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教學設(shè)計實用【15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shè)計,編寫教學設(shè)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么優(yōu)秀的教學設(shè)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楓橋夜泊》教學設(shè)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楓橋夜泊》教學設(shè)計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2、借助注釋理解詩意,想象詩句所描繪的畫面,體會作者的情感。
3、培養(yǎng)學生誦讀古詩的興趣和熱愛我國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學重點:
感受古詩意境,體會使人情感,并能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教學難點:
對詩中“愁”的理解。
一、 激趣導入,感受魅力。
1、導語:有一首詩,讓一位詩人名垂千古,讓一個城市名揚天下,讓一座橋梁成為當?shù)厝儆嗝麡蛑,讓一座寺廟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勝地。這首詩,就是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千百年來,《楓橋夜泊》究竟在散發(fā)著怎樣的魅力呢?這節(jié)課,咱們將一同去感受。
2、板書課題。
3、釋題。
二、讀通詩句,初步感知。
過渡語:《楓橋夜泊》是一首非常美的古詩,在學習之前,我們先來聽一聽?
1、課件出示古詩內(nèi)容,聆聽范讀。
你們也想來讀一讀嗎?
為了讓你們能讀得更好些,老師給大家提幾個小建議,待會,同學們先一個人自由地讀讀這首古詩,注意把字音讀準,把詩句讀通順,明白了嗎?
2、學生朗讀。
、欧帜信首x。
⑵指名朗讀。
三、賞析品味,體會意境。
過渡語:古詩雖然短小,但往往包含著非常豐富的情感,要學好古詩,咱們就得細細地去體會這其中的感情,只有理解了古詩所包含的意義才能更好的體會它所要表達的感情。下面我們進一步學習古詩,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
1、課件出示“月落烏啼霜滿天”學生試理解“月落”和“烏啼”以及“霜滿天”的意思。
2、學生根據(jù)句中詞語意思,試說詩句意思。
3、用以上方法逐句分析古詩。
4、自由誦讀古詩。
5、教師配樂吟誦古詩,學生閉眼想象詩文所描繪的畫面。
6、你覺得詩人此時心情怎樣?你是從哪里知道的?
通過學習,我們一步一步走近了這位詩人,也走進了他的內(nèi)心世界。同學們,你們想進一步了解了解這位著名的詩人嗎?
7、介紹作者。
進一步認識了詩人張繼,我相信大家更加理解他此時的心情。你能通過讀將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嗎?哪位同學能自告奮勇地試試?
8、指名吟誦古詩,試讀出詩人的感受。
9、作者在詩中沒有寫一句傷感失落的話,但通過八種景物,描繪了一幅寧靜、幽暗、寒冷而又美麗的江南秋夜圖,傳達出他濃濃的愁緒,這就叫做借景抒情。同學們,以后在你們的習作中也可以運用這種寫作方法,增添文章色彩。
四、深化主題,拓展延伸。
過渡句:同學們,張繼借《楓橋夜泊》抒發(fā)了千古一愁,你們還知道哪些帶“愁”字的詩句?
1、說一說:你還知道哪些帶有“愁”字的詩句?
2、你想對這些充滿愁緒的`詩人說些什么?
大家說的真好!
3、教師小結(jié)如何正確面對挫折。
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有笑語歡歌,也有憂郁哀愁,面對憂愁,有的人沉淪,有的人思索,有的人彷徨,有的人分奮發(fā)。而張繼呢,變愁為詩,留下了這千古絕唱。
4、全班齊聲背誦詩文,結(jié)束本課。
播放樂曲《平湖秋月》
師:同學們,最后讓我們在這優(yōu)美的樂曲聲中背誦全詩結(jié)束我們今天的課程。
《楓橋夜泊》教學設(shè)計2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yīng)特別關(guān)注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學生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思維發(fā)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王崧舟老師一向善問,注重學生語感的提升,他所設(shè)計的問題層層推進,如連環(huán)套,讓學生在環(huán)環(huán)相扣中自然而然生成了言語智能。
一、獨辟幽境,啟發(fā)學生質(zhì)疑欲望
用跨越幾百年帶有鐘聲的詩句、歌詞導入
師:所以,200多年前的詩人王士禎寫到——(生齊讀王士禎的詩句)
所以,500多年前的高啟寫到——(生齊讀高啟的詩句)
所以,600多年前的古應(yīng)寫到——(生讀句子)
所以,800多年前的陸游寫到——(生齊讀陸游的詩句)
問題來了!問題來了!你有什么問題?
生1:我的問題是,為什么不管百年,千年,許多來到寒山寺的詩人都會寫到鐘聲?
生2:為什么每次寫到鐘聲,都是在晚上寫到鐘聲?
生3:我的問題是,為什么敲鐘的時候詩人就會失眠呢?
生4:為什么寒山寺的鐘聲這么有魅力,吸引這么多詩人來寫?
······
我們都知道,真正開始主動學習是從對事物好奇開始的,與好奇心相伴而來的就是產(chǎn)生疑問,由獨立發(fā)問開始,到獨立釋疑結(jié)束,這才是一節(jié)有生成的語文課的真正評判標準。王老師的提問方式獨特、有激情而潤物于無形,詩意悠遠的語調(diào)一下子就營造了千古鐘聲特有的幽境,學生的問題想不出來都難了。
二、以評促問,使學生把文本內(nèi)化為自己的語言
師:你從哪知道這是寒山寺的鐘聲?
生:高啟說,幾度經(jīng)過憶張繼,張繼曾經(jīng)在寒山寺寫過一首《楓橋夜泊》。所以知道是寒山寺的鐘聲。
師:哦,原來你知道這首詩的背景,見多識廣,請坐。
師:讀得很專心、很投入,看你們讀書就是一種享受。誰來讀一讀這首詩?來,有請,注意清清爽爽地讀。(生朗讀全詩)
師:讀得好,字字落實,比如,“愁眠”的“愁”是翹舌的,讀到位了,比如,“寒山寺”的“寺”是平舌的,也讀到位了,真是讀得一絲不茍!再請一位來讀一讀,不但清清爽爽地讀,而且有板有眼地讀,注意聽。(生讀)
師:好一個到客船,真好,味道讀出來了。大家也一定聽清了這首詩的節(jié)奏和韻律。這首詩已經(jīng)反反復復讀過好幾遍了,到底什么感覺?一個詞來形容形容自己的感受。
生:煩悶和凄涼。
師:說了兩個,選一個。
生:煩悶。
師:煩悶,好!(另一個學生,你的感覺是——)
生:憂慮。
師:孤獨,(另一個學生,你的感覺是——)
生:凄涼。
師:凄涼?你的感覺是?
生:幽靜。
生:思鄉(xiāng)。
生:憂愁。
生:夜晚的寧靜。
王老師的評價語恰到好處有針對性,他深諳言語暗示的重要性,能夠及時引領(lǐng)學生不由自主進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使學生有方向可說,想說、不說不快,意無窮而言不盡,是學生一個接一個靈感迸發(fā)的“加油站”。
三、對比閱讀,以讀促悟,用猜開口
師:讀李白的“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日還”,你會有煩悶的感覺嗎?
師:肯定不會!讀杜甫的“兩個黃鸝嗚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你會有憂愁的感覺嗎?
師:讀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你會有凄涼的感覺嗎?
師:也不會!那么,為什么讀《楓橋夜泊》,卻會有這樣的感覺?(多數(shù)沉默,個別學生舉手。)
師:不著急,把手放下,請大家靜靜地讀《楓橋夜泊》,你可以看看注釋,看看雖然不怎么清楚的插圖,也可以聯(lián)系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想一想,詩的哪些地方向你傳遞著這樣的感覺和情緒。好進入楓橋夜泊。?(默讀,圈點批注。)
師:(在巡視中插話)有的同學開始動筆畫了,很好,這說明他的感覺已經(jīng)找到了落腳點。
師:9繼續(xù)插話)有的同學開始在詩的旁邊寫批注了,很好,這說明他的感覺在轉(zhuǎn)化為語言。(生在教師插話的引導下,紛紛開始寫批注。)
師:好!停,我發(fā)現(xiàn)有一部分同學都寫了批注和心得,我看大家都有了自己的'讀詩心得。心得如何呢?那么這樣,我提一個問題考考大家,好嗎?大家知道,楓橋夜泊的時候,應(yīng)該是休息的時候,睡覺的時候?對吧??(生答“對”)
師:那么,這個晚上,張繼睡著了嗎?
師:沒有?你怎么知道的?哪個詞語直截了當?shù)馗嬖V你,張繼沒睡,根本就睡不著?
生:愁眠。
師:愁眠,一起讀,3遍,什么意思?
生:“愁眠”就是因為憂愁而睡不著覺。
師:給“愁眠”找個近義間,
生1:憂愁。
師:給愁眠找個近意詞,愁眠!
生2:憂眠。
師:你自個發(fā)明的?現(xiàn)成有啊。
生3:失眠。
師:對啊,還有——
生:無眠。
師:對啊。愁眠就是失眠,就是無眠,那是因為憂愁而失眠,憂愁而無眠,因為憂愁而難以入眠。愁眠的人是誰?一起說
生:張繼。
師:看到了,聽到了,愁眠啊愁眠,因為愁眠,張繼還感到了什么?
生:霜滿天。
師:(板書:霜滿天)大家知道,霜是覆蓋在地上的,所以,李白才寫過這樣的詩句:床前明月光——(生接答“疑是地上霜”)
師:對呀!霜怎么可能滿天呢?難道是張繼的感覺出了問題?
生:因為張繼愁眠,所以感覺霜滿天。
師:肯定跟張繼的心情有關(guān)系,是嗎?想一想,夜泊楓橋的這個晚上,張繼冷不冷?
生:冷。
師:肯定冷!秋霜那么重,穿得又那么單薄,還是在江上、在船上,能不冷嗎?其實,身體的冷還在其次,更要緊的是張繼的心,他的心也是——
生:冷。
師:為什么?
生:因為他很孤獨、
生:因為他考試落榜了。
師:看來你查過資料了。這只是一種可能,還可能因為什么呢?
生:因為他思念他的親人了。
生:因為他覺得自己很無助。
悟性和想象力,是最難琢磨的,也是眾多語文老師束手無策的概念之二。王崧舟老師用對比閱讀的方式,拿“已知”證“不確定”,收到了“言意雙發(fā)”的效果。他又大膽開啟學生的生活體驗之門,借助生活經(jīng)驗“猜”出文本背后的“可能性”,其實就是在變相引導學生想象,“以己之眼,觀他之心,開己之智”,薛法根老師曾說:語言是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王老師做的就是引領(lǐng)學生將生活的語言積累融合詩中意象的語言,改造成學生自身的語言,培養(yǎng)學生對內(nèi)容的自主建構(gòu)能力。
四、善找支撐,助思解惑
師:(板書:對)孩子們,你們注意過這個看起來很普通、很不起眼的“對”字嗎?什么是“對”?為什么要用這個“對”?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對待;對付。如:對事不對人。面向;朝著。如:對著高山。對面的;敵對的。如:對手。使兩個東西配合或接觸。如:對對聯(lián)。)
師:這是我從《現(xiàn)代漢語小詞典》中摘錄的義項。想一想,你選第幾個??(生思考)
師:有選第一個的嗎??(無人舉手)
師:沒有。有選第二個的嗎?(部分舉手)
師:好,有十多個。你們?yōu)槭裁催x第二個?
生:張繼因為睡不著覺,所以能看到這些景色,他是面向著這些景色的。
生:我覺得這些景色是配合愁眠的。
師:也就是說,在詩人的眼中,仿佛烏鴉也跟著他一起——
生:憂愁。
師:仿佛江楓也跟著他一起——
生:無眠。
師:仿佛漁火也跟著他一起——
生:孤獨。
語文課堂如果離開了對關(guān)鍵字詞的挖掘,就缺少深度和廣度了,如果僅僅依靠教師課堂上的那一點點講解,也顯得杯水車薪了。王老師在這個片段更多的是“授之以漁”,提供給解讀文本支撐工具的同時,又把字帶入語境中細細品、慢慢磨,等學生積累足夠多的“嚼頭”,在不知不覺中就不僅僅解了字,更深入了意境,愁之深切,呼之已出!
《楓橋夜泊》教學設(shè)計3
一、教材解讀:
《楓橋夜泊》是唐朝詩人張繼創(chuàng)作的一首耳熟能詳、童叟皆知的詩篇。在那個詩人輩出,幾乎人人都能附庸風雅地吟唱詩歌的朝代,僅憑一首詩歌而享譽于世的并不多。而張繼就是其中一個。在《全唐詩》中,張繼名下的詩歌只有兩首,而我們熟悉的就只有這首《楓橋夜泊》。因此,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這么一首二十八字的詩歌如何流傳千年而日久彌新了?當我們拋開張繼的創(chuàng)作背景,單單從審美的角度來剖析這首七言絕句時,驚奇地發(fā)現(xiàn)其中一個個意象竟成了一種文化的符號,情懷的象征。
“明月寄相思”的“月落”,那幾聲揪人心扉的烏鴉的“驚啼”,已然成了我們遙思故里、漂泊他鄉(xiāng)驚魂的“化音”。那幾點被江霜渲染得愈加昏黃的“漁火”,通過彌漫的寒氣讓人稍稍感到“家”的溫馨,撫慰著那顆飽受羈旅之苦的心靈,同時也勾起多少游子“思歸”的心懷。冷月、孤舟、漁火,何其落寞、凄清、幽渺!聲聲啼鴉,陣陣鐘聲,似乎是從生命的最深處,一下一下撩撥著詩人與讀者的心弦。我們通過那滌蕩千年的寒山寺的鐘聲,夜深人靜時分在心底吟詠此幀小詩,分明可以從每個字符中捕捉到散發(fā)傳遞著時代久遠的生命情感信息!昂螘r最是相思處?月落烏啼霜滿天”(明.孫憤);“北城月落烏啼夜,更是孤舟腸斷時”(明.張文潛);唐以后,這已成為中國詩人飄泊羈旅途中最銷魂的風景了。
二、教學目標:
針對以上教材分析,綜合學生認知發(fā)展水平,擬定以下幾點教學目標:
1、在反復誦讀中,感受一種滌蕩千年的文化情懷,一個游子對故鄉(xiāng)、親情的無限牽掛。
2、在深入文本的過程中不斷觸摸古詩的“內(nèi)核”——情感,從而在對比閱讀中,不斷豐厚、滋養(yǎng)、催生這種文化情懷。
3、在“詩言”——“詩意”——“詩韻”間走一個螺旋式的來回,從而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詩的有效策略。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反復誦讀,感悟詩境,積累背誦。在引領(lǐng)學生一次次入詩言中,讀出自己的見解,讀出自己的體悟,讀出自己內(nèi)心獨特的情感體驗。
教學難點:感受中華民族悠久厚重的古詩文化,品味重點句,借詩句的誦讀來觸摸文化的脈搏,以文化的厚度去詮釋文字的意韻。
四、教學理念:
1、古詩教學的關(guān)鍵與難點都在如何引領(lǐng)學生在吟誦淺顯的詩句中,披文入情、披文入境,從而觸摸詩句背后所蘊藏的積淀千年文化內(nèi)蘊。因此,本課教學設(shè)計努力引領(lǐng)學生在自讀自悟,教師適時點撥中入“詩言”,品“詩意”,悟“詩韻”。[
2、重誦讀品悟,重內(nèi)化積淀。詩歌的境界是情趣與意象的融合。因此,教學中努力通過反復吟誦、想象補白、情境對話、切己體悟,探詢詩歌傳達出的情趣,在學生腦海植下一個個生動而充滿文化內(nèi)涵的意象。
五、教學過程:
。ㄒ唬┤漳亨l(xiāng)關(guān)何處是——未眠
1、復習吟誦王維《鳥鳴澗》。
導語銜接:夜晚,在王維心田留下的是恬靜的圓月,清幽的山澗,幾聲回蕩山谷的鳥鳴。
2、深情誦讀李白《靜夜思》。
順情而導:同樣的夜晚,同樣的月色,涌上李白心頭的卻是對故鄉(xiāng)無盡的思念。
3、導入新課:
在一個秋高氣爽的傍晚,詩人張繼乘船路過蘇州寒山寺畔,天色已晚便系舟江畔。在張繼的筆下,那晚的月色又留下怎樣的故事,那晚的景色又勾起詩人多少遐想呢?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張繼,走進他筆下的《楓橋夜泊》。
。ɡ砟铌U釋:同樣的月色,別樣的情懷;同樣的景致,不同的心境。這就是為什么中國古典詩詞能借助一個個簡單常見的景物抒發(fā)如此豐厚的情感底蘊的原因所在。正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通過《鳥鳴澗》與《靜夜思》的復習導讀,在上課伊始就營造一種文化的心境,從而為探尋《楓橋夜泊》意象背后的文化意韻做了情感上的鋪墊。)
4、板書課題,理解題意。
5、自由讀讀詩歌,努力讀正確,讀通順,讀得有節(jié)奏,有感覺。
6、指導朗讀:讀著讀著,你心中油然而生一種怎樣的情感?把你的感受送到詩句中去再讀讀《楓橋夜泊》。
7、詩歌讀到現(xiàn)在我想大家對詩句已經(jīng)有了朦朧的感受,接下來請大家再好好讀讀詩句,憑借下面的注解,與同桌一起合作,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ù┎褰榻B“寒山寺”的由來)
。ɡ砟铌U釋:新課程標準十分強調(diào)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讀自悟。因此在梳理詩句意思時,屏棄了傳統(tǒng)古詩教學的逐句講解,而是讓學生首先對詩歌的意韻有一個感知層面的整體把握,再通過注解自主探究詩句意思。)
8、再次走進詩歌,讀著讀著浮現(xiàn)在你腦海里的是一幕幕怎樣的景象呢?
。1)交流眼前浮現(xiàn)的景物:月亮、楓樹林、烏鴉、漁船……[
(2)根據(jù)理解,用自己的語言對這些景物加以描述,教師根據(jù)學生的發(fā)言提煉意象。
預設(shè):月亮慢慢西沉;幾點漁火若隱若現(xiàn);一艘小船獨系江邊;驚飛的寒鴉……
(3)出示課件,指導讀出這些詞組的意韻、情味。
明月西沉烏鴉驚啼飛霜漫天孤舟獨系鐘聲傳蕩漁火愁眠
。ɡ砟铌U釋:把古詩中的意象通過學生自主的感悟化為一個個可視、可感的景象,從而在孩子幼小的心田播下一棵閃爍著中華文化的種子。然后通過朗誦把學生腦海中形成的模糊的“心象”清晰起來,明朗起來,從而體味這些詞組背后的詩人情懷。)
。ǘ煵ń鲜谷顺睢蠲
1、看著漸漸西沉的.明月,詩人獨佇船頭,迎著清冷的江風,向著遠方,又怎能入眠呢?
引讀:“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2、面對這樣的夜色,多少漂泊在外的詩人留下了消魂的詩篇,對比參讀:
孟浩然《宿建德江》選句:“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崔灝《黃鶴樓》選句:“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3、反反復復地朗讀這些詩句,你體會到他們怎樣的情懷?你從那個字眼體會到他們這份沉重的情懷的?(隨即板書“鄉(xiāng)愁”)
預設(shè):他們都出門在外,思念故鄉(xiāng)的親人。
萬水千山阻隔著詩人與家人的聯(lián)系,卻阻隔不了詩人對家人的牽掛。
他們都是在一天舟車勞頓之后,夜晚系舟江畔,才格外思念家鄉(xiāng)的。
思念讓詩人難以入眠,望穿秋水,愁斷天涯……
4、音樂聲中,情境導讀:
就是這樣的月色,就是這樣的江畔,詩人獨倚船頭,望著月兒悄然西沉——“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就是這樣的心情,就是這樣的景致,詩人眺望遠方,不知何時眼眶已然潤濕——“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從日暮鄉(xiāng)關(guān)到到月亮西沉,詩人在愁緒中,眼簾漸漸低垂,他手握書卷,疲倦的心慢慢安歇下來——“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ㄔO(shè)計說明:伴著低沉、緩慢、略帶憂愁的樂曲,教師運用自己深情的語言,反復導讀詩句,不知是詩句中意象打動了學生,還是詩人的情懷感動了孩子,我們期待的就是學生與詩人在心境上達成一種“合契”。)[
(三)夜月偏驚游子眠——難眠
1、追問:昏睡低垂的雙眼,真的能全然合上嗎?朦朧昏沉的心湖,真的能平靜下來
嗎?(愁緒中的游子的靈魂始終不能真正的安頓)
2、朦朧的睡眼迷迷糊糊之間,看到了遠處星星點點的漁火,詩人在迷糊的睡夢中仿
佛看到了什么?(江畔人家的溫馨再次喚醒詩人思家的情懷)
3、江畔的游子苦苦難以真正“入眠”,難道只有漂泊在外的詩人難以入睡嗎?還有誰也總在夜深人靜時輾轉(zhuǎn)反側(cè)呢?她們又會在編織著怎樣的夢呢?
預設(shè):
詩人的妻子也無法入睡,她日夜思念著漂泊在外的丈夫,又怎能安然入夢呢?
詩人的母親也無法入眠,她在擔心著自己的孩子出門在外睡得香嗎,吃得飽嗎?
還有詩人最知交的好友,他在牽掛著何時能與自己的朋友把酒言歡,對酒談心……
追問:深夜里思念著遠方詩人的家人朋友,又會在低聲祈禱著什么,祝福寫什么呢?
預設(shè):
妻子:“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你什么時候回家團聚呢?
母親:孩子,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日難。你一人孤身在外一定要保重身體。
朋友:張繼兄,祝福你高榜提名,名滿九州!
孩子:爸爸,爸爸,你什么時候再陪我去放風箏?
4、睡夢中的詩人思念著故鄉(xiāng)的親人,故鄉(xiāng)的親人牽掛著遠方的游子,怎奈夜月凄冷,偏醒游子睡意————誦讀“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ɡ砟铌U述:剛剛“欲眠”卻又“難眠”。其實今夜難以入夢的又何止詩人一人呢?“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边@是游子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這是閨婦對遠游的丈夫的牽掛。通過跨越空間的阻隔,進行詩人與家人的情境對話,編制一個多維的情感磁場,從而讓學生對“故鄉(xiāng)”這個現(xiàn)在的城市孩子漸漸淡忘的意象有了感官的認識——原來故鄉(xiāng)就是對家人的思念,就是對故鄉(xiāng)一草一木的向往……同時也更深入的走進詩人的心理,探詢“難眠”的深層原因,他在思念親人,同時想到親人也在牽掛自己,這時思家的心更緊縮了,歸家的意更急切了。)
。ㄋ模╃娐晹囁猷l(xiāng)思夢——不眠
1、過渡:夜已深,人欲睡;歸心急,苦難眠。
2、教師范讀,學生靜心體悟詩人的心懷,聽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低沉的蕭鳴與一聲聲鐘聲,整體誦讀《楓橋夜泊》。[
4、那一聲聲寒山寺傳來的鐘聲劃破了夜晚的寂靜,更劃破了詩人入睡的心,攪碎了
詩人入眠的夢!————再讀《楓橋夜泊》。
5、此時涌上心頭的是離愁之恨,是思家之愁,是羈旅之苦,是失意之悲。頭頂劃過
陣陣驚鴉的悲鳴,詩人迎著凄凄的江風,夜的夢卻又被寒山寺飄來的鐘聲攪碎,攪碎了似乎剛剛平靜的心湖,攪碎了剛剛理順的思緒。此時的他想起了……想起了……
6、音樂聲中,學生寫話,抒發(fā)郁積胸口的情感。
7、交流、評議、提升:
預設(shè):他想起了自己出門時,妻子含情相送的眼神,他想起了孩子拉扯著自己的衣腳久久不原松開的小手;
他想起了自己年邁的母親連夜趕制御冬的衣服,他想起了母親拉著自己的雙手千叮萬囑的話語;————引背孟郊《游子吟》
他看著遠處星星點點的漁火,想起自己的孩子可能正趴在自家小院里捉蟋蟀的情景,不禁淚滑眼角!橙~紹翁《夜書所見》
他想起家鄉(xiāng)稻谷飄香,瓜果滿園的景色,想起自己的朋友登高遍插茱萸的情形!惩蹙S《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理念闡述:有效整合課程資源,豐厚文本的人文內(nèi)涵。立足文本,又不拘泥文本,積極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體現(xiàn)的正是新課標提出的“大語文觀”的教學思想。其次,通過對比參讀,立體化地構(gòu)筑學生的認知、情感、思維體系,更深化對文本的認識,從而對“月落、烏啼、漁火、鐘聲”等具象背后所蘊涵的中華文化有更深層次的體悟。)
8、音畫渲染,誦讀體悟意象背后的文化承載。
播放意境圖,音樂響起(古樂《西江月》),誦讀:
明月西沉烏鴉驚啼飛霜漫天孤舟獨系鐘聲傳蕩漁火愁眠
9、結(jié)語:我想詩歌讀到現(xiàn)在,張繼筆下的《楓橋夜泊》已經(jīng)在你們的心靈深處留下
一幅昏黃、朦朧的畫面!昂螘r最是相思處?月落烏啼霜滿天”,“北城月落烏啼夜,更是孤舟腸斷時”。在唐以后,這已成為中國詩人飄泊羈旅途中最銷魂的風景了!昂剿碌溺娐暋边B同詩人的情懷已經(jīng)融入了我們每個炎黃子孫的血脈里。老師相信隨著你們年歲逐增,對這份情感也會有更真切的體會。
(設(shè)計說明:從日暮鄉(xiāng)關(guān)系舟江畔,到月上樹梢江畔獨倚;從夜闌寂靜輾轉(zhuǎn)反側(cè),到魂系故鄉(xiāng)煙波愁眠;從夜月啼鴉漁火隱映,到夜半鐘聲驚碎鄉(xiāng)夢。詩人從“未眠”到“欲眠”,從夜月凄冷,偏醒游子睡意的“難眠”,到鐘聲擊碎迷糊朦朧的睡夢的徹底“不眠”!稐鳂蛞共础吩谙蛭覀冋宫F(xiàn)了古典文化中最消魂的“鄉(xiāng)思圖”的同時,也用簡潔凝練的詩句描述了一個飽受羈旅之苦,鄉(xiāng)思之愁的游子孤思難眠的一夜?梢哉f“未眠”——“欲眠”——“難眠”——“不眠”構(gòu)成了本詩的線索。因此,教學時圍繞“鄉(xiāng)愁”這個永恒的主題,以詩人的心懷為線索構(gòu)筑本課的教學。)[
六、練習設(shè)計:
1、背誦詩歌,要求默寫一次。
2、改變?nèi)宋锝巧炎约寒斪髟娙,寫下自己一夜的所見、所聞、所感?/p>
。ɡ砟铌U述:語文是一種文化的建構(gòu)。它承載著傳承中華文明的使命。因此,語文學科應(yīng)格外重視誦讀積累。其次,語文又是一種生活的延伸。我們在披文入境中欣賞別人的生活,目的是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豐厚自己的情感體驗。因此,第二道課外練習,就是讓學生切己體悟、換位思考,并進行語言實踐,努力體現(xiàn)的都是“語文即生活”的新課程理念。)
七、板書設(shè)計:
楓橋夜泊
張繼
未眠——難眠——不眠
鄉(xiāng)愁
《楓橋夜泊》教學設(shè)計4
●學習目標
1、利用教材注釋以及課前預習所收集到的資料,通過自讀自學,正確理解詩的意思。
2、通過反復地誦讀比讀,清晰地感受詩的意象與情境;通過咀嚼和品評重點詞句,深刻地感悟詩人“愁”的意蘊與情懷,使學生的心靈受到感染與啟迪。
3、在反復誦讀比讀的過程中,感受詩人的愁思與景物交融與契合的寫法,體會詩人復雜的情感,初步領(lǐng)悟做人的哲理。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解字讀題
教師板書課題,學生齊讀;“泊”在這里為何意?師隨學生回答而板書“停泊”。這里指什么停泊?在哪兒停泊?對,在姑蘇城外楓橋這地方的古運河上,唐朝詩人張繼途徑此地,泊船夜宿。
理解了題目的意思,誰來讀一讀題目?指名生讀。請感覺一下第三個字帶給你的感覺,再讀。很好,讀出了感覺,讀出了“泊”意,大家一起讀。學生齊讀課題。有感覺,有韻味,很好。
二、通讀感知,讀懂詩意
1、自學字詞,讀通讀順。
張繼的楓橋夜泊,泊出了怎樣的情懷呢?請大家拿出課文,自由朗讀《楓橋夜泊》。注意注音的生字要認真拼讀,先將古詩讀正確,讀通順。
。◣煶鍪竟旁姡┥杂勺x。
好,誰來讀一讀《楓橋夜泊》。指名生讀。
正確流利,口齒清楚,很好。這“寒山寺”的“寺”我們平時在念的時候有的同學將它念成了翹舌音,請注意,它是平舌音。這位同學念準了,很好。來,我們一起來讀,月落烏啼霜滿天,預備起——
生齊讀全詩。
2、初解詩意,讀出韻味。
。1)好,字正腔圓,通順流利。接下來請同學們結(jié)合詩的注解,也可以看看屏幕上插圖,想想每一詩句的大概意思,初步理解了詩句的意思后,再來讀讀《楓橋夜泊》,看能不能讀出詩的節(jié)奏與新的感覺來。
。2)學生自學自讀。
(3)好,誰愿意再來讀一讀《楓橋夜泊》。指名生讀。請大家認真聽,聽一聽他的朗讀停頓是否合理,節(jié)奏是否恰當。
聽出來了沒有?他讀的時候,哪兩句詩句的節(jié)奏是差不多的?你聽出他是如何停頓的嗎?
對,這樣讀就叫做有節(jié)奏有韻味,我們一起來讀前兩句。
生齊讀前兩句。很好,后兩句誰接著讀下去。
指名生讀。好一個“到——客——船”,這節(jié)奏一放慢,聲調(diào)一降低,就有一種余音裊裊的感覺。來,一起來讀后兩句。
生齊讀后兩句。真好。我們讀古詩,要讀正確讀通順讀出節(jié)奏,這自不必說,我們還要讀出它的感覺與韻味。來,就像剛才讀題目一樣,大家一起將《楓橋夜泊》有情有感地讀一遍。
學生齊讀全詩。
三、感“眠”悟“愁”,“對”出愁思
1、抓一“眠”字,進入情景。
。1)好一句“夜半鐘聲到客船”當半夜時分寒山寺的鐘聲響起的時候,詩人張繼在干什么?順著學生回答再問:其實同學們的感覺是敏銳的,都感到詩人張繼是徹夜未眠啊。,那么,請同學們默讀古詩,哪些字眼哪些詞語向我們透露出張繼沒有睡覺的消息?
(2)學生默讀、圈劃。
。3)停。誰來說說你從哪些字眼看出張繼的不眠?
月落。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噢,他目睹月落,所以說明他沒有睡。教師板書:月落)
烏啼。他聽到了烏鴉的啼叫。(耳聞烏啼,所以未眠啊。教師板書:烏啼)
霜滿天。張繼他還看到了霜滿天的`景象。(滿天的霜有誰看見過?哦,霜滿天其實寫的是作者的?對,是詩人感覺到的。詩人身感霜氣的降臨,他怎么能睡得著呢?教師板書:霜滿天。)
詩人看到了楓樹和漁火,也看出他并沒有睡覺。(張繼睹江楓望漁火,當時確實沒有睡覺啊。教師板書:江楓、漁火)
張繼因為未眠,所以他聽到了寒山寺的鐘聲響起。(噢,是的。教師板書:半夜鐘。)
(4)在這深秋之夜,張繼他目睹月落,耳聞烏啼,身感霜氣的降臨,他怎么睡得著呢?帶著失眠者的心態(tài)讀《楓橋夜泊》。
學生齊讀全詩。
在這深秋之夜,詩人他望江楓,看漁火,誰說他睡覺了呢?帶著失眠者的心情讀《楓橋夜泊》。
學生齊讀全詩。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
(1)好一個失眠者張繼。張繼啊張繼,旅途本辛勞,本應(yīng)該早點歇歇,而你卻久久不眠,為什么?為什么?
學生回答。
一個字,愁。(教師板書大大的“愁”字)愁者,秋心、秋思也。誰能說幾個帶“愁”字的詞語。
學生說帶“愁”字的詞語。
。2)是的。請你看看古詩,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張繼的愁思、愁緒和愁懷?是什么撥動了詩人的愁心與愁弦呢?
是月落、是烏啼、是江楓……
對,依然是月落烏啼滿天霜,仍舊是江楓漁火半夜鐘,這些景象使得張繼愁緒滿懷。請你們再抓住這些詞語,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兩個或三個,讀一讀,這些詞語帶給你怎樣的感覺,請試著讀出這種感覺來。
。3)學生自由地讀、圈、想、讀。
(4)交流:月落能帶給人一種失落感,一種孤獨感。(帶著這種感覺,你來讀讀第一句。)
烏啼,在寂靜寒冷的深秋的夜里,突然聽到了幾聲烏鴉的啼叫,給人一種凄涼甚至有些心慌的感覺。(帶著這種感覺你再來讀讀第一句話。)
“霜滿天”給人的感覺很寒冷。(身體感到寒冷。誰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你也感覺到了這寒霜凜冽,這霜氣逼人?真好,你也有這樣的經(jīng)歷是嗎?你的感覺很細膩,你有詩人的潛質(zhì)。帶著這樣的感覺你來讀讀這句詩。這里除了身體感到冷,還有什么也感到冷?請帶著這種心冷的感覺你來讀讀這句詩。身心俱冷,這種感覺很強烈。來,大家一起再讀第一句話。)
漁火若明若暗,微弱閃動,似乎也說明了詩人的心跳動不已。(是的,詩人憂心忡忡,心事重重,來,帶著你那顆驛動的心讀讀第二句。)
這鐘聲一聲聲地傳來,似乎敲在了詩人的心上,使詩人愁上加愁。(哦,你是這樣理解的,那就請你帶著你的感覺讀后兩句。
。5)輪讀:研究第一句詩的詞語的同學讀第一句,研究第二句詩的詞語的同學讀第二句,研究后兩句詩的詞語的同學讀后兩句。
深秋之夜,詩人泊舟楓橋,雖眠而未能入睡。目睹冷月沉落,耳聞烏鴉悲啼,身感寒霜降臨;看漁火幽幽,望江楓隱隱,怎能不使人感到孤獨凄清而愁緒滿懷呢?來,就帶著這樣的感覺再來讀一讀這首詩。
學生齊讀《楓橋夜泊》。
3、抓一“對”字,感悟“愁”思
。1)好一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教師板書“對”字)這里的“對”字是什么意思?
對,“對”在這里的意思是“面對、對著、陪伴”的意思,那么請你們縱觀全詩,是什么在陪伴著孤獨的詩人呢?
哦,是冷月、悲鴉與寒霜在和詩人做伴,是江楓、漁火和鐘聲在與詩人作陪,這一對,對出了什么?
學生回答。
是呀,這一對啊,對出了千古愁思,對出了不朽的失眠。帶著你對“對”字的理解齊讀《楓橋夜泊》。
。2)斷腸人在天涯。張繼啊張繼,我忍不住要問你:請問你為什么如此地孤獨,如此地憂愁呢?你到底在愁什么?此時此刻你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來,張繼,請問你為何愁容滿面呢?
哦,你在想念妻子和兒子,但這里沒有妻兒的殷殷關(guān)切,這里有的只是——請讀前兩句。
來,張繼,我忍不住要問你,你為何到了子夜還輾轉(zhuǎn)反側(cè),難以入眠呢?
哦,你在憂國憂民,但這里沒有實現(xiàn)你的理想和抱負,這里有的只是——請你來讀前兩句。
張繼,你憂心忡忡,徹夜不眠,請問這到底是為何呢?
哦,你在為沒有考上進士而悶悶不樂,是的,這里沒有考場的得意,這里有的只是——請你來讀前兩句。
……
(3)問了各位張繼,我明白了,張繼的愁是對故鄉(xiāng)的魂牽夢繞,是對親人的切切思念,是對社稷民生的深深關(guān)切啊,來,帶著這樣的愁味一起讀。
學生齊讀。
教師范讀。但是,這里什么都沒有,這里有的只是——
學生齊讀《楓橋夜泊》。
四、鐘聲叩心,釋放愁懷
1、鐘聲響起,述說情懷
(1)這里什么都沒有,但是,聽……(播放鐘聲)在這幽冷清透、萬籟俱寂的時刻,在詩人愁上復愁,夜深未眠的時候,寒山寺的鐘聲突然悠悠地響起,穿過寒霜,緊著水面,飄入船艙,一記,兩記,記記撞擊著詩人的心坎。請問,這午夜的寒山寺的鐘聲似乎在向張繼述說著什么呢?請拿起筆,寫下你的述說。
。2)學生練習寫話:在這幽冷清透、萬籟俱寂的時刻,在詩人愁上復愁,夜深未眠的時候,寒山寺的鐘聲突然悠悠地響起,穿過寒霜,緊著水面,飄入船艙,一記,兩記,記記撞擊著詩人的心坎。這午夜的寒山寺的鐘聲似乎在向張繼述說著:
2、交流評析,釋放情懷
。1)學生述說著鐘聲的述說。
。ㄟ@鐘聲使人愁上加愁愁更愁;這鐘聲像是老母親的慰語。贿@鐘聲似乎在為他指點迷津呢;這鐘聲催人奮進、激人拼搏;這鐘聲又好似警鐘,敲醒了一個夢中人……)
。2)聽,寒山寺的鐘聲還在敲呢。(播放鐘聲)來,就讓我們帶著這鐘聲特有的意蘊,一起再讀這首詩。
學生在鐘聲的伴奏下齊讀全詩。
五、總結(jié)拓展,人文關(guān)照
張繼,唐朝詩人,自幼家貧,刻苦好學,雖有考場失意,但依然堅持不懈。他久別妻兒老母,遠離故園,最終考得進士。他為官正直,憂國憂民。張繼的楓橋一愁啊,愁出了深深的情懷,愁出了濃濃的親情,愁出了無窮的力量,愁出了無限的人格。難怪臺灣著名女作家張曉鳳稱張繼的那場一千多年前的失眠為《不朽的失眠》,推薦給大家閱讀。好,下課。
《楓橋夜泊》教學設(shè)計5
課時目標:
1、理解詩句,想象詩中描寫的景色。
2、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3、培養(yǎng)朗讀能力、品詩析句能力,體會詩人孤寂憂愁之情。
教學重點:體會詩人孤寂憂愁之情
教學難點:詩人為何而憂愁
教學過程:
一、揭示背景,導入新課
1.孩子們,一千二百年前有一個叫張繼的人進京趕考。最終卻名落孫山。時至今日,當年的狀元現(xiàn)在已無人知曉。可落榜學子張繼的一首詩卻流傳至今。那么,這首詩到底有著怎樣的魅力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詩—《楓橋夜泊
學生齊讀課題。
2.破題。
師:誰能用自己的話把題目的意思說說?
生:把船停在楓橋邊過夜。
3.張繼的詩作并不多,然而他卻能像詩仙李白,詩圣杜甫一樣名垂千古,由此可見《楓橋夜泊》的影響是多么深遠。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師: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感受一下這首詩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
1.自由讀課文,指名朗讀。
2.師范讀。3.這首詩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學生匯報。
師:讀詩的初步感受很重要,老師的感受通過我的朗讀表達出來。請你們也把你們的感受放進詩中,讀出你們自己的味道。
3.學生齊讀。
三、理解詩意,感悟詩情。
1.師:你感覺到這是一首寫什么的.詩?(板書“景”)
出示自學提示:借助注釋和插圖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句描繪的畫面,并用“——” 畫出詩人看到的景物,用“~~~”畫出詩人聽到的聲音。
師:這首詩描寫了哪些景物?
2.老師適時出示歸納了景物名稱的課件。
3.師:這些都是詩中的景物,這些景物匯集在一起就成了這首詩。這些景物組合在一起組成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呢?(生描述畫面,師引導學生說具體生動)
師:如果把這首詩讀成一個字,一個表達詩人情感的字,是什么字呢?
生:愁。
師:詩人通過哪些描寫突出這個字的?請大家?guī)е俺睢弊x,邊讀邊品味,在詩中找一找你都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拿出筆在旁邊做一下批注。
(生批畫讀后匯報。)
4.適時品析“月落烏啼霜滿天”。
師:“秋處露秋寒霜降”霜只有在寒冷的季節(jié)里才會出現(xiàn),說明此時天氣已經(jīng)很冷了。
師:一個“霜”字讓我想起李白的一首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八泵髅魇窃诘厣系,這里怎么說“霜滿天”呢?張繼怎么會感到滿天都是寒霜?說明什么呢?(學生自己體會,齊讀該行詩)
張繼又聽到了什么?(板書:烏啼)幾聲凄厲的烏啼,打破了夜的沉寂,為什么明明是深夜詩人卻寫烏啼,豈不吵嗎?(以動襯靜)
師:你能讀出夜的寒冷,讀出詩人的孤寂嗎?(指名讀)
5.品析第二行“江楓漁火對愁眠”。
師:張繼看著月亮漸漸地升起,又漸漸的落下。天地之間,一片幽暗。在這片幽暗之中,張繼又看到了什么?誰來說說看?
師: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W生聲情并茂地讀詩)
師:江楓與漁火相伴。張繼有人相伴嗎?你由此體會到什么?(孤獨、凄涼)
師:把這種感覺讀到詩中去。
6.學生讀詩。
師:“眠”是什么意思?
生:睡覺。
師:誰睡了?
師動情強調(diào):江楓——
生:睡了。
師:船家——
生:睡了。
師:整個大地——
生:都睡了。
師:由此可以想到岸上,整個姑蘇城的人都睡了,只有張繼沒睡。把這些句子組合在一起,就變成了一首小詩。
7.課件出示:
江水睡了,
楓橋睡了,
船家睡了,
岸上的人也睡了,
唯獨張繼醒著,
夜愈深愈難眠。
師:誰來讀讀這首小詩?
。ㄉ鷨蝹讀)
師:為什么對張繼來說“夜愈深愈難眠”?
補充:張繼是湖北襄陽人,此時此刻他正在姑蘇,也就是現(xiàn)在的江蘇蘇州,相隔1400多公里。
師:他現(xiàn)在遠離自己的家鄉(xiāng)。那天晚上,他的妻子在嗎?孩子在嗎?朋友在嗎?一個人漂泊在外在愁什么?生答
他只好一個人靜靜地在船頭輕輕地吟誦著這憂傷的詩句,來表達他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把這種感覺放進詩中讀一讀。
。▽W生讀前兩行)
8.品析第三、四行詩。
師:在孤獨而寂寞的夜晚,詩人輾轉(zhuǎn)反側(cè)無法入眠,月亮西沉烏啼聲聲江風凋零,漁火點點,多么凄清多么孤寂的畫面,那此時他又聽到了什么?
師:假如你就是詩人,你就在客船上,遠處傳來寒山寺那悠遠的鐘聲,自己的心情是難以言說,怎么辦?那我們就讀吧!
。▽W生帶著感情讀)
師:讀出了凄涼,讀出了憂愁,帶著這種感覺讀讀整首詩,來理解張繼那難眠的一夜。(學生讀,讀得凄清,讀得悲傷)
師:故鄉(xiāng)襄陽與姑蘇相隔千里,故鄉(xiāng)的生活那么美好,回憶故鄉(xiāng)的點點滴滴都是幸福的,絲絲縷縷都是甜蜜的。但在這里只有……
生接讀:(課件出示)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師:沒有熟悉的家鄉(xiāng)山水,沒有熟悉的鄉(xiāng)土鄉(xiāng)音,這里有的只是……
(生接讀,再次看課件,讀這首詩)
師:在這里,張繼生活了很多年,張繼一生漂泊,他到死都沒有回到家鄉(xiāng),在這里只有無盡的思念,大家?guī)е星樵僮x讀。
。ㄉ幼x,又一次看課件讀這首詩)
四、拓展閱讀,深化理解。
師:詩人張繼除了這些“愁”外,還有更大的一“愁”,想知道嗎?
課件出示《張繼落榜小故事》
師:是啊,張繼進京趕考落榜之后,乘一葉小舟停泊在姑蘇城外的楓橋邊,在那愁緒無處釋放的不眠之夜,那秋月,那烏啼,那漁火,還有寒山寺的鐘聲,成就了一首流傳千載的好詩。請同學們一起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楓橋夜泊》教學設(shè)計6
教學目標:
1、感受詩人的“愁”,感受古詩的魅力。
2、理解詩人是怎么表達“愁”的。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的意境,詩人的愁。
教學難點:
與“月亮”做對比,感受用“鐘聲”來寫愁的獨特魅力。
一、引入詩歌
1、出示當代詩人陳小奇歌曲《濤聲依舊》,抽生讀。
2、說 “無眠”的意思,找“無眠”的近義詞。
3、提問:是誰在敲打著我的無眠呢?
這是從哪里傳來的鐘聲呢?(大屏幕出示)十年舊約江南夢……
師過渡:其實,早在兩百多年前,清朝詩人王士禎就寫到過這樣的鐘聲。抽生讀
3、提問:從詩中看,這是哪里的鐘聲呢?
為了獨聽寒山寺的夜半鐘聲,詩人盼啊望啊、夢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
。ù笃聊怀鍪荆
師過渡: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詩人陸游就寫到過寒山寺的夜半鐘聲。(齊讀詩句)
4、提問:師:從詩中看,七年前陸游曾經(jīng)到過哪兒?
他到過寒山寺,聽到過什么呢?
七年之后,詩人陸游又到了哪兒? 又聽到了什么?
5、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變的是南來北往的客人,不變的卻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所以,如果不是“七年”,而是“十年”,十年不到楓橋寺,詩人還會怎樣寫呢?
如果不是“十年”,而是“百年”,詩人還會怎樣寫呢?
如果不是“百年”,而是“千年”呢?
師:十年不變是鐘聲,百年不變是鐘聲,千年不變的還是鐘聲。
(大屏幕出示)齊讀。
師:問題來了!問題來了!你的問題是什么?
預設(shè):為什么都在寫鐘聲 ?
二、檢查朗讀,指導朗讀
1、其實,所有的問題都跟一個人息息相關(guān),所有的問題都跟一首詩緊緊相連。這個人叫張繼,這首詩叫《楓橋夜泊》。板書楓橋夜泊。
2、自由讀
3、抽生讀(讀準確)
4、師生讀 (讀出節(jié)奏和韻律)
三、走進詩歌,感悟詩歌
師過渡:讀詩,不僅要讀出節(jié)奏、讀出味道來,更要讀出感覺、讀出情緒來。如果請你用一個詞來表達你讀完這首詩的感覺,你想到的是哪個詞語?(愁眠)
1、帶著這種情感齊讀詩歌
2、把“愁眠”這個詞語圈出來。(板書“愁眠”)“愁眠”是什么意思?
3、提問:
讀李白的“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你會有憂愁的感覺嗎?
讀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你會有寂寞的感覺嗎?
讀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你會有寂靜的感覺嗎?
為什么讀《楓橋夜泊》,你感到的卻是憂愁、是孤獨、是寂靜、是凄涼呢?
5、愁眠啊愁眠,因為愁眠,這個晚上張繼看到了什么?咱們一樣一樣地說,讀讀第一句詩,看到了什么?師板書月落
過渡:因為“愁眠”,張繼看著月亮漸漸地升起,又看著月亮漸漸地落下。當月亮完全落下的時候,天地之間,一片幽暗,一片朦朧。在一片幽暗和朦朧中,詩人在江邊看到了什么?
師板書江楓
過渡:落葉飄零,江楓瑟瑟。多么凄清,多么孤寂的畫面!那么,詩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呢? 板書漁火
6、過渡:愁眠啊愁眠,因為愁眠,張繼又聽到了什么? 板書烏啼
過渡:當烏啼聲飄過,茫茫秋夜反而變得更加沉寂。還聽到了什么?師板書鐘聲
是的,姑蘇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板書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 到客船)
7、過渡:看到了,聽到了,愁眠啊愁眠,因為愁眠,張繼還感到了什么?師板書霜滿天
8、師(指著板書)大家看,月落是景,烏啼是景;江楓是景,漁火是景;霜天是景,鐘聲是景。這景那景,都圍繞著(指抽眠)——生齊讀愁眠;都伴隨著(指抽眠)——生齊讀愁眠;都一層又一層地籠罩著(指抽眠)——生齊讀愁眠。
9、用詩人自己的話來說,江楓漁火——生齊讀對愁眠。師板書對
10、孩子們,你們注意過這個看起來很普通、很不起眼的“對”字嗎?為什么要用這個“對”?大家看——(大屏幕出示)想一想,你選第幾個?
過渡: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啊!月落是愁,烏啼是愁;江楓是愁,漁火是愁。一個看起來極其普通、極其簡單的“對”字,“對出”的是詩人心中的無限——(指愁眠)
11、于是,情動于中而辭發(fā)于外,《楓橋夜泊》就這樣誕生了。ń處煼蹲x全詩)
過渡:月亮西沉,烏啼聲聲,霜氣布滿了整個天地;江楓凋零,漁火點點,鐘聲劃破了凄清的夜空。在這個孤獨而寂寞的晚上,詩人輾轉(zhuǎn)反側(cè)、無法入眠,他在心里輕輕地念道——
學生再次齊讀全詩
12、月亮已經(jīng)落下去了,詩人還看得見嗎?(擦去“月落”)
天地之間一片幽暗,烏鴉凄厲的叫聲也已經(jīng)消失了。(擦去“烏啼”)
那滿天的'霜氣看得見嗎?(擦去“霜滿天”)
在一片幽暗和朦朧之中,那瑟瑟的江楓看得清嗎?師:(擦去“江楓”)
點點漁火忽明忽暗,若有如無。(擦去“漁火”)
還有那姑蘇城外的寒山寺,看得見嗎?(擦去“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到客船”)
天地之間,一片幽暗,一片朦朧,似乎已經(jīng)沒有什么景物可以相對了。(擦去“對”)
。ㄐ纬扇缦掳鍟
愁眠 鐘聲
13、過渡:突然,聽——(鐘聲和音樂緩緩響起)PPT放聲效
一聲!一聲!又是一聲。ㄔ凇扮娐暋毕旅娈嬌先龡l波浪線)聲聲敲打著愁眠,聲聲陪伴著愁眠,聲聲撫慰著愁眠。(在“愁眠”下面畫上三條波浪線)
14、這鐘聲,仿佛在說,張繼啊張繼……(學生用此句式說話)
讓我們一起像張繼那樣,用心去感受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這悠悠傳來的鐘聲,好像在對孤獨的張繼這樣說——
四、 拓展升華
過渡:孩子們,其實“愁眠”是人人會有的一種心情。這種心情,會伴隨人的一生,也伴隨著人類的全部歷史。所以,古今中外,寫愁眠的詩歌成千上萬、數(shù)不勝數(shù)。在中國的古典詩歌中,寫愁眠,尤其是寫思鄉(xiāng)的愁眠,更是比比皆是。大家看——
。ù笃聊怀鍪荆┰趲煹囊龑伦x詩句
1、大家一定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所有的愁眠都跟一種景物連在了一起,這個景物就是—明月。正所謂,明月千里照愁眠,愁眠一夜望明月。于是,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愁、懷人之情,都寄托在了那一輪皎皎的明月上。那么,在沒有明月的夜晚,在月亮落下去的夜晚,詩人張繼又把這份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愁、懷人之情寄托給了誰呢?
。ù笃聊怀鍪荆鳂蛞共
2、勸解張繼這份愁眠的是——撫慰張繼這份心情的是——溫暖張繼這顆心靈的,還是——
3、孩子們,在張繼之前,沒有人這樣寫過鐘聲;在張繼之后,盡管有很多人寫過鐘聲,但是,沒有一個人寫得像張繼這樣扣人心弦,感人肺腑。這,正是《楓橋夜泊》這首詩能夠流傳千古的秘密所在。讓我們再次滿懷深情地走進這首千古絕唱,《楓橋夜泊》——
生:(齊讀《楓橋夜泊》)
4、于是,從張繼之后,從《楓橋夜泊》之后,除了“明月千里寄相思”,在中國詩人的心中,又多了一種寄托愁緒的美好景物,那就是——鐘聲!這鐘聲穿越時空、穿越歷史,在一代又一代的詩人筆下悠悠回蕩。
。ù笃聊怀鍪荆舅巍筷懹巍端迼鳂颉穾煟郝,四百多年過去了,這夜半鐘聲在陸游的筆下悠悠回蕩——
(大屏幕出示)——【明】高啟《泊楓橋》師:聽,八百多年過去了,這鐘聲在高啟的筆下悠悠回蕩——
(大屏幕出示)【清】王士禎《夜雨題寒山寺》師:聽,一千多年過去了,這空靈的鐘聲在王士禎的筆下悠悠回蕩——
。ù笃聊怀鍪荆 ——陳小奇《濤聲依舊》
生:(齊讀詩句)
5、今天,你讀了《楓橋夜泊》,你的心里有了一種感觸、一種感受、甚至一種感動。所以,我想,假如你以后有機會去蘇州,你一定會去看一座橋,哪座橋?
來到楓橋,你一定會想到一個人,誰?
想到張繼,你一定會情不自禁、充滿深情地背誦一首詩,那就是——(齊答)《楓橋夜泊》。
來,我們一起邊走邊吟——(集體背誦《楓橋夜泊》)
6、從此,你對張繼不再陌生,盡管你和張繼相隔千年;從此,你對楓橋夜泊、你對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不再陌生,盡管你和楓橋相隔百里、千里、甚至萬里。
《楓橋夜泊》教學設(shè)計7
【教材分析】
《楓橋夜泊》選自九年制義務(wù)教育小學教科書《語文》第九冊第六組第19課《古詩三首》。這首古詩具有寫景細膩、意境深邃、情景交融及語言生動的特點。
【學生分析】
五年級的小學生雖已接觸不少古詩,能初步體驗到詩歌中的內(nèi)容與情感,他們對古詩的學習大多處在“背詩”、“譯詩”的階段,但對詩歌的鑒賞能力仍需要進一步提升。教師在教學這首詩應(yīng)適當教會學生掌握一定的欣賞詩歌方法,即所謂“教是為了不用教”。此外,教學中要注意營造良好的氛圍,以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
【設(shè)計理念】
1、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發(fā)展。
2、運用多媒體教學資源,營造有利學習的良好氛圍,通過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來體味古詩的內(nèi)容和情感,注意培養(yǎng)積極的審美情趣和體驗古詩的含蓄美、韻味。
3、以學生為主體,努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實現(xiàn)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維度螺旋上升。
【教學目標】
1、有感情、有節(jié)奏地朗讀詩歌并背誦。
2、讀懂詩句,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在詩中的思想感情。
3、了解詩中描寫的景色,從中感受自然美和語言美。
4、初步掌握學習古詩的一些方法。
【教學準備】
1、課件若干、vcd光盤。
2、學過的唐詩若干首。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播放流行歌曲《濤聲依舊》,學生凝神靜聽。
2、(音樂聲漸弱)教師導入:同學們,聽過這首歌嗎?這是一首曾經(jīng)流行大江南北的歌曲,那優(yōu)美的旋律、豐富的意蘊總讓人回味不已。你們還知不知道這首動聽的歌曲竟會是出自一自唐詩呢?這首古詩僅僅描寫了幾處景物,但卻透過簡單的文字抒發(fā)了內(nèi)心復雜的情感。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千古絕唱《楓橋夜泊》。
[設(shè)計意圖:以歌曲作引子,創(chuàng)設(shè)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順勢導入學習主題。]
二、整體感知詩歌內(nèi)容
1、播放朗讀,提醒學生注意詩歌節(jié)奏并仿讀。
2、回憶總結(jié)以往是如何學習古詩的,出示學法。
3、小組討論,自學。
4、全班交流。
5、通過配樂,師描述情景,學生體會意境。
6、有感情的朗讀古詩。
[[營造氛圍,烘托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以古樂曲作背景音樂,通過有感情地詩歌來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從而引起學生積極的`聯(lián)想;以形象的語言描繪詩景,引發(fā)學生的想象;通過多種交流,讓學生表達自己的學習所得,加深形象。]
三、延伸拓展
1、妙筆生花
學生將自己對古詩的理解融入習作中,將古詩轉(zhuǎn)化為現(xiàn)代文。
2、舉一反三
收集秋天的詩,帶有愁字的詩句,張繼的詩及唐代詩人的詩,培養(yǎng)學生積累的興趣,擴大知識面。
四、美讀詩歌,拓展延伸
《楓橋夜泊》教學設(shè)計8
教學目標
1、通過自讀自學,正確理解詩意。
2、通過反復誦讀,感受詩人的意境。通過品讀重點詞句,感悟詩人“愁”的情懷。
3、通過誦讀一組古詩,感受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學重難點
通過反復誦讀,感受詩人的意境。通過品讀重點詞句,感悟詩人“愁”的情懷。
教學過程
一、思鄉(xiāng)導情:
同學們,每當你心中有快樂、有苦惱、有欣喜時,你是用什么方式表達的?
預設(shè):用表情或語言,還可以用手中的筆。
是呀,還可以用手中的筆。在我國古代,詩人們用一首首詩記錄生活,表達感情,很多詩成了千古的佳作,這也構(gòu)成了我們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
在眾多的情感中,有一種情感,會伴隨人的一生,也伴隨人類的全部歷史,這就是鄉(xiāng)愁。從古至今,寫愁眠的詩歌不計其數(shù)。在中國的古詩詞中,寫鄉(xiāng)愁的詩是比比皆是。
。ǔ鍪荆
《靜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一首大家耳熟能詳?shù)拿,表達出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齊讀
。ǔ鍪荆
《月夜憶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避,況乃未休兵。
詩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為國家而沉痛。齊讀
(出示)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表達詩人對遠方的親人殷切懷念的情思。齊讀創(chuàng)建時間:20xx-5-4 11:19:00
。ǔ鍪荆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
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表達了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齊讀
。ǔ鍪荆
《水調(diào)歌頭》
【宋】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yīng)有恨,何時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因為政治處境的失意,以及和弟弟蘇轍的別離,中秋對月,不無抑郁惆悵,思緒滿懷。
小結(jié):大家一定發(fā)現(xiàn),所有的愁緒都與一種景物聯(lián)系在了一起,這個景物就是——明月。于是,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愁、懷念之情,都寄托在了明月上。那么沒有明月的夜晚呢,詩人又把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愁寄托在了哪里?
【設(shè)計意圖】古詩的整合,使學生頭腦中對“明月”的.情感有了積淀,初步體會詩人借明月抒情感的情懷。
過渡:今天走進唐代詩人張繼的一首詩(板書課題)《楓橋夜泊》
二、揭示課題,解字讀題
1、齊讀課題,“泊”是什么意思?(板書:停泊)
2、讀了題目,你還知道了什么?
預設(shè):在楓橋這個地方,唐朝詩人張繼途徑此地,泊船夜宿。
3、理解了題目,誰來讀一讀題目?(指名讀)
請感覺一下第三個字帶給你的感覺,再讀,讀出了“泊”意,大家一起讀。
【設(shè)計意圖】從古詩的題目入手,初步感知“泊”發(fā)生的時間、地點,確定整首詩悲涼的感情基調(diào),為理解詩句做鋪墊。
三、通讀感知,讀懂詩意
1、自學字詞,讀通讀順
。1)張繼的楓橋夜泊,泊出了怎樣的情懷?自由朗讀,讀正確,讀通順。
。2)看著書下的注釋,結(jié)合自己的理解,說說每句詩的意思。
。3)小組內(nèi)交流,教師巡視,點撥
(4)齊讀
2、讀出韻味,讀出感覺,像剛才讀題目一樣,有感情地讀詩。
【設(shè)計意圖】鼓勵學生在正確朗讀的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古詩,培養(yǎng)學生利用書下注釋,了解古詩的能力,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鍛煉語文能力。
四、感悟愁眠,體會愁思,感情誦讀
1、抓“眠”入景
(1)在這夜半時分,詩人張繼在干什么?請同學們默讀古詩,哪些詞語感覺出張繼沒有睡覺?
預設(shè):他目睹月亮落下去了,沒睡;聽到烏鴉的啼叫,沒睡;詩人感覺到了霜氣的降臨,沒睡;看到江楓、漁火,沒睡
。2)在這深秋之夜,張繼目睹月落,耳聞鳥啼,身感霜氣的降臨,他怎么睡得著呢?帶著失眠者的心情讀《楓橋夜泊》
2、抓“愁”悟意
。1)張繼旅途很辛勞,本應(yīng)該早點休息,而他卻久久未眠,為什么?
。2)愁者,愁心,愁思,看看古詩,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張繼的愁思?
預設(shè):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鐘聲,這些景象使張繼愁緒滿懷。
請你抓住這些詞語,讀一讀,說說這些詞語帶給你怎樣的感覺?
預設(shè):
月落帶給人一種孤獨失落的感覺。
烏啼,在這寂靜寒冷的深秋,聽到烏鴉的啼叫,給人一種凄涼,甚至心慌的感覺。
霜滿天,給人的感覺很冷。
追問:身體冷,還有什么冷?這是身心俱冷,帶著這種情感讀讀這一句。
江邊的楓樹、漁火若明若暗,似乎也在說明是人的心跳動不已。
這鐘聲一聲聲的傳來,似乎敲在了詩人的心上,使詩人愁上加愁。
師:深秋之夜,詩人泊舟楓橋,雖然旅途勞累,卻不能入眠,目睹冷月沉落,耳聞烏鴉悲鳴,深感霜降寒冷,看到漁火,江楓,幽幽暗暗,怎能不使詩人感到孤獨凄涼,愁緒滿懷呢?帶著這種情感,讀讀這首詩。
【設(shè)計意圖】通過自讀讓學生發(fā)現(xiàn)詩句的凄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與分析能力。抓住詩眼,上鉤下聯(lián),感受“愁”字,使學生更深刻的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
3、隨鐘聲釋情懷
。1)深情悟讀
在這深感孤獨、寂寞的冷清夜晚,沒有親人的關(guān)切,陪伴自己的只有——讀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在這深感孤獨、寂寞的冷清夜晚,沒有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和抱負,有的只是——讀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在這深感孤獨、寂寞的冷清夜晚,沒有考場上的失與得,有的只是——讀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這里沒什么都沒有,有的只是——讀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2)鐘聲暢想
在詩人愁上復愁,深夜未眠的時候,寒山寺的鐘聲突然而至,一下,兩下,三下……敲擊著詩人的心坎,此時,鐘聲在向張繼傳達著什么?
預設(shè):勸慰,安慰,溫暖,鼓勵……
五、隨鐘聲拓詩篇
在張繼之前,沒有人寫過鐘聲,但在張繼之后,許多人都寫到了“鐘聲”
這是清朝王士禎到寒山寺時,想到了和兄長曾相約一同去看楓,看橋,聽寒山寺的鐘聲,可再也沒有機會。
。ǔ鍪荆
《夜雨題寒山寺》
【清】王士禎
楓葉蕭條水驛空,離居千里悵難同。
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鐘。
帶著這種情感,齊讀古詩,注意這首詩的韻味。
。ǔ鍪荆
《泊楓橋》
【明】高啟
畫橋三百映江城,詩里楓橋獨有名。
幾度經(jīng)過憶張繼,烏啼月落又鐘聲。
這是高啟到楓橋后,想到了張繼,想到了自己的惆悵。
。ǔ鍪荆
【設(shè)計意圖】讓學生學會欣賞、體驗其中細膩的情感,從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
《宿楓橋》
【宋】陸游
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舊半夜鐘。
風月未須輕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
陸游西赴巴蜀,途徑蘇州,深感任重道遠,寫下了思慮深沉的《宿楓橋》。
小結(jié):鐘聲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客人,迎來了一批又一批的客人,不變的始終是鐘聲,當寒山寺的鐘聲款款消失的時候,詩人們的愁緒也漸漸化解了。
【設(shè)計意圖】在誦讀這組古詩的過程中,根據(jù)詩境選配音樂和畫面,給學生營造生動逼真的藝術(shù)場景,激發(fā)學生的豐富情感,學生反復誦讀就會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輕松地讀出詩的味道、詩的情感和詩的美感。
六、情感提升
每首詩都是詩人情感的抒發(fā),每首詩都是時代的表達,每首詩都是歷史的見證。在這短短的文字中,蘊含著我們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讓我們再次齊誦張繼的《楓橋夜泊》。
本設(shè)計的教學特點:
這篇詩內(nèi)容易于理解,適合高年級學生自主學習,因此我主要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對重點字詞給予感悟,在課堂中注重誦讀,通過各種形式的誦讀,讓學生從讀中感悟詩的魅力,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的學習興趣。這首詩,詩眼是“愁”,教學中,我以鄉(xiāng)愁的幾組古詩,把學生帶入古詩的情境中,引入詩題,引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在古詩的誦讀中,,把文字放在畫面中,同時配以與詩境、詩情相通的背景音樂,再配以教師有層次的引讀,學生的反復誦讀就會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輕松地讀出詩的味道、詩的情感和詩的美感。
在教學中把借“月”抒情和借“鐘聲”抒情的幾首詩整合起來,拓展學生的閱讀量,提高詩歌鑒賞能力及知識擴展能力,感受中華民族的文化博大深遠。
《楓橋夜泊》教學設(shè)計9
一、教學目標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作品《楓橋夜泊》,熟悉歌曲旋律,體會作者的羈旅之思和憂國憂民的情感。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歌曲的欣賞,并配以小組討論的方法,學生能夠提高自身的音樂鑒賞能力。
【知識與技能】
認識強弱記號,并能夠欣賞歌曲中的情感內(nèi)涵,能夠用自己的方式表現(xiàn)作品憂國憂民的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通過學習作品《楓橋夜泊》,熟悉歌曲旋律,體會作者的.羈旅之思和憂國憂民的情感。
【難點】
能夠認識強弱記號并體會段落的情緒變化。
三、教學過程
(一)視頻導入
教師播放視頻,并提問:視頻中講了怎樣的故事?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jié):視頻中講了一個落榜秀才的故事,順勢揭示課題《楓橋夜泊》。
(二)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歌曲,并提問歌曲的情緒和速度是怎樣的?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jié):歌曲的情緒是悲傷的,速度是稍慢的。
2.教師介紹歌曲的相關(guān)背景,并提問故事中的人物情感會是什么樣子的?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jié):故事講的是張繼落榜的故事,他心中一定是悲傷不得志的。
(三)分段欣賞
1. 教師播放歌曲,學生感受歌曲的旋律變化。
教師提問:歌曲有什么樣的旋律變化?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jié):歌曲有強弱變化,情緒有高低起伏變化。
2.教師范唱,其余學生哼唱。
教師提問:發(fā)現(xiàn)了什么不明白的音樂元素?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引導學生先探索,之后總結(jié)并講解:強弱記號,漸強漸弱記號。
3.完整欣賞歌曲,再次聆聽強弱變化。
4教師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誦歌詞,并請學生思考:歌曲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學生小組討論并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jié)并講解:表達了作者的羈旅之思和憂國憂民的內(nèi)心情感。
5完整欣賞歌曲。
(四)鞏固提高
教師以歌曲的表現(xiàn)形式為主題,播放人聲演唱《楓橋夜泊》和古箏彈奏的《楓橋夜泊》,比較兩種音樂形式的不同之處,引導學生欣賞。人聲演唱歌曲較為親切,動人,而古箏彈奏版的較為悠揚,古樸,情緒更為悲傷。教師找學生演唱主旋律。
學生進行展示。
教師給予鼓勵性的評價。
(五)小結(jié)作業(yè)
師生共同回顧歌曲中的強弱記號,體會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呼吁學生要熱愛我們的祖國。
布置課后作業(yè):搜集有關(guān)思想主題的歌曲。
四、板書設(shè)計
《楓橋夜泊》教學設(shè)計10
知識點:
1、理解詩句,想象詩中描寫的景色;
2、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能力點:
培養(yǎng)朗讀、品詩析句、表演詩的能力,體會詩人孤寂憂愁之情。
德育滲透點:
感受詩的自然美和語言藝術(shù)美,正確對待愁。
教學重點:
體會詩人孤寂憂愁之情。
教學難點:
1、有感情地吟誦;
2、詩人為何而愁。
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
1、師導語: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其中又以唐詩最為出色,先后涌現(xiàn)出詩仙李白、詩圣杜甫等一大批優(yōu)秀的詩人。所以人們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謅。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首唐代詩人張繼的詩——《楓橋夜泊》。
2、板書課題,齊讀、釋題。
二、欣賞、學習古詩
1、齊讀古詩。邊讀邊讀邊思考這首詩描寫的是什么季節(jié)、什么時間的景色。
2、既然是深秋夜晚和拂曉的景色,那么我們讀的時候就應(yīng)該讀出冷和靜。請聽老師吟誦一下,同學們在圖中標出景物。
3、請生匯報,師板書并釋詞。
4、誰能說說詩句的意思。
5、你能按照一定的標準將這些景物分類嗎?(“所見、所聽”或“動態(tài)、靜態(tài)”)
6、這些景物給你什么樣的感受呢?文中哪一個字點明了作者這種心情。
7、作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成功地借助了這些凄涼、孤寂的景物抒發(fā)了自己內(nèi)心的.憂愁。你覺得是怎樣的憂愁讓作者一夜未眠呢?(讓學生暢所欲言)
8、大家說的都有道理,據(jù)史料記載,張繼是因為參加科舉考試沒有考中而憂愁。師簡介科舉。
9、課前老師編排了一個課本劇,同學們想看嗎?(課本劇臺詞:旁白:“張繼參加科舉考試,誰知名落孫山,張繼懷著無比的憂愁還鄉(xiāng),途中路經(jīng)姑蘇城外,將船停泊在楓橋邊上。”張繼:“想我張繼十年寒窗,飽讀詩書,本想金榜題名光宗耀祖、報效國家,誰知考題希奇古怪,此次趕考無功而返,我怎能對得起日夜操勞的母親,有何顏面去見家鄉(xiāng)父老,唉!”旁白:“張繼憂愁難譴,看著月已西落,聽到烏鴉啼叫,滿天飛霜向作者侵來,江邊的楓樹、江上魚船上的燈火伴著作者難以入睡,回想起半夜寒山寺傳來的鐘聲,作者不禁有感而發(fā)!睆埨^:“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保
10、請生臨場一分鐘編排后表演(形式不限,如果沒有學生愿意則此環(huán)節(jié)取消。)
11、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
12、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名人都通過詩歌來抒發(fā)自己心中的憂愁,你還知道哪些帶“愁”字的詩句嗎?(已經(jīng)布置學生課前搜集)請生匯報后帶讀所搜集詩句。
13、老師也搜集了一些帶“愁”字的詩句,大家想讀讀嗎?投影出示。
14、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有笑語歡歌,也有憂郁哀愁,面對憂愁,有的人萎靡不振,有的人自暴自棄,而張繼呢,則變愁為詩,留下了這首千古絕唱,那么面對坎坷和憂愁我們應(yīng)該怎樣呢?(生暢所欲言,師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愁。)
三、總結(jié)
我們應(yīng)該做個堅強的人,變愁為號角,催人奮進;變愁為號角,勇敢地揚起帆,去破浪遠航。
四、作業(yè)
1、背誦、默寫古詩
2、編排本課課本劇,進行班級課本劇表演。
板書設(shè)計:
楓橋夜泊
(唐朝張繼)
所見:月落霜滿天江楓漁火愁
所聽:烏啼夜半鐘聲
《楓橋夜泊》教學設(shè)計11
重點與難點:
1、學習在駁論文中使用舉例論證、對比論證方法。
2、體會反問句式在駁論文中批駁敵論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新的一課——《〈楓橋夜泊〉新解質(zhì)疑》。作者為了“質(zhì)疑”,在這篇駁論文中竟用了20多個問句,其中有設(shè)問句、反問句等問句。反問句也叫反詰句或激問,它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語氣強烈,感情激越,色彩鮮明,增強了批駁敵論的力度。請同學們打開書,我們學習這一新課,并體會__的論證特色。
二、預習課文
學生各自默讀課文并做下面的練習,教師引導作答并投影或用小黑板顯示。
①給下面加粗的字注意
A、招徠(lái)
B、揆(kuí)情度(duó)理
C、慚愧(kuì)
D、烏啼(tí)
E、玄(xuán)學
F、江楓(fēng)夜泊(bó)
G、糟蹋(tà)
H、愁眠(mián)
②解釋下列詞語
A、索隱:探索隱秘的事情。
B、索引:把書刊中項目或內(nèi)容摘錄下來,每條下標注出頁碼,按一定的次序排列,供查閱的資料。 C、索然無味:形容枯燥乏味。
D、揆情度理:揆、度:估量、推測。按照情理來估量、推測。
E、膾炙人口:膾:切細的肉。炙:烤肉。比喻好的詩文或事物,大家都稱贊。
F、招徠:招攬。
三、研讀課文
請若干學生依次朗讀全文,在教師的指導下,經(jīng)同學們研討,解答下列問題:
、俳忉審埨^的《楓橋夜泊》一詩。
明確:張繼的《楓橋夜泊》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千古名作,其魅力在于在讀者面前展現(xiàn)了一幅意境優(yōu)美的秋江夜泊圖。首句即從視覺、聽覺、觸覺三個方面描繪子秋江夜泊的環(huán)境和詩人的感覺。第二句不但寫了當時典型的景物江楓和漁火,點明了地點,更重要的在于寫出了詩人漂泊異地的羈旅之情,未寫人而人在其中。滿懷愁思,輾轉(zhuǎn)難眠,不是詩人自己還是誰呢?最妙句在于末句,既承接上句“寒山寺”寫了鐘聲,又暗示了聽見鐘聲者乃詩人本人。秋寒霜重,夜闌人靜,忽然一聲幽遠清晰的鐘聲傳入正在輾轉(zhuǎn)難眠的游子心中,引起怎樣的感覺不言自明。這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不禁細細體味當時的`環(huán)境和詩人的心境。這首詩就是這樣通過一系列常見卻又典型的景物、細節(jié),情景交融,描繪了一幅意境優(yōu)美的秋江夜泊圖。
②分析課文
、坶喿x全文,找出所有的問句,體會它們在批駁“敵論”(即論證)過程中的作用。(答案從略)
四、歸納小結(jié)(學生議論,發(fā)表看法,教師引導修正)這篇駁論文的開篇新穎獨特,采用“誘入”的技巧,即先不讓對方馬上接受自己的觀點,而是繞開一筆,將對方的言論或行動加以弘揚,并連用了三個反問句吸引讀者。全文用設(shè)問、反問等20多個問句進行“質(zhì)疑”,通過推理、證明、分析等手法,對“敵論”逐一進行批駁,從而確立自己的主張和觀點。
《楓橋夜泊》教學設(shè)計12
一、背景導入:
在一千二百多年前,有一個叫張繼的人,滿懷信心,進京趕考,最終卻名落孫山,而此時恰逢安史之亂,看著國家日益凋敝,百姓們悲苦流離,他無能為力只好乘船南下,在一個悲涼的秋夜,他與楓橋有了一次美麗的邂逅,留下了一首千古名篇,《楓橋夜泊》
寫題,讀題。楓橋,在江蘇!安础钡囊馑??浚2。
同學們,仔細看看是什么時間?是夜晚的時候,那該怎么讀呢?一起讀一下。
二、理解題目
詩題是詩的眼睛,理解了詩題我們能更好地學習古詩,現(xiàn)在誰來說一說詩題的意思?(張繼)在夜晚的時候把船?吭跅鳂。
三、初讀古詩
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季節(jié),在怎樣的夜晚?我們帶著這樣的疑問走進古詩,在詩中找答案。
誰愿意讀給大家聽。讀得字字落實,真好。楓、霜‘愁讀準了。
誰還想讀?不僅讀出了節(jié)奏,還讀出了味道。聽了你們的朗讀,老師也想讀了。聽聽老師的語速語調(diào)。孩子們,能不能像老師這樣讀一讀。
齊讀。讀得真好,老師聽得意猶未盡。
四、讀懂古詩
詩我們讀了這么多遍,老師提的問題能找到答案了嗎?這是什么樣的季節(jié),怎樣的夜晚?你來說。秋天,寒冷的夜晚。你從哪里知道的?
從楓這個字感受到這是秋天,你很聰明,知道被秋霜打過的楓葉呈現(xiàn)火紅的顏色,別具一格。霜,很好,你發(fā)現(xiàn)了一個關(guān)鍵字。都下霜了,這是深秋了,這是一個寒冷的夜晚在這樣的一個深秋的寒冷的夜晚,張繼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呢?讓我們走進古詩再找一找。打開書,默讀古詩,勾勾畫畫。想好了,就舉手示意。
1、看到了漁火,你知道這漁火是什么樣的嗎?
遠遠望去,這漁船上的`燈火,忽明忽暗,若隱若現(xiàn)。
2、看了江邊的楓葉。江楓漁火,這江楓是靜態(tài)的,漁火便是?動態(tài)的,這一動一靜,一暗一明,令人遐想呀。
3、看到了月亮落下。當月亮落下的時候,天地之間是一片黑暗朦朧的景象。
4、聽到了鐘聲,是哪里的鐘聲,寒山寺在哪里?這個鐘聲傳到了哪里呢?傳到了張繼的船上。
5、聽到了烏啼聲。你覺得烏啼聲給人什么感覺?凄涼。張繼以動寫靜,用這烏啼聲襯托夜晚的寧靜。
板書看聽感
你覺得這畫面美嗎?誰把這種感覺讀出來。老師聽了你的朗讀就是一種享受,從你的朗讀中老師感受到這是一幅凄美的畫面。
那張繼除了看到的,聽到的,還有什么景物是他感受到的呢?找到了?咱們讀一讀詩。讀第一句。“霜滿天”感覺到當時非常冷,霜是在地上的,但詩人卻說“霜滿天”。這滿地的秋霜給張繼一種什么感覺,一起說。“寒冷”.是涼意刺骨呀。這“霜滿天”僅僅寫出這秋季夜晚的寒冷嗎?你從“霜滿天”中讀出了什么?讀出了作者內(nèi)心的孤獨憂愁。詩中也有一個字寫出了作者的憂愁。
總結(jié):張繼面對著月落江楓漁火這樣的畫面,他再也無法入眠了,對愁眠,此時此刻,你就是張繼,讀一讀詩。
五、領(lǐng)悟詩情。
古人云,“一切景語皆情語”,正是這凄美的畫面勾起了張繼內(nèi)心的憂愁,那張繼到底因何而愁呢?我們讀一讀最后一句,詩中有一個字道出了他的身份。“客”。從這個“客”字你讀出了什么?漂泊他鄉(xiāng),因何而愁?思念親人,思念家鄉(xiāng)這何嘗不是一種憂愁呢
思鄉(xiāng)。張繼為什么會客居他鄉(xiāng)?趕考,落榜之愁,人生求所不成,怎能不愁呢?你能讀出這種失落嗎?
還為什么而愁?國家戰(zhàn)亂不斷,百姓流離失所,愛國的他能不憂愁嗎? 指名讀詩。板書思鄉(xiāng) 落榜家國愁
六.總結(jié)
張繼用他的一夜無眠給了我們一個千年不卷的吟誦,他用動靜結(jié)合的手法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凄美的畫面,讓我們感到他內(nèi)心濃濃的愁絲。最后讓我們滿懷深情地走進這千古絕唱。
《楓橋夜泊》教學設(shè)計13
【課型】精品賞讀
【課時】一課時
【教材解讀】
這是一首著名的絕句。詩人在一個秋天的夜晚泊舟姑蘇城外楓橋,江南水鄉(xiāng)秋夜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了這位滿懷旅愁的客子,因此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四句詩繪聲繪色,情景交融,抒發(fā)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寂情懷。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
2、理解詩義;
【教學重點】
引導探究、賞析詩人之愁;
【教學難點】
引導探究愁之心結(jié)所在;
【教學準備】
課件,與課文內(nèi)容有關(guān)的唐詩。
【教學過程】
一、質(zhì)疑導入,鋪墊情感
江蘇的寒山寺因為唐代詩人張繼一首《楓橋夜泊》而名噪一時,無數(shù)的詩人墨客均至此題詩作畫吟詠,引來上成千上萬的游人,楓橋也一躍成為蘇州三百余座名橋之首。這首詩究竟散發(fā)是怎樣的魅力,讓我們一同走進張繼的《楓橋夜泊》。
二、初讀感知,積累情感
讀通詩文:
1、重點字詞正音:泊、愁;
2、朗讀匯報與指導;
明了詩義:
。、解釋題目;
。、對照課后注釋,了解每句詩的大體意思;
想象畫面:
祖國古詩歷來注重“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聽朗讀,看看你能想到什么。
1、聽配樂朗誦,閉眼想象;
2、描述自己想到的畫面;
3、朗誦詩文,邊讀邊想象;
小結(jié):大家所描述的畫面就是詩人夜泊楓橋的所見所聞;
三、詩歌研讀,品悟情感
體會情愁:
。、面對這良辰美景,詩人是怎樣一種心情?從詩中的哪個字可以看出來?(愁)
2、試用詩中的景物描述作者的心情;
例:月落月亮心情沉重,早早地躲到山后邊,不肯出來見人。
3、學生匯報;
探究愁因:
1、質(zhì)疑:詩人因何而愁?是什么讓他憂心忡忡?
2、介紹有關(guān)背景;
金榜題名對當時讀書人的重要性;作者考試榜上無名,名落孫山;
品悟愁緒:
1、蘇州是中的江南水鄉(xiāng),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詩人的眼中這
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緒,所以:
月亮緩緩下墜,更加激起了詩人的愁緒,他會想;
烏鴉叫聲凄慘,他會想;
看著河邊孤單的楓樹在風中瑟瑟發(fā)抖,他會想;
漁船上的點點燈火一明一暗,他會想;
遠處傳來的悠遠的鐘聲,沉重而幽長,聲聲叩擊在詩人的心上,他會想;
2、有感情地朗讀
全詩著一“愁”字,使得詩人所看到的,聽到的,觸到的,都染上的濃濃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這就是詩人的高明之處。帶著詩人的愁緒,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詩,邊體會詩人的心情,邊想像畫面。
四、再品情愁,抒發(fā)情感
1、讀《楓橋夜泊》;(附1)
2、交流聽后感;
3、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夜?
4、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五、課堂拓展,升華情感
一個平凡的夜,因詩人的多情而流傳千古,讓無數(shù)多情的后代文人因之而感徹肺腑。古往今來,寫“夜”佳作不計數(shù),但真正能與本詩相媲美的卻并不多,唐朝詩人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便是其中之一(附2)。讀一讀,想一想,比一比,看看本詩美在何處。
附1:
楓橋夜泊
夜,已深。
弦月拉長了灰黃的臉,在西山痛苦地呻吟。流浪的秋風,穿過沉沉夜色,穿過無言楓林,驚醒了巢中寒鴉的殘夢。它“呱呱”大叫幾聲,那聲音刺破了黑夜的沉寂,讓江面也泛起層層漣漪,于是,秋月黯淡的光和影,在水中碎成無數(shù)晶瑩的淚珠,淚雨紛飛,讓船頭的漁火也陷入沉默,沉默,沉默地在我微潤的眼里搖曳,搖曳。霜霧趁機襲來,彌漫成無邊的`幻景:田野上,秋色正濃,花香十里,碩果遍地……茅檐前,書聲不斷,墨香四溢,有人正對軒窗,或凝神誦讀,或奮筆疾書……油燈下,白發(fā)親娘正穿針引線,趕制冬衣,腳邊,調(diào)皮的大黃狗趴在地上,不時搖著那毛茸茸的尾巴……
夜,無眠。
月落了。天空和大地一下子跌入黑色的夢,楓橋睜大驚恐的雙眼向漁舟求助,漁舟一搖,一晃,只顧哀嘆自個兒漂泊不定的命運。楓樹伸長瘦削的雙手向天空呼救,天空手足無措,滿臉全是對明天的迷茫!斑恕,咚——,……”寒山寺的鐘聲,沉重而幽長,從遠山傳來,卻找不到前行的方向,只能在天空久久回蕩,回蕩,回蕩在失落的樹林,回蕩在無助的楓橋,回蕩在落寞的吳江,回蕩在游子冷冰冰的心房。
夜,凄涼。
附2: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楓橋夜泊》教學設(shè)計14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會本課3個生字。
2、情感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3、能力目標:根據(jù)對古詩內(nèi)容的理解,想象詩中所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想象詩中描繪的秋色和體會詩人抒發(fā)的感情。
教學難點:
嘗試用本節(jié)學到的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己試著自學一首古詩。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有關(guān)《楓橋夜泊》的圖片、學生課前預習本節(jié)古詩。
教學過程:
一、質(zhì)疑導入,激發(fā)興趣
唐代著名詩人張繼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時,被江南水鄉(xiāng)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 了,讓他領(lǐng)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于是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七言絕句。自從張繼的《楓橋夜泊》問世后,寒 山寺因此就名揚天下,成為千古的旅游勝,這首詩究竟散發(fā)是怎樣的魅力,讓我 們一同走進張繼的《楓橋夜泊》。
二、初讀課文,初步感知
1、自由讀古詩,注意把字音讀準,把詩句讀通順,有什么問題,朗讀后可提出來
2、檢查學生朗讀情況(糾正讀音)
3、理解課題:
(1)教師:楓橋在哪里?
(2)理解題目。
“楓橋”交代了什么?(地點)夜:夜晚;泊:停泊;楓橋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楓橋邊。(教師板畫“楓橋” 楓橋:在今江蘇蘇州西部的一座橋。②。江楓:寒山寺旁邊的兩座橋“江村橋”和“楓橋”的名稱。楓橋也叫封橋 。)“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師板畫“客船”)為什么說是“客船”呢?這個“夜”點明了什么?(貼卡片“泊”)
(3)齊讀古詩一二句,想想古詩描寫了哪些景物,同學說老師板書,并解釋詩中的名詞的意思, (愁眠:懷著旅愁,似睡非睡。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寒山寺:在今蘇州西楓橋附近的一座古寺,因唐初著名詩僧寒山曾住這里而得名。夜半鐘聲:唐代寺院的半夜打鐘聲音。)
(4)再叫同學們上來試著解釋一兩句的意思,老師再講解。(“月落烏啼霜滿天”,這是詩人夜泊時所見,點明了時間是深夜,季節(jié)是晚秋。在江南秋夜的漫漫寂靜之中,偶有烏鴉啼叫劃破夜空,反而使周圍的氣氛顯得更加寧謐深沉。詩人通過這些景物,要表達怎樣的情感?(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他們充分讀書,通過合作學習,討論交流,初步想像古詩描繪的畫面,初步體會詩人的“愁”。)
(5)第三句: 朗讀訓練 :學習第三、四句:你還看見了什么?(教師板畫“寒山寺”,貼“寺”“鐘”)寺里還傳來了什么?(解釋句中一些名詞(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傳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聽,鐘聲怎樣?(傳得很遠,傳到了客船上詩人的耳朵里)這就是第四句詩 ——夜半鐘聲到客船。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生(分組討論后進行回答)
(③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傳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等等)老師再解釋這兩句詩的意思。
最后和同學們一起欣賞名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秋天的夜晚,一艘遠道而來的客船停泊在蘇州城外的'楓橋邊。明月已經(jīng)落下,幾聲烏鴉的啼叫,滿天的寒霜,江邊的楓樹,點點的漁火,這清冷的水鄉(xiāng)秋夜,陪伴著舟中的游子,讓他感到是多么凄涼。此詩只用兩句話,就寫出了詩人所見、所聞、所感,并繪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羈旅圖。但此詩更具神韻的卻是后兩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夜的寧靜,更在重重地撞擊著詩人那顆孤寂的心靈,讓人感到時空的永恒和寂寞,產(chǎn)生出有關(guān)人生和歷史的無際遐想。這種動靜結(jié)合的意境創(chuàng)造,最為典型地傳達了中國詩歌藝術(shù)的韻味。
三、出示問題,引發(fā)思考
1、詩人到底因為什么而愁呢?提問(首先,結(jié)合詩文,引導學生感受詩人漂泊 在外、四處奔波的寂寞之愁、思鄉(xiāng)之愁 。
2、然后,介紹作者,( 張繼[唐](約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字懿孫, 世。博覽有識,好談?wù)摚误w。與皇甫冉交,情逾昆襄州(州治在今湖北 省襄陽縣)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肅宗至德初前后在弟。天寶十二年,(公 元七五三年)登進士。嘗佐鎮(zhèn)戎軍幕府,又為鹽鐵判官。大歷末,入內(nèi)為檢 校祠部員外郎。又分掌財賦于洪州。后來夫婦俱歿于其地。繼詩以楓橋夜泊 一首最著名,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傳于世。)補充相關(guān)資料,引導學生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愁、人生求索的愁。)
3、通過詩中的哪些景物,你能感覺到詩人的“愁”? (再讀詩文,引導學生想像古詩畫面,感受詩人通過“月落”、“烏啼”、“寒霜”、“鐘聲”等意象表現(xiàn)出來的深深的“愁”。在本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要注意預設(shè)與生成的關(guān)系,引導學生細細品味詩文,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見解。)
4、利用音樂、畫面,創(chuàng)設(shè)清冷、凄美的意境,教師述說詩文大意
四、出示圖片,幫助理解
引導學生看圖片,(出示楓橋夜泊圖片)說說這首詩所描寫的景色。
1、詩寫景的目的是為了抒情,那么從詩人當時的心情,體會抒發(fā)了什么思想感情?(分組討論)
2、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五、總結(jié)全詩,體會感悟
1、這幅畫在你眼里是這樣的美麗,但是,它在詩人的眼里卻不是這樣的,這和詩人當時的心情有關(guān)。詩人是怎樣的心情呢?詩中的哪個字寫出了這種心情?(貼出“愁”)
2、讓我們成為詩人,坐上小船,回到那個秋夜吧
3、教師描述:在一個月色朦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吭跅鳂蜻,寒 冷,你把外衣裹得緊緊的,江邊的片片楓葉和江面上的點點漁火使你感到孤 獨,使你難以入眠。此時,寒山寺的鐘聲傳到了你的客船上
4、讓我們用滿腔的情,來吟誦這首名傳千古的詩吧。
小結(jié):前兩句寫了六種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兩句只寫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鐘聲傳到船上的情景。前兩句是詩人看到的,后兩句是詩人聽到的,在靜夜中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遠的鐘聲,一夜未眠的詩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對霜夜江楓漁火,縈繞起縷縷輕愁。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詩人運思細密,短短四句詩中包蘊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詩意的語言構(gòu)造出一個清幽寂遠的意境:江畔秋夜?jié)O火點點,羈旅客子臥聞靜夜鐘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為后世典范的藝術(shù)境界。其名句有:“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首詩采用倒敘的寫法,先寫拂曉時景物,然后追憶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鐘聲,全詩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詩人運思細密,短短四句詩中包蘊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詩意的語言構(gòu)造出一個清幽寂遠的意境:江畔秋夜?jié)O火點點,羈旅客子臥聞靜夜鐘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為后世典范的藝術(shù)境界。
六、開闊視野,延伸拓展
鮮為人知的唐代詩人張繼《楓橋再泊》 唐代詩人張繼留下的詩并不多,但一首《楓橋夜泊》伴隨蘇州城,伴隨寒山寺流傳千年。張繼重游寒山寺時,又寫了一首《楓橋再泊》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詩文是: “白發(fā)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烏啼月落寒山寺,依枕嘗聽半夜鐘”。請同學們用本節(jié)學到的分析詩歌的方法嘗試著自己鑒賞這首詩,下節(jié)課把你不理解的詩句、詞語提出來,大家一起分析解答。
《楓橋夜泊》教學設(shè)計15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三首古詩,理解第1首詩的意思和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1、通過查找的相關(guān)資料,介紹張繼、高適和白居易的生平及作品。
2、指名讀三首古詩,讀準生字的字音:吟、殘、瑟(說說易寫錯的字和字在詩中的意思)借助注釋和字典說說你讀懂了什么?(試著初步講講每首詩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問題,師生共同歸納梳理。有的`可以師生及時解決,有的則在進一步學習中解決。
二、學習《楓橋夜泊》
1、學生自讀《楓橋夜泊》這首詩,想想這首詩主要講了什么內(nèi)容?使人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匯報自學情況,相互補充,互相糾錯。
《楓橋夜泊》描寫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xiāng)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游子,使他領(lǐng)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表達了詩人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
教師點撥時設(shè)問:為什么詩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寫了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三種有密切關(guān)聯(lián)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時大約天將曉,樹上的棲鳥也在黎明時分發(fā)出啼鳴,秋天夜晚的霜透著浸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彌漫著滿天霜華。第二句寫詩人一夜伴著江楓和漁火未眠的情景。
小結(jié):前兩句寫了六種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兩句只寫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鐘聲傳到船上的情景。前兩句是詩人看到的,后兩句是詩人聽到的,在靜夜中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遠的鐘聲,一夜未眠的詩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對霜夜江楓漁火,縈繞起縷縷輕愁。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這首詩采用倒敘的寫法,先寫拂曉時景物,然后追憶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鐘聲,全詩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4、邊看書中的插圖,邊讀詩句,體會當時作者的心情。
5、自己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詩句(一邊讀一邊在頭腦中出現(xiàn)畫面),然后指名讀,再評讀。(朗讀指導,見教材建議)
6、背誦這首詩。
三、體會學法
說說我們是怎樣學習古詩這首的?學生邊說,教師邊歸納邊寫板書:讀詩理解詩意;邊讀邊想象,體會情感;有感情地朗讀,再現(xiàn)畫面。
附:板書設(shè)計: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學習方法:讀詩理解詩意;邊讀邊想象,體會情感;有感情地朗讀,再現(xiàn)畫面。
【《楓橋夜泊》教學設(shè)計】相關(guān)文章:
《楓橋夜泊》教學設(shè)計07-10
《山行》《楓橋夜泊》教學設(shè)計04-19
《楓橋夜泊》教學反思11-28
《楓橋夜泊》教學反思09-30
楓橋夜泊教案10-07
楓橋夜泊作文01-20
楓橋夜泊教案01-24
楓橋夜泊古詩教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