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聽后感
《二泉映月》聽后感1
剛上完《二泉映月》一課,我回家后迫不及待地打開電腦,干什么?當然是聽一聽這著名的二胡曲啦。
《二泉映月》開始了!首先,樂曲委婉連綿,就像小溪里平穩(wěn)的溪水在緩緩流淌,優(yōu)美動聽。聽著,聽著,我仿佛看到了阿炳用那雙蒼老而又靈活的手在拉奏樂曲,我仿佛看到了阿炳的嘴唇也在輕輕顫抖……漸漸地,樂曲進入了高潮,聲音時高時低、時緩時快,旋律升騰跌蕩。這時,我仿佛聽到了阿炳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又仿佛看到了阿炳的眼角閃著淚花,有一股堅強的意志力。
不知不覺,樂曲進入了尾聲,聲音恬靜而又平穩(wěn),好像是阿炳在用歌聲抒發(fā)自己對音樂、家鄉(xiāng)、清泉和月光的喜愛,抒發(fā)了他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與向往,表現(xiàn)了他不屈不撓的精神。終于,樂曲結束了。
聽完了整首《二泉映月》,我靜靜地思索著,它好像給了我啟迪,給了我感受,給了我思考。
阿炳晚年因患眼疾,雙目失明?墒巧畹钠D難和疾病的折磨,沒有令阿炳自暴自棄,他仍然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執(zhí)著的追求光明和幸福。因此,中國才留下了經典名曲《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聽后感2
聽孫雙金老師的《二泉映月》一課后,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到現(xiàn)在還在腦中縈繞,揮之不去。我相信不僅是我一個人,所有的學生和聽課者都會永遠記住這首曲子。那么,孫老師是用何“魔法”讓這首曲子深入人們心靈的呢?
一、“四聽”的教學設計,大氣磅礴,低吟回唱。
“提領而頓,百毛皆順”。本文的教學,孫老師把這個“綱”定在了“聽”上面。全文的教學,螺旋式上升,分別安排了四個聽:
上課伊始,孫老師讓學生簡單地介紹一下所搜集的有關阿炳的資料。然后很自然地說道:“阿炳是一位盲人藝人、苦難藝人、他的《二泉映月》是他的不朽之作,想聽嗎?”又問學生,用什么來聽?學生回答:“用心來聽!睂O老師相機板書:聽。播放音樂,讓學生談談聽到了什么?這是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第一次在會場響起,帶著課前對阿炳苦難身世的大致了解,孩子們開始走近《二泉映月》。
當孫老師深情朗讀起第5節(jié)時,《二泉映月》第二次又響起。此時,我們聽到的不僅僅是苦難,在悲涼的曲調中,抗爭、吶喊的聲音已經跳出了音符。
第三次,當學生的朗讀和著音樂響起的時候,老師、學生、聽課者與這首二胡名曲已經融為一體,此時的孫老師已經不是授課者,而是一位頂級的指揮家,指揮棒輕輕一揮,帶著人們走進了音樂;此時的學生已不是學課文,而是在品味音樂,在樂曲聲中深情地讀著民間藝人阿炳的身世;此時的聽課者,也不是在學習名師的講課方法,我們忘記了筆記,融進了課堂,與課堂上的師生同喜同悲。
最后孫老師通過擴充的故事,小澤征爾說要跪下來聽《二泉映月》順勢發(fā)問今天的我們該怎樣去聽《二泉映月》?此時此刻,這首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帶著人們走進了阿炳的一生,走進了對人生的思索之中。余音繞梁,綿延不絕。在本課教學中孫老師從多角度去呈現(xiàn)《二泉映月》,在師與文本、師與音樂、生與文本、生與音樂、師與生、生與生、生與學者之間,架起了對話、互動的橋梁。套用昨天薄校長在“發(fā)展性課堂教學”演講中所說的確立了一種“對話型”的師生關系,老師成了“平等中的首席”,在這節(jié)課中我看到了這樣的理念。
二、善于引導學生聯(lián)想,讓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在教學找找阿炳的身世的關鍵詞的環(huán)節(jié)時,抓“雙目失明”讓學生閉眼感受;抓“賣藝度日”讓學生談生活中看到的賣藝人的場面;抓“生活的窮困,疾病的折磨”又創(chuàng)設兩個場景“燒到39、40度,渾身發(fā)抖,他是怎么賣藝的呢?狂風怒吼,雙目失明的阿炳又是怎么賣藝的呢?”讓學生選擇一個畫面,想象一下再說一說,你看到了怎樣的情景?
在這環(huán)節(jié)中,孫老師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驗產生聯(lián)想,舉一反三,現(xiàn)身說法,讓學生積淀了情感,走近了阿炳,走近了《二泉映月》。
三、善于點撥學生領悟,讓學生豁然開朗,柳暗花明。
教學中處處透露出孫老師的“智”,體現(xiàn)了他的“平等中的首席”,每一處的重難點出,通過孫老師的巧妙點撥,讓學生一次次地領悟,靈魂一次次得到洗滌。如:為什么阿炳沒有聽到奇妙的`聲音?反而聽到是嘆息、哭泣、傾訴、吶喊?難道是阿炳的父親說錯了,還是阿炳沒有長大?拿起筆,到課文里去找找關鍵詞句。
又如: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過上安定幸福的生活。阿炳不僅聽到了嘆息、哭泣,還聽到了傾訴和吶喊!拿起書來,“聽著聽著,阿炳的心顫抖起來,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過琴聲把積淀已久的情懷,傾吐給這茫茫的月夜。”他為什么要把這些通過琴聲來傾吐給月夜呢?
再如:師:小澤征爾認為應該怎么聽《二泉映月》?
生:跪下來聽。
師:對某一個人,某一件事無比崇拜的時候才會朝他跪下。小澤征爾崇拜阿炳什么呢?他要跪阿炳什么精神呢?你說。
生:他要跪阿炳不怕苦難折磨。
生:我覺得他要跪阿炳這種目標專一,堅持不懈,而且寫出這么美妙的音樂。
生:他要跪阿炳美麗的心靈和坎坷的經歷。
師:他要跪坎坷的經歷,凄慘的人生。他僅僅跪這嗎?
生:他跪他勇敢的同病魔作斗爭。
生:他跪的是阿炳對命運的抗爭。(師板書:對命運的抗爭)
生:(齊讀〉對命運的抗爭
生:他跪的是阿炳對光明的向往。(師板書:對光明的向往)
師:(充滿激情地)充滿苦難人生的人太多了,度過凄慘人生的人太多了。但是有些人被苦難壓倒了,在凄慘中潦倒了,這樣的人是不值得被小澤征爾跪的。小澤征爾跪的是對命運抗爭、對光明向往的這種不屈的精神!小澤征爾說要跪下來聽《二泉映月》。今天的我們該怎樣去聽《二泉映月》?
生:今天我們應該用心認認真真地去體會《二泉映月》。
師:用心,讓我們用我們整個心靈再一次感受那動人心弦的《二泉映月》。(播放《二泉映月》。)
師:(在樂曲聲中)苦難本來給人們帶來了什么?悲痛、哀傷、哭泣。但是對一個命運的強者,對于敢于和命運抗爭的人來說,苦難是一筆巨大的財富。讓我們勇敢地面對苦難吧!
多么發(fā)人深省的話語!我想:學了這節(jié)課以后,在孩子們以及所有聽課者的心中的,《二泉映月》這首曲子表現(xiàn)的不再僅僅是苦難,更有一種超越苦難,戰(zhàn)勝苦難的精神動力。這是孫雙金老師在孩子們的心中悄然播下的精神“種子”,這是對這首世界名曲的最好的詮釋。
聽了孫老師的課,我們感覺到:他不僅僅在引領學生學習語言文字,更是在引導學生與作者對話的過程中,喚醒學生直面生活、品味生活,領悟生命的真諦。
四、善于運用評價語言,讓學生興趣昂然,欲罷不能。
在教學中,孫老師一次次適時的激勵性的評價語,時時滋潤著學生的心田。如:“真會學習,你還能夠上網查找資料。你還知道哪些?有不理解的很正常,我還要感謝提出問題的同學。答對了表揚,答錯了也要表揚,表揚你的勇氣。我要感謝你,你的感情是多么得飽滿,多么得充分啊!你哪里是一個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啊!你分明就是阿炳,是阿炳的知音!”等等,一句“答對了表揚,答錯了還是表揚”,一下子卸掉了學生心理的負擔,讓學生從陰影中走進了陽光地帶!澳阏f得真好。你是阿炳的知音。你就是小阿炳。” 可想而知,在那么多的老師面前,那位發(fā)言的學生得到這樣高的評價,他內心的激動是語言無以表達的。一位教育家說過:“你的鞭下有牛頓,有愛因斯坦,……”或許,老師的一番積極評價,將成為一名明日之星成長的動力。我想我們也應像孫老師那樣在課堂中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關注弱勢學生,關注學生的心理和品質,讓每一位學生的臉上永遠陽光燦爛。
五、善于刪煩就簡,圍繞重點,領悟精髓。
我特別欣賞這樣一句廣告詞——把簡單的變成復雜,太累;把復雜的變?yōu)楹唵危暙I。今天的課堂,讓我穿過復雜,看到了簡單。自己感覺如果自己拿到這樣一篇較長的文章,就不知從何著手,文中的優(yōu)美詞句很多,該如何來指導學生朗讀呢?而在今天的課中,孫老師在初讀課文中出示三組詞是非常有意識的,從中也看出孫老師對教材的研讀之深,一組是講月亮、月光的;一組是講阿炳身世的;一組是講《二泉映月》的旋律的,孫老師引導學生美美地讀第一組,悲慘地讀第二組,第三組又要求學生把旋律的變化讀出來。通過這樣的方式,既學習了詞,同時讓學生對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與疏理,看來學詞也是圍繞著文章的重難點來學的。在省去了在教學中的扣詞扣句的支離破碎的朗讀教學,才有了今天課堂上的行云流水,酣暢淋漓,激情蕩漾的朗讀。
簡潔并不是簡單,在孫老師的課堂上,對重難點的學習絕不簡單,而是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簡潔的第一范文,其實是以少勝多的課堂,少的是對文本的煩瑣分析,少的是過多的形式主義做法,多的是音樂般美好的旋律,真誠而深刻的對話。
總之,對照昨天顧導的發(fā)展性目標的闡述,孫老師的課在內容上、內涵上有拓展,(阿炳的身世,小澤征爾認為《二泉映月》應該跪著聽等)學生的能力上有提升,套用孫老師所說的“小臉通紅,小眼發(fā)光,小手直舉,小嘴常開”,情感上有共鳴,思想上有提升,樹立了要勇于面對苦難的價值觀?磥恚瑢τ谖覀兊恼n題的研究,孫老師的這節(jié)課值得我們解剖與學習。
既然今天我們是來解剖的,那應該可以說說自己的不同的聲音的。對于孫老師在解釋“奇妙”一詞中,我不認為是這樣的,孫老師在課中說:“師:阿炳他聽到了什么?(相機板書:嘆息、哭泣、傾訴、吶喊)
生齊讀:嘆息、哭泣、傾訴、吶喊
生:他似乎聽到了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
師:你們認為這樣的聲音奇妙嗎?
生:(紛紛)奇妙。
師:你們認為哭泣聲是奇妙的?
生:(搖頭,疑惑地)不奇妙!”
其實,學生在這里已產生了疑惑,難道“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這樣的聲音不奇妙嗎?后來孫老師又問“難道阿炳還沒有長大?”我想,阿炳小時候沒能聽到這些聲音正是因為沒有長大,后來能聽到這些奇妙的聲音,恰恰是說明了他真的長大了,經歷艱難困苦,他才能聽到。如果他生活幸福,我想他也能聽到奇妙的聲音,那應該是另外的聲音了,也許是“歡快的跳躍”,也許是“淺唱低吟”,所以這奇妙的聲音不應該界定為一定是美好的聲音,個人認為只要能聽出不同的聲音來,那就是奇妙的,能聽出來,也正說明真正的長大了。如果說“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不是奇妙的聲音,那應該是一種怎樣的聲音呢?個人認為“神”是“神奇”,妙是應妙在能聽出各種聲音來。
【《二泉映月》聽后感】相關文章:
《二泉映月》聽后感10-13
二泉映月聽后感(精選20篇)08-03
梁祝聽后感04-08
聽后感作文08-21
Ivegotanewbook聽后感08-10
校長講話聽后感05-22
教學講座聽后感01-20
感恩聽后感作文11-06
法制講座聽后感10-13
《木蘭從軍》聽后感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