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专区一二三,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播放,久久精品国产二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第一页

    《行路難》教學設計

    時間:2023-04-14 17:25:14 教學資源 投訴 投稿

    《行路難》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行路難》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行路難》教學設計

    《行路難》教學設計1

      【教學目的】

      學習這首古詩,理解詩人懷才不遇的情懷,體會詩人悲憤中不乏豪邁,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思想境界。

      提高鑒賞古詩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背誦默寫。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解題:

      《行路難》古代樂府《雜曲歌辭》。722年詩人應昭入京,供奉翰林,試圖施展自己的經(jīng)國濟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擠,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時,寫下這首詩。

     。、朗讀:

      注意字音:金樽(zūn) 珍饈(xiū) 投箸(zhù)歧(qí)路

      注意通假字:羞同饈,美味食品。直同

      值,價值。

     。、理解:

      金杯盛著昂貴的美酒,玉盤裝滿價值萬錢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飲,拔出寶劍環(huán)顧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黃河,冰雪卻凍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風雪堆滿了山。當年呂尚閑居,曾在碧溪垂釣;伊尹受聘前,夢里乘舟路過太陽邊。行路難啊,行路難!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處?總會有一天,我要乘長風,破巨浪,高掛云帆,渡滄海,酬壯志。

     。础①p析:

     、艛⑹麻_篇,化用南朝宋詩人鮑照《擬行路難》第六首開頭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用夸張的筆法,寫金樽清酒,玉盤珍饈的宴飲,詩人卻停杯,投箸,拔劍不能飲,心茫然。其情感又有別于《擬行路難》。

     、坡(lián)想而過渡,詩人想渡黃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滿山,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艱難,寓含一種無限的悲憤,F(xiàn)實之路雖然坎坷,但夢還在,理想還在。詩人聯(lián)想到呂尚未遇文王時,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釣;伊尹受湯聘前,曾夢見乘舟經(jīng)過日月旁邊,呂尚伊尹最后他們實現(xiàn)了自己的愿望。這兩個典故表達詩人要像他們那樣有為于當世。

      ⑶直接抒情,詩人一向所抱的輔弼天下的愿望,一直無法實現(xiàn),因此悲嘆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詩的結(jié)尾,用典表達要像宗愨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在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會有施展才能的時候。

      全詩情感迭變:他的苦悶,迷惘,憤慨與充滿信心,執(zhí)著追求。

     。、名句賞析: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詩人相信自己總會有一天高掛云帆,乘風破浪,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這是一種積極的追求,樂觀的自信。

      現(xiàn)在常用這兩句詩表達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實現(xiàn)理想抱負的堅定的信念。

      6、背誦,指導感情的表達。

      7、作業(yè),默寫強調(diào)標點符號。

    《行路難》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通過自主研討,理解詩人懷才不遇的情懷。

      (2)通過反復誦讀,做到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全詩。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提高學生的古詩鑒賞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悲憤中不乏豪邁, 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思想境界。

      二、教學重點

      通過學習,體會詩人復雜變化、激蕩起伏的情感及樂觀自信、積極追求理想的頑強精神。

      三、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悲憤中不乏豪邁, 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思想境界。

      四、教學過程

      1、 教師課件展示下列詩句,引導學生復習舊知,過渡到新知識。

      (1)李杜詩篇萬古傳。(趙翼《論詩》)

      (2)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杜甫《夢李白》)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李白《將進酒》)

      (4)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

      啟發(fā)設問:以上詩句都與古代哪位詩人有關(guān)?你能談談他的有關(guān)情況嗎?

      教師點撥: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談

      a、李白的生平、時代、代表作品;

      b、有關(guān)李白的故事、傳說;

      c、你對李白的評價。

      學生思考,發(fā)言交流,教師因勢導入本課學習。

      2、 反復朗讀,整體感知。

      (1)教師示范朗讀或放錄音,學生初步感知。

      (2)學生自由朗讀,然后教師指名朗讀,大家評議其優(yōu)點、不足。

      從讀音、停頓、音調(diào)以及感情上評議,是否朗讀到位?如果不合適,應該怎么讀比較符合詩的內(nèi)容?(對有爭議之處,教師不做結(jié)論,引導學生往下學習,讓學生學習課文后再做結(jié)論。)

      3、 教師解題(課件展示,指名學生讀或全班齊讀),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寫作時代背景。

      《行路難》是李白在遭受讒毀,初離長安南下時寫的一組詩(共三首),這是第一首!靶新冯y”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詩中寫世路艱難,充滿著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4、 學生自主朗讀,疏通、理解全詩。

      學生以個人朗讀、小組內(nèi)互讀等形式盡量有感情地朗讀本詩。并參考注釋,疏通詩意。對不理解的詞句可在小組內(nèi)交流解決,或請教老師,老師對有代表性的問題予以解答,或交由全班討論解決。

      5、 學生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問題,把握詩作內(nèi)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師將學生在探究中反映的問題集中投影展示,師生共同探究。

      (1)是什么原因使得詩人面對“金樽清酒”、“玉盤珍饈”不能食?

      (2)“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這兩句抒寫了詩人當時怎樣的矛盾心境?

      (3)詩中引用了哪些歷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4)理想是美好的,現(xiàn)實是殘酷的。面對現(xiàn)實作者發(fā)出了怎樣的感慨?

      (5)最后兩句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志向?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點撥。

      要點如下:

      (1)是濃重的憂郁和深沉的悲憤使得詩人“酒”不能咽,“饈”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賢路,使詩人悲憤、憂郁。

      (2)這二句用比喻,既照應題目“行路難”,又抒寫了詩人在長安歷經(jīng)仕途險惡的深切體驗,想有所作為和事與愿違、有志難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3)詩中借用了呂尚垂釣在碧溪,伊尹夢舟過日邊等典故,寄寓了詩人夢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樣為統(tǒng)治者重用,建立偉業(yè)的愿望。

      (4)“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形象寫出了詩人急切不安狀態(tài)下的內(nèi)心獨白,傳達出詩人進退失據(jù)而又要繼續(xù)探索的復雜心理。

      (5)無論前路多艱險、多難走,詩人相信終有一天將乘長風破萬里浪,渡過大海,直達理想的彼岸。這兩句充滿這沖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積極樂觀的精神。詩人借用古人言論表明自己的理想,這兩句詩常被后人引為座右銘,作為在困境中激勵自己努力進取的`力量。

      6、師生共同深入探究。

      教師再提出問題(課件展示),引導學生深入探究:

      (1)李白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浪漫的詩風在本詩中有哪些體現(xiàn)?

      (2)從全詩來看,其感情基調(diào)應該是怎樣的?

      學生思考,探究,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點撥,最后歸納。

      要點如下:

      (1)李白這首詩“浪漫”的詩風表現(xiàn)在:a,巧用歷史故事、典故;b,夸張的描寫,形象的比喻;c,跳躍式的結(jié)構(gòu)。

      (2)全詩的感情基調(diào)是昂揚激越,樂觀向上的。

      7、鞏固體驗詩作感情,嘗試有感情朗讀。

      五、課堂小結(jié)

       這首詩我們要注意一句警句、兩個比喻、三處用典、四句短句。

      詩人以行路難來描寫人生路上的坎坷,運用了“黃河”“太行山”“滄!边@些壯美的意象,表現(xiàn)了詩人樂觀自信的人生態(tài)度。

      六、作業(yè)

      背誦并默寫《行路難》

      七、板書設計

      行路難

      賞析 情感 誦讀

      停、投、拔、顧 憂郁悲憤 低沉失落

      冰塞黃河、雪滿太行 矛盾痛苦 憂傷彷徨

      兩典故 不甘消沉 昂揚憧憬

      三字短句 進退失據(jù) 短促埋怨

      長風破浪、云帆濟海 樂觀豪邁 高亢自信

    《行路難》教學設計3

      教學要點

      1、理解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3、學會比較閱讀,積累一定量的詩歌,能分析文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把握文中對比和“比興”手法的運用

      2、理清詩歌的層次,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背誦《湘夫人》導入新課 

      二、結(jié)合之前的詩歌學習,歸納鑒賞詩歌的一般步驟。

      1、讀懂大意;

      2、知人論詩;

      3、領(lǐng)悟情感;

      4、賞析技巧

      三、欣賞詩歌

     。ㄒ唬┳x懂大意

      明確體裁、讀準字音、把握節(jié)奏

      1、讀懂大意之體裁:聯(lián)想比較學過的詩歌體裁和樂府古詩

      《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本為漢代歌謠,晉人袁山松改變其音調(diào),創(chuàng)制新詞,流行一時。鮑照《擬行路難》共十八首,歌詠人生的種種憂患,寄寓悲憤。本文是第四首。

      2、讀懂大意之讀音、節(jié)奏;

      3、同位合作,根據(jù)大意試背誦

     。ǘ┲苏撛

      1、就全詩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詩談一談自己的理解,并通過朗讀體現(xiàn)自己的理解。

      2、示范誦讀,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

     、俳涣饔嘘P(guān)鮑照的生平經(jīng)歷和寫詩的背景

      補充時代背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陬I(lǐng)悟詩歌主旨:

      詩人的人生之路難嗎?是怎樣的難?

      鐘嶸《詩品》說鮑照“才秀人微,取湮當代”,本詩即是詩人的不平之鳴。抒發(fā)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ㄈ╊I(lǐng)悟情感

      1、領(lǐng)悟作者的劇烈情感變化,把握詩人情感變化的過程

      問題探究:詩人認命不認命?

      結(jié)論:處在“認命”與“不認命”的矛盾中。先似乎“認命”了,后又似乎“不認命”,最后似乎還是“認命”了。

      2、具體品味詩人是如何表現(xiàn)這種矛盾的思想情感的?

     、俚谝欢溆昧耸裁幢憩F(xiàn)手法?說明了什么道理?

      明確:運用了比興的表現(xiàn)手法。詩人拈出瀉水流淌這一自然現(xiàn)象作為比興,引出對社會人生的無限感慨。說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勢流向各方一樣,人的遭際也是被家庭門第的高低貴賤決定的。

     、凇〉谌渲械.“命”是指什么?結(jié)合全詩看,作者對此有怎樣的看法?

      明確:“命”指門第決定人生,有什么樣的門第就有什么樣的遭遇。作者認為非常不公平,但沒法改變,這里只是表面上認命了,實是對不公平社會發(fā)出憤怒的控訴。

     、邸〉谖、六句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明確:以非常精練的筆法,生動形象地刻畫出詩人悲愴難抑的情態(tài)。(提示:酌酒原為排遣愁緒,然而滿懷郁結(jié)的悲愁豈是區(qū)區(qū)杯酒能驅(qū)散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平添的幾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瀾,詩人趁著酒意擊節(jié)高歌,唱起了悲愴的《行路難》,將一腔悲憤傾瀉出來。長歌當哭,這是何等悲烈景況。讀者從這舉杯驅(qū)愁卻大放悲聲的情節(jié)中,亦可想見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④ 第七、八句寫出了什么感情?

      明確:第七句是對前面幾句的總結(jié),詩人對那驅(qū)不散的愁苦,實系于對世事的感慨,心并非無知無覺的木石,理的勸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問的句式,沖決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詩的情感達到了高潮。表達了詩人的抗爭。第八句表達的是作者心中的無奈,“豈無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兩句構(gòu)成了一種鮮明的對照,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況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總結(jié):

      乍讀之下,似乎詩人心平氣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現(xiàn)實。其實,他是用反嘲的筆法來抨擊不合理的門閥制度:地,豈是平的?瀉水于地,難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勢而流向各方嗎?一個人的遭際如何,猶如瀉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貴賤、家庭社會地位的高低所決定了嗎!

      “瀉水”四句言不當愁;接下去寫借酒澆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睗M懷的悲愁豈是區(qū)區(qū)杯酒能驅(qū)散的?詩人擊節(jié)高歌唱起了凄愴的《行路難》。面對著如此不合理的現(xiàn)實,詩人“心非木石豈無感”?理的勸慰、酒的麻醉,難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嗎?當然不能。全詩的感情在這句達到高潮。緊接著卻是一個急轉(zhuǎn)直下:“吞聲躑躅不敢言!痹娗榈牡,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態(tài)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四)賞析技巧

      概括本詩的寫作風格:此詩的語言近似口語,明白曉暢。詩歌的情感時而壓抑,時而奔放,將復雜的心理歷程表現(xiàn)的曲折婉轉(zhuǎn)。

      四、拓展:讀出搜集的一些懷才不遇的文人的詩詞,體會他們對待人生之路的艱難有怎樣不同的態(tài)度。

      李白《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蘇軾《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

      《念奴嬌赤壁懷古》——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王勃《滕王閣序》——孟嘗高潔,空懷報國之心;阮藉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五、總結(jié)全文

      個人的命運與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guān),千百年來,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無望,“英雄無用武之地”!榜T唐易老,李廣難封”,這是千古的悲愴。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生在了一個可以自由施展才華的大好時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們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德美才秀”的人,我們的時代,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板書設計】

      擬行路難鮑照

      認命——不認命——認命

      ︱︱︱

      抨擊悲憤無奈

    《行路難》教學設計4

      學習目標:

      1、了解三首詩詞的作者生平及相關(guān)的背景知識,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

      2、品味字句,研讀賞析,領(lǐng)會詩詞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及詩詞中所描繪的意境。

      學習重點:

      培養(yǎng)對祖國古代文化的興趣,豐富文化積累,提升文化素養(yǎng)。

      預習導學:

      1、指導學生積累字詞。

      朗讀課文,找出文中生字詞,并注音。

      金樽()投箸()歧路()

      柯畔()暫()

      2、作者鏈接。

      (1)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唐朝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他生活在盛唐時期,性格豪邁,熱愛祖國山河,寫出大量贊美名山大川的壯麗詩篇。他的詩,既豪邁奔放,又清新飄逸,而且想象豐富,意境奇妙。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將進酒》《靜夜思》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

      (2)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唐代中期詩人、哲學家。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貶為朗州司馬、連州刺史,晚年任太子賓客。其代表作有《烏衣巷》《秋詞》《竹枝詞》(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楊柳枝》(一)、《西塞山懷古》《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等。其詩集有《劉賓客集》。

      3、背景鏈接。

      (1)公元742年(天寶元年),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個積極入世的人,被世人稱作“詩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張良、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樣干一番大事業(yè),可是入京后,卻沒被唐玄宗重用,還受到權(quán)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后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們都來為他餞行,求仕無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艱難,滿懷憤慨寫下了此篇《行路難》。

      (2)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劉禹錫罷和州刺史任返洛陽,同時白居易從蘇州歸洛,兩位詩人在揚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寫了一首詩相贈:

      “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劉禹錫便寫了《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來酬答他。

      4、文體常識。

      唐詩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瑰寶,其體裁之完整,技巧之純熟,風格之遒勁,境界之高遠,都達到了完美與輝煌,堪稱中國傳統(tǒng)詩歌之集大成者。

      宋詞在中國文學史上是一種獨立的重要的文學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新聲”(燕樂)而創(chuàng)作的`歌詞,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漸脫離按曲拍填詞的束縛,成為一種長短句的詩體,以格律詩的形式流傳至今。

      合作探究:

      學習《行路難》

      (一)整體感知

      1、讀準節(jié)奏。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2、讀通詩意。

      (二)文本探究

      1、哪些動作反映了作者當時的內(nèi)心情感?

      2、李白詩中“欲渡黃河”“將登太行”是寫實嗎?作者為何會有這種感受的?

      3、詩人引用呂尚、伊尹的典故有什么用?

      4、你認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好,還是鮑照的“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好?

      (三)名句賞析

      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四)詩歌主旨

      學習《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一)整體感知

      1、讀準節(jié)奏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2、讀通詩意

      (二)文本探究

      1、首聯(lián)交代了什么?“凄涼地”和“棄置身”表露出詩人怎樣的心情?

      2、頷聯(lián)在表現(xiàn)手法上有什么特點?描寫了怎樣的現(xiàn)狀?體會作者此時此刻的心情。

      3、頸聯(lián)寫的是什么意思?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境界?

      4、結(jié)合詩題,說說尾聯(lián)的用意。

      5、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拓展延伸:

      愛國詩詞積累。

      千年史冊恥無名,一片丹心報天子。(宋陸游《金錯刀行》)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絕句》)

      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明于謙《立春日感懷》)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清譚嗣同《獄中題壁》)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魏曹植《白馬篇》)

    《行路難》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通過對詩歌的反復誦讀,培養(yǎng)學生提高對語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過品味詩歌的意境美、韻律美、以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行路難》教學設計2。掌握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感情。

      整體感知:

      《行路難》是一首交織著憂郁和樂觀自信的抒情歌曲,主旋律始終是昂揚激越的!队^刈麥》詩歌描寫了農(nóng)民冒著暑熱辛勤割麥的情景,并借貧婦人的訴說,反映了當時租稅剝削的慘重和農(nóng)民生活的困苦,表達了詩人對農(nóng)民的同情。

      教學過程:

      1、 了解詩歌寫作背景:

      《行路難》作于天寶三年(774年),共三首,這是第一首!靶新冯y”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是李白遭受讒毀初離長安南下時寫的一組詩。詩中寫世路艱難,充滿著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2、 是什么原因使得詩人面對“金撙清酒”“玉盤珍饈”不能食?

      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對他的一片深情厚誼,朋友們設下盛宴為他送行,初中二年級語文教案《《行路難》教學設計2》。但是他端起酒杯卻又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放下了,他離開宴席,舉目四顧,茫然不知所為。因濃重的憂郁和深沉的悲憤,使詩人酒不能咽 ,饈不能食。因奸佞之閉塞賢路,使詩人悲憤、憂郁。

      3、 賞析五、六句。

      這兩句用了比喻的修辭,即照應詩題“行路難”也抒寫詩人在長安經(jīng)歷仕途風波的深切體驗和事與愿違的痛苦心情。這讓詩人有多么的失意和無奈。

      4、 詩中借用歷史故事的作用:

      借用呂尚垂釣的碧溪,伊尹夢舟日邊的典故,夢想著自己有朝一日能象古人一樣,為統(tǒng)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偉大的功業(yè)。當他的思緒再次回到現(xiàn)實中來的時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艱難。瞻望未來,只覺前路崎嶇,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5、 詩歌的最后一句表達感情怎樣的志向?

      哪怕面前的道路,險峻而多歧,詩人卻相信終有一天將長風萬里浪,渡過大海,直達理想彼岸。突出表現(xiàn)了他準備沖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負的豪邁氣概和樂觀精神。這是他唱出的'最強音。

      6、 討論本詩如何體現(xiàn)李白浪漫主義詩風的?

      1) 巧用歷史故事

      2) 夸張的描寫,形象的比喻

      3) 跳躍式的結(jié)構(gòu),全詩共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蕩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蕩起伏、復雜變化。

      總之,全詩基調(diào)是激越的,是樂觀向上的。

    《行路難》教學設計6

      教材簡析

      這首樂府古題是李白于天寶三年被以“賜金放還”的名義打發(fā)出長安時所做。作者做翰林供奉僅兩年卻受奸佞權(quán)貴所害,被迫離開,此詩抒寫了他懷才不遇的苦悶、憤慨和逆境中豪邁樂觀的氣概。

      教學目標

      1、體會詩人復雜矛盾的感情變化,苦悶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思想境界。

      2、反復誦讀,理解詩句意思。

      3、有感情的朗讀并背誦全詩。

      4、賞析重點語句,品讀詩人形象。

      教學重難點

      重點:品讀詩詞,感受詩人激蕩的情感變化。

      難點:體會詩人悲憤、失意中自信積極樂觀的思想境界。

      教學方法

      誦讀法 討論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走近李白

      從小到大我們是在李白詩句的浸潤下長大的。在你記憶的寶庫中存了多少,請大家動手數(shù)數(shù)。(學生回憶詩句)

      在豐富的詩句中,李白的形象也漸漸樹立在我們心中,請你用一句詩仿照例句說說自己心中的李白。

     。▽W生回憶自己積累的.李白的詩作名句,并借助詩句歸結(jié)形象。

      例如:我從“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讀出了孤單寂寞的李白。(投影出示)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師:真是一個千年萬年讀不厭、都不透的李白。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走進他的千古名詩《行路難》,看看你又將認識一個怎樣的李白。

      二、初讀感知 掃除障礙

      (一)出示學習目標:

      反復誦讀,做到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全詩。

      2.自主研討,理解詩人復雜矛盾的心情。

      體會詩人的高尚品格

     。ǘ⿲W生自己朗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把握好節(jié)奏。

      (1)學生自讀古詩

     。2)集體齊讀,糾正易錯字音:塞(sè)

      (三)了解樂府古題。學生再讀古詩,把握感情基調(diào)。

     。ㄋ模⿴熒プx,走進意境。

     。犞銈冏x,也勾起了老師的朗讀欲望,大家聽聽和你讀的有什么不同。)

      學生點評(每一部作品背后都有其鮮為人知的背景,誰了解這部作品的背景。)學生點評后教師補充。(出示背景)

      公元742年(天寶元年),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個積極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張良、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樣干一番大事業(yè)?墒侨刖┖,他卻沒被唐玄宗重用,還受到權(quán)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后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詩人“安社稷”“濟蒼生”的愿望無法實現(xiàn)!缎新冯y》三首皆是離開長安時在朋友為他餞行的酒宴上所作。

      三、細讀品味艱難處境

     。ㄒ唬⿲W生再讀詩文。

      1、詩中哪些詞句能看出作者艱難的處境,請你結(jié)合詩句分析。

     。▽W生在品讀的同時,用圈點批注法分析詞句,老師巡回檢查。)

      問題預設:學生會涉及到表現(xiàn)技巧上的問題,如:對比、比喻、反復、設問)

      2、作者的處境為何如此艱難?

      3、他的心情如何?(請同桌之間相互競讀,讀出“歧路多彷徨的苦悶”)

      4、穿越時空,假如你是李白,面對這樣的境遇,你的心境是怎樣的?請同桌之間再次合作,誦讀全詩,相互展演。

      (他心中僅有懷才不遇的苦悶憤慨和茫然嗎?你從哪里看出的?)

      四、品讀形象

      “詩如其人”,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中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李白?

      (悲而不傷,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使他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堅信長風破浪的日子一定會來臨。他將直掛云帆實現(xiàn)自己“安社稷”“濟蒼生”的偉業(yè)。這就是李白,一個在逆境中不顧影自憐、自怨自哀的李白,而是一個豪邁樂觀,穿越了千年依然對我們自信的微笑的李白。我們?yōu)樗脑娬鄯,更為其高尚的品質(zhì)折服。)

      五、感謝有你,李白

      生活中難免經(jīng)歷痛苦與挫折,在多歧的迷茫中我們苦悶過,也彷徨過,認識了李白,就有一種豁然開朗的釋然。請以“感謝有你,李白”寫一段話,記錄自己本節(jié)課的收獲。

     。t灑自如的李白也有苦悶的時候,但李白畢竟是李白,生活的挫折并沒有讓他一蹶不振,他選擇了堅強、自信和樂觀。人生歷程風雨兼程,遭遇逆境時讓我們也像李白一樣乘長風破巨浪,直抵蒼茫的彼岸。讓我們在吟誦全詩中結(jié)束這堂課。)

      六、作業(yè)

      背誦并默寫

      課外閱讀《行路難》其二、其三。

    《行路難》教學設計7

      【設計說明】

      《中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讀古典詩文,應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學生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fā)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 如何能在文言教學中更好貫徹新課標?我嘗試通過個性化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方法的引導,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與“詩仙”李白進行一場跨時空的對話。

      本堂課的設計從“詩緣情發(fā)”開始,詩歌教學一般情況下,應該抓住情感這樣一個關(guān)鍵點。尤其是李白的詩歌,作為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詩更是感情飽滿激越!缎新冯y》這首詩,是李白遭受饞毀初離長安南下時所寫,詩中主要表達出了作者李白慨嘆世路艱難,以及詩人“哀而不傷,悲而能壯”的自信胸懷。對這首詩教學,其指導思想是,根據(jù)詩歌教學的特點,老師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全詩,通過 “解讀——品讀——悟讀”詩歌環(huán)節(jié)的設置,在讀中展開對該詩的探討﹑分析﹑理解;教學理念是教師充分發(fā)揮好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在閱讀理解文本的基礎(chǔ)上,發(fā)散思維,大膽想象,積極發(fā)言,參與到課堂中去,成為課堂的主人翁,從而達到對《行路難》這首詩的語言之美和思想情感內(nèi)涵的把握。

      【教學目標】

      1、能夠讀準字音,把握節(jié)奏,達到熟讀成誦;

      2、通過賞析感知詩歌意境,體會作者“哀而不傷,悲而能壯”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人的懷才不遇,以及他在悲憤中不乏豪邁氣概,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熟悉李白嗎?都知道關(guān)于他的哪些方面?能說說嗎?

      預測回答:從他的詩歌,從他的為人??

      那大家知道李白最大的愛好嗎?——喝酒!

      李白嗜酒聞名天下,有詩為證:“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為了能喝酒在身無分文的情況下,也要典邊值錢的東西,有詩為證:“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可是,這樣一個酒仙,也有面對美酒佳肴喝不下去的時候,什么原因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李白的《行路難》這首詩,尋找答案。ɡ蠋煱鍟 “行路難 李白” )

      (二)朗讀詩歌,初步感知

      請大家大聲朗讀這首詩,看看能否讀準字音和節(jié)奏。

     。ǹ赡艹霈F(xiàn)需要集體糾正的讀音:太行山、箸、冰塞川 3個讀音為什么? )

      請大家再讀詩歌:

      1.結(jié)合課下注釋,理解詩句意思;

      2.對文中的疑難處做好標記,然后再小組合作交流學習。

      (學生自由讀,小組交流,教師巡視協(xié)助)

      大家還有沒有交流以后也沒弄明白的地方?——全班交流難點

      預測:1、行路難?樂府古題?

      你能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概括一下這首詩寫了什么內(nèi)容嗎?(用自己的話說說好嗎?) 好像有點難度,那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詩歌的寫作背景,看看能不能幫助我們? (師讀)

      那你根據(jù)背景現(xiàn)在能說一下了嗎?

      ——就是詩人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后的感慨!

      (三)解讀詩歌,感知“難”點

      這首詩中有幾個“難”字?請你找出來,用筆畫標注一下。

      預測學生回答:詩中2個;加上題目中的“難”字,一共3個

      有人說啊,這首詩歌既有明處的“難”,也有暗處的“難”,其實詩歌處處是難,字字都包含著“難”,請同學們用慧眼來發(fā)現(xiàn)隱藏在詩歌字里行間的“難”,好嗎?

      我從詩歌中的什么地方(字、詞語、句子),讀到李白暗含在心中的“難”, 我這樣認為的原因是什么?(引導學生把賞析重點放在前三句上面)

      學生思考,預測學生回答(各抒己見):

      1、不能吃,是難,一定結(jié)合詩句來說明,一說到第二句就出示;(多訓練品味讀,示范,

      指導)

      2、過不去河是難,登不上山是難;(多訓練品味讀,示范,指導)

      3、等伯樂來發(fā)現(xiàn)自己是難(典故要說明白)(多訓練品味讀,示范,指導)

      4、直接感嘆:行路難,是難!歧路,是難!今安在,是難。ǘ嘤柧毱肺蹲x,示范,指導)

      5、最后一句的 “破”,是難!

      “停”“ 投”“拔”“顧”“欲渡”“將登”

      分析過程中,需要對學生進行的關(guān)鍵問題提示:

      假若一上來學生說“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一句,問:李白這是想去哪里?黃河和太行特殊含義(學生的自我理解說出來)?——胸有大志,未實現(xiàn),從高處跌入低谷

      歧,選擇多,才難,美酒佳肴,不吃才難,在茫然之下,讓人揪心處還體現(xiàn)在動詞?? 茫然,不知所措,你有過嗎?此處可以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加以評說。

      這是一條什么路?這么難?——預測回答:政治路,人生路?

      可否說他既沒有當官,也無仕途可以走呢 ?

      看資料(幻燈:公主引薦、供奉韓林、御手調(diào)羹、貴妃捧硯),你得到什么信息? 生活好,地位高,可是內(nèi)心呢?依舊不滿面對奢華和高調(diào),卻是內(nèi)心郁悶,為何? 他的目標沒有實現(xiàn)——擁有自己政治藍天,他的詩中就用黃河和太行來書寫大志向,少有志向,想著成為帝王之師,是他的性格,更是他的志向,決定了李白44歲的時候——:幻燈:“上書玄宗、賜金放還”

      這首詩就是李白在離開長安的路上所作,可見這一路走來心懷多少難以訴說的“難言之隱”。

      讓我們用聲音——朗讀,來體會難以言說的'心情吧。

     。ㄟ@個過程注重,邊賞析,邊引導朗讀,并且多種朗讀形式交替進行)

      (四)品讀詩歌,賞析“歧”路

      這條路越來越難行,詩人在詩中用什么詞來形容這條路?——歧路

      歧,是什么意思?(學生各抒己見)

      總結(jié)歸納:岔路,李白面前到底有哪幾條路呢?

      預測學生回答:學生各抒己見

      “歧路”還是可以扣住“渡”與“冰塞川”;“登”與“雪滿山”——理想與現(xiàn)實是矛盾的李白想著離開長安。

      總結(jié):

      去——違背志向;自己不甘心

      留——違背原則,在詩中有體現(xiàn):哪一句體現(xiàn)想留下,還是對“仕途”寄予希望?——“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典故)

      去留兩難,內(nèi)心糾結(jié)

      這真的是:(幻燈:“行路難,不在山,不在水,只在人情反覆間!保拙右住短新贰

      有時候,“人心的反復抉擇”才是最難。

      此時李白的心,時而左時而右,時而去時而留,此時的李白真的是—— (幻燈:“何處路最難,最難在長安”)

      把自己當成李白,設身處地的體會作者的心情,齊讀前四句 學生會不由得讀到“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老師打斷,大家不由得就發(fā)出了“行路難”的感慨!

      看看這一句的標點符號,三個字一句,并且是感嘆號,改成都好不行嗎?你讀讀試一試 老師有時候喜歡“弄斧到班門”,我在行路難后面加上一個“啊”字,聽讀,你有何感受? 添一添,悟感情。

      學生評價,多人試讀,可以加不同的語氣詞,還可以放在不同的位置,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加字,品讀(多找?guī)讉學生,不要解釋,只聽朗讀。

      (五)悟讀詩歌,共鳴“情”懷

      總結(jié)過渡:(學生加字讀后)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朗讀方式,卻有著同一種的心情,那就是:壯志難酬,彷徨無奈!

      內(nèi)心如此茫然的李白,對生活,對未來徹底絕望了嗎?

      沒有!有詩句為證(齊讀最后兩句)你怎么理解這兩句?

      預測學生回答:

      ——會有時,小時候理想終究化為現(xiàn)實

      ——化用詩句(結(jié)合課下注釋)

      ——不拘與格式,再難也不彎腰

      ——掛云帆,濟滄海,乘風破浪,前進

      ——與前文聯(lián)系,要前行,才會難

    《行路難》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會詩歌鑒賞的一般步驟

      2、理解思想內(nèi)容,把握情感

      能力目標:

      1、學會比較閱讀,積累一定量的詩歌

      2、能分析文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

      3、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情感目標:

      引導學生認識懷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盡其才的大好時代

      【教學重點】

      1、對詩歌的反復誦讀和聯(lián)想比較

      2、能分析文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

      【教學難點】

      對鑒賞詩歌的學習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學以致用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

      【課前準備】

      學生預習;搜集懷才不遇的文人的詩詞。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交流有關(guān)“人生之路”的感想,談一談自己對“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

      2、提出問題:試結(jié)合之前一定量的詩歌學習,歸納鑒賞詩歌的一般步驟。

      明確:1、讀懂大意;2、知人論詩、知世論詩;3、領(lǐng)悟情感;4、賞析技巧

      二、誦讀整體感知

      1、明確體裁:聯(lián)想比較學過的詩歌體裁和樂府古詩

      《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本為漢代歌謠,晉人袁山松改變其音調(diào),創(chuàng)制新詞,流行一時。鮑照《擬行路難》共十八首,歌詠人生的種種憂患,寄寓悲憤。本文是第四首。

      2、讀準字音、把握節(jié)奏

      3、自由讀。

      4、思考討論情感基調(diào)

      三、品味詩句,領(lǐng)悟情感

      1、具體品味詩句,逐步理解情感。

     、俚谝欢溆昧耸裁幢憩F(xiàn)手法?說明了什么道理?

      明確:運用了比興手法。詩人拈出瀉水流淌這一自然現(xiàn)象作為比興,引出對社會人生的無限感慨。說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勢流向各方一樣,人的遭際也是被家庭門第的高低貴賤決定的。

      追問:我們之前還在那些詩中學到了比興的手法,請具體講解?

     、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結(jié)合全詩看,作者對此有怎樣的看法?

      明確:“命”指門第決定人生,有什么樣的門第就有什么樣的遭遇。作者認為非常不公平,但沒法改變,這里只是表面上認命了,實是對不公平社會發(fā)出憤怒的控訴。

      ③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明確:以非常精練的筆法,生動形象地刻畫出詩人悲愴難抑的情態(tài)。(提示:酌酒原為排遣愁緒,然而滿懷郁結(jié)的悲愁豈是區(qū)區(qū)杯酒能驅(qū)散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平添的幾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瀾,詩人趁著酒意擊節(jié)高歌,唱起了悲愴的《行路難》,將一腔悲憤傾瀉出來。長歌當哭,這是何等悲烈景況。讀者從這舉杯驅(qū)愁卻大放悲聲的情節(jié)中,亦可想見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 第七、八句寫出了什么感情?

      明確:第七句是對前面幾句的總結(jié),詩人對那驅(qū)不散的愁苦,實系于對世事的感慨,心并非無知無覺的木石,理的勸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問的句式,沖決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詩的情感達到了高潮。表達了詩人的抗爭。第八句表達的是作者心中的無奈,“豈無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兩句構(gòu)成了一種鮮明的對照,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況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2、通過作者的劇烈情感變化,把握詩人情感變化的過程

      問題探究:詩人認不認命?

      學生討論后定下結(jié)論:處在“認命”與“不認命”的矛盾中。先似乎“認命”了,后又似乎“不認命”,最后似乎還是“認命”了。

      乍讀之下,似乎詩人心平氣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現(xiàn)實。其實,他是用反嘲的筆法來抨擊不合理的門閥制度:一個人的遭際如何,猶如瀉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貴賤、家庭社會地位的高低所決定了嗎!

      接下去寫借酒澆愁:滿懷的悲愁豈是區(qū)區(qū)杯酒能驅(qū)散的?詩人擊節(jié)高歌唱起了凄愴的《行路難》。面對著如此不合理的現(xiàn)實,詩人“心非木石豈無感”?理的勸慰、酒的麻醉,難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嗎?當然不能。全詩的感情在這句達到高潮。緊接著卻是一個急轉(zhuǎn)直下,詩情的跌宕,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態(tài)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四、知人論詩,把握主旨

      1、引導學生運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鑒賞本詩。思考:詩人為什么是無奈和痛苦的?(結(jié)合有關(guān)鮑照的生平經(jīng)歷和寫詩的背景)

      鮑照,南北朝文學家,擅長寫樂府詩,聞名于世,年青時就樹立遠大的政治抱負,自認為有非凡的才華,但由于出身寒門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輩子憤憤不得志,最后死在戰(zhàn)亂中。

      《擬行路難》18首,表現(xiàn)了為國建功立業(yè)的愿望、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懷才不遇的痛苦、報國無門的忿懣和理想幻滅的悲哀,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貧寒士人的生活狀況。

      寫作背景: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主要由數(shù)十個大家族(士族)統(tǒng)治當時的社會,士族制度下的門閥士族特別是高級士族憑借門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級官職。他們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他們即使才華橫溢,也很難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2、領(lǐng)悟詩歌主旨:

      全詩突出一個“愁”字,所嘆者愁,酌酒為消愁,悲歌為斷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潛所說:“妙在不曾說破,讀之自然生愁!蹦敲矗诖嗽娭,作者僅僅是在言愁嗎?

      .明確:鐘嶸《詩品》說鮑照“才秀人微,取湮當代”。詩人地位低下,無言的資格,自然不敢言。社會專制黑暗,人們無言的自由。所以詩中有對不平等現(xiàn)象的憤慨,對門閥制度的不滿,傳達了寒門志士有志難申的憤慨不平的呼聲。詩歌不僅是言愁,更是在抒發(fā)心中的愁憤不平之氣。

      五、能力提升

      對比鑒賞,進一步感知鮑照的形象特征及其心中的情感

      《擬行路難》(其六)鮑照

      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

      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

      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

      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cè)。

      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

      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

      【注釋】

      1.案:放食器的小幾。

      2.蹀躞(diéxiè):小步走路的樣子。垂羽翼:失意喪氣的樣子。

      3.孤且直:孤寒而又正直。

      問:1、從此詩中看到了一個什么樣的詩人形象?

      2、此詩和課文中抒發(fā)的情感是否一致,請結(jié)合詩句具體闡述。

      六、賞析技巧

      概括本詩的寫作風格:此詩的語言近似口語,明白曉暢。詩歌的情感時而壓抑,時而奔放,將復雜的心理歷程表現(xiàn)的曲折婉轉(zhuǎn)。

      以七言為主,雜以五言句式,這種樂府歌行體裁是鮑照的創(chuàng)新,極大地擴展了詩歌的表現(xiàn)力。他的詩歌融合了漢魏樂府的剛健質(zhì)樸與南方民歌的艷麗淺俗,加以辭采,灌注激情,形象飛揚,極大地影響了李白杜甫。

      七、拓展:

      背出搜集的一些懷才不遇的文人的詩詞,體會他們對待人生之路的艱難的不同態(tài)度。

      李白《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蘇軾《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

      《念奴嬌赤壁懷古》——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王勃《滕王閣序》——孟嘗高潔,空懷報國之心;阮藉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八、總結(jié)全文

      個人的命運與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guān),千百年來,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無望,“英雄無用武之地”!榜T唐易老,李廣難封”,這是千古的悲愴。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生在了一個可以自由施展才華的大好時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們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德美才秀”的人,我們的時代,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九、布置作業(yè)

      作業(yè):以時代和人才為題談一談學習本文的感受。

    《行路難》教學設計9

      教學目的:學習這首古詩,理解詩人懷才不遇的情懷,體會詩人悲憤中不乏豪邁,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思想境界。提高鑒賞古詩的能力。

      教學過程

      1解題《行路難》古代樂府《雜曲歌辭》。722年詩人應昭入京,供奉翰林,試圖施展自己的經(jīng)國濟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擠,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時,寫下這首詩。

      2朗讀注意字音:金樽zūn珍饈xiū投箸zhù歧qí路

      注意通假字:“羞”同“饈”,美味食品!爸薄蓖爸怠,價值。

      3理解金杯盛著昂貴的美酒,玉盤裝滿價值萬錢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飲,拔出寶劍環(huán)顧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黃河,冰雪卻凍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風雪堆滿了山。當年呂尚閑居,曾在碧溪垂釣;伊尹受聘前,夢里乘舟路過太陽邊。行路難啊,行路難!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處?總會有一天,我要乘長風,破巨浪,高掛云帆,渡滄海,酬壯志。

      4賞析

      a敘事開篇,化用南朝宋詩人鮑照《擬行路難》第六首開頭“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用夸張的筆法,寫“金樽清酒”,“玉盤珍饈”的宴飲,詩人卻停杯,投箸,拔劍不能飲,心茫然。其情感又有別于《擬行路難》。

      b聯(lián)想而過渡,詩人想“渡黃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滿山”,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艱難,寓含一種無限的悲憤,F(xiàn)實之路雖然坎坷,但夢還在,理想還在。詩人聯(lián)想到呂尚未遇文王時,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釣;伊尹受湯聘前,曾夢見乘舟經(jīng)過日月旁邊,呂尚伊尹最后他們實現(xiàn)了自己的愿望。這兩個典故表達詩人要像他們那樣有為于當世。

      c直接抒情,詩人一向所抱的“輔弼天下”的愿望,一直無法實現(xiàn),因此悲嘆“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詩的結(jié)尾,用典表達要像宗愨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在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會有施展才能的時候。全詩情感迭變:他的苦悶,迷惘,憤慨與充滿信心,執(zhí)著追求。

      d名句賞析“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北M管前路障礙重重,但詩人相信自己總會有一天高掛云帆,乘風破浪,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這是一種積極的追求,樂觀的自信,F(xiàn)在常用這兩句詩表達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實現(xiàn)理想抱負的堅定的信念。

      e背誦指導感情的表達

      f作業(yè)默寫強調(diào)標點符號

    《行路難》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 能夠讀準字音,把握節(jié)奏,達到熟讀成誦。

     。2) 通過自主研討,理解詩人懷才不遇的情懷。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提高學生的古詩鑒賞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悲憤中不乏豪邁,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學重點:

      通過學習,體會詩人復雜變化的情感及樂觀自信、積極追求理想的頑強精神。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悲憤中不乏豪邁,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提起唐詩,不得不提到李白,提起李白大家會想起那些詩句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他的經(jīng)典詩歌不勝枚舉。李白最大的愛好是喝酒!可是,這樣一個酒仙,也有面對美酒佳肴喝不下去的時候,什么原因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李白的《行路難》這首詩,尋找答案。ɡ蠋煱鍟 “行路難 李白” )

     。ǘ╊A習展示

      1、作者介紹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2、背景資料

      公元742年(天寶元年),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卻沒被唐玄宗重用,還受到權(quán)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后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們都來為他餞行,求仕無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艱難,滿懷憤慨寫下了此篇《行路難》。

      3、 讀準字音

      金樽 zn 投箸 zhù 冰塞sè 川

      (三)朗讀

      1、(幻燈片展示《行路難》朗讀節(jié)奏)

      《行路難》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2、聽范讀,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

      3、自由讀,要求讀準字音,掌握節(jié)奏。

      4、指名配樂朗讀。

      5、 同學互評評價

      6、全班齊讀。

     。ㄋ模├斫庠娨

      1、根據(jù)注釋,獨立理解詩意,對文中的疑難處做好標記。

      2、小組交流自己理解不了的詩句的意思。

     。ㄐ〗M交流時,教師巡視協(xié)助)

      3、小組組長推薦代表展示。(以后進生為主)

      (五) 品讀詩歌,體會感情

      1、個人獨立思考,畫出疑難。

      2、小組交流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

      3、教師指名回答。

      (幻燈片出示):

     。1)李白因受奸臣的排擠被迫離開京城長安,朋友設宴為他送別,詩中是怎樣描寫酒宴的?此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朋友的做法表達了對李白的怎樣的情感?

      明確:(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夸張)(不舍和惋惜之情)

      (2)面對美酒佳肴,豪爽縱酒的李白是怎樣做的?他的心情如何?為什么?從哪些動語可以看出來?

      明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極度苦悶、抑郁)(結(jié)合背景:仕途艱難)(停 投 拔 顧)

      (3)詩中“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是實寫嗎?運用了什么修辭?詩人用“冰塞川”和“雪滿山”比喻什么?用“欲渡黃河”和“將登太行”比喻什么?

      明確:(不是,是虛寫,是想象)(比喻,對偶)(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仕途道路的艱難) (對理想的追求,在仕途上有所作為。)

     。4)在寫了自己仕途受挫后,詩人又寫了哪兩個典故?李白寫這兩個典故有什么目的呢?

      明確:(呂尚和伊尹得到賢君重用成就一番事業(yè)的故事)(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

     。5)李白在受挫折后,發(fā)出了怎樣的感慨?運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和表達方式?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明確:(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在?)(反復,抒情)(對人生感到很擔憂,很茫然)

     。6)仕途受挫后的李白是否心灰意冷,意志消沉?從哪里可以看出來?從此句中我們感受到了什么?

      明確:(沒有)(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自信樂觀的態(tài)度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六)賞析名句

      1、明確賞析詩歌的方法:

     。1) 抓關(guān)鍵詞

     。2) 修辭方法

      (3) 表達方式

     。4) 情感

     。5) 蘊含的哲理等

      2、分配任務,幾個小組賞析一句相同的句子,形成競爭組,比較哪組賞析的'更全面,更準確。

     。1)1、2、3組賞析:“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2)4、5、6組賞析:“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3)7、8、9、10組賞析:“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3、小組中每個同學先自己賞析,然后在小組中交流,匯總意見,使句子的賞析更全面。

      4、 小組組長推薦代表展示(以后進生為主)。

      賞析同一句詩句的幾個小組分別展示,其他組成員對這兩個組的賞析做出評價,評價優(yōu)點與不足。

      明確: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投”、“拔”、“顧”四個連續(xù)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作者內(nèi)心的苦悶抑郁。

      (2)“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采用典故的修辭手法,借呂尚和伊尹得到賢君重用成就一番事業(yè)的故事,委婉含蓄的表現(xiàn)作者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

      (3)“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采用卒章顯志的寫法,表現(xiàn)了作者自信樂觀的態(tài)度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同學們請看:聯(lián)系前面的難以下咽,難以施展,難以選擇,無論他的人生路怎么樣,我們都看到一個怎樣的李白?

     。ㄕ鎸崱远、不屈服、不放棄、獨立、一身傲骨、灑脫)

     。ɑ脽羝鍪荆

      這是一個雖然懷才不遇,但在豪邁中不乏豪邁氣概,是一種仍懷有希望的李白!

      他入京求官時: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他面對權(quán)貴時: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他想念長安時: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

      他思念親情時:歸時倘佩黃金印,莫學蘇秦不下機;

      他贊美友情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他人生失意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

      (七)再次誦讀,嘗試背誦

      1、 “掌一,坐二,蹲三,站四”四遍讀法(讀完第一遍,與同桌擊掌,坐在座位上讀第二遍,蹲在地上讀第三遍,站著讀第四遍。)

      2、 分組競爭讀。

      3、 嘗試背誦

      (八)總結(jié)

      同學們,歷史的天空中,總有一些響亮的名字,如恒星般綻放無盡的光輝,給人力量、催人奮進。李白,就是這樣!他離開我們已經(jīng)1300多年了,但他卻依然鮮活生動、永葆青春,深深扎根在我們的心靈里、血脈中。今天我們重新開啟了一扇認識李白的大門,希望大家課下多讀讀李白的詩歌,吸取那里面釋放出來的一切正能量,通過自己的積極進取,在我們這個大好的時代,爭做出彩的中國人!加油~!

      讓我們齊誦這首詩,帶著對李白的崇敬和我們那掛云帆,濟滄海夢想——揚帆遠航!

      (九) 布置作業(yè)

      基礎(chǔ):背誦默寫。

      提高:將本詩擴寫。

      (十)板書設計

      行路難

      唐 李白

    《行路難》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品讀結(jié)合的方式賞析詩歌,培養(yǎng)詩歌鑒賞的能力。

      2、理清作者情緒變化,感悟作者復雜情感。

      3、探究藝術(shù)手法,談論人生感悟。

      教學重點:

      理清作者情緒變化,感悟作者復雜情感

      教學難點:

      探究藝術(shù)手法,談論人生感悟

      教學課時及教學時間:

      2課時20xx年12月27日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10分鐘)

      有這樣一個人,他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嬰等名相自期,想輔佐帝王,成就偉業(yè),“使天下大定,?h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鄉(xiāng)人司馬相如、楊雄那樣,以一篇辭賦文章一鳴驚人,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歲離開蜀地,“仗劍去國,辭親遠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歲才奉召供奉翰林,兩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這個人就是———李白。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代表作《行路難》(其一),感受下詩人李白的浪漫主義風格。

      二、作者簡介(5分鐘)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詩俠”之稱。年輕時即漫游全國各地,曾經(jīng)至長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讒去職。晚年漂泊東南一帶,最后病死于當涂。其詩多強烈抨擊當時的黑暗現(xiàn)實,深切關(guān)懷時局安危,熱愛祖國山河,同情下層人民,鄙夷世俗,蔑視權(quán)貴;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飲酒求仙、放縱享樂的消極思想。他善于從民間吸取營養(yǎng),想象豐富奇特,風格雄健奔放,色調(diào)瑰奇絢麗,是中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后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三、了解詩歌寫作背景:(10分鐘)

      《行路難》這首詩是李白在天寶三載離開長安時所作。作于天寶三年(就是公元774年),共三首,這是第一首!靶新冯y”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是李白遭受讒毀初離長安南下時寫的一組詩。

      詩中寫世路艱難,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詩人內(nèi)心的強烈苦悶、憤郁和不平;同時又表現(xiàn)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四、賞析學習(45分鐘)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1)同學們看前四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李白離別京城,親朋好友為他設宴餞行,宴席十分豪華。

      金樽、玉盤——極言飲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饈——極言酒肴之珍奇。

      斗十千、直萬錢——極言酒、菜之珍貴。

      然而稟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詩人對此美酒佳肴卻“不能食”“心茫然”。同學們想一個這樣的情景:

      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對他的一片深情厚誼,朋友們設下盛宴為他送行。但是他端起酒杯卻又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放下了,他離開宴席,舉目四顧,茫然不知所為。因濃重的憂郁和深沉的悲憤,使詩人酒不能咽,饈不能食。

      問:同學們你們想想,是什么原因使得詩人面對“金撙清酒”“玉盤珍饈”不能食呢?

      (因奸佞之閉塞賢路,使詩人悲憤、憂郁。)

      同學們看這四句中的“!薄巴丁薄鞍巍薄邦櫋彼膫連續(xù)動作與“金”“清”“玉”“珍”形成鮮明的對比。這就能讓我們感受到詩人極度憤懣、抑郁不舒的心情。

     。2)“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這兩句用了比喻的修辭,“冰塞川”“雪滿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艱難險阻。李白本是個積極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張良、諸葛亮等歷史上杰出人物一樣,干一番宏大的事業(yè),可是受詔入京后,皇帝卻沒有重用,而且受到權(quán)臣的讒毀排擠,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這不正像遇到冰塞黃河,雪擁太行嗎?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種軟弱性格的人,從“拔劍四顧”開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繼續(xù)追求。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詩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兩位開始在政治上并不順利,而最后終于大有作為的人物:一位是呂尚,九十歲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yǐn,在受湯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

      問:那老師在這里問一下,同學們,詩人在這里用“垂釣碧溪”“乘舟夢日”的典故,有什么作用呢?(表達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樣,為統(tǒng)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偉業(yè)的信心。)自己說:(同學們理解的很透徹,看來同學們聽課都非常專心啊。

     。3)“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當他的思緒再次回到現(xiàn)實中來的時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艱難。瞻望未來,只覺前路崎嶇,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這四句節(jié)奏短促,反復感嘆過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現(xiàn)出進退失據(jù)而又不甘自棄,繼續(xù)探索尋求出路的復雜心理。

     。4)最后兩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蹦呐旅媲暗牡缆,險峻而多歧,詩人卻相信終有一天將長風萬里浪,渡過大海,直達理想彼岸。突出表現(xiàn)了他準備沖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負的豪邁氣概和樂觀精神。這是他唱出

      的最強音。

      李白畢竟是盛唐的大詩人,他悲而不傷,那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于使他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他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云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其堅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現(xiàn)得何等豪邁、直爽!

      背誦課文并翻譯詩句

      六、小結(jié)(3分鐘)

      本節(jié)課主要學習了《行路難》這首詩,通過本節(jié)課,我們要理解詩人懷才不遇的情懷,體會詩人悲憤中不乏豪邁的思想境界。

      七、作業(yè):(2分鐘)

      見習題冊

    《行路難》教學設計12

      一、教學目的

      1.通過對詩歌景物的分析,學習“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寫法。

      2.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傳達出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詩歌情景關(guān)系上的特點。

      2.難點:通過意象營造意境,表達情感的寫法。

      三、教學步驟:

      一、導入

      湘夫人為我們講了一個苦戀的故事,與佳人相會而不得的煩惱,下面我們來學習鮑照的《擬行路難》,看看他煩惱的是什么,(人生之路難行,無才難行,有才亦難行。)板書標題《擬行路難》。

      二、文題解讀

      《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本為漢代歌謠,晉人袁山松改變其音調(diào),創(chuàng)制新詞,流行一時。鮑照《擬行路難》十八首,歌頌人生的種種憂患,寄寓悲憤。本篇是《擬行路難》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三、朗誦詩歌(要求:讀準字音、把握節(jié)奏)

      1.播放伴奏,教師范讀。

      2.學生自由誦讀并背誦。

      四、詩歌鑒賞

      1.師問: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說明了什么道理?

      明確:運用了比興手法。詩人拈出瀉水流淌這一自然現(xiàn)象作為比興,引出對社會人生的無限感慨。說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勢流向各方一樣,人的遭際也是被家庭門第的高低貴賤決定的。

      2.師問: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結(jié)合全詩看,作者對此有怎樣的看法?

      明確:“命”指門第決定人生,有什么樣的門第就有什么樣的遭遇。作者認為非常不公平,但沒法改變,這里只是表面上認命了,實是對不公平社會發(fā)出憤怒的控訴。

      3.師問:第五、六句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明確:以非常精練的筆法,生動形象地刻畫出詩人悲愴難抑的情態(tài)。(提示:酌酒原為排遣愁緒,然而滿懷郁結(jié)的悲愁豈是區(qū)區(qū)杯酒能驅(qū)散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平添的幾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瀾,詩人趁著酒意擊節(jié)高歌,唱起了悲愴的《行路難》,將一腔悲憤傾瀉出來。長歌當哭,這是何等悲烈景況。讀者從這舉杯驅(qū)愁卻大放悲聲的情節(jié)中,亦可想見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4.師問:第七、八句寫出了什么感情?

      明確:第七句是對前面幾句的總結(jié),詩人對那驅(qū)不散的愁苦,實系于對世事的感慨,心并非無知無覺的木石,用反問的句式,沖決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詩的.情感達到了高潮。表達了詩人的抗爭。第八句表達的是作者心中的無奈,“豈無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兩句構(gòu)成了一種鮮明的對照,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況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5.師問:詩人為什么是無奈和痛苦的?

      明確:結(jié)合作者情況和時代背景回答。

      (1)作者情況:;

      鮑照,南朝宋文學家。擅長寫樂府詩,聞名于世,年青時就樹立遠大的政治抱負,自認為有非凡的才華,但由于出身寒門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輩子憤憤不得志,最后死在戰(zhàn)亂中。

      《擬行路難》18首,表現(xiàn)了為國建功立業(yè)的愿望、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懷才不遇的痛苦、報國無門的忿懣和理想幻滅的悲哀,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貧寒士人的生活狀況。

     。2)寫作背景: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主要由數(shù)十個大家族(士族)統(tǒng)治當時的社會,士族制度下的門閥士族特別是高級士族憑借門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級官職。他們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他們即使才華橫溢,也很難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五、總結(jié)全文

      個人的命運與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guān),千百年來,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無望,“英雄無用武之地”!榜T唐易老,李廣難封”,這是千古的悲愴。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生在了一個可以自由施展才華的大好時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們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德美才秀”的人,我們的時代,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拓展:搜集的一些懷才不遇的文人的詩詞,體會他們對待人生之路的艱難有怎樣不同的態(tài)度。

      李白《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蘇軾《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

      《念奴嬌赤壁懷古》——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王勃《滕王閣序》——孟嘗高潔,空懷報國之心;阮藉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板書設計】

      擬行路難鮑照

      認命——不認命——認命

      ︱︱︱

      抨擊悲憤無奈

    《行路難》教學設計13

      ◎總體構(gòu)思

      這篇課文集錄的五首古代詩詞,作者涉及唐宋明三代,風格各不相同,表現(xiàn)手法多種多樣,語言生動優(yōu)美,意境深邃悠遠。從不同角度表述了作者的心志,抒發(fā)了人生情懷。課文綜合運用多種修辭,引用的典故較多,音韻鏗鏘有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宜立足于引導學生朗讀、感悟,把握作品的意旨,在整體感悟基礎(chǔ)上推敲品味詩歌的語言,領(lǐng)會詩歌的韻律美和意境美,進而培養(yǎng)學生古代詩詞的閱讀、鑒賞能力,使他們在誦讀中陶冶情操,受到啟迪。同時,指導學生背誦積累一些古代詩詞名句,體會詩詞的精妙之處。

      計劃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教法學法〗

      古代詩詞節(jié)奏明快,音韻優(yōu)美,很適合朗讀。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宜以學生的反復朗讀、整體感知為主,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圈點批注,思考、聯(lián)想,討論交流,進而深層次挖掘古代詩詞豐富的內(nèi)涵。教師可用錄音或課件輔助學生理解課文,對疑難處加以點撥。由于課文容量較大,可安排學生課前預習。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語:古老的中國是個詩國,自從《詩經(jīng)》開源之后,詩歌歷經(jīng)春秋戰(zhàn)國,秦漢兩晉南北朝,至于唐宋發(fā)展到頂峰。唐詩宋詞成為我國古代詩歌繁榮的象征。今天我和同學們一道來學習五首古代詩詞,進一步領(lǐng)略我國古代詩歌藝術(shù)的魅力。

      教師板書課題:詩詞五首

      二、檢查預習:

      1.學生同桌先交流,提出自己預習中不會字詞,相互解答。

      2.教師根據(jù)學生提出的生字詞,加以整理,投影到屏幕上,引導全班學生朗讀正音。

      箸爝火彝虞煜砌麾炙(答案略)

      三、 導讀〈行路難〉:

      1.教師課件展示下列詩句,引導學生復習舊知,過渡到新知識:

      (1)李杜詩篇萬古傳。(趙翼《論詩》)

      (2)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杜甫《夢李白》)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李白《將進酒》)

      (4)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

      啟發(fā)設問:以上詩句都與古代哪位詩人有關(guān)?你能談談他的有關(guān)情況嗎?

      教師點撥: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談

      a.李白的生平、時代、代表作品;

      b.有關(guān)李白的故事、傳說;

      c.你對李白的評價。

      學生思考,發(fā)言交流,教師因勢導入本課學習。

      2.反復朗讀,整體感知:

      (1)教師示范朗讀或放錄音,學生初步感知。

      (2)學生自由朗讀,然后教師指名朗讀,大家評議其優(yōu)點、不足。

      從讀音、停頓、音調(diào)以及感情上評議,是否朗讀到位?如果不合適,應該怎么讀比較符合詩的內(nèi)容?(對有爭議之處,教師不做結(jié)論,引導學生往下學習,讓學生學習課文后再做結(jié)論。)

      3.教師解題(課件展示,指名學生讀或全班齊讀),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寫作時代背景。

      《行路難》是李白在遭受讒毀,初離長安南下時寫的一組詩(共三首),這是第一首!靶新冯y”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詩中寫世路艱難,充滿著政治上遭遇

      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4.學生自主朗讀,疏通、理解全詩。

      學生以個人朗讀、小組內(nèi)互讀等形式盡量有感情地朗讀本詩。并參考注釋,疏通詩意。對不理解的詞句可在小組內(nèi)交流解決,或請教老師,老師對有代表性的問題予以解答,或交由全班討論解決。

      5.學生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問題,把握詩作內(nèi)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師將學生在探究中反映的問題集中投影展示,師生共同探究。

      (1)是什么原因使得詩人面對“金樽清酒”、“玉盤珍饈”不能食?

      (2)“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這兩句抒寫了詩人當時怎樣的矛盾心境?

      (3)詩中引用了哪些歷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4)最后兩句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志向?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點撥。

      要點如下:

      (1)是濃重的憂郁和深沉的悲憤使得詩人“酒”不能咽,“饈”不能食,由于朝中_佞阻塞賢路,使詩人悲憤、憂郁。

      (2)這二句用比喻,既照應題目“行路難”,又抒寫了詩人在長安歷經(jīng)仕途險惡的深切體驗,想有所作為和事與愿違、有志難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3)詩中借用了呂尚垂釣在碧溪,伊尹夢舟過日邊等典故,寄寓了詩人夢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樣為統(tǒng)治者重用,建立偉業(yè)的愿望。

      (4)無論前路多艱險、多難走,詩人相信終有一天將乘長風破萬里浪,渡過大海,直達理想的彼岸。這兩句充滿這沖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積極樂觀的精神。詩人借用古人言論表明自己的理想,這兩句詩常被后人引為座右銘,作為在困境中激勵自己努力進取的力量。

      6.師生共同深入探究:

      教師再提出問題(課件展示),引導學生深入探究:

      (1)李白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浪漫的詩風在本詩中有哪些體現(xiàn)?

      (2)從全詩來看,其感情基調(diào)應該是怎樣的?

      學生思考,探究,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點撥,最后歸納。

      要點如下:

      (1)李白這首詩“浪漫”的詩風表現(xiàn)在:a,巧用歷史故事、典故;b,夸張的描寫,形象的比喻;c,跳躍式的結(jié)構(gòu)。

      (2)全詩的感情基調(diào)是昂揚激越,樂觀向上的。

      7.鞏固體驗詩作感情,嘗試感情朗讀。

      學生先自由朗讀一邊,然后各小組推舉代表朗讀,師生評議,引導學生回到開始關(guān)于這首詩的讀法問題,讓學生自己總結(jié)、體會。

      四、導讀《涼州詞》

      1.學生個人自主朗讀課文,教師指名朗讀,大家評議其朗讀情況。

      2.學生參考注釋,疏通詩意。不理解的詞句可在小組內(nèi)或小組間交流解決。

      3.教師集中點撥學生疑而未決的主要問題。

      (1)題目中的“詞”應該如何理解?

      (2)從首句中提到的“酒”“杯”你能夠想象到一個怎樣的場面?前兩句描繪的是軍中的情景,營造了怎樣的氛圍?

      (2)說說你對后兩句詩的理解?

      (3)在朗讀時,如何把握全詩的感情基調(diào)?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點撥后,予以歸納。

      要點如下:

      (1)這里的“詞”不是文學體裁的“詞”,指的是有組織的語言、文字,因此本詩還屬于詩的范圍。

      (2)一“酒”一“杯”,使讀者仿佛看到軍人們聚飲的熱鬧場面。而第二句又使我們仿佛聽到了催促出征的琵琶號角。寥寥幾筆,寫出了邊關(guān)既熱烈而又緊張、悲壯的氛圍。

    《行路難》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詩歌的內(nèi)容。

      2、能分析文中“比興”用法的作用

      3、理解文中大幅渲染愁緒的用意。

      教學重點:

      體會作者思想情感的變化過程。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在上課之前,我們先來回顧初中學過的一首詩,李白的《行路難》,初中時我們學習過李白的《行路難》,請同學們一起朗讀這首詩。

     。ā敖痖浊寰贫肥В癖P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保┬新冯y,本是樂府雜曲,內(nèi)容多寫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之意。)

      提問:這里的行路難指的是什么?是交通堵塞嗎?

      明確:還指人生道路,具體說坎坷就是作者做官、施展抱負的政治之路不平。

      提問:面對此種境況,作者也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停、投、拔、顧憂郁悲憤

      長風破浪、云帆濟海樂觀豪邁

      可是作者最終的選擇是什么?

      明確: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面對困境,仍保持樂觀自信的心態(tài),相信未來可以乘風破浪直濟滄海。

      同樣是寫懷才不遇,鮑照又是怎樣抒發(fā)自己的情感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鮑照的《擬行路難》,跟隨詩人的腳步走進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詩情。

      二、《行路難》:樂府舊題,主要是抒發(fā)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的感情,有些學習漢魏樂府的作品的題前多冠一“代”或“擬”字擬,摹仿《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本為漢代歌謠。

      三、讀詩:

      1、學生自讀,結(jié)合課下注釋讀準字音,(寫標題)

      酌酒躑躅

      2、請同學們齊讀

      四、分析詩歌內(nèi)容:

      1、讀過詩作后,請你找出一個代表詩人情感的詞?

      ——“愁”

      哪句詩直言詩人之“愁”?

      “安能行嘆復坐愁”

      ·下面就讓我們來解讀這個“愁”字。

      “愁”的表現(xiàn)是什么?

      “行、坐”“嘆、愁”(外在行動)

      通過詩人的外在行為,想象一下詩人愁到了何種程度?(濃重、無可排解)

      這愁緒如此濃重,令詩人坐臥不寧、寢食難安,卻又揮之不去、排解不開。

      2、詩人為何如此愁苦?

      “人生亦有命”

      “命”?這和愁苦有何聯(lián)系?

      我們這個單元學習的是知人論世的解詩方法,下面我們就來知其人論其世。看看詩中的“命”到底指什么?這和愁苦有何聯(lián)系?

      先請同學們看一下注釋,聯(lián)系詩人生活的時代背景(老師介紹),說說他看到了怎樣的“命”。(知人論世)

      時代背景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實行門閥制度,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出身的高低貴賤直接決定了一生的仕途和際遇。)

      3、面對這一現(xiàn)實,詩人也只能承認“人生有命”。那么,怎么又說“亦”?和上文什么內(nèi)容相承接呢?

      明確: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

      這一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呢?(比興,比喻)

      運用了比興手法,說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勢流向各個方向一樣,人的遭際也是被家庭門第的高低貴賤決定的!懊敝搁T第決定人生,有什么樣的門第就有什么樣的遭遇。作者認為非常不公平,但沒法改變,這里只是表面上認命了,實是對不公平社會發(fā)出憤怒的控訴。

      4、接下來體會“安能行嘆復坐愁”在表現(xiàn)詩人情感變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安能行嘆復坐愁”是一個反問句,從字面上看,是說人生自有命,不應該自怨自哀,要放寬心胸,承認現(xiàn)實。實際上,語言中暗含蘊涵著憤懣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還比較平穩(wěn)。

      5、齊讀后面四句思考詩人是如何解愁的呢?

      板書:酌酒,歌《行路難》(也就是借酒消愁,悲歌斷愁。)

     。ㄌ崾荆鹤镁圃瓰榕徘渤罹w,然而滿懷郁結(jié)的悲愁豈是區(qū)區(qū)杯酒能驅(qū)散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平添的幾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瀾。

      詩人趁著酒意唱起了悲愴的《行路難》,欲將一腔悲憤傾瀉出來,但是因為太過悲痛連歌也唱不下去了。

      板書:愁———無可排解,壓抑郁悶

      6、接下來愁的矛盾解決了嗎?

      沒有,對,一句“心非木石豈無感?”這個反問句,是詩人情感郁結(jié)到了極點;钪男撵`不同于無知的樹木、石頭,怎么可能沒有感慨不平!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來寬慰,以不言愁來消愁,感情還能克制。到借酒澆愁,其結(jié)果是愁更愁,感情沸騰,忍無可忍。

      7、最后一句,吞聲躑躅不敢言。急轉(zhuǎn)直下,隱忍吞聲。

      不敢言:無可奈何,詩人精神上極度矛盾的痛苦和忍辱負重。為什么不敢說呢?

      前面我們已經(jīng)講到了他是寒士,門第等級決定仕途,縱使才高八斗,滿腔報國熱忱,也不能施展。所以只能隱忍吞聲。

      8、請同學畫出詩人情感變化的曲線

      明確:平靜壓抑——自我寬慰——憤懣不平——無奈壓抑

      詩人開始平靜的表達了水的流向由地勢決定,用比興手法,既而以水喻命,人民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無可奈何,只能借酒消愁,悲歌斷愁,心中仍然憤懣不平,此時呢情感爆發(fā)到極點,但又急轉(zhuǎn)直下,隱忍吞聲。

      9、師問:結(jié)合剛才的分析,那么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是不是明白了呢?

      生答:表達了對士族門閥制度的不滿和控訴,抒發(fā)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小結(jié):

      學完這首詩,我們知道了個人命運和所處時代是息息相關(guān)的,千百年來,許多文人雅士,感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那我們看課后習題三,根據(jù)本單元知人論世的目標,是不是很容易分析出李白和鮑照在抒發(fā)情感時的原因啊

      同樣是行路難,同樣懷才不遇,抱負不能施展,李白卻在行路難中喊出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而鮑照卻是“吞聲躑躅不敢言”請同學們分析一下原因。

      明確:詩人生活的時代不同

      李白生活在盛唐,經(jīng)濟繁榮,政治相對開明,士族門閥政治受到抑制,文化發(fā)達,對外交流頻繁,社會充滿自信。李白的詩歌中也總會出現(xiàn)愁緒,但是顯示的是強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氣。所以,李白的作品集中體現(xiàn)出了盛唐氣象(雄渾、充沛的活力)

      鮑照,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鮑照的作品藝術(shù)風格俊逸豪放,雖才華橫溢,又獻詩言志,卻因出身寒門,一生沉淪下僚,很不得志,

     。2)詩人為人性格的不同。

      李白處世自信,性格豪邁,充滿激情,雖仕途坎坷,但仍樂觀自信;鮑照則表現(xiàn)了為國建功立業(yè)的愿望無法實現(xiàn)、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懷才不遇的痛苦。作業(yè):背誦詩歌,預習《蜀相》

      板書設計:擬行路難

      鮑照

      才子寒士

      懷才不遇的憤懣與愁苦

      平靜壓抑———

    《行路難》教學設計15

      一、導入

      1、在大唐盛世,有一位詩人他豪情滿懷,詩酒仗劍走江湖。他才華橫溢,滿懷經(jīng)世治國之志。在道士吳均的推薦下,在人生邁入第四十一個春秋之際,他由布衣登上了卿相的殿堂,滿以為實現(xiàn)理想、施展才華的時候到了,但是皇帝昏聵無能,美夢初醒,他很快被賜金還放,理想與現(xiàn)實的交織下,他陷入矛盾之中,這個人就是——李白。今天我們就學習他的《行路難》走進李白的精神世界。

      2、了解詩歌寫作背景:

      《行路難》作于天寶三年(774年),共三首,這是第一首!靶新冯y”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是李白遭受讒毀初離長安南下時寫的一組詩。詩中寫世路艱難,充滿著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二、學生朗讀

      教師:同學們都預習過了,下面我來檢查一下預習情況。

      我請一個同學來讀一下.

      請同學評價一下.……你覺得要讀出什么感情呢?

      教師:詩人在這首詩中的情感變化:苦悶——憧憬——愁——喜悅

     。ㄔ僮x詩歌)

      三、分析詩歌

      1、詩文一、二句給我們描繪了一幅豐盛的宴會圖!敖痖浊寰啤薄坝癖P珍饈”至少是五星級的標準,可是李白為什么“停杯投箸”食不下咽呢?詩文哪些地方暗示我們原因了嗎?

      引導明確:詩人食不下咽的原因是因為詩人此時心中充滿了愁悶。從課題《行路難》里面我們可以感受到。路是一種象征,象征人生之路。(學生或老師補充詩歌寫作背景:

      李白一生追求政治理想,熬到41歲才開后門,進入朝廷卻被皇帝當作點綴生活、粉飾太平的御用文人,還來不及抒發(fā)郁悶之情,在宮廷不久被人打小報告,就被李隆基賞了一些金子給趕了出來。為之努力了多年的政治理想就在一旦之間付之汪洋。因此內(nèi)心非常失落、悲憤、憂郁。

      2、古人飲酒時,常舞劍以助酒興。這里也是舞劍助酒興嗎?

      有點激憤的味道。你悲憤又如何?你有才能又如何?

      還有嗎?

      3、“欲渡……”怎么理解這句話?——李白想什么?(想“渡黃河,登太行”)但是什么讓自己的仕進道路受到阻塞,濟世安民的理想無法實現(xiàn)呢?(“冰塞川,雪滿山”,)用“冰塞川”、“雪滿山”作比喻來進行說明。

      4、我們說希望越大,失望越深。李白的政治理想難以實現(xiàn),苦悶心情可以想象,這苦悶是政治上的'受挫失落造成的。

      5、大家知道李白不會輕易言敗的接下來他如何感嘆的?

      問:用什么歷史故事?哪個同學能給大家講一講?

      問:李白為什么要引用這兩個典故?

      姜尚、伊尹巧遇明主,給詩人迷茫的心田注進希望之光,夢想著自己有朝一日能象古人一樣,為統(tǒng)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偉大的功業(yè)。當他的思緒再次回到現(xiàn)實中來的時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艱難。瞻望未來,只覺前路崎嶇,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6、我們一起來把這首詩的最后一句齊讀一下。

      教師:這句詩中,讀出了一個自強不息、樂觀奮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對著現(xiàn)實的艱難,哪怕前路障礙重重,但他堅信自已總有一天會像宗愨一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表現(xiàn)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zhí)著和追求。

      四、總結(jié)全詩

      1、討論本詩如何體現(xiàn)李白浪漫主義詩風的?

      (1)巧用歷史故事

     。2)夸張的描寫,形象的比喻

     。3)跳躍式的結(jié)構(gòu),全詩共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蕩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蕩起伏、復雜變化。總之,全詩基調(diào)是激越的,是樂觀向上的。

      2、主題

      3、有一首對聯(lián)是這樣的:千古詩才,蓬萊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蓮居士謫仙人。是指誰?(李白),通過今天的學習讓我們認識了李白這位“謫仙人”,也因為走進他的內(nèi)心,讓我們獲得了有價值的人生感悟。在此我祝愿每一個同學都能“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行路難》教學設計】相關(guān)文章:

    行路難教學設計03-08

    《行路難》教學設計(通用5篇)04-20

    《行路難》教學設計模板(通用5篇)05-22

    《行路難》的教案設計08-25

    《行路難》課后教學反思11-18

    《行路難》教案07-28

    《行路難》的教案03-09

    行路難教案03-28

    《行路難》精品教案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