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韋編三絕的故事
韋編三絕是一則來源于歷史故事的成語,該成語最早見于西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韋編三絕的故事,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韋編三絕解釋
韋:熟牛皮;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lián)起來;三:概數(shù),表示多次;絕:斷?鬃訛樽x《周易》而多次翻斷了編聯(lián)竹簡的牛皮帶子。比喻讀書勤奮。
中文名韋編三絕外文名來源《史記·孔子世家》詞性褒義詞用法做謂語、賓語;指人讀書勤奮結(jié)構(gòu)主謂式近義詞三絕韋編,牛角掛書,懸梁刺股
成語來源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
成語:韋編三絕
成語:韋編三絕
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一根竹簡上寫字,多則幾十個字,少則八、九個字。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透過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按次序編連起來才最后成書,便于閱讀。通常,用絲線編連的叫“絲編”,用麻繩編連的叫“繩編”,用熟牛皮繩編連的叫“韋編”,其中為熟牛皮繩最為結(jié)實。像《周易》這樣厚重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透過熟牛皮繩編連起來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復復把《周易》全部讀了許多遍,又附注了許多資料,不知翻開來又卷回去地閱讀了多少遍。通常認為,孔子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讀書勤奮用功。
即使讀書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能夠完全掌握《周易》的文與質(zhì)了!
成語評說
“韋編三絕”是孔子勤讀《易》書的一則典故!妒酚洝た鬃邮兰摇份d:"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shù)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傳統(tǒng)說法,孔子晚年喜歡讀《易》,并且撰寫了《彖》上下、《象》上下、《系辭》上下、《文言》、《序卦》、《說卦》、《雜卦》等,合稱"十翼",又稱《易大傳》。韋,熟牛皮。古代用竹片寫書,再用皮條編綴成冊。三,指多次。絕,斷?鬃忧谧x《易》書,致使編綴的皮條多次斷開。他還說:"如果多給我?guī)啄旯Ψ,那么,我對于《易》的知識會更加豐富的。"《論語·述而》載:"子曰:'加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易》,能夠無大過矣。'",加與假意近。如果五十歲就開始學習《周易》,那么就能夠不犯大錯誤了。
孔子韋編三絕
宋歐陽修作《易童子問》,提出許多疑問,認為"十翼"、"皆非圣人之作","亦非一人之言"。以后,對十《易經(jīng)》和《易傳》的寫作年代和作者的問題,成為學術(shù)界持久爭論的問題。許多人否定孔子與《易傳》的關(guān)系,進而否定孔子與《周易》的關(guān)系。
一般學者認為《易經(jīng)》作于殷末周初,而《易傳》則成于戰(zhàn)國時代。《十翼》雖非孔子一人手筆,《易經(jīng)》、《易傳》與孔子的密切關(guān)系卻難以否定。
《左傳》、《國語》記載,春秋時期的人引《易》占卜論事,就有二十余條,通《易》學的人分布于周、魯、衛(wèi)、鄭、晉、齊、秦各國,說明當時流行《易》學,學習者甚多,可能還是一種時髦。在這種社會氛圍中,作為周游列國的大學者孔子怎樣會不學《易》、不談《易》呢《史記·儒林列傳》還記載孔子的傳《易》系統(tǒng)。孔子傳《易》給魯國商瞿,商瞿六世傳到齊人田何。田何傳東武人王子仲,王子仲傳葘川人楊何,楊何又傳給齊人即墨成、廣川人孟但、魯人周霸、莒人衡胡、臨葘人主父偃!稘h書》把《史記》省略掉的中間四世補齊,他們分別是:東魯橋庇子庸、江東{馬干}臂子弓、燕周丑子家、東武孫虞子乘(又作淳于人光羽子乘)。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周易》殘卷附錄《易傳》六篇,分別是《二三子問》、《系辭》、《易之義》、《要》、《繆和》、《昭力》。據(jù)廖名春考證,這些應為戰(zhàn)國中、后期的作品,不會晚于《呂氏春秋》和《韓非子》。在《二三子問》中,記載孔子與子貢等學生討論《周易》的對話。從以上資料可見,孔子晚年確實喜讀《周易》,而認真鉆研《周易》,以致韋編三絕。還向?qū)W生傳授過《周易》。傳統(tǒng)說法,孔子作《十翼》,后人對《十翼》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與傳統(tǒng)說法不一致之處,例如《十翼》中常有"子曰",孔子自己著書,不可能寫"子曰"。能夠作這樣的推測,開始,孔子口講,經(jīng)幾代傳授,到戰(zhàn)國中期,傳《易》者寫于竹帛,才真正成書。傳《易》者采納了孔子以來歷代傳《易》者的說法,整理成系統(tǒng)的《易傳》,稱孔子所傳,也是能夠理解的。其中包含歷代傳《易》者的研究成果,也是很自然的。因為有的提法、思想不是孔子所寫,就認為《易傳》孔子無關(guān),是不妥當?shù);相反,如果認為它是孔子所傳,其中每一句話必定是孔子所寫,也未必妥當。
成語示例
我們提倡韋編三絕的讀書精神,更提倡學以致用,期盼創(chuàng)新人才的超多涌現(xiàn)。
孔子讀書勤奮以至韋編三絕的故事激勵無數(shù)讀書人用功學習。
如果學生讀書都能有韋編三絕的精神,書本資料完全理解,那就什么題目都難不倒了。
成語事跡
"韋編三絕"是說孔子讀《易經(jīng)》的次數(shù)之多,竟把編聯(lián)簡冊的編繩翻斷了多次。后就用來形容讀書勤奮,刻苦治學。
韋編三絕
釋義
編聯(lián)竹簡的皮繩斷了多次。比喻讀書勤奮。此外,“韋編三絕”也可指穿聯(lián)甲骨的牛皮斷了多次。本義不必須是穿聯(lián)竹簡。
典故溯源
《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
注釋
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lián)起來;三:概數(shù),表示多次;絕:斷。
成語故事
孔子名叫孔丘,是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他父親是個地位不高的武官?鬃尤龤q的時候就死了父親,他母只好帶著他搬到曲阜住下來,把他撫養(yǎng)成人。據(jù)說他從小很愛學禮節(jié),沒有事兒,就擺上小盆小盤什么的,去學大人祭天祭祖的樣貌。
孔子年輕時候,讀書很用功。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禮作樂的周公,對古禮個性熟悉。當時讀書人應當學的“六藝”,也就是禮節(jié)、音樂、射箭、駕車、書寫、計算,他都比較精通。他辦事認真。開頭他當過管理倉庫的小吏,物資從來沒有缺少;之后又當管理牧業(yè)的小吏,牛羊就繁殖得很多。沒到三十歲,名聲就漸漸大了起來。
公元前500年,齊國的齊景公想拉攏鄰國魯國和中原諸侯,把齊桓公當年的事業(yè)重新干一下,就寫信給魯定公,約他在齊魯交界的夾谷地方開個會。那時候,諸侯開會,都得有個大臣當助手,稱作“相禮”。魯定公決定讓魯國的司寇孔子擔任這件事。
孔子到齊國后,跟齊景公談了他的政治主張。齊景公待他很客氣,想把孔子留下來。但是相國晏嬰認為孔子的主張不切實際,結(jié)果齊景公沒用他。
但是齊國的大夫黎鉏認為孔子留在魯國做官對齊國不利,勸齊景公給魯定公送一班女樂去。齊景公挑選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魯國去。魯定公理解了這班女樂,天天吃喝玩樂,不管國家政事?鬃訉@件事感到很失望?鬃拥膶W生說:“魯君不辦正事,咱們走吧!”
打那以后,孔子離開魯國,帶著一批學生周游列國,他先后到過衛(wèi)國、曹國、宋國、鄭國、陳國、蔡國、楚國。在列國奔波了七八年,期望找個機會實行他的恢復周朝初年禮樂制度的政治主張。但是,那個時候,大國都忙于爭霸的戰(zhàn)爭,小國都面臨著被并吞的危險,整個社會正在發(fā)生變革。這些國家的國君沒有一個采納了孔子宣傳的政治主張。
最后,孔子回到魯國,把全部的精力放到了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上?鬃釉谕砟赀整理了幾種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詩經(jīng)》、《尚書》、等,并把魯國史官所記的《春秋》加以刪改,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的歷史著作。在認識論和教育方面,它注重“學”與“思”的結(jié)合,提出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主張。他首創(chuàng)私人講學的風氣,門下弟子有上千人。自漢代以后孔子的學說成為了兩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統(tǒng),影響極大。
孔子的學習精神十分好。相傳,在他晚年攻讀《周易》的時候,曾翻來覆去地讀,竟使編聯(lián)《周易》的繩子斷了好幾次。根據(jù)孔子苦讀《周易》的故事,后人引申出“韋編三絕”這句成語。形容勤奮讀書。
孔子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魯國人。孔子是個大思想家,他創(chuàng)立了儒家學派。首先,他提出“仁”的學說;其次,他主張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他的學說之后成為我國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tǒng),對后世影響極大?鬃佑质莻大教育家,孔子興辦私學,廣收門徒,突破官府的壟斷,擴大了教育對象的范圍。相傳,孔子晚年編訂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詩》、《書》等幾部書,還根據(jù)魯國的歷史材料編成《春秋》一書。這對古代文化的保存和發(fā)展,起了用心的作用。
成語寓意
孔子之所以成為影響中國幾千年的思想家,很大程度上在于他兼收并蓄,勤于學習,取眾家之長,成一家之言。
中國自古就崇尚讀書,古人有關(guān)學習的動人故事很多,許多都成為經(jīng)典成語,如:懸梁刺股、鑿壁偷光、燃薪夜讀、隔籬聽講、映雪讀書、以荻畫字……大多頌揚的是不畏條件簡陋、環(huán)境艱苦,努力學習進取的精神!绊f編三絕”所頌揚的核心精神是學習應該勤奮。
其實,除了勤奮和刻苦,古人讀書也很講究方式方法!绊f編三絕”指的是精讀。蘇軾也提倡一本書要反復讀,但每次都要有不同的目的和重點。因為每次著眼點不同,收獲也就不一樣。而陶淵明則自稱“好讀書,不求甚解”,其著眼點并不是浮皮潦草,而是讀書范圍要廣博,要講方法,求效率。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韋編三絕”比喻讀書勤奮,治學刻苦。該成語在句子中通常作謂語;含褒義。
運用示例
東漢·班固《漢書·儒林傳·序》:“蓋晚而好易,讀之韋編三絕,而為之傳。”
東晉·葛洪《抱樸子·外篇·自敘》:“圣者猶韋編三絕,以勤經(jīng)業(yè)!
元·鮮于必仁《折桂令·書》曲:“送朝昏雪案螢燈,三絕韋編。”
【韋編三絕的故事】相關(guān)文章:
承諾的故事09-12
我的故事05-27
高爾基的故事11-15
聶耳的故事11-24
施瓦辛格的故事11-21
劉偉的故事01-18
古詩的故事10-09
象棋的故事11-12
人生哲理故事:天鵝與鴨子的故事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