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學設計15篇
上學期間,大家都知道一些經(jīng)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相信很多人都在為看懂文言文發(fā)愁,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文言文教學設計1
中學語文教科書中的文言文,都是歷久傳誦的經(jīng)典名篇。它們既是經(jīng)世致用的實用文章,又是中國文學中的優(yōu)秀散文作品。就這些文言文而言,“文章”與“文學”是統(tǒng)一的。
“文章”是指其功能。有些在當時有明確實用功能,如《陳情表》、《出師表》、《答司馬諫議書》等;有些是載道,如《勸學》、《師說》、《病梅館記》等;有些是言志,如《蘭亭集序》、《項脊軒志》等。言志與載道的作品有游記散文、抒情小品,也有主旋律。學習文言文,實質是體認它們所言之志、所載之道。
“文學”是指其表現(xiàn)形式。詩歌與散文,是中國古典文學的正宗。而古典散文作品的文學性,主要體現(xiàn)在語言的錘煉和章法的考究這兩個方面。學習文言文,研習謀篇布局的章法、體會煉字煉句的藝術是兩個重點,目的是“提高自己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
文言文的章法考究處、煉字煉句處,往往就是作者言志載道的關節(jié)點、精髓處“文道統(tǒng)一”。
(三)“文化”在文言文中是多層面體現(xiàn)
文言文多層面地體現(xiàn)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下面從四個方面來展開:
1、文言。它本身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體現(xiàn)。民族的語言即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即民族語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過了人們的任何想象。
2、文言和文言文所體現(xiàn)的傳統(tǒng)思維方式。如《勸學》借重比喻論證,《師說》借重類比論證,都體現(xiàn)出偏于感性的民族思維方式!罢Z言不僅是思維的工具,它同時也影響和制約著思維!
3、文言文記載著典章制度、天文地理、民俗風情等具體文化內容。這是顯見的文化,對中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而言,不是主要的方面。
4、文言文所傳達的是中國古代仁人賢士的情意與思想,即所言志所載道。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直接體現(xiàn),也是中學生文言文學習的主要方面。正如朱自清所說:“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經(jīng)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jīng)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睂W習文言文,最終落點是文化的傳承與反思。
二、文言文教學的要領
(一)著力于文言文的章法考究處、煉字煉句處
文言文“文言”、“文章”“文學”和“文化”的一體四面,指引著文言文閱讀教學的著力點。
在上面的討論中,我們曾得出如下結論:
1、文言文的特點,首先體現(xiàn)在“文言”上
2、學習文言文,實質是體認它們的言志與載道。
3、學習文言文,研習謀篇布局的章法、體會煉字煉句的`藝術,是兩個重點。章法考究處、煉字煉句處,往往是作者言志載道的關節(jié)點、精髓處。
4、學習文言文,最終的落點是文化傳承與反思。文化的主要方面,是文言文所傳達的中國古代仁人賢士的情意與思想,即所言志所載道。
這些結論,把我們指引到“章法考究處、煉字煉句處”和“所言志所載道”,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
文言文閱讀的要點,是集中體現(xiàn)在“章法考究處,煉字煉句處”的“所言志,所載道”。文言文閱讀教學的著力點,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通過“章法考究處、煉字煉句處”具體地把握作者的“所言志所載道”。而這些要落實到理解和感受“章法考究處、煉字煉句處”的文言。
文言文閱讀教學設計,其主要的工作就是要在文本的教學解讀中,找到這樣的關鍵點,在教學設計中獲取綱舉目張的抓手。
。ǘ┮涝瓌t處理文言文的字詞
文言文的字詞句,處理原則如下:
1、放過。文言文中的字詞語句,不需要特別處理。這樣有兩種情況:第一,古今一致,或古今詞義直接對應。第二,生僻的難字難句,教科書有淺易注釋的。
2、突出。古今“同中有異”的“常用字詞”,文言文閱讀教學應予以突出。
3、 深入。文言文中的有些字詞句,光淺表地知道,是遠遠不夠的。這也有兩種情況:第一,集中作者情意和思想的章法考究處、煉字煉句處。第二,需要學生調動生活經(jīng)驗,具體感受的字詞語句。
4、分離。語文課程標準所列的文言文常用字詞,以及一些句法,是要求學生在“古代漢語”意義上掌握的,在文言文閱讀測試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
(三)重視文言知識的應用價值
文言文閱讀教學,當然需要學習文言的知識。適當?shù)匾胍恍┪难灾R,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并獲得舉一反三的遷移能力。講解知識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課文。要防止為“講知識”而“講知識”的傾向。
。ㄋ模┻m時適地使用“翻譯”方法
把文言語句譯成現(xiàn)代漢語,這是文言文教學中常見的方法。適時適地使用,可以促成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適時適地,需要把握以下幾個要點:
1、把文言文語句譯成現(xiàn)代漢語,是學習文言文的手段,翻譯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通過翻譯加深對文言和文言文的理解。
2、多數(shù)情況下,對重要字詞作解析即可,不必整句整段作翻譯。
3、需要翻譯的地方,往往是文言特殊句法的語句。
4、對需要“深入”處理的語句,翻譯至多只是個教學的起點,往往無需翻譯(也翻譯不出)。有時,翻譯了反而有害。
。ㄎ澹⿵娬{“誦讀”,意在玩味
在文言文教學中,“誦讀”與“背誦”是兩項有區(qū)別的學習活動。
誦讀,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它可以讓讀者在感知言語聲音形態(tài)的同時,實現(xiàn)對文本的感悟理解。“誦讀”的要義,是“得他滋味”(朱熹語)“誦讀”重在“味”重在“玩”,“須是沉潛諷詠《咀嚼滋味,方有所益”
“誦讀”包含“背誦”,但能背出,不等于“誦讀”;“誦讀”也不一定要延伸到“默寫出”。“誦讀‘與記背、默寫有聯(lián)系,但不完全是一回事。滋味索然,僅得其聲音、得其字形,不是真正意義的“誦讀”。
文言文教學設計2
文言文教學設計:《狼》
學習目標
1、 培養(yǎng)學生自學文言文的能力
2、 掌握一事一議的寫作手法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師助:蒲松齡以及《聊齋志異》的基本信息
二、
一讀課文,讀字音,讀節(jié)奏
基本思路:1、讓學生自己先來讀文章,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讀出情感,標出困惑
2、小組內部交流個人遇到的困惑,記下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
3、全班交流各小組遇到的困惑
4、一生朗讀全文,其他學生聽讀,聽讀完后指出還有哪些字音與節(jié)奏存在不足
5、聽朗誦錄音帶,在與名家朗讀的對比中找出自己還需改進的地方,并作出重 點標注
師出示重點字讀音:窘 苫 少時 暇 寐 黠
少:多少;少年
暇、遐、瑕、瑕的區(qū)別
師出示重點句子節(jié)奏劃分:而兩狼之并驅如故(轉折詞“而”后需停頓)(后置狀語“如故” 前需停頓)
其一犬坐于前(主謂之間需停頓)
蓋以誘敵(句首發(fā)語詞“蓋”后需停頓)
師結:學習文言文,生字宜多關注多音字以及形似字
朗讀節(jié)奏劃分技巧:主謂之間要停頓
轉折詞后要停頓
狀語后置要停頓
句首發(fā)語詞要停頓(常見發(fā)語詞:蓋、夫、若夫、至若、至于等) 二讀課文,讀注釋,讀內容
基本思路:1、讀課文,結合課下注釋,疏通全文主要內容,劃出難以解釋的字、句
2、小組內部交流自己遇到的疑難問題,記好組內未能解決的困惑
3、全班交流各組內的困惑
師出示重點實詞:綴、窘、敵、去、久之、幾何
洞、隧、犬
止有剩骨的“止”
生揣摩:每一行字,有什么共同點?
其一,古今意義不同;其二,詞性發(fā)生了變化;其三,是通假字
師出示重點虛詞: 以:投以骨 蓋以誘敵
之:久之又數(shù)刀斃之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師出示重點譯句:而兩狼之并驅如故(倒裝)
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詞類活用)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 (詞類活用)
師結:翻譯文言文時,字詞方面,重點關注通假字、古今異義字、詞類活用字以及常見虛詞句子方面,重點關注倒裝句、有詞類活用的'句子
3、 明確翻譯后,試著復述故事情節(jié),以便檢測學生對重點字詞句的把握
三讀課文,讀情節(jié),讀形象
1、讀課文,讀出故事的情節(jié),即: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
師助:情節(jié)的概括,可以從人與動物的關系入手,按照“屠戶( )狼——屠戶( )狼——屠戶( )狼——屠戶( )”的模式來 進行
2、分析狼和屠戶的性格特點
示例: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如故——貪婪
四讀課文,讀中心,讀寓意
全書將近500篇,內容十分廣泛,多談、鬼妖,多數(shù)作
3、郭沫若評價《聊齋志異》的對聯(lián)
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借助上面兩則材料中的紅色字體,讓學生明確狼這一形象在文中所代表的寓意,筆觸直指貪官污吏一類的惡人。
三、 拓展延伸
師結:本文采取了先敘事,后議論抒情的寫作模式,這種寫作手法叫做“一事一議”, 其好處在于可以將深刻的道理寓于故事之中,給人以啟迪,給人以思考。
四、 鞏固小結
讓學生談本課的本課的授課思路:以讀為主,讀字音節(jié)奏——讀注釋內容——讀情節(jié)人物——讀中心寓意,并學習其寫作手法
五、堂清檢測
1、 作者?代表作?
2、 釋詞:綴 敵 洞 隧 幾何 犬
3、 譯句:其一犬坐于前
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
六、布置作業(yè)
1、我當出題人
從《狼》與《論語十則》兩篇文章中,找到八個你認為重要的實詞并將其意思背好; 再找出與“以” “之”有關的句子,掌握以和之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用法;最后找出六個 你認為重要的句子加以背誦檢測
要求:實詞以及句子的選擇要與本課提到的方法規(guī)律相吻合
要求:用上一事一議的寫作手法
文言文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結合注釋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2.理清結構,通過理解和分析,欣賞富春江上奇特秀麗的景色。
3.領會作者愛慕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教學重點難點
1.在朗讀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筆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2.理解“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兩句。
教學方法 :讀、研討。
教學手段 :小黑板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寫過信吧?
那么大家寫信有沒有題目呢?
今天我告訴大家一種比較簡單的書信題目“與……書”(板書),意思就是“給……的信”。比如我給張三寫信,題目就可以是“與張三書”。從前有一個叫吳均的人游歷了奇特秀麗的富春江后,迫不及待地給好友朱元思寫了封信“與朱元思書”(補充板書)。下面就請大家扮演朱元思的角色,趕快讀一下友人給你寫的信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初讀課文。
2.指定一生讀課文,其他同學糾錯。明確讀音和句讀。
3.全體齊誦。
這封信寫得美不美?和你平時收到的信有沒有不同?(生答)
師 :這封書信和一般書信不同,沒有問候的`套語和日常事務的敘述,是一篇由清詞麗句構成的寫景小品文。
4.俗話說“三分七分讀”,下面由老師給大家范讀一下。“風煙俱凈......天下獨絕。”
點撥:開頭兩句,應當顯得特別大氣,眼界非常宏觀;中間兩句,要顯得特別自在;而“自富陽到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應當帶著欣賞的態(tài)度,非常陶醉。
5.小組為單位參照課下注釋翻譯。一位同學起來翻譯,老師訂正。
三、分析賞析課文
我們再來誦讀,這次大家要扮演吳均的角色,在腦中想象一下。天空中萬里無云,天和山都是青青的顏色。我吳均坐在船上,跟隨流水飄蕩,任憑它把我?guī)驏|帶向西。從富陽到桐廬這一百來里,全是奇山異水,天下獨一無二……(全體齊背第一段)
1.結構分析:總分
第一段總寫富春江的特點,同學們用八個字概括“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第二段和第三段就分別來寫的水和山。
2.提出問題: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異在哪?
A.先賞析異水
水的特點:清、急。
原文對應的詩句是什么?(生答)
運用了什么修辭?夸張、比喻。表現(xiàn)手法?直接描寫、間接描寫、動靜結合。
當堂背誦第二段。生齊背或讀。
B.再賞析奇山
看——山之形。
24字把靜態(tài)的山寫活了,充滿生機與活力。
聽——泉水、鳥、蟬、猿之聲。
天籟之音,和諧悅耳。它們發(fā)出聲音,不是為了名,也不是為了利,作者是懷著一種對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贊美之情來寫的。
感——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了解到這些,我們就很容易理解下面兩句“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為了功名利祿而極力攀高的人,他們看到這山峰后,也平息自己那熱衷功名利祿的心;I劃世俗事物的人,看到這幽美的山谷,也會流連忘返。這正是作者的感慨。
到這里似乎應該結束了,但有沒有結束?
接著看——山之色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找一位學生翻譯。
四、明辨主旨
讀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從中你能悟出作者寫這篇時的心情嗎?
。ㄉ懻摶卮穑瑤燑c撥指導)
五、小結
根據(jù)板書回顧課堂內容,引導學生嘗試背誦。
六、作業(yè)
背誦全文。
用現(xiàn)代文介紹“從富陽至桐廬”的景色。
板書設計:
與朱元思書
總: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分: 異水—— “清” (千丈見底、直視無礙)夸張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夸張、比喻
奇山——看——形
聽——音(泉水、鳥、蟬、猿)
感——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看——色
文言文教學設計4
【學習目標】
1、讀準每個字的讀音。
。病⒄_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根據(jù)課后注釋聯(lián)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內容。
3、能從課文中體會到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學習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課前準備】
。、布置學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資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舱n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學弈》
一、讀通全文,感悟讀法
1、師: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誦讀,最好的方法也是誦讀。先聽老師范讀課文,再跟老師讀課文。
(范讀時做到抑揚頓挫、有聲有色、流暢自如,感染學生,激發(fā)誦讀興趣。領讀時有意識地讓學生感悟語速和斷句方法。)
。、學生自由練讀,把不認識的字注上音,并在練習本上寫兩遍。
。、在學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確讀法后,練習熟讀。
二、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弈”是什么意思?“學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學生自讀課文,結合文后的注釋理解每一話,然后說說這篇文章主要講什么內容?
3、同桌互講,相互糾正補充,不懂的記下來。
。、小組合作,疏通文意。
。、指名說全文大意。
三、導悟相濟,突破難點
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課文:
。薄涯愫屯瑢W都讀不懂的句子提出來:
。ńY合學生提問重點理解“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思援弓繳而射之”、“為是其智弗若與”、“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這幾句話。)
⑴討論“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從中能得出一個什么道理?大家談談自己是否有這種經(jīng)歷和體會。
、浦该f說“思援弓繳而射之”的意思。你從哪個詞知道射的是“天鵝”呢?(“之”字。)
、侵该f說“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意思。這句話中的“之”是指哪個人。
師:同學們,你們覺得奇怪嗎?兩個人一起學習,可是學習效果卻不相同。用書上的話說說原因。
指名讀“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
師范讀,讓學生體會怎樣讀聽得更清楚,學生指出老師停頓的地方然后試著讀讀。
、取盀槭瞧渲歉ト襞c?”這句意思是什么?
師:哪個詞是第二個人?這句話該怎么讀呢?指名讀,齊讀。
四、流利朗讀,積累語言
課件出示全文及朗讀錄音,生邊看邊跟讀體會語感,然后練習把全文朗讀好,最后師生合作背誦全文。
五、遷移訓練、練讀古文
拓展讀“揠苗助長”、“守株待兔”、“掩耳盜鈴”、“鷸蚌相爭”等淺顯易懂、故事性強又為學生熟知的文言成語故事,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第二課時
學習《兩小兒辯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孔子嗎?你能講講他的故事嗎?(學生講述,老師結合學生的講述補充孔子的'生平,介紹他是一個極有名的學問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這么有學問,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國時,卻被兩個小孩的一個簡單的問題給難住了,你們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難題了嗎?今天我們就學習《兩小兒辯日》。
板書課題,齊讀課題,說說題目是什么意思?(重點理解“辯”字)
二、初讀課文,梳理學法
。薄⒆杂勺x課文,憑自己的理解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ǹ疾閷W生對古文的感悟能力。)
。、想想我們是怎樣學習《對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點字詞;二要讀出詩文韻味;三要感悟人文內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讀熟課文,自學理解
。、自由讀課文,找出不認識的字,通過查字典解決。
。、同桌互相讀文,糾正字音。
。场⒎磸妥x文,把課文讀熟。
。、學生對照注釋,自己理解課文,記下不懂的問題。
5、按學習《學弈》的方法自學課文,小組內交流學習成果。
四、激勵測試,交流感悟
出示測試題,各小組搶答積分,評出優(yōu)勝學習小組。
1、回答下列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為、也、如、此、乎、始出、小兒。
2、兩小兒在辯論什么?(太陽大小?太陽冷熱?太陽遠近?)根據(jù)學生的回答,相機引導讀好兩小兒的話,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誦課文,看哪組能讀出古文韻味。
五、深化感悟,明確寓意
。薄⒏鹘M提出分歧較大的問題以及不懂的問題,同學交流討論。
(重點引導學生理解這兩個小孩爭的是什么問題,他們各自的理由是什么?引導學生理解兩個小孩是根據(jù)不同的感覺說明地面距離太陽的遠近。)
2、你同意他們的意見嗎?用科學知識解答兩小兒提出的問題。
。ǜ鶕(jù)學生回答引導學生課下收集資料,將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
。场⑦@個故事中,你最喜歡誰,為什么?你想對他說什么?
。ㄒ龑W生肯定兩小兒敢于嘲笑孔子,挑戰(zhàn)權威;或贊揚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础⒕毩曈懈星楸痴b課文。
。怠⒁员硌莸男问綇褪稣n文內容,看哪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準備)
。、向學生推薦閱讀《女媧補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文的興趣。
文言文教學設計5
【教學任務分析】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下)課本第五第六單元都是文言文單元,《馬說》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第五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該文是唐代大文學家韓愈于大約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作的。其時 ,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本文正是以良馬喻英雄,謂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樂,才可發(fā)揮才干,否則很可能遭埋沒 ,極寫知遇之難,寓意委曲深致,文氣矯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勢。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并對統(tǒng)治者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和控訴。
【學生分析】
八年級第二學期的學生在課堂上已經(jīng)學習了二十幾篇的文言文,而且課外也接觸了不少文言文。所以他們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語感,而且也積累了一些文言文常用詞語的用法 。這篇短文可讀性強,文字也不算很深,學生理解大意應該不難。但是他們畢竟才是初二的學生,以他們現(xiàn)階段的生活閱歷和接受能力,難以完全理解文中韓愈所要表達的感情 。基于此種情況,本堂可課以朗讀為主,讓學生能夠熟練的背誦課文,這才能讓學生真正受益,而對于內容則點到為止,不作過深的講解。
【教學目標】
1、能夠當堂背誦課文。
2、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要表達的感情。
3、掌握幾個文言實詞。虛詞的用法。
【教學過程安排】
一、導入新課
由《神雕俠侶》中楊過遇小黃馬的經(jīng)歷導入。
小黃馬是一匹千里馬,而楊過則象是我們傳說中的伯樂。小黃馬在遇到楊過之前,最多也只不過給奴隸他的人運運柴火,還要遭羞辱;遇到楊過之后,本是一匹干蹩的瘦馬變成了一匹日行前里的寶馬。今天我們來學習韓愈的《馬說》,它將告訴我們伯樂對于千里馬是多么的重要。
二、正音正字
祗(zhǐ) 駢(pián) 一石(dàn) 食(sì)馬者 其真無馬邪(yé)
三、朗讀課文
1、聽課文錄音,注意節(jié)奏和重音。
2、領讀,由教師帶領全班學生一句一句的讀。
3、學生對照課文注釋小聲讀。
4、學生在看完注釋后大聲朗讀兩遍。
5、男女同學各一名代表朗讀,要求讀得通順,語音正確,不讀破句。
6、針對學生朗讀情況,學生自評,教師適當點撥。
7、學生齊讀。
四、感知課文內容
1、教師出示討論題,學生分組選擇題目討論。
⑴ 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和千里馬的關系的'?
、 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的命運會怎樣?
、 千里馬的才能為何被埋沒?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⑷ 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馬因肚饑而無法發(fā)揮才能的痛苦的?
、 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馬者的不知馬的?
⑹ 文中的哪句話點明了中心?
(要求:在沒有翻譯的情況下用原句回答)
討論明確: ⑴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⑵ 只辱于奴隸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⑶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現(xiàn),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⑷ 且欲與常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⑸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不能通其意。 ⑹ 其真不知馬也。
2、翻譯課文:
這篇短文文字不深,不須逐字逐句的翻譯,讓學生在前面對照注釋的基礎上,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大家共同討論。
教師指出幾個常用的實詞、虛詞的意義或用法。
策:鞭子,名詞作動詞 鞭打;
其:代詞
之:代詞、助詞、語氣詞 動詞
食sì :動詞 通飼喂; shí 名詞 食物
3、在此基礎上朗讀課文,要求讀得流暢,語氣、重音、停頓和速度得當。
同桌間互相聽讀;男女生比賽朗讀;全班齊讀。
五、研讀課文,品味意境
1、教師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2、作者所說的食馬者 伯樂千里馬僅僅是指傳說中的人和物嗎?
在了解寫作背景的基礎上,學生不難理解:
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封建統(tǒng)治者;
伯樂比喻善于識別人才的封建統(tǒng)治者;
千里馬比喻人才。
3、全文寄托著作者怎樣的情感?(懷才不遇,憤懣不平)
4、揭示托物寓意的寫法。
5、學生讀課文,要求讀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鏗鏘悅耳,聲情并茂。
6、要求學生背誦課文。
六、拓展延伸
討論:當今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怎樣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盡其才?
七、教學檢測反饋設計
背誦課文并給韓愈寫一封信,撫慰他懷才不遇,憤懣難平的心情。
【自我評價】
我以為本堂課的教學設計亮點有三:
1、導入新穎:《神雕俠侶》無論是小說還是電視這個年齡段的學生都非常愛看,以之導入更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2、朗讀的形式多種多樣:范讀、領讀、大聲讀、小聲讀、男生讀、女生讀、個人讀、齊讀,多種形式反復誦讀,讓更多的學生得到訓練,也使更多的學生能夠當堂成頌。像《馬說》這樣的經(jīng)典名篇能夠背誦,從長遠觀點看,這是最使學生受益的。
3、對討論的問題沒有要求每個人都必須討論,而是個人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能力、興趣作出選擇,這樣能使每一位同學都參與到課堂上來,成為課堂的主角。
當然,本教學設計還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請各位專家及同仁不吝指教。
文言文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會認本課恭、勤等4個生字,會寫囊、螢等8個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2.準確朗讀課文,注意詞句間的停頓。
3.能借助注釋,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兩個故事。
4.了解文章特點,感受人物的精神品格,領悟其中的道理。
【教學重點】
1.會認本課恭、勤等4個生字,會寫囊、螢等8個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借助注釋,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兩個故事。
【教學難點】
1.準確朗讀課文,注意詞句間的停頓。
2.了解文章特點,感受人物的精神品格,領悟其中的道理。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囊螢夜讀
一、激趣導入
圖片引入:文言文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寶貴遺產(chǎn),它言簡意賅,記錄了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不少文言文還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二、出示學習目標
1.會認本課恭、勤等4個生字,會寫囊、螢等8個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重點)
2.準確朗讀課文,注意詞句間的停頓。(難點)
三、初讀感知
1.聽范讀,邊聽邊畫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讀音。
2.自讀提示: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3.出示我會認,指導學生識記生字。
4.理解詞語。
5.檢查自讀情況。指名讀課文,同學互評:字音是否正確,句子是否通順。
6.再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寫了什么?
示例:《囊螢夜讀》講述了車胤家境貧困,晚上捉螢火蟲將放它們在袋子里照著書本讀書的故事。
7.出示會寫字,組內合作識字,觀察書寫要點。教師指導重點字的寫法:
囊:筆畫多要緊湊,中間“冖”的橫最長,兩個“口”要小,下邊撇和捺要寬展。
恭:上邊兩豎稍向里收,撇和捺在兩豎相應位置起筆,要舒展,“小”右邊是兩點。
博:“十”要窄,橫短豎長,“甫”上橫短,下框稍扁,里邊兩橫,“寸”橫平直有力。
焉:“正”扁窄,“與”寬大,其上橫要短,豎短折橫要長,折豎有力,左邊是四點。
卒:上橫要短,兩個“人”要小,勻稱,下橫平直,要長,中豎橫上部分要短些。
四、品讀釋疑
1.翻譯課文
車胤謹慎勤勞而不知疲倦,知識廣博,學問精通。(車胤)家境貧寒,不能經(jīng)常得到香油(點燈,以便在燈下讀書),夏天的夜晚,車胤就用白絹做成透光的袋子,裝上幾十個螢火蟲照著書本,夜以繼日(用夜晚接著白天)地學習著。
2.家貧不常得油。
此處寫車胤家境非常貧苦,晚上不能經(jīng)常點燈,為后文囊螢夜讀埋下伏筆,更突出地表現(xiàn)了車胤在艱苦條件下仍勤奮苦學的精神。
3.《囊螢夜讀》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囊螢夜讀》講述了車胤因家貧買不起燈油,晚上捉螢火蟲來照明堅持讀書的.故事。
4.這則小故事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
《囊螢夜讀》的故事告訴我們,無論在什么樣的艱苦條件下,人都可以克服困難,堅持學習。
5.讀了這個故事,結合現(xiàn)在的學習環(huán)境,說說你的感想。
示例:與古人學習條件(尤其是車胤這種想在夜晚看書連燈油都缺乏的條件)相比,今天的學習環(huán)境實在太好了,我們坐在燈火通明的屋子里,不僅有紙質書,還有電子書,可以隨時隨地看書。我們應該珍惜今天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學習古人勤學苦讀的精神,認真努力學習更多知識。
6.閱讀方法解密:根據(jù)意思停頓,讀好簡短文言文
(1)停頓:一般指說話中話語的短暫停歇。在文章中指語意的斷和連,分為句間停頓和句中短暫停頓。
(2)好處:正確停頓,能幫助我們理解課文意思,了解課文表達的特點。朗讀時富有節(jié)奏。
(3)運用:夏月/則練囊/盛數(shù)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五、結構主旨
1.課文結構
出示本課結構圖示,幫助學生再次梳理文意。
2.課文主旨
《囊螢夜讀》講述了車胤家境貧困,晚上捉了螢火蟲放在袋子里照著書本讀書的故事。這則小故事告訴我們,無論環(huán)境多么惡劣,只要我們創(chuàng)造條件勤奮苦學,最終一定能學有所成。
3.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我們通過朗讀、指讀,讀熟了課文,掌握了字音,學習了本課生字,理解了詞語含義,并掌握了識字、理解詞語的方法。
文言文教學設計7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以游記形式抒發(fā)“閑人”之“閑情”的散文小品,全文僅84字,卻蘊涵深厚。起筆交代夜游承天寺的緣由,中間寫所見美景,收尾抒內心感慨。作者將這“閑人”這種超脫的情感融入記敘、描寫之中,看似無情,卻處處用情,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閱讀此文,眼前猶如展開一幅筆墨淡雅的畫卷。雖無雄闊的氣勢,卻給人以清新、恬適的感受。
【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礎知識與閱讀能力,對于文言文的閱讀與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步驟,經(jīng)過以往的朗讀訓練,他們能很容易接受這篇短文,容易從朗讀中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悅感與成就感,進而主動加入到理解、背誦、創(chuàng)新的學習活動中來。
【教學設想】
本文寫于蘇軾被貶黃州期間,篇幅雖短卻極具獨到藝術魅力。寥寥數(shù)筆,寫景如繪,行文自然,宛如行云流水,一個“閑”字更是創(chuàng)造了一個豁達超脫的淡遠境界,揭示了極其深刻的人生真理,是散文小品中的極品。
本設計旨在以朗讀為主線,與學生進行心靈對話。引導學生通過了解蘇軾的坎坷經(jīng)歷,品讀領悟“景語”中的“情語”并與之產(chǎn)生情感共鳴。讓學生在主動學習中積累語言,在各抒己見中升華認識,在知識的積淀和積極的思維中,接受一種人格的影響。構建平中見奇,奇中求實呈現(xiàn)和諧深厚具有跌宕之美的語文課堂。
【教學目標】
1.熟練朗讀課文,讀出文章韻味。
2.掌握重點字詞,了解寫作背景。
3.欣賞月色美景,領悟作者閑情。
【教學重點】
在朗讀中體味寫景妙處領悟作者情懷,通過誦讀品味出文章的意境。
【教學難點】
“閑”字的深蘊內涵,體會作者豁達樂觀的心態(tài)。
【教學方法】
本課主要采用朗讀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創(chuàng)設情境法等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走進古典詩文的世界,我們發(fā)現(xiàn)處處都有月亮的影子。這輪明月曾照亮了《詩經(jīng)》的河畔,曾驚擾了鳥兒的安眠,也曾打濕了鄉(xiāng)書的封面……請同學們回憶所學過的古詩文,你想起了哪些有關月亮的名句?(學生發(fā)言)
背景材料:公元1079年,蘇軾因為被人指出用詩歌來誹謗新法,其政敵以“訕謗朝政”的罪名把蘇軾投進監(jiān)獄,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烏臺詩案”。出獄后蘇軾被貶黃州,成為黃州團練副使,不得簽書公事,近乎于流放。
簡介黃州對蘇軾的重要意義。
一輪明月牽動了無數(shù)古人的情腸,他們或借月抒寫相思愁緒,或借月表達美好祝愿。當蘇軾因莫須有的罪名被貶黃州,他會借月抒發(fā)什么樣的情懷呢?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要求注意字音和節(jié)奏。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
3、指名學生朗讀。要求其他學生做點評。
4、生有感情齊讀課文。
三、再讀課文,疏通文意
1.借助課下注釋,翻譯課文,圈劃疑難字詞。
重點詞語:
、傩廊黄鹦。(高興的樣子)
、谀顭o與為樂者。(思考、想到)
、鬯熘脸刑焖隆(于是、就)
、艿匍e人如吾兩人者耳。(只)(罷了)
重點句子:
、倌顭o與為樂者。
、谕ハ氯绶e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③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2.合作解決疑難問題。
思考問題:
1、作者為什么夜游承天寺?
答案預設:①外界景物的觸動(月色);②作者當時的境遇(被貶)。
背景材料:公元1079年,蘇軾因為被人指出用詩歌來誹謗新法,其政敵以“訕謗朝政”的罪名把蘇軾投進監(jiān)獄,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烏臺詩案”。出獄后蘇軾被貶黃州,成為黃州團練副使,不得簽書公事,近乎于流放。
2、如何理解作者的感慨?
分組討論,交流明確。
3.譯句小檢測。
四、質疑探究
1.學生根據(jù)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提問題。
2.師生歸納出主要問題,各學習小組進行討論交流并選派一代表發(fā)言。
3.在學生發(fā)言過程中教師進行引導點撥,完成對重點內容的探究。
4.背誦課文。
重點問題預設:
1.“閑人”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地方透露出作者之“閑”?
(適時簡介寫作背景。)
2.請為“閑”字組詞,并說明理由?凑l組的'詞最能體現(xiàn)“閑”之內涵,最契合文意。(引導學生結合文本體味探究,各抒己見。)
3.欣賞寫景句。
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月色美景。
聽讀。請一位同學朗讀,其它同學邊聽邊想象畫面。
美讀。讀出形象、韻味。
4.“一切景語皆情語”,這空明的月色折射出“閑人”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
明確:豁達、坦蕩、樂觀……
五、拓展
簡介黃州對蘇軾的重要意義。
此刻,面對著空明的月色、豁達的蘇東坡,你想說些什么呢?(學生暢所欲言)
六、結語
蘇軾一生堅持自己的政治理想,為此屢遭貶謫,歷經(jīng)坎坷,但無論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風月中自得其樂。他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對豁達樂觀的堅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歷史的天空!明月不老,經(jīng)典永遠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遠年輕!面對生活的風雨坎坷,請常讀一讀蘇軾吧,愿我們的心靈永遠澄澈明凈,愿我們的人生更加豁達從容!
七、作業(yè)設計
讓學生寫一段文字,將自己的思想感情與景物郵寄的結合起來。
附:板書設計
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
邀友夜游對月抒懷
庭中賞月
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
教學反思:
本文較為短小,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教師在從事教學過程中能有較好的發(fā)揮空間,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感受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為了學生更好地分析和理解作者的情感,課堂導入部分應該詳細介紹黃州對蘇軾的重要意義,這樣學生在后面的縫隙中就不會感到突兀,上課時也更流暢。
為了學生更好地分析和理解作者的情感,課堂導入部分應該詳細介紹黃州對蘇軾的重要意義,這樣學生在后面的縫隙中就不會感到突兀,上課時也更流暢。
學有所用,讓學生及時的練習以強化情景交融的理解,理論聯(lián)系實際。
課堂中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強朗讀和小組討論。
文言文教學設計8
一、設計思想
《送東陽馬生序》是宋濂的名篇,編入了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據(jù)新課標的要求:學生能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翻譯文言文,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在教時,我指導學生課下預習,小組交流合作,完成文意疏通工作。
第一課時:課上為了強化學生的“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我把學生分成了幾個組,指導他們歸納文言文中的常見文言現(xiàn)象,如一詞多義、詞類活用、通假字、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完成字詞積累活動。
第二課時:據(jù)新課標要求,閱讀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我采用探究討論方式讓學生大膽發(fā)言,表達內心的真情實感,在交流中體會作者古人專心求學,刻苦自勵的精神,懂得珍惜擁有,好好學習,不斷追求,不斷進步。
二、教材分析
《送東陽馬生序》選自人教社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本單元所選文言文,題材多樣,內容豐富。或寫景,或狀物,或詠史,或抒寫人生志趣,或表現(xiàn)親朋情意,都無不體現(xiàn)了作者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思考,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這些內容對學生的人生價值觀的形成都有積極意義。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字詞;
2.了解“序”這種文體;
3.體會對比手法的作用;
4.熟讀背誦課文。
情感目標:
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勤奮刻苦的意志,并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人生中的挫折困難等;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情感。
四、重點難點
重點:積累一些文言字詞;理解并熟讀背誦課文。
難點: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理解把握文章深刻內涵,挖掘其現(xiàn)實意義。
五、教學策略與手段
1.引導學生學會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疏通理解課文內容;
2.通過多種形式朗誦訓練,提高學生誦讀文言文的能力;
3.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理解積累字詞,解決疑難點,把握文章內涵。
六、課前準備
1、學生上網(wǎng)或查閱書籍,從以下幾方面作好知識準備:
A、了解作者所處朝代及文學貢獻;
B、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
C、了解“序”這種文體的相關知識,以便理解文章內容與主旨。
D、預習課文,結合注解和工具書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并試著翻譯全文。通過自主學習了解課文內容。
2、教師的教學準備;制作PPT課件。
3、教具準備:電腦和投影儀
七、教學課時
兩課時。
八、教學過程
教學主要流程
一導入
人到讀書年齡,當入學從師,古來如此。如今更提倡終身學習,可見學習之重要。然而莘莘學子,讀到頭來,其結果卻迥然有異。有十年寒窗,一舉成名者;有孜孜以求,出人頭地者;有碌碌無為,鮮有所獲者;有半途而廢,不得善終者……究其原因,除卻客觀因素而外,恐怕是主觀勤苦程度不同使然。因此前人有言“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邊苦作舟”。今天我們學習明朝文學家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其中講的也是這個道理。
(教師板書課題)
二教師學生主要活動
(一)預習匯報:
1.介紹作者:
2.介紹本文的體裁特點: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
(二)朗讀課文,疏通課文意思
1.教師播放朗讀帶,學生聽讀課文,注意字音和停頓。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注意結合課文注釋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詞語和句子。
3、讀準下列字音
嗜學叱咄俟其欣悅負篋曳屣皸裂媵人
4、四人一小組合作交流,釋疑譯文。
老師給予一些翻譯的方法指導
5、老師檢查合作學習效果,用投影顯示一些重點詞句,讓學生以競答的方式解釋:
①通假字:四支僵勁不能動;同舍生皆被綺繡;與之論辨
、谝辉~多義:
之
弗之怠
走送之
益慕圣賢之道
當余之從師也
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以
無從致書以觀
計日以還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以衾擁覆
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
、酃沤裨~:
走送之(古義:今義:)
媵人持湯沃灌
嘗趨百里
卒獲有所聞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茉~的活用:
腰白玉之環(huán)
手自筆錄。
6、各小組匯報翻譯成果。
7、生齊讀課文。
(三)品讀課文,鑒賞課文內容
1、簡要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2、分組討論:作者以前自己的求學“勤且艱”,主要表現(xiàn)在哪里?請說說,并用文中原句證實。
3、面對種種艱難,作者以堅韌的意志、勤學的精神一一克服了,最終學有所成,其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你在學習中碰到過哪些困難呢?面對這些困難,你是怎樣做的?
4、作者寫出學習時極為艱苦的條件的目的是什么?
5、文章從哪些地方表現(xiàn)出其他學生的優(yōu)越的條件?寫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
(四)分析課文,感受寫作特色
1、本文中的對比有什么作用?
2、分析文章寫作上的基本特點
(一)學生預習匯報
1、宋濂,自幼家境貧寒,但勤奮好學,一生刻苦學習,“自少立志,未嘗一日去書卷,于學無所不通”。他以繼承儒家封建道德為己任,為學主張“宗經(jīng)”、“師古”,取法唐宋,著作甚豐。他的著作以傳記、小品和記敘性散文為代表。文采或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劉基曾贊許他:“當今文章第一”。
2、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為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于議論性散文的一種寫法。
(二)朗讀課文,疏通課文意思
1、認真聽讀,聽準字音,把握語調,讀通課文,了解文章大概內容。
2、學生朗讀課文
3、注音:
嗜(shì)
叱咄(chì duō)
俟( sì)
負篋(qiè)曳(yè)屣(xǐ)
皸(jūn)裂
媵(yìng)人
4、小組合作交流,釋疑譯文。
四人一小組,按“讀文──釋詞──譯句”步驟釋疑解難。
5、學生以竟答方式展示小組合作交流的成果。
、偻僮郑核闹Ы﹦挪荒軇(支:通“肢”,肢體);同舍生皆被綺繡(被:通“披”,穿著);與之論辨(辨:通“辯”)
②一詞多義:
之
弗之怠(指代“讀書”這件事)
走送之(代詞,指“書”)
益慕圣賢之道(結構助詞,的)
當余之從師也(結構助詞,取消獨立性)
蓋余之勤且艱苦若此(同上)
以
無從致書以觀(表目的,來)
計日以還(表修飾,不譯)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以:介詞,因為;以:把,介詞)
以衾擁覆(介詞,用)
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因為,連詞)
、酃沤裨~:
走送之(古義:跑。今義:走路、步行)
媵人持湯沃灌(古義:熱水。今義:飯湯、湯汁)
嘗趨百里(古義:快步走。今義:趨勢)
卒獲有所聞(古義:最終。今義:士兵)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古義:借。今義:假期)
、茉~的活用:
腰白玉之環(huán)(腰:名詞作動詞用,腰佩、掛;)手自筆錄(筆:這里是名詞作狀語,用筆。)
6、翻譯:
采用開火車形式一人一句翻譯,不會翻譯的由別的同學幫忙補充。
7、齊讀課文。
(三)品讀課文,鑒賞課文內容
1、明確:課文通過作者青少年時期求學的種種艱辛和現(xiàn)在太學生學習條件的優(yōu)越的對比,說明是否學有所成,關鍵在于自己的勤奮與專心與否,贊揚馬生的謙虛好學,表達對他的期望與勉勵之情。
2、討論后歸納:
(1)借書抄錄:天寒弗怠,走送之。
(2)叩問困難:未降辭色,色愈恭,禮愈至。
(3)求學艱苦:足膚皸裂,四支僵勁。
(4)衣食粗劣:日再食,蘊袍敝衣。
3、提示:結合自己的生活學習談自己真實的感受和做法。
4、明確:作者認為,勤奮和艱苦是相互聯(lián)系的兩個方面,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困苦都可以克服。這正是學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5、明確:“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但他們都沒有成學,由此可見作者在困苦中能夠業(yè)有所精,德有所成;而處于優(yōu)越條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說明其用心不專。
(四)分析課文,感受寫作特色
1、明確:本文以記敘為主,筆法簡潔。有些地方適當?shù)丶右凿秩竞兔枥L,使文章增添了文采,顯得更加生動具體。比如,寫到百里之外向碩師名人求教的情景,寫了周圍的環(huán)境,寫了“先達”的表現(xiàn),寫了自己求教時的謙虛恭謹。文字簡潔,而人物神情躍然紙上。又如寫奔走途中的艱難,寥寥數(shù)語,情態(tài)畢現(xiàn)。寫同舍諸生的服飾華貴,采取了細節(jié)描寫的方法,更襯托出作者的樸素與艱苦。
三結束語
課文通過自己青少年時求學的種種艱辛和現(xiàn)在太學生學習條件的優(yōu)越的對比,說明是否學有所求,關鍵在于自己的勤奮與專心與否,贊揚馬生的謙虛好學,表達對他的期望與勉勵之情。
九、板書設計
送東陽馬生序
宋濂
少年:求學家貧好學勤奮
成年:從師艱難鼓勵期望
十、作業(yè)設計
1、搜集古人在艱苦條件下勤奮學習、以苦為樂的事例
2、熟讀課文,并熟記文中重點詞語的解釋。
文言文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熟悉兩則文言文中的生字生詞,第一課《文言文兩則》教案。
2、能根據(jù)文后的注釋理解課文,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聯(lián)系生活實際,悟出兩個故事中的道理。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背誦兩則文言文
2、聯(lián)系生活實際,悟出兩個故事中的道理。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完成《學奕》的學習任務)
一、預習探究
1.讀課文,熟悉本文生字生詞。
2、結合文后的注釋,理解每句話。
3、檢查預習:
(1)出示生字生詞,指名認讀,隨時糾正不正確的讀音。
(2)指名讀文。
(3)檢查自己結合注釋對文的理解情況
(只要能說出每句話的大致意思就行。)
二、合作交流
讀熟課文,讀懂故事
1、讓學生自由反復誦讀,重點指導讀好"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前一句讀出疑問的語氣,后一句讀出肯定的'語氣。
2、師生共同討論,再進一步結合注釋,聯(lián)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內容。
3、同座互相說說故事的內容。
4、練習背誦課文。
三、品讀感悟
1.討論:"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從中能總結出一個什么道理?
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總結說一說,教案《第一課《文言文兩則》教案》。
2.引導學生談談,自己是否有這種經(jīng)歷和體會。
(聯(lián)系實際談談,目的是進一步認識專心致志做事的重要性。)
四、擴展延伸
把以前學過的文言成語故事再講一講背一背;把自己了解到的有關文言故事講給同學們聽。
第二課時,完成《兩小兒辯日》學習任務
一、預習探究
1、回憶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語句,注意停頓。
2、說一說《兩小兒辯日》講的是件什么事。
3、檢查預習
二、合作交流
(1)教師指導理解"孰、為"兩個字的意思和讀音。
(2)生生互動,交流收獲,質疑解疑。(你讀懂了哪一句?還有哪些問題?誰能解答這些疑問?)
(3)師生合作交流,重點解決文中的兩個問題。
(補充資料:太陽距離地球到底有多遠。)
四、品讀感悟
1、看了兩小兒的表現(xiàn),你想對兩小兒說些什么?
2、作為孔子能坦白自己也有所不知,你想對孔子說些什么呢?孔子是一個什么人物,結合手中的資料談一談。
3、這么博學的人也有不懂得問題,從中你悟出了什么?
4、練習背誦課文
五、拓展延伸
1、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
2、讀《列子》這本書,試著背誦其中的一兩篇。
文言文教學設計10
以前文言文的教學比較困難,重點不突出,現(xiàn)在通過國培計劃的學習終于明白了:在七年級應打好文言基礎,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文言文興趣;在八年級,則需強化學生文言文思維能力,在夯實雙基的'前提下,開始鑒賞;到了九年級就需要學生能看出文言文文本后面所蘊含的道理和文化了。初中三年,每段各有任務,如果沒有教師這種教學的連續(xù)性,則學生的文言文認知水平始終會在原地打轉轉。
文言文的教學應避免從有“言”無“文”的極端進入到了有“文”無“言”的另一個極端的弊病。
文言斷句可以培養(yǎng)學生文言語感和細致理解的能力。這種教法使學生對一些文言規(guī)律會自主找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大大增強。由于教學中不是死摳詞句,嚼得過細,這就留下了較多的“空白”, 便于學生自己去感知和領悟。恰當?shù)氖褂冒孜臄嗑洌行У靥岣咧袑W生的文言字、詞、語、句以及文學、文化方面的知識。
文言文教學設計11
教學目的:
1.了解高考對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過相關練習加以鞏固和提高。
教學重難點:
提高學生掌握辨析較復雜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學方法:
通過老師講解,學生大量的訓練,使學生牢固掌握。
教學媒體:
多媒體
教學流程
一、引入
理解句式、翻譯句子是現(xiàn)在要求學生必備的能力,而在古代也要求學生學會斷句,古時稱文詞停頓的地方叫做句或讀,句是語意完整的一小段,讀是句中語意未完、語氣可停的更小的段落。句讀類似于現(xiàn)在的段落和標點符號所起的作用,但是由于古時沒有像現(xiàn)在的段落或標點符號,所以如果不懂句讀,往往會造成誤讀、誤解原意。
例(古代故事):
有一個窮秀才,他很窮,天天吃不飽。所以就想辦法去混口飯吃。他有一位挺富裕的朋友,每當人家差不多快開飯時,他就會到人家家里“拜訪”。而且還編出各種各樣的理由,讓他的朋友留下他來吃飯。
這一天,秀才又“拜訪”友人。友人實在想不出什么理由讓他離開,就打算看看情形再說。天突然下雨,秀才說:“天下大雨了!”那個富朋友想來想去,就留一張紙條: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白話意為:“下雨天就要留客(下雨天留客)?天留你,但我不留你(天留,人不留)。”富朋友留下紙條后就走回房間,心想:一會兒再來,看你還好不好厚臉皮留下?墒且粫䞍耗莻富朋友回來時,看到秀才還在那。就問:“呀,你怎么還在這兒,你不走嗎?”秀才就說:“是你讓我留下的啊!备慌笥丫推婀至耍瑔栐趺椿厥。秀才指著那張紙條:“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ò自捯鉃椋合掠晏炀褪橇艨吞,留人嗎?留!)”秀才就笑著說:“你都這么客氣了,我還好意思走嗎!蹦歉慌笥巡铧c暈過去。
可見,不明句讀會誤解語意,甚至會鬧出笑話。同樣的如果我們不能很好的理解文言句式,那么對于我們閱讀文言文也會帶來這樣或那樣的障礙。從這節(jié)課開始讓我們一起進入對于文言句式的學習。
高考中常見的文言句式有:倒裝句、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
對于文言句式的考查,在高考中,它的設題方式一般是:
1、判斷省略成分是否正確
2、選出與題干的句式相同的一項
3、選出句式不相同的項
4、通過翻譯考查句式
這節(jié)課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和練習文言句式之倒裝句。
二、倒裝句
概念:所謂倒裝句,是比照現(xiàn)代漢語習慣說的,與現(xiàn)代漢語語序不同的句子,我們稱之為倒裝句。
現(xiàn)代漢語中語序:[],()主語[]謂語()賓<>
分類: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主謂倒裝(即謂語前置)
。ㄒ唬┵e語前置
1、概念:將賓語移置到謂語之前的現(xiàn)象
2、類型:
。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格式:主+否定詞「不、未、無、莫、毋、弗」+賓「余、吾、爾、自、之、是」+動
例如:
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戰(zhàn)國策〉
。ā白孕拧薄靶抛浴保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豆讶酥趪病贰疵献印
。ā拔粗小薄拔从兄保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否)焉!稁熣f》
。ā安恢渥x”“不解惑”)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蘇軾
(“欺余”)
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齊桓晉文之事》〈孟子〉(“未聞之”)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洱R桓晉文之事》〈孟子〉(“莫能御之”)
從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否定句中賓語代詞前置,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賓語必須是代詞,第二,全句必須是否定句,即必須有否定詞“不、未、毋(無)莫“等。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否定詞之后。
。2)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形成賓語前置的.情況。
格式:主十賓「誰、奚、胡、何、曷、安、惡、焉」+動?
例如:大王來何操?(操何)(司馬遷《鴻門宴》)
沛公安在?(在安)(司馬遷《鴻門宴》)
微斯人,吾誰與歸?(與誰)(范仲淹《岳陽樓記》)
曹劌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
不然,籍何以至此?(以何)(司馬遷《鴻門宴》)
。3)“之”“是”提賓。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到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
這時的“之”“是”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么實在意義。
何厭之有(有何厭)(《燭之武退秦師》)
何陋之有(《陋室銘》)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韓愈《師說》)
唯利是圖(圖利)唯賢是用唯才是舉
。ǘ┒ㄕZ后置
定語是修飾或限制名詞的,一般放在中心詞前面,這種語序古今一致。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xiàn)的內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稱之為“定語后置”。
定語后置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中心詞+后置定語+者。
①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可使報秦”是“人”的定語。
、诖逯猩倌旰檬抡唏Z養(yǎng)一蟲。(《促織》)
“好事”是“少年”的定語。
、廴笋R燒溺死者甚眾。(《赤壁之戰(zhàn)》)
“燒溺死”是“人馬”的定語。
2.中心詞+之(而)+后置定語+者
、倏N紳而能不易其志者。
“能不易其志”是“縉紳”的定語。
、谑H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鐘山記》)
“鏗然有聲”是“石”的定語。
3.中心詞+之+后置定語。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利”是“爪牙”的定語,“強”是“筋骨”的定語。
4.中心詞+數(shù)量詞
、偻ㄓ嬕恢,為人五,為窗八。(《核舟記》)
“五”是“人”的定語,“八”是“窗”的定語。
、阼T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過秦論》)
“十二”是“金人”的定語。
。ㄈ钫Z后置句(介詞短語后置)
介詞“于”“以”等加上賓語組成介賓短語,多做狀語,來修飾謂語動詞,現(xiàn)代漢語中狀語在謂語之前。但在文言文中,修飾謂語的狀語(介詞短語)經(jīng)常放在謂語之后,此種句式稱為狀語后置句,又稱介詞結構后置句。
例句:
1、無禮于晉;2、言于鄭伯;3、若亡鄭而有益于君;4、戰(zhàn)于長勺;5、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6、得雙石于潭上。
。ㄋ模┲髦^倒裝句(謂語前置句)
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將謂語置于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
例如:不仁哉!梁惠王也。譯文:“梁惠王不仁!”
三、相關練習
1、把下列句子歸類
、偕跻樱曛换荩、诰我灾嗤酰竣郾,水為之,而寒于水。④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⑤賢于己者,忌之而不愿問焉。⑥安得廣廈千萬間!⑦壯哉,我中國少年。⑧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⑨項王曰:客何為者?⑩惟利是圖。
賓語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定語后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定語后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謂語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四句話,與其他三項句式不同的是()
A.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B.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C.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D.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3、下列句子與其他三項不同的是:()
A、忌不自信
B、時人莫之許也
C、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D、后世無傳,臣未之聞也
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甚矣,汝之不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嘗貽余核舟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了解李賀的生平及詩歌特點。(2)理解詩歌內容。
2、能力目標。(1)鑒賞本詩豐富奇特的想象力和新穎詭奇的語言特點。(2)鑒賞詩歌側面描寫音樂的方法。
3、情感目標。反復誦讀詩歌,品味本詩幽奇神秘的意境。充分感受詩歌創(chuàng)造的想象瑰麗的審美境界,提高審美感受能力。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賞析詩的內容,鑒賞詩歌側面描寫音樂的方法。
教學難點:通過比較閱讀《琵琶行》《李憑箜篌引》,養(yǎng)成對同題材文學作品進行比較閱讀的習慣。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唐代詩壇上有五大高手,他們是“詩仙、詩圣、詩佛、詩鬼” !霸姽怼敝傅氖钦l呢?(李賀)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代表作《李憑箜篌引》。
二、走進作者
1、不幸詩人李賀。
。1)苦命詩人:少年天才卻與功名無緣,要怪只能怪他的父親。父名晉肅,因避父諱(晉、進同音),終不得登第。李賀一生愁苦抑郁,體弱多病,只做過3年奉禮郎。但是就是這三年,他把握了機遇:和當時樂師李憑結為知音,寫出了李賀最得意的一首描寫音樂的《李憑箜篌引》。(2)短命詩人:夭折的年輕詩人。青少年時,才華出眾,名動京師。但是天妒英才,李賀27歲就與世長辭,英年早逝。
2、作品。
李賀的《李憑箜篌引》,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皆摹寫聲音之文。
三、解題
李憑是梨園弟子,也是紅極一時的宮廷樂師,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疤熳右蝗找换匾姡鹾顚⑾嗔ⅠR迎”,身價之高,似乎遠遠超過盛唐時期的著名歌手李龜年。他的精湛技藝,受到詩人們的熱情贊賞。唐代有很多詩人都描寫過李憑的演奏。
箜篌:從西域傳來的大型弦樂器,有大箜篌、小箜篌、豎箜篌、臥箜篌四種。李憑善彈的是豎箜篌,體曲而長,二十三弦,彈時如琵琶豎抱在懷,用兩手齊奏。
引: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篇幅較長音節(jié)、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雜言。
四、朗讀詩歌,初步感知內容。
五、賞析詩歌(略)
六、寫作手法探討
音樂是一種無形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來無蹤,去無影。它不像藍天白云、飛禽走獸、山峰河流那樣可視可感。如果用文字將其再現(xiàn)出來,絕非易事。更何況要描寫得神采飛揚呢?可是,李賀做到了,而且做得很精彩。那么詩人李賀是如何把這難以捉摸的音樂用文字表現(xiàn)出來呢?用了哪些方法?舉例說明:
1、主要運用側面烘托的手法,通過描述音樂效果來襯托音樂本身。
襯托手法是從側面落筆,通過渲染演奏的環(huán)境氣氛,聽眾的情緒變化來突出箜篌的音樂魅力。例如“空山凝云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老魚跳波瘦蛟舞/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2、運用正面描寫(以聲寫聲或以形寫聲)。
如:“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昆山玉碎:箜篌聲有時像昆侖山的美玉碰擊聲那樣清脆;鳳凰叫:有時又像鳳凰鳴叫那樣和緩;這是運用“以聲類聲”的方法直接描寫音樂。
“芙蓉泣露”可以喚起露滴殘荷的形象感,形容樂聲凄厲婉轉;“香蘭笑”可以喚起蘭花盛開宛如笑靨的形象感,形容樂聲明快歡樂。把聽覺轉化為視覺形象,化無形為有形,運用的是通感手法。
七、布置作業(yè)
1、背誦《李憑箜篌引》。
2、比較閱讀《李憑箜篌引》和《聽穎師彈琴》。
【課堂小結】
詩人李賀如同一位神奇的`魔術師,他驅使著大自然的靜物、動物,調動了神話傳說中眾多的神人的形象,寫出箜篌聲強烈感人的藝術效果,表現(xiàn)了李憑彈奏箜篌的高超藝術。這樣,抽象的、難以捉摸的箜篌聲以及它奇妙的藝術效果就形象而具體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使讀者沉浸在奇異的藝術境界之中。
【教學反思】
1、《李憑箜篌引》是描寫音樂的名篇。教學容量很大,需要學生在課前進行充分扎實的預習,否則一課時難以完成教學任務。
2、作者介紹打破了傳統(tǒng)的介紹生平的方式,而采取分類介紹的方式。
3、通過設計幾個能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問題來完成理解詩歌內容和鑒賞寫作手法的教學任務。
4、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過渡很自然。
文言文教學設計13
學習目標
認識“司、假”等13個生字,會寫“別、到”等6個字。
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了解司馬光的沉著、機智。
想出新辦法,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
課前準備
教師:教學掛圖或多媒體,生字卡片,小黑板。
學生:讀課文,標注生字、自然段;收集關于司馬光的資料。
第一課時
談話引入,揭題激趣
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一位新朋友,他是誰呢?(板書:司馬光)
認讀生字“司”。齊讀課題。
簡介司馬光。
整體感知,認識生字
老師范讀,學生邊聽邊看插圖或多媒體課件,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學生自由、輕聲地讀課文,遇到生字多讀幾遍。
小黑板出示帶有生字的詞語。學生自由讀,抽讀檢查。
出示生字卡片,認讀生字。(指名讀,齊讀,開火車讀)
圖文結合,朗讀感悟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司馬光在花園里遇到了什么事?
指導朗讀2、3自然段。
引導看圖(或用多媒體演示當時的情形)。
自由朗讀,體會課文中小朋友的.心情。
指名讀第3自然段,感受情況的緊急。
小伙伴們是怎么做的?司馬光又是怎么做的?(學生自讀課文,畫出有關句子)
大家試著做做司馬光的動作,體會“舉”“砸”。
指導朗讀。比較“別的小朋友”和“司馬光”的不同表現(xiàn),邊讀邊體會。
老師引讀:有個小朋友……掉進了大水缸。別的小伙伴──司馬光又是怎么做的呢?……最后……。
課后思考,拓展思維
如果你遇到這種情況,會怎么辦?
第二課時
討論交流
司馬光沉著機智,救出了小伙伴。你能想出別的辦法救出那個小朋友嗎?比一比,看誰的辦法最好。
學生自己想辦法。
分組交流,推選出好的辦法到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引導學生適時評議辦法的優(yōu)點和不足。也可以與司馬光的辦法比一比,引導學生通過比較,了解在當時的情況下,什么辦法是最好的)
再次朗讀課文,并說說司馬光給你什么樣的印象。
識記生字,積累詞匯
復習生字讀音。(出示卡片,認讀生字)
鼓勵學生用生字組成詞語,(積累詞匯,鞏固識字)教師給予肯定或指正。
采取小組競賽、詞語接龍等形式,完成“讀讀說說”的練習。
朗讀背誦,積累鞏固
自由朗讀課文,練習背誦。
根據(jù)故事發(fā)展的順序,教師引導背誦。
指導生字書寫
認讀“別”“到”等6個字。
引導觀察這六個字,都是左右結構,要注意口字旁、立刀旁、雙耳的書寫位置。
學生描紅,書寫生字。
展示學生作品,進行評議。
文言文教學設計14
教學目的:
(1)了解高考對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過相關練習加以鞏固和提高。
教學重難點:
如何引導學生掌握辨析較復雜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學方法: 通過老師講解,學生大量的訓練,使學生牢固地掌握。
教學時數(shù):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判斷句 被動句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高考文言文對文言句式的要求。
2、了解判斷句的特點。
3、通過一定量的練習,加以鞏固。
教學實施過程:
一、文言句式的概述
古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語言的發(fā)展和演變,也存在一些差異。掌握有別于現(xiàn)代漢語的常見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閱讀所必需的能力。這里主要掌握判斷句、被動句、倒裝(變式)句、省略句。
一、判斷句
1、“……者……也”式。主語后面用“者”表示停頓,在謂語后面用“也”表示判斷。這是古漢語中表示判斷的典型格式。
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2、“……,……也”式。主語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頓,只在謂語后面用“也”表示判斷。這種判斷句式中“也”同樣不譯,只在主謂語之間加“是”。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 (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3、“……者,……”式。主語后面用“者”表示停頓,而謂語后面不用“也”。這種判斷句式中的“者”也不譯,只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加判斷詞“是”。
如: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本姓曹。 --(《柳敬亭傳》)
4、“……,……”式!罢摺薄耙病倍疾挥茫g成現(xiàn)代漢語時,只須在主謂語之間加“是”字。
如:劉備,天下梟雄。 --(《赤壁之戰(zhàn)》)
5、“……為……”式。用動詞“為”表示判斷。
如: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鴻門宴》)
6、用“乃、即、則、皆、必”等副詞表示肯定判斷,用副詞“非”表示否定判斷。
如: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竊符救趙》)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 --(《六國論》)
7、用“是”作判斷動詞,文言文中也有,但起義較晚并且少見。
如:巨是凡人,偏在遠郡……。 --(《赤壁之戰(zhàn)》)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桃花源記》)
二、被動句
1、“謂語+于……”式。用介詞“于”引進行行為的主動者,表被動。
如: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于君。 ――(《廉頗藺相如列傳》)
2、“見+謂語”式。
如: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屈原列傳》)
如把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介紹出來,則使用“見+謂語+于”的形式。
如: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廉頗藺相如列傳》)
3、“受+謂語”式
“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詞“于”,主動者沒有引出。如需引出主動者,就構成“受+謂語+于”的形式。
如:受制于人。 ――(《赤壁之戰(zhàn)》)
4、“為+動詞”式。在動詞前邊加介詞“為”,它可緊挨著動詞(省略了賓語),也可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
如: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
5、“為……所……”式。用“為”引進主動者,謂語前再加“所”,表被動。
如: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六國論》)
“為”的'行為主動者有時可以不出現(xiàn),或承前省略,變?yōu)椤啊瓰樗钡男问健?/p>
如:否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鴻門宴》)
6、“被+動詞”式。這種句式與現(xiàn)代漢語的被動句一樣。
如: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辛棄疾《永遇樂》)
7、無任何標志的被動句。這種句式不出現(xiàn)表示被動的詞,可根據(jù)上下文的意思補出。
如:洎牧以讒誅 ――(《六國論》)
三、實戰(zhàn)演練
指出下列判斷句的形式
1、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3、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4、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5、蓮,花之君子者也。
6、梁將即楚將項燕。
7、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8、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9、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10、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11、劉備,天下梟雄。
指出下列判斷句的形式
。1)而君幸于趙王
。2)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
(3)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4)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5)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6)吾常見笑于大方之家。
。7)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
。8)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9)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10)贏聞如姬父為人所殺
。11)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義而死焉者也。
。12)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13)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第二教時
教學目標:賓語前置、介賓結構后置
教學內容:
一、賓語前置
賓語前置分以下幾種情況:
【1】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詞【不、未、無、莫、毋、弗】十賓【余、吾、爾、自、之、是】十動
、偃龤q貫汝,莫我肯顧(《碩鼠》) 譯文:“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②時人莫之許(《隆中對》) 譯文:“可當時的人并不贊許他(這么看)”
、矍厝瞬幌咀园Вā哆^秦論》) 譯文:“秦人來不及哀嘆自己”。
、芗刹蛔孕牛ā多u忌諷齊王納諫》) 譯文:“鄒忌不相信自己”
、萑欢煌跽,未之有也(《齊桓晉文之事》)譯文:“這樣還不能稱王天下,沒有這樣的事”
還有如: 毋吾以也,莫己若也 (譯:“不能因為我,(他)還不如自己”)
成語有: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譯:“我不欺騙你,你不欺騙我”)
從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否定句中賓語代詞前置,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賓語必須是代詞,第二,全句必須是否定句,即必須有否定副詞“不、未、毋(無)”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詞“莫”。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否定詞之后。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1)賓語在動詞前面
格式:主十賓【誰、奚、胡、何、曷、安、惡、焉】十動?
、倭紗栐唬骸按笸鮼砗尾?”《鴻門宴》 譯文:“張良問公道:‘大王來的時候拿了什么?’”
、趩柵嗡?(《木蘭辭》) 譯文:“問女兒在思考什么?”
、弁跻娭唬骸芭:沃俊 (《齊桓晉文之事》)譯文:“大王看見了問道:‘把牛牽到哪里?’”
、芡踉唬骸翱`者曷為者也?”(《晏子使楚》)譯文:“大王問:‘綁著的人是干什么的?’”
、菸嵴l敢怨?(《捕蛇者說》) 譯文:“我敢埋怨誰呢?”
、耷已芍猛潦?(《愚公移山》) 譯文:“況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賓語放在介詞前面
格式:主十賓【誰、奚、胡、何、曷、安、惡、焉】十介十動?
、俨蝗,籍何以至此?(《鴻門宴》) 譯文:“不這樣,我(項羽)憑什么到這個地步呢?”
、谡l為哀者?(《五人墓碑記》) 譯文:“(你們在)替誰哀哭呢?”
、坶L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蟹龍說趙太后》)譯文:“長安君憑什么在趙國站住腳呢?”
、車韵嘈?(《論積貯疏》) 譯文:“國家用什么來救濟老百性呢?”
、菀!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譯文:“哦!除了這樣的人,我能同誰在一起呢?”
、揠m生,何面目以歸漢?(《蘇武傳》)譯文:“即使活著,(我)憑什么臉面回漢朝去呢?”
【3】陳述句中介詞賓語前置
格式:賓十介十動
①鉤以寫龍,鑿以寫龍(《葉公好龍》) 譯文:“用鉤子來畫龍,用鑿子來雕刻龍”
、谟嗍且杂浿 (《游褒禪山記》) 譯文:“我因此記下了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 譯文:用一句話來概括它
、艹(zhàn)士無不一以當十(《勾踐滅吳》 譯文:楚國的戰(zhàn)士沒有誰不用一個抵擋十個來拼命的作戰(zhàn)的。
、莩烧Z有:夜以繼日 (譯:用夜晚來接著白天)
【4】用“之”、“是”作標志的賓語前置
格式:主十賓十之(是)十動
①夫晉,何罪之有? (《燭之武退秦師》) 譯文:“晉國,有什么罪過呢?”
、谖ㄞ那镏疄槁 (《弈秋》) 譯文:“只聽弈秋的教導”(“唯”譯為“只”,下同)
、劬渥x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 譯文:“不了解句讀,不能解答疑惑”
、芪愌灾畡杖 (《答李翊書》) 譯文:“只是務必除去那些陳舊的話”
⑤父母唯其疾之憂 譯文:“父母只憂慮他的疾病”
、尬R首是瞻 (《馮婉貞》) 譯文:“只看我的馬頭行事”
、呔鲋恍,而群臣是憂。譯文:“我們的國君(晉惠公)不憐恤自己流亡在外,卻憂慮著我們群臣” 還有如成語:唯利是圖 (譯:“只圖有利的”)唯賢是用(譯:“只任用有才的人”)
【5】“相”字解釋為“動作行為偏指一方”時,可譯為“我,你,他(她)”,這時“相”是作賓語放在動詞謂語之前,翻譯時放在動詞謂語的后面。
、儆谑浅似鋮柭曇院牵瑒t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譯文:這時趁著他厲聲呵罵的時候,就一齊喊叫著追趕他。
、谇谛酿B(yǎng)公姥,好自相扶將(《孔雀東南飛》) 譯文:“盡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③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回鄉(xiāng)偶書》)譯文:“小孩子看見了我卻不認識我”
現(xiàn)代漢語中也有保留,如:請你相信
【6】“見”字解釋為“動作行為偏指一方”時,可解釋為“我”,這時“見”是作賓語放在動詞謂語之前,翻譯時放在動詞謂語的后面。
、俑粢姸帲ā犊兹笘|南飛》) 譯文:“(我回來時)府吏叮囑我”
、谏⒘,慈父見背(《項脊軒志》)譯文:“生下我六個月,父親就背棄了我(意思是父親就去逝了)”
這種情況在現(xiàn)代漢語里也有保留,如:望見恕(希望你寬恕我);有何見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讓你見笑了(讓你笑話我了);望見諒(希望你原諒我)。
【7】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
、賮喐改舷蜃 (《鴻門宴》 譯文:“亞父范增面向南坐著”
②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秋水》)譯文:“到達北海,向東看去,看不到水的盡頭”
二、狀語后置
狀語后置分以下幾種情況
我們知道,在現(xiàn)代漢語中狀語置于謂語之前,若置于謂語之后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于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即翻譯時大多數(shù)時候要提到謂語前面去翻譯。
(1)格式:動十以十賓
、亠椧宰纳烬旞B獸之形(《張衡傳》) 譯文:“用篆文山龜鳥獸的形狀來裝飾”
②請其矢,盛以錦囊(《伶官傳序》) 譯文:“并請出那三枝箭,用錦囊裝著”
、鄯狡湎笛喔缸右越M,(《伶官傳序》) 譯文:“當莊宗用繩索捆綁燕王父子”
、苌曛孕€┲x (《齊桓晉文之事》)譯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們反復講述”
、莞仓哉 (《促織》) 譯文:“用手掌覆蓋蟋蟀”
。2)格式:動十于(乎,相當“于”)十賓
、偈箽w就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zhàn)》) 譯文:“讓他回去向孫將軍求救”
、谀苤r譏于市朝 (《鄒忌諷齊王納諫》) 譯文:“能夠在集市上指出我的過錯的人”
、矍伊⑹谄淠怪T(《五人墓碑記》) 譯文:“并且在他們的墓門前建立石碑”
、芘婀笏抉R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鴻門宴》 譯文:
⑤趙嘗五戰(zhàn)于秦(《六國論》) 譯文:趙國曾經(jīng)與秦國交戰(zhàn)了五次
。3)格式:形十于十賓
、匍L于臣(《鴻門宴》) 譯文:“(他,指項伯)比我長(大)”
、陔m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張衡傳》)譯文:“雖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卻沒有驕傲的情緒”
、燮鋭萑跤谇兀ā读鶉摗罚 譯文:他們的勢力比秦國弱
、芮,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 譯文:
、輲煵槐刭t于弟子(《師說》) 譯文:老師不一定要比弟子賢能
三、實戰(zhàn)演練
1.與“不毆殺何待”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C )
A.吾屬今為之虜矣! B.求人可使報秦者
C. 沛公安在 D.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
2、下列句子與其他三項不同的是 ( C )
A、忌不自信 B、時人莫之許也
C、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D、后世無傳,臣未之聞也
3、下列選項中不是賓語前置的一項( C )
A、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B、何陋之有?
C、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D、夫晉,何厭之有?
4、選出下列各組中不是賓語前置的句子 ( B )
A、 沛公安在? B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C 、唯才是舉。 D、 爾何知?
5、選出下列各組中不是賓語前置的句子( D )
A、 城中皆不之覺。 B、 唯余馬首是瞻。
C、 惟利是圖。 D、 馬之千里者
6、選出下列各組中不是賓語前置的句子( A )
A 、其間旦暮聞何物? B 、君何以知燕王?
C、 莫之或止 D 、未之多見也
7、將下的賓語前置句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D )
、偈且院笫罒o傳焉 ②而良人未之知也 ③然則一羽之不舉 ④惟奕秋之為聽 ⑤時人莫之許也 ⑥洞庭君安在 ⑦微斯人,吾誰與歸? ⑧無乃爾是過與
、岽笸鮼砗尾 ⑩一言以蔽之
A、 ①⑥⑩/②⑤/③④⑧/⑦⑨ B、 ①⑥⑩②③④/⑤⑧/⑦⑨
C、 ①⑥⑦⑩/②③④⑤/⑧/⑨ D、 ①⑦⑩/②⑤/③④⑧/⑥⑨
1)①⑦⑩是介詞賓語前置
。2)動詞賓語前置②⑤/③④⑧/⑥⑨
文言文教學設計15
一.楊氏之子
1.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
2.課文內容:
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慧?拙皆勂涓,父不在,乃呼其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字敢允緝涸唬捍耸蔷夜。
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3.楊氏之子:聰明機智,懂事有禮。
4.回答妙處:孩子也像孔君平一樣在姓氏下做文章,回答得婉轉有禮,讓孔君平啞口無言。
二.伯牙絕弦
1.俞伯牙,鐘子期是春秋時代的人。
2.課文內容: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三.學奕
1.選自《孟子·告子》。孟子,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2.課文內容:
奕秋,通國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誨二人奕,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奕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
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3.道理:學習要專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四.兩小兒辯日
1.選自《列子·湯問》
2.課文內容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近者大而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3.道理:小兒于動腦,辯論,觀察)孔子(實事求是,學無
升初語文文言文復習資料
小升初語文學校的過程中,文言文是語文學校的一個難點。下面是文言文相關的一些知識點及解題方法,希
望在大家學習的過程中有所幫助。
通假字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說,通“悅”,愉快,高興!墩撜Z十則》
2、汝知之乎?女,通“汝”,人稱代詞,你(你知道怎樣教導別人嗎?)!墩撜Z十則》
3、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誰說你知道的事情多呢《兩小兒辯日》
4、擔中肉盡,止有剩骨。 止通“只”!独恰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白蓖ā白,座位。他先在家里拿根繩子量好自己腳的尺寸,就把量好的
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鄭人買履》6、出門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赌咎m詩》
7、才美不外見 “見”通“現(xiàn)”,出現(xiàn)。《馬說》8、河曲智叟亡以應 “亡”通“無”《愚公移山》
9、小惠未偏,民弗從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恫軇フ搼(zhàn)》
10、一切烏有。 烏通“無”,沒有!渡绞小
古今異義
1、絕境 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今義:無出路的境地。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
出焉,遂與外人間隔。(《桃花源記》)
2、交通 古義:交錯相通。 今義:主要用于稱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yè)。例句: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桃花源記》)
3、窮 古義:窮盡。 今義:經(jīng)濟貧困。例句:復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
4、鮮美 古義:鮮艷美麗。 今義:指(食物)味道好。例句: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桃花源記》)
5、布衣 古義:平民。 今義:棉布衣服。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出師表》)
6、感激 古義:感動振奮。 今義:感謝。例句:由是感激。(《出師表》)
7、可以 古義:可以憑借。 今義:對某事表贊同。例句:可以一戰(zhàn),戰(zhàn)則請從。(《曹劌論戰(zhàn)》)
8、開張 古義:擴大。 今義:開業(yè)(多指商業(yè)部門)。例句:誠宜開張圣聽(《出師表》)
9、涕 古義:淚。 今義:鼻涕。例句: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師表》)
10、兵 古義:兵器。 今義:士兵。例句:兵甲已足(《出師表》)
11、獄 古義:案件。 今義:監(jiān)禁犯人的地方(監(jiān)獄)例句: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
12、池 古義:護城河。 今義:小水塘、池塘。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13、居 古義:停留、過了。 今義:居住、住所。例句:居十日,扁鵲復見(《扁鵲見蔡桓公》)
14、走 古義:“跑”的意思。 今義:行走。例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15、湯 古義:熱水。 今義:菜或面做的稀狀食物。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湯(《兩小兒辯日》)
16、去 古義:離開。 今義:到??去例句: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兩小兒辯日》)
17、再 古義:第二次。 今義: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zhàn)》)
之的用法
1、“之”作代詞的用法最多
而一牧童見之,之代指書畫
處士笑而然之,之:代詞,指牧童說的話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代詞,指學過的知識
2、“之”作動詞送孟浩然之廣陵 是動詞“到”
3、“之”作結構助詞“的” 圣人之道
4、“之”起調節(jié)音節(jié)作用,不譯久之,目似瞑
其的.用法
1、代詞,指“他、她、它(們)的” 欲知其輕重,指“它的”,大象
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問等語氣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第一個“其”,表反問語氣,可譯作“難道”;第二個“其”,表推
測語氣,可譯作“恐怕”。
而的用法
用作連詞,連結詞與詞,短語與短語,句子與句子,表示前后兩部分的并列、承接、轉折、等關系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轉接)
2、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表并列)
3、溫故而知新。(然后,表承接)
常見的語氣詞
一般放在句尾,表陳述、疑問、感嘆等,常見的有“也,矣、乎、耶、邪”。
1、此畫斗牛也也,也用在句末,語氣詞,譯作“呀”
2、謬矣,矣:語氣詞,了
3、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乎,語氣詞,嗎
文言文語句的翻譯
翻譯時既要字句對應,又要根據(jù)需要進行必要的調整,使譯文完整、準確、得體。文言文翻譯的方法一般有: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與現(xiàn)代漢語意思相同的詞語。②補。即補充單音詞為雙音詞,或補出省略成分等。③刪。即刪除不需要譯出的虛詞等。④換。即用意思相同的現(xiàn)代漢語詞替換古漢語詞。⑤調。即調整詞序或語序,使之合乎現(xiàn)代漢語習慣。
【針對練習】
。ㄒ唬
奕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 )之俱學,弗若之矣。為( )是其智弗若與( )?曰:非然也。
為文中加點字注音。
解釋加點字。
使弈秋誨二人弈( )B. 思援弓繳而射之( )
C. 雖與之俱 ( ) D. 為是其智弗若與( )
翻譯句子。
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二)
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jù)鍥(qì)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選出下面加點字解釋有誤的一項。 ( )
是吾劍之所從墜(這) B.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代詞,代指劍)C.不亦惑乎(迷惑)
D..求劍若此(像)
翻譯下面句子。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jù)鍥(qì)其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個寓言諷刺了怎樣的人?
《刻舟求劍》諷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國古代有很多寓言故事,例如“掩耳盜鈴”、“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請從這三個寓言中選一個,說說它的寓意。 寓言故事:___________
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庭作業(yè)】
回家請同學們把上面三篇古文翻譯成現(xiàn)代文
【文言文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文言文教學設計01-24
《文言文兩則》教學設計06-26
《文言文兩則》教學設計范文06-26
文言文《自相矛盾》教學設計模板05-21
文言文《螳螂捕蟬》優(yōu)秀教學設計模板(精選5篇)04-18
文言文教學教案11-07
文言文《山市》教案設計08-26
《文言文》公開課教案設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