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15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運用系統(tǒng)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知道做事要有始有終的道理。
2.理解“只好,空著手……”辟詞的意思,會看圖正確選用動詞“扛、捧、抱、扔、檢、摘”,會用“又……又……”的句式說話。
教學過程:
。ㄒ唬⿵土暀z查
(1)認讀生字卡片,并組詞讀。
。2)看了課題《小猴子下山》,你有什么想問的?(小猴子下山干什么?最后結果怎樣了?)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第29課,學完了課文你就找到了答案。
。ǘ┲v讀課文
。1)請小朋友們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想:小猴子下山路過哪些地方?看見了什么?(讀后討論,師貼板書)
小猴子圖
又大又多又大又紅又大又圓
玉米圖桃子圖西瓜圖
白兔圖
。ㄖ笀D)又()又()抓住了事物的不同特點,前后調一調意思不變。
出示課文作業(yè)4,誰能很快填一填。
地里的玉米又()又()。
樹上的桃子又()又()。(指名回答,填在作業(yè)本上。)
地里的西瓜又()又()。
。2)小朋友們,小猴子下山來,看見這些東西是怎么做的呢?請看(出示圖1)
①仔細看圖,說說圖上畫著誰?在于什么?(指名回答)
、谡艺遥瑢懶『镒雨衩椎氖钦n文的哪一段?(第1段)
、壑该首x第一段,其他同學想一想:小猴子先來到什么地方?心里覺得怎么樣?(高興)從哪句話中看出來?(非常高興)該怎樣朗讀?(指名朗讀)小猴子是怎樣做的?(板書:掰)“掰”什么意思?(兩手把東西分開)出示青菜,演示“掰”原意是把東西分開,也可以是把東西折斷,課文中指小猴子把玉米從玉米稈上折斷。(插圖)
、苄〗Y:小朋友們,第1段告訴我們什么?(出示黑板)
猴子走到(),看見(),就()。
什么地方什么怎么做
。ㄖ该卮穑
。3)①剛才學習第一段時,老師先請小朋友們(板書:看圖),說說圖上畫著什么?再請你們(板書:找節(jié)),找一找在課文的第幾小節(jié),最后請小朋友們學文(板書:學文)想想小猴子走到什么地方,看見什么,怎么做。看圖——找節(jié)——文是我們今天要掌握的`一種學習方法,現(xiàn)在就請小朋友們根據(jù)這個方法學習第二段。(出示圖畫)要求學生照學法自學第二段。
②師生討論:小猴子又走到(),看見(),就()。(板書:摘—扔一)
這時候的小猴子會說些什么?
、圻@一段該怎么讀?(指名朗讀一評讀一齊讀)
。4)小猴子捧著又紅又大的桃子高高興興地向前走,你看,它又于了些什么?(出示圖三。四)
、傥覀円呀(jīng)學會了一種學習方法,首先干什么?(看圖)指名說說圖上畫著什么?接著怎樣?(找節(jié))指名回答畫的是課文中的哪幾節(jié)?(第三、四節(jié))最后怎樣?(學文)
②請小朋友同桌之間一起讀讀這二節(jié),再按剛才小黑板的問題進行討論,請學得最認真的小老師來教。(學生同桌學文)
、鄣谌(jié)請小老師提問,(內(nèi)容見小黑板)指名學生回答,(板書:摘—扔)齊讀這一節(jié)。
④第四節(jié)通過提問朗讀教學:小猴子走到什么地方?(讀文回答)看見什么?(讀文回答)它怎么做?(讀文回答)在“小猴子怎么做”的句子中找出表示動作的詞,(板書:追)齊讀這句話。(評讀)
(5)小結板書。
從小猴這“三扔”中可以看出什么?(小猴子見一樣愛一樣,做事有始無終。)(板書:有始無終)
(6)①我們看見小猴這樣做結果怎樣?(一無所獲)從什么地方看出來?(板書:空著手)
比較句子:小猴子空著手回家去。
小猴子只好空著手回家去。
兩句話有什么不同?為什么要加上“只好”?
②這時候的小猴子心情怎樣?(板書:難過)看圖五,從圖上什么地方看出來?(齊讀最后一節(jié))
。7)你看(指圖)小猴子下山時高高興興,課文中還一連用了四個“非常高興”,回去的時候卻那么難過。這時候,如果你在路上碰到小猴,你會怎么對他說?
。ㄈ┛偨Y談話
小朋友們,小猴做事沒有明確目的,有始無終,最后什么也沒有得到,我們可不能像j、猴那樣,老師多么希望你們在學習、生括中能夠有始有終,做任何事都有一個明確的目的,把事做好。
。ㄋ模┱n堂練習
(1)要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出示課堂作業(yè)本第三題:看圖選字
扛、抱、扔、撿、摘
、僬f說這些字有什么特點?
②誰能表演一下這些動作?
、厶钤谧鳂I(yè)本上。
。3)做個摘桃游戲:
教師板畫:長滿桃子的桃樹
老師這里有許多又大又紅的桃子,可是每個桃干都有一個秘密,誰能開動腦筋,解答問題,就能摘到桃子。
題1,葡萄又()又(),梨又()又()。
題2:小猴子下山走過哪些地方?
題3:小猴子下山做了些什么事?
題4:想象填空。小猴子只好空著手回家去了,一路上,一邊走一邊。
。ò鍟
《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2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1)課文相關動物、事物圖片。(2)重點句段教學輔助課件。
2.學生準備:制作本課字卡。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回饋,引入新課
1.板書課題,學習“猴”字。
提示:猴子屬于哺乳動物,因此“猴”字是由反犬旁構成。需要注意的是,“猴”的右側部分是“候”,與原始的“犬”字相比,少了一豎。
2.在游戲中進行復習。通過展示大量與故事相關或不相關的圖片,讓學生判斷哪些圖片中的物品在故事中出現(xiàn)過。(在游戲過程中,將故事中出現(xiàn)過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物品的圖片貼在黑板上。)
3.指導讀好這些名詞。強調“桃子、兔子、猴子”等詞中“子”是輕聲。
設計意圖:上課剛開始時,我運用了一些多彩的圖片讓學生來判斷故事中出現(xiàn)的事物。通過這個有趣的游戲,我能夠了解學生在預習方面的情況,并且能夠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這樣一來,我就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同時,這個活動也幫助我了解學生的學情,為新課的學習做好了準備。
二、初讀課文,了解內(nèi)容
1.朗讀全文。
(1)教師引言:小猴子決定從山上下來,他踏上了一番冒險之旅,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他所經(jīng)過的地方。(教師畫一座山,并在圖上繪制出猴子所走的路線。)請學生們接著往下讀課文。
(2)師生聽讀課文,正音。
2.排列圖片。
(1)引導學生將故事中的場景按照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順序放置在路線圖上。依次為:玉米地、桃樹下、西瓜地、小兔子。請將場景的名字和對應的圖片放入路線圖的相應位置。
(2)師生交流訂正。
3.練說量詞。
(1)排圖片后,輔助貼圖練說:小猴子下山。
(2)量詞訓練。
①教學:塊。
學生可以通過觀察圖片來識別字詞,例如“一張桌子”、“一本書”,這些物體通常有一個平面。還有一些物體如“一塊黑板”、“一塊玻璃”也可以作為例子。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書寫時先看一遍,然后寫一遍,接著對照圖片來明確左右順序和大小關系。同時,老師也可以教導學生正確的書寫筆順。
、诮虒W:存在一種事物,被稱為“一棵”。比如,我們可以說一棵樹,“一棵向日葵”,或者是一棵小苗苗。此外,一棵瓜秧也可以被歸類為“一棵”。如果一個物體具有細而長的特征,并且具備生命力,能夠向上生長,我們可以用“一棵”來形容它。
設計意圖: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初讀課文后,利用排列圖片的方式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主要內(nèi)容,并降低對內(nèi)容進行概括的難度。之后,教師可以提供句子填充練習,以量詞為主題,以此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學習生字和積累語言。
三、再讀課文,學習生字
1.學習“會認字”。
教師導學:我已經(jīng)明白了,小猴子先到"蘋果園",然后來到"橙子樹旁",之后去了"草莓地",最后趕到了"杏樹下"。讓我們看一看課文中還有哪些字需要我們認識的,把它們?nèi)Τ鰜恚⒍嘧x幾遍。
教師出示字卡,集體學習生字。
(1)多媒體展示了一系列的圖片,讓大家學習了一些與結有關的詞語,如“結玉米”、“領結”、“中國結”、“張燈結彩”等。
(2)學習“掰”。 用手把東西分開叫“掰”。(動作演示)
(3)扛:用手把東西放在肩上叫“扛”。(動作演示)
(4)“捧”和“抱”:用雙手將東西輕輕托起放在胸前,稱之為“捧”。(動作演示)張開雙臂緊緊擁抱住某物或某人,稱之為“抱”。(對比做動作)。
(5)丟棄:不需要的物品可以選擇丟棄,即將其拋棄或放棄。(教學過程中可通過手勢演示來幫助理解字義。)
(6)扛、捧、扔都表示手的動作,都是提手旁。
(7)追:出示小猴子追兔子的圖片,用“追”字說話。
(8)蹦:
12334下一頁左右結構。編字歌:“山”下有個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
2.指導會寫的字。
(1)教師激發(fā)學生興趣:仔細觀察寫字表中的漢字,你是否有最喜歡的一個字?請簡單描述一下這個字的書寫過程。
(2)根據(jù)學生匯報,相機學習。
①學習“瓜”。注意第三筆是豎提,第四筆是點,一起描一描,寫一寫。
、趯W習“!。教師范寫,學生觀察;學生描字,再寫字。
、蹖W習“空”。多音字,一聲“天空”,四聲“填空”;先書寫部首,再書寫整個字。
、軐W習“非”。掌握兩豎,一短一長;明確筆順,背口訣記憶“豎、三橫、豎、三橫”。
、輰W習“往”。擴詞:來往、往東、往事、南來北往。
、迣W習“進”。最后寫部首“辶”。
設計意圖:識字教學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環(huán)節(jié)將以本篇文章為基礎,通過多種方法來教授學生認字和寫字的技能。我們會運用結合圖片、動作演示和口訣記憶等方法,通過調動學生的感官和身體參與,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會漢字,從而克服閱讀上的困難。
四、熟讀課文,鞏固生字
1.字卡鞏固生字。
(1)同桌游戲,互考字卡并組詞。
(2)全班開火車游戲鞏固生字。教師口令:火車火車哪里開?學生對口令:火車火車這里開!
2.多種形式熟讀課文。
(1)小組推薦代表分自然段讀課文,師生評價,評選“最佳代表”,獎勵小紅旗。
(2)指一名學生到講臺前朗讀展示。
設計意圖:學生是語文學習的核心,而教師則扮演著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因此,在學生了解生字之后,我們應該為他們創(chuàng)建一個自主閱讀和鞏固識字的平臺,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并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讓他們樹立起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意識。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總體感知
1.復習生字,出示小卡片:工、奉、乃。拼字游戲:給提手旁找朋友。
(1)先將提手旁分別與“工”“奉”“乃”組合,學生念字組詞。
(2)請學生邊表演動作邊讀字:“捧”“扛”“扔”。
2.學生活動:請你一邊貼詞卡,一邊講故事。在這個活動中,我們將通過貼詞卡的方式講述一個有趣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只小猴子,它住在山頂上的一棵大樹上。一天,小猴子決定下山探險。它從大樹上跳了下來,第一站來到了一片茂密的竹林。小猴子歡快地穿越竹林,抓住一只美麗的蝴蝶,還拿到了一些新鮮的竹筍作為它的午餐。接著,小猴子繼續(xù)前行,來到了一條清澈的溪流旁。小猴子很開心地玩水,捉魚,還用石頭堆了一個小壘壩,讓水流更加緩慢。小猴子繼續(xù)向前走,來到了一座高高的山洞。它好奇地走進山洞里,發(fā)現(xiàn)了一顆閃亮的寶石。小猴子高興地將寶石裝進了它的口袋里。最后,小猴子走出山洞,一路歡跳著回到了大樹下。它把手上的竹筍、口袋里的寶石和一些鮮花放在大樹旁邊,感謝山中的一切給予。通過這個活動,我們可以按照故事發(fā)展的順序,將小猴子經(jīng)過的地方用詞卡貼在黑板上,從而更加生動地講述整個故事。
玉米地——桃樹下——西瓜地——樹林邊——一無所有
設計意圖:檢查學生對上一課所學內(nèi)容的理解程度,加強他們掌握提手旁生字的能力,并通過整體梳理故事情節(jié),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二、圍繞“所見”,積累詞語
1.自由讀課文,找出“又.......又.......”式詞語。
(1)教師引導學生:在我們走過的這段路上,你們是否注意到了小猴子臉上那一直保持不變的表情呢?
我非常高興。是啊,因為他看到的都是美好的事物!小猴子看見的玉米結得像山一樣高大,而且多得數(shù)不清。(貼詞卡)。
(2)你也能用“又.......又.......”式的.詞語來說一說嗎?(玉米又大又多、桃子又大又紅、西瓜又大又圓。)
(3)進行說話訓練。太陽____________、蘋果____________;(提供主語)獨立用“又.......又.......”式詞語說話。
2.教師分享:色彩鮮艷,形狀圓潤,躍動蹦跳。一起來讀讀這些詞語,向大家傳遞美好的感覺!
3.拓展運用。
這些美味的食物(糖果)就像畫在畫板上的眼睛一樣,吸引了小猴子的目光!如果小猴子嘗一口(嘴巴),會品嘗到甜甜的味道,不僅如此,還能感受到脆脆的質地,讓人忍不住想一口接一口。再用鼻子聞一聞,會散發(fā)出迷人的香氣,讓人覺得誘人又享受。這些美味可真是又甜又脆又香,簡直讓人愛不釋手!
如:既香且甜,又鮮并嫩,松脆可口,味甜爽脆,甘而糯滑。
設計意圖:在低年級教學中,詞語訓練是一個重要且具有挑戰(zhàn)性的環(huán)節(jié)。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又.......又.......”式詞語,本環(huán)節(jié)采用多種形式的詞語訓練。通過創(chuàng)造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學生將能夠擴展詞匯,學會恰當?shù)剡\用,并且巧妙地突破詞語訓練的難點。
三、圍繞“所做”,體會動詞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理解:掰、扛。
1.自由讀第一自然段。
教師導學:哇,這一路上有那么多美食和有趣的事物,還等什么呢!我們快點出發(fā)吧!看,我們來到了玉米地!(課件出示)咦,畫上怎么沒有畫小猴子呢!是這樣的,故事中描述小猴子來到了玉米地,但卻沒有相應的插圖。請小朋友們幫忙想一想,在這幅圖上應該畫一個怎樣的小猴子呢?現(xiàn)在讓我們先讀一讀這部分故事是怎么寫的吧!
2.你會畫一只什么樣的猴子?(提示:表情、動作。)隨機學習:掰、扛。(指導書寫:掰。)
3.齊讀第一自然段。
(二)學習第二至四自然段,理解并積累“摘、捧、抱、扔、追”。
1.自由讀,找一找小猴子的動作,并圈一圈。
教師導學:小猴子繼續(xù)蹦蹦跳跳地前進,來到一棵桃樹下。它跳過了一個旁邊的西瓜地,還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一只可愛的小兔子。在這些地方,小猴子又做出了哪些有趣的動作呢?讓我們一起讀一讀課文,邊讀邊圈出描述小猴子動作的詞語吧!拿起筆,準備好了嗎?開始讀寫吧!
2.教師故意打亂順序貼動詞。
3.學生評價,并談理解。
討論要點:
(1)區(qū)別:捧、抱。(指兩名學生表演“捧”和“抱”。)
(2)理解“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3)扔:需要扔掉的三樣物品很明顯,老師直接將它們拋棄。(當所有的東西都被丟棄后,兔子并沒有被追上,小猴子只好空手而歸。趁機把另一只失望的猴子貼圖粘在上面。)。
4.指導朗讀。
(1)他發(fā)現(xiàn)玉米結得又大又多,非常開心,就迫不及待地掰了一個下來,激動地扛著往前走去。
(2)他看見滿樹的桃子又大又紅,心里高興極了,于是毫不猶豫地丟掉手中的玉米,迫不及待地去摘桃子。
(3)他發(fā)現(xiàn)草地上滿是又大又圓的西瓜,簡直樂壞了,于是毫不猶豫地扔掉了手中的桃子,跑過去摘西瓜。
誰來試試,指名讀。
(4)他看見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愛!但是小猴子卻太不理智了,竟然一把扔掉手中的西瓜,匆匆追趕小兔子。
(5)小猴子黯然失望地離開,手中一片空。
(6)指名讀、齊讀、練習有表情地朗讀。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聯(lián)想和朗讀,理解小猴子見異思遷的特點。此環(huán)節(jié)旨在幫助學生積累有關小猴子行為的詞匯,并通過情感化的朗讀加深對小猴子性格特點的理解。
四、想象創(chuàng)造,續(xù)編故事
1.想象小猴子回家后,和媽媽的一段對話。
提示:①猴媽媽的問題可能是:“孩子,你為什么又跑上山了?”②小猴子可能回答:“媽媽,我上山是為了尋找更多好吃的果子!雹勐犕晷『镒拥脑捄,猴媽媽可能會教育他說:“孩子,我們已經(jīng)告訴過你不要再隨意上山了,那里很危險。你應該聽從我們的建議。”④小猴子可能回答:“媽媽,我知道山上有危險,但我真的無法抗拒那些美味的果子。”⑤小猴子下山后,他可能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吸取教訓。他決定更加謹慎,不再冒險上山,并且遵守猴媽媽的建議,以確保自己的安全。
2.同桌復述;連貫復述;全班展示。
設計意圖:根據(jù)《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們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想象力,并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潛力。因此,在學習完故事之后,我們應引導學生大膽想象,為故事編寫一個結尾,并用自己的話來完整地復述故事。這樣做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又可以啟發(fā)他們從小猴子身上領悟到做事情要全心全意投入的道理。以下是對前面內(nèi)容的修改:《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我們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發(fā)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想象力,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潛能。因此,在學習完一篇故事后,我們應該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的想象,并為這個故事編寫一個結尾。同時,他們需要用自己的話來完整地復述這個故事。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同時也能夠啟發(fā)他們從小猴子身上學到做事情要專心致志的道理。
五、布置作業(yè),拓展復述
1.搜集其他提手旁的漢字,做一做這樣的動作。
2.根據(jù)故事先后順序,把故事完整地復述給爸爸媽媽聽。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積累和閱讀的良好習慣非常重要。我們可以通過鼓勵他們向家人復述課文的內(nèi)容來加深對故事情節(jié)的理解,并豐富對故事內(nèi)涵的理解。這樣做有助于鞏固所學知識,同時也能促進與家人的交流。
板書設計
玉米地又大又多掰 扛
桃樹下又大又紅扔 摘 空著手
西瓜地又大又圓扔 摘 回家去
往回走蹦蹦跳跳扔 追
《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3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一本教材中的故事,它出現(xiàn)在一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第四課。故事講述了一只可愛的小猴子下山后的經(jīng)歷。它先掰了一個玉米,但當它看到樹上的桃子時,便扔掉了玉米去摘桃子。接著,小猴子又看見了一顆大西瓜,于是扔掉了桃子去摘取它。然而,當小猴子看到兔子時,立刻拋下了西瓜追趕兔子。不幸的是,兔子跑進了樹林里,小猴子找不到它了,最終一無所獲。這個故事不僅有趣,還能給孩子們帶來一些教育意義。此外,教材還特別關注了這篇故事的結構,并將與“提手旁”相關的生字集中在一起進行學習,以便更好地掌握字詞的規(guī)律。
二、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認識“猴、結、掰、扛、滿、扔、摘7個生字,正確美觀地書寫“非、!2個漢字。
3、了解故事內(nèi)容。
4、理解并運用本課中描寫小猴子動作的詞語,提高學生語言運用的準確性。
三、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把握故事的主要內(nèi)容。
四、教學難點
加強學生對動詞的正確運用,可以通過讓他們理解文中描述小猴子動作的詞語來實現(xiàn)。
五、教學準備
教具準備:教學課件、生字卡片、貼畫。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認識本課7個生字,正確書寫“非、!。
3、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內(nèi)容。
過程
一、出示謎語,激趣導入
1、師出示一則謎語:“一物像人又像狗,爬竿上樹是能手,擅長模仿人動作,家里沒有山中有”。生自主閱讀并猜出謎底是猴子。(師出示猴子的圖片和“猴子”詞語卡片,指名學生認讀。)
2、和小猴子打招呼。▽W生打招呼)
3、這是一只多么可愛的小猴子!它聰明機靈,又調皮搗蛋。誰來給這三個字加點可愛的味道呢?
。ㄖ该x“小猴子”,讀的機靈可愛)“子”要讀成輕聲,誰能讀好輕聲?
4、學習“猴”字,(出示卡片“猴”)誰有好辦法能記住這個字呢?
預設1:“反犬旁”指的是在字的左側加上“犬”字旁,這類字通常與動物有關。例如,“貓”、“狗”等字都可以通過加上“犬”字旁來構成。識字方法是通過對字進行拆解,再逐一識記每個字旁的含義和用法。
預設2:形聲字。
5、老師點醒孩子們:這只聰明的小猴子,從小就生活在山上。它經(jīng)常觀察著周圍的一切,對山下的世界充滿了好奇。有一天,小猴子決定離開山上,去探索更廣闊的世界。他懷揣著無限的期望,向著未知的大門邁出了腳步。小猴子沿著陡峭的山路走了很久,終于來到了一個陌生而美麗的森林。他立刻被那里的千姿百態(tài)的樹木和絢麗多彩的花朵所吸引。小猴子忍不住玩耍起來,他跳上樹梢,蕩過溪水,追逐蝴蝶,仿佛置身于一個童話世界。正當小猴子想要再深入探索時,突然傳來了一陣巨大的聲音。小猴子嚇得躲進了一個洞里,原來是一只大象從他身邊走過。小猴子好奇地湊上前去,問道:“大象大哥,你為什么會在這里?”大象笑著回答說:“我來喝這邊的清泉水,這里的水非常涼爽甘甜!毙『镒勇牶蟊愀笙笠黄鹑チ饲迦。在清泉邊,小猴子見到了許多動物朋友。有調皮的松鼠,在樹上跳來跳去;有溫順的兔子,正在吃草;有美麗的孔雀,展示著它五彩斑斕的羽毛……小猴子和動物們相互交流,分享著彼此的故事和趣聞。當太陽開始下山時,小猴子意識到時間已經(jīng)過去很久了。他心滿意足地告別了新結識的朋友們,回到了山上。小猴子感嘆道:“原來世界這么大,充滿了無數(shù)的奇遇和故事。我要繼續(xù)探索,尋找更多的精彩!”
二、初讀故事,借助故事圖了解故事內(nèi)容。
1、(1)生自主朗讀課文,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來到了哪些地方,請用“_____”劃出。
2、讀后交流:
。1)玉米地
(2)桃樹下
。3)瓜地里
(4)往回走回家的路上
3、擺放路線圖。
這些圖畫中蘊藏著一個故事,誰能將小猴子逐一帶到不同的地方,并按照正確的順序排列起來呢?請仔細聽錄音的指示。
4、小猴子從山上下來,經(jīng)過一片開滿美麗玉米的田地。它沿著彎曲的小路走著,忍不住被那誘人的黃色玉米給吸引住了眼球。小猴子停下腳步,伸出長長的手臂,摘下了一顆飽滿的玉米,既興奮又快樂地咬了起來。接著,小猴子繼續(xù)前行,穿過了一片茂密的桃樹林。桃樹枝葉繁茂,結滿了紅彤彤的桃子,香氣撲鼻而來。小猴子忍不住流口水了,它迫不及待地攀爬上桃樹,摘了幾顆成熟的'桃子,吃得大快朵頤。小猴子繼續(xù)向前,來到了一片綠油油的瓜地。西瓜、哈密瓜、甜瓜等各種瓜類散發(fā)著清涼的味道。小猴子歡快地跳著,捧起一個個瓜果,盡情享受著夏日的清爽。最后,當小猴子打算往回走的時候,它突然瞥見了一只可愛的兔子。兔子雙耳豎起,向小猴子友善地招手。小猴子笑著跑到兔子身邊,它們一起玩耍、追逐,度過了歡樂的時光。這是小猴子的一個美妙的冒險旅程,它通過探索不同的田地和遇見新朋友,體驗了豐富多彩的生活。
三、精讀,學習1、2自然段。
。ㄒ唬⿲W習第一自然段
1、要求:(1)同桌共讀第一自然段。
。2)用“波浪線”畫出,小猴子看見了什么?是怎么樣的?
2、指名學生交流,明確小猴子來到了玉米地里,看到了又大又多的玉米。
3、師出示玉米地和玉米棒的圖片,引導學生理解“又大又多”的意思。交流又又。師小結:前后是可以共同存在的特點。(翻開作業(yè)本P63,第三題)
4、正音“結”,懂意義,記生字。
5、(1)用“小三角”把小猴子的心情標出來。
。2)用“O”把小猴子的動作圈出來。
6、請闡明學生如何從小猴子的心情中感受到“非常高興”,并展開想象,設想小猴子看到一片玉米地時會有什么樣的反應和想法。在過程中,請重視并鼓勵學生個體化的閱讀體驗。
7、交流“掰”和“扛”,出示圖片,并結合動作示范來理解“掰”和“扛”的意思。師小結識字方法,掰=手+分+手(加一加);扛,紅,江(換一換)
8、我會用“小猴子走到……看見……做了……”的句式來重新理解第一自然段。小猴子走到了茂密的叢林邊緣,它抬頭一看,發(fā)現(xiàn)大樹上結滿了美味的香蕉。小猴子高興地跳了起來,迅速爬上樹,摘下一串香蕉。它迫不及待地剝開了其中一個香蕉,咬了一口,甜美的味道填滿了它的口腔。小猴子非常喜歡這個水果,它忍不住繼續(xù)吃著香蕉,一邊品嘗著滿滿的幸福感。(注意:以上回答為人工創(chuàng)作,僅供參考)
9、朗讀。
(二)學習第2自然段。
1、(1)在第2自然段中,用“小猴子走到看見做了”的句式找一找。
。2)同桌互相說一說。
2、小貓咪來到了一個漂亮的花園,看到了一朵鮮花正在盛開,便跳下樹枝,去聞花香。
3、師出示“滿樹又大又紅桃子”的圖片,幫助學生理解“又大又紅”的意思,引導學生想象當小猴子看到桃子時會想些什么。
4、師出示“滿”,滿桌,滿樹,滿星,理解“滿”。(組詞)
5、出示圖片、結合動作演示理解“扔”和“摘”的動作。師小結識字方法,“扔”和“奶”偏旁不同(換一換);“摘”,摘蘋果,摘桃子,摘花(組詞)
6、再次指名學生朗讀第2自然段。
7、比較“掰”,“扛”,“摘”,“扔”,都是和手有關的。動作。(翻開作業(yè)本P63,第四題)
四、指導書寫“非”“常”
1、學生觀察,指導書寫。
“非”:獨特字形,兩根旗桿插著六面旗,中間稍微拉開一段距離。第二個豎線比第一個豎線要長,需要注意同一個字里相同的筆畫也會有變化,在書寫橫線時,要保持間距均勻。
“常”:加上兩根魔術棒,一看就很清楚,“小字頭”和“巾字底”寬度一樣!岸d寶蓋”要舒展,口字形體小又扁。
2、書空,范寫,練寫。
五、課堂小結
小朋友們,那今天我們學習了小猴子來到玉米地和桃樹下的場景,下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七、板書設計
《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4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小朋友們,這一堂課,我特地邀請了一位朋友前來與大家見面。大家快看,他已經(jīng)到了。ㄕ故拘『镒訄D片)
對,就是這只調皮的小猴哥,看到調皮的小猴哥,我們就能想到他特別愛吃什么(對,桃子)這不,王母娘娘又要開潘桃大會了,小猴哥趕緊拿起籃子下山摘桃。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猴哥摘桃的路上又有哪些有趣的數(shù)學知識、數(shù)學故事等著我們。(板書)
二、探究新知
1、發(fā)現(xiàn)信息
師:小朋友們,快來看呀!小猴哥準備出發(fā)了哦。ㄕ故厩榫皥D)讓我們仔細觀察一下畫面,看看你們都發(fā)現(xiàn)了些什么吧!
學生交流。
2、提出問題
師:同學們,剛才你們用自己的眼睛發(fā)現(xiàn)了這么多的信息,分享了這么多的知識,而問題總是與信息息息相關的。那么,你們有什么問題想要向老師和同學們提出來呢?請寫下你們的問題,我們一起來探索。
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老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集體思考并討論,幫助他們找到答案。對于與本課知識有關的問題,老師可以先將相關內(nèi)容板書出來,并做好標記,然后引導學生一起回答。
當學生們交流信息的時候,老師同時在黑板上畫出相關的圖像,以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在課堂中,一些問題可能會有一定難度,老師可以直接重述相關信息,然后鼓勵學生自己提問。
3、解決問題
可以在學生提出問題后立即鼓勵他們進行解決。例如,當學生提出“小猴子摘走了幾個桃子”這個問題時,可以讓學生將問題寫在練習紙上,并通過思考、計算或使用其他解決方法找到答案。這樣可以促進學生的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交流想法,師板書算式。)
解決一個問題后,我們可以繼續(xù)引導學生思考并提出另一個問題,然后一起找出解決方案。這樣的做法有助于幫助學生克服識字困難,同時也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
4、延伸鞏固
師:小朋友們,活潑調皮的小猴哥忙著采摘桃子時不小心把它們弄丟了,還嚇跑了可愛的小青蛙,F(xiàn)在沒有桃子,也沒有小動物了,潘桃大會怎么能開呢?你看,小猴哥都因此傷心地哭了起來。但是,小猴哥已經(jīng)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了,小朋友們,我們能不能原諒它,并幫助它讓潘桃大會重新開起來。請內(nèi)容,(學生交流,對學生想出的方法,師都要給予表揚性評價。)
若學生能說出送桃子給小猴,師:我這準備了幾個桃子送給小猴哥,每個桃子上都有一個算式,讓我們幫小猴子算出得數(shù)。
學生交流,師貼圖片:減數(shù)是0的放在一起,得數(shù)是0的放在一起。
學生觀察,交流發(fā)現(xiàn)。
引導學生得出:一個數(shù)減0還是等于這個數(shù),兩個相同的數(shù)相減得數(shù)是0。
然后讓學生自己再說幾個這種類型的.算式。
三、總結
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學到了一些有關數(shù)學運算的規(guī)律。例如,任何一個數(shù)減0的結果仍然是它本身,而相同的兩個數(shù)相減得到的結果是0。我可以在課后把我想到的這方面的算式寫下來給爸爸媽媽看。這節(jié)課我們學到了一些數(shù)學運算的規(guī)律。舉例來說,任何數(shù)減去0的差仍然等于這個數(shù)本身,而兩個相同的數(shù)相減的結果總是0。課后,我可以把我想到的相關算式寫下來給爸爸媽媽看。
《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5
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話故事。課文講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來,先掰玉米,接著扔了玉米去摘桃子,然后扔了桃子去摘西瓜,最后扔了西瓜去追小兔,結果一無所獲。在課文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從小猴子的行為中得到啟示:做事情明確目標,始終如一。
學情分析:
從學生的知識掌握和能力體系來看,學生經(jīng)過一個多學期的學習,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和口語表達能力,學習了圖文結合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方法,初步學習了結合詞句的理解來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一些方法,具有初步的思維理解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目標:
1.隨文認識“猴、結、掰、扛”等生字,讀準多音字“結”的字音;會寫“非、常”兩個字。
2.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利用動作演示等方法正確理解“掰、扛、扔、摘、捧、抱”等詞語;了解并積累“又又”形式的詞語。
3.借助插圖,圖文對照,讀懂古詩內(nèi)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見(什么),(怎么樣)”這個句式,說說第一自然段的故事情節(jié)。
教學重點:
了解表示動作的詞的不同含義。指導讀好小猴子第一次下山的欣喜之情。
教學難點: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見(什么),就(怎么樣)”這個句式,說說第一自然段的故事情節(jié)。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課
1.出示謎語,猜謎語,課件出示圖片。(欣賞圖片)
2.小猴子可愛嗎?跟老師叫一叫小猴子的名字。
3.學習生字“猴”!昂铩笔莿游,所以它是“反犬旁”。(帶讀、指名讀)讀好輕聲音節(jié)“猴子”!昂铩弊x得重一些,長一些,;“子”讀得輕一些,短一些!疤易印薄巴米印币惨@要讀。(帶讀)這是我們今天需要認讀的一個生字。拼音節(jié)讀一讀吧。你能用猴組個詞嗎?
4.師:有一天,這只頑皮的小猴子想下山來玩耍,順便找點好吃的東西。你瞧,小猴子多開心呀,可是,回家的時候卻變得垂頭喪氣了,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PPT:猴子高興和垂頭喪氣的圖片)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童話故事---小猴子下山(板書課題:小猴子下山請大家跟我一起寫)生齊讀課題。
二、借助圖片,檢查預習
同學們預習課文了嗎?咱們來做游戲,考考同學們預習的好不好。接下來電腦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圖片,圖片中的事物是課文中有出現(xiàn)的。我們就豎起雙手的大拇指。如果課文中沒有出現(xiàn)的,我們就用雙手打一下×。
三、初讀課文,理清課文脈絡
1.自讀課文。
通過檢查,老師發(fā)現(xiàn)同學們都預習的很好。(出示課件)課文有五個自然的,每一段都配了一幅圖片,就像連環(huán)畫一樣。這么有趣的故事,想自己讀嗎?
2.出示自讀要求一:自己大聲讀課文,讀準每個字的字音,讀通每一句話。
3.出示自讀要求二:和同桌一起找,小猴子去了哪些地方,用“——”劃出來。看見了什么?用“~~~”劃出來。
4.誰來說小猴子來到哪些地方?板貼(玉米地、桃樹下、瓜地里、樹林里)
5.復習量詞“塊、棵、片、片”,重點是量詞“塊”。
6.指導書寫。
5.理清課文內(nèi)容。指名讀第一段,引導學生說第一段中可以看出小猴子到了哪兒。
根據(jù)提示梳理課文(小猴子先來到……,看到了……;接著來到……,看到了……;然后來到……,看到了……;最后來到……,看到了……)完成填空。
二、學習第一自然段。
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邊讀邊標出這段有幾句話,想想每句話的'意思是什么?
。ㄒ唬┏鍪镜谝痪湓挕
誰來說說,這句話告訴了我們什么?(小猴子來到玉米地里)
小結:我們讀書的時候就要邊讀邊想,這每句話告訴了我什么。這樣讀書就會收獲很大,記住了嗎?
。ǘ┏鍪镜诙湓。指名讀。
1.學習生字“結”。(帶讀)“結”是多音字,讀第一聲的時候,“結”組詞“結果”,表示植物長出果實。讀jié的時候,可以組詞為:結網(wǎng)、打結、蝴蝶結、結賬。(齊讀詞語)2.感受玉米又大又多。
(1)玉米結得怎么樣(又大又多),說明玉米長得好?磮D感受玉米結得又大又多,讀出感覺。
。2)指導讀好短語(他看見玉米結得又大又多)。
2.積累詞語。
(1)課文里還藏著“又()又()”這樣的詞語,你能找出來嗎?用----畫出來。
(2)除了這些,還知道別的又()又()的詞語嗎?指名說。
同學們積累的詞語真不少。老師也找出來了。像這樣的詞語就叫做好詞語,好詞語呢,我們就把他記下來.讓我們一起讀讀吧。(齊讀)再讀讀詞語,如果能讀出詞語的美就更好了。(再讀)
4.學習生字“掰”。
。1)帶讀生字。誰有好辦法記住“掰”?掰就是用手把東西分開。小猴子用力把玉米和玉米桿分開,就是“掰玉米”。用手把面包分成兩半就是“掰面包”。用手把橙子分成兩半就是“掰橙子”。
6.學習生字“扛”。
(1)指名讀。
。2)看到提手旁,你想到了什么?用手把東西放在肩上叫“扛”。
。3)怎么樣的東西扛著走比較好。浚ㄩL的、重的)小猴子為什么要扛著玉米?(玉米又重又大)小猴子真聰明。 6.積累表示動作的詞語。(1)像“掰”“扛”這樣描寫小猴子動作的詞語,叫動詞。課文中還有不少這樣的詞語。自己找一找,看誰完成的最快最好。
。2)和同桌對一對,是不是找到一樣。
。3)出示動詞和相對應的圖片,邊讀動詞變表演動作。體會這些詞語都和手或腳的動作有關。
7.指導朗讀句子。
。1)掰玉米,扛玉米,小猴子高興嗎?一點點高興?(非常高興)能把小猴子的高興心情讀出來嗎?
。2)課文中的小猴子滿臉都是笑容,看來小猴子特別喜歡這玉米,多開心呢。
。3)讓我們把表情寫在臉上,兩眼放光,小嘴微笑。讀讀這一段。
8.指導讀好第二自然段。
9.練習說話
10. 1.看著第一自然段的插圖,你能用下面的句式說一說第一自然段的內(nèi)容嗎?(出示)小猴子走到__________ 。他看見_______,非常高興,就______。
2.先自己說一說,然后和同桌說一說,互相補充。
3.指名說。
四、寫字指導
同學們的表現(xiàn)讓老師感到非常高興,同學們的朗讀讓老師非常高興。 “非!眱蓚字在我們說話、寫話時都經(jīng)常用到,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寫這兩個字。
1.讀詞語“非常”。
2.仔細觀察“非!眱蓚字,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3.老師范寫,邊寫邊講解筆順,學生跟著書空。
4學生寫字,老師巡查指導。
四、總結課文
小猴子第一次下山,感覺很新鮮,也做了好多事,可他為什么會垂頭喪氣地空手回家?這個故事又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呢?我們下節(jié)課繼續(xù)學習。
五、布置作業(yè)。
把課文大聲地、有感情地讀給爸爸、媽媽聽。
板書設計
18.小猴子下山
玉米地
桃樹下
西瓜地
樹林里
《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在讀課文過程中,讓學生明白像小猴子這樣看見一樣好東西就丟掉原有的東西,最后會一無所獲。
教學目的:
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小猴子的“掰、扛、扔、摘、捧、抱、蹦”等動作詞。
教具準備:
課件、小猴子的頭飾。
一、以圖導言激趣:
教師板畫一座小山,教師:小朋友們都很喜歡小動物,瞧,今天我們的課堂上就來了一只——小猴子,(在小山上貼上一只小猴子圖片)。
你覺得這是一只怎樣的猴子呢?(學生自由)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只小猴子的故事。板書課題:小猴子下山。
讀了課題,你知道了什么?還想知道什么?
二?、講授新課
。ㄒ唬└兄n文
1、大聲讀課文,要求:讀通課文,讀準字音。
2、檢查生字情況。
課件出示的生字詞有:玉米地?桃樹底下?西瓜地
掰?扛?扔?摘?捧?抱?追
又大又多?又大又紅?又大又圓
小朋友,你們仔細看看,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ǘ⿲W習第一節(jié)(掰玉米)
1、小猴子下山來了,他首先來到玉米地里。他看見玉米結得又大又多,怎么做的呢?(板書:玉米地)
電腦出示:
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他看見__________,非常高興,就_____________。
板?書(掰?扛)
2、理解“掰?扛”兩個詞語。
。1)指名上臺做“掰扛”的動作。(2)讓學生說說小猴子為什么用掰”、“扛”這樣的動作,進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
3、指導表情朗讀
。1)小猴子第一次下山,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他毫不猶豫地掰了一個扛著往前走,甭提有多高興了!現(xiàn)在同學們請戴上小猴子的頭飾跟著老師一起做動作有表情地朗讀第一段。
。2)指名上臺表演讀。
4、小結學法
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總結出學習第一段的方法。
1、小猴子來到哪里,怎么做的?
2、理解小猴子的動作詞。
3、表情朗讀課文。
過渡:小朋友,課文1、2、3、4自然段結構類似,下面,四人小組選擇二、三、四自然段中你們喜歡的一個自然段嘗試用老師剛才使用的方法進行學習。
。ㄈ├脤W法學習第二、三、四段
1、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在小組長的帶領下自由選擇一段學習。
多媒體出示小組合作學習向導:
、僮x一讀:把課文讀通順,爭取讀明白。
、谙胍幌耄盒『镒觼淼绞裁吹胤剑靠吹绞裁?心情怎樣?小猴子是怎樣做的?
③議一議:找出表示小猴子動作的詞。學著做一做。
④演一演:有感情地朗讀并表演。
2、各小組匯報學習情況。
板書:?桃樹底下?(扔?摘?捧)
西瓜地?扔(摘?抱)
回家路上?扔(追)
。ㄋ模⿲W習第五自然段
師過渡:小朋友們,小猴子下山來,它掰到過又打又多的.玉米,摘到過——又大又紅的桃子,摘到過——又大又圓的西瓜,追過——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他這次下山來看到了那么多的好東西,最后卻——空著手回家。這是為什么呢?(板書:空著手回家?)
1、引導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送詞:喜新厭舊)喜新厭舊導致的結果是什么?用一個成語來形容就是?(一無所獲)
2、聯(lián)系實際,對學生進行思想:說說自己有沒有做過象小猴子一樣的事情呢?如果有,今后你準備怎樣做?
《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7
十分感謝學校領導給我們?nèi)齻這次外出學習的機會,為期一周的時間,培訓雖短,但從中學到的知識卻使我受益匪淺,感觸頗多,而最可貴的是通過學習別人的思路模式,把最精華的方法以講課的形式呈現(xiàn)給大家,在這次講課磨課過程中,首先要感謝二年組的老師們積極地配合,才使得講課順利完成,然后最要感謝的就是敖姐,敖姐每天都要聽我們?nèi)齻講三節(jié)課,講完課還要花費很多時間來評課,而且敖姐的工作很忙,但就在這繁重的工作中抽出時間一遍一遍的給我們修改,如此往復的堅持了5天,聽了將近20節(jié)重復的課,可見敖姐內(nèi)心被我們折磨的估計也快崩潰了,從導課,到課件的修改,再到親身示范朗讀,糾正評價性的語言以及最后對我們的鼓勵這些細節(jié)問題,終于把我的課修改成形了,特別感動,再次謝謝敖姐,在這次磨課講課中增強了自我的教育教學能力,使我認清了自身不足,就此我對《小猴子下山》這節(jié)課談談體會:
《小猴子下山》是一則深受兒童喜愛的童話故事。對于二年級的小學生而言,諸如掰、扛、摘、捧、抱、扔、追等表示動作的詞語,其微妙的差別往往讓孩子們難以理解。因此,我根據(jù)孩子們的年齡特點、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采用以動作示詞義的方式,并在適當時候提出問題:“為什么不能用扛來形容桃子呢?”“為什么不能用摘來描述玉米呢?”等等。通過這樣的質疑,孩子們通過討論和比劃出動作,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詞語的意義。
評價語言過于平淡,好的評價語言應該是針對學生所做出的最有效的'評價,而不是泛泛而談的“好”、“你真棒”。在評價的時候要關注學生的價值取向更要關注學生的語言質量和語言規(guī)范,引導他們說好語文,用好語文。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我們應該采用更具體、有針對性的語言,而不是簡單地用“好”、“你真棒”來泛泛地形容。評價語言應該注重學生的價值觀以及他們的語言質量和規(guī)范使用,幫助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表達習慣。
在課堂中,我們常常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我常常迫不及待地想要達到預期目標,卻忽略了大多數(shù)孩子的想法。然而,在課堂上,我們應該更多地給予孩子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給予他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自由思考,而不是過分地牽引他們。
總之,通過這次學習和授課,我獲得了新的知識、豐富了經(jīng)驗,并感悟頗深。無論是在理論知識方面還是實踐技能方面,我都有了明顯的提升。同時,我也更加明確了自己的目標。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會運用所學的培訓內(nèi)容,進一步提高我的工作能力。結合我所教的班級實際情況,我會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并在教學過程中踏實地實施。
《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8
[教學要求]
一、從一個叫小兔子的動物角色不斷努力卻一事無成的故事中,我們可以向學生傳達做事必須專心致志的重要性。
二、學習生字:猴子、一塊、不是、抬、一棵、桃樹、拋、舉、圓形、可以、林地,能夠運用“又……又……”“跳來跳去”,并初步掌握量詞“一只、一塊、一個、一棵”。
三、能流利地有感情地讀課文,并能復述。
課前準備:放大課文插圖。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講故事、學生字,初讀課文。
第二課時:表情朗讀課文,復述。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是一個故事,題目叫《小猴子下山》。
△教學:猴子。提示:猴子是一種野生動物,所以是。請注意,“侯”字缺少了一個豎。例如,“喉”字也是沒有一個豎的。
小猴子下山,到了哪些地方,請看看圖,自己拼讀生字。學生自學后,結合學生回答,教學下列圖旁出現(xiàn)的生字。
一塊(kuài)玉米地里一棵桃(táo)樹下
結著又大又圓(yuán)的西瓜地里樹林子
△教學:塊。
學生看圖識字,引導引用數(shù)量詞。
“一塊糖”,“一片餅干”。這種物品通常呈現(xiàn)一個平面!耙黄诎濉、“一片玻璃”。
△教學:棵。
一棵樹,還有什么也說“一棵”?
“一棵向日葵”;“一棵小苗苗”;“一棵瓜秧”。
指點:細而長的,而且有生命的,能向上長的.用“一棵”。
△教學:圓(kē)。
“圓”,西瓜圓的。注意前鼻音發(fā)準。
“圓圓的月亮”、“圓圓的太陽”、“圓圓的大汽球”。
不僅圓還大,就說“又圓又大”。引導記住“圓”的字形。
△教學:林。
許多樹長成一片,就是樹林。這“林”叫“雙木林”。
三、初讀課文。
學了些生字,小猴子歡快地跳躍著,先來到了一片郁郁蔥蔥的玉米地。它在玉米地里盡情地嬉戲玩耍,享受著青青的秧苗帶來的快樂氛圍。不久之后,它決定繼續(xù)探險,于是跳上了樹梢,游走到了一個巨大而茂密的桃樹下。這棵桃樹結滿了誘人的紅桃子,小猴子忍不住用靈巧的手抓起一顆吃了起來,果味香甜美妙。接下來,小猴子繼續(xù)向前,穿過一片蔚藍的天空,來到了一片廣闊的西瓜地。西瓜爽甜多汁,小猴子享受著西瓜汁潤濕自己的舌尖。最后,它逐漸靠近了一片幽靜的小樹林邊,它知道那里隱藏著許多有趣的冒險等待著自己。
還有生字沒教,你們一邊讀,一邊自己學。
四、檢查自學效果。
結合引導學生弄清課文主要內(nèi)容。
小猴子下山拿過哪些東西?
利用前面圖旁的板書:
△教學桃(táo)。
桃子是結在樹上的水果,常見于夏季。它的外形飽滿圓潤,顏色有紅、黃等多種。如果要寫“兆”的筆畫和筆順,可以回想一下“跳”的寫法。另外,“瓜”這個字里面是有個“卜”字旁,讀作“l(fā)”。希望這段內(nèi)容能對您有所幫助!
最后又去追什么?(小兔子)
小猴子下山結果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沒得到。)
五、再教生字(出示小黑板)
△掰(bāi);用手把東西分開叫“掰”。(動作演示)
△扛:用手把東西放在肩上叫“扛”。(動作演示)
△捧(pěn):用兩手把東西放在胸前叫“捧”。(動作演示)
△扔(rēng):玉米它不要了,西瓜也不要了,東西不要了,把它丟掉叫“扔”。
。ń虒W以上生字均以手的動作演示,以幫助理解字義。)
扛、捧、扔都是表示手的動作,都是,重點指導寫“棒”的右下“豐”!叭印钡挠野脒,“乃”筆劃為橫折折折鉤。
復習鞏固生字,指導寫字。
第二課時
一、復習生字,出示小卡片:工、奉、乃。
拼字游戲:給找朋友。
1.先將分別與“工”、“奉”、“乃”組合,讓學生念。
2.請學生讀出字音,“捧”、“扛”、“扔”。
二、閱讀課文。
1.要求一字一字讀正確。
2.指導讀流利。
出示第三節(jié)課文,學會讀出節(jié)奏。
小貓咪/背著魚罐頭,來到/一片草地/旁邊。它/發(fā)現(xiàn)/草地上/長滿了美味的小魚,非常/開心,就/放下罐頭/去/抓小魚。
指導學生看詞兒,讀出句子的節(jié)奏。
各自讀全篇;再指名輪讀全篇。
3、述課文。
1).不看書說,記不清了再看書。(各自練習)
2).指名復述。
四、指導表情朗讀。
---------------------------
1.第一節(jié),語氣像講故事一樣.
2.指導讀“又……又……”
玉米又大又多
桃子又大又紅
西瓜又大又圓
結合進行說話訓練。
a.太陽____。蘋果。
。ㄌ峁┲髡Z)
b.獨立用“又……又……”說話。
又……又……。
3.繼續(xù)指導朗讀。(第二節(jié)一第六節(jié)。)
一只猴子發(fā)現(xiàn)樹上結滿了美味的香蕉,它高興得不得了,迫不及待地摘了一只,歡快地往前走去。
“猴子發(fā)現(xiàn)樹上掛滿了誘人的大紅桃子,它興奮不已,立刻決定放下手中的玉米,專心去摘桃子!
△它發(fā)現(xiàn)地上有一片綠油油的西瓜,非常開心,于是它扔掉桃子,決定要去摘這個大圓西瓜。
誰來試試,指名讀。
△“它看見一只兔子蹦蹦跳跳,真可愛,它非常高興,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覺得猴子真不像話,用批評小猴子的口氣讀)。
△小猴子只好空著手回家去。
。ㄒx出猴子灰溜溜的、失望的神情。)
指名讀、齊讀、練習有表情地朗讀。
五、創(chuàng)造性復述。
想象小猴子回家后,和媽媽的一段對話。
提示:①老狐貍會怎樣向小猴子提問?②小猴子也許會如何回答?③聽完小猴子的回答后,老狐貍可能會如何教誨小猴子。④小猴子又可能會如何回答?⑤小猴子再次下山時,它可能會如何汲取教訓?
連貫復述。
〔板書設計〕
結合字詞教學,指導朗讀等活動,組成下列板書:
玉米又大又多掰扛扔
桃樹又大又紅摘捧扔
西瓜又大又圓摘抱扔
小兔子蹦蹦跳跳追空著手
《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9
《小猴子下山》這篇課文,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故事中的小猴子下山后,不僅掰了一個玉米,還發(fā)現(xiàn)了桃子、西瓜和兔子。他追逐著每一個新發(fā)現(xiàn),拋棄了之前的東西,結果卻一無所獲。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得到了一個深刻的啟示:在做事情時,如果沒有專注和決心,就很容易一事無成。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堅定目標,全力以赴,才能取得成功。
這節(jié)課的生字非常獨特,幾乎都是與動作相關的字詞。在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將課文和生字結合起來進行教學。我將重點放在了抱、扛、扔、捧、追等字上。
片段能不能知道小猴子下山去干什么啦?怎么辦讀課文。
理解思路:
掰玉米、拾稻穗,撒稻穗采蘋果,捧蘋果,投擲蘋果摘葡萄,抱葡萄,扔葡萄追小兔子。
理解動詞的特點:
(1)質疑不會讀的字。
。2)誰能用上動作,來讀一讀
。3)指生演一演“掰”的動作。
(4)師生合作邊演邊讀。
(5)練習:看老師做動作,你們來說動作,看誰厲害。
這些動作可以換過來說嗎?為什么?說說理由。
通過音、形、義等方式的學習和朗讀,孩子們基本可以理解生字的意思,最后問動作是否可以換過來,讓他們把這幾個生字理清楚,認明白。課堂中,生動有趣的課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在游戲中做一做、讀一讀學習生字。
在細讀課文的環(huán)節(jié),我抓住課文的特點,對孩子進行詞句的訓練。如結合插圖,理解“又大又多”這一詞語。“又大又多”從圖上看不僅僅玉米的個頭大,而且這樣大的玉米到處都是。在教學中我問孩子: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樣的心情?(高興)“非常高興”就是(生:特別高興)你們能不能帶著這種特別高興的心情讀一讀。孩子在比一比,讀一讀中,感受事物的可愛。同樣的,又大又紅說明桃子長得好,又大又圓說明西瓜長得非常好。在理解了這幾個詞語后,我又問:小猴子把曾經(jīng)喜歡的桃子、西瓜都扔掉了,這說明了什么呢?其實小猴子的心里沒有明確的目標,他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看見一個就喜歡一個,而原來的那個就直接被扔掉了。
本節(jié)課,我依托文本,結合課文進行字詞句的訓練,關注語言的發(fā)展,讓學生能在有趣的課堂中學以致用。
《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結合看圖理解課文內(nèi)容,知道做事要有始有終,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這樣才會有收獲。
2.學會本課生字和懂得“非常、只好、回家”等詞的意思,會看圖正確選用動詞:“扛、抱、扔、摘”,會用“又……又……”的句式說話。
3.會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時間: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看懂圖意,初步了解課文內(nèi)容。
2.初步學會生字,認識反大旁。
3.會正確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揭題談話,導人新課
小朋友們,看,這是什么?(出示圖)誰來了?(在山上放小猴圖)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第29課《小猴子下山》(板書課題)。
。ㄔ冱c圖)這只小猴子下山時高興嗎?(高興)從哪兒可以看出來?
。ǔ鍪咀詈笠环鶊D的幻燈)小猴子回去還像下山時那么高興嗎?(不高興)從哪兒可以看出來?這是為什么?我們來學習課文。
(二)看圖說圖意
讓學生用一句話說說小猴于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自由講)指名按要求說圖意。
圖1:小猴子在玉米地里掰玉米。
圖2:小猴子在桃園里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圖3:小猴子在西瓜地里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圖4:小猴子在回家路上扔了西瓜去追小兔。
圖5:小猴子沒有逮著小兔,空著手回家去。
這五幅圖講了一個完整的.故事,課文是怎樣寫這個故事的呢?(聽錄音,了解課文大意)
。ㄈ┳詫W課文
要求讀懂課文,然后按照“看拼音讀準音,看結構認字形,連成詞句理解義,讀讀課文標小節(jié)”的要求自學課文。
。ㄋ模z查自學情況
。1)指名分節(jié)朗讀課文,要求讀正確,讀流利。
。2)齊讀生字詞,開火車讀,抽讀。
。ㄎ澹⿵土曥柟
。1)做拍手游戲辨對錯。
①“空”穴寶蓋(對)
、凇俺!彼墓P,中字旁(錯)
。2)齊讀課文。
。┱n堂練習
。1)指導書寫生字:常、追、圓。要求照老師的樣子在本子上各寫一個。
。2)完成課堂作業(yè)1、2題。
《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11
。劢虒W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會認“猴、結、掰”等生字,會寫“塊、非、!钡壬帧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并能結合插圖講述故事。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懂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終,而不應這山望著那山高。
。劢虒W重難點]
重點:識字、寫字,朗讀課文。
難點:理解小猴子的“掰、扛、扔、摘、捧、抱”等動詞。
。劢虒W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達標檢測
一、以圖導言,激趣導入
教師板畫一座小山。教師:同學們都很喜歡小動物,瞧,今天我們的課堂上就來了一只小猴子。(在小山上貼上一只小猴子圖片)你覺得這是一只怎樣的小猴子呢?(學生自由發(fā)言)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只小猴子的故事。(板書課題:小猴子下山)讀了課題,你知道了什么?還想知道什么?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1.大聲讀課文,要求:讀通課文,讀準字音。
2.再讀課文,標出自然段序號,在文中畫出小猴子都去了哪里。
3.分組朗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1.給下列漢字注音。
()掰()扔()摘
。ǎ┡酰ǎ┍模ǎ┳
三、學習第1自然段(掰玉米)
1.小猴子下山來了,他首先來到玉米地里。他看見玉米結得又大又多,他做了什么呢?(板書:玉米地)
課件出示: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他看見,非常高興,就。
2.理解“掰、扛”兩個動詞。
。1)指名上臺做“掰、扛”的動作。
。2)讓學生說說小猴子為什么用“掰”“扛”這樣的動作,進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
3.指導表情朗讀。
。1)小猴子第一次下山,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他毫不猶豫地掰了一個扛著往前走,甭提有多高興了!現(xiàn)在請同學們戴上小猴子的頭飾跟著老師一起做動作,有表情地朗讀第1自然段。
(2)指名上臺表演讀。2.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填空。
小猴子來到了,看到的玉米。
3.小猴子非常高興!胺浅!币辉~可以用來替換。(填序號)
A.時常
B.十分
C.經(jīng)常四、回顧所學,小結學法
1.剛剛我們學習了課文的第1自然段,哪位同學來說一說小猴下山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教師板書:掰玉米又大又多掰、扛)
2.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總結出學習第1自然段的方法。
(1)小猴子來到哪里,做了什么?
。2)理解小猴子的動作。
。3)有表情地朗讀課文。4.照樣子,說一說。
。ㄓ执笥侄嗟模┯衩
()蘋果
。ǎ┢咸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達標檢測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課文第1~4自然段結構類似,下面,四人小組選擇第2~4自然段中你們喜歡的一個自然段嘗試用老師剛才使用的方法進行學習。
二、利用學法學習第2~4自然段
1.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在小組長的帶領下自由選擇一段學習。
多媒體出示小組合作學習向導:
、僮x一讀:把課文讀通順,爭取讀明白。
②想一想:小猴子來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樣?小猴子是怎樣做的?
③議一議:找出文中表示小猴子動作的詞,學著做一做。
、苎菀谎荩河懈星榈乩首x并表演。
2.各小組匯報學習情況。教師板書。
3.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填空。
小猴子后來去了和。摘到了和。桃樹下(扔摘捧)
西瓜地里(扔摘抱)
回家路上(扔追)
三、學習第5自然段
同學們,小猴子下山來,它掰到過又大又多的玉米,摘到過又大又紅的桃子,摘到過又大又圓的西瓜,追過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他這次下山來看到了那么多的好東西,最后卻空著手回家。這是為什么呢?
1.引導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出示:喜新厭舊)
喜新厭舊導致的.結果是什么?用一個成語來形容就是?(一無所獲)
2.聯(lián)系實際,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說說自己有沒有做過像小猴子一樣的事情呢。如果有,今后你準備怎樣做?6.你覺得這是一只怎樣的小猴子?
四、復習生字、學習詞語
1.出示生字,指導書寫。
2.學習量詞。
。1)出示課件,讓學生找出課本中的量詞填入括號里。
小猴子下山,先來到了一()玉米地,再走到一()桃樹下,接著走過一()西瓜地,最后看見了一()小兔子。
。2)指名學生讀句子,學習量詞的使用。
3.積累并學會運用“又()又()”的詞語。
。1)讓學生找出課文中“又()又()”的詞語。
。2)出示圖片,讓學生將上面“又大又多、又大又紅、又大又圓”三個詞語貼在對應的圖片處。
。3)拓展運用。
①讓學生自由說出自己知道的“又()又()”的詞語。
、诶蠋熖崾荆和耆豢赡芡瑫r存在的兩個特點是不能用“又……又……”來連接的。
③那這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你也能用這樣的“又()又()”方式來說一說它嗎?
4.說話練習。用今天所學的動詞說一句話。
5.在括號里填入恰當?shù)牧吭~。
一()玉米地
一()玉米
一()桃樹
一()瓜地
一()小兔子
6.選擇幾個詞各說一句話。
掰扛扔摘捧抱
。劢虒W板書]
小猴子下山
玉米——又大又多——掰扛扔
桃子——又大又紅——摘捧扔
西瓜——又大又圓——摘抱扔
小兔子——蹦蹦跳跳——追空著手回家
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終
。劢虒W反思]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趣味性很強的文章。全文配有五幅圖,形象生動,有很強的教育意義。在執(zhí)教這一課時,我首先示范講解一個自然段,教學生總結學法,然后放手讓學生自主支配課堂,學生的自學積極性很高。
在學生自主學習,讀懂課文后,我抓住文本特點,讓學生自主積累課本中的好詞,然后引導學生運用,起到良好效果。在字詞教學上不但要善于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提高教學的有效性,而且還要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關注從識記到運用的落實。
《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課文,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線。以此為線索學習并積累“又( )又( )”形式的詞語,并會遷移運用。能夠正確區(qū)別“摘、扛、捧、抱、追”等動詞。
2、能正確朗讀故事,并能結合插圖、板書等講述故事。
3、由故事得到一定的啟示:在成長過程中,我們總會像小猴子那樣犯些錯做些傻事,而事后難過后悔是無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訓為基礎,用積極的心態(tài)展望明天。
課前準備:
課件、卡片
教學過程:
一、預習回饋,引入新課
1、板書課題,提醒注意“猴”的書寫。
2、在游戲中進行復習回顧。展示一系列圖片,包括故事中曾出現(xiàn)或未出現(xiàn)過的事物,讓學生辨別哪些圖片中的事物在故事中有提及。此舉旨在鞏固故事的要點內(nèi)容。
游戲過程中,將故事中出現(xiàn)過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圖片貼到黑板上。
3、指導讀好這些名詞。強調“桃子、兔子、猴子”等帶“子”的輕聲。
二、整體讀文,明確路線
1、接讀全文。
師:小猴子從山上下來,它沿著一條曲折的小路,經(jīng)過了一片茂密的森林,穿過一個清澈的小溪,繼續(xù)前行。它還路過了一片開滿鮮花的草地,看見了許多可愛的小動物,與它們玩耍了一會兒。最后,它走過了一座高大的橋梁,就回到了家中,F(xiàn)在,我們請幾位小朋友來接讀這個故事吧!
2、排列圖片。
師:請你聽完故事后,將這些圖片按照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順序放入下面的路線圖中。[圖片]
3、練說量詞。
排圖片后,小猴子跳下山坡,來到了一片翠綠的稻田,然后走到了一棵盛開著粉紅花朵的桃樹下,接著穿過了一片蔚藍的西瓜地,最后發(fā)現(xiàn)了一個頑皮可愛的小兔子。
三、以小猴子所見為線索,積累并學會運用“又( )又( )”的詞語
1、找出課文中“又( )又( )”的詞語。
師:這一路走來,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小猴子的臉上一直掛著一個燦爛的笑容。是的,他發(fā)現(xiàn)了許多美好的`事物!故事告訴我們,小猴子看到了豐富多樣的水果。∠憬、蘋果、橘子等等,都讓小猴子高興不已。還有其他的好東西嗎?你能說說嗎?
貼:又大又紅,又大又圓,蹦蹦跳跳
2、練讀詞語。我們來讀讀這些詞語,要讓大家感覺到是好東西哦!
3、拓展運用
這些好東西光是看看(畫眼睛),就是那么的吸引小猴子了!像這些好吃的,要是小猴子嘗一嘗的話(板畫:嘴巴),也許還會品嘗到怎樣的好味道?選一種說說:(甜除了品嘗到甜,吃起來還有怎樣的感覺?(脆、鮮、嫩、糯、松、爽、軟……)如果用鼻子聞一聞呢?還會覺得?(香)你能像故事中那樣,用又( )又( )把這些好味道連起來說一說嗎?
如:這種食物既有濃郁的香味,又散發(fā)著甜膩的味道?诟猩霞弱r嫩多汁,又輕盈松軟。外表上既脆而清脆,又有一絲絲粘稠的甜感。同時具備這兩個特點是非常罕見的。
那這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你也能用這樣的“又( )又( )”方式來說一說它嗎?
四、以“小猴子所做”為線索,積累并學會精確地使用動詞
1、學習第一自然段,認讀并理解:掰、扛。
(1)自由讀第一自然段。
師:哇,這一路上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還等什么呢!我們趕快一起出發(fā)吧!看,玉米地到了。ㄕn件出示)咦,畫上怎么沒畫小猴子呢!是這樣的,課文中寫小猴子來到玉米這部分沒有配插圖,我想請小朋友幫我想想,這幅圖上該畫一只怎樣的猴子呢?別急哦!還是先讀讀這部分故事是怎么寫的吧!
。2)你能畫一只怎樣的猴子?(提示:表情、動作)隨機學習:蹦、攀。(指導書寫:蹦)。
(3)齊讀第一自然段。
2、學習二至四自然段,理解并積累“摘、捧、抱、扔、追。
。1)自由讀,找一找小猴子的動作,并圈一圈。
小猴子繼續(xù)跳啊跳,來到櫻花樹下,跳過梨子、還看見了一只小鹿,在這些地方小猴子又是怎么做的呢?我們?nèi)プx讀寫這三部分的課文吧!拿起筆,邊讀邊圈一圈像這樣寫小猴子動作的詞語。
。2)回饋。教師故意打亂順序貼動詞。
(3)學生評價,并談理解。
3、討論要點
。1)區(qū)別:捧、抱
。2)理解“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3)扔:應該扔了三樣東西。老師把這些動作都貼到了。(正是所有的東西都被扔了,兔子又沒追上,小猴子才會兩手空空回家去。趁機將另一只垂頭喪氣的猴子貼圖貼上去)
五、體會小猴子當前所感,并能積極展望未來
1、復述故事。
2、所有的寶貴物品都被遺失了,小猴子無奈地空手回家?粗『镒觾墒挚湛铡⒌椭^失落的模樣,我想他內(nèi)心一定充滿了懊悔和傷感。其實,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犯錯、做傻事。正是通過一次次的教訓,我們才會變得聰明有能力!
3、今天,小猴子放學回家的路上,太陽慢慢地西下了。他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忘記帶回任何水果了。小猴子有些著急,因為他知道自己需要水果來充饑。但太陽下山時,他只能無奈地空著手回家。然而,小猴子并不氣餒,他知道明天太陽還會升起,新的一天會帶給他無限可能。第二天,小猴子早早地起床,決心重新下山,尋找屬于自己的故事。請大家一起來想象,小猴子今天下山后,又會發(fā)生怎樣的奇妙冒險呢?我們一起來編寫吧。ㄕn件定格在: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4、回家編一本題為《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圖畫書。
《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13
一、教材分析:
這也是一篇動物故事,通過小猴子下山掰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的經(jīng)歷和結果,說明一個道理:目標不明確,做事不專心,是不會有收獲的。課文語言通俗淺顯,故事情節(jié)單純明白。易于被少兒讀懂。但應假設對立的`情況, 使 學生明白:只有鞏固成果,才能不虛此行的道理。
本課計劃兩課時
二、學習目標 :
1、熟記和認識本課詞語,注意動詞的運用,積累語言;
2、朗讀理解,從故事中體會道理
3、假設相反情況,拓展課文寓意
三、重難點:
重點:熟識詞語,朗讀課文
難點:拓展認識,鞏固理解
四、學情分析 :
動物故事貼近兒童心理,內(nèi)容又貼近生活實際,啟發(fā)假設,對比課文,可益智怡情。
五、教學策略:
在朗讀中感知內(nèi)容,在假設中對照課文,交流成果,同步提高
六、教學資 源:
錄像碟片、ppt
七、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
1、整體感知,初讀課文
2、熟記詞語,學會運用
重點 :熟記詞語,學會愚弄
難點 :學習運用
《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會認"掰、扔、摘、捧、抱、追"等生字,會寫正確書寫"掰"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并能結合插圖講述故事。
3.通過理解"小猴子為什么會空著手回去"懂得做事情要有計劃、有恒心、能堅持這一道理。
教學重難點:
重點:識字、寫字,朗讀課文。
難點:理解小猴子的"掰、扛、扔、摘、捧、抱、追"等動詞。
教學過程:
一、課前交流:
師:動物王國里有很多小動物,今天我們就請來一位動物朋友,它聰明、伶俐、會爬樹、愛吃香蕉,你們猜猜,它是誰?
生:小猴子。
師:沒錯。就是聰明調皮的小猴子。你聽過哪些和小猴子有關的故事?我們來交流一下。
生:《猴子撈月》、《十二生肖》、《孫悟空大鬧天宮》
師: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個和小猴子有關的故事。
二、導入新課:
師:小猴子在參加完動物王國的大會以后呀,覺得動物王國有點無聊,所以呢,他就想下山玩玩。下山后發(fā)生了什么事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8課《小猴子下山》。
。ㄒ黄鸢鍟n題。)
師:猴子的猴是反犬旁。很多小動物的名字,都是反犬旁,比如狗、狼、貓……
(齊讀課題。)
二、整體感知。
1.師:請同學們打開書,用手指著課文中的字,聽故事,思考:小猴子下山都去了哪里?
1、小老師帶拼音領讀生字:
猴結掰扛滿扔摘捧瓜抱蹦追
2.解決問題:
師:剛才同學們邊聽邊指,聽得非常認真,小猴子下山后都去了哪里呢?請你在樹上標畫出來。
誰來交流一下?
生:玉米地--桃樹下--瓜地里--樹林里
三、精講課文
1.講讀第一自然段。
指名讀第一自然段。
師:在玉米地里小猴子看到了什么?
生:他看見玉米結得又大又多,非常高興,就掰了一個,扛著往前走。
師:小猴子看到了玉米。是什么樣的玉米?
生:又大又多的玉米。貼玉米的版貼
師:【出示玉米圖】你看,老師這里有三幅圖片,你覺得哪一幅的玉米符合又大又多呢?
生:第三幅。
師:同時符合大、多兩個特點,就叫又大又多。你還能從書中找到又……又……的詞語嗎?
生:桃子又大又紅、西瓜又大又圓
師:你還能說幾個這樣的詞語嗎?
生:又大又甜。什么又大又甜?3-5人說。
……
師:小猴子來到玉米地,看到了這么多的玉米,什么心情?
生:非常高興。
師:那你來高興的讀一讀吧!
師:我采訪一下你,小猴子,你喜歡吃玉米嗎?特別喜歡。那你打算怎么做?
生:我要美美的吃一頓!
師:看到這么大的玉米小猴子是怎么做的?
生:掰、扛。
師:大家來表演一下怎么掰?兩手分開就是掰。你瞧,我們的祖先就是根據(jù)人的動作來創(chuàng)造了掰這個字,讓人一看這個字,就能明白這個字的意思啦。
仔細觀察這個字,是什么結構?
生:左中右結構。手+分+手組成了掰。
師:誰是火眼金睛,發(fā)現(xiàn)了什么小秘密?
生:兩個手不一樣。左邊的手最后一筆變成了撇,右邊的手最后一筆還是豎勾。
師:你是個會發(fā)現(xiàn)的孩子。再仔細觀察這三個部件,要寫好,還需要注意什么?
生:部件要緊湊。右手最長,然后是左手,分最短。
師:請看老師示范書寫:
學生當堂書寫。
點評:一人。
師:小猴子掰下玉米,扛著往前走。(出示PPT:扛著往前走)
扛。(出示字卡)這個字就是扛。你看小猴子是怎么扛著玉米的?(找學生表演)
沒錯,用肩膀來承擔物品,把東西放在肩膀上,就是扛。這么大的玉米,當然要扛著走啦!
來,高興的'小猴子,你來讀一讀吧!
生:讀。
2.講讀第二自然段:
師:小猴子扛著玉米高興地下山去了。它又到了哪里?請同學來讀一讀第二自然段。(桃樹下)師:他看到了什么?
生:滿樹的桃子又大又紅
師:滿樹的桃子,說明什么呢?樹上桃子結得很多,而且又大又紅!
師:這里有一個生字:滿這個字,你看,它是三點水旁,原來指的是水裝滿了容器。這里就是指樹上結了很多很多桃子。
你還會說一說嗎?
滿樹的()
滿()的()
生:滿樹的蘋果、滿樹的杏子、滿樹的葉子、滿樹的櫻花……
生:滿桌的好飯、滿天的星星……
師:看到這滿樹的桃子,小猴子高興壞了。它是怎么做的呢?
生:他看見滿樹的桃子又大又紅,非常高興,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師:指名讀第二自然段第二句話。你能快速找到小猴子的動作嗎?
生:扔摘
師:請大家看一看這兩個字有什么共同點?
生:都是提手旁。都表示一個動作。(表演動作)
3.自讀3、4自然段。
師:接下來,小猴子又去了西瓜地和樹林,它分別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事?請你自己大聲朗讀第三、第四自然段。用橫線畫出看到了什么。用三角符號標出小猴子的動作。
(學生朗讀)
師:首先,小猴子來到瓜田和樹林,分別看到了什么?
生:小猴子看到了滿地的西瓜。
生:小猴子看到了一只兔子。
師:小猴子看到大西瓜和小兔子以后,都做了什么動作?把你標畫的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捧、扔、摘。抱、扔、追。
師:孩子們,看到這幾個字,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都會表示動作的詞。
生:前面四個字都是提手旁。最后一個字是走之旁。
師:為什么追是走之旁,其他字是提手旁呢?
生:因為捧、扔、摘、抱都是用手做的動作。而追是用腳做的動作,所以偏旁不一樣。
師:是呀,走之旁字大都和走有關。我們了解了造字的規(guī)律,就更容易記住這些字了。
師:大家看這兩個句子。誰能來讀一讀?
生讀:小猴子捧著幾個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
小猴子抱著一個大西瓜往回走。
。ǔ鍪咀挚ǎ
捧、抱。
師:老師能不能把句子換一下?
小猴子抱著幾個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
小猴子捧著一個大西瓜往回走。
生:不可以。
師:為什么?
生:捧在手里的東西都是小的。抱著的東西都是大的。
師:那你還可以說,捧著什么?
生:捧著糖果、捧著幾個棗。
師:你還能說抱著什么?
生:抱著大南瓜。抱著大石頭……
4.練習鞏固
師:今天我們認識了很多表示動作的詞語,你全部都掌握了嗎?老師要考考你。
你能正確連線嗎?(指名上臺圖文相連)
師:讓我們把動作送回文本中,再一起來讀一讀吧!
齊讀三四自然段。
5.總結提升
師:捧著桃子的小猴,看到西瓜,就把桃子扔了(摘版帖),看到兔子又把大西瓜扔了。(摘版帖)最后,小猴子最后追到小兔子了嗎?
生:沒有。
出示最后一段。
小兔子跑進樹林里,不見了。小猴子只好空著手回家去。
齊讀
師:小猴子為什么最后空著手回家去了呢?
生:因為他摘一個扔一個?匆娦碌木筒幌矚g舊的了。喜新厭舊、半途而廢、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師:最后空手而歸小猴子會是什么心情呢?
生:懊悔、不高興。
師:帶著懊悔、沮喪的心情讀一讀吧!
師:如果你是小猴子,你給他出出主意,怎么能最后不空手而歸呢?
生:背著一個筐。
生:摘一樣,拿回去一樣,再回來摘。
生:只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拿,不拿那么多。
師:是呀!認準目標,做任何事都不要三心二意半途而廢,堅持下去才能滿載而歸。半途而廢只能空手而歸。
四、拓展
過了一個星期,小猴子又下山了。這次,它又去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你來編一個故事《小猴子下山》
《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認識“猴、結、掰”等12個生字,讀準多音字“結、只、空”的字音;會寫“塊、非、!钡7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利用動作演示等方法正確理解“掰、扛、扔、摘、捧、抱”這些詞,并能選幾個詞各說一句話;了解并積累“又____又____”形式的詞語。
3、借助插圖,圖文對照,讀懂故事內(nèi)容,并仿照“小孩子走到(哪里),看見(什么),就(怎么做)”這個句式,說說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
4、能推斷“小猴子最后為什么只好空著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標明確,有始有終。
教學重點:
了解表示動作的詞的.不同含義,并學習運用;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說一說“小猴子最后為什么只好空著手回家去
教學過程:
課前熱身,全體學生唱《數(shù)鴨歌》。唱完心情如何?歌曲中出現(xiàn)的小動物—鴨子。
一、導入:
1、今天一起來學習更一種小動物,看看在它身上發(fā)生了什么有趣的事。
2、出示謎語,猜謎底
一物像人又像狗,爬桿上樹是能手,愛吃香蕉愛吃桃,家里沒有山里有。
——(打一動物)。
謎底:小猴子
3、教師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二、檢查生字詞
扛、捧、掰、摘、抱、追、扔、蹦
1、指名學生讀
2、學生齊讀,分男生女生讀
3、再組詞讀
扛玉米、捧著、掰玉米、摘桃子
扔垃圾、追兔子、抱孩子、蹦蹦跳跳
三、初讀課文
1、學生大聲讀,標出自然段
遇到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2、邊讀邊想:小猴子去了哪些地方?用“——”畫出來,小猴子看見了什么,用”~~~~”畫出來。
3、讀給同桌聽
4、讀后交流:小猴子下山的路線是什么?
玉米地→桃樹下→西瓜地→小白兔
四、學習課文
結合插圖和課文,邊學邊思考:
他來到了哪里?
看到了什么?
心情怎么樣?
總結:扔玉米,摘桃子——扔桃子,摘西瓜
最后為什么空著手回家了?我們從中吸取什么教訓呢?
我們要一心一意地做好一件事以后才能去做另外的事情,否則一件事也做不好!
五、鞏固延伸
一()玉米地
一()桃樹
一()瓜地
一()小白兔
【《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04-17
《小猴子下山》的教學設計03-22
《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10-07
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04-04
《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02-10
教學設計《小猴子下山》06-01
《小猴子下山》的教學設計范文10-11
(必備)《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07-02
《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范文10-07
(集合)《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