和人民,想到周圍世界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他這種深厚的感情,寬廣的胸襟,使得他的詩歌體現(xiàn)的不是一種委瑣貧弱的感情,而是一種高尚的充實而有力的“悲而壯”的激情,這就使他那多半言愁的悲劇題材的作品表現(xiàn)為獨有的“沉郁頓挫”的風格。
三、朗讀詩歌,初步感知詩歌風格與內涵
閣 夜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千家聞戰(zhàn)伐,夷歌數(shù)處起漁樵。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① 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詩歌,初步感知詩歌。
、诮處熖釂枺骸堕w夜》的風格是怎樣的?從中你體會和感受到什么?(教師提示:展開想象,從景與情兩方面來回答。)
、劢M織學生合作、交流、討論、回答、互評。
、芙處燑c評,充分肯定學生的作答,歸納:這是一首年終時感懷的詩,詩歌風格是沉郁頓挫,在寫景、寫情中充滿孤寂悲涼的'感覺。
四、簡介寫作背景
教師:為了幫助同學們深入理解詩歌內涵,有必要向同學們介紹作者寫這首詩歌的背景:這是大歷元年(766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閣時所作。當時西川軍閥混戰(zhàn),連年不息;吐蕃也不斷侵襲蜀地。而杜甫的好友鄭虔、蘇源明、李白、嚴武、高適等,都先后死去。杜甫以老病之身仍在不斷地遷徙飄蕩,他憂時傷亂,心情十分沉重,寫下了這首詩。
五、朗讀詩歌,深入理解詩歌內涵
(一) 反復誦讀
、俳處熍錁贩蹲x;②由學生齊讀;③教師作適當點撥,如在停頓、輕重、節(jié)奏、情感等的處理上要著重指導強調:“催”、“霽”“聲”“影” 等字要重讀,要表達出沉郁、悲涼的情感。節(jié)奏、停頓如下所示:
閣 夜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千家/聞/戰(zhàn)伐,夷歌/數(shù)處/起/漁樵。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軐W生齊讀
(二)、合作探究,理解詩意
、贇q暮陰陽催短景,
、谔煅乃╈V寒宵。
教師提問:開頭兩句點明了寫作的時間、地點分別是什么? “催”和“霽”如何理解?作者處在怎樣的一個特定環(huán)境中?
1、學生合作、交流、作答。
2、教師點撥、點評、補充、歸納:
、僮⑨專
歲暮:一年即將終結;指冬季。陰陽,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
、谫p析要點:一“催”字,形象地說明夜長晝短,使人覺得光陰荏苒,歲序逼人。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淪落天涯意。當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晝,詩人對此凄涼寒愴的夜景,不由感慨萬千。霽,原指雨后或雪后轉晴,這里指霜雪之后轉晴!都t樓夢》中有寫晴雯的詩句:“霽月難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為地位低下。”這里的“霽月”指雨后月出,古人常用這種自然現(xiàn)象比喻人的品德高尚。
3、學生根據(jù)分析朗讀①②句。
、畚甯慕锹暠瘔,
、苋龒{星河影動搖。
教師提問:作者聽見了什么聲音?看見了什么景色?同學們根據(jù)詩歌內容展開想象,并把作者的所聞所見用帶有文學色彩的語言描繪出來。
1、學生:想象、進行再創(chuàng)造的描述、暢所欲言。
2、教師:組織學生互評、給予肯定、補充、歸納:
、僮⑨專
五更:時間已從初夜到夜盡,點出詩人獨坐之久,思緒之多。
鼓角:暗示當時軍民混戰(zhàn),內亂不已的時代環(huán)境。用悲壯加以形容,說明作者心之悲涼。
動搖:山河之動搖,社會的動搖。說明詩人心之“動搖”。
、谫p析要點:這兩句寫“寒宵”的所見所聞,上句緊承上文“宵”字,寫黎明前聽到的當?shù)伛v軍的鼓角,暗示了詩人的徹夜未眠,可見憂心之重!肮慕锹暋薄奥暠瘔选迸c“五更”的巧妙結合顯示了夔州一帶的戰(zhàn)爭氣氛之濃。下句寫三峽美麗的夜景,因為雪過天晴,故三峽中隱星可見,群星參差,映照峽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搖曳不定。此聯(lián)的妙處在于詩人把對時局的關懷和三峽夜深美景的欣賞有機地結合起來,巧妙地將詩人悲壯深沉的情懷融入深深的景色之中, “偉麗”中深蘊著詩人悲壯深沉的情懷。
3、學生根據(jù)分析朗讀③④句。
、菀翱耷Ъ衣剳(zhàn)伐,
、抟母钄(shù)處起漁樵。
教師提問:這里的“野哭千家”和“夷歌”各指什么?如何理解?
1、學生:合作、思考、交流、回答。
2、教師引導、點評、補充、歸納:
、僮⑨專
野:村落之荒涼。
千家:死者之多,災難之重。
野哭千家:千家慟哭傳徹四野,暗指軍閥混戰(zhàn)給廣大人民生命財產(chǎn)所帶來的嚴重損失。
夷歌:少數(shù)民族的歌謠,異鄉(xiāng)的歌謠,暗指自己衰年多病仍流落異鄉(xiāng)。與“巴東三峽巫峽長,猿啼三聲淚沾裳”用法相同。
、谫p析要點:“野哭”二句,寫拂曉前所聞。一聞戰(zhàn)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慟哭,哭聲傳徹四野,其景多么凄慘!夷歌,指四川境內少數(shù)民族的歌謠。夔州是民族雜居之地。杜甫客寓此間,漁夫樵子不時在夜深傳來“夷歌”之聲!皵(shù)處”言不只一起。這兩句把偏遠的夔州的典型環(huán)境刻畫得很真實:“野哭”、“夷歌”,一個富有時代感,一個具有地方性。對這位憂國憂民的偉大詩人來說,這兩種聲音都使他倍感悲傷。
3、學生根據(jù)分析朗讀⑤⑥句。
⑦臥龍躍馬終黃土,
、嗳耸乱魰帕。
教師提問:“臥龍”、“躍馬”和“人事”、“音書”分別指什么?這兩句表達詩人怎樣的情感?
1、學生交流、談論、作答。
2、教師引導、點評、補充、歸納:
、僮⑨專
臥龍:諸葛亮——忠臣。《蜀書諸葛亮傳》:“徐庶……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
躍馬:公孫述—— 逆臣。王莽篡漢時,他自立為蜀王。述在西漢末曾乘亂據(jù)蜀,自稱白帝。這里用晉左思《蜀都賦》“公孫躍馬而稱帝”意。
人事:交游, 指家人、朋友。
音書:書信。
人事音書漫寂寥:漂泊天涯,音書斷絕。
②賞析要點:諸葛亮和公孫述在夔州都有祠廟,故詩中及之。象諸葛亮、公孫述這樣的歷史人物,不論他是賢是愚,都同歸于盡了,F(xiàn)實生活中,征戍、誅掠更造成廣大人民天天都在死亡,我眼前這點寂寥孤獨,又算得了什么呢?這話看似自遣之詞,實際上卻充分反映出詩人感情上的矛盾與苦惱。尾聯(lián)借古人賢愚同歸于盡聊以自自我安慰,感慨深沉,更顯示出內心的凄苦萬狀。
3、學生根據(jù)分析朗讀⑦⑧句。
六、總括
這首詩是詩人在大歷元年(766)寓于夔州西閣作所。全詩寫冬夜景色,有傷亂思鄉(xiāng)的意思。作者從寒宵雪霽寫到五更鼓角,從天空星河寫到江上洪波,從山川形勝寫到戰(zhàn)亂人事,從當前現(xiàn)實寫到千年往跡,將恢弘的意象和沉郁頓挫的情感結合在一起,表達了作者那上天下地、俯仰古今的悲愴之慨,表現(xiàn)了作者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情懷。
七、反復誦讀,感悟提升
在深入理解詩歌內涵之后,再次配樂讓全班同學插上想象的翅膀,有感情朗讀課文,之后,分組朗讀、個人朗讀,學生互評。注意讀出詩歌沉郁頓挫的風格來。
八、作業(yè)
在把握杜甫詩歌的基礎上朗讀前面四首詩歌,并背誦課文。
九、板書設計:
寒宵雪霽 → 五更鼓角
天空星河 → 江上洪波
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慨
山川形勝 → 戰(zhàn)亂人事
當前現(xiàn)實 → 千年往跡
【教學評析】
本教學設計思路清晰,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重點、難點突出,并充分體現(xiàn)了新課程理念,主要特點如下:
一、反復誦讀,加強學生對詩歌的感悟、理解,讓學生真正走進詩人所描寫的詩歌的場。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詩歌的教學尤其要注重朗讀,以讀為本,讓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不斷加深對詩歌感情、意境、內涵的理解。本教學設計中,教師能充分認識到這一點,讓朗讀貫穿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①初步感知詩意——先是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之后教師配樂范讀,再由學生齊讀,在學生齊讀之后,了解到學生朗讀中的不足,又適時的對學生的朗讀如在停頓、輕重、節(jié)奏、升降、情緒等的處理上進行糾正、點撥,在反復的聲情并茂的朗讀中,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力、理解力,從而初步感知詩歌風格,把握詩歌感情;②深入理解詩意——在對每一聯(lián)的分析之后,讓學生朗讀這一聯(lián),這樣學生在對詩歌的深入理解之后,再進行朗讀,就更能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在整體把握了詩歌的主題、思想情感之后,學生對于詩歌的朗讀就更飽含詩韻,節(jié)奏也不由自主地顯露出來;③感悟提升——當代詩人于堅曾說:“一首詩是一個語言的場!痹谏钊肜斫馊姷膬群,再配樂讓學生展開想象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如全班齊讀、分組朗讀或個人朗讀,在想象、朗讀中學生不由走進杜甫所寫的詩歌語言所表現(xiàn)的場:走進雪光明朗如晝的寒冬夜里,望見銀河星辰,隨波動搖,聽見鼓聲悲涼,千家慟哭傳徹四野……走進作者的心里,和作者心氣相通,從而黯然神傷,凄愴悲涼,感慨萬千——對詩歌的理解和感悟也隨之得到提升,從而達到“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钡那榫敖蝗诘淖罡呔辰。
二、善于激發(fā)學生想象力,讓學生在想象的思維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思想的啟迪。
詩歌的一大特點是飽含感情與豐富的想象。在詩歌中,豐富的感情和豐富的想象常聯(lián)在一起,互為作用。強烈的感情,自然引起想象的飛馳;豐富的想象,又有助于表現(xiàn)強烈的感情,尤其是古典詩歌,更具有含蓄蘊藉和發(fā)人想象的美學特征。本教學設計中,教師從詩歌的這一特點出發(fā),打破傳統(tǒng)教學中的對字、詞、句的機械的翻譯,超越文字的表層含義,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穿越時空,在想象中馳騁,并用帶有文學色彩的語言進行創(chuàng)造性復述,從而融進詩人所描寫的宏大而深沉的意境,真切的體驗作者所表達的強烈的感情,真正感受和理解了古典詩歌所蘊涵的“言外之意”、“韻外之致”、“味外之旨”、“景外之景、象外之象”。此外,在深入理解詩歌內涵之后,教學設計在結課處,又配樂讓學生再次乘著想象的翅膀,夢回唐朝,回到硝煙四起、兵慌馬亂的動蕩年代,回到顛沛流離、滿目創(chuàng)痍的蒼涼人世,觸摸和感知偉大詩人杜甫感時傷亂的憂國憂民的情懷和偉大的人格魅力,學生的情感和精神又再一次得到熏陶和洗禮,從而獲得思想的教育和啟迪,獲得了人文的關懷。這樣的教學活動也印證了新課標所言: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應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并注重學生的學習評價。
新課程語文教學非常注意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學生的合作探究。本教學設計中,教師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倡導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能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并懂得與他人交流,取長補短,實現(xiàn)了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協(xié)作能力。此外,本教學設計的合作方式不僅體現(xiàn)在教師引導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探究和解答上,還體現(xiàn)在教師組織學生對學習的相互評價上。學生學習評價是學習過程中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之,傳統(tǒng)的教學對學生學習狀態(tài)的評價總是由教師一錘定音,但是長期的“生答師判“的評價會壓抑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教學設計中尤其重視對學生的學習評價,除了教師的評價之外,還讓學生開展相互評價。這就充分的尊重和保護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同時也讓學生在相互合作中學會賞識他人,學會取長補短,博采眾長,從而不斷完善自我。
一、.預習學案:
1.填寫杜甫的生平、思想等情況。
杜甫(712—770)唐代偉大的___________詩人。字子美,自號______________。他的詩歌真實地反映了廣闊的社會背景,充滿強烈的憂國憂民的感情,被譽為“___________”。
2.概括全詩內容:
3、全詩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賞析學案:
1.“歲暮陰陽催短影,天涯霜雪霽寒”這一聯(lián)交代了什么要素? 有什么作用?
2.“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這一聯(lián)寫了幾種感覺?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組合成什么意境?
3.“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這一聯(lián)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悲慨?
三、演練學案.
“國殤”如何運用場面描寫渲染悲壯的氣氛。
閣夜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1.誦讀全文,把握節(jié)奏。
2.欣賞并領會本詩的思想感情及藝術特點。
3.品味本詩的意境。
學習重點、難點:
鑒賞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習時數(shù):一課時
學習過程:
一、.預習學案:
1.填寫杜甫的生平、思想等情況。
杜甫(712—770)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他的詩歌真實地反映了廣闊的社會背景,充滿強烈的憂國憂民的感情,被譽為“詩史”!堕w夜》一詩作于安史之亂被平定的前一年(762),詩人受盡顛沛流離之苦,又遇上崔旰作亂,國無寧日,詩人怎能不憂心忡忡?全詩格調低沉,誦讀時我們可以觸摸到詩人那顆蒼涼凄苦的心。
2、概括全詩內容:
答:前四句都在寫閣夜看到的戰(zhàn)亂凄涼的景象,后四句表達對國家民族前途的憂慮(或表達詩人傷時感世的情懷)。
3、全詩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通過閣夜看到的戰(zhàn)亂的凄涼景象和動蕩不安時局的描寫,極力渲染了戰(zhàn)亂給人民帶來的痛苦,表達作者對戰(zhàn)亂的厭惡,對戰(zhàn)亂給人民帶來的災難的同情,對國家民族前途的優(yōu)慮(或表達作者傷時感世的情懷)。
二、賞析學案:
1.“歲暮陰陽催短影,天涯霜雪霽寒”這一聯(lián)交代了什么要素? 有什么作用?
明確:時間,所在地,詩人徹夜未眠,可見憂心之重,為下文寫聽到當?shù)伛v軍的鼓角聲作鋪墊,
2.“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這一聯(lián)寫了幾種感覺?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組合成什么意境?
明確:聽覺、視覺。借聽覺寫出了兵草未息、戰(zhàn)局緊張的悲壯氣氛,下句借視覺寫出了山川美景的秀麗, 音調轉柔。
3.“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這一聯(lián)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悲慨?
明確:表達詩人老病孤獨、親朋音信斷絕的寂寥和無奈。
(一)課堂練案:
“國殤”如何運用場面描寫渲染悲壯的氣氛。
說明:《國殤》悲歌慷慨,刻畫了一批英勇無畏的烈士形象。而作為我國浪漫主義文學的領航者,屈原熟練地運用了多種藝術表現(xiàn)手法,讓讀者沉浸在這悲壯的`氣氛中。雖然遙隔兩千多年,但《國殤》中烈士們的英雄氣概,卻依舊能夠震撼我們的心靈,為之深深感動。作者的高超的藝術手法的運用是詩歌成功的重要原因,所以學習的重點與難點安排在作者表達情感的方式上。
閣夜教案 篇3
一、誦讀提示
這首詩系因感傷時事而作,很可能是詩人在徹夜不眠之后寫的,結尾還表達了消極的感情。全詩當用低沉的調子來讀,速度要慢一些。八個詩句的節(jié)奏皆作“XX——XX——X——XX”,為避免單調起見,讀時對節(jié)拍的長短可適當加以調整,使整齊之中略有變化。又,此詩四聯(lián)皆對仗,出句與對句之間應有明顯的間隔,如一氣讀出,就聽不出對聯(lián)的意味了。
二整體感知
這首詩是前一首的同期作,從詩的內容可以判定它作于大歷元年(766)冬季。當時詩人住在夔州府的`西閣,從“瞑色延山徑,高齋次水門。薄云巖際宿,孤月浪中翻”(《宿江邊閣》)可以看出,這是一個背山臨水的地方,風景優(yōu)美。這首詩所寫的是詩人在一個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聞所感,所以詩題叫做《閣夜》。
這首詩集中地表達了詩人感時傷世的情懷。詩人在蜀至此已有七載。在安史之亂被平定的前一年(762),詩人曾經(jīng)歷過徐知道的叛變,受盡顛沛流離之苦;如今又碰上崔吁作亂,雖已到夔州,距叛亂中心較遠,但戰(zhàn)爭中種種駭人聽聞的消息時時傳來,人心總是不安的。似此國無寧日,詩人怎能不憂心如焚呢?所以這首詩的調子格外低沉,簡直可以使人觸摸到詩人那顆極其凄苦的心。
詩的頭聯(lián)交代時間,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歲暮”,猶言“日月忽其不淹兮”,轉眼一年將盡,有韶光易逝之感;又稱所在地資州為“天涯”,有自傷飄泊之意。頷聯(lián)出句承上文“宵”字,寫黎明前聽到當?shù)伛v軍的鼓角聲,暗示詩人徹夜未眠,可見憂心之重,“鼓角”更兼示戰(zhàn)局緊張,故士兵天未明即起進行操練;對句承上文“霽”字寫三峽中景象,因雪止天清,故三峽中星影可見。頸聯(lián)出句寫“野哭”而多至“千家”,這是戰(zhàn)亂造成的,非殺人如麻,何至“千家”皆哭?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災難;對句寫“夷歌”,顯示了地方風情。尾聯(lián)寫詩人在知交零落、存者音問不通的情況下,聊以公孫述、諸葛亮終歸“黃土”自解,更顯出內心的凄苦萬狀。
這首詩歷來被認為是杜詩中的典范作品。它不僅章法嚴密,其起、承、轉、合無不自然合理,而且氣象雄渾,把天地、古今、人事、物理全都說到了,也鮮明地體現(xiàn)了杜詩的沉郁風格,耐人尋味。
三、鑒賞要點
詩中用事。
詩中用事共三處:①“五更”句用禰衡事!逗鬂h書·禰衡傳》:“(曹操)聞衡善擊鼓,召為鼓史,因大會賓客,閱試音節(jié)!沃梁,衡方為《漁陽》參撾(canzhua),煤樓(di令則占,小步)而前,容態(tài)有異,聲節(jié)悲壯,聽者莫不慷慨!雹凇叭龒{”句用漢武帝問星象事!稘h書·天文志》云:“元光(武帝年號)中,天星盡搖,上以問候星者,對日;‘星播者,民勞也!蠓ニ囊,百姓勞于兵革。”③“臥龍”句用諸葛亮、公孫述事!度龂尽ぶT葛亮傳》云:“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日:‘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左思《蜀都賦》云:“至乎臨谷為塞,因山為障;峻呢(ju,戴上的石山)膝培長城,豁險吞若巨防。一人守隘,萬夫莫向;公孫躍馬而稱帝,劉宗(劉備)下輦而自王!
詩人用事之妙在于,事與詩中意境合為一體,而使人不覺得這是用事。例如黎明前的鼓聲帶著山谷中的回音,從寒氣中傳來,確實能給人以悲壯的感覺;在奔騰的江水里,星河的倒影必然是搖曳不定,這樣的意象在吟誦幾遍之后都不難在讀者的頭腦中生成。有了這樣的意象,再去弄清事典的出處,對詩句的理解就加深了,例如從“五更”句可以體會到詩人的慷慨之情,從“三峽”句可以認識到“百姓勞于兵革”使詩人深以為優(yōu)——再從章法來看,這樣寫還兼有為下面“野哭”一句張本的作用。至于詩人以諸葛亮、公孫述自解,跟詩境的關系尤為密切,因為武侯廟、白帝廟都在州城附近,詩人都去看過。前人云:“作詩用事,要如釋語,水中著鹽,飲水乃知鹽味!边@首詩中的用事正是如此。
【閣夜教案】相關文章:
《閣夜》教案02-16
《閣夜》教學設計05-03
閣夜教學設計11-26
《閣夜》教學設計9篇05-03
《滕王閣序》教案03-23
滕王閣序教案08-05
騰龍閣作文10-09
《平安夜》教案12-06
平安夜教案12-20
《蟈蟈與蛐蛐夜》教案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