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鴉和狐貍》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jīng)驗,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烏鴉和狐貍》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烏鴉和狐貍》教學反思1
《狐貍和烏鴉》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三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是一則寓言,講一只狡猾的狐貍用奉承話騙取烏鴉一片肉的故事。說明愛聽奉承話容易上當受騙的道理。課文分6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講狐貍看到烏鴉嘴里叼著一片肉,饞得直流口水。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具體講狐貍是如何一次一次地奉承烏鴉,使烏鴉一步一步地失去警惕,最后受騙上當?shù)。第六自然段,講狐貍騙到肉后跑掉了。
教學本課,除了要讓學生在語言環(huán)境中學會10個生字及新詞外,重點是以找準并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為指導思想,用擴大教學容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抓重點詞句和朗讀訓練的方法,達到強化語言和思維訓練的目的,使學生不但能理解課文內(nèi)容,而且懂得喜歡聽奉承話容易上當?shù)牡览怼I贤赀@一課后,反思我的教學,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根據(jù)低年級閱讀教學特點,突出重點,強化詞句訓練。
加大課堂教學容量,就必須突出教材的重點。本課在低年級閱讀課文中篇幅比較長,共有6個自然段,而且這篇課文故事性比較強,如果不抓住重點進行教學,采用“平推式”,由課文第一段的第一句到課文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提一些瑣碎的、缺少思維價值的問題,既浪費了寶貴的訓練時間,又使學生失去了發(fā)展思維、鍛煉思維,從閱讀當中來學習閱讀的方法、提高閱讀能力的機會。
那么,如何摒棄故事情節(jié)平推式的提問講解呢?那就必須突出本課教學重點和難點,針對低年級閱讀教學特點,強化詞句訓練,促進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并在理解的過程中受到文字訓練。
《狐貍和烏鴉》一課的教學重點是烏鴉上當受騙的原因和經(jīng)過,在教學中我抓住重點詞和句子,讓學生深入理解。
如:第2自然段,狐貍第一次對烏鴉說的話,“他眼珠一轉,對烏鴉說:‘您好,親愛的烏鴉!笔呛傃b出一副笑臉,向烏鴉表示問候,在這句話中,“您”、“親愛的”這幾個詞是重點詞語。為了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這些詞句的含義,我又設計了一句話:“狐貍眼珠一轉,對烏鴉說:‘你好,烏鴉’。”用小黑板將這句話寫出來,讓學生讀讀,思考:“這兩個句子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哪一句更好?為什么?”通過讀和比較,使學生很容易地理解到狐貍是假裝笑臉,對烏鴉表示親熱,實際上是想騙到那片肉。這樣講解,就抓住了課文的重點,教學就有深度,學生學會了如何在語言環(huán)境中理解詞句,對課文的認識也必然深刻。
三、抓住課文語言描寫生動和擬人化的特點,強化朗讀訓練、說話訓練和思維訓練。
在《狐貍和烏鴉》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以“讀講法”為主,從初讀到精讀、熟讀,把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貫穿在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
第一步,初讀課文時,讓學生借助漢語拼音自己反復讀,并要讀準生字的音,讀通句子,大體了解課文內(nèi)容即可,而不要求一上來就讓學生讀出感情。
第二步,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時,要通過讀,理解詞句的意思。如:文章的第4自然段,寫狐貍對烏鴉極力吹捧、奉承。我先讓學生讀讀狐貍說的話,問學生:“狐貍共說了幾句話?”再讀第一句話,問:“第一句話是什么意思?”“這句話還可以怎么說?”然后讓學生讀讀第二句話,理解意思后再讓學生讀。接著問:“烏鴉的羽毛漂亮嗎?誰聽過烏鴉的叫聲,請站起來學一學?”通過讀、思、議,讓學生認識到烏鴉的羽毛不漂亮,叫聲不好聽,這是狐貍對烏鴉說的好聽的話,奉承的話,目的.是想讓烏鴉張開嘴,把肉騙到手;對狐貍說的第三句話也是先讀,理解,再讀?傊,對整個這段話的理解,就是先讀讀,再理解意思,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讀。
第三步,在總結全文時,也要朗讀。要讀全文,通過讀全文,讓學生整體地理解整篇課文的內(nèi)容。這樣體現(xiàn)了閱讀教學由整體到部分再回到整體的教學原則,而且恰當?shù)鼗刈x,有利于學生對課文的深刻領會。我認為這樣教,才是扎扎實實的朗讀訓練,才能使學生入情入境,才能使學生受到真正的語言文字訓練,并在訓練中學會讀書的方法,提高自讀能力,特別是培養(yǎng)其自學能力。
另外,這篇課文是則寓言,采用的是擬人化的寫法,學生喜歡讀,也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說話能力和思維能力。
例如:通過對狐貍的語言分析,可以看出狐貍心里的想法:想方設法騙取烏鴉嘴里的肉;通過對烏鴉行為的分析,可以看出烏鴉心里的想法:愿聽好話,虛榮心強。所以,我多次設計了“狐貍、烏鴉是怎么想的”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尋找想象思維的訓練點。如:“狐貍看到烏鴉嘴里叼著一片肉,饞得直流口水,心里會怎么想的?”“烏鴉聽到狐貍問候它的孩子,會怎么想?”“烏鴉聽到狐貍贊美它的羽毛漂亮,唱歌動聽,它是怎么想的?”等,并啟發(fā)學生在豐富想象的基礎上大膽地說。我認為這樣設計教學,強化了讀的訓練。而且在訓練中注意了訓練的層次性和廣泛性。另外采用啟發(fā)學生豐富想象,大膽說話的方法,使學生人人參與,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足夠的量的訓練。課后,我又讓學生發(fā)揮想象,以“肉被騙走以后”為題編一個小故事,這樣,學生經(jīng)歷了一個對課文由不會到會,由不能到能的過程,因此就達到了發(fā)展語言與智力,培養(yǎng)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的教學目標。
《烏鴉和狐貍》教學反思2
《狐貍和烏鴉》是一篇極其生動活潑的短文,通過狐貍三番五次的“花言巧語”,烏鴉的“沒有回答”、“看了一眼”到“非常得意”,勾勒出狐貍的丑惡嘴臉和烏鴉的“笨拙”與“驕傲”。對于讀慣了韻文類的課文的孩子們來說,學習這篇課文更是興致高漲。在教學前,我先出示課文的第一幅插圖,然后再讓學生考慮他們之間會發(fā)生什么事,做填空題:( )的狐貍,( )的烏鴉。
在孩子們眼中,他們的認同都是一致的,他們說“狡猾的狐貍,蠢笨的烏鴉”,都認為烏鴉肯定會上狐貍的當。于是,我再讓孩子們帶著好奇朗讀了課文,從中體會語言文字的精彩及其人物的個性特點。
在巡視指導時,看得出孩子們都朗讀得非常認真。在分小節(jié)讀課文時,讀的人忘情,聽的人更是仔細。期間,我又強調孩子們注意其中人物的動作、神情的描寫,語氣的表達,注重感情色彩。這樣通過學生有次序的解答,我再適當?shù)陌鍟,簡筆畫,烏鴉“受騙”的過程一目了然。
最后,我讓學生總結“烏鴉上當”的'原因。孩子們積極思考,踴躍發(fā)言。最后的結論是“烏鴉聽好話,上了當”。繼而過渡到“現(xiàn)實生活中不要輕信花言巧語”。孩子們真聰明,在耳濡目染中,在積極探索中,他們已經(jīng)能體會到這個道理。
課文雖簡短,意義卻深刻。在鞏固練習中,我又穿插了分角色朗讀,上臺表演等練習,取得的效果較好。在表演中,學生會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感受得多,體會自然也深。
課堂是“練兵場”,然而課外也不可忽視。課余,我又向學生介紹了其他一些童話小故事,我鼓勵學生多讀課外書,即使一遍不懂,多讀,總有“讀透”的一天。我告訴學生,“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會讀,會說,會用,便是“讀書”的精華所在。
《烏鴉和狐貍》教學反思3
《狐貍和烏鴉》是一篇極其生動活潑的短文,通過狐貍三番五次的“花言巧語”,烏鴉的“沒有回答”、“還沒有回答”、到“非常得意”,勾勒出狐貍的丑惡嘴臉和烏鴉的“笨拙”與“驕傲”。對于讀慣了韻文類的課文的孩子們來說,學習這篇課文更是興致高漲。
在教學前,我先用短短幾筆在黑板上勾勒出“大樹”、“樹洞”、“狐貍”、“烏鴉”的樣子,然后讓學生說說“狐貍”和“烏鴉”兩個是什么關系,接著板書“鄰居”,然后再讓學生考慮他們之間會發(fā)生什么事,做填空題:( )的狐貍,( )的烏鴉。
在孩子們眼中,他們的認同都是一致的,他們說“狡猾的狐貍,笨蠢的烏鴉”,都認為烏鴉肯定會上狐貍的'當。于是,我再讓孩子們帶著好奇朗讀了課文,從中體會語言文字的精彩及其人物的個性特點。在巡視指導時,看得出孩子們都朗讀得非常認真。在分小節(jié)讀課文時,讀的人忘情,聽的人更是仔細。其間,我又強調孩子們注意其中人物的動作、神情的描寫,語氣的表達,注重感情色彩。這樣通過學生有次序的解答,老師適當?shù)陌鍟,簡筆畫,烏鴉“受騙”的過程一目了然。
最后,我讓學生總結“烏鴉上當”的原因。孩子們積極思考,踴躍發(fā)言。最后的結論是“烏鴉聽好話,上了當”。繼而過渡到“現(xiàn)實生活中不要輕信花言巧語!焙⒆觽冋媛斆,在耳濡目染中,在積極探索中,他們已有了一雙“火眼金睛”,分辨人世間的丑惡了。課文雖簡短,意義卻深刻。在鞏固練習中,我又穿插了分角色朗讀,上臺表演等練習,取得的效果較好。在表演中,學生會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感受得多,體會自然也深。
課堂是“練兵場”,然而課外也不可忽視。課余,我又向學生介紹了其他一些童話小故事,我鼓勵學生多讀課外書,即使一遍不懂,多讀,總有“讀透”的一天。我告訴學生,“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會讀,會說,會用,便是“讀書”的精華所在。
《烏鴉和狐貍》教學反思4
《狐貍和烏鴉》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只狡猾的狐貍用奉承話騙取烏鴉一片肉的故事。其中課文第四至第八段講狐貍騙取肉的經(jīng)過是重點,理解狡猾的狐貍為得到烏鴉叼著的肉,接連施計是課文的難點。抓住描寫狐貍和烏鴉的神態(tài)、語言、動作的`詞,加深對語言文字內(nèi)涵的理解,從而領悟道理是突破本文重點、難點的關鍵。
我在處理狐貍與烏鴉的對話之前先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狐貍想了想,它在想什么?”學生們紛紛說狐貍在想怎樣得到這片肉。我接著又問“狐貍有沒有想出來用什么方法來得到這片肉呢”?學生們異口同聲地說“用騙的方法”。我緊接著又問為什么要騙,而不是“搶”?學生們立即說出:“烏鴉在樹上會飛,狐貍在樹下不會爬樹!苯酉聛砦野褜W生引入課文的精彩段落:“快看看狐貍是怎樣一步步把烏鴉嘴里的肉騙到手的?”第一步“熱情”問好,狐貍第一次對烏鴉說的話,“狐貍想了想,就笑著對烏鴉說:‘您好,親愛的烏鴉!笔呛傃b出一副笑臉,向烏鴉表示問候,在這句話中,“笑著”、“您”、“親愛的”這幾個詞是重點詞語。為了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這些詞句的含義,我又設計了一句話:“狐貍想了想,就對烏鴉說:‘你好,烏鴉’。”將這句話寫出來,讓學生讀讀,思考:“這兩個句子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哪一句更好?為什么?”通過讀和比較,使學生很容易地理解到狐貍是假裝笑臉,對烏鴉表示親熱,實際上是想騙到那片肉。這樣講解,就抓住了課文的重點,教學就有深度,學生學會了如何在語言環(huán)境中理解詞句,對課文的認識也必然深刻。第二步關心孩子,第二次說:“親愛的烏鴉,您的孩子好嗎?”狐貍知道烏鴉很愛自己的孩子,想以孩子為題引逗烏鴉與自己說話;第三步投其所好,大肆奉承,第三次說:“您的羽毛真漂亮……您的嗓子真好……”事實上烏鴉的羽毛并不漂亮,嗓子并不好,這是奉承話。學生帶有感情地反復朗讀這些話,不由自主地進入了角色,把課堂氣氛推上了高潮。 通過反復朗讀,使學生認識到狐貍所說的話都是為了騙取烏鴉嘴里的肉。只有讓烏鴉張嘴肉才會掉下來。
課文的結尾直截了當?shù)貙懞偟鹌鹑饣氐搅硕蠢,這實際就是留給教者和學者的一個自由馳騁的天地,根據(jù)文章的特點,在教學設計上就要進行巧妙引導,從而實現(xiàn)學生的自主發(fā)展。
課文講完后,我讓學生想一想:如果你是烏鴉你怎樣做,肉就不會被狐貍騙走了。同學們七嘴八舌的討論起來,有的說:我會把肉先給孩子,然后再唱歌。有的說:把肉用腳踩著。有的說……學生們在自由暢想的同時更加感悟到愛聽奉承話是多么的容易上當受騙。
《烏鴉和狐貍》教學反思5
課例:
狐貍和烏鴉 3——7自然段
學習第三自然段;
(生齊讀本段)
師:這時狐貍出來了。(貼圖)他“讒得直流口水”,那誰能畫一畫狐貍的口水?(生板畫,在狐貍的嘴巴下畫了很多滴口水)
師:你為什么要畫那么多滴口水?
生:因為狐貍讒得一個勁地流口水,口水都掉到地上了。
師:(贊許地)畫得好,想得也好。真是一只嘴讒的狐貍呀。讀讀這一段,讀出狐貍的讒。(生練讀,略)
學習四——七自然段
師:嘴讒的狐貍“想了想”,仔細讀書,聯(lián)系下文猜猜看,他會想些什么?(出示句式:狐貍想: 。)
生:狐貍想:多肥的'一片肉。∪绻墚斘业奈绮途秃昧。
生:狐貍想:呵呵,一頓美餐來得全不費工夫!
生:狐貍想:對!有辦法了,如果我能讓烏鴉張嘴,那塊肉就是我的了。
……
師:狐貍只“想了想”,就想出了這么個壞主意。說明——
生:狐貍太狡猾了!
…………
反思:
和孩子們一塊兒學完了這篇課文,心情也和他們一樣高興。孩子們學得開心,我教得順心。自己總結了一下,有兩點做得不錯。
1.精心設計訓練,教法靈活創(chuàng)新。教學第一自然段,在熟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貼圖并用自己的話說出狐貍和烏鴉的住處,讓學生動手操作,動口表達;第二自然段從“找”字入手,通過比較辨析詞語,悟出肉的來之不易,為領悟寓意打下基礎;第三自然段讓學生動筆添畫,準確地理解“直流口水”;第四自然段緊扣“狐貍想了想”一句,聯(lián)系上下文想象“想”的內(nèi)容,并進行說話訓練,在理解中融人思維和表達的訓練。
2.充分激趣,強化學生學習的參與意識。根據(jù)低年級學生的學習心理,運用多種激趣手段輔助教學,如貼圖入境,添畫理解,表情朗讀,頭飾表演等,大面積調動起學生的學習參與欲望,保持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烏鴉和狐貍》教學反思6
這個學期,我們二年級語文教研組采取了同課異構的方式,完成學校組織的公開課講評。為的是大家再同課異構的過程中,反復磨課、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最后在課堂的達成方面形成一些共識。
由于各種原因,我們年級組三位老師上了這節(jié)課。第一個上的是我,因為我不是第一次教這節(jié)課了,但是由于我第一次拿《狐貍和烏鴉》上公開課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因此這次授課我沿用了以前課堂的一些方法和思路。但是稍顯老舊。例如,狐貍三次花言巧語騙烏鴉的肉,我的教學設計仍舊是一次一講,顯得拖沓,設計方面沒有新意。課堂拖沓導致重要的教學任務“肉被騙走以后”沒有完成。
第二位上這一課的是程曉斐。程老師是我們教研組年輕充滿活力的教師,經(jīng)驗豐富,思路靈活。由于是第一課時,她更加注重識字和朗讀的教學。她這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做到了簡潔明了。整體分兩大塊,一是識讀結合,寓識于讀,把課文讀好。二是識寫結合,使字形的教學和寫字教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教學目的很簡單也很明確,就是把課文讀準讀通讀順,認識大部分生字,通過讀好幾個關鍵詞而把課文讀好。這節(jié)課設計的初衷是扎實有情趣,從精心設計每一個課堂活動開始,從細細推敲每一句評價語開始,全面地備教材備學生備自己。整個課堂除了生字講得有點多以外,削弱了讀的功能,其他課堂緊湊合理,高效地完成了課堂任務。
第三位上這一課的是魏亞青。魏老師是我們教研組最年輕的教師,也是新入職的老師。但是這位老師踏實勤奮,肯學上進,同時也很有靈氣。在聽了前面老師的做課后,她認真?zhèn)湔n,反復琢磨,力求比上學期更上一層樓。在這種目標的強大動力下,她在備課方面做到一句話不多,一句話不少;在課堂設計上,穩(wěn)扎穩(wěn)打,盡管新意不多,但是字字句句經(jīng)過推敲,語言簡練,目標明確,評價中肯。進步很大!
在這次講評課中,我們都從其他老師那里不同程度地學到了知識,有所感悟。在“以讀代講”“生字入文”“生字新講”等方面達成共識,對今后的教學工作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烏鴉和狐貍》教學反思7
《狐貍和烏鴉》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只狡猾的狐貍用奉承話騙取烏鴉一片肉的故事。其中課文第四至第八段講狐貍騙取肉的經(jīng)過是重點,理解狡猾的狐貍為得到烏鴉叼著的肉,接連施計是課文的難點。抓住描寫狐貍和烏鴉的神態(tài)、語言、動作的詞,加深對語言文字內(nèi)涵的理解,從而領悟道理是突破本文重點、難點的關鍵。
《新課程標準》提出:“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fā)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蔽易鳛橐幻Z文教師,必須在學習中培養(yǎng)學
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下面就我在教學
《狐貍和烏鴉》這一課中談談自己的想法。我在處理狐貍與烏鴉的對話之前先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狐貍想了想,它在想什么?”學生們紛紛說狐貍在想怎樣得到這片肉。狐貍第一次對烏鴉說的話,“狐貍想了想,就笑著對烏鴉說:‘您好,親愛的烏鴉。’”是狐貍裝出一副笑臉,向烏鴉表示問候,在這句話中,“笑著”、“您”、“親愛的”這幾個詞是重點詞語。為了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這些詞句的含義,我又設計了一句話:“狐貍想了想,就對烏鴉說:‘你好,烏鴉’。”將這句話寫出來,讓學生讀讀,思考:“這兩個句子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哪一句更好?為什么?”通過讀和比較,使學生很容易地理解到狐貍是假裝笑臉,對烏鴉表示親熱,實際上是想騙到那片肉。這樣講解,就抓住了課文的重點,教學就有深度,學生學會了如何在語言環(huán)境中理解詞句,對課文的認識也必然深刻。第二步關心孩子,第二次說:“親愛的烏鴉,您的孩子好嗎?”狐貍知道烏鴉很愛自己的孩子,想以孩子為題引逗烏鴉與自己說話;第三步投其所好,大肆奉承,第三次說:“您的`羽毛真漂亮……您的嗓子真好……”事實上烏鴉的羽毛并不漂亮,嗓子并不好,這是奉承話。學生帶有感情地反復朗讀這些話,不由自主地進入了角色,把課堂氣氛推上了高潮。通過反復朗讀,使學生認識到狐貍所說的話都是為了騙取烏鴉嘴里的肉。只有讓烏鴉張嘴肉才會掉下來。古希臘生物學家、散文家普羅塔戈曾經(jīng)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那么,就讓我們用想象的火種點燃學生的創(chuàng)造之火吧,這是中華民族的希望之光!在教學中,讓學生深思,見疑,求同,求異。通過討論,引導學生在求同中去創(chuàng)新,敢于挑戰(zhàn)教材,推陳出新,有自己的獨特見解。獨特的想象力是兒童探索活動和創(chuàng)新活動的基礎,一切創(chuàng)新的活動都是從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開始的。
《烏鴉和狐貍》教學反思8
《狐貍和烏鴉》是蘇教版語文第三冊的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狐貍用奉承話騙取烏鴉嘴里的肉的故事,說明愛聽奉承話容易上當受騙。故事簡短有趣,通過三次對話,形象地表現(xiàn)了狐貍的狡猾和烏鴉的輕信。
一、注意以讀為主的訓練主線,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語感。
學生的朗讀與感悟是相輔相成的,感悟可以提高朗讀,朗讀可以加深感悟。在教學過程中,我重視讓孩子們在悟中讀,在讀中悟。1、悟中讀。學生預習過課文,對文中的狐貍有個初步的印象——狡猾。怎樣把狐貍的狡猾通過朗讀讀出來呢?關鍵還在于對“狡猾”的真切的體驗。我首先是通過抓關鍵詞來體會。第一次對話中“親愛的”和“您”可以看出狐貍的狡猾。我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說“生活中,誰對誰說‘親愛的’”,學生聯(lián)系生活,一下子就能感受到這只狐貍的虛偽、狡猾。第二次對話中,狐貍的表情是“賠著笑臉”,通過學生體會,學生了解到狐貍的“笑”并不是真誠的,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他的笑是另有所圖的,是裝出來的,是虛偽的笑。這一下,孩子對狐貍的`“狡猾”的感受又深了一層。其次,我通過讓學生想象當時狐貍在討好烏鴉時的心里話來感知狐貍的“狡猾”,嘴上是甜言蜜語,卻別有居心。隨著形象感染程度的加深,學生入境又入情,,朗讀就不再是難題。孩子們會露著(表現(xiàn)狐貍的狡猾)的笑容,用很溫柔的語氣去討好“烏鴉”,一臉的“親切”樣。邊悟邊讀。2、讀中悟。朗讀是感悟的一種表現(xiàn),同時也是加深感悟的一種方法。孩子在投入的朗讀中,其實已經(jīng)進行了一種角色互換,自己顯然已成了故事中的狐貍,故事中的烏鴉。他們在繪聲繪色的演讀中,又一次加深了對文中角色的認識。
二、課中利用課文空白處,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啟發(fā)學生想象,擴展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如我設計了“當狐貍看到烏鴉嘴里的肉時,在想些什么?”“第一次狐貍跟烏鴉說討好的話時,烏鴉在想些什么?”“當肉被狐貍騙走以后,烏鴉又在想些什么?”等問題,讓學生發(fā)揮想像,把自己也變成其中之一。
三、提倡個性化閱讀。
在學習第2自然段到第5自然段時,我出示了學習方法,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喜好的方式進行閱讀(如:邊讀邊做記號、邊讀邊演等),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同一閱讀內(nèi)容,不同的學生會運用不同的方式去閱讀,在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中,學生的個體差異得到尊重。但是學生好像只顧著自己朗讀,還不能學著和其他小朋友討論。
在教學過程中,我還需根據(jù)低年級學生的學習心理,讓學生參與表演讀、比賽朗讀等,大面積調動起學生的學習參與欲望,保持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理解寓意時,有些學生還不能深刻了解,只是聽我說了幾句,還應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表述。
《烏鴉和狐貍》教學反思9
《狐貍和烏鴉》教學反思在教學中,我說:“我認為狐貍挺聰明的”,在這里,我并沒有要為狐貍“申冤平反”的意思,而是欲擒故縱,引導孩子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從而得出這則寓言
故事中蘊含的另一道理:要通過自己的勞動去獲取食物,而不是欺騙。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讓別人受到傷害,也是不可取的。這個道理隱含在課文這中,我挖掘了教材中的空白點,把它寓于教學之中,于無形之中滲透了思想品德教育。
另外,當我把這個看法說出來的時候,也有幾個同學舉手表示贊同,說明我的看法代表了一部分孩子的看法,這又涉及到另一個價值取向的問題。新課標提倡個性化閱讀,“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但“個性化閱讀”也需要老師的正確引導,不能背離正確的.價值觀。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很多的是非觀念并不是很明晰,需要老師正確的引導。狐貍為了這塊肉,的確是想盡了辦法,動足了腦筋,抓住了烏鴉愛聽奉承話的特點,想出了這么一個好辦法吃到了這快肉。但老師要讓孩子明白:這樣一來,烏鴉受到了傷害,她的孩子受到了傷害,狐貍為了自己卻傷害了別人,這也是不對的,這種“聰明”不可取,不能學習。
《烏鴉和狐貍》教學反思10
《狐貍和烏鴉》這篇童話故事,教學重點為讓學生理解愛聽奉承話容易上當受騙的道理。本課教學,我試著運用以學生為主體的“互動式”教學模式,以小組互動、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為主要授課形式,努力做到讓學生一邊思考,一邊動手演示,一邊悟出道理,從而達到既學習知識又培養(yǎng)能力的目的。
一、激發(fā)動機,引起需求
1、板書課題。你們了解它們嗎?說一說你還想知道什么?
2、在學生充分質疑的基礎上,自讀全文。
3、對于比較簡單的問題,生生互動,給予解疑。
4、再讀全文,歸納難點:烏鴉已經(jīng)知道狐貍是騙人的為什么最后還是上當?
二、發(fā)展遷移,創(chuàng)新應用
1、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思考
在學生讀完第一自然段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狐貍看見烏鴉嘴里叼著一片肉,饞得直流口水,它想——該多好呀!請各組討論,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
2、突破難點,有所創(chuàng)新
在學習后5個自然段的時候,我是這樣設計的:各組讀書討論狐貍對烏鴉說了幾次話,分段讀文。出示“狐貍想......,烏鴉想......!比缓蠓纸M學習,邊讀邊在組內(nèi)討論,每次狐貍說話時,它自己想到了什么,烏鴉又想到了什么。通過學生充分討論和各組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從而加強組與組之間的交流。學生都理解了烏鴉雖然知道狐貍是騙人的,但還是上當了。
三、分層反饋,鞏固提高
學生在學習上是有所差異的,所以在反饋環(huán)節(jié)上也應有所區(qū)別。接受能力強的學生,我讓他們脫書講故事。接受能力差的讓他們進行分角色朗讀課文。
《烏鴉和狐貍》教學反思11
課文的第2—5自然段是重點部分,要指導學生理解狐貍三次對話及烏鴉說的話及烏鴉三次聽后的表現(xiàn),懂得烏鴉是如何一步一步放松警惕,最后受騙上當?shù)。學習這部分內(nèi)容時我采用了扶放結合的手法來處理。這個方法的效果很不錯,但遺憾的是在處理的'時候做得不夠到位,放的還不夠多,沒有充分體現(xiàn)出學生的自主學習!
學生的朗讀與感悟是相輔相成的,感悟可以提高朗讀,朗讀可以加深感悟。在教學過程中,我重視讓孩子們在悟中讀,在讀中悟。
悟中讀。在講狐貍和烏鴉的三次對話是,當學到狐貍的三次語言和動作時,我都讓學生學一學,就把自己當作是狐貍來體會感悟,我還通過抓住關鍵詞來引導學生,使學生能很好地投入情感,把課文朗讀好。在教學烏鴉的三次表現(xiàn)是,我都讓學生試著把自己當作烏鴉,想想自己會有什么反應,把自己置身于情境中,深刻體會到了愛聽好話容易上當受騙的道理。邊悟邊讀,學生完全沉浸在角色中,達到“語語悟其神”的境界。
讀中悟。朗讀是感悟的一種表現(xiàn),同時也是加深感悟的一種方法。孩子在投入的朗讀中,其實已經(jīng)進行了一種角色互換,自己顯然已成了故事中的狐貍,故事中的烏鴉。他們在繪聲繪色的演讀中,又一次加深了對文中角色的認識。
在鍛煉學生語言能力時,我設計了一個短語練習。學生通過訓練,都對“讒得直流口水”這一短語有了較深的認識。但是在指導學生訓練時我指導的不夠到位,不夠清晰,同時練習設計還不夠好,今后在這方面還需多下功夫。
《烏鴉和狐貍》教學反思12
這篇課文是則寓言,采用的是擬人化的寫法,學生喜歡讀,也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說話能力和思維能力。
《狐貍和烏鴉》一課的教學重點是烏鴉上當受騙的原因和經(jīng)過,即4至7自然段,在教學中我抓住重點詞和句子,讓學生深入理解。
第4自然段,狐貍第一次對烏鴉說的話,“他眼珠一轉,對烏鴉說:‘您好,親愛的烏鴉。’”是狐貍裝出一副笑臉,向烏鴉表示問候,在這句話中,“您”、“親愛的”這幾個詞是重點詞語。為了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這些詞句的含義,我又設計了一句話:“狐貍眼珠一轉,對烏鴉說:‘你好,烏鴉’!庇眯『诎鍖⑦@句話寫出來,讓學生讀讀,思考:“這兩個句子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哪一句更好?為什么?”通過讀和比較,使學生很容易地理解到狐貍是假裝笑臉,對烏鴉表示親熱,實際上是想騙到那片肉。這樣講解,就抓住了課文的重點,教學就有深度,學生學會了如何在語言環(huán)境中理解詞句,對課文的認識也必然深刻。
通過對狐貍的語言分析,可以看出狐貍心里的想法:想方設法騙取烏鴉嘴里的肉;通過對烏鴉行為的分析,可以看出烏鴉心里的想法:愿聽好話,虛榮心強。所以,我多次設計了“狐貍、烏鴉是怎么想的'”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尋找想象思維的訓練點。如:“狐貍看到烏鴉嘴里叼著一片肉,饞得直流口水,心里會怎么想的?”“烏鴉聽到狐貍問候它的孩子,會怎么想?”“烏鴉聽到狐貍贊美它的羽毛漂亮,唱歌動聽,它是怎么想的?”等,并啟發(fā)學生在豐富想象的基礎上大膽地說。我認為這樣設計教學,強化了讀的訓練。而且在訓練中注意了訓練的層次性和廣泛性。另外采用啟發(fā)學生豐富想象,大膽說話的方法,使學生人人參與,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足夠的量的訓練。這樣,學生經(jīng)歷了一個對課文由不會到會,由不能到能的過程,因此就達到了發(fā)展語言與智力,培養(yǎng)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的教學目標。
《烏鴉和狐貍》教學反思13
活動目標:
1、啟發(fā)幼兒理解故事的內(nèi)涵,懂得烏鴉上當受騙的原因。
2、引導幼兒從多種角度推測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并用生動、連貫的語言續(xù)編故事內(nèi)容;
3、培養(yǎng)幼兒機智靈活,遇事能想辦法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準備:
多媒體課件
活動過程:
一、引出故事:
1、教師做狐貍的模仿動作,請幼兒猜一猜:這是誰?是一只怎樣的動物?
2、提問:烏鴉是一只怎樣的動物?它有什么缺點?
二、學習故事:(邊看多媒體故事邊提問)
1、欣賞第一、第二段故事后,提問:
狐貍看見了一片肉會怎樣?會打什么壞主意呢?
2、欣賞第三段故事后提問:
(1)狐貍是怎么騙烏鴉的?(請模仿狐貍的語氣回答)
(2)聽了狐貍的贊揚,烏鴉會怎樣呢?
3、欣賞第四段故事后,提問:
烏鴉為什么會上當呢?
三、看動畫,完整欣賞故事內(nèi)容
師:你們知道烏鴉為什么會上當?狐貍又為什么能騙到肉?
教師小結,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寓意。
四、續(xù)編故事:
鼓勵幼兒從多種角度續(xù)編故事
(1)講道理或求情
(2)想辦法再騙回來
(3)采用戰(zhàn)斗的方法奪回來。
活動反思:
狐貍和烏鴉是一篇生動活潑的寓言故事。兩個小動物各自有各自鮮明的個性。通過他們兩個動物之間的三次對話,揭示了一個不能輕信別人的好話的道理。如何讓孩子們理解這三次對話,從而把握寓意呢?首先,我自己認真理解這個非常有趣的童話故事,了解到幼兒喜歡看動畫片這一興趣特點,把整個故事制成了集聲像動畫于一體的課件,師幼在講授、問答、討論中加強互動和聯(lián)系的活動方法。然后,根據(jù)該教學活動的目標來進行本次教學活動;顒又薪處熢O置的問題太多,幼兒漸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因此活動的目標并未真正達成。
大班寓言故事:狐貍和烏鴉(二研)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理解故事的內(nèi)涵,懂得烏鴉上當受騙的原因。
2、引導幼兒從多種角度推測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發(fā)展幼兒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及大膽表述的`能力。
3、培養(yǎng)幼兒機智靈活,遇事能想辦法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準備:
多媒體課件
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
師:在大森林里,住著一對鄰居,是誰呢?看!
(出示烏鴉、狐貍的圖片及文字)你覺得狐貍是一只怎樣的動物?那么烏鴉又是一只怎樣的動物呢?和狐貍比,是更狡猾呢?
二、分段欣賞故事
1、欣賞第一、第二段故事后,提問:
那小朋友們也來學一學烏鴉找到肉高興的樣子好嗎?小朋友,你們猜一猜,狐貍看到烏鴉嘴里的肉,它在想什么呢?”他會怎么做呢?
2、欣賞第三段故事后,提問:
狐貍是怎么說的?大家一起來學一學狐貍吧!小朋友們,狐貍第三次是怎么說的啊?我們來比比看誰說得最好?
3、講述第四段故事后,提問:
小朋友們,為什么狐貍說的話一次比一次動聽?小朋友們都知道烏鴉的聲音并不好聽,那為什么狐貍說他的聲音好聽,還想聽它唱歌,是真的想聽它唱歌嗎?
三、引導幼兒暢想故事的結局
鴉聽了狐貍的奉誠話,心里一得意,剛一張嘴唱歌,嘴里的肉就掉下來了,結果會怎么樣呢?
四、看動畫,完整欣賞故事內(nèi)容
教師小結,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寓意。
五、續(xù)編故事內(nèi)容
活動反思:
活動導入時,我充分運用多媒體,出示狐貍的圖片,很快調動了幼兒探究故事內(nèi)容的欲望,激起了幼兒的興趣。在教學活動中,我用形象的兒童化語言,逼真的動作,把幼兒帶入了故事的情境中,使幼兒充滿了學習的樂趣,他們不由得跟著我一起說起來、演起來。在形象的表演中使幼兒受到啟發(fā)和教育,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體。另外,在本次教學活動討論環(huán)節(jié)中,我很自然的從知識目標過渡到情感目標和能力目標。幼兒大膽發(fā)言,氣氛熱烈。但是教師的語言還不夠精煉,特別是在講述故事寓意時,教師教代的不明確,教師應先組織好語言。
大班寓言故事:狐貍和烏鴉(三研)
活動目標:
4、引導幼兒理解故事的內(nèi)涵,懂得烏鴉上當受騙的原因。
5、引導幼兒從多種角度推測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發(fā)展幼兒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及大膽表述的能力。
6、培養(yǎng)幼兒機智靈活,遇事能想辦法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準備:
多媒體課件
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
師:在大森林里,住著一對鄰居,是誰呢?看!
(出示烏鴉、狐貍的圖片及文字)你覺得狐貍是一只怎樣的動物?
那么烏鴉又是一只怎樣的動物呢?和狐貍比,是更狡猾呢?
二、分段欣賞故事
1、欣賞第一段故事
師:烏鴉為什么這么開心?
狐貍看見烏鴉嘴里的肉,饞得口水都快流下來了,它心里會想些什么呢?那它會怎么做呢?
2、欣賞第二段故事。
狐貍是怎么做的?它對烏鴉說了什么?
狐貍騙了幾次都沒成功,它會放棄嗎?它會想什么更好聽的話來騙烏鴉呢?
3、欣賞最后一段故事
狐貍這次騙到肉沒有?它是怎么做的?
三、猜測故事結尾
烏鴉聽了狐貍的話,心里一得意,唱起歌來,嘴里的肉掉了下來,結果會怎么樣?
師:你們知道烏鴉為什么會上當?狐貍又為什么能騙到肉?
教師小結,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寓意。
四、看動畫,完整欣賞故事內(nèi)容
五、續(xù)編故事內(nèi)容
活動反思:
總結前兩次的經(jīng)驗,這次的活動準備的更加充分。借助多媒體直觀形象的特點,突破幼兒學習的難點。孩子的學習欲望較高,都愿意邊聽故事邊看動畫片,沉浸在學習的氛圍之中。同時我還通過讓幼兒學說動物對話,學做動作來理解故事寓意,孩子們都能主動去學說對白,學做動作。但是教師小結寓意這一活動最好放在欣賞完動畫之后,這樣更有利于幼兒的理解與小結。
《烏鴉和狐貍》教學反思14
《烏鴉和狐貍》是一則寓言故事,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選自《伊索寓言》。描寫了狐貍用奉承話騙取了烏鴉叼在嘴里的一片肉,揭示了愛聽奉承話容易受騙上當?shù)牡览怼W生對這樣的課文很感興趣。
課文的亮點在于狐貍和烏鴉的對話。把對話讀好了,讀出感情了。對文章的理解也就隨之了然于胸了。
我整堂課都圍繞著狐貍“狡猾”和烏鴉“愛聽奉承話”這個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愛聽奉承話就容易上當受騙這一教學中心。
課文的結尾處:“狐貍叼起肉,一溜煙跑掉了。”課文沒有寫烏鴉被騙了肉后是怎樣的.,留給學生想象空間。教學時,我抓住這一空白,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烏鴉被騙后,它心里是怎么想的?如果下次又遇到這樣的事情,它會怎么做呢?請你續(xù)編這個故事。” 引導學想象,有的學生說雖然烏鴉明白了不能輕信別人的好話,但下次又受騙上當了;有的說烏鴉吸取了教訓,認真分析,不輕易上當了。這樣的拓展與延伸,讓學生在思考時、表達中,自然而然地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課堂是“練兵場”,然而課外也不可忽視。
課余,我又向學生介紹了其他一些童話小故事,我鼓勵學生多讀課外書,即使一遍不懂,多讀,總有“讀透”的一天。我告訴學生,“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會讀,會說,會用,便是“讀書”的精華所在。
《烏鴉和狐貍》教學反思15
《狐貍和烏鴉》是六年制長春版小學語文第三冊的一篇課文。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明白一個淺顯的道理:愛聽好聽話的人容易上當受騙。和孩子們一塊兒學完了這篇課文,心情也和他們一樣高興。孩子們學得開心,我教得順心。自己總結了一下,有四點做得不錯。
1.教學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本課確定了以理解詞句和朗讀訓練為重點的教學目標,符合教學大綱對低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目標明確具體,有內(nèi)容理解,有思想認識,有能力訓練。體現(xiàn)文道結合,講練結合。
2.以讀促講,注重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根據(jù)本課教材以對話為主,語言生動活潑,富有童趣的特點,在教學狐貍第一次說話時采用比較句子的形式,通過反復朗讀,品味語言文字的生動形象傳神。然后舉一反三讀好第二、三次對話,既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體驗了情感,又使學生的朗讀能力得到提高,加強了對語言的感受力。
3.精心設計訓練,教法靈活創(chuàng)新。教學第一自然段,在熟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貼圖并用自己的話說出狐貍和烏鴉的住處,讓學生動手操作,動口表達;第二自然段從“找”字入手,通過比較辨析詞語,悟出肉的來之不易,為領悟寓意打下基礎;第三自然段讓學生動筆添畫,準確地理解“直流口水”;第四自然段緊扣“狐貍想了想”一句,聯(lián)系上下文想象“想”的內(nèi)容,并進行說話訓練,在理解中融人思維和表達的訓練。
4.充分激趣,強化學生學習的參與意識。根據(jù)低年級學生的學習心理,運用多種激趣手段輔助教學,如貼圖入境,添畫理解,表情朗讀,頭飾表演等,大面積調動起學生的學習參與欲望,保持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由于計算機水平有限,課件不太理想,如能是動畫的再配上音樂,學生理解就更深刻了。教學手段不豐富,未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烏鴉和狐貍》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狐貍和烏鴉教學反思01-08
《狐貍和烏鴉》教學反思01-23
狐貍和烏鴉教學反思02-19
烏鴉和狐貍教學反思05-03
狐貍和烏鴉教學反思(精選3篇)03-26
狐貍和烏鴉 語文教學反思07-21
狐貍和烏鴉教學反思(通用3篇)04-01
狐貍和烏鴉教后反思04-06
《狐貍和烏鴉》教學設計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