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diào)歌頭教案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基本條件。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水調(diào)歌頭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水調(diào)歌頭教案 篇1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fā)興趣
1、(幻燈片1)(古典音樂響起)
同學們,說起月亮,幾乎沒有人不喜歡中國的古人尤其是曾經(jīng)有人說,如果你拿起一本中國古人的詩集,抖一抖,叮叮當當,會掉下好多個“月”字來同學們能抖出多少句有關(guān)“月”的詩歌呢? 聽了同學們的呤誦,我感覺像是在和詩人交談一樣是啊,千里嬋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小樓吹笙有月,蘆花深處有月詩人都愛將自己的情懷寄托在浪漫的月亮上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與月亮有著不解之緣的蘇軾,一起來學習他的一首美麗的詞——《水調(diào)歌頭》,(幻燈片2)(板書課題、作者)看看他將寄月亮向我們訴說怎樣的情感呢? 二、了解作者,熟悉背景
提問:對于作者蘇軾,同學們了解多少呢?學生預習匯報,教師補充(幻燈片3)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學識廣博,文章詩詞書畫均工著有《東坡樂府》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其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shù)表現(xiàn)方面獨具風格在散文、詩詞、書畫方面均有較高成就,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赤壁懷古》、《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傳誦甚廣才比天高卻命運坎坷,常被貶謫異鄉(xiāng)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
三、反復誦讀、體會情感
1、看著這首詞,你是否想讀一讀呢初讀課文之前,給自己提什么要求呢教師引導、評價教師提出要求(幻燈片4)初讀課文:要求:字正腔圓的讀教師引導自由朗讀,個讀,學生的.教讀(幻燈片5)巡視、做出中肯的評價一邊聽學生讀,一邊進行字詞檢測(幻燈片6)宮闕(què)瓊樓玉宇(qióngy&365;)朱閣(gé)綺戶(qǐ)嬋娟(chánjuān)不勝寒(shēng)
2、教師范讀(幻燈片7背景音樂)如果你認為老師讀得好,那么請你像老師讀的那樣學一學,讀一讀
3、再讀課文:要求:有板有眼的讀
4、齊讀課文:要求:有情有味的讀
四、賞讀課文,品析語言
(一)初步感知:讀出情感了,我們還要懂得詞的情感透過剛才的讀,你讀到了些什么呢或者你有怎樣的問題要提出來供我們一起探討清朝詞評家胡仔在《菬溪漁隱業(yè)話集》里曾道:"中秋詞自東坡《水調(diào)歌頭》一出,余詞盡廢"(幻燈片8)說東坡的這首詞可以說是中秋詞中的千古絕唱如此高的評價,讓我們不得不再對這首詞做一番深入賞讀。
(二)深入品讀:這是怎樣的一個夜晚引出小序小序有什么作用你從小序還發(fā)現(xiàn)了什么
補充:子由是蘇轍的字蘇軾、蘇轍兩兄弟從小志同道合,在文學上珠聯(lián)璧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深寫此詞時,作者41歲,被貶到密州,除政治不得意外,他與弟弟分別已有六七年不見了時值中秋,蘇軾賦詞懷之(幻燈片9)詞分為上片、下片女生一起來朗讀上片,看看上片寫了什么內(nèi)容?合作探討:
(1)蘇軾現(xiàn)在被貶為了地方官,又和弟弟六七年未見,想想他的心情會怎樣(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離開令他傷心的塵世飛向美麗的月宮的奇異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3)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4)、“高處不勝寒”僅僅是指禁不住高處的寒冷嗎聯(lián)系寫作背景,還有無其他含義理解“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歸”是什么意思,作者想要歸到哪里去你們怎么理解“寒”字(可從朝廷勾心斗角考慮) 小結(jié):“高處不勝寒”內(nèi)涵非常豐富,確實表達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黨派相爭,互相排擠的打擊,害怕回去沒有自己的立身之處在人間也不錯,做個地方官,逍遙自在,同樣可以為國家出力,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蘇軾化解了心中的苦悶、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時的蘇軾的得意之狀。
板書上片:把酒問月——徘徊矛盾男生齊讀下片,看看下片又寫了什么內(nèi)容?
夜深人靜,皓月當空,作者此時怎樣(無眠)為何無眠(懷弟)你從詞作哪個句子的背后感受到作者在懷念親人,盼團圓,卻沒有團圓,說說看,你是怎么發(fā)現(xiàn)的理解“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的含義
蘇軾說是月亮惹的禍使他睡不著,我們替月亮平冤:
用“不關(guān)我月,是君”說話(幻燈片10)蘇軾是否一直陷入這樣幽憤和傷感中呢從哪些語句可讀出來
(可從讀解“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深刻意蘊和曠達情懷考慮)合作探討;詞中作者的感情有哪些變化?
由怨月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到感悟人生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最后又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以共賞人間美景作結(jié)(前三空填原文)表現(xiàn)出作者不為失意、離別所苦的豁達胸襟(幻燈片11)板書下片:難眠懷弟——哲理思考
五、體悟拓展:
如同蘇軾一樣,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也會遇到許許多多的不如意,學了這首詞,你有哪些啟發(fā)?
六、妙筆生花:
假如你穿越時空隧道,站在東坡大師面前,你將對他說些什么(幻燈片12)
七、課堂結(jié)束語:
同學們,如此優(yōu)秀的作品我們用再多的語言也難以領(lǐng)略它的美好,老師想用音樂為大家演繹這首詞,大家想不想聽?吉他彈唱《但愿人長久》在美妙的歌聲中結(jié)束此課 。
水調(diào)歌頭教案 篇2
一 教學目標
1能獨立認識本課生字“軾、廷、皓、轍、嬋、娟”;積累詞語“朝廷、皓月當空、手足情深、埋怨、十全十美、吟誦、嬋娟”。理解“嬋娟、皓月”的意思。
2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
3 能借助課文中的故事內(nèi)容,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讀懂詩詞的意思,了解蘇軾創(chuàng)作《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的經(jīng)過,感受蘇軾思念親人的情感。
4 通過學習,體會中國人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這個傳統(tǒng)節(jié)日所蘊含的深意。
二 教學重難點
1 能借助課文中的故事內(nèi)容,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讀懂詩詞的意思,了解蘇軾創(chuàng)作《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的經(jīng)過,感受蘇軾思念親人的'情感。
2 通過學習,體會中國人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這個傳統(tǒng)節(jié)日所蘊含的深意。
教學過程:
一 啟發(fā)談話,揭示課題
1 師:每年的八月十五是中秋節(jié),你知道哪些關(guān)于中秋的習俗或故事呢?
說明:從學生已有知識、經(jīng)驗入手,便于教師了解學情,更好地進行接下去的教學。
2 學生交流。
3 師:中秋是團圓的象征,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望著天空的那一輪明月,常常涌起對故鄉(xiāng)和親人的思念之情。因此,中秋又稱“團圓節(jié)”。
4 出示課題:*39、但愿人長久 齊讀課題
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 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 學生自由讀課文。
3 交流
。1)學習生字
軾 轍:讀準字音(翹舌音)
偏 扁:辨別讀音
廷:復習筆順
說明:三年級的學生,對于字詞的教學依然不能放松,對于一些容易讀錯、寫錯或混淆的詞語要幫助學生加以辨析。
(2)開火車讀課文,思考:這篇文章寫了一件什么事情?
出示:古時候,___________,______思念_______,寫下了《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
(什么時間) (誰) (誰)
個別說
三 重點突破,讀中感悟
1 默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講了蘇軾在中秋節(jié)的夜晚對弟弟的思念之情,文中哪些地方寫出了思念之情?用“——”劃出有關(guān)句子。
2 自讀體會、交流。
3 出示句子:一年一度的中秋節(jié)到了。這天夜晚,皓月當空,萬里無云。人們都在歡歡喜喜地品嘗著瓜果,只有蘇軾卻在為思念弟弟而心緒不寧。
。1)“皓月”是什么意思?
(2)師:在這樣美麗的月夜,蘇軾卻思念著自己的弟弟,心緒不寧,他想起了什么呢?
。3)齊讀2——5小節(jié)。
出示:在這皓月當空,萬里無云的中秋之夜,蘇軾在深深地思念著弟弟,他_________________。
師:你可以聯(lián)系上下文,也可以發(fā)揮你的想象力,用書上或自己的語言來說一說。
學生思考、交流
說明:在教學時,老師以一個填空來幫助學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并以這個填空作為主線貫穿整篇課文的學習。先從填空中的“思念”出發(fā),請學生找出能反映蘇軾對弟弟思念之情的句子。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朗讀、理解,來思考一下當時蘇軾的心理活動,讓學生學會把書本上的語言內(nèi)化為自己的語言,在課堂上充分利用文本和現(xiàn)有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4 師:于是,蘇軾寫下了一首小詩,它成了流傳千古之作。讓我們好好地來誦讀一番。
(1)以各種形式吟誦
(2)思考:這首詩是什么意思?
“古” 查字典理解意思
“嬋娟” 通過課文后的注釋來理解
我們在學習古詩時,對于不理解的字詞和句子,既可以聯(lián)系上下文,也可以借助工具書來幫助我們理解。
說明:文中《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片段的意思,文本中有現(xiàn)成的解釋,學生只要找到相對應(yīng)的小節(jié)朗讀一下就能自己理解,這里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但是其中,有兩個詞的含義,學生理解起來有一些困難,一個是“古”、一個是“嬋娟”。理解這兩個詞的解釋并不難,但是,老師完全可以利用這樣一個機會,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學習古文的方法。例如:“古”可以通過查字典、“嬋娟”通過看課文后的注釋就可以理解。“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掌握了一些學習的方法,今后學習起來,就有法可循了。
(3)對照解釋背誦
四 拓展延伸,擴大閱讀
1 出示完整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學生誦讀,配樂演唱。
2 師介紹蘇軾以及蘇軾的其它作品供學生課后閱讀。
水調(diào)歌頭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反復誦讀,體會詩歌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標:了解詞中情景交融的特點。
3.情感目標:理解作者借詠月表達的人生感慨,學習詞人樂觀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
二.教學重點:
1.詞中情景交融的特點。
2.通過反復誦讀體會作品表達的人生哲理。
三.教學難點:
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學習詞人樂觀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
四.教學方法:
誦讀法、品味法、創(chuàng)設(shè)情境法、競賽法、合作探討法。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欣賞月夜圖片,創(chuàng)設(shè)情境
古往今來,月光始終是文人畫士青睞的對象。走進古典詩文的世界,我們發(fā)現(xiàn)處處都有月亮的影子。請同學們回憶你知道的古詩文,你想起了哪些有關(guān)月亮的詩句呢?
生舉例后師帶讀這些詩句。
一輪明月牽動了無數(shù)古人的情腸,月在古詩里給人的感覺是溫柔多情的:要么是謙謙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著團圓,要么暗示著分離。詩人們或借月抒寫相思愁緒,或借月表達美好祝愿。宋代的文學大家蘇軾對月亮也是情有獨鐘。
回憶蘇軾另一篇短文《記承天寺夜游》,帶入對新課的`學習。在這篇課文中,我們了解了蘇軾的豁達樂觀的情懷。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回到900年前丙辰中秋的夜晚,再一次走近蘇軾,賞明月清輝朗照大地,品經(jīng)典美文感悟情懷。(板書課題、作者。)
(二).初步感知
1.指導生明白“水調(diào)歌頭”是這首詞的“詞牌名”。一首詞可以沒有題目,但必須要有詞牌名。
2.清朝詞評家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里曾道:“中秋詞自東坡《水調(diào)歌頭》一出,余詞盡廢”。足可看出這首詞在文學史上的影響之大。
3.指導生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作者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而被貶到山東密州任太守,政治上不得意,理想和現(xiàn)實發(fā)生尖銳沖突。蘇軾的弟弟蘇轍被貶謫到離蘇軾數(shù)百公里的山東濟南,已有七年沒有相見。又加上喪妻別子,心情壓抑,形單影只。中秋望月,難免抑郁感傷。
(三).出示課文的生字,掃清閱讀障礙
(四).作者簡介
蘇軾,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與父蘇洵,弟蘇轍并稱為“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死后謚“文忠公”。豪放派詞人,其詩詞對后世影響很大。(可讓生自由發(fā)言,然后師總結(jié)。)
(五).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課文的配樂朗誦,使學生快速進入情境。
2.聽完后請學生思考:在你腦海中出現(xiàn)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3.生配樂自由放聲朗讀。
4.請一名同學為大家朗讀課文。后請大家評價:他讀得怎么樣?
生自由評價,以此提高同學的聽讀水平。
5.師讀小序,男生上闕,女生下闕,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六).質(zhì)疑問難,理清層次
1.師生同讀小序后,提問:小序交代了什么?(透露了寫作本詞的時間和目的。)
2.從小序的“兼”字可以看出文章至少寫了幾方面內(nèi)容?
3.投影九幅圖畫,并跟讀。
4.鼓勵生質(zhì)疑問難,提出不懂的問題,然后小組討論,疏通文義。
5.總結(jié)全詞的內(nèi)容。(對所有問題學生探究、討論,老師巡視、參與、指導)
6.全班同學再齊讀全首詞,歸納總結(jié)出作者的心理變化歷程。
(苦悶——矛盾——灑脫——祝愿)
7.引導生學習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點。
(七).與文本對話
詩詞總是以最精煉的語言表達最豐富的內(nèi)容,因此對文中的精美詞句要會賞析品味。
思考:這首詞中你最喜歡哪一句或哪幾句?喜歡的理由是什么?(生自由發(fā)言,師適當引導)
如:(欣賞名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賞析:人間有離別的痛苦、團聚的歡欣,月亮也會陰藏晴出,這些事自古以來難以圓全。但愿我們歲歲平安,遠隔千里,共對這明月互相祝福。
人月無常,自古如此。這是人生無法克服的遺憾。既然這樣,惟望各自珍重,希望從共賞美好的明月中得到人生慰藉,釋卻離怨。)
(八).與作者對話
語言是情感的外殼。欣賞古代詩詞,應(yīng)該經(jīng)過語言這條通道,走進作者的內(nèi)心,領(lǐng)會詞人的情感,這就要求我們與作者對話。此刻,老師提供兩個參考話題,同學們可以據(jù)此展開想像:假如此刻你穿過時間隧道站在東坡大師面前,和他談起這首詞,你將對他說些什么?
出示話題:讀你的詞,其實是在讀你。
1.對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對你的人格,我最欣賞的是……
2.我想對你說……(生自由發(fā)言,師適當指導,以此來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
(九).作業(yè)
1.熟讀背誦課文。
2.把整首詞改寫成散文。
3.根據(jù)對詞的意境的理解,給這首詞配一幅插圖(可與同學合作)。
(十).拓展與延伸
欣賞鄧麗君演唱的歌曲《水調(diào)歌頭》,在優(yōu)美的歌聲中進一步去體會作者的情懷。
(十一).小結(jié)
蘇軾一生堅持自己的政治理想,為此,他屢遭貶謫,歷經(jīng)坎坷,但他無論走到哪里都能在江山風月中自得其樂。他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對豁達樂觀的堅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歷史的天空!
明月不老,經(jīng)典永遠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遠年輕!面對生活的風雨坎坷,請常讀一讀蘇軾吧,愿我們的心靈永遠澄澈明凈,愿我們的人生更加豁達從容!
水調(diào)歌頭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詞,積累名句,培養(yǎng)審美情趣。
2.體會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作品的文學意境。
3.體會學習作者曠達、樂觀的處世態(tài)度。
教學重、難點
1.體會思想感情、學習作者曠達、樂觀的處世態(tài)度。
2.感悟詞作的文學意境,培養(yǎng)審美情趣。
教學過程
一、導課,板書課題,了解詞人。
1.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富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啟發(fā)人的藝術(shù)聯(lián)想。一鉤新月,會讓人聯(lián)想到初生的萌芽;一輪滿月,會使人聯(lián)想到美好和圓滿;月亮的皎潔又常常讓人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類許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蘇軾是一個性格豪放、氣質(zhì)浪漫的詩人,中秋之夜、大醉之中,他會由皎潔的'月亮想到什么呢?請同學們試讀課文。
2.蘇軾是北宋時一位偉大的文豪,你對他了解多少呢,請簡介蘇軾。
二、初讀課文,指導朗讀
三、結(jié)合注釋疏通文意
1.同桌交流。
2.集體交流。
四、精讀課文,把握情感。
。ㄌ骄繉W習)
1.“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幾句話表達出作者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
2.“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表現(xiàn)出作者的什么情懷?“此事古難全”反映出作者怎樣的胸懷?
3.“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币痪湓撊绾稳ヮI(lǐng)會?
。ń處熆偨Y(jié))
1.詞人通過是“回天上”還是“在人間”的猶豫表達出“出世”還是“入世”的心理矛盾,同時也用“天上”、“人間”暗指“朝廷”、“地方”,以高處之寒隱喻自己受黨爭迫害的政治遭遇,雖有寂寞、惆悵之感,卻最終以對生活的熱愛排遣了憂郁,對月起舞,表現(xiàn)出積極樂觀的情懷。
2.“不應(yīng)有恨,何事常向別時圓”以反詰的語氣、埋怨的口吻向月亮發(fā)問,“不應(yīng)有恨”而恨在其中,恨親人難聚、恨命運多乖,然而蘇軾畢竟是蘇軾,以其高度的智慧吟唱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詩句,曠達、樂觀的對待不幸,發(fā)出了“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福。
五、賞讀課文,品味意境。
1.清人胡仔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diào)歌頭一出,余詞盡廢!备叨荣澴u了該詞,認為本詞是中秋繪月詞中的極品,中秋之月有何特點?詞中是如何描繪的?
(教師小結(jié):詞人開篇發(fā)問:“明月幾時有”,似在追溯月的起源,又像是在感嘆造化的巧妙,表達出對明月的贊美之情,暗示了明月之美。緊接著一句感嘆“今夕是何年”,是呀,今天到底是什么日子,月兒怎會如此美好?“高處不勝寒”明寫月宮的高寒,暗示月光之皎潔;月下清影更顯月之明亮;末筆“千里共嬋娟”更是把一輪皓月懸掛在你的眼前,定格了一輪皎潔的玉盤。
讀詞時,我們常常感受著詩人寂寞、傷感、樂觀、曠達等情感及其變化,卻也時時能感受到月夜的靜謐、月色的皎潔,正是緣于本詞優(yōu)美的意境。)
2、下列詩句與本詞中的哪些句子意境相通?
l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l我歌月裴回,我舞影零亂
l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六、總結(jié)學習方法。
。ǔ踝x,疏通文意________精讀,把握思想________賞讀,品味意境。)
七、課內(nèi)背誦。
八、布置作業(yè)。
水調(diào)歌頭教案 篇5
一、新課導入
“花好月圓人團聚”是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就崇尚的美好時刻。月亮的圓缺,給了我們無限的遐想。明月與詩詞天生結(jié)緣,明月激發(fā)詩興,詩詞隨明月而發(fā)。讓我們來學習蘇軾的詠月絕唱《水調(diào)歌頭》。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指導學生積累字詞。
朗讀課文,找出文中生字詞,并注音。
瓊(qióng) 綺(qǐ) 嬋娟(chán juān) 闕(què)
2.作者鏈接。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他在文學藝術(shù)方面堪稱全才。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shù)表現(xiàn)方面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chuàng)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
3.背景鏈接。
《水調(diào)歌頭》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寧九年,蘇軾因烏臺詩案備受折磨,被貶黃州。寫此詞時,作者39歲,除政治不得意外,蘇軾兄弟情誼深厚,他與蘇轍在潁州分別后已有七年不見了,但無緣相會。時值中秋,蘇軾賦詞懷之。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整體感知
1.讀準節(jié)奏。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2.讀通詞意。
丙辰年的中秋節(jié),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懷念(弟弟)子由。
明月從何時才有?手持酒杯來詢問青天。不知道天上宮殿,今天晚上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月宮里美玉做成的樓宇,高高在上,讓人經(jīng)受不住那份清寒。起舞翩翩玩賞著月下清影,歸返月宮怎比得上在人間。
明月轉(zhuǎn)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指詩人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卻為何總在親人離別時候才圓?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zhuǎn)換,這種事自古以來難以周全。但愿離人能平安健康,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月色的明媚皎然。
(二)文本探究
1.詞的上下兩闋分別主要寫什么?兩者的聯(lián)系何在?
【交流點撥】上闋望月(寫景),下闋懷人(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有何深意?
【交流點撥】我想乘著風回到天上去,又怕那美玉建成的樓宇,高高在上,讓人經(jīng)受不住那份清寒。這句話反映了詞人對天上生活的向往,政治上的失意讓他產(chǎn)生了乘風歸去的奇想,但他又顧慮“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反映了作者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也是針對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黨爭激烈,難以容身。
3.詞中蘊含生活哲理的句子是什么?說說你對它的理解。
【交流點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比耸篱g總有悲傷、歡樂、離別、相逢的變遷,月亮也有陰、晴、圓、缺的變化,這些事自古以來就難以周全。這句話寫出了人月無常,自古皆然的道理,人的悲歡離合與月的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無法克服的遺憾,詞人受到月的啟發(fā),惆悵的心情得到慰藉,表現(xiàn)了詞人曠達的'胸懷。
4.這首詩抒發(fā)了作者什么感情?
【交流點撥】表達了詩人的曠達胸襟和對親人的懷念。
(三)名句賞析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交流點撥】只希望人人平安,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賞這美好的月光。詞人希望自己和弟弟以及分離的人們從共賞明月中互相慰藉,互相祝福,希望大家歲歲平安,推己及人,表現(xiàn)了詞人博大的思想境界和樂觀的情懷。
四、拓展延伸
話說《水調(diào)歌頭》。
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diào)歌頭》一出,余詞盡廢。”說得雖然有些過頭,其他的詞也在繼續(xù)流傳,并沒有作廢,只是有些相形見絀罷了。仿佛是群星燦爛的天空出現(xiàn)一輪明月,其他的星宿馬上顯得黯淡無光了。也可看出這篇詞在當時的影響之大。
一天,神宗問現(xiàn)在外面最流行的曲子詞是什么,太監(jiān)便把這首詞抄給了神宗。神宗看到“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等幾句時,深有感慨地說:“蘇軾終究是愛戴君王的!庇谑窍略t把蘇軾調(diào)到離京師比較近的汝州。蘇軾因這首詞的創(chuàng)作而得以遷往內(nèi)地,也算是因詞得福吧!
水調(diào)歌頭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1、能流暢并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詞。
2、能體會并用簡要的語言說出月亮在詞中的意蘊。
3、能探究月亮在古詩中的文化內(nèi)涵和意蘊。
(二)、教學難點:把握作品的意蘊
(三)、教學手段: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四)、教學時間:45分鐘
(五)、教學思路:
看圖聯(lián)想——品讀透悟——拓展探究——音樂回想
(六)、教學過程:
一、 月之妙語
導入語:請觀察下列圖片,用優(yōu)美的語言形容你所看到的內(nèi)容。
要求:1、可以用自己最喜愛的語言形式表達,比如一個詞語、一個短語、一句話等。
2、一定要包含“月”的意思。
二、 書讀百遍
(提示語:這唯美的畫面,空靈的意境,用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來形容它是最合適的了。這首詞它借助的是中秋的圓月為我們演繹了一段深情。請看課文《水調(diào)歌頭》。)
1、自讀課文(提示讀音及朗讀的節(jié)奏)。
2、用文中語句概括畫面內(nèi)容。
。ㄌ崾菊Z:“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假如畫面上的人物是你,在畫面情景下,你會情不自禁的吟誦起文中的那個語句?)
3、聽范讀。
。ㄌ崾菊Z:如果你能學會用心聆聽別人的深情,你會離詩歌最近。請閉上眼睛,傾聽名家的范讀。聽的時候注意他是如何把語調(diào)、重音等朗讀要素完美結(jié)合起來的。)
4、模仿表演。(對剛才的朗讀,你感覺象不象在聽一首歌?其實,詩歌就具有這種音樂美的特點。下面,你能否模仿剛才的朗讀,上臺表演詩朗誦《水調(diào)歌頭》。)
5、全體大聲朗讀課文。
三、 詩中有情
1、(提示語:對對子能用最凝練的語言涵蓋內(nèi)容,你能嘗試完成下列對上下闋內(nèi)容概括的對子嗎?)
把酒弄清影
望月
2、(提示語:曾經(jīng)有歌詞這樣唱到:“月亮代表我的心”。你知道中秋的圓月在蘇軾的心中代表了什么?請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或提供的背景資料談?wù)勀愕目捶。注意:要言之有理。?/p>
月是的代表
四、 我說月亮
(提示語:我們對蘇軾《水調(diào)歌頭》中的月亮有了更深的了解。很難忘蘇軾他對弟弟的那一份真情,更難忘他那“千里共嬋娟”,對天下游子的殷殷祝福。所以,月亮是情思。在古代的`詩歌中,不僅是蘇軾,在中國其他文人的許多詩詞或文章中,月亮是心中的詩。下面,我們以小組為單位,共同探討月亮在古詩中代表了什么。)
合作探究
話題:月亮在古詩中的形象。
1、以小組為單位探究。
2、整理資料,形成觀點。
3、用規(guī)定的句式回答。
4、每組可推選代表發(fā)言。
五、妙言生花
為某月餅廠設(shè)計人員設(shè)計的月餅盒廣告封面,從畫面和內(nèi)容上提供創(chuàng)意。
。ǹ梢允潜咎谜n涉及的內(nèi)容,也可以是圍繞主題自創(chuàng)的)
六、 詩歌共色
(提示語:同學們,詩中月亮是圓圓的,卻也是澀澀的。歌中的月亮是空靈的,卻是釋懷的。讓我們在歌中再次品味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
播放flash《水調(diào)歌頭》,全體合唱。
水調(diào)歌頭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的情緒變遷及其原因。
2學習詞中的想象手法的運用。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作者情感的分析。
難點:情感變化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關(guān)于蘇軾: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宋仁宗嘉祐二年中進士,宋神宗時,王安石實行變法,他持不同政見,因而被外放到杭州、密州(今山東諸城縣)、徐州、湖州等地作地方官。后被新黨中部分人羅織文字獄,興起“烏臺詩案”,下獄,經(jīng)救援出獄,貶為黃州(今湖北省黃岡縣)團練副使。舊黨執(zhí)政后,被招還,任翰林學士、禮部尚書。但又與舊黨意見分歧,遭排擠出任杭州、穎州等地地方官。當變了質(zhì)的新黨再度上臺,蘇軾又被貶到惠州(今廣東惠州)、儋州(今海 南島儋縣)等地,徽宗即位時遇赦北還,死于常州。
蘇軾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藝術(shù)家,他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等各個藝術(shù)領(lǐng)域都有杰出的成就。它的詩歌題材廣泛,敢于反映現(xiàn)實生活。他的詞,開拓了詞的境界,其風格豪放婉約兼而有之。他的散文揮灑自如,隨物賦行,寫景抒情,十分自然。有《東坡全集》。(參考內(nèi)容:他的思想出入儒道,雜染佛禪,既能關(guān)注朝政民生,保持獨立的見解,又能隨緣自適,達觀處世。宏博通達的學識才華和飽經(jīng)憂患的人生體驗,也玉成了蘇軾詩歌體裁多樣,內(nèi)容廣博,立意新奇,呈現(xiàn)出“吞五湖三江“的氣象。他的一生政治諷諭詩有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蘇軾詩中數(shù)量最多,對后人影響也最大的是抒發(fā)人生感慨和歌詠自然景物的詩篇。(如《赤壁懷古》、《題西林壁》)
蘇軾的詩今存2700多首,有著豐富多彩的風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簡淡自然。他歲善于運用新奇形象的比喻來描繪景物,闡發(fā)哲理。尤其是長篇古詩大多博用比喻,聯(lián)想無窮,語言流暢,氣勢奔放。他還善于幽默曠達的筆調(diào),隨時生發(fā)奇警新鮮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這都表現(xiàn)出宋詩重理趣,好議論的特征。他的詩詞沖破了晚唐,五代以來詞為“艷科”的舊框框。他和南宋的辛棄疾行成詞壇的“蘇辛”豪放詞派。他的散文,書,畫等成就都很高。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資稟忠愛,議論英發(fā),歷典州郡,所至皆有去思。其文章政事為天下所宗仰,蓋過歐陽修為文壇領(lǐng)袖。喜交游,推獎后進不遺余力,一時知名之士皆歸之如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號稱蘇門四學士。有東坡集行世。)一言以蔽之:《蘇軾傳——智者在苦難中超越》
二、詞的簡介:
詞最初稱為“曲詞”或“曲子詞”,是配音樂的。從配音樂這一點上說,它和樂府是同一類的文學體裁,也同樣是來自民間文學。后來詞也跟樂府一樣,逐漸跟音樂分離了,成為詩的別體,所以有人把詞稱為“詩余”。也叫“長短句”。
詞一般以“闕”或“片”為單位,一般認為只有一片的稱為“小令”或“單調(diào)”(如李清照的《如夢令》)、兩片的是“雙調(diào)”(比較常見)、“三疊”和“四疊”即有三片和四片,比較少見。詞必須有“詞牌”,最初“詞牌”與內(nèi)容相關(guān),后逐漸成為一種形式,只起到規(guī)定字數(shù)和格律的作用。
三、寫作背景:
這首膾炙人口的中秋詞,作于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當時蘇軾在密州任太守,與弟弟子由經(jīng)年未見。這一年即丙辰年(1076年)的中秋節(jié),作者醉后抒情,懷念弟弟蘇轍,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詞作。
。ㄒ部稍诜治鲈~作的過程中插入介紹)
(在中秋詞中的重要地位: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diào)歌頭》,余詞盡廢!保
四、全體朗讀并正音。
五、分析全詩(每一句的分析要點):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借用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詩意,通過向青天發(fā)問,把讀者的思緒引向廣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以下數(shù)句:
筆勢夭矯迴折,跌宕多彩。它說明作者在“出世”與“入世”,亦即“退”與“進”、“仕”與“隱”之間抉擇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態(tài)。以上寫詩人把酒問月,是對明月產(chǎn)生的疑問、進行的探索,氣勢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寫詞人對月宮仙境產(chǎn)生的向往和疑慮,寄寓著作者出世、入世的雙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寫詞人的入世思想戰(zhàn)勝了出世思想,表現(xiàn)了詞人執(zhí)著人生、熱愛人間的感情。
小結(jié):
上片表現(xiàn)詞人由超塵出世到熱愛人生的思想活動,側(cè)重寫天上。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三句,
實寫月光照人間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兩句,
承“照無眠”而下,筆致淋漓頓挫,表面上是惱月照人,增人“月圓人不圓”的悵恨,骨子里是本抱懷人心事,借見月圓而表達作者對親人的懷念之情。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三句,
寫詞人對人世悲歡離合的解釋,表明作者由于受莊子和佛家思想的影響,形成了一種灑脫、曠達的襟懷,齊龐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為社會現(xiàn)象的人間悲怨、不平,同月之陰晴圓缺這些自然現(xiàn)象相提并論,視為一體,求得安慰。
結(jié)尾“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轉(zhuǎn)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包括自己的兄弟),發(fā)出深摯的慰問和祝愿,給全詞增加了積極奮發(fā)的意蘊。詞的下片,筆法大開大合,筆力雄健渾厚,高度概括了人間天上、世事自然中錯綜復雜的變化,表達了作者對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飽含感情。
小結(jié):
下片融寫實為寫意,化景物為情思,表現(xiàn)詞人對人世間悲歡離合的解釋,側(cè)重寫人間。
六、總結(jié)
全詞運用形象的描繪和浪漫主義的想象,緊緊圍繞中秋之月展開描寫、抒情和議論,從天上與人間、月與人、空間與時間這些相聯(lián)系的范疇進行思考,把自己對兄弟的感情,升華到探索人生樂觀與不幸的哲理高度,表達了作者樂觀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和對生活的美好祝愿、無限熱愛。
這首詞是蘇軾哲理詞的代表作。詞中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對永恒的宇宙和復雜多變的人類社會兩者的綜合理解與認識,是作者的世界觀通過對月和對人的觀察所做的一個以局部足以概括整體的小小總結(jié)。作者俯仰古今變遷,感慨宇宙流轉(zhuǎn),厭薄宦海浮沉,在皓月當空、孤高曠遠的意境氛圍中,滲入濃厚的哲學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達到了人與宇宙、自然與社會的高度契合。
七、拓展延伸:
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tǒng)的中秋節(jié),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tǒng)節(jié)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jié)。 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jié)又叫“仲秋節(jié)”。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jié)”。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 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xiāng)的游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
有關(guān)中秋月亮的古代詩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靜夜思》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獜埦琵g《望月懷遠》
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謝莊《月賦》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鸥Α对乱箲浬岬堋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醢彩恫创现蕖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獜埲籼摗洞航ㄔ乱埂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李白《把酒問月》
課外比較閱讀
(1)《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 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 不知秋思落誰家?
。ㄍ踅,字仲初。一生困頓,晚年凄涼。早年以宮詞著稱。中年以后,詩風轉(zhuǎn)變,樂府詩反映勞動人民生活面貌揭露統(tǒng)治暴行,與張籍齊名。)
“中庭地白樹棲鴉”: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鋪了一層霜雪,蕭森的樹陰下,鴉鵲的聒噪聲逐漸消停下來,他們適應(yīng)了皎月的刺眼驚擾,先后進入睡鄉(xiāng)。“冷露無聲濕桂花”: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意境悠遠,耐人尋味。“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到誰家?”明月當空,難道只有詩人獨自在那里凝神矚望嗎?同是望月,而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落誰家”,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xiàn)的深沉含蓄。此詩意境很美,運用形象的語言,豐富的想象,渲染中秋望月的特定氣氛,把讀者帶進了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
(2)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原詩共四首,此為第一首。抒發(fā)了壯志難酬、宏圖難展、無人可與共語的極度的寂寞孤獨之情。李白愛飲酒作詩。月下獨酌本是極孤獨苦悶極寂寞無聊的事,作者卻又歌又舞又醉飲,煞是熱鬧!月、影本是無知無情之物,作者偏把它擬人化,視為知己,引為同調(diào),與卑鄙齷齪的塵世相比,真可謂是無情勝有情了。
詩的題目是《月下獨酌》,而李白豐富的想象,描述了一個孤獨而又不孤獨的場面,表面看來,詩人真的能夠自得其樂,而背景則是無限的凄涼。詩的整篇,都給人一種撼人心魄的力量?赡苷沁@種無與倫比的孤獨感成就了這位千古奇才。
(3)把酒問月 李白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fā)。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白兔搗藥秋復春, 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此詩塑造了一個崇高、永恒、美好而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顯露看一個孤高出塵的詩人自我。
《把酒問月》這詩題就是作者絕妙的自我造象,那飄逸浪漫的風神唯謫仙人方能有之。題下原注:“故人賈淳令予問之”,彼不自問而令予問之,一種風流自賞之意溢于言表。
全詩從酒寫到月,從月歸到酒;從空間感受寫到時間感受。其中將人與月反反復復加以對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繪與神話傳說,塑造了一個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顯露著一個孤高出塵的詩人自我。雖然意緒多端,隨興揮灑,但潛氣內(nèi)轉(zhuǎn),脈絡(luò)貫通,極回環(huán)錯綜之致、渾成自然之妙;加之四句轉(zhuǎn)韻,平仄互換,抑揚頓挫,更覺一氣呵成,有宮商之聲,可謂音情理趣俱好,故“于古今為創(chuàng)調(diào)”(王夫之《唐詩評選》)。
水調(diào)歌頭教案 篇8
學習目標
1了解蘇軾的有關(guān)常識;
2整體把握文意,理解重點詞句含義;
3探尋人生哲理學習超然豁達積極向上的高尚情操;
4熟讀成誦。
學習重點:
①學習目標4
、谌擞斜瘹g離合,月有陰睛圓缺,此事古難全所蘊含的人生哲理
學習難點:
詞的意境及思想感情
學法引導:
了解背景→想象意境→感悟思想→深情誦讀→探尋哲理
學習過程
自主學習
一、收集信息:蘇軾重要經(jīng)歷、寫作背景。
二、自讀課文兩遍,注意讀準下列詞語及句子:
宮闕(que) 綺戶(qi ) 朱閣(ge ) ______嬋娟(chan) 瓊樓(qiong) 不勝寒(sheng)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三、總結(jié)閱讀效果,在此基礎(chǔ)上品讀文章(揣摩語句、想象意境體、會作者的心情)。
有感情誦讀兩遍,然后在組內(nèi)展示比讀,評出朗讀最有韻味,最有感情的一位同學在全班展示。
四、心靈體驗—轉(zhuǎn)變角色、走進情境、感悟思想:以蘇軾的身份,用第一人稱敘述此情此景交流讀書心得:
展示交流
一、播放《春江花月夜》曲,學生展示讀:①學生單人配樂朗讀,學生點評,教師點撥(語速,語調(diào),重音)。
、谀猩錁纷x上闕,女生配樂讀下闕。
二、由背景介紹到文章解析:
1、以蘇軾自述的方式有感情地描述情景
2、解釋重點詞義:
達旦 把酒 不勝 何似 何事 嬋娟
3、概括詞主要內(nèi)容,從詞句中探尋作者思想感情。
4、“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所揭示的人生哲理。
5、背誦此篇
三、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最富浪漫色彩的,它易激發(fā)人的.藝術(shù)聯(lián)想。一鉤新月,會讓人聯(lián)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輪滿月,會讓人聯(lián)想到圓滿的生活;月光皎潔,又會讓人聯(lián)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寄托了人類多少美好的理想和憧憬。當你在一個恬靜的夜晚,仰望明月,你會聯(lián)想到什么呢?請你放飛思維、以“月亮”為話題進行作品展示:
、俳柙率銘训脑娖
、诮柙率銘训母枨
、郛嬕环,體現(xiàn)一種意境
、苷f一段優(yōu)美有哲理的話體現(xiàn)一種思想
四、學習心得:
清堂鞏固
默寫《水調(diào)歌頭》
精彩語句的賞析
水調(diào)歌頭教案 篇9
設(shè)計理念:
《水調(diào)歌頭》作為一首中秋詠月兼懷親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詞中最著名的一首,向來膾炙人口。在教學中,應(yīng)讓學生“明其意,懂其理,誦其情”讀出自己的理解和體驗。本著課程標準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出自己的體驗”“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提高其品德修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自主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良好的學習情境的理論指導,突出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設(shè)計多種情境,讓生讀、思、品、說。在能力發(fā)展同時,讓學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到審美樂趣。
本課預期達到的學習目標:
1、學會通過想象,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
2、通過反復朗讀體會情感。
學習重點:
學會通過想象,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
學習難點:
體會作品表達的人生哲理
方法:引導學生誦讀、感悟、合作探究。
課前學習:查閱資料,了解作者的背景資料,并朗讀全詞,讀通讀順。
課堂學習: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文學,比如說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其實,更重要的是每一個時代都有一些杰出的文學大師,是他們讓那個時代的文學大放異彩璀璨奪目。比如,提到魏晉我們就會想起陶淵明,提起唐代就不能不說李白、杜甫,提到宋代就不能說(生答:蘇軾)是他們讓那個時代的文學更加精彩。
2、對于蘇軾,你知道多少?
(同學們互相交流,自由發(fā)言)
[點評:激情導入教學,激發(fā)學生閱讀的欲望,增加學生知識積累。]
二、創(chuàng)設(shè)情境,初讀感知
1、聽師配樂(《春江春月夜》古箏曲)朗誦。
2、全班自由朗誦(通順、連貫、準確)。
3、問題情境:古代詩詞語言優(yōu)美,意味深長,但畢竟不如現(xiàn)代那樣明白易懂,請同學們根據(jù)書下注釋,疏通文意,不理解的詞句在小組內(nèi)交流,仍不明白交由全班討論。
4、全班交流討論
[點評:詞意書下多有注釋,師沒有多講,由學生自學,師在全班討論中抓住一些重、難點,乘機引導。如“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的不同翻譯,詞人感情變化,詞上下闕內(nèi)容。即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又提高了課堂效率]
三、點擊生活,理解運用
1、創(chuàng)設(shè)生活情境。
。1)中秋之夜,思念外出工作的親人,這時引用《水調(diào)歌頭》中哪一句祝福?
(2)你媽媽十分想念你外出上學的哥哥,請你引用《水調(diào)歌頭》中一句詩來勸勸她你會怎么說?
2、哪一句直接寫“月”的。
3、詩中哪一句與李白的“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有異曲同工之妙?
[點評:創(chuàng)設(shè)生活情境,既能學以致用,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又能增加學生學習興趣,檢測對詩句理解程度。]
四、展開想象,誦讀品味
1、聽王菲歌曲《水調(diào)歌頭》用心聽,你想到了什么?你似乎看到怎樣的.畫面?
2、如果你通過時間旅行,回到宋朝,站在大師面前和他談起這首詞,你將對他說些什么?并且有感情讀一讀?
建議話題:讀你的詞其實是在讀你,對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對你的要人格,我最欣賞的是。
3、對讀完這首詞,你有何啟示?
師的閱讀體驗:同樣輪中秋月,王建發(fā)出了“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的哀嘆,而蘇軾卻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寫出了他的曠達?梢,同樣的月亮,人們對她的態(tài)度是不一樣的,我們可能無法改變事物,但是我們可以改變我們的心情,可以用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去看待事物。
[點評:多種情境鋪設(shè),讓學生發(fā)揮想象激發(fā)學生對文本的感知。老師與學生融洽交流體驗,很好起到了“平等中的首席”作用加深體驗。]
4、①師朗讀前做鋪墊,那是一個中秋之夜,詩人一個人孤零零來到庭院,對月獨飲,政治上的不得意,對親人的思念,郁結(jié)于心。但他又深深熱愛著人間的現(xiàn)實生活,于是將千愁萬緒,流瀉筆端。
、谏又錁防收b。
五、遷移:
以“月”為主遷題,暢所欲言
六、課后作業(yè)(任選做一題)
、匍喿x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蘇東坡突圍》并做好讀書筆記。
、趯ⅰ端{(diào)歌頭》改成現(xiàn)代詩歌。
③閱讀蘇軾的《念奴嬌赤璧懷古》《赤璧賦》
、茉L問網(wǎng)上的蘇軾紀念館,上香祭酒、獻花、留言。
[點評:尊重學生的不同個性特征,讓其自主選擇,關(guān)注語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課內(nèi)與課外的結(jié)合,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為培養(yǎng)生語文素養(yǎng)服務(wù)。]
板書設(shè)計: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
上闋:飲酒問月——追求美好生活
下闋:難眠懷弟——探求人生哲理
教后總評:
語文課是干什么的?新舊語文課堂的區(qū)別何在?如何才能超越工具理性,讓閱讀成為自由的夢。這些問題,困擾著每一個語文老師,本篇教案,試圖突破傳統(tǒng)的以知識本位為主的教學模式,構(gòu)建以“語文素養(yǎng)”為核心的課堂教學。把文本僅僅作為語文實踐活動的一個載本。注重對學生興趣的激發(fā),注重學生的理解,體驗和感悟。拓展學習空間,打通課內(nèi)與課外的聯(lián)系等方面努力作出嘗試。
水調(diào)歌頭教案 篇10
《水調(diào)歌頭》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掌握必要的文言詞語疏通詞的大意落實背誦
能力目標
體會作者豐富的情感品位詞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感悟詞創(chuàng)設(shè)的完美意境
情感目標
理解蘇軾因政治失意,手足分離而心情抑郁惆悵,最終心胸開闊豁達的心理變化過程
教材分析
小序點明創(chuàng)作的時間,背景
上片:借月自喻、起舞弄影、憤世獨立、自現(xiàn)孤高
下片:用月襯情、旨在懷人、意境豁達、以理遣情
教學創(chuàng)意
美讀品味積累
為了培養(yǎng)學生品讀詩詞意境,提高審美情趣,能讓學生體會作者強烈的苦悶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把這節(jié)課定位于——鑒賞誦讀課。
賞月——讀月——寫月——品月
教學過程
一、賞月
導入:
請欣賞一組美侖美奐的月亮圖片,打開記憶的閘門,搜尋與月亮有關(guān)的詩句,并朗誦。
二、讀月
1.聽讀——聽配樂朗誦
要求:
注意聽朗誦的語速、語氣、語調(diào)、重音、停頓、感情等。
2.齊讀
要求:男生齊讀上闋,女生齊讀下闋
3.譯讀
要求:對照課下注釋,讀懂詞的意思
4.點讀
要求:以“月”為中心,從詞中挑選幾個動詞,放在“月”的前面,構(gòu)成一組短語,看看蘇軾對月做了些什么? (如:問月、歸月、怨月、共月)
活動一:
聯(lián)系組成的與月亮有關(guān)的短語,挑選詞中的句子,按下列句式說話: “透過詩句……,我讀到了蘇軾……”
例如:
“透過詩句人有悲歡離合,我讀到了蘇軾懷念兄弟的抑郁”
“透過詩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我讀到了蘇軾豁達的胸懷。
5.自讀
要求:把自己想象成蘇軾,以內(nèi)心獨白式朗讀。
活動二:
請?zhí)钊胍唤M或幾組反義詞
《水調(diào)歌頭》是一曲﹏﹏而不失﹏﹏的音樂。
(如:抑郁VS曠達、惆悵VS樂觀、悲傷VS舒展)
6.背讀
要求:在五分鐘內(nèi)背誦詞的上闋或是下闋,也可以背誦自己喜歡的詩句。
三、寫月
欣賞文學作品,不能只停留在淺層次的閱讀,特別是對于詩詞歌賦的閱讀,還應(yīng)能寫出自己獨到的見解。
活動三:
改寫:
請將詞的上闋或下闋,改寫成抒情的散文片段
四、品月
學習詩詞要懂得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1.聽認真聽朗誦,正字音,劃節(jié)奏
2.讀對照注釋讀懂詩歌
3.找找出兩首詩歌意境相通的詩句
4.說請說出你最喜歡的詩句,并簡要賞析&
結(jié)束語:
讓我們用音樂來演繹這首流傳幾百年的中秋詠月詞!請聽歌曲《明月幾時有》
在預習的基礎(chǔ)上,借助注釋,通過質(zhì)疑,小組互動學習,大致了解本詞的內(nèi)容,體會具有生命力詞句的思想感情。
2.借誦讀感受詞所描繪的景致和所抒發(fā)的感情
3.結(jié)合具體語言環(huán)境,學會使用本詞中的詞句,逐步提高在寫作時運用古詩詞文的能力。
教學重點:
1.通過誦讀感悟詞作。
2.背誦全文、運用名句。
教學難點:
1.結(jié)合創(chuàng)作背景體會詞作豐富深刻的意蘊。
2.品味精妙的詩歌語言。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教學設(shè)想
教學時按照“讀——品——背——用”的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媒體設(shè)計
教師配樂朗讀,播放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長久》并演示該課文稿。
教學時數(shù):
1課時
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
一、導語設(shè)計
李白有一首《靜夜思》,大家可能都背得出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讓生齊背)這是一首思鄉(xiāng)詩,古詩詞中有很多是的,F(xiàn)代還有歌一些也是表達思念之情,讓我們先聽一首歌(師播放并演示部分文稿)明確:這是王菲演唱的歌,它的歌名叫《但愿人長久》,是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的一句,歌詞也與本課的內(nèi)容有關(guān)。(板書課題作者)
二、簡介宋詞
詞,是一種配合樂曲用來歌唱的詩體,產(chǎn)生于隋唐,宋朝進入興盛時期,成為宋代文學的代表樣式。豪放詞派與婉約詞派是我國古代詞的兩大流派。婉約詞派產(chǎn)生較早,代表人物有歐陽修、柳永、李清照等。蘇軾開創(chuàng)了豪放詞派,其詞題材廣泛,表現(xiàn)方法以鋪敘、直抒為主,風格大氣、恢宏,這是相對于柳永的婉約派來說的,他的詞少了一份纏綿緋惻,多了一份豪邁與豁達。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師生朗讀,理清行文思路。
(1)簡介作者
師:蘇軾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請哪位同學先來介紹一下蘇軾?
明確:①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四川眉山人。他在詩、詞、文、畫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詣。②他既是豪放詞派的代表作家,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③他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并稱“三蘇”④學過他的文章,如《惠崇;春江晚景>》、《題西林壁》、《記承天寺夜游》等。
(2)介紹寫作背景:要求學生齊讀詞的小序,并閱讀注解。教師適當補充,讓學生明確本詞是一篇中秋思念親人而生發(fā)感想的文章(板書:思念親人)。雖然他的文學造詣很高,但是他的仕途坎坷,政治上很失意。曾多次貶官,我們今天學習的這首《水調(diào)歌頭》就是他在貶官時所作,而且當時他與他弟弟已有七年沒見
(3)讓同學們有感情地散讀課文,并結(jié)合注釋弄清詞作大意,初步體會詞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其中的語氣和語調(diào)該如何處理。
(4)請一同學起來把這首詞讀一下,注意語速、語氣、語調(diào)等問題。
(5)下面請同學們聽我來讀一下(教師配樂范讀),思考:本詞以什么為線索?它在上、下闋各起到什么作用? (讓學生相互討論再回答)
明確:本詞通篇詠月,明月是詞的中心形象和紅線,它以“明月”開端,以“嬋娟”收尾。上闋寫月下飲酒,由幻想超脫塵世,轉(zhuǎn)化為喜愛人間生活,可以說是借明月自喻清高(板書),下闋寫對月懷人,由感傷離別轉(zhuǎn)為對離人的祝福,可以說是用圓月來襯托別離、升華為美好的祝愿(板書)
(3)學生齊讀全文(配以音樂)
2.小組互動,質(zhì)疑解難,突出重點難點。
師導:這首詞是古往今來最為著名的中秋詞,就詞的內(nèi)容來說,有一定難度。下面請同學們根據(jù)作者的詞的風格、寫作背景,就這首詞的大致意思討論一下,討論中的疑問等會在大組交流中提出來,并且在討論過程中,告訴同組的人,你最喜歡那句詞句,為什么?好,下面請以四人一小組展開討論。
同學們可能會有這些問題:
(1)《水調(diào)歌頭》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其豪放詞風在本詞中是如何體現(xiàn)的?(讓學生相互之間先討論再回答)
明確:中秋佳節(jié),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單寂寞,滿腹疑問無人傾訴,乘著酒興,質(zhì)問青天——“明月見時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長向別時圓”。將青天擬人化,人與天對話,想像大膽奇特,感情奔放豪邁,筆墨酣暢淋漓。“把酒”“歸去”“弄清影”幾個詞語同樣有一種揮灑自如的氣派。
(2)“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边@句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作者自比神仙,一個“欲”,一個“恐”字,表示他想去月中宮殿,但終因害怕那兒的寒舍,一進一退,顯示了蘇軾感情的波瀾起伏。這里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xiàn)實,出世與入世兩方面都在吸引著他,使他處于矛盾之中。
(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明確:①月下起舞,清影隨人,真令詞人陶醉。這句寫出了他對著自己的影子,說明當時沒有別人,表達他當時孤獨心情,“何似在人間”,詞人覺得在人間乘著皎潔的月光翩翩起舞的情景,哪像在人間,但較獨處瓊樓玉宇又更富有意興和情趣。有了這樣人生境界的感受,也就擺脫了這一人生的矛盾了。
、谝驗楫敃r作者被貶官了,所以認為這里“何似在人間”,還有對現(xiàn)今的生活的滿足,安于現(xiàn)狀。
師導:你們覺得文中還有哪些好詞好句值得我們?nèi)テ肺、欣賞呢?
(4) “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明確:詞人用埋怨的口吻對月亮無可奈何地發(fā)問:明月不應(yīng)有什么感情缺憾,使它在人間離別相思之時,又亮又圓,使人更加愁情難遣,真是有“月圓人不圓”的遺憾之情。
(5)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明確:這是蘊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將人世的聚合離散看作如明月的陰晴圓缺,非人力所能左右。
(6)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明確:這句話表達對離別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是關(guān)于祝福流傳千古的名句。
總結(jié):好。大家剛才很積極地參與到了我們的課堂討論中,我想通過討論,大家一定對這首詞有了更深的理解。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夜思念弟弟而作,把兄弟之情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對人世間的悲歡離合進行了深層次的思考。下面我們一起來再讀一遍。(生齊讀)
《水調(diào)歌頭》同步練習
一、基礎(chǔ)知識集中練
1.根據(jù)拼音寫漢字或給加點字注音。
蘇軾( )遙問天上宮闕( ),何事長( )向別時圓?在月光低照綺( )戶之間無眠,chánjuān( ) ( )有意,必定起舞弄( )人間清影。
2.解釋加點的詞。
把酒問青天(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 )何事長向別時圓( )
3.蘇軾,字,號,與《水調(diào)歌頭》一詞的小序中提到的“子由”(即弟弟)及父親同為“ ”,水調(diào)歌頭是這首詞的。
4.下列詩句朗讀節(jié)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B.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C.不/應(yīng)有恨,何事/常向/別時/圓? D.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二、主題文意細斟酌
1.選擇下列對《水調(diào)歌頭》一詞判斷有誤的一項。
A.詞的上闋寫出了作者寂寞的心情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B.詞的上闋刻畫了一個空靈澄澈的境界。
C.詞的下闋點明題旨的句子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D.詞的下闋表達了作者曠達豪邁的情懷。
2. 《水調(diào)歌頭》中“此事古難全”里的“此事”是指;月圓之夜,給遠方的朋友發(fā)條祝福短信,你可以用《水調(diào)歌頭》里“ ”的句子。
3.有人就此詞的上闋上了個上聯(lián),請你根據(jù)下闋內(nèi)容對出下聯(lián):
上聯(lián):望月懷逸興壯思,自具雅量高致。
我的下聯(lián):
三、句段拓展善推敲
[甲]水調(diào)歌頭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乙]江城子蘇軾
鳳凰山下雨初晴。水風清,晚霞明。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何處飛來雙白鷺,如有意,慕娉婷。忽聞江上弄哀箏?嗪,遣誰聽?煙斂云收,依約是湘靈。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shù)峰青。
1.甲乙兩詞都極富想象力,甲詞以“天上宮闕”喻指,乙詞以“芙蕖”喻指。
2.試比較兩詞中加點的“弄”字的含義和傳達的感情有何不同。
3.對兩詞詞句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說是“哀箏”,是從乙詞總的旋律來寫的;說是“苦含情”,是從乙詞的感情來寫的。
B.乙詞的最后,沒有正面描寫人物,而是寫彈箏人飄然遠逝,只見青翠的山峰仍然靜靜地立在湖邊,仿佛那哀怨的樂曲仍然蕩漾在山間水際。
C.甲詞中寫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xiàn)實、出世和入世,兩方面同時吸引著他,詞人的心緒矛盾的。
D.甲詞認為,人有悲歡離合同月有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常理,很值得傷感。
4.對乙詞中的“高處不勝寒”一語你是如何理解的?你能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寫出一個類似的事例嗎?
5.甲乙兩詞皆由景入情,景為情設(shè),情為景生,請你從“梅”“蘭”“竹”“菊”或“風”“花”“雪”“月”中任選一個意象,以類似的方法寫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
四、參考答案
一、1.shì què cháng qǐ嬋娟nòng
2.執(zhí),持;忍受,禁受;戲弄;常常。
3.子瞻,東坡,蘇轍,蘇洵,唐宋八大家,詞牌名
4.C
二、1.C(應(yīng)作“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2.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3.例:懷人寫悲歡離合,頗顯曠達胸襟
三、1.朝廷;彈箏的美麗女子。
2.“起舞弄清影”的“弄”字意即“戲弄”,既反映了詞人內(nèi)心無法排遣的孤獨感,也反映了詞人孤芳自賞、矢志不渝的政治抱負,一個“弄”字,其實包含了詞人惆悵之心、孤獨之心和赤誠之心,情真意切,含蓄雋永,喚起了我們無限遐想,讓讀者獲得了豐富的美感和無窮的詩意;“忽聞江上弄哀箏”的“弄”字意為“彈奏”,它傳達的是彈琴者漫不經(jīng)心的情態(tài)。
3.D
4.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5.抓住事物特征并由特征產(chǎn)生合理的想象和聯(lián)想即可。
《水調(diào)歌頭》測試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
【作者】蘇軾【朝代】宋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朗讀節(jié)奏劃分】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què),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qióng)樓玉宇,高處/不勝(shēng)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qǐ)戶,照/無眠。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cháng)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chán )娟(juān)。
【注釋】
、疟剑褐腹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這一年蘇軾在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市)任太守。
⑵達旦:到天亮。
⑶子由:蘇軾的弟弟蘇轍的字,與其父蘇洵、其兄蘇軾并稱“三蘇”。
⑷把酒:端起酒杯。把,執(zhí)、持。
水調(diào)歌頭教案 篇11
一、教學目的:
。薄⒁龑W生欣賞三首詩詞。
。病⑴囵B(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二、重點和難點:
1、形象和情感是如何統(tǒng)一的。
2、景和情是怎樣統(tǒng)一的。 3、朗讀 三、教學設(shè)計: 熟讀或者背誦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創(chuàng)設(shè)自身情景,鋪設(shè)感情基調(diào)(讓學生談?wù)剬χ星锏恼J識:月餅、月亮、團圓、思念)導入所學課文。
二、深入課文: 反復閱讀、揣摩詩詞,談?wù)勀阕钕矚g哪一首,說明理由。 共同欣賞:(側(cè)重于意境的分析)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1、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環(huán)境氣氛,把讀者帶入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jié)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xiàn)得非常委婉動人。
2、點撥:
。1)、講透詩題“十五夜望月”。前兩句寫景,不帶一個“月”字,卻處處含“月”試分析。拓展:白——月光,聯(lián)想李白的《靜夜思》。 樹棲鴉——聽到,非看到,聯(lián)想周邦彥《蝶戀花》“月皎驚烏棲不定”烘托了月夜的寂靜。辛棄疾的《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 濕桂花——桂花已濕,夜太深,聯(lián)想月中桂花是否也濕,月中嫦娥、吳剛、白兔是否也像庭中人一樣無眠,意境更為悠遠,這里暗點“望月”。
(2)、后兩句抒情,非直接傾訴,而用委婉的疑問語氣間接表達!奥洹弊肿蠲睿钤诤翁?(新穎妥貼,不同凡響,給人以動的形象,仿佛秋思隨著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 水調(diào)歌頭 北宋 蘇軾
1、簡介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文學家,書法家,官場常失意。其文想象力豐富,又流暢自然,有時還含有深刻的哲理。與其弟蘇轍、其父蘇洵合稱“三蘇”。
2、這首詞把宇宙、人生問題融合在一起,把對官場的思考和對弟弟的感情貫穿到賞月中去,想象瑰麗又不離現(xiàn)實生活。宋代詞評家胡仔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diào)歌頭》一出,余詞盡廢。把握作者思想情緒:因政治處境的'失意以及與弟弟子由分別七、八年,中秋對月,無不抑郁惆悵之感。但作者沒有陷在消極悲觀的情緒中,卻以超然達觀的思想排除憂患,終于表現(xiàn)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
3、撥:上下片都有包含人生哲學意識的句子,找出,試分析。
4、佳句欣賞:分組討論:闡明理由 我的思念是圓的 艾青 分組討論:
(1)、作者思念什么,為什么思念是圓的?
(2)、這首詩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升華到什么高度?
作業(yè):
1、背誦并且默寫《十五夜望月》《水調(diào)歌頭》這兩首詩詞。
2、試做一首中秋詩詞。
3、做《一課一練》p15頁
水調(diào)歌頭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結(jié)合背景材料,深入分析詩詞的思想內(nèi)容,并進而理解表現(xiàn)形式,特別是情景交融、聯(lián)想與想象、運用典故等方法。
2.掌握詩歌中所涉及的語言知識,特別是一些詞語的準確含義
教學過程:
一、 檢查上節(jié)作業(yè)——背誦《沁園春長沙》。
二、 導入
我們先來看一首小詩。
《詠蛙》
獨坐池塘如虎踞,綠蔭樹下養(yǎng)精神。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
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毛澤東)這是毛澤東16時的時候一次升學考試的作文,名人少年多立志,這首詩給我們的是一種感覺是:萬里江山我為主。這種立志扭轉(zhuǎn)乾坤的雄心壯志,可以說貫穿了毛的一生,在任何惡劣的歷史關(guān)頭都能坦然面對一切,指點江山,笑對風雨,就連他的愛好也是這種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
毛澤東一生酷愛游泳,這是世人皆知的。1925年所作《沁園春·長沙》中的“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便是詩人青年時代奮勇進取、劈波斬浪的藝術(shù)寫照。毛澤東對長江也有著特殊的感情,他把浩瀚的長江比作天然的最好的游泳池,多次暢游長江。毛澤東幾次橫渡長江,雖然風高浪急,但在毛澤東眼里,卻是小菜一碟,“長江橫渡只等閑”。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一首有關(guān)游泳的詞《水調(diào)歌頭·游泳》,本詞便是毛澤東1956年在武漢暢游長江時的感興之作。再次來體味其不畏艱險,急流勇進的革命樂觀主義情懷。
三、 學生聽范讀,整體感知課文。
四、學生自讀,試用現(xiàn)代漢語說說本詞的意思。
剛飲過長沙的水,現(xiàn)又吃了武昌魚。
我在萬里長江上橫渡,舉目眺望舒展的長空。
哪管得風吹浪涌,這一切猶如信步閑庭,今天我終可以盡情流連。
孔子在岸邊嘆道:
光陰如流水般遠去了!
江面風帆飄蕩,龜蛇二山靜靜佇立,胸中宏圖升起。
大橋飛跨溝通南北,長江天塹將會暢行無阻。
我還要在長江西邊豎起大壩,斬斷巫山多雨的洪水,讓三峽出現(xiàn)平坦的水庫。
神女想必很健康,但她會驚愕世界變了模樣。
五、 分析詞句,理解內(nèi)容。
1、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寫作者的行蹤。
提問:為什么不說“才留長沙步,又到武昌行”?為什么不說“才飲長沙酒,又食武昌豆”?
明確:(詩要用形象思維,不宜直說,詩又要合乎邏輯的思路,題目是游泳,就要與“水”有關(guān),因此“長沙水”“武昌魚”均入詩中)作者當年視察大江南北,興致很高,行跡匆匆,“才”、“又”兩個副詞說明了時間短暫。行程緊促。 這種樂觀開朗的心境是全詞之主調(diào)。 起句“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詩人將兩句古童謠信手拈來,改造用之,手法高超,對仗工穩(wěn),含義深刻,一方面表明了詩人的行蹤,也說明了游泳的地點。這里,“才”“又”兩個副詞一氣連貫,不僅是時間的連貫和空間的轉(zhuǎn)換,也傳達出作者風塵仆仆巡視各地的興奮而又輕快的心情;“飲”“食”兩個生活細節(jié)相映成趣,顯得興致勃勃;“水”“魚”兩種富有特色的湘湖風物, 三國時民謠“寧飲建業(yè)水,不食武昌魚”,反映了一種安土重遷的封建鄉(xiāng)土觀念和保守意識。毛澤東稍加改動,一反原意,讀來親切自然,意趣橫生,抒發(fā)了對社會主義祖國無限深厚的感情。
2、“萬里長江橫渡今日得寬余”正面描繪作者暢游長江時的感受。
提問:作者游于長江時的感受如何?從哪些詞語表現(xiàn)出來?(心胸開闊、豪邁自信)
明確:這兩句詩人便以雄健的`筆勢,轉(zhuǎn)入寫游泳。 作者在繁忙的公務(wù)之余,在開闊的江面上游泳,十分歡快,十分愜意。一個“楚天舒”的“舒”,從側(cè)面寫出心中之舒暢開朗:“得寬余”,則從正面寫出心中的舒展與自在。長江風大浪急,但卻“勝似閑庭信步”,多么從容,多么豪邁!這兩句詞,萬里江天,上下映襯,橫渡縱目,情景交融。越是寫出長江之大,就越是顯示出詞人藐視天塹的恢宏氣度。 從中透露出建國伊始,祖國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勢。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巧用典故以抒寫詩人之志。
提問:孔子的語錄流傳后世很多,為什么作者偏偏想到這句話呢? 講解:(題目既是“游泳”,必須與“水”相關(guān)才可入詩?鬃用鎸蝗ゲ粡头刀袊@,正好與眼下滔滔而而去的長江之水相貼近)作者聯(lián)想到孔子面對河水而發(fā)浩嘆是十分自然的,這中間的媒介即是“水”。但作者的用意卻又有新的內(nèi)容?鬃釉诎l(fā)感慨,時間一去不返,作者在這里進一步表明,正因為時間寶貴,所以應(yīng)該抓緊大好時機進行社會主義經(jīng)濟建設(shè),不是無可奈何的嘆息,而是只爭朝夕的激勵。同時,這個典故亦為過渡到下闕做了準備。 毛澤東有著深厚的古典文學根底,因此他能夠非常熟練地掌握和運用古典詩詞的多種表現(xiàn)手法進行寫作。他不僅能將古人詩詞或其它韻文成句入詩
詞,而且能以散文成句入詞!白釉诖ㄉ显唬耪呷缢狗颉北闶敲珴蓶|游泳之際見長江逝水,聯(lián)想而及孔子之語,乃一字不改地截取了《論語·子罕》篇中的成句,賦予嶄新的意義,直接把中流搏擊風浪同社會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聯(lián)系起來。這里既有對時光流逝的慨嘆,又有對崢嶸歲月的懷念;既有對歷史的追溯,又有對自然規(guī)律的探究;既有對生命的感悟,又有對世事人生的思索;既有感情的憧憬,又是只爭朝夕、催人奮進的號角。總之,作者對這兩句古語的妙用,妥貼自然,不著斧鑿痕跡,不僅加深了詞的意境,而且意味更加雋永,這在古人詩詞里也是十分罕見的。
4、“風檣動天塹變通途”寫出長江大橋的建設(shè),氣勢宏偉,速度驚人。
講解:這是寫正在建設(shè)中的長江大橋圖景,“動”“靜”“起”“飛”“變”一連串的富有表現(xiàn)力的詞語,不但寫出游于長江之所見,而且展現(xiàn)了祖國建設(shè)的巨大變化與建設(shè)的迅速。這正是建國伊始,整個經(jīng)濟建設(shè)大好形勢的縮影!帮L檣動,龜蛇靜,起宏圖”,開頭三句,以“風”字起,緊接著上闕內(nèi)容,矚目兩岸景色:江上是風吹千帆齊飛動,兩岸是龜蛇二山靜相望,進而轉(zhuǎn)寫中國人民在風浪滾滾的大江上,開始了實施全面改造長江的宏偉計劃。一“動”一“靜”,相映成趣,一“起”則聳然挺拔,發(fā)起新意,充分表現(xiàn)了今天中國人民建設(shè)祖國、改變山河的豪邁氣概。以下又由眼前景象引起了對未來景象的展望:“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5、“更立西江石壁當驚世界殊”展望長江開發(fā)建設(shè)的美好前
景,充滿自豪之情。
提問:詞中說要進一步開發(fā)改造長江之水,那是怎樣的一個規(guī)劃?有什么特點?(大壩十分堅固——石壁,將上游的水蓄積起來——截斷巫山云雨,水庫的位置很高——高峽出平湖)
講解:“更立”三句,思緒遙遠,神游三峽,一幅壯麗神奇的理想圖景在詞中展現(xiàn)出來。先就眼前最突出的大橋建設(shè)展開,寫正在付諸實施的部分宏圖。“飛”和“變”是寫實,也是預期。寥寥兩筆,不僅寫出了大橋興建的飛快速度,和即將見到的大橋凌空的雄偉形象,而且寫出了一橋貫通大江南北的歷史意義。這是寫設(shè)想中的全面建設(shè)開發(fā)長江資源的藍圖。開發(fā)長江,利用水資源是幾代人的夢想,只有江山回到人民手中,這一夢想才有可能實現(xiàn)。作者對詞語頗有推敲,使之富有詩味兒,不說大壩而說“石壁”;不說上游流水,而說“巫山云雨”;不說高山水庫,而說“高峽出平湖”。用語典雅得體,更富有藝術(shù)美感。這里又有一個神話聯(lián)想——巫山神女的故事,那是因為巫山在長江上游,由武漢沿長江上溯,自然可達巫山,既到得巫山,便自然想到神女峰及其名稱來歷。因此,詞的最后一句便巧借神女之傳說,設(shè)想神女如果活到今天,也該驚嘆于世間的巨大變化?梢哉f是自然貼切,意味深長。這首詞無疑抒發(fā)的是改造自然的宏大愿望和對社會主義建設(shè)成就的贊美。
六、總結(jié)藝術(shù)特色:
本詞運用了豐富奇特的聯(lián)想和想象。
發(fā)揮驚人的藝術(shù)想象力,運用豐富奇特的聯(lián)想,是本詞較為突出的手法。 詞的上闕描繪了祖國江山雄偉瑰麗的圖景,抒發(fā)了詩人暢游長江的豪情逸興。 詞的下闋展示了一幅社會主義建設(shè)的瑰麗圖景,描寫了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長江的偉大變革。
七、作業(yè):背誦這首詞
水調(diào)歌頭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在多次誦讀中,理解詞作者表達的意思,落實背誦要求;
2、在品讀重要詞句中,把握詞的意象,感受詞作的意境;
3、在想象與拓展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獲得樂觀、豁達的人生思考。
教學重點
1、反復朗讀詩詞,體會詩詞的意境。
2、結(jié)合寫作背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導入課程
1、師:說起月亮,幾乎沒有人不喜歡。中國古代文人更是喜歡。有人說,中國人隨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詩集,抖一抖,叮叮當當?shù)貢粝潞枚唷霸隆弊謥。于是千里嬋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蘆花深處是月,小樓吹笙是月,啊,好詩多在明月中。同學們在抬頭賞月之時,想起哪些古代詩人們寫到的月亮的詩句呢?
。ù睬懊髟鹿,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說了這么多,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與月亮有著不解之緣的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看看他將圍繞月亮身我們訴說什么。
2、了解蘇軾
蘇軾才情奔放,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他的詩,詞,文,書,畫,文藝理論均有獨到成就。他的詞,境界開闊,想象奇特,在宋詞中有關(guān)特殊的地位,我們今天學習的'這首《水》更是不同尋常,清代詞評家胡仔是這樣評價的。(投影出示::“中秋詞自東坡《水調(diào)歌頭》一出,余詞盡廢!保┧淖髌藩q如百花叢中的一朵奇葩,使其他花朵失去了光彩。
二、誦讀:初品其味
1、字正腔圓地讀。注意“闕”“不勝”“綺”等字音的準確。
2、有板有眼地讀。體會聲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讀中的停頓與節(jié)奏。
介紹詞牌名:水調(diào)歌頭。
3、小組間共同討論,疏通全文(逐字逐句)
教師預設(shè)穿插問題:
①解讀從小序入手,問詞中借月亮來抒懷作者怎樣的情懷。讀懂懷子由的思念之情,(補充寫作背景及作者與子由兄弟情深的資料與詞作)
三、賞讀:深探其蘊(欣賞品評)
有情有味地讀。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先聽錄音朗讀感受,然后自由讀,要求讀出味道與感覺來。要達到這一要求必須是在理解詞境理解詞意之后。
。ㄒ唬┥祥爩υ率銘鸭脑⒘嗽鯓拥那楦校
要求解決的主要問題有:
1作者把酒問天,表達了怎樣的情感愿望?
——望月痛飲,向往飛升
2天上與人間、幻想與現(xiàn)實的比較,使他的思想感情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解決出世與入世的內(nèi)心矛盾,表達對現(xiàn)實生活的熱愛。
[說明]蘇軾原來胸有大志,在朝做官,由于黨派相爭,受到排擠,才離開京城出任地方官。由于厭倦朝廷勾心斗角的黨派之爭;感慨于自我的失意和屈沒以及塵世的冷暖炎涼,才有超塵“出世”之幻想。
但畢竟“高處不勝寒”,暖意在人間。即使離開朝廷,為官一方,也同仍然可以為國出力,同樣能享受人生的許多美好。于是化解了心中的苦悶、抑郁之情,堅定了“入世”的決心,月下翩翩起舞,心靈自我解脫。
。ǘ┫麻犕聭讶吮磉_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要求解決的主要問題有
1、此時他與弟弟蘇轍已有七年未見,面對中秋圓月,他的心情怎樣?
——苦悶、惆悵、孤獨、不無憂傷
2、對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達、坦蕩;面對兄弟久別,作者如何化解離別之憂?
——以理化情,解決了情感和理智之間的矛盾!叭擞斜瘹g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北磉_了美好的人生祝愿:“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說明]三個問題討論關(guān)注點:知人論世、以意會境
。ㄈ┥舷麻犑窃鯓酉嗦(lián)貫通的?藝術(shù)上有何特點?
——借助想象和聯(lián)想。明月的光明皎潔與心靈的豁達開朗兩相契合,達到情景理的交融。
四、欣賞歌曲,深入品味
師:好了,體會了作者的感情之后,讓我們來共同欣賞鄧麗君演唱這首《但愿人長久》,再去品味一下詞人蘇軾那種樂觀豁達的胸襟和中秋之夜對親人的美好祝愿。(播放歌曲)
五、點擊生活,延伸思考
1、中秋之夜,媽媽思念在外上學的哥哥,你會用《水調(diào)歌頭》中哪句話勸慰她?
。ㄈ擞斜瘹g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2、離家在外,你會用《水調(diào)歌頭》中的哪句話表達你對遠方親人和朋友的祝福?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3、古代詩歌仍具有現(xiàn)代人生的參照借鑒價值。
引進新聞材料:“9月20日,26歲的衡陽籍博士生孟懿在就其讀的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跳樓身亡。9與11日,孟懿的父親在上海公布了孩子的遺書,在遺書中,孟懿坦言自殺的原因是:“厭世,想偷懶,精神抑郁!边@則消息說明什么?
——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七,不能沒有樂觀曠達的襟懷。你人生中有過不如意的的事嗎?面對人生的不如意你應(yīng)該怎樣做呢?
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教師錦言:
優(yōu)秀的作品優(yōu)秀的人值得我們一生用心去讀。東坡的這首詞,從千年前的宋代向我們飄來,它的芳香,還將向遙遠的未來飄去……我們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的,隨時都可能遇到不如意的事,我們應(yīng)該:失意時,莫沮喪;苦悶時,莫彷徨;受挫時,莫氣餒。正視失敗,迎接挑戰(zhàn),直面人生,我們定會成功。
水調(diào)歌頭教案 篇14
一、目標闡述
1、知識和能力
、旁谄纷x重要詞句中,感受詞作的意境。
、颇芙忉屵@首詞的藝術(shù)特點。
⑶能夠具有一定的聯(lián)想力和想象力。
2、過程和方法
、拍茉趯W習內(nèi)容之前收集查閱相關(guān)資料文獻的方法。
、颇茉趯W習內(nèi)容的過程中運用誦讀涵詠的方法。
、悄茉诜e累字詞的過程中運用閱讀注釋和查閱資料的方法。
、饶茉隗w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過程中用啟發(fā)點撥和討論等方法。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拍苌羁谈惺苓@首詞的藝術(shù)魅力,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體會。
二、教學重點
、拍芙忉屵@首詞的藝術(shù)特點。
、颇苌羁谈惺苓@首詞的藝術(shù)魅力,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體會。
三、教學難點
能深刻感受這首詞的藝術(shù)魅力,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體會。
四、教學過程
(一)教師激趣導入
設(shè)計1:中國的古典詩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有著獨特的魅力。尤其是有很強藝術(shù)感染力的傳統(tǒng)名篇,或撫今追昔、或慷慨悲憤、或感時傷懷、或思親憂國,以豐富的情感讓一代又一代的人傳誦,今天我們就來走進宋代著名詞人蘇軾的名篇《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
設(shè)計2:還記得那首“靜夜思”嗎?讓我們一起有感情的背誦一下。這首廣為傳唱的詩表達了作者李白怎么的情感呢?(學生回答:在寂靜的月夜作者思念家鄉(xiāng)。)古往今來,一輪皎潔的明月總能觸發(fā)文人墨客心中的情愫,今天我們來學習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讓我們一起感受一下,面對中秋的圓月,他會有怎么的情感體驗?zāi)亍?/p>
。ǘ┏踝x課文,說說初讀感受
教師不在學生沒有接觸課文前就單向灌輸,不用自己的既定結(jié)論先入為主地影響學生,而是站在學生的立場,運用歸納法來學習,讓學生打開書本,自主誦讀。要求讀得感性,讀出細膩的感受和真切的體驗;并用一句話說說自己真切、細膩、個性化的感受,培養(yǎng)自己纖細的感受力。
最后教師說說自己的感受:
我每次讀這首詞都會讓我的體會更加深刻:語言錘煉的優(yōu)美獨特讓我喜愛,對景情的大膽想象讓我震撼,對親人情真意切的思念讓我感動,對積極向上的人生觀讓我欽佩。
(三)再讀課文,說說再讀感知
學生用略讀和瀏覽的方式,再讀一遍課文,要求讀得理性,讀出整體的感知,并能用一句話準確而全面地說說本文所寫的內(nèi)容,培養(yǎng)自己整體的感知力。
最后教師說說自己的學習心得:
本詞敘寫了中秋之際作者賞月品秋時抒發(fā)自己的對親人的思念和對人生的態(tài)度。表達了作者懷人的情感和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ㄋ模┤x課文,說說哪些方面寫得精彩
學生以瀏覽的方式三讀課文,并用“的”字結(jié)構(gòu)的名詞短語(先用名詞,然后加上修飾語)來說說本文哪些方面寫得精彩,值得學習,培養(yǎng)自己敏銳的判斷力。
最后教師也說說自己的理解:
我覺得整首詞四個方面寫得精彩和成功,給我留下了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優(yōu)美獨特的語言、大膽的想象、浪漫飄逸的詞風和曠達的情懷。
。ㄎ澹┧淖x課文,對精彩內(nèi)容進行賞析
學生有所選擇地瀏覽課文,對精彩內(nèi)容研讀賞析。如果精彩之處太多,就以“兩特一先”(本文特有的、特別值得學習的、語言學習優(yōu)先)為選擇標準,選擇兩個精彩內(nèi)容,認真研讀賞析。研讀賞析的要求和方法是:緊扣所選內(nèi)容的相關(guān)語句深入品味,不蜻蜓點水,不浮光掠影;充分調(diào)動自己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經(jīng)驗,使自己的研讀賞析有個性,有新意;研讀賞析后能用細膩確切的語言清晰表達,不使用粗糙空洞的大話、套話。
最后教師說說自己的賞析理解:
1、優(yōu)美獨特的語言
一個“我欲”、一個“又恐”、一個“何似”,這中間的轉(zhuǎn)折開闔,顯示了蘇軾感情的波瀾起伏。在出世與入世的矛盾中,他終于讓入世的思想戰(zhàn)勝了。真可謂“奇逸之筆”。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鞭D(zhuǎn)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轉(zhuǎn)過朱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照著屋里失眠的人。“無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為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圓而人不能圓,這是多么遺憾的事!于是詩人埋怨明月說:“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2、大膽的想象
“我欲乘風歸去”的遐想。李白被稱為“謫仙”,蘇軾也被人稱之為“坡仙”!皻w”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象他本來住在月宮里只是暫住人間罷了。詞人至此突發(fā)奇想,打算回到“天上”老家,一探這時空千古奧秘。蘇軾生平自視甚高,以“謫仙”自居,所以他當然能御風回家,看看人間“今夕”又是天上的何年?仙境是否勝過人間?詞人之所以有這種脫離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來自他對宇宙奧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來自對現(xiàn)實人間的不滿。人世間有如此多的不稱心、不滿意之事,迫使詞人幻想擺脫這煩惱人世,到瓊樓玉宇中去過逍遙自在的神仙生活。
3、浪漫飄逸的`詞風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比耸篱g總有悲、歡、離、合,像天上的月亮有陰、晴、圓、缺一樣,這些自古以來都是難以周全圓滿的。此句流露出了詞人悟透人生的灑脫和曠達的性格,也是對人生無奈的一種感嘆,這里以大開大合之筆從人生寫到自然,將各種生活加以提煉和概括,包含了無數(shù)的痛苦、歡樂的人生經(jīng)驗。結(jié)束句“但愿人長九,千里共嬋娟!敝幌M藗兡軌蛴肋h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賞天上的明月。這里是對遠方親人的懷念,也是一種祝福。
4、曠達的情懷
全詞設(shè)景清麗雄闊,如月光下廣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間來回馳騁的開闊空間。將此背景與詞人超越一己之喜樂哀愁的豁達胸襟、樂觀情調(diào)相結(jié)合,典型地體現(xiàn)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
。┪遄x課文,自主提問并自主探究
學生以瀏覽的方式五讀課文,自主提出一兩個有價值的問題,并自主探究,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解。提問和探究的基本原則是“四有”:第一,有疑而問,即提出的問題是值得質(zhì)疑的真問題;第二,有啟發(fā)而問,即提出的問題對自己、對他人有啟發(fā),能借此深化課文的學習;第三,有本探究,即結(jié)合文本展開探究,不離開文本想當然地猜測;第四,有效探究,即探究出的答案有一定的深度或新意。
教師提出幫助學生理解主題的補充性問題。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有什么樣的意蘊?
教師準備的基本理解:人生的聚散離合如明月的陰晴圓缺一樣,并非人力所能左右,這是人生無法擺脫的遺憾,既然如此就不必傷悲,在這里作者用形象化的語言表達出一種普遍而深刻的道理,體現(xiàn)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同時表達了作者的曠達胸襟和樂觀精神,以及美好的祝愿——希望人人年年平安,雖然遠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ㄆ撸┝私庾髡呒皩懽鞅尘
借助課內(nèi)注解及課外資料,了解作者的人生觀和創(chuàng)作觀,并了解寫作此文的背景和意圖,以此增進對課文表達內(nèi)容和表達形式的理解。
教師介紹:
蘇軾,北宋中期的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代文學史上享有較高的聲譽。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即位任太常博士,開封府推官。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和,請求外任。元封二年,御使臺有人摘引其非議新法的詩句,因此入獄,即所謂“烏臺詩案”。
根據(jù)詞前小序推測一下,作者中秋賞月是在一個什么樣的狀態(tài)下?
教師趁機介紹本詞的寫作背景:
這首詞是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這一時期,蘇軾因為與當權(quán)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展轉(zhuǎn)在各地為官。他曾經(jīng)要求調(diào)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到密州后,這一愿望仍無法實現(xiàn)。這一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后,轉(zhuǎn)眼已七年未得團聚了。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詞前的小序交待了寫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睍r值中秋,月圓人不圓加上政治不得意,作者心情抑郁寫下此詞。
。ò耍┝x課文,積累新鮮字詞和妙語佳句
先聚焦新鮮字詞,邊讀邊積累。因人而異,不求統(tǒng)一。
再聚焦語言優(yōu)美、情感優(yōu)美的語句或語段,美美地讀,讀出感受和享受;并流利的背誦此詞。
。ň牛┯靡痪湓捒偨Y(jié)學習收獲或?qū)W習感受
課文學習結(jié)束后,每人用一句話作為結(jié)束語,總結(jié)自己的學習收獲或?qū)W習感受。
最后教師也說一句:
女詩人舒婷曾說過:“魅力漢語對我們的征服,有時是五臟俱焚的痛,有時是透心徹骨的寒!闭堄涀∵@堂課,記住蘇軾,把漢語語言文字對我們的熏陶,留在心中,讓我們在語言學習中不斷成長。
(十)教師推薦課外閱讀篇目
語文學習“得法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請同學們自主尋找并閱讀《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評論文章三篇以上,并欣賞背誦蘇軾其他詞作三首,篇名不定?梢缘骄W(wǎng)上直接閱讀。
【水調(diào)歌頭教案】相關(guān)文章:
《水調(diào)歌頭》教案范文10-06
《水調(diào)歌頭·游泳》教案01-15
水調(diào)歌頭作文03-02
水調(diào)歌頭的教學反思10-06
水調(diào)歌頭教學設(shè)計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