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草船借箭教學實錄
草船借箭教學實錄(一):
第一課時
師:這天我們要學的《草船借箭》這個故事出自《三國演義》。哪些同學看過《三國演義》?能夠是小說,能夠是連環(huán)畫,能夠是電視連續(xù)劇。
生:(自由舉手應答。絕大多數(shù)學生表示看過。)
師:能說說你對諸葛亮的印象嗎?
生1:諸葛亮是個足智多謀的軍師。
生2:諸葛亮是個很講情義的人,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十分感激,就幫忙劉備打天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師:說得好!“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八個字寫盡了諸葛亮的一生。
生3: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的學問十分大,被人稱為“臥龍先生”。
師:不僅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諸葛亮更知人心。
生4:諸葛亮跟周瑜斗智,最后把周瑜給活活氣死了。周瑜臨死前說:“既生亮,何生瑜?”意思是說,既然生了諸葛亮,又何必生我周瑜。
師:喲!你明白得還真多!當然,周瑜之死不能全怪諸葛亮。等會兒學了《草船借箭》這個故事,你就會明白的。
生5:諸葛亮神機妙算,他能借東風,會八卦陣,我覺得他是三國演義中最聰明的一個人。
師:好!看來大家對諸葛亮都有必須的了解和決定。這天學《草船借箭》這個故事,大家就多了一份親切感,因為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諸葛亮。學《草船借箭》就等于是會會諸葛亮這個老朋友。是吧?
生:(齊答)是!
師:“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請同學們打開書本,趕緊去見見諸葛亮這個老朋友。讀完課文以后,老師請你從智慧的角度,給故事當中的四個人物排一排行次,你覺得能夠怎樣排?明白嗎?
生:(齊答)明白。(學生開始自由朗讀課文,教師做現(xiàn)場巡視。)
師:好!讀完課文,對諸葛亮、周瑜、曹操、魯肅這四個人就應有了大致的印象,是吧?這四個人,如果從謀略和智慧的角度,給他們排排隊,你會怎樣排?
生1:我認為諸葛亮排第一位,周瑜排第二,曹操排在第三,魯肅第四。
師:諸葛亮最聰明,魯肅最笨。有不同意見嗎?
生2:我覺得魯肅就應排在第三,曹操排在第四。前面兩個不變。
師:哦!諸葛亮排第一,周瑜排第二,曹操變成最笨,魯肅排第三。還有不一樣的嗎?
生3:我覺得諸葛亮排第一,曹操排第二,周瑜第三,魯肅排第四。
師:周瑜第三了,魯肅還是最笨。還有不一樣嗎?
生4:我覺得諸葛亮第一,曹操第二,魯肅第三。
師:好嘛,魯肅第三,周瑜最笨。哈哈,還有嗎?
生5:我覺得諸葛亮第一,魯肅第二,周瑜第三,曹操第四。
師:你認為曹操最笨,有意思。從謀略和智慧的角度,每位同學都給四個人物打了分,是吧?盡管答案不同,但同學們發(fā)現(xiàn)沒有,有一點是毫無異議的。
生:(齊答)諸葛亮排第一。
師:對,諸葛亮排第一,諸葛亮是最聰明的。這是同學們讀了課文之后取得的共識。十分好!這篇課文寫了諸葛亮的很多資料,此刻王老師請你們仔細讀一讀,你覺得這篇課文寫諸葛亮的智慧,什么地方寫得最精彩?把它們找出來,然后仔仔細細地讀一讀。
生:(大聲讀課文,尋找寫得精彩之處。教師做現(xiàn)場巡視。)
師:咱們交流一下,你覺得這篇文章當中寫諸葛亮的智慧,什么地方最精彩?
生1:我覺得寫諸葛亮的謀略和智慧在七和八自然段中寫得最精彩。
師:你先把寫得最精彩的地方讀給大家聽,咱們注意聽。
生1:(朗讀課文七、八自然段。)
師:不錯。這兩段話如果多讀幾遍,可能對你的幫忙就更大。誰也覺得這個地方寫諸葛亮的智慧得最精彩。再請一個同學讀一遍。
生2:(朗讀)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應對面都看不清。天還沒亮,船已經(jīng)靠近曹軍水寨。諸葛亮下令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兒排開,又叫船上的兵士一邊擂鼓一邊吶喊。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樣辦?”
師:停!停!魯肅怎樣說?
生2:吃驚地說。
師:對呀!吃驚地說!再讀一讀,體會魯肅的吃驚。
生2:(朗讀)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樣辦?”
師:好!這樣讀才有吃驚的味道。繼續(xù)。
生2:(朗讀)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樣辦?”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師:注意!諸葛亮笑著說,得有笑容,得有笑聲啊。誰來讀讀諸葛亮笑著說?
生3:(朗讀)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師:這是微笑著說。誰還愿意讀讀這句話?
生4:(朗讀)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師:這是大笑著說。你也想讀?來,請你讀。
生5:(朗讀)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師:你這笑,真是出自內(nèi)心的笑!請你之后往下讀。
生5:(朗讀)曹操在營寨里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放箭,不讓他們近前。”
師:這個令可沒下好!電視上見過大將軍下令嗎?那個威嚴,那個響亮,那個果斷。這樣,大家先自由讀一讀,體會體會。
生:(自由練讀。)
師:來,請曹操下令!咱們先叫一個女曹操。曹操在營寨里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
生1:(朗讀)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舉妄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放箭,不讓他們近前。
師:活脫活現(xiàn)一曹操。稍有一點遺憾,那個曹操說的是不要“輕易出動”,你這曹操說成了不要“輕舉妄動”,兩個曹操,哪個說得更準確?自己體會體會,好嗎?叫一個男曹操,曹操本來就是男的嘛。曹操在營寨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
生2:(朗讀)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放箭,不讓他們近前。
師:好一個威風凜凜的大將軍!你繼續(xù)往下讀。
生2:(朗讀)他派人去旱寨調(diào)來六千個弓弩手到江邊支援水軍。一萬多個弓弩手一齊朝江中放箭,箭象下雨一樣。諸葛亮又下令把船調(diào)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仍舊擂鼓吶喊,逼近曹軍水寨去受箭。
師:還有同學覺得別的什么地方寫諸葛亮的智慧是最精彩的?
生3:我覺得最精彩的是第四自然段。諸葛亮說:“期望你借給我二十只船,每只船上要三十個兵士,船要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的兩邊,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你有十萬支箭,但是不能讓都督明白,他要是明白了,我的計劃就完了。”
生4:我覺得第二自然段寫諸葛亮的謀略比較精彩,因為他說:“此刻軍中缺的是箭,想請先生趕造十萬只箭。”
師:等等,老師請你把第二段話都念一遍,好嗎?
生4:有一天,周瑜請諸葛亮來商議軍事,對諸葛亮說:“我們此刻就要和曹兵交戰(zhàn),水上交戰(zhàn)用什么兵器最好?”
師:注意啊,周瑜說這番話的時候,他實際上——
生4:心懷不軌,他很嫉妒諸葛亮,他想用這個造箭的名義把諸葛亮害死。因為他死前曾說過“既生瑜,何生亮”,所以看的出來他十分恨諸葛亮,想利用造箭的借口害死諸葛亮。
師:對啊,所以說,周瑜說這話的時候一肚子壞水,你得把這種感覺讀出來。你剛才讀得那個周瑜是光明磊落的周瑜,不是心懷鬼胎的周瑜,你得心懷鬼胎呀!試一試,行嗎?(讀開頭的話)有一天,周瑜請諸葛亮來商議軍事,對諸葛亮說——
生4:(朗讀)“我們此刻就要和曹兵交戰(zhàn),水上交戰(zhàn)用什么兵器最好?”諸葛亮說:“當然是弓箭最好。”“先生和我想得一樣,此刻軍中缺的是箭,想請先生趕造十萬支箭,這是公事,期望先生不要推辭。”諸葛亮說:“都督委托,當然照辦,不知這十萬支箭什么時候用?”周瑜說:“十天造得好嗎?”諸葛亮說:“既然就要交戰(zhàn),十天造好必然誤了大事。”
師:注意!諸葛亮這個時候嘴上這樣說著,心里想到的是什么呢?
生5:他想到了周瑜肯定是使的詭計,干脆就來個將計就計。
生6:他想到周瑜肯定要給他出難題,十天造十萬支箭肯定是比登天還難。
生7:我首先和他一樣,而且我明白諸葛亮他熟知天文地理,他已經(jīng)觀過天象,明白再過三天就有一場個性個性大的霧,也想到周瑜會用這個箭來威脅他。所以他肯定想到了借箭這回事。
師:盡管諸葛亮明白周瑜想要害他,盡管諸葛亮明白三天后這場大霧,將計就計能把這十萬支箭借來。但是我就覺得很奇怪,諸葛亮為什么不推托、不推辭呢?明明明白周瑜要害我,要我的身家性命,我干嘛還要替他借十萬支箭呢?
生1:我覺得諸葛亮想,既然你想害我,我就將計就計,我就和你斗智。
生2:我想是這樣,周瑜就是想專門找一個難題難倒諸葛亮,如果你要是不去借箭的話,正好中了人家圈套,就證明周瑜比諸葛亮強。
師:同學們,諸葛亮是劉備的軍師,周瑜呢,是孫權(quán)的都督。劉備和孫權(quán)但是兩家呀。周瑜這樣刁難諸葛亮,諸葛亮完全能夠回到劉備那里去呀。
生3:因為魏軍當時十分強大,諸葛亮提出要東吳和蜀漢相聯(lián)盟,來攻打魏軍,這樣才能獲得勝利。因為這個時候需要箭,諸葛亮使計,如果把魏軍的箭由我來使的話,魏軍的兵力就會大大減弱,而我軍的兵力會大大增加,這樣的就能夠使劉備的蜀漢、孫權(quán)的東吳取得勝利。所以,諸葛亮是從大局來思考借箭的。
師:看得出,你讀過不少書,對當時的歷史狀況很了解。你講得很對,孫劉兩家只有聯(lián)合抗曹,才能戰(zhàn)勝曹操,保住自己的領地。但是,剛才你的發(fā)言有一個小小的錯誤,指出來你不生氣吧?其實,那時三國還沒有建立,東吳、蜀國、魏國還沒有建立,孫權(quán)和劉備還是各地的一方霸主。所以是孫劉聯(lián)合,而不是吳蜀聯(lián)合。請你之后讀。
生3:(朗讀)諸葛亮說:“既然就要交戰(zhàn),十天造好必然誤了大事。”周瑜問:“先生預計幾天能夠造好。”諸葛亮說:“只需三天。”周瑜說:“軍師你可不能開玩笑。”諸葛亮說:“我怎樣敢和都督開玩笑,我愿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懲罰。”周瑜很高興,讓諸葛亮當面立下軍令狀,又擺了酒席招待他。諸葛亮說:“這天來不及了,從明天起到第三天,請派五百個兵士到江邊去取箭。”諸葛亮喝了幾杯酒就走了。
師:好的,請坐。我們對諸葛亮的智慧都有了自己獨特地體會和理解。有的同學認為前面寫得最精彩,有的同學認為中間寫得最精彩,也有的同學認為后面寫得最精彩。其實這些都不要緊,只要我們深入到課文中的字里行間細細品味,我們就能夠感覺到這篇課文每一段話、每一句話、甚至每一個字都在傳神地寫著諸葛亮的智慧。這篇課文,老師讀了二十多遍了,盡管讀了二十多遍,我還是有一個問題沒搞清楚,但我又很想搞清楚這個問題,我甚至傻想著是不是就應去問一下諸葛亮。(眾大笑)你們想明白困擾王老師的這個問題嗎?
生:(齊答)想!
師:我暫時不告訴你們,請你們先仔仔細細地讀讀課文,猜猜困惑王老師的會是一個什么問題看誰有水平,猜得準。
(學生興趣盎然地讀課文,思索)
師:好,請同學們大膽地猜,是哪個問題困擾著王老師
生1:3天怎樣能造好10萬枝箭
生2:為什么諸葛亮向魯肅借船這件事兒不能讓周瑜明白
生3:諸葛亮的計策妙在哪里
生4:曹操為什么不射“火箭”
生5:魯肅是周瑜的下人,為什么不向他報告諸葛亮借船的事
師:這些問題我也都想過,但是透過讀書,我都已經(jīng)搞懂了。老師在想啊,諸葛亮說:“我怎樣敢和都督開玩笑,我愿意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懲罰。”同學們,你們明白立下軍令狀意味著什么?
生1:完不成任務就要殺頭。
師:喀嚓,腦袋搬家。對呀,立下軍令狀意味著三天造不好十萬支箭的話,腦袋就要搬家。所以我就在想,當時,諸葛亮立軍令狀的時候,腦子里想了些什么?他到底想好了一些什么呢?這但是一個大問題!因為這個問題事關(guān)諸葛亮的身家性命。≡蹅兪遣皇沁@樣,先獨自看看書,思考思考這個問題。再以四人小組為單位,一齊討論討論,行嗎?(學生先默讀思考,然后四人小組相互討論)
師:討論十分熱烈!看來,困擾老師多日的重大問題,就要在你們那里解決了。好。≌埥檀蠹,諸葛亮在立軍令狀之前,他肯定想到了些什么呢?
生1:我覺得在立軍令狀之前,他就已經(jīng)謀略好了后面的計劃,他已經(jīng)計劃好了怎樣來造這十萬支箭,然后他才敢跟周瑜立下軍令狀。如果他沒有謀略好的話,他就不會冒著殺頭的危險去立軍令狀的。
師:有道理!老師繼續(xù)向你們請教,這個計劃當中該有哪些資料?
生2:我認為他想到的第一個就是天氣的變化,想到了長江上三天之后會有大霧。
生3:第二個他想到的是曹軍會怎樣應對。以曹操的為人,他肯定會謹慎用兵。他看見外面有大霧,而且又有鼓聲和吶喊聲,他肯定不敢輕易出兵,所以他肯定使用弓箭。
生4:他還想到了他肯定要有所準備,就是準備草船。而且,他務必思考到魯肅會不會把這件事告訴周瑜的。以他對魯肅的了解,魯肅肯定會把船借給他,而且不會把這件事告訴周瑜。
生5:而且,諸葛亮他還思考到二十條船上箭能不能插到最多。因為他一開始先讓青布幔子包上,再插上草人。假如是木船前往的話,就插不上多少支箭,可能達不到十萬支箭的數(shù)量。用青布幔子,箭射在上面就固定在布上,不會掉下去。而且插上草人也能夠把箭插得多一些,至少不會達不到十萬支箭而受罰。
師:是啊,這些問題,哪個問題能不先想好呢?草船不想好,能借到箭嗎?天氣不想好,能借到箭嗎?曹操、魯肅的性格不想好,能借到箭嗎?這個計劃,諸葛亮想得多么周到、多么細致!你們說,諸葛亮他神不神?
生:(齊答)神。
師:諸葛亮他妙不妙?
生:(齊答)妙。
師:難怪魯肅見了周瑜,告訴他借箭的經(jīng)過,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第二課時
師:透過上節(jié)課的讀書研究,我們明白,早在諸葛亮給周瑜立軍令狀之前,他已經(jīng)謀劃好了草船借箭的計劃,他想得是那樣周到、那樣細致,最后草船借箭的計劃得到了成功實施。難怪魯肅回來告訴周瑜借箭的經(jīng)過,周瑜長嘆一聲說——
生:(齊讀)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師:請你讀一遍。
生1:(朗讀)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師:周瑜是長嘆一聲,你把那個嘆加上去,再來讀這句話。
生2:(朗讀)唉,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師:不錯,請你來。
生3:(朗讀)諸葛亮神機妙算,唉,我真不如他。
生4:(朗讀)唉,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呀!
師:周瑜到最后就是這副神態(tài)、這副樣貌。同學們,你們覺得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在課文的哪些地方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呢?自己默讀課文,把你認為最能充分體現(xiàn)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地方用波浪線劃下來,然后仔細地讀一讀,想一想,為什么你覺得這個地方體現(xiàn)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學生默讀課文,教師做現(xiàn)場巡視。)
師:我看到同學們找了很多地方,是吧?的確像同學們所體會的那樣,這篇課文很多地方都在描述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那咱們就這樣,在那么多地方當中,挑你自己體會最深的一處,說一說這個地方你是怎樣體會到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的,好嗎?
生1:(朗讀)“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應對面都看不清。”我從那里體會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因為大霧漫天,能見度很低,所以敵人看不見他,當然他也用不著看見敵人,曹操怕江邊有伏兵,就只能用遠距離的武器防御,這樣諸葛亮才能草船借箭成功,這才能體現(xiàn)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師:先別忙著坐下去。我發(fā)現(xiàn)你挺能說的,理解得也十分不錯。但咱們學語文,光有理解沒有感受是不行的,你看看這是一場怎樣的霧?你一讀,要讓大家感受到這場霧。
生1:(朗讀)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應對面都看不清。
師:比剛才大了點,但這場霧還不夠大,誰能比他讀得更大?
生2:(朗讀)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應對面都看不清。
師:霧更濃了,但還是沒有漫天呀!誰再來讀一讀?
生3:(朗讀)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應對面都看不清。
師:這才是一場漫天的大霧啊!同學們想啊,這時候諸葛亮和魯肅都坐在船上,他倆都看到了這場大霧,你說魯肅看到這場大霧什么感受?
生1:他這時候比較驚訝,比較吃驚。
師:那么諸葛亮呢?諸葛亮看到這場大霧什么感覺?什么情緒?你別說,透過你的讀告訴大家,自己讀。
生1:(朗讀)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應對面都看不清。
師:你們從他的朗讀中體會到了諸葛亮的什么情緒?
生2:體會到諸葛亮當時情緒十分高興。
生3:他十分的自信。
生4:他最后如愿以償了,正暗自得意呢!
師:好一個“如愿以償”啊!但是,王老師覺得你光抓住這句話,還不能夠看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為啥?因為光憑這句話,還不明白究竟是碰巧遇上了大霧呢還是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算準了大霧呢。哪句話能證明這場大霧諸葛亮早已算到了?
生1:(朗讀)“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
師:誰來做做諸葛亮,來讀讀這句話?
生2:(朗讀)“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
師:一做諸葛亮你就激動。(眾笑)不激動。再來一次,把諸葛亮的胸有成竹,把諸葛亮的運籌帷幄,把這種感覺讀出來。要心定氣閑,像諸葛亮那樣一點也不著急地讀。
生2:(朗讀)“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
師:這才像個諸葛亮嘛!心定氣閑,成竹在胸。但是,王老師覺得這句話寫得太啰唆,什么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諸葛亮第一天第二天不都沒動靜嗎?寫它干嘛?完全能夠改成這樣:“到了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這樣一寫,又簡潔又明了,不浪費筆墨,多好!在書上把它改一下吧。
生:(紛紛示意)不能改,不能這樣改。
師:(故做糊涂狀)不能改?為啥不能改?這樣改不是挺好的嘛!
生1:因為有了這兩句話,就能體現(xiàn)諸葛亮預測到第三天四更時候有大霧的。如果直接說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時候,也許碰巧第三天四更時候來了大霧了,他一看,噢,來了大霧了,就這天去借箭吧。
生2:第一天第二天雖然說沒動靜,其實他這邊盤算著吶,第一天第二天說明他做事情不是十分得急,而是他沉著冷靜。
生3:如果你直接寫到第三天四更時候的話,就沒有那種胸有成竹的感覺了。
生4:這樣還能看出諸葛亮在立軍令狀的時候十分有把握。
師:如果你作為一個旁觀者,一個不知內(nèi)情的人,都快急死了,是吧?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火已經(jīng)燒到眉毛上了,你怎樣還沒動?一向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而這個時候,咱們這位仁厚老實的魯肅,還不明白諸葛亮把他請去干嘛呢。是不是?你們說諸葛亮他神不神?
生:(齊答)神。
師:妙不妙?
生:(齊答)妙。
師:剛才咱們用了前后聯(lián)系的方法讀懂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前面那句話是反映諸葛亮的預測,后面那句話是反映事實的,這樣一聯(lián)系,就能體現(xiàn)他的神機妙算。你再仔仔細細地讀讀課文,找一找,還有哪些話前后聯(lián)在一齊能夠反映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生:(默讀課文,尋找相關(guān)句子。教師做現(xiàn)場巡視。)
師:咱們來交流交流各自的發(fā)現(xiàn)。
生1:我覺得還有“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師:這是諸葛亮預測的。
生1:還有就是“曹操在營寨里聽到了擂鼓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放箭,不讓他們近前。’”一開始諸葛亮就預測到在大霧的時候,曹操不敢把他的兵派出來,到之后又寫曹操在營寨里聽到諸葛亮他們的鼓聲和吶喊聲,就讓弓弩手向他們射箭,從那里體現(xiàn)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師:是啊,諸葛亮前面這樣說,曹操后面果然這樣做,是不是呀?咱們一齊來讀讀這兩段話。
生:(齊讀)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在營寨里聽到了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放箭,不讓他們近前。”
師:同學們,諸葛亮是怎樣說的?
生:笑著說。
師:他是笑著說的。我覺得這篇課文挺有意思,我發(fā)現(xiàn)這篇課文寫諸葛亮說的地方一共有十一處,前面諸葛亮說‘水上交戰(zhàn)用弓箭最好。’諸葛亮說‘既然就要交戰(zhàn),十天造好必然誤了大事。’諸葛亮說‘我怎樣敢和都督開玩笑,我愿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愿受罰。’都是諸葛亮說諸葛亮說。但是我發(fā)現(xiàn),只有這個地方在諸葛亮說的前面加了一個‘笑’字,諸葛亮笑著說。咱們一齊來讀一讀,諸葛亮笑著說——
生:(齊讀)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師:是啊,你們研究研究看,你們覺得諸葛亮他在笑誰?
生:(自由讀)
師:諸葛亮在笑誰呢?
生1:我覺得諸葛亮是在笑曹操,因為霧這么大,笑曹操不敢出來迎戰(zhàn)。
師:說明諸葛亮對曹操的性格怎樣樣?
生1:了如指掌。
師:了如指掌,是啊,這叫什么笑?這叫諷刺的笑。曹操,哼!生性多疑,這種天氣,有敵人突然來攻,自然不敢派兵。你讀,把這種感覺讀出來。
生1(輕蔑地朗讀):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師:對諸葛亮的笑,你們還有別的體會嗎?
生2:我覺得他是在笑他自己的神機妙算,笑他自己有這么大的本領,對所有人都了如指掌。
師:這叫自信的笑。來,把這種感覺讀出來。
生2(自信地朗讀):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師:不錯!這是他的體會,你們呢?都一樣嗎?
生3:他還在笑魯肅,魯肅前面吃驚地問諸葛亮說:“曹兵出來怎樣辦?”諸葛亮后面回答了魯肅。
師:他是在寬慰魯肅,是不是?魯肅啊魯肅,你真是個老實人,你怎樣到此刻還沒明白我的用意呀!是吧?這是一種幽默的笑。來,讀讀看,把這種感覺讀出來。
生3(幽默地朗讀):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師:誰來寬慰寬慰魯肅?來,請你。我做魯肅。咱們開始,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樣辦?”
生4(學著長者的口吻朗讀):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師:這回我魯肅總算放心了。看來,諸葛亮這一笑的內(nèi)涵多著。≌l還有別的發(fā)現(xiàn)嗎?
生5:我覺得諸葛亮還在笑周瑜呢!前面主要是周瑜想害諸葛亮,而此刻諸葛亮立刻就要把十萬支箭借回來了,立刻就會有十萬支箭了,他就覺得你周瑜肯定想不到這點。
師:所以諸葛亮怎樣說的?
生5:他說,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師:對啊!回去干嘛?
生5:回去交箭。
師:交了箭,周瑜的陰謀還能得逞嗎?
生5:不能了。
師:諸葛亮心里默默地說:“周瑜、周公瑾呀,你要跟我斗,還嫩點兒!”是吧?這叫什么笑?這叫勝利的笑。你再讀讀看,把這種感覺讀出來。
生5(充滿喜悅地朗讀):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師:諸葛亮這一笑,笑得多么自信、多么自豪、多么喜悅!咱們一齊再來讀讀諸葛亮這一充滿智慧、充滿勝利的笑!
生:(齊讀)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師:你們說,諸葛亮神不神?
生:(齊答)神。
師:妙不妙?
生:(齊答)妙。
師:除了這兩句,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你們還有別的發(fā)現(xiàn)嗎?
生1:我從第四自然段最后那個“但是不能讓都督明白,他要是明白了,我的計劃就完了。”還有第五自然段的那個“回來報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發(fā)現(xiàn)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諸葛亮不讓告訴都督,結(jié)果魯肅果然就沒有告訴借船的事,證明他對魯肅的為人也是了如指掌。
師:還有別的發(fā)現(xiàn)嗎?
生2:我還有一個。前面第四自然段寫諸葛亮對魯肅說“第三天保管有十萬支箭。”后面第十自然段寫“每只船大約五六千支箭,二十只船共有十萬支箭。”印證了他的預測。
師:是啊,連箭的數(shù)量都預測得那么準確。不多不少,剛好十萬支箭。
生4:我這個是十分深沉的。“謝謝曹丞相的箭”,他表面上是在氣曹操,實際上是要動搖曹操的軍心。曹操的兵士看到諸葛亮這么神機妙算、這么歷害,而他們的主帥曹操卻沒有識別他的詭計,他們覺得對方十分強大,就覺得不是他們的對手了。
師:就是在沒有交戰(zhàn)之前,先挫挫他們的士氣,是不是啊?你的理解十分深刻,也看得出你的知識面十分廣。但是我擔心啊,曹操明白自己上了當,怎能善罷甘休?他要是派兵追殺出來,諸葛亮不就麻煩了嗎?
生4:我覺得根本用不著擔心。因為諸葛亮早已算好了,回來時是順風順水的。曹操他們根本追趕不上。
師:好一個“順風順水”!從“順風順水”中,你們又有什么新的體會?
生5:諸葛亮不但事先預測好了氣象,而且他也預測好了這個地理位置。
生6:船頭只有先朝西、后朝東,才能順風順水地回來?梢,諸葛亮想得多么周到!
生7:靠近曹軍水寨時,是空船,所以逆風逆水關(guān)系不大。借完箭回來的時候,船上裝滿了箭,所以順風順水就省了了許多,也保險一點。
生8:順風順水回來,曹軍就追不上。追不上,就能更加挫挫他們的士氣。
師:說得好!對諸葛亮他們來說,風順、水順、情緒更順。倮谕,能不順心嗎?難怪魯肅詳詳細細地把這一切告訴周瑜之后,周瑜不得不長嘆一聲:“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讀完全文,你覺得周瑜和諸葛亮比,還有哪些地方不如諸葛亮的?
生1:周瑜心胸太狹隘,諸葛亮心胸比較寬闊。
生2:周瑜其實也挺聰明,就是沒有把聰明用到正道上,老想害人。諸葛亮用到正道上,做大事。
生3:周瑜他只想前不想后果,而諸葛亮想事情比較周密。
生4:周瑜做事沒有諸葛亮周到。
生5:周瑜做事欠冷靜,就拿他想害諸葛亮這件事來說吧,他嫉妒諸葛亮比他有才干,他們此刻是要聯(lián)合抗曹,他卻想害諸葛亮,是不是有點內(nèi)訌的感覺?
生6:周瑜有點自不量力,他一開始想害諸葛亮的時候,他也不想想諸葛亮是什么人,諸葛亮早就把曹操魯肅這些人了如指掌了。
生7:周瑜做事十分著急,而諸葛亮做事十分冷靜。
師:是啊,周瑜的氣度、周瑜的為人、周瑜的才智、周瑜的智慧都不如諸葛亮,難怪魯肅了解了整個借箭過程之后,對諸葛亮說了這么一句話,他說:“先生真神人也。”然后就向諸葛亮討教你這神機妙算是怎樣來的,諸葛亮就一五一十地對魯肅說了。同學們,你們想明白嗎?
生:(齊答)想。
師:真的想明白?
生:(齊答)想。
師:必須想明白?
生:(齊答)想。
師:下課!下課以后請同學們自己去看《三國演義》的第四十六回,答案就在四十六回上
草船借箭教學實錄(二):
第一課時
老師:同學們好。有人說《三國演義》是一部謀略之書,《草船借箭》這個故事是謀略里的謀略;也有人說《三國演義》是一部智慧之書,那么《草船借箭》就是智慧里面的智慧。對于這樣一個充滿了謀略、充滿了智慧的故事,我相信同學們必須十分感興趣。請同學們打開書本,自由地、大聲地朗讀這篇課文,碰到不認識的字多讀幾遍,碰到讀不通的句子多念幾遍。讀完以后,老師請你從謀略和智慧的角度,給故事當中的四個人物排一排行次,你覺得能夠怎樣排?明白嗎?
學生:明白。
。▽W生開始自由朗讀課文,教師做現(xiàn)場巡視。)
老師:四個人物從謀略和智慧的角度,你給他們排排隊,你會怎樣排?
學生1:我認為諸葛亮排第一位。
老師:好,諸葛亮排第一。
學生1:周瑜排第二。
老師:周瑜第二。
學生1:曹操排在第三。
老師:曹操第三。
學生1:魯肅第四。
老師:魯肅第四。諸葛亮最聰明,魯肅最笨。有不同意見嗎?不一樣,有不一樣的意見。好!請你說。
學生2:我覺得魯肅就應排在第三,曹操排在第四。
老師:前面兩個沒問題。
學生2:前面兩個不變。
老師:不變,諸葛亮排第一,周瑜排第二,曹操變成最笨,魯肅排第三。還有不一樣的嗎?
學生3:我覺得諸葛亮就應排第一,曹操排第二,周瑜第三。
老師:噢,周瑜成第三了。
學生3:周瑜排第三,魯肅排第四。
老師:周瑜第三了,魯肅還是最笨。還有嗎?還有不一樣嗎?
學生4:我覺得諸葛亮第一。
老師:諸葛亮第一。
學生4:曹操第二。
老師:噢,曹操第二。
學生4:魯肅第三。
老師:好,魯肅第三。噢,周瑜最笨。哈哈,還有嗎?還有不一樣嗎?
學生5:我覺得諸葛亮第一,魯肅第二。
老師:諸葛亮第一,魯肅第二。
學生5:周瑜第三,曹操第四。
老師:周瑜第三,曹操最笨。請坐下。噢,十分有意思,從謀略和智慧的角度,每位同學都給四個人物打了分,是吧?盡管答案不同,五種答案,但同學們發(fā)現(xiàn)沒有,有一點是毫無異議的。
學生:(齊答)諸葛亮排第一。
老師:對,諸葛亮排第一,諸葛亮是最聰明的,是吧?這是同學們讀了一遍課文之后取得的共識。十分好,那么這篇課文寫諸葛亮很多地方,此刻王老師請你們再仔仔細細讀一遍,你覺得這篇課文當中寫諸葛亮的謀略和寫諸葛亮的智慧,什么地方寫得最精彩?把你覺得寫得最精彩的地方找出來,然后仔仔細細地讀一讀,讀出精彩來,明白嗎?
學生:(大聲讀課文,尋找寫得精彩之處。教師做現(xiàn)場巡視。)
老師:咱們此刻交流一下,你覺得這篇文章當中寫諸葛亮的謀略、寫諸葛亮的智慧,什么地方最精彩?
學生1:我覺得寫諸葛亮的謀略和智慧在七和八自然段中寫得最精彩。
老師:你先把寫得最精彩的地方讀給大家聽,咱們注意聽。
學生1:(朗讀課文七、八自然段。)我覺得七和八自然段,寫諸葛亮的謀略和智慧寫得十分精彩。
老師:體會得不錯。這兩段話如果多去讀幾遍,那可能對你幫忙就更大。誰也覺得這個地方寫諸葛亮寫得最精彩。我再叫一個同學讀一遍。
學生2:(朗讀課文七八自然段。)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應對面都看不清。天還沒亮,船已經(jīng)靠近曹軍水寨。諸葛亮下令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兒排開,又叫船上的兵士一邊擂鼓一邊吶喊。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樣辦?”
老師:停!停!魯肅怎樣說?
學生:吃驚地說。
老師:再讀。
學生2: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樣辦?”
老師:(范讀)如果曹兵出來怎樣辦?
學生2:如果曹兵出來怎樣辦?
老師:他吃驚了嗎?
學生:沒有。
老師:你們吃驚了嗎?
學生:沒有。
老師:誰能讀出吃驚的味道?
學生3: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樣辦?”
老師:來,請你繼續(xù)讀“魯肅吃驚地說”。
學生4: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樣辦?”
老師:(范讀)“如果曹兵出來怎樣辦?”再讀。
學生4: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軍出來怎樣辦?”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老師:停!諸葛亮怎樣說?
學生:笑著說。
老師:你笑了嗎?
學生4:沒笑。
老師:能笑嗎?能笑!來,試一試。
學生4: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在營寨里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放箭,不讓他們近前。”
老師:停!停!“曹操下令說”,體會一下,你們自己讀一讀。“曹操下令說”,怎樣說,自己都讀一讀。
學生:(自由練讀。)
老師:來,曹操,曹操。咱們先叫一個女曹操,曹操在營寨里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
學生1: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舉妄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放箭,不讓他們近前。
老師:活脫活現(xiàn)的女曹操。稍有一點遺憾,就是不要“輕易出動”,而不是“輕舉妄動”,不是這樣的。好的,不錯。來,叫一個男曹操,曹操本來就是男的,注意啊,曹操在營寨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
學生2: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放箭,不讓他們近前。
老師:真好!你繼續(xù)。
學生3:(朗讀接下去的課文。)他派人去旱寨調(diào)來六千個弓弩手到江邊支援水軍。一萬多個弓弩手一齊朝江中放箭,箭象下雨一樣。諸葛亮又下令把船調(diào)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仍舊擂鼓吶喊,逼近曹軍水寨去受箭。
老師:好。還有同學覺得別的什么地方,寫諸葛亮的謀略、寫諸葛亮的智慧是最精彩的?
學生4:我覺得最精彩的是第四自然段。諸葛亮說:“期望你借給我二十只船,每只船上要三十個兵士,船要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的兩邊,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你有十萬支箭,但是不能讓都督明白,他要是明白了,我的計劃就完了。”
老師:這個地方寫得最精彩,是吧?但是我覺得,你想象一下,當時諸葛亮懷著一種怎樣的情緒和魯肅說這番話。當跟魯肅說這番話的時候,他已經(jīng)把什么東西都想好了,然后他在魯肅面前會表現(xiàn)出一種什么神態(tài)?一種什么表情?他會用什么樣的語氣和魯肅說?再想一想,然后就把自己當作諸葛亮,你來說諸葛亮這段話。好,我來讀魯肅說的話:“這都是你自己找得,我怎樣能幫你的忙。”諸葛亮說——
學生4:(接讀諸葛亮的話)期望你借給我二十只船,每只船上要三十個兵士,船要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的兩邊,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你有十萬只箭,但是不能讓都督明白,他要是明白了,我的計劃就完了。”
老師:這個諸葛亮年齡比較大,這個諸葛亮年齡比較輕,可都是諸葛亮。有沒有同學覺得別的地方諸葛亮的謀略和智慧是最精彩的,還有嗎?
學生5:第二自然段寫諸葛亮的謀略比較精彩,因為他說:“此刻軍中缺的是箭,想請先生趕造十萬只箭。”
老師:等等,老師請你把第二段話都念一遍,好嗎?
老師6:有一天,周瑜請諸葛亮來商議軍事,對諸葛亮說:“我們此刻就要和曹兵交戰(zhàn),水上交戰(zhàn)用什么兵器最好?”
老師:注意啊,周瑜說這番話的時候,他實際上——
學生6:心懷不軌,他很嫉妒諸葛亮,他想用這個造箭的名義把諸葛亮害死。因為他死前曾說過“既生瑜,何生亮”,所以看的出來十分恨諸葛亮,想利用造箭的借口害死諸葛亮。
老師:對啊,所以說,周瑜說這話的時候一肚子壞水,你的把這種感覺讀出來,你剛才讀得那個周瑜是光明磊落的周瑜,不是心懷鬼胎的周瑜,你得心懷鬼胎呀!試一試,行嗎?(老師讀開頭的話)“有一天,周瑜請諸葛亮來商議軍事,對諸葛亮說——”
學生6:“我們此刻就要和曹兵交戰(zhàn),水上交戰(zhàn)用什么兵器最好?”諸葛亮說:“當然是弓箭最好。”“先生和我想得一樣,此刻軍中缺的是箭,想請先生趕造十萬支箭,這是公事,期望先生不要推辭。”諸葛亮說:“都督委托,當然照辦,不知這十萬支箭什么時候用?”周瑜說:“十天造得好嗎?”諸葛亮說:“既然就要交戰(zhàn),十天造好必然誤了大事。”
老師:注意!諸葛亮這個時候說,他想到的是什么?
學生7:他想到了肯定周瑜是使的鬼計,干脆就將計就計。
老師:想到將計就計,他還想到了什么?
學生8:想到周瑜肯定要給他出難題,十天造十萬支箭肯定是比登天還難。
老師:比登天還難,他想到了周瑜要害他,是吧?他還想到什么?
學生9:我首先和他一樣,而且我明白諸葛亮他熟知天文地理,他以前想到了大概他已經(jīng)觀象過,也可能預先想到周瑜會用這個箭來威脅他,騙他。所以他肯定會先觀一觀天象。因為一般大霧天,他們不敢出來跟你打,他肯定會用一些箭來射你,所以,他想到再過三天就有一場個性個性大的霧,最后他才想到借箭這回事。
老師:盡管諸葛亮想到周瑜想要害他,盡管諸葛亮想到了三天后這場大霧,將計就計把這十萬支箭造好,盡管諸葛亮想了很多,但是我就覺得很奇怪,諸葛亮為什么不推托、不推辭呢?明明明白周瑜要害我,要我的身家性命,我干嘛還要替他借十萬支箭呢?
學生1:我覺得諸葛亮想,既然你想害我,我就將計就計,我就和你斗智。
老師:他是想跟周瑜斗斗智。
學生2:我想是這樣,周瑜就是想專門找一個難題難倒諸葛亮,如果你要是不去借箭的話,正好中了人家圈套,就證明周瑜比諸葛亮強。
教師:同學們,你們明白諸葛亮是誰的軍師?
學生:劉備。
老師:周瑜是誰的都督。
學生:孫權(quán)。
老師:劉備和孫權(quán)但是兩家呀,為什么他們此刻——
學生3:因為魏軍當時十分強大,諸葛亮提出要東吳和蜀漢相聯(lián)盟,來攻打魏軍,這樣才能獲得勝利。因為這個時候需要箭,諸葛亮使計,如果把魏軍的箭由我來使的話,魏軍的兵力就會大大減弱,而我軍的兵力會大大增加,那我們就能夠用箭和他們相對抗,這樣的就能夠使劉備的蜀漢、孫權(quán)的東吳取得勝利。
老師:你講的道理是對的,孫劉兩家來聯(lián)合抗曹,才可能戰(zhàn)勝曹操。但是有一個小小的錯誤,指出來你不生氣吧?那時三國還沒有建立,東吳、蜀國、魏國還沒有建立,孫權(quán)和劉備還是各地的一方霸主。請你繼續(xù)讀,諸葛亮說——
學生3:既然要交戰(zhàn)。
老師:既然就要交戰(zhàn)。
學生3:“既然就要交戰(zhàn),十天造好必然誤了大事。”周瑜問:“先生預計幾天能夠造好。”諸葛亮說:“只需三天。”周瑜說:“軍師你可不能開玩笑。”諸葛亮說:“我怎樣敢和都督開玩笑,我愿立好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愿受罰。”
老師:甘受懲罰。
學生3:甘受懲罰。周瑜很高興,讓諸葛亮當面立下軍令狀,又擺了酒席招待他。諸葛亮說:“這天來不及了,從明天起到第三天,請派五百個兵士到江邊去取箭。”諸葛亮喝了幾杯走了。
老師:喝了幾杯酒就走了。好的,請坐。我們每一個同學對諸葛亮的謀略和智慧都有自己獨特地體會,都有自己獨特地理解。有的同學認為前面寫得最精彩,有的同學認為中間寫得最精彩,也有的同學認為后面寫得最精彩。其實這些都不要緊,只要我們深入到課文中的字里行間細細品味,我們就能夠感覺到這篇課文每一段話、每一句話、甚至每一個字都在傳神地寫著諸葛亮的謀略、諸葛亮的智慧。這篇課文老師讀了二十五遍了,但是盡管讀了二十五遍,我還是有一個問題沒搞清楚,我想來想去沒有明白,我甚至想到我是不是就應去問一下諸葛亮,但是諸葛亮已經(jīng)不在了,你們想明白困擾王老師的這個問題嗎?
學生:(齊答)想!
老師:王老師在想啊,諸葛亮說:“我怎樣敢和都督開玩笑,我愿意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懲罰。”同學們,你們明白立下軍令狀意味著什么?
學生4:完不成任務就要殺頭。
老師:喀嚓,腦袋搬家。對呀,立下軍令狀意味著三天造不好十萬支箭的話,腦袋就要搬家。所以我就在想,當時,諸葛亮當時立軍令狀的時候,腦子里想了些什么?到底想到了一些什么?他到底想好了一些什么?咱們是不是這樣,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圍繞這個問題咱們讀讀課文,再來研究研究,行嗎?
學生:(討論、研究)
老師:討論十分熱烈!你們說諸葛亮在立軍令狀之前,他肯定想了什么?肯定想到了什么?
學生1:我覺得在立軍令狀之前他就已經(jīng)謀略好了后面的計劃,他已經(jīng)計劃好了怎樣來造這十萬支箭。
老師:他是造箭嗎?
學生:借箭。
學生1:他就謀略好了怎樣去借箭,然后他才敢去給周瑜立下軍令狀。如果他沒有謀略好的話,他就不會冒著殺頭的危險去立軍令狀的。
老師:是啊,他是想好了草船借箭的整個計劃,是吧?這樣的計劃當中想好了哪些資料啊?你覺得務必想好哪些資料?
學生2:我認為他想到的第一個就是天氣的變化。
老師:天氣的變化,你說他已經(jīng)想到了什么?
學生2:想到了長江上會有大霧。
老師:長江之上必有大霧,是吧?
學生2:第二個他想到的是曹軍會怎樣應對。
老師:好,你認為曹操會怎樣應對?
學生2:以曹操的為人,他肯定會謹慎用兵。他看見外面有大霧,而且又有鼓聲和吶喊聲,他肯定不敢輕易出兵,所以他肯定使用弓箭。
老師:好,他這已經(jīng)想好了,還有嗎?
學生2:他還想到了他肯定還要有所準備,就是準備草船。那么,他務必思考到魯肅會把這件事告訴周瑜的。
老師:噢?不,不。他還沒向魯肅借船呢?他很快就思考到魯肅會告訴周瑜?他首先要向魯肅怎樣樣?
學生:借船。
老師:要向魯肅借船,他首先要想魯肅這個船會不會借給他呢?魯肅但是周瑜手下的人。
學生1:但是他們此刻聯(lián)合抗曹,所以魯肅也不是太弱智的人,他為了國家,也就應是肝膽相照的人。
老師:所以,你這個諸葛亮估計魯肅肯定會把船借給他,而且估計魯肅不會把這件事告訴周瑜。你還有補充?
學生2:我覺得他說的魯肅的為人不對。魯肅自從見到劉備以后,就和諸葛亮的關(guān)系越來越好了,而且魯肅也十分的仁慈,別人有求于他,必須會盡力去幫忙他。以前有個故事,周瑜向魯肅借糧,因為那時候魯肅十分有錢,而周瑜不是很富,他沒糧吃了就去向魯肅借,魯肅哪會有許許多多的糧食,但他就把一半的糧食借給周瑜了。
老師:從這個地方看出魯肅為人厚道很仁慈,是吧?這一點諸葛亮明白嗎?
學生2:明白。
老師:你的知識真廣,謝謝。
學生3:而且,諸葛亮他還思考到二十條船上箭能不能插到最多。因為他一開始先讓青布幔子包上,再插上草人。假如是木船前往的話,就插不上多少支箭,可能達不到十萬支箭的數(shù)量。用青布幔子,箭射在上面就固定在布上,不會掉下去。而且插上草人也能夠把箭插得多一些,至少不會達不到十萬支箭而受罰。
老師:是啊,你看諸葛亮早在立軍令狀之前,就已經(jīng)想好了整個草船借箭的計劃,他是想得那樣周到,想得那樣細致,想得那樣準確,你們說諸葛亮他神不神?
學生:(齊答)神。
老師:諸葛亮妙不妙?
學生:(齊答)妙。
老師:難怪,我們拿起書讀課文最后一句話,難怪魯肅見了周瑜,告訴他借箭的經(jīng)過,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學生:(齊讀)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師:再來一次。周瑜長嘆一聲說——
學生:(齊讀)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第二課時
老師:透過上節(jié)課的讀書研究,我們明白,早在諸葛亮給周瑜立軍令狀之前,他已經(jīng)謀劃好了草船借箭的計劃,他想得是那樣的周到,想得是那樣的細致、那樣的準確,最后草船借箭的計劃得到了成功實施。難怪魯肅回來告訴周瑜草船借箭的經(jīng)過,周瑜長嘆一聲說——
學生:(齊讀)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師:你讀一遍。
學生1: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師:周瑜是長嘆一聲,你把那個嘆加上去,再來讀這句話,誰來?
學生2:唉,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師:不錯,請你來。
學生3:諸葛亮神機妙算,唉,我真不如他。
老師:那口氣嘆在后面也行,好,請你來。
學生4:唉,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呀!
老師:周瑜到最后就是這副神態(tài)、這副形象、這副樣貌。唉,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同學們,你們覺得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在課文的哪些地方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呢?自己默讀課文,把你認為最能充分體現(xiàn)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地方用波浪線劃下來,然后仔細地讀一讀,想一想,為什么你覺得這個地方體現(xiàn)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學生:(默讀課文,教師做現(xiàn)場巡視。)
老師:我看到同學們找了很多地方,是吧?的確像同學們所體會的那樣,這篇課文很多地方都在描述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那咱們就這樣,在那么多地方當中,挑你自己體會最深的一處,說一說這個地方你是怎樣體會到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的,好嗎?
學生1:(朗讀課文中的句子)“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應對面都看不清。”我從那里體會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因為他以虛代實才能草船借箭,因為大霧漫天,能見度很低,所以敵人看不見他,當然他也用不著看見敵人,曹操怕江邊有伏兵,就只能用遠距離的武器防御,這樣諸葛亮才能草船借箭成功,這才能體現(xiàn)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老師:先別忙著坐下去。我發(fā)現(xiàn)你挺能說的,但王老師覺得你理解得十分不錯。咱們學語文,光有理解沒有感受那是不行的,你要把自己讀這句話的時候內(nèi)心的感受讀出來。你再試著讀讀這句話。
學生1:(朗讀)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應對面都看不清。
老師:比剛才大了點,但這場霧還不夠大,誰能比他讀得更大?這場霧,誰能比他讀得更大?
學生2:(朗讀)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應對面都看不清。
老師:比他大了,誰能讀得比他更大?
學生3:(朗讀)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應對面都看不清。
老師:這是一場十分大十分大的霧,大到連應對面都看不清。⊥瑢W們想啊,這時候諸葛亮和魯肅都坐在船上,他倆都看到了這場大霧,你說魯肅看到這場大霧什么感受?讀讀這句話,你是魯肅,你讀讀這段話,自己讀,放開聲音讀。就讀這句。魯肅看到了這場大霧心里怎樣樣?
學生:(自由練讀)
老師:魯肅,請你。
學生1:(朗讀)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應對面都看不清。
老師:你說魯肅看到這場大霧是什么情緒?
學生2:他這時候比較驚訝,比較吃驚。
老師:比較驚訝,比較吃驚,是不是?那你得表現(xiàn)出驚訝和吃驚呀,你再試試。
學生2:(朗讀)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應對面都看不清。
老師:對,就是這種感覺。誰再來讀一讀?
學生3:(朗讀)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應對面都看不清。
老師:請坐下,我們都來做一次魯肅,他是那樣驚訝,那樣吃驚,甚至還有一點點著急和害怕,這就是魯肅。咱們一齊來做做魯肅,讀一讀這段話,預備:這時候大霧漫天——
學生:(齊讀)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應對面都看不清。
老師:這是魯肅看到這場大霧時的反應。諸葛亮他看到了嗎?
學生:看到了。
老師:諸葛亮看到這場大霧什么感覺?什么情緒?你別說,透過你的讀告訴大家,自己讀。
學生:(自由練讀)
老師:來,諸葛亮,來,請你。
學生1:(朗讀)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應對面都看不清。
老師:諸葛亮,來,請你讀。
學生2: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應對面都看不清。
老師:真好,來,到上面來,你們看她的表情,那才叫諸葛亮。
學生2:(上臺朗讀)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應對面都看不清。
老師:你們體會到諸葛亮這時怎樣的情緒?
學生3:體會到諸葛亮當時情緒十分高興。
老師:你說呢。
學生4:他十分的自信。
老師:你說呢。
學生5:他如愿以償。
老師:是啊,如愿以償,這場大霧啊,哈哈,我在三天之前早就算定了,是吧?但是,王老師覺得你光抓住這句話,還不能夠看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為啥?因為光憑這句話,還不明白究竟是碰巧遇上了大霧呢還是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算準了大霧呢。所以,你還得往前面找,你得往前面找,前面有一句話,能夠說明其是這場大霧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準。往前面找,把它找出來,讀這句話,放開聲音把它讀出來。誰找出來了?
學生:我。
老師:誰找出來了?還有誰找出來了?最后那個男同學。
學生1:我找出來了,是第三天保管有十萬支箭。
老師:好,你從這個地方體會諸葛亮算準了。不錯,但是我覺得還有一處更直接、更了當、更明白地告訴人們,諸葛亮三天之前早算準這場大霧了。
學生2:(朗讀課文中的句子)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
老師:請到船里頭,是這處,咱們一齊來讀讀這段話,注意諸葛亮預測大霧時候的那種情緒、那種神態(tài)。(朗讀)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讀。
學生:(齊讀)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
老師:誰來做諸葛亮,來讀讀這句話?請。
學生1:(朗讀)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
老師:讓你讀諸葛亮你就激動,不激動。咱們再來一次,把諸葛亮的胸有成竹,把諸葛亮的運籌帷幄,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再讀,心定氣閑,像諸葛亮那樣一點也不著急地讀,預備開始。
學生2:(朗讀)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迅請到船里。
老師:好嘛!那個時候魯迅先生還沒出世吶。誰再來讀讀?
學生3:我想再找一個地方。
老師:你想讀這個地方嗎?
學生3:想。
老師:那就請你讀。
學生3:(朗讀)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蕭請到船里。
老師:魯肅又變成魯蕭了,魯肅要是聽到的話,對你們兩位準有意見,名字可不是隨便能改的喲。誰再來讀?
學生4:(朗讀)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
老師:這才像個真正的諸葛亮嘛!但是,王老師覺得這句話寫得太啰唆,什么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諸葛亮第一天第二天不都沒動靜嗎?寫它干嘛?完全能夠改成這樣:諸葛亮到了第三天四更時候,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是不是?這樣一寫,又簡潔又明了,不浪費筆墨,多好!改不改?把它改一下。
學生:(紛紛示意)不能改,不能這樣改。
老師:不能改?你說為啥不能改?
學生1:因為如果加上這兩句話,能體現(xiàn)諸葛亮預測到第三天四更時候有大霧的,如果直接說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時候,也許碰巧第三天四更時候來了大霧了,他一看,噢,來了大霧了,就這天了。
老師:分析得不錯。
學生2:第一天第二天雖然說沒動靜,其實他這邊盤算著吶,第一天第二天說明他做事情不是十分得急,而是他沉著冷靜。
老師:你還注意了諸葛亮的沉著冷靜、胸有成竹。
學生3:如果你直接寫到第三天四更時候的話,說明他十分直接就想到那里了,而沒有想他那么的十分的,就是我說的那個沉著冷靜。
老師:噢,還有,請你。
學生4:這樣還能看出諸葛亮在立軍令狀的時候十分有把握。
老師:十分有把握。如果你作為一個旁觀者,一個不知內(nèi)情的人,人家都著急死了,諸葛亮你完蛋了,你怎樣還不動?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火已經(jīng)燒到眉毛上了,你怎樣還沒動?一向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而這個時候,咱們這位仁厚老實的魯肅,還不明白諸葛亮把他請去干嘛呢。是不是?誰的謀略高?
學生:(齊答)諸葛亮。
老師:誰的智慧高?
學生:(齊答)諸葛亮。
老師:這就是諸葛亮!你們說諸葛亮他神不神?
學生:(齊答)神。
老師:妙不妙?
學生:(齊答)妙。
老師:難怪周瑜聽了魯肅的回答之后說——
學生:(齊讀)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師:同學們,剛才咱們用了前后聯(lián)系的方法,前面一句后面一句把它們聯(lián)系起來,是不是?前面那句話是反映諸葛亮的預測,后面那句話是反映事實的,這樣一聯(lián)系,就能體現(xiàn)他的神機妙算。你再仔仔細細地讀讀課文,找一找前后那句話聯(lián)在一齊能夠反映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注意,是前后兩句話,前面是諸葛亮想的、預測的,后面是事實上發(fā)生的,這個看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學生:(默讀課文,尋找相關(guān)句子。教師做現(xiàn)場巡視。)
老師:咱們來交流交流好嗎?
學生1:我覺得還有“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老師:這是諸葛亮預測的。
學生1:還有就是“曹操在營寨里聽到了擂鼓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放箭,不讓他們近前。’”一開始諸葛亮就預測到在大霧的時候,曹操不敢把他的兵派出來,到之后又寫曹操在營寨里聽到諸葛亮他們的鼓聲和吶喊聲,就讓弓弩手向他們射箭,從那里體現(xiàn)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老師:是啊,諸葛亮前面這樣說,曹操后面果然這樣做,是不是呀?咱們一齊來讀讀這兩段話。(引讀)諸葛亮笑著說——
學生:(齊讀)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在營寨里聽到了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放箭,不讓他們近前。”
老師:同學們,諸葛亮他是怎樣說的?
學生:笑著說。
老師:他是笑著說的。我覺得這篇課文挺有意思,我發(fā)現(xiàn)這篇課文寫諸葛亮說的地方一共有十一處,前面諸葛亮說‘水上交戰(zhàn)用弓箭最好。’諸葛亮說‘既然就要交戰(zhàn),十天造好必然誤了大事。’諸葛亮說‘我怎樣敢和都督開玩笑,我愿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愿受罰。’都是諸葛亮說諸葛亮說。但是我們發(fā)現(xiàn),只有這個地方在諸葛亮說的前面加了一個‘笑’字,諸葛亮笑著說。咱們一齊來讀一讀,諸葛亮笑著說——
學生:(齊讀)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老師:就兩個同學笑了,其他都沒笑。一本正經(jīng)那可不行。諸葛亮是笑著說,得笑,笑出來,咱們再來一遍,諸葛亮笑著說——
學生:(齊讀)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老師:是啊,你們研究研究看,你們覺得諸葛亮他在笑誰?自己讀書,你們覺得諸葛亮他在笑誰?
學生:(自由讀)
老師:諸葛亮在笑誰?你說。
學生1:諸葛亮表面上是在笑曹操,因為霧這么大,笑曹操不敢出來迎戰(zhàn),其實就應深沉一點。同時他也是在笑魯肅,前面說過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軍出來怎樣辦?’諸葛亮認為曹兵不會出來,也是在笑魯肅。
老師:諸葛亮是在笑曹操,霧這么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說明諸葛亮對曹操怎樣樣?
學生:了如指掌。
老師:了如指掌,是啊,這叫什么笑?這叫諷刺的笑、這叫輕蔑的笑。曹操,哼!我早就有數(shù)。來,你讀,把這種感覺讀出來。
學生1: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老師:是!這是在笑曹操。
學生2:我覺得他是在笑他自己神機妙算,笑他自己有這么大的本領,對所有人都了如指掌。
老師:他十分滿足、十分自信,對草船借箭充滿了必勝的信心。對呀,這叫自信的笑,這叫勝利的笑。來,把這種感覺讀出來。
學生3: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老師:不錯,諸葛亮還在笑誰?
學生3:他還在笑魯肅,魯肅前面問諸葛亮。
老師:魯肅是怎樣說的?
學生4:吃驚地問諸葛亮說:“曹兵出來怎樣辦?”諸葛亮后面回答了魯肅。
老師:他是在——
學生4:解釋。
老師:在解釋,是在寬慰魯肅,是不是?魯肅啊魯肅,你真是個老實人,你怎樣到此刻還沒明白我的用意呀!是吧?這是一種幽默的笑、一種寬厚的笑。來,讀讀看,把這種感覺讀出來。
學生4: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老師:不對不對。我跟你說啊,魯肅是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樣辦?’你說。
學生4: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兵必須不敢出來。
老師:?不不。你說了就應讓我們不吃驚啊。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樣辦?’
學生4: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老師:誰來安慰安慰魯肅?來,請你。我做魯肅。咱們開始,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樣辦?”
學生5: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老師:誰再來安慰安慰魯肅?請你。
學生6:請老師配合我。
老師:好,我來配合。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樣辦?”
學生6: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老師:這回我魯肅總算放心了。諸葛亮他還在笑誰?
學生7:笑周瑜。
老師:你怎樣體會到的?
學生7:我覺得前面主要是周瑜想害諸葛亮,而此刻諸葛亮立刻就要把十萬支箭借回來了,立刻就會有十萬支箭了,他就覺得你周瑜肯定想不到這點。
老師:所以諸葛亮那句話最后是怎樣說的?
學生7:他就應是這樣說:“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老師:是啊,回去干嘛?
學生7:回去交差。
老師:回去交箭,交了箭怎樣樣?
學生7:交了箭就自由了。
老師:就自由了。我氣死你,你不是要害我嗎?諸葛亮心里默默地說:“周瑜、周公瑾呀,你要跟我斗,還嫩點兒!”是吧?這叫什么笑?這叫會心的笑,這叫自豪的笑。你再讀讀看,把這種感覺讀出來。
學生7: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老師:是啊,你看,諸葛亮算得多準呀!他說曹操不敢派兵出來,曹操果然就不敢派兵出來。曹操又是一個軍事家,他又怎樣可能讓敵人攻打他的水寨呢?所以他必須會叫弓弩手放箭,而且必須會放箭如雨。這樣,諸葛亮就必須能夠借到十萬支箭。你們說,諸葛亮神不神?
學生:(齊答)神。
老師:妙不妙?
學生:(齊答)妙。
老師:難怪周瑜聽了魯肅的回答以后長嘆一聲說——
學生:(齊讀)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師:同學們,你們還從別的什么地方體會到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學生1:我還從第四自然段最后那個“但是不能讓都督明白,他要是明白了,我的計劃就完了。”還有第五自然段的那個“回來報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諸葛亮不讓告訴都督,結(jié)果魯肅果然就沒有告訴借船的事,證明他事先已經(jīng)預計好了。
老師:這說明他對魯肅的為人也是——
學生:了如指掌。
老師:誰還有嗎?
學生2:還有就是第二自然段后面“從明天起到第三天上,請派五百個兵士到江邊來搬箭,諸葛亮喝了幾杯酒就走了。”然后到第四自然段的“期望你借給我二十只船,每只船上要三十個兵士,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有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的兩邊,我自有妙用。”前面他答應了周瑜說要在三天之內(nèi)造十萬支箭,但是造箭務必用哪些東西?他是喝了幾杯酒就走了,啥也沒有用,他不能什么也不用就造出十萬支箭,他之后就去借箭。
老師:借船的青布幔子、草把子是不是?前后聯(lián)系起來,你說。
學生3:我還有一個,諸葛亮預測印證他結(jié)果的前后兩個句子。第一個是在第四自然段“第三天保管有十萬支箭。”諸葛亮預測到了。第二個是在第十自然段“每只船大約五六千支箭,二十只船共有十萬支箭。”印證他的預測。
老師:是啊,連箭的預測都那么準確。不多不少,剛好十萬支箭。
學生4:我這個是十分深沉的。“謝謝曹丞相的箭”,他表面上是在氣曹操,實際上是要動搖曹操的軍心。曹操的兵士看到諸葛亮這么神機妙算、這么歷害,而他們的主帥曹操卻沒有識別他的詭計,他們覺得對方十分強大,就覺得不是他們的對手了。
老師:就是在沒有交戰(zhàn)之前,先挫挫他們的士氣,是不是。勘M管你的發(fā)言已經(jīng)有點超過了那個范圍,但是我覺得你的理解的確十分深刻,也看得出你的知識面十分的廣,真不簡單。
學生5:我還從七八自然段兩句話“諸葛亮下令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兒擺開,就叫船上的兵士一邊擂鼓,一邊大聲吶喊。”就從諸葛亮把船一字兒擺開,這個就能看出他的神機妙算。假如船是豎的過來的話,一條船就不可能受箭五六千支,橫的一字兒擺開,才能受箭那么多。第八自然段“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這也說明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老師:其實,這個地方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了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然后你聯(lián)系后面那句話,曹操明白上當了,但是這邊的船順風順水,已經(jīng)飛一樣地放回二十多里,你體會到了什么?
學生5:諸葛亮不但事先已預測好了氣象,而且他也預測好了這個地理位置。
老師:去的時候是逆風逆水,回來的時候是順風順水。好!請把手放下,這篇文章當中反映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地方真是太多太多了,又是太精彩天精彩了。難怪魯肅詳詳細細地把這一切告訴周瑜之后,周瑜不得不長嘆一聲說——
學生:(齊讀)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師:同學們,你覺得周瑜和諸葛亮比,有哪些地方不如?
學生1:周瑜心胸太狹隘,諸葛亮心胸比較寬闊。
老師:心胸不如諸葛亮。
學生2:周瑜其實也挺聰明,就是沒有把聰明用到正道上,老想害人。諸葛亮用到正道上,做大事。
老師:這一點周瑜也不如諸葛亮。
學生3:周瑜他只想前不想后果,而諸葛亮想事情比較周密。
學生4:周瑜做事沒有諸葛亮周到。
學生5:周瑜做事欠冷靜,就拿他想害諸葛亮這件事來說吧,他嫉妒諸葛亮比他有才干,他們此刻是要聯(lián)合抗曹,他卻想害諸葛亮,是不是有點內(nèi)訌的感覺。
老師:就是內(nèi)訌。但諸葛亮顯然比周瑜識大局。
學生6:周瑜有點自不量力,他一開始想害諸葛亮的時候,他也不想想諸葛亮是什么人,諸葛亮早就把曹操魯肅這些人了如指掌了。
老師:也包括對周瑜。
學生6:也包括對周瑜了如指掌,他也不探聽探聽諸葛亮有什么樣的才干就輕易下手,所以說他這點不如諸葛亮。
學生7:周瑜做事十分著急,而諸葛亮做事十分冷靜。
學生8:周瑜沒有諸葛亮算得準,因為周瑜先說讓諸葛亮十天之內(nèi)造好十萬支箭,他想肯定造不好,肯定白給,可諸葛亮卻說三天,三天確實造好箭了,說明諸葛亮比周瑜算得準。
老師:是啊,周瑜的氣度、周瑜的為人、周瑜的才智、周瑜的智慧都不如諸葛亮,難怪魯肅了解了整個借箭過程之后,對諸葛亮說了這么一句話,他說:“先生真神人也。”然后就向諸葛亮討教你這神機妙算是怎樣來的,諸葛亮就對魯肅說了。同學們,你們想明白嗎?
學生:(齊答)想。
老師:想明白?
學生:(齊答)想。
老師:必須想明白?
學生:(齊答)想。
老師:真的想明白?
學生:(齊答)想。
老師:下課!下課以后請同學們自己去看《三國演義》的第四十六回,答案就在四十六回上。
課后自評
《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我想努力體現(xiàn)這樣一個教學理念,就是讓人物形象活起來。關(guān)于這個教學理念,我想談三點自己的看法:
第一、小說以刻畫人物形象為己任。
《草船借箭》是小說就應說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盡管我們不明確地對學生說這是一篇小說,但也沒這個必要。但是我覺得,作為咱們語文老師來說,自個心里得有個底,這是一篇小說,務必牢牢地抓住人物的形象。上課之前我和孩子們有一段交流、一段溝通。我問孩子們:“你對《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當中哪些人物的印象個性深?”孩子們談了很多,我就在注意,我在分析,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其實對人物的這種形象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一個孩子談到他對關(guān)云長的刮骨療毒這個印象個性深,一個孩子談到他對張飛在長板坡大吼這個印象個性深,一個孩子談到他對趙云七進七出為了救劉禪劉阿斗那種奮不顧身的印象個性深。事實上,《三國演義》十分成功地刻畫了諸多的人物形象。比如象曹操的奸雄、諸葛亮的足智多謀、關(guān)羽的義俠、張飛的草莽等等,所有這些都是很經(jīng)典的、很傳神的人物形象。而這個,我覺得就應成為我們對《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教學的十分重要的一個目標。因為小說是以刻畫人物形象為己任的,所以我們務必把小說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成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透過語言在孩子們的大腦里儲存下來,使這些人物形象能夠活靈活現(xiàn)地、生動傳神地展此刻孩子們的面前。這是我在處理這篇課文的時候,在設計教學過程的時候,首先把握的一
點。
第二、只有形象才是活的,而抽象卻是死的。
人物的形象離不開他的語言,離不開他的行為,離不開他的表情,離不開他的細節(jié)。所有這一切的綜合使人物形象站起來活起來。但是我們的語文課,在很多狀況下面是反其道而行之。我記的有一位老師上《草船借箭》這篇課文,他也是抓住神機妙算這個詞,他問孩子們:“你們明白神機妙算是什么意思嗎?讓咱們一個字一個字的落實,你明白神是什么意思?”孩子們說:“神就是神奇。”“嗯,那么機呢?”“機就是機智。”“妙呢?”“妙就是巧妙。”“算呢?”“算就是謀劃。”“連在一齊,神機妙算是什么意思?”“神機妙算就是神奇的機智巧妙的謀劃。”“很好,你們自個讀讀課文,看看課文從哪幾個方面刻畫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于是孩子們就讀課文了。有一個孩子說:“我從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應對面都看不清。從這點上體會到諸葛亮知天文。”老師十分高興,板書“知天文”。“同學們,你們還從別的什么地方體會到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呀?”一個孩子說了:“諸葛亮說了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后面曹操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敵人突然來攻,
江上霧很大,我們不知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向他們放箭。’從這體會到了諸葛亮對曹操的為人了如指掌,說明諸葛亮識人心。”老師板書“識人心”。完了又一個孩子說:“我從一開始的‘船頭朝西,船尾朝東。’到之后的‘船頭朝東,船尾朝西。’到‘諸葛亮回來時候是順風順水的。’看出諸葛亮對當時的這個地理環(huán)境狀況是十分熟悉的,做了周密的安排,從這點上我明白諸葛亮是懂地利。”老師十分高興,板書“懂地利”。完了請同學們看黑板:“大家看,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此刻一知天文,二識人心,三懂地利。同學們都明白了嗎?”“明白了。”完了,這個課就算結(jié)束了。我說這叫什么?這叫扒了諸葛亮的皮、抽了諸葛亮的筋、吸了諸葛亮的血之后,剩下的諸葛亮的那一副骷髏。在十分理性的一種解剖下面,形象被抽象了,形象死掉了,諸葛亮的運籌帷幄、諸葛亮的胸有成竹、諸葛亮的雍容大度、諸葛亮的溫文爾雅、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所有的人物形象都被抽干了。所以我的觀點,像這樣以塑造人物形象為己任的小說,我們絕對不能用一種十分抽象的方式去教。我們務必用形象的方式去教人物的形象,然后使人物的形象在紙面上站起來,在紙面上豐滿起來,在紙面上活起來。這是我想談的第二點。
第三、只有透過品讀活的語言,才能夠真正儲存活的形象。
我覺得形象化的語言,是刻畫人物形象的最好的載體。那么要讓孩子們感悟形象、樹立形象、再現(xiàn)形象、描繪形象,那就務必品讀課文當中富有形象色彩的語言。在這篇課文的教學當中,我主要抓了兩處十分形象的語言點。第一處呢?就是“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應對面都看不清。”一般老師可能僅僅注意到這話是客觀的對天氣狀況的一種描述,他讓孩子們?nèi)ジ形虻脑,大概也就到這個層面為止了,就是這場霧十分大,大霧漫天,江上連應對面都看不清。但是我覺得,從把握人物形象這個角度來看,其實這句話大有內(nèi)涵。我這樣讓孩子們設想,因為這個時候諸葛亮和魯肅都坐在船里面,他們都看到了這場大霧,那么假如你是魯肅,你看到這場大霧是什么反應、什么感受?把你的反應、你的感受讀出來。很顯然,因為魯肅他并不明白三天之后長江之上有那么大的霧,而且魯肅和諸葛亮坐在船上,船又是駛向曹軍水寨的,霧這樣大,前方的狀況看不清楚,過去的話十分危險。所以,當魯肅看到這場大霧的時候,他會感到十分吃驚,他會感到害怕,這就是魯肅這個人物的形象。有這樣一個人物形象,他對環(huán)境會作出這樣一種反應。于是我就引導孩子透過自己的朗讀,把魯肅的這種感受讀出來,進而去感悟魯肅這個人物的形象。而諸葛亮呢?正好相反
,為啥?因為諸葛亮三天之前早就算準了這場大霧,他明白,所以他看到這場大霧不但不吃驚,反而在心中是十分高興、十分得意?,大霧果然出現(xiàn)了,這正是我所期盼的。所以,當他應對這場大霧的時候,他來讀這個句子的時候,他會讀得十分高興、十分自信、十分得意。這是什么?這就是這個人物的形象。那么,透過這樣一個語言點的讀悟,對人物形象進行再現(xiàn)、進行再造,使這個人物形象深深地植根到孩子們的精神世界當中去。借助這個人物的形象,使這樣的語言、這樣形象化的語言也深深地植根到孩子們的語言世界當中去。這是一個點。
第二個點就是“諸葛亮笑著說”。我覺得如果說這篇課文有文眼的話,我認為這個文眼不在神機妙算,為什么?那個太粗淺。我認為這篇課文最傳神的地方,它的點睛之筆就在諸葛亮這一笑。這一笑,笑出了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諸葛亮的運籌帷幄、笑出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能夠說諸葛亮這一笑值千斤。所以我覺得這個地方就應讓我們的學生仔細品味、反復誦讀,在誦讀的過程中體會到這一個笑十分豐富的內(nèi)涵。孩子們感覺十分得好,有的說他是在笑魯肅,有的說他是在笑周瑜,有的說他是在笑曹操,甚至也有孩子說他是在笑自己。他為自己的神機妙算而笑,他為自己即將到手的勝利而笑。哎呀!這個感悟真是不得了,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孩子們對品讀這樣形象化的語言,他是十分有興趣的,他是十分樂意的。正是孩子們的趣味盎然的品讀,使他們不但品出了語言之美、語言之妙,也品出了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品出了人物的精神、人物的內(nèi)涵。所以我的看法是,只有很好的花力氣去品讀活的語言,那么人物的活的形象,才有可能進入孩子們的精神世界,進而使形象化的語言也進入孩子們的語言世界,使孩子們的語言和精神都能夠得到協(xié)同的發(fā)展。
草船借箭教學實錄(三):
一、《草船借箭》的破題開篇
師:這天我們共同學習一篇課文,大家一齊說,學哪一課?生:《草船借箭》(教師板書課題)
師:誰明白這個“箭”是什么樣貌?生:前邊是一個三角形的鐵頭,中間是一根竹竿,后面有翎毛。
師:大家再看這個“劍”,(板書“劍”字)和“箭”一樣不一樣?生:不一樣。這種劍后面是一個把兒,前邊有劍刃子是一種短兵器。
師:這位同學的發(fā)言中有一個詞十分重要,誰注意到了?生:他說的“短兵器”很重要。
師:對不對?(生齊:對)是的,戰(zhàn)場上短兵相接時,用的是這個“劍”,有手把,雙面刃;這個“箭”是遠戰(zhàn)時用的,所以文中周瑜問諸葛亮“水上交戰(zhàn)用什么兵器最好?”明白了吧?生:(齊)明白了。
師:我再提一個問題,誰明白“草船借箭”這個故事發(fā)生在什么時候?”生:這個故事發(fā)生在三國的時候。
師;三國,都有哪三個國?生:有東吳、西蜀,還有一個魏國。
師:你明白東吳由誰統(tǒng)治嗎?生:孫權(quán)。
師:西蜀呢?生:劉備。
師:那么魏國呢?生:魏國,原先是曹操保著漢獻帝,之后曹丕篡位,他當了魏國的皇帝。
師:那是以后的事了。在我們這天講的這個故事里,曹家還沒有人當皇帝,但是魏國的大權(quán)實際上在曹操的手里。對不對?生:對。
師:大家結(jié)合預習想一想,“草船借箭”的故事,講了哪幾個人物?生:講了周瑜、諸葛亮,還有魯肅和曹操。(教師板書這四個人名)
師:剛才在講三國的狀況時,曹操提到了。此刻我要問,諸葛亮是誰,哪個國家的,干什么的?生:諸葛亮是西蜀劉備的軍師。
師:也是丞相,對不對?好像此刻的國務院總理。周瑜呢?哪國的?干什么的?生:他是東吳的都督。
師:什么是都督?生:就是統(tǒng)帥三軍的元帥。
師:對,相當于現(xiàn)代的總司令或國防部長什么的。魯肅呢?生:魯肅是東吳的一個將領。
師:對,東吳的一個大臣。我再問一個問題,在這些人之間發(fā)生了什么事?也就是說,什么事情把這些人聯(lián)系起來的?一個一個說,諸葛亮和周瑜是怎樣聯(lián)系起來的?生:周瑜很妒忌諸葛亮,想用十萬支箭來為難他,但是諸葛亮答應了。
師:這句話說通沒有?“想用十萬支箭為難他”,通嗎?生:我認為他沒有說清楚。就應是,周瑜想陷害諸葛亮,想用十天造好十萬支箭來為難他,但是諸葛亮說,他只用三天。
師:簡單地說就是周瑜讓諸葛亮造箭,諸葛亮答應了。能夠不能夠?生:我認為您說的有點不對了,光說造箭.不說期限,那什么時候造出來都能夠。就應說在短時間內(nèi)造好十萬支箭。
師:他的發(fā)言是要強調(diào)“短時間”內(nèi)。具體的問題,我們研究課文時還要議論,此刻只說什么事情把他們聯(lián)系起來――他讓他造箭,他答應了,簡單地說,聯(lián)系起來沒有。生:聯(lián)系起來了。師:諸葛亮和魯肅是怎樣聯(lián)系起來的?生:諸葛亮向魯肅借船,幫忙諸葛亮造箭。
師:很簡單,還能再簡單嗎?生:魯肅借給諸葛亮船,幫忙諸葛亮造箭。
師:還能再簡單嗎?生:魯肅幫忙諸葛亮。
師:魯肅幫忙諸葛亮,魯肅主動幫忙?生:我認為就是借船造箭。
師:還是不正確。諸葛亮請魯肅幫忙,魯肅答應了。能夠嗎?(生答:能夠)最后看諸葛亮和曹操是怎樣聯(lián)系起來的?生:最簡單的方法回答是:曹操借給了諸葛亮十萬支箭。
師:諸葛亮沒去,曹操就借給他了?生:曹操中了諸葛亮的計,借給了諸葛亮十萬支箭。
師:再說得明確一點。生:諸葛亮用計借來曹操的十萬支箭。
師:很好。那誰能把這幾個人的聯(lián)系,用一段話連起來說一下。生:周瑜請諸葛亮造十萬支箭,諸葛亮答應了,魯肅借給諸葛亮船,幫忙諸葛亮造箭,諸葛亮用計謀向曹操借來了十萬支箭。
師:說得不錯。剛才他說的這一段話,實際上就是課文的什么?生:(齊)主要資料。
師:如果我此刻請大家給課文分段,能分不能分?(學生沉默)
師: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生:這件事情的起因,我認為是周瑜妒忌諸葛亮,讓諸葛亮在短期內(nèi)造箭。
師:能夠嗎?(生:能夠)事情的結(jié)果,剛才沒說,是什么?生:諸葛亮得到了箭。
師:那么剩下的這部分資料是故事的什么?
生:(齊)經(jīng)過。
師:能夠分幾段。生:(齊)三段。
師;如果我想把“經(jīng)過”再分成兩部分,能夠不能夠?(生:能夠)好。諸葛亮請魯肅幫忙,魯肅答應了。這是什么?我要求不說剛才那句話了一他請他幫忙,他答應了,不這樣說了,怎樣說?生:這一部分是做借箭的準備工作。
師:好。這才是(指去向曹操借箭的有關(guān)板書)――生:正式的借箭過程。
師:我提最后一個問題,在這幾段中哪一段是最主要的資料?生:經(jīng)過是主要資料。
師:在經(jīng)過里面“準備”和“借箭”誰是更主要的資料?生:經(jīng)過中“借箭”是最主要資料。
師:這個故事發(fā)生在三國時期,在這個故事發(fā)生的前后,三國起了變化了。三國,是三足鼎立,好像大鼎的三條腿。此刻,孫、劉已經(jīng)聯(lián)合起來了,共國抗御曹操。要記住這一點,對理解課文很重要:“孫、劉聯(lián)合,共同抗曹”。
評析:
這一課例的資料比較豐富,從多方面展示了教師在開始指導學生學習一篇課文時所做的工作。本教例主要采用的是“師生談話法”。在談話中為即將開始的課程,做了多方面的準備。
一、向?qū)W生滲透了學習課文時所必要的有關(guān)知識。如“箭”與“劍”的形狀、區(qū)別及各自的用途。講這一點是為了配合課文中周瑜的一句問話,“水上交戰(zhàn),用什么兵器最好?”教師在那里預先點破,學文時學生就會不問自通。同時,教師在談話中很自然地向?qū)W生展現(xiàn)了這一故事的時代背景、三國的構(gòu)成、統(tǒng)治者、課文中人物的所屬和職務。而所有這些都是在談話中教師引導學生講出的,有效地運用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個別資料學生不了解,教師也不避諱地直接講出,也是一種及時的、必要的補充。個性是“孫劉聯(lián)合,共同抗曹”這樣的形勢介紹,對學生理解故事的發(fā)生、發(fā)展和人物的所言所行,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這一教例,教師還引導學生從認識故事中人物的相互聯(lián)系入手,引出了課文的主要資料,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故事的脈絡;由此又推演出文章的段落結(jié)構(gòu)、段內(nèi)層次和文章的重點資料。讓學生在逐段學文前,對全文胸中有數(shù),有利于對文章資料全面、系統(tǒng)的理解。這不但顯示了教學設計的巧妙,也表現(xiàn)了教師教學思路相當清晰。
三、在學生發(fā)言中,教師時時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潛力和思維潛力,要求他們說話要簡練,要學會概括,要有邏輯性。表現(xiàn)了教師不放松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時時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各項潛力,使其不斷得到完善和提高。
二、《草船借箭》的課堂終結(jié)
《草船借箭》課文講完了,黑板上出現(xiàn)這樣一幅
教師又請同學們綜合課文資料,結(jié)合板書,總結(jié)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要求高度概括為三點。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經(jīng)過一番思考,概括出“知友”、“知敵”、“知天”三點。教師又要求把這三點再歸納為兩點。學生很快就說出了“知人”、“知天”。但教師仍然追問:還能把這兩點再概括為一條道理嗎?學生根據(jù)課文所帶給的事實,結(jié)合板書中提煉出來的資料,看到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全在于他對事物發(fā)展變化的預測和估計,完全同之后的事實相一致。(他識破了周瑜設計陷害自已,但為了顧全大局,并不說穿,而是將計就計;他明白魯肅性格忠厚,又極力主張孫劉聯(lián)合共抗曹兵,就完全信賴,請他幫忙,求他保密,魯肅果然幫了忙,保了密;他了解曹操用兵謹慎,心性多疑,就敢于率領草船,輕兵逼寨,曹操果然只放箭,不出兵;他預測三天后必有大霧,三天后果然大霧彌漫,成了他用兵的屏障)由此,學生歸結(jié)出這條道理是:要想把事情辦成,自己的想法就必須要貼合實際狀況。這是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第一階段。
之后教師又假設了一種具體情境,設問:如果那天駐守曹軍大寨的不是曹操,而是一個性情莽撞的人,結(jié)果會怎樣?要求學生用剛才得出的那條道理去分析。討論的結(jié)果是不言而喻的。這是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第二階段。
評析:
用這樣的討論來終結(jié)這篇課文的閱讀,具有多方面的好處:
一、憑借教材資料,訓練學生的思維潛力個性是概括潛力,并在這種訓練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口頭表達潛力,使學生能想會說。
二、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第一階段,是引導學生由具體的歷史事件歸納出具有普遍好處的原理(由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推理);第二階段是借助假設情境引導學生運用普遍原理分析具體事例(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繹推理)。這兩個思維訓練過程,正好是一次完整的認識活動的循環(huán)――“這是兩個認識的過程,一個是由特殊到一般,一個是由一般到特殊。人的認識總是這樣循環(huán)往復地進行的。”(毛澤東《矛盾論》)這樣的教學,教給學生認識事物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認識客觀世界的潛力。
三、在第一階段中學生歸納出的“要想把事情辦成,自己的想法就必須要貼合實際狀況”的這條道理,實際上就是毛澤東同志講的“要想得到工作的勝利,即得到預想的結(jié)果,必須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觀外界的規(guī)律性。”(《實踐論》)這樣的教學設計,發(fā)掘了教材內(nèi)在的教育因素,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啟蒙教育。這種啟蒙教育完全沒有出現(xiàn)硬性的、抽象的哲學概念,而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的基礎上,在課文所帶給的具體憑借上的思考和體會。沒有外加,沒有注入,沒有“拔高”;不是貼標簽,也不是喊口號。
四、這樣的課堂終結(jié),沒有把討論的資料和學生的思維囿于一篇教材之內(nèi),做到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深入教材又跳出教材,擴大了課堂教學效果。這樣來終結(jié)一篇課文的教學,使學生對課文資料,對諸葛亮這個歷史人物在“借箭”這一事件中所表現(xiàn)的足智多謀,在更高的層次上構(gòu)成了整體認識。這個整體認識,與講課開始時對課文資料、結(jié)構(gòu)的整體認識,其份量和高度都是不相同的。
草船借箭教學實錄(四):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fā)興趣
1、介紹背景,創(chuàng)設氣氛。
師: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公元208年,建安13年,曹操率軍,水陸并進,欲掃平江南,孫劉聯(lián)盟,決計破曹。且看:用奇謀孔明借箭。
2.觀看借箭經(jīng)過影像,初步感知。
評:精妙的導語給學生以古典文學語言的熏陶,恢宏的背景、生動的影像,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拓寬了學生感悟歷史、人物的空間。
二、緊扣主題,探究性學習
1.初讀,學生質(zhì)疑。
師:瀏覽課文,請用文中一個適宜的詞語概括諸葛亮在借箭中所表現(xiàn)出的才能。
生:神機妙算。
師:“神機妙算”是什么意思?
生:“神機妙算”就是驚人的機智、巧妙的謀劃,形容計謀高明。
師:很好,結(jié)合課文,圍繞這個詞你還有什么問題要問?
生:我想問諸葛亮為什么會如此神機妙算?
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此刻哪些地方?
師:大家提的問題相信都能夠透過讀書求得解決,此刻我們集中研究:“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此刻哪些地方?他算到了什么?又是怎樣做的?”(點出中心問題)請同學們帶著問題用心讀課文,能夠和同學討論,呆會兒選取一處體會最深的講析給大家聽。
2.學生全面讀書,從字詞句中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3.交流評價。
生:諸葛亮算到了三天后天有大霧。
生:諸葛亮算到了曹操的性格多疑、謹慎,在濃霧中不敢輕易派兵出擊。
生:他還算到了魯肅的為人,他明白魯肅忠厚、守信、不會食言,所以讓他替自己準備借箭用的材料,而且確保不會讓周瑜明白。
生:他讓船一字兒排開,借箭時,下令把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一邊受滿箭后,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說明他對事情做了周密的安排。
生:書中說船隊回來時,順風順水,能夠看出他算到風向。
評:讓學生在媒體制作出的兩軍對壘軍事簡圖上邊演示邊說,既靈活地檢驗了學生融會貫通理解課文的潛力,又調(diào)動學生參與的用心性,教學效果好。
生:諸葛亮對魯肅說:“要你借給我二十條船,每條船上要三十名軍士,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說明他算了借箭所需器材的數(shù)量。
……
評:一問激起千層浪,在探究性的學習中,學生的閱讀興趣被調(diào)動,充分有效的讀書拓展了思維的空間,創(chuàng)新教育在課堂上得到體現(xiàn)。
4.小結(jié)。
師:(指板書)諸葛亮一算了天,二算了地,三算了人,能夠說各方面的因素他都思考到了,基于這些周全的思考,一一做出了巧妙的安排,這就是“神機妙算”。
師:應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周瑜有何感嘆?
生:周瑜感嘆:“我比不上他!”
師:想像一下,周瑜說這話時,情緒怎樣?并試著讀一讀。
生:我想周瑜會十分佩服地說這句話,因為從草船借箭這件事中他看到諸葛亮確實比他強。所以,我認為讀這句話時,就應用比較誠懇的語氣來讀。
生:我的看法和她的恰恰相反,我認為周瑜會更加嫉妒諸葛亮,他說這句話時,就應是忌恨的語氣。
……
評:個性化的理解,個性化的朗讀,充分體現(xiàn)了“以讀為本,以人為本”的教學原則。
三、發(fā)散思維,創(chuàng)造性學習
1.過渡,提煉文章特點。
師:無論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周瑜的忌害之心,還是魯肅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謹慎多疑,我們都是從文章對人物的什么描述中體會到的?
生:從人物的對話中體會到的。
師:對,這也是《三國演義》刻畫人物一個很重要的方法。透過語言,能幫忙我們更深入地體會人物的內(nèi)心。
2.創(chuàng)造性表演,體驗主角。
師:此刻,請你們自己來當導演,邀請合作伙伴,選取文中某處最喜歡的片斷,把它表演出來,能夠加上自己的理解和設計。
3.分組練習,自我體驗。
師:愿意展示朗讀、表演才華的同學,到前面選取段落或表演或朗讀。
(注:學生興致頗高,居然在一齊商議是排搞笑版還是正劇版,課堂氣氛簡單活躍。)
評:理解和表達、創(chuàng)造與再現(xiàn)的結(jié)合,充分體現(xiàn)了語文教學的本體觀、課堂教學的活動觀、學生的主體觀。
四、反思評價,開放性學習
1.情境采訪,深化認識。
(1)采訪“孔明”。
師: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現(xiàn)我佩服不已,請問您在向周瑜立下軍令狀時,怎會有如此把握?
生:因為我了解周瑜的為人,明白他對我有忌害之心,應對他的忌害,只能智取。再加上我還準確把握了曹操的心理,同時,我還懂天象、識地理,在心中對這件事有一個完整的謀劃和安排,所以才會有如此大的把握立下軍令狀呀!
師:(以記者身份評價)您在借箭后曾對魯肅說:“為將而不通天文,不識地利,不曉陰陽,不知奇門,不看陣圖,不明兵勢,是庸才也。”廣泛地學習,深入地思考,大膽地實踐,這也許就是全部的答案吧。
(2)采訪“周瑜”。
師:都督,您才華橫溢,名冠江南,應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您有何感嘆?
生: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又算準了曹操不會出兵,魯肅當時不會告密,唉,在知天文、懂地理、識人心方面,我都比不上呀!
師:“孔明才學猶堪嘆,公瑾妙語亦驚人!”
(3)采訪學生。
師:在座的各位同學,對于故事中的人物,你們也許有更多的話想說,把你們的最想說的用一句話表達出來,送給故事中的他們,也送給這天的我們。
生:我想對魯肅說:你真是世界上最值得信賴的朋友。
生:我想對周瑜說:做一個心胸寬廣的人吧!那樣你會更出色!
生:我想對曹操說:正是你的多疑,關(guān)鍵時不敢果斷出兵,才促成了諸葛亮借箭成功。該出手時就出手。
生:我有不同的看法,我想替曹操打抱不平。我所明白的曹操是一個偉大的軍事家,當時大霧迷蒙,在辨敵軍(對方)虛實的狀況下,為了不造成損失,沒有最大的把握,他當時只能那樣做。
師:想不到,小小年紀你就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了,真了不起。
評:學生精彩的回答、教師精當?shù)狞c評,再一次掀起課堂教學的高潮。
師:同學們,你們能大膽、獨立地發(fā)表自己對人物的不同看法,這些思維的火花將成為火炬照亮你們的人生。(授與發(fā)言同學“賽諸葛”、“賽周瑜”、“賽曹操”等稱號。)
評:主角的采訪走進了人物的情感世界,靈性的回答豐富了學生的精神領域,激勵性、發(fā)展性評價為學生的發(fā)展打下了基礎。
2.小結(jié)延伸,拓展閱讀。
(1)小結(jié)。
師:在不斷深入地學習中,我們看到了一個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知人善用、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千百年來,他的形象成了中華民族智慧的化身。(結(jié)論)
(2)拓展。
師:諸葛亮神機妙算的故事還有哪些?(影像展示諸葛亮博望坡用兵、空城計、七擒孟獲等片斷,配以旁白。)
(3)延伸。
師:同學們,諸事暫且按住不表,欲知詳情,且看《三國演義》(出示不同版本的《三國演義》),書中的許多人物和故事將會讓你們過目難忘,多讀書、讀好書,也是老師對你們的期望。
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魚場。知識的延伸、情感的參與、方法的運用、興趣的培養(yǎng)正是語言教學的重要資料。
草船借箭教學實錄(五):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在理解課文資料的基礎上弄清借箭的經(jīng)過,認識借箭成功的原因,領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3、能試著評論歷史人物。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弄清借箭的經(jīng)過。
教學難點:
認識借箭成功的原因,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師:暑假中,曾上演了大型連續(xù)劇《三國演義》,誰明白“三國”指的是哪三國?
生:“三國”指的是魏國、蜀國、吳國。
師:魏、蜀、吳三國并立,構(gòu)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為什么是三國鼎立?看老師畫圖。(師邊畫邊講)
曹操
劉備聯(lián)合孫權(quán)
師:曹操剛打敗劉備,又要進攻孫權(quán)。因此,孫劉兩家聯(lián)手要抗擊曹兵。劉備的軍師諸葛亮奉命來東吳幫忙作戰(zhàn),遇到大將周瑜。周瑜對諸葛亮是什么態(tài)度呢?誰明白?
生:周瑜妒忌諸葛亮。
師:周瑜讓他幾天之間造多少箭?
生:讓他三天之內(nèi)造十萬支箭。
師:這可能嗎?
生:不可能。
師:諸葛亮草船借箭(板書課題)挫敗了周瑜的暗算,顯示了他的聰明才智,那么諸葛亮找誰借箭?怎樣借箭?結(jié)果如何呢?請大家打開課本。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ㄉ幂^快的速度閱讀全文,自學生字、新詞,了解大意)
三、細讀課文。
1、指名讀1、2自然段。
師:哪一段寫周瑜妒忌諸葛亮?
生:第1自然段。
師:周瑜為什么要妒忌諸葛亮?
生:因諸葛亮挺有才干。
師:齊讀這一段,注意“挺”和“很”這兩個詞要讀得語氣重一些。(生齊讀)
師:周瑜是怎樣提出十天造十萬支箭的事的?諸葛亮是怎樣做的?默讀第2自然段。
。ㄖ荑そ韫孪莺χT葛亮,要他十天造十萬支箭,諸葛亮滿口答應,并立下軍令狀。)
師:諸葛亮立下軍令狀,周瑜為什么很高興?
。ㄋ詾樗年幹\已得逞了。)
師:這部分寫商議軍事,理解任務幾乎全寫的是周瑜和諸葛亮的對話,除了一處寫周瑜很高興外,沒有再對他倆的神態(tài)、語氣作任何細致的描述,該怎樣讀才好呢?
。ㄏ日埳杂勺x,發(fā)表意見,再指名分主角讀。)
小結(jié):1、2自然段寫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箭十萬支”陷害諸葛亮,這是草船借箭的原因。
2、細讀第3——5自然段。
師:當諸葛亮理解任務后,周瑜、諸葛亮各自是怎樣做的?(生默讀思考找到答案,并回答。)
師:你從中看出什么?
生:我看出周瑜是個奸詐、陰險的人。
生:我看出諸葛亮胸有成竹。
師:回答得很好,你是怎樣看出來的?
生:從他們的語言和做法看出來的。
。ㄖ该纸菭幾x3、4自然段,注意讀出感情)
3、默讀6—9自然段,用“——”劃出出發(fā)時間,草船借箭的有關(guān)語句。
師:諸葛亮為什么選在第三天四更行動?行動的目標是什么?經(jīng)過怎樣?結(jié)果怎樣?
請看老師給同學們放“電影”。(師出示電腦動畫,配合錄音范讀,讓學生觀看諸葛亮是怎樣在大霧漫天的環(huán)境中成功地和曹操借箭的經(jīng)過)
師:借箭成功了嗎?讀出書上有關(guān)語句。(生讀出“船兩邊的草把上都插滿了箭”等語句)師:諸葛亮借箭成功主要依靠江面上的大霧,而他選取這一天行動恰好江面上有大霧,這是巧合嗎?
(生聯(lián)系上下文討論出:這一切都是諸葛亮預料到的)
師:從中你對諸葛亮有什么認識?
生:諸葛亮的才智過人,我真佩服他。
生:諸葛亮曉天文、懂地理,我應向他學習。……
4、齊讀第10自然段。
師:諸葛亮一共借了多少支箭?
生:十萬多支。
師:這一天恰好是周瑜給他任務期限的第幾天?
生:第3天。
師:周瑜看到諸葛亮完成了任務,他的陰謀失敗,他是怎樣表現(xiàn)的?
生:長嘆:“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小結(jié):諸葛亮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成功地借箭十萬,挫敗了周瑜的陰謀。
四、布置作業(yè):
1、理清文章層次,給課文分段。
2、準備復述“草船借箭”的故事。
附:板書設計
曹操
劉備聯(lián)合孫權(quán)
。ㄖT葛亮)(周瑜)
才干妒忌
因:十天造箭十萬
果:三天借箭十萬
【草船借箭教學實錄】相關(guān)文章:
我們的民族小學教學實錄08-30
《牛和鵝》教學實錄05-09
《冰花》教學實錄以及反思07-27
教學實錄及反思:《“我能行!”》06-14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01-04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07-09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02-15
《草船借箭》教學設計02-14
草船借箭教學設計03-27
草船借箭的教學反思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