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专区一二三,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播放,久久精品国产二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第一页

    數學教學設計

    時間:2023-06-14 18:48:05 教學資源 投訴 投稿

    【熱】數學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借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你知道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數學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熱】數學教學設計

    數學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使學生掌握用豎式計算連加、連減的方法和簡便寫法。

      進一步鞏固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用豎式計算連加、連減的方法。

      教學難點:

      使學生掌握兩個豎式連寫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師生問好

      我聽你們的老師說,大家都非常的聰明,什么東西都是一教就會,我不信,現在就來考考大家,看看你們是不是真的'很聰明。

      二、檢查復習

      1、口算下面各題(并說一說計算順序)

      8+4+3= 13-4-5= 62-20=

      9+5+7= 16-8-4= 58-30=

      2、筆算下面各題(并說一說)

      28+34= 52-20=

      三、導入新課

      我對大家剛才的表現非常滿意,果真是名不虛傳,你們真的是非常的聰明。不過我還想試一試,看看能不能難倒你們。

      將28+34改為例1 28+34+23

      四、教學新知

      師:這三個數相加,我們應該先算什么?

      生:先算 28+34

      師:28+34我們已經算過了,誰能幫老師寫出來?

     。▽W生口述計算,教師板書。)

      師:現在做完了沒有?還要算什么?

     。▽W生口述計算,教師板書。)

      師:現在做完了嗎?

     。ㄗ⒁,還要再在橫式上寫上得數。)

      師:這幾位同學真聰明,還有哪位同學和他同樣聰明?

      好!現在我們就來比試一下,看誰最聰明?!

      完成 “做一做” 49+25+17

      師:大家看一下,我們剛才在計算時用了幾個豎式?誰能只用一個豎式就能算出來呢?

      你是怎樣想的?

      生回答。

      真棒!現有我們把原來的兩個豎式合成了一個豎式,比原來簡便多了,這就叫“簡便寫法”。

      好!同學們真是太聰明了,連簡便寫法都能自己想出來?磥硐旅娴倪@道題也難不住大家了。不過也說不定,你們中間會有個“小迷糊” ,看看誰愿意當小迷糊!

      把52-20改為例2: 52-20-18

      對學生提出要求:先用兩個豎式來寫,然后再把兩個豎式寫成豎式的簡便寫法。

      學生完成后,指名說計算過程,教師板書。

      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表揚,然后指著其中的 52-20 說:

      這一步是兩位數減整十數,我們學過它的口算,誰能口算出來呢?

      根據學生舉手數的多少,說: 真不錯,有這么多的同學能口算出來,那么以后我們再遇到這樣的題目,能口算的就不用再寫豎式了。

      在板書上用紅色虛線把 52 框起來。

     。20

      ——

      下面我們就來試一試,看看你能不能省略其中的一步計算。

      “做一做” 84-26-30= 注意:遇到哪一步可以口算,就不必寫豎式。

      五、課堂總結

      同學們,剛才我們所做的黑板上的這幾個題,就是課本上的例1和例2,其中的例1是三個數相加,叫(連加)(并板書)。例2是從一個數中連續(xù)減去兩個數,叫(連減)(并板書)。在用豎式計算連加和連減的時候,我們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指例題)用兩個豎式來算,第二種把兩個豎式連起來寫,叫“簡便寫法”。

      六、課堂練習

      1、現在我們再來重新練習一下兩個豎式的簡便寫法。

      做第1題。

      2、大家都做的不錯,現有我們再來做一下第2題,你可以選擇用兩個豎式或用簡便寫法。

      3、另外,如果在計算中,我們發(fā)現一些題目比較簡單,可以直接口算,不寫豎式。

      我們來做一下第三題,看誰能不用豎式,直接算出來。

      六:板書設計:

      連加 連減

      例128+34+23=85

      28 62 簡便 28

      + 34 + 23 寫法 +34

      ———— ———— ————

      62 85 62

      +23

      ————

      85

      例252-20-18=14

      52 32 簡便 52

     。 20 -18 寫法 -20

      ———— ———— ————

      32 14 32

     。 18

      ————

      14

    數學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讓學生自主探索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進行筆算,并能對其中的算理作出合理的解釋。

      2、使學生體會小數乘法是解決生產、生活中實際問題的重要工具。

      2、過程與方法:

      在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練習,感受數學探索活動本身的樂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讓學生通過主動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數乘小數的計算方法。

      2、教學難點:

      理解小數乘小數的算理。

      3、考點分析:

      利用整數的乘法原理解決小數乘小數的算法,讓同學們在以后的學習中能夠理解小數乘法的能力,高效快捷的計算小數的乘法。

      教學工具

      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設計

      1、情境導入

      同學們,前面我們學習了小數乘整數和整數乘小數,我們根據原則能不能計算一下下面的題目。

      1、復習舊知:

      師:根據15 × 12 = 180,直接寫出下面各題的積。

      15 × 1.2=?

      1.5 × 12 =?

      生:

      15 × 1=18

      1.5 × 10=18

      師:

      那么大家知道:1.5x1.2=?

      2、導入新知:

      師:同學們,下圖中是一個課桌,我們能看圖解決下面的問題嗎?

      ①從圖中,你能獲取那些數學信息?

     、诟鶕@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巯旅嫖覀兙蛠斫鉀Q課桌的面積有多大?

      你會列式計算小課桌的面積嗎?

      生:

     、購膱D中我們可以看到課桌的長和寬。

     、谔釂枺涸鯓忧笳n桌的'面積呢?

      2、探究新知

      一、問題解決(1)

      1、多媒體展示問題

      1、多媒體展示計算流程

      師:我們大家一起來解決前面的第一個問題?

      學生:觀看課件解題過程

      在觀看課件的過程中教師要合適的進行講解,讓同學們看清小數乘小數的解題過程。

      2、問題解析:

      二、問題解決(2)

      1、多媒體展示問題

      師:我們大家一起來解決前面的第二個問題?

      學生:舉手發(fā)言

      通過上一個例題的講解,學生們能夠更加踴躍的舉手回答問題,在競爭學習中,學生會獲得學習的成就感。

      三、實際問題(例1)

      1、多媒體展示問題

      師:現在同學們來看看小數的乘法究竟如何計算?

      計算:1.3x1.2

      生:

      學生分組以最快的速度進行思考,看誰能最快找出解題思路。

      2、問題解析:

      第一步:同學們先來計算:13x12

      第二步:數一數因數中總共有幾位小數?

      因數總共有2為小數,所以積有2位小數。

      第三步:把整數乘法的即向前移動2位。

      四、實際問題(例2)

      1、多媒體展示問題

      師:計算:0.14x1.2

      生:學生分組以最快的速度進行計算,看哪個小組計算得又對又快。

      2、問題解析:

      第一步:同學們先來計算:14x12

      第二步:數一數因數中總共有幾位小數?

      因數總共有3位小數,所以積有3位小數。

      第三步:把整數乘法的即向前移動3位。

      五、實際問題(例3)

      1、多媒體展示問題

      師:計算:1.1x0.12

      生:每位同學都看是進行計算,看那位同學計算的又快又準。

      2、問題解析:

      第一步:同學們先來計算:11x12

      第二步:數一數因數中總共有幾位小數?

      因數總共有3位小數,所以積有3位小數。

      第三步:把整數乘法的即向前移動3位。

      3鞏固提高

      1、師:現在請大家看屏幕上面的這幾道題,能不能找出那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課件出示題目)

      師:要找出正確的題目,主要是找對小數點的位置。

      生:學生互相探討交流,完成整個題目,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解:

      56.7×38=2154.6正確

      0.37×0.94=3.478錯誤,應該是0.3478

      41.2×9.2=3790.4錯誤,應該是379.04

      0.78×6.1=47.58錯誤,應該是4.758

      2、師:接下來,再看一個題目,這次要分組進行,看看哪個組做得又快又好。(課件出示題目)

      題目:小明每小時能走12.5千米,從教室去圖書館用了1.5小時,教師距離圖書館多少千米?

     、俑餍〗M先列出算式

      生:各小組在競爭中享受獲取知識的樂趣。

      答案:12.5x1.5

     、诂F在各小組開始豎式計算,看哪個組計算得快。

      解析:

      第一步:同學們先來計算:125x15

      第二步:數一數因數中總共有幾位小數?

      因數總共有2位小數,所以積有2位小數。

      第三步:把整數乘法的即向前移動3位。

      3、師:現在我們來計算一下這一個題目,這次要自己獨立完成。

      題目:0.75x0.25

      解析:

      第一步:同學們先來計算:75x25

      第二步:數一數因數中總共有幾位小數?

      因數總共有4位小數,所以積有4位小數。

      第三步:把整數乘法的即向前移動4位。

      4方法總結

      小數乘法計算方法:

      1、先計算整數乘法

      2、數出因數的小數位數

      3、移動小數點

      5作業(yè)布置

      1、計算下列小數乘法:

     、 0.87x2.25

     、 0.45x3.2

     、 1.4x2.55

     、 3.6x1.8

     、 11.2x3.5

      解析:

      2、如果長方形的長為30px,寬為45px,求出長方形的面積?

      解析:

      可以列出算式為:1.2x1.8

      答:長方形面積為54px?。

      課后小結

      今天這堂課大家運用知識間的聯系,探索出小數乘小數的計算方法,生活中有許多小數乘法的問題,希望你們能用學過的知識去解決。這節(jié)課主要為了讓同學們掌握小數與小數乘法的計算,在教學中涉及了學生互動,分組學習等教學模式,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尋找知識、體會知識。并在授課中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這樣學生才能更加清晰的了解小數乘法的計算過程和原理。

      板書

      第2節(jié)小數乘小數

      小數乘法計算方法:

      1、先計算整數乘法

      2、數出因數的小數位數

      3、移動小數點

    數學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通過測量活動體驗1分米的長度,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和動手能力。

      2、采用同桌合作、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初步理解分米、厘米、米之間的關系。

      3、通過估、量的活動,發(fā)展估測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體驗1分米的長度。

      2、掌握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

      3、建立1分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生成問題:

      讓學生動手測量課桌的桌面的長、寬。

      1、兩人為一組測量桌面的長、寬。

      2、全班交流。

      3、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發(fā)現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用厘米、毫米作單位來測量不方便)

      師:看樣子,米和厘米用在這里都不合適,怎么辦呢?這時就需要一個新的長度單位來幫忙。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共同認識一個新的長度單位。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出示小棒)這根小棒有多長呢?你能試著估一估它大約有多長嗎?(學生匯報)

      2、量一量。

      (1)看來同學們的.估測結果各不相同,那么這根小棒究竟有多長呢,你能想出有什么好的辦法知道它的長度嗎?(用尺子量)

      (2)動手實踐。在你的桌子上就有一根和老師一樣長的小棒,趕快行動量一量吧。

      3、學生匯報測量結果。

      4、讓學生觀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間的長度就是1分米,請學生數一數幾厘米是1分米。板書:1分米=10厘米

      5、讓學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們身邊,或在我們身上哪些物體的長度約是1分米。

      6、用手比劃1分米有多長。

      7、閉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長。

      8、認識幾分米。

      (1)在尺子上認識幾分米。

      (2)出示教具讓學生認識幾分米。

      9、用分米量。

      量繩子的長度(讓學生先估測,然后再測量)

      量完后學生匯報交流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練習一的第3題

      2、判斷下列的說法是否正確,正確的打“ √ ”,錯誤的打“×”

      (1)一條褲子長9分米( )

      (2)一張床長5分米( )

      (3)小明高14分米( )

      (4)一支毛筆長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3、填空:

      5分米=( )厘米=( )毫米30毫米=( )分米

      40毫米=( )厘米=( )分米2米=( )厘米

      四、課堂作業(yè):

      1、口算:

      18÷3= 3400-300= 120+400= 21÷7=6×7= 45÷5=

      2、填空:

      3厘米=( )毫米( )厘米=5分米6分米=( )厘米

      100毫米=( )厘米( )分米=4米60毫米=( )厘米

      3厘米5毫米=( )毫米

      五、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說說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分米的認識

      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數學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體會比例尺產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擴大或縮小的實際意義。

      2、通過圖形的放縮,結合具體情境,感受圖形的相似。

      教學重點:目標1、2。

      教學難點:目標2。

      教學過程:

      活動一、創(chuàng)設情境

      同學們做了一張賀卡,準備母親節(jié)的時候送給媽媽們,這張賀卡長是6厘米,寬是4厘米。笑笑、淘氣、小斌分別在方格紙上畫了賀卡的示意圖,現在請同學們觀察誰畫的像。

      1、出示圖。

      2、觀察圖,同桌互相交流。

      3、匯報。

      4、小組討論:為什么同樣大小的.賀卡,卻畫出大小不同的長方形,而且有的像有的不像呢?他們是怎么畫的?

      5、小組匯報

      笑笑:我畫的圖,寬1厘米相當于實際的4厘米,長1、5厘米相當于實際的6厘米。

      淘氣:卡片的長和寬的比是6:4、也就是3:2,所以,我畫的圖長和寬的比也是3:2。

      小斌:只要長比寬長一些就行。

      6、畫的圖的長和寬與原來的長和寬有什么關系?

      得出:只要長和寬都按相同的比(可以有兩個意思,一是圖中的長與實際的長的比和圖中的寬與實際的寬的比相等,二是圖中的長和寬的比與實際的長和寬的比相等)來畫,畫的圖才像。長方形畫成較小的長方形,首先可以量出原來的長和寬,再將它們的長和寬縮小相同的倍數,才能畫的像。

      活動二、畫一畫

      把下面的圖放大,比一比誰畫得像。

      1、理解題意。

      2、學生獨立完成。

      3、小組內交流。

      4、匯報,全班交流。

      活動三、探究活動

      1、學生獨立完成。

      2、小組交流,匯報。

    數學教學設計5

      教學對象:小學高年級學生。

      教學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提高學生的文學能力,加強數學與文學的聯系,體現學科間的互通性與相聯性;

      3、培養(yǎng)學生的聯想、遷移能力,發(fā)展學生智力。

      教學準備:詩詞、謎語、題卡。

      教學過程:

      (一)引入:數學是一門重要的工具學科,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涉及到數學知識。從平時的觀察中,我發(fā)現同學們有偏科現象,有些同學偏愛語文,有些同學偏愛數學。其實,數學與文學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研究數學知識在文學中的妙用。

     。ǘ⿺祵W知識在詩詞文學中的妙用:

      出示詩二首:

     、僖蝗ト睦,煙村四五家;

      門前六七樹,八九十枝花。(鄉(xiāng)村景色)

     、谝黄瑑善钠,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無數片,飛入梨花都不見。(形容雪花紛飛)

     。1)問:詩中共有幾個數字,從詩中我們可想象出什么?詩中的十個數字體現了怎樣的意境?

     。2)指出:兩首詩都用了1~10這十個數字,巧妙入詩,成為千古佳句。

      (三)數字成語:

      我國文化源遠流長,四字成語之多,當居世界第一。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許多成語、口語中都鑲嵌了數目字,所占比例非常大?磥,數字與中國人特別投緣。下面我們利用成語、常用語中涉及的數字,做一做巧妙的計算游戲。

      1、在( )里填數字,組成數,按規(guī)定進行計算。

      如:(十)拿(九)穩(wěn)-(七)上(八)下=(三)位(一)體

      算式:109-78=31

      分組競賽:(在規(guī)定時間內全體同學操作,看哪一組組員做對的總題數最多。)

     、伲 )光( )色×鐵價不( )=( )貨公司

      算式:

      ②( )年青÷( )合花=( )花齊放

      算式:

     、郏 )刀( )斷×( )字經=( )頭( )臂

      算式:

     、埽 )嘴( )舌×( )視同仁=( )上( )下

      算式:

     、荩 )萬火急×( )指連心=( )萬富翁

      算式:

      ⑥( )( )生肖×連升( )級=( )( )( )計

      算式:

     、撸 )年樹木×( )年樹人=各有( )秋

      算式:

      ⑧( )面威風×( )竅生煙=( )顏( )色

      算式:

     、幔 )霄云外-( )見如故=( )面玲瓏

      算式:

     、猓 )令( )申+( )波( )折=( )通( )達

      算式:

      2、根據等式填成語或口語。

      如:算式:78+23=101

      成語:(七)上(八)下+(兩)面(三)刀=(百)無(一)失

     。1)分組競賽:(比一比哪組做得又對又快。結束后小組間互相交換,評價答案是否可行。)

     、偎闶剑48-36=12

      成語:

      參考答案:(四)平(八)穩(wěn)-(三)頭(六)臂=(一)刀(兩)斷

     、谒闶剑9+1001=1010

      成語:

      參考答案:(九)霄云外+(千)鈞(一)發(fā)=(十)全(十)美

      (2)每個小組出一道類似的題目(必須先擬定參考答案),指名考一考另一小組。

     。ù饘Φ腵加1分,答不上的扣1分:由出題的小組出示答案,并加1分。)

      3、分別用“一”至“十”10個數字為頭,寫出十個成語。

      一( );二(兩)( );

      三( );四( );

      五( );六( );

      七( );八( );

      九( );十( )。

      (每對一個,計一分)

     。ㄋ模⿺祵W謎語:

      導入:數學與文學之間還有一些很有趣的聯系,如數學謎語,既可以由數字想象出文字,又可以根據文字的意思聯想到數學名詞。

      搶答:

     。1)7/8(猜一成語)七上八下

      (2)并肩前進(猜一數學名詞)平行

     。3)0.30元(猜一數學名詞)三角

      (4)七天七夜(猜一圖形長度)周長

     。5)兩牛相斗(猜一幾何名詞)對角

     。6)2~9999(猜一成語)萬無一失

     。7)7分鐘+8分鐘=1000元(猜一成語)一刻千金

     。8)10002=100×100×100(猜一成語)千方百計

     。ㄎ澹┬〗Y評價:數學在生活、學習和其它學科領域中的應用廣泛,起著其它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善于應用數學知識,才能使人類智慧得以提升。在今天的活動中,同學們思維敏捷,拓寬了視野,開闊了眼界,相信在今后的學習中會更投入,取得更好的成績,能做到嗎?(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

     。┱n外拓展作業(yè):尋找生活中除文學外,數學知識在其它方面的應用。

    數學教學設計6

      這堂課給人的感覺是水到渠成,如沐春風,教師教得親切,自然,活潑,學生學得輕松愉快,有以下優(yōu)點值得我們學習:

      1、教學設計新穎別致,整堂課不覺得在學,而覺得是一堂套圈的活動課,學生是參與者,教師是評委,在玩中學,比生硬的說理更讓人信服,更富有感染力,哪個學生不好玩,不好動?這堂課滿足了學生的興趣,所以氣氛也相當的活躍,無疑,教學設計是成功的。

      2、教學流程生動,流暢,層次感強。如三次套圈,每次的目的都不同,第一次引出連加,第二次引出連加中的進位,教師并進行重難點引導,第三次是估算,也是在游戲中進行,為后來的環(huán)節(jié)打下基礎,最后,用600元錢買價格不同的動物娃娃,夠不夠?將連加運用到生活中,一氣呵成,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鋪墊,教學環(huán)節(jié)相當嚴謹。

      3、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課標倡導的學習方式,這節(jié)課也把權力下放,教師只作點拔,成為活動的組織者,巧妙設疑,引導學生去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拓展他們的解題思路,激活他們的思維,如套圈比賽,男女生競爭,提高了學生的主動參與的面和質量,讓人覺得是學生在推波助瀾,學生們自主合作完成了學習任務,有一點啟發(fā):只要教師放開你呵護的雙手,就會發(fā)現,孩子也是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究者。

      幾點建議:

      一、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能否多舉幾個例子;

      二、在學生上臺套圈時,能否交給臺下的同學一些任務,如讓他們算結果等;

      三、課堂要有小結,但這堂課的小結過于匆忙,流于形式

    數學教學設計7

      教學內容:

      鏡子中的數學(北師大版數學三年級下冊25—26頁)

      教學目標:

      1、結合實例和具體活動,感知鏡面對稱現象

      2、經歷探索鏡面對稱現象的一些特征的過程發(fā)展空間知覺和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感知鏡面對稱現象

      難點:

      發(fā)展空間知覺和空間觀念

      教學準備:

      師用的示范鏡子,學生每人一面小鏡子

      教學過程:

      一、操作導入:

     、俪鍪剧R子,引導學生照身邊的.物體,說說你有什么發(fā)現。

     、谛〗M同學互相說說你的發(fā)現

     、廴嗤瑢W匯報

      二、探究驗證:

      ①用鏡子完成P17“試一試”第(1)題看看整個圖形是什么,看和你的發(fā)現是不是一樣。

     、谕阑ハ嗪献鳎瓿傻冢2)題,擺一擺,看一看,你發(fā)現了什么。

     、蹘椭鷻C靈狗:

      在觀察機靈狗的發(fā)現,看看是不是對呢?

      三、鞏固應用:

      1、完成P18“練一練”第1題

      先想想,再用鏡子驗證一下你的選擇是否正確

      2、把鏡子放在圖中適當的位置,使你們能看到圖的全部

      四、實踐活動

      利用周末的時間,收集對稱的圖形,圖案和照片在全班交流展覽。

    數學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認識連加,理解連加的意義,初步滲透部分與整體的相對性。

     。、通過教學中的游戲,讓學生掌握連加計算的方法,并體驗算法的`多樣化。

     。、學習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yǎng)學生對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連加的意義,掌握連加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明確整體與部分的相對性

      教學過程

      一、搶答游戲復習10以內的加法(引出本節(jié)課所要學習的問題)

      1+2=

      3+2=

      5+2= 3+1=

      5+1=

      7+1=

      二、情景導入,揭示連加含義

      初步理解連加的含義

      教師:老師要給大家介紹一位新朋友明明,明明是個愛勞動的孩子,瞧,明明在干什么呢?(呈現65頁第一幅情境圖)

      三、探究連加的計算方法

      教師(出示5+2+1):這個算式讀作“5加2加1”學生齊讀算式:5加2加1教師:5+2+1怎么算呢?先想一想,再和前后桌說一說教師:誰來說說你是怎么算的?學生:先算5+2=7,再算7+1=8教師重復,邊說邊在算式上標出運算順序,完成如下板書

      教師:

      5、2、1各表示什么?誰來說一說

      學生:5表示先來的5只小雞,2表示后來的2只小雞,1表示最后來的1只小雞

      教師:8表示什么?

      學生:8表示一共來的小雞。

      教師:你們看明白了嗎?

      四、鞏固練習,動手操作

      擺一擺,讓學生動手操作,先拿出4根,再拿出2根,最后拿出3根。共拿出了幾根?列算式說得數。說說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五、拓展練習

      小貓釣魚

      送花花回家

      六、總結

    數學教學設計9

      一、教學設計:

      1 學習方式:

      對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實際是平面幾何中對封閉的兩個圖形關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兩個三角形間最簡單,最常見的關系。它不僅是學習后面知識的基礎,并且是證明線段相等、角相等以及兩線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據。因此必須熟練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靈活的應用。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這一部分內容,遵循啟發(fā)式教學原則,用設問形式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設計一系列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操作、觀察、探索、交流、發(fā)現、思維,使學生經歷從現實世界抽象出幾何模型和運用所學內容,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真正把學生放到主體位置。

      2 學習任務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書提供的素材和活動,鼓勵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動,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體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培養(yǎng)學生有條理的思考,表達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在以直觀操作的基礎上,將直觀與簡單推理相結合,注意學生推理意識的建立和對推理過程的理解,能運用自己的方式有條理的表達推理過程,為以后的證明打下基礎。

      3 學生的認知起點分析:

      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已了解了圖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圖形的對應邊、對應角的關系,這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條件做好了知識上的準備。另外,學生也具備了利用已知條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圖能力,這使學生能主動參與本節(jié)課的操作、探究成為可能。

      4 教學目標:

     。1)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積極主動地經歷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的過程,體會利用操作、歸納獲得數學結論的過程。

     。2) 掌握三角形全等的“邊邊邊”、“邊角邊”、“角邊角”、“角角邊”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 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推理能力,發(fā)展有條理地表達能力,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5 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重點:三角形全等條件的探索過程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從設置情景提出問題,到動手操作,交流,直至歸納得出結論,整個過程學生不僅得到了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條件,更重要得是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體會了一種分析問題的方法,積累了數學活動經驗,這將有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數學,應用數學。難點:三角形全等條件的探索過程,特別是創(chuàng)設出問題后,學生面對開放性問題,要做出全面、正確得分析,并對各種情況進行討論,對初一學生有一定的難度。

      根據初一學生年齡、生理及心理特征,還不具備獨立系統(tǒng)地推理論證幾何問題的能力,思維受到一定的局限,考慮問題不夠全面,因此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適時點撥、引導,盡可能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參與到合作探討中來,使學生在與他人的合作交流中獲取新知,并使個性思維得以發(fā)展。

      6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媒體(資源)和教學方式

      復習過渡

      引入新知

      創(chuàng)設情景

      提出問題

      建立模型

      探索發(fā)現

      歸納總結

      得出新知鞏固運用

      及其推廣

      反思小結

      提煉規(guī)律

      電腦顯示,帶領學生復習全等三角定義及其性質。

      電腦顯示,小明畫了一個三角形,怎樣才能畫一個三角形與他的三角形全等?我們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條邊

      分別對應相等,三個角分別對應相等,那麼,反之這六個元素分別對應,這樣的兩個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個條件呢?條件能否盡可能少嗎?

      對學生分類中出現的問題,予以糾正,對學生提出的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要給予肯定和鼓勵,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生需要,發(fā)展學生個性思維。

    數學教學設計10

      “用數學”是以新的教學理念為指導,注意結合計算的教學,安排應用數學解決的內容,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發(fā)現,培養(yǎng)學生“用數學”的意識,通過數學活動,采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方式,讓學生了解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廣泛聯系,會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逐步獲得數學的思想方法,并促使應用意識的形成。

      這節(jié)課是鞏固第47頁、58頁的教學內容,整合第107頁的內容。重在引導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通過觀察,在情境圖中會找有用的信息,并會選擇相應的數學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同時鞏固和熟練10以內的加減法。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鞏固第47頁、58頁的教學內容,出示帶大括號和問號的情境圖,引導學生完整的敘述圖意。在大括號和問號這些符號的引導下,完整地認識了一個用數學的整體形式。在此基礎上,通過改變問號的位置,重點引導:問號在哪?問題是什么呢?加強對“問題”的感知和理解。

      第二環(huán)節(jié)是在沒有了符號(?)的開放情境中。首先引導學生有條理的觀察,交流看到的數學信息,然后引導學生初步體會根據合適的信息,可以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如根據你看到的左邊有2個黃蘑菇,右邊有1個黃蘑菇,可以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是在此情境下,自己選擇信息,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如同學們根據左邊有2個黃蘑菇,右邊有1個黃蘑菇,提出了一共有多少個黃蘑菇?真棒,再看圖,根據其他信息還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呢?小組里先說說。然后匯報根據什么信息提出了什么問題?怎么解決?重點解決“一共有幾個蘑菇”的問題。特別注意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分析問題,尋找不同的解決策略。比如引導學生思考除了按左右來分,5+4或4+5。還可以怎么樣計算?還可以按顏色分,3+6或6+3。讓學生在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的活動中,產生樂趣,鍛煉能力。

      第四個環(huán)節(jié)出示109頁游泳圖,要求先仔細觀察找出數學信息,根據信息提出相應的一個數學問題來解決。你想解決什么問題就解決什么問題。解決問題是學習的目標。教師要求每個學生根據信息,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感悟數學知識,主動獲取知識。體現了用不同信息,提出不同問題的用數學的思想。通過匯報,引導學生體會同樣是解決“一共有多少人”的問題,卻列出了不同的算式。這是一個開放性提問,小組進行協(xié)作學習,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讓學生在小組內充分展示自己的見解,在小組合作交流中學會互補學習,提高交往能力,并獲得積極的數學情感。

    數學教學設計11

      摘 要:本著對課堂練習分層教學設計的要求與目的,本節(jié)課設計了三個層次。針對學困生的特殊情況,課堂練習通過誦讀定理和抄寫例題來使其加深印象;在鞏固練習中中等生要求書面寫出步驟并進行展示;對于優(yōu)等生在快結束本節(jié)課時拋出變式讓他們進行思考,并交流思路。這三個層次都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使每位學生上課都有事可做,根據自己的能力來解決能力范圍內的問題。

      關鍵詞:相切;環(huán)節(jié)說明;分層體現;

      一、案例背景介紹

      (一)教學環(huán)境

      在我們著手進行課題《初中數學分層教學方式與策略研究》的研究開始后,大家齊心協(xié)力探索、研究方法,組內各種分層招數可謂是百花齊放,為此我代表課題組上了一節(jié)分層教學的展示課,以供同仁觀摩點評,為促進數學教學的分層設計向更好的方向前行作貢獻。

     。ǘ⿲W生情況

      我校學生大部分來自韓莊鎮(zhèn)不同的自然村,由于小學地域的不同,所以學生的基礎各不相同,很多學生的基礎還相當薄弱。因此這種情況特別適合分層教學。

     。ㄈ┙滩那闆r

      本課是人教版初三數學上冊第24章圓第2節(jié)點和圓、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中的一個課時:直線和圓相切的情況。學生已經有了點和圓的位置關系的基礎以及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的數量的認識,本節(jié)課研究直線與圓的特殊位置關系相切,將相切從位置到數量的邏輯自然過渡,進而引出圓的切線的判定和性質。重點是圓的切線的判定定理和性質定理。難點是判定定理的理解和性質定理證明中反證法的理解。

      二、案例內容設計及說明

      環(huán)節(jié)一:復習引入

      通過回顧舊知再次加深圓與直線的位置關系,在全班集體朗讀中體會d與r的關系,并順勢將位置關系量化這一問題顯化,同時自然引出特殊情況――相切

      環(huán)節(jié)說明:俗話說書讀百遍,其意自現。數學概念在朗讀中更能逐漸理解其本質,因此不光語文需要朗讀,數學也要朗讀。而且針對我班學困生上課聽不懂,不會做的現象,這樣來設計復習方式更能調動我班學生學習的動力,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這也是這個環(huán)節(jié)分層的體現。

      環(huán)節(jié)二:新知探究

      活動

      1、引導學生從直線與圓相切的位置及數量關系上來深入探究,通過動態(tài)演示來理解一條直線何時變成圓的切線。

      環(huán)節(jié)說明:上節(jié)課得到的圓與直線相切是數量上的關系,通過動態(tài)的演示讓學生明確位置的變化,從而總結出切線的判定。但是引導很重要,從兩個方面去觀察:直線經過哪里?與圓的半徑有什么位置關系?需要老師點撥。并要等待學生來總結,不能操之過急。分層體現1對觀察的結果分別讓兩位程度較差的學生回答,再讓中等程度的學生來總結;體現2對定理的數學表達讓全體學生寫在練習本上,老師選擇展示,并修改;體現3對總結出的判定進行朗讀。

      活動

      2、將判定的題設和結論互換后的探究。

      環(huán)節(jié)說明:反證法在過三點做圓時已有所涉及,所以在這里用反證法證明切線的性質時讓學生互相交流討論然后進行匯報就行,不要進行過多的引申,否則淡化了主題。分層體現1討論交流時采取師傅和徒弟在同一組,師傅負責解釋證明的方法;體現2數學語言的書寫讓學生自己寫并派代表寫在黑板上。

      環(huán)節(jié)三:鞏固和應用

      通過判斷題加深對切線的判定和性質的理解。通過師生共同分析解決幾何解答證明題,并由學生書寫證明步驟。

      環(huán)節(jié)說明:判斷題中設置了3道小題,并給出了反例,能使學生更加明確定理的意義。這里教學的分層體現在針對反例來問學困生為什么不對,讓學生說出違背了所需條件的哪一條,強化切線判定條件在這部分學生頭腦中的印象。例題的分析采取了小組討論交流的方法,與環(huán)節(jié)二中的分組一樣,分層體現在“師帶徒”弄清解題思路,師傅增強了解題的邏輯性,更嚴密,徒弟學會了解題的分析,拓寬了視野,打開了思路。在有思路的前提下,全班安靜書寫步驟。還可以展示在投影下,由學生來評判書寫的是否清楚。

      環(huán)節(jié)四:課堂小結

      在小結中,除了總結出本節(jié)課所學的判定和性質外,將相關的判定和性質做一歸納很有必要,“在不斷的總結中收獲、進步”不是嗎?同時提出下節(jié)課要學習的相關性質更能激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環(huán)節(jié)說明:在小結的分層中判定由程度稍差點的學生總結,哪怕照著書上找都行,并進行誦讀,使其再次熟知所學知識。在性質的總結中,老師拋出兩條本節(jié)未涉及的性質給學生,讓學生課后思考證明,在下節(jié)課時可由學生簡要發(fā)表見解并證明。

      環(huán)節(jié)五:拓展練習

      通過引導學生添加輔助線,點撥學生圓中常用輔助線的做法,分情況添加恰當的輔助線。這兩個練習旨在拓展尖子生的'思維。

      環(huán)節(jié)六:作業(yè)布置

      通過分層布置,使每位學生都能在自己能力范圍內進行鞏固練習。

      環(huán)節(jié)說明:作業(yè)

      1、重點面向學困生考察其掌握基礎的程度。作業(yè)

      2、針對待優(yōu)生夯實基礎的基礎上,提高其運用能力。作業(yè)

      3、是設計的培優(yōu)計劃,對學有余力的學生來說是個很好的鍛煉機會。

      三、案例分析與反思

      實際上本節(jié)課中圓的切線的判定定理是為了便于應用而對直線和圓相切的定義改寫得到的一種形式,而圓的切線的性質定理的證明僅僅要求學生再次感受反證法,并不要求會應用,所以本節(jié)的設計在分層中很注重理解和感知,通過互幫互助和朗讀感知達到難點的突破,另外圓是學生學習的第一個曲線形,由直線形到曲線形,在知識上是一個飛躍,本節(jié)利用圖形運動變化過程發(fā)現其中圖形的性質,做好了知識前后的銜接,同時加強了新舊知識的聯系,發(fā)揮出了知識的遷移作用。類比也是本節(jié)課所用到的一個重要的學習方法,而且在教授過程中難度的控制非常適當,分層的影子處處可見?v觀整節(jié)課的分層之處進入都很自然,也落到了實處,但分層效果的檢測沒有體現出來,這也是遺憾之處。

    數學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綜合應用小數運算,觀察物體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使學生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并激發(fā)學習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運用知識解決奧運會比賽項目的數學問題,提高計算能力。

      難點:靈活解決問題和位置的猜測。

      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較強的自主探究能力,而且他們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也都相比低年級上了一個新臺階,再加上天性的好奇心,促使他們喜歡去探索知識,喜歡邊做、邊想、邊用的模式來參與學習活動。有興趣就會有學習的動力,豐富的課堂內容才能吸引他們的目光。

      教材分析:

      在近三屆奧運會比賽中,我國體育代表團均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在數學好玩單元安排“奧運中的數學”這一內容,不僅能使學生綜合運用小數運算、估算、觀察物體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也使學生深刻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并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課前資料的收集,也能讓學生從中發(fā)現問題、主動交流問題、嘗試解決問題。通過個體行動、小組討論、綜合知識運用,真正去體會數學的“好玩”處!

      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欣賞奧運

      比一比:欣賞奧運會精彩項目片段,并把自己知道的項目報出來,看誰報的多。

      導入課題:奧運中的數學

      二、金榜導入,引入學習

     。、課件出示近三屆奧運金牌榜,引導學生感受國家的體育事業(yè)的優(yōu)秀成績。

      拋出問題:“奧運會中有沒有學過的數學知識呢?”

     。病⒔榻B田徑明星:劉翔,他是2004年110米欄奧運會冠軍,欣賞當時奪冠時刻,感受精彩,捕捉數學問題。

      問題一 結全前三名的比賽成績,計算出他們分別相差多少秒?(先回顧知識,后獨立完成)“計算進要注意哪些問題呢?”給學生一個知識方向的搜索,回憶并明確所用到的.知識。(學生板演,發(fā)現問題,對照知識,糾正錯誤)最后明確:小數的加減,小數點要對齊,也就是相同的數位要對齊。

      問題二 根據上個問題的計算結果,判斷以下兩副圖哪副符合當時的比賽情境(學生先思考,再小組內交流,并總結出判斷的方法)。明確:“相差的時間越小,相差的距離也就越小”。

      問題三 通過口算算出劉翔的成績和奧運會記錄相差多少秒?鞏固學生的小數加減,強化記憶。

      3、介紹跳水冠軍何沖,欣賞何沖的高難度的跳水動作,感受成績的來之不易,并公布前五跳的成績,制造問題。

      問題一 最后一跳前,何沖領先秦凱多少分?(通過對信息中落后和領先的理解,讓學生體會轉化問題的方法,感受數學不同的條件,所用的運算也會有所不同,強化認真審題的習慣)

      問題二 結合最后一跳的成績,用自己的方法去判斷三人的名次順序。(小組合作分析解決問題,說明自己的判斷方法,對比發(fā)現方法的優(yōu)劣,感受數學的策略多元化)通過相差分數的累積和領先分數與落后分數的對比,可以快速判斷出三人的順序。

     。、認識女奧運冠軍郭文珺,通過視頻了解比賽規(guī)則,感受運動員的強大心理素質和自我控制能力。通過成績的變化,發(fā)現新的數學問題。

      問題一 前七槍落后0.2環(huán),請根據八九槍的成績判斷郭落后還是領先?(學生先獨立完成,后交流并對比各自方法,發(fā)現最優(yōu)的方法)有的同學選擇加總分再相減來判斷;有的先觀察成績,找出相同成績和不同成績,發(fā)現只需計算不同成績的即可,從而更快更準確的確定結果。

      問題二 給出郭最后一槍成績,判斷格貝維拉最后一槍至少打多少環(huán)才能奪冠?(先請同學們理解兩個問題:一個是怎樣才能奪冠?二是至少的意思是什么?學生先小組交流自己的理解再統(tǒng)一認識,對比同學們的見解,確定正確的思路和計算方法)奪冠可以是并列的,所以這個至少就是指格貝維拉要打一個能剛好和郭文珺總成績一樣的環(huán)數即可,即最低限度是多少環(huán)才能滿足并列冠軍。結合之前領先0.5環(huán)的優(yōu)勢,所以格貝維拉只需打出10.3環(huán)即可并冠軍。

      問題三 格貝維拉最后一槍只打了8.8環(huán),如何確定兩人最終相差的環(huán)數?(結合跳水問題的經驗,學生思考交流完成作答)通過最后一槍的成績差,再對比之前的相差環(huán)數,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及準確列式。

      問題四 感受賽場,判斷位置。(學生發(fā)揮想象力,利用所學判斷結果)

      三、體驗感悟,升華認識

      分享感悟,引導學生重新定位對數學課的認識,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發(fā)現數學的魅力之處。

    數學教學設計13

      課題

      正比例函數

      一 教學目標

      1.通過案例理解正比例函數,能列出正比例函數關系式 2.教會學生應用正比例函數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 教學重點

      理解正比例函數的概念

      三 教學難點

      利用正比例函數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四 教學過程

      【提出問題】

      《阿甘正傳》是一部勵志影片。片中阿甘曾跑步繞美國數圈,假設他從德州到加州行進了21000千米,耗費了他150天時間。

      (1) 阿甘大約平均每天跑步多少千米?

      (2) 阿甘的行程y(km)與時間x(天)之間有什么關系?

     。3) 阿甘一個月(30天)的行程是多少千米?

      【生】 列算式回答 【師】 點評總結

      2.寫出下列變量間的函數表達式

     。1) 正方形的周長l和半徑r之間的關系

      【進一步抽象問題讓學生思考】

      (2) 大米每千克四元,則售價y元與數量x(kg)的函數關系式是什么?

     。3) 下列函數關系式有什么共同點?(小組合作)

      【分析共同點和不同點,找出規(guī)律】 (1) y=200x

      (2) l=2∏r (3) m=7.8V 【生回答,師點評】 【引入新課】

      1.正比例函數的概念:

      一般地,形如y=kx (k≠0)的函數,叫做正比例函數,其中k叫做比例系數.【板書概念,引導學生分析正比例函數的定義】

      2 【例題講解】

      例1 在同一坐標系里,畫出下列函數的圖像: y=0.5x y=x y=3x 解: 【略】

      【掌握函數圖像的畫法:列表,描點,連線】 3.練習

     。1)已知正比例函數y=kx.當 x=3 時 y=6 。求 k的值

      (2) 一種筆記本每本的單價為3元。則銷售金額y元與銷售量x之間的關系式是怎樣的? 當銷售金額為360元時,則售出了多少本這種筆記本?

      四 小結

      五 課外作業(yè)

      【反思】

      由于函數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不容易理解。而理解函數的概念是教學的重點。這節(jié)課首先通過實例,回顧函數的概念,其次抽象提出正比例函數關系式,由學生觀察得到特點,然后引出正比例函數的概念和特點,再通過練習加以鞏固,最后通過小組討論利用正比例函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數學教學設計14

      一、 本課題研究背景和目的

      閱讀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它是人們獲取知識的基本途徑之一。閱讀具有快捷傳播知識、加深理解、提供范例、培養(yǎng)認知能力等功效。在數學教學中。不少老師和學生都認為學習數學就是老師多講解,學生要多做題,課本被當成了教師的講解材料和學生的練習冊,對課本中的內容的閱讀重視不夠。學生也沒有閱讀數學課本的習慣,學習中若有問題,也往往直接問老師,很少通過鉆研課本來尋找思路。

      本課題研究的第一個目的是讓學生正確認識數學閱讀的作用,有效地發(fā)揮數學閱讀的教學功能,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增強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本課題研究的另一目的是想通過課題研究,讓老師體會到閱讀數學課本內容的重要性,從而更有效地利用教材;同時,在閱讀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 國內研究的現狀分析

      從網上查找到的資料可以看出,目前,有一部分中學比較注重開展對中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研究,小學雖然也有教師對此問題比較關注,能看到一些老師寫的理論文章,但在我所聽到的各種級別的數學公開課上,還很少看到有教師能夠把這個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有效體現出來。實際上,與其他學習方式相比,數學閱讀具有“有助于規(guī)范學生語言,加深其對數學思想方法的理解,養(yǎng)成其獨立思考的習慣,培養(yǎng)其自學能力”等特點,應該說,是數學教與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數學教學改革應該認真研究的一個問題。同時我也認為,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符合現代“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教育思想。但是,由于在小學階段,老師總感覺學生年齡小,理解能力弱,自主學習能力差,不敢放手讓學生通過閱讀來獲得新知,該閱讀的時候不是被教師代替就是電腦課件代替,學生讀的機會少,甚至一節(jié)課,學生沒有機會讀書,課堂上往往是學生聽的多,而讀的少。這種教學現狀,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能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目前小學生使用的教材,是許多專家依據新的課程標準,結合小學生知識結構和年齡特征來組織編寫的,編寫過程中,一定是考慮了學生的接受能力,小學生應該是可以看懂的。所以,利用現行教材開展閱讀教學,完成是可能的。

      三、 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閱讀內容的選擇研究:如教材中出現的'數學概念、公式的推導過程、數學知識、單元小結、算法指導等。

      閱讀措施的選擇研究:如課內讀和課外讀。課內讀主要有:對概念的閱讀。對公式的閱讀和對數學習題的閱讀。課外讀還包括上網查閱相關資料,讀課外書等。

      相關研究:教學設計形式的研究、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研究、閱讀效果評價方式的研究和閱讀教學與其他教學形式想結合的研究。

      課題的可行性分析

      1、學校從20xx年開始啟動校本教研活動,經過兩年的實驗和摸索,我們已經積累了一些開展話題研究的實踐經驗。

      2.人員結構。以市級骨干教師牽頭,教科室指導組織實施,以校骨干教師、特級教師和一線青年教師為主要研究力量。

      課題負責人:汪尊明,男,市級骨干教師,本科學歷,小學高級教師,教導處副主任;

      參與研究人員:

      徐 勇,男,小學高級教師,大專學歷,數學教研組長;

      孫玉峰,男,小學一級教師,大專學歷,團支部書記;

      張巾巾,女,小學一級教師,大專學歷,

      鄧秀梅,女,小學特級教師,大專學歷。

      3.資料準備。學校圖書館查閱相關書籍和雜志;在網上查閱相關資料。

      4.經費保障。向學校爭取經支持。

      四、階段性安排

      第一階段:課題申報、論證與調查階段,時間:20xx年8月-20xx年9月;

      第二階段:課題實踐階段,時間:20xx年9-20xx年6月;

      第三階段:總結提升形成模式階段,時間:20xx年7-20xx年9月

      五、 研究方法

      本課我們定位為行動研究,以實踐研究為主要研究手段。我們的指導思想是“立足校本,在學中做,在做中求發(fā)展!

      六、 研究人員及分工

      汪尊明:負責課題的規(guī)劃、指導、實踐與總結

      徐 勇:負責高年級的課堂教學實踐研究

      孫玉峰:負責高年級的課堂教學實踐研究

      鄧秀梅:負責低年級的課堂教學實踐研究

      張巾巾:負責中年級的課堂教學實踐研究

      七、 本課題研究的成果顯示

      1、具有可操作性的課堂教學實例;(用錄像形式呈現)

      2、實踐教師結合自己的實踐寫出相關文章(以論文形式呈現)

      3、結合具體教學內容編寫出有一定特色的教學設計(以教學設計方式呈現)

    數學教學設計1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借助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自主認識新的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動手操作等豐富的學習活動,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時間觀念。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滲透愛惜時間的教育,教育學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二、教學重難點

      借助豐富的活動,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三、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學生)口算卡片,每人準備一個時鐘。

      四、教學步驟

      (一)情境導入

      (播放新年聯歡晚會的片段)

      談話:新年的鐘聲將敲響,讓我們一起來倒計時。(課件出示鐘面,伴隨著“滴答”聲,讓學生共同進行倒計時)

      談話:剛才,我們進行倒計時,像這樣計量很短的時間,我們常用比分更小的單位--秒。今天,我們就共同來認識這個新朋友。(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認識時間單位“秒”

      (1)師:你知道怎樣計量用“秒”做單位的時間嗎?請仔細觀察你們所帶的鐘表,看看有什么發(fā)現。

      (2)學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學生反饋:

     、贂r鐘有3根針,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針。

     、诿脶樧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廴绻亲x取電子表上的時間時,讓學生可以利用以前學過的'電子表的讀法進一步類推。

      (4)體驗1秒鐘

     、賻:1秒到底有多長呢?讓我們閉上眼睛,仔細聽一聽。(利用時鐘的“滴答聲”讓學生感受。)鐘表發(fā)出“滴答”一聲所經過的時間就是1秒。

      ②學生跟著時鐘的“滴答聲”,做拍手練習,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誰拍得最準。

     、郾纫槐,哪位學生不看時鐘,每秒數一個數,看誰數得最準確。

      ④小結:剛才,我們聽到鐘聲“滴答”一聲就是一秒,我們拍一下手用1秒,數一個數也是用1秒。1秒的時間確實很短,但是有些現代化的工具在這短短的1秒鐘里卻可以做很多事情呢。(舉幾個具有說服力的數據說明1秒鐘的價值)所以,我們可別小看了這短短的1秒鐘,它的作用可大了。我們要珍惜時間,不浪費每1分、每1秒。

      (5)師:(邊撥秒針)秒針從數字12走到數字6,這表示經過幾秒?從數字6走到8,表示經過幾秒?請你輕輕告訴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還知道秒針從哪兒走到哪兒也是10秒?

      2.探索分與秒之間的關系

      (1)師:如果秒針從數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數字12,這時經過多長時間,分針有沒有什么變化。

      (2)讓學生小組合作,仔細觀察鐘面,自主探索。

      (3)學生反饋。

      (4)小結:秒針走1圈,就是60秒,這時分針走1小格,也就是1分鐘,所以1分=60秒。

      3.練習:體驗1分鐘

      (1)讓學生看鐘表,通過讀秒來體驗1分鐘的長短。

      (2)師:1分鐘能做什么呢?

      讓學生分組畫畫、寫字、做口算、摸脈搏體驗1分鐘實際的長短。

      (3)讓學生舉例,說說1分鐘可以做什么事。

      (三)小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認識時間單位--秒)有了秒針,計時就更準確了,時針、分針、秒針在時間王國里分工合作,準確地為人們報時。

      (四)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一”第2題。

      填上合適的時間單位。

      補充:

     、賯兩弦还(jié)課的時間是40。

     、谛∶髋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賽

      師:讓我們一起到緊張激烈的運動場上去看看。50米決賽剛結束,你能通過鐘表的顯示,說出運動員的成績嗎?從這張成績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動:

      師:下課鈴聲響了,請大家安靜,迅速地將課桌上的學習用品整理到書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時間?凑l整理得又快又好。(學生整理,教師報時)

      師:相信大家今后每時每刻都能這樣珍惜分分秒秒,做時間的主人。

      (五)作業(yè)收集有關時間的信息。

    【數學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數學教學教學設計04-15

    數學教學設計01-06

    《連加》數學教學設計05-26

    數學高中教學設計04-07

    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03-25

    數學周長教學設計04-05

    數學教學設計范文05-06

    數學廣角教學設計05-06

    小學數學比教學設計05-10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