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電影[莎翁情史]觀后感
觀看一部優(yōu)秀作品之后,我們會受益匪淺,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觀后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于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于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后的基礎上發(fā)感想。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電影[莎翁情史]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在美國電影史上,有一部被許多電影愛好者戲認為是奧斯卡玩笑的喜劇電影《莎翁情史》(又名《戀愛中的的莎士比亞》)。這部1998年拍攝的電影在隨后一年的各大獎項評選中大獲豐收,連一向要求甚嚴的奧斯卡也給了它包括最佳女主角、最佳影片、最佳女配角等7項大獎。當然,這幾項大獎遭無數(shù)人吐槽(特別是最佳女主角格溫妮絲·帕特洛的獲獎,不過最佳女配角朱迪·丹奇似乎實至名歸),不過筆者私以為任何評獎皆有其起因和標準,以個人眼光批評一部電影實需要公正的研究。再者,一部影片斬獲奧斯卡大獎并不完全以影片質(zhì)量占優(yōu),其背后也有電影公司文化運作的成分影響;另,奧斯卡的獎項評選也不能代表一部影片的全部水平(雖然是影片水平的一個很權威的證明)。那么除開這些獲不獲獎的糾結討論,讓我們以一部喜劇電影的眼光重新審視這部電影,一定會發(fā)現(xiàn)好萊塢在電影制作上的許多優(yōu)秀經(jīng)驗,特別是驚訝于其編劇的巧妙技巧。本文重點亦在于此,暫不評價電影的好壞,而是以本部電影為例子,找出一些值得當代中國電影學習的因素。
編劇——歐美制作的核心要素對于一部美國制造,大片特效是一向慣用的殺手锏,那么除了科幻大片,其他的電影中將劇情設置視為殺手锏也不為過。在這部《莎翁情史》中,筆者認為編劇的作用可以是已經(jīng)超越導演了。此片的編劇的亮點如下:
1、豐富的想象力。關于影片中展示的莎翁愛情不少觀眾持懷疑態(tài)度,筆者也認為影片所展示的不可能完全符合當時實際情況,最明顯的馬腳一是女主角當時不可能真正登上戲劇舞臺(那必然引起軒然大波,僅以影片展示的解決辦法有可能完全平息嗎?),而是對于馬洛之死處理得過于牽強。這兩點實在是硬傷,但從整部電影而言,能以莎士比亞的情史出發(fā),將莎翁的愛情脈絡、《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制作、當時的戲劇界的地位背景以及種種巧合安排得當,而且絲毫無違和感(什么叫違和感?看看《戀愛中的喬治盧卡斯》就知道了),不得不稱贊兩位編劇想象力的豐富、精彩。
2、巧妙地結合愛情與文學。將莎士比亞與維奧拉的愛情與《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制作相結合可以說是本片最大的亮點。莎翁為何寫羅密歐與朱麗葉、怎樣想到這樣經(jīng)典的情節(jié)與結局、怎樣寫出如同身受的戀愛之感?這些普羅大眾一直沒有注意實則十分有、掘力的問題在影片中得以解答,并且是以一種精彩的結合形式而出現(xiàn)。莎士比亞就是現(xiàn)實的羅密歐,而維奧拉則是朱麗葉,這本身就能引出許多看點,再加上莎翁風流韻事、維奧拉追求戲劇之路等精彩輔線,整部影片在結構上的精巧就已與普通影片拉開距離。同時,影片的臺詞也經(jīng)過精心設計,十分具有莎翁浪漫人文情懷的格調(diào),而且恰到好處,不造作,可以看出編劇本身對莎翁作品的研究是很多的,文學素養(yǎng)是比較高的。
3、伏筆設置自然巧妙。要談論歐美編劇的神奇之處,就不得不避免兩個詞:想象、伏筆。想象力自然有《星球大戰(zhàn)》系列代言,而伏筆實在是每部能叫上名的好電影都能略見一斑。在看美劇時,觀眾往往有這樣的感覺:這句話或這個鏡頭好像很有深意,但不知道什么意思。如果繼續(xù)看下去,就會恍然大悟:哦,原來前面的臺詞/鏡頭是解釋這個情節(jié)的啊。在這部影片中伏筆頗多,可以說除了愛情這條主線,其他你能記住的場景和臺詞都各有各的輔線。比如說,影片剛開頭莎士比亞用于尋求靈感的蛇形手環(huán),初以為在他女伴帶上手環(huán)后它的使命就結束了,結果實際上這個手環(huán)是后來引發(fā)劇院老板與莎士比亞沖突的一個暗線。諸如此類的細節(jié)實在太多,再多看電影幾遍也不一定全部找完。這樣一來十幾條穿插在一起,在加上導演的巧妙運作,一部張力飽滿、節(jié)奏緊俏的電影就這樣完成了,也難怪在歐美影圈對編劇如此重視,這一點恰恰是大陸電影最缺乏的。
4、人物塑造很完滿。怎樣從觀眾角度簡單判斷一部電影編劇的好壞?如果只從伏筆多少判斷未免太過偏執(zhí)(許多作品伏筆多,也不見得就好,比如《盜墓筆記》),筆者認為從人物形象看是最準確的。一部電影,大的主角能讓觀眾始終記憶如新,小的配角能夠讓觀眾在看完之后能回想起這個角色的經(jīng)歷,總結他的性格,那么這部電影的人物塑造基本是很成功的。這部影片中,莎士比亞風流才子形象、維奧拉追求真愛的勇敢貴族女形象不可不謂深入人心(雖然個人不喜歡這個女演員,但是這部戲中她明顯拿出了此生最佳表演),而其他小配角也算得上圓滿,戲院老板、公爵,甚至是那個告密的孩子,他們的舉動不是隨便安排,而是完全有伏筆與之照應的、完整的、體現(xiàn)人物性格的。一個很好的例子是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僅僅8分鐘的出場獲得奧斯卡女配角,這一切不僅是演員的功力決定的,編劇在情節(jié)上賦予伊麗莎白的幾個事件也很有展示力。這里不再展開,幾個經(jīng)典一幕必看:女王看喜劇時的孤獨的笑、指婚、走出劇院。許多好萊塢制作的配角塑造得都十分精彩,在韓國的浪漫劇劇本中也出現(xiàn)這個趨勢(如《來自星星的你》),可以說讓每個角色干該干的事、讓每個角色都有完整的性格和對應鏡頭,既是導演功力的考驗,也是編劇能力的體現(xiàn)。
5、劇情中總要穿插點價值觀。價值觀對于歐美電影十分重要,英雄類電影很明顯宣傳了個人英雄主義等價值觀,劇情類電影也往往與宗教價值掛鉤。這部影片不能說有多少濃重的價值觀,但那句:戲劇難道就不能展現(xiàn)真實自然的情感嗎?(類似,記不清了)就很好體現(xiàn)了也可以說是隱喻了對戲劇藝術的尊重和推崇的價值觀。還有對于權威的不屈服、對于純真愛情的歌頌與追求,這些人文主義價值觀十分明顯,也極大地增加了影片的內(nèi)涵。
6、結局不落俗套,可堪經(jīng)典。喜劇的結局就該一派歡喜嗎?此片給出的答案是不。如果影片最后是女王被感動、維奧拉與莎士比亞幸福在一起,那么這部電影的客觀性將大大降低,也不符合史實。所以影片最后采用了一個開放式結局,維奧拉與莎士比亞分開后,影片并未說明維奧拉的情形,而是以莎士比亞寫《第十二夜》的想象暗示維奧拉有一個新生活。98年的結尾似乎真是啟發(fā)了一大片好萊塢編劇,最近幾年的電影很多都采用了開放式結局。比如說《盜夢空間》里男主角最后究竟有無回到現(xiàn)實世界至今是個迷(也堪稱經(jīng)典);再看韓國編劇的《來自星星的你》中男主角最后采用的是一種時而能回到地球時而不能的結局,可以說既喜又悲。這樣的結局實在是設置精巧,值得學習。
【電影[莎翁情史]觀后感】相關文章:
天堂電影院電影觀后感12-03
電影觀后感10-19
電影的觀后感10-05
電影觀后感10-06
電影的觀后感11-06
電影觀后感11-20
電影《無憾》觀后感10-25
電影《壁櫥》觀后感10-25
電影《孤獨》觀后感08-21
關于電影觀后感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