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专区一二三,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播放,久久精品国产二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第一页

    六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

    時間:2023-03-10 11:05:52 教學資源 投訴 投稿

    六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編寫教學設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六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六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

    六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1

      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使學生理解掌握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2.認識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稱。

     。ǘ┠芰τ柧汓c

      1.使學生學會應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并能正確組成比例。

      2.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判斷能力。

     。ㄈ┑掠凉B透點

      對學生進一步滲透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教學重點: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

      應用比例的意義或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并能正確地組成比例。

      教具學具準備:

      小黑板、投影片、投影儀。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教師出示復習題,回憶有關比的知識。

      1.什么叫做比?

      2.什么叫做比值?

      3.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4.上面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學生回答后,師說:4.5∶2.7和10∶6這兩個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說這兩個比是相等的,因此它們可以用等號連接。(板書:4.5∶2.7=10∶6)

      二、探究新知

      1.比例的意義。

      出示例1:一輛汽車第一次2小時行駛80千米,第二次5小時行駛200千米。列表如下:

      從上表中可以看到,這輛汽車,

      第一次所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是______;

      第二次所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是______。

      這兩個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們有什么關系?

     。1)教師引導學生對上面的問題一一解答。使學生清楚地看到這兩個比的比值都是40,所以這兩個比相等。因此就可以寫成這樣的等式

      (2)由教師告訴學生:象4.5∶2.7=10∶6、80∶2=200∶5這樣的等式,都是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我們把它叫做比例。(板書課題:比例的意義)

      師問:什么叫做比例:組成比例的關鍵是什么?

      生答: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書)

      引導學生議論、交流后板書: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在“兩個比相等”下邊劃“”。)

      (3)做一做

      下面哪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6∶10和9∶15

      ②20∶5和1∶4

      第①題由教師引導學生完成,思路如下:

      所以:6∶10=9∶15

      其余各題分組討論后由學生獨立完成。

     。4)填空

     、偃绻麅蓚比的比值相等,那么這兩個比就()比例。

     、谝粋比例,等號左邊的比和等號右邊的比一定是()的。

      2.比例的基本性質。

     。1)師以80∶2=200∶5為例說明:組成比例的四個數(shù),叫做比例的項。兩端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外項,中間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內項。(邊敘述邊板書如下)

     。2)讓學生看下面這些比例,說出它的外項和內項是多少?

      4.5∶2.7=10∶6

      6∶10=9∶15

     。3)讓學生計算上面每一個比例中的外項積和內項積,并討論它們存在什么關系?

      以80∶2=200∶5為例,指名來說明。(師邊板書如下)

      外項積是:80×5=400

      內項積是:2×200=400

      80×5=2×200

     。4)由學生自己任選兩三個比例,計算出它的外項積和內項積。從兩個乘積的關系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在每個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都等于兩個內項的積。

     。5)由教師明確: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板書)

     。ò鍟n題:加上“和基本性質”,使課題完整。)

     。6)想一想: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shù)形式,等號兩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別交*相乘的積有什么關系?為什么?

      指名回答后,師板書:

     。7)做一做

      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下面哪一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6∶3和8∶50.2∶2.5和4∶50

      3.閱讀課本第9、10頁的內容并填空。

      三、鞏固發(fā)展

      1.說一說比和比例有什么區(qū)別。

      討論后指名說明:

      比是表示兩個數(shù)相除的關系,有兩項;比例是一個等式,表示兩個比相等的關系,有四個項。

      2.在6∶5=30∶25這個比例中,外項是()和(),內項是()和()。根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寫成()×()=()×()。

      3.先應用比例的意義,再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下面哪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1)6∶9和9∶12

     。2)1.4∶2和7∶10

      4.下面的四個數(shù)可以組成比例嗎?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能組幾個就組幾個)

      2、3、4和6

      四、全課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并學會了應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組比例。

      五、布置作業(yè)練習一第3題。

    六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依據(jù)小數(shù)、分數(shù)和百分數(shù)的意義,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索,理解和掌握將分數(shù)、小數(shù)化成百分數(shù)的方法。

      2.會解決求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百分之幾的問題。在求命中率的基礎上,理解更多生活中的百分率的實際含義,感受百分率在生活中應用的廣泛性。

      3.進一步明確百分率與分數(shù)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培養(yǎng)學生比較分析、歸納概括的思維能力。

      重點:

      掌握小數(shù)、分數(shù)化成百分數(shù)的方法。

      難點:

      理解生活中百分率的實際含義。

      教學過程

      課件出示教材第84頁主題圖。

      師:王濤和李強是各自籃球隊的主要得分手。在一場比賽后,他們之間有這樣一段對話,從圖中你能獲得哪些信息?

      生:王濤是5投3中,李強是6投4中。

      師:根據(jù)這兩條信息,老師想知道誰的投籃更準,該怎么比較呢?學生計算,指名回答。

      生1:3÷5=,4÷6≈,因為<,所以李強的投籃更準。

      生2:3÷5=,4÷6=,因為<,所以李強的投籃更準。

      教師:這兩種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算式相同)都是求什么?(命中率,即投中的次數(shù)占投籃總次數(shù)的幾分之幾)有什么不同呢?(一個是用小數(shù)表示結果,一個是用分數(shù)表示結果。)

      1.揭示命中率。

      師:這種計算的方法,與籃球比賽技術統(tǒng)計中的投籃命中率類似。請從百分數(shù)的意義出發(fā)進行思考,什么叫“投籃命中率”?(投籃命中率表示投中次數(shù)占投籃總次數(shù)的百分之幾。)

      師:該如何計算呢?(投籃命中率=。)

      師:這個題目的問題是“他們兩人的命中率分別是多少?誰的命中率高?”。

      2.小數(shù)、分數(shù)化成百分數(shù)。

      師:投籃命中率是一個什么數(shù)?(百分數(shù))你能把剛才的兩種運算結果轉化成百分數(shù)嗎?(學生練習,指名回答。)

      生1:3÷5===60%。

      師:你是怎么做的?(把小數(shù)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數(shù),再化成百分數(shù)。)

      生2:3÷5====60%。

      師:4÷6除不盡,怎么辦?(除不盡時,通常保留三位小數(shù)。)

      生:4÷6≈==%或4÷6=≈=%。

      師:你能解釋這里的“≈”和“=”符號的用法嗎?(4÷6除不盡,保留三位小數(shù)約等于。然后把這個小數(shù)轉化為分母是1000的分數(shù)。)

      師:這樣我們已經(jīng)分別計算出了兩個人的命中率,誰更高些?(李強。)

      3.引導歸納,得出方法。

      課件出示=%。

      師:你能理解這樣的表示方法嗎?(把小數(shù)點向右移動兩位,再加上百分號。)

      師:把小數(shù)點向右移動兩位意味著什么?(把這個數(shù)擴大了100倍。)

      師:加上百分號意味著什么?(把這個數(shù)縮小了100倍。)師:我們一起來歸納將小數(shù)、分數(shù)化成百分數(shù)的方法。

      引導式總結:把小數(shù)、分數(shù)化成百分數(shù),可以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數(shù),(不能轉化的保留三位小數(shù))再化成百分數(shù);

      也可以先將分數(shù)化成小數(shù),(除不盡的保留三位小數(shù))再將小數(shù)點向右移動兩位,加上百分號。

      師:剛才我們計算的投籃命中率,表示投中次數(shù)是投籃總次數(shù)的百分之幾。可以表示成投籃命中率=×100%的形式。為什么要“×100%”呢?預設:因為求的是百分率,要用百分數(shù)的形式表示。在后面添上“×100%”確保結果是百分數(shù)的形式。

      師:在實際生活中,像上面這樣常用的百分率還有許多。如學生的.出勤率、綠豆的發(fā)芽率、產(chǎn)品的合格率、小麥的出粉率、樹木的成活率等。你能表示出求這些百分率的式子嗎?(學生練習,指名回答。)

      小結:百分率表示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百分之幾,它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

      1.生物小組進行玉米種子發(fā)芽試驗,每次試驗結果如下:

      試驗次數(shù)試驗種子數(shù)發(fā)芽種子數(shù)/粒發(fā)芽率1 300 285 2 300 282 2 300 294 4 300 291 ?師:從結果中我們可以直接看出哪一次實驗的發(fā)芽率最高?哪一次最低?(讓學生感受百分率的實際作用。)

      2.把下面的小數(shù)和分數(shù)改寫成百分數(shù)。0.3.你能聯(lián)系實際說一說哪些百分率不可能達到100%,哪些可能達到100%,哪些可能超過100%嗎?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說說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疑問?教學反思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小數(shù)、分數(shù)化成百分數(shù)的方法。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利用教師的合理揭示、適時點撥、引導歸納,使學生的探究活動呈現(xiàn)出較強的層次性。這樣的過程既符合學生的思維特征,又有利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通過分析各種百分率所表示的意義,不僅使學生體會到這一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也對求百分率的方法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六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課本第50頁例2;練一練;《作業(yè)本》第22頁。

      教學目標:

      1、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質,知道最簡單的整數(shù)比,會根據(jù)比的基本性質將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shù)比。

      2、培養(yǎng)學生自主遷移、自主構建知識的能力。

      教學重點:比的基本性質和化簡比

      教學過程:

      一、準備練習:

      1、求下列各比的比值。

      12:201:1:1.5:2.5

      2、在()里填上適當?shù)臄?shù)。

     、=()()=():()

     、====

     。ǖ1題:分數(shù)與除法的關系;第2題: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

      3、復習比與除法、分數(shù)的關系。(完成上堂課的表格)

      二、教學新課:

      1、引入。

      分數(shù)基本性質是怎樣的?除法的商不變性質又怎么說?根據(jù)分數(shù)、除法和比的關系,你能猜出比的基本性質應該是怎樣的呢?

      (1)學生試著敘述。

      (2)反饋小結。

      分數(shù)基本性質、除法的商不變性質中的都有0除外,為什么?比的基本性質要不要也加上這個條件?應該怎么說才最完整呢?

      2、看書驗證自己的猜想。P50頁。

      3、什么是最簡單的整數(shù)比?

      (1)下面哪些是整數(shù)比?哪些整數(shù)比最簡單?為什么?

      6:1012:210.3:0.40.25:1

      3:54:73:4:

      (2)教師小結:

      像3:5、4:7、3:4等這些整數(shù)比,比的前項和后項都是整數(shù),而且這兩個數(shù)是互質數(shù),,我們稱這樣的`比為最簡整數(shù)比,化成最簡整數(shù)比簡稱化簡比。

      4、教學例2;啽。

      (1)應用比的基本性質可以把比化成整數(shù)比。

      自學課本P50、51例2、例3)

      (2)小結:

     、僬麛(shù)比化簡的方法是把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都除以它們的最大公約數(shù)。

     、诜謹(shù)比化簡的方法是先把前、后項同時都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數(shù)。

      (3)試一試。

      三、鞏固練習:練一練

      四、小結:

      今天你學會了什么?比和比值的區(qū)別怎樣?(比值是一個數(shù),可以用分數(shù)、小數(shù)、整數(shù)來表示;而比必須清楚的看出比的前項和后項,只能用比的形式表示。)

      五、《作業(yè)本》第22頁。

    六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4

      一、教學內容

      教材第25頁 例5、例6

      二、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掌握圓柱的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能利用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解決問題。

      2、能力目標:經(jīng)歷圓柱的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學會運用轉化的思想解決一些具體問題。

      3、情感目標:感受圓柱的體積的計算與生活密不可分,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熱情。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理解、掌握圓柱的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2、難點: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生成問題

      師:前面我們學過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你還記得是怎么計算的嗎?(課件出示一個長方體和一個正方體)

      生答:長方體的體積用長X寬X高,正方體的體積是用棱長X棱長X棱長,或者用一個公用的底面積X高來計算

      師:這位同學回答的非常好,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圓柱體的體積計算方法。

      板書:圓柱的體積(課件)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猜想

      師: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大小取決于三條棱的長度,或者說取決于底面積和高,那么你認為圓柱的體積取決于什么呢?

     。ㄉ杂刹孪耄⒂懻摻涣鳎⿴熯m當板書記錄

      剛才那幾個同學都很有想法,覺得圓柱的體積的大小可能和XXXX有關系,有人這樣說過,偉大的猜想必須要經(jīng)過驗證才能得到證明,否則的話只能是空想,接下來通過兩組圖片大家進行驗證一下

     。ㄕn件出示兩組圖片,第一組兩個圓柱等底不等高,第二組兩個圓柱等高不等底)

      師:第一組圖片中的兩個圓柱有什么特征?

      生:底面一樣,但是高度卻不一樣,體積也不一樣

      師:第二組圖片中的兩個圓柱有什么特征?

      生:這組圖片中的兩個圓柱高度一樣,但是底面卻不一樣,體積也不一樣

      師:那么通過剛才兩個同學的回答,你能得出什么結論呢?

      小結:圓柱的體積的大小取決于圓柱底面的大小和高度的大小

      師:那么你能大膽的猜想一下圓柱的體積是如何計算的嗎?

      生猜想......

      師:我們的猜想對不對,還是要用實驗去證明

      2、推導圓柱體積計算公式

      師:怎么樣進行實驗呢?結合我們以往學習幾何圖形的經(jīng)驗,小組討論交流,說說自己的'想法

      生:我們是把圓柱的底面分成若干偶數(shù)分,然后用刀割開,在進行拼組,變成一個長方體,這樣通過轉化,圓柱就變成了一個近似的長方體,分的份數(shù)越多,越接近一個長方體,然后通過求長方體的體積去求圓柱的體積

      師:用心思考的同學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那么接下來同學們就利用手里的學習用具完成這個驗證實驗并完成老師給你們的實踐作業(yè)紙

     。ㄕn件出示作業(yè)紙)對應和公式推導

      選取小組的作業(yè)紙進行展示,有其他同學進行評定

      課件演示結果

      小結:通過轉化的數(shù)學思想我們將圓柱的體積轉化成已經(jīng)學過的長方體的體積,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是底面積乘高。

      另外,圓柱的底面積、直徑、半徑和周長四個數(shù)據(jù)中的任意一個和圓柱的高兩個數(shù)據(jù)就可以求出圓柱的體積。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2、

      3、下面這個杯子能不能裝下這袋奶?(杯子的數(shù)據(jù)是從里面測量得到的)

      8cm

      8cm

      498ml

      498ml

      10cm

      10cm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新的收獲說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六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解比例的方法,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2、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情境,體現(xiàn)解比例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3、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及情度、價值觀的發(fā)展。

      教學重點

      使學生自主探索出解比例的方法,并能輕松解出比例中未知項的解。

      教學難點

      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來解比例。

      教學過程

      一、舊知鋪墊

      1、什么叫做比例?

      2、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怎樣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那么組成一個比例需要幾項呢?

      3、比例有幾種表示形式?(板書:a:b=d:c a/b=d/c)

      二、導入新知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比例的基本性質有兩個作用,一個就是我們剛才用來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而另一個是什么呢?同學們想不想知道?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研究。

      三、探索新知

      1、出示埃菲爾鐵掛圖

      這是法國巴黎有名的塔叫埃菲爾鐵塔,高320米。我國的旅游景點北京公園里有這座塔的一具模型,這具模型有多高呢?到北京公園游玩的游客都想知道。你們能幫幫他們嗎?那我們先來看看這道題。

      2、出示例題

     。1)、讀題。

      (2)、從這道題里,你們獲得了哪些信息?

     。3)、在這信息里,關鍵理解哪里?(埃菲爾鐵模型與埃菲爾鐵塔的高度比是1:10)

      (4)、這句話什么意思?(就是埃菲爾鐵塔模型的高度:埃菲爾鐵塔的`高度=1:10)(板書)

     。5)、還有一個條件是什么?(埃菲爾鐵塔的高是320米)

      (6)、我們把這個條件換到我們的這個關系中,就是(板書:埃菲爾鐵塔的高度:320=1:10)

     。7)、這道題怎么列比例式解答呢?請同學們想想,想出來的同學請舉手。

     。8)、根據(jù)學生的反饋板書:“解:設埃菲爾鐵塔模型的高度設為X米”,把這個X代入這個數(shù)學模式中就組成了一個比例式(板書:X:320=1:10)

     。9)、這樣在組成比例的四個項中,我們知道其中的幾個項?還有幾個項不知道?

     。10)、不知道的這個項,我們來給它起個名字,好不好?叫做什么?(板書:未知項)

     。11)、指著X:320=1:10,問:“這個未知項是多少呢?那怎么辦?”誰上來做做?(指名板演)

     。12)、為什么可以寫成這樣的等式呢?10X=320x1(根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

     。13)、對了,把上面的比例式改寫成下面這樣一個等式,就是應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質。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式改寫成了一個等式,這個等式還是一個什么樣的等式呀?(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

     。14)、這樣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叫做方程。那么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數(shù)就叫做什么?(解方程)那么在這個比例式中,我們知道了任意三項,要求出其中一項的過程又叫做什么?(解比例)出示比例的意義。

     。15)、我們解出的答案對不對呢?怎么知道?可以怎樣檢驗?(把結果代入題目中看看對應的比的比值是不是能成比例。)

      (16)這道題還有其他的解法嗎?(引導學生從比例的意義上來解。)

     。17)、解比例在生活中的應用十分廣泛,我們處處都有可能用到,要是遇到這樣的問題怎么來解決呢?我們先來總結總結:(在這道題里,我們先根據(jù)問題設X——再依據(jù)比例的意義列出比例式——然后根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轉化為方程——最后解方程)

      現(xiàn)在同學們會用解比例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了嗎?

      那就做做下面這道題:育新小區(qū)1號樓的實際高度為35米,它的高度與模型高度的比是500:1。模型的高度是多少厘米?

      2、教學例3

      過渡:我們知道比例還有另一種表示形式,當是1。5/2。5=6/X這樣形式的時候,又該怎么解呢?

      (1)、出示例3,問:這題與剛剛那個比例有哪些不同?

     。2)、解這種比例時,要注意些什么呢?(找出比例的外項、內項)

     。3)、在這個比例里,哪些是外項?哪些是內項?

     。4)、解答(提問:你們是怎么解答的?)、檢驗。

     。5)、12/24=3/X

      3、鞏固練習

      4、課堂小結。

     。1)、這節(jié)課主要學習了什么內容?(板課題:解比例)什么叫解比例?怎樣解比例?(先依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轉化為方程,再解方程求解。)

     。2)、現(xiàn)在你們知道比例的基本性質的另一個作用是什么了嗎?(用來解比例)

      5、拓展延伸

      老師給你們出一道思考題:在一個比例中,兩個外項的乘積正好互為倒數(shù),已知一個內向是3,另一個內項是多少?

    六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6

      教材分析

      “打折”這個概念,在我們日常的社會生活和生產(chǎn)實踐中,經(jīng)常要用到!按蛘邸睉糜诤芏嗌唐方(jīng)濟領域?梢哉f,學生對這個概念并不陌生,大多數(shù)同學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新聞媒體、購物等多少有所接觸與了解。但學生的這些認識還只是停留于感性認識。因此,本人在設計教案時,大膽讓學生去自學,讓學生收集實際例子,讓學生自已編例題,在師生的互動與討論中,幫助學生逐步修正對“折扣”的認識,從日常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科學的理性認識。并溝通折扣與百分數(shù)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進一步完善百分數(shù)的知識體系。

      學情分析

      本部分主要是解答“打折”的實際問題,溝通各類百分數(shù)的問題的聯(lián)系。學生已能解答“求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百分之幾”的問題,以及求一個數(shù)的百分之幾是多少的問題。教材介紹了什么是打折,以及折扣的含義,指出幾折就是十分之幾,也就是百分之幾十。然后讓學生思考原價和實際售價的關系,聯(lián)系打折的含義,得到數(shù)量關系“原價×折扣=實際售價”。教材體現(xiàn)了各類百分數(shù)問題的內在聯(lián)系。學生通過解決這些問題,能進一步理解折扣的含義和實際應用,靈活掌握數(shù)量關系。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聯(lián)系百分數(shù)的意義認識“折扣”的含義,體會折扣和分數(shù)、百分數(shù)的關系,加深對百分數(shù)的數(shù)量關系的`理解。

      2、了解“打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學會聯(lián)系百分數(shù)應用題的知識遷移解決一些折扣的生活實際問題。

      3、培養(yǎng)學生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最佳方案與策略的能力,提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熱情。進一步讓學生感受數(shù)學和人們生活的密切關系,體會到數(shù)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會解答有關折扣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合理、靈活地選擇方法,解答有關折扣的實際問題。

    六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7

      學情分析:

      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比的意義的理解,進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數(shù)的關系,體會化簡比的必要性,學會化簡比的方法。在這之前,學生早已學過“商不變的性質”和“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最近又認識了比,初步理解了比的意義,以及比與除法、分數(shù)的關系,大部分學生能比較熟練地求比值。相對而言,實際上化簡比與求比值的方法有想通之處,那么借助知識的遷移能幫助學生順利理解掌握新知識。

      教學目標:

      1、會運用除法的性質或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化簡比。

      2、在實際情境中體會化簡比的必要性,進一步體會比的含義,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促進知識遷移,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問題的能力,發(fā)散性思維能力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比的化簡的方法;運用比的化簡,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方法:

      嘗試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學習比的化簡,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同學們要掌握化簡比的基本方法。

      進行新課

      1、出示嘗試題

      哪杯水更甜?

      談話: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為一個問題而爭論過?今天,淘氣和笑笑也因為一個問題而爭論起來,大家愿不愿意幫他們解決一下。

      課件出示主題圖:淘氣和笑笑的對話。

      淘氣說:我調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40毫升蜂蜜、360毫升水,我的水甜。

      笑笑說:我調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10杯蜂蜜、90杯水,我的水甜。

      師:他們倆調制的蜂蜜水到底哪一杯更甜?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

      引導學生聯(lián)系最近所學,想到用“比”來表示每個杯子中蜂蜜與水的關系。

      觀察、比較:原來的比與后來得出的比有什么聯(lián)系與區(qū)別?得出什么是“最簡整數(shù)比”。

      2、自學課本

      師:請同學們自學課本72頁,看看教材對這部分知識是如何講解的`?

      3、嘗試練習

      化簡下面各比

      15:21

      0.12:0.4

      2/3:4/5

      1:2/3

      4、學生討論

      師:一般情況下,我們怎樣化簡整數(shù)之比、小數(shù)之比、分數(shù)之比?

      5、教師講解

      1)、師:化簡比就是把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shù)比,而“最簡單的整數(shù)比”的意思是比的前項和后項都要是整數(shù),并且前項和后項是互質數(shù)。.

      2)、師:一般要化簡三種類型的比:即整數(shù)之比;小數(shù)之比;分數(shù)之比,

      整數(shù)之比的化簡方法:一般根據(jù)比與分數(shù)的關系寫成分數(shù)形式,再根據(jù)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來約分。

      小數(shù)之比的化簡方法:一般根據(jù)比與除法的關系寫成除法,然后根據(jù)除法商不變的性質,給被除數(shù)和除數(shù)同時乘相同的數(shù),把它們化成整數(shù)比,如果這時還不是最簡整數(shù)比,要把它們化成最簡整數(shù)比

      分數(shù)之比的化簡方法:一般根據(jù)比與除法的關系寫成除法,再乘除數(shù)的倒數(shù),轉化成整數(shù)比;烧麛(shù)比以后,如果不是最簡整數(shù)比,繼續(xù)化簡。

      3)、出示25:100,先讓學生求比值,然后化簡比

      師:求比值和化簡比的區(qū)別是什么?

      25∶100求比值的結果是1/4,讀作四分之一,化簡比的結果是1/4,讀作1比4.

      (求比值就是求“商”,得到的是一個數(shù),可以寫成分數(shù)、小數(shù),有時也能寫成整數(shù)。而化簡比則是為了得到一個最簡單的整數(shù)比,可以寫成真分數(shù)或假分數(shù)的形式,但是不能寫成帶分數(shù),小數(shù)或整數(shù)。)

      四、鞏固練習

      1、[課件出示]課本P72

      第1題:小蝸牛找家。

      2、[課件出示]比的化簡

      18︰24

      4/5︰7/10

      3.2︰4.8

      3︰15

      3、他們的說法對嗎?

      五、課堂作業(yè)

      1、課本P73

      第2題和第4題

      2、思考題

     。1)、4﹕8=(4+12)﹕(8+□)

      4﹕8=(4-2)﹕(8-□)

     。2)、楊樹的棵數(shù)是柳樹棵數(shù)的20%,求楊樹的棵數(shù)和柳樹棵數(shù)的比是多少?

      六、課堂小結

      師:今天這節(jié)課你有哪些收獲和問題

    六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列、行的含義,知道確定列、行的規(guī)則。能初步理解數(shù)對的含義,會用數(shù)對表示具體情境中物體的位置。

      2. 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經(jīng)歷由具體的座位圖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圖的過程,提高思維能力,發(fā)展空間觀念。

      3. 使學生體驗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進一步增強用數(shù)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的意識。

      教學過程

      一、 情境引入,激發(fā)需要

      提問: 能說出我們班中隊長坐在哪里嗎?

      出示例1主題圖,讓學生按自己的想法描述小軍的位置。(學生可能認為小軍坐在第4組第3個,也可能認為小軍坐在第3排第4個)

      質疑:同樣都是表示小軍的位置,怎么會有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呢?(第一種意見是把一豎排看作一個小組,小軍就在第4組第3個;第二種意見是把一橫排看作一排,小軍就在第3排第4個)

      提問:怎樣才能用一致的方式,更簡明地說出小軍的位置呢?(學生可能想到:先說清楚是什么排或什么是組,再說明小軍在第幾組第幾個或第幾排第幾個;統(tǒng)一規(guī)定,橫著的是排,大家都按照這樣的規(guī)定去說)

      提問:你認為哪一種方法更好些?(學生中可能會出現(xiàn)兩種不同的意見,注意引導學生體會:如果有一個約定,大家都按照這樣的規(guī)則去做,就不會表達不清了)

      揭示課題:怎樣規(guī)定橫排和豎排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一種既準確又簡潔的確定位置的方法。(板書課題)

     。壅f明:讓學生說出中隊長的位置,有效地喚起了學生已有的用“第幾組第幾個”或“第幾排第幾個”的知識確定位置的經(jīng)驗,幫助學生找準了新舊知識的連接點。讓學生運用已有經(jīng)驗描述小軍的座位,使學生體會到用已有的經(jīng)驗描述小軍的位置,由于標準不同,結果也不同,從而引起學習和探索新方法的'內在需要,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 認識列、行,理解數(shù)對

      1. 對照座位示意圖認識列與行。

      講解:(出示教材第15頁的座位示意圖)習慣上,我們把豎排叫做列,橫排叫做行。確定第幾列一般從左往右數(shù),確定第幾行一般從前往后數(shù)。用這樣的方法來描述,小軍就坐在第4列第3行的位置上。(板書:第4列第3行)

      提問:(在示意圖的第2列第4行的位置上,點出小明)小明坐在這個位置,他的位置是在第幾列第幾行?(板書:第2列第4行)

      提問:小麗坐在第5列第2行,你能在圖中找出小麗的位置嗎?(學生指出小麗的位置,并板書:第5列第2行)

      自己在圖中找一個點,并用第幾列第幾行的方式描述這個點的位置,和小組內的同學交流。

      反饋:會用第幾列第幾行這樣的方式來確定物體的位置了嗎?(要求學生舉例說明)

      2. 用數(shù)對表示物體的位置。

      談話:我們已經(jīng)認識了列和行,并且能用第幾列第幾行來確定物體所在的位置。既然大家約定用第幾列第幾行的方式來表達物體的位置,就不會引起誤解。那能不能用一種更簡潔的方法來表達呢?(學生可能會想用字母分別表示列和行)

      講解:大家想出的辦法很好。其實,我們可以進一步規(guī)定:用一個數(shù)表示第幾列,再用另一個數(shù)表示第幾行,那么,小軍的位置就用兩個數(shù)來表示就夠了。你能知道是哪兩個數(shù)嗎?(4和3)習慣上,我們用一個數(shù)對來表示:(4,3)。

      提問:數(shù)對前面的一個數(shù)4表示什么?3呢?

      提問:你能用數(shù)對分別表示小明和小麗的位置嗎?(學生用數(shù)對表示,并說明每一個數(shù)對的含義)

      要求學生同桌合作,一人指出位置,另一人說說這個位置是第幾列第幾行,并且用數(shù)對表示出來。

      3. 完成教材第15頁的“練一練”。

     。1) 在圖中找出第2列第4行的位置,找到后,在圖中用筆涂出來,并用數(shù)對表示,填在書上的括號里。

      (2) (6,5)這個數(shù)對在圖中表示的是第幾列第幾行的位置?

     。壅f明:先通過具體的情境,讓學生認識列、行的含義與確定列、行的規(guī)則,再通過確定小明、小麗的位置幫助學生熟悉這一規(guī)則,為數(shù)對的引入奠定了厚實的基礎。從列和行的規(guī)定,到用數(shù)對來表示,既有利于學生理解數(shù)對的含義,又滲透了符號化的思想,有利于學生感受數(shù)學符號的簡潔性,體會數(shù)學的應用價值。之后,讓學生嘗試運用數(shù)對描述其他事物的位置,加深了對數(shù)對含義的理解。整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層次鮮明,重點突出,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 鞏固練習,發(fā)展智慧

      1. 完成練習三第1題。

      出示教室座位圖,并標出每一個學生的名字。

     。1) 說一說: 要求學生用數(shù)對表示自己或同學的位置,并組織交流。

     。2) 比一比:同桌合作,在圖上指出某個同學的位置,讓同桌盡快用數(shù)對表示出這個同學的位置。比比誰的反應快。

     。3) 猜一猜:用數(shù)對表示出自己好朋友所在的位置,其他同學猜出這個同學是誰。

      2. 完成練習三第2題。

      出示題目。

     。1) 生活中也經(jīng)常用數(shù)對確定位置。請看,小明家廚房的一面墻上貼著瓷磚,請用數(shù)對表示四塊裝飾瓷磚的位置。

      學生完成后,全班交流。

     。2) 討論:你發(fā)現(xiàn)表示這四塊瓷磚位置的數(shù)對有什么特點嗎?(前一個數(shù)相同,說明兩塊瓷磚在同一列;后一個數(shù)相同,說明兩塊瓷磚在同一行)

      3. 課件出示練習三第3題。

      出示題目。

      (1) 說位置:這是學校會議室的地面圖,同座位的同學相互說說每塊花色地磚的位置。(用第幾列第幾行表示)

     。2) 寫數(shù)對:能用數(shù)對表示出這幾塊花色地磚的位置嗎?(學生完成后,組織交流)

     。3) 找規(guī)律:觀察這幾塊花色地磚的位置,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先讓學生在小組中說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再組織全班交流。

      4. 拓展應用。

      出示右圖。

      談話:如圖,“光”字的位置可以用(C,2)來表示。說出下面類似于數(shù)對的每組字母和數(shù)各表示什么漢字,并連起來讀一讀:(B,3)、(A,5)、(C,4)、(E,2)、(D,1)。

      學生在小組中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并齊讀: “我們愛數(shù)學”。

      提問:你愛數(shù)學嗎?為什么?

      [說明: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既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提高了學生的能力。首先結合學生在教室中的位置,通過說一說、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動,使學生進一步鞏固了對列、行和數(shù)對含義的認識。然后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用數(shù)對來確定墻面瓷磚和地面花色地磚的位置,這里注意通過比較瓷磚和地磚的位置特征,在觀察、比較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交流,使學生發(fā)現(xiàn)數(shù)對中的一些規(guī)律,如同一列中,數(shù)對中的前一個數(shù)相同;同一行中,數(shù)對中的后一個數(shù)相同等,提升了學生的認識。最后通過類似于數(shù)對的一組字母和數(shù)找相應的漢字——“我們愛數(shù)學”,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數(shù)對的理解,提高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熱情。]

      四、 自主總結,生成問題

      提問: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值得我們課后去探究?

      出示“神舟六號”飛船返回地球的畫面。

      談話:“神舟六號”之所以能順利地返回,也要用到我們今天學習到的知識。地球這么大,怎樣在地球上確定位置呢?請同學們課后去查閱有關資料,并和其他同學交流。

     。壅f明:一節(jié)課的結束,不應該是學生探索活動的終止。讓學生帶著問號離開教室這個小課堂,走進探索的大課堂。教學中,通過對“神舟六號”返回地球畫面的回放,引發(fā)學生思考:地球這么大,怎樣在地球上確定位置呢?這樣做既為下節(jié)課進一步用數(shù)對確定位置打下伏筆,又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自主探究的意識。]

    六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能在具體的情境中,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說出某一物體的位置。會在方格紙上用“數(shù)對”確定位置。

      2.通過形式多樣的游戲與練習,讓學生熟練掌握用數(shù)對確定位置的方法,發(fā)展其空間觀念,初步體會到數(shù)行結合的思想,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 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體會數(shù)學的價值,培養(yǎng)對數(shù)學的親切感。

      教學重點:使學生經(jīng)歷確定位置的全過程,從而掌握用數(shù)對確定位置的方法。

      教學難點:在方格紙上用“數(shù)對”確定位置。 教學方法與手段:師引導、生探究 教具準備:主題圖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生成問題

      1.談話引入。

      上課時間到了 ,我們班同學坐的整整齊齊的,你能用什么樣的方法表示每個同學的位置呢? (讓每位同學寫出自己的方法并進行討論)

      2.以小組為單位匯報。

      看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用組、排、行、等多種方式,為了我們在確定位置的時候語言達成一致,一般規(guī)定:豎排叫列,橫排叫行。板書:列

      行

      老師左手起第一組就是第一列…,橫排就是第一行… 還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嗎?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出示班級座次表)在這張座位圖中,你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嗎?

      師指圖:這是誰的位置?指名描述自己的位置?同桌說說自己的位置。今天老師還要教你們一種更為簡潔的方法來確定位置,想知道嗎?板書:(2,5)你們知道,這是誰的位置嗎?

     。ǎ,5)分別表示什么意思?像這樣用兩個數(shù)來表示位置,我們稱它們?yōu)閿?shù)對。(板書)

      下面我們就來研究用數(shù)對的方法來確定位置。(板書)

      2、鞏固新知。

     。、誰能用數(shù)對表示出自己的位置?指名兩個,說出數(shù)對的含義。如:老師板書(5,2),請這個同學起立,回答問題:(2,5)(5,2)這兩個數(shù)對都由數(shù)字2、5組成,他們表示的位置一樣嗎?為什么?(兩個數(shù)字組成順序不一樣,表示的意思就不一樣)

      B、老師出示圖中的點,相應的學生說數(shù)對,其他同學判斷對錯。 (1,5)(4,2)(3,3)

      當出示(3,3)時,問:兩個3的意思一樣嗎? 在我們班的位置中,這樣的數(shù)對還有嗎?

      如果有個班級最后一個同學的位置是(7,7),你知道這個班有多少人嗎?為什么?(49個,因為表示有7列,7行,所以7×7=49人)

     。、小游戲:接龍

      老師先說出一組數(shù)對,相應的同學起立,說出下一個同學的位置,以此類推。

     。、尋找新位置。

      1、收拾好你的東西,根據(jù)你手中的數(shù)對,快速找到你的新位置。

      2、出示特殊數(shù)對位置,例如(5, )、 ( ,)誰能幫助這兩個同學找到他們的位置嗎?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出示動物園示意圖。

     。1)你能表示其他場館所在的位置嗎? (2)在圖上標出下列場館的位置。 飛禽館(1,1) 猩猩館(0,3) 獅虎山(4,3) (3)周六,小紅和媽媽去動物園玩,她們的游玩路線如下 : (3,0)——(1,1)——(0,3)——(3,5)——(6,4) 請你說出她們的參觀路線。

      2、出示練習一的第1題,(9,8)這個格已經(jīng)涂好了,你能接著涂一涂嗎?

      (9,8)、 (12,11)、(13,0)、 (6,11)、 (5,10)、 (14,5)、 (6,9)

      3、生活中的數(shù)學

     。ǎ保┯脭(shù)對確定位置,在生活中應用廣泛,你能舉出例子嗎?教師出示:地圖、圍棋圖。

     。ǎ玻┏鍪揪毩曇坏模差},這是國際象棋,你能說一說每個棋子的位置嗎?

     。ㄋ模┗仡櫿,反思提升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位置 數(shù)對(3,5) 列,行 教學反思:本堂課,我能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從學生熟悉的座位順序出發(fā),讓學生在口述“第幾組幾個”的練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幾列第幾行”的概念,讓學生從習慣上培養(yǎng)起先說“列”后說“行”的習慣。然后再過度到用網(wǎng)格圖來表示位置,讓學生懂得從網(wǎng)格坐標上找到相應的位置。這樣由直觀到抽象、由易到難,符合孩子的學習特點。

      這是一節(jié)“應用題”的練習課。我通過“變異”的方法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題目:一堆糖果,分給幼兒園的小朋友,如果男女生共分,每人可分6個;如果只分給男生,每人可分10個;如果只分給女生,每人可以分幾個?

      教學中一般要求學生按最小公倍數(shù)的方法求出結果。當教學任務完成后,教師設問:“這道題還有別的解法嗎?”學生一下思維活躍起來。一會兒,平平說:“老師,我想出了一種新的解法,我把原題通過變異為:一項工程,甲乙合做要6天完成,如果甲隊獨做要10天完成,如果乙隊獨做要幾天完成?于是得出新解法。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評析]“變異”是指改變基本的思維方向,把知識要點進行轉化,進行奇異的探究,從而解決問題的'一種思維方法。在本例中學生正是運用了這一思維方法,才使一個用最小公倍數(shù)解答的應用題成為了一個較普通性的工程問題應用題,思維實現(xiàn)了創(chuàng)新,解法達到了最佳,可見,“變異”是實現(xiàn)創(chuàng)新的又一種方法。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當積極引導學生去尋求多種知識的變異,鼓勵學生的奇思妙想,對學生的一些超意識想象進行一分為二的評價,不能只用肯定或否定的方式去評價學生的某一思維結果,應當讓其在教師的激勵下去努力實現(xiàn)思維的創(chuàng)新與再創(chuàng)新。

      在學習《三角形內角和》這一課中,我是這樣設計和組織數(shù)學活動的:以學生對問題的定向思考為起點,通過教師的引導,以嘗試性探索為特征。創(chuàng)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就構成了順利開展學習活動的主要因素。而學生的嘗試性的問題解決的探究活動,則是學習過程中的主要活動。

      (注意:引出問題≠發(fā)布指令、問題意識≠簡單發(fā)問、問題化教學≠問答式教學、虛擬問題情境≠虛構問題情境、解決問題≠消滅問題。)

      例如:學習“三角形內角和”。

      一、任務呈現(xiàn)

      1、我們已經(jīng)認識了什么是三角形,現(xiàn)在能否請大家來說一說,三角形有哪些特征?

      2、現(xiàn)在,請大家在紙上任意畫二個三角形。

      3、每個同學都觀察一下自己畫的三角形,它們都一樣嗎? 每個同學都將自己畫的三角形舉起來給大家看一下?它們一樣嗎?

      說一說,大家畫的這些三角形都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每個不同的三角形的角的大小都一樣嗎?

      4、現(xiàn)在你能不能猜猜看,這些三角形有什么是一樣的呢? 這些不同的三角形的角的大小不一樣,那么,將每個三角形的三個角加起來后,它們的大小可能會一樣嗎?

      猜測:

      一樣

      不一樣

      不能確定 你準備用什么方法來驗證自己的猜測呢?

      二、嘗試操作與探究

      1、想一想,用我們學過的哪些知識來探究,可能更方便? 可以先對自己畫的兩個三角形進行探究

      2、現(xiàn)在能不能把自己得到的結果進行一下簡單的交流? 現(xiàn)在大家得到的初步結論是什么?

      3、為什么大家得到的結論會有不同呢?

      想一想,我們剛才再用量角器進行驗證的時候,可能出現(xiàn)了什么問題?怎樣能盡可能地避免這個問題的產(chǎn)生?下面你們準備怎么做?

     。ㄌ崾荆河迷趺礃拥姆椒▉頊p少角的度量的時候帶來的誤差?)

      4、通過這一次操作,現(xiàn)在又得到了哪些數(shù)據(jù)?大家又獲得了什么樣的新的發(fā)現(xiàn)?能否交流一下?誰能將自己的探究觀察演示給大家看?

      現(xiàn)在得到的結論是?

      5、討論一下,還能用什么方法來驗證這個結論是否正確呢?

    六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10

      設計說明

      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比較多,但是難度都不大,因此根據(jù)六年級學生的閱讀和理解能力,結合教材的具體內容設計如下:

      1、借助情境,引入新知。

      結合教材情境圖,創(chuàng)設一個出示班級新同學照片的情境引入新課,讓學生通過觀察不同的照片,使學生對相關問題產(chǎn)生思考。

      2、自學合作,豐富知識。

      結合教材的具體內容,組織學生通過自學及合作探究的方式,總結出比的讀寫方法及認識比的各部分名稱,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和實踐能力。

      3、比較發(fā)現(xiàn),建立聯(lián)系。

      結合課件,通過觀察比較,使學生掌握比與除法、分數(shù)之間的關系,弄清楚比的后項不能為0的道理,加強知識間的聯(lián)系。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課堂活動卡

      學生準備

      長方形卡片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比的意義和讀寫法

      ⊙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1、情境引入。

      同學們,咱們班又來了一位新同學,老師想介紹他給大家認識,你們想知道他是誰嗎?(想)可是這位新同學現(xiàn)在沒有來,但是老師帶來了他的照片,大家想不想看?(想)

      2、激發(fā)興趣。

      (課件出示教材69頁圖片A)

      咱們學校美術小組的四位同學分別為這位新同學畫了一張畫像(依次出示B、C、D、E四張圖片),觀察這些圖片,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與小組的同伴說一說。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之間的觀察與交流,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學習興趣。

      ⊙師生合作,探究新知

      (一)教學生活情境一:照片相像問題。

      1、組織學生觀察圖片,說一說你的發(fā)現(xiàn)。

      2、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1)如果以圖A為標準,觀察這四張圖片,哪幾張圖片與圖A比較像呢?

      (2)為什么圖B、圖D與圖A比較像?試著說一說。

      (圖B、圖D都與圖A的形狀相同,圖B是把圖A縮小了,圖D是把圖A放大了)

      (3)這些圖片都是什么形狀?(長方形)下面我們研究一下這些長方形。研究長方形我們通常從哪些方面入手?(長方形的長和寬)

      3、探究規(guī)律。

      (1)指引探究思路。

      為了方便研究,我們把圖片放在方格紙上,并隱去圖片,只留下長方形來研究。

      前面我們是通過觀察直接判斷出這些圖形的像與不像,那么為什么圖B、圖D和圖A比較像,而圖C、圖E和圖A不像呢?現(xiàn)在請你數(shù)一數(shù)、算一算、議一議這些長方形的長和寬之間有什么關系,看看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探究五個長方形中各自長和寬之間的關系。

      學生小組合作計算,并完成表格。教師巡視,了解各小組討論的情況,并加以引導。

      編號

      長

      寬

      長是寬的幾倍

      寬是長的幾分之幾

      長方形A

      長方形B

      長方形C

      長方形D

      長方形E

      (3)初步感受比。

      誰愿意把你的發(fā)現(xiàn)說給大家聽?

      預設

      生1:我發(fā)現(xiàn)把長方形A的'長和寬同時縮小到原來的就是長方形B;把長方形A的長和寬同時擴大到原來的2倍就是長方形D。

      生2:我發(fā)現(xiàn)長方形B、長方形D和長方形A一樣,它們的長都是寬的1.5倍,寬也都是長的。

      通過交流,我們發(fā)現(xiàn)A、B、D這三個長方形的長都是寬的1.5倍,寬都是長的,也就是說這三個長方形是按一定的比進行放大或縮小的,這樣放大或縮小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才會相像。

      設計意圖:組織探究活動,讓學生通過對一組長方形的觀察、計算、思考,探究長方形的長和寬之間存在的固定倍數(shù)關系,利用數(shù)形結合的方法,使學生初步獲得“比”的一些體驗。同時借助圖形分類,使學生體會引入“比”的必要性。

    六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11

      單元導學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有:根據(jù)方向和距離在平面圖上確定物體的位置;描述簡單的路線圖;繪制簡單的路線圖。

      學生之前所學的用數(shù)對確定平面圖上物體的位置是平面直角坐標系的雛形,而用方向和距離確定平面圖上物體的位置則是極坐標系的雛形。這些內容的學習,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學生將來進一步學習,平面直角坐標系、極坐標系和空間坐標系打下良好的基礎。

      通過第一學段的'學習,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jīng)積累了一些確定位置的感性經(jīng)驗,已經(jīng)能夠根據(jù)上、下、前、后、左、右和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等方位詞描述物體的大致位置,能夠利用數(shù)對精確地表示出平面圖上一個點或一個區(qū)域的位置。本單元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學習根據(jù)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并描述簡單的路線圖,使學生進一步從方位的角度認識事物,更全面地感知和體驗周圍的事物,發(fā)展空間觀念。

      備內容

      備目標

      知識與技能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會根據(jù)平面圖上一個點的位置說出它相對于觀測點的方向和距離。

      2.會根據(jù)一個點相對于觀測點的方向和距離確定這個點的具體位置。

      3.會描述簡單的路線圖。

      1.經(jīng)歷位置與方向的觀察、測量、畫圖、描述等過程,感受從實踐中學習的策略和方法。

      2.通過讓學生想象出物體的方位和相互之間的位置關系,培養(yǎng)空間觀念。

      3.通過用方向和距離來表示平面圖上一個點的位置,初步感受坐標法。

      通過生活實例學習位置與方向的知識,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學會在生活中應用數(shù)學。

      備重難點

      重點

      1.掌握根據(jù)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能根據(jù)描述在平面圖上標出物體的具體位置。

      2.能描述并繪制簡單的路線圖。

      難點

      1.能根據(jù)描述在平面圖上標出物體的具體位置。

      2.能根據(jù)描述繪制簡單的路線圖。

    六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12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讓學生觀察乘積是1的算式,引出倒數(shù)的意義;根據(jù)倒數(shù)的意義,求一個數(shù)的倒數(shù)是應該用1除以這個數(shù),但學生尚未學習分數(shù)除法,因此,教材接著運用不完全歸納法讓學生尋找求一個數(shù)的倒數(shù)的方法。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理解倒數(shù)的意義,掌握求倒數(shù)的方法,并能正確熟練的求出倒數(shù)。

     。2)能力目標:采用自學與小組討論的方法進行教學,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歸納以及合作學習的能力。

      (3)情感目標:提高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發(fā)展學生質疑的習慣。

      教學重點:知道倒數(shù)的意義和會求一個數(shù)的倒數(shù)

      教學難點:1、0的倒數(shù)的求法。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

      師:今天老師很高興和大家上課,所以上課前老師想和大家互相成為好朋友。

      生:好!

      師:那你想怎樣表述我們的關系?

      生: 我們雙方面互為朋友,也可以說成“老師是你的朋友”,“你是老師的朋友”。 這樣學生對馬上接觸到的“互為倒數(shù)”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二、揭示倒數(shù)的意義

      師:前面我們學習了分數(shù)乘法,請同學們計算幾道題。 師:觀察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生:乘積都是1!??

      師:對,今天我們要研究的就是乘積是1的兩個數(shù)。你們還能寫出乘積是1的兩個數(shù)嗎?

      生:(齊)能!

      師:那好,我們就進行一個小小的比賽。請大家準備好課堂練習本,我給大家一定的時間,請你寫出乘積是1的任意兩個數(shù),看誰寫得多,而且能寫出不同的類型。

      準備好了嗎?開始??

      師:時間到,停!誰愿意把你寫的念出來,和大家共同分享?

     。ㄉx,師有選擇的板書在黑板上。 )

      師:這么短的時間內就能寫出這么多乘積是1的兩個數(shù),不錯。

      師:如果給你們充足的時間,你們還能寫多少個這樣的`乘法算式?

      生:無數(shù)個

      出示例7

      師:那請你們來幫幫忙,找出乘積是1的兩個數(shù)。

     。▽W生個別回答)

      師:你們找的這些與之前寫的所有算式都有怎樣的共同點?

      生:乘積都是1。

      師:你知道嗎?揭示意義】 教師板書:乘積是1的兩個數(shù)叫做互為倒數(shù)。生齊讀。

      師:黑板上所寫的兩個數(shù)的積都是1 ,所以他們互為倒數(shù)。比如3/8和8/3的乘積是1 ,我們就說3/8和8/3互為倒數(shù)。(師板書3/8和8/3互為倒數(shù)) 【示范說】

      師:3/8和8/3互為倒數(shù)!我們還可以怎么說呢。

      生:3/8的倒數(shù)是8/3;8/3的倒數(shù)是3/8。

      師:為什么乘積是1的兩個數(shù)不直接說是倒數(shù),而要說“互為”倒數(shù)呢?“互為”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個字?

      生1:“互為”是指兩個數(shù)的關系。

      生2:“互為”說明這兩個數(shù)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的。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倒數(shù)是表示兩個數(shù)之間的關系,它們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必須說清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倒數(shù),而不能孤立地說某一個數(shù)是倒數(shù)。以前我們學過這種兩數(shù)間相互依存關系的知識嗎?

      師:2/5和5/2的積是1,我們就說??(生齊說)

      師:7/10和10/7的乘積是1,這兩個數(shù)的關系可以怎么說?請您告訴你的同桌。

     。▽W生活動)

     。ㄐ〗Y:剛才我們就認識了倒數(shù)的意義,知道乘積是1的兩個數(shù)互為倒數(shù),而且倒數(shù)不能單獨存在,是相互依存的。)

      探索求一個倒數(shù)的方法

      師:非常好!我們知道了倒數(shù)的意義,那么互為倒數(shù)的兩個數(shù)有什么特點呢?我們一起來觀察一下剛才的這些例子。

      生1:互為倒數(shù)的兩個數(shù)分子和分母調換了位置。

      師:同意嗎?

      生:同意。

      師:根據(jù)這一特點你能寫出一個數(shù)的倒數(shù)嗎?

      生:能

      師:試一試!

      師在黑板上出示3/5 7/2 ,寫出它們的倒數(shù)。

      師:那5(0.1)的倒數(shù)是什么?它可是沒有分子和分母呀? 還有1 又1/8呢?

      生:把5看成是分母是1的分數(shù),再把分子分母調換位置。

      求小數(shù)的倒數(shù)的方法:小數(shù) 求帶分數(shù)的倒數(shù)的方法:帶分數(shù)

      三、 分數(shù)倒數(shù)。 倒數(shù)。 假分數(shù)

      師:那1 的倒數(shù)是幾呢?(學生很快就說出來了,并說明了理由)

      0的倒數(shù)呢?

      師:為什么?

      生1:因為0和任何數(shù)相乘都得0,不可能得1。

      師:剛才一個同學提出分子是0的分數(shù),實際上就等于0,0可以看成是0/2、0/3、??把這此分數(shù)的分子分母調換位置后。。。。。。(生齊:分母就為0了,而分母不可以為0。) 師:我們求了這么多數(shù)的倒數(shù),誰來總結一下求一個數(shù)的倒數(shù)的方法。

      生1:求一個數(shù)的倒數(shù),只要把分子分母調換位置。

      生2:如果是求一個整數(shù)的倒數(shù),可以把這個整數(shù)看成是分母是1的分數(shù),然后再調換分子分母的位置。

      生3:1 的倒數(shù)是1,0沒有倒數(shù)。

     。ㄉR讀求一個數(shù)倒數(shù)的方法。 )

      四、鞏固練習

      1、打開書,閱讀課本P34,把你認為重要的劃起來。

      2、完成練一練。

     。1)學生在書上完成,教師巡視,請同學板演。注意學生的書寫格式是否正確。

     。2)發(fā)現(xiàn)一學生書寫有誤,與該生交流。

     。3)用展臺展示該生的錯誤。

      師:這樣寫可以嗎?(4/11=11/4)

      生:不可以!

      師:為什么?

      生1:比如4/11的倒數(shù)是11/4,4/11是真分數(shù),11/4另一個是假分數(shù),它們是不可能相等的。

     。4)師:對,互為倒數(shù)的兩個數(shù)是不會相等的(1除外)。我們在書寫時要寫清誰是誰的倒數(shù),或誰的倒數(shù)是誰,如老師黑板上寫的一樣。

      3、小游戲:同桌互相出一題,對方說出答案。

      4、先說說下面每組數(shù)的倒數(shù),再看看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

      (1)3/4的倒數(shù)是( ) (2)9/7的倒數(shù)是( )

      2/5的倒數(shù)是( )10/3的倒數(shù)是( )

      4/7的倒數(shù)是( ) 6/5的倒數(shù)是( )

     。3)1/3的倒數(shù)是( ) (4)3的倒數(shù)是( )

      1/10的倒數(shù)是( )9的倒數(shù)是( )

      1/13的倒數(shù)是( )14的倒數(shù)是( )

      由學生說出各數(shù)的倒數(shù)。然后

      師:請你仔細觀察,看能從中發(fā)現(xiàn)什么,發(fā)現(xiàn)得越多越好。

      師:小組間可以先互相說一說。

      匯報:

      生1:我從第一組中發(fā)現(xiàn)真分數(shù)的倒數(shù)都是假分數(shù)。

      生2:我從第二組中發(fā)現(xiàn)假分數(shù)的倒數(shù)是真分數(shù)或者假分數(shù)。

      生3:真分數(shù)的倒數(shù)都小于1,假分數(shù)的倒數(shù)大于1。 假分數(shù)的倒數(shù)也可能等于1。 生4:我發(fā)現(xiàn)分子是1的分數(shù)。

      4、填空:

      7×( )=15/2×( )=( )×3又2/3=0.17×( )=1

      五、課堂小結

      1、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

      2、學了倒數(shù)有什么用呢?

      大家課后可去思考一下。

      板書設計

      倒數(shù)的認識

      乘積是1的兩個數(shù)互為倒數(shù) 1的倒數(shù)是1。0沒有倒數(shù)。

      0.1的倒數(shù)10 5的倒數(shù)是5 1又1/8的倒數(shù)是8/9 。

     。0.1=1/10) (5=5/1) (1又1/8=9/8)

      求小數(shù)的倒數(shù)的方法: 求帶分數(shù)的倒數(shù)的方法:帶分數(shù)

      分數(shù)假分數(shù) 倒數(shù)。 倒數(shù)。

    六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13

      一、設計理念

      新一輪課程標準指出:“數(shù)學學習的內容應當是現(xiàn)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這些內容有利于學生主動的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教學活動”

      二、教學策略

      1.創(chuàng)設生活情景,激勵自主探索。

      2.創(chuàng)建探究空間,主動發(fā)現(xiàn)新知。

      3.自主總結規(guī)律,驗證領悟新知。

      4.解決生活問題,深化所學新知。

      三、教材分析

      《圓柱的表面積》是小學數(shù)學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內容,包括圓柱的側面積和圓柱的表面積的意義及其計算方法。例3是說明圓柱的表面積的意義,給出圓柱表面積的展開圖,讓學生了解圓柱表面積的組成部分。例4是讓學生運用求圓柱表面積的方法求出做一個廚師帽的用料,使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并讓學生了解進一法取近似值的方法。

      四、教學目的:

      使學生理解圓柱體側面積和表面積的含義,掌握計算方法,并能正確的運用公式計算出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

      五、教學難點:

      理解和掌握求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六、教具準備:

      圓柱表面積展開模型電腦課件

      學具準備:

      易拉罐、白紙殼、剪子

      七、教學過程

     。ㄒ唬﹦(chuàng)設生活情景,激勵自主探索

      在導入新課時,老師用孩子們喜歡喝飲料的愛好創(chuàng)建生活情景:“同學們愛喝飲料嗎?”“愛喝!薄敖o你一個飲料罐,你想知道什么?”學生提了很多問題,“有的問題以后在研究,今天我們來解決用料問題。假如你是一個小小設計師,要設計一個飲料罐,至少要多少平方米的鐵皮?”

     。ㄔu析: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實際,因此,用貼近兒童的生活實際去創(chuàng)設情景,很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激活學生已有知識與經(jīng)驗,使其自主地積極探索新知,解決問題。)

     。ǘ﹦(chuàng)設探究空間,主動發(fā)現(xiàn)新知

      1、認識圓柱的表面積

      師:我們先來做一個“飲料罐”(出示模型)薄紙殼當鐵皮,你們想怎么做?

      生:要卷一個圓筒,要剪兩個圓粘合在圓筒的兩邊就行了。

      師:用什么形狀的紙來做卷筒呢? (有的學生動手剪開模型)

      生:我知道了,圓筒是用長方形紙卷成的!

      師:各小組試試看,這位同學說的對嗎?

      (其他小組也剪開模型,有的得到了長方形,有的得到了平行四邊形,有的得到了正方形。)

      師:還有別的可能嗎?如三角形、梯形。

      生:不能。如果是的話,就不是這種圓柱形的飲料罐了。

      (評析:學生能拆開紙盒看個究竟,說明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學生是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合作完成了對圓柱各部分組成的認識。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2、把實際問題轉化為數(shù)學問題

      師:我們先研究把圓筒剪開展平是一個長方形的情況!扒筮@個飲料罐要用鐵皮多少?”這一事件從數(shù)學角度看,是個怎樣得數(shù)學問題?

      學生觀察、思考、議。

      生A:它是圓柱體:兩端是同樣的兩個圓,當中是長方形鐵皮卷成的圓柱。

      生B:求飲料罐鐵皮用料面積就是求:

      圓面積X 2 + 長方形面積

      生C:必須知道圓的'半徑、長方形的長和寬才能求面積。

      生D:我看只要知道圓的半徑和高就可以求出用料面積。

      師:我們讓這位同學談談他的想法。

      生D:長方形的長與圓的周長相等,長方形的寬與高相等。

      所以只要知道圓的半徑就可求出長方形的長,也可求出圓的面積。

      師隨著板書:長方形的面積 = 長 × 寬

      圓柱的側面積 = 底面周長 × 高

     。ㄈ┳灾骺偨Y規(guī)律,驗證領悟新知

      讓學生就順利地導出了圓柱的側面積計算方法: S = 2 πr h

      師:如果圓柱展開是平行四邊形,是否也適用呢?

      學生動手操作,動筆驗證,得出了同樣適用的結論。

     。ㄔu析:學生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由學生得出結論,又讓學生驗證,極大地發(fā)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地展示自我,使學生個性得到發(fā)展。)

     。ㄋ模┙鉀Q生活問題,深化所學新知

      師:大家談得很好,現(xiàn)在小組合作,計算出“飲料罐”的鐵皮面積。

      生匯報。

      師:通過計算,你有哪些收獲?

      生E:我知道了,圓柱的則面積等于地面周長乘以高,圓柱的表面積等于側面積加上底面積和的兩倍。

      生F:在得數(shù)保留時,我覺得應該用進一法取值,因為用料問題應比實際多一些,因為有損耗,所以要用進一法。

     。ㄔu析:教師讓學生合作學習,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交流解決。)

      課件出示例四,讀題明題意,學生試做,全班交流。

      課件出示第16頁第七題,學生試做,全班交流。

      討論:如果一段圓柱形的木頭,截成兩截,它的表面積會有什么變化呢?小結,談收獲。

      八、板書設計

      S表面積=S側+2S底

     。2πrh+2πr

    六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14

      教學內容:教材第19、20頁相關內容及練習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解決問題,體會確定位置在生活中的應用,了解確定位置的方法。

      2.學會通過測量描述物體在平面圖上的具體位置,并會根據(jù)描述在平面圖上畫出物體的具體位置。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體會到數(shù)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lián)系,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

      2.培養(yǎng)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和自信心。

      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探討,掌握畫圖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根據(jù)任意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

      難點:根據(jù)描述標出物體在平面圖上的具體位置。

      教學方法:合作交流、共同探討

      教、學具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直尺、量角器等。

      學生:直尺、量角器。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1.交流例題1中有關臺風的消息。

     、磐瑢W們聽說過臺風嗎?你對臺風有什么印象?

     、撇シ庞嘘P臺風的消息:目前臺風中心位于A市東偏南30°方向、距離A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時的速度沿直線向A市移動。

      師:聽到這側消息,你有什么感想?

      啟發(fā)學生交流,引導學生關注臺風的.位置和動態(tài)。

      2.導入新課

      現(xiàn)在臺風的確切位置在哪里呢?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確定物體位置的知識。

      [板書課題:位置與方向(一)]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臺風的相關信息,引導學生關注到確定位置的數(shù)學知識,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教學的展開作鋪墊。

      二、探究新知

      ㈠教學題例1

      1.投影出示例題1。

      學生觀察情境圖,交流從圖中信息?

      (啟發(fā)學生觀察時關注以下幾方面的信息: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在哪里;以哪里為觀測點;圖中臺風中心的個體位置在哪里。)

      2.交流確定臺風中心具體位置的方法。

      ⑴讓學生嘗試說說臺風中心的具體位置。

      ⑵教師結合學生的匯報情況進行引導。

      提問:東偏南30°是什么意思?

      (東偏南30°表示的是臺風中心位置相對于A市所在的方向,也就是臺風中心位置與A市的連線和正東方向的夾角是30°,即正東方向往南偏30°。)

      ⑶小結確定位置的方法。

      提問:如果只有一個條件,能夠確定臺風中心的具體位置嗎?

      引導學生得出:要確定臺風中心的具體位置必須知道兩個條件,即物體所在的方向和物體在這個方向上距離觀察點的距離,簡單地說就是要用“方向+距離”的方法來確定物體所在的具體位置。

      3.組織計算。

      師:現(xiàn)在我們知道臺風中心所在的具體位置了,那臺風大約多少小時后到達A市呢?

      學生獨立計算,組織交流。

      600÷20=30(小時)

      (二)教學例題2

      1.投影出示例題2。

      提問:在例題1的圖中,B市、C市的具體位置應該標在哪里呢?請你在例題1的圖中標出B市、C市的具體位置。

      2.嘗試畫圖。

     、艑W生獨立思考怎樣標出B市、C市的具體位置。

     、菩〗M交流作圖的方法。

     、菄L試畫圖。

      教師巡視交流,參與部分小組討論,輔導有困難的學生。

      3.組織全班交流。

      投影展示學生完成的作品。

      組織交流和評議,通過交流明白在圖上標出B市、C市位置的方法。

      B市:先確定方向,用量角器量出A市的北偏西30°(量角器中心點與A市重合,量角器0刻度線與正北方向重合,往西量出30°);再表示距離,用1cm表示100km,B市距離A市200km,在圖上也就是2cm。

      C市:先確定方向,直接在圖上找到A市的正北方向,再表示距離,用1cm表示100km,C市距離A市300km,在圖上也就是3cm。

      4.算一算。

      臺風到達A市后,移動速度變?yōu)?0千米/時,幾小時后到達B市?

      200÷40=5(小時)

      5.總結畫圖的基本步驟。

      交流:你們認為在確定物體在圖上的位置時,應注意什么?怎樣確定?

      總結:

      (1)確定平面圖中東、西、南、北的方向。

      (2)確定觀測點。

      (3)根據(jù)所給的度數(shù)定出所畫物體所在的方向。

      (4)根據(jù)比例尺,定出所畫物體與觀測點之間的圖上距離。

      【設計意圖】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給學生足夠的探索時間和空間,體會在圖上確定位置的方法,讓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價值和魅力。

      三、鞏固練習

      1.教材第20頁“做一做”。

      這道題物體所在的具體方向和距離都沒有直接給出,需要學生自己測量和計算。

     、抛寣W生獨立進行測量、計算、填空。

     、平M織交流。

      讓學生說說是怎樣測量方向的,怎樣計算距離的。

      2.教材第21頁“做一做”。

     、艑W生獨立進行畫圖。

     、仆队罢故,組織評議。

     、墙涣鳟媹D的方法。

      四、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知道要確定物體的位置,關鍵需要方向和距離兩個條件。在平面圖上標明物體位置的方法是先確定方向,再以選定的單位長度為基準來確定距離,最后畫出物體的具體位置,標出名稱。

    六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理解應納稅額和稅率的含義,了解稅收的種類和用途 會計算應納稅額。

      2、過程與方法:通過自學和全班交流的過程,理解納稅的意義與作用,同時 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使學生知道納稅的重要意義,培養(yǎng)依法納稅的意識,明白納稅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培養(yǎng)愛國情感。

      學情分析 :

      六年級上冊學過了的百分數(shù)(一)的知識,對百分數(shù)有一定的基礎,本節(jié)課稅率的知識是六年級下冊百分數(shù)(二)中百分數(shù)應用的一種。所以學生接受起來應該不會太困難。

      教學重點:

      理解“納稅”“稅率”及其相關概念的含義,并會正確計算應納稅額。

      教學難點:

      會正確計算應納稅額和個人所得稅 ,并能靈活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從生活中引入,感知稅收。

      1、師談話導入:同學們,國家對你們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免除課本、學費等費用,還給家庭困難的學生進行補貼,那么你們知道這些錢國家從哪里來呢? 生答,納稅

      2、師:在日常生活中聽說過納稅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和納稅有關的知識。

      二、自主學習探究。

      1、課件出示自學提示,學生根據(jù)學習提示,自學教材第10頁的內容。師巡視學生自學交流情況。

      2、全班圍繞什么是納稅、舉例說說納稅的作用、納稅的項目三個方面進行交流。

     。1)什么是納稅?學生回答后,出示課件:納稅是根據(jù)國家稅法的有關規(guī)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體或個人收入的一部分繳納給國家。

     。2)舉例說說納稅的作用

      師:每個國家都納稅,那納稅有什么作用?誰來舉例說說?

      生:國家用納稅收的錢可以給老師發(fā)工資

      生:可以建設我們美麗的學校、漂亮的公園和廣場

      生:可以建設醫(yī)院,發(fā)射衛(wèi)星等

      生:…… 學生回答后師課件出示圖片并進行總結。

      師: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主要來源之一,國家用收來的稅款發(fā)展經(jīng)濟、科技、教育、文化和國防等事業(yè)。

      總之,稅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所以每位公民都有依法納稅的義務。那納稅的項目有哪些?

     。3)納稅的項目有哪些?

      師:那我們國家有哪些稅呢? 學生回答后,出示課件:稅收主要分為消費稅、增值稅、營業(yè)稅和個人所得稅等幾類。

      師:由此看來,納稅的種類還挺多。納稅是按一定的比率把集體或個人收入的一部分交給國家。那一定的比率叫什么呢?

      三、結合情境,學習新知。

      1、理解兩個專業(yè)術語的含義。 應納稅額:繳納的稅款叫做應納稅額。 稅率:應納稅額與各種收入(如銷售額、營業(yè)額)的比率叫做稅率。

     。1)舉例子理解,課件出示:

      一家飯店10月份的營業(yè)額約是30萬元。如果按營業(yè)額的5%繳納營業(yè)稅,這家飯店10月份應繳納營業(yè)稅1.5萬元。 在這里:收入是( ) 稅率是( ) 應納稅額是( )

     。2)考考你:說出下面每條信息中應納稅額、各種收入和稅率分別是多少? 晨光文具店20xx年全年的銷售額是44萬元,按銷售額的5%繳納增值稅2.2萬元。 長城賓館20xx年上半年營業(yè)額是840萬元,按營業(yè)額的4%向國家繳納營業(yè)稅33.6萬元。

     。3)學習計算有關稅率的公式

      師:你能寫出計算稅率的公式嗎? 學生回答,教師課件展示: 稅率=應納稅額÷各種收入×100%

      師:你能有此公式推出另兩個公式嗎? 課件展示:應納稅額=各種收入×稅率 各種收入=應納稅額÷稅率

      師:你們都很棒!師強調求應納稅額,就是求收入的百分之幾是多少。

      2、教學例3,進一步理解概念。

     。1)師:接下來就讓我們用剛得到的計算公式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切實體驗一下稅務員叔叔的工作。(出示課件,圖片) 一家飯店10月份的營業(yè)額是30萬元。如果按營業(yè)額的5%繳納營業(yè)稅,這家飯店10月份應繳納營業(yè)稅多少萬元?

      (2)先讀題,再指名說說“營業(yè)額30萬元”是指什么,“營業(yè)額的5%”是什么意思?

     。3)學生獨立完成。

     。4)集體交流反饋

      3、介紹發(fā)票在納稅中的作用

      老師:就在稅務員叔叔準備離開的時候,飯店的大廳里發(fā)生了這樣一件事情。我們一起去看看。課件動畫演示情景: 一位阿姨用完餐后準備結賬,說:“服務員,買單”。 飯店服務員對她說:“您好,如果不開發(fā)票打9折或送精美禮品一份!蓖瑢W們如果你是這位阿姨,你會怎么辦呢? 生可能會出現(xiàn)以下觀點:

      觀點一、要禮品,因為要發(fā)票沒什么用。

      觀點二、要發(fā)票,因為可以報銷。 觀點三、要發(fā)票,否則飯店就不用交稅。同學們之間會進行激烈的爭辯。此時教師總結并強調發(fā)票的作用。并出示課。

      老師:發(fā)票除了是消費的憑證外,更是依法納稅的重要憑證。如果你不要發(fā)票我不要發(fā)票大家都不要的話,那這個飯店的收入就是0,就不用交稅,國家還有稅收嗎?還有我們美麗的校園,漂亮的公園嗎?因此,依法所要發(fā)票可以促進納稅。

      4、介紹個人所得稅

      個人所得稅是一種非常專業(yè)的經(jīng)濟學術語,是一種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 簡單的說,個人所得稅是國家對本國公民、居住在本國境內的個人的所得和境外個人來源于本國的所得征收的一種所得稅。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稅法》于1980年9月10日公布,是我國建國以來頒布的第一部個人所得稅稅法。 個人所得稅從誕生到現(xiàn)在一共經(jīng)歷了三次修改歷程,其中最后一次是在20xx年4月20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確定的。20xx年9月1日起個人所得稅免征額調整至3500元。

      5、個人所得稅的求法(課件出示教材第10頁“做一做”。) 李阿姨的月工資是5000元,扣除3500元個稅免征額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稅率繳納個人所得稅,她應繳個人所得稅多少元? 讀題,重點引導理解“扣除3500元個稅免征額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稅率繳納個人所得稅”這句話的意思。這里3%的稅率是所有月工資的3%嗎? 學生獨立解決問題。 集體交流反饋,知道如下關系: 個人所得稅=(總收入-免征收部分)×稅率

      四、在游戲中練習(運用知識 解決問題)

      老師:同學們,現(xiàn)在網(wǎng)絡上流行這樣一個稱呼,“達人”。你們知道“達人”是什么意思嗎?那我們今天也來做個達人,做一個稅務小達人好不好。要想成為一個稅務小達人必須具備以下幾點。你們能做到嗎? 生:能。

      老師:信心十足呀。 那我們就開始吧。

      1、快樂判斷

      (1)稅率是永遠不變的。( ) (2 )各種收入與應納稅額的比率叫稅率。( )

     。3)納稅只有我國才有,其他國家沒有。( )

      2、王老師剛買了一輛新車花了158000元,需按車價的10%繳納車輛購置稅,王老師應繳納車輛購置稅多少元?

      五、總結。

      今天我們學到了什么? 納稅是根據(jù)國家稅法的有關規(guī)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體或個人收入的一部分繳納給國家。稅收的種類有:個人所得科、營業(yè)稅、增值稅、消費稅等繳納的稅款叫做應納稅額,應納稅額與各種收入(銷售額、營業(yè)額等)的比率叫做稅率。

      六、結束語。

      正因為有了納稅,才有了國家的稅收,才有了我們美麗的城市、漂亮的校園。所以同學們應好好學習,以優(yōu)異的成績來回報祖國、回報社會。將來無論從事什么職業(yè),都應依法納稅。使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國家更加強大!2】一、教學目標

     。ㄒ唬┲R與技能

      了解“納稅”及“稅率”的含義,并能進行有關應納稅額的計算。

     。ǘ┻^程與方法

      通過自主探索學習,體會到知識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的。

     。ㄈ┣楦袘B(tài)度和價值觀

      1.通過對納稅的認識,體會依法納稅的光榮和儲蓄對國家和社會的作用。

      2.認識到百分數(shù)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體會到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納稅”及其相關概念的含義,并能進行應用。

      教學難點:將“稅率”相關問題與百分數(shù)應用題建立聯(lián)系,正確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請學生課前收集有關納稅的信息;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ㄒ唬﹦(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ㄕn件出示教材第10頁主題圖)

      同學們,我們的祖國正在蓬勃發(fā)展中,為了讓祖國更強大,人民生活更美好,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來進行建設,你知道這些錢是哪來的呢?(到了高年級,好像很少在孩子們的數(shù)學課堂上進行思想教育,給出這幾幅圖片,雖然書本上也有,但PPT顯示出示顏色更鮮艷,學生卻也十分感興趣。當我介紹到這些建筑與出資者是國家時,學生們自己便有了疑問:“國家這些錢是從哪里來的?”

      也有極個別同學對納稅略知道一點。但這樣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照本宣教”式的引入?yún)s也引來學生好奇的目光時,我倒也覺得很有意思:他們的眼睛里仍充滿了童趣與好奇,若是能在數(shù)學課堂上多動些腦筋,多找一些學生感興趣的素材作為引入,那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一定會更濃厚,他們也更能體會到: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本單元是百分數(shù)學習的一個延伸,同時也是將數(shù)學中的百分數(shù)以更生活化的形式展示于學生面前,引導學生學習用百分數(shù)的'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習生活中的百分數(shù),所以我們的數(shù)學教學也可以更生活化一些,更實際一些。)

     。ǘ┙Y合情境,學習新知

      1.理解“稅率”的含義。

     。1)自學教材第10頁,并回答指定問題:什么是應納稅額?什么是稅率?

     。2)反饋:(關上書本)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說說什么是納稅?什么是應納稅額?什么是稅率?(教材上已有對幾個概念的解釋,但要學生自學的目的并不是簡單地念一下書上的原話,我希望他們能通過自學書上的解釋,結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這幾個詞的意義,這樣的處理能更深入學生心里,更通俗易懂。事實證明,學生在看過書關上書后,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得也十分準確,起到了我想要的“理解”目的。)

      2.結合實例,進一步理解概念,并解決問題。

      (1)課件出示教材第10頁例3。

      一家飯店10月份的營業(yè)額是30萬元。如果按營業(yè)額的5%繳納營業(yè)稅,這家飯店10月份應繳納營業(yè)稅多少萬元?

     、僮x題(帶著問題讀題,不僅是為了對這道題的條件能理解,也希望這樣的處理能給他們平時解決問題一個引領與示范的作用。經(jīng)常這樣帶著他們讀題,即使他們自己面對問題時,也能有這樣的習慣。),說說“營業(yè)額的5%”是什么意思?這里的5%就是指的(稅率)。

      ②學生獨立完成。

     、奂w交流反饋,知道在這種情況下有如下關系成立:

      營業(yè)額×稅率=營業(yè)稅。

     。2)練習:出示教材第10頁“做一做”。

      李阿姨的月工資是5000元,扣除3500元個稅免征額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稅率繳納個人所得稅。她應繳個人所得稅多少元?

     、僮x題,重點引導理解“扣除3500元個稅免征額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稅率繳納個人所得稅”這句話的意思。這里3%的稅率是所有月工資的3%嗎?教師可以適當補充有關個人所得稅的稅法規(guī)定。(學生對這個問題特別感興趣,在這里我也介紹了一些生活中關于個人所得稅的知識)

     、趯W生獨立解決問題。

     、奂w交流反饋,知道在這種情況下有如下關系成立:

     。ǹ偸杖耄庹魇詹糠郑炼惵剩絺人所得稅。

     。3)對比兩道題,了解稅收的算法各不相同,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計算!驹O計意圖】在了解稅率有關信息的基礎上,進行問題解決,既可以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對概念有進一步的理解,又可以讓學生利用概念的解讀順利地解決問題,使得問題解決和概念理解相輔相成,從而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ㄈ╈柟叹毩

      1.基本練習

      課件出示教材第14頁練習二第6、7兩題。

     。1)李老師為某雜志審稿,得到300元審稿費。為此她需要按照3%的稅率繳納個人所得稅,她應繳納個人所得稅多少元?

     。2)小明的爸爸得到一筆3000元的勞務費用。其中800元是免稅的,其余部分要按20%的稅率繳稅。這筆勞務費用一共要繳稅多少元?

     、賹W生獨立完成。

     、诩w交流反饋。

     、蹖Ρ葍深},看看兩種交稅方式有什么不同,想想計算時要注意什么。

     。ㄋ模┱n堂總結1.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學了什么?在解決這類問題時我們要注意什么?

    【六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數(shù)學教學教學設計04-15

    數(shù)學教學設計01-06

    數(shù)學六年級圓教學設計04-01

    初中數(shù)學教學設計02-01

    小學數(shù)學教學設計04-16

    數(shù)學《加法》教學設計02-15

    數(shù)學高中教學設計04-07

    數(shù)學周長教學設計04-05

    小學數(shù)學的教學設計03-25