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問題》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解決問題》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解決問題》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99頁例1和做一做,練習二十三第1、4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連乘問題的數量關系,明確解決問題的思路,會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連乘問題。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2.培養(yǎng)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fā)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學會用連乘的方法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理解數量關系,靈活解決有關問題。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景激趣,復習鋪墊。
1. 談話導入:大家剛參加完學校的大課間檢查,三年1班的同學都表現得很好。
2. 復習遷移:
我們班在大課間中分組活動,每組5個同學,分了9組,共有多少個同學參與?怎么算?
3.小結: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
二、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1、教學例1:
⑴ 創(chuàng)造情景,
師:操場上同學們正在認真訓練,體育老師打算按圖這樣安排,同學們算算要多少人?提出問題“3個方陣一共有多少人?”
、 讓學生獨立收集數學信息。
師:仔細觀察這幅圖,你能找到哪些數學信息?
信息:a:每行有10人 ,有8行。
b:每列有8人,有10列。
C: 3個方陣
小結:我們都是觀察同樣一個方陣,可以從這樣一行一行來看,知道了每行有10人,有這樣的8行。也可以這樣一列一列來看,知道了每列有8人,有這樣的10列。
、 整理數學信息,分析數量關系。明確先求1個方陣有多少人,再求3個方陣一共有多少人。
要求:3個方陣一共有多少人?你應該怎樣思考?請同位同學互相說一說。
我們抓住每行有10人,有8行這2個數學信息可以先求出1個方陣有多少人?
這是一行一行的觀察,我們還可以一列一列的看能不能根據這兩個信息每列有8人,有10列要求3個方陣一共有多少人,你該怎樣想呢?
不管用哪種方法,我們都是先求1個方陣的人數。還可以寫成綜合算式。
2、探尋其他解決問題策略。
不同的策略:1.先求:3個方陣的一大行一共有多少人,再求8行一共有多少人。
2.先求:3個方陣的一列一共有多少人,再求10列一共有多少人。
3.先求:一共有多少行,再求3個方陣一共有多少人。
4.先求:一共有多少列,再求3個方陣一共有多少人。
例1的小結:同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去思考,得出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結果卻是一樣的。今天我們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問題。
【引出課題:解決問題】
三、分層練習,鞏固提高。
1、P.99做一做
、 出示題目。
、 讓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 全班反饋:明確解決問題的思路:先求1盒有多少個,再求8盒一共有多少個。
2、練習二十三的第1題
⑴ 出示題目:P.101⑴
、 讓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 分小組交流。每個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重點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
、 全班反饋解決該問題的思路與方法。
3、練習二十三的第4題
⑴ 出示題目。P.102⑷
⑵ 讓學生審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 給出三個算式,由學生選擇出正確算式并表述出解決問題 的思路,重點理解“來回”的含義。
四、全課小結: 強調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五、拓展練習:第一步,先請同學了解一節(jié)數學課的上課時間,一個星期在校幾天?如果一個學期按20周計算,同學們在學校待多少分鐘?合多少小時?第二步,根據自己計算出來的結果,你有什么感想?記錄下來。第三層次是學生在生活中現實問題,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本題又是一道開放題,所有的信息都需要學生自己去尋找,給學生的思維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性,很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六 、布置作業(yè): 練習二十三的2、3、5、6題
教學反思:
1、 收集和整理信息,形成數學思考。
新教材的解決問題,其題材更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用圖畫、對話、表格等形式呈現現實的生活場景。這一節(jié)課的例1既是一幅情境圖,又是一道應用題。例1的圖呈現給學生一幅廣播操表演的情境圖。小精靈明明提出“3個方陣一共有多少人?”的問題。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了解情境,從情境中明確要解決的問題,收集解決問題的必要信息。這一步要求學生仔細地看,充分的講,觀察同一個方陣既可以橫著看找到的信息有“每行有10人,有8行”,又可以豎著看找到的信息有“每列有8人,有10列”。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收集和整理信息,讓學生形成數學思考。
2、 分析數量關系,構思解決問題的'思路。
應用題教學的目的不僅僅在于找到問題的答案,更重要的在于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學會思考,體會問題里的數量關系,要突出數量關系的分析,幫助學生形成解題思路。我們用不同的數量關系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同。如:抓住“每行有10人,有8行”這兩個信息就可以先求出1個方陣的人數,再求3個方陣的人數。還能抓住“每列有8人,有10列”這兩個信息也可以先求出1個方陣的人數,再求3個方陣的人數。分析數量之間的不同組合的關系,就形成了解決問題的策略不同。如:抓住“每行有10人,3個方陣”這兩個信息可以先求出3個方陣一大行一共有多少人,再求8行一共有多少人。這里解決問題的策略就有所不同了。
3、 正確選擇算法,獨立解決問題。
根據解題思路仔細準確地選擇相關的條件,正確的選擇算法。
這節(jié)課我覺得我可能是急進了點,應該先讓學生先從“行”去觀察進行列式計算,讓后進生理解后再進行“列”的觀察從多角度去解決問題可能這樣會更好些。而且因為這樣導致學生的練習還不夠充分。
《解決問題》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
P35練習六第7—10題。
教學目的:
1、進一步鞏固小數除法的計算,提高計算的正確率。
2、進一步感受要根據實際需要取商的近似值,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
教學重難點:
靈活運用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P35第6、7題
。1)P35第6題
問:“最多可以做幾個蛋糕”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說“最多”?
理解后學生獨立解答,集體訂正。
吃完蛋糕,我們還要吃點水果,果農民正在運葡萄,請你們幫忙算一算,需要幾個紙箱?
。2)P35第7題
學生獨立完成后交流分析過程,并討論結果的處理?(為什么這樣處理?)
對比第6、7題,有什么不同之處?
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取商的近似值,有時要用“進一法”,有時要用“去尾法”。
2、判斷下面各題如何處理結果?
。1)有110米的布,做兒童套裝,每套用布2.3米,能做多少套?
(2)有110噸的煤,用載重2.3噸的小車運,需運多少車?
3、問:你們還發(fā)現生活中哪些問題也是用“進一”法或“去尾”法來解決的呢?
教師可請學生將搜集的問題進行匯報。
二、指導練習
1、解決下列問題
。1)一筒橙汁粉450克,每沖一杯需要14克橙汁粉和8克方糖,沖完這筒橙汁粉,大約需要多少克方糖?(P35第9題)
提醒學生橙子粉瓶上隱藏了450克這個條件;學生在計算450÷16時就要遇到取商的近似值,然后再用取的近似值與9相乘,這種情況是學生第一次經歷。因此,教師要給以必要的指導或提示,避免學生在解題過程中走過多的彎路。
。2)電信局為新建小區(qū)的680戶居民安裝寬帶網,工人平均每周安裝70條,電信局需要幾個星期才能安裝完?
請學生先在小組內談談自己的`想法和解題思路,然后再在練習本上獨立練習,指名演板,集體訂正。
2、P35第8題
如何處理結果?組織學生討論,鼓勵他們說出理由,在交流中,自己發(fā)現不足校正。
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3、P35第10題
學生獨立解答,全班交流不同方法
4、小結,請學生說說感受。
三、課堂練習:P35第9題。
教學內容:
整理和復習P36-37
教學目的:
1、鞏固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循環(huán)小數的概念。
2、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歸納總結,主動建構知識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應用意識。
4、培養(yǎng)學生自我總結,反思,自主學習的習慣。
教學重點:
小數除法的計算。
教學過程:
一、主動回憶,再現知識。
1、本單元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要把學過的知識進行整理和復習。在組內先說說整理后再在全班匯報,互相補充。
2、小數除法的計算法則
學生先獨立完成練習七第1題,做完后再說一說計算法則。
你在解題中哪些地方容易出錯,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
師根據本班情況,選擇前面學習中易錯題鞏固。
3、取商的近似值應注意什么?
取商的近似值時要看清題目要求,需要保留幾位小數就除到后面一位,再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
完成練習七第2題。
4、計算除法時,商會出現哪幾種情況?
什么是循環(huán)小數?請舉例說明?
5、我們還了解了一些需要用小數除法解決的實際問題,你會解決下面的問題嗎?P36
①學生獨立作答,再小組討論分析解答過程,請小組代表匯報。
、谠囍岢鰯祵W問題,并解決問題,然后集體訂正。
二、自主選擇,重點練習。
1、根據自己的實際,從課本P371-5中選擇對自己有針對性的題目進行練習。(學生自主選擇,組內討論交流)。
2、討論分析,解答第6題
A、學生獨立解答,交流
B、如果大部分學生有困難,可將此題分層提問解答。
先出示“商就是24.6,求除數?”
再和原題比數,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所得。
三、總結
注:教師留心學困生掌握情況,及時解決,可根據本班情況,配針對性的練習進一步訓練。
《解決問題》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從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發(fā)現、提出、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學會用連乘兩步計算解決問題,進一步理解乘法意義。
2、通過解決具體問題,使學生學會根據相關問題選擇恰當信息,進一步感悟用兩步計算解決問題的一般策略和方法,體驗問題解決策略的多樣化,從而培養(yǎng)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的意識。
3、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從中感受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課前看視頻:建國六十周年閱兵式(感受什么是方陣)
課前談話:今天我第一次來到你們學校上課,你們認識我嗎?那你從哪些方面了解我呢?這些信息對了解我有幫助嗎?
一、教學流程:
(一)、課上談話,獲取信息: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什么?(水筆),想作為獎品給上課表現好的同學們,你們想不想得到這些獎品啊?但是,想得到,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得表現要好。
大屏幕顯示得到獎品的途徑:
1、看要看仔細:仔細尋找數學信息。
2、說要說清楚:上課大膽發(fā)言,說出你的.想法;
3、聽要聽明白:集中注意力傾聽同學的發(fā)言;
現在的問題是:購買這些水筆得花多少錢?要解決這個問題,你要獲取哪些數學信息?
預設信息:(貼紙)
①、每支水筆多少錢?(2元),
、、買了多少盒?(3盒)
③、每盒多少支?(10支)
。ǘ、根據信息,解決問題
A、你能幫我算一算,得花多少錢嗎?
B、獨立完成,和小組交流你的想法;
C、匯報,板書
預設:方法一:2×10×3方法二3×10×2
比較兩種方法,先算什么,在算什么?和同桌再次交流方法,給今天的課題取名(連乘解決問題)
總結方法的不同之處是因為思考的角度不同,得到的信息不同,先求的問題也就不同。
(三)、收集信息,解決交流:
解決:方陣中的數學問題。(多媒體)
1、理解:方陣,行,列
2、小組合作:操作學具,相互說出解決方法
3、匯報、交流:解決思路
4、小結
。ㄋ模、實際運用,深化理解
1、解決立方體中的數學問題:一共有多少個立方體組成的?
2、提供多余條件的數學問題:解決春游中的數學問題:每組8人,有4組,每組分發(fā)面包16只,礦泉水1瓶,垃圾袋1只,蘋果3個,每瓶礦泉水2元,面包3元一只,請問老師要準備多少瓶礦泉水?
3、提供隱含條件的數學問題:
A、分水實驗小學第二屆數學手抄報“評比活動開始了,(鏈接:桐廬縣分水實驗小學網站教導處通知)要求是:三至五年級,每班上交3副,請問按要求,我們學校應上交多少副?(你還要獲取哪些數學信息)
B、解決上下班中的數學問題:徐老師家到學校約3千米,我一周上下班一共要行多少米?
小結:解決問題還得看具體情況,如這里的班級數,具體到一所學校就有所區(qū)別,需要選擇合理信息才能正確解答。
(五)總結提升,把握關鍵
談話:今天這堂課我們主要研究什么數學問題,在分析解決問題時,關鍵要抓住什么?
小結:尋找相關的數學信息,運用所學知識解決這些問題。
《解決問題》教學設計4
教學內容:
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例2、練習一2、3、5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從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發(fā)現問題,掌握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2、培養(yǎng)學生認真觀察等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看、說、讀、想、算的方法初步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小括號的作用。
4、通過解決具體問題,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熱愛數學的良好情感。
教學重點:使學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難點:從不同的角度發(fā)現并提出問題以及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fā)興趣
1、談話:同學們,上一節(jié)課我們用了什么方法來解決問題?
學生說,老師板貼:看、說、讀、想、算。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用這些方法來解決問題。
2、課件出示游樂園面包房圖,
師:看,這是面包房,圖中的小朋友們在做什么?
[設計意圖]:從學生喜歡的事物引入,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畫面上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指導學生再觀察畫面,你從圖中知道什么數學信息?
2、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學生自由發(fā)言,提出問題。
教師適當啟發(fā)引導:還剩多少個面包?
[設計意圖]:首先讓學生觀察情境圖中蘊含的信息,從中找出與數學有關的信息,初步感受數學信息之間的一些聯系,從中發(fā)現一些數學問題。
3、小組交流討論。
(1)應該怎樣計算:還剩多少個面包?
。2)獨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組內交流。
(3)選派組內代表在班中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
4、把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記錄在黑板上。
方法一、54—8=46(個)46—22=24(個)
方法二、54—22=32,32—8=24(個)
方法三、8+22=30(個)或22+8=30(個)54—30=24(個)(讓學生說說每一步計算的理由)
5、比較三種方法的異同。明確三種方法的結果都是求:還剩多少個面包?,在解決問題的思路上不同。
6、把兩個小算式你能寫成一個算式嗎?學生嘗試列綜合算式。(1)54-8-22=24(個)或54-22-8=24(個)
。2)能不能列成54-8+22?小組里討論、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老師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新朋友“小括號”:如果想改變運算順序,先算后面的,再算前面的,可以在先算的算式外面填上小括號。小括號的作用可大了,可以改變運算順序,小朋友們只要看見它,就要先算它里面的算式。把(2)中的算式“54-8+22”變成“54-(8+22)”,就可以了。這樣我們就可以先算8+22,然后再算54-30。
8、指導學生讀:54-(8+22)讀作:54減8與22的和
9、小結。(小括號能改變運算順序:先算括號里面的數)
[設計意圖]:使學生在觀察事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明確條件,提出問題后明確數量之間的內在聯系,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之后,需要用一定的'運算進行表達并計算出結果,最終自主解決問題,并明確小括號的作用。
三、鞏固練習
1、教科書第6頁練習一的第2題。
。1)指導觀察并說一說:3個組一共收集了94個易拉罐,其中第一組收集了34個易拉罐,第二組收集了29個易拉罐。那第三小組收集了多少個易拉罐?
。2)分析題目,找出題目的已知條件和問題。讀一讀,說一說關鍵詞。
。3)想一想,第一步要先求什么?第二步要再求什么?
(4)列式計算:94—34=60(個)60—29=31(個)
或34+29=63(個)94—63=31(個)
讓學生列出綜合算式,要他們正確的使用小括號。列好后要求學生說出每一步表示的意義。(用喜歡的方法計算,能用小括號就更好啦)
94—34—29=31(個)或94—(34+29)=31(個)
2、教科書第7頁練習一的第3題。
羊圈里原來有58只羊。第一次跑走了6只,第二次跑走了7只,現在羊圈里面有幾只?
讓學生自己分析題目的已知條件和問題,用喜歡的方法計算,最好能用上小括號,并匯報。
58—6—7=45(只)或58—(6+7)=45(只)
3、新型電腦公司有87臺電腦,上午賣出24臺,下午賣出26臺,還剩下多少臺?(用兩種方法解答,用上小括號)
。1)學生讀題,分析題目的已知條件和問題。
(2)學生獨立做題,老師巡視。(要求運用小括號進行計算)
。3)學生匯報。87—24—26=37(臺)或87—(24+26)=37(臺)
4、完成練習一第5題。先指導觀察,明確條件和問題,指導讀一讀,找出關鍵詞,然后思考并列式計算。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交流、實踐中掌握知識。明確小括號的作用是改變運算順序,有小括號的一定要先算小括號里面的數,并學會運用小括號。
四、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解決問題》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解決問題》教學設計06-04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設計10-08
數學解決問題教學設計01-17
《解決問題策略》教學設計05-12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設計06-09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設計06-09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設計15篇06-09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設計6篇06-09
三年級《解決問題》教學設計05-09
三年級解決問題教學設計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